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体化经营模式

一体化经营模式

时间:2023-06-30 17:2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体化经营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体化经营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排水;传统经营模式;目标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应该将城市与乡村建设进行结合,使城市能够带动乡村的发展,乡村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城市与乡村能够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城乡一体化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个是从经济上进行协调,另一个是从空间上进行协调的。支撑城乡之间经济建设基础是一些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本文从改革传统经营模式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角度,进行一些分析讨论,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一、城乡供排水管理现状

城乡供排水系统管理是城市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城乡供水、污水处理、水资源的保护以及节约用水等等方面。

(一)供排水系统区域划分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拥有自己的供水企业,并且管理运营都是独立存在的,供水管理系统都是限制在一定区域范围之内的。我国排水与污水处理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仍旧采用供水系统方式进行管理。供排水系统仍旧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地区进行划分,各个地区互补干预管理办法。

(二)重视城市轻视农村

我国供排水系统建设中存在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现象。许多城市都仅仅只注重在城区修建污水管道处理,将资金全部投资在城区。而农村地区却较少进行供排水西系统的修建,也没有相应的资金项目进行农村供排水系统的投资。

(三)城乡供排水系统分离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供排水系统在城区与乡村是相分离的。城市有单独的供排水系统,农村的供排水系统设备往往比较落后。城区的污水进入处理系统之后,大部分污水经过各级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之后,排出城区,流进城郊以及广大农村地区,这就造成城区以外其它相邻区域的污染。农村地区往往缺乏污水处理系统,使农村地区的水资源还有土体受到大面积污染,农村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使得水资源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严重。

(四)供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营过程相分离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供排水系统受到传统经营模式影响,城乡供排水系统建设与运营仍旧是相分离状态。供排水系统通常由城市规划部门进行指导规划,政府部门出资,由相应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进行设计、施工。等到工程项目完成之后再由相应的运营单位进行管理经营。

(五)农村地区建设过程中缺乏整体概念

农村地区在建设供排水系统化的时候,缺乏整体观念,使得修建过程中不断出现重复现象。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实行自行、分散供水,使得水资源的保护变得十分困难水资源的质量问题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各自的建设还有规划目标不同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建设标准要求也不一样。供排水系统的建设难以发挥其应该具有的作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这样阻碍了城乡经济的经一部发展。

二、改革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相关思路

(一)地区统筹发展

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一定要从区域整体进行考虑。供排水系统化的建设必须要综合整体进行考察,对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收集,通过整理理清各个区域的水资源情况,综合协调城乡供排水系统的情况,进行长远的规划,合理的规划水资源的供排水系统建设。

(二)供排水系统持续动态的发展形势

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必须要注重循序渐进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城乡一体化供排水系统的建设也必须要注重这一环节。供排水系统的规划必须要立足现实,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规划。要保证供排水系统能够适应当前环境又能够满足长远发展需要。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可预见性要求。

三、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规划的方法与措施

(一)地区集中供水形式

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逐步改革原有的传统经营模式。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实际进行集中供水。一般情况下,城区周边乡镇地区,人口密度相对集中地区可以采用集中供水模式进行规划。合理选择供水能力相对较强地区进行建设,统筹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系统,将整个供水系统建设成能够覆盖各个区间的网络形式,保证区域内位置能够安全用水。为了能够保证供水系统能够有效使用,可以建设一些应急管道,提高供水系统的可靠性,协调好各个区域的供需关系。使整个供水系统能够处于科学、合理的运营状态。提高供水系统的专业性与可靠性。

(二)局部分散地区供水与地区供水系统进行集中管理

对于相对较为分散的区域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供水系统的建设。这些地区可以采取自建水塔或者引进河流水等等方式,进行建设。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并不是很纯净,但是经过专门的自来水处理之后,都能够达到饮用水标准。随着环保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水资源污染问题一定会有好转。对于一些偏远高山地区可以新建水利工程,储备天然雨水进行供水。有效解决分散农村地区的供水问题。

(三)排水系统不同方式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基本上都没有修建排水系统。一些农村地区仅仅只是使用简单的排水管道进行污水排放处理。并没有使用较为先进的分流排水系统,农村排水系统仅仅是由自然沟渠进行排放,污水就近处理,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城区周边农村地区可考虑将其纳入城市排水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这样就能有效的实现城乡排水系统统一规划管理。

(四)污水处理办法

现阶段我国在农村污水处理上面还不能投入过多的资金。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处理宁村污水的排放问题,就必须要积极寻找合适的办法进行污水的处理。以简单的科技代替高昂的费用处理办法。对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能够爱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四、城乡供排水系统一体化的意义

(一)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目标。城乡供排水系统一体化能够有效缩短城乡发展的差距,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上面不足、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方面来说,供排水系统的统一运行,可以更好的发挥设施的公用,避免分散运营过程出现浪费。

(二)可以有效的节约水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泛。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不断消耗,使得我国逐渐成为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缺水量现今已达到59亿m3。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主要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水资源需求量超过地区能够供应的范围。南方地区由于常年工业生产,导致水资源严重污染,影响水资源的使用情况。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缺乏限制了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设施陈旧落后,效率低下。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政府必须要大力整治水资源的发展,必须要合理的使用水资源,将城乡供排水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合理使用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促进我国城乡经济能够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改革传统经营模式实行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开展供排水一体化经营模式能够有效的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用,并且实现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经营模式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篇

新时期我国制定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政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各地首先要全面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施经济一体化主要是包括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积极建设和运用连锁经营配送网络模式,建立完善的城乡物流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更进一步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在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如何利用网络合理调配规划城乡物资的配送和农产品的统购包销。

【关键词】

城乡物流一体化;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络优化

近年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乡间的物资的调配速率加快,城乡物流一体化成为城乡经济一体化链条上重要的一环。承接资源运输和传送的物流行业成为了城乡经济互通的纽带和链条。

目前对于连锁经营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不够全面,研究者主要是偏重某一方面,比如研究连锁超市配送农产品和城区资源,比如研究如何发展农村连锁店。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发展农村连锁店铺和配送资源之间的联系的,还为数不多。在这个过程中,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配送方面,配送中心的建设成为核心问题,要能够开拓畅通的物流路线,将整个运输网络系统疏通。一个是要将农产品统一收购,统一输送往城市,减少运输成本,和整个网络管理投资。

1 阻碍城乡物流一体化的主要因素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连锁经营模式已经日臻完善,与此同时,农村的经营模式也蓬勃发展,但是相比城市的经营建设农村就成为了整个连锁经营配送环节上薄弱的一环。

1.1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的物流运输不够发达,与农村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缺乏与很大的关系。由于基础设施不够,物流线路没有开通,导致物流运输不畅,使运输速度减慢,使产品的配送受到阻碍,产品无法进入城市,就影响了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

1.2 农村物流投资成本过高

由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个物流线路需要经由过多中转环节,严重的影响了整个流通时间,浪费人力物力,物流投资成本过高。整个物流环节无论在组织结构和时间都显得拖沓和分散。

1.3 农产品的运输受时间限制

农作物的生产和收获都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产品的调配就具有季节性,四季分明,在特定的季节销售特定的品种。各种瓜果蔬菜都在特定的时间上市,虽然有反季节蔬菜,但毕竟只是少数,而且种植成本较高。农村对于城市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具有季节性。比如,在农耕季节,可能对于作物种子的需求较大,在这段时间的物流主要是种子等产品。

2 城乡物流一体化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建设模式.

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优化连锁经营配送网络,要加强城乡物流的相互渗透,加强城乡的交流,建立多交叉的城乡交通路线,加强城乡信息沟通。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加强和巩固城乡连锁企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城市连锁超市和农村连锁店。

2.1 整体规划

城乡物流一体化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实现城乡资源共享。通过城乡物流一体化,是城乡资源能够合理配置,是城乡发展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富裕。第一,作为经济发展占优势的城市物流体系 ,应该逐渐向农村扩展,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第二,作为物流体系的薄弱环节,农村应该积极拓展自己的物流体系,完善物流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能够适应和接纳城市物流,从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缩小与城市发展的差距,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2.2 建立完整的网络体系

城乡物流一体化要解决的城乡首先要完善连锁经营的配送网络的整个体系,将整个配送网络上的各个部门与环节都要规划完整,建立完整的网络体系和网络发展链条。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各个部门都要有密切的合作,网络主体之间互相协调,共同推进城乡经济发展。

2.3 完善城乡物流一体化所需的基础设施

发达的交通网络住哟是指完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交强道路建设。目前我国农村推行“村村通”,铺设连接各农村的交通路线,扩大公路,铁路的覆盖率,方便运输,完备交通设施。便捷的信息网络是指要加强农村和城市的通讯设施的完善,同时逐渐普及计算机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使人们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良性的政策环境是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努力为城乡一体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实行政策的扶持。只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连锁经营模式扩大,城乡物质交换才更方便,才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 连锁超市和店铺的网络优化设计

在整个城乡物流一体化进程中,连锁经营模式是否合理,取决于连锁经营的网络设计是否能到了优化,整个连锁店铺和超市的网络设计和优化涉及以下几点:

