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的会计要素

企业经营的会计要素

时间:2023-06-30 17:2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的会计要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营的会计要素

第1篇

    关键词:会计理论框架;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会计环境理论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学者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并且提出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设想。但是,这些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有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结构纷繁复杂,有的构成要素层次关系不清,难以概括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丰富内涵。因此,有必要构建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一、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基本要素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检验理论等;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理论、会计政策理论等;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是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经理素质才能、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与财务、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有机构成,形成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如图所示。

    二、财务会计理论框架分析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结构严密和层次递进的逻辑体系。它全面反映了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会计的目标。会计理论是以会计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会计,首先就应确定会计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会计的目标构成会计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2.会计假设。假设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会计假设,确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构造一个理想客体,以便“舍弃其客观原形的原始形态,撇开与当前研究无关的内容、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其以理想化的纯粹单一的形式,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其存在和运动的规律,达到对其本质的科学认识”(戴蓬军,1992)。

    会计既然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就应进一步确定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时间界限,并指定计量的方法,即我们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方式来核算和披露会计信息。由于现实世界中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的复杂性、相关性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对象,必须加以理想化、纯粹化,以便达到对会计对象本质的科学认识。

    现实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在企业所处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会计核算的内容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与投资者存在投资关系、与债权人存在借贷关系、与客户存在交易关系、与政府部门存在监管关系、与内部职工存在劳资关系等。上述关系的存在,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使其复杂化,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可能混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与相关者自身事项的边界,因而,将本不属于企业的交易或事项纳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以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影响企业损益的计算和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但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更重要的是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能以企业其自身的经济业务为前提,这就是会计主体假设。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理想的、纯粹的空间范围。企业主体假设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其次,市场经济存在经营风险,企业存在信用风险,资本也在集中和积聚。因此,企业可能随时面临破产倒闭、兼并收购等而使企业经营终结,如果企业存续期限不够确定,就难以对企业的交易及事项进行正常而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债权债务的结算、留存收益的处置等,如果会计存续期间不确定,就难以按照其技术或经济上的常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就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即假定企业的存续期限是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否则就认为企业会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下去,而不停止和清算。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它给定了企业预期可持续经营的理想期限,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可按照正常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再次,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但总不能直到企业终止才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应定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跨月、季、年的连续性,也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业务活动划分为等长的会计期间,作为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时限。

    最后,企业会计是以什么计量方式和尺度来核算和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呢?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复杂繁多,必须采用一套能够对企业所有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的计量尺度,现阶段货币职能的不可替代性,当然也只有货币量度能够担此重任。因此,选择了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这就是货币计量假设。

    总之,以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会计核算和披露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以持续经营假设给定企业经营活动无限期的可持续性,以会计分期假设规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期间,以货币计量假设设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量度。这样,会计就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对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

    会计假设为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会计实践和会计检验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按照会计假设奠定的基础核算和披露信息,那么,作为公共产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科学、规范,确定其应具备的质量特征、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及对其进行必要修正的弹性规定。这就是要制定会计原则,规定财务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规定财务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与费用成本配比、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准则来进行企业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同时还规定财务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和披露时,可以依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前述会计原则进行修正。

    4.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指会计主体拥有资金在静态下(某一时点)的存量(财务状况)和动态下(某一时期)的流量(经营成果)类别和规模,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利润等6大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它是在会计假设前提下,按照会计原则要求,为实现会计目的而提供的可用于决策的财务会计信息。

    5.会计方法。会计方法是对会计要素进行核算和披露的方法和程序。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管理科学。如何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即采用什么方法对会计核算和披露的内容进行数据采集、计算、归集、分类、再分类、汇总、披露,就需要根据假设和会计原则,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核算,实行监督,从而需要研究会计的方法和程序,以提供会计主体的符合质量要求的财务会计信息。

第2篇

关键词:财务报表 问题 对策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人员、经营管理者、债权人和投资人等利益相关群体最常使用的财务工具之一,构成了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将保护投资者利益、满足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放在了突出位置。该准则明确了会计四大基本假设和六大会计要素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企业财务核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使用财务报表过程中,很多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发现,依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很难实现其决策有用的目标。本文旨在探讨财务报表难以实现决策有用目标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企业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

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众多,统称为利益相关群体,包括企业管理层、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虽然他们的具体需求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进行各项经济决策,然而财务报表未能充分提供各方所需的决策信息,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会计基本理论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务报表的实用性

财务报告只统计过去的财务数据,没有预测性指标,导致了财务信息的滞后性。现行财务报表通常分为月报、季报和年报。我国处于改革和市场转型期,财经政策缺乏稳定性,经济环境变化较快,资本的逐利性导致资金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中快速流动,短期获利是不少投资人尤其是风险基金的主要目标。我国企业一般在每年3-5月份向资本市场提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反映的企业某一个历史时点的数据,以及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反映的企业某一个历史时期的数据,滞后于利益相关群体,尤其是对投资人现在和未来信息的需求方面缺少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而相对于企业的过去,投资人更关注企业的未来。

货币计量假设导致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资产和收益等会计要素不实。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以及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提升。然而,对服务业企业有重要战略价值的人力资源、品牌价值、市场战略、行业地位、客户资源、技术优势等无形资产,因无法以货币形式可靠计量,没有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其对应的市场价值增值,也没有体现在利润表中,而这些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正是对利益相关群体进行经济决策最有用的信息。

计量基础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减弱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用性。企业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最能体现企业经济实质的会计政策,如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或公允价值,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的确认方法等,但是企业出于各方利益考虑,通常会选择满足其特定报表目标的会计政策,而不是最体现经济实质的会计政策。此外,计量基础的可选择性,导致财务报表变成了无意义的“数字统计表”,如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存货可变现净值采用类似于重置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尽管每个具体项目均试图体现出其最相关的价值实现决策有用,但是这些数据汇总形成的总资产价值,反而失去了汇总的意义,据此计算的财务比率等也失去了价值。

(二)财务报表属于通用财务报表,对使用对象缺乏针对性

财务报表数据高度概括,未能反映出企业具体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财务报表属于汇总数据,通过有限的报表项目对复杂繁多的财务数据进行归集,反映企业总体的规模、资本构成和经营效果。然而,高度概括的报表数据,反而会掩盖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更无法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特定需求。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以及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经营涉及的行业和业务繁多,经营处于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面临不同程度的行业竞争,诸多“热钱”投向只看重短期效益,缺少可持续性,单一的资产规模或者经营收入等数据,以及据此计算的财务比率,无法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效率,也无法反映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利益相关群体更关注特定财务数据和指标。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经营效益较差,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但是仍然能够大规模借贷资金,说明债权人更看重企业信用、有无偿债资金来源或稳定现金流,而不是高增长的收益率;风险投资基金偏爱投资处于起步阶段、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处于萌芽阶段,资产规模和经营收入较小,说明投资人更看重行业前景、经营理念和盈利预期,而不是雄厚的权益规模和较低的资产负债率。虽然财务报表提供了利益相关群体进行经济决策的基础信息,但这些信息仅局限于表层,难以提供深入分析的定量和定性数据。

(三)财务报表未能充分反映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

财务报表确认的项目需要符合可靠性、相关性、可计量性、可理解性、谨慎性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存疑的项目除了“很有可能”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确认为预计负债,“基本确定”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入确认为资产外,不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企业的总体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既包括损失的不确定,也包括获利的不确定。根据财务报告决策有用的目标,财务风险理应由财务报表充分反映,财务风险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比率,未来收益和自由现金流的波动程度、现存及预期重大项目在报表数据中的影响程度、短期获利项目和长期获利项目在总收益中的占比等数据或指标也属于财务风险项目。现行财务报表没有体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高估或低估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

