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时间:2023-06-30 17:2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中小银行 机遇 挑战 分析

在当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往相对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要求,逐渐的显现出其自身的劣势,而对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来说,开展有效的低碳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低碳经济来说,它所提倡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发展的重点和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中包括一些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通过这样的发展模式进而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进而朝着更加低碳、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对于我国来说,相关的管理部门也在加紧相关政策的制定,进而来大力的发展低碳经济,其中相关的部门就制定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经研究》,以此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而在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更要做好相关的社会资源配置和管理,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它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一个发展相对较快的行业。所以加强对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管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新的环境下,我们也对中小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低碳经济逐步发展的新环境下, 中小商业银行既拥有机遇,又面临挑战。由此对中小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一、中小商业银行的机遇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相关的行业都在大力的发展低碳生产和建设,进而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对此我国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出台了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措施,其中主要的主要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上调资源税税率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逐渐市场化、实行绿色信贷等。这样一来相关的中小企业也就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在财务的运行和管理上,而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债权人——中小商业银行也就面临着新的经营要求。

1、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转型,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外在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企业发展关键。对于当前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来说,存在着较为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方面一定要抓住机遇进而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小商业银行转变以往的发展理念和经营模式,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关注自身的企业形象及社会责任感,从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转型。

2、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开创新的盈利模式,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中小企业也在实现转型和发展,在这方面作为中小企业的主要授信者,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进行相关的调整和转变,进而在改造提升制造业上进行管理,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倾斜信贷的方式来体现。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发展情况下,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中小商业银行之间已经发展成为关系型借贷,这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对自己的大部分客户的资信情况都比较了解的信息优势,进而结合国家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其中对于一些需要更新设备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贷款等一些业务,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

3、优化相关的业务流程,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由于其开展的业务不同,进而也出现了不同的划分和管理,针对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工作流程。这样一来,整个银行的运作也就被割裂开来,成为几个组成部分,由此也就会出现管理经营效率的低下。所以,在新的发展模式下,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进行自身流程的合理设计和优化,对于开展的业务进行分类和联系,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整体,这样也就可以进行高效的运作和经营了。

二、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同质化竞争相对激励。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由于其自身所开展的各项业务种类有限,与此同时具有较强的复制性,这样也就造成了中小商业银行之间的同质化竞争。而在这种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下,不同的商业银行之间就会围绕着客户进行资源竞争,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指导的话,就会出现恶性竞争。而且随着中小商业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尤其是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规模的背景下,这种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会越来越明显,表现的更为激烈,这样一来也就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为不利。

2、中小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不强。和其他的一些银行进行比较的话,中小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一些大型的银行来说,如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中小银行不仅在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在整个银行的管理上以及人才结构上都存在着差距,经过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有一些中小银行人员素质偏低,而且一些专业化程度强的高学历人才也相对缺乏,中这对中小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及对一些市场的开拓是较大的阻碍,也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3、中下商业银行贷款期限较短。我们知道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为了在发展的过程中规避相应的风险,一些商业银行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这样一来对于银行的长期发展和建设来说具有约束性。

参考文献:

[1] 杨志.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三重门[J].北大商业评论,2010(3).

[2] 郑旭华.商业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兰州学刊,2010(6).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银行 微众银行 机遇 挑战 发展对策

一、互联网银行的发展背景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进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速,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有新的金融产品出现,为金融行业注入新的活力。随着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商业银行也随之转变思维,在金融产品和经营模式方面尝试突破转型,促成了互联网银行的出世。

(二)传统商业银行的矛盾激化

客户不断升级的需求与银行落后的服务和组织能力之间的矛盾,逐渐上升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传统的金融体系与风控制度安排一直以来也没有找到有效地为小微企业、为三农、为民间融资的办法。

(三)我国政府的积极政策推进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培育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务院几度发文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3年4月,国务院部署“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为重点研究课题,2014年3月,“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

二、互联网银行的发展及特征

(一)微众银行的发展

(1)微众银行的发展历程。2014年07月24日,微众银行获得筹建批复;2014年12月12日,微众银行获得开业批复和金融许可证;2014年12月16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4年12月28日,微众银行官网上线;2015年05月15日, “微粒贷”上线;2015年08月15日,微众银行APP上线;2015年09月23日,“微车贷”上线;2015年12月10日,“微装贷”上线;2016年09月24日,推出个人优惠消费服务“微众有折”;2016年09月底,服务用户达到6141万,普惠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2)微众银行的主要产品介绍。“微粒贷”是微众银行面向微信和手机QQ用户推出的纯线上个人小额信用循环消费贷款产品,受邀用户只需姓名、身份证和电话号码就可以获得最高30万元借款额度,可以满足普罗大众的小额消费和经营需求。“微众有折”是一款消费优惠产品,用户关注“微信有折”公众号,然后绑定银行卡充值,即可开通使用。微众银行APP为用户优选符合多种理财需求的金融产品,切实帮助用户轻松管理财富。具有理财、转账、绑定工资卡定期存入、还房贷等功能。“微车贷”与“微装贷”是微众银行通过与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平台优信、土巴兔合作,将金融产品应用至它们的服务场景中,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达成合作共赢的崭新模型。

(二)微众银行的特征

(1)国内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作为我国首家民营互联网银行,未来重点打造的是移动端产品,不会设立线下物理网点,其前期所有获客、服务、风控都将在线上完成。构建以个人贷款和大众理财为主的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2)落实“普惠”理念的经营模式。微众银行的定位是“科技、普惠、连接”,主要针对客户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将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连接起来,为普通大众提供更为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以此努力化解中小企业及个人融资难的问题。

(3)大数据技术在征信模式的应用。微众银行的大股东为腾讯公司,其坐拥的QQ以及微信,成为微众银行开展业务的天然优势资源平台。可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一套信用评定和风控策略,依据模型编制客户的征信评估报告来完成风险识别与计量的判断与决策。

三、微众银行的发展机遇及面临的挑战

(一)微众银行的发展机遇

微众银行完全依托互联网进行金融业务交易,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效率;其目标用户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只能大额贷款的空白;微众银行的发起股东处于产业链的核心节点,为微众银行的信用评级系统提供有效的稻堇丛矗幌冉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为预测客户的风险表现和信用价值提供支持。

(二)微众银行面临的挑战

目前微众银行尚未实现远程开户,不能吸储,只能借助于同行拆借,这样的资金来源不健康,很可能出现错位的现象;微众银行没有信用审核,互联网的虚拟和不确定难以保证采集到真实的数据信息;目前推出的业务种类较少,产品创新步伐比较缓慢;其他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向微众银行发起挑战。

四、微众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以“轻吸储,重平台,中间连接”为定位

微众银行可以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长期业务合作,作为中间的连接平台,连接第三方与客户,处理好与第三方的关系,打通线上金融平台,就可以有效规避其吸储风险,降低与传统银行的竞争。

(二)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

微众银行应优化基于社交大数据的风控模型,深度挖掘社交数据的价值,提升适用于信用评级的社交数据质量,进一步解决怎样将社交信息转换为真实有效的数据的问题,充分发挥统计学和大数据的优势,做到定位更为准确清晰。

(三)加快提升业务和产品创新水平

面向普惠金融定位,微众银行应致力于发展创新型、差异化和特色化的银行模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微众银行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深入分析用户实际需求,进一步开拓业务范围,强化基于社交属性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