第一,整个连锁运营中,城市和农村都承担不同的商品生产:城市的各大连锁超市的消费品主要是各类工业制造商品和农产品,工业制造商品经过物流中心送往各大连锁经营店;农村对工业制造品的需求量大,它们主要向城市输送农产品。

第二,加强对农副产品的统购包销,统一收购农产品后,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加工,再分别送往各大城市,满足城市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城市就主要通过工业制造,流水线生产,批量大规模生产大量的商品,输送至农村各连锁商店,用于满足农村对工业商品的需求,在物质输送中,推进了城乡物流一体化。。

第三,加强对农产品收购体系的建设,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完善农村各连锁店,将农产品统一收购,同时拓宽农产品的运输渠道和销售渠道。

4 结束语

当前农村-城市为了响应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针对如何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中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和建议,为了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大力探索各种方案,开辟了连锁经营模式。具体针对如何优化连锁经营的网络设计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还有不足之处,静待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

[l]张尚民.城市连锁零售商店向农村扩张的机遇及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技,2011,39(33):2077420775

[2]卢美丽.基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优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

[3]周凌云,顾为东,赵钢,张萍.面向城乡双向流通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J].现代管理科学,2013(7)

[4]钟玲.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2

[5]陈星宇,任保平,喻文.构建城乡统筹视角下的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服务体系[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04)

第3篇

论文关键词: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发展模式,创新



根据我国酒店业相关研究材料显示,目前我国酒店业发展呈现“两头热中间凉”的趋势,一方面是高档豪华高星级酒店利用其高端优势,巩固住了高端消费者这一群体;另一方面是经济型连锁酒店快速扩张,四处抢占地盘,吸引越来越多的中低消费者客源。下面将分别介绍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的宏观及微观发展模式,并加以对比。



Ⅱ星级酒店发展模式



酒店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宏观旅游市场,学者普遍认为概括起来有宏观旅游市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常规旅游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采取的是此种旅游发展模式;另外一种是非常规的旅游发展模式,部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采取了此种旅游发展模式。其中,以美国、欧洲以及东亚三种发展模式最为典型,也最具代表性。



经济型模式——美国星级酒店发展模式,在美国,酒店按价格划分为高档酒店、上等酒店、经济型酒店和低价酒店。高档酒店和上等酒店相当于高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相当于二、三星级酒店。高星级酒店在美国酒店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而且逐年下降,组成美国城市星级酒店主体的是经济型的中低档星级酒店 [3];精小型模式——欧洲城市星级酒店发展模式,欧洲是贵族酒店的发源地,星级酒店的规模普遍比较小,而且星级酒店不论是三星级还是五星级酒店都没有豪华的大堂,也没有多功能的娱乐场所。酒店的基本功能主要是食、宿,欧洲城市星级酒店虽然规模小,但酒店提供的服务却是共性和个性的高度和谐统一;大而全模式——东亚酒店发展模式,东亚地区城市星级酒店的发展模式大都是朝着“大而全”的模式发展。“大”体现在酒店的规模大 , “全”是指酒店的功能和配套设施齐备,星级酒店除开客房、餐饮功能外,还有娱乐、休闲等功能;提供的服务除开普通服务外,还有商务、商店等等。[4]



星级酒店微观发展模式指一家单体酒店或一个酒店集团的具体发展模式,其中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以及相关多元化模式。横向一体化模式,星级酒店横向一体化模式包括横向产权一体化模式,横向品牌一体化模式以及横向网络一体化模式,其中横向产权一体化模式是星级酒店早期为应对酒店行业本身风险性所采取的措施,但这种模式所需资金较多而且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横向品牌一体化是当今酒店业最流行的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可以使星级酒店集团以较少的资金获得迅速扩张;横向网络一体化是随互联网兴起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成本低,接触面广,及时方便等优点,因而越来越熟到星级酒店集团的青睐;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纵向一体化模式包括纵向产权一体化,纵向品牌一体化,纵向网络一体化三种主要的模式,其中纵向产权一体化是出现最早,发展最成熟的模式,但同时对酒店集团资金有较高的要求,纵向品牌一体化模式是当今的主流模式,而纵向网络一体化模式是新兴模式;相关多元化发展模式,从目前酒店业发展的形势来看,酒店集团多元化经营已成为普遍现象。在这当中,相关产权多元化,相关品牌多元化,相关网络多元化是三种基本的模式,相关产权多元化在酒店行业发展的已经相当成熟,相关品牌多元化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相关网络多元化仍然在探索当中[5]。



Ⅲ经济型酒店发展模式



从全国区域分布来看,经济型酒店集团基本都采用全国布局形成规模优势的发展模式,是使酒店企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在经济型酒店集团的宏观发展模式方面,以如家酒店集团的全国广泛布点模式和七天酒店集团的区域深耕模式最为典型。



如家广泛布点发展模式,如家自2002年创办之日起就注重以规模与速度取胜,连锁集团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具有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意义,因为有了全国性的布点规模,就可以享有采购、培训、推广、管理成本节约的规模经济,可以享有客源互相推荐的网络范围经济,还可以享有“排名第一”的吸引顾客的眼球经济[6];七天区域深耕发展模式 ,七天经济型酒店集团起步时已经错过了连锁酒店发展的最佳时期,于是七天为了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采取了被称为“多区域核心城市第一”的做深模式,具体做法就是集中各种资源,每选准一个地区,就以l0家以上店面的规模进入,迅速抢占市场,成为该区域第一。



经济型酒店集团发展微观模式指一家经济型酒店集团的具体发展模式,其中包括特许经营模式,兼并收购模式以及品牌网络延伸模式。特许经营模式,圣达特集团采用的特许经营权转让模式 , 作为近年来国外饭店集团发展较快的一种规模扩张形式, 使特许经营者可以用很少的资本投资得到极高的回报[7]。采用这种方式, 可以使设计、建筑和采购成本保持较低水平, 而市场营销和管理费用则可能由成员饭店共同负担;兼并收购模式,法国雅高集团的扩张是通过不断的兼并和收购而展开的,雅高集团同时在饭店业及其相关产业展开经营活动, 可以统一使用客源、营销、预订、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经营要素;品牌延伸网络模式,假日集团之所以从一个汽车旅馆发展到涵盖广阔的饭店集团, 其网络化的结构是其品牌延伸成功的关键原因之一 [8]。假日的电脑预定系统已经遍布全球每一个假日饭店,它对于即使了解旅游市场动态和宾客需求, 不断调整经营战略, 稳定和控制客源市场并提高整体盈利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Ⅳ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发展模式对比



由于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是当今酒店市场的两端,二者在发展时间,市场定位,经营理念,服务内容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差别,星级酒店发展时间较长,已形成了为大多数星级酒店集团所接受的发展模式,而经济型酒店虽在西方有着较为成熟的模式,但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许多发展模式尚有待探寻。



在宏观发展模式方面,星级酒店注重大而全,经济型酒店注重经济实惠。星级酒店主要定位于政府官员,著名学者,大商人,皇室成员以及高级商务人员,而这些人中每个人都对一家酒店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星级酒店不仅要为他们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而且更要为他们提供高度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客人多样化的需求;经济型酒店定位于一般商务人员,学生以及一般旅游者,这就要求经济型酒店注重发展核心业务,精简不必要的业务,走经济实惠的发展模式道路;星级酒店注重宏观区域地理布局,经济型酒店注重微观区域布局,由于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在市场定位,服务内容,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不同,进而导致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在区域地理布局上的不同。星级酒店的客人一般比较高档,比较讲究,并且能够通过方便的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所以星级酒店在区域布局上不必考虑过细,应该从宏观上进行布局;而经济型酒店的客人希望能方便的到达,这就要求经济型酒店要注重微观区域布局,以更好地方便客人,抢占市场。



在微观的发展模式方面,星级酒店更加注重纵向一体化,经济型酒店注重横向一体化,星级酒店由于其规模较大,从而导致成本较高,这就要求星级酒店一要降低成本,二要增加客源。而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星级酒店降低产业链成本,保证充足的客源;经济型酒店相对而言成本较小,但它却需要充足的客源,经济型酒店发展横向一体化有利于形成规模优势,保证客源,形成品牌;星级酒店相对而言更注重兼并购买模式,经济型酒店注重特许经营模式,虽然从目前来看星级酒店也越来越注重特许经营模式,但兼并购买模式毕竟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式,而且星级酒店也是高成本的行业,需要一定的经济实体进行支撑,这有利于顾客对星级酒店形成信任感,也有利于星级酒店进行融资;而经济型酒店发展较晚,他兴起于酒店业特许经营模式发展时期,这种模式能够以较少的资金实现酒店的迅速扩张,创造品牌,实现酒店规模经济,因而经济型酒店大多采用这种模式[9]。



Ⅴ结语



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是当前发展形势最好的两种酒店形式,由于二者在市场定位,服务内容,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不同,使得它们在发展模式方面有诸多不同,但二者都需要根据顾客要求和市场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来实现酒店业的跨越式发展。如论是星级酒店还是经济型酒店,未来都应该更加注重发展绿色酒店,注重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更加注重网络化建设[10]。虽然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并没有完全退去,但相信酒店业能够通过创新酒店发展模式来实现酒店业的复苏和发展,酒店业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Ⅵ参考文献

[1]赵焕焱,2009年酒店市场展望[N].中国旅游报,2009(005)

