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居家护理保险规章制度

居家护理保险规章制度

时间:2023-06-30 17:22: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居家护理保险规章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居家护理保险规章制度

第1篇

2012年的工作安排

一、强化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宗旨,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二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机构示范作用,三是抓好创新管理,把现有的政策落实好,实行绩效考核。

二、加强社会办养老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造升级达标示范性养老机构,引导社会办养老机构按照我市养老需要发展布局发展,培育助老家庭连锁管理机构科学管理模式,创新管理经验。

三、完善社会办养老机构规章制度。一是以政府令的形式出台《市社会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增加奖惩和处罚内容,提高执行力度,更好地规范养老机构服务市场;二是认真落实省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与市财政局共同研究补贴方案,制定政府补贴标准,将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创新工作模式。重新启动社会福利行业协会工作,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实行行业自律管理,对养老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养老机构进行等级评定等工作。

五、筹划我市养老机构老人意外伤害保险,为入住机构的老人享有一份人身保障,降低养老机构行业风险;规范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市场,解决养老服务行业培训内容、标准混乱等问题。

六、继续开展十县(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点培育2-3个示范点,典型引路,带动全面发展。

第2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老有所养、改善民生的要求和省、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加快建立和完善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经区政府研究,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求的服务行业。我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全区现有人口20.1万人,其中老龄人口3.083万人,老龄化程度15.3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对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加快发展我区养老服务业,保障老年人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我区养老服务业,也有利于促进相关行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各镇(街道)、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科学规划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目标任务

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是逐步建立并基本形成覆盖全区老年人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辅助,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老年用品和服务市场配套齐全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在现有社区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三是建设区级养老中心并投入使用,新建一所具有日托功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站),实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四是完善老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及医疗条件有较大改善;五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开发生产一批养老用品和养老服务项目,不断培育老年消费市场,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

三、切实抓好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工作

(一)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1.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并根据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房配套面积标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应具有向老年人提供日间托管、饭菜制作及就餐、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要整合各种服务设施,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探索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式,扩大服务对象,延伸服务范围,实现资源共享。

2.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障,切实维护服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促进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稳定和壮大。

3.壮大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广泛动员、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助老服务。大力倡导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为老年人志愿服务,不断探索志愿者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社会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

4.探索市场化、专业化道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或承办以居家老年人为对象的日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康复服务、紧急救援等业务,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和服务档次。

(二)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度

1.把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及床位数(包括民办养老)作为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指标,重点做好养老服务机构的合理布局,在整合现有教育、文化等场地资源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全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各镇(街道)要按照统筹规划,升级改造敬老院(敬老院升级改造实施方案详见附件2),不断提高社会养老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2.加快区养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区养老中心项目一期托老部建设,确保2011年初步具备开园条件,区民政部门要加快完善宣传营销、内部管理、市场运作等各项规章制度,主要服务在本辖区工作生活且有一定经济收入的社会老人,以市场化、规范化的运作方式进行管理,力争使区养老中心成为全国一流的养老服务机构。

3.放宽养老服务机构市场准入。采取积极措施,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学习、娱乐、健身的老年公寓、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以及老年文体活动服务场所等,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和条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发展养老服务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引外资来我区投资兴办养老服务业。

(三)积极拓展养老服务

1.重视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产业。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发挥区老年大学、老年电大等老年学校对全区老年教育的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学员数量,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倡导鼓励和推动健康有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老年文艺创作,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类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

2.培育老年商业服务行业。依照省、市关于发展服务业的要求,促进老年商业服务行业的市场化运作,鼓励开办老年用品市场和专业商店,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发、生产适应老年人康复、益智等特殊用品,发展老年旅游、保险等服务市场,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

四、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

(一)搞好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和监管工作

区民政部门对辖区内申请认定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核验收,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及时审批,准予登记。对辖区内已开业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及时进行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依法处理。

(二)加大财政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

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对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的税费、信贷、规划、用地等扶持政策基础上,切实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

1.建设补贴。从2011年起,辖区内养老服务机构经民政等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按新增床位数量在50张以上(含50张)的,属于新建(自建房)的补贴150元/张,分3年按每年每张床位50元补贴;属于租用房屋且租用期5年以上的每张床位补贴100元,分5年按每年每张床位20元给予。

2.经营补贴。对社会力量兴办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每年年底,由民政部门牵头组织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进行达标评定,经评定达到标准的,以入住6个月以上的郑州市户籍老人数为标准,给予每月20元的床位补贴。

(三)支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由区民政部门组织、劳动保障部门实施,为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从业人员提供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有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此类职业技能培训业务。

第3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而我们身边不胜枚举的事例及权威数据也从一个个侧面得以印证―

城市,让老人生活更美好!

