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时间:2023-06-30 17:21: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笔试学科 成绩分析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是中医专业从业者的入门考试,是对从事中医医师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也是检验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满足医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本研究对某中医院校2011―2013年三届毕业生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学校教师教学和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本资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提供的某中医学院2011―2013年三届毕业生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综合笔试学科成绩分析报告。

二、基本方法

用Excel软件对考生的学科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总成绩、通过率、学科平均成绩、学科平均掌握程度、以认知层次划分的平均成绩、不同认知层次的平均掌握程度,并分别与全国院校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

1.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情况。

2011―2013年,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人数逐年增加,学校报考人数从2011年的171人增加至2013年的243人;学校考生成绩平均分和通过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3年,学校和全国的考生平均分和通过率逐年递增,详见表1。

表1 某中医学院毕业生2011―2013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情况

2.三门科目部分平均成绩情况。

近三年,学校考生的中医基础知识、公共知识、临床知识考试成绩平均分均高于全国考生水平,且考试成绩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详见表2。

表2 某中医学院毕业生2011―2013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基础知识、公共知识、临床知识平均分的基本情况

三、讨论

1.考试整体情况评价。

近三年,我校考生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总成绩平均分、通过率、三门科目部分平均成绩和平均掌握率均高于全国考生水平。这充分说明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整体水平较高,学生基本功扎实,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较为系统和熟练。

2.加强医学公用知识教育。

通过对我校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成绩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校考生公共知识平均分和平均掌握率明显低于中医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成绩起伏较大。这进一步显示了我校在公共知识教育方面的不足,也为我们下一步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教学大纲的制定指明了方向。依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的相关规定,我校将积极推动人文社会学科与中医学的交叉渗透。主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开拓各种渠道,实现中医学专业各门课程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接。

3.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管理制度。

鉴于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性,学校应该定期分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结果,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反馈,并将其灵活运用于中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考试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巧妙联系起来,使他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2篇

1中医学专业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过度重视理论学习:中医学专业学生大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现象,大多重视课堂教学和学期考试考核,对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实践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临床操作技能大多照本宣科,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受到局限,严重影响学生培养质量。

1.2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知识时仅依靠授课老师的讲述和学生的想象,学生普遍存在临床实践机会少,理论与实践分离,不能将课本生理指标转换成临床具体指标的现象,导致很多理论考核合格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见习与毕业实习时,面对临床中的问题无从下手,影响了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1.3专业认同感不足:有些学生由于高考调剂中医学专业,对专业存在偏见;也有学生对于未来就业前景持消极的态度,对未来发展感到迷惘,加之现在医患关系比较紧张,临床医生不能带来足够的尊重或者职业满足感,导致许多学生中途转换专业或者毕业从事其它工作。

2“早临床班”教学模式的设想与实践

对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改革,许多高校做了尝试,但主要集中于西医教育,并且以小规模,短时期的观摩学习为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情感和专业认知,但是对于深入的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还需要深入探索。

我校秉承“惟学,惟人,求强,求精”的校训精神,针对当前中医学专业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按照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创业型”中医人才的总目标,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医学“早临床”的教学模式改革。

2.1“早临床班”的教学计划:近年来,我校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不断创新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适合校情、国情的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在附属九江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九江临床医学院,并设置了“早临床班”。“早临床班”与普通中医班学生相比,提前一年接触临床,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能力,为培养实践型中医人才奠定了基础。

“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21世纪中医人才培养的主流思想。“早临床班”教学模式是一种依托学校临床教学基地(主要为三级甲等医院)所进行的新型五年制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做法是中医学专业学生于第6、7学期即进入医院,该学年的临床理论课程全在医院完成,吃、住均在医院,边临床边学习;第8、9学期按学生志愿分配至学校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毕业实习,第10学期返回学校,最终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的。

2.2“早临床班”实践

2.2.1实践教育观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法:在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实践教育具有突出的贡献,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它的实现方式以师承教育最为突出,师承教育是几千年来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传承的主要方法。但是随着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传统的实践教育被忽视,许多学者认为中医师承教育的优越性有利于培养名中医,而现代院校教育的普遍性教育难以培养优秀的中医大家,于是践行实践教育观提出中医学专业学生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2007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实施,各大高等中医药院校又开展了新一轮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培养卓越医师的“早临床班”,学生不仅要提前进人临床学习阶段,带教老师的选择也要符合学校的教育的理念,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医院的实际。“早临床班”将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每位导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负责学生的实践学习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并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理论和临床能力,配备合适的导师。同时,将学生教学见习学习与导师查房、坐诊、病历书写等日常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学生周一至周五的第一二节课为临床见习课程,学生跟随导师轮科学习,确保学生的临床学习时间。对于特殊或者典型的临床病例,导师现场提问,学生诊断继而当场讲解,并将PBL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教学,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加深记忆。

    2.2.2与病人的陪伴式沟通与交流:“早临床班”学生在接触病人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与理解,而陪伴式的沟通与交流,可以加深学生与病人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对病人痛苦的理解与同情,也让病人了解学生的临床学习的态度,加强医患沟通,化解医患矛盾。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学生自身作为医生的使命感、职业认同感不断加强,这对其日后的各种课程学习有一种激励和振奋作用,有利于增强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3完善考评体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对于“早临床班”学生的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单纯的学生见习不同,因为“早临床班”的许多基础课程都是在临床学习期间完成的想,如何加强管理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早临床班”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效为准,建立了完善的考评体系,学生的考评方式从单纯的考试成绩评定发展为多样化的考查形式,从单一实施多种业绩评价和课堂表现评价方法到多元化、灵活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增加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师生相互评价;同时建立健全考评反馈机制,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健康、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多方面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评价,提高了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第3篇

【关键词】山西省;大学生;中医学;认知水平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3-02

中医学即中国传统医学,是以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文化为背景、以传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为主体的,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的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诊疗、康复和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仍在有效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中医学的发展却遭到严重危机。西医因其严谨的科学依据迅猛发展,中医学日益受到社会的忽视。因此本调查拟了解山西省三所高校大学生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对中医学的看法,一定程度反映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对中医学的基本认知水平。比较医学专业以及非医学专业对中医学的不同认识,突出不同院校认知方面的缺陷。以便为进一步在高校普及中医学、弘扬中医文化提供可靠依据。

1 调查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山西医科大学(调查对象中无中医专业学生,调查覆盖率1.9%)、太原理工大学(国家“211工程”院校,调查覆盖率0.78%)、中北大学(国家“小211工程”院校,调查覆盖率0.64%)三所高校中各抽取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年级中各两班,各班专业不定。将抽中班级中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三所大学554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告知学生后填写。内容包括30道中医学基础知识问题及大学生对中医学的认知。调查员在调查过程中及时进行复查、补漏,不合格的调查表予以剔除。

