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的审美价值

艺术的审美价值

时间:2023-06-30 17:2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的审美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1篇

关键词:当代艺术;审美取向;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1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21-02

从时间上来说,“当代艺术”主要指的就是今天的艺术,深入其本质,主要指的就是具有现代精神同时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从这一方面来说,当代艺术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包含着艺术作品的“现代性”,同时还包含着艺术家对今日社会生活有所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身处今天的文化环境中,面对的是今天的现实生活,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必然会体现出今天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即使是要表现历史或是未来,也需要对其进行当代性和当代感受的转换。由此而言,一个时代的艺术能够直接体现这个时代的民族审美意识、心理状态和精神现象。中国当代艺术代表着我国艺术的先进水平,引领着我国艺术的总体发展方向,这种“当代性”正是建立在我国文化体系之上的。随着媒介革命的不断发展壮大,艺术逐渐从精英艺术转向大众艺术,使普通大众从观念上突破对传统美学的界定,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艺术发展逐渐通俗化,呈现出一种不再为高雅艺术、精英艺术独享的发展趋势。

一、艺术审美价值的内涵与实现

十八世纪,美学成为哲学门类下的独立分支,与伦理学和认识论并列。与此同时,艺术作品的价值在现代美学体系中一直争论不休,集中表现在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康德认为,人的全部认识能力可以分为知、情和意,它们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领域和价值追求。认识价值主要来源于知性对真的追求,伦理价值来源于对善的追求,而审美价值则来源于对美的追求。所以,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形式之一,它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讲,也可以分为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

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首先,在艺术审美价值创造中,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赋予作品中,同时以观赏者的角色评判自己的作品能否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说,在艺术家的作品创作过程中存在着隐含的观赏者,而艺术家进行作品的创作首先就是为了让隐含的观赏者能够理解。艺术家想要使作品的审美价值得到实现,就要深入揣摩观赏者的心理,作品只有被观赏者接受,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总的来说,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在观赏者的接受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在观赏者的解读中逐渐呈现出来,也可以说,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是观赏者的发展与再创造的过程。

二、当代艺术使用现成品,使之与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

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作为人类文化精神延续的艺术,想要真正为人类提供精神食粮,就需要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接受创新,而这也意味着当代艺术必然呈现走向现实、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二十世纪初,法国画家杜尚展出自己的作品《泉》,该作品其实就是一个签有杜尚署名的小便器。当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以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于人们眼前时,它原先作为小便器的使用价值便不再存在,但是同时出现了一个新的意义,人们也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它。当代艺术将生活融入其中,利用现成品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对于艺术的关注不再只是单一的停留在艺术作品上,而是将眼光更多地投入到现实生活中。

(一)将现成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当代艺术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但是对于作品中“形体”的塑造来讲,不论是在传统艺术还是如今都始终受到艺术家的重视。比如传统的雕塑作品形象往往通过“雕”、“塑”、“刻”等手法来表现,而当代艺术中,“拼贴”、“挪用”等艺术手法逐渐兴盛,甚至是一些现成品也被大量的运用于作品表现中,使其成为作品整体的一部分。例如我国《收租院》这件大型的泥塑群像,整个作品采用了连环画般的表现形式,通过逼真的人物造型和簸箕、风谷机等现成品的组合,展示了地主向农民收租的真实场景。再如杜威汉森的著名作品《旅行者》,将两位游客塑造的栩栩如生,而为了追求更为真实的感觉,艺术家将两位游客穿上真正的服装。在此作品中,现成品发挥了与在生活中一致的使用功能,而并未有其他不同的意义。

(二)将多个现成品进行组合与重构

现成品除了在当代艺术作品中以部分的形式而出现,同时还经常表现为多个现成品之间所进行的组合和重构。由于现成品本身的构成材料较为多样,同时组合方式也千变万化,所以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充满着创造的趣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毕加索的《公牛》雕塑作品,该作品用车把表现公牛的牛角,借助于自行车座的倒三角形表现公牛的头部。在这件作品中,现成品成为了艺术作品的全部,可以说车把和自行车座构成了雕塑作品的材料,是为作品的造型服务的。而杜尚的作品《自行车轮》则将现成品组合起来,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在他看来,车轮就只是车轮而已,就像其他的车轮一样,一旦丢失或者毁坏,就可以立刻被新的车轮所替代。作品将造型、审美等因素排除在外,真实的再现了车轮的实用价值,是对无意义的现成品通过组合,赋予其艺术的光芒。劳申伯格也曾利用现成品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作,主要借用了现成品在社会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来表达作品中的文化意蕴。例如其作品《交织字母》,借用破旧的山羊标本和废气的汽车轮胎进行组合,使山羊从轮胎中穿过,同时在羊头山撒上一些油彩,在羊脚下铺上一块乱涂乱抹的画板。这件作品看似采用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现成品随意组合而成,其实却含有深意,著名批评家罗伯特・休斯就从中解读出作品对于性、对于男同性恋的暗喻。

三、当代艺术追求现实性,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模式

我国的当代艺术采用了大量的现成品作为艺术品创作的材料,表现出与生活结合的日渐紧密,同时艺术作品和大众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日渐频繁。由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大众对自身现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很多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极其不满。再加上当代文化的广泛普及以及人文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艺术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只能仰头欣赏的作品,而是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对现实生活真实再现的表达方式。艺术审美在与现实生活逐渐融合的过程中,更多的将追求“现实性”作为审美活动的主要内容,并努力使艺术创作活动突破对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向现实生活转变。例如陈丹青的作品《牧羊人》就打破了时期形成的“红、光、亮”画面风格,用直白的笔触描绘出正在相拥接吻的情侣,画面不再表现革命的激情,而是用生理的激情来取代。作品中的男人虽仅露出背影,却能看到其强悍有力的雄姿。而画面中的女人,其动作僵硬笨拙,仿佛与男人不太和谐,但正是这种不和谐赋予了整幅画面全然不同的美感,仿佛正在挣脱教条的束缚。时期美术创作中一直都被避讳的爱情这一现实主题大胆出现在画布之上,不加掩盖、不加修饰,就如此真实的呈现出来,凸显了艺术作品对于思想的束缚和挣脱,同时也体现了作品向现实迈进的巨大转变。

四、当代艺术更新了艺术接受方式,成为艺术家和大众交流的载体

(一)当代艺术接受方式由“一对一”转向“对话”

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接受模式中,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主要采用的是“一对一”的接受模式,这从一定程度上来看极大的限制了观赏者对于艺术信息的自主能动选择。传统的艺术作品大多数都是艺术精英创作出来的,处于艺术创作发展的前沿。他们在艺术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这就注定了观赏者对于此类艺术作品只能是遵从、赞赏。正是由于精英文化所具有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造就了传统艺术“一对一”的接受方式,主要表现为精英艺术家向观赏者的单向展示。

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科技力量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逐渐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的视觉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社会,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艺术成为了包含着视觉艺术、媒体艺术、大众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艺术,其艺术审美价值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从“一对一”逐渐向“对话”的模式转变,这主要表现为艺术再也不是精英艺术家对观赏者的说教,而是艺术家与观赏者双方在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文化性沟通,这也使得艺术家、观赏者和艺术创作活动之间产生了文化利益的一致性和文化共通性。

(二)当代艺术成为艺术家和大众交流的载体

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融入艺术作品并将之呈现给观赏者,观赏者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作品的造型、构图、色彩、材质等艺术元素的呈现与作品进行交流与对话,并从中得到感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艺术家产生情感共鸣。当代艺术比以往艺术以更加大众化的姿态呈现,成为艺术家与大众交流的载体。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观赏者对自己的生存活动及状态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观察和感悟。而艺术家的作品也不再成为自己孤芳自赏的或是自我安慰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与大众交流的载体。而正是交流,才使得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到真正的实现,同时艺术创作活动也真正成为了人们重新审视自我的独特文化方式。例如2011年,何多苓创作了“兔女郎”系列,整个系列中的兔女郎都充满着孤独和忧伤,而其中的作品《兔子的诞生》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该作品与《维纳斯的诞生》有较多相似之处。何多苓想要表现的是维纳斯诞生的时候有春神的迎接,而兔子的诞生就只有独自的凄惶。用兔子代表当下,用维纳斯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用两者的不同心境传达对当下艺术的思考,是不是我们当下的社会现实远不如文艺复兴时期幸福?

