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7:2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劳动素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缺少契约意识,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违约现象。部分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后,仍然存在“骑驴找马”的现象,当找到觉得更适合自己工作的时候,就会放弃之前的选择。这种做法会对学生的信用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学校或一个学院的声誉。在违约的过程中,大学生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认为违约与否只是个人的选择,与学校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树立权利义务观念。
2.缺少主体意识,存在一定的“被就业”现象。一些高校,为了自己所谓的“就业率”,使学生的就业协议与毕业证相联系,使学生为了顺利地拿到毕业证而无奈地“被就业”。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侵犯了学生的权利。此外,一但“被就业”的单位若是真实存在的,也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3.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区分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致使其工作后无法维权。有的同学认为与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其实不然,就业协议体现的只是双方的就业意愿,在协议中只是规定了双方的违约责任,并没有涉及到今后工作中的一些实质性内容。如,实习期间的工资、各项保险;正式工作中的劳动时问、休息时间以及相关的工伤赔偿等等。因此,当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通过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便于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4.口头劳动合同导致的法律问题。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既存在口头的劳动合同又存在书面的劳动合同,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口头的劳动合同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果发生纠纷,取证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环节,就会导致大学生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5.大学生创业导致的法律问题。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且在创业之初为其提供小额的贷款。与此同时,国家还有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抱有侥幸心理,存在“冒名顶替”创业的,也存在游走在法律边缘创业的。
二、大学生就业中法律问题的成因探析
1.高校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制教育内容。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想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学校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但是,目前尚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一些学校开设法律课程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律情感的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应制定详细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至少应在毕业阶段普及合同法、劳动法、丁伤保险条例、刑法、行政法以及一些诉讼法知识。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手段、方式较为单一。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即使掌握了相关的法律知识,熟悉相应的法律条文,如果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也很难将法律知识与条文运用自如。而现在在法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典型的问题是缺少实践环节。因此应加强法学教育的实践环节,如在学校建立模拟法庭、到法院参加庭审的旁听或者可以与法院合作,把一些案件的审理搬到学校等。这种直观的教育,会大大增强法学教育的实效性,使广大学生能够深深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有利于法律情感的培养,法律信仰的树立。
3.法制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法制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法制本身就是极为复杂的,它体现在法的运行过程中。法的运行要有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以及守法者等才能够充分得以体现。我国的法制体制还在不断的进步和完善之中。因此,法制教育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
三、高校就业法制教育“335”模式
“335”即是指三级主体贯彻三个理念,三个过程结合三类内容,五大载体支撑立体教育形式。“335”模式是围绕着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主体、理念、步骤、内容、教学形式等内容展开的,是针对现有的就业法制教育的弊端构建的框架式结构。
1.三级主体贯彻三个理念。这三级主体是指从宏观到微观的高校就业法制服务体系。一级主体是指校级的就业指导中心。全面协调与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切实保障毕业生的获取就业信息权、被推荐权、就业选择权、公平待遇权及违约求偿权等。二级主体是就业法律服务办公室。既要组织报告、讲座等形式的就业相关法律专题教育,也要提供个别法律咨询,帮助毕业生制订维权方案;既要按部就班地开展惠及全体学生的就业法律常识宣传和社团实践活动,又要重点突出地集中指导毕业生的依法就业和平稳就业。三级主体是“专、兼、聘”结合的师资团队。师资团队要有量有质。聘任教师要专家化,应当包括学科前沿的知名学者和教授,通晓劳动纠纷和人事争议法律实务的法官和专职律师,拥有丰富人事管理经验的人力资源部门高管和政府官员等。如果说,三级主体是就业法制教育的中枢,那么,三个理念是其“灵魂”。具体指:一是提前介入、重在预防、贯穿全程的原则。就业指导,不能够在学生即将找工作的时候,才开始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而是应该循序渐进,从进入大学开始,就要为他们今后找T作奠定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要用正反两面的经典案例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对镜、反思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求职观念。二是法律素养教育与法律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律素养是人们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法律素养一般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i个方面。法律素养的的高低,是以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其行为为体现的一种能力。在高校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只有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才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法律信仰,在H常生活和丁作中才能够在任何条件下都以法律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三是法制教育与基础文明活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具有共同的特征,即具有极强的内隐性。因此,认清一个人的法律素质达到什么程度只有在其遇到法律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体现出来。法制教育不是独立的、孤立的环节,应与基础文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水融、共同推进。
关键词:技能培训; 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 职业素养
一方面,200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610万,新增了50万人,此外,2007年和2008年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企业经营困难,用人需求大幅下降。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就业前景。2009年6-7月,青岛科技大学成教学院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86名大三学生在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技能培训。在这两个月的培训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了就业的机会;而且在培训过程中,自身的职业素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就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得到增强,为今后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技能培训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当大学生们来到青岛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详细的培训的方案。
首先是两个周的普车和钳工的实训,任务是每一个人做一个小锤子。普车重点是做锤把,钳工重点做的是锤头,最后是两者的轴孔配合。经过两个周后,当学生最后完成自己的工件时,都非常的兴奋。
然后是对他们进行分组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是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场地就在实训车间,一边理论教学,一边实践教学,让他们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6-7个项目的训练,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进行简单的编程和操作。
“年轻正是做梦的年龄,人千万不能没有梦想。没有了梦想,就没有勇气。人可以不聪明,但要有耐心,吃苦是前提。通过技能培训,我学到很多的实践知识---。”一个同学在日后的总结写道。
二、技能培训让大学生们获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扩大了他们的就业空间。
在对大学生的培训结束后,按照要求对他们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就会获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中级技能证书。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这就为今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指明了方向,这就是随着职业岗位的变化劳动者要“终身”接受教育和培训,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2004年7月1日劳动保障部颁布了社会工作者等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已颁布300多个国家职业标准,有30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标准”的制定工作,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87个职业标准已全部制定完成。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时代的到来。