1.3 统计分析 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双人核对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调查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54份,收回有效问卷514份,问卷有效回答率92.8%。其中大一学生32.1%、大二学生35.6%、大三学生32.3%;男生59.9%、女生40.1%;医科大学学生35.02%、中北大学学生35.02%、理工大学学生29.96%。均为非中医专业学生。

2.2 基本知识问题回答情况 514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118名及格,及格率为22.96%(以答对18道题以上为及格)。其中山西医科大学共44名,及格率为24.4%;中北大学共40名,及格率为22.2%;理工大学共34名,及格率为22.1%,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37,P>0.05)。各所大学学生得分情况分布,见表1,经检验,(Hc=1.208,P>0.05),学生的得分评价与所在哪所大学无关。

2.3 大学生对中医学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①有77.82%的大学生相信中医学的疗效,有17.91%的大学生半信半疑,有4.27%的大学生不相信。②有79.8%的大学生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医学具有好的发展前途,而仅有6.61%的大学生认为中医学没有前途。有13.6%的学生不知道。③74.3%的学生对中医学感兴趣,有25.7%的学生对中医学不感兴趣。学生对中医学优缺点的看法详,见表2。

2.4 大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中医学知识的主要渠道有图书、杂志、报刊33.5%;网络、电视、媒体34.6%;亲人、朋友37.7%;中医学讲座21.0%;其他2.3%。大学生中医学知识的具体需求情况,见表3。

3 分析讨论

3.1 高校大学生中对中医学基本知识情况 三所高校学生完成30道测试题后,及格率为22.96%,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说明三所高校生对中医学知识掌握还有不足,尚存一些盲区与误区。提示还需加大中医学基础知识在高校的普及力度。根据卡方检验,三所高校之间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又根据检验,大学生的得分评价与所在哪所高校无关。以上表明各山西省高校学生对中医学知识掌握情况基本相同。即使在医科类大学,学生对中医知识的了解程度仍未有相对提高。究其原因,可能作为西医大学,因其医学理论与中医学有较大差别,教学中涉及中医学理论较少,故学生对中医学过于轻视,对中医学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可见医学类院校学生并非对中医学了解较其他院校深。因此在西医类大学学生亦应增加中医学知识的学习补充。尤其新时期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不仅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和多维化、整体化的思考理念,更有利于形成传统文化走进校园的学术氛围,使学生产生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医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

3.2 提高与改善大学生对中医学的认知 调查显示,约有77.82%的学生相信中医学的疗效。同时有79.8%的学生认为未来中医学的发展很有前途,说明山西省大学生对中医学仍充满信心,认为中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大多数人同意中医副作用小以及临床效果(尤其是对慢性疾病)较好的优点。但不可否认,中医也有一些缺点被大家认同,如见效慢、中药味道苦、中医学原理深奥难懂。但认为中医不科学的人偏少,可能说明近些年随着国家大力支持中医学发展,以及社会及学校对中医学日趋重视,大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提高到较高水平,对中医学原理有较好的了解。

虽然大学生了解到了中医学的良好使用价值且对中医学发展抱有较高信心,但大学生对中医学仍存在较多的盲区与偏见。所以各高校应更全面、具体、生动的将中医学知识呈现给学生,重点普及中医学基础知识,纠正易被错解的知识,具体介绍中医学在哪些方面是值得学取的,哪些方面应合理剔除。从而改善大学生对中医学的看法,使大学生更客观完整地看待中医学。

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中医学本身仍具有许多阻碍其未来发展的缺陷。其深奥的理论,以及与现代高速运转社会的格格不入,均使得大学生不愿主动学习中医学知识。这些缺陷亟待改善,还需要国家与社会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使中医学更适合社会的发展与大众的需要。

3.3 拓宽中医学认知在大学生间的传播渠道,有针对性地推广中医学 首先,可以拓宽中医学知识在大学生间的传播渠道,丰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传播中医学知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应采取不同的推广途径。大学生作为新生一代,其了解知识的渠道相较其他年龄段人群更为丰富,但对深奥乏味的知识缺乏持久的兴趣[2]。调查显示大多学生都是通过亲人、朋友、电视、网络以及图书、杂志了解中医学知识的,说明大学生了解中医学知识的途径大多是在课外或校外。也从侧面反映中医学知识在课内与校内的普及工作不够,仍需加大校内工作开展力度。可以适当增加中医学讲座次数或将中医学列为选修课甚至必修课。尤其应加大网络传播的力度,使学生更方便地接触中医知识。还可以开展一些中医学知识问答活动,推广中医学常识等,从而激起学生学习中医学知识的兴趣。

其次,有针对性地推广中医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医学知识最感兴趣的方面是养生保健知识。因此可根据这特点按照学生的意愿开展讲座。这样能使学生更主动地接受中医学,并且学习知识时更加轻松与快捷,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中医学实践性的认识。

当前,中医事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形势。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人们预防保健意识的增强,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都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美好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科学发展突飞猛进,使得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显得日益紧迫与重要[3]。所以中医学的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也只有有了社会的支持,大学生才能更好地肩负起这份责任。

参考文献

[1]马科,张丽,唐利龙.中医药文化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05).

第4篇

关键词:设计性实验 中医综合实验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00-00

中医综合实验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对中医学中的某些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阐释,进一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其致力于培养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很多学校也逐步设立相应的课程,撰写相应的教材[1-4]。

自2008年以来,中医综合实验被列为我校中医学专业必修课之一。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汲取其他院校的实验教学经验,修改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5],使得该课程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之所需。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部分6学时,介绍中医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习科研文献的查阅方法与主要途径、综述撰写、科研实验设计相关知识介绍、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部分30学时,实验一,中医基础理论气津关系实验(麻黄汤对小鼠发汗作用与人参对小鼠补气作用的实验观察)。实验二,方剂学复方配伍作用的观察(单味大黄与复方大承气汤对小鼠泻下作用对比的实验观察)。实验三,中药炮制方法简介及炮制作用观察(延胡索炮制对大、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实验四,中药常用剂型简介及制备(固元膏的制备)。实验五,学生设计性实验方案开题论证。实验六,学生设计性实验操作。

设计性实验安排在本门课程的最后两次课,共计10学时。学生在6学时的理论课之中学习了如何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实验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等相关知识,并且学会如何查阅科研文献,了解了综述及其撰写,然后是4次实验课程,每一次围绕着教师设定好的专题进行文献查阅、综述撰写、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中医相关实验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科研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用设计性实验校验学生对中医常见问题或理论的科研设计能力。

