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7:23: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学习基础理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临床思维;培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62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75-01
中医基础理论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迈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对于这些新生来说,中医学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而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带领学生迈入培养学生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学科,是其他中医学科的基础[1]。因为中医学是一门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学科,其与各学科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对于是否能学好全部中医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在医疗过程中运用思维工具对患者和病证进行分析判断并最终形成判断决策,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与治疗规律的思维活动过程[2]。目前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能力较差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课程的学习当中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没有跟上,要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应该从中医基础理论这门基础课程开始[3]。
1临床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目标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即使达到了这个目标,学生也无法很好的为后几年的学习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因为中医学临床思维的方法这个必须要重视的环节被忽视了。这门课是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的,而这些新生还习惯于逻辑性思维,感性认识事物,通过记忆和背诵来积累知识。中医学的思维是思辨性思维,理性认知事物,通过思考来积累知识[4]。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会让新生无所适从,造成学习时困惑较多,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2中医学临床思维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思维体系的一部分,核心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5]。整体观念就是看待世界时用一种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思维方式,不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还把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而且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6]。这跟西方医学,把人体视为各个不同系统的组合来看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辨证思维就是在面对病人时,不光着眼于病人的“病”和“症”,更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当时病人的“证”。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之下,把病人各种症状有机联系在一起并进行分类,根据中医辨证模式,对疾病现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做出综合性的概括,并给出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法[7]。
3临床思维的培养方式
31强化基础知识的教育要想在浩瀚的中医知识海洋中前进,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首先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熟练的掌握,只有教师自身业务熟练,知识丰富,才能更好的给学生进行讲授[8]。在教学时,除要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外,更要运用原有知识迁移,形象生动的比喻,还要寻找到其和临床思维的契合点并加以强调。这样就能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培养起临床思维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医临床思维最好的培养方式就是临证学习,边观察,边思考。
32多采用案例和讨论医案是最能直接反映医生临床思维的实录。通过学习案例能够贴近实际情况,有效模拟直观场景,能够克服课堂教学中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的弊端,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思考和讨论能把学生代入到临床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兴趣[9]。在对案例学习的同时,让学生结合已学的中医理论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自己分析案例,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并得出中医初步诊断、给出治法、方药、针刺、推拿,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负责对学生点评与总结。通过实践能够证明,虽然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并没有学习到,但通过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及教师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可以对整个辨证论治过程进行学习和理解,这种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深入思考中医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
33多临床见习中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单纯理论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对学科有一个全面充分的理解。应该让学生早一点临床见习机会,多一些临床经验。在见习之前,教师应对病例有所选择,虽然多接触不同病例有利于学生开阔见识,增加知识面,但是选择病情简单但又能突出体现某一中医理论的病例更加能够符合大一学生的知识特点,并能够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0]。让学生实地感受医院的诊疗氛围,自己动手收集病人的四诊信息,亲身参与辨证施治过程的讨论与决策能够让其对中医诊疗全过程留下深刻印象,建立并巩固中医临床思维。
新生入学后,就要培养,不断建立中医思维的方式,掌握辨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独特思维方式。当然,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在平日的授课和实际训练当中经常加以引导。另外,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掌握密切相关,要想学好中医,需要广博的人文哲学知识,这是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基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中医感悟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聂娅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4(72):134
[2]周立美,刘艳娇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之现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11):1291-1294
[3]刘玉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兴趣和信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03):19-20
[4]韩善夯,朱蓓蓓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8,12(04):25-26
[5]朱玲玲中医内科学实习带教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南方医学教育,2006,09(03):33-34
[6]魏凤琴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思维方法教学的体会[J]中医药导报,2007,04(04):112-113
[7]段安中医外科教学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02(02):132-133
[8]张新霞,詹华奎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CBS)教学法在中医专业本科生临床思维训练中的作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05):85
摘 要: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进行教学方改革、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医基础理论》实验教学方法的意义与实施进行探讨,结果充分说明实验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应用及进行教学研究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实验教学 重要性 必要性
《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的基石,对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思想的稳定至关重要。所以提高《中基》的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方改革,努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基》的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授课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实际操作少,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比较吃力,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对其中的知识点死记硬背,考完后全退还给老师,当然不知其所云,这就难以使《中基》这一主干课程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应有的基础作用。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得考虑到《中基》这门课程的自身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和思维体系特点之间的距离,必须找到两者的桥梁。
《中基》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理论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重思辨和实践,轻直观和具体,可操作性差,其内容深邃而抽象,致使中医学在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上都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而《中基》教学对象恰是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其文化基础基本上是近、现代科学知识,其思维模式以抽象逻辑为主,故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难以接受中医学这个陌生的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致使初学者在学习时往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要改变这一现状,强化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为了在学生的习惯思维和中医理论的传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李东华等[1]对《中基》的实践教学进行了研究,谈到其必要性和意义所在。为了提高《中基》的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基》教学环节做了适当调整,针对书中一些理论内容,插入实验教学,以藏象的肺脏学习为例,理论上,肺的生理功能有三:肺主气司呼吸;肺主行水;肺朝百脉、主治节。如肺主行水的解释是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肺主行水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下向内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不管宣发肃降,总之是肺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将水液之精微输布全身、将水液之浊物(汗和尿)排出体外的过程,反之,肺主行水的功能异常就会得水肿病。为了让学生理解并信任肺的这一功能,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内容,通过减少实验动物肺的通气量,然后观察其尿量的排泄证实。实验课后,同学们惊呼神奇,是实验对理论认证的神奇,也是同学们对此法激发学习兴趣的神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使理论教学更加直观,首先有助于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强化学生对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中医学理论的认识,从而强化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实验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实验教学有助于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课后对学生就开展实验课是否有必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90%学生认为有必要而且对实验课表现出浓厚兴趣。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方法要改革,可以从实验教学方面努力。实践证明,《中基》实验教学是推动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以往的教学方法单一而抽象。而实验教学法的实施,打破了《中基》传统教学纯理论化、抽象化的模式。实验教学从教学理念、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多个角度对《中基》理论进行了阐释,这必将会给《中基》课程的教学带来重大的影响,也预示着将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当然,我们开展《中基》实验教学的经验还不足,存在不少问题。所以现阶段的实验教学处于初试阶段,对学生的帮助有局限性。要使这一改革方案成熟与完善,还需不断积累经验,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
当然,这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之一,要真正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好、学好、教活、学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变迁,必须摸索出一条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化的路子。杨页君[2]曾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中的困惑,提到以现代科学术语阐释或印证中医理论,使之具有现代化的面貌的体系。或者说要使之客观化,实验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无论是教学的改革还是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改革,实验教学都能为中医学的发展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冬华,邹志东.中医基础理论实践教学的应用于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2,18(10):120.