“本次技能培训的内容很现实,实践性强,能使原先粗线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不仅自身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就业面也被拓宽了。”一个同学在日后的总结中写道。
三、技能培训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素养,为今后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注重安全教育
在工厂的生产中,安全是头等大事。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集体观看安全教育影片,集中学习安全教育手册等来完成第一堂课。在进入车间的之前,给学生讲解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工作服的穿戴、个人安全操作习惯等。
2.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培养职业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刚进入车间时,首先跟他们强调的是车间的卫生,自始至终应该注意保持车间的整洁,干净;车间内部物品的摆放应该合理,在使用完成后及时的放回原来的位置;、工件完成后应该及时的打扫设备和车间的卫生。其次,在保持卫生的同时,强调工作过程的严谨,细心,让学生养成安全操作、文明操作的好的习惯。
3.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但更是一个讲究合作的时代,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⑴值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共同把卫生打扫干净。
⑵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零件的加工。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几个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他们相互合作,每个人负责一个部分,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零件。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能力;人文素养;培养
一、人文素养是大学生成长必备能力
在就业形式日趋紧张的今天,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具有的人才才是用人单位热衷的。所以不仅对国家建设还是大学生个人就业来说只有具备浑厚的人文素养才可以适应当今社会。同时人文素养教育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关系着中华传统文化能否传承和创新和民族能否复兴和兴旺发达。
二、人文素养的概述
人文素养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转化并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正常情况下以常识的形式出现,主要包含有道德、历史、情感、观念、知识、能力等。人文素养在内化为自身素质后表现为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核心因素起的主要作用,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构成到个体、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程度主要通过国民人文精神来体现。
三、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人文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和人文素养共同发展是教育改革和时展提出的要求。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在科学分工越来越细化,文理科相互交叉融合趋势的越来越明显,人文素养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的基础上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成为了必要实现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存在着“重理工轻文史”的倾向,在改革开放之后人文素质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从目前来看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把人文素养教育看做是可有可无,作为专业教育的辅助专业和知识,很多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只要专业素养好就可以顺利毕业,人文教育比较薄弱。在部分院校中对人文素养培养的软硬件投入不足,特别是在硬件方面没有足够的投入,图书馆内关于人文书籍占比较低,没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审美能力比较低。
四、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
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也是大学生其他方面(如专业知识和能力、业务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大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断向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目标前进。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发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一、加强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做人,塑造健全的人格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做人的道理,内涵极其丰富,它渗透在人的思想、行为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中。人文,实际上更多的是讲人文精神和做人的道理。大学生是否掌握做人的道理,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将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功,关系到他今后的命运。
第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能成就方面还要大”。高校教师是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者和引导者,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切实抓好教师的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个人也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崇高的爱国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学术道德、创新的学术追求、无私的育人情怀,丰富、提升学生的素质、人格和精神境界,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途径。我们必须从以下方面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促进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使大学生在人文氛围中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第四、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素质。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社会调查、文艺活动、社区服务、考察访问等服务工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实地考察,在社会环境中丰富、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生活阅历,增加自身的危机感和服务社会的抱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使人文素质在实践中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 于心党.论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
关键词:大学生美育素质教育
一.美育教育的现实情况
(一)大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
现在虽然各高校对美育的教育注重程度相比而言在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可是由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处于空前的严峻状态中,又由于大学生对美育的教育缺少足够的正确的思想认知,把极其有限的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方面了,虽然专业技能得到了提高却忽略或顾及不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美育教育的实际内容偏少,整体课程专业性太强
日常生活中,美的形式是呈多样化而又无处不在的。在高校实施美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常就是单单着重以艺术的审美教育为主线条,从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审美教育。各高校的艺术审美教育教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由各专业的艺术教师实施完成的,即使这些专业的艺术教师在给一般的学生上课时特意有意识的把难度降到最低,可是这些专业教师的那种固有的专业思维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了,专业教材的各个章节结构深深的嵌入在脑海中,同时由于普遍对美育的教育课程的注重程度不是很高,就使得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深入挖掘教材,没有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备课。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专业性太强,与一般的比较普通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很难进行有效顺利的衔接,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至今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美育教育评价机制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依然未建立健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美育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美育教育的评价指标系统过于单一,只注重艺术尖子生,忽略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只注重教育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只注重艺术大赛的结果,而忽略了美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在育人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只注重抓学生的系统知识、技术水平的评价,而忽略了更高层次的大学生审美需求水平的评价。
二.建立大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
各个高校对美育的教育教学一定要按照素质教育教学的新课标和美育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则去进行,要切实转换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的拓展训练美育教育的内在涵养。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有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完整的美育教育的评价结构体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整体的素质教育水平逐步提升。
(一)建立以艺术美为主要核
