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

时间:2023-06-30 17:22:45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

第1篇

【关键词】 村镇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发展策略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试点机构,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自2007年以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应该建立在为农民服务,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以“三农”发展为前提,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人缘优势,通过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实现内涵式的经营规模扩张,达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盈利水平的目的。

一、打造村镇银行适宜的个性化理财产品

村镇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必须与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定位相适应,还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点确定发展重点及特色。

从规模上看,村镇银行是真正意义上的“小银行”。在经营范围方面,村镇银行的功能相当齐全。根据规定,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收付款项目及保险业务等。村镇银行虽小,却是独立的法人,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信贷措施灵活、决策快。

个人理财市场是一个差异性较大的市场,不同的个人和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个人理财也有不同的需求。基于村镇银行规模小、成立时间短、刚刚涉足理财产品业务,在理财产品的开发设计上,应从客户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细分变量,如:风险态度、年龄、教育、财富、个性等。对客户进行较为细致的市场细分,为客户量身定制多种可选理财方案,重点打造村镇银行适宜的个性化理财产品。由于村镇银行面临的客户层次有较大差别,因此在产品开发上,应当从结构相对简单、管理运作难度小的产品入手,取得经验后再稳步向其他理财产品领域推进。

村镇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处于发展初期,应将结构性存款类、货币基金类、新股申购类、证券投资基金类、贷款和短期融资类理财产品作为其开发的重点。特别是新股申购类和证券投资基金类理财产品开发,能满足多年来村镇居民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需求。结构性存款类理财产品的资金运作方式是定期存款或者购买大额定期存单,利用集合多个客户资金的规模优势进行大额定期存款投资,以获得零散客户所难以获得的较高的存款利息率。其特点是风险小,但收益率相对低,适合低风险承受客户。货币基金投资类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是货币市场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对象是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债券、短期债券回购、中央银行票据以及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等,特点是风险低、流动性高,适合流动性要求高、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客户。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是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用于新股申购的理财产品。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单独进行申购来说,新股申购理财产品凭借集合大量投资者的资金形成规模效应,可以有效提高新股申购的中签率,从而取得良好的预期收益。这类理财产品基本上是由银行同信托公司以及证券公司合作运作的,银行负责资金的募集和监管,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券商或信托公司主管投资运作,通过申购IPO公司的股票获取上市后的差价收益,并在扣除管理费用后分配给投资者。这类产品的期限设计非常灵活,可以是专门用于一只新股申购的短期产品,也可以是反复申购的期限较长的产品,并且还可以设计成开放型,在新股申购时直接从客户的存款账户中划出资金,申购完毕马上将资金划转到客户的存款账户。投资于基金的银行理财产品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其风险和收益特性主要视投资对象的具体种类以及资产配置比例来确定。例如,偏股型基金的风险较大,收益率相对较高;而偏债券类基金的风险就较小,收益率也相对低。贷款和短期融资类理财产品,由于有充分的担保物或者可靠的担保,风险和收益在各类理财产品中处于中等位置,它与保本固定收益类产品在拥有相同风险的情况下,能达到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是稳健型理财产品,适合风险偏好中等程度的客户,投资收益率高。

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

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奉行营销推广和服务吸引“并举”的战略。大力开展以关系营销为主的金融营销和以优质高效服务为主的服务支持与吸引活动,实现银行与客户在价值利益上的“双赢”。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策略,就要真正意识到客户需求的重要性,改变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从“我能为客户提供什么产品”,向“客户需要什么产品”的营销理念转变,努力做到针对顾客不同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服务。对老年客户和低端客户,主要通过前台服务宣传和介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和理财产品;对年轻人及中端客户,其受教育程度一般较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自助业务、电话银行以及电子渠道的整合力度,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体系;对高端客户应由专业的理财师为其提供服务。根据客户资产的规模、预期收益目标与风险承受能力等相关信息,为客户量身定制多种可选理财方案,并通过后续服务加强与客户间的联系。

第2篇

一、山西省村镇银行建设概况

山西省村镇银行设立起步于2009年,受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大量民间资金转向参股设立村镇银行,极大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发展。截至2015年一季度,全省共设立村镇银行41家,网点54个,设立状况呈现如下特点:

1.覆盖面广,地区集中

全省11个市均开设有村镇银行,最多的分布有11家,最少的设立1家。网点开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县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村镇银行较多,如图1所示,吕梁、太原、晋中等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较其他地区增长较快,成为村镇银行扎堆的主要原因。

2.机构增速由快转慢

2009年至2015年3月末,全省村镇银行数量逐年增长,如图2所示,2009年至2015年村镇银行年增长速度经历了2013年的最高点,全年增长11家,随后下降至年增长7家。村镇银行设立速度受山西省经济状况影响,同步波动。在村镇银行准入门槛低,扶植政策较多的刺激下,村镇银行成为民间资本转型较为青睐的对象。

3.主发起行类型较为集中

山西省村镇银行股东构成中,农商行、城市商业银行持股比例最大,仅有一家村镇银行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本地农商行成立村镇银行占比较高,达到48%以上,外省城市商业银行在山西设立村镇银行有5家。农商行与民间资金合作共同设立村镇银行,不仅扩大了经营地的范围,更为获得政策支持开拓了多元化的道路。

4.核心业务系统依托主发起行建设

由于受经营规模、资本投入、成本效益等因素的考虑,独立开发行内系统不成为村镇银行的选择方式,41家村镇银行均采用通过主发起行原有核心业务系统的通道或系统模式构建自身行内系统,具体合作形式又分为“银银平台模式”、“分支机构模式”两种。“银银平台模式”是村镇银行租用主发起行业务系统,定期缴纳一定费用的合作形式,村镇银行自主发展业务;“分支机构模式”是村镇银行视作主发起行的一个分支机构,免费使用发起行业务系统,业务发展统一由发起行负责管理。

二、村镇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现状

1.支付系统主渠道作用明显

在支付系统接入方式上,村镇银行作为主发起行的代理间接参与者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完成跨行跨地区资金汇兑业务。从2013年至2015年3月末的支付系统业务量统计(右上表)来看,村镇银行支付系统业务量占比虽小,但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村镇银行支付系统共发生4.55万笔、427.71亿元资金交易,占总业务量的0.1%;2014年支付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至28.13万笔、1209.3亿元,较2013年增长1倍之多;2015年一季度业务量超过2013年全年,达到2014年的一半以上水平,占总业务量的0.38%。

2.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尚处于起步初期

村镇银行受经营规模小、客户集中度高等影响,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并不广泛。票据业务仅以支票业务为主,本票、汇票虽已获得人民银行制版批准,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尚未开展此类业务。具备发卡条件的村镇银行有30家,已发卡的村镇银行有5家,且只发行借记卡,信用卡业务暂不能办理;银行卡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至2015年一季度,5家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交易量增长了37%,基于银行卡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业务也逐步开办,业务量逐步提升。银行结算账户规模较大,单位银行结算账户达到2.1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60多万户,占账户总量的96%。

3.支付服务与“三农”紧密结合

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服务小微”作为市场定位,为农村客户提供了自助金融服务终端,有效地解决农民存取款难、汇兑手续多等问题。同时,部分村镇银行推进存折小额取现业务,实施农村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拓展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积极同电信部门展开合作,在农村便民服务点同时开展通信费的缴纳业务,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村居民,使农村便民服务点社会服务效用最大化。依托银行卡产品为农民打造“便民贷”、园区贷,为小微企业提供“工商通”、“乡情通”等流动资金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农村贷款难题。

三、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瓶颈

1.业务同质化严重,资金渠道狭窄

由于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受发起行影响较大,运营模式、内控管理、业务模式基本一致,个性化产品不突出,与村镇银行职能定位相矛盾。由于村镇银行核心系统使用发起行的旧系统,对二代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人民银行新开发的业务系统无法对接或报文信息无法识别,限制了村镇银行结算方式的选择性,严重制约了客户资金的灵活使用。

2.社会认知度较低,“支农”效能发挥不充分

村镇银行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成立时间短,机构规模小,人员数量和业务配备能力较弱,对农村地区形成的影响力不够深入人心,客户对其信赖度偏低。从网点数量来看,村镇银行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数不足5%,且主要分布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的县城,尚未延伸至乡镇或行政村,服务对象主要青睐城镇居民和中小企业,难以真正履行服务“三农”的金融职能。

3.发起行管理不到位,日常监督出现真空

村镇银行在硬件设施、营业环境、内控制度、应急预案等制度基本沿袭发起行的管理习惯,但又相对独立与发起行自主进行人事管理、业务发展,对日常业务运行的监管基本靠村镇银行的自觉性,主发起行不能及时了解经营运行情况,信息传递也容易出现阻隔,再加之两者地理距离较远,村镇银行的日常业务监督出现真空。

