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7:2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通过对机械工业中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机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机械;新能源;节能技术
0前言
对于机械工业来说,要想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增强综合实力,必须进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采取相应的节能工艺与技术。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机械工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能源的消耗方面更是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集中体现在:人工费用所占成本比例相对较大;原料成本持续增加;能源投入数额较大;环保投入也持续升高等方面,使得机械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捉襟见肘。只有通过加快新能源的研发速度,推广使用节能工艺与技术,全面梳理现阶段能源消耗与节能中所出现的问题,才可以显著地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企业效益。
1机械工业中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逐步的将新能源推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尤其是在机械工业方面,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有了不少的成果。如今,我国已对新能源的节能技术的研发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为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和保障。而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实际研发中,一些产品已被应用到机械工业中,并可以满足相关的要求。而有一些新能源节能技术产品开始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其生产规模正逐步扩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工业化生产。不过,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过程中,依然有不少的问题存在。首先,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国内关于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研发要晚一些,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要少,而企业的资金投入更是不多。现今,关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很多都处于试验时期,即便有些企业逐步的增加了研发的资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上来说,还和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其次,在应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机械中,很多核心部件不具备产业化生产的技术与条件,需进一步的加强。第三,我国对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相关的机械产品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从环保的层面上来说,采用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产品,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给予相应的优惠和补贴政策。最后,我国没有统一的关于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规范与标准。要想机械工业逐步的应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应当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标准与规范,以达到促进机械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发展的目的。
2机械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的应用
2.1LNG机械的应用
天然气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包含两种类型: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天然气(LNG)。CNG是通过加压的方式,让其以气体状态的情况下储存到相应的装置里,和我们通常使用的管道天然气组成一致。而LNG则是将天然气在非常低的温度下进行冷凝等处理,让其处于这种低温(一般在162℃左右)环境中逐渐的被液化,从而产生了液化天然气。因为此状态下天然气的密度要大得多,因此LNG机械相应的具有更长的工作周期,也使其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前景更大LNG机械大部分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工业生产中,其采取特定的设备将LNG液化,然后将气化天然气的压力进行调节以后将其输入发动机,进而完成动力输出操作。通过采用这种新能源与节能技术,新能源的消费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不过,LNG机械依然有着多种问题存在。第一,用于汽车发动机的LNG机械和以柴油为动力的机械比较,其性能依然有所差异。尤其是在动力调节方面,相对的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完美地适应负荷的随时改变。第二,无法实现密闭的作业。因为LNG所储存的装置其内部会存在非常高的压力,而如果其内部的压力超出一定值以后,就会自动的将天然气释放出去,以确保天然气储存装置的安全性。但是,在密闭的空间内,天然气就无法实现释放。最后,在LNG机械加注天然气的过程中,要依靠专业的设备完成,而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一定的限制,极大地阻碍了LNG机械的应用与发展。但是,和一般的柴油为动力的机械相比较,LNG机械是具有非常显著的环保效益,其可明显的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在改善大气环境方面意义非凡。
2.2电驱动机械
很多大型的工程机械,逐步开始使用大功率的电驱动马达以代替传统的发动机驱动。而相应的电驱动马达所需的动力来源为电网的电能,与电动机所连接的控制器和变频器之间可以实现数据的传输与交换,从而实现按照外界载荷情况而实时的变频,达到调整电动机功率的目的。通过这样的节能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具有较小的噪音污染、较小的污染物排放等特点。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又达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
2.3混合动力机械
机械工业中汽车行业对于混合动力的使用已逐渐的成熟,并为混合动力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现阶段,机械工业中经常使用的混合动力能够分成三种,分别是油电混合动力形式、油液混合动力形式以及由电液混合动力形式。在油电混合动力机械中,加入电动力,可以较相同能力的机械减少很大的功率,也实现了能源消耗的减少。相同情况下,采用混合动力可较单一柴油动力机械降低20%左右的能源消耗量,同时可减少20%左右的污染物排放量。
3结语
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可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量,定会给机械工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未来机械工业的发展要求和方向。
作者:龙腾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汽车节能;节能技术
1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进步,汽车行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同时也增大了能源的损耗,油品燃烧所产生的废气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增大了空气污染的速度。采用新能源代替油品消耗,能够节省大量的石油资源,同时在汽车的尾气排放治理中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因此新能源汽车应用得到了高度重视,各大汽车生产企业在对产品进行设计时,也会重点考虑在使用中新能源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燃烧,为汽车行驶提供动能。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压缩混合气体,配合汽油使用后能够为汽车行驶提供充足的能量,同时也减少了汽油的损耗量,混合气体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到燃烧装置中,被点燃后所释放出的能量可供汽车行驶运行,并且这样的环境下所进行的动力传输形式更合理,不会造成使用隐患问题。检测汽车排放尾气中的成分,可以发现仅仅有少部分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在环保部门规定的标准范围内。新能源汽车是采用混合能源供应形势来实现动能转换的,由国外传入到我国,今年来发展迅速,已经能够实现自主研究,在国内大型汽车生产厂家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汽车的供能形式发生转变,在燃烧技术上自然也有明显的变化,充分运用HCCI模式,能够在基层中形成稳定的传输体系,在燃烧气体被传输前,就已经进行了压缩,提升混合气体的浓度,这样在启动的瞬间动力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单一油品功能标准,内燃机中的传输流程有所增加,但燃烧以及动能传输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这是新能源汽车中独有的优势。
2新能源汽车的节能技术应用
2.1混合动力汽车
电能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在汽车设计生产环节得到了大力应用,处于清洁自然能源,混合动力是新能源汽车中常见的能源供应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将多种能源混合应用,汽油、天然气以及电能。这样的功能形式下将汽车不同区域的能源需求详细区分,虽然是混合动力,但燃料仍然是独立存储的,同时功能达到汽车的形式能量需求,在这样的供能形式下汽车得到了稳定的动力,能够满足各类行驶需求。燃烧油品不但行驶成本增大,同时也会造成排放尾气中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新能源汽车行驶中只燃烧少量油品,结合电能共同使用,这样在总的能量输出上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节省了大量的石油资源。电能存储需要蓄电池的参与,设计阶段对蓄电池的使用年限进行了严格的检验,避免汽车更换的废品造成环境污染。汽车驾驶人员可以自由的切换供能形式,在电能与油品方面,人群基数较大的市区内应用电能,这样就不会排放出尾气,在路面状况比较复杂的野外区域应用汽油供能形式,能够节省行驶时间。
2.2电动汽车
风力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技术逐渐的完善,使得电能成为新能源汽车设计阶段首要考虑的,电能汽车产品也逐渐增多。以电能为消耗能源来实现汽车行驶供能需要对车载蓄电池进行设计,尽量在满足蓄电需求的前提下减小体积,这样汽车的外观设计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系统内部电能被转换成为动能,带动发动机设备运转,汽车达到了行驶的能源供应标准,进而驱动行驶。随着新能源汽车生产以及使用数量不断的增大,城市内也建立了大量的充电站,可以为汽车的蓄电池补充电能。电动汽车可以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一点是柴油以及汽油汽车所不能实现的,所补充的电能也由清洁环保的方法所生产出来,符合能源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的设计生产技术能够达到合理的充电间隔时间,并且动能也完全能够达到行驶需求标准。不过电能汽车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缺点,蓄电池部分的体积大重量大都会影响到汽车行驶速率,并且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反复充电一段时间后,需要更换新的电池装置,增大了使用阶段的成本投入,相信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更合理的解决。
2.3燃料电池汽车
燃料电池是通过气体燃烧反应来为汽车行驶提供能量的,与传统的功能形式不同,在使用阶段会将预存的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相互结合。这两种气体混合后得到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被点燃后所释放出的能源补充给电池,使电能永远更持续长久的能量,解决运行使用解读所遇到的不合理问题。这种功能方式中所产生的尾气排放仅仅是水分,并不会产生污染物质,符合汽车节能设计理念。采用该种供能模式的汽车需要安装蓄电池,氢气存储装置,运行使用的成本较低,但这些基础设施的安全所占有的体积比较大,限制了对汽车外形的美观设计,该技术目前正在全面研究中,仅仅在小范围内投入使用,完全研究成功后,必然能够代替传统功能模式,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方向。
3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中的建议
面对新能源汽车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好处,政府需要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中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宏观调控来整合国内有限的资源,从而高效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技术。从新能源汽车节能方面进行突破,避免在传统汽车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同时在我国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鼓励国外投资者对国内的汽车企业进行投资,增强与国际一流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技术交流,提升世界影响力。
4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对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大幅度缩小我国汽车行业与世界汽车行业之间的差距。随着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不断加大,我们应积极响应,通过自主研发与整合资源,切实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范志强 杜 闯 董天宇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科研基金一般项目(Lriskyl 2802)
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低碳技术创新能够促进节能减排,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是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无论是节约能源、降低消费和排放还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都必须以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为基础。
目前,辽宁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目前国家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下,对于辽宁来说,结合实际来探讨如何通过低碳科技创新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对于转变辽宁依赖于传统老工业基地的高碳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建构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辽宁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以及达到建设生态省的目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低碳技术创新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全省现代化进程的需要。辽宁低碳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辽宁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需要通过构建区域低碳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辽宁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
一、辽宁省低碳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1、企业还未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
目前来看,辽宁省低碳技术创新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来实现,企业对于低碳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低碳产业大多属于高技术产业,这必然会给企业的创新活动带来很大风险,并且即使能够开发成功的产品,也将面临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也就是消费者对于节能产品的需求度不高。
2、产业结构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瓶颈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的比重较高,并且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多集中在煤炭、电力、冶金、建筑等行业上。近年来,辽宁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东北现象”所造成的辽宁产业结构,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趋于合理,只有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才能加速辽宁产业升级的步伐。
3、低碳产品消费还存在障碍