五、结语

艺术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不仅仅包含了艺术审美价值在艺术创作中的动态展示,同时也展现出了其在审美接受中的实现。研究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有利于全面把握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发展趋势,对于当代艺术审美所呈现出的现实性、对话性等特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对艺术审美价值的动态系统进行考察,对于艺术创作本身和艺术审美价值理论的研究均重要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2]彭锋.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J].美术观察,2013(05).

第2篇

关键词:艺术审美 个体 社会 价值取向

美育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应人们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要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学科,美育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艺术专门技术的传授主要是由专门的艺术院校承担的,但是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虽不以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为主,它更重要的是为艺术提供了数量众多的承受者——对艺术感兴趣,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某种程度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成员。他们是多样性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如没有这一土壤,其自身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师范艺术审美价值的社会背景及构成因素

现代社会中分工的专门化和细密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完全正确认识艺术的审美价值,这将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看到,一些人只在有限的领域内片面地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例如,一些人对艺术活动、衣着打扮、生活用品、生活工作环境等缺乏审美基本常识,特别是有些人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轻视艺术、歪曲艺术,甚至诋毁艺术时,我们怎能不感到忧虑呢?出现这些问题,其中一些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够。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自身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又怎么去承担教书育人的重担?说得严重一些,这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它将会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脚步。因此,加强当代师范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已刻不容缓。

在现实生活中,美以各种形式存在,可以归纳为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等。我们所说的审美原则就是社会审美、自然审美、形式审美和艺术审美相结合,就是将不同的秩序结合到一个包含性的经验统一中的联合,这些审美原则是构成个体审美价值和社会审美价值的标准。艺术美泛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作品和其他劳动产品不同,劳动产品是在实用基础上讲求美,而艺术作品则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以精神享受。从现实生活到艺术作品完成是艺术家的一个创作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的性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美。就某一具体作品来说,客观对象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丑的。客观对象不能决定艺术作品的美、丑性质,因为艺术作品的美取决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艺术美和其他美的形态一样,都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而艺术美作为美的较高的形态,则更加充分体现了艺术家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创造,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影响,成为鼓舞人们创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二、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一个复杂的审美价值系统,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是社会审美共同价值的基础。首先,从艺术接受者的主观动机来看,他之所以为艺术作品所吸引主要是出于满足个人精神上的需求。艺术接受者预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得以实现。其次,从艺术价值实现的过程而言,个体审美价值总是先于社会审美价值。在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旨在个体精神需求获得满足之后才接受作品政治、道德因素的影响。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的渗透上。艺术接受者固然都是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来从事艺术接受活动的,但同时他又代表着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事实上并不存在离开社会的纯粹生命个体,也不存在离开生命个体而独立存在的社会。一切社会性都是通过个体性来表现的,人就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当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承担者而面对艺术的双重价值时,就不可能以纯粹个体或纯粹社会集团的代表者的面目出现。在主观态度上总是两方面相互渗透,因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接受者那里与其某些个性因素相融合而带有自身的特点。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也会因社会价值的渗透而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在具体的艺术审美中,人们所获得的愉悦之情一般都是艺术的社会审美价值渗透于个体审美价值所产生的效应。

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的关系还表现在他们的相互转化上。当人因为对自由的热爱与向往而投身于社会活动时,这种个体审美价值就转化为社会审美价值;当一种社会审美价值成为强化艺术活动主体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时,它就转化为个体审美价值了。我们对艺术双重审美价值的划分完全是着眼于艺术对个体和社会整体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上的。无论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还是社会审美价值,都只有在具体的关系中才显现出来。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唯独艺术作品才能满足的那种特殊精神需求,于是他与艺术作品发生联系并从中得到满足,这样艺术对个体来说就显现出个体审美价值。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艺术这种精神产品恰恰在某些方面满足了社会的客观要求,于是艺术就具有社会审美价值。但生命个体总是社会中的一份子,社会又是生命个体所组成的,人既是个别存在,又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因此,艺术的个体审美价值与社会审美价值又总是在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中发挥其功能作用的。

三、师范美育教育中的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1.对个体审美发展应给予尊重

艺术个体审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审美态度、审美直觉和审美趣味,它明显地不同于科学认识、实用伦理的态度。现代审美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审美态度并非先天具有,而是审美教育的结果。没有系统接受审美教育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来对待客体,在审美与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如果说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赖以进行的前提,那么审美直觉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主体方面的基础或能力。有些人认为这种直觉不可能通过教育手段来习得,是一种先天具有的主体能力,这种说法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我们同样可以说,凡是人都具有灵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我们不否认某些艺术门类需要具有特有的先天直觉,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大多数师范学生的审美教育。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个体审美总是依凭某种参照来进行审美活动,而这种参照结构就是审美趣味。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个性审美偏爱,审美偏爱是个性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是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风格、题材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审美偏爱的成熟,表现为兴趣的专一性与兴趣的可塑性之间的一种张力和平衡关系。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尊重个人的创造,尊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种类,使受教育者学会尊重个性。广泛的艺术审美趣味,将为宽厚的胸襟和平等的民主精神奠定基础。

第3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审美内涵

声乐艺术自发展以来就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人们对声乐艺术的欣赏不但可以缓解疲乏的心情,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们鉴赏美的能力。另外,声乐艺术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表演者的内心感受以及听众的直观感受,进而使得表演者以及听众之间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有一定的共鸣,在提升听众审美能力的同时还可以给予其舒适的情感体验。声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充分地体现出了其内涵所在,要想使得声乐艺术能够完美的演绎,就需要对其内涵进行一定的探讨,声乐的审美内涵对声乐艺术的演绎有着最关键的作用。

一、声乐艺术中审美内涵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形式,是通过音乐的形式将人的音调充分的展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可将音乐以及声音完美的结合。声乐艺术的造型性较强,在其中加以语言的修饰就可以轻松的传达人们心中的思想感情,审美内涵在声乐艺术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出来。

(一)审美内涵是声乐艺术的价值体现

审美内涵是声乐艺术的具体价值所在,是促进声乐艺术追求美的关键。声乐艺术的审美需求较高,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但不管是声乐教学方面的内容还是声乐创作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声乐审美内涵对其进行晕染。审美内涵对声乐艺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声乐艺术的成功。另外,成功的声乐艺术需要审美内涵的支撑,良好的审美技巧可帮助人们提升审美感受。所以,我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时候应该将审美内涵充分地与其相融合,这样不但可以体现出艺术创作的价值,还可以将人们的审美价值不断地彰显出来[1]。

(二)审美内涵是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

审美内涵是声乐艺术的具体体现,是声乐艺术表达情感的关键所在,审美内涵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声乐艺术的内在情感充分的体现出来,使得表演者与听众的思想以及情感达到融合的状态。审美内涵可促使声乐艺术的旋律以及词曲等表演发挥出其中的价值,可见审美内涵对声乐艺术的影响力之大。