4.运行机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弱

在资金运作方面,村镇银行规模普遍较小,受经营范围所限,客户数量、种类、存款意愿、存款能力显著低于城市,抵御流动性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再加之,村镇银行以信用贷款模式作为农业信贷的主要经营方式,担保措施脆弱,甚至无担保物,交易遭受道德风险、信用风险的冲击,贷款风险无法把控。在行内核心系统建设上,村镇银行科技水平有限,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器摆放在发起行,营业网点通过客户端进行远程访问,业务数据也集中存放在发起行服务器,数据备份只能在营业日终实现,实施日间数据备份尚未建立,一旦出现系统故障,数据恢复存在时间差,容易形成资金风险。

5.结算手续费偏高,客户满意度较低

村镇银行的资金结算业务中,支付系统汇划业务成为主要途径,由于其不能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汇兑,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基本都是跨行跨地区,按照《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收费标准,对公客户要承担5元至200元汇划费,个人客户要承担2元至50元的汇划费,超出了农村客户的承受度。部分村镇银行为维护客户资源,对某些客户实行手续费减免,又造成经营成本增大,结算收入贡献率降低的双重压力。以朔州村镇银行为例,2014年村镇银行结算收入15.23万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1.1‰,远无法弥补系统运行费用。

四、村镇银行支付服务持续发展的可选择路径

1.构建专业化清算渠道,加快资金运动速度

村镇银行可规避个体规模小的劣势,集合组建村镇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形式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专业化资金清算中心集体优势以“一点接入”的形式加入人民银行二代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业务系统,各村镇银行以间接参与者身份完成系统对接,实现支付作业流程化、集中化处理,加强资金清算风险抵御能力,解决村镇银行差异化系统接入模式和业务处理不规范问题,提高系统管理水平,优化结算渠道,提升清算资金管理水平。

2.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弥补渠道短板

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蓬勃发展,经营项目涵盖线下收单、网上支付、预付卡等多种支付业务,且资金结算渠道灵活。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农村资源丰富、优质项目多,可充分借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功能优势,以强强联合的形式发展农村特约商户。一方面,村镇银行可化解银联入网费用过高的困境,又可通过为客户提供简单、方便、快捷的现代化支付服务形成资金沉淀,提高存款比例。另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有助于优化村镇银行非现金支付工具产品,为农村提供线上、线下多样式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3.发展特色支付服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作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应在接地气、重民生上下功夫,围绕农村经济做文章。一是可通过开展农村市场调查,围绕农村特色发展产业、养种植产业、家庭作坊、农业合作社等,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支持三农、扶植小微”发展的业务基地。按照农户结算需求,提供适宜的结算服务,以拓宽支付市场。二是可通过开展城镇个体商贸调查,致力于满足转型农民多元化的支付结算金融需求,让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成为商户发展的致富摇篮。如依照辖内村镇银行推出的“商易贷”系列金融产品,聚焦县城蔬菜农贸市场、商贸市场等,积极拓展金融服务,培育支付、信贷市场,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4.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形成农村现代化金融服务新常态

“互联网+金融”已经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得到充分的应用,此种模式在资金供需双方间建起了超越传统银行服务的新渠道。村镇银行应紧跟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步伐,为农村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提高资金融通效率。村镇银行可通过市场细分,挖掘客户需求,结合本地产业主流及当前政策热点,探索与互联网金融P2P平台合作,扩大资金募集规模,村镇银行以融资性保函形式为农村客户提供资金担保,实现“输血+造血”的资金循环流动体系;另一方面,通过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为农村网上商贸交易提供银行账户服务,实现客户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完成农资销售和购物的经济活动。

第3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农业经济

一、引言

当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进入到一个全新阶段,大部分农村金融问题都围绕如何向“三农”提供促进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展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村金融的配套发展,而村镇银行作为金融制度的安排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破解了这一系统难题。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正在筹建96家。目前,已开业村镇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止2011年6月底,黑龙江省已开业14家村镇银行,这14家村镇银行在增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减少借贷壁垒,促使农村融资规范化,创新农村金融业务,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本文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进行介绍,重点选择桦川融兴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以指导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黑龙江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自2008年10月10日黑龙江省首家村镇银行——东宁远东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组建成立了14家村镇银行(如表1),这14家村镇银行为当地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金融服务,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展。

表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一览表

三、制约桦川融兴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可认知度底

“三农”发展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农”问题复杂多变,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由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根本宗旨,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积极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而做好宣传是第一步。但是目前国家整体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却不够。相较于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村镇银行的广告很少,政府没有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给予广告支持,广大农民没有充分认识村镇银行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另外,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本应该充分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但是由于村镇银行目前经营规模小,金融供给能力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打广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二)目标定位不清晰,村镇银行贯彻支农宗旨难

一是在经营目标方面,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在市场开拓与客户选择时首先考虑资金的盈利性。二是在政策目标方面,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是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引进农村金融领域竞争。但农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大,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基础薄弱,高新产业、龙头企业较少,村镇银行无高效益项目支持,盈利空间较小,存续前景不乐观。在目前难以找到切入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势必以防范风险和自身效益为前提来培植客户,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三)不得发放异地贷款,限制了村镇银行规模的扩大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要求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不允许跨区域经营。 中国农村范围广,各地差异大,跨区域经营的信贷风险难度也将加大,不允许跨区域经营对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一些村镇银行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某些有良好信誉的银行机构创办的村镇银行,应该将标准适度放宽,如此在统一法人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规模效应。

(四)支付结算渠道不畅

目前,村镇银行名义上开办了存款、贷款、结算三大类业务,但由于加入过程繁琐、成本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村镇银行基本上没有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电子对账、账户管理、全国支票影像交换、银行卡跨行支付、同城票据交换等系统,不能充分享受到现代化支付体系带来的便捷服务,办理业务困难重重。在村镇银行开户的法人客户很少,大多只是个人储蓄客户。除此之外,银联对各大金融机构办理银联卡“一视同仁”,对于村镇银行这样业务量较少,银联卡发放较少的金融机构要与业务量大、银联卡发放量大的各类大型商业银行上交同样的费用,这无疑加大了村镇银行的成本,制约了其发展速度。

第4篇

目前,朔州辖区共设立村镇银行2家,分别为:朔城区蒙银村镇银行和山阴县太行村镇银行。2014年12月末,村镇银行资产总计21.91亿元,贷款余额9.77亿元,占总资产的44.6%,个人贷款6.1亿元,单位贷款3.67亿元。存款余额17.59亿元,个人存款6.86亿元,单位存款10.73万元,存贷比为55.54%。村镇银行已设立网点4个,共为县域近100家中小企业和企业主个人累计投放流动资金贷款2亿元;促进企业增加设备投资、升级改造达50家,累计投放中长期贷款1.8亿元。先后对全县个体工商户与农户450多户,累计发放贷款6.5亿元,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1.营业格局逐步扩展。

从调查来看,朔州村镇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部分部门负责人都是从金融监管部门或其他金融机构聘请的资深人员,有一定金融工作管理经验且熟悉县域经济环境特点,同时采用发起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在立足区域的基础上,服务领域逐步向下扩展,服务领域向乡镇延伸。从2013年起,朔州村镇银行在乡镇开设了2家支行“,行+支行”经营格局正基本形成。

2.不断创新信贷产品。

随着对县域和农村市场的不断发展,朔州村镇银行深入调研,逐步推出了一系列适合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生产经营发展的信贷产品,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近几年,蒙银村镇银行适时推出“工商通”信贷产品,通过工商企业联保的形式发放贷款。截至2014年12月,蒙银村镇银行共为山西华美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朔州市荷斯坦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玉收农牧有限公司、朔州市义成绿化种苗有限公司等36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6609万元。太行村镇银行结合山阴县白色乳业和养殖园区的特点,开发了“园区贷”信贷产品,推出“龙头企业+园区+农户”三位一体、“龙头企业+园区”两位一体的批量担保模式,有效地支持了畜牧业养殖的发展。

3.贷审流程优势明显。

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较,村镇银行在贷款审批流程及速度上具有显著优势。从审批时间来看,只要手续齐全符合条件的单笔贷款申请,从前期调查到放款基本不超过1周时间。同时,对贷款到期的客户,经风险部门评定为经营情况良好,其贷款可直接续贷,无需归还,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

三、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村镇银行落实服务政策难度大。

一是村镇银行呈现“支大拒小”现象。村镇银行因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便决定了其服务县域经济的定位,同时作为商业银行,其逐利的本性也与生俱来。调查中,我们发现,村镇银行得到的各种优惠及扶持政策非常有限,商业化经营与服务“三农”发展不能有效统一。在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大型企业资源有限,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较大,村镇银行只好倾向于资产规模较大的优质客户。目前村镇银行,“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很难做到贯彻执行,具体表现为贷款额度高、贷款投向过分集中。二是村镇银行支农支小与风险难控制相矛盾。村镇银行既要进行商业化运作,又要开展涉农支小政策相关业务。但在当前县域经济环境下,涉农支小信贷业务风险较高,村镇银行如何在保证自身盈利发展的同时,又要能有效开展相关政策业务的运作成为了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难题。

