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理论知识

劳动教育理论知识

时间:2023-06-30 17:2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理论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校 劳动教育 方法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9小时,欧盟一些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6小时,我们的临国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1小时 ,在我们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笔者认为在高校很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劳动教育的氛围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五育”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现实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也是重视程度不够,要想真正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层面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劳动教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点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过多的组织劳动教育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确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施行学分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劳动教育,要像重视其它公共课一样重视劳动教育课。

(四)从家庭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像帮孩子检查其它作业一样,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劳动作业,并且也要做好指导和帮助,当好家庭劳动教师,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组织劳动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在组织教育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要按照思想动员、劳动实践、总结提高的三个阶段来具体组织实施。

(一)在思想动员阶段, 主要给学生们讲清劳动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端正思想态度,让大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明白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史”,无论什么年代,劳动都是光荣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准则;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讲清现代社会急需那种“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懂得劳动”的人才,让同学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毕业大学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消除那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教育同学们在未来创业的过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劳动、应对学习、应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让同学们明白“心态决定命运”这一人生哲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教育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讲安全,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教育同学们发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二)通过劳动的实践,使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以前每天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劳动者在为自己服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也让他们到一些监管岗位上去发现同学们的一些生活陋习,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把那些不好的习惯努力的改正过来。

(三)在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和班干部的讲评,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同学们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即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劳动的意识;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劳动心得的交流,即培养了同学们的在公众场合上台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四、组织劳动教育的有关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勤,保证学生们能够按时上下课;二是详细的评价标准,制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评价体系;三是以目标任务作牵引,明确具体任务和标准,对每天的劳动任务进行量化;四是情况反馈的实施,及时的将一周来学生们的表现和成绩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所在的系别,让直接管理学生的系和部门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

五、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保定学院在劳动教育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融洽了同学之间关系。二是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的意识更强了。三是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增强了。四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发奋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五是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该课程实施以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作为管理创新宣传了该校《积极创新劳动教育课》的作法;河北省高校后勤通讯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宣传了该校《坚持育人为本,创新育人环境》的作法;2007年该项目以“育花、育草更育人为题”获得保定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三等奖。

第2篇

一、目的任务:

家长学校是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家长素质的业余学校。家长学校的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素质,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提高家教水平,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推动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学目的是:通过向家长讲授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营养学等有关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介绍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性,促进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巢凤英任组长,社区副书记叶明芳任副组长,同时由辖区退休老教师和志愿者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了解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知道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懂得如何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品德教育。

(3)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中学生的智育

(1)知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对孩子进行学习指导的意义,掌握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2)掌握培养孩子正确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减轻过重学业负担。

(3)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指导孩子过好双休日、寒暑假。

3、中学生的健康教育

(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了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掌握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2)知道中学生睡眠、卫生、饮食和用眼等方法及生活习惯的要求和内容,掌握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训练的方法。

(3)知道为孩子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时间和运动量,知道体育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

4、中学生的审美教育

(1)知道中学生衣着打扮要整洁、美观、大方、有中学生特点,并帮助选择适宜的影视、书籍、音乐等。

(2)了解中学生审美教育的内容,掌握家庭中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中学生劳动教育

第3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迅速。学校的种类、结构、专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空前高涨。扫除文盲的工作已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基本完成。学校、教师、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方针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一代又一代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为改革开放事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伟大的成绩背后存在了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清醒的认识,认真反思,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增添措施,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为名族培养更多更好地建设人才。

一、“中考”有待改进,素质教育应该全面推行

素质教育应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徳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包括: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步形成,包括学生法律观念、道德思想、纪律意识,民族,家庭的光荣传统;还包括:热爱祖国的思想和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辨别是非的能力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课中设置已很全面了。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把有些年级的思品课“边缘化”了,造成德育内容、思想的缺失。所谓智就是各科知识的教育,这部分内容在小学、初中课程中很系统了。“中考”已得到重点检测,各级部门已很重视了。所谓体就是体育,身体素质好是知识的载体,身体好才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一点很多学校体育教育已做得很好,但是还有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体育,表现为体育课安排较少,或者体育课被占用,或者“放羊式”教学。所谓美育,一方面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技巧,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这美育教育更是被更多的学校、教师淡化了,甚至是摒弃了。所谓劳就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热爱劳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这一内容的设置在许多学校几乎很少,甚至为零,使学生的劳动思想、技能的不到培养,缺乏劳动的思想、习惯、能力。

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素质教育,素质培养,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智育受到很好的重视,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致使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得不到全面的提高,所以,“中考”指挥棒应该改进,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几个方面要进行综合考量,评价学生成绩,确定升学与否。这样做,学校的教育、培养工作才能全面,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才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初中一、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课有待重视和加强

受“中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只重视升学考试相关的学科和内容,多安排上课时间,只考试这些学科,考试后重点排名、评价,而初一、初二的政治学科,有的学校安排上课时间少,不检测,不要求,甚至有的学校不开设课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和教师不重视,初一、初二的政治课程的内容学生不能系统的学习,更不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令人担忧。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初一、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是这一部本内容教育不能缺位,有和其他学科一样的地位。

三、学生学的政治理论知识不与自己行为结合,应该纠正

由于有些学校政治课教育不开设,缺位,学生学不到安排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知识,还有的学生学了一些政治知识,只学不用,理论不联系实际。比如:课堂上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说脏话,爱护环境卫生。下课后,有学生骂人,乱扔垃圾,损坏桌椅等。针对此情况,学校应该开齐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并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要适时追踪,建立档案,表现好的给予表扬,表现差的要批评、教育,使学生学用结合,健康成长。