设计性实验的组织实施:课前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中医基本理论或疑难问题进行文献查阅,立题、选题、撰写综述、进行实验方案书面设计,并且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每组出一名代表进行讲授,其他三组同学以专家的姿态来对该小组项目进行评审,包括方案的目的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实验细节是否完善。从课程安排与课时设置来看,循序渐进,不牵强,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对一般科研综述或科研文献的掌握分析能力,加深对中医科研的理解,培养科研思维与科研动手能力。

现就中医综合实验的教学实践分析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意义:

1 培养学生中医药科研思维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对于科研,很多中医专业本科学生不理解其真正内涵,更不理解用现代动物实验手段来验证或者诠释传统中医理论,很长一段时间,对于中医专业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科研动手能力都是很难落到实处的口号,我校中医综合实验课程从教授学生查阅科研文献的操作入手,培养学生阅读科研文献的习惯,培训撰写综述性科研文体的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专业自学能力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

在中医综合实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原有的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以及科研动手能力很受到学生支持,但是具体实验内容如果只集中在动物实验方面是不能满足其对知识的渴求的。大部分中医学本科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要尽量满足基层医疗工作需要,而基层医疗工作对动物实验技能要求不多,相反对于中医药传统炮制、制剂知识又需要较多。依据教学安排,我校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系统学习中药传统炮制、中药制剂,尤其是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欠缺,而传统中药炮制及中药制剂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是基层中医临床工作所必须。因此,本教研室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精简动物实验内容,增加中药炮制和中药制剂的实践操作,拓展中医学和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创新技能,加强通识教育,增加专业技能练习。另外,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该方面技能训练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在设计性实验开题论证环节里,每组同学共同准备一份方案,查阅知识较为全面,在幻灯片制作、文献的选择、实验步骤设计中尽量做到组内成员的合作,发挥全小组同学的集体力量,增加组内协作能力。第五次课程名为“设计性实验方案开题论证会”,使本科学生模拟研究生开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报告员的角色中体验科研设计的过程,在评审员的角色中又发现设计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解科研设计的定义。把制作课件,讲授方案,撰写综述的能力提高过程融入到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对于拓展素质教育,能力教育都是灵活的运用。在设计性实验方案中,有些学生设计的中药炮制与未炮制的药效比较,既掌握了实验设计相关知识,也通过实验手段加深对传统中医药炮制理论的理解,学生当即认识到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很多值得学习却往往被忽视的医疗经验知识。有的学生设计“五苓散对小鼠利尿作用的实验观察”,用动物实验的手段见识了传统中医药的疗效。

3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教育改革,一直强调学生的主题地位。我校中医综合实验课程的实施过程,始终重视学生为主导并逐渐加大重视的力度。前四次实验课程,教师用几个有代表性的专题引导学生按照规定的方式方法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随时可以提问;在每次实验操作等待药物消化吸收或者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所查阅文献知识的介绍交流。学生的学习中医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在浓厚兴趣指引下动手实验,在结果未知的情况下探索,实验效果要比“教师单方面指导”好,使得知识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有深刻印象。

而且,在设计性实验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几年来不断更新,从最初的安排学生参与痛泻要方、五磨饮子等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实验研究,到后来黄芩、白术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实验研究,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该实验室承担的省科技厅、教育厅的一些科研项目的部分探索,目前又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直接自行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教师只起辅助作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步提高。

4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本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内容多以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PPT课件、摄像、照片等资料均由本实验室四名教师联合制作完成。而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主准备内容为主,每个实验班有四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份实验方案,四组方案一起交流,学生学到的知识相对广阔,可以更宽泛的了解某些领域的科研状况,基于课前大量科研文献的查阅分析,在课上集中阐述和展示,使设计性实验方式进行的课程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5 学生设计性实验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很多时候能展现新的科研设计思路,教师将新的科研思路可以很快应用于教学和科研内容的探索中,教学相长。本科学生的科研设计由于基础知识水平所限,有时候显得比较幼稚,但是,有的经过文献查阅参考,经过结合自己的大胆猜想,创新性和可行性均具备。有的学生设计醉酒及解酒实验,从醉酒的小鼠模型制备方法查起,选药有的用枳子,有的用葛花,有的用葛根,拓宽知识面,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我院正在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修订的原则为“1.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原则,加强通识教育;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模式;3.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4.坚持特色原则,在发挥原有专业特色和优势,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减少课内学时,扩大学生自主学习学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引进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突出特色,体现个性。5.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原则,搭建文化基础、医学科学基础、专业技能及应用能力基础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平台。”结合中医综合实验课程实施的过程,我们践行了对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方案。

综上,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医综合实验教师总结不断革新的教学内容实施下来所产生的效果,对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医综合实验尤其是学生设计性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伟荣,陈小野.中医实验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2] 谭德福.中医基础学科实验教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 方肇勤.中医学综合实验[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中医;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创新

The university Chinese medicine educat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innov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Song Jian DongZhenghua SiChuandao Ciu Xiaoping ZhaoXiang

【Abstract】The medicine is Chinese nation several thousand years makes the struggle experience's crystallization with disease, has made the extraordinary contribution prosperously for Chinese nation's multiplication, because the medical pattern, the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the education transform the multiple impacts, the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has receiv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How can train the qualified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talented person,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Chinese medicine enterprise, improves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we have conducted the massive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regard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through revises the consummation only then to raise the plan, the optimiz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urse content, the reform raise pattern, the teaching way and the method and so on a series of measures, explores positively is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Raise patter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R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284-01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实践经验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中医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但是,由于医疗模式、医学发展和教育变革的多重冲击,中医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2]。我们对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 中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取得成绩

人才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与事业发展的根本,如何能培养合格的中医高等人才,传承和发扬中医事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通过长期的调研和论证,经过的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创新方面并取得一些的成绩,我们学校经陕西省教育厅2007年批准设立陕西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教高函[2009]16号),我校中医学专业荣获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中医教育必须遵从“诵经典、跟名师、早临床”的成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育模式,我们以“夯实中医基础,强化临床技能”为目的,培养具备“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临床实用人才。通过进一步加强中医学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出中医特色,取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之长,修定完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积极探索适用于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中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2.1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院校教育具有群体性教育的优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系统;师承教育是中医的传统教育方式,通过老师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以及长期随师应诊,更易于掌握临床实践技能,提高临床水平。我们有效的把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新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汲取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两者的优势,形成新的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2 优化课程体系,夯实中医基本功基:以强化中医理念、加强临床技能培养为切入点,要求中医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启发和引导学生,建立起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模式,树立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心。优化课程体系,采取先中后西,早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强调课堂正确引导,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强化学生对中医经典医著的学习和掌握,夯实中医基础知识[3~4]。