2.资金来源问题制约着村镇银行持续发展。

开业时间较短,客户资源有限,这是当前村镇银行面临的现实。在县域中民众对其缺乏信任,加之其知名度不高,开展的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业务等金融服务功能比较滞后,企业及民众基本不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吸储能力有限,吸收各种存款的难度相当大,这就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发展。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余额为6.9亿元,仅占全县域储蓄存款余额的6.5%;解决存款规模限制成为了村镇银行发展首要难题。

3.网络设备滞后阻碍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按人民银行规定:具备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申请加入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和征信管理系统。但是庞大的网络设备的研发费用及大量维护成本的投入,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村镇银行,实在难以独立承担。具体来说,当前村镇银行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网络问题:一是支付结算系统方面。村镇银行由于无法直接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业务无法开展,相关业务也只能通过发起行间接结算,在当前网络发达的背景下,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处于非常劣势,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二是征信系统方面。目前村镇银行还无法直接接入征信系统,企业和个人信用情况只能通过当地的人民银行进行核查,这样就降低了村镇银行贷款发放的效率,无形中增加了村镇银行的人力成本。三是反洗钱系统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还较小、结算及账户管理等方面水平较低,缺乏在大额现金审批报备、大额交易报告、可疑交易报告等方面的网络监测能力,仍需加大改进力度。

4.经营风险阻碍和制约村镇银行业务的发展。

灵活快速的信贷机制促进了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受资金、网络方面等客观因素制约,村镇业务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业务经营单一,经营稳定性差。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完全依靠存贷款利差产生,中间业务单一。二是村镇银行客户结构单一,信贷风险较大。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均在县域辖区,贷款对象行业特征明显,行业的集中度较高,造成行业风险不能有效转移,严重影响村镇银行持续经营的稳定性。2014年12月末,朔州村镇银行个人贷款余额6.1亿元,占总贷款的62.4%,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体;企业贷款余额3.67亿元,其投向主要集中为批发零售业,占比为52.32%。同时,朔州村镇银行不良贷款余额0.12亿元,不良率为1.23%,不良贷款主要为中小企业贷款。

四、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1.建立市场定位机制,规范服务方向。

首先,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市场定位机制。通过完善支农支小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村镇银行“三农”和支小微企业贷款占比及投向进行明确规定,定位村镇银行把握服务县域经济,按照支农支小这个服务方向,促进服务“三农”与商业之间的可持续的发展平衡关系,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现实,加大支农支小力度。其次,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贷款的审批、流程操作、利率机制等几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为本区域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便捷的金融服务。第三,利用发起银行现有成熟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技术与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村镇银行在县域地区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各项金融业务在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金压力。

一是对村镇银行实行优惠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人民银行参照县域法人考核办法及当地信贷投放情况,给予村镇银行特别的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多种扶持政策,增加其资金来源,增强其信贷资金投放能力。二是放宽村镇银行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格,扩展其资金补充渠道。三是推动村镇银行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扩大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浮动范围,提高村镇银行市场竞争力。四是鼓励村镇银行探索可行的金融相关债券,建议村镇银行会同发起银行或发起人发行区域性债券,如集合债券或次级债券,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扩充村镇银行资本金。

3.加强网络设备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一是多渠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村镇银行服务方式。以村镇银行总行为依托,探索在农村建立自助服务站、社区服务网点和金融服务流动站等特色服务渠道,有效解决村镇银行网点不足带来的弊端,尽最大能力为农村区域客户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村镇银行与发起银行或同业之间相互合作,弥补村镇银行因网络技术落后产生的劣势,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进行内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与支付结算部门进行合作,加强村镇银行网络渠道建设,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提升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电子化水平,争取尽早具备和达到加入支付系统、征信管理系统和反洗钱监测系统的条件,早日享受接入网络先进系统的便捷服务。

4.加强政策扶持体系建设,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第5篇

村镇银行的成立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符合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但从其发展的现状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回顾了我国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环境,分析村镇银行成立的必然性和其历史使命,然后分析近年来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城乡二元结构

一、村镇银行成立的必要性

中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以城市和农村为区域划分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城市和农村分割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和助推器—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农业银行已撤并了乡镇以下的分支机构,而县以上的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非常少;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不和农户直接开展信贷活动;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最主要也是具有垄断性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二是农村金融资源多数流向城市。一段时间以来,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总量呈增长趋势,但其增加的幅度却在减少。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三是农村金融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发挥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它却很难承担起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重任。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低,业务范围仅限于粮油棉流通领域,不涉足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等更多领域,因此已退化为“粮食银行”。

在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趋利性原则作用下,形成了农村资金流失的两大主要渠道: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它们在农业领域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发放的贷款却很少,不少地方的商业银行甚至不对涉农企业和农民发放贷款,从而使农业资金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它的发展存在种种难题,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能力不强。尽管经过了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有所改观,但日益表现出银行化和商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后的农信社也显露出“嫌贫爱富”的本性,导致原本就因收入低、自有资金少、难以找到担保人等的农户被拒之门外,难以与农信社达成信贷协议。二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受抑制。由于正规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催生了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从而出现在农村中非正规金融中介组织形式,主要有:钱庄、农业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等。这些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经营规模上的劣势使其难以应对较高风险;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较混乱等原因,使其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隐患,且基本游离于国家的监管之外。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到压抑,如1999年关闭了当时农村各地广泛存在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的金融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异,多数金融机构在“营利性”经营原则指导下减少了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这些决定了,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便缺少吸引力。中国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技术含量较高、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优质项目,农村金融机构可投资的空间较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需要真正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专业银行出现。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为解决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矛盾的状况。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下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门,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肩负起了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使命。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如前分析,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进城市,而资金回流渠道严重缺乏,从而农村金融供求不均衡问题突出。村镇银行建立初衷是贴近农民、服务农村专营小额贷款的机构,能够为农村金融供给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局面,引入机构间竞争。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自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据统计,2006年底时,全国平均每乡镇的商业银行网点不到3个,有三千多个乡镇没有营业网点,从而使各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村镇银行的建立受到中央银行经营许可,在银监局监管下的正规银行。从业务特点看,村镇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经营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因此,虽然从业务总量上,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没有优势,但仍然对其形成竞争,这就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在细分市场、提供服务等方面更下功夫,当然最终受益的便是广大村镇客户。三是较低的准入门槛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高利贷信用在我国农村自古就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非正规金融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仍然迅速发展。农研中心于2005年对农房信用与民间借贷调查中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高达95%。中央财经大学于2006年对中国地下金融进行调查表明,地下融资规模占比达到28.7%。可见,农村非正规金融作用的范围广、规模大,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非正规金融交易圈子小、资金来源不稳定等弊端显而易见,因此其长期发展受到抑制。在2006年12月,银监会宣布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低准入门槛可以使大量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开办村镇银行,进而纳入规范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经营模式。村镇银行从其性质看,它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其成立必须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并由境内或境外的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法人、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则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并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从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看,可以经营存贷款、结算、票据、同业拆借等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可以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发起人的要求高及国家对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决定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村镇银行因其管理层少、结构简单,因此运营机制灵活,业务手续简单,效率比其他很多金融机构更高。其次,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都是有实力的法人或自然人,成立之后还吸引投资者注资,从而使村镇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较高。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优势。一是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后,村镇银行蓬勃发展,在全国开花。从表1看,村镇银行的增幅最快出现在2010~2011年,而2012年后其增幅逐渐下降。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在培育村镇银行的初期,银监会对各金融机构发起意愿有着非常乐观的估计,曾制定了到2011年发展1027家的计划,为此放松发起行资质要求。2011年7月,监管逐渐理性,下发《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确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组建地点、数量的权限从地方银监局上收到银监会,并强调支持优质发起行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

二是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支农作用明显。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表现在资产总额连年快速增长,从2008年1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973亿元,增长48倍多。另外,至2014年底全国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0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111亿元,这两项贷款占比92.9%,存贷比83.7%高于75%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这些数据说明: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其规模发展较快,业务经营较平衡,支农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其建立达到了当时的预期效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村镇银行地区分布不均衡。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村镇银行1071家,遍布全国31个省,1083个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57.6%。另据统计,在1071家村镇银行当中,中西部省份达到665家,占比62.1%。从这些比例看中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算少,但这些银行大多集中在西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青海、宁夏和甘肃等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却非常少。可见,发起行更倾向到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而在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没太多积极性。至使其在地区分布上出现不均衡,这也就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农村对资金需求的状况没有实质上改善。二是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由于上述原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就是目前村镇银行办理最多的业务。三是村镇银行的知名度不够导致吸储困难。村镇银行与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存款是立行之本”,但村镇银行基础薄弱,与在农村已根深蒂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认可度和知名度都很低,不少群众仍然以为村镇银行属于私人银行,怀疑其安全性,而不愿将钱存在村镇银行。加之,村镇银行业务单一、网点少、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等原因导致存取不方便,因而吸纳存款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较充足的资本金率,但因吸储困难,也会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存在着生存危机。