[2]孙静,浅谈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J],商业研究,2005(317):162-165

[3] 文吉.城市星级酒店的发展模式研究[J] 旅游经济 ,2005(7):180-182

[4]汤静,文吉.城市性质与酒店业发展模式关系[J],经济地理,2007,(27):864-867

[5] 傅继波,杨朝军,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23):65-67

[6]李艳,经济型酒店如家的经营管理模式[J],企业导报,2009(11):77-79

[7] 邹益民,陈业玮,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研究,2003(005):158-162

[8]柳春锋,浅析我国经济型饭店的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2004(288):33-35

第4篇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项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客运巾场的弊端,优化了运力结构,规范了经营行为,提高了服务质量,打破了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局面,为加快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市224个行政村,已有212个通了班车或公交车,通车率达95%,其,1,城乡公交线路14条,线路辐射到7个镇4个街道,180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车率达80% o主要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统一经营模式,城乡居民出行得到同等待遇。由于历史原因,公交车辆一直以来只运行于城市内,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农村居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样;:受原来城市公交待遇,大大方便了农村居民出入往返。

统一城乡公交票价政策,老白姓得到实惠。城乡公交一体化后,出台的运价标准,取消了原不合理附加部分,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受到了农村居民的欢迎。

优化市场主体和运力结构,客运档次得到提升。一是通过对农村客运班车经营权的重新配置,组织形式上彻底改变了原有承包或挂靠的经营方式,走上了集约化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质的飞跃;_是经营方式吸取城巾公交车优点,实施公交化运营,即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上下客站点之间不停靠的运营方式,原有农村客运巾场出现的“三客”问题已基本解决,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三是车型结构得到调整,城乡公交所有车辆都在中等以上,并全部为空调车,乘车环境明显改善。

第5篇

【关键词】金融产业经营模式,弊端,原因,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和各国金融业的改革步伐,混业经营被引进金融业。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可以预期,混业经营将成为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基本模式。混业经营模式在世界各国金融业的应用,似乎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以我国为例讲述金融分业管理制度的弊端

首先,我国金融分业管理制度对于金融业的规模化经营不利于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分业管理制度对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有严格的区分和限制,限制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融通,无法保证市场资金供给。与此同时,导致银行、证券、保险之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各自提供的业务品种单调有限,不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其次,中资银行在外资银行大量融入的浪潮下,压力倍增。外资银行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高质量的人才储备,且业务种类齐全,中资银行在外资银行面前往往相形见绌,甚至面临生存威胁。

最后,在分业管理制度下,银行在参与证券业务方面束手束脚,一些具备转移风险和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从而导致证券机构的市场运作呈现极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这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发展。

二、由分业管理机制向混业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在承受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放松金融分业管理,鼓励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这种变化的外在表象是各国分别出台相应的政策或者法律条文,默许或者鼓励金融业混业发展,而究其内因,则是技术革命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起到决定作用。总体来说,金融业由分业管理机制向混业发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从需求方面考虑

首先,众所周知,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固定汇率制度崩溃,打破了世界金融市场的平稳状态,金融业进入到了动荡期。金融业的风险激增,金融危机频繁爆发要求金融业必须实行混业经营。

其次,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为了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融业不得不扩大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金融分业管制模式限制了各个国家金融业的发展,使他们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落到下风,因此,这些国家纷纷放弃了分业管制政策。

(二)从供给方面考虑

首先,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导致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各类经济主体为了防范风险,对保险业的依赖增强;与此同时,经济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增加了企业效益,这使得他们拥有更加充足的财力支付保费。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推动保险业快速发展。

其次,以计算机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大大降低了金融通讯和数据处理成本,从而促进了金融信息传播和科学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打下了基础。

最后,近年来人们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银行倒闭、股市崩盘等相关事宜做的分析表明,分业管理也并非是恢复公众对商业银行体系信心,化解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合作冲突和预防银行垄断的唯一法宝。因此,从理论上也给了混业经营以发展空间。

三、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情况

(一)逐步走向国际化

从全球十大银行以及金融集团的排名的巨幅波动我们可以看出,全球都被卷入了兼并浪潮之中。兼并范围不断扩大,兼并金额不断上升,可见混业经营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化。

(二)大型金融机构大力推动混业经营

大型金融机构所青睐的超级复合体对于分散风险、提高竞争力的效果显而易见,在这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动下,“金融超级市场”、“金融百货公司不断涌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三)金融业走向全方位、一体化

随着兼并浪潮席卷全球,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在兼并过程中结合而成的“金融百货公司”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都进一步加大,金融业已经走向全方位、一体化的道路。

(四)金融资本全球化

随着兼并行为愈演愈烈,使兼并后的金融机构具备了较低成本的自在增值的交易平台,为他们开展对别国货币资本的全球批发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网络金融的发展

在国际兼并的浪潮下,网络金融对传统跨国金融机构的冲击越来越大,迫使传统跨国金融机构步入全面重构。一方面跨国金融机构需要在加速兼并中弥补跨国银行在网络金融投资上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兼并而强化的全球体系给跨国银行赢得了调整的时间,以应对来自网络金融的带来的冲击。

(六)分业经营的金融企业面临改革

虽然很多大型、超大型金融集团已经采取了混业经营的模式,但是各种形式的分业经营管理的金融企业仍然占绝大多数份额,并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这些企业一面在坚守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一面在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下,逐步走上改革之路。

结束语:在很多国家,金融混业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国如果想搞好混业经营,还需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对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特点和趋势等做深入研究和分析,根据各国国情,加深金融业经营模式改革。同时,还要努力提高经济技术,给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等的建设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争取走金融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道路。

第6篇

券商投资银行是市场经济的典型经济模式,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我国未来的券商投资银行在业务方面仍然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充分重视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构建。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目前我国券商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进而提出了构建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券商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模式;业务经营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证券市场开始逐步发展起来,而投资银行是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虽然,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是投资银行的业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券商投资银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券商投资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促进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构建的主要策略。

一、我国券商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分析

很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券商投资银行的发展比较早,形成了几种典型的业务模式。但是,一个国家金融行业的发展、券商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与本国的国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国的券商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可能与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一定的不同。通过本文对我国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券商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一)优势业务模式。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券商投资银行的发展,我国与其他几个国家合资成立了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该公司抓住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几年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与国内很多著名企业进行合作,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采用的就是优势业务经营模式,该模式主要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专业的服务,通过对公司各项业务的分析,选择出具有优势的业务,进而对这些业务集中资源和精力进行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采用的这种业务经营模式,其收益比较稳定,能够较好地应对市场中的风险因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券商投资银行都具有该公司的影响力,所以这种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很难在其他券商投资银行得到广泛应用。

(二)业务创新模式。中信证券作为我国券商投资银行的重要组成企业,其业务经营模式发展比较快,能够及时地根据市场需求作出业务调整,而且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所以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信证券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是业务创新模式,这种业务经营模式的特点如下:第一,这种业务模式的业务结构比较均衡,各种业务都得到了全面的支持和发展;第二,能够对市场环境的影响进行及时响应,在我国市场经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产生波动时,可以通过调整业务的比例和权重,着力发展风险较小的业务。

(三)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作为一家国内的保险企业,首次尝试了在发展过程中引入外资,通过吸收国内券商投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对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业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促进了中国平安保险集团的业务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一个地区发展项目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从而为其他券商投资银行做好榜样,并且为以后在该地区的其他项目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投资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判断力,投资一些具有发展空间的企业,这种示范性的工作成效非常明显;第三,充分利用服务网点的优势,能够迅速地深入市场,从而不断发展客户群体,扩展其自身的业务模式。

二、促进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构建策略

目前我国的券商投资银行形成了几种典型的业务经营模式,这些业务经营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企业的发展方向是紧密相连的。除了这些业务经营模式之外,我国其他的中小券商投资银行仍然采用传统的业务模式进行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构建,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的发展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些都对我国券商投资银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国未来的券商投资银行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能够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促进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经营能力的发展,通过吸收国外先进券商投资银行的发展经验,同时结合国内券商投资银行自身的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第二,找准针对我国市场发展前景的正确盈利模式,才能够促进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能够使得企业在短期内获得更好的收益。

(二)不断拓宽券商业务的发展空间。目前,虽然我国的券商投资银行业务有多种,但是这些业务在提供服务之前依然设立了较高的准入门槛,所以使得一些业务无法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需要参考以下几点策略:第一,逐步降低一些业务的准入门槛,从而使得这些业务能够服务于更多的群体,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业务中找到更好的盈利点,进一步促进我国券商投资银行的发展;第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尝试一些新的业务类型,通过创新一些业务种类,并且逐步投入市场观察效果,选择发展良好的业务进行重点投入。

(三)完善券商投资银行的各项制度。完善的公司制度是构建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重要基础,如果在管理和经营结构制度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那么很可能给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埋下隐患。因此,为了更好地迎接市场变化带来的重要挑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我国的券商投资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能够满足上市条件,那么就积极推进其上市的进程;上市之后需要进一步公开企业的管理结构、经营状况等等,这样能够使得公司更好地重视自身的经营,接受更多人的监督;第二,对于我国券商投资银行中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的很多券商投资银行的制度中,都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内容,所以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删除,才能够促进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更好地发展;第三,建立一定的风险规避制度,使得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能够经得起风险的检验,能够更好地规避和应对风险,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语