[2]杨页君.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中的困惑[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6):9.
关键词:针灸推拿;课程安排;人才培养
针灸推拿专业作为能够培养高级中医学人才的热门专业,要求学生兼备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针灸推拿专业操作技能。因其专业性强,就业前景良好,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应届高考生。而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则直接决定了未来培养的人才质量。本文就某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
①公共基础课,又称通识课。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外语,体育等全国高等教育通用课程。
②医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又分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外、妇、儿等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内的中医基础课,和以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为代表的西医基本知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旨在令学生们培养医学思维,掌握系统规范的医学知识,为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③专业课。专业课即为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为: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推拿练功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本科生理论上应该具备独立诊断疾病并进行有效治疗的能力,是针灸推拿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阶段。
1.1理论课程设置的优势
①循序渐进。根据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不同教学阶段,合理地安排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令学生们逐步了解并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知识。大一以通识课为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锻炼,目的是令学生们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思想转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素质,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并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开始加入医学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等,使同学开始接触医学,了解基本知识。大二则逐步减少通识课所占比重,加入更多的医学基础课。此时学生们开始接触中药学,方剂学等,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初步培养了中医学理论思想。大三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科阶段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开始加入了基础性的专业课,如推拿手法学,推拿练功学等,主要以推拿手法的训练和学习为主。此时针灸推拿的专业特点开始显露,学习重心由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向针灸推拿操作技能转移。大四则完全以专业课为中心,进行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并辅以针灸医籍选读,从经典入手,参考课本内容,系统地进行针刺,艾灸,拔罐,耳针等针灸特色疗法的技能学习。大五时期理论学习完全结束,主要是进行为期一年的医院实习安排,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论述。
②中西医结合。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安排都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同时进行,学生们在逐步深刻地认识中医学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知识。中西医结合地学习不但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与时俱进,还能应用西医学理论解决某些中医问题,更便于理解和加深记忆。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西医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一些先进的辅助检查方法,如MRI,CT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诊断,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1.2理论课程设置的缺点
①学生主动性差,思路局限。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局限于课本内容,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存在以考试为目的的现象。期末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抱佛脚,考前疯狂背诵课本和重点,凭借短期记忆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这样记忆的知识太不扎实,没有理解掌握,只是死记硬背,不但遗忘速度快,还无法联系前后所学,将相关知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感悟活学活用。而关于中医经典背诵的相关课程太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以本专业来说,仅仅开设了内经选读和伤寒论,还仅仅是作为选修课供随意选择,虽然经典的背诵看似与针灸推拿专业技能没有必然联系,但内经思想却始终贯穿其中,对于中医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做到主动积极地阅读经典,所以现阶段本科生学习主动性差,中医思维局限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②与临床应用脱节。目前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是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某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生理学等学科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对于以中医内外妇儿,针灸治疗学等为代表的中医临床课程来说,仅仅实现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只记住了课本知识,等到真正需要应用到临床的时候才会发现治疗疾病远远没有课本叙述的这么简单。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平时基础授课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学生们接触临床的机会,可以边学习边见习,这样才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真正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2.实验课程设置
2.1优势
①实验课时充足。现阶段的生理学,实验针灸学,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等学科都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实验课程,与课堂授课相比,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手法技能的训练完善。更加自由,开放,有利于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②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安排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实验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生理学实验就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家兔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印证某些课本上面提到的机能特点,自己动手所得到的结果,更加便于理解,有利于加深记忆。而刺法灸法学和推拿手法学则主要是侧重于进行手法和操作技能的练习,通过同学两两一组互相进行操作练习,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不但能够发现自己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还能够从同学的身上学到他们手法的优点和长处。
2.2不足
实验课程安排的不足就在于实验器材数量较少,需要同学们轮流使用,不利于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宝贵时间。或许是由于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课时总会出现器材稀缺,需要学生轮流使用的情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对学生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分批次地安排实验课,加快上课效率,尽量避免出现时间的浪费。
3.总结