三、我国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对策

加大贫困地区政策支持,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贫困地区村镇银行分布稀少,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因贫困地区金融活动利润空间低而成本高,发起行参与不积极。政府部分可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给予政策倾斜,例如央行可降低存款准备金、提供支农再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可对其适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另外,还可以在一些贫困地区,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的条件,从而改善因发起人不足而导致的村镇银行区域分布不均的现象。

加大宣传并增设网点,吸收更多存款。村镇银行存在着营业网点少、知名度低、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间又互为因果。另外,村镇银行本身硬件设备技术落后进一步制约了其业务的开展。因此,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认可度;再有就是扩大建设的规模,增加经营网点,从而有利于村镇银行开展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第6篇

关键词:贵州省;村镇银行;贵州省村镇银行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银监会计划于2009-2011年三年内,在全国35个省、计划单列市共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预计建设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本文基于国内村镇银行相关研究,主要以贵州个案进行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份,分析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调整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对解决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完善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贵州省银行业新兴而活跃的群体。自2008年12月诞生首家村镇银行以来,经过短短的两年多时间,村镇银行有了蓬勃发展,业务规模不断壮大,有的甚至开始扩张,花溪建设等村镇银行就已在周边乡镇设立分支机构。村镇银行是在县域、乡镇及村镇设立的,为当地农户和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级银行法人机构。目前,贵州省已设立六家村镇银行,分别是龙里国丰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铜仁丰源村镇银行。与大中型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客户数、市场定位、业务类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村镇银行针对的是分散、小额、个性化的农村市场,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开展的多是“短、频、快”的业务,很好填补了贵州省农村金融服务的匮乏。本文从设立时间、注册资本、资金来源及股东构设立地区、经营业务共五个角度分析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1设立时间角度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和下发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指导。从设立时间上来看,在六家已营运的村镇银行中,有两家村镇银行,即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和龙里国丰村镇银行设立于2008年,贵阳花溪村镇建设银行设立于2009年,平坝鼎立村镇银行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于2010年,铜仁丰源村镇银行成立于2011年3月。

1.2注册资本角度

花溪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高达1亿元,其他五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均在千万元以上。这6家村镇银行的资本金都较为充足,远高于我国《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的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规定。

1.3资本金来源及股东构成

铜仁丰源村镇银行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为独资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由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包商银行等8家股东出资筹建;龙里国丰村镇银行由六盘水市商业银行、贵州柏强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君之堂药业有限公司等12个股东出资共建;花溪村镇银行由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出资建立;织金惠民村镇银行由南充市商业银行发起,广东天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织金黔贵水泥厂等11家股东及村镇银行员工出资筹建。可见,资金来源较为分散,在村镇银行设立的注册资本金中,自然人持股目前只占很少的份额,银行机构的持股比例过大,可以近似的将现在的村镇银行看作是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

1.4设立地区

六家村镇银行集中在贵阳周围,毕节地区2家,铜仁丰源村镇银行,黔南布依苗族自治洲一家即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安顺平坝鼎立村镇银行。从分布的范围看,分布依然分散,由于贵州地理条件的限制,村镇银行应遍及全省9个地州市,以便满足地区农村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但遵义地区、六盘水地区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没有村镇银行设立。

1.5经营业务

信贷产品趋于多元化。贵州省成立的6家村镇银行为满足不同贷款对象的需求,开发了形式多样的信贷产品,主要有:农户贷款、农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工商业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中小企业抵押担保贷款等。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市场发展前景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享受到更多的优惠贷款政策。

审贷机制灵活。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信贷审批具有管理链条短、审批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等优势。“小而活”是村镇银行发展的最大优势,在贷款发放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担保方式,对信贷较好的农户无需担保,直接发放信用贷款。据调查:村镇银行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贷款申请,从调查、审批到发放一般为5至10个工作日,其中龙里国丰村镇银行对农户小额信贷的审批发放期限一般在3个工作日以内。

截至2010年12月末,存款余额达到4.55亿元,贷款余额2.05亿元,业务经营呈现强劲增长势头。目前,我省已设立六家村镇银行,它们分别是龙里国丰村镇银行、毕节发展村镇银行、花溪建设村镇银行、平坝鼎立村镇银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铜仁丰源村镇银行。这六家村镇银行服务宗旨是面向农村,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通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服务,发行、兑付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为地方人民提供优质、便捷、灵活、高效的特色金融服务。以花溪村镇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10年6月末,资产总额66160.0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63080.93万元,长期资产3079.15万元);负债总额56896.51万元(其中流动负债55457.84万元,长期负债838.67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9863.56万元;各项存款余额8280.3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0239.6万元(其中涉农贷款1372.5万元)。

2、贵州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均衡,分支金融机构少。贵州省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4个地级市、2个地区、3个自治州),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10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2个特区),贵阳GDP450.4亿元,分布一家花溪村镇建设银行;遵义地区和黔东南州(凯里地区)没有村镇银行分布;毕节地区已设立两家,即毕节发展村镇银行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六盘水地区正在筹建水城蒙银村镇银行;黔南州一家龙里国丰村镇银行;黔西南州待建一家兴义万丰村镇银行;铜仁和安顺各一家,即铜仁丰源村镇银行和安顺鼎立村镇银行。各地区村镇银行网点分布少,不便于满足该地区农户融资需求。截至2011年3月贵州省仅开设有6家村镇银行,2家待建,遵义和黔西南地区村镇银行属空白区,网点覆盖严重不足,且这些机构仅有一家网点,远不能满足本地区的资金需求。

农户贷款难问题突出,担保体系尚不完善。截止2010年6月末,贵州省4家村镇银行(毕节发展、龙里国丰、花溪建设和平坝鼎立)按贷款对象划分,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615.36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2.01%,其中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最高,为78.88%。而个人贷款中的农户贷款的比例却低很多,全省村镇银行对农户的贷款余额为1483.30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27%。

资金筹集困难,服务产品仍显单一。贵州村镇银行由于其成立时间段,规模较小,资金有限,其业务以传统信贷业务为主,服务产品相对单一,目前,贵州省成立的6家村镇银行均暂未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及现金供应等与银行业业务有关的系统,结算、提现渠道不畅,服务功能和手段相对滞后,很多银行业务不能正常开展,成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现行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的经营与监管存在空白,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法律位阶不足。银监会在《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又相继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上述规定仅为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未上升为法律法规或条例。同时在现行的《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及《商业银行法》“总则”或“附则”中,仅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予以明确适用相关条文,而对村镇银行是否适用并未作任何规定,也无相关兜底条文,无论是自身经营还是监管均存在法律风险。

3、贵州村镇银行发展前景分析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覆盖面积。按照银监会的规划,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总体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辐射面积。将仅有的县城办公场所延伸到乡镇,吸引更多乡镇(村)的农民到村镇银行办理存、贷款业务。多渠道、多途径组织资金,做大做强信贷业务。同时要不断开发贷款新品种,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品种。

解决贷款难,完善担保体系。提供更多的、比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更低的支农再贷款。在风险可控、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凡村镇银行提出支农再贷款申请,可按照其在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上余额的3到5倍(约为其一般存款余额的30%至50%)发放支农再贷款,为其提供支农资金支持。

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涉农担保资金或成立涉农担保公司。完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制度,不断创新基于多种信息获取方式上的贷款技术,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

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村镇银行应加速完善支付结算渠道,尽快加入或开通大小额支付、支票影像交换、账户管理、居民身份证核查、征信管理等与银行业务有关的系统,切实解决严重制约业务发展的系统支撑瓶颈问题。不断优化村镇银行的经营环境。一是要大力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加违约者的机会成本,培养和打造一批愿与村镇银行进行业务往来的客户群。二是要加快农村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在全面采集个人信息的基础上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第三,针对“三农”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建立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为村镇银行发放“三农”贷款提供担保,降低“三农”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

4、结论

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适当增加营业网点数,扩大辐射面;解决贷款难,完善担保体系和加快系统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对解决贵州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村镇银行相关研究,主要以贵州个案进行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内陆省份,系统性分析了贵州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并分析由于缺乏政策支持、网点分布不均、农户贷款难担保体系不健全以及资金筹集难等方面原因,提出相应调整我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以有利于完善我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J].武汉金融,2008(04)

[2]吴玉宇.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

[3]孙雪梅,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4]谢卫星.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业工贸,2009(11).

[5]刘津慧,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6).

[6]李京刚,沙中强,李长楼.关注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J].金融纵横,2009(4).