券商投资银行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券商投资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提出了促进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构建的主要策略。相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能够更好地带动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反过来,我国未来券商投资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构建,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曾美欧,赵海强.中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比较研究[J].华北金融,2011,6

[2]张理平.资产证券化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10,4

[3]张理平.资产证券化的融资特点[J].经济研究参考,2009,24

第7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经营模式创新;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4-0083-03

1前言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5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464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2641亿人次,收入1930539亿元人民币,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702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元人民币。到2011年年末,全国11676家星级饭店,拥有客房14749万间,床位25863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58713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31482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4784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611%。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71117亿元,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287177亿元,营业税金及附加1306亿元。同时,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正在加快推进;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快速增长,这对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旅游产业融合不仅推动了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也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对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进展

产业融合是伴随技术变革与扩散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新经济现象。国外产业融合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20世纪70年代末,该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并最初来源于实业界关于“电脑和通信”融合图景的描绘。此后扩展到学术界和政界。1978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N尼古路庞特对计算、印刷、和广播业三者间技术融合的模型化描述,并认为交叉处是增长最快,创新最多的地方。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产业融合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融合的概念、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产业融合的类型等三个方面。从产业属性角度分析的研究者将产业融合理解为产业属性的创新,其本质是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对传统产业组织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是产业组织结构变迁的一种动态过程。产业融合动力的研究共有两大类观点。一是外在动力说,包括管制放松、经济全球化、需求变化等观点;二是内在动力说,包括技术创新、范围经济、观念创新等观点。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消费偏好的多样性是产业融合的动力。新的市场进入者为促进产业融合提供管理创造性,通过将管理创造性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结合起来,最终使融合发生在产业的边界处从而使之成为现实。

旅游业在这一浪潮的带动下,产业融合趋势愈加明显,表现为一是新型业态不断出现,如工业旅游、会展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医疗旅游等;二是新型产业功能逐步显现,如旅游景区兼具养老、医疗等功能;三是新型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演进,如旅行社集会议组织、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展览策划于一身等。但我国的旅游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融合不够成熟,受制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旅游业进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产业价值链不断被解构和重组,并表现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特征,其本质是一种创新。融合产生的效应反映在多方面:行业竞争格局发生演变,出现系统集成商和具有双边特征的平台企业,非物质资源取代自然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出现模块化迹象,跨行业人才成为稀缺资源等。

同时,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渗透,促进旅游产业本身及要素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提升产业在市场培育、质量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等领域的运行效率与效益,推动旅游增长方式的转变。旅游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为旅游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应培育与加快发展旅游发展所需的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提高旅游产业运行效率。

3旅游景区典型的经营模式

4我国旅游集团典型的经营模式

中国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开始的,更多的体现了一种政策导向性。在行政力量的强力整合下,中国旅游集团的骨干力量开始形成。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以国旅集团、中旅集团、中青旅集团、华侨城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国资传统旅游集团获得了长足发展。地方强力整合的以北京首都旅游集团、上海锦江国际集团、西安曲江旅游集团为代表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如雨后春笋。同时,在国家行业结构调整、主业集中整合的背景下,新的旅游集团不断涌现。随着旅游集团企业的发展,我国本土的旅游集团的成功商业模式开始固化并自我复制,这些成功模式的“裂变”效应大大推动了整个产业的集团化水平。较为成熟模式如“旅游+地产”、“旅游+会展”、“旅游综合体”“旅游+航空”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大大推动了旅游集团的规模扩展和区域布局。旅游集团作为旅游产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旅游商业创新的探索者与产业使命的践行者,在中国旅游的发展历程中承担了引领者的角色,发挥了核心和主导的作用,承担了旅游国际竞争国家队的角色。

5产业融合背景下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途径和建议观念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先导,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按照融合的产业类型与地区分类,旅游产业融合至少可以分成4 种形式:①产业间融合,即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②产业内融合,即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的融合。③ 在本地融合,即将旅游相关产业集聚在一个空间里,如深圳东部华侨城,将主题公园、饭店、商业住宅与度假地产相结合,互相提升价值,形成复合型旅游商业地产的经营模式。④ 跨行政区融合,即指位于不同国家或行政管辖区的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及旅游产业内部行业间的融合。因此,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具体途径和对策有:

第一,经营模式的创新,应考虑旅游企业资源配置的现状,要在充分考虑企业的特色、质量、市场、资金、技术等条件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规划,突出重点,择优开发,整合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产业融合机制下企业经营模式构建的主要途径是与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拆分和重组两个组织中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一起达更好的效果。产业融合机制下不同企业系统重新组合,其经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更有效率的整合产业资源的方式。

第二,大力借鉴产业融合带来的定位漂移区间,促使企业的旅游产品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实现从单一的观光型产品向满足多种需求的主题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和个性化产品转变。产业融合对经营模式发展的影响产生于一个或多个不同的价值链环节,重新组合成一条新的价值链。在产业融合的条件下催生的新的产业价值链必将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发展产生影响。

第三,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需在突出经营特色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之上,加快完成从单体型经营到链条化运作方式的转变。因为不同年龄、收入与不同文化层次的消费者出游目的更加多元化,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更加理性,旅游者的活动空间、活动范围以及活动频率更加灵活多样,这就决定了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以丰富产品体系和增加相应的供应能力。

第四,进一步培育壮大企业集团,提高企业创新的集成能力。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主体,其实力的大小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对能否实现产业融合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因此,需要整合好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加强市场策划和营销手段的运用,提高集团化运营的水平,引导市场消费方向变化,克服响应产业融合中需求方面的障碍,促进新型产业的成长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在传统的旅游要素基本架构上,以横向和发散性的思维去拓展业务和创造企业业务的增值空间。

第五,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仅导致了企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而且引发了企业组织内部结构的创新。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开始由纵向一体化逐渐向横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转变。企业的结构更趋于柔性化和扁平化,需要有以最短时间进入相关或非相关的业务市场,进行跨行业专业经营的能力。产业融合过程带来旅游功能的模块化,由于产业边界的模糊,旅游成为一个价值模块并嵌入到其他产业的价值链当中,成为泛旅游产业链上的增值点。

第六,产业融合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边界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景区、酒店和旅行社等业务范围内,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需要具有融合战略观、跨行业驾驭能力、多业务水平的人才才能实现。因此,要跟随产业动态调整人才队伍,采取多种方式加快综合型人才的获取和培养,尤其是下大力气培养创造性的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6-9

[2]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4):12-16

[3]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3-6

[4]何建民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旅游学刊,2011(4):8-9

[5]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8):6-10

[6]王惠芬,赖旭辉,郑江波.产业融合机制下经营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

[7]王朝辉.产业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路径与策略[J].旅游学刊,2011(6):6-7

[8]郑四渭,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城市旅游业转型升级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0(11):95-98

[9]赵黎明.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J].旅游学刊,2011(5):7-8

[10]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8):1-5

[11]唐凌.我国旅游产业经营模式探讨[J].经济纵横,2006(11):37-39

[12]刘斐.我国旅游景区经营模式的创新[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46-49

[13]杨彦锋,陈旭.中国旅游集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中国商贸,2011(9):176-177

第8篇

一、初期的艰难探索

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初,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内部形势。一方面从各家信用社翻牌过来的支行,仍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且对总行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总行在开展工作中既缺乏权威性,又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比较严峻的形势下,不可能实现防范信用社风险和支持地方发展的建行初衷。于是,结合其他各项改革措施,在确保平稳过渡的前提下,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进行了一些艰难但非常必要的探索。

1、营运资金适度集中。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之后的规模优势,营运资金适度集中是非常必要的。各家银行重点采取了如下措施进行资金的适度集中:一是建立二级准备金制度,按照存款规模的一定比例支行向总行缴存准备金;二是鼓励支行闲置资金上存总行;三是通过联合贷款等形式,将支行资金相对集中后投向优势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事实证明,建行之初果断采取的营运资金适度集中的战略性措施是非常英明非常正确的。由于资金适度集中,使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很好地抓住了1996年和1997年国债市场异常火爆的难得机遇,无论是国债696品种、796品种还是实物券,都提供了非常丰厚的利润来源。高收益的国债投资有效减缓了之后几年利差不断缩小对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冲击。