第3篇

【关键词】消费金融 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 发展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金融日益成为国家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居民消费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消费金融服务也成为商业银行日益倚重的一类优质业务。当前,我国消费金融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283美元,我国居民消费模式从生存型向基本需求型转变,国内消费结构面临再一次升级,私人购车、旅游、出口留学等消费需求大幅上升。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化的加快,储蓄率下降,消费增长是必然趋势。当前,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十分清晰,为消费增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内部环境。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升级会为消费金融服务带来具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面临难得的市场发展机遇。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发展现状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消费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服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银行业消费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在规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个人消费的需要。

以理财产品为例,据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统计,2011年全国共发售银行理财产品20270款,同比增长105%,呈现井喷性增长。但各家银行间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数仅是将原有银行存贷款及中间业务重新组合,很少有实质性突破的产品。受到政策、配套环境以及自身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商业银行理财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功能均滞后于市场需求,产品创新落能力不足,缺乏针对个人客户的业务发展方针,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把握在支付方式变革浪潮中的发展良机

1.支付服务渠道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多种支付工具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人们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性,支付服务渠道日趋多元化。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我国银行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9年银行卡渗透率突破30%,卡基支付已经覆盖了整个消费支付领域,在促进消费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以电子支付为代表的支付变革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缴费终端支付、电话支付、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方兴未艾。特别是手机移动支付,是将进一步引发支付革命的工具创新。随着移动通讯功能的扩展和大量的支付行为者已与手机绑定,移动支付客观上已具备了大规模扩张的条件,届时,随时、随地、随身的电子钱包将成为现实。而商业银行若能把握住这一有利契机,将会带来支付市场的新一轮变革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对银行业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

2.电子支付平台发展迅速。电子商务的出现也让电子支付平台迅速成长,用户数量不断扩大,交易额急剧攀升。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后,第三方支付产业以低成本、高效率和广覆盖的优势迎来了发展良机。目前,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中企业集中度非常高。非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依托自身C2C购物网站交易额的不断攀升以及背后集团公司的强大资源和实力支持,在商户和用户的开拓方面进展都很快。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可以提供包括信用卡还款、充值付款、公共事业缴费等多种金融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对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银行在支付领域中一直处强势地位,支付公司在业务上离不开银行,但随着网上商城的火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渐成买家和卖家的日常工具,银行的网上支付功能逐步弱化。2012年6月,建设银行率先推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成为商业银行进军电商平台的标志。此后,各大银行纷纷跟进,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展开竞争。商业银行做电商平台,对于夺回更为广阔的支付市场,提高用户粘性,获取源头数据,均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需加大消费金融服务创新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开发创新,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创新管理技术手段,运用电子化、自动化的方式,降低消费金融服务成本。同时,银行业需要大力培养专业型消费金融服务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从注重服务姿态到注重产品和流程,再到现在所推崇的以客户为中心。而以客户为中心,并非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顾客奉为上帝,而是要为客户提供尊严的、便捷的、有效的、安全的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驱动产品创新、流程设计和差异化服务设计。因此,要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则需要加强消费金融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风险控制,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生命线,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对银行业发展尤为重要。我国消费金融法律制度不健全,信用环境欠缺,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间,商业银行资质量受到严峻考验。商业银行应注重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度,优化流程设计,不断加强风险防控力度。当前,银行卡的安全性备受社会关注,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卡更新换代,推广和普及金融IC卡,从源头上提高银行卡安全性。同进,要不断完善网络支付体系,提高网络支付安全,全方位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促进消费金融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祝红梅.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概况[J]消费经济.2011(6).

[2],白钦先.消费金融发展的理论解释与国际经验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

[3]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4]张学江,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

[5]朱小黄.消费金融恰逢其时[N]金融时报.2012-3-1(2).

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被放开,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本着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原则进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资金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利差收窄,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依赖利差的传统利润模式会越来越难以为继。

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盈利模式及经营管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相比国有银行其客户基础薄弱,网点分布稀疏,资本规模较少,对利率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同时利率市场化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促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盈利模式,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些都使得中小商业银行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水平。这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快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快战略转型。如果不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受到严重影响,出现资金成本上升,利润水平下降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等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实现开放式的利率定价机制,为我国银行机构提供了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平台,能够让同业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利率市场化也将为作为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商业银行带来诸多发展机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实行市场化利率定价,意味着市场利率的价位渐渐脱离中央银行单一且单项的管理模式,不再实行以保护国有银行存贷利息价差收入的潜在标准,而是由市场参与体自由协调决定。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从自身业务发展状况、资金的流动情况、客户的定位和类别区分定角度,运用不同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合成不同的混合产品进行激励性推广。

(2)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中小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是存贷业务,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银行存贷款利差将不断缩小。为了应对市场的冲击,中小商业银行必须将注意力更多的投向非利差收入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近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是一种存款产品的创新。中小商业银行所服务的客户群体主要为中小企业,而在我国,这类客户的信贷产品需求差异化较大,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波动频率和幅度都将增大,对金融产品多元化以分散风险和实现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就为中小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3)促进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转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业未来的分化将越来越大,那些业务结构单一、盈利模式单一、依靠稳定的利差生存的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将被急剧压缩。从长期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重塑中国的银行业格局,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这类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将会更大。利率市场化将有利于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转型策略,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宽融资渠道,推动经营模式的多元化转变。通过对业务结构的调整,相应的,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也会有较大的转变,短期内摆脱对利息收入的依赖还相对比较困难,但从长远来看,这一目标有望实现。

(二)利率市场化为中小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商业银行受到市场化的利率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在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诸多挑战,主要包括一下几点:

(1)负债成本的增加。放宽利率水平后,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定价变得灵活,致使各家银行将直面价格竞争,存款的竞争由隐性变为显性。在这一竞争环境下,存款客户更多的是收到利率收益金额的刺激,并不是真的喜欢某一个品牌。当利率再次发生变化时,很多客户又将蜂拥而去。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无论在后台管理和前台人员素质和基础产品开发中,都稍逊于五大行,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必将处于弱势地位。预计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进一步放松,中小商业银行与其他大型银行之间的存款利率差距将会更大,存款成本将会更高。

(2)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在实行利率管制的时期,中小商业银行可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利用规模效应来获取盈利,而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各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均逐步收窄,致使利息收入依赖度较高的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显著下降,其盈利模式也面临考验。在利率管制放开之后,为了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在存款业务方面,中小商业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以吸收更多的存款,这就增加了负债成本;在贷款业务方面,则需要?取低利率策略才能有效吸引客户,存贷利率的一增一减就导致中小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急剧下降,压缩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

(3)金融产品自主定价能力要求提高。利率是资金的市场价格,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上就是资金市场的价格改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由非价格竞争转为价格竞争,因此议价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竞争力,而议价能力的强弱又往往依靠于对资本成本的精准核算,这就对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以前商业银行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是人为的粗算价格时期,那现在就必须进入到定价的精准测算时代。对于定价能力较强的银行来说,其定价管理必然是科学的,给出的定价就越能符合客户的需求,在议价能力上就越强。反之,如果银行的定价能力相对较弱,就将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削弱市场份额。

三、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在中低端金融市场竞争中,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相同的产品同质化和服务趋同化。由于长期依赖高资本消耗、高成本投资、规模扩张粗放的业务发展模式,导致业务结构比较简单,因此能直接受到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因此市场利率化是一种考验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升级能力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对中小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第一,实行差别化价格策略和差异化市场定位。建立差异化定价机制,根据客户的资质及业务需求,在基准利率基础上设定相应的价格浮动区间,逐步提升自身的定价能力。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地缘优势,依托地方政策,支持服务中小企业,实行补缺式策略以打破同质化局面。

