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7:22: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美与艺术素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言
在人的抽象情感艺术中,审美素养作为其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成了实践主体对外在美接收与体验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钢琴表演艺术的重要信息。钢琴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时候,需要将自身的思想认知与文化素养间接呈现出来,形成独特艺术内涵的演奏内容。而为了更好的实现演奏者审美素养的提升,必须要对钢琴音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进行正确把握,对各种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实现自身钢琴审美知识水平的提升。所以说,通过对审美素养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能够强化钢琴表演艺术,实现审美素养能力的提升,将钢琴艺术所具有的特殊感染力展现出来,实现优秀艺术文化的高效传播。
二、审美素养概述
对于审美素养来说,指的是人的抽象情感艺术展示,它所展现的是实践主体在面对外在美的时候,所形成的一种接收与体验状态,在结合主体文化内涵以后,将其自身的艺术素养体现出来,构建创新、内化与创造的条件。在钢琴表演中,表演者所具备的审美素养,更多的是通过演奏旋律、情感展现以及乐曲需求所表现的张力进行展示,为了对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圆润、完整的展现出来以后,能够更好的实现演奏者审美素养感知能力的提升。在文艺作品中,审美素养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文艺作品形式美,主要通过节奏、韵律、结构与文字等外在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而文艺作品的形式成了观众所接触的审美因素,实现观众想象力的激发,引起观众的共鸣,塑造良好的艺术形象。其次,文艺作品中的具体内容。文艺作品在经过作者的编写与编排以后,需要将一定的历史内容与形象体系囊括其中,然后采用客观的生活内容来进行阐释,这也就使得文艺作品能够展现出情操美、人格美与理性美。最后,文艺作品的象征性,其所形成的审美因素,需要将意境与意象囊括其中,让观众能够从历史内容中进行领悟,对其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欣赏。
三、钢琴表演审美艺术特点与成因
在钢琴表演中的艺术审美,需要借助钢琴表演中的审美意象来展现,而审美意象的构建,需要以作家的主观审美感知与体验为基础,将客观世界的物质生活进行筛选,构建主观思想与情感体系。意象作为一种具有主观情绪的物质产品,需要借助某种艺术语言与媒介展现出来,从而构建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钢琴表演艺术形式也需要借助感官世界来对审美意象进行展现,形成一种感性认知。
(一)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审美意象特点1.意蕴性审美意象作为意蕴的意象,成了情绪化的意象,同时将作曲家与演奏家精心设置的抽象含义蕴藏其中,成了一种浓缩的思想情感载体。在钢琴表演当中,观众所体会到的审美意象,能够从表演形式、音乐节奏与场景组合来获得,这些表演形式与音乐节奏等都会产生一些文化意义,成了钢琴表演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2.画面性在审美意象的作用下,能够形成独特的审美意义画面,在开展钢琴表演中,音符并不是采用简单的符号相加,而是需要将主观情感囊括其中,形成一项组合。在聆听钢琴演奏的时候,观众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画面感,从而将一些抽象的音乐符号具体化,这也就使得其在钢琴表演艺术中能够展现出画面性的审美意象,让观众能够从中领悟到乐曲的审美内涵,实现观众理解水平的提升。3.同一性与非同一性同一性指的是在同一首乐曲的演奏中,不同演奏者所传达的音乐内涵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能够从自身的体验中,感受到乐曲所表达的音乐内涵。这种音乐内涵能够在音乐作品中形成稳定性,并不会随着外界因素产生变化。而非同一性则是在同一首乐曲的演奏中,不同演奏者所表达的音乐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性差异、个人阅历与心理特点造成的。在进行钢琴表演的时候,艺术性能够通过统一性与非同一性展现出来,两者之间并没有高下区别。
(二)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意象的成因1.作品与艺术认知在钢琴表演艺术过程中,审美意象的产生,受到了艺术认知程度的影响。对于艺术认知程度来说,需要将演奏者的作品认知展现出来,通过对作曲家进行分析,了解其自身的创作过程与创作背景,实现演奏艺术水平的提升。演奏者通过对舞台弹奏效果进行整合,能够在不断地思考中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将乐曲中的思想内涵完美的传达出来。在不同作品与艺术认知下,所形成的审美意象存在一定的差异。2.心理特征在审美过程中,审美标准成了人们对审美对象衡量的一种手段,同时受到审美主体生活经验与审美趣味的影响,使得其在审美中的最终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差异。而在审美标准中,心理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气质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在钢琴表演中,演奏者与观众的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特征的影响,只有把握其心理特征,才能更好的实现审美素养的改善。3.听觉能力钢琴表演艺术的实现,听觉能力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审美意象需要借助人体的听觉器官来进行传输。在声音的传达过程中,观众能够借助声音来识别音符,从而产生联想,特别是对于钢琴表演来说,观众需要用心感受,体会其中的韵味。除此之外,观众能够借助听觉能力,进行审美意象的欣赏,演奏者同样如此。钢琴演奏者在听觉能力下,能够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借助听觉来将其中的艺术内涵展现出来。
四、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的提升
在当前的钢琴演奏艺术中,通过实现音乐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提升艺术修养的水平,实现审美素养能力的改善。
(一)融入音乐理论知识在钢琴表演艺术中,通过将音乐理论知识融入其中,能够对钢琴表演艺术进行重塑,实现艺术内涵的提升,将钢琴表演的发展性与创造性发挥出来。在当前的钢琴艺术表演中,音乐理论知识的融入,能够为钢琴艺术表演的开展提供必要前提。这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必须要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从而对钢琴艺术作品进行完美阐释,实现钢琴艺术作品审美性、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展现。
(二)积累钢琴审美知识审美作为一种感性意识,需要在演奏的过程中,将美感认知与自身经历相结合,积累更为丰富的审美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钢琴演奏者需要在积累审美知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演绎风格形成正确把握,实现自身音乐审美知识容纳量的扩充。演奏者在接触作品的时候,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其中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展现出来,掌握其中不同的民族特征与地域文化,在进行演奏的时候,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因此,在钢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在整个演奏活动中,需要将自身独特的审美思想融入其中,实现对钢琴演奏作品的二次创造,提升钢琴演奏的创造性与艺术性。
论文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关键词]美育;教师素质;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79-03
21世纪是审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综观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无不高度重视美育,把提高国民审美素养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已在20世纪末将美育重新写入教育方针,美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结合成都市十余年来的美育实践,就学校美育的关键性因素――教师审美素养作一些讨论。
一、弥补“短板”。优化教育:教师审美素养的关注
长期以来,美育一直是学校各育中最为薄弱的方面。由于美育效果具有内隐性、迟效性的特点,因此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此外,教师审美素养的欠缺,也成为制约美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我们对成都市4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统计,仅有12.69%的教师过去较为系统地学习过美育理论,有55.01%的教师不知美育即是指“审美教育”,另有12.47%的教师认为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对“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是否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意识地实施了美育”的问题,只有47.85%的教师作了肯定性回答。笔者曾经参加过对成都市某区艺术教研员的录取考核工作,竟有超过半数的人不知美育已经写入我国教育方针。据笔者进一步观察和了解,相当一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机械、呆板,缺乏生气、乐趣和美感,这不仅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使教师缺乏成就感,导致了职业倦怠的滋生。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抱怨自己活得很累,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少有快乐可言。虽然我们不能将这些消极情绪都归咎于教师,但这种“师源性影响”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根据“木桶原理”(又称“短板效应”),木桶的盛水量受到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限制。受此启示,教师审美素养的缺失也会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短板效应”,它不但使教师的工作难以达到较高的境界,而且也使教师自己生活得不开心,从而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