2、经营权限适度集中。不论是从调整和理顺总行与支行关系的角度考虑,还是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经营权限的适度集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为了尽可能减少改革过程中的阻力和振荡,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对经营权限的调整是逐步进行的。一是对支行资金流向进行调控。规定支行在购买国债时只能通过总行渠道来进行,而不能再从其他银行购买。这一规定从全行角度看,增加了整体收益,降低了资金成本。二是对支行资金运用权限进行调整。在各地融资中心相继撤消之后,要求各支行不得再从事资金拆借业务,资金头寸的调剂由总行统一运作。三是对支行的贷款权限进行适当调整。根据管理需要,逐步缩小了支行的贷款权限。一方面对于风险较大的信用贷款等品种,不再允许支行直接经营,另一方面对支行贷款最高金额进行控制。特别是在人民银行出台有关规定之后,直辖市城市商业银行支行的贷款权限缩小到100万元以内,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商业银行支行的贷款权限缩小到50万元以内。对于部分资产质量太差的支行,完全取消了贷款权。配合经营权限的调整,在人事管理、费用支配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3、风险控制适度集中。建立城市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当时信用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金融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初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非常艰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后,一方面加快了不良资产清收工作,另一方面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城市信用合作社时期出现大量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控制度不健全。所以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在建设内控机制、防范风险方面进行了非常可贵的探索。一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支行在日常业务经营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组织人员对已经颁发的制度办法进行有效性甄别,终止无效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制订和完善对规范全行业务操作,理顺一级法人经营体系,有效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初步在全行范围内确立起守规经营、守法经营、全行一盘棋的经营思路。二是建立内控组织体系。内控机制的良好运作,客观上要求有一个职责明确、高效运转的组织机构体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以稽核部、事后监督部为主,其他业务部室为辅的内控组织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三是按照人民银行对内控工作要求,建立以“三道防线”为核心的内控运行机制。第一道控制防线设在业务操作环节,第二道防线由各业务管理部室负责,第三道防线由稽核部门负责。

经过三年左右的艰难探索和不懈努力,包括北京市商业银行在内的早期成立的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各方面的关系已经基本理顺,初步具备了进行新的创新性探索的基础。同时,由于金融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城市商业银行也不得不在经营模式上进行更加积极的创新和探索。

二、日渐成熟的主动探索

随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逐步走向正轨,城市商业银行已经有能力和精力开展主动性的创新和探索,这种探索已经明确地带有与国内外金融业相同或相似的基本特征。具体来看,对经营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存贷合一的资金运营模式。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后,为了迅速改善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综合竞争力,普遍采取了大规模引进人才的战略措施。这些人才以从专业银行引进居多,因而采取与专业银行相类似的资金运营模式就成为一种非常现实的选择。事实上也确是如此,一方面在机构设置上建立了资金计划部、信贷部等存贷经营完全分开的业务职能部室,另一方面在资金筹措和使用上,也基本上遵循相互分开的经营观念。这种经营模式对城市商业银行资金运营迅速走向正规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不断变化,这种比较传统的资金运营模式在效率上已经不能适应客户的需要,在效益上已经不能适应银行管理的需要。因此,实行存贷合一的运营模式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存款和贷款主要有一个综合性职能部门来统一管理和负责后,存贷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复存在。存贷合一后使银行的运作不再完全按照内部运行来进行,而是充分考虑到客户的综合性需求,并使银行的服务水平有一个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从而更有益于城市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同业竞争。

2、审贷分离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审贷分离是贷款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是如何分离,如何兼顾风险防范与经营效率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后,一般由信贷部统一负责信贷工作,贷款调查、贷款审查和贷款检查都由一个部门来进行,因此审贷分离实际上只是在同一部门不同岗位的分工不同,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并没有完全做到,因而就为信贷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制度上的缺陷和可能。为了更好地控制信贷风险,使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更加符合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搞好审贷分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商业银行在贷款管理改革的实践中,一方面建立了跨部门的全行性审贷委员会,行使贷款最高审查权限;另一方面将信贷部改组为主要履行贷款审查职能的信贷管理部,同时由公司业务和个人业务部统一负责存款的筹集和贷款的发放工作。这样,审贷分离的贷款管理模式开始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

3、本外币一体化的货币经营模式。大多数银行在经营外币业务时,一般都设立了专门的国际业务部,主要从事与外汇有关的各类业务。这种本外币相分离的经营模式,基本上适应了银行经营管理需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货币经营模式。一方面外币业务需要熟悉外语和外汇管理制度的较高素质的银行职员,这方面的人才对许多银行来说都是相对缺乏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将本外币业务相分离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希望银行能够提供本外币一体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银行也需要从本外币一体化经营的实践中来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国内银行更加适应加入WTO后即将面临的严峻形势。因此,本外币一体化已经成为国内银行必须采取的经营模式和必须努力的方向。城市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界的一支新军,在这方面的改革中会进行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一是在推广综合柜员制时,强调要会出储、本外币一柜清,在前台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在资金交易中,实现人民币与外币的统一运作,统筹安排;三是在基础性的存贷款业务中,实现本外币的融合和一体化经营。

4、以客户为中心的部门经营模式。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在许多经济领域出现了买方经济的市场结构。从金融市场的形势发展看,由于金融机构不断增加,买方经济也初露端倪。在这种经济和金融背景下,银行的经营理念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以前,银行普遍以自我为中心来设置业务部门和开展业务经营,银行因为拥有资金处置权,认为可以奇货可居,一般来说主动开拓业务的积极性几乎没有。这时的银行更象一个机关,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因此,银行主要根据内部管理需要来设置相应的业务部门,客户在与银行来往时,常常一笔业务需要与很多业务部门来打交道,客户即使有不满情绪,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银行与客户交往中居于相对主导性的地位。随着银行间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银行的经营观念也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变。城市商业银行刚成立时,大多根据内部管理需要,设立资金计划部、信贷部、财会部等业务部门,每个部门针对的客户可能基本相同但履行的职能有一定差异。但是,在观念调整之后,出于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金融服务的需要,设立了根据客户特点划分的业务部门,如公司金融部和个人金融部,银行业务部门在经营中也主要围绕客户的金融需求来进行,包括设计金融产品、提供财务顾问、进行理财咨询等各类金融服务。特别是客户经理制的试点和推广,使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部门设置与经营模式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第9篇

关键词: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优缺点

乡村旅游伴随着其内容结构的不断完善化,相应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新世纪开始以来,这种旅游形式收到了各方人士的追捧。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的发现和科技带给社会的巨变,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的加快;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概念的提出和贯彻,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促进乡村旅游兴盛的因素。繁荣兴旺的景象也不能掩盖乡村旅游各地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其中设计到经济水平因素、地区资源条件等原因,但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经营管理模式的制约,这关系到地区旅游的发现程度。这里所讲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指,在整合资源因素时,利用一定有效的管理手段或组织手段来达成目标的方法(方式)。基于乡村旅游时,经营管理模式主要设计到经营者、经营管理方式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

一、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模式

1.自主经营或分散经营模式。

1.1含义及其特征。自主所有权,自主选择经营管理模式,不进行、租赁等行为,在所有权下,自己行驶管理权和经营权,这便是自主经营模式。旅游资源的乡村所有者们以家为单位自发经营项目,不采取其他方式经营,这样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体化可以避免一定的纠纷。自主经营管理模式的表现形式是,农村个体户自发开展乡村旅游业务,提供衣食住行相关服务,个体户可以形成一定规模,一般不设立管理机构。

1.2优缺点。个体户自发开展旅游服务,利益驱使个体户们的经营积极性较高,只有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吸引顾客消费,才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实现更大的价值;与外来者产生矛盾的可能性不高,权责分配容易发生的问题因为自主经营原因而减少;个体户更爱惜家乡环境,所有更有利于地区环境保护,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扬,体现当地风味。规模扩大,经济利益必然带来竞争加剧,面对竞争时,由于经济因素、文化素养、观念等因素的参差不齐,个体户会采取极端方式,如大肆进行价格战;资金和技术又是旅游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瓶颈,资金和技术的充足会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然而又不希望引进外资。

2.业户与公司结合的模式。

2.1含义。这种模式是在我国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模式。旅游经营管理要以经济实体、技术协会、科研机构等为指导,用社会上的服务使得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进去农村旅游发展,农户与公司之间以合约为基础,农户开展具体旅游经营,市场运行和销售环节由公司组织完成,二者工作相互配合。这种模式是基本特征是充分发挥农户的规模等各方面优势,不同于工厂生产运行,不必集中进行,更不需要程序化操作,各个农户分散进行作业和提供各方面产品与服务。当然也需要一个有顺序的服务结构,公司要保证农户工作的高效高质量运行,这就需要其对农户采取相应的培训教育。这种模式主要包含三种类型:一体化契约型、准市场契约型、市场契约型。一体化契约型,基于要素关联,农户提供的服务变成公司的操作地方。农户没有主体地位,而参加到公司的布局中来,从而获得以租金和工资等形式的补偿,公司形式操作控制权,取得效益。不过我国农业人口多,资源有效,这种方式整体推广可能性不高,推广价值有效。准市场契约型,基于合约规定,规定好农户与公司二者之间在产品服务生产销售、利益分配、权责分配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建立二者之间稳定的和谐的权责分明的关系。市场契约型,基于收购合同,公司为农户提供收购保障,但二者都是独立的,价格是二者关心的根本,二者之间的买卖关系是市场化的短期的,即在合同下,把买卖集中进行。市场经济下,商品因素变化大,这种类型稳定性不高,也就占不了主体地位。业户与公司相结合的模式就是要求二者合作于农村旅游经营中来,用具体合同使得二者之间权责分明。公司负责培植客源,活跃市场,改进经营管理模式,农户负责提供特色产品服务,按照公司规定操作标准,参加培训。开发成本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农户也可参加入股,进行分红。