老 有 所 养

宜居社区工程方兴未艾

上海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的葛阿婆家是一个纯老家庭,葛阿婆78岁,105岁的老母亲正患病在床。不过令葛阿婆宽心的是,街道安排的居家助老服务员小赵每天都会来帮忙做家务,帮助护理老母亲。

而在小东门街道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更多老年居民享受着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带来的实惠。这里每天都会提供热腾腾的营养餐,还定时开展健康保健、戏曲沙龙、工艺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李阿婆在社区食堂吃了两年多了,当初体重89斤的她,现在108斤了。

小东门街道开展的“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着力使居家助老和社区助老齐头并进,深受老人欢迎。

目前,小东门街道的为老服务还引入了社会组织参与,设立了三个综合助餐点、两家老人助浴场所,每个居委会都有助医、助聊、助洁等系列服务站点。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类似这样的“老年人宜居社区工程”在上海每个街道以及全国其他城市方兴未艾。

数据:

根据一项全国城市抽样调查,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占41%;有社会保险养老金的占11%;靠子女赡养的占19%;需再劳动挣钱的占21%;其他收入的占8%。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较,有两项明显不同,一是出现了一批收入稳定的,领用社会保险养老金的老人,二是靠子女提供养老费的老人数量减少了21.53%。

老 有 所 乐

外出体验城市新变化

上海社区的老人,正逐步放下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和麻将牌,热衷起集体出门走走看看。随着新建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享受搭乘优惠的老年人自发组队,外出体验新路线、观察城市的新变化。

上海许多社区都成立了自己的“老年骑游队”。每周各社区骑游队会组织至少两次的骑游锻炼,线路多是围绕自己的社区,但也会不定期地带领老人骑车去周边地区旅游。据统计,如今上海市老年体育协会自行车骑游委员会的会员已经有7300余人,平均年龄为64岁,骑车出游被越来越多的社区老人接受。

对上海的老年人而言,电视和麻将曾是在家消遣的“主力”。现在,更多的老年人将休闲改成了各种有新意的外出活动。

上海鲁迅公园的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打拳、舞剑、练气功;唱歌、唱戏、跳交谊舞,还有写生、练英语……公园的几支由中老年人组成的合唱队,更是与北京景山老年合唱队一样远近闻名。

送完小孙子上学、安置好腿脚不便的老伴后,早晨7点多,年过七旬的孟昭珂坐上公交车,从望京西园四区,到望京科技园利泽中园下车,到达北京市老年活动中心。退休后,他每天上午都来锻炼。

上午是老年活动中心最热闹的时候。孟昭珂走进舞蹈厅,和相熟的老人打招呼,孟昭珂说,跳交谊舞的目的就是为了放松,这么多年来,舞厅的支付方式从现金到刷卡,跳一回舞都是2块钱。“在一起相处就是一个小社会,时间久了有了感情,谁谁谁不来还惦记着。还有成就了黄昏恋的老人。”

而在上海,著名的“青松城”等,也是老干部们的乐园。

数据:

北京市1999年进行的老年人生活现状及需求抽样调查表明,45%的老人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听收音机、看电视,22%的老人从事健身运动,而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老人不足10%,另还有12.4%的老人没有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近十多年来,北京市制定出台了30多项与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关的规章制度。在全市实施“星光计划”,在2244个社区建设了老年福利服务“三室一场一校”设施。

根据较新的一项调查,现今在家看电视的老人比例下降到26%;经常与邻居闲谈的老人占22%;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老人占15%;经常逛街或游公园的老人占16%;一年中有若干次旅游活动的老人占8%;“无事可做”的老人只占6%。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较,有两点最明显的变化:一是有部分老人参加了社区活动;二是无事可做难已打发时间的老人减少了一半多。这与近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开展,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老 有 所 学