二、秀外慧中,德艺双馨:教师审美素养的内涵
审美素养是人在审美(包括感知、欣赏、表现、创造美等)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素养。“教师审美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顶层,这是因为按照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审美的需要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 “教师审美素养”除了具有审美素养的―般含义外,还应该具有教师职业的特点。
我们在研究中形成了以下“教师审美素养的培养目标”。
审美与艺术修养:热爱人类优秀文化,崇尚科学和艺术;具有基本的美学知识,敏锐的审美注意力和较好的审美感知力;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具有基本的欣赏能力,对其中至少一种有所兴趣和具有一定的表现技巧。
美育能力:热爱教育,不断学习,追求真、善、美;热爱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作风民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了解流行艺术和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与学生进行讨论并进行指导;能够参与或指导学生开展至少一种艺术活动;对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具有敏锐的感知力,能够挖掘其中的审美因素,将美育融人教育教学之中。
教育教学艺术:积极探究和掌握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多样化、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至少在其中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能够恰当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创设生动、形象、引人人胜的教学意境。
审美的生活态度与美化生活的能力:有美化自身仪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气质高雅,仪态端庄,衣着服饰得体,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本人的特征;胸怀宽广,自尊自信,热爱生活,兴趣较广泛,拥有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美化自己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工作和生活环境整洁、美观。
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教师,体现了“让完美的美表现在外表的典雅与内心的高尚,仪表的质朴与心灵的优美的一致上”。他会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和楷模,成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它必须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美育资源。
三、审美立美。内外兼修: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
现代美育的奠基人席勒说:“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其它的途径。”遵循“审美育人”的思路,提升教师审美素养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营造书香校园,丰厚文化底蕴
读书是教师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我们努力营造书香校园,积极向教师们推荐经典名著和当代大师的名作,既包括美学、美育、教育方面的,也包括文学、艺术及其他方面的。通过阅读名著,教师可以和大师直接对话,与人类最崇高的精神交流。我们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演讲、辩论,读书征文等多种形式,让大家分享读书心得。读书不仅使教师增长知识,善于思考,富于智慧,远离浮躁,而且还能涵养气质,使教师变得儒雅和内秀。“腹有诗书气自华”,走进开展美育的校园,给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教师们靓丽的形象外,更感到其气质中透出的一种难以言传的风韵:积极进取,从容淡定,谈吐文雅,举止得体,自信而不傲慢,虚心而不谦卑。教师的气质和风韵,又影响到学生,薪火相传,铸就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实施审美教学,提高教学艺术
美育绝不仅仅是艺术学科和艺术教师的事情,其他学科教学也应该成为学校美育的重要阵地。为了使美育真正落实到各科课堂上,我们开展了“融入式学科美育”的探索。它是指教师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将美育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使师生获得美感体验,而学科本身的认知活动则在审美愉悦中高效地完成。它体现了美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新课改“三维目标”的达成。其要义包括:学科目标与美育目标互补,学科内容与美育因素互融,学科学习与审美过程互动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艺术化。教师在实施学科美育的过程中,要学习和应用美学、美育理论,合理设置美育目标,悉心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艺术地把它呈现出来,要睿智地处理课堂上各种生成性情况。这对教师审美素养的提
升是一种全面的、实战性的锻炼,也是我们主要的培养方式。我们开展教学技能大赛,通过说课、同课异构、赛课、评课等方式,使教师实施学科美育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三)注重形象设计,展现高雅气质
教师形象是由仪表、风度、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它应该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虽然教师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和身材,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美化自己的形象,优化自己的气质与风度。我们提出,让教师形象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此,一些学校为教师设计制作了美观、得体的四季职业套装,聘请礼仪教师、美容师给教师开设讲座,讲授礼仪,指导如何着装打扮。还有的学校举办教师“美”的比赛,教师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女教师美丽优雅,男教师帅气儒雅,年轻教师朝气蓬勃,中老年教师风度翩翩,均赢得热烈的掌声。比赛促使教师进一步去钻研美学知识,去研究教师审美形象的内涵,去探索教师形象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和谐,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
(四)增强审美体验,倡导艺术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的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积极倡导的教师审美实践活动和学习方式。我们鼓励和组织教师利用假期外出旅游,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放松身心,接受陶冶,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美的瞬间,发表在刊物、校报上,写进自己的博客中,与更多的人分享。
虽然要求每一位教师(艺术教师除外)都具有艺术特长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影响和帮助,使教师对某一(些)艺术产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或关注。成为懂行的观众,能够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是不难做到的,这实际就是在进行美育。我们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如唱歌、跳舞、绘画,练书法、看戏剧等。在与四川省川剧院仅有一墙之隔的一所普通小学,学校利用近水楼台之便,开展了“川剧进校园”的尝试,川剧专业工作者(有些就是学生家长)经常义务地来到学校普及川剧知识,辅导师生进行表演,教师们也自得其乐地登台“过把瘾”。在为精美绝伦的川剧艺术吸引、折服的同时,心灵也受到真善美的滋养。
一个审美感受丰富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爱自然,爱生活,爱自己,爱学生,爱他人。爱心的充盈带来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充满爱的校园必然是美的、和谐的校园。
(五)整合美育工作,建设尚美文化