(三)审美内涵是指引声乐艺术前进的方向

声乐艺术的大力发展离不开审美内涵的支持,审美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声乐艺术的前进指明了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上升,流行音乐的出现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可见,审美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声乐艺术的发展[2]。

二、对声乐艺术中审美内涵的探讨

声乐艺术丰富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审美内涵的多样化。审美内涵的发展是声乐艺术前进的动力所在。

(一)声乐艺术中审美内涵的抒情性

声乐艺术的内容较为丰富,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独特的音调充分的展现出审美内涵的抒情性特征,通过音乐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充分的表达出来,可以让听众感受到声乐的真情实感。

(二)声乐艺术中审美内涵的形象性

声乐艺术中审美内涵的形象至关重要,好的形象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声乐艺术的完美发展。审美内涵对表演者的动作、表情以及服装的要求较高,表演者只有将自己的动作美、表情美以及服装美充分的展现出来才可以体现出声乐艺术的价值,给观众更好的视觉体验[3]。

(三)声乐艺术中审美内涵的沟通性

审美内涵可以将声乐艺术中的音调美以及词曲美进行沟通,进而使得听众感受到来自表演者内心的情感,听众受到情绪的感染之后也会与表演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有利于加强二者之间情感的沟通。

(四)声乐艺术中审美内涵的表演性

声审美内涵要求声乐艺术在具有较高的表演性,好的表演可使观众感受到曲谱方面的魅力,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将曲谱美通过自己的表情充分的展现,可使听众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旋律也会让听众感觉自己置身于奇妙的环境中,进而使得整个声乐艺术表演更具感染力[4]。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中不同的词曲有不同的特点,对声乐艺术的欣赏最主要的就是要对其内涵进行探讨。对声乐艺术内涵的探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开展有效的审美活动,对其内涵充分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整体上欣赏声乐艺术的魅力,还可以让我们全面的了解到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以及内容。所以,在欣赏声乐艺术时,即不能太过苛刻,还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声乐艺术的微妙之处,在无序的艺术美感中找到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使其更加有魅力。所以,我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将其作为重点对待,通过提升对声乐艺术的情感认知来感受声乐艺术的美好,进而帮助我们深刻的体验声乐艺术的审美内涵。

[参考文献]

[1]石苇.关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体现研究[J].音乐时空,2016,02:101-102.

[2]戴媛媛.声乐艺术指导价值内涵的二维阐释——基于钢琴伴奏艺术审美与文化理念层面上的辨证思考[J].乐府新声,2015,33(2):172-174.

[3]王若舟.浅述声乐艺术审美要素及其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08:81.

第4篇

关键词:艺术价值 审美价值 经济价值

一、引 言

艺术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一种特殊的构成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承担着传播思想、文化观念以及丰富情感生活的功能。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艺术品既包含了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蕴藏着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是一种有价值的精神产品。对于艺术价值的追问,向来是美学史中的主流话题之一,近几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人们对艺术的价值问题尤为关注,成为文艺理论界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因而当前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艺术价值及其结构问题极为适时而必要。

二、艺术的价值系统具有多元性

研究艺术价值,首先需要界定的是“价值”这一概念。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深刻而简洁地揭示了价值本质:“‘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表明“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而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所显示的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存在于主客体关系中的,以主体评价为主导的对象的合目的性,“也就是在主体与窖体的交互作用中,客体所具有的功能、特性及意义对于主体需要的适应与满足”。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指向人类主体活动的全部对象、集各种活动的功用于一身、融人类各种基本活动方式为一体、适应与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从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构成了一个具有多元性的价值系统――艺术的价值系统。

根据艺术的功能、特性及其对主体不同需要的满足,艺术的价值系统大致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构成艺术价值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价值类型,是构成艺术之为艺术的真正本体。艺术在具体、生动、形象的“美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蕴含着高尚的精神内涵和真挚的情感,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类对自然界与社会的审美关系,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能够集中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2.历史价值

艺术作品记录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求索,以及对它所处的时代产生的推动作用,这些特质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

3.认识价值

艺术是一面真实、生动、形象地反映自然、社会与人类的镜子,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缩影,通过艺术鉴赏活动,人们可以深刻地认识社会、时代、人生,洞悉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可以认识自我,认识整个生命过程,从而满足人类对其生存环境一自然与社会―一及自身的全面认识的需要。

4.娱乐价值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可以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得以宣泄,同时也可以使消极、麻木的心态得以“鼓动”、枯竭的心力得以“补充”和“滋养”,从而保持人们心理上的平衡,获得心旷神怡、其乐无比的身心愉悦。

5.经济价值(含收藏、投资价值)

艺术不是一个经济事实,也非功利的制作,艺术较之经济,没有强烈的利益目的。然而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尤其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艺术品逐渐成为流通的商品,或商品化的艺术品,艺术生产和艺术品无法摆脱经济价值影响。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也要体现自己的实际效用,作为创造者谋求生活资料的手段。

6.社会价值

艺术诞生于人类的需要,也发展于人类的需要,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艺术必然要和人类诸多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绝对独立的“惟艺术”是不存在的。其社会价值又分为。

7.道德伦理价值

通过对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及深刻的伦理道德评价的艺术品的欣赏,人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共鸣,陶冶、发展、完善人性,提高自己的伦理道德标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8.工具价值

艺术的某种功能可以服务于某种外在的目的,即对于艺术之外的某个目标、目的或者功能而言有利用价值。

9.交流价值

艺术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思想情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达到思想感情的融合、统一,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巩固自己的完整性这样一种需要。

10.信息传播价值

艺术是传播各种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欣赏这条渠道,获得大量的重要信息。

三、现代社会艺术的主要价值

艺术永远以现实为自己存在的基础。而现实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改造现实的方式、手段必然随之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类的需要也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涌现出新的倾向。同时,艺术本身(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创作手段、表现方法等等)也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因此,艺术的价值系统不仅具有多元性,而且具有动态发展性,即艺术价值系统绝对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活动及产品的改造、变形,对自然及人类社会产生的意义、作用发生变化,其价值主体也有所侧重。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艺术的价值体系会出现暂时的混乱,甚至会一时误入歧途。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经历着社会与文化转型的巨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的风起云涌、社会消费系统的逐步强大,商品意识广泛渗透文化的各个领域。艺术由高高在上的精神产品下降为普通商品,精神性追求被置换成了商品化生产。为了迁就商品的供求逻辑,艺术产品不断变换着形式以满足一些群体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在这样的形势下,艺术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工具价值被极大地强化,偏离了其精神性的价值本体。

其中,经济价值的强化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上反映尤为突出。在国际市场和金融全球化的带动下,新一轮的投资和交易模式及资本流动引发了艺术市场的巨大变化。短短的几年中,金融操作模式的引入、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交易大盘的巨大增量等直接引发了艺术市场从一个收藏性市场向投机性市场转变,而一些其他不定变量也开始渗入其中,导致艺术品的经济负载功能大增。“不到6年的时间里,中国书画和中国当代艺术板块先后领衔上演了个两个波段的涨跌大戏,其曲线起伏之大、区间时间之短、信心值前后的起落堪称跌宕起伏、动人心魄,几个零的增减游戏仿佛就是瞬间的事情。”面对这一状况。人们难免陷入迷惘与困惑: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否由其艺术价值决定?艺术品 的经济价值是否等同于艺术价值?