心的美育鉴赏课程结构体系怎样才能表现出艺术美呢?艺术美主要是由艺术作品及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分别是手工、素描、各种国画、雕塑、各种各样的古今中外的建筑、文学名著、各种古典舞和现代舞及各种古典音乐、戏曲等等不胜枚举。在具体实施美育教育教学时是以美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再结合多渠道多种形式的艺术类专题讲座展开全方位的艺术鉴赏课程。例如:它具体包括各种书法绘画类的鉴别和欣赏、实用性较强的美术类、古今中外的美术史论、手工雕塑类艺术制作、古诗词文学诗朗诵、各种古典音乐舞蹈表演、戏曲鉴别欣赏、各种形体训练课、语言交际等课程。各高校还开设舞蹈社团、话剧社团、文学社团、篮球社团、演讲社团等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在社团里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的掌握一些美与审美有关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特征,初步懂得各种审美形态、范围和艺术形态,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系统的学习,才能逐渐的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至于美术理论课也可以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方法进行,比如说常用的分组讨论、交流、还可以通过写学习体会等诸多形式,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题,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去图书馆或者去相关的专题网站查找有关资料,促使学生一步步地写出真实的学习感受;像书法鉴赏课就完全可以运用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优秀作品静静观赏的方法。仔细推想琢磨其手法,领悟其意境,将感性和理性能够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切实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而文学作品的鉴赏,则可以培植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逐步提升浪漫主义思想,维持心里平衡,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观;除了审美理论知识教学,也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审美,引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把生活中有趣的点点滴滴累积起来,为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多积累点经验。培植学生的审美理念,陶冶情操,逐渐的提高自身的气质和审美素养。
(二)拓宽以自然美为主体的美育素质教育空间
人类的审美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它是生来就有的,甚至是早于人类而事实存在的。对我们来说,如果能把这种自然美与人类后天创造的美完美结合起来,把大自然的景象和人文景象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必将会使自然美育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景色优美的公园内成立一个实践基地,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定期登山、栽树、收集各种昆虫标本等,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同时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也释放了压力;在劳动中,亲近大自然的自然风光;在绿化保护自然的环境中,意识到整个自然生态的异常珍贵;在收集昆虫标本的活动中,感受到生物工程的奥秘与伟大。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大学生们还可以进行户外旅游,探究发现大自然的奥秘等等一系列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户外摄影采风活动或者开展对园中的植物花卉鉴赏活动,激发勉励学生深入体验自然生活,经历自然风光的洗涤熏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从而丰富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三)开展以社会美为特色的美育文化活动
什么是社会美呢?实际上所谓的社会美就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事物中的美。它来自于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也是美的存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以感受社会美为出发点组织大学生观看考察历史博物馆、各种艺术馆(陶艺、茶艺等)、美术展览馆和文化科技馆等,参观游览各种类别的历史名胜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做考察报告,撰写参观游览心得体会,在考察游览和学习中不断的提高大学生们的审美情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性活动,例如:走进各个社区关爱老人等进行爱心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利用我是青年志愿者协会展开利用假期走进偏远山区进行支教献爱心活动,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切实体验生活、感受人生,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美的能力。充分运用校内文化和各种社会实践等为媒介,再结合每个大学生所学专业学科的不同背景实施实践活动。还可以借助学校各社团组织的力量,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如“五四”青年节、国际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九九重阳节及国庆节等节日为契机,或者采用不定期的不同主题的团委、党建活动为媒介,实行比较全面的全程各个角落的渗透,即让学生们在理论基础知识上能够更进一步了解、强化和使用美育元素,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审美,创造实践
在进行美育素质教育中要加强加大力度组织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参加创造艺术和感受现实美的实践活动。像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文艺社团等都属于艺术实践。大学生们亲自参与编排和表演,书法绘画创作,音乐即兴编曲,创作文学作品等,加强亲自体验,熟悉创作艺术的一般过程,基本了解经过多种渠道展示美和创造美;创设各种流动性的文艺场馆,感受艺术美,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师生书法绘画作品等,促进学生对艺术的色彩,简单的线条等表现手法和基本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多举行音乐、诗歌朗诵等方面的讲座,让高雅的艺术入驻校园。参加各种劳动实践,在实践中让学生领悟创造的劳累以及收获的成就感,激起热爱劳动的激情,通过亲自参加劳动感受人间的真、善、美,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使美育的教学效果得以实现。艺术教育与创新意识、思想道德品质的判断力、智力的发展与心里健康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想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一定要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植。从人的人格形成过程来看,科学文化知识素养、思想道德品质素养等是构成学生人格的重要环节。而现代人格理论却认为,只有健康的审美素养,才会有健康的人格。就学校的教育来说,缺少美育的是不完整的。所以,从教育的宏观方面来看,学校的美育教育改革创新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法律教育;课程设置
随着金融危机加剧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国家难以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与机会,因而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由此,国家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大学中开展创业教育要从培养创业意识开始,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他们具备从事创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在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相关课程还在摸索期,因而创业法律教育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大学生刚刚接触创业时不了解甚至不知如何运用与创业相关的法律,从而致使许多无法挽回的结果。所以在高校大学生教育中进行与创业有关的法律教育刻不容缓。本文首先说明了高校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并着眼解析了我国目前的创业法律课程设置的状况、并提供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的相关实用法律,最后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主要方向大多是针对培养学生突破知识、资金、心理方面的各种能力,而对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见的法律教育方面的能力有所忽视。创业过程中的法律制度的内容与保障又恰恰是大学生能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只有明确实施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增强迫切感,从而提高自觉性。
第一、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其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要对与其创业相关的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从而能够灵活运用。所以高校的针对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教育就对这些新人创业者十分重要。创业法律教育可以教会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避免毕业以后在创业过程中因为法律知识的缺失而导致某些无法挽回的惨痛后果。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未完全成熟状态,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人生阅历少、经历不足。在创业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则极容易因无法自控而误入歧途。
第二、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在创业之初,必须要明确自己所要建立的企业形式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法律程序,所以就要了解与企业创办相关的市场主体法,如公司法等;在企业建立之后,因为其要寻求发展,所以与一些市场主体就无法回避会发生各种类型的交易,要面对竞争、并且要学会如何的预防和降低经营的风险,这也要求大学生创业者要对如合同法、民法、劳动法保险法等相关的法律有所了解。创业法律教育不但要让大学生知法、守法,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用法。大学生创业时要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并学会依法妥善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实践表明,很多大学生在创业时很少对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在风险来临时束手无策,导致创业失败。