第5篇

一、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机遇

(一)业务机会的增多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奠定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鉴于我国是人民币的发行国,我国商业银行是人民币流通和运行的主体。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首先会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诸多的业务机会,其中包括人民币衍生品交易、人民币账户融资和拆借、人民币债券交易与结算、企业跨境资金归集与管理等。在这些业务中,仅有较少一部分业务可由商业银行现有的境内机构独立完成,其余大部分业务均需由现有境外机构或增设新的境外机构独立承接,还有一些业务需要通过现有境内外机构联动共同承接完成,例如境外机构的债券、股票等承销业务、境外机构证券、期货等的结算、交易抵押物托管等业务。换言之,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将会面临更多的业务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扩大和完善海外市场布局,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和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上升为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持续动力

在货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往往伴随着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管制的放松,由此而产生了大规模的具有真实投资背景的大量资本流动。随着境外投资资本和规模的增加,商业银行为了迎合客户的需求,将经营触角逐步延伸到境外市场,加快其海外市场的布局,为其在国际化经营中赢得先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战略,不仅敞开国门欢迎海外投资,近年来更是注重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加速发展之势,据商务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6.94%。2014年我国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更是首破千亿美元,达到了1029亿美元,按照这一趋势,我国即将成为对外净投资国。中资企业在境外的大规模投资和收购业务,以及境外分支机构与境内母公司在经营往来上的巨大资金需求,必然会衍生出大量的跨国金融需求,这就为我国商业行的国际化经营和跨境海外布局提供了持续的发展动力。从2010年末到2012年末,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境外机构总数已由最初的805家发展到1037家,两年内累计增加232家,累计增长28.82%。

(三)人民币清算网络的建立拓展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客户和渠道资源

在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必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畅通的人民币国际清算网络系统。根据现有国际货币的通用标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将作为这一全球人民币结算交易的唯一清算系统而存在。此外,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将作为相关区域的人民币清算交易平台开展业务,同时连接境外其他银行,形成人民币在全球的清算支付网络,为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清算支付业务提供高效及时的服务。在整个清算过程中,随着清算渠道的延展和清算链条的延伸,中国商业银行的体系内将不断累积境外商业账户和非商业账户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商业渠道和客户资源信息,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带来巨大的便利。

(四)广阔的合作前景为境外机构夯实落地经营基础提供机会

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境外各国当地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而来的首先是巨大的海外人民币业务机会,包括人民币账户服务、人民币外汇交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贸易融资、人民币项目融资、人民币证券结算和抵押品托管、人民币零售业务、人民币私人银行业务等。据SWIFT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球有900多家金融机构在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从事人民币相关金融业务服务。显然,相对于外国当地的金融机构,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民币清算渠道、人民币资金来源、人民币客户资源拓展等方面具备先天的优势。这也就意味着外国当地的金融机构需要依靠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民币相关金融服务领域的经验技术,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与外国当地金融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夯实了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的经营基础。

二、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对策

(一)强化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思想

面对机遇,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机会,深入发展,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占得先机就成为当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这需要从思想上增强国际化经营的机遇意识,做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各项前期准备,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进程。一方面,要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有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国际市场的金融环境情况,在充分考虑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基础条件下,制定合理清晰的国际化经营战略,以提高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强化战略执行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借鉴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现有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确保战略实施目标的实现。

(二)扩大对外资本投入

第一,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首要任务是要抓住这一历史背景下国际化经营的重大机遇。无论是从思想战略层面,还是从实际资本投入方面,都需要提高对境外机构及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在合理扩大对外资本投入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健康有序发展,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银行的发展差距;第二,深入分析国际市场,实地调研重点区域,做好全面深入的市场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发展潜力、业务产品盈利水平、投入产出比等效率指标,逐步调整资本在各个区域及各项业务产品上的投入比例,有效配置资本,以期最大化境外资本投入的收益水平;第三,在前两项战略实施有效的基础上,境外综合收益水平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最终设立以收益为投入导向的经营模式,稳步建立“以利润带动投入,投入带动规模,规模带动利润”的良性循环经营系统,保证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境外渠道扩张方式

第一,结合实际,灵活选择扩张方式。从原则上而言,在发达国家诸如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区域进行布局时,可选择兼并收购与自设机构并重的扩张方式,且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兼并收购的比重。而在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亚洲和非洲区域,应以自行出资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为主,在有适合发展的对象时,也可辅之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对当地市场的实际控制。其二,在境外机构的设置中,扩大子银行的权重比例。子银行相对于其他类别的分支机构而言,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因而能够更加灵活的开展业务,进而设立三级或四级的分支机构,逐步完善在相关区域的市场布局。第三,以技术扩张的方式拓展现有物理渠道的扩张规模。如可辐射多地区的先进电子业务渠道就可以用来弥补传统物理渠道辐射面不足的问题。

(四)积极争取相关业务牌照

要实现商业银行的国家化经营,必须要加强与当地相关监管部门的沟通交流,完整掌握由批发牌照业务向“批发+零售”牌照业务的资格认证和相关指标要求,全面评估业务牌照升级的可能性,积极主动地推进业务牌照的升级。一方面对于不大可能直接升级的国家,为了绕过当地的监管限制,直接获取相关商业银行业务的牌照资格,更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潜在可能的兼并收购对象,挖掘出最优的目标对象,以实现最终的收购;另一方面,对直接升级可能性较大的国家,应严格按照当地的监管要求,积极整改,争取早日实现升级。

(五)积极开展境外电子银行业务

在移动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传统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即以网点经营规模定胜负的盈利准则已不再适用,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应急处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电子银行服务覆盖水平的高低。其中,尤以电子银行凭借其成本低、办理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将对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系统内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每笔业务的平均成本仅相当于在银行柜台办理相应业务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网络、电话、手机业已成为当下消费者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谁掌握或控制了电子银行,谁就获得了未来商业银行发展的先机。同时,电子银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客户所在的位置处于电子银行的网络控制范围内,即可随时随地办理相关业务,这一稳定优质客户群体,维持客户忠诚度的属性也十分符合境外机构的发需求。一言以蔽之,积极推进境外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将有效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综合竞争实力。

(六)完善境外机构业务管理模式

在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根据境外分支机构业务量的不同确立不同的业务管理模式。对于业务量较小的新设机构,可采用总行“块块”管理的模式,重点突出总行对其的直接领导作用;而对于业务量相对较大的早前设立机构,可采用区域业务部门“条条”管理的模式,重点突出业务条线之间的流畅衔接。在未来,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程度的加深,境外分支机构也会逐步实现由单点向多点的结构转变,届时可采用矩阵式的管理模式,清晰界定出各条块间的“权、责、利”,全面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

第6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银行在融资经营管理中的利率水平。它是指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实现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是金融机构自己根据当前的金融市场来自主决定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作为中介,由市场供求最终决定银行利率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的自由化,利率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也逐渐经历着利率的市场化,然而,一旦价格的自由度增加,在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各银行是否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利用价格战进行市场竞争呢?如果展开价格战,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如何?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战略规划、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国内金融行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未来的影响。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一系列的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我国在价格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商品价格的改革效果更加明显,但要素价格的改革进度显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利率体制的改革呈现逐步的、缓慢的趋势,具体来说,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的进程如下:

(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1949—1978),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体制改革,国家掌握着物资、信贷的分配权,大大降低了货币的能动性,较低的利率水平,银行也不把信贷资金当做商品来经营,不作为经济核算的指标,也不追求利润。