从低碳发展角度看,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消费生活等方面,都是沿习高碳型的思维路径,形成了一种限制人们思维的习惯性极强的高碳排放型的理念、思维框架或思维定势,从而对以低碳为导向的创新活动构成最大的障碍。因此,要开展低碳创新,必须突破传统高碳型的理念和思维框架的束缚,以低碳理念为指导来深入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自觉地破除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无视生态价值的传统创新模式的依赖性的思维习惯。
4、低碳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辽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辽宁产业技术升级的要求,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近年来,尽管国家和辽宁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投入了一批配套资金,但还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逐渐认同和广泛参与。
二、辽宁省低碳技术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1、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战略
制定低碳创新战略,把低碳追求纳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之中,明确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追求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第二,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政府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第三,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密切关注全球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明确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第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保证低碳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推动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第五,健全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机制;第六,优化调整低碳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整合我省科技资源,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调整产业机构,提升低碳产业比重
产业结构升级不仅是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今后的竞争中,各地域的竞争将弱化传统劳动力和资源的优势,而强化碳生产率的比较。所以,首先应明确辽宁省低碳经济下的重点产业,政府在产业扶持上应转变政策导向,由过去的基础设施建设、石化能源、房地产等领域,向生态产业、节能技术、新能源领域等给予政策倾斜。辽宁省低碳经济下的先导产业应结合原有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旅游文化产业。其次,逐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产业升级表之一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第三产业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只是密集型的服务业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在低碳经济中,应关注传统主导产业技术升级的同时,在战略选择上更要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并举的原则,最终实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以服务业为先导的低碳产业结构体系。
3、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创新体系
辽宁省作为装备制造业大省,制造企业数目众多,而这些企业往往都是能源消耗大户。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从企业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到低碳创新,要让企业了解到能源本身就是成本,节约了能源,就是节约了成本,就是一种效益产出。及时合理地采用节能技术,短时间内对企业是一种资金的投入,但是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会远远大于投入。节能就能减少成本,节能就是一种“低碳”,企业的决策层必须增强这种意识。
要实现节能减排,需要企业开展低碳生产。低碳生产是指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一是在企业能耗中应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加大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企业能源供应的多样化。二是要进行低碳工艺创新,即需要进行生产工艺的创新,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耗并将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要进行低碳产品创新,即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对设计、生产、销售到消费全过程都要求能预防与减少污染,包括产品更新,生产低废、少废和可回收利用产品等。再者,企业应当把低碳价值导向与市场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型商业模式。
4、引导和鼓励低碳消费
低碳消费需求可以引导低碳生产的方向,从而有助于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反过来低碳技术创新又可以进一步推动良性的低碳消费。从低碳消费层面人手,可细分为个人消费层面和政府消费层面。(1)个人消费层面。要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必须具有广大消费者对低碳技术、低碳产品较大的市场需求,即要使广大社会公众都成为低碳消费的主体,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市场基础。有必要在全社会广泛倡导低碳理念,宣传低碳经济的种种益处,提倡新型的低碳消费理念,推崇积极、绿色的消费意识,并通过在全社会建设学习型组织来宣传低碳文化。(2)政府消费层面。首先,政府部门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减排设备和办公用品,租用节能型建筑的办公场所等。其次,调整城市交通方式。提倡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再者,要改善城市建设模式。城市建筑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建设“零排放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如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最后,要实现市政管理低碳化。应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照明产品作为城市主要照明设备,加快节能产品的推广。
5、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形成低碳创新的激励机制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在低碳技术研发层面,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也就是减碳技术,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等。对于各种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除了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还可以设立低碳基金。此外,要充分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的同时,更要推进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只有转化为低碳产品,才能实现低碳技术节能减排的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该鼓励企业引进和吸收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还要要鼓励企业创造符合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这需要在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优惠,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循环与再利用。另一方面,要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的低碳技术研发支出,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围绕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技术创新包括: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以及无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
一、**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基本情况
**期间,本市大力推进能源建设,不断提高能源供应能力,积极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努力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约束瓶颈,能源工作取得较大成绩,能源供应基本保障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能源消费较快增长
**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8069万吨标煤,与**年相比,年均增幅达到8%。其中,全市用电量达到92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0.5%;最高用电负荷在采取错避峰措施的情况下年均增长9.9%,按本市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用电负荷接近1千瓦;成品油消费1500万吨,年均增长11.9%;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8.7亿立方米,比**年增长了6倍。
(二)能源建设不断推进
**期间,本市顺利接收了三峡水电,建成了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2台9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化工区2台30万千瓦联合循环机组,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50万千瓦,形成了以500千伏双回路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东海平湖油气田扩建工程投产,年供应能力从4亿立方米增加到6亿立方米。**年1月西气东输天然气供应**后,形成了双气源供应格局。基本建成了城市天然气高压主干管网框架。
(三)能源结构逐步优化
**期间,本市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煤炭在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年的65%左右,下降到**年的52.8%;天然气和市外来电等清洁能源的供应量快速增加;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实质性起步,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4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达到195千瓦,太阳能光热利用集热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绿色电力机制。
(四)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本市积极推进产业政策与能源政策相结合,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年,本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以下简称“万元GDP能耗”)为0.88吨标准煤,比**年下降了16.5%。其中,通过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淘汰了一批高能耗、低附加值、高污染的劣势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了29.9%。强化建筑节能管理,颁布实施了《**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推进节能机制创新,开展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
万元GDP综合能耗变化情况
(五)能源技术取得突破
结合能源工程建设,能源技术水平进步显著。外高桥电厂二期工程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机组是目前国内已建成投产的单机容量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煤电机组。**化工区热电联产机组在国内率先采用国际先进的2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热效率超过80%。在燃料电池、光伏发电等先进能源技术的科研、制造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市在能源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能源供应能力依然不足,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备,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环保治理措施相对滞后等。
二、**期间本市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期间国内外能源形势
**期间,国际能源形势总体上比较复杂,能源高价位运行的局面仍将持续。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着资源、环境、运输和安全生产等多重制约。国家在《**规划纲要》中,确定了我国能源方针: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时,确定了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明确了**期末全国万元GDP能耗比**期末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
(二)**期间本市能源发展形势基本判断
1、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由于一批钢铁、石化等耗能较大的项目将集中投产,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本市能源需求总量仍将较快增长。按照本市《**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年万元GDP能耗比**年下降20%左右的目标,**期间全市能源消费量的年均增速要从**的8%降到5%左右,难度很大,但必须如期完成。
2、能源供需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在LNG项目建成之前,本市天然气供应存在一定的缺口,这将是**期间本市能源供应和安全保障中的主要问题。电力供应矛盾将随着华东电网及全国供应形势好转和市内电源建设而进一步缓和,关键是要解决市外来电通道和市内电网建设落地难的问题。
3、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加重。国家要求到**年,本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应从**年的51.3万吨下降到38万吨,其中电厂的排放量从30.6万吨下降到13.4万吨以下。**要成功举办世博会,必须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4、能源价格存在上升压力。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家实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煤电价格联动政策,进口国外资源比重增加等因素,都将推动本市能源价格水平上升,这对用能多的产业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新能源发展既有挑战更面临重大机遇。由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新能源在**期间还不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但随着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技术的突破,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在燃料电池及汽车的核心技术研发上在国内已具有相当的优势,应进一步加大研发和产业化力度。
从长远看,本市缺乏一次能源,利用国内外能源资源都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能源问题将是长期制约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期间本市能源发展目标
(一)发展目标和总体方针
发展目标:着眼于**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立足于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实现本市能源可持续发展。到**年初步形成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为全面实施本市**规划提供良好保障,并与“**”发展做好充分衔接。
总体方针:保障能源安全,强化能源节约,重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保障能源安全。能源建设要适度超前。坚持能源来源多渠道,能源供应多主体。一次能源品种多样化,以煤炭为主。电力建设市内外并举,以市内为主。天然气建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多源并进。加快构建能源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
——强化能源节约。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节能降耗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培育科学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和宣传教育手段,确保实现本市节能降耗目标。
——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瞄准未来世界能源技术革命的方向,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本市科教兴市重点领域,坚持开发与应用并举,使本市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之一。