以上论述了教师审美素养培养的几条基本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它们并不是相互分离,而是彼此协调和配合的。由此,我们提出了学校“整合式美育”的概念。它是指充分利用各种美育资源,使之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以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以美育为特色的学校整体教育,其实质是构建学校的审美文化。尽管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但是我们还是能够描绘出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中,创造、积累、沉淀而成的师生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其实质是共同的价值观。它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是强劲的,又是柔软的;是当下的,又是久远的;是稳定的,又是发展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积已成习、移风易俗的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审美教育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观念落后,对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重视力度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正确认识培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养是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有利于丰富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帮助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推进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院校学生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可以塑造自身良好的文化气质,陶冶高尚的情操以及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1]。同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院校学生的行为素质。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升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让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人文理念和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审美教育就是对院校学生进行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进一步的对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内心情感进行教育。帮助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审美观念,使院校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提升审美,融入审美,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院校学生还可以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学习表演、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加强院校学生们的交流互动,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以及在训练的过程中增加身体锻炼,使院校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升华。
二、高职院校在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低下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对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低下,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和道德素养方面存在失衡现象。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学生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忽视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对院校学生发展的作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认为较高的就业率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只要着重培养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就行了,而思想上的东西看不见、抓不到,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不大,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二)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的提升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高职生活之前,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们为了考试而学习,对于人文素养和审美方面的知识学习效果有限,很难将所学到的人文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文化素养。而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减弱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方面的课程,导致院校学生在人文素养和审美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缺乏对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院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
三、提高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高职院校对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当前,高职院校想要提高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首先就是要提高高职院校领导对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更新院校领导的教学理念。只有高职院校领导的重视力度提高了,才会针对院校在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方面的工作提出相应的措施,开展各种活动来提高院校学生对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的认知。同时,高职院校要将人文素质和审美教育工作摆在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等重要位置,促进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以及审美教育协调发展。(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高职院校教师在提升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方面,起到一个带头引领的作用。老师的行为举止、性格修养等方面都对院校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提升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提高院校老师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这样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将人文精神和审美艺术融入到专业知识中去,让院校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的校园氛围,对于培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很重要[3]。首先,高职学校可以开设人文素养和审美方面的课程,例如,文学、史学、审美艺术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增加院校学生的知识面。其次,要做好班级环境和校园环境在人文和审美方面的建设,例如,在班级的墙上挂一些关于人文和审美的图画,在校园建立文化长廊和人文景点,粘贴宣传海报等等。最后,高职院校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提升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让院校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和审美艺术很好的转化成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院校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可以让院校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气质、陶冶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人文素养和审美教育工作的重视,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和审美观念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让院校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观念。同时,高职院校要为院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审美艺术氛围,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院校学生可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文化气质、陶冶情操,从而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冷和平.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2]秦力红.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7:157-158+165.