四、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统一,各自为阵,甚至缺位

学校是学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前面讲了有些学校不重视初一、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自己也不重视政治课教育,德育知识缺乏,不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造成学生表现差,不能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家长的文化、思想素质的参差不齐,教育方法的多种多样,还有隔代教育的鸿沟,所以,学生要受良好的思想品德课教育也有限。社会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基本上是缺位的,或者说社会上良好思想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如坏的思想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思想素质越来越高,学校要履行对学生思想教育,并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相关德育知识统一印成小册子,送给家长,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教育,社会上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机关形成合力,净化社会风气,给学生以良好影响,使之健康成长。

政治课教学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非常重要,千千万万的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关键是看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缺位,对学生不能系统的培养,学生不能健康成长,不是合格人才,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将受到巨大损失。各级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育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教育事业才能更加蓬勃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第4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生活能力,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能创新。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创新教育的研究者认为,思维、实践是两个关键的方面。我们顺着这条思路想下去:没有思维何来创造,而思维的基础是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没有实践需求就没有探索,而探索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并与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要特别加强自身的修养,教师应以启发和帮助的意识和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项素质。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综合实践活动观念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是非常的重要,特别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学生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理解和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行苦”的深刻含义,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亲自参与劳动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技术素养。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基本劳动技能训练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一些实用的劳动技能,为此要求学校要设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劳动场所和相关器材,为上好劳动实践课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

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实践技术,学校应加强实践课的常规管理,教师要做到教学有计划、上课有教案;学生要有学习笔记、作业本等,以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地上好综合实践课,同时要严把考核关,使实践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

三、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适合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型人才,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分组,并教学不同的内容,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种植组:学习农作物种植

在学校的一角开辟植物园,带领学生进行农作物种植活动,让学生观察到植物的生长情况,体验到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期盼丰收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用知识创造幸福的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丽的人生。

2.编制组:学习简单的中国结,十字绣,毛线编织,串珠等手工艺品制作

在学习和实践中,既体验了劳动创造美,劳动造就美,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学生会编结的基础上在提供条件进行创新、改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丰富的生活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一个人生活在已知的领域里,如果只满足于前人的创造成果,缺少对新生活的关注和激情,缺少了质疑的机会和释疑的渴望,就失去了创新的可能。因此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潜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差异,引导和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善于发现和捕捉具有求异思维的提问,以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技术。

3.烹饪组:学习一些基础的烹饪技术和简单的菜肴制作

在学习和实践中,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制作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和养育子女是不易,教育学生尊敬父母,热爱家庭,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4.缝纫组:学习简单的缝纫技术和工艺

第5篇

1.1家长把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子女身上

有的家长未圆大学梦或现今工作状态不理想,想方设法让子女通过学习达到衣食无忧或光宗耀祖的愿望。所以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余能力培养一律全免,导致其共性问题是生活能力比较差。

1.2家长缺乏家庭责任感,忽视对子女的教育

患者中发病无明显诱因的占83.3%,这其中与父母失察的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有的家长只顾自己追求快乐和满足,沉浸于娱乐与酒宴之中,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认为钱可以满足一切,忽视了子女的其它要求,使孩子面对复杂的社会时无法应对,不能有效沟通,社交能力差。

1.3父母力不能及,子女自求平安

有些家长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或本身修为不足,只会简单满足子女的衣食住行,而对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现今农村学生减少,农村学校合并,学生为了求学不得不过早离开父母,频繁更换环境,当对新环境一无所知无能力应对时,就会产生恐惧害怕心理,导致孩子自卑、恐惧、害怕,不敢沟通,缺朋少友,无倾述对象,最后积郁成疾。

2对策

2.1重视孩子的衣食住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衣食住行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衣”:按审美要求(色彩搭配、暴露适度、美观合体)着装;“食”:要按营养比例合理搭配饮食,不要单纯满足欲望,对孩子不合理要求要有度,要学会说“不”,既不能营养过剩造成肥胖,也不要“厌食”导致性命堪忧;“住”:环境要干净、舒适、卫生;“行”:运动是健康之本,不要以车代步,没有健康体魄,其余能力都为零。家长的合理引导与约束,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2.2重视家庭劳动教育,教会孩子要踏踏实实做人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劳动能力的培养:不要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不要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更不要怕孩子吃苦受累。孩子坚持做家务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孩子在劳动中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抗挫折能力。家长教育孩子要当袁隆平那样的科学家,而袁隆平几十年无数个日夜守在稻田里劳动搞科研才成为今天的“杂交水稻之父”的过程是家长们所忽略的。一个会劳动的人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踏实的生活。

2.3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有的人理论知识丰富,心灵手巧,做啥像啥,然而心胸狭窄,终日怨声载道,缺乏豁达的胸怀,带着情绪做事,其效率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学会感恩的正面心理,当羽翼丰满有能力之时来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4倾注社会力量,关注特殊青少年群体

对一些缺乏良好家庭环境的青少年(如单亲孩子、留守儿童、农村学生),学校适当开设小班,或让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教师来做班主任,在教学中关注实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发现有问题的孩子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利用媒体、报道、动画、游戏等多种形式教会青少年如何生存,如何自我保护,如何规避风险(遇到危险求救、自救和互救等),学会与人相处,有效沟通,让特殊青少年群体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具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047-01

面对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理念, 作为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者, 体育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算一个好的教员?才会无愧于时代的要求, 较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爱岗敬业,远见卓识