合理的课程安排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上文主要从优势和缺陷的方面,辨证地分析了现阶段针灸推拿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临床应用方面合理的安排课程,使更多的针推学子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不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还有利于推动针灸推拿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现代继承和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对《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初学者常常感到深奥难懂而无所适从,其固然与古奥的文意、抽象的内容以及独特的思维方法有关,但囿于单一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其主因。因此,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必要采用中医临床验案、图示、启发式提问以及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古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快速地建立中医思维方法,培养中医学表述方式以及综合创新能力,为中医学后期教学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1 巧用验案 激发中医学习兴趣
中医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又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完善。根据学习的“先感知、后理解、再巩固、终运用”这一基本心理过程,中医的感性知识只能从临床中来获得,如传统中医学习的“家传”、“师授”等教学模式,就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医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1]。然而,现代中医高等院校的早期教学,采用的是西医院校的基础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纯理论的传统教学法,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笔者基于目前中基课程的纯课堂教学设置,结合传统中医教育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特点,采用中医临床验案教学,通过模拟临床,在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教学效果。如在讲解“阴阳学说”时,利用学生求知心理,借养生案例设问。如时值冬令,家有一男性长辈,年届花甲,意欲进补人参(红参)。该老人患有宿疾(高血压),刻下头晕耳鸣时作,腰膝酸软,大便干结,时伴有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试问能进补否?留下悬念的同时,开始阴阳学说内容的展开,在阐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时,以上述案例为引子,来加深学生对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及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的理解,并运用阴阳学说来确定治疗原则、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后,学生往往能自行产生答案,即该老人系“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当滋阴潜阳,而红参性温味甘,属阳,故不宜补之。由此点出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自然也就能领会“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的意义所在。当然,案例教学的设计,应切合教学目标,力求浅显易懂,把握好恰当的教学时间。
2 借助图示 强化理性知识感知
中基课程以较强的理论性和叙述性为特点,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板书兼口述、以“经”释义等形式。然而,对于一些过于抽象复杂的概念、原理以及具有独特思辨性的理论,如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采用纯文字及文言性用语的教学形式,易产生单调、枯燥、生硬的教学效果,也难以使学生快速地理解、记忆、掌握。故可借助多媒体等图示手段进行辅教。如在授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后,可借用太极阴阳图,对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等涵义、意义,进行直观性阐释、小结;又如,在用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生理、病理状态时,借用黑白柱状图,来表示在机体生理阈值范围内的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及偏离阈值范围的阴阳偏盛、阴阳偏衰等病理状态,从而强化学生对阴阳学说理论的直观性感知。借助图示法可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使抽象枯燥、复杂难懂的理论变为具体、直观、形象、简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也必须认识到,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决定了其高度抽象、整体、动态、思辨的特性,不能单纯地用直观式图示教学来表达,因此,在设计图示教学时,须防止过于直观而影响理性认识的深入。
3 启发式教学 建立中医思维方法
教会学生运用中医思维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基本理论的入门途径,也是其后深入研究中医学的必要手段[2]。通过课堂上“教”与“学”之间的问答形式,理顺授课内容中的逻辑轴线,是开启并建立中医思维方式的主要手段。在讲深、讲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用哲学的思维去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中医思维能力,最终达到能自觉地运用比较、演绎、类比、司外揣内、试探和反证等中医具体思维方法。例如,在讲授藏象学说,阐述“藏”、“象”的字面含义及其基本概念后,提出藏与象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学生思考。又如在讲授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后,留下“试用中医诊察‘心主血脉’功能的方法,阐述藏与象之间关系”的思考题,让学生讨论。通过教学互动,逐渐使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从感知到理解、巩固,进而能自觉运用、分析,从而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4 专题讨论 培养专业综述能力
教育社会学认为,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式授课,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而影响教学效果。根据教学设置,中基本科教学中开设了讨论课,这为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及表述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中基讨论课中,根据阶段教学目标,注重思维方法的横向性引导及强化训练,选择分述于不同章节的内容而形成的讨论专题:如人体津液代谢包括哪些生理过程?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各起何作用?等等。在引导学生主讲后,指导学生在解析题意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并将相关内容前后加以联系、分析、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此外,文言用语是中医学表述的最大特点,由于中基课程中大量的术语是直接沿用古代文献,如“肝失疏泄”、“小肠泌别清浊”等,故在教学中,除要求学生通过文字表象,掌握术语含义,从生理、病理角度把握深层的内涵外,还注重中医文言表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中医专业术语进行表述,使他们能够自觉、准确地运用中医的表述方法。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构筑中医药学的基石,而中基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是中医初学者的启蒙者,更是专业动力的激发者,合理地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于中基教学中,才能为中医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吴鸿洲,程磐基.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2):10-13.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238-02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erning teaching reform
Liang Hong Xu Lan Wu Xiufang Yang Xiaoxia
【Abstract】Since old times, as two different theoretical system,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d their own advantage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s a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law as the basis, new teaching concept as an opportunity, at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to explore new way of medical college and teaching approach Reform: a clear purpose of Chinese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ls, prepar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rrangement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medical teaching.