——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推进能源的清洁利用,扩大清洁能源的利用。煤炭消费既要控制总量,又要优化结构,主要用于大型发电机组。全面完成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用天然气替代分散烧煤,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的二氧化硫控制目标。
(二)能源总量和结构
**期间,按照GDP年均增长9%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20%左右测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5左右,**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1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将从**期末5300万吨增加到近6000万吨,但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下降到46%左右;天然气比重将从3%增加到7%,市外来电比重将从7%增加到10%左右;石油消费比重基本保持在37%左右;可再生能源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能源规划布局
1、电力布局。规划市内、市外电源分别占全市电力供应能力的2/3和1/3左右。市内电源规划形成5+X格局:即五大发电基地(外高桥、石洞口、吴泾-闵行、漕泾和临港)和若干个调峰与热电联产电厂,发展分布式供能系统。市外电源规划形成2+X格局:即一是华东电网内的安徽煤电基地,二是华东电网外的三峡和金沙江等西南水电,并在华东电网内参与建设核电、抽水蓄能等。**期间市内电源建设的重点是外高桥电厂三期和推进黄浦江沿岸燃煤电厂向漕泾转移;市外来电重点是落实输电通道、增加皖电东送。基本建成网架结构坚强、安全可靠的城市电网。
2、天然气布局。长远规划形成西气、川气、进口LNG和东海气等多气源供应格局。在五号沟、漕泾等地区规划天然气应急备用站。
**期间建成进口LNG一期工程、接收川气东送,扩建五号沟应急备用站,并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天然气高压主干管网系统。
3、煤炭和石油布局。煤炭存储设施主要与燃煤电厂布局相结合,黄浦江沿岸的煤炭码头和堆场转移到长江口和杭州湾沿岸。炼油设施发展重点在漕泾地区,石油存储设施主要分布在外高桥、漕泾地区和洋山港区。
4、可再生能源布局。风力发电主要布局在三岛两区(崇明、长兴、横沙岛和南汇、奉贤区),重点在海上。太阳能利用主要是结合建筑物一体化建设。结合城市垃圾处理,建设沼气回收发电示范工程。将崇明岛和世博园区建成新能源利用综合示范区。
四、**期间本市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能源建设,保障能源供应和安全
1、增加天然气资源
全力以赴增加气源供应,西气要争取增量,东海气要确保稳产,LNG项目要加快建设,积极做好接收川气的工作。确保进口LNG项目一期工程在2009年建成投产,形成西气、川气、进口LNG和东海气多气源供应格局。确保如期建成五号沟LNG应急备用站扩建工程,并在应急情况下发挥过渡气源作用。**年,全市天然气的供应量将达到55-60亿立方米。为满足“**”期间本市能源需求,**期间本市要启动LNG二期扩建工程,还需着手开展第二个LNG接收站选址工作。
做好天然气供需平衡和新气源衔接,确保安全、平稳供气。一是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优化用气结构,确保居民和城市正常运行的用气需要。二是合理安排燃气电厂的建设进度,现有燃气机组主要用于调峰。三是在进口LNG项目建成前保持现有人工煤气的生产能力。四是合理提高天然气价格,促进合理、节约用气。
2、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按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布局优化的要求,加快黄浦江沿岸的南市、吴泾、闵行、杨树浦电厂以及崇明堡镇电厂老旧煤电机组改造,“上大压小、以新代老”,实施煤电厂布局的重大调整。南市电厂结合世博动迁予以拆除;吴泾热电厂改建2台30万千瓦高效供热机组;闵行电厂和杨树浦电厂进行“拆二建一”易地改造,在漕泾地区建设2台百万千瓦级的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崇明堡镇电厂易地建设适当规模的清洁、高效发电机组。积极研究建设煤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示范机组的可行性。
全面实施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确保**年全市电厂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的减排目标。对其他用煤也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在有天然气资源的情况下,鼓励使用天然气替代分散燃煤。
3、加快市外电力通道和城市电网建设
抓住市外来电资源较为充裕的时机,着力打通市外来电通道。
全力配合国家建设皖电东送通道和金沙江送**80万伏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年,接收市外来电能力超过1000万千瓦,并为“**”期间接收西南水电创造条件。
城市电网的建设重点是建成500千伏外半环网架,以及世博、虹杨、南汇、三林、练塘、漕泾等6座500千伏变电站和一批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推进架空线入地。输变电设施建设采用节能、省地技术。
4、保障石油供应
继续发挥国家石油公司的主渠道作用,顺应国内成品油零售和批发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建立石油交易市场,吸引国内外多种渠道油品资源的流入,保障市场供应充足、稳定。同时,增加石油储备的规模,在五号沟地区建设航空油料码头和油库。
(二)加大节能工作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降低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加快提高工业附加值率。加快淘汰高能耗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对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企业,有步骤地实行关、停、改。控制高能耗低附加值项目的准入,严格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将项目万元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审核条件,严格把关。
2、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应用
加强节能技术的研发,把节能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再创新,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加大投入,争取在新型照明、节能型空调、混合动力汽车、高效电机、蓄冷蓄热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提升节能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工艺、节能材料,组织制订和实施分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计划,实施工业设备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余热余压利用、窑炉节能改造、空调和家用电器节电、绿色照明、能量系统优化、热电联产和分布式供能、政府机构节能十项重点节能工程。
3、强化节能管理
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节能,做好钢铁、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耗能多的行业的节能工作,把年用能量在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作为节能管理的重点。对汽车、空调、冰箱、风机、水泵等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严格实施能效标识制度。
加强能源供应侧的节能管理,努力降低厂用电率、线损和燃气产销差;优化电厂调度,降低全市发电煤耗。做好能源需求侧管理。经济和行政手段并用,进一步依靠技术进步,优化用电负荷特性,继续做好电力错避峰工作,缓解峰谷矛盾。强化燃气需求侧管理,促进燃气和电力互补利用。
4、创新节能机制
发挥大型能源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能源企业要承担为用户节能降耗服务的社会责任。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扶持节能服务公司(ESCO)发展,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管理等专业服务。推进“能效电厂”建设,研究设计合理可行的电价和投融资机制,使投资节能与投资新建电厂取得同样的投资收益。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的节能经验。
5、加强节能宣传教育
积极组织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企业、社区、学校等活动。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对浪费能源的行为进行批评曝光,形成节能光荣、浪费可耻的文明风尚。以区县和重点用能企业为重点,开展节能培训;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能源资源国情和节能教育;利用社区等平台,普及节能知识和措施,引导居民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培养科学的用能方式,推广使用节能产品,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节能的良好氛围。
(三)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保障能源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以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
将氢能作为能源长远发展战略的重点,以氢能汽车为抓手,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已有的领先优势。利用吴泾、漕泾、宝钢地区的副产氢气,围绕形成万辆级氢能汽车生产能力的目标,加大氢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强氢基础设施建设,制订氢储存、运输和加注技术规范,形成安全可靠的氢气供应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氢能产品和技术应用及产业化。
2、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
重点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建设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和临港、崇明、长兴等风电项目。**年,风电规模达到20-30万千瓦。太阳能利用主要是结合建筑物一体化建设,积极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年光伏发电规模达到7-10兆瓦。发挥科技、产业、资金等综合优势,加大生物质能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积极研究二甲醚等煤基燃料替代石油制品的可行性,抓好关键技术攻关,做好与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的衔接。
3、发展能源装备产业
进一步加大能源装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力争使**成为国内最大的能源装备产业基地。重点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IGCC技术、LNG船和燃气轮机的国产化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超超临界火电、核电和脱硫脱硝制造技术水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装备产业。
4、培育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发挥**紫竹科学园区研发力量聚集优势,以洁净煤、可再生能源、核电、氢能等新能源技术领域为重点,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加快推进能源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的集聚,争取成为国家级新能源技术创新基地。
五、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源工作组织领导
建立本市能源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确定能源开发与节约、能源安全、能源对外合作等重大政策和重大事项。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能源工作力度。建立能源研究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二)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制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和能耗下降责任相结合、行业主管和企业主管部门形成合力、市政府各部门和区县政府工作相衔接的原则,建立节能降耗责任体制。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对节能工作总负责、总协调,各主管部门、各区县分别对本行业、本地区的节能工作负责。分解节能降耗目标,将节能降耗责任和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体系中。进一步加强能源统计力量,完善统计体系,建立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和工作通报制度。
(三)完善能源价格机制
发挥价格杠杆对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反映能源供求状况、体现能源稀缺程度、有利于吸引优质资源流入、有利于形成能源安全体系、有利于节能降耗的价格机制。
建立与上游资源价格涨跌同向联动的机制。成品油、天然气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继续完善峰谷、季节差价,促进削峰填谷。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价格激励政策。逐步理顺能源比价关系。
实施差别化价格政策。制订分行业万元增加值(产值)能耗或产品单耗限额标准,超过限额标准的耗能,实施累进加价;对列入计划应予淘汰的高能耗劣势产业的用能,实施加价。完善阶梯式价格管理政策,对满足基本需求的生活用能,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对超出基本需求的能源消费,实行分级递增的价格政策。
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对垄断行业实行严格的监管机制,对调价收入使用建立合理的调节机制,对公交等公益性行业实行补贴机制,对困难群体采取社会保障措施,确保价格改革平稳实施。
(四)加强财税政策支持
加大节能资金投入,落实国家对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并加大公共财政对节约资源管理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进一步研究集中部分能源调价收入,用于能源安全与平衡和支持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政府采购和财政性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中,优先选用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并积极采用可再生能源。
(五)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将能源规划与城市布局规划相结合,由市规划部门统一规划预留能源通道及能源项目用地,各区县要将电源、变电站、天然气门站、能源通道走廊和能源储备站场等重大能源设施的规划纳入区县规划并严格控制,积极支持、配合能源项目建设。
一、绿色环保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1.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指在相关的制备和反应过程中做到“零排放”。而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是指反应物经过催化作用以及一系列的反应完全转化成为所需的物质,从而实现百分之百的转化率。其实这样一种概念是十分难达到的,尽管已经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达到了近乎“零排放”的标准和要求,但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化率为百分之百还是存在着困难的。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技术也应运而生,将传统意义上的“零排放”转变了概念,意为在尽量满足较高的转化率的情况下,将得到的副产物也直接经过下一反应步骤并转化成为环境友好的物质进行排出或是进一步加以利用。这种新型的转化思想也将原本无用或是对环境存在着威胁和污染的物质“变废为宝”,让副产物成为能够被人们所利用的原料物质。这类技术的研发不仅仅是改善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的技术手段。
2.产品的绿色化
之所以要强调化工产品的绿色化,是因为石油化工类的产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普遍了,不得不承认的是石油化工类的产品的的确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优越,但相对于这些有利之处来说,其对于我们生活环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小觑的。比如,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洗涤用品,过去我们常用的洗衣粉中都是含磷的,而这些含磷的洗衣粉在溶于水之后随着生活污水一同被排到江河湖海中,造成了赤潮,给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因此,近些年来人们逐渐对此问题开始重视起来,研发了不含磷的洗涤剂,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还有许多常见的石油化工类污染就每天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汽车使用的汽油以及柴油。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汽油和柴油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些年来我国对于汽车能源的开发上也格外关注,低硫低碳、环境友好的配方和技术逐步成熟起来;另外,我国还在不断开发太阳能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等,另外,对于交通工具的能源上,我们国家还大力推崇使用电能的汽车。
二、节能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的应用