第三、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有相应的法律能力。大学生创业时需要有较强的法律政策掌控能力,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为大学生创业也出台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对于有心创业的毕业生来说,必须对这些相关政策有所了解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大学生在创业时也需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来化解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这也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但是很多案例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者基本不会真正学习与其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导致在相关过程的众多环节上会对法律而问题有所忽视,更多的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游走于法律的边缘无法理性与冷静的进行思考,从而导致创业失败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违法犯罪的惨痛后果。
二、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设置的现状
尽管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展十多年,当前我国已经认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不容乐观,尤其是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教育更是没有能够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如下:
(一)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理念不够成熟
目前尽管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慢慢意识到对学生有关创业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也有学校陆续开设相关的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但是从整体的情况来看,高校的课程设置的理念和重视程度都不够成熟。很多学校对这种课程的开设更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随意应付教师的情况。
(二)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生未毕业前一直都是待在学校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社会,因而缺乏工作的经验也更没有创业开公司的经历。所以基于这种基本情况就需要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尤其是教授创业法律课程的教师最好应该具有创业或者投资的经历,或者熟悉企业的运营,这样才能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有相应的指导作用。但是很多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法律教育的教师很多都是由其他学科(尤其是政治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而这些教师的主要精力更重要的是投入到自己的主修学科上面,从而往往很难保证创业法律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内容不够全面
我国高等教育中都有开设一些与法律有关的选修课,但是对待选修课的态度很难得到广大学生的重视,更何况这些课并不是针对需要创业的大学生开设的,所以对于让创业者能够在学校中就能够知法、懂法提高他们的法律能力是有很大的差距的。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创业就业指导》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进行。重点多放在概念条文的解释,缺乏实务的指导,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导致学生在面对社会实践时依然束手无策。因而对于深入社会实际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仅仅靠一些基础课远远不能满足创业实际的需要。
尽管创业活动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始终存在,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所处的法制环境是不一样的。随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创业的法制环境尽管还有很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其一直不断改善,一个鼓励创业、保护创业的良好的法制环境已经开始慢慢形成。
三、对完善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设置的相关建议
在条件渐渐趋于成熟时,或许可以将创业法律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展,由此来培养和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水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对于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要努力通过这些创业法律课程首先让他们能够知法守法懂法,在创业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相关法律,并且能够在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明确了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意识的去通过该课程系统的对创业的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从而增强创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素养,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其次法律课程的设置应该要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其教学内容要针对有共性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强化法律意识教育。
在实用法律课程中,要让大学生创业者学习到下面与创业紧密有关的法律规定。
(一)在创业之前必须要了解与明确有关企业创立的相关法律,即企业创办要符合什么条件或组织机构的设置等等。如《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
(二)学会用人是企业能够长续发展的关键,这就要创业者学会处理好与劳动者的关系,能够是这些劳动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业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求创业者能够学会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障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等。
(三)如今的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明显,创业者要积极学会相关的法律从而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并且也能够知道如何避免去无意中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如《商标法》、《专利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
(四)创业者在企业创办之后要明确的是如何进行公平交易与合法经营的问题,这就要创业者对规范市场交易的相关法律规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如《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担保法》、《产品质量法》、《反垄断法》、《广告法》等。
(五)创业过程中产生纠纷往往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就要让创业者学习创业纠纷解决的相关法律规范。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中规定的具体诉讼程序。
再次在教学实践方面,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设置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在他们创业时或许会遇到遇到与法律相关的一些问题,提高他们抵御风险和化解危机的法律能力。首先应该建立一支良好的具有法律素养的教师队伍。高校要努力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进行改善,比如建立于创业法律课程有关的模拟网络,能让学生在创业前通过这些设备模拟参与企业创办经营的各个环节,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相关创业法律内容能够通过模拟训练运用到实践中,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随后在相关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以课堂的系统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要学会利用一些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训练的实践平台。一是课堂教学在教授相关创业法律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努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避免填鸭式的教学、还要让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避免教师过分主导、多让学生参与亲身体验为主避免过多讲授灌输。二是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相关的多样创业法律讲座等课外活动。三是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努力多方面开展与创业法律相关的企业公司的合作,帮助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
最后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在全校形成良好的爱岗敬业氛围。鼓励法学专业教师进修深造,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力争形成本专业骨干教师群体和各学科带头人。采取多种相关方式与途径来提高创业法律教育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法律水平和素养。鼓励专业法学教师能够参与到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制定和教学中去,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综合能力,加强师资的培训和进修。最好能够邀请一些创业成功者或者有名的企业家来学校兼职担任教师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由此来提高整体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水平。
四、结语
创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程度的体现。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创业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问题,主要是由于缺少配套的法律体系与完善的课程设置。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创业法律教育与课程设置任道而重远。
参考文献:
[1] 王健.构建以法律职业为目标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J].法学家,2010.
[2] 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3] 沈宗灵.有关法律教育课程体系的两个问题[J].中外法学,1995(04).
[4] 叶虹.大学生创业法律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
[6] 王德斌.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7] 高永良.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8] 杨德敏.论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J].中国就业.2012(3).