【Key words】Western medicine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自16世纪中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就有了中医与西医的矛盾。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他们各有短长,难以相互包容,共同发展。中医界不少前辈的融会贯通,改进、科学化,现代化等理论方法,均未解决这一矛盾。解放后,我党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自然科学发展规律为依据,提出了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药学派的方针,提倡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西医学两大体系相互渗透和吸收,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中西医学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渊源,思辩与实践方式,哲学依据,发展模式均不相同,西医院校学生在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以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其学习态度、认同程度、思维方式等均明显影响中医学教学效果。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探讨新时期中医学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1]。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明确中医学教学的目的
高等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目的已争论多年,但一直未完全明确。[2]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任务重,教学时数少,讲解快,学生理解难,中西医结合贯通差,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短短50学时左右的时间内,要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论治到中药方剂,一字不漏地讲解,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确实很困难,即使勉强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之后也都全忘了,别说运用和发展,这样就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应该明确我们的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水平?我们教学培养的目的是什么?与高等中医药院校不同,它不是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而是让西医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祖国医学的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因此重在了解,要求学生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将学生引入中医学的门槛。并结合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成就作一些启发式讲授,适当作两种理论的对照讲解,提出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提起学生的兴趣。目的明确了才能据此安排教学大纲,编写实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和见习实习时数,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
几十年来,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一直沿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模式。从概论、阴阳五行、脏腑 辩证到治则治法、中药方剂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一字不漏地全部讲授,内容多,要求多,而学时少,学生学习困难,很难消化掌握,教学效果差。为此,应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要根据教学目的制订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确定改革的步骤和方法,分步实施,并进行必要的试点,以期取得成功。具体改革方法:
2.1 上好第一课堂。中医学第一堂课是讲中医学绪论,也就是介绍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以往认为绪论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少,故不太重视,只作简单介绍。实际上,上好第一堂课十分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第一堂课上能激发同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应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充分准备,在第一堂课上就抓住同学们的心,将他们引入中医学的殿堂。
2.2 以系统器官为纲目,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核心,对中医学相应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中药、辩证和治法进行一站式教学。以前中医教学中将藏象、辩证、治法、方药等分别讲授,各章节之间相互独立,基础知识与临床诊断、治疗相分离,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实际上,中医学的藏象、辩证、治疗、方药是紧密联系的。辩证是在对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充分认识上作出的,而治法是以辩证为基础,同时指导方药的拟定。因此以脏腑为纲,即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分别讲解其生理、病理、临床症候及辨证方法,并讲授该脏腑最常见的一两个疾病,介绍治法,方药,可使学生融会贯通,既掌握中医的基础知识,又运用于临床实践,还可以举一反三。例如讲解脾胃,从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升清、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的生理功能能到脾胃升降失常而出现脾胃气血阴阳失调,诸如脾气虚损,脾阳虚损,水湿中阻,脾胃湿热,中焦实热,腑气不通等病变,结合临床实际着重讲解中焦实热,即阴阳腑实证的病理机制,病情演变,可能的转归和预后,以及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通里攻下药“急下存阴”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再在临床见习和实习时结合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予以讲解,使学生对该系统主要疾病的生理病理和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以此类推,让学生逐步适应,自己去认识辩证方法的全过程,从而掌握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中西医结合。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成就为主,既以中医学为基础,又以现代医学为说理工具,同时用中医整体观和方法论来阐述,使学生容易理解。[3]首先讲述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成绩,中医基础理论,简要介绍中药方剂和常见病的辩证论治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向学生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成就和进展以及还有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全国取得了较好成绩的针刺针麻技术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关于肾本质的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找到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和途径;青蒿素的研究开发成功,不仅是中药开发的突破和新途径,也是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关中医血淤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关系的研究;证本质的研究,舌诊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及其疗效与西药的关系和差别;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国家攀登计划中的经络实质研究,至今仍无明显进展,都需要我们投身其中,为实现中医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既有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也有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极大地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 积极认真学习。
2.4 结合实际,以事实为依据。结合我国和我科的临床实际情况,介绍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疾病。例如介绍我科中西医结合急性胰腺炎,使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降低到10%以内,比单纯西医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且目前全国急性胰泉炎的治疗大多数都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不全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效果确切;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康复科的中医理疗按摩等都有很好的疗效。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看到确切的疗效。通过这些成就与事实的介绍,使学生有中医能治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体验,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医,认真学习中医,并可能投身于中西医结合事业。
3 教材编写于教学安排
为了达到彻底改革的目的,就有必要据此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大纲应该简洁明晰,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材应该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既要有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讲解与介绍,又有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就和相应的新理论与观点方法,同时毫不忌讳的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供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因此,在教学时数安排上,应多讲中西医结合的成就,少讲经典中医理论;多讲临床实际能解决的问题,少讲悬而神秘的空洞理论;多结合临床实践,结合病人讲中医理论,少课堂讲授,少给学生讲“天书”;进一步加强临床见习和实习的带教工作,在实际运用中讲理论。同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编写教材。例如:针对预防专业,着重介绍中医未病先防的思想和中医养生学;针对妇幼专业,重点讲授中医妇科学和儿课学。