2.3 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汲取师承教育和70年代“开门办学”经验,采用1、2、2三阶段教育方式,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溶入PBL教学法、启发式、讨论式、换位式、病案切入式等教学方法,通过传统教学方法系统介绍基本知识,加入其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4 加强校园中医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培养。大力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离退休教师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名医名师系列讲座”,先后邀请到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杜雨茂、张登本等多位知名教授进行学术讲座,是学生能够领略名师风范,聆听名师教导。同时组织本校博士进行“博士-本科生互动交流”活动,以博士为学习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参观药王圣地,使得同学亲身感受到“《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的气氛,学习孙思邈“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充分利用陕西深厚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底蕴,加强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增强校园中医药文化氛围,参观学校国医博览园、医史博物馆、中药标本馆。巩固了学生中医学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意识,活跃了校园学术气氛。我们先后成立了“国医大师张学文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所”和“杜雨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室”,积极做好中医学术的传承工作。

2.5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施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中医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中医高等院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一项具体措施。在本科二年级时采取导师与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形式组成指导结对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模式逐渐从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养成探索中医药知识学术内涵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5]。

2.6 坚持实施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制度,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本科教学水平的体现。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激发学生的科研动力。通过重建并逐步完善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制度,学生的论文质量与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同步提高[1]。

2.7 遴选名医临床带教,实习基地建设正在加强:后期临床教学是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技能的关键环节。加强教学医院及实习基地建设,在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遴选中医基本功底扎实、临床能力强、具有较深中医学术造诣的高年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对学生进行临床指导,切实提高临床带教水平。同时扩大学校“国医堂”的规模,在附属医院建立 “名医工作室”,充分利用“国医大师张学文”和“陕西省名老中医”的示范作用,以保证“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班”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

3 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周期长,远期效果难以在短期内客观评判: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作,而且效果显现需在长远以后,目前难以完整评估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效果,仅只能对于前期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3.2 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断缺,制约工作的广泛开展: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断缺,以及诸多环节协调配合,制约工作的长久深入开展。

3.3 加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学习)负担:在医学院校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学习任务十分繁重。通过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对于教师要求更高;学生的学习任务同时也在加重,如开设《难经选读》、《疑难病辨治思路》、《中医思维方法》、《中医文化导论》、《伤寒论思维与辨析》等课程就是在修订培养方案中新增加的,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等都大大增加了老师和学生负担。

参考文献

[1] 崔晓萍,董正华,史传道,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医教育,2007,26(6)32-33

[2] 王新陆,实施基因工程 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中医教育,2010,29(3):1-4

[3] 董正华,强化经典课程教学 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9-11

[4] 赵娴,董正华,崔晓萍。培植中医文化根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54转669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中医诊断教学 临床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中医学专业学生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7-35岁,平均年龄(24.06±4.53)岁,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31岁,平均年龄(25.12±4.87)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两组学员在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对比价值。

(二)方法

选择100名我院中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50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50例为观察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统计比较两组学员中医诊断学的平均考试成绩合格率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评分。

对照组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具体如下:老师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根据课本教材的安排原封不动的进行讲授,主要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照本宣科的灌输给学生。学员不主动思考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只是进行被动式的听讲,并且机械的记录老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点。学员的能力考核标准是以传统的书面考试成绩为准,以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掌握的情况。老师缺乏临床经验,并且不主动与临床一线医师进行相关交流,知识点老套落伍,理论和临床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只学习了解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不主动关心中医革新技术以及临床应用,普遍会感觉到的知识用处不大,课堂上提不起兴趣;观察组学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下:选择案例。老师根据课堂的教学计划和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象征性以及启迪性的临床真实案例,结合教材理论知识点讲解给学员。重点讲授中医诊断理论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老师要确保所选的临床案例真实可信,最好是由老师深入临床医院一线的亲身经验,或者是从有过临床诊治经验的同事处收集到的病例。老师在讲授案例前应该精心进行准备和备课,在讲授过程中,不仅仅要有文字和口头讲述,最好还有真实的数据、分析、图表、照片以及临床就诊单据等图文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客观和生动。

(三)疗效评价

统计比较两组学员中医诊断学考试平均成绩合格率以及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分。考试成绩合格率评价:满分100分,0-59分:不及格;60-70分:及格;71-85分:良;86-100分:优;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分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教学效果与质量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处理,学员对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合t校验。学员中医诊断学的平均考试成绩合格率采用百分数(%)表示,P

二、结果

(一)两组学员考试成绩合格率的比较

观察组学员中医诊断学考试成绩为优的有23例(46.00%)、成绩为良的有14例(28.00%)、成绩及格的有9例(18.00%)、成绩不及格的有4例(8.00%);对照组学员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成绩为优的有21例(42.00%)、成绩为良的有13例(26.00%)、成绩及格的有8例(16.00%)、成绩不及格的有8例(16.00%)。观察组学员的中医诊断学考试平均成绩合格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学员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二)两组学员对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学员对于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平均评分为(8.41±1.22)分、学习促进效果的平均评分为(7.78±1.03)分、能力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8.23±1.13)分、成绩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8.71±1.11)分;对照组学员对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平均评分为(6.04±0.86)分、学习促进效果的平均评分为(5.41±0.85)分、能力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4.26±1.07)分、成绩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5.78±1.74)分。观察组教学效果和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察和判断,辨别患者的中医证候,从而可以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健康状态以及发病情况,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主干课程[2]。中医诊断学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模糊性,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中医学理论,对中医学的体系没有很深的认识,基本功底较差,当听到老师讲授时,普遍会感觉到中医诊断学课程极其深奥和难懂[3]。与此同时,传统的中医诊断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基本上以老师的大课堂讲授为主,并且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轻视临床实践;重书本知识,轻操作技能培养等现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强加灌输的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缺乏思考和提问的习惯[4]。从老师的角度看,教材不能紧贴临床真实案例,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点没有经过临床的验证,也不去与临床一线的医师进行相关的交流与沟通,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律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课堂之上作为配角和听众,只能被动式的听讲,缺乏对于中医体系的了解和兴趣,不主动思考,不积极讨论和提问,一律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5]。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临床真实、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到临床一线现场进行病例分析,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间的合作,能够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解决、分析问题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6]。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工作作风以及团队间的协作意识。这有利于将中医基础性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的联系起来,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临床之间的距离,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值得给予应用和推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员中医诊断学平均考试成绩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员们对于中医诊断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思考、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等能力,能够显著提升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以及课堂综合教学质量,在中医诊断学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利龙,梁岩,陈宏.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50-2251.