二、针对企业财务报表存在问题的对策

基于财务报表对决策有用的基本目标,结合笔者在工作中积累的实际经验,针对上述财务报表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完善会计准则、重构财务报表体系和报表信息化披露三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完善会计原则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应由面向过去转为面向未来,把有用性提升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标准,如可靠性衡量企业实际数据和预期数据的偏差程度,相关性衡量以统计方法计算出的报表数据与利益相关群体决策所需信息的相关系数,可计量性衡量核算要素在企业经营中体现的价值和对报表项目是否产生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将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由以成本为基础转为以价值为基础,财务报表各项目均以体现企业现行和未来价值作为列报依据,避免多种计量模式带来的财务报表变成“数字统计表”现象。

(二)重构财务报表内容,打破“三张表”的传统思路

很多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指出,对现有的财务报表“扩容”,扩大信息披露的内容与范围,披露前瞻性和非财务性信息,可以解决财务信息披露的问题。该建议虽然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财务报表数据的历史成本计量和仅能提供定量数据的问题,但是没有考虑到单一报表体系与利益相关者众多且信息需求各不相同的矛盾。笔者建议广泛收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归类后设计企业能力报表体系,如对投资者的经营能力报表,对借贷者的偿债能力报表,对管理层的内部效益报表,对雇员的员工价值创造和分配报表,对政府部门的社会效益报表等,设计不同的报表项目和确认原则,定量数据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以报表有用性为出发点,建立多层次报表体系。此外,针对企业经营的风险因素,在企业能力报表体系中采用情境法或其他更合理的概率论方法,披露其最好、最差和期望财务数据,同时披露风险分析方法。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财务报表的有效披露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是基于互联网的、专门用于财务报告编制、披露和使用的计算机语言,它将会计准则与计算机语言相结合,基本实现数据的集成与最大化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及时的甚至实时的财务报表编制和披露成为可能,利益相关群体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获取决策有用信息,降低和避免财务报表信息披露滞后性的弊端。同时,为了避免财务报表电子数据披露的随意性,提高未经审计的报表可信度,应研究建立多层次的报表稽核和比对指标,在企业的报表数据、纳税信息、向主管部门报送的资料和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等数据之间建立完整的钩稽关系链条。

参考文献:

[1]陈彩兰.财务报告的缺陷及其改进[J].甘肃科技,2010(10)

[2]廖倩.探析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缺陷及其改进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2(10)(中旬刊)

第3篇

    [论文摘要] 会计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对会计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变革、完善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透过这些要素变化分析,揭示会计创新的内在联系。

    会计环境是左右会计发展的外在因素;而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等要素变化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今会计环境与20世纪相比,已发生诸多变化。在当今环境中,会计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要求关注会计对象中过去曾经疏漏的具体元素;而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同角度引发了会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问题。所有这些正在推动着会计系统的演变和变革。

    会计创新,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笔者曾在相关论文中探讨了会计创新的内涵和基本取向[1],而本文则从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信息技术4个方面剖析会计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一、会计环境变化推动会计创新

    会计系统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有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和轨迹,而且“遵从”、“趋同”环境的发展变化,以便和所处环境保持“协调”[2]。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所处的具体时空的情况和条件”[3]。而这些具体时空下的“情况和条件”又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会计环境具体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影响会计系统的主要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国家法规及人文意识等;“微观环境”影响会计的主要因素有企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等。

    目前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就财务会计而言,其原则、假设、方法,以及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模式成熟于“工业时代”;就管理会计而言,产生于20世纪初期,是会计方法与“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随着“量化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当今社会已步入“后工业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变迁,使会计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无不发生跨越式的变革。

    如今会计的宏观环境与“工业时代”相比,呈现出“知识经济”、“全球经济”和“信息经济”等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变化至少在3个方面推动会计创新。第一,会计与企业以外其他单位进行“资金”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变化,如电子商务、电子税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变化,要求改变会计现有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传递和输出模式,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第二,当今社会引发了会计对象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对会计提出了更为精准的目标、产生了全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所有这些,要求突破现有的会计原则、假设,创新会计计量、确认和会计报告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机制,以便在经营管理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当今社会会计工作者规模扩大,素质提高,尤其是会计研究工作者的变化,将助推会计创新。

    会计微观环境的变化,有两个方面较为突出。首先,由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引发企业生存、竞争的模式变化,促使企业不断兼并扩张,刺激了价值链企业同盟及“虚拟企业”的出现。这些新的趋向,给企业组织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新的情况,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会计问题。其次,自动化、信息化的发展刺激了企业流程再造,推动以部门职能分工为基础的管理转化为面向流程的管理;促使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将流程中各项具体分工集成为有机的系统,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之目的。

    二、会计目标变化拉动会计创新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发挥着连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纽带作用。会计目标的变化左右着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协同,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到“决策有用观”,再到“目标体系观”,直至现在,仍然在求索之中[4]。

    就“决策有用观”而论,如今对决策的认知和理解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

    “决策有用观”研究的出发点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遵循“公认会计原则”向企业外部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会计报表。“公认会计原则”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形成了“死板”的标准化信息提供模式。

    标准化的会计报告模式,忽略了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反映了在特定技术条件下不能顾及决策个性的思维定式。而如今,决策的非结构性、不同决策的差异性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信息,为不同决策提供不同信息,成为会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分析,有能力也有必要突破现有的标准化会计报告模式,而依据不同决策需要不同会计信息的客观事实来构建全新的会计信息报告机制。

    尽管“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有所突破,但关于“决策有用观”质疑仍然不断,说明这一观点尚存纰漏,仍然无法准确表达现代会计的目标,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于会计目标认识至少应该从3个方面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超越会计仅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的思维定式,正视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客观现实。关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多数是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通过企业信息和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关系来进行探讨的。这一思维定式研究的是财务会计的目标,不包含管理会计的目标,所以,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会计目标。

    其次,在准确把握管理会计的基础上,研究会计目标。管理会计是会计方法和科学管理结合的产物,“是在追求组织机构的目标中辨认、计量、分析、解释和交流信息的过程。管理会计是管理过程的整体组成部分之一”[5],其中“会计”是方法,“管理”是核心。管理会计的管理活动需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并非会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这是探讨会计目标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再次,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应超越“会计信息系统论”。会计不仅是一个信息系统,更是企业管理中量化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无法得到“管理系统论”、“控制系统论”认可的事实,就说明会计信息系统仅是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能涵盖“会计”的全部。

    如果能够拓展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会计目标将会使结论更接近客观实际,也将对会计发展、创新产生重大影响。

    三、会计对象变化需要会计创新

    会计对象与会计学科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发展和演变,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对象是会计学的理论逻辑起点。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6]。

    由“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的会计对象观分析,会计对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6方面的要素。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对象要素的变化错综复杂,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资源”实际意义,对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劣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先进技术”成为企业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重要手段,“信息资源”的价值备受关注。如此等等的变化不仅对“资产”要素产生影响,而且间接影响其他会计要素。