【关键词】书法教育;审美素养;文化素养;创造素养
【Abstract】The Chinese characters is a China 5,000 year carry of culture body, have a very strong society, is also a dissemination the tool of civilization information.And the calligraphy art be the heritage cultural of our country, contain big race culture and deep ethos, infection generation again generation person.The passion motherland writing develop good of write habit, have well-trained of write technical ability, also first step of the calligraphy appreciate ability;BE citizen in modern China should have of basic cultivated manners.
【Key words】Calligraphy education;Appreciate beauty cultivated manners;Cultural cultivated manners;Create cultivated manners
汉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也是传播文明信息的工具,而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热爱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
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
1.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随着电脑的普及,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因而没有必要花功夫去练字,不少青少年的字书写的乱七八糟没法阅读。其实书法除了实用性之外,还有艺术性的一面,其本身就是科学与艺术的一种完美结合。书法的过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的过程,审美欲望是人的基本欲望的升华,人的需求和欲望是审美的心理动因,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推敲和探索是鉴赏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中国汉字是逅形文字,每个不同的字都有独特的“形”,要把字写得美观,除了了解汉字的一些基本构字规律外,观察能力至关重要、如笔画的长短、细块的大小、结构的疏密、形体的斜正和体势的收放等、书写前必须静观细察、把握机理、妥善安置、这个处置过程就是审美能力的提高过程、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就会产生赏心悦目的效果。韩盼山教授在《书法基本教育》书中说:“书法艺术教育重要在教育,书法艺术本质则是一种媒介或手段,意在通过它使受教育者得到审美享受,提高审美境界,陶冶性惰,净化心灵”。
2.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是语文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之一。书法教育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中、识字、写字学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书写不但有利于扎实地学好汉字,也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
3.书法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渠道,这要求学生在提高美术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对美术的探索能力。同时还应该准确地把握艺术的本真,认识到美术与我们当今社会相辅相成相促进的关系,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协调好“美”与“术”的关系,去发现“美”,辅以“术”,同时运用情感作画,达到提升美术素养的目的。
一、深入认知,准确把握“美”与“术”
“美”,作为一个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常常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觉当中。从哲学来讲,美学是人类审视现实,对艺术进行研究,包括美与丑的审美范畴,人类的审美意识、美术素养,以及美的发展过程和其中内在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以对美的内涵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科学。
“术”,是艺术的简称,艺术家借此来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当然其内涵中也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方法方式以及技巧技能”,即在美术领域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方法,操作的各种工具、媒材。艺术的表现,本身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美术”,则是指在某一特定平面或空间、视觉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美术课堂的知识后,在美术方面形成的,对事物的各项认知,这当中包括:对美的感知、抽象化、思维、表达、创造再发挥、理解和参与人际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认知,以及在这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个人品质。当中还包括我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理解、审美能力、对美的评鉴能力、对各种工具的使用能力、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二、协调“美”与“术”关系,助推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并不是一门单调的课程,它是“美”与“术”的结合,是我们视觉上的享受,也包含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当中,协调“美”与“术”的关系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但是有“美”无“术”,没有任何实际作画的技巧技能,只有单调的视觉反应,无异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旦遇到真正的检验,便相形见绌;有“术”无“美”,没有对美的认识,没有审美能力,那么作出的画就完全没有情感,单调的画作显得毫无意义。
三、“美”、“术”协调,专攻于“术”,掌握方法,全面提升
1.转变教学观念,规避传统弊端,主动加强沟通交流
有鉴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下美术教育的观念转变是当务之急。身为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方式中的固定于课本和对学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美”的具体认知、对“术”的掌握程度、美术素养的高低,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样既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也能将落后学生的水平尽快提升,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升。
2.引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探索新知,提升能力
学生以往对“美术”的认知往往来自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实践,这样的认知来源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美术素养,缺乏主动性的认知只是一个对事物的单调反映,无法提升审美能力。只有主动实践,去探索发掘,才会有对美术素养的独到体会,这才会有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知生活之美,并能欣赏它,在此基础上自行创造出崭新的美,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认知和能力,才是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提高之本。
3.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创新
轻松活跃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两个因素往往会使教学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在这两个方面着力下工夫。活泼好动是学生的普遍特点,那么就要尊重他们,提供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享体会,主动要求去作画。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他们的闪光点,应鼓励他们去创新,敢想敢画敢表达,尊重他们内心的感触和领悟,在价值观选择上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这两点才是学生美术素养的具体表现,也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显著提升。
【关键词】改进;美育教学;审美素养;人文素养
一、美育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美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已经形成共识;美育研究、美育理论、美育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对于美育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升。“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要求把美育明确定位为素养教育、通识教育,而非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定位为以人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术为本位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这无疑对改进美育教学,让艺术教育类通识课程回归美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这一要求还指明了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审美素养是脱俗的、纯洁的,人文素养是入世的、为民的,因此,“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意味着改进美育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育以俗的态度入世的人,即培育以纯洁、高尚、先进的价值目标和情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利人和为民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从而为社会进步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二、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动人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的情感世界得以纯洁化和高尚化。美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在我们的美育教学中,美育发生作用的机制或效果是“感动”,是“动之以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当好这个角色,美育的实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或心灵世界的捷径。所以,美术课的色彩、音乐课的音符、语文课的文字、历史课的记忆,都应是富有动人的情感的,而非单纯的技巧和知识。美的特征之一就是动人性,就是能感动人、打动人;不能动人,就没有美,也不会有美育。
三、如何更好的运用音乐课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有其独特的魅力,而音乐教育,尤其是小学音乐教育,更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她对孩子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课中歌唱是音乐课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大多数音乐课都是教唱歌曲,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有的老师就很少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时一学期学完了,学生都会唱了,但是几乎没人知道这些书本上的歌都是表达什么样的意思,有什么样的创作思想等等,没人知道,就好像古代的一个成语“人云亦云”。照此下去,音乐课的作用也就少之又少,而国家早就提出的素质教育更是无法真正的实施。尤其是对于孩子们,当他以后每听到一首自己认为好听的歌曲想学的时候,也不管歌里到底唱了什么,就只管学了,这还不算,更有甚者,接触不健康的歌曲,从而模仿歌词的内容,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那才真是后悔莫及了!而追根到底就是缺少基本的音乐审美能力,不能正确的分辨好的音乐,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引导:
(一)引导学生主动愉快地歌唱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歌唱教学要面向全体,并引导孩子们能用心、用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自然而然就会唱出动听的歌声,也给每个孩子带来欢乐和愉快。
(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歌唱
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例仿编歌词、根据歌曲创编动会唱这些歌也就作、用不同的形式、感情、速度演唱歌曲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应当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寓德育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师不爱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缺乏亲情,对追求真善美没有热忱,他就不可能从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内涵,也不可能按《大纲》的要求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个献身于音乐教育事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这将会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时刻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着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
四、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深入的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与情怀,使其情感世界得以更好地社会化。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关怀人,关怀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五、小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教育是与美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认为,小学艺术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修养的基本素质,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技巧的培训教育。但是,小学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艺术素质?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是小学艺术教育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得于我们对小学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促进小学美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总之,光有思路不行,重在执行,重在实效,重在发展,重在评价。要有一盘棋的思维,在摸索中前进,不断创新,合理配置我校艺术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样一定能开创具有国光特色的艺术教育新风貌。
【参考文献】
[1]《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
挖掘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教育领域中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要求:“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从而也就对幼儿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纲要》第一部分也提出:“把当地社区的文化历史与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能让幼儿从人们的生活中体验到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从而使幼儿产生对社区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1]然而目前很多幼儿园美术教学仍然采用教师示范,更多的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手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很单调,思维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这就势必阻碍幼儿艺术素养的养成,在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贯彻《纲要》提出的核心精神。
一、民间美术教学在幼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民间美术资源在西安地区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状况调查:第一,幼儿美术教学体系建设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幼儿园缺乏必要师资力量,美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对于自身工作认识不清,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幼儿美术教学工作,缺乏美术理论的学习,尤其对于民间民族文化的学习薄弱,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第二,对民间美术教育缺乏正确的理解,认为民间美术就是做手工或者简单的画画,美术教育不在于形式本身,而是通过教育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大多数忽略了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所蕴涵的价值,对保护和传承陕西传统文化的意识不强;第三,园本教材发开力度不大,尤其对于民间美术的部分,教学内容规定死板,对于地域性强的民间美术内容形式挖掘不够,导致教师对陕西民间艺术的熟悉程度并不高,即使了解,个别教师有较为擅长的民间艺术才能,在教授过程中也遇到了如何简化为适宜幼儿的形式的问题。
二、利用民间美术资源,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价值
(一)有利于幼儿感官认知力的提高。3-6岁是幼儿感官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充分的刺激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感知觉和认知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感受真实生活的美。陕西民间艺术所包含的美术形式以其造型和色彩的张扬、夸张,刺激着幼儿的视觉;以其独特的工艺的多样,刺激着幼儿的知觉,再配合动感丰富的风俗活动和欢快的民间音乐,这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在城市中从未有感受过的美感,会引起幼儿所有感官的共同参与,对手、眼、脑的配合发展有极大的帮助。民间美术创作过程具有随意性、自娱性和创造性,与儿童纯真和自然的品格十分吻合。由于大多都是言传身教,民间美术的创造个性都很强,这不仅有利于幼儿协调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自信心和感官认知力。
(二)有利于幼儿审美创造力的激发。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对具体的事物比较敏感,民间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民间美术在内容和形式上风格质朴,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从造型美上,很多图案和工艺都是作者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的成果,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某个细节,表现的艺术手法都很完整。幼儿从简单的造型和构图形式中获得视觉刺激,可以引导幼儿把将现实和想象联系并进行创作。从色彩美上,民间美术作品追求色彩的高纯度饱和,形成比较强烈的对比效果,用强烈的色彩搭配表达更为浓重的象征意义,可以有效培养儿童色彩的视觉审美观。
(三)有利于幼儿民族自豪感的建立。民间美术作品蕴含抽象的精神文化,可以帮助儿童初步的了解其中涵义,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环境中,大部分作为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的民间手工艺品,它们不仅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淳朴的民风民俗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以其选材独特、构思奇妙、工艺精湛形成独具特色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教学能通过模仿美术作品来完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三、开发优秀民间美术资源,有效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策略
(一)重视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与技能。首先,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论、课程论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尤其应当具有广博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幼儿园应当对本园教师就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开展一系列专业系统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方特色文化素养,以激发教师将陕西民间艺术真正运用到幼儿艺术教育当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对民间艺术资源选择和整合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反思的能力,建构陕西民间艺术应用与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能力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遵循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原则,时刻关注民间美术文化视角,重视幼儿对民间美术艺术的感知和认同能力,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
(二)开发教学内容,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与审美。中国民间美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也会有所不同。选用积极向上、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不能照本宣科,并能够有效地正面反映现实,帮助儿童能够直接接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比如,可以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小中大班选择不同主题的内容,采用夸张鲜艳的图形和简单易操作的工艺进行创作,要适当夸大事物原本的特征,追求艺术的审美效果。在进行剪纸、粘贴和编制等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提高手眼脑协调发展,增强活动的操控性和灵活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优秀民俗文化的渗透,积极引导幼儿成为有文化根基和内涵的人。
关键词 审美 音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经历了从“音乐美育”到“音乐审美教育”,再到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确立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实质及其确立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十年课改始终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音乐审美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应用于新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新《课标》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头条理念得到凸显,同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品格和创造,这是对传统音乐教育极端功能化的深刻反思,是音乐教育科学本体价值的回归。