最初,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生产以及最大程度上提升经济效益,不断研发一些节能技术,而近些年来,由于能源枯竭的问题日益严重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和学者们都投身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不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能够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节能技术为变频调节技术。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耗费能源最大的就是电动机,包括泵类以及风机等等。因此,想实现石油化工企业的节能化应该从根本上减少电动机的耗能。而变频调节技术正是针对于电动机的一种有效的技能技术改革。变频调节技术的根本原理是通过控制方案与实际负荷相互之间的匹配,在控制的过程中实现阀门阻力的降低,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以此来实现对于泵类以及风机的科学化、节能化控制。这种控制技术可以根据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要,按照生产要求以及计算选型,并且全面参考产品方案的调整以及原料的调整,科学地控制各项指标和参数,降低企业的电能耗费以及设备磨损等等方面的耗费,实现成本上的节约以及能源上的节约,不论对于企业自身长远地发展还是对于能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
三、结语
近些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化以及能源枯竭的威胁,人们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节能技术也越来越重视。目前,针对生产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改善的方法有许多,包括对于原料的绿色化、反应过程的绿色化以及产品的绿色化等等,另外,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能源的节约也有许多先进技术,本文以变频调节技术为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等待着开发和研究。
作者:轩烨 赤俊祥 单位:天津普莱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必然带来了诸如石油大量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和问题。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汽车节能技术,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
张梅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方向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出席亚洲制造业协会主办的2012全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峰会时表示,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过去汽车是稀缺商品,进入不了家庭,油耗问题、排放问题也引不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可是,今天的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亿辆,我国已经达到1亿多辆,汽车已经成为大众的代步工具。汽车在给大家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拥堵、空气环境污染、能源价格高攀等诸多不利影响。
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岁月里,经历了无数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但是始终没有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污染物的排放。尽管,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已经从美国转移到中国,但是中国也已经感受到了汽车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以,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汽车工业不应该再追求数量的快速增加,而是抓住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良机,实现汽车产业新一轮重大的技术革命。
张梅颖认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在重大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新能源”,其实质是直接通过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取代原有的化石能源。但是,新能源汽车并不仅仅是将传统的内燃机搬下来,安装两块电池上去那么简单。纯电驱动是对燃油动力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零排放、零污染的特点,彻底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并能快速拉动相关领域如高性能电池、新型电机、电控系统、基础设施及汽车智能化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是将来的带动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不仅拥有生产电动汽车关键原料锂和稀土的资源优势,电动汽车全球刚刚起步,我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起跑线,而且知识产权、技术壁垒尚未形成,国际标准制订,竞争格局尚不明确。“先入为主”、“快者通吃”是产业竞争的特征。
任何一项新兴技术在发展初期难免都要经历一个粗放式的发展阶段,但并不是每一家汽车厂商都需要去做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将造成许多内耗,也不利于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张梅颖强调说,我国的汽车产业“小而散”的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家年产不到20万辆产能的汽车厂家,既在生产乘用车,又在生产商用车,产品覆盖轿车、客车、货车各个领域,每一样产品做都非常粗糙,每一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高,这样的企业又怎么能够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做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呢?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应将有限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集中攻关。国家必须以较大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加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制定技术标准,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尽管电动车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很难近期盈利,满足各级领导的当下政绩要求,但是以中国目前的优势来分析,争夺产业未来领导地位,将决定中国汽车发展前途。
李毅中:打造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带动上下游产业、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稳定出口、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未来十年是汽车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攻坚时期。中国汽车产业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坚定不移推动传统燃油汽车节能减排,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建成世界汽车强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兼顾谋划发展。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发展,一方面,实施以纯电驱动为取向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另一方面,以快速降低-汽车燃料消耗量为目标,大力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提升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我国从2005年开始,分别实施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第一、第二阶段标准,我国乘用车平均油耗从2005年的每百公里9.5升,用了六年时间下降至2011年的7.5升。新的第三阶段标准要求,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百公里油耗要下降到6.9升,比第二阶段标准又加严了20%。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要再进一步下降至每百公里5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乘用车生产企业进行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标值的核算管理,将新能源汽车也统一纳入核算。研究建立基于汽车燃料消耗量水平的奖惩制度,促进企业研发生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组织行业技术攻关创新发展。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近年来,在电池、电机、电控三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了大量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总的来看,由于存在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的状况,而没有取得关键性进展。如锂电池的现有水平,能量密度只有0.1千瓦时/公斤。一次充电行驶150公里,电池重量超过200公斤,离产业化、市场化尚有较大差距。事实说明。必须组织行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学研用密切结合,集中各方力量尽快突破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内燃机汽车的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应进一步组织对发动机、变速箱、电控技术的攻关、交流,加快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
三是坚持标准先行规范发展。要高度重视发挥标准法规的先导和规范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已实施了涉及电动汽车整车安全、动力电池、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61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初步建立了新能源汽车标准法规体系。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和制修订电动汽车技术条件、试验方法、充换电站等多项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特别是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检测等方面,早日建立与产业发展和能源规划相适应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
四是加强市场培育带动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在25个城市进行了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并在6个城市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据初步统计,示范推广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累计达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超过8千辆,建设和安装各类充电站、充电桩1万多个。在市场培育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尚需改进的问题。由于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跟上,组织措施不够落实,实际推广数量未实现计划目标。
五是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发展。为支持和鼓励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我国政府在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实施节能汽车推广政策,对购买1.6L以下以使用内燃机动力为主提前达到下一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的乘用车给予每辆车3000元的补贴,鼓励节能汽车消费。截至去年年底,已补贴推广近460万辆。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示范试点的新能源汽车按节油率和电池能量比进行补贴,鼓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了《车船税法》和《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对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减免车船税。下一步,建议继续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税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杠杆调节和引导作用,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鼓励和约束政策体系。
张相木:理性发展新能源汽车
我国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起步比较早,经过十来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和重要的进展。正因为这样,一段时间,业界出现了一种倾向,在一些人当中产生了心浮气躁,甚至急于求成的心理。比如有人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跟世界处于同一起跑线,也有人认为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了,还有人说可以抓住新能源汽车这个机遇,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虽然最近一段时间,行业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应该更理性,也更冷静了。但是,也出现另外一种倾向,最近推广应用示范也好,还是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也好,效果不是太理想。原因就是说核心技术不掌握、配套体系不健全,另外,在实际试运行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况,比如说杭州的自燃,深圳的碰撞起火等事故。本来作为新的事物的发展,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其实美国也出现过电池起火的事故,其他国家也有,我们关键还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现在出现有的人在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热情上有所减弱,有的企业甚至知难而退了,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在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上,中国比发达国家更重要,更紧迫。因为,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现在基本保持稳定,而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刚刚超过1亿辆,占全球的10%,但人均保有量只有世界平均的一半。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还有一个稳定增长的过程,预计到2020年,保有量会再翻两番,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排放和油耗还会翻两番。所以,对中国来说,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不是跟潮流,也不完全是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所以,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但是,要做好这件事,必须正视差距、正视困难和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脚踏实地,推进发展。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个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何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在全世界也都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国外一些新的探索成果,包括电池隔膜的工艺,生产隔膜的装备等,对我国是保密的。所以,只要坚持自主创新,有了属于自己的成为,才能够在合作竞争中争取到更多的发言权。
赵玉海:发展电动汽车的四大挑战
从国际汽车工业发展趋势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面对气候变化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汽车工业的主产国都认识到电动汽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11年中国政府把电动汽车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培育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转型和自主发展,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关键词:建筑施工;节能要求;技术改良措施
随着节能技术等科技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大力推进,使得节能成为当今时代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在建筑施工中大力采用节能技术,发展节能环保的可再生的新型能源,选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建筑施工的能源、资源、建筑物资的消耗量,节约了有限的短缺的常规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降低了污染空气、水等自然环境的污染物或有害物的排放量,进而促进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节能的基本内涵