    第二,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商业信用形式多样化,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缓解了企业的各种责权、债务之间的矛盾,但也使企业与所有者的关系,企业与债权、债务人的关系复杂化,直接引发企业相关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等问题。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使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经营与市场呈多环节、多渠道的复杂连接状态。企业全方位受市场左右,放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企业经营风险估计成为重要课题。此外企业内部物资存储和生产管理的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会计问题。

    尽管从上述3个方面分析,可以认识会计对象的变化。然而这种会计对象研究出发点,仍然仅只是停留在“会计对象—会计对象要素—会计报表项目”思维模式,仍然局限在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的职能范围之内。

    关于会计对象的研究至少应作3个方面的超越思维定式。

    首先,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统一体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会计实践活动中的完整对象,既包括财务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又包括管理会计处理的业务对象。会计对象应是会计预测、决策、预算、反映、分析、评价整个过程中所涉及对象,而不应只是财务会计的对象,仅局限于当前的“会计要素”。

    其次,把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子系统,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从企业管理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来研究会计对象,而不是仅就会计实践活动探讨会计对象。

    再次,超越以赢利评价企业经营成败的思维定式,从企业经营所肩负全部责任的角度研究会计对象。企业要向所有者负责,但也应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因此,单以“利润”或“现金净流量”来评判企业经营就很有局限性,因而,会计需要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会计对象”有更丰富的内容。

    一旦拓宽了会计对象的研究视野,改变了会计的空间观、时间观,关于会计对象认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变化,会计的发展将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会计信息新技术加速会计创新

第4篇

(杭州卓越财务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

摘 要:本文对财务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传导进行介绍,解析企业财务风险和会计要素的关系,企业财务风险与环境以及管理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在此基础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与传导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财务风险的生成和传导机理,对产生财务风险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便于企业有针对性的提防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 :财务风险;生成传导;机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46-02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吴伟文(1971-),男,浙江台州人,硕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中国注册税务师,现任杭州卓越财务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方向:我国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研究。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复杂化、多样化以及企业一直在不断的创新金融活动,企业的运行方式及其财务环境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逐渐的多样化,经营不良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其目的是盈利,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风险,企业的财务活动尤其风险较大。公司的财务风险是在企业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等活动过程中发生并且扩大的,具有较强的传导性。

一、财务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传导的概述

目前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财务风险仅仅指在企业的全部资本当中,因为债务资本比率变化引起的风险,可通过调整企业资本结构来控制该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一般指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广义财务风险实质上是微观经济风险,集中体现了企业经营风险,指企业在某种特定的客观环境和期间内,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因受无法预知或难以控制的企业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致使企业资金运动率降低及中断资金的连续性,于是使企业实际经营成果背离企业的预计目标,因而可能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企业的盈利目标带来负面影响或者产生不利结果。

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主要指由于企业内部系统及外部环境存在的风险,进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或路径依托于载体,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流程及各业务功能节点都会被传导及蔓延,严重的会影响企业整体的利益网络,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企业预期目标偏离,企业遭受损失。财务风险传导包括在企业内部的传导和在企业间外部的传导。

二、企业财务风险和会计要素的关系

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可知,一定期间内企业的所有资产有可能由权益资本投入构成,也有可能由负债资本投入构成,或是权益资本和负责资本共同构成,所以负债资本或权益资本产生变动都会影响企业资本或企业资本结构;利润=收入-费用,即在一定期间内企业通过一系列的经营活动取得经营收入,减去在此期间发生的经营费用,即为企业利润,收入或者费用发生变化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影响企业的未分配利润,从而影响企业的资本或资本结构。

三、企业财务风险与环境以及管理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

1.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1)政治环境。企业所在地的政治环境会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机会或威胁。如战争、政局变动等因素存在着不确定性变化。

(2)经济环境。国家经济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构成了企业生产发展的总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等,因而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变化会对企业的生产发展产生影响。

(3)社会环境。社会价值、社会心态、社会信念与国家的政策或者企业经营现状不一致所产生的社会不确定性,如果不一致现象越来越大,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4)科技环境。主要包括科技政策、科技水平、科技体制、科技力量等因素,是科技要素的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科技要素。

(5)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意料不到的,不可抗力的,一些主要依靠自然环境生产发展的企业会因自然现象的发生受到影响,遭受严重损失。

(6)产业要素市场。企业为了开展经营活动需要投入资金、人才、技术等存在的不确定性。如投入要素有限,竞争者多,因竞争致使要素价格变化,或者所需要素存在垄断情况,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7)产业产品市场。由于消费者在不断的变化,因此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会影响企业的产品需求。同时替代品出现,没有互补的商品等等均会对企业的生产发展产生影响。

(8)产业竞争。市场存在竞争,由竞争所引起的技术的变革、创新等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即是威胁也是挑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发展。

2.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的不确定性

(1)筹资融资的风险。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存在着风险。企业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筹资渠道不同,方式不同,所面临的筹资成本和难度也不同,不同的筹资方法下的资金的功能效果、弹性大小也不同,这些会影响企业筹资的数量时机,可能同预定目标不一致,因此可能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财务成果受到损失。

(2)资金使用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合理的配置企业的资金,管理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资源的作用,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多变、复杂,因此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回收资金关系着企业资金循环周转。企业的结算资金或者投资报酬均存在风险,若不能及时收回资金可能使企业的资金链断开,影响企业的继续生产。

(4)资金分配风险。资金分配指净利润在留存收益和应收股利之间的分配。指导思想不同,所产生的分配结构不同。资金分配的风险,主表现为分配后所形成的新的资本结构。

四、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与传导的分析

A集团企业拥有制造和金融两大产业。通过收购其制造产业不一,而金融包含信托及证券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在其实施收购计划时,其大部分资金由担保、质押的方式取得。随着银监会对其收紧信用贷款,银行对其追债,几周内损失巨大,管理层采用护盘的战略,造成企业的资金链紧张,A企业面临危机。

企业不计成本及自身产业结构收购,疯狂扩张企业集团,由于生产经营产生的资金不足以进行投资,只能依靠外部融资没有考虑资金链,造成资金链断开。资本结构不合理,由于投资需要,企业负债增多,使得企业负责比率升高,企业偿债能力下降,加大财务风险。企业通过关联公司的互相担保、进行股票质押等方法取得借款,到期无法偿还,引发财务风险。企业存在大量关联交易,不利于资金回笼,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从客观上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来源,股市处于熊市,在此期间,企业的股价居高不下,理性投资者不可能高价购入其股票,而散户在获得利润之后卖出股票,企业的股票集中度高,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护盘,本就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情况更加恶化,其次,由于缺乏资金,造成其在金融业产生信用危机。

财务风险通过信息载体,由外向内进行传导。由母公司向下属子公司进行传导。通过债务、信息的载体,由下属子公司向母公司进行传导。

由上述案例分析可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外部环境及内部管理的不确定性都会使企业的会计要素和资本结构产生变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偏离预期经营目标,发生财务风险。

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或避免财务风险,因此根据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生成及传导的分析,通过对引起财务风险各因素的机理及过程的研究,便于对财务风险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防和控制。

五、结论

企业的财务风险属于微观经济风险,财务风险是由企业内外部条件、环境的不确定性共同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会计要素以及资本结构同财务风险紧密相连,通过研究会计要素以及资本结构的变动关系,得出财务风险的生成及传导的方式方法,对引起会计要素及资本结构变动的全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到主导财务风险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控制,避免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夏喆.论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机理[J].财会月刊,2009,(07).

[2]李秉祥,田战军,张勇.企业财务风险生成和传导机理分析[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04).