2.2优缺点。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基于解决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下单位农户经营规模小与大市场要求之间的矛盾,其可以把国家经济政策和市场政策具体运行到公司运行管理中,更好地实现公司指引农户行为,把产品服务的一体化过程有机结合,使得农户生产运行行为与市场紧密联系,组成经济实体。其具备单一农户不具备的各方面素质优势,可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提升农户各方面素质,有利于农村各方面的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可以集中利用公司在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农户的自身特色优势,有效结合二者,克服各种缺点和弊端,链接市场。然而,农户数量是巨大的,能够匹配的公司数量不足,这样农户就不能根据市场进行选择。就二者合作中地位而言,公司拥有资金技术信息等各方面的优势,熟悉市场变化,熟悉政府政策,把握销售渠道,而农户各方面均处于劣势,且为了获取有利地位,农户之间恶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农户处于不利地位。农户提供的产品服务相对形式单一,质量保证不能保证统一高标准,而且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公司进行培训,这些无形中增加了公司负担,沟通不适当,容易造成矛盾。

二、业户、公司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

1.含义及其特征。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上一种模式的升级版。业户、公司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中的社区是相关乡村旅游协会组织,一般一户一个代表,整体参加,相当于一个董事会的作用,其职责是管理一切与本村旅游业相关事物,例如培训、财务、人事等。公司是指村里办理的企业,非外来的,接受协会委托,具体负责相关业务,如设施建设管理、营销策划、监督等。业户是农户单元,接受公司安排,定期结算业绩。经营模式特征是其中三者之间权责分明,利益分配得当。社区采取行动对整个旅游经营活动进行指导,公司负责营销项目,举办活动,业户负责生产,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服务。三者相互配合,利益分配明朗。三者之间相互制约,这种制约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行为,保证了旅游业发展的质量,而且具有公平性,充分保证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

2.优缺点。业户、公司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是一种升级,其可以保证效益的均衡化分配,其间的企业只负责管理经营,不直接提供旅游服务,而业户是直接提品服务的主体,这样可以保证业户的效益。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更好地继承弘扬乡村文化,延续乡村特色,因为这种模式中的一切参与者都是当地人,他们更加珍惜生活的土地,而且可以把当地特色风情挖掘出来,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提倡的原则,权责分配均衡,相互监督和合作,实现共赢的局面,安定有序进行。虽然这种模式是改进版,但适应具体运行中还是暴露一些问题,伴随着游客增加,旅游规模就得扩大,资源就得开发,服务水平也得提高,需要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这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里的企业毕竟规模有效,资金远远达不到要求,就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矛盾就会产生。虽然权责分明是业户、公司和社区相结合的模式的追求,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不和谐情况发生,公司需要统一安排游客,而业户想用其他标准,这就导致公司和业户之间矛盾的产生。而且公司掌握着资金流向,有时候会发生利益分配上的问题。

三、整体租赁模式

1.含义及其特征。这种模式在我国兴起于上个世纪末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期,基于旅游业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具有具有资源而经济水平低的西部全面发现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把旅游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由企业对景区进行长时间经营管理,按照合约由经营者和所有者分成经济收益,其实是企业负责资金、政府负责资源,共同盈利的途径。这种经营管理模式是基于政府授权,企业开展建设,独家经营管理的模式。企业性质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可国有企业,可私营企业,可外资企业等,而且合作方式多样,具体规定明确。资源由国家赋予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但资源的所有者还是国家,政府还关注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环境保护,企业追求利益,但必须保证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保护环境,政府负责整个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协调各方面之间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调控,保证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2.优缺点。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主要由一家大型企业负责,这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更好地把旅游资源推向市场。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更好地保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二者之间相互配合工作,发挥优势,更好地促进乡村旅游业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风险,经营权长时间转让,管理体制不到位就会造成政策风险。这种模式主要各方利益分配均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旅游业发展。投资企业如果由于某种因素未能按照合约投入资金,均衡就会被打破。政府的政策变动、人动等都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有时候会引起文化冲突,导致不和谐。

四、其他经营模式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除了上文五种经典模式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模式,一般都是上述模式的演进和变化。

1.农户和农户相结合的模式。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区域巨大,有些地方发展观念比较保守,人们不愿意采取租赁的方式,而是选择相互间合作的方式,利用示范户的效应,在全村进行学习交流,分享经验教训,总结收获。这种模式一般不会与外部发生联系,不存在文化冲突,有利于保持原有特色,当然资金量有效,服务观念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都是制约因素,规模扩大一般较难,而且容易发生利益分配不均的矛盾。

2.旅游社、村旅游协会组织、公司和政府相结合的模式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全方位照顾各方面的利益,因为其充分考虑到农村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参与者的利益,这也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如企业开拓市场、旅行社管理、政府规划等,这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有效避免分歧产生,为农村旅游业发展提供动力。

3.业户、公司和政府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为了避免公司和政府相结合模式存在的风险,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而发展起来的,其更强调政府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公司经营能力,发挥业户主动性。

4.个体农庄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具有能力业户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多表现为个体户,这种模式可以带动地区致富,但一般规模不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各方面需求不断增加,农村旅游大势发展,遍地开花,但发展情况各式各样,水平不等。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营管理模式,只有解决好这个因素,才能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促进农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国内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4-09-01.

[2]梁华,周武生.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选择——以广西为例[J].农业经济,2012-11-15.

[3]王静,方旭红.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今日科苑,2008-01-08.

[4]魏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5.

第10篇

1.农民收入太低,并且增长缓慢,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是农民的2.94倍,1995年为2.47倍,1990年是2.03倍。且1998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出现了20多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当年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的农业收入减少120多元。

2.农业生产规模小,全国农户户均耕地0.5公顷,中东农业较发达地区农户户均不足0.3公顷耕地,这样小的农业生产规模是导致农民收入较低其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3.农村剩余劳动力太多,短时间又转移不出去。目前中国有4.69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农业劳动力为3.48亿,按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计算,农业生产只需要2~2.2亿,有1.2~1.4亿劳动力剩余。这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出农业领域。

4.农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均衡耕地资源过渡开发利用,其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比如草地资源之开发利用60%,目前草原生产能力只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15%、英国的5%、日本的0.8%,我国森林建设和林业发展更为落后。

三农问题实质

规模小而且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是“三农”问题的最大症结。首先,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由于农户农业生产规模太小,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收获物,交够国家的、留下口粮后,所剩无几。其次,分散细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也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包括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经营方式的市场化以及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三个方面。在分散细小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下,农民没有能力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投资,也没有足够的农产品走向市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动力来教育子女以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1.扩大农户的生产经营规模,根本措施是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其他一切措施都要在这一措施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首先,要彻底放开户口,变阻碍农民进城为鼓励农民进城,不断减少农民数量;其次大幅度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第三是积极调整农村土地政策,促进土地使用权转让。

2.减少农民数量,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我国农业人口众多,是由于长期割裂城乡关系、封闭城市、城镇化发展缓慢、农村人口无法向城镇转移造成的。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问题,更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随着城市大工业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不断吸引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农村人口减少,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不断运用城市大工业提供的先进生产手段,不断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

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产品质量。当前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存在着三多三少:低档农产品多,高品质农产品少;植物性农产品多,动物性农产品少;谷物类产品多,豆类产品少。由于农产品结构不理想,虽然已经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膳食中提供的热量也已经满足,但蛋白质营养仍然不足。营养学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每天所需的蛋白质营养应在80克以上。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主要物质,是人类生活的最主要营养成份。不同食物的蛋白质营养含量差别较大:谷物类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在10%左右;豆类食物的蛋白质含量在35%左右;肉类(瘦肉)的含量在20%左右。

4.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千方百计保护农业,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为农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比如水利、土地等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等先头产业,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为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改良土地、兴修水利、改善气候状况;农村村政建设等。第二、稳定和开拓农业市场。比如鼓励农产品出口,制定农产品价格政策和政府收购农产品,控制和改善农产品供给;第三、对农业基础性和外溢性的补偿,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信贷优惠。第四、农地制度改革和创新。第五、补救性保护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产品是战略性物资,必须有足够的储备。

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发展中的大事。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如果广大农民不能进入小康,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三农”问题不能靠局部性、临时性的措施解决。只有发展生产力,解决二元结构矛盾,加速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是根本之路。实现小康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当前,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机制——农业产业化已在中国广大农村如火如荼地进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农业产业化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所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否切实可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探索出一条适合其实际情况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更具现实意义。

我国各地在农业产业化实践中所采用的模式形态迥异,但这些模式大多没有超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这两种基本经营模式。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紧密联结起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展了农业的活动界域,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并不适于采用农业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龙头企业”带动,而目前我国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想培植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是不现实的;农业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主要通过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建立形形的农户组织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种模式简单易行,因而在很多地区被采用。但是这种经营形式也存在一定弊端,即这些组织的建立是较松散的,没有严格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经营资本金,缺少政府或相关机构的监管和协调,因此这种模式也不适用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抗风险能力低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为尽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产业化,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广泛汲取农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经营模式中的积极因素,全面考虑自身条件和特点,构建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笔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尝试采用“政府+企业+银行+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农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的多元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此来弥补其在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不足。

第11篇

一、兽药经销商的现状

兽药经销商群体作为兽药流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兽药的流通与推广以及对养殖户提供一些必须的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官方统计,目前我国有8万多家兽药经销商分布在全国各地,而实际数量可能远多于此,那么,曾经风光的兽药经销商群体如今的现状到底如何?