所谓的节能是指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质量、同样数量的产品,或以原来生产同样数量产品所用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的、质量更好的产品。而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于1979年提出的节能含义,认为节能的内涵是指通过采取技术上可行的、经济上合理的、环境与社会可接受的、有效的一切节能技术措施,来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的创新理念,其中技术上可行是指可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经济上合理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要合适恰当;环境可接受是指一切节能技术措施要保护环境,达到环保要求,减少环境污染;而社会认可接受是指节能技术措施不影响社会的正常生产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能的有效性是指要降低能源资源的损失与浪费。而在经济生产、技术管理中,节能又是采取可行的有效的节能技术措施,有效减少能源生产、能源消耗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要科学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之,节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因此,在建筑行业等众多领域中要重视节能环保,从而获取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
2 节能要求概述
2.1 节能技术要求
基于节能措施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节能要求包含技术要求,而节能技术是指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来实现节约能源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的目的。而根据不同的能源类型采取不同的节能技术,节能技术主要包括节电技术、节煤技术、节油技术、节水技术、节气技术和工艺改造节能技术,其中节电技术包含功率因素补偿技术、闭环控制技术、能量回馈技术,以及相空调供技术、稳压调流技术、电能质量治理技术;节煤技术主要包括水煤浆技术、粉煤加压气化技术、节能助燃剂技术;而节油技术有锅炉节油技术、柴油机节油技术、发电机节油技术,以及汽车节油技术、航空航天节油技术;节水技术包括工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技术、服务业节水技术以及城镇居民生活节水技术;节气技术主要包括民用节气技术、锅炉节气技术以及油田集输系统;而工艺改造节能技术是指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来实现节约耗能目的的技术。由于节能技术分类的广泛性和科学性,已经广泛应用到家庭耗能节能、工业耗能节能、大型建筑节能,以及市政设施节能、交通运输节能等众多领域中,并在技术改良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2.2 节能政策要求
2.2.1 由于节能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因而节能要求还包括国家的政策要求,而节能政策是指国家为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控制能源消耗以及减少污染环境排放量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节能政策要求加强技术的节能改良,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与新材料,不断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节能产业,从而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保护环境。国家的节能政策要求主要有节能减排要求和节能环保要求。
2.2.2 节能减排政策要求是要节约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量,减少废弃物,减少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以及噪音、有害物的排放,从而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污染。节能减排政策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主要包括节能和减排技术两方面,要求节能和减排同时进行,以避免因过于达到减排结果而造成能源的损失与浪费,其中节能要求合理利用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也要求节约利用电、气、水等自然资源,还要求合理利用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而减排要求要求降低能源消耗率,减少碳排放量直至零排放,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减少环境污染。而实现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满足人们需求;加大科技创新,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的研究与推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淘汰落后的技术、设备、工艺等,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发展和推广生态产业园和清洁生产,从而减少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碳、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直至“零减排”,减少环境污染。
2.2.3 而节能环保政策要求节约水、电等资源,降低消耗,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环保要求。实现节能环保的途径包括:第一,全面加强节能环保意识,企业大力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节水技术、节油技术等节能技术,生产无毒无害的清洁、绿色的产品,同时要节约利用,而城镇居民要节约用电、水、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第二,企业和居民要减少污染环境的有害、三废的排放,以及生活垃圾的堆积,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一、基本情况
1、全市能源消耗情况。
__正处于沿江开发、建设中国医药城、打造戴南千亿级不锈钢产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化工、冶金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能耗总量大,耗能大户多,节能降耗任务十分繁重。20__年全市全社会消耗能源折合标准煤871万吨,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80。全社会用电量95.7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98,其中工业用电量77.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3,占全市用电量的81.04。全市单位GDP能耗1.06吨标准煤,单位GDP电耗1164.4千瓦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08吨标准煤。全市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175家,耗能折合标准煤345万吨,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73.56。
2、各市(区)能源消耗情况。
20__年各市(区)能耗情况:
地区总能耗
(万吨)单位GDP
能耗(吨)单位电耗
(千瓦时)单位工业
增加值能耗(吨)
海陵0.76/0.78
高港0.80/0.80
开发区1.23/2.12
靖江117.780.95__3.100.87
泰兴195.141.121016.711.46
姜堰123.950.981104.021.33
兴化163.111.091659.201.38
全 市871.601.061164.321.08
20__年各市(区)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数量:
地区3000吨
-5000吨
(家)5000吨
-10000吨
(家)万吨以上
(家)合计
(家)
市直11810
开发区3/36
海陵1113
高港1214
靖江981431
泰兴15111743
姜堰20__940
兴化15121138
合 计654664175
二、“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根本途径,坚持结构性降耗、技术性降耗和制度性降耗三管齐下,坚持行政推动、政策促进、依法监督、机制创新四措并举,加强宣传,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强化监管,厉行节约,加快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主动参与的节能工作格局,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下降到0.848吨标准煤以下;
2、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2以上;建筑能耗下降20以上;机关团体能耗下降20%以上;
3、万元GDP电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
4、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1000台(套);
5、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00个;
6、建设生物质能发电厂3--4家,年发电量5亿千瓦时。
三、工作重点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节能氛围。
加强节能降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各新闻媒体、机关、学校、社会团体、街道、社区、企业等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宣传活动,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引导大家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科学用能、节约用能。教育主管部门要将节能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组织学生开展节能宣传和实践活动。各企业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宣传与培训,定期组织能耗计量、统计、管理和操作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加强企业节约型文化建设,形成人人讲节约、处处讲节约的浓烈氛围。各市(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节能典型经验,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推广。
(二)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1、强化工业节能。突出抓好冶金、化工、建材、
电力、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工作。按照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方案,推进5户列入全国千家企业的节能工作;扎实抓好6家列入省百家年耗能6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督促其落实措施,确保完成节能目标。要将国家的要求扩大到所有重点用能企业,加强监督考核,抓好落实。
2、推进建筑节能。加强建筑节能管理,城市(含县城)所有新建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必须全面执行节能50的节能建筑设计标准,并逐步过渡到节能65的设计标准。在做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率先进行政府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认真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经贸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实施建筑节能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__]130号)等文件精神,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大力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鼓励在建筑中开发利用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3、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加强交通节能管理,合理规划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建设节能型的交通运输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严格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限制高油耗汽车发展,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老旧汽车、船舶等的报废更新,大力推广汽车等运输工具节油技术,大力发展节能运输工具。
4、引导商业及民用节能。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居民住宅中推广采用高效办公设备、节能家用电器和绿色照明产品。
5、抓好农村节能。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渔船装备,更新改造农业提水排灌机电设施,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推广省柴节煤灶,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以及农作物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
6、推动政府机构节能。抓好政府机构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全面推行节能采购,稳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加强日常管理,逐步建立完善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和能耗统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创建节约型机关。
(三)优化经济结构,淘汰落后装备。
1、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有关冶金、水泥、化工、电力等方面的产业政策,坚持把节约能源和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内容,实施“以大带小”和技改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促进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企业低水平扩张。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耗能低、污染少的优势,坚持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人才为支撑,以信息化为基础,以生产服务业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3、狠抓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要排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相关部门要督促项目的开工建设,确保节能措施落实到位。
4、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新开工项目,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投资项目,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江苏省节约能耗条例》、《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发[20__]60号)、《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规定,须由节能主管部门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对其合理用能做出评价,达不到行业节能标准和单位产品能耗定额要求的,有关部门不予核准、备案。各市(区)、各部门在项目核准、备案和招商引资中,要将单位增加值能耗作为重要的审核条件,严格把关,新建项目能耗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先进水平,工业项目单位产品能耗不得超过省制定的能耗定额指标。对擅自批准项目建设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5、加快淘汰落后装备。各市(区)每年要排出一批淘汰的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限期实施淘汰。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含量低、效益差的企业,要制定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关、停、并、转。“十一五”期间加大对不符合能耗标准的在役通用机电设备的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指导目录》,限期淘汰落后的高耗能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由市(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
(四)加快新能源开发,重视新技术推广应用。
加强节能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应用。把节能技术作为政府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鼓励产学研联合,加强节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推广和应用节电、节煤、节油、节气、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新能耗及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远红外加热、建筑节能、太阳能技术等重大节能技术,组织实施系统节能技术、通用能耗设备的节能工艺改造、电机变频调速、蓄冰制冷技术、绿色照明技术、节电技术等重大示范工程,发展和应用先进的节能产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行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居民住宅、大型企业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积极开发新能源项目。加快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重点培植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 、风力发电机、半导体照明、镍氢电池、锂电池、生物质能发电、地热利用等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帮助。