爱岗敬业是体育教师的首要素质,是高尚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的灵魂。体育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这是立志终生当一名体育教师的原始动因。只有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才会有光荣感和自豪感,才会有敬业精神,乐业不倦,才挚爱学生,诲人不倦。只有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在工作中才会有执着的追求、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才会不断学习,随时掌握当代最新的体育知识、信息和科技成果。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不断渗透到体育科学中来,出现了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的许多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的选材方法、新的教学形式、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评价办法、新的器材设备,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随时掌握现代技术的知识和信息,并能将其融会贯通,这是保证体育教师具备较高的思维起点的关键。体育教学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没有一种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可以参照,在众多可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用于教学过程,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艺术性技能。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事业成功和永不满足的价值观。一般人对事业也有追求,但大多数易于满足,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对事业的追求则无止境,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才会使他们去勇攀成功的高峰。

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体育教学以其特有的运动手段和固有教学形式来达到培养和教育人的目的。没有深而广的知识储备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因此要成为一名胜任工作、得到学生尊敬的好老师,还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结合工作实践继续努力学习,具备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全面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动作技能的形成,直接对教学和训练的效果产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能不断提高专项理论水平,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制定出符合专项特点的教学训练计划,再加上相关学科的理论指导,才能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充分利用自己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优美的动作示范,树立起自身的威信,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健全的心理

1、自知与自信

自知是体育教师的重要心理特征。只有时时能够自知, 才能准确判断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信就是始终对自己抱有充分的信心。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往往既有自知之明,又有十足的自信。自知使其能够把握自己,自信使其能够有持之以恒的动力,这些对体育教师都是十分重要的。

2、情感和情绪

情感是人对现实中事物和现象的态度体验。体育教师良好的情感和情绪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体育教师的行为规范、言行举止等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心, 有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责任。理智感是体育教师在智力活动和追求真理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教师的认知活动、求知欲望和兴趣,以及对真理的追求相联系。一个有理智感受的教师, 会有一种契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精神。美感, 这种情感是在审美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体育教师应处处都体现出美,应有正确和高尚的审美观。

四、有全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核心,其目的除了教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术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体质。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有对大纲和教材的驾驭、处理能力;科学地选择教法,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有效地组织好各种教学活动的课堂组织能力; 具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兴趣的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力;能使学生建立清晰概念的讲解能力;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行为和锻炼情况并能迅速分析判断的能力,具有保护帮助,纠正错误,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等。

2、指导业余运动队训练的能力

学校业余运动队训练是体育教学的延续,是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基础,也是体育教师实现在学校工作中的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学校重视和支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练员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着所训练的运动员成绩的高低。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教练员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有攀登高峰的雄心壮志,勇于创新,不断摸索,反复实践,总结出适合新情况的经验,使学生始终情绪饱满、心悦诚服、自觉自愿、身心并用、充满信心地进行训练和比赛。

3、组织早操、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能力。

学校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活、校内体育竞赛都是活跃、改善、优化教学环境,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指导好上述活动。

第7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专兼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223-01

1 电工电子专业“双师型”师队伍现状

电工电子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还未完全到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技能型人才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知识老化,接受新知识能力不足,缺乏双师型电子专业教师,难以满足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和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资格培训力量比较分散,培训社会化程度低,很多学校一直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和方式等问题,学校对外培训比较分散,为社会培训规模都较小,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计划,相应的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电工电子专业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数量、素质、结构等都不适应电工电子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水平低,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梯队,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电工电子专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并能够承担“理实一体化”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家教师,严重制约着现代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2 电工电子专业培养“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培养技能目标

电工电子专业应建立起以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为首、以较高水平“双师型”骨干教师为骨干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在这个梯队里,有的教师具有高级教师职务,这些教师既能讲授电工电子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

电工电子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培养技能目标:(1)以结构工艺和生产工艺为主熟练的装配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2)以电子焊接技术为主熟练的电子焊接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3)以元器件识别和检测为主品质检测技术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4)以电路原理为主调试和维修技术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5)以机电一体化为主熟练的PLC和低压电器技术人员为培养技能目标。

3 电工电子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1 从企业引进专业教师

职业院校要积极从电子企业招聘有丰富的现场经验、组织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充实教师队伍,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业教师。

3.2 成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机构

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机构,聘请企业专家和本专业学科带头人作为培训教师,把在职专业教师培训成“双师型”教师。

3.2.1 培训形式

(1)随堂培训。教师随同学生一起上实训课。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法,每堂课中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动手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动手能力,使教师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

(2)集中教学实训。对于一些较大的实训项目采用集中实训的方式。包括认识实训、电工技能实训、电子技能实训、单片机综合实训、PLC综合实训、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小家用实训等都采用集中实训的方式进行。每学期安排2~3个项目,每个项目安排1~2周时间,教师停课进行整周的实训操作。实训项目的设置尽可能模仿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考核评价模式,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对教师技能和行为规范同时加以培养。

(3)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教师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在企业实习中,要对教师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教师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教师培训成绩册。

3.2.2 培训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准确定位培养技能目标,采用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方法,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具体化。采用项目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课堂讨论式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模拟教学,提高教师实训技能。

(2)结构优化原则。根据专业发展方向,构建与就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三融合”课程体系,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考核评价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相融合。以“三融合”为原则建立服务专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技能课程,以培养教师职业技能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建设以职业工种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按时参加培训并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拓展自身的职业水平。

(3)强化实践原则。将专业技能比武引入培训课堂,通过讲任务、讲要求,制定“专业技能大比武细则”,形成课程标准。按任务引领方式,指导课堂教学,按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制订比武标准。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使教师养成注重技能实践的学习习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考核评价与技能鉴定相融合、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相融合,通过培训强化职业操作技能,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注重创新原则。强化学术性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增强问题意识,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通过任务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用模拟企业生产实践的教学环境吸引教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根据岗位和工作任务整合专业技能点,实现岗位与课程的对接,使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接轨并实现网上教学与学习。