1. 群体两级分化,总数逐年减少。兽药经销商群体的出现应该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而不断前行的,据相关统计显示,到2008 年前后,兽药经销商的数量达到历史高峰,从2008 年以后呈下降的趋势,从2012 年以来,随着兽药GSP 的推进以及兽药行业整体趋势发生较大变化,兽药经销商数量下降的趋势加大,并且整个群体出现了明显的两级分化,一部分有实力有团队的经销商抓住推进兽药GSP 的契机以及行业转型的机会,成功转型为兽药经营企业,开始服务于一些大型养殖公司或养殖集团而迅速壮大,特别是经营生物制品为主的兽药经销商和那些形成“一条龙”服务的放养企业,他们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原来的兽药经销商而抓住了转型的机会而迅速壮大,而另一部分仍以中小型养殖户为服务对象的兽药经销商则步履艰难,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倒闭或转行。

2. 竞争明显激烈,利润不断降低。近年来,兽药经销商之间相互竞争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兽药生产企业弱,这主要是由于整个行业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散养户迅速退出,导致中小型养殖户数量减少,而一些大型养殖场对许多兽药经销商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兽药经销商经营产品的利润率也不断降低,这主要是三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经营成本的上升,人员、场地、服务成本近几年来都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二是竞争过程中的价格战,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经销商之间互相压价、折让、赊销等都成为常态;三是部分呆死账的出现,一些小养殖户的倒闭或部分养殖户的不诚信是经销商出现呆死帐的主要因素。

3. 监管力度加强,经营风险加大。由于兽药是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国家相关部门对兽药经营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从政策的出台及执行力度两个方面都在加强,近年来实施的“兽药GSP”、“兽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兽药二维码”以及“兽药标签说明书的规范”都涉及到兽药的经营管理,同时,各地相关执法部门也加大了对经营环节兽药的抽查与监管,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监管力度只会越来越强,而不会减弱,同时,由于养殖户信息不对称现象逐步减弱,兽药经销商在经营中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4. 两端遭受挑战,经营难度加大。所谓两端遭受挑战指的是兽药经销商正在遭受上游生产企业和下游养殖企业的双重挑战,生产企业所带来的挑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渠道下沉的挑战;二是销售政策的挑战。由于生产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一些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开始实施渠道下沉战略,同时对经销商的一些政策也变得越来越苛刻,特别是那些形成一定品牌的企业更是如此,而一些大型养殖场也试图绕过经销商和生产企业直接交易,即使和经销商合作,对经销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样就使得本来就在行业变化不定中勉强维持的部分经销商更是雪上加霜。

5. 经营不规范,管理不顺畅。兽药经销商所面对的养殖户的“最主要的需求”之一就是治病,养殖户对“治病”的需求强调的是“有效、价廉”,这样就迫使经销商为了满足养殖户的需求而使用部分“违规”药品,如原料药,以取得“治疗”效果,这在过去的经营中已是一种普遍的规则。近年来,这种现象曾有所减少,但仍然存在。许多经销商都是从夫妻店开始做起,即使现在部分企业做的比较大,但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方面和企业发展仍不匹配,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顺畅,特别是在对客户管理方面还尚有较大差距。

其实,随着行业不断竞争和发展,兽药经销商群体也不断在竞争中成长,但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烦恼和一些现实问题。

二、兽药经销商的困惑

几天前看到一则报道,一个非常有名的营销专家说“目前,在中国还真找不到那个行业产能不过剩,竞争不激烈。”言外之意,指在我国每个行业都过剩,竞争都很激烈。在兽药行业中,其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其他行业低,我国兽药经销商群体作为行业中的一支“承上启下”的主力军,其竞争程度也是非常激烈,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兽药经销商群体也前所未有的遇到了较大的挑战,有很多在历史上非常成功的经销商面对当前环境也倍感压力,困惑不已。

1.“经验”不再是优势。在许多经营领域里,人们非常重视所谓的“经验”,在兽药行业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销商对过去的“经验”也是津津乐道,如今忽然发现,由于整个行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那些过去的“经验”似乎一下子就没有用武之地,那些多少年的“经验之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指导价值,甚至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障碍,甚至有些经销商就倒在了“经验”上。

2.“概念”、“客情”、“促销”失灵。在过去的经营中,经销商如果能和下线搞好客情关系,把产品“概念”讲得头头是道,一年中偶尔搞几次所谓的会议、旅游、奖品等促销活动,全年的销量就有了保障,如果再加上适当的“服务”,就会在当地经营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而如今,这些招数忽然间都不灵了,因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会讲“概念”,甚至讲“故事”,竞争对手在做客情时一点也不会比自己差,促销时的力度更大……如此竞争之下,原来的“武功秘笈”全部都不灵了。

3.“牛人”模式的无奈。一些在过去非常成功的经销商除了自身的努力机会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依靠一两个“牛人”,比如有的经销商找一个退休的老师在门市上坐诊,有的经销商挖一个比较“牛”的兽医,有的大一些的批发商也可能找一两个比较“牛”的营销高手等等。当然,有些经销商自己就是“牛人”。依靠一两个比较牛的人,经销商在当地“异军突起”,而成为当地的领航者,原来由于信息不对称,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够,那些“牛人”都中规中矩,努力工作,而如今突然发现“牛人”的价码越来越高,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最终“牛人”的出路有两条,一是要更高的价码而勉强工作,二是被竞争对手挖去或自己变成了经销商的竞争对手。

4. 下线维护越来越难。经销商的下线一般包括零售商或养殖户,无论是批发商的下线零售商还是零售商的下线养殖户对经销商的压力越来越大,二级经销商或零售商的独立已成为一种趋势,只要他们羽翼稍加丰满就想绕开批发商自己“单飞”,而如今随着一大批规模养殖场的兴起,由于养殖场规模较大,他们对经销商也开始不断“挑三拣四”,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养殖场开始绕过经销商直接和兽药生产企业合作,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得经销商既困惑又无奈。

5. 经营费用如何控制。兽药经销商目前所面临的很大的难题就是经营费用的快速上涨,有些经销商即使销售额在不断增加,但绝对利润却是连年下降。人员工资、管理费用、销售、促销等各种费用近年来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并且上升的幅度较大,而销售额的增幅却有限,并且多数经销商的销售额反而呈下降趋势,许多经销商认为他们花的钱都是该花的钱,那些钱也省不了,想控制费用非常困难。

客观的讲,经销商的上述困惑普遍存在,这是环境、时机、竞争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一些外部的因素特别是环境因素作为经销商是无力改变的,只能去适应环境。

三、兽药经销商的变革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起步的动保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养殖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兽药又是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这些因素的综合对兽药经营的影响极大,兽药经销商目前也处于一个变革的关键期。许多年前,人们就对兽药经销商的变革提出过一些观点和方向,但任何一种变革都不会一帆风顺,那么兽药经销商变革的方向应是什么呢?

1. 变革经营思维。传统的兽药经销商赖以生存的主体是大量的中小型养殖户及散养户的存在,经营方法主要是靠“治病”来推广兽药,随着一些小型散养户的退出及规模养殖场的崛起,这种以“治病”手段来推广兽药的方式已无法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规模养殖场的需求和散养户的需求有极大差异,这就迫使兽药经销商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思维,适应变革的趋势。兽药经销商经营思维的变革应把握四个方面:一是从“卖药”思维转向服务思维,顾客并不是需要兽药,而是如何减少疾病发生及带来的危害,从而提升养殖收益,所以围绕着提升养殖收益而提供服务是未来兽药经销商的必修课之一;二是从“治病”思维转向“预防及保健”思维,经销商的角色不再是“事后”,而应变成“事先”;三是从“高利”转向“微利”,任何一种竞争的结果都是降低经营利润,“微利”经营已是大势所趋,过去经常出现的现象就是经销商喜欢卖“高利润”的产品,而未来的经营则是“性价比高”的产品才是主导产品;四是“专一化”经营,“专一化”经营主要体现的是抛弃产品“多而全”以及合作厂家“多”的观念,应减少合作厂家,减少产品品类,经营时只针对目标客户的某个需求点或某个环节,这样便于发挥专长,更利于经营。

2. 做好“角色”定位。经销商在兽药经营的环节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和厂家和养殖户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许多人的疑问,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发展的角度看,经销商要至少当好三种角色:一是服务提供商,传统经销商把“服务”的功能几乎全部推给了生产企业,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无论从哪方面看,经销商能够提供服务功能比厂家应更快捷、方便,所以经销商必须做好承接厂家的服务功能的准备;二是物流提供商,做“最后一公里”的产品配送服务,这是经销商的优势,当然,此类工作几乎经销商都在提供;三是信息提供者,夹在养殖场与生产企业之间的经销商应当好生产企业与使用企业之间的纽带桥梁,做好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传递。

