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7:2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基础诊断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目标 实施方式 评估
PBL 的全称“Problem - Based 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医学教育中是指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它与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均有着根本区别。目前 PBL 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也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近年来我们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应用 PBL 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法的目标
PBL 是克服传统医学教育弊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中医诊断学及相关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保持力,让学生学会中医辨证思维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从而形成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和他人工作成果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为团体成员与其他伙伴协作的能力等。
2 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法的实施方式
2.1 提出问题PBL 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解决,问题本身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结果。所以中医诊断学 PBL 的问题必须设计得很巧妙。主要问题的设计应由中医诊断教研室教师及研究生组成的问题设计小组进行。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再通过教师及研究生讨论后进一步修改和整理得出。由此得出的问题既有一定深度、广度,又可以预测其解决的途径,而且问题的提出真正出自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现有的水平、知识结构和动机态度等因素,以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问题应当与学生学过的中医知识水平相适应,以前学过知识的“激活”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有利条件。问题应该是结构不良的、开放的,真实临床中的具体情景往往具有结构不良的特征。这样,学生原有的知识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多途径收集信息和资源成为必要,也使得小组的分工和协作成为必要。问题应该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部分,而每部分又是很重要的,这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地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确保在将来的中医临床工作和学习中学习者的能力有效地迁移到问题的解决中。问题应该是实际问题,来自于临床或与临床密切相关,比如真实的病例等,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知识的情境与以后应用知识的情境具有相似性,这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在呈现问题时要注意使学生投入问题当中,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
2.2 检索资料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 8~10 人,分组时应注意按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心理进行均衡分配,每组各指定一名学生做负责人,学生们要互相介绍、互相认识,为合作学习建立基本的规则,创设和谐的气氛。每个小组针对一组开放性的中医诊断学问题,列出并分析已提供的资料,并结合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一定的假设;列出待解决的问题和待收集的资料,通过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获取信息或向网友咨询、向专家请教等多种途径进一步收集信息和资源以完善假设;经过一 至两周的学习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学生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任务中有个人独立进行的部分,也有需要协同作业的部分,彼此在知识建构上是紧密相连的。在此过程中,小组内的合作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学生不再和以往那样只重视自己与教师的交流而不重视与同学的交流。因此,学习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
2.3 集中谈论查找资料后,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各小组全体学生的集中讨论,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基于他们新学习的东西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学生要选一个人做记录员,负责记录集中讨论的情况。集中讨论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要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样得来的,来源是否可靠等,要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问题的主人,真正从问题的解决中得到满足和成就感。教师则作为学习的帮助者,对讨论进行指导,掌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不直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有关的信息,尽量不利用自己关于这一内容的知识去问一些能把学生“引到”正确答案上的问题。由于分组较多,为缓解师资不足的矛盾,可以发动教研室的硕士研究生分散到各组,从而保证每一小组都有教师进行指导。
2.4 表述学习成果PBL 的特点之一是问题解决及学习成果表述的多样化,如可通过作品展示的方式表达,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成就感得以满足。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采取每个小组分别制作多媒体课件、推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进行多媒体授课的方式来表述各自的学习成果。这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而且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另外,笔者对学生讲课还用数码摄像机进行了录像,并将制作好的光碟发给每一组的学生,不仅可以保存资料,还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 中医诊断学 PBL 教学的评估
教师在学生讲课完毕后,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同时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学习评价不限于课题结束时进行,而是贯穿于问题解决过程的每一步骤。中医诊断法 PBL 对学生的评鉴可采取多元评量法,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团队学习精神、常规测验、课题了解能力等等来评定学生的能力。评价方式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在学生们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表现时,他们同时也在对自主学习和合作性问题解决活动进行反思,这对于高级的思维技能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中西医比较研究
Comparison and think deeply of the current TCM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faults. W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hope to upgrade th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echnic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CM; comparison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在科学技术处于革命性变革的今天,中医诊断学面临很大的困惑和矛盾。近现代以来,西医的引入给中医诊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大量引进和运用现代诊断技术与设备,而另一方面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又几乎无需任何现代设备检查得出的结果。中医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点,但也有落后不足之处,是中医领域值得重点研究、急需现代化的方面。通过对中西医诊断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医诊断的缺点和长处,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精华。
1 中西医诊断理论的差异
1.1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中医学所吸收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哲学思辨。其基础理论是在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元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诊断的原理是司外揣内,以表知里,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内脏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方面反映出来。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察外在的症状和体征,据此推测病因、病位、病机、病性,从而诊断病症。
1.2 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西医接受的是欧洲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原子论和还原论为代表,其基础理论则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西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在于本原粒子,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1]。从欧洲科技革命开始,西医走上应用近代科技革命成果的发展道路,对于疾病以实验为依据,定量的做出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解释和诊断。
2 中西医诊断方法的比较
2.1 中医诊断的方法与特色 中医诊断是以病人自身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与分类。依据所见病象,与体质、心理、社会、自然等方面一起综合考察,从而区分出不同的疾病与证候。中医诊断方法可以概括为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以整体状态的人为中心而扩展的,用望、闻、问、切四诊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检查和收集自然流露于外的机体反应状态,最终得出对病和证的诊断[2]。
2.2 西医诊断的方法与特色 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做出完整的诊断。西医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问诊的内容除主诉外与中医差异很大,其体格检查中的内容大多是中医没有的。西医把症状视为“诊断疾病的向导”,至于体征,则视为组织器官病变在体外的特异反应。
3 中西医诊断各自的优势