(5)坚持校企合作原则。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对于电工电子专业教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实验实训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使他们也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

4 结论

职业院校通过积极从社会上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专任教师;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训机构;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出专业“双师型”教师,为电子企业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满足我国电子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8篇

摘要:素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已经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而音乐教育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对音乐欣赏课的深层次理解,探讨了音乐欣赏课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音乐 理论 意义

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宗旨。它既强调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又强调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强调受教育者潜能素质的挖掘和后天的培养;强调受教育者共性素质和个性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关键素质和辅助素质培养的统一;强调知识、能力、方法、思想品质等的统一;强调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统一。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能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

一、音乐不仅仅代表唱歌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音乐已经渗透到保护大自然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劳动教育、珍惜友谊教育、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了解民族风情教育等。 原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任赵讽于1990年在为蒋振环教授所著的《音乐简明教程》作序时提道,对于大专学生音乐知识的水平之低感到无比痛心。“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材料,某省在八百多大专学生中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很令人吃惊的:……,第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不熟悉简谱,而粗通五线谱的不到百分之三;……,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这种状况,实在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其中至少九年应该有音乐课,但是,竟然有这么多人连简谱都不熟悉:……,那么这些在校的大专学生在大学之前到底接受了什么音乐教育呢?”与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有很大的不同的是,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也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小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小学期间所受的音乐教育是很贫痔的,而在中学期间受到较完整的音乐教育的机会则更少。大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只上过唱歌课,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至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就只能是非常简单的了解。进入中学阶段,课程任务更加繁重,升学率把老师和学生都压得喘不过气来,也就无暇顾及音乐教育了,在课堂上学唱歌也就变成了是很浪费时间的事,老师、学生和家长们都更愿意用这些时间去做数学练习。从这时起大多数学生所能接触到的音乐就仅限于流行歌曲了。由于流行歌曲简单、易学、并且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表演、随时随处都可以哼唱,且随时随处都能够听到的,这样的学习当然也不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即使是文盲、乐盲也能哼上几句,加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音乐记忆力,因此学生们只要多听几遍就能学会唱了。就象野草一样能随处繁衍,但不一定对人是有利的。

二、掌握音乐的理论基础上好,学好音乐课的条件

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于高校的学生是不言而喻的,但教育不应该偏食,应该提倡全人教育,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各方面的修养,因此各高校都陆续开设了音乐或美术选修课程,通过欣赏优秀的作品,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音乐,不就是唱歌吗?”,许多人都对音乐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们对音乐知之甚少,大学生中也不泛这样的观念。其实,音乐每时每刻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经意或不经意地环绕着,因为太普遍了,以至于我们可以充耳不闻。让学生真正理解艺术,为学生开启一扇从未发现艺术之窗,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对每个人的,而不应该只是属于兴趣爱好者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从而得到这种艺术的滋养和熏陶呢?要看懂一部文学作品,首先要识字,音乐作品也是一样,要想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对音乐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通常包括《音乐赏析》、 《合唱与指挥》、《电脑音乐作曲》、《歌曲写作基础》等等,无论哪一门课程,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所以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在音乐素质教育中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只是专门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程度较深,而其他课程所要求的程度较浅。以下从上述课程与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高为杰教授在他编写的教材《音乐名作赏析》中提到,在音乐审美系统中,音乐审美效应的实现质量,取决于作品质量、表演质量与欣赏质量这三个因素的配合关系。可以用公式E=C・P・A来表示,E指音乐审美效应的质量,C指作品质量,P指表演质量,A指欣赏质量。如果假设作品、表演和欣赏的完善质量指标为1,那么:E=1×1×1=1。审美效应也达到完善的质量。如果C, P, A三项中有一项的质量较差,审美效应的质量也将降低。举例来说,如果听众欣赏水平较差,质量指标只达到0.5,那么,E= I×1 ×0.5=0.5。也就是说,即使音乐作品和表演都达到完善的质量,审美效应也不可能达到完善的质量。换句话说,在审美系统中,音乐欣赏者一学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曲家将心中的情感通过音符等要素表现出来,如果欣赏者一点都不了解这些音乐语言,就很有可能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

第9篇

关键词:高职生;劳动尊严;创新创业

作者简介:李传义(1970-),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27-04

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个体生存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对于定位于一线工作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由于知识所限,深造可能性较小,因此,为就业而上学道理简单明了。然而,城镇化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及本科院校扩招生毕业,挤压了一线工作机会,给高职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职业理想和现实就业之间的差距,同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同待遇,加之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缺陷,使部分高职生行为出现异化:在校时荒废学业,毕业时为就业不择手段,就业后工作按部就班,劳动失去动力。类似现象在高职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并呈蔓延趋势,群体现象导致高职生社会认同度降低,劳动者无尊严可言。更有极少数学生自甘走向堕落,就业背后隐藏的劳动尊严问题对高职生教育来说具有现实的敏感性,而面对日益下滑的高职生素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观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劳动“去尊严化”倾向蔓延。究竟是什么导致部分高职生劳动尊严丧失?教育中如何以劳动尊严教育推动高职生更好就业?这对于当前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都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劳动尊严的内涵