要消除这类困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价值与价格的区别,价格始终在变化,价值则相对恒定。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有关,但并不代表艺术价值。价格是在交易中动态形成的,反映了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中的交易系统对艺术品价值一种货币化的共识。艺术品一旦流通起来,就具有了商品性,成为特殊的有流通性的商品,只具有符号的意义而不再具有审美的价值,其市场价格就会取决于许多非艺术的因素,如艺术品的流行性、艺术家的名气、制作费用、其他艺术品门类的竞争,而这些都是动态变化值,必然导致价格认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价格围绕价值所进行的虚实波动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艺术是精神产品,也是精神消费品。但这几年艺术市场的问题就在于把艺术只当成了物质产品。由于投机与炒作的介入,艺术被不断地商业化、物质化。许多投机家判断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准是价格,对他们而言,艺术品和股票一样,买入只是为了倒手获利,“炒”出更高价格。艺术品的交易过程被人为地缩短。展览和评论本是一个重要的价值判断过程,也是一个选择、过滤的过程,倘若没有这个过程,得出的价值就难以牢靠。然而现实中许多拍卖行直接找艺术家订货,艺术品直接就进入拍卖行,没有经受过任何价值检验,无法对藏家负责。而拍卖时按平方尺估算价格,这也是物质的观念,是外行人造出来的可悲之举。

投机主导的市场过热,反过来又影响了艺术家的价值导向。如果通过作品能够看到艺术家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其艺术价值可想而知。一些中国当代艺术专为“国际”量身定做出口的“外贸产品”,或随意玩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如四大发明、周易八卦、风水算命、京剧脸谱等,或忙碌于对西方后现代艺术观念的表层转述与艺术形式的重复试验,既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体验,又缺乏对当代生活与文化问题的感悟与思考,难以造就有内涵、有本土优势的原创作品。暴利的诱惑。使一些艺术家远离甚至脱离了艺术追求,虚浮、投机、庸俗、欺诈的作品开始泛滥,成为一堆堆“昂贵”的垃圾。

全球金融危机给一度喧嚣、浮躁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带来了沉寂,也给中国艺术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契机。在对艺术的认识中,拍卖的导向作用暂时减弱,对艺术价值的判断逐渐向理性回归。人们开始意识到:艺术市场不是艺术,艺术品价格不是艺术价值。价格毕竟是短期的、暂时的运作,就长久来说,艺术价格总是围绕艺术价值的。历史的长河如大浪淘沙,磨灭不了的,是任何时空下都熠熠生辉的那些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

此外,与艺术的经济价值被片面夸大相一致,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的工具价值被日益强化。以江苏姜堰的溱潼会船节为例,该会船节历史悠久,由南宋相沿至今,历经千年而不衰,有“天下第一会船”美誉。每年清明翌日,溱潼、兴泰、俞垛、华港、淤溪、桥头及兴化周庄、茅山、江都吴堡、东台溱东等乡镇会船聚集溱潼东观祭祀孤坟野鬼,随后有大型赛船及会船活动,集竞技、表演、送头篙、唱戏、酒会、庙会等民俗文化于一身,场面壮观,充满水乡风情。90年代后当地政府逐步介入,使会船节由一个民间自发的民俗活动发展为“文化大盛会”、“民情民俗博览会”。近年来,随着姜堰经济的发展,溱潼会船节成为姜堰招商引资的经贸大集会。当地有关部门与媒体深度合作,从“炒会船”转向“炒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又从“引游客”向“引资本”转变。“以船会友”的会船节,让姜堰赚得了人气,还赚来了“财气”。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双赢”,但对这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本身而言,许多原生态的因素正在被异化、破坏,其原始的生命张力正在消失,有沦为民俗表演之虞。

第5篇

关键词:音乐;审美价值;认识价值;非认识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8-0102-03

在人类的审美世界中,艺术往往居于核心地位。审美价值是艺术的一项重要特征,这正如敏泽所说,“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根本特征和价值根源在于审美。审美价值是艺术的其它社会价值的安身立命之所。离开了艺术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艺术的任何社会价值都将无所依托。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追求艺术的社会价值,最终只能是缘木求鱼,并使艺术沦为艺术的赝品和低劣的宣传。”[1]杜书瀛[2]认为,审美价值是一般价值的特殊形态,它有着自己的明显特征:审美价值是一种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具有更强烈、更明显的情感性;审美价值更明显地表现为它是以人自身为最高目的、以人的全面而完整的发展为最高理想、以满足人本身的自由生命创造为最高尺度的价值;审美价值的形式具有更加重要、更加显赫的地位和意义等。

在各艺术门类中,“音乐从生产、巫术等活动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就是为了满足人类越来越强烈的审美需要。”[3]在音乐价值方面的研究中,我国学者王次炤的《价值论的音乐美学》、还有林华、罗小平、汤亚丁、韩钟恩、罗艺峰、谢嘉幸、陇菲等等音乐大家,都有关于音乐审美价值研究的力作,表明关于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且方兴未艾。近年来,心理学研究中将价值分为认识价值和非认识价值,[4]为音乐审美价值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和方向。

一、音乐的非认识价值

非认识价值即情感的和特征的价值。这类价值仅仅代表某些个体的态度或情绪反映的独特性。费尔巴哈认为:“音乐是感情的一种独白。”[5]音乐的非认识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音乐自身具有的主观性方面。例如,一件音乐作品中的信息不需要是理智的或者是实用的,它可以仅仅是有感情的。如果一件音乐作品能使人获得特殊的、确实的情感(不管是高兴或悲伤的),那它就可以被认为是好的音乐作品。卡尔·达豪斯(Carl Dalhaus)认为:纯粹的音乐只能以器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器乐是最卓越的音乐形式,它使得类似宗教的聆听体验得以发生;这种音乐没有被令人心烦的歌词或额外的音乐参照物所玷污;它是至高的艺术,并且它的主观性仅仅就是它自己。[6]

Mcmullin提出:“认为情绪的价值与自然科学工作是不相容的观点似乎是合理的。没有理由认为人类的情绪性对自然世界的结构是一个可信赖的向导。”[7]这句话说的是情绪问题可能对自然科学研究产生一些干扰,却从另一个侧面暗示了艺术工作与自然科学工作的不相容性。黄海澄认为,“艺术主要应属于价值—感情系统,艺术理论主要应建立在价值论的哲学基础上。”[8]音乐作为艺术存在的一种方式,它是对某些个体的态度或情绪、情感的反映。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的教学、科研、演出等活动要不断地探索科学性,但是一定还要清醒地知道音乐艺术的非认识价值特征。

周海宏在《感性的智慧与内心的真情》一文中提出,伟大的艺术家具有杰出的“感性智慧”,也就是音乐家所应具备的非价值认识。[9]他说,现代音乐的创作领域,搞点新花样,弄点别人没见过的小发明,这是靠理性的小聪明就可以做到的。比如,选一件非常规乐器(如鼓风机、炒菜锅、酒杯、高压水枪、汽车轮毂、石头……之类),用一种别人没用过的声音(比如搓纸、撩水……之类),采用一个以前别人没见过的乐器组合(比如琵琶+大号,长笛+埙+尺八+非洲鼓……之类),是属于靠小聪明就能够想到的事。我们可以靠理性的推理,迅速拉出一张能弄出声响的物件的清单,然后将其任意排列,前面加上一个“为”字,后面加上“而作”两字,就搞定了。公式是这样的:“为”+“发音物件”+“而作”,比如,“为打字机、石块与定音鼓而作”。