《课标》将“音乐审美”的内涵明确定义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个界定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和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戚戚相关。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之初确立的音乐美育思想,其诞生就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他们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音乐美育是辅助德育的重要手段,这种美育观深深受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乐以修身养性、以乐教完成德育”文化传统的影响。“礼为德育、乐为美育”,的西方美育思想中国化的尝试,将中国古代的礼乐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融合,赋予了中国古代乐教以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了中国美育的普及。
音乐美育的思想也随着现代美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不断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育观念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初期的美育有鲜明的不同,从着眼于现代教育的完整性而提出的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辅助,发展到现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强调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转变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美育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也确立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20世纪末的素质教育改革,明确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突出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不仅凸显了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它作为一种具有陶冶情操、促进德育功能和文化理解的综合教育理念,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中促进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如何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2.1 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实现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文化认知的有机融合
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以及审美作用的凸显不是指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丢弃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反,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依赖于音乐实践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和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音乐的创作表演有其艺术特性,决定了音乐的欣赏、表演和教学都有特定的实质与技能要求,这是由音乐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而只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认识多元的音乐文化,正确理解各种艺术表达形式,而这也正是音乐审美体验和认知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音乐音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组织的音响能激起人的不同的情绪情感反应,对人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它精细人的感知,深化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情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感受与理解音乐,才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重视在“音乐情感体验”中增进“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可以理解为音乐能力的总和,包含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以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即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应在掌握一定程度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在音乐本体的艺术实践中,在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艺术门类的探究与感知中,在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中形成。
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密不可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乐审美”不是空洞、虚幻的目标或口号,其内涵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中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乐听觉能力之上的对音乐艺术的有效理解。沟通和交流离不开以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表演活动。“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则需要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简言之,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乐素养”对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视。
2.3 重视“音乐本体”,倡导有效的音乐教育
“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可以泛指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文本(乐谱)或音乐作品的音响,可以是指音色、旋律、节奏、节拍、调式、和声等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可以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
在课程改革之初,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于“知识与技能”要求矫枉过正,过于忽视音乐学习的技能要求,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效果,满足于学生课堂层面上的广泛参与,把音乐课上成了一堂“综合课”,或者使得音乐课堂成了一堂娱乐活动课。在音乐教学中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文化认知等各面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局限于浅层次的场景描绘,将对学生的音乐要素把握要求降低到只要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忽视音乐本体的表现,致使音乐课堂游离在音乐之外,音乐本体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提不上去,因此,要科学认识音乐教学规律,正视音乐本体的重要性,倡导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教育。
2.4 重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课标》要求系统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需要学习的,便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具民族音乐特征、自幼耳闻目睹受到习染的民族传统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育者从我国五大传统音乐精粹中,发掘和建立适宜学生学习的本土民间传统音乐资源库,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美术教育 艺术素养
一、幼儿美术教育概述
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共同构成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其直接提出要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同时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更要落实这一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建议:“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由此可见,在幼儿园艺术领域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在美术教育中,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尤其重要,所以笔者从美术教育三个活动分析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
1.绘画:幼儿园绘画活动是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笔、纸等工具材料,运用色彩、线条、造型、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出视觉形象,从而表达幼儿的思想、情感。在绘画活动中,幼儿要大胆创作,而教师不打扰、不批判幼儿的作品。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是幼儿艺术素养的实践培养期,在不断的艺术活动创作中培养艺术素养是绘画活动的最终目的。
2.手工:幼儿运用手或借助工具,利用各种材料形成有具体形象的造型是幼儿手工活动的内容。而幼儿园的手工制作在幼儿绘画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使幼儿的兴趣提高,小手更灵活,想象力和观察力得到提高,艺术素养得到提升。
3.欣赏: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培养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能力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了解对称、均衡等一些形式美的概念,感受内容美和形式美,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价值。这个活动侧重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在以后艺术素养培养阶段中,欣赏是包含在艺术素养中的重要内容。
从上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从多方面培养了幼儿的艺术特质,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并种下了艺术的种子,给幼儿打开了通向艺术殿堂的兴趣大门。
二、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意义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大部分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感受能力。绘画和美工对幼儿有极强的吸引力,他们会全身心投入,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审美情趣和价值培养,活动延伸中如教室环境布置能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影响很深远,是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启蒙性开导和指引,是引导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标杆,起着导向性作用。
三、如何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艺术素养
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呢?