尊严(dignity),伦理学术语,源自拉丁语dignus,有价值的意思,时至今日,其内涵非常丰富。康德认为:“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1]即尊严至高无上,无可替代。马克思认为:“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2]劳动尊严,是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在对所从事劳动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正确认识基础上,因劳动成果而形成的威严且庄重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它要求劳动者立足社会生活,在劳动过程、劳动成果中体验因劳动而带来的人性尊严,而社会对劳动者实践和创新才能发挥的尊重,更加促进了劳动者有尊严地劳动。有尊严地劳动是劳动尊严的外在表现形式,劳动尊严是通过主体有尊严地劳动实现的。

二、劳动尊严是高职生从业立业的根本

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就是劳动,在劳动中,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然而,劳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运动。当代社会,人们在享受劳动成果的同时,也在感受着劳动过程和劳动形式带给人的幸福和快乐,同时也可能在品尝着劳动的艰苦和错误行为所带来的苦果。而这种感觉也反应在思想和行为中,并形成对人生追求和劳动看法的互动。

(一)劳动尊严促进高职生有尊严地劳动,从而获得社会尊重

高职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一线技术工人是其主要目的。而高职学生为了更好地就业,必然要从事有尊严的劳动。所谓有尊严的劳动,是指劳动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在参考自我兴趣爱好等条件下,从社会工作中选择并确定适合的职业,主动工作,并以所学知识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而作为社会生活方式的有尊严的劳动,是与被动劳动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劳动的过程不再是应付、被迫、没心没肺,而是创造、感知、主体的活动,是在运用知识创造财富,是劳动者价值的体现,尊严的彰显。高职生从事的有尊严的劳动,注重高职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强调高职生作为主体物的存在,而不是实现财富的工具,即“人即目的”。在劳动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充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把劳动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心感知劳动,感知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感知人类生产的智慧,以自我所学才能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推动社会财富的增加,从而获得社会、企业对高职生的尊重,这也体现了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更是对当今社会一定程度存在的逃避劳动,鄙视、应付、不愿做基层劳动者甚至为金钱而走向堕落的正面回应。

(二)劳动尊严张扬高职生理性精神,推动高职生价值实现

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一线工作的熟练工人,然而,如果仅仅把高职毕业生当做普通一线工人看待,则抹煞了高职生的理性精神。“人在自己里面确实发现一种能力,他凭借这种能力而把自己与其他一切事物区别开来,甚至就他被对象刺激而言与它自己区别开来,而这就是理性。”[3]理性精神的实质就是要敢于反思、批判和勇于超越。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熟练的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应有之意,而在掌握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基础上,理性精神的实现则应是高职教育的更高追求。劳动尊严教育在宣扬高职生劳动主体教育的基础上,把劳动看做是主体创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不仅要求高职生在劳动中实现创造、创新的人类历史使命。而且要求劳动者通过劳动,丰富自己的实践知识,建构自我知识体系,不断探索,不断追问,探求社会生活真谛。在主体探索过程中,高职生被教育的善良天性和潜能才能够展现,其实现的社会价值打破了以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学历教育等世俗观念因素对人不正确看法,社会才会因此更加公正公平。而在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高职生自我才能发展,社会尊重和自尊的双重推动,劳动尊严最终得以实现。

(三)劳动尊严完成个人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过程尊严彰显个体生存意义

自我实现即“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4]依照马斯洛理论,自我实现是个体天性使然,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自我实现在高职生身上的自然表现,明确高职阶段的知识学习是未来自我实现的基础,技能训练是自我实现的桥梁,以激发高职生因高考失利后的学习斗志,奋发学习;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要明确人是社会中人,自我实现的价值受社会评价和个人评价的双重影响,要实现自我价值,有尊严劳动是未来工作的必然选择,有尊严劳动在运用所学知识从事劳动的同时,是用“心”在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精神的表现,是人与劳动的和谐统一。个人从事劳动的过程,是个体尊严的获取过程,也是个人价值实现过程,还是劳动美的展现过程。而在高职阶段所学知识必然在一线工作中得到充分运用。劳动中的创新和创造则是高职毕业生劳动尊严的更高价值体现和高职教育的价值追求。

三、劳动尊严观认同的困境溯源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院校学生来说,大部分成绩不理想,即使个别成绩较好,但学习过程也是挫折较多。他们自我成就感不强,自我认同度也较低,尽管他们在主流价值取向上积极向上,但由于处于大学群体边缘,对社会、对就业的部分现象表现敏感,如何对待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并未形成。

(一)多元价值取向使部分高职生对劳动失去价值追求

传统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业生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拥有自己的土地并进行劳动是农民世代的期盼,大部分农民也被相对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构成农村一道自然风景,人们对辛勤劳动充满敬畏,勤劳致富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美国大片、互联网带来了世界各国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勤劳未必是致富的唯一手段,节俭是美德但不时尚,贵族般的生活方式是才是令人向往的追求目标;国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大众文化,相当一部分以对崇高的颠覆、欲望的崇拜、享乐的追求、时尚的追逐为内容,影响和改变了一大批民众的价值取向[5];市场经济下对利益的追求被神圣化,获取的手段不再顾虑高尚与卑鄙,夸张地消费、过分地炫富刺激了人们传统劳动观的神经,而城镇化背景下人口的大量流动也使得各种不健康的思想加速传播,种种因素,冲击着高职生尚未健全的劳动价值观。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大部分沿袭本科学院的规制体系,除专业设置相对贴近市场外,教育理念设计和教育教学重点并没有完全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专业学习上仍然过多关注考试成绩的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得到充分执行;思想观念上侧重意识形态教育,公民素质和养成教育提升并没有真正形成。由于对高职学生特点研究不充分,高职学生的世界观教育和潜能教育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而在最基础的劳动价值观教育方面,面对多元价值取向的侵袭,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上出现价值取向的紊乱,追求享乐,崇拜欲望,鄙视劳动现象存在蔓延趋势。