第5篇

一、会计政策选择与纳税筹划的概念

(一)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政策是企业经营当中的一项重要依据,财务报表编制、会计核算等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在会计原则的指导下,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会计决策,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真实的进行反应。从经营管理的角色来看,会计政策能够引导企业的决策,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更能够对企业的会计信息产生十分长远的影响,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能够最大化。与此同时,企业的决策还与其原则结合,对企业管理进行优化。

(二)纳税筹划的概念

所谓的纳税筹划,就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通过对财管互动的控制,使得企业的投资、管理得到规范,通过纳税筹划来使得企业的费用能够得到降低。在税务筹划的过程当中,企业可以对其中的方式进行选择,并根据企业的税收来对实际的筹划方式进行选择。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企业能够利用会计政策来对最低的纳税筹划进行制定,从而使得企业的税务指出能够有效的降低,并使得企业的税务负担能够降低,最终实现企业的节水,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得到良好的促进。

二、会计政策选择与纳税筹划的途径和目的

(一)企业纳税筹划具备的条件

企业之所以要是纳税筹划,主要是为了合理避税,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效益。而在我国的相关政策当中,企业必须要对一些会计政策进行实施,例如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等,而还有一些会计政策企业是有权利进行选择的,例如长期股票投资的计量等。可选择性,是企业对纳税筹划进行实施的根本,而可选择性也能够使得企业更好的进行纳税筹划。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途径

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基础上,具有表明确的会计政策选择,一般来讲,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第一种途径是企业在对税务管理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当中,在法律范围内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更好的规划以及安排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第二种途径则是利用对纳税期的演唱,使得企业能够具备更多的可利用资金,从而使得企业更好的进行经营。

(三)税收筹划下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

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讲,税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税收还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现如今,我国根据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的不同需求,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使得企业的经济能够符合我国的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此外,企业的经营是为了能够最大化的获得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会计政策选择应为企业的根本经济目标。因此,在纳税筹划条件下,企业应对会计政策进行正确的选择,使得企业的可支配资金得到增加,并最终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得到提高。

四、企业纳税筹划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一)固定资产折旧方式的会计政策选择

固定资产是指在有限的年限当中对企业的所购物资进行折旧,并将折旧额分摊到成本当中,使得企业的税收费用能够得到降低。在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企业能够通过不同的政策选择不同的折旧年限,从而使得企业的税负受到影响。现如今,企业常用的折旧方法主要有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等。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当中,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效益。

(二)?L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税收筹划

一般来讲,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分为成本法以及权益法两个种类。在企业经营期间,具有长期投资的企业经营如果是前期盈利后期亏损的情况,就需要利用成本法来进行核算,如果情况相反则需要采用权益法。不同的核算方法会导致税金的不同。同时,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税收是机会成本,不能够在筹划过程当中将缴税作为重点筹划内容。

第6篇

1494年意大利学者帕奇奥利的《算数、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出版,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理论描述的开始。时至今日,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也迅速地向先进的会计模式靠拢,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至2006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和国际会计已基本趋同,这也是我国经济更大范围的融入国际社会的需要和保证。任何一种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事物,必然有其社会发展的自然需要,其自身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主要是财务会计,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目的)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某投资者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认定投资某个项目会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决定投资该项目并付诸实施。这一活动就隐含着投资者认为投资可获可观回报的假设,因为这一投资活动是否真的能获得预计的可观回报,是要等到将来的事实证明。活动未来的结果只能预计而不能确定。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又称为会计处理基础,亦称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指会计在进行会计活动过程中用以约束和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或制度。会计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两种会计基础是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在贯彻会计分期假设时所采用的不同制度。企业会计应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基础对企业类会计主体在确定收入、支出和利润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得收入确认和费用支出的跨期摊配更合理。

五、会计要素

当人们明确了会计目标即会计任务的基本要求,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确定了会计处理基础,进而就要对会计信息所含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会计信息所应包含的内容即会计应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包含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经济业务虽千差万别,但却可以按其基本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即分成若干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内容的高度概括。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的数学表达方式被称为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的确定使得会计的日常处理变得有规律可循和简单化。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直接决定了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我国会计准则把会计要素归纳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数学表达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六、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七、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的特殊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合格的尺度。质量标准确定后,会计活动才有章可循,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才可以检查和评价。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可简洁概括为: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上述要求所以称为基本要求,是说这些要求是最一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超级秘书网

八、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1.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这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是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的具体贯彻。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使得会计活动更规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具体的保证。这些具体要求不仅贯彻了经济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人文观念等因素。它符合纯粹市场经济的竞争伦理的。

2.乡镇集体企业较早地适应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戴着集体所有制红帽子的能人经济”是对乡镇企业普遍经营形态的生动写照。其产权形态是乡镇集体所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满足乡镇政府及领导公或私的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其经营管理权。因而,它兼有“能人主导下的成本理念”与“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这两种理念的混合状态取决于“能人们”与乡镇政府博弈的状况。

3.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国家、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其称号也由“国营企业”改为了“国有企业”,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职工持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运作还很不协调,因此,“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并未真正确立,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政绩理念”的影子,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买方市场的形成,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顾客是上帝”不是虚言,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国的社会,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人本理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L•海尔布伦纳.经济社会的形成[M].1962.

第7篇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会计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型课程。《基础会计》课程基本原理多,且很多专业知识与制度和法规联系在一起,语句表达要求精确、严密,用词规范,从而课程显得枯燥乏味,同时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因此,对引导学生会计入门显得尤为重要。

2《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原因

基础会计实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入门。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习《基础会计》的学生为大一新生,新生未接触过企业,不了解企业的部门和岗位设置、不了解企业是怎样经营的、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不了解企业到底有哪些业务,不了解什么是管理。(2)对于初学者来说会计基本理论较抽象,尽管教师上课时将会计的术语结合各种案例生动给学生描述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核算和监督职能、分析与管理职能等,但学生只能接受知识的记忆却无法体验和真正理解。另外,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校期间很难进入到企业的会计岗位上实习,更不可能经常到企业进行体验。导致《基础会计》实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3)《基础会计》实训形式设计简单,内容枯燥。大多的实训方案设计是准备一本实训书和几本记账凭证、账页,让学生在教室里埋头苦干,照着书本上的要求填写,然后老师对答案。整个实训教学重视的是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审核过程以及账簿的核对只停留在理论上。而在实际工作中,审核和单证传递是非常重要的,会计初学者更应该加强对这一程序的体会。(4)《基础会计》实训以锻炼学生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为主,不能反映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对未来的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分析、决策能力培养很少,不能锻炼学生的综合会计核算能力。(5)另外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基础会计》的学生为大一新生,大学教育与高中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学是老师督促学生学习的,但是到了大学老师是不会督促什么的,而且老师不会因为学生学习的困难而主动询问的,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去联系老师请教问题。学习遇到困难时,部分学生就放弃课程的学习导致《基础会计》课程及实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3ERP沙盘模拟的特点

ERP沙盘模拟是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其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直观真实。ERP沙盘教学是利用教具最多的教学形式,利用不同的教具,将实战中复杂经营过程分开,直探经营本质。将抽象的管理理论以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2)实战体验。ERP沙盘课程中模拟5-6年的企业全面经营管理。由学生自主决定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体会企业经营的艰辛,感受市场竞争,并且能够直接看到决策所带来的结果。教学案例现场抓取,生动鲜活,增强学生的学习愿望及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3)团队合作。ERP沙盘模拟不是静态的,是互动的。在整个过程中,每个小组学生针对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同的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需要学生时刻进行沟通和对话。