[7]王广谦.《中央银行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殷孟波,曹廷贵.《货币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一、村镇银行在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定位

从创建村镇银行的指导政策《意见》以及《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我们可以把村镇银行的定位做一个概括:

1、村镇银行的产权结构

村镇银行的产权结构是多元化的,同时又是股份制银行,在结构上需要有一家境内银行也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村镇银行鼓励各种资本到农村为当地农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为了村镇银行健康的发展在股权方面规定单一境内金融机构的持股不能少于20%,单一自然人,其它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能高于10%。持股但凡超过5%,都要经监管机构批准。

2、管理结构

村镇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从产权结构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在村镇银行的业务运行中,实行简洁、灵活的公司治理方式。

3、业务目标

在少数民族地区扎根的村镇银行,需要在产权结构和管理结构遵循《意见》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在市场定位主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和小商户,少数民族自然条件的相对恶劣以及产业结构的单一等条件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金融补给的严重不足使得村镇银行在面对的是一个缺位的金融市场,在帮助农户及小微企业的同时对自己自身的发展也相对有利。

二、西部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认知度低,吸收存款艰难

近些年民族地区金融市场的主力是农业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老牌金融机构,所以对于村镇银行的进入缺乏了解,在农村居民眼中的认可度低。另外村镇银行不能让农民对其资金实力放心,吸收储蓄的难度较大。村镇银行没能加入银行统一结算网络,当地居民都要到固定的业务点去办理业务,这也降低了居民存钱的热情。村民对村镇银行的宗旨、定位等情况不了解,也让当地居民不敢把钱存在村镇银行担心受骗。这些都不利于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

2、抗风险能力弱

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差,农民还款的意愿和能力较低。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支农支小,定位的原因造成贷款主要是以信用贷款为主,银行的规模小,贷款客户笔数多,市场占有率低,这就加大了经营的风险。另外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特别墙强,自身对灾害的抵御能力很弱,加之农业保险体系没有完全成型,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中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道德风险极易形成。

3、服务对象偏离定位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类似社区银行的新型金融机构,其定位就是服务三农,业务开展也是围绕农户进行的,但是目前有些村镇银行偏离了宗旨,出现了盈利与政策之间的矛盾。村镇银行是“自负盈亏”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发起人与出资人自然需要讲求投资回报率,自然而然会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首要目标。但是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农业、农村经济本身就是风险巨大的弱势经济,自然条件和市场对其影响巨大,我国的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造成村镇银行如果履行服务三农的宗旨,效益方面就很低。找不到一个利益与服务宗旨的平衡点,造成一部分村镇银行偏离其服务宗旨,把追逐利益最大化作为了首要目标。导致很多贷款不能发放到有需要的农户手里,另外民族地区授信,担保能力都表较低,这也一定程度的限制了村镇银行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水平。

4、服务创新和金融产品不足

民族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能缓解当地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但是并不应该忽略很多农牧民希望得到更多金融服务的想法。目前一大部分村镇银行盈利的渠道少,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业务发展还是以传统的贷款业务为主,老牌的金融机构能够开展的很多业务如银联卡业务、银行承兑汇票在村镇银行无法实现。服务手段方面有些村镇担保和抵押模式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不了民族地区居民缺少抵押物品的现状,满足不了当地居民的融资需要。资金缺乏已经成为困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障碍。

三、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努力增加自身公信力,拓展吸存途径

村镇银行在民族地区的设立,地域优势是比较明显的,村镇银行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对当地居民进行业务宣传。让少数民族居民了解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与目标,提升村镇银行的认可度。除了国家及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信贷支持,努力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外。还应让员工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于有存款意愿的客户进行挖掘。此外如北川富民村镇银行吸收股东存款、政府存款等方法也值得借鉴。

2、加强抗风险能力

村镇银行面临的外部环境是需要改善的,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参与改善村镇银行的外部环境,除了人民银行的支持以外,可以通过风险补偿机制和存款保证金制度这样的政策解决客户的后顾之忧。在加强风险管理方面,村镇银行的定位决定了其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谨慎的经营才能保证村镇银行健康有序的发展,从制度到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积极推动市场化运作,增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明确村镇银行的定位

村镇行的发起者在没找到政策和利润的平衡点之前趋利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服务“三农而设立的村镇银行,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农户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不能动摇,不然村镇银行的设立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民族地区应当群力群策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平衡点找到切实可行的策略,从加强所得税、营业税等研究,提出减税等方面的激励方式。

4、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

第8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恩施

一、村镇银行对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的推动效应初步显现

州内两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行以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社区为依托,面向农业、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截至2008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2033.85万元,各项贷款余额8179.56万元,初步显现了在增强县域金融竞争、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三农”方面的成效。

1、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

由于农村金融与其他金融形式相比,属于“薄利金融”,长期以来各金融主体大多不愿参与,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始终围绕农村信用社展开,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处于垄断地位。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改革启动迟、进展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通过建立村镇银行,初步打破了现有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局面,给农村金融市场加入了新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由于村镇银行的准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广告宣传,改进服务流程等。如农村信用联社的贷款审批权限从以前的50万元增加到了200万元,减少了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同时还改善了服务条件,改造了营业场所,增加了服务措施等。

2、有效增加了对当地的金融供给

截至2008年底,两家村镇银行各项短期贷款余额6156.9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397.66万元,票据融资余额625万元,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贷款余额3891万元,农业贷款余额2265.9万元,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097.66万元,客户信贷资金满足率达到了约60%,有效地支持了农民的创业增收和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贷款难”问题。

3、确保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了借款成本

因为金融机构的稀缺,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正规的发展渠道,以各式各样的“灰色”身份参与着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由于村镇银行贷款准入门槛低、手续简、费用低、发放速度快,使以前急需资金而又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的民间高利贷用户转而寻求村镇银行的信贷支持。而村镇银行有效的信贷资金投入则有效打击了当地的地下高利贷,减轻了过高利率给债务人带来的经济负担,减低了民间高利贷而引发的资金风险,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同时,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大大增加了借款人对村镇银行的需求效应,并降低了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减轻了借款人负担(见表1)。

4、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了人才交流

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均由江苏常熟市农商行控股,同时有交通银行、部分发达地区企业等股东。村镇银行的成立吸引了发达地区的资金,使人才向西部山区流动,并带来先进的金融经营管理理念,促进了对外金融、商贸、投资、人才等各方面的立体式交流。

5、村镇银行的运行为县域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

一是为农产品企业或者个体业主提供了创新信贷服务。咸丰、恩施村镇银行成立后,先后开办了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资产转让等业务,解决了当地6000余万元的资金流动性需求问题,提高了中小企业和农村的资金使用率,提高了部分县域经济主体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村镇银行的出现开拓了农村消费信贷需求。农民生活支出中教育、医疗比例较大,村镇银行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逐步将目前在城市地区开发、开办的标准化产品与服务尽快推广到广大农村,促进了农村消费信贷市场。

二、村镇银行服务县域经济和农村市场的主要梗阻

1、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村镇银行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村问题的解决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发挥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作用需要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从目前来看,我国村镇银行得到的支持有限。一是村镇银行缺乏支持其发展的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农贷贴息、支农再贷款等优惠政策,不利于其持续、健康的开展各项支农业务,激励和引导作用不够。目前,农村信用社享有很多优惠扶持政策,而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增强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为首要目的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却无法享受这些政策,这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主动性、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削弱了其预期效应。二是农业保险仍然停留在商业保险领域,政策性保险没有开展起来。特别是由于农户贷款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户贷款容易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直接导致了村镇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不足。

2、村镇银行定位与赢利偏好存在矛盾

银监会《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规定,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信贷需求一直未能被现有金融机构很好的覆盖,这是农村金融的空白点,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但是,新成立的村镇银行在这方面的能力也比较弱。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农村贷款利率一般都可以上浮20%至50%,农民融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如果选择“薄利”的竞争策略,至少在短期内的经营业绩不会有很大提升,这会给经营者造成很大压力。截至2008年底,两家村镇银行仍然亏损62.41万元。因此,选择“厚利”还是“薄利”的经营策略是目前村镇银行决策者们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村镇银行作为一个外来的商业银行,还必须得考虑生存成本问题,而村镇银行是难以用较低的成本来运行的,必须依靠利差收入才能实现财务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讲,商业银行要维持生存成本,减少交易成本,只能选择与较大的客户进行交易。因此恩施市村镇银行设在主城区,主要业务是提供企业和个人存款服务,并向农业相关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向出口型企业提供贸易服务和结算业务服务,并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

3、与客户的循环互动机制欠缺

对于缺乏投资、储蓄观念的农村居民来说,在提供信贷支持时帮助其寻找投资项目,在项目实施获得收入后引导他们定期、少量储蓄,不仅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资金来源的手段,更是帮助农民掌握储蓄和资本积累方式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也可以为村镇银行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但是,目前的村镇银行还仅仅停留在为农民提供贷款上,而缺少支持农民致富的手段和方法。由于与客户的循环互动机制欠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4、业务发展受到政策性因素制约