与时俱进爱好多

84岁的王阿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20年来坚持不懈,已先后获得《现代汉语》《心理学》等近10科合格证。而她的“同学”里,还有好几个60多岁的老人,其中两人已拿到了专科文凭,现在正在继续攻读本科。

上海有200多万老年人。据统计,有10%的老人正在老年大学学习。

上海杨浦区的姜学国有两个儿子,一个在安徽从医,一个在外资公司任采购经理,工作很忙。平时,老姜常常去虹口区与儿子、孙女聚聚。

独居的老姜并不寂寞,社区给不少高龄、独居老人配备了“关爱员”,他喜欢写作,诗歌、消息、评论涉猎多种体裁。他的诗歌作品曾荣获“特奥题材”全国诗歌比赛二等奖。前些年,上海市实施“家庭上网工程”,退休在家的姜学国买来电脑,学会了文字输入、文档管理、网上游览、收发电子邮件及日常生活信息化服务,尝到了电脑带来的无比乐趣,他还在网上开了博客。

第4篇

[关键词]虚拟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X(201 3)09-0114-05

虚拟养老院是指政府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打信息服务平台电话,信息服务平台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虚拟养老院以政府为发起人,引导营利与非营利社会力量以加盟的方式参与到养老产业中来,通过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并以经过ISO9001等质量体系认证的服务实现具体操作的标准化,从而为广大老年人群体提供一个信息化管理的服务平台,以实现居家养老的产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一、虚拟养老院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虚拟养老院建设的必要性

1.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按现行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就可以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口达到了老龄化。例如,按上述标准,宁波市早在1987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要早12年。据宁波市老龄办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截至2010年底,宁波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首次突破100万,达到102.4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7.83%;全市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万,占老年总人口的14.6%。“十一五”时期宁波市户籍老年人口以年均不低于4%的速度递增。据专家预测,按照现行生育政策,宁波市老年人口规模在2029年将超过150万人,在2039年达到峰值196.6万人。其中,2010—2039年期间,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3.98%,几乎是总人口增长速度的10倍。

2.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已经出现,“4+2+1”结构的家庭增多。另外,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再加上代际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由共居型变成分居型,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

3.机构养老不能满足需求。由于我国养老产业扶持政策的缺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缓。以宁波市为例,截至2011年底,宁波市各类养老机构共220家,其中,民营养老机构只有35家,且普遍经营困难。正是这种生存困难的境况,使许多看好养老市场的民间资本望而却步。220家养老机构的总床位为3.03万张,位居全省第二,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院床位2.96张。而发达国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床位一般占老年人总数的7%左右。即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占到5%左右。宁波市的机构供养比例相距甚远。机构养老不仅增加政府负担,又因其所提供的服务缺乏个性化,大量人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并不满意,出现精神孤独、老年忧郁症,逐渐失去了适应社会、进行正常生活的能力等问题,导致大部老人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4.现行的居家养老模式问题较多。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展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然而,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下列问题:(1)服务面窄,无法惠及所有老人;(2)服务信息不对称,难以提供高效服务;(3)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功能相对薄弱,不能很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4)社会资源利用率不高;(5)人力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服务队伍的规模、素质有待提高;(6)资金不足,渠道单一。

(二)虚拟养老院建设的可行性

1.信息技术有了一定发展。当前,我国各地信息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密集区,信息传输已极为便捷,为建立虚拟养老院提供了条件。

2.社区服务业的发展。虚拟养老院的发展,需要更多优秀的社区服务商加盟。目前,我国各地,尤其是城镇居民密集区,社区服务组织发展得较好。以宁波市为例,至2011年底,全市共建有11个县(市)区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152个街道(乡镇)级社区公共服务中心、483个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站和1677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区商业服务网点进一步拓展,家政服务、食品配送、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服务项目以及超市、菜市场、早餐供应点等民生服务网点逐步深入社区,基本形成了梯次分明、辐射面广、便捷有效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架构。宁波市已形成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社区服务品牌:81890社区服务网络、“社区四点钟学校”、“爱心编织站”、“阳光驿站”、“孝心车轮食堂”和“小墙热线”等。“社区文化节”、“社区教育节”、“社区邻里节”和“社区运动会”等系列社区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影响广泛。