(二)就业困境与较低社会认同度,使部分高职生沦为“单向度”的人

近十年来,伴随本科院校大幅扩招,高中生源却在不断减少,由此降低了高职学生生源素质,本科扩招又给高职生就业带来压力。同时,城镇化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挤压了高职生很多就业机会,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加剧。而低学历低才能的传统思想更是降低了高职生的社会认同度,在现实社会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压力下,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心理出现问题,部分高职生行为异化,沦为“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的人,即意味着人失去了自我,丧失了自尊,丢失了精神与灵魂,从而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只认同并屈从于他人操纵与控制的,甘受他人奴役的异化了的人[6]。高职生的“单向度”,最初表现为学习上放弃进取,专业上不再追求,习惯于旷课,闲逛;毕业后物欲第一,无心从事一线艰苦工作,更谈不上创新创造,却对社会有自己的偏激看法。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已设立心理咨询室,但面对来自生存深处的就业压力,如果国家和社会不创造有益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仅仅是心理疏导和心理救济是远远不够的。

四、劳动尊严观的价值引导

(一)尊重劳动,从价值观形成路径规范高职生的劳动意识

面对日益临近的一线劳动岗位,习惯于娇生惯养的部分高职生出现鄙视甚至于逃避劳动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而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功近利思想构成了对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劳动形式的冲击,因而,高职生不良劳动意识的形成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社会性。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 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7]正是在劳动基础上,人们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完成了人类文化的延续、生命的繁衍,从形式到内容,劳动都必须获得尊重。在劳动过程中,人类构筑了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以此社会存在为基础形成了人类的价值观。因此,人类价值观也是在劳动中形成并由劳动决定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是劳动,使人与动物脱离,无论脑力和体力劳动都应受到社会普遍尊重,而鄙视和逃避劳动的价值观将导致人类社会的倒退,最终导致人向动物回归。从劳动观教育着手,能够从根本上形成全社会正确的价值观,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并引导推动社会良性发展。

(二)尊重劳动,系统整合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推进高职生良好劳动行为养成

面对大部分独生子女缺乏劳动意识和良好劳动行为的现状,承担培养合格人才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社会提供的一系列社会、市场资源,系统整合校内校外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劳动尊严教育的整体设计,完善高职生劳动评价体系建设,培养高职生劳动行为的自觉性,加速高职生良好劳动习惯行为的养成。

校园环境建设中,要突出高职院校特点,要有专门的与学校相关的劳动事迹宣传园地,宣传、培养本校劳动成才的学生模范,注重校园劳动精神、劳动氛围的塑造和弘扬。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社会制度改革内容,宣传、强化国家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尊重人才的方针政策。在“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教学过程中,强化在当前中国,分配可以有不同形式,但劳动是物质分配的最主要依据。在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中,肯定前辈所取得的成就时,要向学生阐明辛勤扎实劳动才是万事成功的关键,同时要善于利用社会实践中接触到的劳模机会,指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他们以看似简单、平凡的劳动,融入劳模精神,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以劳模事例,培养高职生良好劳动习惯行为,以劳模业绩,激发高职生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事业的追求。高职院校开展的企业劳动顶岗实习,更应以严格的劳动纪律约束学生,以企业的成熟劳动规范改造学生,以成熟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最终使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思想,从而成为一名合格劳动者。

(三)加强创业技能培养,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以扎实劳动赢取社会尊重

高职教育以培养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是其毕业生特点,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职学生具备接地气的优势:即优秀的技术工人能够精雕细琢,以对自己劳动的尊重,事业的认同,把生产、创新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而劳动过程中的反馈和建议,对科技创新有巨大地促进作用。然而,当代高职毕业生并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弄潮儿。究其原因,首先是理念的偏差,大部分高职生中学阶段成绩相对较差,长期的考试挫折和低分低能的潜意识已经使自尊自信缺失成为这一群体的通病,需要高职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治愈;其次,对发明创造的神圣化渲染也使一部分有创新能力的高职生望而却步;再次是当前大部分高职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偏重于素质培养,即广义的创新教育,对受教育者能力培养和技能培养,即狭义的创业教育,由于种种因素(如资金不足,专业设备无法购买,教师培训不够,理论实践知识不能站在时代前沿等等)出现跟不上社会、企业技术快速发展的状况。

面对此种情形,高职院校教育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培养创新人才目标提高到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强调创新创业劳动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引擎,是人类社会最值得尊重的劳动。教学内容上从文化课到专业课的教学安排,从课程教学计划到课程设计,从理论课到实践课教学,都要使创新劳动教育与教学内容有机渗透,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专业能力培养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教育理念上要打破高职生低分低能的潜意识,以身边、社会上已取得成就的高职生为榜样,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以国家大力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加强创业技能培养,借助政府、社会力量,推动校企联合,解决资金、设备不足问题;支持教师科研申报,鼓励高职学生积极参与,以教师的科研劳动和科研精神,影响、提高高职学生群体创新、钻研意识,为其未来就业创业打开方便之门,并以对国家和社会的扎实劳动的责任承担,赢取社会尊重。

参考文献: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3]李秋玲.康德著作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460.

[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3.

[5]李传义.公平正义:中国梦的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1):31-33.