4《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引入ERP沙盘模拟的目的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在《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引入ERP沙盘模拟。将两种实训结合起来。(1)引起兴趣。借助沙盘真实直观的特点,利用教具,通过盘面介绍制造企业,各部门职能,了解企业组织构架。解决新生未接触过企业,不了解企业的部门和岗位设置、不了解企业是怎样经营的、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问题。(2)认知企业。通过认识企业,认识各部门及岗位,进行角色定位。明确岗位所要求的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内容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3)认知会计。在盘面上直观看到并给学生讲解企业的资产、负债等要素,接触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使学生领悟到了课堂会计理论教学中所学的会计专业术语。(4)学会分析企业经济业务。通过了解企业运营流程,了解业务、分析业务。使学生充分理解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建立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之间的联系。(5)学通基础会计。通过分析业务,了解业务发生带来要素的增减变化,初略建立财务概念。通过具体业务进行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从而进一步理清从会计要素到会计分录的思路。

5《基础会计》实训教学中引入ERP沙盘模拟的构想

5.1制定实训规则(1)实训目的。了解企业的组织构架,熟悉实训规则,了解企业各岗位的任务和作用,重点掌握会计各岗位。熟悉企业运营流程,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2)实训方式: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八人,利用沙盘模拟企业进行经营,每个学生担任一定角色。在指导老师的监控下,学生模拟两年的企业经营。最后总结,指导老师做必要的点评。(3)实训要求。每个学生要参与所有的实训安排,承担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实训过程中要端正实训态度,建立团队精神,按时出勤,完成相关任务。做好实训记录,为撰写报告作准备。(4)组织管理。学生分组由指导老师安排,角色分工由各小组自行协商,在实训期间由总经理管理各自团队。

5.2实训组织安排

第8篇

(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事业单位等都加强了对会计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在高校的管理中,亦是如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不同,并着重分析了企业会计制度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启示,指在为了提高我国我国高校中会计管理的水平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校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预算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60-02

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当代社会中,会计制度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对于会计的学习、研究、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从实际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于会计制度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企业会计方面,而在高校中的会计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这一现象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应用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通过对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来加强对高校会计制度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差异

会计基础是每一位从事会计工作的工作者必须要牢牢掌握的一门知识。所谓的会计基础指的就是会计事项的记账基础,同时也是单位中涉及到会计事项的如收入、支出等的确认标准。对于会计基础来讲,可能不同的单位会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标准,而对于会计标准不同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单位的业绩结果。然而,无论选择怎样的会计基础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它不能单独的发挥作用,而是要在会计核算制度下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效用。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2006版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则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分别选择了两种相互独立,相互区别的收入、费用的计量基础。

由上述可以看出,高校与企业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所谓的权责发生制是以本期为单位来进行确认收入和支出。也就是,企业所经营的项目费用,包括支出和收入,如果在本期内,那么无论费用是企业已经收到或者企业已经支出,都要将其算在本期内;而如果企业经营的费用,不属于本期内的,即便是企业收到了款项还是支出了费用,都不计算在本期内。所以,在企业内的权责发生制度对于是否属于本期的划分是十分严格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使用这种会计核算方式,需要会计在期末的时候,对账簿记录进行仔细、认真的调整,因为只有这样,使用该会计核算方式的主体——也就是企业,才能明确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盈利状况或者是亏损状况。

高校在会计核算方式方面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所谓的收付实现制在实质上是一种与上述权责发生制相反会计核算方式。也就是说,收付实现制不是以本期为单位的,而是以实际上企业收到的款项和支出的费用为标准进行计算的。以本期为单位,只要是在本期内收到款项或者是支出的费用,不管其实际上属于哪一期的,都要算入本期内;相反,企业收到款项或者是支出的费用尽管是属于本期的,但在本期内没有实际发生,也不算入本期。所以,收付实现制相对于权责发生制来说,其程序和内容都要简单的多。但是,收付实现制在配比关系上却没有权责发生制完整。

在明确了以上两种会计核算方式后,我们可以很明了的看出,两种会计核算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同时也各有各的不足。权责发生制优点在于能够明确本期内会计主体的具体经营状况,有利于会计主体进行业务、项目等的决策。所以,权责发生制以其这一优点在企业当中被广泛的采用。而高校与企业是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单位。由于高校的所需资金来自于国家的财政资金。在国家财政拨款之前,高校就需要编制学校这一年度的预算。国家如果按照高校所提供的预算进行拨款后,学校则需要按照预算来使用国家的拨款。所以,对于高校来说,高校资金如何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限制的。因此,高校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对预算进行合理的控制。相比之下,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是一种十分明确的选择,不仅能够帮助高校更好的控制预算,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

二、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的差异

会计要素是会计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要素主要是指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同会计核算基础一样,不同的单位或者主体,在会计要素方面也是不相同的。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企业会计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以及高效会计要素所包含的内容,二者的会计要素既有不同的部分,也有相同的部分。

由上图可以看出,企业的会计要素中,包含所有者权益,而在高校的会计要素中,却是净资产。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与企业的投资人是不同的。对于高校来说,高校的资金是由国家投入的,所以不可能像企业的投资人一样向学校索要利润,再加之高校本身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而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单位。所以,高校的会计要素中不含有所有者权益这一项。同时,高校同企业相比,企业重视的是企业自身的利润,而学校着重是为了培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贡献,因而重视的是社会利益。所以企业的会计要素中,包含利润这一重要要素,而高效中则不保留这一要素。此外,高效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是收付实现制,所以,支出是其一项重要的会计要素。

三、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方面的差异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高校会计制度中一级会计科目有38个,企业会计制度一级会计科目有85个(依据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在部分新近文献资料中将企业会计的一级科目增加到了一百多个,见随着会计核算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科目也在不断的细分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从科目数量相差悬殊也能看出二者在科目设置上的差异很大,企业会计更加精细和复杂,2009年财政部公布的《高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将高校会计的一级科目增加到56个,其中部分借鉴和引入了企业会计的部分科目,使高校会计核算更加准确和科学。

通过上述两个会计主体在会计科目方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将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方面的异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无论是企业的会计科目,还是高校的会计科目,二者都属于会计体系,因此,二者的会计科目中,肯定会有相同点。通过统计研究,二者在会计科目方面共有七个相同点。第二,会计要素包括会计科目,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在更详细的一个层次上的划分。所以,由上述高校与企业在会计要素方面的差异来看,二者在会计科目上势必会有很大的区别。然而,虽然二者在会计科目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高校与企业在核算内容上却在一定程度上相似。第三,由于企业的会计科目要比高校的会计科目详细的多,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制度要比高校的会计制度在财务方面的工作上要做得更详细。举个例子我们就可以非常的清晰明了。如,学校与企业同样向银行进行贷款。企业在记录时,则会根据贷款的具体情况以及企业的具体情况,将贷款计入长期贷款、或者是短期贷款,记录的比较明确。而高效向银行贷款后,只是简单的计入贷款科目。以上可见,企业会计科目的详细划分,使得企业的财务记录状况更明确,管理更有效。

以上仅仅只是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三个主要方面的差异。然而,事实上,仅仅这几方面的差异中,仍旧有很大的研究潜力。此外,会计制度涉及的方面很多,对于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差异的研究还可以从其他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为会计制度在高校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