3.服务外包的兴起。虚拟养老院体现出与传统机构养老有别的两大特色:一是政府与实体脱钩;二是服务外包。服务外包的兴起,为虚拟养老院的建立在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提供了可行性。宁波市积极申报成为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4。非政府组织有了较快的成长,成为推动城乡社区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宁波市经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非政府组织共1.0762万个,其中,登记的社会组织有476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27个、基层组织3193个、基金会25个。宁波市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也在进一步壮大,全市建有社区社会组织8067个,社区志愿服务队伍5850支。社区注册志愿者24.06万名,志愿服务范围覆盖城乡社区服务各领域。

二、国外社区照顾居家养老模式及国内虚拟养老院建设实践模式分析

(一)英国社区照顾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中由社区各类人士合作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照顾,以求在社区环境中改善居民的生活素质。虽然,英国社区照顾的对象并非仅仅是老年人,但是,在养老问题上却最能体现其特色。社区照顾实际上包含社区内的照顾和由社区照顾两个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二)江苏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运作模式

2007年12月,全国首个虚拟养老院——“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在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正式投入运营。“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是以“居家乐221服务系统”为载体,由苏州鼎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主运营商,整合优秀的社区服务企业加盟,发挥24小时管理服务优势,为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的养老服务模式。虚拟养老院不同于传统的养老院,这里没有住一个老人,仅是一个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虚拟养老院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依托科技,优化流程,实现管理信息化。虚拟养老院的技术核心是“居家乐221养老服务系统”。该系统包括呼叫中心客户端、老人居家客户端、平台服务组件、通信及信息传输四部分,形成了工单生成、工单流转、监控考评、收费查询、统计分析、服务预测六大功能模块,通过语音程控交换系统、数字化信息传输系统和数据库终端处理系统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实行会员制客户准入管理。系统通过对客户生活需求进行分析,自动生成客户所需服务项目,经客户确认后,养老服务中心指派服务商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按照服务项目,系统每个月形成1份收费清单,养老服务中心按约定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用。系统从客户确认服务开始便对服务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回访、咨询意见,并以客户满意度来考核服务质量。信息系统通过主动获取老年人需求,快速编制计划,及时组织服务,进行有效监控,实施规范管理。虚拟养老院社区服务平台运作机理和业务流程如图-2、图-3所示。

2.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实现运作市场化。在“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创建过程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引领、扶持和管理监督作用。通过《沧浪区社会养老服务组织资金补贴实施办法》,将虚拟养老纳入养老服务组织,享受政府开办经费补贴和运营经费补贴。对符合政府援助的对象,按不同的标准为其购买服务。同时,选择优质民办非企业单位沧浪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运营主体,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3.分类服务,个性选择,实现服务标准化。“邻里情”虚拟养老院带给社区老人的服务内容涉及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和应急救助6大类53项,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照料的所有服务项目。在服务对象选择上,凡年满60周岁的社区老人都将纳入服务范围,并分A、B、C三个层面为老年人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与此同时,“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还引入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对所有服务项目实施标准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养老服务专业化品质。

(三)甘肃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运作模式

2009年,兰州城关区党政考察团在学习借鉴苏州市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的建设经验后,于2009年12月,在城关区于建成了甘肃省乃至我国西部第一家虚拟养老院。城关区在学习借鉴之余,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

1.组织架构的不同。兰州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不是由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主运营商整合社区服务企业加盟,而是由区民政局、老龄办具体组织实施,下设三大中心(接待中心、呼叫指挥中心和金色晚年服务中心),并将金色晚年服务中心注册为虚拟养老院下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以该中心为主体,招募各类企业加盟,并对企业服务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其组织架构如图-4所示。

2.实施虚拟养老工程,全面满足老年人各类生活需求。城关区委、区政府在虚拟养老院8大类220余项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虚拟养老工程”。围绕此项工程,全区已建成虚拟养老餐厅46家、虚拟养老社区医疗站40家、虚拟养老艺术团6家、虚拟养老体育协会3家和虚拟养老学校7家,并和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结成教研合作关系,形成了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大养老”服务格局。