3.1 中医诊断的优势 中医注重于整体恒动的观察,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诊察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3]。中医诊断还有超前诊断的特点,能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演变规律和特点,对未发疾病进行预测。中医察舌、切脉、望神、问诊等诊察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长处和优势。舌诊、脉诊简便易行,无创获取信息,舌象和脉象反映出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生物信息,对病证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3.2 西医诊断的优势 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已进入到细胞分子结构的水平,对于疾病可以在细胞甚至分子的水平进行阐述。西医诊断利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探究无法被人类感官直接感受的深层次现象。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以及局部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有精确的认识[4]。由于技术的先进和方法的严谨,西医对疾病分类和对各种病理过程的观察研究要比中医精细、客观的多。西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非常具有质感和实观认识,因而易于接受,容易学习。
4 中西医诊断各自的不足
4.1 中医诊断的不足 中医诊断学对疾病现象的认识面广而不精深。中医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等,但都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造成了现代的中医没有自己的客观化、具体化的诊断体系和指标。诊断方法与现代科技脱节,有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异常,但临床缺少主观症状,导致无症可辨,无法做出中医诊断。传统的四诊虽简便易用,但操作运用起来却显得模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不利于学术争鸣。而且由于个体差异,感官灵敏度等限制,存在主观性强、缺乏量化等缺陷。
4.2 西医诊断的不足 西医在诊断上很少考虑环境气候和情志等致病因素,而仅限于用实验检测的各类指标来判断疾病和程度。其检测结果常常忽视气候及情绪变化等影响。同一个病体,其环境和情绪发生变化,其生化检测的指数往往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其检测结果不能动态地、整体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可能会造成误诊。如果遇到没有明确检测依据的功能性疾病,西医则不知所措了[5]。
5 思考与展望
5.1 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必然性 中医与西医具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只能相互补充、相互辅助,不能相互取代。西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诊断疾病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因此中西医双重诊断有其重要意义。对于一些疑难、危重病症,如果仅中医辨证,不能满足患者了解病情的基本要求。部分患者主动去西医院就诊,目的就是对病情的所以然和转归“讨个明白”。辨证施治的体系有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需要与其他有效手段相互配合。
5.2 中医诊断的规范化与客观化 规范化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研究并制定严密的规范化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中医诊断规范研究包括“证”、“症”、“病”、“病案”的规范化研究,及明确证、型、期观念,统一判断标准[6]。但目前中医学的证候标准主要由软指标及定性指标组成,难以有像西医如组织活检之类的“金标准”,如何使中医证候标准成为具有相对意义的“金标准”,是中医学具有挑战性的命题[7]。
目前“四诊”的客观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开发了脉诊仪、舌诊仪等量化诊断系统,但是这些仅能检测和量化某些体征信息,不能实现对机体功能状态的整体把握[5]。中医的诊断客观化存在很大难度,大多数客观化研究未取得正常的生理标准,达不到理想的意义。因此,如何利用现代诊断技术与设备,以建立更精确、更具体的中医诊断指标和模型,可能是解决中医诊断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的文化特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268-269.
2 郭小青,孙长清,韩丽萍.“症”、“证”、“病”等中医诊断基本概念的研究进展.现代中医药,2005,25(6):58.
3 朱文峰,吴润秋,瞿岳云.中医诊断的特色和优势.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1-42.
4 张玉清,张飞驰.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4-6.
5 朱平安.从思维方式论中医较之西医的优势.南平师专学报,2006,25(4):148-150.
[关键词] 实验诊断;教学;中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b)-101-02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实验诊断学是应用临床检验检查的结果分析疾病、进行诊断、指导治疗、判定疗效和预后的学科,是临床医生认识疾病、分析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最基础的理论、技能和基本功[1]。中医和西医在诊断疾病时因理论体系不同而各有特点,但面对的对象都是患者。在医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单纯只看中医或西医的患者越来越少,中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西医诊断和治疗手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实验诊断学亦是中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后,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现笔者就谈谈自己在中医院校实验诊断教学中总结的几点体会。
1 中医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
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都是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的中医诊断是以四诊为方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为治疗提供依据,这是中医独有的一套完整的诊病体系,也是中医的特色和精髓;而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除症状诊断、体格检查外,还有实验室诊断、辅助检查诊断、器械检查诊断等。显而易见,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往往是宏观上的辨证诊断,缺乏微观领域的辨证认识,这就使得中医诊断疾病常常表现为“定性”而非“定量”,另外中医独特的诊病模式使其缺乏通行直观的客观证据,进而其诊断疾病的可重复性受到质疑[2]。正因如此,现代医学先进的检查手段,对于中医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和补充作用。中医院校学生应认真学好实验诊断课。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投入,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但中医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研探索,包括中药新药开发与研制、临床科研设计、中医循证医学等,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实验诊断、影像诊断等所提供的客观数据。因此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诊断学对中医事业的意义,树立学好实验诊断的信心和决心。
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正如“术业有专攻”,但教师在其学科领域一定要有深厚的学识,做到一气呵成、思如泉涌。为保证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具体如下:①选派教师参加相关学科学习班和学术及教学研讨会,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及时了解临床各科最新动向,以避免教学大纲严重滞后于临床的发展,及时更新讲授的实验诊断项目使其与临床基本同步。②积极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工作,鼓励高层次论文的发表。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不断学习科研方法,总结科研思路,从而提高了整个教师团体的素质和水平,对教师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③坚持集体备课、听课、检查教案制度。无论是理论或实验课,课前都要进行集体讨论备课,首先由主讲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然后再进行讨论,教师互相听课,提出意见,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了讲课技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定期检查教案,讲稿,避免讲稿多年不变。总之从多个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之胸有成竹走上讲台,心满意足走下讲台。
3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诊断授课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来保存和传递信息的技术。实验诊断学涉及到众多的实验原理与形态学描述,以往教学方法只能口头上讲和黑板上画,学生学到的是一些抽象的内容。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等表达知识的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树立“辅助”思想。也就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是教师讲授的有力补充和延伸,所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都要服务于以教学目标为宗旨的课堂设计。无论是课件的外观、文字,还是图表、动画,都要围绕提高教学效果这一中心,不能因为有而滥用,也尽量不要因为没有而不用[3],这一点非常值得青年教师注意。
4 加强实验与临床的结合,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临床医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不是以熟练操作技能为主,而是以临床应用为主要目的[4]。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结合病例分析实验结果临床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尝试用病例引导教学,通过现实的病例,让学生结合所学医学课程的知识,以检查结果分析为主要内容,先提出为什么要进行这些项目检查?检查结果如何辨别分析?哪些结果是正常或异常?判断患者最可能的诊断,判断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哪些实验室检查,使学生从中学会如何综合分析化验结果,加深对实验项目临床意义的理解,彻底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学中导入病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诊断学在中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且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最后使实验项目与临床病例相结合,就能不断提高中医学生的实验诊断授课效果,也提高了学生将化验结果服务于临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颖,孟秀香.关于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设想[J].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21-122.