[9] 刘研.浅析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保障[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
作者简介:
1.感恩教育的含义。
所谓感恩教育,是指高等教育者通过改变教育方式,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育,对贫困学子实施感恩教育,使学子们有感恩意识,对国家的资助政策知恩图报。感恩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方式,其他教育可以从理论知识入手增加学生们的知识涵养,而感恩教育是要从情感的方向给予学生关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培养其内在涵养。学生的感恩情绪是要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引发出来的。
2.感恩教育的作用。
建设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体系主要源于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其良好的品德素养关乎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贫困学生感恩教育的执行势在必行。大学生的感恩情怀与其社会责任感息息相关。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具有较高的德育素质,有诚实守信的意识,这样有责任感的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被其他人接受和认可,可以快速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得到共事者的尊重,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高等院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专业知识层面有所建树,更重要的是教育其优良的道德品质素养,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推动高校内的和谐发展。有感恩意识的同学会感恩身边的人和事,会用积极的角度考虑问题,会发挥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的关怀。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更有担当,更有实力去建设和谐社会。
二、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
1.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有许多不良因素,有许多崇尚物质的人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不好的作用,“拜金”的人通常比较现实,重视物质忽视心灵的收获,大学生接触到这样的社会现象,产生了同样的现实主义思想,完全忽视感恩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其缺乏感恩意识。
2.父母没有做好第一任教师。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关注,孩子的行为主要是学习父母的行为。现代的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基本忽略孩子的品德修养,父母的功利心必然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孩子缺乏道德素养,进而缺乏感恩意识。
3.学生本身存在自卑心理。
高等院校中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不相同,而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都比较虚荣,存在攀比心理。贫困学生身在现实社会当中受到影响,自身存在自卑的心理,往往埋怨的情绪充斥在他们心里,导致其对外界的人和事都有抵触情绪,内心封闭,使其羞于表达。
三、高校针对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
1.学校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关怀。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应给予贫困生更多关怀和爱护,关注贫困生生活点滴,进而全面了解贫困生的现状,时刻鼓励他们,使其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高等院校中都有心理疏导部门和专业的教师,学校应该多组织心理疏导活动,让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帮助贫困生调节自身的情绪,这样学生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心,使其逐渐打开封闭的内心,受到真情的感化,认识到情感的可贵。
2.定期开展感恩活动。
高等院校可以借助社会中的潮流节日,如父亲节、母亲节,定期开展感恩活动,给学生营造丰富的感恩环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首先从感恩父母开始,使其了解感恩并学会感恩。
3.转换资助形式。
最初资助的模式从一定程度给学生造成压力,学生认为自己是几个有限贫困生中的一员,更加自卑,因此高校应该转换资助的形式。当前高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开展后成果颇丰,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换取相应的报酬,这样可以提供给贫困生良好的机会。可以帮助贫困生养成积极乐观的观念,用劳动获取收益,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感恩学校无偿提供给他们的机会。
四、结束语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人文精神 培育方法
一、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1.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如果说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的话,人文就是求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指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做到“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彬彬有礼,谈笑风生。”从某种意义说,这就是人文精神,表面是礼仪,内涵是自信,其实是教育的真谛。
2.人文精神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那就是社会主义大学要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大学教育的首位,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另外,要做到“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
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因为身份的特殊性,学习的职业性,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大力培养和弘扬他们的人文精神,使他们成为有自尊和受人尊敬的劳动者,显得更为重要。在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外,不可忽视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为了掌握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我们设计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8%。另外,先后与20名在校学生和15名毕业学生进行了有关人文精神的调查访谈。
1.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
一是对人文精神的认识不够。尽管有许多学生(32%)听说过什么是人文精神,但也有更多(53%)的学生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人文精神。
二是对人文精神的把握不准。超过半数(51%)的同学认为图书馆是人文精神体现的代表性地方,但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相当多的学生(46%)基本不去图书馆看书借书。同样,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怀有助于校园内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完全同意者不多(35%),他们甚至说,在校园内要做到相互关怀,不太可能,有时候连老师都难以做到。
高达60%的受访学生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这说明对教育存在严重的误解。读大学有可能找个好工作,但不是主要和唯一的目的。在学校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学生为什么接受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从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灌输,尽管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但很多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把读大学定位于找个好工作。
2.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是现行应试体制缺乏人文精神培育。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比本科院校学生较为薄弱,人文素养也相对缺乏,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足,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博览人文方面的书籍,学校也没有相应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方面的修养相对欠缺。
二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明确。高中毕业后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自身定位不是十分明确,有相当多的学生(60%)认为读高职是为了找个好工作,部分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也不是很端正,考试中不讲诚信的现象较为普遍,据调查,近40%的学生有过作弊的经历或者有作弊的企图。
三是高职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可供选择的人文精神培育课程较少,除了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课程外,美学基础、文学艺术欣赏等高雅的选修课在高等职业院校难觅踪影;即使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中有这些内容,但受课时的限制,很多内容都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做不到有实质性的教育与培养。
四是教师的人文精神水平有待提高。一部分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素质,认为只要专业成绩好,动手能力强,人文精神与人文修养无关紧要。加之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大学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教师队伍整体上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偏低。
三、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培育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未来国家间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结果,因此,如何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1.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是尊重劳动与他人的品质。在校期间,我们作为学生,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在家中,作为子女,尊重父母亲的含辛茹苦;走向社会,作为公民,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做人最基本最起码的素质。在高职院校,师生有接触频繁、相处时间更多的有利条件,这对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很有帮助,正确处理这种关系,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进入职场,员工(也包括部门)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干好事情。和谐需要包容,包容的前提是尊重。为了避免互不买账的现象,防止沟通障碍,要善于尊重别人,待人恭敬而有礼貌,就会“四海之内皆兄弟”,营造更加宽松的人际交往空间。
二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关系的和谐,不只避免摩擦,更重要的是善于与人合作。企业都强调团队精神,很多项目需要团队的能力合作才能完成。否则,只能被淘汰。协调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这样才会具有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实现信息与智力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大有裨益。
三是具有社会公民的责任意识。以培养社会负责任的公民为基本目标,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主法制精神、谦虚礼让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等[2]。根据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阶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其应有的责任,做好分内应该做好的事。在学生时代培训这些责任意识,走向社会时为做好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途径
一是切实重视高职人文教育的地位。学生进入高职后,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学部门到教师和学生本人,都应在思想上、行动上切实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培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是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应在全校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除了常见的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课程外,还应尽可能地开设美学基础、文学艺术欣赏等高雅的选修课或者开发适合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等。
二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的作用。正确认识教育的作用,就是淡化教育功利性,正确理解成功与幸福,培养良好的情感智慧,塑造健康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幸福与成功,彻底改变考试、分数等曾经留给他们的阴影,也要彻底改变考试、分数会给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决定性影响的观念,以快乐的心态,不断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形成学习的成功体验[3]。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正确对待教育,很重要的方法是多读书,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全校师生都要有爱读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生活的核心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文精神上来,而获得人文精神的道路,不外乎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4]”
三是大力提高教师整体的人文精神水平。要改变教师以功利性的观点去看待学生的素质,教师自己就要做一个有灵魂的人,大学文化建设要从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做到文化自觉。教师要做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教学(也包括实训)的过程真正当成对话的过程,吸引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掌握技能;师生间的交往不仅仅是双方精神世界的相互作用,还包含着知识、思想和意义的传达[5],可见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大。同时,教师要强化服务意识,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好伙伴;另外,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培训。
四、结语
人文精神的培育不是短时间的事,也不是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在校大学生来说,人文精神的培育更应该是一种方法的教导,让他们进入职场后,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所有的问题,解决所有的矛盾,真正做到彬彬有礼,谈笑风生,在人生的长河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在三年大学时光里学到的东西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样,人文精神的培育就算起到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余德刚.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2-31.