(二)改革开放以来至市场经济体制之前(1979—1994),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相应的利率的杠杆作用也得到了加强,中央银行同时拥有了利率制定权,专业银行也具有了利率的浮动权,利率政策逐渐趋向灵活性,适应了当时宏观经济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先后进行14的存款利率调整,11次的贷款利率的调整,利率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1995—现在),我国由于受到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影响,逐步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利率改革的频率加大,多次进行降息来刺激需求,成功的抑制了通货膨胀,缓解了我国就业紧张的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加快,我国目前的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发行利率、贴现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均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原则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综合我国当前金融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中央银行先后确立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最终实现由市场机制所决定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这一原则说明中央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在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实行逐步放开,并且从非主流产品开始,这些业务在银行中所占比例较低,不会对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市场自由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在“入世”后逐步放开的承诺这一系列条件,决定了利率市场化将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利率的市场化还是外资银行的引入,这一切均将给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当然利率市场化对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采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一方面看,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利率的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规范的经营环境,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信息制度的充分僻陋,对金融体制监管制度的完善,金融主体的竞争意识的增强,势必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规范经营;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改变银行利率的预算的软约束,进一步落实商业银行的经营自,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为;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市场的预测,建立负债组合,从而随利率水平做出控制和调整;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可以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外资引入的金融机构产生更强的抵抗力,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中发挥的作用。

另一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再给我们带来机遇时也伴随着挑战。利率的市场化将加大对其利率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影响利率波动的因素更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更大,利率的期限结构也变得复杂,利率的风险度上升,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与利率管制相比,利率的市场化重新对市场的的份额进行分配,银行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为争夺客户之间的简单竞争而是扩大到从贷款之间的中间业务的竞争,从实际角度看,最近几年国内银行的竞争加剧,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几家大规模的企业成为其竞争的对象,为了争取更多的从贷款,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的展开主要依靠利差来维持,从而导致利差的降低,营业收入的减少。

四、总结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利率的市场化在我国有一定的基础,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现象,应该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国家的有利经验,通过研究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所产生的利弊两方面的影响,探讨其应对策略,坚持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优势,最终做到因势利导,主动求变,尽快建立一系列难以复制的业务和组织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建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零售业务;环境分析;战略管理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SWOT模型分析

1.优势分析

(1)决策链短,信息反馈及时,反应迅速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机构设置较多,机构分布较广,难免出现决策链过长,信息传导不及时的情况。而城市商业银行采取较为扁平化的分级管理,管理距离短、力度大,可显著缩短决策链条。(2)地域资源优势城市商业银行在本地拥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和亲和力,可以有效地掌握当地客户的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加之在本地域网点的优势,可以深入挖掘客户资源,拥有部分稳定的客户群体。(3)与地方政府沟通优势由于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与发展的历史渊源,其由地方政府控股或相对控股,从资金到项目,从政策到资源,城市商业银行可得到地方政府的扶植,更多地利用当地优势。

2.劣势分析

(1)员工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员工的构成大部分呈现一种老龄化的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银行今后的快速发展。没有形成自身的人才储备队伍,对今后新业务的拓展将形成一定的阻碍。(2)业务研发能力较弱,外部依赖较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很大程度上与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存在雷同的现象,研发能力较弱,对外部的依赖性较强,不利于自身业务的进一步扩大。

3.发展机遇分析

(1)城镇化进程加速国内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持续,城市商业银行可把握机遇,推动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服务领域的金融创新,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2)零售财富逐渐累积近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奠定了物质基础。居民消费稳步增长,使零售业务在中国的开展拥有了广阔市场和盈利前景。

4.发展威胁分析

(1)国内经济疲软一方面,经济下行导致信贷需求下降,银行业未来利润增长很可能稳中趋降;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房地产以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信用风险可能会有所显现,银行迫切需要调整业务结构。(2)利率市场化的不利影响央行连续多次降息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利率市场化使存贷利差缩小,使得城商行利差收入锐减。(3)同业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快速发展,其相对完善的管理措施、竞争策略、多样的金融产品及优质的金融服务,对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都形成一种挑战。

二、战略制定和实施

重点是实现经营方式的四个转变。

1.由“资本消耗型”向“资本节约型”转变

优先发展低风险资产业务,在可控的前提下发展高风险资产业务,同时,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要根据资产风险权重合理配置资产,要择机实施经济资本考核,在发展业务的同时,兼顾考虑资本消耗成本,推进“资本消耗型”向“资本节约型”转变。

2.由“外延发展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

城市商业银行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资产结构和发展质量;在抓扩张、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同步发力。通过推进“外延发展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做到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3.由“经营综合型”向“经营专业型”转变

城市商业银行应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以形象强化营销力,要瞄准目标客户明确定位,在梳理优势业务上打造品牌,在优化业务流程上提高效率,在适应市场需求上狠抓短板,把经营业务做专、做透、做优、做精,推进“经营综合型”向“经营专业型”转变。

4.由“经营同质型”向“经营特色型”转变

第8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 商业银行 影响 对策

金融脱媒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脱媒的概念

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也叫“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金融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因为存款人可以从投资基金和证券寻求更高回报的机会,而公司借款人可通过向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削弱了银行的金融终结作用。

(二)金融脱媒的成因

从金融发展史看,大规模金融脱媒现象发端于欧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诱致性变迁(市场环境改变)和强制性变迁(政策、制度改变)两种力量共同推动作用的结果。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西方国家都发生了严重通货膨胀,市场利率大幅度飚升,而银行业由于忍受有关当局严格的利率管制,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率呈现负值,导致证券市场分流银行存款,进而分流银行信贷资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形势的发展,政策逐渐松动,金融混业经营缓缓启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金融自由化大大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得到提升,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出现明显下降的脱媒现象。

商业银行在金融资产份额中的下降,导致其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稳定的利息收入模式受到挑战,不可避免地使得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面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策略,就可能引发银行业的全面性的经营危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美国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脱媒的影响,经营业绩出现大面积恶化,利润大幅度下降,全行业亏损严重,破产银行和问题银行的数量急剧增加。

“金融脱媒”现象的产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银行一直是我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些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出现一些“脱媒”迹象。

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政策一直时松时紧,短期扩张与短期紧缩交替而行,使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呈现显著的周期性,而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政企不分。中国的经济成份中包含国有与非国有两部分,同样是整个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受的待遇却大不相同。政府往往倾向于国有经济部门。虽然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有经济部门无论在生产效率还是在产出增长方面,都远远低于非国有经济部门,政府依然感到有“义务”使其在就业水平等方面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同步发展。随着国有经济部门对整个社会产出所作的实际贡献越来越小,继续履行这种“义务”势必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且这种需求还在不断扩大。由于财税收入有限,政府便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资金计划分配的方法,以行政手段控制国有银行的贷款方向,使信贷资金以低廉的价格流向国有经济部门。

相对而言,国有银行在有限的自范围内,当然更愿以金融中介的身份将信贷资金发放给高收回率和利润率的非国有经济部门。然而政府计划投向国有经济部门的那部分资金却因此而没有了着落,由此产生的不断扩大的非国有经济部门与国有经济部门对资金需求的缺口只能通过增长货币来填补,最终引发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的威胁使政府意识到自己履行对国有经济部门的“义务”已经力不从心,由于软预算控制所造成的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的效率低下,最终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整个国有银行系统的崩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其中包括将部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者用裁员的方式来减轻政府的负担、减少货币供应量、将国有银行商业化等等。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减少对国有经济部门融资并没有相应增加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融资,相反地,这部分融资也随之锐减,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紧缩政策正是导致金融中介“脱媒”的直接原因。这种局面的产生,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有银行对于贷款决策的顾虑加大。国有银行商业化以后,自担风险与自负盈亏的机制使其对风险变得敏感起来,在贷款发放方面显得更加小心谨慎。而非国有经济部门中的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风险自然要比大公司大,因此其得到的贷款也就自然而然不如以前。