一是支付结算渠道不畅。目前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仍不能办理银联业务,快速的支付结算受到影响;同时,两家村镇银行都只有一个营业网点,更加大了客户办理业务的不方便性。二是不能享受民族贸易企业利差补贴政策。目前村镇银行所办理的信贷业务包括了民族贸易企业的贷款,但由于民族贸易企业在村镇银行的贷款不能享受利差补贴,使村镇银行很难留住类似的优质客户,对村镇银行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业务开展影响甚大。

5、农村地区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同度不高

虽然监管部门、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媒体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政策进行了宣传,但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农村尚未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大部分群众对工、农、中、建、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比较信任。另外,很多群众曾目睹和亲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产生、发展、失败的全过程,对村镇银行这一新型金融机构抱怀疑和观望态度。通过对咸丰县高乐山镇大田坝、白地坪村民的问卷调查显示:约40%的村民认为村镇银行信誉不高,担心钱存进去后拿不回来,不愿意将钱存入,其中约30%的村民表示会将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约50%的村民表示愿意将钱存到实力较强的农村信用社。仅有约20%的村民认同村镇银行,愿意将钱存入。由此可见,村镇银行在短期内很难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竞争。目前,恩施州两家村镇银行的存款虽已达12033.85万元,但储蓄存款仅1818.33万元,其中定期储蓄616.32万元,存款的稳定性极差,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可能还难以改变,并将影响其今后的业务发展。

三、意见和建议

1、政府部门应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公共财政等方面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如税务部门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县级财政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村镇银行风险基金专户;财政、社保、房管等部门要允许涉农资金、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险类资金在村镇银行开立账户,并存入部分资金,以扩充村镇银行负债规模,等等。

2、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应进一步明确相关管理细则,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宽松的运行环境

一是人民银行需在村镇银行的金融统计、利率浮动、存款准备金、支付结算、现金管理、反洗钱监测、异常情况应急预案等方面作出明确、细致的可行性规定,支持村镇银行稳步发展。应尽快将村镇银行纳入民族贸易企业利差补贴的营运范围,让民族贸易企业在村镇银行的贷款同等享受利差补贴的待遇,以达到稳定客户,稳健经营的目的。二是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出台政策,支持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进行适度的有序竞争,特别是要允许一家发起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跨县市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半径,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区域性银行,增强村镇银行的生存活力。

3、加强宣传引导,促进村镇银行良性发展

引导村镇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面向农村、面向普通大众,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引导村镇银行建立健全农户信贷档案,使其与农户建立良好互信关系,从低风险的信贷业务人手,逐步积累经验,稳步发展信贷业务。同时,要切实做好政策宣传和对农民的培训工作,让群众了解村镇银行,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的投资和建设。

第9篇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为我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自1978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虽然历经了四个阶段的政策演变,始终保持着自上而下、政府主导、强制性、渐进式的改革途径,但农村经济主体信贷需求难的核心问题,却始终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

农民融资难,是困扰我国农村和农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农民融资难,不是难在农村金融机构少,而是难在为农民服务的金融机构少。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除农业银行外,还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等,一些地方还建有农村合作银行,农村的金融机构可谓不少。关键是这些金融机构很少在农村发放贷款,却将农村的大部分资金抽调转移到城市,成为抽走农村资金的“吸管”。据业内专家估算,近几年各类金融机构从县、乡、村抽走的资金,平均每年约有3000亿元。

为打破这一困境,构建一个适合农村特点,为农民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首次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开设银行,并提出要在农村建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此举除了意在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所有权不清、治理不善、管理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加强监管外,还要在农村和农业中形成一个资金借贷流动的内循环机制,以防止农村自己积累和在外务工流入的资金不通过银行而被城市抽调转移;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以解决农业和在农村的产业资金利润率较低的问题;要利用当地农村的土地和企业等资源,形成抵押体和融资体;建立起真正产权清晰的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以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因而,这一举措被金融业界视作新一轮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破冰之举。

村镇银行的建立正是肩负着这一特殊使命,虽然其性质也是商业银行,但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它明确了民间资金可以入股,这是继“只贷不存”小额信贷机构试点以来,正规金融机构再次对民间资金打开大门,它将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村镇银行的定义与发展

我国村镇银行是指经银监会批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自然人出资,在农村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它有别于其他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它不发放异地贷款,而且入行门槛低,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只要高于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只要不低于100万元,即可注册。

2007年3月,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成为我国首家村镇银行,由此拉开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序幕。至5月底,全国已成立村镇银行300余家,覆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银监会2009年至2011年发展总体计划的1/4。据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提供的数据看,目前,新建村镇银行的规模呈逐渐增大趋势,注册资本远远超过最低限额,大都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达2.5亿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下的只有9家,且大都是首批试点时建立。目前,这些村镇银行正在通过增资扩大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外资银行对建立村镇银行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仅从去年底统计的数据看,如汇丰银行已发起组建了5家村镇银行,并计划在未来三年,每年增加4家;同时,该行还在村镇银行之下开拓网点,建立分支机构,如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已开设了三里岗等3家支行。另外,渣打银行、澳新银行也于去年挂牌成立村镇银行;而其他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的村镇银行亦在筹建之中。

与此同时,国有银行以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开始重视并着手推进村镇银行的筹建工作。以去年底已营业的120家村镇银行中,除国开行发起设立7家、农行2家、建行2家、工行1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行、光大、民生和浦发银行发起设立9家村镇银行。从数量上看,虽然占比仅为18%,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银行自身盈利结构的调整,未来国内外大中型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投资力度还会加大。

影响和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村镇银行的设立顺应了三农发展的需求,在社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同时,温家宝总理也多次视察村镇银行,并提出具体的发展要求,这都给民营资本创造了一个绝好的梦寐以求的投资机会。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各地相继出现了“政策扶持力度小,政策扶持兑现度低”“支付结算难,影响业务发展”“社会认知度差,经营成本高”“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发展难”“征信系统不完善”等问题。

放贷容易吸储难,村镇银行闹钱荒。这主要表现在当地居民对于村镇银行的认可度不高,居民不敢将钱存入村镇银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担心存款的安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是唯一能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除了储蓄外,村镇银行还可以通过同业拆借获得可贷资金。然而,相对于低廉的储蓄存款利息,拆借利息确实太高。

缺乏配套扶持政策,制约村镇银行发展。譬如,行业歧视政策依然存在,政府财政性资金仅能在部分国有大银行开户,极大地限制了村镇银行吸储资金的能力;新机构开办费较高,如工商注册登记费、注册资本印花税等偏高,造成村镇银行设立初期压力较大,实现盈亏平衡难;营业税和所得税都没有减免政策等。

针对上述问题,村镇银行都表示,希望尽快解决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问题,落实更多的扶持政策,并给予村镇银行一定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的正向激励机制,同时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他们摆脱“双手互搏”的困境注入更多动力。

村镇银行可持续性发展亦面临一些制约因素:如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而有关部门却没有给予其财政贴息待遇;银联对村镇银行这类小银行机构缺乏差别性的支持政策,入会费高达300万元,致使村镇银行的卡业务迟迟开办不了,客户对村镇银行“敬而远之”,存款来源困难;银行监管部门对村镇银行存放同业资金要否计入存贷比考核指标、村镇银行能否运用一定比例的富余资金开办债券投资业务,以及投资城市中营利性好的优质资产项目、村镇银行能否兼并重组农村存量机构或者接管其部分分支机构的业务、村镇银行能否跨邻近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等问题,尚未作出明确规定。

第10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问题;措施;定位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的定位是:服务“三农”,满足农民、农村、农建需要。随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其定位已逐渐偏离原定的轨道,将服务群体转向县城的中小企业和高中端客户,这其中也有银行的无奈。

1.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支农实力不足

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机构中占有一定优势,规模和实力相对较占优势,但相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规模明显不足,而且处境尴尬。首先,村镇银行是为服务“三农”而设的。一方面贷款利率过高,农民难以负担,同时也起不到服务“三农”的效果。另一方面,保持较低的贷款利率,村镇银行的收益就少,效益偏低,加之村镇银行经营成本较高,致使银行自身难以维持运营。其次,贷款风险难以平衡。村镇银行受规模制约,资本金有限。如坚持小额贷款,能较好的规避风险。但是将增加运营成本,而且人力难以保证。如果开展大额贷款,相对于有限的资本金投入,无疑增大了银行运营风险。因此是进亦难,退亦难。

1.2业务发展缓慢

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缓慢受三方面因素影响。第一,村镇银行金融服务项目相对滞后。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发展缓慢,一些业务无法在农村实施。比如银行卡业务,很多农民都不会用,更谈不上自动取款、网上交易了、手机银行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由于人才匮乏、资金有限等原因,没有能力开发适合农村状况的金融服务项目,以致村镇银行的业务办理难出困境。第二,村镇银行人才缺乏。首先,由于农村生活条件、农村环境等方面影响,很多专业人才不愿意去村镇银行工作。其次,村镇银行的业务效益及运营资金来源有限,无法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持久的激励体制,同时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去支持创新服务项目的开发。因此难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业务水平提升缓慢。再次,村镇银行科技支持力量薄弱。目前全国的村镇银行已达四五百家,但是服务条件不尽如人意,许多银行缺少现代化的办公条件,而且农村的科技使用水平不高,很难实现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1.3存贷款差异大