总之,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为搞好中医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总结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就,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以促进我校中医学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郑兰英.21世纪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困惑及其症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4:28
[2] 喇万英,蒋炳武.略论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21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文化;中医临床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01-0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下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给中医药学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中医院校的师生们担负着艰巨的历史性使命,坚持中医道路是我们新老中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当前中医教育为适应时展,在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医学人才时,应当坚持中医药文化教学宗旨,培养有中医特色的新时代中医临床人才。
一、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临床上首先要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运用
现代医学的发展开辟了一系列崭新的领域,人类对许多新理论的探索及层出不穷的诊疗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医学界前所未有地发展,也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疑惑与压力,甚至世人对中医方向产生了动摇,在中医临床中或临床教学中,摒弃中医,独重西医的现象彻底摧毁了新学子内心仅存的对中医的渺茫,为此培养新时期有觉悟的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人才,是我们临床教学的紧迫任务,而且当前,在国家制定的各项发展中医的方针下,各中医药学校也提出了坚持中医道路。所以临床教学也要紧密围绕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作为首位。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中医的入门学科,作为初学中医者来说应当熟记领悟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四诊八纲、整体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这些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我们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思考天地人的自然现象,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思考人的生理病理现象,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调节人的阴阳平衡,来养生、防病、治病……故中医基础理论是我们行走中医的耳目、拐杖,是我们打开中医这座宝藏的第一扇门。作为中医临床教学应当注重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运用。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运用,如建立阶段性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回顾性学习,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制定每周学习计划,已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临证注重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探讨实际病案,在诊病过程中注意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对病案进行解析,并给出中医辨证施治方案;注意启发或激发学生自行运用中医理论对病案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医理论中医思想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有所用,增加学生的学习中医动力信心,为成为合格的中医人才打好基础。
二、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就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医经典的诵读学习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体体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富含哲理,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珍贵遗产。主要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它们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体现,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凝聚。历代中医名家,没有不熟读与活用经典者。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人,更好地将祖国的传统医学弘扬光大、传承创新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凡治学于中医者,都应当反复研习这些中医经典著作,掌握经典著作所阐发或应用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并不断创新应用于现代临床。一方面在临床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的经典背诵,在诵读过程中,聆听圣贤教诲,领略经典雅韵,感悟大医风骨,品味中医文化,汲取心灵滋养,将中医经典作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在临证中才会做到有根可寻,有据可依。同时中医经典,思维缜密,文字凝练,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通过口诵心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使中医传统美德与大医精诚的理念扎根于每个医学者的心中,更好地弘扬与传承中医精妙医理与医术,提高中医文化素养,从而不断窥探中医瑰宝。另一方面在经典背诵的同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经典著作的研读,重在其中的方法论思想论。临床教学时可以注意中医经方的灵活运用,随证变化,遣方用药。
三、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还要注意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医学之所以得以飞速发展,与其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的研究是分不开的,中医要在新形势下生存壮大并进步也不能抛弃其他科学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应当具备系统的科学的知识体系,拥有宽广的知识面,积极涉猎当代前沿学科,运用现代思想技术发展中医。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作为现代中医临床教师,一方面坚持中医学科学的整体观、系统论,另一方面应学习西医对医学问题的分析认识的精确和细化,辩证地看待中西医的关系,所以作为临床教师应当弥补学生前期学习过程中,现代医学知识的相对薄弱,展开对学生现代医学知识的讲解,在临证时充分发挥中医专科专病的优势,选择中医,同时注重中西医结合诊疗示教。这有利于学生开拓眼界与思路,有利于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以激发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并潜心学习研究。其次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字信息化技术、生命学技术、数子化电子影像学等等。而中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经验科学,需要我们借鉴现代数据建设与信息采集系统,来更科学地研究,尤其是对病案、证型、理法方药的统计学研究,立法处方,转法转方,联合治疗及疗效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借助现代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型中医人才。
四、要培养新时代的中医临床人才,应当注意师承教育
现在中医学的发展相对迟缓,一直以来难有突破性发展,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作为现代中医人缺乏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未能向纵深拓宽中医学,创造出适应现代需要的中医新理论、新方法。作为新时代下的中医临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临床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临证思辨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次,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临床课的理论教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才能使理论教学不留于空泛。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医学新动态、标准、疗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学生的视野思路,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浓厚的探索兴趣,并能将实际问题升华到理论性思维,使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得以培养和训练,大胆提出假说、思路,使中医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诊疗取得突破性进展。另外,中医临床思维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线路。要培养中医临证思维,在强化经典医著的教学同时,注意对中医各家学说教学的深化,创造性思想或者是创新性理论往往是一种个性化体现,所以各家学说是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中医理论的阐述,往往有其独特鲜明的思想光辉,更能代表性地表述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思维。所以临床教师应当通过对各家学说、各家医著的教学讲解、分析,逐步洞悉其理论实质,加深对中医传统思维方式的理解和把握,得到思想的启迪。