1.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给幼儿艺术素养发展的启蒙性指导,所以教师的艺术素养如何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带领幼儿萌发艺术新芽。
2.教师要给幼儿艺术创作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幼儿艺术素养的萌发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如大胆进行艺术创作,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不能压抑和扼制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更不能妄加批评幼儿的艺术作品。因为从另一方面说幼儿有可能是教师的艺术指导老师,因为幼儿的创造力是充满童真的。
3.运用多种感官活动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教师不能局限于从一个方面挖掘幼儿的艺术特质,更要从多方面发展幼儿的艺术特质,如从多种感官活动入手,充分调动幼儿的艺术特质,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艺术萌芽发展做必要的准备。
4.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给予幼儿艺术创作的信心。幼儿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但是会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在艺术素养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信心,让幼儿自信地创作各种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褒奖,如此幼儿艺术素养才能多方面提高。
5.开展综合活动,多方面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综合活动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很重要,如歌曲和绘画活动的结合,欣赏活动和舞蹈的结合,美工同绘画相结合,这些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在实际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多方位考虑幼儿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为幼儿树立一个艺术修养的标牌,善于观察幼儿行为,知道幼儿各种行为的原因,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洞察每个孩子的发展轨迹,提供充分的操作和实践机会,为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进行启蒙性引导。
参考文献:
[1]凌巧清.幼儿绘画在艺术创造中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1(16).
摘 要:为秉承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人们逐渐将人文素养融合到科技教育中。因此,设置美术欣赏课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文化背景、学习精湛的美术创作构思和技法等方式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美术欣赏;提升;内涵;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苗芳,女(1982-),山东省潍坊市,助教,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当今社会,人们已经开始认真的反思对过于重视科技教育而忽略人文素养培养所产生的不良现象,并逐渐将人文素养融合到科技教育中。为秉承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各高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深厚的文化背景来多层次理解美术作品。美术欣赏的课程涵盖面非常广,随着时代变迁,每段发展历程都展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采。从远古时代美术演变到当代美术,都渗透着人类社会中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科技的演变与发展,从而体现人类精神文明、文化底蕴的发展历程。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迅速提升艺术感知、艺术构思、设计理念、审美内涵等多种艺术品位。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身心感受艺术的熏陶、感染,对于促进大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发展,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创意兴趣,构建大学生独特的审美内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优秀的美术作品都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又大都蕴含在各类艺术家所创意的作品中,因此,美术欣赏课程就担负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通常,大多数人总是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内涵混淆。其实不然,人文精神应该为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提升人文素养是体现人文精神的关键。
美术的教育本质应该是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它应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为内涵,以培养高品行人格,完善艺术审美能力,身心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所以课程将重难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及审美内涵上。
下面就结合美术欣赏的实践教育模式,浅析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多姿多彩的文化背景中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发掘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和人文素养。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创作出来,因此,创作的过程都会受各种环境的影响。
(1)、规划情景,了解内涵,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美术教育的原则是其艺术感染力可以通过欣赏作品瞬时让人融入到作品中,领悟到其富有深意的内涵。艺术家在创作时,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美术作品也与风俗文化、社会风貌等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任何美术作品都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创意,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所产生的美术形态是各异的,因此美术又具有多元性。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其创作的文化背景可以使大学生对其有更本质的了解,同时对多元化的美术作品的特点也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知。在现今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发挥各区域、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独立性,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美术欣赏可以用情感沟通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及审美感。
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结合创作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美术欣赏的教学需要有初步了解、创意思索、整体审美、分析特点四个重要步骤。但是任何作品的内涵和欣赏者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特别是现当代各个具有争议的流派,由于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及独特的美术语言超出了常人所能接受的欣赏习惯,所以使绝大多数大学生难以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实际意义。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各种相关的影视资料来营造欣赏作品的气氛,便于欣赏者研究其内涵大意。在引导大学生读懂艺术家创意的本意时需先大体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再利用课件将作品展示出来以供欣赏学习。这样可以拉近大学生与现实作品的距离,提高审美情趣。
审美感是根据美的标准和理解,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情感交流所造成的影响。即审美体验。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领会内涵,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熟知艺术家,了解其所处年代及创作特点,让学生借鉴学习。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所以生活中的真实情感是创作的源泉,可以凸显作品的生命力。任何艺术创意都源于艺术家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如果不能领会作者的真正思想,就不能说真正读懂了作品。正所谓:一部世界名著、一幅世界名画,很少有人能够领悟到其内涵,因此,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充分解读大师的创作意图,然后要关注作品的精神内涵,这样可以使大学生增强积极追求真理的进取心,从而丰富学生审美情感。例如:在欣赏20世纪蒋兆和的国画《流民图》时,首先需要了解此作品的创作背景。《流民图》是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的巨幅长卷。当时日本侵略者对我国的领土进行大肆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是作者创作《流民图》重要背景。1942年,蒋兆和曾去上海、南京等地搜集素材,创作了许多素描作品,但在定稿绘制时,为更形象的体现画面的现实感,还邀请了许多模特作为画中人物的原始形象。只有详细地了解到故事发展的背景,才可以将作品的创作意图理清,才可以发掘出作品内涵,才可以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二、鼓励学生赏析各种美术作品,学习精湛的美术创作构思和技法,可以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并逐渐形素养。