[3]刘德恩等.职业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4.
[4]叶开.生活的底蕴来自人文精神http:///cms/article.aspx?nrid=3039(2012-12-06).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大学生 人文素质
1.引 言
人文素质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强化大学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是高等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塑造和培养体育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和思想基础。人文科学所强调的是帮助人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发展。它对于提高人才素质、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活跃思维有重要作用,并对人的创造性劳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何全面提升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诸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类大学生阅读书刊文献的倾向性
据调查了解可知,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日常的闲暇时间经常阅读诗词散文占10%;中外名著占6.4%;武侠言情占21.8%;休闲刊物占15.6%;学习培训刊物占12.6%;体育类刊物占33.6%。调查结果显反映出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科学认识上的偏差,大多数学生着重于阅读休闲类刊物和体育类刊物,相对于学习和人文方面的刊物阅读量较小,尚未形成良好的人文知识学习习惯,处于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
2.2体育类大学生参与校园社团实践活动的
据调查了解可知,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参与校园社团实践活动的人数不足三分之一,而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大多数课余时间都用于专业训练和体育休闲活动。导致学生出现除专业技能外,其他方面知识面较狭窄,人文方面素质相对偏低。
2.3体育类大学生掌握人文知识及实际应用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字较为规范,能清晰加以辨认;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字基本功差,不规范难以辨认;具备一定书法功底,书写流畅的人寥寥无几。从整体情况分析,体育类大学生文、史、哲、艺等学科知识贫乏,尤其是文学素养,写字等示范技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究其原因:(1)理念的偏差。"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素养";(2)科学文化基础薄弱。体育考生虽参加统一高考,但文化课录取分数较低,加上入校后对人文学科学习的偏废进一步增大了落差;(3)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功利性的蔓延以及教育价值取向的偏斜。
3结论与建议
3.1加强对体育类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让学生走出思想认识误区,树立现代人才观。充分认识到,仅具备专业技术与知识距离社会对一个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艺术修养和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化知识层面要尽可能广泛的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社会和组织管理等多门学科。
3.2 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对体育类大学生教育过程中,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全面贯穿人文教育。发扬人文教育的意义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美我们需要的体育人才应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精神;具有素养、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世界优秀学术思想素养、自然科学素养;具备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评价、批判地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学术思想精华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体育专业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专业技能;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
3.3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与完善知识结构
课程改革是培养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内核",是把教育思想、理念、宗旨等转变为教育的实践中介。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课中要适量加大人文知识比例, 融入人文素养内容, 补充科学知识,要以大学科逐步缓解现有专业的局限性, 加强人文学科群建设。广泛增开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相应提高人文学学分,使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 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
3.4 优化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环境的陶冶相对一些强制性的教育手段更为有效,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陶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体育院系的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念、价值观、个性、能力等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专业素质和责任感直接影响到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努力完成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这也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可靠保证。
3.6针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实施分层次的人文素养培养
3.7构建完整科学的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移山,张晓红,曹继红.对体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再探讨[J].现代教育管理,2007(12).
[2] 李景华.体育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11).
特殊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遭遇过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他们就业的同时,在无形中伤害着他们原本就脆弱的心灵,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前就对社会和工作产生了一种较强的排斥心理。
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的维权意识仍旧不强,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为数甚少,自认倒霉仍是大多数残疾人大学生对待就业歧视的唯一办法。
残疾大学生就业思想脉络动态和择业价值取向,取决于学校对残疾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自身能力、就业准备,以及对就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职业化素养,转变就业观念。
特殊教育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方向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新时期社会大环境下忽视特教学生就业对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很多企事业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偏差和误解,他们只是企业免税的工具,凭借国家对残疾人的按比例就业制度,在不影响市场大的竞争环境下,留出一定的市场份额,由一些福利企业生产加工,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
2.用人单位在残疾人劳动权利和就业认识上仍存在偏差,缺乏法律意识,忽视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保护和就业促进,忽视残疾人保障法的效应。
3.残疾人自身存在的问题,反映在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和择业观念上,由于残疾人的身体原因,在与正常人的交往中大多比较自卑、缺乏自信。
“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比较严重、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力、竞争意识弱、缺乏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的实际相脱节等因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残疾人就业工作发展。现阶段解决残疾人就业,首先就要解决好残疾人在就业观念和意识“薄、弱、差”的问题。从提高残疾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入手,解决在思想上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残疾人学生对自身要有准确定位,准确的就业定位应为“岗位技术型”。
二、加强就业指导培训。
残疾人自身素质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缺乏竞争意识和能力,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二低”现象在残疾人中十分普遍,即“文化水平低,技能水平低”,残疾人成为就业竞争中的弱者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做好残疾人的就业工作,加强残疾人的素质培训,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以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
2.以职业要求为落脚点,大力加强在职培训。
3.以创业意识为关节点,大力加强创业培训。
三、加强岗前培训,促进企业文化与残疾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对接。
残疾人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构成,身体状况、生活背景及受教育程度与健全人的差异,导致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打造企业文化来塑造核心竞争力。残疾人毕业生的理念和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
面对这种形势,从事残疾人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应抓住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期,开展贴近实际就业岗位的模拟性综合实训,针对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培训方案,对残疾人大学生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观,并全面系统地进行公司管理理念、安全生产及岗位操作技能的培训,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1.加强德育教育,把残疾人大学生的日常礼仪作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用,最终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这种礼仪习惯会成为残疾人学生职业素质表现的一个亮点。
2.“树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特教学校注重对残疾人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学生“知”与“行”背离,这就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