周海宏所说的这种作曲方式——“为”+“发音物件”+“而作”,比如,“为打字机、石块与定音鼓而作”,是典型地以音乐的认识价值为目的的写作。这样写出来的音乐也许具有逻辑性、预见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甚至可以被实证,然而仍然会被音乐家评价为:缺乏“音乐性”。他接着说:“在理性智慧的层面上完成这样的作品是不需要太多智慧投入的。但是如何让打字机、石块与定音鼓的声音结合成一个既丰富、又有序的音响组织体,能够在感性的体验上给人以强烈的审美震撼与审美,这就不是一般头脑能够驾驭的工作,而是一个具有很高感性智慧的头脑才能完成的。”[9]周海宏所说的“具有很高感性智慧的头脑”是指具有音乐非认识价值的头脑——即音乐家的头脑。

音乐的非认识价值主要表现在音乐所引起的两种最基本的主观感受——喜悦和悲伤。我们常说的“绕梁三日”这句成语,出自于《列子·汤问》:

“昔曹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曹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第6篇

[摘要] 现代社会环境和大众消费的供需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快速化和多元化,导致了艺术的产业化和商业化。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艺术的商业化、大众化和全球化,设计审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美学的范畴。在形式上追求外观形态的简洁概括以便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内容上表现的是追求个性、时尚、新意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 大众化全球化设计审美

我们曾经把工业设计定义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设计是具有功利性的,设计的美和审美问题与传统的审美观似乎有矛盾和对立之势。艺术变革与设计审美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当代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艺术的商业化、大众化和全球化,使设计审美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现代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众消费的供需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快速化和多元化,正在导致着艺术的产业化、商业化、经济化。从历史的角度来定义艺术,可以有这样的两种范畴:古典艺术和当代艺术。古典艺术经常会被理解为高雅艺术,是在古代相对封闭的社会中所诞生的,它包涵着对整个社会的共同认知感的崇敬和赞美。古典艺术的原生艺术背景是无功利的和非商业的。从这个角度看,艺术品的内在价值是不能用市场价格来衡量。然而在商业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艺术却开始面临着“叫好的不见得叫座,叫座的不见得叫好”的尴尬。艺术需要在商业中实现传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艺术正在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的传承,开始利用现代的商业化运作手段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这一过程所引发了许多的争议和批评,正如一位中国的艺术家所说,中国的艺术界必须要思考这样的问题,究竟是精神转换成了商品,还是我们由一个精神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商品的时代。

但无论如何,艺术已经从一个远离文化的古典时代渐渐转化成了一种大众文化。这种文化是是伦理的、地域的、传统的和大众消费的。彼德・戈奥尔基在《美学和艺术评论杂志肿论证了“艺术史的终结”问题,他在1984年就曾谈及过:“艺术的终结表现为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界限的消失,同时也与在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划界的失去意义相一致。”

其次,艺术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艺术的全球化。现代传媒的国际化、日常化和大众化,推进了艺术的商品化和全球化。在轴心时代,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是自独立,相互隔绝,然而到了现代社会,艺术的封闭性格局被完全的打破了,艺术进入到一个跨文化交流和冲突的历史时期,也由此形成了跨文化交流和;中突的差异性领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艺术的领域扩大了,原来属于他者的东西现在变成了自己传统的一部分,成为可以随手取用的资源但是另一方面,本土艺术的唯一性、神圣性和作为中心的地位却降低了。如何在国际主流艺术的交流和竞争中保持自我,如何看待全球化和民族化的关系,是艺术全球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我们必须注意到因为不同文化发展速度的差异而带来的文化位差,其本质就是,当一种文化对问题优先有所追问,并在优先追问的基础上优先有所言说,同时还获得了优先言说的有效性和普遍性的时候,这种文化就具有优先性。亨利・基辛格曾说“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它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在经济上如此,在艺术上同样也证明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国际艺术掌握着权力话语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我们要解决的是对传统的艺术的承袭和对西方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以上的两个趋势,对设计的审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传统设计审美不仅从形式角度具有古典艺术的风格,精雕细琢及繁琐堆砌的纹样的自然主义审美价值取向一度是设计审美的主要表现方式。同时从其表达的精神意义上,也传递出古典艺术追求共同认可感的特性。而艺术的商业化、大众化和全球化,对传统美学观的动摇,也表现为形式的变化和设计理念的更新。追求外观形态的简洁概括以便适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并且设计本身也表现的是追求个性、时尚、新意的时代精神。

设计审美超越了纯艺术的自然主义美学,也不再是纯粹的物质功利主义的承载者。设计产品具有属于自我的独特之美,合理而具有形式美感的造型是设计审美的外在表现,包括形态美,色彩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它们具有和自然物同样的审美价值,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是人为了能够宴乐和消化而必须事先准备好的精神食粮同样的,从实践方面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产品也具有功能美,那就是最大程度的满足人的需要。现代设计审美是现代主义艺术和文化的结合的产物,一方面,设计审美维持着作为艺术存在的理念,另一方面,设计因为其实用性,又是很容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是它的商业性特征。设计审美同时兼有艺术的、审美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实用宜人等多种性质,而其中艺术、技术和文化的界限是模糊难以划分的。

设计审美与艺术的商业化和全球化息息相关,同样是当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认清我们所处的形势,是使设计良性发展的保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第7篇

1 美术绘画材料发展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艺术创作的范围越来越广,其中涉及的元素也越来越多元化。当前美术绘画创作中,绘画形式也以多元化与综合性为基础,并在不同的绘画形式中体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与当前时展有着积极的呼应关系。科技的发展也给美术绘画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美术绘画艺术的局限,改变了传统的创作观念,而且使现代绘画艺术体现出更具综合性的创作手法。与传统绘画创作相比,现代美术创作更倾向于运用具有创造性的绘画材料进行艺术创作,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性。由此可见,运用综合性的绘画材料进行创作已经成为当前美术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尽管现代美术绘画材料的运用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当前的美术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绘画教学的阶段,无论是绘画材料还是绘画教学仍然没有根本性变化。在美术绘画技法方面,无论是实践性还是创造性都远远不够,严重制约了现代美术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由于艺术的发展与其传达出的思想情感仍然处在一个较为保守的阶段,这也导致绘画的相关要素也相对保守。所以,我们应当从当前社会发展的进行分析与思考,从更新的角度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使美术绘画与社会时代相结合,将绘画艺术融入经济与文化,使绘画艺术更彰显出时代特色,使人们通过绘画艺术感受时代脉搏。此外,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中,要以科学发展作为主要推动力,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与理解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不只是美术绘画,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都应当从自身出发,在创作形式、创作理念和材料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绘画材料与技法的紧密结合,促进美术绘画艺术的长足发展。

2 美术绘画材料与技法分析

在美术绘画过程中,绘画材料是其中的基础要素。绘画材料又包括了基底材料和承载材料,二者之间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随着绘画的不断发展,绘画材料与技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当前美术绘画材料中,备受关注的是油画颜料类别、干燥和催干剂等内容。在美术绘画画种中,丙烯画画种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对其所使用的材料与技法分析,能够对这一画种有更广泛的认识与了解。相比这类独特的画种而言,我们更为熟知的是中国画的材料与技法。中国画材料主要包括了动物颜料、植物颜料、矿物颜料、人工颜料和金属颜料。不同的颜料存在于不同的绘画内容中,体现了不同的作品风格。通过对这些不同画种的分析,需要进一步重视其中的有毒物质对绘画的影响,只有对其性质和入侵方式进行了解之后,才能更科学地进行处理。美术绘画技法主要包括直接画法、间接画法、油画肌理和笔触等。在美术绘画技法中,较具代表性技法是间接画法和油画肌理,这两种技法能够给美术绘画作品带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3 美术绘画的理念分析