[2] 吴秀艳,王天芳,薛晓琳. TBL模式的情景模拟案例在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77-78.

[3] 杨爱萍,杜坚.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辨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2):100-101.

[4] 茅骏霞,李艺.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1131-1134.

第7篇

 

关键词: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在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5级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随机选取4个班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3人。在“实验中医学”授课活动中,将课程的6个实验分成2个部类。第一部类采用传统教学法,包括“寒冷刺激对心率的影响”、“中医脉图的描记和分析”、“人参煎液抗缺氧时间的影响”3个实验内容;第二部类采用案例教学法,包括“金铃子散镇痛作用观察”、“峻下热结法治疗阳明腑证的机理”、“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动物实验”3个实验内容。教师提前1周把收集到与实验内容相关的材料发到每个学生手里,安排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文献和书籍,并保证上课时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待课程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总体教学效果评价,最后针对2种教学方法在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精神面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1.2  调查方法

    以实验中医学中两种教学法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为变量,选取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团队精1  对象和方法神、科学思维、艰苦耐劳等指标,在查阅大量书籍和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完成调查问卷。采用书面调查形式,由任课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完成后发给学生,当场完成、收回。综合4个班的问卷,对两种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作比较、分析、评价。共发出问卷133份,收回128份,回收率为96.2%。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认识

    从2003年开始在本校中医、针推专业本科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中医学”,是本校目前中医学专业课程中唯一的实验课。我们发现,在“实验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问题[1],这同样也是传统中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所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采用案例和传统教学法进行分类授课学习,通过两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见表1。表1  对2种教学法基本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从表1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无论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上,还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上,都比传统教学方法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起到了组织、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所分发的与实验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献、材料,并利用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或全文数据库检索文献。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进行自主发言,讲解所收集、整理到的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阅读实验背景文献资料发现问题和检索文献解决问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各小组所讲解的内容不可以雷同,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才可以完成任务,而自主发言时,由于越后面的小组所讲的内容要避免雷同而难度也越大,这就促使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踊跃参与。而这一切也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一教学方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欢迎,96.2%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

2.2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认识

   

“实验中医学”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科研能力。实验过程的分组同样以每4人为1个小组,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但每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已不再简单地是由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后所进行的相关操作,而是通过自己阅读实验背景资料、查找文献再经过全班讨论、教师点评后进行的实验操作。那么,这一全新的实验过程究竟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影响如何,我们设置了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见表2。表2  对2种教学法提高从事科学研究能力认识的比较[人(略),n=128]

表2显示,有92%以上的学生认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其分析观察、实际动手、科研思维能力及加强团队协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求学生自行阅读与实验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研究现状和科学发展动向。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分析相关信息,产生对实验过程中相关步骤要素的疑问,再去自行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进而通过阅读分析更多更广的资料信息,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课堂发言讨论和教师的点评指导,将所有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后,再完成实验的实际操作,最终由感性认识落实到实际动手操作然后升华为理性知识。调查表明,学生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提高了分析观察和动手能力,此外,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及整合信息的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并同时锻炼、提升了科研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除此之外,我们还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对于学生的开拓创造能力(认同者占87.79%)和科学语言的运用能力(认同者占71.76%)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在调查之外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的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有待进一步的强化,而创造能力除了和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有关外,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有关系。

2.3  对案例教学法提高科研素质的认识

第8篇

【关键词】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15-02

自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开始招生以来,一方面中医骨伤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科研、教学、临床输送了一批批高质量的高层次骨科人才。而另一方面,中医骨伤研究生教育历史不长,尚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如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尤为突出。本文就高质量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做一探讨,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培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科学型研究生培养的新型模式,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临床硕士研究生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相关报道较多。[1]我院中医骨伤专业作为国家中管局重点建设专科和自治区重点学科,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对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也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中医骨伤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经过9年的培养实践,我们认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有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临床专业研究生。以下结合中医骨伤学的学科特点,就我们在该学科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探索工作中的体会和经验总结如下:

一、素质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

医生是以病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工作对象的特殊职业,这种特殊性职业定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而且应具有严谨、诚实、负责、谦逊的品德。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医生不仅是一个高学历群体,而且应成为大众信赖的高素质群体。作为我国医学生教育的未来方向,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作为研究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了相当发展,有一定的科研水平,他们大多数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荣誉感重,都希望早日成才。但是由于年龄层次、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的不同以及个性差异,研究生素质的发展参差不齐。普遍的问题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不尽人意。有的研究生为了名利,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编造实验和计算数据,弄虚作假。有的研究生被物欲所驱使,为物利所躁动,对待患者不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工作懒散没有责任心,这样的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更不可能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

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相比其区别在于现代教育更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2]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发展,包括人际交往的能力、集体合作的态度以及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医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是十分重要的,[3]加强培育研究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医学研究生正处于人生中精力最充沛、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处于从事医学学科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没有创新就没有前途,没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将来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和社会竞争中立足。这就需要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提高又促进知识的掌握。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应拓宽专业口径,扩大知识面,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应在加强对其理论知识学习引导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研究生查阅资料的技能、提高其实验操作的技能,使其能够从本课题出发,进行本研究领域、相关研究领域以及不同领域知识的获取与融合,才能够称得上真正意义的创新研究。

三、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

要做到对临床专业硕士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就必须坚持理论、实践、科研并重。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临床医学理论与知识。

1.本专业基本理论的掌握

近年骨科临床知识高速度更新是本学科的一大特点。在诊断技术方面,CT、核磁共振等的临床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骨伤科学的临床进展;在治疗方面,传统骨伤科疾病治疗方法和手段局限,或争议很大,近年认识有很大变化,如骨科脊柱多种疾病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之争日益激烈;骨水泥、钛笼等先进器材的应用都极具挑战性。而教科书或专著往往只能起到基本培训的作用,在新进展方面明显滞后。为了使研究生能了解到本学科最新进展,特别是学会临床知识的更新能力,同时也为了促进导师自身知识的更新,我们采取导师主讲骨伤科学各疾病与部位专题讲座(每周两次)。辅导研究生学会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如校园网电子期刊和其他最新相关杂志)获得有关临床新进展的方法。鼓励和安排研究生参加各种骨科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导师为学生指定精选阅读参考书目,由导师指定学生所要阅读的本专业参考书、本专业的杂志期刊,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相应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式小论文等。