村镇银行普遍呈现出存款少、贷款多的现象。在存款方面,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业务办理受限。因此一些人就认为村镇银行不可靠。同时村镇银行的网点又少。所以公信力严重不足,导致农民不放心把钱存到这里。在贷款方面,村镇银行已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因此利润较小。而农村的金融机构少、实力都比较薄弱,相比下村镇银行的贷款更加方便、可靠一些,因此贷款额度远远超过存款额度。此外,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现代企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而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理念的指引下进行运营,无法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大化的盈利中去。其次,村镇银行的资本金有限,无法将服务覆盖到整个区域范围的农村中去,导致资金贷款不能有效的落实到真正的养殖户、农户手中。再次,村镇银行业务办理手段落后,业务效率提升困难,贷款业务办理难道较大。

2.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结合村镇银行竞争活力不足、业务发展迟缓、人力资源匮乏等特点,应从以下几点入手改进。首先,加快发展,增强银行借贷实力。一方面加强财政方面的支持力,通过政策影响提高村镇银行的竞争实力和支农实力。另一方面政府结合按贷款额度补贴等方式,增强了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给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其次,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现代企业的血液,人才匮乏,企业的竞争能力、业务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改变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就要补给其足够的人力。一方面加强精神动员,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去锻炼。另一方面,改善村镇银行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物质条件,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再次,进一步增强村镇银行的业务办理能力。第一,大力支持农村小额信贷,增加村镇银行的业务覆盖面。第二,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机构来农村投资,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第三,提高业务办理的熟练程度,使农民的业务办理更快捷、更有效率。同时加快村镇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开发出符合农村现状的特殊金融服务项目,并做好业务的宣传与指导工作。

3.村镇银行的定位

目前,村镇银行的定位主要由三个部分来体现:(1)竞争地域的选择。目前村镇银行多以县城为主要经营场所,有少部分村镇银行设立在城区。(2)产品定位,目前村镇银行主要还是以存贷款为主要经营项目,在金融产品开发上也以高端客户为主。(3)客户定位,目前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群体主要以中小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等为主。一些村镇银行对财政性存款已形成了依赖。而贷款客户群体则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实际运营与当初的成立定位有一定的差异。

在未来的定位上,首先,村镇银行要加强其利润、效益,减少对政府及中央银行的依赖。积极的扩大其业务范围,进一步挖掘“三农”市场潜力,使村镇银行成为名副其实的支农银行。其次,制定对策有效的控制银行经营成本。由于村镇银行运营网点远,交通、供电、供水等都不方便,因此成本较大。一方面要崇尚节约,这是最环保的做法。另一方面要坚持持续稳定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求大。在村镇银行扩展中应避免三个误区:(1)只有做大了才能获得更多的存款,才能追寻更高的利润。盲目的扩大只会增加银行的投资风险。(2)依赖政府的帮助做大、做强。要明白政府帮助必定有限。因此,村镇银行必须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加以实施。(3)做大做强不能靠主观意识决定,或是跟风决定。要理智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评价做大、做强后的自身利益,再做决定。再次,不断提高村镇银行业务技能,培养在村镇银行服务经验。清楚村镇银行经营策略、熟悉掌握村镇银行业务流程。增强从业人员服务理念。第四,积极纠正村镇银行定位偏差。在竞争地域选择上要不断地扩展其,村镇银行是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因此要不断地向郊区、向农村延伸,方便农民办理业务。在产品定位上,坚持创新金融产品的开发,增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规范资金运营,实现真实意愿上的支农银行。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培养员工认真、耐心的工作态度,更温馨的为“三农”服务。在客户定位上,目前银行的发展和运营对中、小企业及政府、政策等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最终的客户定位要回归到农村、农民和以农村发展为基础的中小型企业上,应更好地发挥自身特色,扎根在农村,以“农”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以村镇银行的发展支持农村的建设。

4.结语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点,村镇银行为支持“三农”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未来的发展中,村镇银行要不断发展期自身水平、提高业务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其市场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积极的相应政策号召,将业务范围更广泛地扩展到县、镇以外的广大农村,为自身的独立发展、可持续发展争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李景波,胡胜德.论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及政策及支持[J].商业时代,2010.34:62-63

第11篇

从2007 年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南充开业,到2009 年全国村镇银行数量达到百家,再到2014 年突破千家。村镇银行,这一以支农惠农为特色的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正成为金融领域中一股越来越不可忽视的新兴势力。然而,在村镇银行数量上不断攀升,实力上不断增强的同时,作为其应然属性的支农性,在各家村镇银行身上却普遍出现了弱化甚至是缺失的情况。支农性弱化的现象直接威胁着村镇银行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影响了其生存和发展,值得引起关注,并需要通过合理方式加以规制。

一、村镇银行支农性弱化的表现

村镇银行的支农性,是指村镇银行设立于特定农村区域,以该区域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支持该区域农业生产为主要手段,以促进该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属性。当前,村镇银行支农性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区位选择的偏差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应当在特定县、乡的区域范围内提供服务。村镇银行一般采取的是区域地名加主发起行信息的命名方式,能够通过名称准确了解其区位选择和服务区域。通过对现有村镇银行行名的观察分析,笔者发现其区位选择有两大特点。其一,东热西冷。即村镇银行更倾向于设立在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东部,西部地区特别是自然条件相对艰苦的西部地区鲜有设立。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27 家建信村镇银行为例,有20 家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仅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较好的重庆和陕西各有一家。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在天津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内云集了天津滨海扬子、天津滨海德商、天津滨海江淮、天津滨海惠民四家村镇银行。与之反差巨大的是西藏全区村镇银行的数量是1 家,青海省则是3 家( 数据截止2016 年2 月底)。其二,城多乡少。即村镇银行喜欢把网点设立在相对繁华的县级区域而不是在村、镇。以汇丰村镇银行为例,作为我国首家外资村镇银行的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开业时,物理网点位于作为乡镇级行政机构驻地的三里岗镇。而汇丰银行在此后设立的其它独立法人村镇银行,则大多倾向于设立于县域经济的中心县城。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也通过设立支行的方式进行调整,不断向曾都区( 随州市政府驻地) 核心地段进军。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的区位选择更能说明村镇银行对于城区优越区位的偏爱,该村镇银行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地区的世贸大厦,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比邻而居,称之为村镇银行着实有些名不符实。

( 二) 业务定位的偏差

作为新兴农村金融机构的村镇银行经过批准可以从事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基础性的金融服务。村镇银行在实际经营中,往往把业务的重点放在吸收县域公众存款和服务规模型企业上,而忽视风险可控性差、资本回报偏低、业务开展成本高的三农金融服务。据当地居民反应,渣打和林格尔村镇银行在开办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对农民只存不贷,热衷于服务大中型农牧企业的现象。相关数据显示,目前青海省唯一由省外资本发起的村镇银行青海大通国开村镇银行在其发放的贷款中也仅有约15% 发放给了农户和个人。在公众存款业务上,虽有存款保险制度保驾护航,且大多承诺上限上浮存款利率,村镇银行因其法人存在时间短、公众认可度低等原因,仍难与传统商业银行、甚至是本地的农村信用社相竞争。在经营中出现了,促销活动时存款业务虚假繁荣,过后存款余额迅速下降的现象。在办理结算业务方面,村镇银行往往需要借道于其主发起行,相对于既有金融机构在时间和成本上,并无优势可言。其推出的各种中间业务费率优惠,因其本身不掌握业务渠道和定价话语权,都转化为村镇银行本身的经营成本,增加了其运营负担。

二、村镇银行支农性弱化的原因

村镇银行支农性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不仅包括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主观意志的多重性,支农性与商业性难以平衡的客观窘境,也与农业相关配套机制的欠缺息息相关。

( 一) 支农性与商业性难以平衡

村镇银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新型金融机构,本身就具有支农性与商业性的双重属性。其一,村镇银行具备也应当具备普通金融机构的商业属性,这是其作为金融机构存在的充分条件。村镇银行依法开办,从事经营性金融活动,需要以盈利作为其存续和发展的基础,在区位选择和业务定位上做出逐利性选择由其商业性所使然。但是,村镇银行的商业性有别于其它商业性金融机构,其商业性应当服务于支农性。其二,村镇银行作为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匮乏,缓解金融排斥现象而特别降低门槛和准入条件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性被视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村镇银行的支农性有别于传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其支农性依附于商业性存在,且并不排斥在保证支农性之外进行商业性经营。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金融监管者对于金融机构的设立,尤其是在金融业中占据中心地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制定了近乎严苛的准入门槛和条件,对资质的授予采取的是类似于特许经营的政策,社会资本想参与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设中相对困难。村镇银行这类金融机构,得以以较低的注册资本金和相对宽松的股东结构设立来从事银行业金融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是要求以其支农惠乡的特殊义务作为对价的。然而,支农性业务成本高,盈利的可期待性差,金融需求周期性、季节性波动明显需要商业性经营进行补贴与支持,设立在农村欠发达区域的村镇银行,商业性经营又面临缺乏信用优势、难以提供具有竞争性的差异化服务等挑战,想要兼顾支农性与商业性着实存在困难。