第10篇

(衡水学院法政系,河北 衡水 053000)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对实践教学类型的分析,探求提高《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实践;教学

1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是《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该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基本类型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根据实践的场所不同,载体不同,环境不同可以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四类。

2.1 《基本原理概论》课课堂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是指以固定课堂为教学平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资源为依托的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模拟实践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1]这种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课前实践活动,如课前新闻播报,学生上台讲课,小品表演等,另一种是课中实践活动,针对授课内容,对某一问题进行主题讨论。课堂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反馈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及时了解,并对学生存在问题给以解答。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的授课内容把握更准确,理解更深刻,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基本原理概论》课校园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课校园实践教学是以校园环境为载体,在课外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微电影制作,撰写读书笔记,访谈等。由于校园实践比较复杂,因此一般采取分组的形式完成,对于不同类型的实践项目,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以便更好的完成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题材较多,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音乐、舞蹈类学生倾向于视频制作微电影拍摄。而文科学生更乐于选择读书笔记的撰写。理科学生喜欢具有分析内容的问卷调查。只有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各学科学生的特长,才能更好的激发其实践能力。

2.3 《基本原理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社会活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与校园教学实践相似,包括:问卷调查、视频制作、访谈等。所不同的是校园教学实践对象是学校的师生,而社会实践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学生通过深入基层,自身体验把课本上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可以锻炼能力、提高觉悟、增长才干。

2.4 《基本原理概论》课虚拟实践教学

《基本原理概论》虚拟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有目的的创造社会实践情景和条件,引导大学生进行探索、交流、自我教育的新型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网络论坛、网络调查等。虚拟实践教学由于其沟通便捷的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收集大量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3 提高《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改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两者相互区别,理论教学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功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两者相互联系,实践教学建立在系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之上,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综合提高学生能力,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2 拓展实践教学形式

实行学生自主式实践教学形式与学校定期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学生自主式实践教学通过劳动教育和社会服务两种形式完成。学生自愿参加社会的各种公益活动,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可以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培养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学校定期实践活动是通过参观红色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3.3 加强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队伍。要解决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就要大力提高教师质量,从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上着手,组建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发展双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既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逐步发展为教师工程师、教师技师等复合型人才。另一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定期进行相关培训,聘请知名高校的教授,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3.4 完善保障机制

完整保障机制应采取多种形式。首先,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保障,因此要有科学合理的预算和规划,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其次,建立社会实践考评机制。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由学生、实践单位、指导教师、个人自评四位一体的考核形式,将考核结果计入大学素质拓展证书和学生档案。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评估考核高校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定期评选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2]

参考文献

[1]刘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第11篇

关键词: 数控 实训教学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数控专业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由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解决在项目进行中遇到的困难。

一、启用项目教学法的事实基础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实训教学大多是由教师先进行集中讲解,再让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操作演练,学习过程枯燥单一,在长期的模仿训练中,学生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他们不再自行思考和探究,而是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数控专业的发展,并且在当今社会,这样缺乏创新精神的劳动者一般不能够被企业重用,针对这一情况而启用的项目教学法是由学生在确定某一可实行的课题的前提下,自行完成全部工作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项目教学法强调的是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步骤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流程主要包括确定任务,搜集信息,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按步骤实施计划,最后评价展示成果。

首先,要确定任务,项目的确定是实训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出适合的任务,把握好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如“卡盘扳手的设计和制作”这一任务,任务本身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个项目是数控实训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操作简单,在制作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这个项目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成本安排、材料性能及工艺等多个方面,还需要进行切线加工、热处理加工等,让学生深入全方面地了解零件加工的过程,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学生根据已经确定好的项目进行信息搜集,获得自己想要的数据。接着就是为了完成项目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主要计划还是由学生制订,教师从旁指导,帮助他们更合理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学生需要根据学校实际的设备配备、刀具、工艺等各种不同角度比较同一个零件的不同制作方案,筛选出最为合适的方案进行小组讨论,如在进行陀螺加工时,教师可以把陀螺制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分析给学生听,引导学生自行绘制图纸,制定陀螺的加工程序,并且用数控车床进行仿真操作,陀螺数控车床进行加工,让学生自行分组讨论,合理分工,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对于方案中的创新点,教师可以给予相对性指导,优化创新,使方案更加完善。之后就是实施计划,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根据方案实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计划中的不同任务,记录计划完成的各个阶段,面对发生的不在预料中的问题积极寻找方法解决并且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促使学生亲自完成整个操作流程,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数控专业水准。方案实施完毕后,就是评价展示自己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行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学生可以相互之间交流促进、取长补短,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弥补修正,总结完成项目的经验和教训,争取在下一次实践活动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在评价的时候,教师应该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指出学生的创新点,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进行耐心指导分析,不能够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项目教学法所带来的教学成果

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有很大的帮助。在学生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加他们对于数控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并且在这样的项目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组内成员实现目标,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由理论到实践,清楚理论与实际的差别,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及时弥补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积累经验,方便在以后工作中更快地适应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师方面,项目教学法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并且针对学生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讲解,在不同阶段合理变更教学内容,使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避免因为师生之间的隔阂而造成不必要的教学拖沓,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项目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数控教学的质量,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动手能力,通过对不同项目的完成和总结,增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防止由于经验缺乏而在日后工作中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打造出专业能力过硬、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性人才,为推动数控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12篇

26年前,刚从学校毕业的我,带着对幼教这片净土的向往与渴望,全身心地投身于公道中心幼儿园这个多彩的世界。乡镇幼教是片热土,有尽情挥洒的空间,有研究不尽的课题,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执着地追求着。耕耘着。快乐着:农村幼教科研是个大舞台,有奉献一生的价值,有深耕细作的精彩,我孜孜不倦地努力着,探索着,收获着……

一、火玫瑰,为精彩全力以赴

火玫瑰是红色的玫瑰,颜色鲜艳,热情似火,既精彩了自己,又精彩了大家!这种传承是薪火相继的!