[2]杜丽妍,胡荫奇.中医诊疗与实验诊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98-299.
[3]温晓艳,张艳超.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2):20-21.
【关键词】 实验诊断;教学;中医专业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4-02
诊断学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疾病进行判断的一门学科。而实验诊断学则是通过临床检验的结果尽心疾病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确定病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的效果,这对临床医生来说是认识分析疾病最基础的方式之一。中医和西医有各自个性的治疗特征和方式,唯一相同点是患者,也就是所面对的对象。在当今发展社会中,医学在不断的发展中,患者并不单纯的就诊中医或西医,很多患者都要结合西医和中医的结果进行选择治疗。中医医生在就诊之前必须了解和掌握全面的西医知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和救治患者[1]。这样,实验诊断学士中医学科中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很多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现将中医院校中实验诊断教学的分析进行如下总结。
1 中医学生必须认识到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
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历程是不相同的,是在不同的阶段中成长起来的,两种学科都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医讲究的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治疗疾病,从根本上治疗,主要是以四诊为方法,应用中医中的理论进行辩论,为治疗方法提供说服力的证据,这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式,具有着中医学科中的精华和独特。目前现代医学中,对疾病的诊断借助有很多方式:实验室诊断、仪器的检查、体格的检查等。可以看出,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方式主要是宏观上的,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往往表现为定性而不定量,从而影响人们对中医治疗疾病存在怀疑态度,中医独特的判断方法并没有数据证明,所以会受到质疑。正是因为上述的很多原因,现在医学中检查的方式有很多,这也对中医判断起到了作用,对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意义。
根据国家对医疗方面的大力投入和重视,传统医学在不断快速发展,但是中医的发展历程中不能脱离现代医学技术的帮助和知道,其中包括了药物的研发、临床科研分析等,这些项目离不开实验室的诊断所提供的数据和依据。这样,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时刻认知到实验室诊断对中医学科的作用,掌握实验诊断的全面知识和技能[2]。
2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的授课水平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教育水平不可能体现在全方面中,每个教师对某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必须具备在某些领域内,可以做好教学工作,保证教学的质量。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能力,为此,制定了具体的方案:①定时的选择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多参加研讨会等,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学习,在学习中了解现代临床中的新动向,避免制作的教学大纲影响学生临床实践,要及时更新临床资料做到与社会发展相一致。②不断鼓励教师主动的去研究课题,开展科研工作,要把内容化成文字,进行刊登发表。青年教师要不耻下问,请教老教师对其进行培训,总结科研知识,这样可提高整个年轻教师的师资力量,对教师的工作进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③教师要对所讲的知识进行提前备课,要不断的参加各个教师的课堂,根据听课的内容对各个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大家在集合在一起进行总结,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从多方面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3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诊断授课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授课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对其的兴趣还能增加学习的记忆性。多媒体主要是借助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对所要表达的知识变化传送的一种方式。实验诊断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比较复杂和多变,很多都是以形态学为基础存在的,如果在黑板上讲解学生想象的会很抽象不能理解,运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宏观的进行表述,学生学习起来并不是很困难,同时也便于记忆[3]。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一定要对适可而止,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多媒体帮助下进行,有些时候多媒体只是起到了辅助的作用。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要忘记主题,时刻以教学为目标,很多的图片还是文字、声音、动画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都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不能因为没有多媒体的应用而不去讲解很多知识,这是教师最不应该发生的问题之一,年轻的教师要很注意。
4 加强实验与临床的结介,提高学生的临床分析能力
临床医学中的很多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目的就是为日后能更好的进行实践操作,全面应用临床教学。学校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不断的要求学生学习实验诊断的院里和方式,懂得判断和分析[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考虑是如何让学生接受所教的知识,通过很多真实的病例,讲解指导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判断为何要进行这些项目的检查,检查的意义是什么,还要锻炼学生分析的能力,检查结果显示后,分析为何结果会是这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这样锻炼后,学生会自主的去了解,也加深了对实验项目的印象理解,全面的掌握知识和机能。教学中引入病例的实践,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不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实验诊断这门学科在中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且要在教学中摄入多媒体,使学生完全的了解和掌握。最终做好临床与实验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临床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颖,孟秀香.关于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设想[J].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21-122.
[2] 杜丽妍,胡荫奇.中医诊疗与实验诊断[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5):298-299.