尤其是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与团队精神,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净化他们的人格品质,使残疾人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团队素质训练、模拟职业面试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习氛围,让残疾人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在开展残疾人大学生职业教育时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内容,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扭转在职业教育中对技术方面的教育培训倾尽全力而忽视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局面。在职业教育中,除了安排技术培训学习的时间外,要适时安排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正确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做好接受就业岗位挑战的心理准备。
总之,要提高特殊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教育引导残疾人大学生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耐挫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就业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就业市场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大学生 信息素养 提高方法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本身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处理及有效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适应现代化的检索和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并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等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化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素养。
1.研究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问卷138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8%,其中男生53名(占39.3%),女生82名(占60.7%)。
1.2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和信息素养两部分。其中信息素养主要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展开,从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调查。
2.调查结果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所得,调查对象男女比例差距较大,女生占到了60.7%;年级分布上,大二大三最多,占到78%。当今社会,电脑作为学习工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78%的学生拥有个人电脑。是否上过文献检索利用课程与信息素养的高低密切相关,55.9%的学生上过此类课程,54.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必要学习。
2.2大学生信息意识现状
通过问卷统计发现,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普遍较强。主要体现在68.9%的大学生能够主动上网获取信息;70.3%的学生认为在现代生活中,及时掌握外界信息,并了解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等很重要;80.1%学生对将计算机和网络运用于日常学科教学持肯定态度。这都说明大学生对待信息的态度是积极的。
2.3大学生信息道德现状
通过问卷统计发现78%的学生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时,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81.8%的学生认为面对信息万千的网络世界,应该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与劳动成果;57.6%的学生不会区分网络上的免费与付费信息,没有考虑到其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
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网络中不道德及违法犯罪行为,但男生相较于女生不太重视网络行为,甚至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事,这也是多数网络犯罪是男性所为的原因之一。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对人的培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素养中的道德教育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2.4大学生信息知识现状
通过问卷统计发现:52.4%的学生了解/比较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如:信息论、信息检索、知识产权、计算机病毒、信息污染、信息犯罪息源、隐私权),这说明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理论和实践基础,但不全面,信息积淀贫乏。学生对于使用网络资源(如专业网站、网络图书馆、在线知识教育等)进行学习还是比较熟悉的(58.7%);男生比女生擅长对计算机进行维护;65.5%的学生经常使用Blog(网络日志)或多媒体网络发表自己的文章或技术作品。这表明学生基本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5大学生信息能力现状
通过问卷统计发现绝大部分(93.3%)的学生能熟练地操作复制、粘贴、剪切、保存等功能,且男生动手能力强于女生。一是因为传统教育侧重训练男生的实践能力、女生的思维能力;二是因为男女选择课程不一样,男生比女生更喜欢有实验、技术支撑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工具的普及,75.5%的学生能通过电子邮件E-mail、公告板BBS、实时聊天工具等与同学、老师、专家和其他人进行讨论、学习。45.9%的学生能够将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类,女生在这方面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性做事细致负责有关。
大学生虽然能够掌握部分获取信息的技术,但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能力较弱,缺乏高效检索信息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准确有效地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应注意此方面能力的培训。
3.大学生信息素养低下的原因
从调查的结果看,学生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3.1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除了信息技术课,虽然有些课程也有实践动手,但较少涉及信息技术的实践使用,文献检索课也只是部分专业开设,学校也没有统一规划。信息素养教育也常常脱离现实,仅仅是为了学技术而学,缺乏创造性的项目和研究性课题。
3.2任课老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意识和水平不高
许多教师没有接受过信息素养培训,难以意识到要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信息素养训练;部分教师养成了传统教学的习惯,习惯采用“黑板+课本”的传统教学方法。他们自身的信息素养就不高,无法充分利用网络来备课和教学,指导学生信息化学习也就无从谈起。
3.3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有目的地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淡薄,有时只是为了应付课堂需要或完成某一任务、活动而去收集信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男生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学生意志力薄弱,经常会受到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及欺诈信息的骚扰。此外,学生已习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缺少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机会与经验。
4.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信息素养中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努力。
4.1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规划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将信息素养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利用网络建立校园网、多媒体资源库,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方便师生在网上进行学习、交流、答疑。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4.2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4.2.1信息素养教育以现实生活为对象
在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时,可以选择现实生活中受人关注的有意义主题、暂时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等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解决问题为主要原则。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大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文献,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
4.2.2信息素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国外教学实践证明,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信息素养,同时较高的信息素养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教师可把图、文、视频、动画等与课程教学有机组合,将抽象的中医形象化、具体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来促进学生主动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成为研究者,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交流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建立电子档案袋,既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又能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4.2.3信息素养专题化
依托高校图书馆,邀请本领域的专家、教授定期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获得中医药前沿信息,开阔视野,提升内涵。还可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大赛等,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检索、分析、利用和评价信息。
4.3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学校要积极营造条件,对任课老师进行信息素养系统培训,同时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及信息素养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维维,李艺.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2]宋惠兰.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分析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3,(175).
[3]石继平.多校区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7,27,(1).
[4]张志华.论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D].南京师范大学,2007.