第二,信息与人力资源缺乏。一直以来,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部门的贷款经验还非常有限,加上政府的软预算控制,使得银行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能力相对较弱。由于缺乏充足有效的信息来源和人力资源,国有银行在信贷项目的评估上显得无所适从,使得非国有经济部门更难得到国有银行的融资。

第三,对金融机构发展的严格限制。大量非正式的金融机构的出现,曾一度缓解了国有银行对非国有经济部门融资不力的局面,一系列创新的却不合法的筹资计划也曾被经常运用。然而作为经济紧缩政策的一部分,政府开始关闭这些金融机构或者限制其经营活动的范围,使得非国有经济部门丧失了可观的融资来源。

金融脱媒趋势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严峻挑战

1.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双重冲击。

2.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市场风险日益突出,且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3.脱媒背景下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随着股票市场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优质大型企业得以通过证券市场融资,银行贷款开始逐渐被直接融资所替换,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少。

4.创业板将进一步分流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创业板对企业上市的条件比主板市场上市的条件更宽松,适合治理规范、经营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这些优质中小型企业是目前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随着融资渠道的拓宽,商业银行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将面临分流。

(二)“金融脱媒”的发展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存款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就越可观。

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方面的需求,银行将会更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的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为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

5.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着差异从而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上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大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摆脱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严重依赖

银监会2010年年报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中,净利息收入占比高达66%,投资收益占比达21%,手续及佣金收入达12%,其他占比1%。 净利息收入占比接近七成,这说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业务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

按涵盖的业务范围不同,中间业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是指能为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但不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如结算、、咨询等业务,这类业务不涉及信用风险。广义的中间业务还包括能为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但会影响银行表内业务质量的业务,如保证、承诺、承兑等表外业务和保理等表内业务,这类业务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发明显不足,美国银行业2006年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平均达到50%左右,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竟高达8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盈利能力不强。为了减轻脱媒对银行的冲击,银行必须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在完善结算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信用等级评估、担保、贷款承诺、与衍生产品有关等新型的中间业务,加大和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二)大力发展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业务,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严重依赖

近年来,监管部门相继推出信贷资产证券化、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金融脱媒趋势下的资本市场为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这种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对大型企业的传统信贷业务的收益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使大型优质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金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以结算、贷款等银行信贷为主的需求逐渐向融资安排、企业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投资银行业务需求转变。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具有的优劣势选择适当的投资银行业务,其标准一是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在资金、客户源、网点、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二是要与商业银行当前开展的业务形成较强的互补性、互融性。商业银行应以以下业务作为当前拓展投行业务的重点: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银团贷款、企业金融财务顾问、资产证券化业务。

(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零售业务等来扩大客户群体,摆脱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

随着脱媒导致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加强,对银行贡献度也随之下降,商业银行通过依托大客户维持高速增长的局面难以再现。而中小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对银行的贡献度随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正在逐步上升,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调整结构、增加竞争力、实现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已经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而且是商业银行适应金融市场变化、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符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特点的业务流程。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点,因此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一方面要满足小企业信贷需求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做到风险可控。在这方面,国内有些银行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例如,中国建设银行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引入工厂化的作业模式,建立小企业“信贷工厂”,并设立了客户筛选、营销管理、评价授信、信贷审批、信贷执行、早期预警等专业岗位。通过实行工厂化的流水线作业,在确保提高效率的同时,建立了前一环节始终对后一环节负责,后一环节始终对前一环节把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实现了对风险的全流程控制;通过实行“评价、授信、支用”三位一体操作模式,简化了小企业具体办理业务的手续,实现了在同一时间内对风险的全方位掌控。

2.建立适合小企业金融业务特点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于大中小型客户在展业成本和收益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激励员工向中小企业客户发展,建立专项考核激励制度势在必行。从历年不良贷款数据来看,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高于大企业贷款和企业贷款平均水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建立专项问责免责制度,要研究制定符合小企业经营特点的尽职免责办法和实施细则,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积极性,免除小企业客户经理的后顾之忧。同时,应针对小企业业务制定专门的激励考核机制和办法。

第9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将视角转移到投行业务上来,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投行部,专门从事与长期融资等资本市场相关的中间业务;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得益于在债券承销和并购贷款两项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2010年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0年投行业务收入就合计达到了433.07亿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45%。2011年一季度债券发行量大增,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同比增长70%;同时一季度国家乳品行业、医药行业、房地产行业等产业政策的出台更加快了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并购步伐,这给银行带来挖掘投行业务收入的更多机会。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信誉优势

我国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级别最高。其不仅具有卓著的声誉、与客户牢固的关系及对客户情况和需求的深刻了解,而且有着丰富的企业融资经验和技能,并与资本市场上的各类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有着紧密良好的关系。

2.范围经济优势

商业银行有雄厚的资本、庞大的客户群体、遍布全国各地的经营机构网点等,开展存贷业务的同时又提供债券承销、基金代销、项目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品等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摊薄成本,降低平均物质资源使用费、技术维护费用及网点建设费用、人力成本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利用广泛的网络系统与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化的服务,降低平均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资金优势

一方面,投资银行在运作项目时需要投入较为巨大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证券承销、兼并收购和股权直接投资等业务不仅涉及巨额资金的运作,而且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因此,这使得开展投行业务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商业银行作为全社会的融资中介,集聚了充裕的资金,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所以,商业银行天然具有拓展投行业务的能力和有利条件。

4.网点优势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中介服务行业,而这种服务需要一定的窗口来进行。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网点分布有着无可比拟的良好基础,并且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雄厚的实力和可靠性,这使得机构和个人在实现利用网点优势为政府、企业、投资基金等筹资主体多次销售巨额国债、企业债和各类基金等服务时,具有很强的优势

(二)劣势分析

1.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

目前,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现状下,商业银行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银行业务,而与资本市场、资本运作相关的一些复杂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项目无法直接开展。《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股票业务,不得向企业投资,这不仅使得商业银行无法获得IPO经营资格,堵住了直接融资额大门,而且使其无法在股票包销和证券交易上服务客户。这种规定虽然在风险防范上起到积极作用,但也束缚了风险防控优秀的银行进一步发展投行业务。

2.产品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创新是投行业务的源头活水,也是商业银行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有力方式。过去我国投资品种的匮乏和融资渠道的单一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可以获得高额垄断性利差,但这也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能力。目前,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服务相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券商而言仍然相距甚大,而现有的银行业监管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创新发展。

3.专业人才匮乏

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够完善的投行业务模式和薪酬激励机制,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高端投行人士形成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自我培养的投行业务人才还不够成熟,这使得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行业务的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专业管理人员数量不足。

(三)机遇分析

1.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较快

中国经济持续多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为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基础环境。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和金融市场稳健逐步有序的开放。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处于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之中,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

2.市场对投行业务的发展有强烈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我国企业对金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派生出了投资银行业务需求,例如我国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并购重组需求增加,这给商业银行为企业策划并购整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为了规避不良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需求则十分强烈。商业银行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企业的需求正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契机。