在美术欣赏中,精湛的美术构思和技法自然不容错过,能够对这些不同门类的作品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秉承,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美术欣赏通常是让学生接触较多常见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中常用的技法为后人所传承、发扬、创新,学生可以从学习构思、技法产生创作的欲望,从而掌握美术的精髓。在美术欣赏中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是多元化的:有的歌颂人的品格,有的高扬人的价值,有的追求完美的理想,有的弘扬传统美德,也有的强调人文主义等等。这众多的评价中最重要的是人性与自然关系的体现。比如赏析《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人文主义是其思想内涵:作者并没有在耶稣和他十二个门徒的头上绘制神圣的光环,而是将他们当做平常人来描绘。同时作者用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来处理,清晰地刻画出十二个门徒听了耶稣的话后所表现的不同的表情和心理。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表现耶稣由于发现背叛而感受的心理的创伤,同时还鲜明的揭示了十二个门徒复杂的心理变化,画面中除犹大以外的十一个弟子在听到耶稣的话后,议论纷纷。而耶稣的表情较安详,与犹大惊慌失措的表情形成鲜明对比。这幅作品的人文内涵极易激发学生的赏析兴趣。通过赏析,可以发掘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不断完善人文思想。再比如说北宋初期山水画的代表人物范宽,他的用笔遒劲浑厚,善用黑沉沉的浓厚墨韵,厚实而滋润。徐悲鸿在世时曾对此图高度评价:“中国所有之宝,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2/3,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三、经典的美术作品可以展现人类美术的精华。
每一个作品的选取都必须能够展示人类美术的精华,这些经典之作不仅仅代表人类美术文化的最高成就,也包含了关于人类发展过程的政治、经济、文化交相融合的结晶。在欣赏过程中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永恒的道德问题是需要经过历史考验才可以得出的。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间接的锻炼理性思维能力。如唐代人物画名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的场景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迎接文成公主赴藏时真实的历史事件。在画面中,唐太宗面目俊朗,神态祥和,表情庄重,充分展现出盛唐明君的威仪和风范。为了更凸显出皇帝的至尊地位,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来进行画面处理。首先宫女的身姿较矮小,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等体态来对比、映衬唐太宗的壮硕、睿智;其次以禄东赞的严肃礼仪来衬托唐太宗的庄严至尊之态。作品整体结构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节奏鲜明,气氛融洽祥和。从选取故事到完成作品,都体现了其中心思想是汉藏通婚的政治意义,也是汉藏友好关系的真实写照。当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会被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所打动,既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也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史使命感,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通过美术欣赏的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只要不断的钻研探索,就一定可以设计出更多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欣赏这门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最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M]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积极影响
前言
随着教育领域的逐渐发展,艺术教育与人格教育组合在当前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在当前社会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能够对幼儿起到知识引导作用,同时也要能够对幼儿人格素养起到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能够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高校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其利用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趣与理想,在寓教于乐中通过欣赏艺术作用提高艺术认知,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
一、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怀
从古至今,大部分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着具有典型道德修养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近代绘画作品中,徐悲鸿先生的《田横五百士》、《奔马》等都表现了浓烈的爱国意义,徐悲鸿先生以其深厚的绘画技巧抒发爱国情怀,《田横五百士》表现了气壮山河的宣言,《奔马》以马为意向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解放的心理,与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相符合,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时候能够接受美术作品的爱国教育。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美术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同时也能够树立健全的思想道德情趣与崇高理想。但是,学生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才能够使美术作品发挥积极的作用。良好的道德标准有利于人格素养的塑造,在美术教育中,例如在欣赏《父亲》画作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达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也要结合画家背景使学生领会作品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导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二、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培养方法
首先,利用美术知识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美,欣赏别人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别人的欣赏,这是一种人格素养也是一种气质提升的方式,有利于自我的逐渐完善,自己的成长也会比他人要强,自己的进步也会给他人带来快乐,这对于一个人的合作与生存能力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真正做到能够欣赏他人才能够真诚的为他人取得成就感到高兴,为他人的欣赏作出喝彩,开拓自己的心胸,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影响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利于塑造良好的观念。学校通过美术教育阐述作者当时的人物背景、所处环境以及抒发的情怀,学生通过这种情景化的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其次,利用美术教学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欣赏人的心灵的同时也能够开拓人的视野,满足人的心灵,积极乐观的引导他人正确看待生活,这对学生的人格素养的培养有着极大地好处,引导学生利用美术中发现美的教学来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各种事物,为学生带来娱乐的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高尚审美修养以及情操有着积极的培育作用,进而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学前教育时期的学生而言,其正处于人格素养构建时期,早期的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情趣,通过训练幼儿对事物结构、布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不仅能够促使幼儿的创造能力得以激发,学生在鉴赏艺术的同时才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与人格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