3.创新工作形式,为老年人开展爱心服务。在城关区民政局和兰州晚报社的共同发起下,成立了“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义工联盟”。目前,联盟共注册义工5000余人,集合各阶层的力量为老人奉献爱心。

三、虚拟养老院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大养老观,建立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应树立大养老观,将包含“三无”老人在内的所有60岁以上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都纳入社会养老福利体系的范围。在现实国情下,普惠型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要以“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企业服务”为理念,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为目标,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降低政府养老成本、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为老年人提供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新体系的形成。虚拟养老院的服务特点与普惠型养老服务的目标相适应,应作为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二)成立虚拟养老院工作领导小组,对虚拟养老院的建设进行考察、论证和筹备

虚拟养老院建设作为惠及民生的大事,政府必须进行认真考察、科学论证和规划。由于虚拟养老院的建设与运行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应成立虚拟养老院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沟通,理顺关系,形成合力,做好虚拟养老院的筹建和指导工作。虚拟养老院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在考察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虚拟养老院建设方案》。虚拟养老院的运营可以借鉴“邻里情”虚拟养老院的经验,向社会公开招聘有爱心、有实力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主运营商,吸引优秀的社区服务企业加盟,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三)建立统一的为老服务评估机制

在救济型逐渐变成普惠型的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虚拟养老院领导工作小组必须研究制定统一的为老服务评估机制,对老人身体状况、自理能力、行为及认知能力、家庭状况等各方面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老人的护理需求,确保服务使用的有效性,避免滥用福利的现象。虚拟养老院实施“分类服务”方式,对入院的老人按照ABC三类给予不同的补贴。在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前提下,必须考虑什么样的老人应该优先得到何种服务,老年人照料需求评估工作必须提上日程。

(四)制定虚拟养老院长效发展政策,吸引更多的社区服务企业加盟

首先,建立养老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一方面,对试点单位提供开办经费和运营经费的补贴;另一方面,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根据虚拟养老院的服务频次和质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用水、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另外,扩大政府团购服务的范围。地方财政根据养老服务评估的结果,每年设立“居家养老专项资金”项目,列于财政拨款之中。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以向虚拟养老院团购养老服务的方式进行捐赠。捐赠的金额分为几个档次,可以对应享受半年、一年甚至几年的虚拟养老院服务或养老服务分站的“冠名权”。还可以出台“以房养老”的政策,让老人以自有资产购买服务。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慈善捐助资金+个人养老资金”的养老金筹措机制。

其次,针对虚拟养老院人员流动性强、服务人员缺乏和专业化素质还有待提高的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当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中开展老人护理、家政、社会工作等培训,培养专业化的为老服务人员;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补贴,适度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专业人员进人养老服务队伍。另外,借鉴国外的“义工”制度,虚拟养老院可以为中青年自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在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倡导作用:鼓励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大学生联合组织,并与虚拟养老服务平台对接,虚拟养老院为每个自愿者建立档案,根据他们服务的频次和质量,作为他们评定社会公益奖学金和优先进入社区就业岗位的重要依据,鼓励学校学生工作处、校团委为居家养老服务大学生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并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进一步调动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还可以借鉴北京等地的“时间储蓄”做法:年龄较小、身体较好的老年人及老年人的子女为需要护理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无偿服务,等自己年老时或他们的父母需要服务时再由别人来提供相应时间的免费服务。

(五)明确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

年满60岁的老人都可以通过向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的街道社区、虚拟养老院大厅申请或拨打服务热线加入虚拟养老院。申请加入的老人根据统一的评估系统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分为A、B、C、D四个层面。A、B类老人由政府按照不同的标准向虚拟养老院购买服务;C类老人自费购买服务;D类老人为肢体、智力、视力、听力一级残疾的重度残疾人,服务人员每天提供上门服务,政府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贴。任何层面的老人向虚拟养老院自费购买服务,都享受低于市场价格20%的优惠。市场差价由政府对养老院进行补贴。

拟养老院服务中心以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再就业服务为辅。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家政便民、医疗保健、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娱乐学习、应急求助和再就业服务等7大类60多项服务项目。