2.边缘交叉学科理论的掌握

科研知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临床专业研究生要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有所突破,首先要充分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它是进行医学科研所必备的基础专业理论。由于骨伤科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科学,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故而临床专业研究生还必须及时汲取医学专业领域或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善于将这些新理论、新技术运用到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新观点、新论断。随着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服务的目的也由单纯的治疗疾病,转变为提高人类的生命、生活质量。因此,医学研究生还要掌握诸如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让科研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研究生要具有对医学科研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础知识,如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等,掌握医学科研的专门理论,了解医学科研的原理、程序和方法,更好地保证医学科研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如果只注重现有课本中的陈旧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飞速发展的当代医学相关边缘交叉学科知识的掌握,将来的研究生将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也意味着高级医学人才教育的重大失败,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医学选修课,特别是增加一些贴近前沿科学、适应知识更新的选修课,以充实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开阔眼界。

参考文献

1 肖 昕.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3.2(1):47~49

第9篇

西医学与中医学是当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两大医学体系,一齐效力于我国的卫生医药事业,共同服务于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疾病诊疗。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一些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在服用西药对症治疗时,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比单纯用西药或单纯用中药更佳[1]。是以不论是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还是西医医院,目前都在广泛使用各种中成药和中医特色疗法。因此,对医学院校中的西医专业学生开展中医基础知识的教学,是非常必要和有现实意义的。我院中医科成立“中医学教研室”已有4年,承担首都医科大学定向生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通过课堂授课以及临床见习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中医课程知识,并通过问卷调查、个人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2007级学生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一共33名,其中男性14例,占42.4%;女性19例,占57.6%。年龄20-23岁,平均(20.8±0.8)岁。文化程度为大学本科生33例,占100%。专业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3例,占100%。生源地为大陆学生33例,占100%。被调查对象在接受《中医学》课程授课以及本次调查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三年半的西医课程,具备一定的西医理论知识基础,且均在同一班级学习,均由我院中医学教研室的相同5名教师进行《中医学》课程授课,便于调查的组织与实施,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与代表性。

1.2调查内容依据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要求和相关规定,针对我院中医学教研室5名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质量调查问卷,一共10项指标:①严格守时,仪表端庄,以德育人;②准备充分,态度认真,作风严谨;③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④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⑤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⑥恰当运用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际;⑦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⑧内容娴熟,运用自如,对难点问题的讲解深入浅出,易于理解;⑨用语规范,语言生动,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好;⑩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具。

1.3调查方法及统计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表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据5-Likertscale[2]进行量化赋值: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对应赋值分别是1.0,0.8,0.6,0.4,0.2分,让被调查对象根据此赋值方法对指标进行评分。问卷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对象发放并讲解问卷内容、填表要求,请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后统一收回。统计人员采用Excel2003对问卷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个别数据有缺失时,从统计和专业角度决定补缺方式;使用SPSS13.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每项指标的平均分以及全体指标的平均分。授课教师、调查人员、统计人员为不同人员。

2结果与分析

2.1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一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40份。问卷回收率84.8%,问卷有效率100%,反映接受调查的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较高、调查质量好。

2.2问卷统计结果(见表1)计算各指标平均分,将其从小到大排序,统计结果(表略)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表明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程度较高。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小,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低;单项指标平均分越大,表明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越高。指标平均分<全体指标平均分0.972者,提示这项指标平均分低于平均水平,反映学生对该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因此该指标即是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次调查统计,以下5项指标平均分较低:①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②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③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④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有感染力;⑤用语规范,语言生动,启发诱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性好。反映学生对这5项指标的满意程度较低,我院中医教研室的教学工作在这5项指标上存在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注意改进。

3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交汇融合点不断被探索发掘,尤其各种中成药物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使用。对西医专业的医学生来说,不论将来就职或继续深造的单位是西医医院还是中医医院,他们都将或多或少地与中医产生交集,在今后的工作中接触中医、使用中成药物等中医治疗手段的机会并非屈指可数;所以增进他们对中医的兴趣和了解,将有利于他们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中成药物的规范合理应用,意义较大。我院中医学教研室承担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授课任务已有4年,具备了一定的教学经历和经验,学生整体满意程度较高,但教学工作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现将这些问题与对策逐一具体分析如下。

3.1能写读专业英文词汇短句,或可适当使用英文讲解中医教学课程中的英文教学是容易被教师忽视的薄弱环节。中医学凝聚了中医医家几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智慧,《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古籍至今仍是令人景仰的丰碑。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了解中医知识和研究进展就只能通过查阅中文资料才得以获取相关信息。如中医学传播至日本衍生的汉方医学就有许多日文的医学经典论著,在舌诊、腹诊及用药等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当今中医学不仅仅在东亚地区的中日韩枝繁叶茂,还远播欧美,尤其是针灸技术颇受认可和青睐,每年都有不少外国人士接受中医治疗或教育,每年都有不少中医临床和基础方面研究的英语。所以,中医专业英语教育并非毫无意义。对于西医学生的中医专业英语教育,应该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但单纯罗列英语词汇的教法显然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且教学效果可能欠佳。建议教师在授课时讲解中医专业英文词汇、读写专业英文词汇短句的同时,还可以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分小组协作翻译小段简单易懂的中医英文病历或中医英文文献,活学活用,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理解,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2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能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中医学并非一个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封闭体系,现代科技和统计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手段,从而为中医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催生出各种新见解与新进展,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篇幅有限的教材所不能够充分提及的。为此,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可结合授课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中医学的新进展,以充实教学内容。例如,介绍证候时,可适当介绍现代中医学界对证候的客观化和标准化研究进展,以及讲述中医动物试验中一些证候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介绍瘀血概念时,可适当结合当前对血瘀证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研究内容;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治则时,可以介绍“治未病”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中药时,可适当介绍现代药理学研究对中药的新认识和应用,如从“清热、除蒸、截疟”的青蒿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等。通过充实教学内容,提供崭新的学科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其视野,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点的理解。

3.3内容完整,概念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对西医学生的中医教学规定学时有限,所以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把握是一个难题。对此,教师应该立足于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的知识点、常用的知识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方面,且讲述时要深入浅出、层次清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专业术语的使用和解释要根据教材内容来发挥,而不能“天马行空,信手发挥”,导致学生的理解混乱和理解错误。

第10篇

关键词:新医改背景 预防医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之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a)-0225-02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预防医学课程实习需要在医院、疾控中心等各个地方开展,同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立足于基层社区,培养学生的预防医学知识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将医学教学和社区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提升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水平奠定基础。