(五)突出节能重点,狠抓耗能大户。
我市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175户,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的73.56,抓好这些企业节能对于实现全市节能总目标关系重大。一是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和能源消耗状况。二是依法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察(监测)和能源审计,对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利用状况和主要耗能设备、工艺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帮助和督促重点单位通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能耗。三是各市(区)要与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节能降耗目标责任状,落实节能实施方案,明确主要降耗目标和降耗措施。四是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单位,要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强化节能管理,按规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人员,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和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完善计量器具台帐,依法向各级政府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加强能源计量基础管理工作,要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__)的要求,配备计量器具,完善计量器具台账,并定期检定校准,确保能源计量数据准确。开展能源审计,查找节能潜力,编制节能规划,加大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节能降耗目标、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并加强监督检查。各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突出抓好5家列入全国千家重点耗能大户企业和6家列入全省百家重点耗能大户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逐一落实节能目标、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等关键措施,督促企业做好节能工作方案;逐家签订目标责任状,跟踪节能项目的实施进展,及时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各级经贸部门要会同相关单位做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的跟踪、指导、检测和监督工作。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能源消耗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严格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定额、限额考核,落实节能工作责任制,实施节能目标管理。督促企业按照工作要求提交相关信息,组织有关专家审核相关企业的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方案),并督促实施。列入全国千家重点耗能大户我市5家企业重点实施18项节能项目情况表:
序号企业名称项目名称及主要内容节能量
1__陵光
石化集团高温烟气能量的回收增加蒸汽20__0t/a
2低温余热的综合利用节约蒸汽24000t/h
3干气脱硫及综合利用节约燃料油4000t/a
4节水减排耗水0.8t/t;污水排放0.5t/t达较好指标
55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建设能物耗大幅下降20kg标油/吨
6常减压装置换热流程优化节约燃料油350t/a
7江苏梅兰
化工集团裂解炉油改氢980万/年
8用电设备节能改造每年节约用电840kwh
9姜堰市化肥
有限责任公司合成气醇烃化精制工程项目年节约标煤9635吨,节电1063.65万kwh
10废水综合利用-污水生化处理年节水59400吨,节电30.1万kwh
11合成氨脱碳闪蒸排放气回收H2及CO2年增产工业级CO2万吨,减排废气2167.2M3
12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综合技改项目年节约原煤41897吨,减排SO22200吨
13新浦化学工业
(泰兴)有限
公司化工装置冷冻机组改造降低能耗折合标煤1000吨,占节能量3.4
14化工装置蒸汽梯级利用及回用冷凝水降低能耗折合标煤1200吨,占节能量4.1
15化工装置单极槽极框涂层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电耗降低能耗折合标煤7500吨,占节能量25.9
16热电厂锅炉节能改造降低能耗折合标煤3500吨,占节能量12.1
17加强热网建设,开发新的热用户,提高热电联产效率降低能耗折合标煤15800吨,占节能量54.5
18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
公司智能瞬流技改节电工程节电4036万kwh,削峰5610kw
四、加强节能监督管理
(一)加大节能执法监督力度。依据《节能法》、《江苏省节能条例》和《江苏省节能监测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大节能监督、检查力度。各级节能监督(监测)机构要加强对企业主要耗能设备的监督(监测)工作,把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以及单位产品能耗定额和限额执行情况、建设项目执行节能标准情况作为节能监督执法的重要内容。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以及机关、商厦、宾馆、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的用能情况、淘汰落后情况;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行业设计规范执行情况;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专题论证规定的执行等情况。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耗超标准限额的,必须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依法责令其停产。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耗能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不准开工建设。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坚决取缔地条钢、土炼油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严厉打击违法交易报废旧机动车和船舶等。对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公开曝光。
(二)严格用能设备能效准入。对空调、冰箱、风机、水泵等节能潜力大、使用面广的用能产品,实施能效标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已颁布的产品能效标准。对国家还未制定能效标准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加大对市场销售的用能产品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能效标识管理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能效标准用能产品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用能设备能效准入门槛,从20__年9月1日起,凡进入我市市场销售的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等级必须达到2级以上,低于2级的不得销售。
(三)加强节能建筑实施过程的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建筑节能设计、检测和验收标准,切实抓好建筑节能设计的施工图审查关、工程监理关和竣工验收备案关。施工图设计的审查机构要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专项审查,对达不到节能标准的设计或未能进行节能计算的设计图纸,审查不予通过,要退回重新设计后再审。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建筑节能标准、节能设计文件、建设工程合同和监理
合同实施监理。对达不到节能设计标准的或检测不符合节能设计标准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在向竣工验收备案机关提交的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提出不予备案的意见,竣工验收备案机关不予备案,房产管理部门不得发放房屋产权证。
(四)控制室内空调温度。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个体工商户,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
(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能效电厂建设,提高电力终端使用效率,引导用户科学、节约用电,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改善发电调度计划,实施节能、经济调度,建立发电煤耗、供电线损考核制度,促进电力行业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一是设立__市节能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各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二是完善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节能管理队伍建设,充实节能管理力量,完善节能监督体系,确保经费支出,强化对本行政区域内节能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日常监察(监测)。按照《节能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江苏省节能条例》、《江苏省节能监测办法》、《省政府关于印发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规定,设立能源监察(监测)机构,理顺能源指导、检测、监督、执法管理体系。在整合现有机构的基础上,加强市及各市(区)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建设,完善职能,充实力量,发挥作用,开展政策研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技术推广、宣传培训、信息咨询、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节能执法机构要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尺度,确保节能执法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各市(区)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要支持节能执法监督(监测)机构的建设。三是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管理。各市(区)要高度重视能源统计工作,切实加强能源统计力量,完善能源统计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乡镇(街道)、部门、市(区)到市相关职能部门的能耗统计体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按照国家标准要求配备计量器具,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加强用能计量和检测,确保能源统计数据准确可靠。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要设立专职或兼职能源管理岗位和统计(计量)岗位,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
(二)建立健全能耗考核体系。把能耗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内容。各市(区)要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度,下达能耗考核办法,明确组织领导、岗位设置、节能降耗目标、基础管理、月报制度在内的考核体系,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范围。按属地管理原则,各市(区)对重点耗能企业、重点耗能设备、重点耗能产品要逐年下达能源消耗定额指标,对完成指标的单位实行表彰奖励;对不能完成指标的单位实行通报批评,并在政策扶持措施上予以否决。
(三)实施公报制度。1、公报指标。市及各市(区)公报指标为: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电力消费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GDP和工业增加值均采用20__年可比价。2、公报时间。每年5月底前公布上一年度的全部指标;每季度首月公布上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3、数据依据。全市指标以省统计局核定数据为准;各市(区)指标以市统计局核定数据为准。4、实施部门。公报制度由市统计局、经贸委联合实施。
(四)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企业节能政策的引导。1、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江苏省节能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市(区)要设立节能专项基金,用于节能示范项目、技术和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的鼓励,以及节能管理、节能执法、宣传培训、信息服务、节能效果奖励和表彰节能先进单位和个人等,形成支持节能的稳定资金渠道。2、实行节能奖励制度。各市(区)、各部门对在节能管理、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能源生产经营单位和用能单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奖励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节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3、拓宽节能融资渠道。各类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对节能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快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4、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节能税收政策,确保落实到位。一是生产企业为降低能耗、水耗,改进工艺而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可按150抵扣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抵扣不足的,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二是节能技术服务企业享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苏发[20__]17号)有关扶持政策。三是根据苏国税发[20__]224号文件,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四是企业使用国家公布的节能、节水、环保国产设备,可加速折旧;生产《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内设备(产品)的企业,在符合独立核算、能独立计算盈亏的条件下,其年度净收入在30万元(含30万元)以下的,免征企业所得税。5、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奖励政策。重点耗能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后,主要产品能耗低于市经贸委下达的产品能耗定额的,年终由市经贸委审批后,奖励资金一次性从所节约的能源价值中依法提取,计入生产成本,用于本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奖励。
六、有关工作任务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节能办法,落实专人负责推进节能工作,并尽快将工作措施报送市节能办(一项工作由多个部门承担的,排名在前单位为牵头单位)。
(一)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
1、负责编制全市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市经贸委)
2、以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确定并组织实施节能降耗重点工程。(市经贸委、建设局、机关事务管理局、质监局、环保局、供电公司)
(二)突出抓好工业节能。
以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热电联产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运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装备,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和高耗能产品的生产。重点监控全市年耗能3000吨标煤以上用能大户企业,并实行月报制度。(市经贸委、发改委、统计局、物价局、质监局、工商局、环保局)
(三)加强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
1、科学规划、建设完善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公共交通,严格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市发改委、交通局)
2、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工具,鼓励发展大型车辆和大型船舶,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工程。加快老旧汽车、船舶等报废更新。(市交通局、公安局、经贸委、工商局、财政局)
3、调整运输企业结构,促进运输企业节能降耗。(市交通局)
4、研究推广燃油节约技术和替代产品。(市经贸委、发改委、科技局、质监局)
5、充分利用港口航道优势,积极发展水运交通。(市交通局)
6、优化运输资源配置,提高运载效率。(市交通局、发改委)
7、加快淘汰落后农业机械。(市农委)
(四)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l、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和居民住宅中推广高效节能产品,鼓励使用节电型照明产品。全市公共建筑严格执行夏季空调和冬季取暖室内温度最低和最高标准。(市建设局、发改委、机关事务管理局、供电公司)
2、贯彻《能源效率管理办法》,加强空调、冰箱等产品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严格实施国家用能产品能效市场准入标准。(市质监局、经贸委)