【关键词】成人医学教育;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医学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在职医务人员素质和医疗水平便成为重要课题。我校一直担负着为基层培养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及乡村医师教育的任务。针对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医疗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力、分析力都很强,但普遍年龄偏大,记忆力差,学习时间短等特点,我们在多年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效果显著。
1 对象:选取2012年吉林省乡镇卫生院医师不批次2个班的学员为教学研究对象,每班124人。对照班,采取优化改革前教学;其中女生84名,40男生名,年龄27~50岁,平均年龄37.3岁。 实验班,采取优化改革后教学:其中女生80名,男生44名,年龄28~52岁,平均年龄37.7岁。两组学员均为吉林省长春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平时表现、性别、年龄等各个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 方法
2.1 对照组《中医诊断学》教学按照传统教学大纲,基本采用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为教育目标的“五环节”教学法模式。这一模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按照学员认识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使学员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按照教学要求,考察学员理论课的掌握情况
2.2 试验组从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及考核制度等方面组织教学
2.2.1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医学成人教育的生源对象是有着临床工作经验的乡镇职医师学员,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他们有理论深造、临床经验进一步充实、巩固、完善的要求,这就为教学提出了要求,中医诊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情景教学教案、互动式讲课稿、考核项目、考试内容予以调整,做到内容精选,注重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提高在职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讨论、阅读、练习等过程,理解其意义;从而达到共识,全体都得到提高。由于采用了模拟医院操作、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成功地达到了成人医学教育教学目标。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PPT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能使原本抽象呆板的文字、图像变得鲜活,生动,充满趣味性。可以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为避免知识的枯燥无味,采用PPT学习,处理过程脉络清晰,可达到熟练化的程度,继而得到灵活运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教学法;PBL即“基于问题式学习”其核心是以问题为基础、学员为主体、教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1~2个病例,通过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引导讨论,并在讨论完成之后要求每位学员写一份相对完整的门诊病志与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根据课程讲授及学生分析问题情况给与总结,不仅要向学生阐明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并且需要对相关知识及最新进展进行简要概述。培养了学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员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2.2.3模拟医院情景教学法 结合乡镇医院的实际设施及医疗条件,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由带教教师模拟病人,学生可扮演医生对模拟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和基本治疗。针对学员所出现的问题,由实训教师进行具体分析,包括问诊顺序及技巧,实验室检查的选择,治疗方案的选择等。充分引导学员在“动中做”、在“动中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直观、富有趣味性、易理解、易记忆。
3 结果
3.1 考试分数的评价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员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主要尺度,也是校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均对各种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实验组考试分数>85分者为87例,对照组20例,两组比较P
3.2 临床能力评估 现有的医学教学评价体系缺乏能力的评价,用考试分数衡量学员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临床能力评估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员总成绩,这大大提高了学员的创造热情。
4 讨论
根据成人教育的实际特点,教研组以独特的视角认真研究教学改革,让学员主动参与PPT多媒体课件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式讨论(改良式PBL)教学、互动式教学、模拟医院情景教学中,改善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师生都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教与学的负担都轻了,双方有了良好的愿望,充满了信心,师生能够自发交谈,打破了沉默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成人医学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推动了成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 PBL教学法;《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
“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经过3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并逐渐成为我国中西医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近两年,我们根据中医诊断学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在该课程的脏腑辨证教学中开展了PBL教学,获得较好效果。下面对其教学目标、教学要素、问题设制及教学过程作一初步探讨。
1 PBL的教学目标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就发现了在医学教育中存在的偏向和危机,即随着医学和医学相关知识的不断丰富,医学生负荷大大加重,容易在死记硬背中忽视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如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首要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正是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获取知识与获取技能并重的教育目的,培养具备良好协作精神、优良医德医风和知识面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其教育目标是:①以分析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主动获取基本知识体系;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提高学生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③以发现新问题为契机,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扩大知识外延。
2 PBL的教学要素
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和分析。其主要教学要素包括:①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②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化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③偏重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讲述法的教学,学习者能通过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能力;④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⑤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认知学习的技巧;⑥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和每个课程单元结束时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3 问题设制