参考文献: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一大"国宝",是传统医学文化的结晶,其独特的辨治理论在慢性病、养生保健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其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治疗疾病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任务。另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西医院各科使用中成药的概率并不低于中医科。由此可见,中药已广泛被西医临床各级医师使用。在西医院校中开设中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中医学 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完全不同,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中医学设置在大三,对于接受了大量现代医学教育之后再接受中医学教育的西医院校学生,接受中医方面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障碍。
1中医教学内容
《中医学》 教材所含内容较多,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针灸学中的部分内容,而我校教学总课时70 学时,分两学期讲,第一学期讲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部分内容共36学时,第二学期讲中药、方剂及针灸学基础三部分内容,共34学时,其中有2学时中药实验及2学时针灸学实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果依然沿用中医药院校的模式 从概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腑辨证论治讲到中药方剂及针灸推拿等引经据典,以经解经地讲授,那就会使本就认为中医理论玄奥 枯燥 难学的学生们望而却步,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只有死记硬背下来以应付考试 根本谈不上理解和运用了。为了达到《中医学》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起源、成绩及现状;熟悉中医学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治方法,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适当改革。
2体会
2.1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但是中医理论是人与社会、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并不脱离我们的生活。另外一些影视作品中中医通过切脉诊病,甚至切脉辨妇女怀孕情况以及辨所怀是男婴还是女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心理上对中医很好奇 希望印证平时所得的信息但又充满了一定的怀疑。所以在讲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时候,就用一些生活中大家比较常见到、听到的现象来加深对中医的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医理论其实很朴实,不光能够指导疾病的治疗,还能指导生活。如讲"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因五行和五脏对应,五行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同样应用在五脏之间,讲木克土时就跟同学们举例有些人为什么会一生气就不爱吃饭,肚子疼,有的甚至会拉肚子。这就是生气后肝木过度亢胜,对脾土有个过度克制。再如讲木侮金,讲有的人气性比较大,生气后气的吐血,这就是肝木过度亢胜后对金有个反向克制,郁滞的气化火灼伤肺络而出现咳嗽咳血。为什么炒西红柿鸡蛋里放点糖会更好吃?这也是利用了五行之间的相克的关系,土(甘)侮木(酸)。"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在讲阳气的作用时,怎样能让学生们真正体会阳气的推动作用,让他们知道自己平时哪些过程是阳气推动作用的结果。给他们讲为什么上午上了一上午课后中午要午休一下,下午才能有精神学习,这就是一上午的活动都是人体阳气的推动作用的结果,在推动的过程中阳气会被消耗,推动功能会减弱,所以午休一下,使消耗的阳气得以恢复,下午才能继续有精力学习。为什么到了冬天天气变冷在还没有供暖之前,会有入睡困难?这是阳气的温煦和防御功能的作用。有句大家都听说过的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这是为什么?这是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有个释放和收敛的过程,当夏天人体阳气由体内释放至体表时,内脏相对空虚容易感受寒邪,就用温热的姜来温暖一下内脏,抵御寒邪。同理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冬天吃萝卜了吧?这也在给同学们渗透内经上讲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2经统计98%的学生或周围亲人以前曾经一次或多次服用过中药。在讲中药方剂部分时,由于中药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我们生存的自然界,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矿物等,只不过再没学习中药之前没有认识到它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药,不知道它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比如,我们常吃的山药、薏米、马齿苋等,但他们到底有什么作用?这个是同学们平时不知道也没有去想过的问题。对于一些没有见过的,我们通过能和它有关的并且是大家能知道的来导入,如讲桂枝时会跟大家提到肉桂,这是同学们都熟悉的而且见过,让他们知道这两种药物同出一个植物,只是用药部位不一样而已。同时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制作比较清晰的中药图片包括饮片和植物,让学生们知道该药来源于什么植物,来源于它的哪个部位。让同学们在视觉上有个直观的认识,并能和自己已知的对应起来,同时我们还开设了中药实验课,他们在实验室里可以去摸去尝那些中药饮片,就是让同学们能看看一些平时在生活中没有留意或见过的中药。来增加他们学习中药的兴趣。对于方剂的学习,主要让同学们记住一些重点的方的组成和主治证,记组成时除了可以给他们提供方歌外,还给他们讲一些比较简单的趣味记忆,如麻黄汤可用"干妈贵姓"记。也鼓励同学们自己编一些适合自己记忆的趣记。
2.3针灸、拔罐是同学们都熟悉的中医知识的一部分,他们对于针灸学的学习也充满了兴趣,在课堂上主要讲些理论知识,常用的重点的穴位。针灸实验课是学生们比较乐道的课程,同学们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在实验课中同学们会切实体会针灸的感觉,同时还会学会拔罐。这让同学们很有成就感,自己切实掌握到了一门"手艺"。有时课程已经结束,学生们的激情还在继续,我们学校还办了推拿按摩班,来让这些"意犹未尽"的学生们得以继续"深造"。
【关键词】 多元化教学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教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后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然而,多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一直存在内容抽象深奥,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笔者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其教学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教学对象
选取2007级本校统招的中医专业本科学生40人。
1.2 教学内容
选用教材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理论》(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3 教学方法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不同章节的特点,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前提下,对相应章节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具体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点。
1.3.1 PBL教学法
本法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本法强调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自学、综合分析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提高,加强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的观念。在脏腑关系、精气血津液神关系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2 案例教学法
本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新旧知识衔接的桥梁,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在藏象、病因、病机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5学时。
1.3.3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
针对课程不同部分各自的特点,选择性采用观看录像、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在藏象、经络、病因等章节增加此实验教学法,课时为4学时。
1.3.4 寓教于乐教学法
本法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辅助教学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在期中测验进行,由课代表、学习委员组织全班学生按宿舍分成8个竞赛组,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竞赛形式进行,既可以复习专业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判断、反应速度,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素质有所提高,课时为2学时。
1.4 教学法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用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评价。调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等,每位学生写出学习体会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对反馈信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收回40份。
2.1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①对中医是否感兴趣(70%很感兴趣,30%较感兴趣);②专业思想是否巩固(37.5%很巩固,60.0%较巩固,2.5%不巩固);③愿意学好中医吗(90.0%很愿意,10.0%愿意);④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吗(15.0%很适应,77.5%较适应,7.5%不适应);⑤提高主动学习能力(27.5%提高很大,70.0%有所提高,2.5%没有提高);⑥对多元化教学法的满意度(60%很满意,40%较满意)。