(五)推动建筑节能。
1、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负责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市建设局、经贸委)
2、确保城市(含县城)以上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部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并逐步过渡到节能65%的设计标准。积极推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作。(市建设局、质监局、经贸委)
3、启动建设低能耗、超低能耗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大力推广采用高效节电照明产品,鼓励开发利用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市建设局、发改委、经贸委、环保局、质监局、供电公司)
(六)加强节能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
加大对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把节能技术作为政府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鼓励产学研联合,加强节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组织实施能源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将节能技术、太阳能综合利用、半导体照明、生物质能利用、新型动力电池、地热综合利用等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鼓励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成熟节能技术,改造传统高耗能工艺和用能设备,提高能源效率。全市电力系统新上变压器和电力用户受(配)电变压器,必须使用节能变压器。(市科技局、经贸委、供电公司)
(七)加快能源结构调整。
1、积极制定落实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积极开发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发电。(市经贸委、发改委、科技局、建设局、环保局)
2、积极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建设秸秆气化站、规模化禽畜养殖场沼气工程、城乡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和户用沼气池。(市发改委、农委、建设局、科技局、环保局)
(八)加强节能管理。
l、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加强能源计量、统计和考核工作,建立、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开展节能型企业创建活动。(市经贸委、质监局、统计局)
2、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提高用电效率和节电效果。(市经贸委、供电公司)
3、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项目融资担保机制。大力培育节能中介服务组织,积极扶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市经贸委)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反映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增长能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十二五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纳入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核心关键技术基础上,代表将来科技和产业成长方向,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如下:①技术先导性。即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是提升国家未来经济实力的先导力量。如利用氢气作为汽车动能的新能源产业,再如研究干细胞再生利用的生物医药产业,都具有显著的技术前沿性;②成果产值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旦形成后,可以快速达到规模效应,使经济总量成倍增长,从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升级产业结构;③生命周期性。任何新兴产业都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新兴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消亡。也就是说,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会随着社会技术、经济的变革而不断变化和演进。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新技术及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团现已雄踞一方,同时,在国际范围内也出现了如核能利用等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领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一部分产业相互重叠,所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六大领域。作为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面临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规模偏小、一些核心技术还未掌握等问题。
2、新兴信息产业
新兴信息产业包括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国家的一系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使行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不到60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9000亿元,翻了15倍。2010年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已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3、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十一五”以来,我国生物产业产值始终保持年均近23%的增长速度,涌现出一批年销售额超十亿元的好品种和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优势企业。目前,我国已经逐步批准建立了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但中国生物产业仍面临分布分散、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4、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产业指从事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开发的一系列过程。我国利用比较广泛的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整体来说,我国的新能源技术和产业才刚刚起步,在能源结构中传统能源仍占有绝对优势。
5、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目前世界各大汽车厂商都在紧密研究新能源汽车,开展汽车界的新征程,我国新能源汽车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逐步在全国示范推广。
6、高端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提出了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
7、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包括新材料及其相关产品和技术装备。新材料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得益于新材料研发机制的优化,我国产生了一批新材料创新科技成果,项目产业化以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果显著,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和应用领域都有很大差距。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从经济周期理论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拉动经济步入新繁荣的根本力量。我国具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十二五”时期,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外部环境正在优化,企业内部创新驱动会自我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进入跨越式发展。然而,另一方面,产业发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纵观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产业的选择、关键技术的预研的阶段,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各国政府都在尝试和探索。
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是在一定的因素条件下进行的,从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型产业的进展看,技术条件即技术水平的领先与落后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同领域所处位置不同,有的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有的领域水平相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可从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和技术追随的发展模式进行选择。
1、技术领先发展模式
我国生物产业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干细胞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很多生物技术成果已通过申报专利、临床试用进入规模生产前期阶段。在这类具有领先优势的产业领域,我们可选择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即始终将技术创新作为最高目标,沿着“研发―应用―商业化”的轨迹前进,不断创新产品和工艺方法,从而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占据技术发展的前列。
2、技术追随发展模式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很多领域里,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之下,在这些领域适宜采用技术追随发展模式,即初期追随市场的前沿技术进行模仿改进,占领自己的市场份额,沿着“商业化―应用―研发”的轨迹前行,以达到赶超前沿技术的终极目标。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完善制度,如提供低息贷款、减免税政策、重要产业进入许可证等措施,保证经济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流动。另一方面,政府要为这些产业提供市场保护,禁止进口或加大进口产品税收,避免产业在发展初期受到冲击。日本、韩国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都应用了这种发展模式。
对人类进步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永恒主题。产业发展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特定阶段的产业。无论采取哪种发展模式,仍然要遵从产业发展的一般性原则:要注重发展和培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随着影响产业发展因素的动态变化,选择一种新的模式对于保持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吸引力、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发展模式又是一个不断优化、动态选择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利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01.
[2] 姜大鹏、顾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7.
[3] 刘庆华.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9.09.
关键词:节能减排 汽车 方向 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000-01
现阶段,汽车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也成为人们生活、生产、工作以及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汽车虽然是现代主要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但是其也是城市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与社会的油耗大户,节能减排便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因而汽车新能源以及汽车节能技术的开发便受到了各个国家的瞩目与重视。由此可见,研究汽车节能减排的方向及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及现实意义。
1 汽车领域的发展方向
近些年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得以迅猛发展,而城市污染以及石油消耗也随之不断激增。当前,我国机动车的消耗燃料效率远远的低于全球发达国家,充分表明我国有着相对较大的汽车节能潜力;在燃油消费的需求方面,我国所依赖的主要是进口,标志为高油价的能源问题势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长期制约,所以,环保技术和汽车节能技术便成为研发汽车技术领域的焦点;燃油汽车所排放的尾气带来了尤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因而除了对汽车尾气排放进行综合治理以外,还应当对新型能源加以开发,以此将石油产品予以全面取代,这已经成为汽车节能减排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
2 强化汽车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
2.1 使用替代燃料
众所周知,我国的石油资源是极为有限的,而且还是纯进口石油的国家,所以,使用石油替代品也是相当不错的手段。就我国来说,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主要的石油资源替代品,因而可以把煤炭当成是发展及研制替代燃料的重点。目前,我国的煤炭大省诸如山西省已经开始发展基础为煤炭工业的甲醇燃料和合成燃料。除了煤炭资源以外,还可以用氢能、天然气和生物质等来将汽油的使用取代。生产汽车的企业也致力于研发把这些诸多燃料应用于汽车燃料中,福田和奇瑞等汽车生产公司也开始研制及下线投入使用混合动力汽车。
2.2 普及小排量轿车
由比较可知,小排量轿车不仅耗油少、车体较轻,最重要的是能够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由分析和统计可知,经济型轿车行驶一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平均为134克,而高档车与中档车则分别是161克和148克,高档豪华车的排放量则更大,大约为198克。目前,可以有效的控制小排量轿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于107克至120克之间。所以,基于消费者摆阔气、好面子的消费心理,可以采用“能源环境成本”理念,利用经济手段诸如税收、价格等,由使用高耗能、大排量的车辆群体对能源环境成本加以率先成本,将与消费享受相一致的经济代价付出,以此作为资源共享与环境保护的补偿。另外,还应当将小排量汽车的负担适当减轻,充分的展现出国家对使用及生产小排量汽车的政策性鼓励。
2.3 降低耗油量
部分人片面的认为高油价能够吓退开车热情及购车积极性,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水的平提高以及出行范围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人习惯以车代步,更多的人购置车辆,汽车依旧是主要的出行交通工具。法国于1990年利用汽车出行的比重大约是82.2%,而在2000年便升至83.1%,近年来也有着明显的上升,由此可见,油价的不断上涨并非会对驾车人造成较大的影响。这便需要不断加快汽车技术的进步,以此将汽车的耗油量降低。从总体上来看,百公里汽车耗油量的确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与此同时,要想将汽车油耗减少,还可以降低车速。比如,将高速公路的限速由之前的每小时130公里降低至每小时120公里,这样每年便可以大约节省60万吨的燃油。
2.4 再生利用废旧汽车
就汽车本身的结构而言,回收利用汽车蕴含着较高的能源利用价值。日本不仅成立了回收利用汽车的立法机制,并且开始发展回收汽车的新兴行业。在2000年欧盟便将汽车回收再利用的法律及建议提出,然而,我国的汽车市场确实迅猛发展,回收汽车市场十分萧条,在处理废旧汽车方面依然停滞于烧毁、填埋和丢弃等技术层面,不但带来了极大的环境破坏,同时也对可再生利用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因此,我国汽车生产和交通部门等,应当携手共创汽车回收站,统一回收处理废旧汽车,将可再生利用废旧汽车加强,以此将乱扔乱丢废旧汽车的现象解决,并且将高耗能企业的压力减轻,实现重复利用资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
2.5 驾驶技术也是关键
在车辆技术条件一样的情况下,驾驶技术的高低差异,在汽车运行中燃料的消耗也有很大影响。掌握学习更多正确的操作方法,可有效降低汽油的消耗。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技术水平的驾驶员驾驶同样的汽车其油耗差距在百分之二十到是百分之四十。由此可见,熟练的驾驶技术以及科学的操作方法,也是汽车节油的关键。
3 结语
总而言之,汽车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必须切实的做到对节能减排意识的坚持及节能减排技术的支持,并且提高环境保护程度,降低汽车耗油水平和排放量。
参考文献
[1] 王松.对我国汽车节能减排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2(7).
[2] 蔡君时. 关于汽车节能减排的思考[J]. 交通与运输. 2011(04)
[3] 高智强,陈丽娜.光催化在汽车节能减排中的研究与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3).
[4] 陈晴.浅谈汽车节能减排的措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2).