在服务方式方面,以“走进去”,提供上门服务为主,“请出来”,提供集中服务为辅;以提供一定时间的上门服务为主,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照料服务为辅。

(六)加强虚拟养老院的宣传,鼓励老年人积极加入到虚拟养老院,形成规模效应

虚拟养老院是个新生事物,很多老人都不理解,需要加强宣传,鼓励更多老年人积极加入虚拟养老院,形成规模效应。首先,要通过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其次,组织“虚拟养老院户外宣传”进社区活动进行宣传。再次,通过社区宣传栏张贴虚拟养老院的宣传彩页栏进行宣传。最后,政府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分步对辖区内所有60岁的老人购买一次虚拟养老服务,让他们事先体验,形成依赖,主动加入。

(七)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

一方面,要加强虚拟养老院内部的监管,敦促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加强培训力度,全面提高话务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做好加盟企业管理扶持工作,重点做好老年餐厅和老年医疗机构的加盟工作。要研究制定加盟企业的准入标准,完善加盟企业管理考核制度,并结合有效的奖惩办法,进一步调动加盟企业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提高服务人员业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

(八)处理好政府与养老中心的互动关系,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

在虚拟养老服务中,政府的主要角色可以用四个词概括:服务、规划、政策、监管。服务就是政府承担起养老市场的信息中介职能,出资建立虚拟养老院信息服务平台,为需求方和供应方提供信息服务。规划就是政府要考虑在什么地段建立虚拟养老院办公场地,吸引哪些类型的社区服务加盟,每年财政拨付多少资金购买和补贴虚拟养老服务等。政策就是对养老服务企业或加盟企业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制定特别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监管就是对从业者的资格认证,强化价格监管和质量抽检制度,引导和监督民办非企业组织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实现社区服务的产业化,首先,各级政府要发挥积极作用。对社区居民建立和发展社区服务的产业组织,政府要予以积极引导和支持,制定有关的政策、法规,为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另外,对社区居民和所服务的老人进行宣传教育,改变旧观念,树立社区服务产业化的观念,为社区服务产业化树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虚拟养老院应该加盟一些信誉比较高、规模比较大的社区服务业公司,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的服务。社区居民对信誉高的服务性企业有比较强的信任感,对实现社区服务的产业化有着推动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候鸟养老;养老产业;发展路径;天鹅颐养联盟

孟浩然在《早寒江上有怀》中用“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描写了萧瑟北风吹拂下的寒江之上,一排排大雁在叶落之时集体南飞的生动景象。虽然在如今的高楼林立中,已然很难见到大雁的身影,但候鸟的习性经过进化和精装渐渐衍生成为一种新型养老生活方式,仅仅几年时间,候鸟式养老产业不断壮大,兼容并包的带动着相关产业不断前行,引领养老新风尚。

候鸟式养老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顾名思义,老人像候鸟一样通过夏至北方避暑,冬至南方取暖的形式旅游养老。候鸟式养老之所以在我国日渐兴盛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很多老人的子女长期在外,家中处于空巢模式,致使老人希望在力所能及时到各处走走,既开阔了视野,也减轻自己的孤独感。二是经济条件的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除了物质,老人开始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老人自己或子女的经济能力足够支撑他们去异地旅游消费。三是养老机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为老人旅游养老提供优质的落脚地。在养老机构中,老人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服务以及最实惠的价格,安全和健康都能得到一定的保证。正是因为上面三个元素,候鸟式养老从抽象概念变成现实,从一种简单的养老方式变成千丝万缕的庞大产业集合。

一、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优势

(一)旅游养老意愿更加强烈

首先,生活观念的转变为老人提供了更广阔更多样性的选择。有钱也有闲的老人在健康的前提下相较于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传统养老方式更喜欢旅游养老。其次,伴随空气污染的日渐加重,部分常常出现雾霾天气的城市已经不再适合老年人生活居住。这种对健康危害十足的生活环境更推动了老人去生态好、空气清新地区旅游养老的决心。再次,北方冬季异常寒冷,冰滑路面更增加老人跌倒摔伤的危险性,这让老人难以外出锻炼,生活枯燥。所以更多老人更愿意选择到南方地区躲避寒冷。据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在三亚养老的异地老人达到40万人,其中仅哈尔滨老人就有20万之多。