2.2 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
各种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PBL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案例教学法(100%促进作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75.0%促进作用,17.5%不知道,7.5%没有作用);寓教于乐教学法(77.5%促进作用,12.5%不知道,10.0%没有作用)。
最喜欢的教学法(67.5%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5.0%PBL教学法;5.0%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法);认为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85.0%多元化教学法,7.5%案例教学法,5.0%课堂讲授法,2.5%PBL教学法)。
2.3 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
没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一致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尤其是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希望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有的同学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学习完《中医基础理论》,极大提高了我对中医学的兴趣,我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好,因为我的兴趣是从无到有的。”另有同学这样写道:“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对中医的未来坚定了信心。”
3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法以及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和养生防治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然而,《中医基础理论》又是一门理解性、记忆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限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跨度较大,以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使得当代大学生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上,或者在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易产生较大的偏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深奥,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深刻领会所学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通向临床等实践课程的桥梁,如何针对其特点,采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深奥的理论更浅显易懂,提高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发展中医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效果。
3.1 激发学习兴趣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寻求答案,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释在实践中所碰到的疑问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2 巩固专业思想
多元化教学法可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效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口头表达能力及协调合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中医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活跃课堂氛围
多元化教学法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将单纯的教师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活动,讲授、讨论、案例、录像、多媒体、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突出能力和智力的培养,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
3.4 提高学习能力
多元化教学法充分发挥各教学法的优势,教学相长,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督促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认可程度的调查,发现案例教学法最受欢迎,100%的学生认为此教学法对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有促进作用,许多学生建议增加案例教学法的课时数和教学内容。在调查教师采取什么教学法比较合理时,85.0%的学生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比较合理,说明多元化教学法被大部分学生认可接受,并且希望以后其他的中医课程教学时能采用多元化教学法,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1.教学目标与目的不明确
在我国当下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与目的不明确的情况极为常见,选修与必修的难以把握、课时数量不足、教材内容混乱缺乏明确目标、中医学学术特征与优势难以在教学中实现传达、教学内容难以与学生未来工作实际相结合都属于这一情况的具体表现,而在这些表现的影响下,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1]。
2.教学形式单一
除了教学目标与目的不明确外,教学形式单一同样广泛存在于我国很多院校的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中。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我国当下很多院校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仍旧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这种简单地配合PPT的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中医学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中医相关能力培养也将由此受到较为负面的影响。
3.教材过于陈旧枯燥
在笔者对多家院校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使用教材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教材内容的陈旧枯燥问题几乎广泛存在于中医学课程教学中,很多近几年出版的教材未能在内容上实现突破,教材的写作手法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教材中的体例较为枯燥乏味,这些都属于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在这类教材的作用下,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自然难以得到保证。
二、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实现教材改革
想要真正扭转我国多数院校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实现中医学课程教材的改革,而为了保证这一教材改革与乡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实现较高程度的契合,我们就必须打破原有中医学教材框架,结合乡村医学专业需要建立新的中医学教材体系,而参考我国乡村医学职业岗位需求,笔者建议新的中医学教材体系划分为基础理论、诊法、中药、中成药、中医技术五部分,而通过这一教材体系划分就能够保证乡村医学专业学生通过中医学课程的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这对于学生的就业、未来在医学领域的发展都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2]。
2.注重理实结合
除了教材改革外,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还需要将重点集中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具体来说,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基础理论开展大量临床实践,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将由此得到有力巩固,而结合中医药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进行教学,则能够使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入,这对于学生日后更好地运用中医学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工作也将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
3.运用现代技术
想要保证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得以更好实现,结合现代技术进行的教学改革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具体来说,笔者建议相关院校建立中医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结合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开展微课支持下的中医学课程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辅助学习的手段,教师与学生也能够在网络的支持下实现更好沟通,這将为学生更高质量地进行中医学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和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带来较为积极影响。
三、结语
本文详细论述了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现状、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等内容,结合这一系列内容我们能够对我国当下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希望这一了解能够为相关院校带来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黄显章,王旭,张超云,等.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J].光明中医,2016(17).