1 新医改背景下我国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政府对于预防医学非常重视,前几年出台了一系列的新医改政策,确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同时中央财政每年也不断增大了对预防医学研究的投入,旨在将公共卫生服务等列入到我国医改重点的改革工作内容中,最终在2020年实现人人健康的医学目标。

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慢性疾病对国民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危害和不良影响,之前的传染病没有完全得到控制,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慢性疾病对人们的生活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

我国的医疗卫生视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状况,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民身体健康需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及时有效地消除这种差距,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非常必要。

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落后,当前我国关于基层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搭建六位一体的基层综合医疗需求。当前临床医学专业虽然对临床医疗能力培训模式引起重视,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而新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无法很好地和新的时代要求相结合。而很多的基层单位对于学生能力、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没有正确认识,临床医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一成不变,使得学生完成学业后无法很快适应基层社区工作岗位,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非常不适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范围不断扩大,落后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实践技能不高。这都是在传统预防医学教育理念下,导致教学工作对本科教育这一基础教育没有给予正确的认识和定位。

与此同时,我国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知识架构、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目标定位不当,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等都会对人才培养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认识和兴趣,在学习时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同时教学理论和实践互动相脱节,预防教学当前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方式,实践课程开展比较少,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无法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也无法正确认识到基层医生综合岗位职能。

2 新医改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改变。结合当前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发生的较大变革,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变,逐渐形成以医疗保健、预防保健为主的培养目标,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以建立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下的人才的主导地位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式,针对这种状况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时可以更多的面向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第二,培养要求改变。在制定了目标后,需要对培养要求进行改变,能够从职业思想道德、培养教学知识、教学技能等各个方面确立适合的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领悟,医学基础知识掌握,专业知识创新实践培养等,能够从多角度对培养要求进行认识和把握,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过程。

第三,课程体系优化。新课程体系以培养要求作为基本依据,重视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医改要求,能够紧跟学校发展理念,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时,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对自然科学课程、预防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等多方面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运用,更好吧开展预防医学教学工作,将预防医学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工作相结合。同时临床实践课程内容需要对临床技能、临床实践操作、公共卫生服务实践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融合,为学生进入社会岗位后提供保证。

当前我国卫生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大量的具备临床丰富经验同时又对预防医学知识掌握良好的医学人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到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出现的理论知识无法充分运用到实践岗位、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情况等问题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需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临床医学实践相关知识内容。

第三,教学方式改变。预防医学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结合当前互联网发展技术,比如以网络平台开展职业病案研究和探讨、利用网络平台增加更多日常的实践考核,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缺乏的新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深入实际生活中发现病案,通过调查研究对病案深入分析,同时在调查过程中能够对遇到的问题及时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将调查问题进行统一整理,调查工作结束后,教师组织研讨会,各组学生将本组调查情况进行统一汇报,之后各组之间开展讨论活动,将调研工作开展时遇到的问题统一进行思考和探索,发现问题诱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社区实践活动中,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培养模式变革和完善,搭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并且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不断努力,持续构建适合我校的预防医学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双波,刘清国,刘慧,等.新医改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063-

1064,1113.

[2] 郑玉玲,张大伟.在新医改背景下培养面向农村基层的中西医临床全科医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3,32(6):4-6,11.

[3] 郑川,李勇,李阳倩,等.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思考――基于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35(4):208-211.

[4] 张伟丽,郑小菊,李先维,等.新医改背景下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5):36-38.

第11篇

关键词:中医学;研究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卓越医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21-0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提出“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了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卓越医师,并提出“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一是长学制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二是“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三是面向基层的实用型全科医师。其中,“5+3”模式将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这一模式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势必会对长学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影响。

按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医研究生需要大约2年的时间用于临床各科室的实习轮转,大多数中医医院的中医病房多数是中西医并用的诊疗模式,导致诸多中医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甚至不能独立处理临床疾病,与卓越临床中医师相差更多。因此,我校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从中医学本身的规律入手,构建突出中医特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临床、考核和科研”四大关键维度为主体,从临床教学、临床实践、传统文化、名师指导、学术氛围、教育资源等几个方面开展中医医师培养体系的完善及与“规陪”衔接,优化中医临床医师培养模式衔接“规陪”过程中的培养体系,从四个临床能力(临床思辨诊疗能力、临床操作实践能力、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临床沟通表达能力)的提升来优化中医医师培养模式。

二、培养思路

根据“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对比以往及其他院校中医医师培养模式,通过对临床中医师培养阶段的科室设置、师资配备、临床学习、临床考核、专业指导、中医经典传承、科研能力等方面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度衔接,以此来不断完善临床中的医师培养体系,不断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

三、实施方案

(一)从理念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四大强化+两大落实

遵循“四大强化+两大落实”的原则开展:强化中医师的临床教学培养质量、强化中医思辨能力(包括中医经典研读和名医医案教学)、强化临床操作能力(遵循“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模式)、落实师承教育(至少每周半天跟师门诊)和落实临床考核(日常考核、出科考核、阶段考核、结业综合考核)

(二)从培养项目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中医医师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面向临床的复合型中医高级人才,通过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度衔接,培养方案更加全面立体标准,使得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更加标准,更加具有导向性。

1.培训教师的选取。依据中医研究生培养的相关规定,严格遴选符合教育法规、中医医师的培训条件以及拥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的教学医院。临床带教教师的选取必须符合相关条件的临床教师,由科室主任牵头,教学秘书统一进行管理。

2.培训项目的设置。通过带教医师考核、通科医师考核和专科医师考核对带教教师的质量进行了严格把关。

3.主要能力的培训。

(1)临床综合能力――以强化临床能力为主,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辨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均属此范畴,在独立的病床管理、教学查房等相关事宜上严格遵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标准;对科室小讲课内容选取上,着重于本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思路及目前研究的前缘之处,需配备至少副高职称的医师教师做现场点评;多开设本科室疑难病症的讨论,探讨中医对此类病的辨证论治思路及其优势所在。

(2)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有熟练的中医中药应用思路,掌握各科室常见病、多发病常用方药,注重古籍经典在临床中的运用;融会贯通西医知识,中西理论,双管齐下,加深认知。

(3)教学交流能力――“能沟通、会沟通”是一门艺术,学会沟通是一门必修课。在临床培训过程中,带教教师需加强在交流沟通解释方面的训练。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升华为教传相授,在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同门共勉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此能力的培养在阶段处可见。