(二)旅游市场进一步扩大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如果未来我国的城镇化以每年0.8-1.0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按照国际经验,我国很快就会迈人中高级城市型社会,休闲旅游将成为城市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消费模式。并且,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人们的消费能力在日益提升,为我国旅游养老市场提供了更巨大的空间。同时,我国部分资源型城市也面临资源渐尽需要转型的问题,而转为旅游型城市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发展旅游业便成了加速城市经济增长的最好方式。

(三)旅游养老内容更丰满

旅游养老与老年人旅游活动不完全相同,旅游养老是一个从老年旅游衍生来的概念。它应属于老年人在养老模式中的一种,但是其最重要的生产基础则是老年旅游。我国旅游养老产业每年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加充实饱满,更人性化十足,更可靠放心。旅游养老不再只是从前的老年专列,而是逐渐从旅游辐射至医药、房地产、保险、老年用品、餐饮、培训等行业。如果把候鸟式养老比喻成一棵树的根,那么这些相关产业便是它那无限伸展开来的繁枝茂叶。同时,我国首个“银发族参团游”的国家级行业标准《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也将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标志着老年旅游从此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老人的旅游权益有了规范保障。

二、黑龙江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路径

提到候鸟式养老,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这个响当当的品牌不得不提。从2015年成立至今短短一年时间里,这个全国首家由政府发起的候鸟式养老产业联盟在我国14个南方城市发起推介活动,达成签约意向数百项,引起轰动式效应。据不完全统计,经联盟推介吸引到黑龙江旅游养老的老人数超过印万。所以可以说,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作为黑龙江对候鸟式养老的理解,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我们也可以从联盟成立的这一年中分析出黑龙江的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路径。

(一)候鸟式养老产业的初步发展

截至2015年底,全国印周岁12222老年人口2.2亿,占总人口16.1%;黑龙江省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646万人,占16.9%。通过以上数字不难看出,养老产业作为最广阔的一片蓝海,有着极高的开发价值。以养老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这便是黑龙江地区将养老产品与旅游产品结合的最初契机。老人到黑龙江旅游养老可以住进优选的养老机构中,用实惠的价格享受最好的服务。黑龙江地区在老年休养需求与旅游服务的融合方面主要做到三点:一是传统老年观光、休闲产品与高端老年养生健康度假产品的结合;二是老年服务产品的规范化,如结合老年需求制定老年旅行服务规范、完善旅游景区老年服务设施规范;三是老年养生度假产品的分时化。借鉴引入酒店分时度假体系,可以开发老年分时度假产品,满足“候鸟式”养老需求。

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优势是黑龙江发展候鸟式养老的底气。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8.8%,林区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2.7万个,仿佛一座天然的“森林氧吧”;黑龙江的湿地面积已达到556万公顷,占到全国湿地总面积的七分之一,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进入2000年以来,黑龙江夏季平均温度仅为20.06摄氏度,夏季清爽怡人。在人文优势上,黑龙江毗邻俄罗斯,有着众多异域风情的欧式建筑,是中俄交流的必经之地。特别是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提出的知青重回故土活动也引起了众多老人的共鸣。作为重要知青点,很多曾经在这里奋斗生活过的老人都希望能回来看看这里是否还有曾经的影子,知青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二)候鸟式养老产业带动相关产业

在推动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相关养老产业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出来。从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的官网平台上我们可以了解每个地区的七大项内容。决策者意识到如果不将这些内容完整的囊括进来,候鸟式养老就会显得片面,就像缺少部分灵魂的肉体一样。这七大项分别是:老年疗养、老年用品、老年服务、老年地产、老年文化、老年出行和老年餐饮。可以说只要老人到异地养老,这七项内容就哪个都会接触到,都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到黑龙江来旅游养老的老人间接的加速了该地区医疗产业、养老服务业、养老产品生产制造业、养老地产业、老年文化业、老年餐饮业等行业的发展。自天鹅颐养联盟推介会后慕名到黑龙江养老的老人数量与日俱增,从接收老人养老机构可以看到最为明显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黑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禧年合颐养中心养老院在接待候鸟老人之前平均入住率只能达到40%左右,该养老院在加入天鹅颐养联盟后经过不懈推介入住率可达90%以上。该养老院还率先开发了俄罗斯老年人康复疗养服务项目,打造对俄跨国康疗养老服务模式,受到俄罗斯老年人的喜欢。截至目前,该颐养中心已接待俄罗斯养老团组482个,接待俄罗斯老年人5021人。