在当前美术绘画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绘画材料即综合材料,这种全新的绘画创作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绘画技法的局限,而且更加重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艺术衔接,形成了一种传统艺术与现实理念相结合的绘画创作手法。综合材料有其自身的语言特性和表现手法,同时具备了丰富的审美价值,无论从作者创作角度还是观赏者角度来看,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感觉。对于综合材料在美术绘画中的运用,还应当更加重视其对艺术作品内在文化艺术内涵的体现,使其能够真正传达出美术绘画作品的思想情感与意图。

正确的美术绘画理念还需要强调一点,即美术绘画创作要与时展紧密结合,只有真正根植于现代绘画艺术土壤,以当下民族文化内涵为基础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才能真正明确美术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宽美术绘画艺术的发展空间,使我国的美术绘画艺术发展更加多姿多彩。

4 美术绘画创作的借鉴与思考

现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艺术的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需要在传统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对优秀文化进行借鉴与思考,从而提升现代艺术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美术绘画艺术创作也是如此,通过对其它作品的借鉴和思考,能够打破传统的绘画观念,进一步实现新绘画思想的渗透与发展。在中西绘画艺术中,有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绘画作品从绘画材料到技法都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学习价值。在中国??代美术绘画创作中,一些作者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创作理念,而是将中西绘画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了综合性的艺术创作,使绘画创新得以实现。由此,在绘画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立足当代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注重中西绘画艺术的交流与学习,不断地思考与创新,使美术绘画作品得到更好地提升。对于绘画作者来说,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与借鉴,需要首先对西方美术绘画创作有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使传统画法与现代画法相结合,进而开拓创新绘画技法,并融合于现代绘画作品当中。例如,中国画有独特墨色层次,如果将这种画法与西方画法相结合,必然使整个绘画作品更加生动鲜活,体现出别具特色的艺术审美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现代美术绘画创作中,只有真正打破传统绘画观念的束缚,通过中西绘画艺术的交流与借鉴,才能真正实现现代绘画艺术的有机结合。当然,中西文化艺术存在较大差异,想要实现二者的融合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只有通过综合艺术创作方式作为前提和基础,在融合中西绘画创作技法过程中,提升美术绘画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时代特色。

第8篇

5.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区别,并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5.2.论述艺术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以一件艺术品为例。

参考答案

5.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区别,并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

答:(1)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自然物再美也不能称作“艺术品”。譬如,一朵怒放的花,一派秀丽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赞美它“风景如画”,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自然关”,而不是艺术品。“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第一个区别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按照哲学的观点,人类劳动可分为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两类,它们的产品分为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是人的高级活动——想象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工制品中的高级部分。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其他非艺术的精神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依凭抽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作出理论形态的概括,而是通过艺术家的意象思维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并以此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品的本质特征是:艺术,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跨越的,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两者的界限有日益模糊的趋势。

①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比如,自北宋以来就闻名于世的景德镇陶瓷,它原初也只具有某种实用价值,以后人们在劳动创造中加强其色彩、图案、外形等审美价值,力求做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到今天,景德镇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化意义的艺术品而存在的,其审美价值已超过其实用价值。可见,审美和创造可以使一部分非艺术品和人工制品进入艺术品的行列,从而扩大人类的审美视野,充实人类的审美经验。

②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艺术门类、品种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至今还在继续。有许多艺术品种,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如西方的风景画,是迟至17、18世纪才形成的。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已广泛地辐射到物质技术领域。物质产品除保持实用价值外,其审美价值也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上海的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称它们为“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就这样慢慢地渗入非艺术领域,使许多物质产品同时也有了艺术的品质,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因得到升华而更富有情趣。

第9篇

1在特殊节日中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中最常用的纸张颜色是红色,这种颜色自有的热烈、喜庆的含义,加上剪纸作品所展现的具体形象,使剪纸艺术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今,很多针对传统节日所设计的插画作品,大量地应用民间剪纸艺术,以剪纸艺术团作为插画的背景,来凸显传统节日的民族气息。例如在春节的时候,插画中经常出现贴窗花的画面,这实际上就是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应用;在传统节日元宵节的时候,大量插画都以红灯笼剪纸作为背景来烘托节日气氛等。

2在突出插画风格方面的应用

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固有的传统艺术,无论是西方,还是日本和韩国这些流行插画的国家,都没有这样历史悠久的剪纸艺术。许多插画都以中国风为基调,但在形象设计、技法应用方面却流露出日韩风格,受到欣赏者的质疑,但是,一旦在插画中应用剪纸艺术元素,无疑就标示了插画的“中国风”风格,欣赏者对插画作品的认同度会大大提升。

3在插画细节诠释方面的应用

插画艺术设计中的人物形象受日韩画风影响,在细节方面多有雷同,而剪纸的应用,则可以对插画的细节进行特殊的诠释。在刻画人物时,使用可爱的人影形态,没有脸部表情,胖胖的身体,小小的四肢,简单的红白相间颜色。它的意义在于,它是每一个普通的、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的影子,不一定要有漂亮的脸孔,不一定要有魔鬼的身材,而喜庆的胖胖身体中一定装着一颗满满幸福的心。这就是民间剪纸艺术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它可以用简单的图案创造出生动、丰富的形态,而对于这些图案进行一定的提炼与变形,能够创造出了千百个不同的形态,每个形态的气质、精神,都能够得到完美的诠释。

二民间剪纸艺术对插画的实际作用

1为现代插画艺术添加审美价值

现代插画艺术被应用在图书出版、广告设计、会展布置等方方面面,如此广泛的应用使得插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变得不稳定,插画艺术价值的范畴始终难以确定。而民间剪纸艺术在插画艺术中的运用,却使得插画艺术的审美价值稳定下来,一旦有剪纸元素的出现,插画从整体气质上就显得传统并且具有亲和力,应用的限定性就更强,审美价值也就从简单的装饰品成为烘托气氛的必需品。

2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人类制作某种图案为某种文化目的服务,而当这种图案长期代表特定的意义之后,它就具有了这种特殊的含义,人们随意使用它的自由就会受到其背后意义的限制。剪纸艺术以简约的符号为表象,表示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在插画艺术中使用剪纸艺术,使得插画也具有这样的艺术意义,这实际上就是插画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

三结语

第10篇

一 抽象艺术与生命文化

从西方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抽象艺术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产物。文艺复兴之后,工业化大生产异化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艺术家们从自由出发,追求精神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抽象艺术来表达主观意志和生命情感。但通过对抽象艺术和人的生命方式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抽象艺术的形式属性还是精神属性,并非是100年前由西方艺术家创造,而是人类固有的生命文化,抽象艺术从人类早期就已经萌芽并且一直伴随着人类成长。以中国为例,在史前6000年至2000年,彩陶时期的艺术(图1)主要是抽象艺术,拥有2000年历史的青铜时代也几乎是抽象艺术的时代。以后,中国的抽象艺术一直以书法、篆刻、石文化、玉文化、漆器、织锦、建筑、家具等不同方式存在着。人们在创造各类抽象符号、图案、绘画的同时,也创造着抽象绘画所表现的时代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因此某种意义上而言,抽象艺术诞生于人类文明的早期,只有从人类文化源头上来认识这门艺术,解读抽象艺术和人的生命方式的关系,才能够准确把握抽象艺术的本质。我们说艺术学即入学,艺术的本质可以从人的本质那里寻求答案,那么抽象艺术的本质无疑也与人的本质有关。