( 二) 主发起行意志的多重性

通过对现有千余家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观察,笔者发现对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热情较高是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除了在山东、湖南、云南等地相对集中的兴办沪农商村镇银行的上海农商银行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法人外,设立了多家新华村镇银行的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银座村镇银行的台州银行、长江村镇银行的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融兴村镇银行的哈尔滨银行,都属于发展良好的市域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些银行位于金融业竞争激烈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在当地金融市场面临强劲对手,进一步扩展业务难度较大,有着比较强烈的跨区域发展意愿,但受困于跨区域经营金融资质审慎许可政策的束缚,设立传统异地分支机构机会成本较高,有金融服务输出的需求却难以通过传统方式得到满足。村镇银行这一新型金融机构形式的出现,恰好给了此类市域性金融机构以较低的注册资本金、相对宽松的监管政策、较为自由的网点布局选择,迅速在本区域外多地展开经营的机会,满足了其跨区域发展的诉求。反观,具有物理网点全国性广泛覆盖优势的工商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方面就颇为谨慎。作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典型代表,在核心城市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招商银行,在村镇银行方面的建树,也鲜有耳闻。

同样面临网点覆盖不足,影响业务扩展的外资金融机构也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一股中坚势力。相较于国内资本设立的村镇银行多采取股份制经营的模式,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发起设立独资村镇银行,使其成为子公司,以便实现强有力的控制与扶持。以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例,其独资设立的村镇银行往往位于或靠近进出口业务需求强烈企业的聚集区域。村镇银行的经营,服务于其发挥全球一体化经营的优势,着重发展规模经营的外向型工商企业客户的区域整体性运营战略。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更多的是出于品牌形象展示、业务扩展桥头堡作用的考虑。

( 三) 农业相关配套机制的欠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村镇银行通过支农惠农,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着力点应当是通过金融介入,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相关配套机制的欠缺,使得投资农业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担和规避,导致村镇银行空有支农热情,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却常常因风险控制而裹足不前。

首先,农业贷款缺乏可靠的担保。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因农业生产者大都缺乏稳定且有效的抵押物,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多以一位或多位保证人的保证为担保。这种担保形式存在实现担保费时费力等显而易见的缺陷。近期,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在全国多地试点以农民所承包农村土地的经营权作为抵押物,以便利涉农贷款的发放。但该种担保形式,如发生债务违约,作为抵押物的经营权,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交易程序复杂,标的难以变现,债务清偿困难的现实问题。

其次,农业经营风险分担机制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镇银行支农性特点的发挥。农业生产相较于工商业、服务业,回报周期较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不可预测因素多,投资收益不稳定,属于高风险的投资领域。然而,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的关键性问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为促进资本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维持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建立起农业保险机制,来分散农业生产中的风险,保障农业领域资本获得可期待的利益,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以种植业保险为主的农业保险已经在各粮食主产区铺开,但其由财政补贴委托商业性保险公司运作的模式却屡受诟病,参与其中的保险公司也缺乏开发农业保险的兴趣和动力,导致现有农业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使得包括村镇银行支农性贷款在内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依然风险难测,影响了村镇银行通过支农性业务支持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激活农村经济作用的发挥。

三、村镇银行支农性弱化的规制

督促村镇银行发挥其支农性职能,不仅要从监管入手,强化其主观上履行支农性义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客观上为其发挥支农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必要的保障机制。

首先,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应建立完善且切合实际的村镇银行支农性考核评价机制,从区位选择、业务定位、服务对象等方面多维度考察村镇银行支农服务水平。把支农性与审慎性经营作为村镇银行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评价要素,从主观上强化村镇银行支农意识。同时应建立村镇银行退出机制,对于怠于行使支农性职能,不能体现其支农惠农特色,偏离其服务三农定位的村镇银行,要坚决将其驱逐出村镇银行的序列。

第12篇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三农”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53

1村镇银行兴起的背景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加大了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提出了完善的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其中就有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的内容。为改变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垄断状态,没有竞争,服务水平无法提高,农民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文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7〕5号文件)等相关文件,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11河南省濮阳县经济金融发展情况

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华北平原南端,黄河下游北岸,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油气蕴藏面积300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4亿吨,天然气储量330亿立方米。生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老城区个体工商户长期繁荣发展,现在有8537家,是濮阳经济的支柱和金融业发展的丰沃土壤。

濮阳县具备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空间。近几年来,濮阳县的经济持续增长。2010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6%。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快速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24元,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3元,增长1064%。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金融服务供给增加相对缓慢,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银监部门的调查,2015年濮阳县各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势明显,达79亿元之多,增幅2605%,而贷款却相对增长迟缓,增加311亿元,增长1253%。由此可见,在濮阳县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几年,濮阳县的金融业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快速发展和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金融网点覆盖面窄,农村地区的储户存取款不方便,金融服务效率较低。贷款条件过高,获取服务不便限制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业者和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12濮阳鹤银村镇银行简介

濮阳鹤银村镇银行以发起方式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鹤壁银行出资2550万元,占股本金总额的51%,企业持股不超过规定的10%,单个自然人持股不超过规定的5%。截至2013年3月,濮阳鹤银村镇银行共发放涉农贷款7495万元。

2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分析

21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资金来源匮乏。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是信贷业务,满足“三农”对资金的需求,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农户的储蓄存款。然而由于受到自身发展情况及外界条件的限制,其存款规模较小,因此村镇银行往往面临资金匮乏的问题。以鹤银村镇银行为例,其目前成立时间较短,从农户中获得的资金来源较少,不利于其业务的开展。

(2)信誉度和社会知名度低。村镇银行在近几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发展历程相对四大国有银行及大型商业银行比较短。由于属于新兴的金融机构,人们对村镇银行并不是很相信,对其信誉情况也持怀疑态度。因此,村镇银行面临着信誉度和社会知名度低的困境。出于这些担忧,农民不愿把钱存入村镇银行,这也造成了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有限的问题。除了主发起股东外,村镇银行绝大多数股东都是民营企业,也造成了客户的不信任,以鹤银村镇银行来说,除鹤壁银行外,其他股东都为濮阳本地私人企业或自然人。

(3)村镇银行难逃网点扩张之嫌。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都在施行跨区域经营,而银监会对此要求较为严格,设立村镇银行似乎可成为其变相扩张之捷径。以鹤银村镇银行来说,发起单位鹤壁银行就是总部在濮阳市邻市的鹤壁市。借助村镇银行政策,鹤壁银行成功将网点建立在了濮阳。邻市银行因为地域关系而不熟悉本地业务,也是鹤银村镇银行初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4)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制约其盈利性。一般,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收入费用率通常为15%左右,农村信用合作社通常为22%~30%,而村镇银行则高达40%以上。在贷款管理方面,农户贷款通常为小额贷款,客户管理方面单位成本较高,加之村镇银行信贷人员多为在当地招聘简单培训便予以上岗,人员素质问题必然造成贷款管理成本的增加。

22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风险

多种风险并存风险管控能力亟待加强。村镇银行由于在设立时便严格限制其经营地域,仅在乡镇经营,许多村镇银行将其经营集中于当地个别行业,一旦出现地区性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村镇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与规避能力便会造成其整体风险的巨大损失。而在人员配置方面,大多村镇银行除董事长、行长等少数几人由出资参股银行金融机构选派,其他均在当地招聘,简单培训便予以上岗,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尤其两三人组成的部门难免会使经营治理制度流于形式,增加操作风险。比如鹤银村镇银行,于2015年公开招聘2名副行长,并且基层员工流动性也大,经常性招聘柜台人员。

3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31服务“三农”,不断丰富产品体系

由于村镇银行主要的经营区域和服务对象都是农村地区,而农村金融主体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它们的金融需求也表现出多层次性。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产品服务,因地制宜地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为解决“三农”融资难题,濮阳鹤银村镇银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墨,量体裁衣,根据濮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积极推出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工作。

32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自身出发,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结构,提高在业务和产品方面的创新能力,提高由员工素质决定的人力资源结构和机构的社会知名度,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此外,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社会认知度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鹤银村镇银行以“龙都贴心人的银行”为宣传口号进行品牌建设,就是有目的的建立品牌核心竞争力。

33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对于村镇银行面临的资金来源匮乏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求缓解该问题。一方面,针对村镇银行,政府应建立专项的基金对其进行扶植帮助。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大力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在税收及与其相关的各项费用方面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李学春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及借鉴[J].东岳论丛,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