3.金融形势变化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型投行业务机会

(1)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推升银行投行业务潜力。据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贷款融资占比继续下降,当季人民币贷款融资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3.5%,同比下降4.1个百分点;而直接融资占比明显上升,为200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占比为10.9%,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企业直接融资意愿的增强,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创新的空间,也为银行深入拓展咨询顾问服务,打造资产管理平台、股权投资平台、低成本融资平台等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更是坚定了商业银行做大投行业务的决心,增加了拓展投行业务的信心。

(2)“新三板”扩容,撬动银行投行机会。随着2011年来“新三板”扩容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新三板”企业未来发展机遇所带来的业务需求。“新三板”企业大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主要吸引力在于其成长性、创新性,投资价值较难被准确量化;而政策支持和IPO预期,使得"新三板"企业备受青睐。截至2011年3月,新三板共有挂牌公司81家,而这81家公司2010年共实现营业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75家实现盈利。新三板扩容也为银行投行业务带来了机遇。银行凭借资金业务优势,可以有利地撬动“新三板”企业的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同时也为银行结构化融资提供了机会。

(3)“国际板”推出,打破投行现有竞争格局。“国际板”的推出将为国内银行的投行部门带来新的机遇。在国内投行业务方面,银行投行业务受现行政策法规以及起步晚、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在与券商投行及独立投资银行的竞争中具有一定劣势,因此目前国内投行业务市场仍是券商的天下;但由于目前券商大多局限在国内市场中,“国际板”的推出,将使证券机构投行业务面临挑战。而近年来商业银行,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商业银行都在朝着综合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各商业银行拿牌照的步伐明显加快,混业经营趋势明显,多家商业银行在海外都有分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这些都增添了银行投行部在“国际板”市场投行业务方面的竞争优势,打破现有的投行业务竞争格局。如果这些银行能够获得国际板投行业务的资格,凭借其海外业务积累的经验和客户群以及银行的资金优势,银行投行业务业绩将会获得成倍增长。

(四)面临的威胁

1.国际金融环境存在变数

受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实体企业未来的盈利前景不容乐观,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金融机构的扩张和盈利能力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变化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在调整业务扩张结构时趋向于保守,这在短期内会对其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步伐可能将趋于放缓。

2.竞争对手的市场冲击

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商业银行不仅将面对外资金融机构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会遭遇处于垄断地位的证券公司强有力的竞争,例如在IPO、证券交易等领域,证券公司更有排他性的经营优势。此外,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也是某些投行业务领域的市场占有者。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策略选择和对策

(一)创新业务模式,提高综合化服务能力

要整合银行和非银行金融资源,积极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客户提供跨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综合解决方案。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协作,整合管理资源和客户资源,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在为大企业客户服务方面,探索财务顾问加多元化融资业务模式创新。在为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方面,积极探索以融资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模式创新。

(二)充分利用资金优势,促进投行业务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参与优势企业的并购活动时,可以在合规经营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利用担保业务资源撬动投行业务机会,提高综合收益。合理利用担保资源配合投行业务的发展,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提升商业银行在企业直接融资中的参与程度和角色地位,提高银行的整体收益。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建立稳定、明确的收入分享机制和风险承担机制。

(三)重视人才和机制建设

投资银行业务是一个智力高度密集型行业,需要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超专业技术的经济、管理、金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总部形成规模在百人以上的高水平投行专家团队,建设重组并购、银团贷款与结构化融资、资产转让与证券化等业务中心。在投行业务收入较多、投行业务资源较为丰富的分行成立独立的投行部,配置专职投行人员。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四)建立投行业务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风险控制

第10篇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海外跨国并购事件不断涌现,无论是在业务扩展还是规模效率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外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与经济动力。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特征主要有:首先,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仍然以大型国有银行为主,这是因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较早,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不论是在资本实力、客户关系还是在管理技术和金融产品方面,都是中小型商业银行所不能比拟的;其次,从并购业务对象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汇等金融业务,但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也开始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银行业务,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开拓业务经营范围,丰富自身信贷产品与服务品种,为将来的商业银行国际化混业经营开创新的局面。最后,从并购对象的区域分布来讲,中资银行的并购还主要集中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这是由于我国银行进入这些区域进行跨国并购时具有独特的经济优势,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关系密切程度与区域地缘文缘关系层面,我国银行进驻这些地区进行跨境收购的成本较低。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对金融危机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SWOT”依次代表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SWOT分析法是一种经济战略分析方法,它从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出发,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措施,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金融危机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SWOT分析

(一)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优势 (S) 主要包括:(1)地位与信誉大幅提升。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银行业都遭受了强烈打击,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底欧美等国家的银行在千家大银行中的数量较上年减少40家,总资产规模也减少近1.1万亿美元。同时,中资银行所受到的负面冲击影响不大,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总资产排名前25家的银行有4家是中资银行。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都秉承着踏实稳健的作风,风险控制制度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从而在国际社会上经树立起了其他国家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信誉与地位,加之以金融危机对外资银行的信誉冲击作用,这也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可信度显著提升。(2)盈利能力不断增强。随着欧美地区银行系统性风险急剧增加,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面临着巨大的下行风险,世界三大权威资信评级机构已经对多家欧美银行评级进行了下调,这些地区的银行业整体进入萧条时期。但在多种国际与国内不确定因素压力条件下,中国银行业在2011年的利润却仍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机构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13.28万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8.9%;2011年的累计净利润高达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3%。所以我国银行业的高盈利能力为其顺利实现跨国并购增添了重要砝码。(3)资本充足,抗风险能力强。我国监管体制向来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近年来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与市场业务呈现出大幅增加的态势,但其资产质量以及资本充足状况也完全达到了监管部门的严格要求。如2010、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4%、12.2%,远远超过了监管要求;2011年我国281家商业银行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达到217.7%,由于受到充足的银行资本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的保护,我国商业银行的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所以在跨国并购过程中更容易获取目标银行的信任。

(二)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劣势 (W) 主要包括:(1)缺乏并购经验。与国外经验丰富的资本运作水平相比,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市场规模虽然在节节攀升,但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组合策略、资本结构、资本运营方面还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商业银行并购很容易出现投资评估不当、投资效益较低的结状况,这些因素都会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战略实施产生负面影响。(2)业务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由于历史与监管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运行模式上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我国的商业银行无法经营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其他的金融服务业务,这就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品种单一化问题十分严峻。加之以我国商业银行不能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无法满足高附加值市场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所以我国的银行业务多元化进程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3)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我国大部分中资银行的海外经营管理与跨国并购经验都还较少,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准与管理层素质还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国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发展还未成熟,所以在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高素质人才的发现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并且尤为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正是由于专业化人才的缺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并购竞争过程中屡屡受到不公正的谈判约束与技术限制,并成为制约今后我国商业银行向海外拓展与渗透的制肘因素。

(三)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机遇 (O) 主要包括:(1)金融危机为中资银行跨国并购提供了良好契机。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与发展形势产生了重要变化,为我国银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银行所在国的实体企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信贷服务需求增加。美国次贷危机后,欧美等主要国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和放贷意愿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导致很多东道国的实体企业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与东道国实体企业的信贷联系提供了机会,双方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二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海外并购机会有所增加。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欧美等国的金融体系重新洗牌,全球银行的并购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大批面临严重资金困难的商业银行面临破产与重组,这就在无形中促使中资机构能够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与并购目标进行更多的目标银行选择。三是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为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扩张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了稳定各国自身的金融体系,吸引外资进入化解个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欧美等国纷纷降低了准入门槛,而这些政策的执行恰恰为中资银行“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新机遇。随着2009年7月1日《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我国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也拉开了序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增进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扩张提供了良好的便利。随着人民币结算海外执行的不断推进,境外人民币存贷款与结算汇兑业务取得了显著发展,这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业务空间与业务增长点,从而为我国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3)“走出去”企业对境外金融服务需求激增。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实体经济企业也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家。然而这些中国企业尚处在国际化进程的初始阶段,无论是资本实力、经营理念还是企业信誉都还不能快速得到东道国金融机构的认可与扶植,加之文化差异与传统习俗的障碍,这些境外投资机构迫切需要专业化的金融机构为他们提供包括信贷借款、金融咨询和转账结算服务等在内的诸多金融服务。而我国境外的商业银行却可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为驻外中国企业提供各种商业信贷以及金融服务,解决企业的信用和融资难题。