PBL教学法的重点是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问题的设制成为能否顺利实施该教学法的关键之一。考虑到《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对象为一、二年级新生,前期只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一门中医课程,中医知识的含量不足,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课程重点找出问题较为困难,导致讨论时容易冷场。故课前由教研室组织授课教师集体讨论,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要求,针对每类证候的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提纲,然后由教师按相应章节的知识点分组布置问题。将问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初级问题大多属于识记的内容,在教科书上即可找到正确答案,如什么叫肝郁气滞证?肝郁气滞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为何?基本上以各种辨证方法中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等内容为主;中级问题属于理解的内容,如为什么气虚证主要发生在心、肺、脾、肾四脏?脾胃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三证有何联系与区别?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并查阅文献进行分析归纳;高级问题则属于运用性、探讨性内容,如查阅相关资料,试述血瘀证、气虚证的最新诊断标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等,以拓展知识面为主,需要辅导老师引导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询资料才能解决。
4 教学过程
PBL教学以分组讨论形式进行,我们将每8~10名学生分成1个小组,由1名老师负责辅导,辅导老师事先将所提出的问题打印成活页发放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有所准备。每类问题一般需经过3~4次课的逐步深入,从而达到或基本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讨论之始,辅导老师首先让每位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科书,从教材中找出相关概念、病因病机、辨证特点等,解答初级问题。随着问题难度的加大,辅导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既往学过的中医基础理论,温故以知新,并开始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往往又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如有的同学在解答气虚证为什么主要发生在心、肺、脾、肾四脏这个问题时,不仅理解了脏腑与气的关系,还提出了脏腑之气与自然之气、四时阴阳之气相通在中医诊断上如何应用的新问题。新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不用老师督促,自觉地各自分头再次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讨论会上同学争相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气氛活泼热烈,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讨论了脏腑之气、自然之气、阴阳之气的含义、联系及与诊断的关系,最后大家一起协商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个对该问题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弥补了相关课程中基本知识横向联系不足的缺陷。最后讨论那些所谓难度最大的高级问题时, 同学们已经能够不用老师提示,自己就会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许多同学不仅顺利地查到血瘀证最新的诊断标准以及现代研究状况,还发现血瘀证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常见病、多发病关系密切,在不同疾病中诊断标准同中有异,引起同学极大的兴趣。最后,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将小组讨论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制作成PPT课件,并推选出1名代表,参加整个大班的集中讨论汇报会,进行中心发言。台下的其他学生可以继续提问或补充,提出不同观点、意见,进行辩论、讨论。大部分同学发言积极主动,有些同学的发言非常系统全面,对问题的理解较透彻、有深度,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成就感。在此过程中辅导老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而非讲授者,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尽量不予干涉,对学生的评估主要涵盖知识背景、提问过程、交流和沟通技巧等方面。
内科学是现代西医各临床学科的基础,也必然成为高等中医院校医学课程的重要部分。从1996年开始由国家教委组织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合格评价”中发现,当前医学生普遍存在临床操作技能低下、临床思维能力较差,这个问题在中医院校中尤为突出。笔者对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学生内科学教学进行旨在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改革,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院五年制中医本科2001级学生共193人,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将学生按学号随机分为两个班:实验班96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56人;对照班97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57人。此前两班学生所学习的中医诊断学和西医基础课程均相同,两个班的《内科学》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课时数和教材相同,依照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由相同教师讲授;《内科学》实践见习内容、课时和带教老师相同,但两班的理论授课和见习带教方式不同。实验班的理论授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将事前准备好的各系统疾病代表性病例病历,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ning,PBL)、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1-2]等教学方法;见习带教实施典型病例的临床教学查房和采取病例讨论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理论授课,见习带教则先由教师对患者示范问诊和体格检查操作,然后学生模仿并根据见习指导自行练习。
2考核
期末课程结束时采用教考分离、统一命题的考核方法,比较两班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包括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和病例分析)。期末理论考试试题由学院考试中心从题库随机抽取,按试题评分标准由同一组教师评卷。每人独立完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书写一份病历。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评分标准均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要求制定具体量化评分表,将全套体格检查188个操作,分为一般情况头颈部、心脏检查、肺脏检查、腹部检查和脊柱四肢神经系统五个部分制定标准评分表,每个学生从中随机抽题进行体格检查考核,由同一组教师按标准评分表进行评分。考核4个常见内科疾病的病例分析题,写出诊断、诊断依据和具体治疗措施。
3结果
期末课程结束后的考核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病例分析和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优于对照班(P<0.01或P<0.05)。见表1~表5。4讨论临床综合能力一般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具体主要是指病史采集、基本诊疗操作(重点为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解决复杂多变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因此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综合能力主要在西医《诊断学》中初步形成,在《内科学》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目前的现状是,医学毕业生步入临床后,病史采集不完整,体格检查不全面或检查结果欠正确,只好依靠各种辅助检查做出诊断;临床思维能力较差,只会看单一的典型病例,对于复杂病例如有合并症、并发症或涉及多学科的疾病则束手无策。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思想上对西医教育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不足,担心中医“西”化、削弱中医主体地位;或有西医是依赖“高、新、难”的诊疗技术看病的偏见,从而忽视了对西医基本技能的训练。②在教与学两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偏重理论知识考试的考试模式,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操作技能训练的忽视和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③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使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脱节,对学生临床思维及技能培养不足。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老师主要运用课本、黑板和挂图等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授课,学生仅成为听讲和记录的工具,相互之间缺乏思想交流,忽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既禁锢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助长了学习的依赖性,因而培养的学生其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3]。④临床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缺乏临床思维的训练。