论文摘要:清洁技术产业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清洁技术产业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的缓解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指出,借鉴美国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经验,北京应积极支持清洁技术研发和清洁技术企业发展,推动清洁技术产品、能源消费,培育北京经济新增长点。
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广阔前景
清洁技术泛指能够降低现有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高效使用自然资源的某类产品、工艺和服务,主要包括新能源、高效节能、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四个方面。清洁技术产业是环保产业的高级阶段,相对于传统的环保产业而言,清洁技术产业不仅限于末端治理,更侧重于污染的源头削减及过程控制。随着节能环保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清洁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全球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产业之一。
(一)清洁技术产业成为引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进入21世纪,全球大规模能源消耗导致传统能源供给日趋紧张,世界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更重要的是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的进步及相互融合促进了清洁技术的逐步成熟,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清洁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北美清洁技术产业投资从1995年的70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6年的630亿美元,其中风险投资由2005年的1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9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81%。2005年,世界环保与新能源产业年产值超过了6000亿美元。目前,清洁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量,占其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高达8%-10%,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二)新能源产业投资活跃且太阳能等产业呈高速增长态势
在清洁技术产业众多发展领域中,新能源产业投资异常活跃。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清洁技术产业中可再生能源的风险投资一直占到总的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60%左右,是清洁技术产业接受风险投资最多的领域。摩根士丹利2007年发表的研究报告预计,风能、太阳能、地热和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的全球销售额在2020年可能达到5050亿美元,约相当于2005年收入的近9倍;2005年太阳能发电在整个发电市场所占份额几乎微不足道,而到2030年时可能猛增至11.2%,而同期风能的份额也将从0.9% 涨到9.6%。
(三)清洁技术产业发展进入技术成熟期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高科技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清洁技术产业已经进入技术成熟期,产业发展重点已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转为源头削减。目前,我国的清洁技术产业相对更多侧重于“清洁”,即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的污染治理,属于传统的末端治理阶段;而发达国家则较多的侧重于“技术”,传统的环保产业和技术已经成熟,清洁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及其技术的突破,属于源头削减阶段。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2007年清洁技术的市场总份额达到773亿美元,到2017年,其市场份额可增至2550亿美元。据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估计,到2012年全球环保市场价值将达到7000亿美元,低碳市场价值5000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估计到2010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将达682亿美元。
(四)产业融合成为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
发达国家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已经渗透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住宅建筑、商用和民用产品等领域。同时,在许多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研发中均涉及新能源的利用,节能与新能源的相互促进是清洁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之一。而且可再生能源本身即为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助于能源问题的缓解,也是在源头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市场也更多的综合了环保、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特点,比如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开发,不仅有助于能源节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更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保护。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与环保产业的融合正成为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充分显示出清洁技术产业未来庞大的市场规模容量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美国推动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完善的环境保护、节能与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的法律规定。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和美国能源消费的独立,美国联邦政府和21个州政府都制定了强制性的全社会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即RPS计划。比如纽约州政府2004年规定,到2013年之前,纽约州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比例要达到25%,并且规定现有建筑能源利用效率2010年前相对于1990年能源消费水平实现节能35%。
制订行业节能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基本上都制定了明确的行业节能标准,包括设备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法案、公共建筑节能法案等。如在建筑节能领域,美国能源部通过实施建筑能源法令项目和建筑法令辅助计划规定新建项目能效标准,来促进全美建筑节能计划的实施。联邦和各州的建筑节能法案还对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所有的公共建筑的能效标准作了特别的规定。
加强对产业标准化问题、行业规定与认证、信息公开问题等的法律规定。2005年5月,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制订了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小规模发电装置的互连标准。同时,联邦政府和大部分的州政府还实施了信息公开制度,规定能源生产企业等必须提供每一单位能源供给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和造成的空气、水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情况,以方便消费者和全社会节能以及环境保护。
(二)全方位实施支持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经济刺激政策
通过绿色收费筹集清洁技术产业发展资金。199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等十四个州共同参与制订了SBC(System-Benefits Charge)计划,即对能源消费者征收额外费用来支持本州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到2007年底,该计划共征集了20亿美元的资金,预计到2012年之前,将征集到15亿美元的资金。基金的利用主要包括对清洁技术企业的贷款、企业技术研发支持、企业清洁项目建设和清洁技术产品的市场推广等。
大力支持清洁技术研究。美国各级政府都投入大量的财力支持公共部门和企业的清洁技术研究工作。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通过PIER即“公共利益能源研究项目”,每年都拿出6200万美元资助企业和社会研究机构进行清洁技术领域的研究。纽约州政府通过“高级机动车辆研发计划”、“清洁能源研发税收激励计划”等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方案来促进清洁技术的研发。其中,“高级机动车辆研发计划”通过成立一个500万美元的基金会,向在纽约州从事下一代机动车电池、动力系统和轻质车身研发的公司提供资助。
以各种方式和措施促进清洁技术企业的发展。政府通过税收抵扣、税收减免、财政资助、直接贷款等多种经济刺激方式支持清洁技术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2007年,纽约州政府仅仅支持清洁技术企业的项目就包括高级清洁煤能源工程、生物质能生产税减免、纤维乙醇试点工程等多个经济刺激计划。其中,高级清洁煤能源工程通过成立一个5000万美元的清洁煤技术发展基金推动煤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的研究和应用,同时还有1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额度来促进清洁煤能源工程的开展。
支持清洁技术产品消费。除了支持清洁技术研究和直接促进清洁技术产业发展之外,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还非常重视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清洁技术产品消费的支持。如积极采用税收减免、税收抵扣、财政补贴等各种方式,促进政府、家庭、企业和行业进行清洁能源消费。以加利福尼亚州柴油机减排计划为例,该计划由加州大气资源委员会于2000年制定,希望通过一系列刺激措施帮助加州所有的柴油机于2010年以前降低75%的固体废弃物排放和有害气体排放,2020年前降低85%。
(三)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力量推动清洁技术产业发展
美国政府促进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政策措施的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来促进产业发展。比如,加利福尼亚州通过“绿色行动倡议”鼓励社会基金投资于清洁技术产业,截止到2007年以前,加利福尼亚公共雇员退休基金(CalPERS)和加利福尼亚教师退休基金(CalSTRS)已经投资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到清洁技术产业中去。此外,政府资金还与风险投资公司合伙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或者注资于风司,通过实现投资的企业化运作来推动清洁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政府资金的利用效率。美国政府还通过允许温室气体减低额交易的方式,来实现减排的经济效率。2005年美国东北部以纽约州为首的七个州签订协议,实施地区温室气体削减计划(RGGI),规定了能源生产企业的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但是允许减排额度在市场上的自由交易,同时允许企业通过垃圾处理、沼气处理与燃烧等方式来冲抵这一额度。
(四)通过政府采购和政府节能示范推动清洁产品消费
美国政府促进清洁技术产业发展,推动可再生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强政府部门的示范作用。联邦及各州政府基本上都明确规定了政府公共部门的节能目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标和公共建筑节能目标,并实施公共建筑节能与环保、政府用车节能、政府节约用水、政府部门垃圾回收利用等一系列节能环保计划。如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和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部门详细的节能目标。同时,联邦和州以及地方政府还加强对清洁技术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如2002年纽约市交通部采购11600个节能路灯及交通指示灯,节能90%;2004年纽约房委会在公共房产中更换了180000个节能冰箱,节能20%。2007年,美国通过能源独立和安全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日常采购要优先考虑通过“能源之星”标准认证或联邦能源管理项目指定的节能产品和清洁技术产品。
作为科技含量高、知识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清洁技术产业发展对资源的消耗低,造成的环境污染小。清洁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加快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首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实现首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清洁技术产业发展,北京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完善清洁技术产业政策体系
完善清洁技术产业税收政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清洁技术企业予以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的相应减免、税收返还和价格补贴等政策。同时适当加强对企业、家庭以及各行业清洁技术产品和清洁能源消费的财政、税收等的政策支持,促进清洁产品和清洁能源消费。
(二)创新清洁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清洁技术产业专项基金制度,基金应主要源于财政专项拨款、电费附加、火电厂排污收费等,基金主要用于清洁技术产业项目开发、产品推广、清洁能源及清洁产品消费激励。针对我国清洁技术产业投资主要由政府投入或企业自筹的现状,加强与国内外清洁技术领域风险投资机构、私募基金的联系与合作,推动清洁技术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或境外上市,实现清洁技术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提升清洁技术产业创新研发能力
加大对公共部门清洁技术研究的支持,以大学、科研院所研发资源为基础,推动清洁技术产业领域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如高效燃烧和锅炉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新材料、绿色照明、热泵技术等等。同时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清洁技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通用设备科研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等,主要为清洁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公共技术服务。
另外,加强清洁技术产业相关标准化研究。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储存及应用方面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制订高耗能企业、行业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的信息公开制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世界城市发展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科技创新,重视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全面建设绿色环境下的生态城镇,谋求新型城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1 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趋势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围绕节能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引进、研发突破一系列有益于低碳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大关键技术,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
1.1 生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城镇环境质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生态城市和城镇建设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对照生态型城市和城镇的基本条件用指标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建立了完善、安全、高效的环境保护技术,重点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管理和调控技术,为发展建设生态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系统支持。
1.2 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生态环保厉行节约
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就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资源约束方面,应用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支持“家庭水资源回用技术”、“LED照明技术及产品”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一批先进的城市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的关键技术,努力突破技术瓶颈,为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城镇提供技术支撑。
1.3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生态环境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清洁生产和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大“生活污水高效处理新工艺放大试验研究”、“节能环保型滚筒式污泥干燥设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废纸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工艺研究”、“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等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力度。
1.4 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监控和信息管理更加严格
加强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开展废气、废水排放在线监测技术及在线监测仪产业化技术研发;开展数据信息处理、传输与分析技术、实用化软件开发应用技术,监测技术规范体系及质量保证体系,建立重点区域、流域的污染源连续监测网络,加速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产业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积极开展环保相关指导性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应急监测组织和能力建设。
2 新型城镇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欠发达地区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时期的主要任务。新型城镇化,不能一味追求城镇化高速度和规模扩张,要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发展方针。
2.1 加快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加快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利用;有色冶炼废渣、尾矿等大宗难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废旧金属和塑料回收;建筑垃圾和路面材料、电石渣、脱硫石膏回收利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废旧轮胎翻新、再生等一批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力度。鼓励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着力发展高端节能环保装备产品。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围绕新型节能换热器、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赤泥及大宗工业废渣利用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相关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制造。
2.2 加快气体、液体有害物收集及回用
推广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脱硝、汽车尾气高效催化转化及工业有机废气治理等技术与装备,示范推广非电行业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加快先进袋式除尘器、电袋复合式除尘技术及细微粉尘控制技术的示范应用。重点推广膜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重点示范污泥生物法消减、移动式应急水处理设备、水生态修复技术与装备。推广污水处理厂高效节能曝气、污泥处理处置等技术与装备,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研发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源等污染土壤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