四、企业会计制度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启示

虽然企业会计与高校会计分别应用于不同性质的会计核算主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企业会计对于高校会计的发展和完善仍具有借鉴意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2009年8月财政部公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就引入了许多企业会计的方法和原则,例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第一部分第三条规定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通过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企业会计制度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启示,就笔者看来,首先应该从权责发生制方面来进行思考。从上述的对比分析中,我们知道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够帮助会计主体明确在一个期间内,主体的经营、运转状况,从而促进跨会计主体在许多方面的发展。而高等学校一直秉承传统的收入实现制度。在当今社会中,社会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如今的高校的资金来源也不仅仅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支出,高校的资金来源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与此同时,社会对于高校经营效益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如培养一个学生,高校所付出的成本是多少等等类似的问题。所以,对于采用收入实现制度的高校来说,显然是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问题的。因而,高校会计领域的相关人士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虑。

其次,企业会计制度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启示还可以从资产折旧的引入来进行考虑。高校的资产折旧问题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方面。按照当下的高校的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是不进行折旧的。然而,对于高校来说,固定资产是学校财务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总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于固定资产不能进行折旧,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不能真实的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同时也增大了学校的固定资产。所以,对于这一问题,也需要会计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对比中,我们很好的研究高校会计制度中的不足。然而,会计制度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制度,再加之在不同的单位中,会计制度又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对于二者会计制度的差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为了让会计制度能够更好的应用在高校的管理之中,相关领域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第9篇

Abstrac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is a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the accounting development, it gives effective sublimation for the value of the accounting work. Proper setting up accounting subject, effectively sorting and collecting the economic data has become the core work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from the significance, principle and the method of accurately setting up accounting subject, and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关键词: 管理会计;会计科目;意义;方法

Key words: management accounting;accounting subject;meaning;methods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143-02

0 引言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会计学科在20世纪30年代成本会计的基础上,紧密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外部经济信息需求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从而使会计工作从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转为事前的预测与决策、事中的监督与控制、事后的核算与分析,即管理会计。现代管理会计的核心任务是高效地从会计信息中获得准确、完整的内部经营管理信息并及时作出正确决策。而恰当的设置会计科目对经济数据进行准确的分类、归集自然成为了会计信息管理的核心工作。

1 会计科目的定义

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会计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又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前者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信息的会计科目,如“应收账款”、“原材料”等科目,后者是对总分类科目作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会计信息的科目,如“应收账款”科目按债务人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反映应收账款具体对象。

2 准确设置会计科目的重要意义

2.1 正确区分经济业务

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可以分类反映不同的经济业务,将复杂的经济信息变成有规律、易识别的经济信息,并为其转换为会计信息准备条件。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需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并按每一类别内容特征设定范围、定义、名称。例如,工业企业拥有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物质条件,机器设备、厂房,具有共性,即均属于劳动资料,则将之归为一类,称之为“固定资产”;企业为生产经营购入的各种各样的材料,具有共性,均属于劳动对象,则将之归为一类,称之“原材料”。又如,企业的货币资金由于保管地点和收付方式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类别:银行存款和现金,相应也设置两个会计科目,其中“银行存款”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而“现金”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库存现金的收付与结存情况。可见,有效地设置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进行恰当的分类是非常有效的。

2.2 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企业作为一个处于竞争环境、必须盈利的经济体,要求它必须参与竞争并维持住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合适的机会下还能增加市场份额、拓展经营市场、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自然成了企业参与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条件。

准确的财务分析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营运成本提供了坚强支撑,而财务分析要准确必然要求财务工作的基础——会计核算要准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据每个企业经营的具体经济业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恰当的会计科目对每项经济业务进行准确的归类核算。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各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财务分析数据、促进其管理效益的提高、在公司整体发展规划及计划时提供准确的经济数据提高公司市场发展规划的准确性。

2.3 对经济业务数据进行归类、分层汇总、分级准确提取数据为国家经济分析提供所需的各类数据

为了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准确了解各项经济指标,实时观察经济运行的状况提前采取措施,做好各种调控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各级主管经济发展的行政部门都需要经济分析的各类数据。而这些数据大多是各级统计部门要求其所属地区企事业单位上报的财务数据。如果企业单位上报的财务数据大量出现分类错误,那最终将导致主管经济发展的行政部门所取得的经济分析数据出现偏差,误导采取各种调控措施,直接影响经济的平稳发展。

当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实现了该阶段的目标后国家都需要对下一阶段做好规划,进行提前把控。这时,更需要准确了解并认真分析前几阶段经济运行的各种指标,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未来经济发展做好规划。而要想准确了解前几阶段经济运行的各种指标,对经济数据分类统计的准确性更是至关重要的。

3 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有三条:①合法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②相关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为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③实用性原则,指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应符合单位自身特点,满足单位实际需要。从以上三条设置原则可以看出,会计科目的设置在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下,不论是需满足单位实际需要还是对外提供有关各方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服务,其核心都要求我们设置会计科目时一定要依据单位实际开展的经济业务性质所归纳出的会计要素来设置,只有这样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4 会计科目设置方法

4.1 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特点恰当的设置会计科目 不同的产业、行业有着不同的经济业务,设置企业会计科目时应结合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特点,对本产业、行业的业务特点、业务范围、业务流程进行全面分析,本着全面核算产业、行业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全范围的目的来确定应设置的会计科目。例如,工业制造业是从事生产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的企业,根据这一特点,工业制造业企业必须设置反映材料采购过程、生产过程、市场营销过程的会计科目。如“材料采购”“在途材料”“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而商品流通企业,它不购买生产材料制造产品,而是以商品买卖作为主要经营业务,故其会计科目设置应反映商品的买卖过程,如“库存商品”、“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再如服务业,它既不需要购买生产材料制造产品,也不进行商品买卖,而是主要提供各类劳务,其成本大多是为提供劳务而需发生的人工费用及部分必要的物资采购费,它就没有“产成品”“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及“库存商品”“营业费用”等科目。相反,“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就成为其主要的一级科目。

4.2 认真分析本企业经济规模,统一、灵活的的增减设置会计科目 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应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而应区别企业的规模大小,认真分析其经济业务,灵活的设置会计科目。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复杂的企业应当将其经济业务进行适当的细分并提炼出需要设置会计科目的会计要素,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会计科目进行必要的增补以便全面、细致的反映出公司复杂的经营情况。而规模较小、生产经营业务比较单一的企业就可以将会计科目进行必要的简化、合并,在符合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会计科目进行简化减少,以便简单明了的反映公司简单的经营情况,避免将简单的情况复杂化。

4.3 认真分析企业自身经营特点,统一、灵活的设置会计科目 统一就是在设置会计科目时,要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使用统一的会计核算指标、口径。而灵活是指会计科目的设置不但要服从统一的核算指标,而且更要根据本企业自己的经营特点和规模、增减变化情况及投资者的要求,对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作必要增补或合并。设置会计科目,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自身经济管理要求,还要符合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要求。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严格规定了各类企业设置会计科目的一级科目,每个企业都应严格遵守,以便进行信息统计分析。而二级及以下科目的设置则给了各个企业很大的自,只是要求企业按照自身经济业务的特点设置。