由于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实行中西医并学,《诊断学》和《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总时数较同等西医院校明显减少,特别是临床见习时间明显不足。一般在西医院校中《诊断学》和《内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授课时间之比为1∶1,而我们则为7∶3。加之,由于患者权益意识日益增强,患者拒绝或家属不配合医学生见习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实践教学只能“纸上谈兵”。课堂理论与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的脱节,使临床操作技能得不到及时有效巩固和强化。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集声音、影像、图片、文字、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效果和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多的特点。实验班在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系统授课中穿插安排10%以上的课时作为课堂讨论,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针对每个病证选取临床常见的典型案例,以临床案例和问题为引导,步步深入开展教学。讨论的问题、病例可在课前分给学生,由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然后师生互动地讨论和解答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案例和问题为中心,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步步深入,重点讲解疾病诊断的步骤及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此反复对学生进行临床辨证思维训练。通过病案分析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授课从知识传授型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
同时,以典型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进行辨证思维训练和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班见习带教实施典型病例的临床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方法,学生应用课堂理论授课所学到的新知识和临床思维方法对真实案例进行严格地审评、剖析和反复的综合分析,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重点深入问诊,如何进行重点查体,并有步骤地进行分析处理和书写规范病历,训练学生临床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使临床思维锻炼过程得到及时有效巩固和强化。本研究结果表明,多媒体授课和以问题为基础的病例教学能极大地提高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其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优于传统教学。
关键词:中医 脉学理论 模型
统一性
模型中医学是从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研究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和演进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中医诊断学是以统一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医学诊断,例如:舌、脉、眼、耳等,它们都是诊断疾病的窗口,是用来观察人体内在变化的,即中医所谓的“司外揣内”[2]。同理,中医以诊脉为主要诊断特点的脉学理论,亦产生于一种模型思维,如太极、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维。脉学理论恰恰是嫁接了这种思维模型,并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脉学理论体系。今论述如下,以期斧正。
1. 脉学的太极模型
太极模型,反映的是表达整体意义上的“基元”演化思维。它的基元性,决定了从每个基元部位均可反映着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发生的模型表达。一节脉,就是一个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着全身或每个其他基元部位潜在的脉象模型表达。
中医脉学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潜含着全身任何相对独立生命单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与太极思维相吻合。所谓太极,极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极”端处,阴阳混元一体,阴阳高度统一,阴阳属性在此“极点”并且显示不出来。这正是太极思维模型的原初意义。每一段相对独立的一股脉,均对应着“太极”思维模型。它反映着人体生命信息完整意义上的泛指代。
2. 脉学的三才模型
所谓三才模型,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高于基元太极模型演化的第二个模型,就是“一源三歧”的模型。它反映着一个表达“基元”整体意义上的太极脉位,再以三才模型(即一分为三)演化出与该模型对应的三大脉位表达。三才模型,使中医脉学太极模型的“基元”脉位,递演出“寸、关、尺”三部拭脉法。这为将人体或器官按模型论从上到下进行“三位”机械定位,打下了基础。反映了脉学理论从太极模型,向三才模型演进轨迹。
3. 脉学的五行模型
五行模型,也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的一个解值,一个比三才还要完备、细化的解值,即“一源五歧”的五值演化模型。反映着三才模型再进一步的演替和细化,成为与五行思维模型相匹配的所谓“金、木、水、火、土”五部拭脉法。五行,在传统中医学里机械地代表五脏。其实,只是代表五大类脉势功能态。而两手的“寸、关、尺”合二为一,就构成了更高级的五行模型脉学定位法。中医用五脏,来代表人体五大功能态的生命意义。如“寸位”表达上焦肺心,“关位”表达中焦肝胆、脾胃,“尺位”表达下焦肾。其实,“寸、关、尺”只是腕部“基元”脉按三才模型演化出的三段子代“基元”脉位,与太极模型相对应。只是两手的子代“寸、关、尺”合和为五行模型的“五位”定脉法。太极、三才、五行,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按模塑理”的演变。反映着中医理论本质上就是模型中医。
4.结论
中医的脉学理论博大而精深,她根据模型思维的“太极、三才、五行”演变而来。并将生命学上,完整意义上的人体,机械地与这些模型思维对应,产生了脉演诊断。先有模型思维在先,然后再是按模型创造中医脉学理论。反映出了中医脉学演化模型高度统一。这正是中医模型诊断学的奥意,将有另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对内科急症的诊断
中医诊断学和西医诊断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中中医诊断学是从病症的整体为起点,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运用辩证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识别病症来推断病情,是一门给防治疾病提供参考的学科。相对的西医诊断学是以一门以研究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包括了三个步骤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和病理生理诊断。
虽然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是两个在发病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等领域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是他们的临床诊断的确定,无论是对于患者来说还是医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医和西医在诊断上的结合是为了给患者寻找一个最佳的治疗方案,从而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机会。事实上,我国有不少的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专家在诊断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大多数的研究成果被作为典范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的内科急症诊断上。例如:脾胃系统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的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脾不统血、胃阴虚证、脾阳虚证、脾胃湿热等。
以中西医结合辩证的思路和方法来探讨脾胃气虚为例,在中医上脾胃气虚是指脾胃之气不足,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主要是以腹部隐痛喜按、腹胀纳呆、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消瘦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为特征的。其病理机制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气虚,纳化功能减弱,出现腹部隐痛喜按,纳呆腹胀;脾虚水湿不运,则大便溏薄;水泛肌肤则肢体浮肿;脾气不足,生化乏源,肢体失养,则倦怠乏力,逐渐消瘦;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气血不荣,则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苔白;脉缓弱,则为脾胃气虚之象[1]。在西医上,首先应该从胃肠道的结构和功能来看,研究表明脾胃气虚的患者他们的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胃电慢波节律无明显改变,慢波振幅显著减小,快波振幅减小,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还有作为心血管重危急症之一的心肌梗死,西医命名“急性心肌梗死”,中医可依据症状为胸痛而命名为“真心痛”、“胸痹”,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痹阻”、“心阳虚衰、寒凝心脉”等证型,中西医结合诊断具体如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气虚血瘀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气阴两虚,血瘀痹阻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阳虚衰、寒凝心脉型)。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急症