摘要:本文基于社会需求和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现状,提出了大学也须重视职业素养教育的观点,并从职业道德素养、职业技能素养、职业人文素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分别提出了素养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人文素养
很多媒体报道了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一旦就业,或者单位对大学生不满意,或者大学生频繁跳槽,没有敬业精神,尤其是2004年11月《中国青年报》报道,重庆某公司在7月份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21人,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辞退了其中的20名大学生,其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基本的职业素养。这些都凸显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亟待加强。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能否从“学生人”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的任务,成功转化为合格的“职业人”,能否真正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学的职业素养教育尤显重要。
所谓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指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时未来社会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迫切需要,又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基地,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人文素养培养三个大的方面。
职业道德是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的总称,也是一个人职业素养的核心内核和基础。湖北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曾公布过一份《毕业生选聘现状调查问卷》,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到岗率不足70%,大学生毁约现象极其严重。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过于追求物质待遇,缺乏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夸大在校成绩,伪造荣誉证书和工作经历,屡屡毁约,频繁跳槽等等,都是职业道德素养缺失的表现。高等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重点是加大对学生的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的教育。诚实守信不但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和内在的价值体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只有诚实守信,社会才能和谐进步,因而,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十分重要。一项关于“企业所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和品质”的调查显示,72%的企业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中的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一个人从事职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爱岗敬业,才能不断提高自身适应岗位的能力,才能不断取得进步。这既是大学生应有的觉悟之一,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珍惜敬重、勤奋努力、尽职尽责,教育部曾对2006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做过调查,78%的用人单位把敬业精神放在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第一位。只有对自己职业的敬业,才能激发自己的潜力,在日益竞争剧烈的背景下,促进个人职业成长和用人单位事业进步,实现“双赢”。
职业技能是大学生求职的硬件条件,是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具体化、职业化的体现。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的《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缺陷问题,已成为制约其顺利就业的主要障碍。有很多学生高分低能,在大学专业学习一直名列前茅,一旦到了工作单位却眼高手低、“无从下手”或者“上不了手”。这一方面与当前的教育模式有关,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是死记硬背的书本教条,重视了脑力训练而忽略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与学生自身素质有关,不能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造成很多大学生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出现单位招聘不到人与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并存的矛盾。如何使大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快速地转化为职业技能,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最近,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校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教育教学特色,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这给高等学校做好职业技能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所以,大学应加强将理论知识转变为职业技能的教学,改革革新教学方法,加大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多与社会沟通,学以致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到相关社会行业中实习实践,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都是高校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很好的途径。
职业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综合表现,是大学生平时习惯的积得。它包括了一个人的团队协作意识,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往和沟通的水平以及个人理智和情感的合理处置能力等等,是一个人的业务技能是否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促使其情感智慧得以提升,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首先,大学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使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随着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的力量越显渺小,许多项目和工作的完成需要集体和团队的通力合作,仅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完成。现代社会非常重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这已成为职业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一环。其次,大学也应该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锻炼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只有创造了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才能产生凝聚力,才能很好地发挥团队的集体力量,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再次,职业人文素养还要求大学生学会处理个人理智和情感的关系,做一个社会成熟度较高、社会化较为完全、人格完善的职场人。这样才可以创造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才可以使自身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据统计,绝大部分科技创新项目都是在和谐的团队和宽松的合作环境中产生的。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专业教师、“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作用,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顺利走向职场,准备好各种条件。
参考文献
贾启艾. 职业教育的人文定位和人文路径【J】新西部. 2010.10
谢军. 以提高职业素养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学理论.2010.23
一、班主任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师
当代大学生进取心较强,积极要求进步,敢于挑战,期望值较高,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但是,他们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尚不够清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太明确了,甚至存在误区。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既不利于其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也不利于其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事业的发展。思想导向的不清晰往往会困扰大学生,阻碍其健康成长发展。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能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到引导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在学生心中有比一般教师更高的权威,学生对其比较信任。高校班主任经过工作的历练,比学生理智、视野开阔、经历丰富;因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其特殊的角色地位,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制定科学的人生规划。
二、班主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师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从总体来看是积极向上的,但在他们成长当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消极、退缩、不负责任等现象。在学习上,想不劳而获,遇到困难缺乏信心和勇气,心理脆弱易产生消极情绪;在生活中,自制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我行我素。有些学生只能被表扬,不能被批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导致个别学生因参与活动失败或被拒绝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等而走绝路。班主任作为一个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的角色,作为一个与学生联系较多的师长,利用其工作优势,应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班主任工作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使得他们可以十分便利地、适时地把握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情况,进而能够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班主任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这项德育工作主要是一种以心育人、以人育人,进而提高人基本素质的精神劳动。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心育心、培养优良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教育;所以,班主任应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发展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在与大学生接触过程中,要不断细心地、敏感地把握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细微的变化,进而及时有效地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交际、择业、危机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既能弥补大学生远离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压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离不开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心理训练。虽然已经步入了大学阶段,但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发展状况、情绪体验状态、意志品质特点等有时认识得并不是很清楚,他们有时会感到困惑、迷茫,不知怎么面对现实或走不出困境。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与他们一起体会、共同感受,加深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进而相互了解,获得感情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向班主任吐露他们的心声,在把内心的不安与焦灼向老师倾述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理宣泄。这不仅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也来自于班集体,而良好班集体建设的主导者、领头羊是班主任。班集体是大学生入学以后第一个正规的群体,在这个集体中,大家一起活动、学习,互相感知彼此的情感、认知,相互之间影响很大。大学阶段,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强,但他们仍然需要被集体接纳、认可。良好的班集体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归宿感和安全感的需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促进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同时,学生会从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并在增强集体意识、集体责任感的情况下,产生热爱集体的积极情感体验。这样就避免了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心理挫折,也避免了因为孤独与被排斥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三、班主任是大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提升的督导者
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养的形成应从小抓起,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教育对于青年一代来说不是最主要的;但从目前大学生成长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文明礼貌素养来看,其基本道德素养的提升仍值得关注。对此,班主任的作用不可忽视,班主任是大学生基本道德素养提升的督导着。班主任的工作角色特点决定了其应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在学校师生关系中,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更易于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更易于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同学关系、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能很好地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各种机会,有计划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和帮助。
四、班主任是大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行为深化的鞭策者
任何一个人都要明了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范,否则无法生存和发展。对于社会规则规范、法律制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学校教育让其有所了解,一方面通过其参与社会实践使其进行感知体验。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社会规则规范、法制法纪教育的途径方法很多,班主任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可以在班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进一步宣传和指导,鞭策学生在不久的将来能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职责、能严格规范行为、塑造应有的人格形象和社会形象。当代大学生虽然知识丰富、思想活跃,但法制意识、观念较淡薄,法律知识缺乏,有的不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行为轻狂不负责任、有的意气用事而缺乏理智;所以,班主任应利用自己的特殊角色地位,随时教育引导。总之,班主任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承担着艰巨任务,在他们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班主任在高等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
作者:刘彩梅 单位:集宁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