例如,在统一性方面企业必须统一设置“本年利润”、“利润分配”科目,以正确地进行各会计年度经济效益核算;也必须统一设置“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等科目将不同期间的成本还原到各自的会计期间,以准确反映出企业不同期间的真实成本。而在灵活性方面,企业可以按照本企业经济管理特点灵活的设置本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分析管理所需要的二级、三级会计科目。如在“主营业务成本”下设置“汽油购置费” “项目部管理费”等能直接反映本企业各项直接成本内容的下级科目。同样在管理费用科目下也可以设置“停车费”“房屋租赁费”“搬家费”“协会会费”等本企业经济业务涉及的下级科目。

只有通过统一、灵活的设置恰当会计科目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必要的分类归集才能为经济业务情况分析提供准确的各类会计信息。但各个企业在贯彻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时,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会计科目过于简单化,造成经济管理的困难;二是要防止会计科目的过于繁琐,增加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4.4 设置的会计科目要含义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并维持一定的稳定性 含义明确是指设置的会计科目要尽可能明确简洁地反映出经济业务特点;字义相符是指按照中文习惯,能够对设置的会计科目望文生义,不致产生误解;通俗易懂是指设置的会计科目要避免使用晦涩难懂、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要使用便于大多数人正确理解的词语。例如:“固定资产-运输设备”就能简洁明了的说明会计科目核算的经济业务。同时,为了便于不同时期的会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会计科目还应维持一定的稳定性,以便在一定范围内综合汇总和在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其所提供的核算指标。尤其在会计科目的分类中,如果不同会计期间的科目分类经常变化,那将严重破坏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邓爱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收入还是负债[J].农村财务会计,2010(08).

第10篇

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其中经济环境对会计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反映,会计必须要适应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最大变化就是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经济领域的趋同必然导致会计准则和会计惯例的趋同。为适应经济发展国际化的要求,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新准则的与施行,对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规范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促进资本合理流动,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地位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项好的政策制度的出台,不仅需要有完善配套的实施,更需要领导的重视及广大从业人员的深刻领会和贯彻执行。本次新准则的出台,涉及的面广、内容多,相关标准与国际准则具有实质性的趋同,这对于学习准则、应用准则的人员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因此,在学习新准则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入领会新准则的精神实质

新准则通过进一步规范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以提供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相关各方有用的、高质量的信息,进而引导企业从关注当前利益向重视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转化,限制企业短期行为。因此,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树立资产负债表观,提升资产负债表信息质量,企业只有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净资产增加了才能表明企业的价值增加了,突破了传统的单纯利润考核;其次,新准则着眼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与价值相关的信息,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强调了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所有重大交易与事项,以有助于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出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为了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在信息披露方面,新准则突出了充分披露原则,要求企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附注应当提供充分、详细、及时的补充信息等。

二、与原准则对比学习,掌握新准则的相应变化

新准则不仅有原准则相关内容的延用,更有许多新的突破点。笔者认为,学习中采用与原准则对比学习的方法,把握新旧准则之间的差异,会加深对新准则内容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新准则创新的目的及其合理性。

(一)基本准则的主要变化

第一,对会计目标进行了修改。原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表述为“企业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新准则强调会计的目标是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同时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与原准则相比,新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加明确,而且将会计服务的对象由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及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求向主要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的转化。

第二,完善了会计一般原则。将原来的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的12项原则修订为新准则第二章的8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符合近年来国际惯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第三,新增了会计计量属性。原有会计准则在会计计量方面主要使用历史成本(也称实际成本),并且是作为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提出的,没有对其他计量属性做出相应规范要求。新准则在基本准则第九章明确规定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及公允价值等5项内容,同时强调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既体现了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标准趋同的实质性进展,也满足了我国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计量属性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日益成熟,更是会计准则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

第四,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原因是2000年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取代了原来基本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基本准则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进行了修订,这也是本次基本准则修改的重要内容。新准则对各会计要素定义集中强调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利益。每一项要素都强调定义、确认、列报等问题。而原准则主要强调的是分类。除修改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之外,还吸收了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比如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第五,对财务报告的名称和内涵作了修改。原有基本准则第九章为“财务报告”,其中规定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本次修订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将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表述为“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二)具体准则的主要变化

具体准则与原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其变化体现在1―38号准则中。对于广大的会计从业人员来讲,首先从中提炼出其主要变化内容,并与原准则进行对比,理解新准则变化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样才有助于真正贯彻落实新准则。具体准则与原准则相比,变化较大的主要有:

第一,在第一号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并将预计经过长时间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的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第二,在第四号固定资产准则中,重新定义了预计净残值;规定了特殊行业弃置费的处理;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取消了固定资产的减值转回。

第三,在第六号无形资产准则中,修订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及适用范围,排除了商誉;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作了规定;资产减值一旦提取便不允许转回。

第四,在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新准则借鉴国际准则的经验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

第五,在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中,新准则的变化较大。与原准则相比,实施范围有所不同,新准则适用于第8号的主要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与原准则不同;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不同;部分资产的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并规定对商誉“减值测试”。

第六,在第12号准则债务重组中,在定义中,缩小了债务重组的范围;新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进而产生资产转让收益。

第七,在第18号准则所得税中,会计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利润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观。

第八,在第20号企业合并准则中,引入了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并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

第九,第22、23、24及37号相关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报告准则,是新准则新增内容,对金融企业会计处理具有较大影响。

第十,在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中,新准则的合并范围以控制为基础,纳入合并报表的不仅以控股比例为标准,而且运用了实体理论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将企业的少数股权也纳入了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三、整体把握新准则体系,规范施行并及时总结经验

新准则体系是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及其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完整体系。基本准则是“纲”,是基础,是具体准则的“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方法、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 具体准则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38项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处理,为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38项具体准则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应用指南是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基础上制定的,是对会计实务中的一些要点、重点和难点进行的规范说明,属于操作范围的规定,旨在对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系统的诠释,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以上准则体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体。因此,在学习中,应整体把握,从全局出发,树立全新的观念,因为新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很多理念和做法与我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很大差异,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有许多的会计处理完全分割在不同的准则中进行规范,如果仅从一个准则去判断处理, 就难以体现新准则的精神实质。因此,上市公司要在一年之内实施所有新准则,确实需要企业上下协力,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尽快全面理解并掌握新准则的相关内容。

新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的实施,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企业财务负责人的层层把关,更需要广大财务一线人员对新准则的深入理解与切实贯彻,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重新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账务系统和财务报表编制系统;建立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系统,对于活跃市场的报价进行信息收集、建立计算机模型、聘请专业评估人员等;对于存在多种经营或跨地区经营的企业,按照新准则的要求,确定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收集分部信息;建立系统来追踪金融衍生工具等,并在工作中及时总结经验,反馈信息。

第11篇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

(一)会计科目不完善,会计核算准确性有待提高

现如今我国有关房地产行业的会计处理的制度准则很多,如:《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等等。虽然这些制度中涉及了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科目账户、方法流程,但是这些相关房地产会计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统一的执行标准。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经营两项业务,与其他行业的产品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了房地产企业在会计处理时引用其他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对其会计要素反应和核算的准确性不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多样性,也影响了房地产企业之间会计信息、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准确性。

(二)收益评价指标不能真实体现企业经营业绩

对于房地产行业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效果较为可观,其预期销售前景良好,现金流量状况俱佳,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会存在破产倒闭的风险,所产生经营利润较小,甚至出现负数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其生产投入的资金额度大、周期长,相关的一笔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对会计报表往往会产生大幅度的波动影响。另外,验收已出售的房屋,将其预收款项确认销售收入时,其会计处理所得出的净利润指标与真实的经营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能明确体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业绩。房地产开发企业除了受到施工质量等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赔偿损失风险,还容易受到国家相关房价等政策方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企业业绩不同单一依靠收益评价指标来反应。