3. 做好团队建设。我国绝大多数兽药经销商都是夫妻店经营。近年来,随着兽药GSP 推进,一部分夫妻店已转身成为兽药经营公司,但在经营团队的建设方面尚有欠缺,对经销商来说,团队建设的最大难题是招人难、留人难,一不小心还会培养出几个“竞争对手”,但没有团队经销商的发展会受到较大限制,所以做好团队建设是经销商经营中的主要一环。经销商在组建团队时应着重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有持久战的决心,团队建设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并不会一蹴而就;二是学会向厂家“借力”,一般情况下,厂家在招人时比经销商相对更有优势;三是相对较高的“薪资”,一般情况下,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 ~ 50% 的薪酬才相对有吸引力;四是要注重团队流程建设,做好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避免“能人”现象导致的管理难题。

4. 打造合适“模式”。经营模式是经销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市场特点结合自身及上游的优势而打造的一种“系统化”的经营体系,经营模式的具体落地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团队协作,每一次成功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人个人的结果;二是厂商互动,借助厂家的优势再结合自身的优势打造经营模式,这是一种好的选择;三是顾客导向,客户并不需要兽药,而需要的是如何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生率和尽量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兽药是服务顾客中的一个“棋子”而已;四是“要素”组合,经销商各种经营要素包括产品、渠道、客户、品牌、价值、推广等一系列的要素,把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组合就形成一套“模式”。

5. 股权结构变革。兽药经销商从个体户到企业这已是一次较大的进步,但企业股权结构的变革则是重大创新。在南方发达地区的部分经营企业已迈出了步伐,股权结构的变革有许多种,但在实践中常见的经销股权变革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员工持股,即部分优秀员工在企业拥有一定的股份,以达到对优秀员工长期激励的目的;第二种是和生产企业合资,经营企业中有某些生产企业的股份,或经营企业持有生产企业的部分股份,经营企业以生产企业的区域分公司名义经营;第三种是经营企业和下游大型养殖企业互持股份,以达到紧密合作的目的。

四、兽药经销商的未来

由于养殖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附于养殖行业而生存的兽药经销商群体也正在发生巨变。有许多兽药经销商突然感觉到“生意”不再容易做,传统的经营模式正在遭受巨大的挑战,其中一个典型的变化就是养殖户不再“听话”,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农牧电商也成为人们热门的话题。许多兽药经销商在思考未来的出路是什么?甚至有人认为未来还需不需要经销商?

作为兽药推广及对养殖户提供服务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兽药经销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可能消亡,只是其未来的经营模式为适应行业的发展也会有适度改变而已。

1. 服务功能专一化。目前,兽药经销商为养殖户提供服务时是一种“大而全,但不专一”的一种形式,只要和养殖相关的“服务”经销商都尽可能提供。这种“大而全”的服务模式随着养殖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提供“专一化”的服务可能是兽药经销商未来服务功能的重要变化。“专一化”的表现应在二个方面:一是专家型服务。即兽药经销商在提供服务时,所提供服务的技术人员必须是“专家”型。二是服务功能细化。即兽药经销商对养殖场提供服务时是自身的专长领域,如消毒的服务,免疫的服务,疫病程序服务等,而不是“大而全”。

2. 发展模式“一体化”。所谓一体化发展就是兽药经销商应和生产企业、养殖企业甚至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使其经营体系融为“一体”。兽药经销商一体化发展最可能的方向是“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所谓前向一体化指的是兽药经销商和下游紧密合作,成为养殖企业的一部分,事实上,在禽药领域的“一条龙”放养企业就属于前向一体化的一种模式。所谓后向一体化指的是兽药经销商的上游企业紧密合作成为兽药生产企业的一部分,如有些兽药经销商参股生产企业,把自己定位成生产企业的区域分公司或办事处,就是一种典型的后向一体化模式。

3. 企业管理现代化。现代企业经营模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传统的经销商多以夫妻店为主,此种经营模式无法适应未来行业发展的需求。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做好团队建设,引进管理人才,通过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并做好团队成员激励,这是未来经销商的一种必然的选择。

4. 经营模式“标准化”。目前,兽药经销商在经营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更没有具体的标准,只是有一个大概的经营目标,然后依靠老板自己或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的发挥。未来应有相当一部分兽药经销商会采取“标准化”的经营模式,所谓“标准化”应体现在企业管理制度化、工作步骤流程化、工作内容具体化、工作方式标准化、工作目标数字化。

第12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全产业链

1 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的“公司+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帮助农民进入市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升农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频繁出现的食品质量不安全、农业技术创新不足、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等问题说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还不完善,尤其是农产品|量安全问题,它既是社会热点问题,也是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从我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理实践看,主要措施包括:完善监管机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准入标准、完善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规范标识标签制度、强化质量检测力度、建立可质量追溯体系、加强立法和惩罚力度等(赵昶等,2011;胡定寰,2009;靳明等,2008;周洁红,2006)[1][2][3][4][5]。从发达国家管理实践来看,他们广泛应用产业链管理来改善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的风险,把各种危害因子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5]。发达国家实践经验说明,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产业外部压力的存在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内部的自我调整。只有将产业内部不利于保障质量安全的因素进行调整、消除,方能从根本上缓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多发的现状。近些年来,产业链的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正逐渐受到政府、企业和科研组织的重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链管理是一种农业产业化创新管理模式,通过导入产业链管理,将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竞争力和绩效。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业链具有重大联系,农产品不安全因素存在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2 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理论分析

(一)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从本质上看,“全产业链”集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双重特性于一体(谢麒麟,2011),紧密型多元化是指产业链之间的业务关系非常紧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其运行模式包含两个层次:(1)从纵向来看,一条产业链上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方式。在这条产业链上,产品、服务和信息等均由一个企业全程控制,这应是全产业链的主要特征,没有纵向一体化,也就不为其全产业链。(2)从横向来看,是紧密多元化,即在空间布局上有多条紧密相连的产业链,不同产业链之间在品牌、渠道、物流、财务等环节可以实现横向一体化的整合。如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涉足稻米、小麦、大麦、玉米、油脂油料、饲料、肉食等八条涉农产业链,这些产业链之间紧密程度较高,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原中粮集团的董事长宁高宁自己所言:中粮全产业链运作模式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多元化经营(侯携,2009)。

纵向一体化和紧密型多元化是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有效结合。从外在形态上来看,纵向一体化是在单一产业链内部的垂直整合贯通,将上下游业务集成在一起;紧密型多元化是企业同时经营多个紧密相联的产业链业务。但是,辩证的来看,全产业链运行模式并不是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和紧密型多元化战略的简单相加。纵向一体化与紧密多元化战略都不是新鲜的事物,如果要使二者的结合有所创新,则需要一点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就是“协同作用”,即企业通过全产业链的布局和优化,在产业链网络内寻找价值增值关键点,以产业循环和提高经营效率为核心,实现纵向和横向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业务对接、资源互补、成本相抵等效应,即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当然,要达到这个协同效应,需要企业在全产业链网络内不断进行实践、反馈、平衡和再造,不断磨合与调整,才能得到理想的全产业链运行模式。

(二)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成因

纵向一体化一直是企业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其动因解说理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些动因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效率、资产专用性、契约实施强度、交易属性、价格不确定性、政府对原料供应行业的规制政策等因素(李青原等,2010)[12]。对于企业选择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成因却鲜有文献论述。既然全产业链控制模式是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本文认为,企业选择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决定因素除了纵向一体化的主要成因外,其主要决定因素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求或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追求产业链网络的协同作用;三是环向协同效应。

(三)农产品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治理

全产业链运行模式的治理主要涉及资源主导型、市场主导型、技术主导型三种类型,如图1所示。(1)资源主导型产业链是以优质稀缺的资源环境为核心竞争优势,如西湖龙井茶、贵州茅台就是以其稀缺性原产地自然资源而获得独一无二的价值。当前,由于我国以资源要素为核心主导的农业产业链比较缺乏,导致我国不少优良农产品品种遭到国外低价转基因农产品品种的摧毁。我国优质的茶叶、中草药被日本企业买去后进行各种层次的分解和加工,通过深度研发和市场细分,所获得的利润要远高于我国本土企业。强化资源要素的掌握和管控是资源主导型产业链首要任务,由于低层次的技术会影响到资源要素作用的发挥,加之无独特的市场渠道和品牌优势,从而使得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因此,为弥补技术、市场要素的不足,资源主导型产业链需在强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提升产业链层次。(2)技术主导型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在初加工和深加工两大环节,将技术优势贯彻到全产业链,以技术控制力优势整合产业链。如在转基因种子、药肥等方面拥有技术优势的国际著名四大粮商巨头ABCD,它们牢牢地控制了农产品的初级种养;在农产品的深加工环节,凭借先进的加工技术控制了粮肉奶蛋等农产品资源。采用前向一体化战略,连接种养源头,采用后向一体化战略连接消费市场,形成了技术主导型全产业链运作模式。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构建技术主导型产业链的过程中应该强化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取产业链的主导权,以此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同时,也要重视资源、市场要素,如提升原产地产品品质、树立垄断性的绿色营销品牌等极其重要。(3)市场主导型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分销和消费两大环节,目标是将品牌、渠道和营销等市场优势贯彻到全产业链,以整合其产业链,以绿色健康的产品来实现其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昶,靳明.安全警示下的消费者水果渠道选择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的调查[J].财经论丛,2011, (6): 92-98

[2]胡定寰,曾祥明. “农超对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农民合作社,2009, (1): 26-27.

[3]靳明,赵昶.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 (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