(三)通过其他产业拓展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空间

2016年,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的推介会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精选的8大类适老型绿色、有机食品推介、研发的针对老年慢性常见病和中医体质类型的10个中医诊疗系列套餐推介等等。绿色食品和中医诊疗成为推介会点赞最多的一抹亮色。由于黑龙江省是我国知名农业大省,绿色有机食品的优质量产享誉全国。所以很多南方老人对于黑龙江的认识是从一桶九三豆油或者一袋五常大米开始的。由于对这些产品的充分信赖从而也增添了到黑龙江旅游养老的信心。可以说绿色食品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黑龙江候鸟式养老的发展空间,带动了黑龙江老年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候鸟式养老产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制度的不完善阻碍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

在候鸟式养老产业中存在许多制度上的不完善问题。如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老人难以报销医药从而得到自己理应得到的医疗保障。医药费对于每位老人来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一些省份推出了跨省就医结算的政策,单医保异地结算难度依然很大。再如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的不公平竞争性导致民办养老机构入不敷出,定价低会赔本定价高则无人人住。而最终结果就是造成公办养老院住不进去,民办养老机构住不起的现象。

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通过异地签约合作模式成功解决跨省医保的难题,并且通过建立联盟制度进一步界定了成员机构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区别。无论是公办养老机构还是私营养老机构在联盟中都能够获得同等推介。进一步去除了不公平竞争现象,保证每个机构的权益。

(二)养老服务的不足制约候鸟式养老产业

旅游养老产品供给不足是目前国内候鸟式养老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地区的旅游养老机构仅能为老人提供饮食和住宿的需求,很少有专门为老人设计的服务项目。如果仅仅是住在养老机构不去体验异地的魅力,候鸟式养老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另外,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匮乏也一直制约着旅游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员不足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而实际上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

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针对候鸟式养老推出了多重特色服务。从精美的旅养指南到贴心的线路制定,从医疗、日间照护到精品户外休闲活动,处处都能彰显这一品牌的量身定制和个性化服务。为了能够充分满足老人“养眼、养身、养心、养气、养性”的颐养需求,天鹅颐养联盟严格要求每家接待机构都能做到最优质最体贴的旅游服务。在护理人员方面,黑龙江养老服务行业协会每年都会配合联盟推出专业人才培训班,从中毕业的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员,可以为旅游养老服务提供充分保障。

(三)候鸟式养老产业的体系尚处模糊状态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候鸟式养老产业还仅仅局限于旅游和养老的简单拼接,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旅游养老环境尚未形成。一些地区尚未对候鸟式养老产业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只是凭借单一的噱头,单一的旅游线路吸引老人的目光。很多空大的想法操作性不强,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充分考虑到一切候鸟式养老产业可能会涉及的多方相关产业,从目前联盟吸纳的500余家成员单位中可以找到医疗、养生、休闲、娱乐、文化、教育、房地产等各个领域的相关机构。机构与机构间层层递进彼此相连,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着候鸟式养老产业的新可能。

(四)养老补助政策和社会优待政策的地方保护

很多地区对非户籍老年人在本地旅游养老不予补助或减少补助。如某区《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补贴暂行办法》规定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给予10万元至20万元的开办补贴,但户籍老年人应占全部收养老人的80%以上。另外,各地对养老旅游相关老人的社会优待政策也存在一定程度地方保护。如某市《老年人社会保障和社会优待办法》规定外地常住老人可享受公交免费、减免国有景区门票等优待,但须是常住的外埠老人,并且办理和持有该市老年人优待卡或优待证,从而把绝大部分养老旅游者排除在外。

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从政府组织角度杜绝了排外和地方保护现象的发生。相反,从联盟设立初衷出发,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是为异地老人旅游养老谋福利的专业组织。伴随联盟规模不断的扩大,相关的规章制度也将不断完善,优惠政策也将让外来旅游养老的老人享受高于本地老人的特别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