(四)我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威胁 (T) 主要包括:(1)并购面临巨大风险。中资银行海外并购中有两大风险需要我们特别注意。首先,政策风险是由于目标并购国的冲突动荡、政策限制等因素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大型商业银行业的并购通常会对一国的经济命脉与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作用,所以国际间大型金融机构兼并与重组经常会受到东道国最严格的政策约束,很多国家通常会制定严格的审批程序来迫使收购方知难而退。其次是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的法律风险,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当严格的反垄断法与反收购法,并成立了许多监管执行机构去对海外并购案件进行监督与管理,以限制他国对本国金融体系的扩展与渗透,所以在上述措施的作用下,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道路十分漫长,成本十分高昂。(2)并购后整合难度较大。研究表明80%左右的国际并购失败案例直接或间接源于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可见,商业银行的并购并非一锤定音,它往往还要涉及到今后诸多的整合环节,一旦后期整合环节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则会使整个的并购方案付之一炬,使并购方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并购整合是一个十分漫长的磨合过程,一旦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营目标、运用水平以及盈利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冲击,如果变故重大还会使整个收购与重组计划遭遇失败,使商业银行承担更为巨大的破产损失。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策略分析

(一)发挥优势——抵御未来经济环境消极影响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尚未见底,我国经济受此影响也开始下行并可能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银行业务随之收缩将直接影响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存贷息差收窄将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必然趋势,而这对当前以存贷息差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中资银行业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中资银行一定要认清形势,大力发挥已有的资本规模、银行信誉、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稳步创新与开拓中间业务,加快调节利润来源结构,以抵御未来经济环境新变化可能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

(二)扭转劣势——强化自身能力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资产规模与经济效益有了显著提升,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在管理经验、产品服务以及人才素质方面还存在很大鸿沟。鉴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瞄准机遇,敢于探索,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外市场进军,通过探索提升对海外并购过程中的组合管理、资本结构、资本运作以及制度协调方面的管理经验与认识。其次,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机构、提升自身服务质量,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来迎接世界金融市场的竞争与挑战。最后,要十分注重对国际化并购运作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要加速形成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世界经济发展脉搏,熟悉目标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专业化管理团队,以保证国际化战略的延续与相对独立性。

(三)利用机会——以金融危机为契机积极进军海外市场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扩张道路呈现出一种双赢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要把握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参与世界金融市场的宝贵机遇,积极稳妥地参与到国际银行业过程中,通过海外并购与重组等方式获取海外市场份额与管理经验。同时还要把握好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实体企业的海外扩张浪潮,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市场影响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需求,来努力扩充自身的市场运作能力,从而通过准确把握各种时代机遇来实现自身海外发展的宏伟目标。

(四)抵御威胁——控制风险、注重整合 首先,在海外并购前要对各种国际投资保护协定与并购方案进行详尽的调查,以保证并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各商业银行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处理意识,全面考虑并购目标国家的经济文化与社会制度对并购工作的影响,并切实做好尽职调查工作:一是要调查东道国自身的文化环境差异,对目标银行接受并购方案后的经营状况进行路演与测试。二是对被收购方的历史数据、人员背景、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和财务风险等方面做好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为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顺利进行提供坚实的前期保障。其次,在收购整合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还应努力构建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框架机制,努力扭转“重并购”、“轻整合”的工作态度。在并购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专门负责、明确计划、快速执行、全面沟通几个方面,从而最终实现并购的预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治华、付海斌:《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举要》,《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12期。

第11篇

    近年来,国家的针对江苏地区的规划主要涉及长三角地区、沿海地区、沿江城市群和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2009年,国务院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10年,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2011年,国务院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江苏省政府在积极落实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2011年通过《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2012年批复筹建1个产业开发区(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2个经济开发区(大丰港、连云港徐圩经济开发区)和14个旅游度假区(徐州吕梁山、姜堰溱湖、沛县微山湖千岛湿地、阜宁金沙湖、如东小洋口、句容茅山湖、仪征枣林湾、宿迁骆马湖、连云港温泉、南京汤山温泉、镇江世业洲、盱眙天泉湖、武进太湖湾、无锡阳山);并批复同意5个开发区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园、扬州广陵经济开发区、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南通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

    二、金融机遇

    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的增速正在放缓,只有抢抓市场机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这种增速减缓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银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

    (一)基建领域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沿海地区具有建成为区域性和国际海港的优势,江苏的多项发展规划中都明确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做出安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水利、交通和能源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江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两个规划全部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到2030年,全省建成20条区域过江通道、21条城市内部过江通道、“两横两纵”4条高速铁路、“三横三纵”6条城际铁路以及增加11条高速公路。目前,江苏省拥有各类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139个,作为创新实施的主要阵地,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产业基地及物流园区为主体的新型经济集聚点将不断涌现,同时这也对交通运输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尤其是重点交通工程规划项目中蕴含着巨量的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

    (二)产业领域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了重点产业调整规划,商业银行应在深入研究区域规划带来的市场机遇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发展策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江苏亦把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摆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近年来,江苏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生产业发展;2012年,省政府印发《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2012—2015)》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作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一的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相互联系,会形成大量的服务需求。其中,江苏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2011年,连续六年蝉联全国榜首。江苏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重点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十分巨大。以常州为例,该市在“十一五”期间的旅游业投资约200亿元,2012年,江苏省政府批复设立14个旅游度假区,由发展旅游业带来的资金需求将非常旺盛。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以风电和核电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2011年,江苏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推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全省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6万亿元。2012年5月,省政府编制《江苏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确定了各个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8月,国务院批复《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要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物联网企业发展的力度。10月,国务院批复《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根据区划,到2020年,全省建设用围填海规模控制在26450公顷以内,海水养殖功能区面积不少于30万公顷,意味着海洋资源开发的竞争加剧,有助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

    三是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强特色优势农业,提高现代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江苏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到2015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11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将达到1.6∶1。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在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农业现代装备制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众多领域形成了多样而庞大的农村金融需求,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三)民生领域

    江苏省非常重视保障与改善民生,在该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1—8月,省级财政支出86.4%投向民生领域。截至2012年12月,江苏省累计投入村庄环境整治资金超过17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拨付奖补资金12.4亿元、整合相关涉农资金30.4亿元,市县实际筹措超过134亿元。尽管如此,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还不协调,民生建设的步伐慢于经济发展步伐,江苏省政府仍在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三农方面的金融资源供给、保障性住房的按需供给和缩小贫富差距等民生问题而努力。除了上述领域的资金需求,江苏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动亦在邮电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了更多的金融新需求。

    三、发展策略

    面对国家区域规划带来的种种潜在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着眼长远,利用自身优势加快业务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不断提升经营服务水平、确保银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紧跟政策导向,明确发展重点