(4)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方法课程或讲座、参与科研工作等方式对中医师进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能力。使中医师在临床科研能力训练中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会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终身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规划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在职学习的意志力等都需要培养。营造学习氛围,举办以终身学习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开设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专门课程等,提倡医学专业知识教学中渗透终身学习理念和技能的教育,以提高临床中医师的终身学习能力。

(6)专业专科能力――通过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培训等不断加强专业专科能力,最终具备丰富的专科临床思维,独立的专科工作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专业专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病例有一定的掌握和自己的看法,实现“一专多能”。

(三)从培养时间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第一阶段为通科轮转临床实践,时间12~24个月。在中医各专科轮转培训,培养中医临床工作能力,掌握相关的现代医学基本技能和了解相关辅助科室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其中应包括每周至少半天跟师学习以及4~6周的中药房实习。第二阶段为专科实习,时间12~24个月。

(四)从考核模式上与“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

临床培训考核――出科考核、阶段考核、结业综合考核等,其中出科考核应包括日常过程考核和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包含中期阶段考、学年阶段考。考核的内容以临床操作技能为基础、中医专业特色为导向而设置。分阶段制定出考试时间、考试形式,完善考核机制,将中医医师培养中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及时反馈学生的考核信息,以考试促进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发渭,杨明会,窦永起.中医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4,25(6):429.

[2]黄学宽.中医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对策探析[J].教学研究论坛,2012,25(7):32.

[3]穆荣军.基于WEB的远程协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2):44-46.

第12篇

关键词:组织学;胚胎学;教学;实验;医学专业

迄今为止,中国的医疗水平已经上升到新的阶段,要更多的医学方向专业人才才能满足其需求。针对全民医疗人才培养,不同医学院校的不同医学专业的课程配置也进行了优化。不同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的范围和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对不同医学专业学习组织月与胚胎学的教学的探讨是十分重要并有意义的。

1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意义

学习医学开始必须要掌握正常人体组成、构造和基本的生命反应与现象。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用来研究正常生命细微构造及相应功能和胚胎发育过程的学科,也是一名合格的医生的基础必修课之一。顾名思义,组织学就是在微观角度解释了生命的基本构造和对应功能实现,作为医学教育界的重要入学门槛之一,临床医学、生理学、免疫学、解剖学、护理学甚至中医学等的学习都是建立在组织学的基础上,它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胚胎学研究了生命的初期发展,机体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是彼此如何分化和促成的,正好与组织学有互补的作用。当然医学和生物学和重要理论的发现和人类疑难杂症的医治都离不开组织学和胚胎学,现在全世界医学和生物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都与组织学和胚胎学有关。

2 不同医学专业组织学和胚胎学教学的不足

2.1教学缺乏针对性 现代医疗对人才的需求,让各类医学院校开设了越来越细的专业分支,如临床、口腔、药学、护理、康复等。这些医学专业老师使用的教材、学校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课程都十分雷同。基础知识的缺乏有可能会拉开文理科生之间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在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就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来比,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的实验中,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比护理专业的学生使用起显微镜来更加熟练,追究其背景原因是因为二者的生物学基础是有差距的,高中时期理科生有显微镜使用的经验,而文科生只是在书面上走过形式。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觉得学时不够导致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护理专业的学生觉得学时太多没有实在的用处。所以,应根据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比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这样才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理论脱离实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的医学院校和专业对学生的动手实践部分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虽然是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实践在医学专业的重要地位。医学专业的学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要基础扎实技能娴熟。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安排一点也不灵活,同样的课程连上好几节,学生的兴趣终于会被磨灭的无影无踪,老师得不到放松,也不会有更多的激情去引导学生。另一方面,实验课形式太单调,只是拿切片给学生在镜下观看,未开展让学生他们自己动手的实验内容,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惰性,只为拿学分而学,而更本没有学到什么实际的东西。比如护理药学等较小的专业更是不重视实验课的存在,以上交实验报告为目的,存在实验课不认真观察,相互抄实验报告的现象。而就临床医学和康复专业,学生则觉得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和过于形式化的实验课会影响学习成果,从而提不起学习激情和兴趣。与此同时,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知识点多,理论课必不可少,实验课往往是在理论课开设相当一段时间后才开设,学生对知识记得不够牢固就会在实验课上感到迷茫,少部分老师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学生被动的跟着老师走,缺乏自主学习思考的动力。因此,如何在理论实际结合中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和引导其正确学习方向很重要。

3 不同医学专业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

3.1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案 显而易见,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职业方向,学校和老师应该对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目标,划定不同的教材和学习范围。比如护理学专业可以在合理的学时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组织学教学和解剖学的学习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可以减少部分胚胎学内容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以求达到精益求精;组织学和胚胎学作为临床医学和检验班的学生的主要功课,他们就要使用更加全面权威的教材,分配更多的学时来学习这门课。针对学生的基础不一的情况,可以在理论课之余实验课之前,开设两三个学时的课程来巩固学生的高中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切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正确使用。学习有了针对性,学生在学习组织学和胚胎学时更能领悟到其精髓和学习方式,进而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2与时俱进,升级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根本无法体现出组织学和胚胎学的重点内容,组织学是比较难以凭口头描述和二维图形就能够使学生明白的。然而,高科技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库的建立,就可以虚拟许多医学内容,例如虚拟切片库、细胞分裂过程、胚胎发育过程等,学生可以对学习内容一目了然,也减少了学校承担的实际实验操作成本。在组织学和胚胎学方面的部分医学的基础知识,老师应当一视同仁地不同医学专业的学生都应当掌握,只是整体上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专业的考核内容都要包括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平时考核、最终考核以及能力评价,只是不同专业的考核范围和标准不同,要严格按照专业本身来制定考核内容。

学生在学习重要的知识后,及时在实验课上的动手操作也很重要,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切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绘制图形。实验报告是检验实验质量的重要部分,它必须有严格的要求规范,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结果分析和问题思考都必不可少。老师要认真点评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学习情况,让学生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3.3全面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适当开设更加丰富的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如医疗美容、饮食与健康、免疫细胞学、医学和健康等等,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同时,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增设相应的特色实验课,由学生选择实验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自行组队完成实验。在实验教学的改革要求中,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设定不同的实验方向,例如临床医学的学生,实验内容要包括解剖、病理学等临床医学知识以及紧急情况处理。小专业如护理学,只增设传统HE的染色实验。比起纯理论知识,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适当的开设实验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夯实理论基础,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发散性思维。

4 结论

在因材施教、传统教学和现代科技的互补、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教学改革方针指引下,我们对于不同医学专业的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应该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不断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和效果,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参考文献:

[1]邹仲之,李继承.组织学与胚胎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