人的本质有两种解读方式一种是人的社会本质,也就是理性人本质,与之相对应的艺术便是理性艺术、写实艺术、主题艺术;一种是人的自然本质,也就是感性人、非理性人的本质,与之相对应的艺术是非理性艺术,或者说抽象艺术。理性艺术是问题艺术,一切写实的艺术都可以用“问题”来诠释;非理性艺术是审美艺术,以“美”为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宗旨,我们可大致借助以下线路图来加以阐释:

人的社会属性-社会人-理性人-理性艺术-问题或批判艺术-写实艺术-具象绘画-具象审美。

人的自然属性-自然人-感性人-非理性艺术-形式艺术-抽象艺术-抽象绘画-抽象审美。

因此,自由、审美与创造便构成了抽象艺术的精神。抽象艺术的精神是以生命审美为内核延伸至旷达宇宙的“天人合一”精神,是非功利、纯形式的无我精神。

二、抽象艺术是独立的艺术文化学科

从人类文化学的意义上来看,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艺术文化的两个车轮,抽象艺术应该是与具象艺术并立的独立学科。抽象艺术亦拥有完整的历史脉络、审美系统、价值理论和评判标准,但它和具象艺术从创作、审美到价值评估的方法和理念皆有不同。

人类最早的思维是身体思维,是身体的条件反射。在漫长的自然状态中,身体逐步从辨别明暗冷暖、香臭美丑,慢慢形成思维,这种身体思维是直觉判断思维,也就是抽象思维。眼睛蓄光、脸庞沐雨、皮肤卷风,无须思考,即可作出反应。抽象思维是人的生命的本体思维。

随着社会建立并逐u强大,理性思维在人的感性思维(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理性思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几千年以来,人类社会过于依赖理性的力量,过于自信理性的万能,因此将生命的非理性思维和抽象艺术文化压缩到人类生存的边缘。自古以来“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又注定了理性艺术作为统治者的文化工具而备受重视,而以人为本、信奉独立与自由的抽象艺术由于不能够直接为统治者服务而受到冷落和排挤。但是,人的社会属性是无法取代和改变人的自然属性的。具象艺术同样也无法取代和改变抽象艺术,作为人性的两种生命方式,相互之间不是替代而是互补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在中国艺术文化领域中一直是理性的、具象的、写实的艺术文化独行,而抽象艺术文化的则一直备受冷落。

西方现代主义抽象艺术的出现,在唤醒中国人关注西方抽象艺术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历史,艺术家和批评家自发开始从本民族的历史出发,全方位地研究抽象艺术文化。

三、抽象艺术鉴赏

抽象画由于图式多变、技法多样使得评判标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评判一幅抽象画的好坏,确实是一个难题,不仅D外人有这样的感觉,即便是有多年创作和鉴赏经验的抽象画画家和评论家,有时也“莫名其妙”。抽象画的这种特性使得人们对它的审美与价值认同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画与画之间没有办法比较,也就没有办法分出不同画家和不同抽象艺术作品的水准高低,于是,抽象艺术似乎便成了一种“人人说了不算”、“人人都可以说了算”的随心所欲的艺术。由于没有识别抽象画“好坏”的判断标准和价值体系,加上抽象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化程度相当低,从而造成了抽象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是陌生、神秘、故弄玄虚和鱼龙混杂,因此,建立抽象艺术的价值标准,并且尽可能让这个“标准”科学化、合理化、完整化、细致化和明白化,便是抽象艺术理论刻不容缓的使命。

自然,理解和欣赏抽象艺术,我们可以调动直觉与天赋,用“好看不好看”或“喜欢不喜欢”来对待它,但这只是最简单的抽象艺术审美,因为“好看”与“喜欢”的抽象画未必是有价值的。众所周知,一幅好看的抽象画很可能是临摹品,或者是技术含量很低的绘画作品。因此,要想真正读懂抽象艺术,必须具有抽象艺术的价值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除了直觉与天赋外,首先。必须了解抽象艺术的艺术特质。抽象艺术是非具象、非理性艺术,这里的非理性专指抽象艺术可以不表达人类的理性价值观念(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或道德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创作抽象画时可以不动脑子,不用理性设计。有人把绘画过程中对形式的理性把握和审美逻辑混为一谈,这是因为没有区分形式理性和逻辑理性的不同。如同我们画一个准确的四边形,必须依靠理性把握,但是四边形本身只是一个抽象的几何图形,并不表达主题和逻辑,所以说,抽象画表现的是非理性、非主题的视觉形式,而对这个视觉形式的绘制过程,则必须靠理性思维和准确技巧来完成。同时,不管是冷抽象还是热抽象,在绘画过程中,都需要人的形式理性思维,调动各种绘画元素,在画面组织布局等方面,反复推敲,以臻于完美。抽象绘画过程的理性把握和抽象绘画形式表现的“非理性”,是抽象艺术最大的特征。其次,需要依靠系统、科学而合理的价值评判体系。在笔者看来,这一体系至少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艺术原创。艺术原创就是艺术作品的原始创新,是任何优秀艺术作品的首要条件。艺术原创可以分为艺术图式即绘画风格创新、符号创新、绘画材料创新、绘画技法创新和题材创新等,凡是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人,首先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原创是抽象艺术的生命。区分艺术作品是否原创,要求审美主体拥有渊博的中西方美术史知识和对世界抽象艺术作品风格的全面了解。只有充分掌握信息及其相应的变化,才能确保判 断的准确性。

第二,艺术审美,抽象艺术的审美宗旨是唯美至上,即超越于政治、道德、宗教和经济利益等而把美作为终极诉求和价值信仰。抽象艺术唯美的标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确立:色彩、构成、点、线、面、细节、气氛和设计性。

第三,艺术精致。精致的艺术性体现于艺术家对艺术的尊重。你很难想象一幅好的抽象画是艺术家粗制滥造出来的。精致不仅仅要求抽象画要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技巧,而且要求画家在这种技巧的表现时,给人一种“技艺近乎道”的感觉,具体而言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绘画技法;2、技巧难度;3、绝技;4、无法重复的绝品;5、精良高级的绘画材料,

第四,中国文化元素。作为中国抽象艺术家,应饱含中国文化情结,努力创造出纯粹中国式的抽象艺术,和世界对话,而不是跟在西方图式后面,成为西方抽象艺术的混血儿,因此,在图式、材料、符号和技法上都应该努力具备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元素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中国传统的抽象性图案,从甲骨文开始的中国文字和书法、篆刻,还有彩陶纹饰、青铜纹饰、古代织锦布纹及图案、社火图案、木饰、皮影彩、奇石、窗格子等等,这些具有明显中国文化元素的色彩、图案和花纹都可以成为中国抽象艺术的原创素材。另一种形态是“人文意境’。中国人文意境是宏观的、无形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传统艺术历来十分推崇“气韵生动”的意境之美,而“意境”高远而富有韵外之致亦是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天地。所以,中国抽象艺术还应努力追求意境之美。

第五,艺术家资历。除了艺术本身的质素之外,艺术家的学历、资历、成就和社会知名度也是构成艺术作品价值标准的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结合赵无极和波洛克的艺术作品来具体谈谈抽象艺术的鉴赏,