2.1 西医治标。“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这里的“标”和“本”并不等同与病情的“轻”和“重”,只能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依照疾病的具体情况和中西医的技能而考虑的治疗法则。例如急性心肌梗死,其冠状动脉阻塞是疾病的“标”;而造成冠状动脉阻塞的诸多因素,尤其是身体因素是疾病的“本”。因此,在急性期首选是西药溶栓治疗,血栓溶后治疗身体其他病证,如血脂过高、糖代谢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需要中医药治疗。
2.2 西医补液。现代医学的研究领域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是水和电解质的代谢。在治疗急性脱水、津液大伤疾病的时候,西医的静脉补液对患者显效快,但作为对内环境的控制以及调节,使津液发挥它的更多种功能,这个时候应该给予大剂量的补气类中药。所谓的“西医补液、中医补气”的理论根据,是来源于中医的“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临床实践证明使得中西医结合是相得益彰,行之有效的。
2.3 西药升压。作为提升血压的药物,西药在各种类型的休克当中是首选,被很多患者依赖着。但是不难发现药物浓度过高会导致升压过高,药物浓度过低又会导致血压难以维持,并且使用西药还会到导致一些负效应。实践证明:中医药升压虽然不如西药强烈迅速,但升压缓而稳对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的影响不大。在抗休克过程中使用阿拉明、多巴胺等西药升压,再加上中药生脉针、参脉针稳定血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中西医合并。外感发热是最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该病的特点就是起病急,变化快。常见于西医各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性疾病和急性传染病的高热阶段。现在由于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抗生素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西医对病毒性感染仍然没有显著的疗效,所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热前景广阔。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高热,应该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西医应该力求诊断明确,对严重感染者选择有效敏感抗生素并配合输液治疗;中医则应根据辨证结果选择相应的针剂或口服药给予治疗,相互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3 讨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本文主要是论述了中西医结合诊治内科急症,作为医务人员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并开展这项工作,力争在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领域上更上一层楼。
数脉的脉象,古今医家说法不一。《内经》中无数脉的脉名,但有相关内容的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这里所说的躁脉,从其脉象和临床意义看,实际上指的可能就是数脉。对数脉脉象的正式描述,最早见于《脉经》,曰:“去来促急。”这是一个原则的提法,不够具体。《脉经》在“去来促急”之下又有夹行小注是“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这个六七至说出了数脉的特点,尔后历代脉学书多是以一息六至作为规范的。如《诊家正眼》曰:“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濒湖脉学》曰:“数脉息间常六至。”《医碥》曰:“数,疾也,躁也,一息六至。”《医学传心录》曰:“六至为数七至极。”脉率增快的脉象中,一息六至的脉在临床中是最多见的,它是脉率增快的脉象的一个中心,所以用它来做为规范,至于《医学心悟》说:“数,一息五至也”,只是一家之言,明显是错的。数脉为单因素脉象,只是具有频率上的变化,不应当再包含有其他特点,而《外科精义》“其状似滑”之类的说法就混淆概念了。定出数脉一息六至的明确频率数字是必要的,但数脉的脉率在一息六至的基础上亦应有一定的变动范围,有不少医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观点并不完全统一。如《诊脉三十二辨》曰:“一呼一吸脉逾五至曰数。”《旧抄脉学书残本》曰:“脉搏之一息在六至以上者。”《脉理求真》曰:“数则呼吸定息每见五至六至,应指甚速。”后来疾脉从数脉中分出,一息七八至为疾脉,数脉的脉象应该更加清楚了,古人的这些认识已经为数脉脉象的规范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对此仍是说法不一。如“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为数脉,脉搏90~130次/min[1],而国家统编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和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诊断学》则言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脉搏90次/min以上[2,3],此外,还有人认为数脉的脉率在96~120次/min之间[4],这就让人感到莫衷一是了。仔细分析,一息五至以上为数脉的说法不确切,因为一息七八至为疾脉这已得到公认,就连这两本教材本身也是这样写的[2,3],而一息七八至也是属于一息五至以上,那么它到底该算是哪个脉呢?这就把数脉与疾脉的脉象搞混了。因此,综合古今文献和临床实际情况,数脉为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的说法应该是准确的。对于数脉的脉率每分钟多少次,目前亦无定论。这与中医脉诊传统的计数方法有关。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静神,以自己的呼吸为时间单位,来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称为平息。但正常人的呼吸16~18次/min,呼吸频率有一定差异,同样是一息六至,按16次/min呼吸与按17,18次/min呼吸计算出来的每分钟脉搏数自然不一致,而且这还不好判断谁对谁错,因为是标准不规范所造成的。古人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精确的计时工具,故只能以自己的呼吸来计数,实是无奈之举。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必要时可借助精确的计时工具,用每分钟脉搏数来帮助诊断数脉。鉴于目前对数脉脉象的看法未完全统一,因此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制定出数脉脉象(包括每分钟脉搏数)的标准很有必要。
对数脉的主病,《难经·九难》曰:“数则为热”,《濒湖脉学》曰:“数脉为阳热可知。”一般认为,数脉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也可见于虚阳外浮[2,3]。这个说法不够全面。《景岳全书》曰:“数脉……为寒热,为虚劳,为外邪,为痈疡……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若数而无力者,到底仍是阴证。”这段话很好的归纳了数脉的主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数脉主虚证的观点。《景岳全书》还进一步对此作出了说明,并认为虚证的严重程度与脉率成正比,其曰:“且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之病,惟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众人皆知阴虚与虚阳外浮可出现数脉,但虚证除了阴虚、阳虚外,还包括血虚、气虚等,从张景岳的这几段话可以看出,这些虚证也有可能出现数脉。其他一些医家对此也有认识,如《诊宗三味》曰:“大抵虚劳失血喘咳上气多有数脉。”《四诊正法》云:“数大而虚,则为精血消竭之脉”,《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亦说:“世俗医者,遇数脉之证,大抵责之阴虚血涸,不知元气虚极莫支者,其脉可至极数;设有人或力作或奔驰,至气力不能支持之时,其脉必数;乃以力倦不能支持,以仿气虚之不能支持,其事不同而其理同也。”从临床上来看,血虚及气虚之证出现数脉是相当常见的。不仅各种虚证病人皆可出现数脉,我们还发现即使在正常人中,也是体质越虚者脉越数。我们曾利用脉诊实验课对在校健康大学生进行脉象测定,结果发现少数受检者出现数脉。经过问询后得知,这些出现数脉的人中体质虚弱者占绝大多数,由于他们体虚程度较轻,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脉率大多在91~96次/min之间,与严重虚证病人出现的数脉相比,脉率明显偏慢,可见脉“愈虚则愈数”的说法确实有道理。为何血虚和气虚也会出现数脉呢?从中医的观点看,气血不足,易导致心失所养,为满足脏腑生理活动的需要,心气勉其力而行之,则表现为心动较快而脉动较快。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气血不足者心每搏输出量减少,为满足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心搏代偿加快,心跳愈快则脉愈快,故出现数脉。当然,张景岳的“凡患虚损者,脉无不数”的说法亦过于绝对,数脉可见于各种虚证,但虚证不一定都出现数脉。目前,对于数脉主血虚和气虚的临床意义,尽管已经引起了一些医家的注意,但仍然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需要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让广大医者逐步认识和接受这一观点,促进中医脉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文锋,庄泽澄,吴承玉,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15.
[2]邓铁涛,郭振球,程绍恩,等.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6.
[3]季绍良,成肇智,陈群,等.中医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4.