二、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建议

(一)合理选用准则,完善会计科目

合理选用会计准则,完善会计科目,规范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处理的流程和方法,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比如说,对于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下,从业人数少于100人的房地产企业应当严格参照《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对于股份有效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则遵循《企业会计制度》;而已经上市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就应当执行新准则所规定的会计制度。完善会计科目,在引入“开发成本”“开发间接费用”“开发产品”“出租开发产品”“周转房”等房地产业务处理中常用的账户科目的同时,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增设会计科目,进而提高会计处理的有效性、实用性。

(二)建立信息化会计核算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电算化逐渐运用到了会计核算领域中。由于其项目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导致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处理工作相较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工作任务量大、复杂性高、容易发生差错出现问题。会计信息化体系不仅将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财务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够加快会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实现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落实全方面、全过程的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性。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结合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引入信息化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完善信息化处理的流程和体系。建立信息化会计核算制度,需要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业务人员专业技能、会计处理能力的,加强其网络知识、信息处理的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房地产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作者:吴楠

第12篇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计量属性界定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计量的,应当确保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这一规定使会计计量属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最常用的计量属性首选历史成本,其优点是计量依据准确并可以验证。但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缺陷明显。在物价上涨时,企业按历史成本计量入账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结果,必定使形成的固定资产补偿金额无法保证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发展。物价上涨同样对存货运动产生不良影响,企业出售存货后,按存货的历史成本结转销售成本并在销售收入中进行补偿的结果,必定使企业无法再购进与销售数量等量的同种存货,若不追加投入,其后果必然引起企业经营规模的萎缩。同时使得企业虚增利润而多交企业所得税。在物价下跌时,使固定资产的补偿金额大于固定资产简单再生产所需资金,也会使存货补偿超额,从而造成企业少计利润而少交企业所得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考察,整体物价水平呈波浪式上涨态势,同时也不排除部分商品价格出现的下降现象。只要存在物价的变动,都会使历史成本计量的结果不合理。

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多处提到可以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但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还要求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见,会计计量中适度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已成定势。公允价值计量是指对取得的资产和发生的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是对历史成本计量的调整,是会计计量方法的进步。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同样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一,公允价值计量往往是针对某一交易行为或者某一资产而进行的,不具有普遍意义;其二,对同类物资可能因为取得的方式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从而产生不同的入账价值,引起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其三,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前期入账的公允价值同样会使资产的入账价值与当期市价发生背离,除非是对公允价值变动进行损益调整。

在资产减值准则中,为确认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需要运用可变现净值和现值两项计量属性。采用这两种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量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包含的人为因素是十分明显的,其计量的准确性值得置疑。

重置成本计量则是指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显然,重置价值在某种意义而言就是对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的市价。但重置成本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应用并不普遍。而且资产一旦按重置计量入账后,在资产持有期间发生市价变动时,其经济后果与历史成本计价的后果并无二致。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准则中所确定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市价变动的条件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即市价上涨时,造成成本补偿不足而虚增利润,多交企业所得税;市价下跌时,造成成本补偿过量而少计利润,少交企业所得税。

如何才能正确进行成本补偿,合理确定企业所得税?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市价计量属性。

二、市价计量属性的概念

市价计量属性,是指对存在市价的各项会计要素,均按市价登记入账,并根据市价变动相应调整入账价值,按市价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列报的计量方法。

市价计量属性与其他计量属性不同,其主要特点是:

1.对符合确认条件的各项会计要素,均以确认时的市价进行初始计量,其方法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同:

2.随着市价的不断变动,相应调整各项会计要素的计量金额,使各项会计要素的计量金额与当期的市价相一致,保证不同时期确认的同类会计要素具有相同的计量标准;

3.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核算市价变动产生的变动差价;

4.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同时提供确认各项会计要素时的历史成本和按当期市价计量的金额,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的会计信息。

三、市价会计的运用

本文仅以存货和固定资产为例说明市价计量属性的应用。

(一)市价计量属性在存货计量中的应用

存货的范围广泛,最主要的是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现以存货中的库存商品为例说明市价计量属性的应用。库存商品是企业准备对外销售的存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库存商品的进销价格往往受到价值规律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在通常的情况下,商品的进销价格的变动是同方向的,即进价上涨时销价也上涨,进价下跌时销价也下跌,当然,这种变动发生的时点上很难做到完全同步,变动的幅度很难做到同一。

在采用市价计量属性对库存商品进行计量时,应当按下列要求进行:

1、在首次购进某种商品时,购进时的市价即为该商品的进价成本,因此市价计量与按历史成本计量相同。

2、以后购进同一种商品时,一旦市价发生变动,则在购进商品入账的同时,需要对原已入账的未出售的库存商品按最新的市价进行调整。并设置“市价变动差价――某类存货”账户核算存货市价变动差价。市价上涨引起的市价变动差价,借记“库存商品”账户,贷记“市价变动差价”账户,市价下跌引起的市价变动差价,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3、发生商品销售时,按市价计量的成本予以结转,使企业的足够的存货补偿资金去购进新的存货。

采用市价计量属性进行存货计量,可以基本保证存货的补偿成本能够按最新市价购入新的同类存货,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同时,充分体现了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原则。

(二)市价计量属性在固定资产计量中的应用

固定资产不同于存货,而且除机器设备等以外,企业形成的固定资产通常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作为同类固定资产,在活跃市场中的市价增减变动幅度则大体相同。这就为固定资产采用市价计量提供了条件。为此,采用市价计量属性对固定资产进行计量,实质上是对原已入账的固定资产价值按一定的标准进行重新调整,并按调整后的固定资产价值调整已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从而使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基金能够保证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

采用市价计量属性对固定资产计量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首次采用市价法时,由政府授权的有关部门公布各类固定资产的当地购置价格作为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企业据以计算全部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并调整累计折旧金额与折旧费用,其计

算公式是:

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某项固定资产数量×当地购置价格)

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应调整的折旧费用=调整后的累计折旧金额一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

根据计算结果调整固定资产、市价变动差价和累计折旧差异账户记录。

2.取得固定资产时,根据市价对固定资产的影响情况作不同的处理。属于直接购置的固定资产,按购买固定资产的市价入账即可,对需要建造或安装的固定资产,结合建设或安装期间市价变动情况对固定资产成本进行调整,保证固定资产按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的市价入账。

3、在平时,企业仍按确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率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但计提折旧的基数应当包括“固定资产一一价值调整”账户的余额,并区分按历史成本计提的折旧和按市价变动增值计提的折旧。

4.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固定资产分类物价指数或同类固定资产年末市价,对固定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并相应调整累计折旧差异。调整的方法与首次采用市价会计的会计处理相同。

四、市价计量属性应用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计价标准问题

企业采用市价计量属性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所涉及的计价标准,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确认。

(二)与税收政策的衔接问题

从理论上讲,采用市价计量属性确认的价值补偿,仅仅为保证企业在物价变动情况下维持在原有规模基础上进行简单再生产。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应当允许企业将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的成本费用在税前列支。

(三)按固定资产增值调整额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问题

固定资产折旧应当计入有关成本费用账户,对生产用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应计入相关产品成本。五、市价计量属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