赵无极先生是法国著名华裔抽象艺术家,也是华人在世界当代艺术界成就最高的抽象艺术家。总体而言,其作品属于东方式的热抽象绘画。当代架上热抽象绘画源于1910年的康定斯基,是以色彩的自由流动和构成形成画面。在图式上,赵无极秉承了中国山水画的构成风格,虚实相间,讲究留空留白,讲究气韵生动,画面的空间感强,有深远的视觉效果,这在纯粹讲究色彩视觉冲击的西方抽象画群中是独具一格的。在绘画技法上,他以中国泼墨绘画的方式来进行油画创作,以多层薄涂并留有“屋漏痕”的肌理表现,体现出东方人的“墨韵”效果,相比以浓厚油彩作为绘画技术风格特征的西方来说,具有创新性。在审美上,无论是色彩、构成、空间关系,还是点线面关系和肌理制作,他都表现得十分和谐与协调,几乎无可挑剔,以至于人们在欣赏其画作时,视觉如同音乐般流畅,赏心悦目,很少会有杂音错乱之感,在绘画精致性上,他运用复合绘画技巧,十分注重细节表达,画面层次细腻丰富,每一张抽象画都竭尽完美,精益求精,具有很高的技术难度。惟其如此,尽管很多人都模仿他的绘画图式和技法,但大多都是形似而神散,难以达到他的精度。另外,尽管他的每一幅画都具有偶发效果。但是这种偶发属于简单偶发。所谓简单偶发就是容易做到的偶发。拿泼墨举例:在一百张宣纸上做同样的泼墨动作,每张宣纸上的偶发效果基本大同小异,风格可以说也完全一致,这种偶发的难度不大。但在一百张宜纸中,可能有几张的偶发特别精彩,从概率上讲很低,这样的偶发价值就高。赵无极的很多作品可以称为精品,但是难以说是绝品。绝品必须是复杂偶发,小概率偶发,才能够出奇制胜! (图2)

赵无极开创了他的东方式抽象画,在图式(风格)原创、绘画审美、绘画精致性三个重要的价值指标上,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他在其早期画面上运用了很多甲骨文符号,在图式上也具有中国绘画气质。画面也符合中国意境审美的要求,但由于其使用的是油画颜料,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中西方交融的特征,而非完全的东方气质,因此,如果用纯粹东方视觉审美要求来衡量,赵无极的抽象画还不能算是纯东方的抽象画,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抽象画,这恐怕就是其作品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波洛克是美国最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几乎成为美国现代主义艺术的象征。波洛克的《1948第5号》(图3)在2006年美国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4亿美金创下当时世界单幅绘画的拍卖最高记录。波洛克的成名作品是被称为“行动绘画”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绘画技术特征是采用了“滴撒法”的绘画方式,类似中国的泼墨画技法。将油画颜色通过滴、撒、泼的方法,形成画面,可见,他的绘画是自由灵活的,在反复的滴撒中寻求画面的和谐与生动,而每一次滴撤都属于是偶发行为,都具有“神来之笔”的视觉惊艳效果。波洛克在绘画技术上的突破使得图式有了新的风格,也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和全世界所有的抽象图式拉开了距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品种,这种新颖性给他卓然挺立于抽象艺术之林。从审美角度来看,波洛克绘画形式自由且具有强烈的动感,线条交错、色彩斑斓,肌理丰富浑厚,给视觉以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美感。在绘画精致性上,其绘画动作尽管是无限重复,但看似机械的重复动作却需要画家即兴随机地把握滴撒技术,让线条与色彩有机分布,并且尽可能达到协调与统一。滴撤绘画讲究的是简单随机与偶发性,从技术难度上来讲并不高,是可重复创作的,这也使得波洛克的绘画无论是他在世时还是离世后都饱受争议。但对一个开创性的艺术形式来说,技术难度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图式(风格)与个性。波洛克的行动绘画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象征,也正因为他的绘画个性代表了美国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自由与创造精神。这也是美国人最为看重的普世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波洛克极具个性的“滴撒法”创造出的抽象艺术,获得全世界的认可亦在情理之中。

第11篇

关键词:宗教艺术宗教崇拜艺术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三、宗教艺术的审美价值

第12篇

    印象派绘画的超越性对当代审美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拥有自身的超越性和现实性,不同的人去欣赏会有不同的理解,同时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认知程度,所站的高度和角度也不相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站在了另一个角度来解读和反应社会的某些方面。印象派突破的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印象派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事实上它已经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具有欣赏价值,更具有实用价值。

    1.印象派绘画给当代艺术审美的启示

    当然,现实当中的艺术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当中的自由,有时会受到种种的限制和束缚,但是艺术终究是一种基于现实的自由性表达。当代艺术审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在艺术的审美方式敢于突破自己。当代艺术在审美上有其自身的自由性与超越性,艺术是人的内心灵魂的一种体现,它本身可以跨越时空。在表现内容上,可以是现在或者过去,可以是梦境,也可以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超越!艺术在审美上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内涵。一幅作品是画家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绘画者本身对于艺术内心的表达与阐述,表述了画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敢于将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表现出来这就是印象派绘画带给当代艺术审美的启示。对待任何事情,不能过分的拘泥于形式,应当从多角度去思考,多角度去考虑。一幅绘画其实可以代表画家本身,也同时代表了画家的思想。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深刻的反映了一个事实,绘画本身没有太大的局限性,他是一种真实的思想的表达,艺术存在的本身的意义,也应当围着这个社会所服务。它不仅仅只是给别人带来一种简单的视觉上的欣赏,更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再现。

    2.审美的价值在实用功能方面的超越

    印象派在艺术创作中推崇的是人的感觉,而不是人的理智,表现的是画家自己对大自然物象的亲身感受,他们用敏锐的目光来观察自然,捕捉客观世界中变化万千的物象特征。当代艺术和过去的艺术审美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人们不再单纯的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而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考虑到它的其他方面的价值,真正达到一种物有所需,物有所用的目的。其实,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艺术源于自然,又反应自然,表现大自然的真善美。对于艺术审美,每一个人的理解方式不同,固然每一个人的审美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审美方式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很多时候,应当敢于的接受新潮的艺术,接受它的存在的合理性。存在即合理,没有任何东西是先天不变的。因此人们也应当顺应这种变化,接受这种变化的合理性。很多人片面的理解了艺术本身的价值,认为艺术本身只是拿来让别人欣赏的。其实,艺术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筑、服装、印刷、设计等等。其实在任何地方,艺术本身几乎都有所涉猎。一幅漂亮的绘画,可能会被商家印刷到商品当中,来吸引顾客,同时一幅绘画的艺术风格也可能对他的行业有所影响。现代艺术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开始变化,出现了比较大的转变。

    当代艺术审美的发展方向

    每一种艺术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都会遇到自身的瓶颈,很难有所突破,原因有很多。当然很多时候是由于欣赏者本身固有的一种欣赏模式或者是自己大脑里面固有的一些思维难以改变,导致艺术的审美走进了死胡同,难有突破。应当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维,主动地去接受一些新的东西,印象派绘画在刚出现的时候也不顺利,受到过很多人的排挤,但是后来逐渐被人们接受,因此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画家使色彩成为绘画的主体,并且引发了对艺术情感的表达。所以,当代艺术更需要融入这个社会,需要真正反应这个社会的现状,真实的反应大自然,表现一种艺术的真实性。

    结语

    印象派绘画留给我们的启示是,艺术的审美不应当被过去的经验所迷惑和束缚,应当大胆的去接受新鲜的事物,接受或创造新的艺术,让自己的视野变的更加宽广,挑战自己的视觉经验。艺术的审美其实是一种对于自身的超越,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超越了现实生活。不同的欣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解与不同的诠释方法,其实也是对艺术主体的一种超越与再现,超越了艺术本身,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灵魂,一种内心的感受,一次思想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