[4]月辰,李继功.数脉主病之我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3):179
摘要:探讨了数脉的脉象和主病,提出对数脉的脉象应制定规范标准,认为脉“愈虚则愈数”的说法正确,数脉可主血虚、气虚。
关键词:数脉脉象虚证
数脉是临床上很常见的脉,但对于数脉的脉象与主病,历来存在着一些争议。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专业 代号 本科专业代码、名称 专科专代码 专科专业名称 考试课程 01
02
03
04
020101经济学 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3财政学 020104金融学 620101
财政 经济学 620102
税务 620104
国际金融 620105
金融与证券 620106
金融保险 620107
保险实务 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 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 620111
投资与理财 620201
财务管理 620203
会计 620204
会计电算化 620301
经济管理 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 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 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 620305
国际商务 05
030101法学 690101
司法助理 法学基础 690102
法律文秘 690103
司法警务 690104
法律事务 690105
书记官 690107
检查事务(豫) 690201
刑事执行 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 690304
司法信息技术
附:山东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
师范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小学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中外教育史);4.综合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学前教育史);4.综合二(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5.技能测试[美术(简笔画);音乐(声乐、舞蹈、键盘,三选一)] 思想政治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概论);4.综合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时事政治) 汉语言文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写作);4.综合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历史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史学概论);4.综合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通史) 英语 1.计算机; 2.大学语文;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写作);4.综合二(精读、泛读、听力) 美术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4.综合二(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5.技能测试(素描头像;水粉静物写生;白描人物) 音乐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基础);4.综合二(基本乐理、音乐史、和声学);5.技能测试(声乐;钢琴;听记) 体育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4.综合二(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史);5.技能测试[100米;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立定三级跳远(男)、立定跳远(女);800米] 数学与应用数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高等代数);4.综合二(数学史、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 地理科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土壤与植被);4.综合二(自然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 化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4.综合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教育技术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综合二(教育传播学、教育影视节目创作、教学系统设计)
高职高专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英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朝鲜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日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基础日语、日本概况);4.综合二(听力、会话) 艺术设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素描);4.综合二(命题设计) 园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植物生理、土壤与植物营养);4.综合二(园艺植物栽培学、遗传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会计学);4.综合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 金融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4.综合二(会计学、保险学原理) 会计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基础会计);4.综合二(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与实务) 电子商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经济法);4.综合二(网络营销、国际商务) 市场营销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法、基础会计);4.综合二(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 公共事业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4.综合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 工商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动物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 附件3: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专业 代号 本科专业代码、名称 专科专代码 专科专业名称 考试课程 01
02
03
04
020101经济学 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 020103财政学 020104金融学 620101
财政 经济学 620102
税务 620104
国际金融 620105
金融与证券 620106
金融保险 620107
保险实务 620109
资产评估与管理 620110
证券投资与管理 620111
投资与理财 620201
财务管理 620203
会计 620204
会计电算化 620301
经济管理 620302
经济信息管理 620303
国际经济与贸易 620304
国际贸易实务 620305
国际商务 05
030101法学 690101
司法助理 法学基础 690102
法律文秘 690103
司法警务 690104
法律事务 690105
书记官 690107
检查事务(豫) 690201
刑事执行 690302
司法鉴定技术 690304
司法信息技术
附:山东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
师范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小学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中外教育史);4.综合二(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学前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大学语文、学前教育史);4.综合二(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5.技能测试[美术(简笔画);音乐(声乐、舞蹈、键盘,三选一)] 思想政治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法学概论);4.综合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时事政治) 汉语言文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写作);4.综合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 历史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史学概论);4.综合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通史) 英语 1.计算机; 2.大学语文;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写作);4.综合二(精读、泛读、听力) 美术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美学);4.综合二(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5.技能测试(素描头像;水粉静物写生;白描人物) 音乐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音乐教育理论基础);4.综合二(基本乐理、音乐史、和声学);5.技能测试(声乐;钢琴;听记) 体育教育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4.综合二(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史);5.技能测试[100米;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立定三级跳远(男)、立定跳远(女);800米] 数学与应用数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高等代数);4.综合二(数学史、数学分析、概率与数理统计) 地理科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土壤与植被);4.综合二(自然地理学、地质与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 化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4.综合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教育技术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4.综合二(教育传播学、教育影视节目创作、教学系统设计)
高职高专类
招生专业 考试科目及范围 英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朝鲜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精读、泛读);4.综合二(听力、翻译技巧) 日语 1.计算机;2.大学语文;3.综合一(基础日语、日本概况);4.综合二(听力、会话) 艺术设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素描);4.综合二(命题设计) 园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植物生理、土壤与植物营养);4.综合二(园艺植物栽培学、遗传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会计学);4.综合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 金融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4.综合二(会计学、保险学原理) 会计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基础会计);4.综合二(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与实务) 电子商务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经济法);4.综合二(网络营销、国际商务) 市场营销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法、基础会计);4.综合二(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 公共事业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4.综合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 工商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高等数学;2.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计算机; 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动物医学 1.计算机;2.英语;3.综合一(动物生理学、遗传学);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 附件3: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经济数学、管理学基础);4.综合二(经济法、基础会计)
旅游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旅游概论、旅游心理学);4.综合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与开发)
法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法理学、宪法);4.综合二(民法、刑法、经济法)
生物科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无机化学、遗传学);4.综合二(动物学、植物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自控理论);4.综合二(电路、电子技术[数字、模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信息理论与编码);4.综合二(数字信号、自控原理)
服装设计与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服装设计、服装材料);4.综合二(服装史、美学)
工程管理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管理学、会计学);4.综合二(建筑材料、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化学工程与工艺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4.综合二(分析化学、化工原理)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工程力学);4.综合二(电工学、机械设计基础)
交通运输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理论力学);4.综合二(汽车理论、汽车构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 高等数学;2. 英语;3.综合一(操作系统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4.综合二(数据结构、C语言)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高等数学、混凝土结构);4.综合二(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口腔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4.综合二(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
临床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物化学、病理解剖);4.综合二(内科学、外科学)
护理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护理学基础);4.综合二(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麻醉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人体解剖学、麻醉解剖学);4.综合二(外科学、临床麻醉学、重症监测)
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药物化学、微生物学);4.综合二(有机化学、药物分析)
医学检验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4.综合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
医学影像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生理学、影像电子学基础);4.综合二(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设备学)
针灸推拿学
1. 计算机; 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针灸临床学)
中药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中药鉴定学、药理学);4.综合二(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
中医学
1. 计算机;2. 英语;3.综合一(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学、);4.综合二(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