1987年,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师长——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公道中心园园长兼乡镇幼师辅导员陈绍娟老师,是陈园长把我带进了教科研的殿堂,由老园长的引荐,使我认识了南师大赵寄石、唐淑等教授,进入了赵寄石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幼儿教育研究”课题组。从此。我走上了精彩年华的上升通道。

1985年,公道镇中心幼儿园成了南京师范大学教科研实验基地。1988年,公道幼儿园接受了原国家教委“七五”期间的重点科研项目“农村幼儿教育研究”的试研任务。当时我在赵寄石教授的直接指导下参与这项课题的研究。1989年,国际幼教大会在南师大召开,会上播放了我园大班教学实况录像,得到各国幼教专家的好评。1993年,公道中心幼儿园又接受了南师大的“学前儿童多种保教形式”的研究任务。在南师大唐淑教授直接指导下,公道中心幼儿园的“少先队带散居儿童”“大班儿童带散居儿童”“开设中午班”、“开设晚班”等多种形式,以正规教育带动了非正规教育,将3周岁~6周岁未入园的幼儿,特别是流动幼儿组织起来,让未入园孩子接受了与同龄幼儿园孩子的同步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个优秀的团体吸引着我,鼓舞着我。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面对着五彩斑斓的教育科研,我暗暗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所热爱的幼教事业,这就是我的七色彩练!我要为这一平凡的事业贡献我毕生的力量,实现我的个人价值!

在专家教授的指引下,年轻的我一边工作,一边虚心地学习,努力使自己不断地成熟起来。业余时间,我苦练教学基本功,勤学专业理论知识;工作中,我不断钻研、思考、改进自己的工作。很快就成长为一名年轻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由于工作认真、出色,在2004年,我由一名普通教师走上了业务园长的岗位。2006年,我被公道镇政府任命为幼儿园园长。我深知,这是组织和同事们对我的信任。职务变了,我的压力更大了,但我的追求却始终没变。在一线,我要做一名好老师,在领导岗位上,我就要做一名好领导。使幼儿园获得更好的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我先后荣获邗江区先进教科研个人、档案先进工作者、区教育局十佳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二、火蝴蝶,为特色精益求精

幼儿教育是面向未来的,精致管理是现代幼儿教育的灵魂,为了实现质的飞跃。我们踏上了构建符合农村特点的园本“综合教育”课程,这是农村幼儿园的浴火重生之路,

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道中心幼儿园参与了南师大学前系赵寄石、唐淑教授主持的“农村幼儿园综合教育的研究”。从此,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时间从学前一年发展为三年;研究内容以苏北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为背景,体现苏北农村的特点,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农村大自然、大社会这个活教材。

从“七五”至“十一五”,公道中心幼儿园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挖掘可利用资源,课程内容不断丰富。如在进行“农村幼儿劳动教育实践”课题研究时,我们利用家乡鞋厂、玩具厂、服装厂的资源,在幼儿园走廊上创设“民间工艺”“服装制作”“玩具、鞋子制作”一条街特色区域活动。利用乡村手工艺的优势,我们开辟了一个用麦秆做材料的巧手角,带领幼儿用稻草编草鞋、搓绳子、做稻草人、编围裙,让幼儿在活动中模仿,在活动中训练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在赵寄石教授和唐淑教授“综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摒弃了农村幼儿园的课程严重小学化、城市化的倾向——重视活动课程建设,重视隐性课程开发,强化课程整体效益的提升,强化农村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如在收割麦子时,我们领着孩子们拾麦穗,念古诗《悯农》。孩子们在观察和参与力所能及劳动的过程中,了解了麦子生长的全过程,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有效地培养了孩子观察能力和爱惜粮食的情感。此外还注重组织活动组织空间的开放性,在户外开设运动区,在广阔的户外玩“老鹰捉小鸡”“放风筝”和“藏猫猫”,去小溪边玩打水漂等游戏……多样化区域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也使幼儿园课程特色得到彰显。

公道中心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特点是: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出现,注意综合性,凸显“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同时。“综合教育课程”更好地符合本园、本地的实际。注重发挥教师在课程园本化探索中的创造性,实现教师从关注文本教材向关注身边教育资源的巨大转变。“综合教育课程”的构建,从观念到行动上提升了全体幼师的能力,实现了农村幼儿教育的伟大“突围”。

“综合教育思想”对农村幼儿园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综合教育”本身。它让我们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解读到了这样的理念:中国的幼儿园课程不应该一统化,一切适合于幼儿发展的课程都值得去探究。

三、火凤凰,为梦想浴火重生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前进就要后退,这是我的信念。为了这一信念,工作再繁重,再劳累,我也没有停止过学习。

工作着是美丽的,学习着也是美丽的。读书学习是我不断充实、提高、完善自我的有效方法。1991年我参加了成人自考大专班的学习,每周日往返扬州教师进修学校听课学习,课后还要搞科研,任务十分繁重。2005年。我参加本科学习。在自己学习的同时,我经常把我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事们,并创造条件鼓励她们不断学习,为我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育教学上,我也是一丝不苟。从教以来。先后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过《好玩的稻草》《蚕豆用处大》等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多篇教学和管理论文。与此同时,我对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2007年6月,我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主编的幼儿园教师用书《科学》一册的编写工作,公道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科研成果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了推广。2010年3月,我还代表扬州市幼儿园园长在“江苏省农村合格园园长培训班”上作了《团结奋进、深化特色、争创一流》的专题发言和话题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