    江苏地区市场化程度高,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和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强,同业竞争异常激烈。只有提高市场反应能力,统筹规划推进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加强整体推进,才能确保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有质量的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全面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同业动态,深入调研国家政策规划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对产业、项目的支撑力度,探究政策规划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在统筹规划推进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工作重点,实施整体推进。

    (二)抢抓战略机遇,明确投放重点

    商业银行应继续将金融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在对本地市场规划与政策导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判重点行业发展前景,确保公司业务有力度的投放;将信贷资源向由加大投资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由江苏城乡一体化大力推动带来的民生领域倾斜。

    (三)定制差别服务,确保效益增长

    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十分迫切,仅依靠传统业务,无论是市场表现、市场竞争,还是经营效益都缺乏竞争力。据国外银行统计,其产品成功率约为50%。只有通过细分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强产品维护与创新,为客户定制差别化的金融服务,才能提升产品的市场契合度,确保公司业务有效益的增长。同时,建立产品后评价机制,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后定期对产品的接受度、收益率、可替代性等指标进行跟踪和评价,对产品进行调整、推广、拓展和创新。

    (四)注重科学发展,确保稳健经营

第12篇

1999年4-10月,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国家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相继成立,它们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金融企业,注册资本金均为100亿元人民币,由财政部全额拨款,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分别收购、经营、处置来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约1.4万亿元不良资产,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化解金融风险。虽然AMC的设立仅仅是政府为解决国有银行呆坏账过多和国有企业债务危机而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并规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存续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十年”,但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完成政策任务后仍面临着逐步向商业化方向转轨的新任务。目前,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法律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的完善以及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不良贷款率将逐渐下降至较低水平等等,商业化转轨的条件基本具备,AMC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AMC如何发展转型,实施何种发展战略,便成为一个必须面对且亟待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 AMC处置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AMC自成立以来,综合运用债转股、债务重组、资产重组、打包出售、承销上市、利用外资等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基本达到了处置速度快、回收率高、成本支出低的目标,可以说不良资产处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银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 ,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四家AMC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805.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84%,资产回收率为24.2%,完成了处置进度的68.61%。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468.0亿元,回收现金546.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2.15%;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707.8亿元,回收现金278.3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10.28%;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419.9亿元,回收现金328.1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3.11%;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067.7亿元,回收现金652.6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1.56%。随着不良资产的被处置,不良资产贷款率下降到了较低水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基本上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根据上述情况,财政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请示》(下称“请示”)获得批复。“请示”要求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2006年年末以前,完成核定的债权资产处置回收目标。达到设定的“两率”(即现金回收率和现金费用率)要求,处置完不良资产者,将进行商业化转型。直到2004年4月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正式出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投资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委托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商业化收购业务风险管理办法》,为AMC拓展业务、深化改革走向市场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

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上市,为AMC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并相继上市,AMC对金融机构新生不良资产的商业性收购业务已正式开始。根据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2007年3月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为11614.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02%。因此,AMC在2006年底前基本处置完第一次政策性收购的不良资产后,其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并不会因此结束,商业性收购资产将会全面市场化,国有金融管理资产的市场化转型将是不可避免的。

二、AMC发展转型的战略

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共性来看,不外乎面临着两大主题:一是切实加快对现有收购资产的有效处置,力争如期完成财政部下达的责任回收目标;二是积极谋求未来发展,开拓业务领域、创新业务手段等,以便在国家正式出台关于AMC改革发展模式的决定前抢占市场,为商业化转型奠定基础。

从对资产处置来看,AMC的现有收购资产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存量债权;二是回收的非现金资产;三是政策性债转股。对于存量债权资产,AMC在2006年前已处置完毕,也就是说AMC与原收购债务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已全部清理完毕。对于回收的非现金资产,AMC通过一定的变现方式进行变现,以补充债权直接变现来源的不足,如通过资产出售拍卖、股权转让、租赁等方式,确保回收目标的完成;对于政策性债转股,国家一直区别于一般性不良资产,对AMC实行单独考核。实践证明,上述三类方法是有效的。

当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完成既定目标后,对于未来发展目标国家给金融管理资产公司的定位是:服务于金融改革,仍以资产处置为主线,最大限度回收资金,减少国有资产损失,并使AMC逐步发展成为新一代的投资银行或金融控股公司,最终实行商业化经营。为实施这一目标,金融管理资产公司制订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战略:

(一)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战略。为进一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力度,要适时采用金融创新产品,如资产证券化等。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一定期限内不能流动的资产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可流动的债券。它在处置大规模不良金融资产、化解金融系统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实际情况看,在逐笔零售处置的同时,采用打包批发可以加快处置的速度,同时也可以提升资产的处置层次。

(二)扩大业务范围战略。根据国家批准的经营范围,AMC可以进行的中介业务包括: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管理范围内的上市推荐及债券、股票承销、投资、财务及法律咨询与顾问等;同时,要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出售等措施,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通过与境外投资者的合作,借助外方的资金及业务优势来盘活企业的不良资产。另外,由财政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几个部门制定的AMC的转型方案规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10项经营范围,包括: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基金、证券、风险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等,将AMC转型为金融服务企业。

(三)加强资本金的动作战略。AMC成立时,财政部分别为其划转了100亿元资本金,由现金、固定资产和划转投资三部分组成。但实际上现金只有20亿元,由于公司的资本金有限,在商业化收购、投资时就会遇到营运资金短缺问题。为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本金的作用,应赋予AMC运用资本金的相应功能,即投资和拆借功能。通过资本金的有效运作,促进资本金的保值增值,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回收价值,并为其商业化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需求。

(四)企业文化战略。企业文化对于打造一支有凝聚力的团队、促进公司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AMC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公司员工创造各种业务学习的机会,要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地开展人才培训、重点人才培养的活动,形成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公平竞争的环境,塑造公司自己的企业文化,提高市场竞争力,推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三、发展转型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

根据财政部起草的AMC改革方案,明年开始商业化运营,为发展转型正式拉开大幕。从目前来看,AMC要真正实现商业化转型,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 对原有收购的不良资产损失进行清算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针对1.4万亿元的政策性不良资产的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负债,包括央行的再贷款及相对应的国有银行发行的10年期债券(按国务院规定,再贷款和债券的利率均固定约年2.25%)。其中,人民银行再贷款约5800亿元,向对应国有银行发行10年期金融债券约8200亿元,其每年需要偿付的利息就超过300亿元。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七年来,累计应支付的利息等费用超过2000亿元,但其现金回收总额为1800亿元左右,支付利息尚且不足,还不包括处置过程中的成本费用。

显然,利息负担对AMC来说是沉重的,直接导致其资金链问题,这会造成AMC最终无力解决已经形成的损失,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形成的最终损失,由财政部提出解决方案,报国务院批准执行”。也就是说,对于最终损失由财政部、央行量力买单,逐年消化,这样AMC向商业化转型才有一定的财务基础。

(二) 对AMC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转型

1. 充分利用转型的大好机遇,实现速度和效率的统一。AMC要抓住战略转型的机遇,就要从现在起,在资产收购、处置与经营过程中,以效益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实现由政策性运作为主向市场性运作为主的本质性转变。一是要做到收购资金的来源市场化,即收购不良资产的资金来源要从现行国家全额组织的政策安排,逐步向主要依靠市场来筹措过渡,如可以通过向市场发行公司债券、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公司资本金等等一系列方式来筹措。二是AMC对不良资产的收购行为要由政策逐步向市场经营转变,收购方式由行政计划指令转向市场自主选择为主,由剥离方式转让向双方自愿转让购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