[2]李飞,赵黎.《中医学》教学改革思路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6):544.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三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四是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
关键词: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医药高等教育历经约60年的发展,目前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也使中医学融入到了大教育、大卫生的体系之中[1]。然而,不少人对高等中医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质疑[2],许多毕业生中医理论不够扎实、动手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医院的要求。我校早在1958年即开展中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58级4班实行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张六通、孙国杰、梅国强、陈如泉、涂晋文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学家,其中梅国强教授今年被评为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我校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形势,于2004年成立了中医教改实验班,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组班方法及班级管理
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遴选出综合素质高、对传统中医文化和中医专业有学习潜能和浓厚兴趣、特长突出(如医古文或英语特长)的学生30名左右组建新班级。选拔环节有志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笔试考英语、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面试重在对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和意志品质及思维能力进行考核。同时,专门给中医教改实验班配备专任教师作为班级辅导员,要求工作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并针对学生跟师临床,建立了定期考核、监管和反馈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该班执行独立的教学计划,目标是培养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深厚、临床思辨能力强、具有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中医专门人才。
1.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院校教育”有系统培养的优势,“师承教育”有早临床、多临床、名师指导的优势。除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外,我校为该班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指导老师。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有18个单元时间跟师临床,每次跟师临床要写跟师临床记录,至少记录3个完整病案。同时,每学期必须至少完成10篇读书心得,其主要内容为学生读经典心得体会、记录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在课程学习、跟师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设想的解决方案等,鼓励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又能创新,积极开展古方古法新用、成方成法活用等。
2.课程体系中突出中医经典和中国古代文化。我校对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设置以中医课程为主体,中医文化课程为基础,经典课程突出,西医课程少而精,先中医后西医的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群有五类:一是中医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哲学基础》和《国学经典选读》等;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三是中医经典课程,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是中医临床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推拿学》等;五是中医临床思维拓展课程,包括《名医医案精华选讲》、《经方临床应用》等。其特点:一是确保中医经典课程学时占中医类课程的14,并突出其核心地位;二是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学内容涉及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理论特色等。
3.培养计划中强化临床,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我校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等来强化临床实践环节。通过构建课程实践、预实习、跟师临证、实训、毕业实习等多环节、立体式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技能训练融为一体。
三、改革成效
1.学生培养质量。目前,我校已有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毕业,硕士研究生平均录取率约80%,其中2008级达到88%,就业率基本上达到100%。在已毕业9届中医教改实验班学生中,有10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有10余篇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有近20篇论文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并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100余篇。
2.社会影响。通过1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同类院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十余家新闻单位如中国医药学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湖北电视台就该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中医文化课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报道。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单位对中医教改实验班培养出来的学生评价非常高。
四、成果应用
1.中医学七年制拔尖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的建立。2011年我校“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卓越中医师)培育试验计划”成功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这是我校总结传统“师承教育”经验,实施中医教改实验班,同时结合国家教育部“中医继承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而取得的又一成果。“基于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律培养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于2013年获湖北省政府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针对中医学七年制实行多元化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五个结合”,即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学期教育与假期访学(访名院、名科、名医、名药)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名医名家讲坛相结合、国内教育与国际交流相结合。
2.试点学院改革项目的确立。我校在成功举办中医学教改实验班的基础上,2013年成功申报湖北省高校试点学院改革项目———国医学院(鄂教高函〔2013〕15号),标志着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试点学院改革是在普通本科高校选择专业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学院与社会创新资源协同发展为路径,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至此,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试行与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改革试点项目以及省级试点学院相适应,形成一条以“试点班—试点专业—试点学院”为主线的富有中医特色的试点改革之路。
五、体会
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能够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取“分数”结合“兴趣+潜力”选拔人才组建新班级,重视学生对中医传统文化和中医专业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克服了单纯分数选拔方式的不足。(2)重视中医经典和中医传统文化课程。调查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发现熟读经典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素[3]。但随着学科的分化、学分制的推行,西医课程、选修课,以及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开设的课程均有所增加,因此中医经典课程学时数大幅度削减,以致学生普遍对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采取应付态度。另外,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双重属性。中医学要发展就要对中国的宗教、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所涉猎,才能够谈得上研究和发展中医[4]。(3)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无论经验的获得或是理论的深化,都离不开临床实践。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正是实现二者结合的最佳方式。(4)严格而规范的培养过程管理也十分重要。我校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证明了熟读中医经典、反复临床实践是中医药人才成才的必由之路;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班级制与导师制互补,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佳模式[5]。
参考文献:
[1]陈晓明,罗小泉,吴伟.对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反思[J].陕西中医,2008,29(11):1567-1568.
[2]赵志英.浅论中医高等人才之现状[J].中医药导报,2007,13(2):20-21.
[3]黄利兴,刘英钱,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87.
[4]王新陆.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2):83-90.
1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入学新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应采用从抽象到具体—三段层次的教学方法:第一层次:理论教学方法。针对比较枯燥难解的理论知识(比如阴阳、五行、藏象等概念和基本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导入式、举例法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易观察到的现象相联系,用生动解释抽象,化繁为简,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减少学生理解掌握这些深奥理论的困难;第二层次:实践教学方法。针对中医学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特点(比如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藏象学说中五脏六腑的特点),可以采用案例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格局,通过医学案例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有血有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活泼。第三层次:自主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无限的中医理论知识的特点,可采用开设讲座、组织试讲、网络学习等教学方法,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2更新课程教学手段,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以“手写板书”为主,板书是教师最普遍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学技术中的“常规武器”。好的板书可以呈现本节课程的脉络,并提示、警示知识难点、重点。还可以制造教学的停顿。教学需要停顿,因为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教师利用板书制造的停顿长短、频率、出现的时机,以给学生提供思考消化的时间。随着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打破了打破了板书色彩单一、内容平面、形式单调的缺点。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尤其是面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一些老师反映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尤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更是如此[3],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往往只能把大量的文字复制在上面,形成一本电子教材书,造成学生视觉疲乏,思考滞后,甚至不知如何记笔记。所以,好的教学手段就是要不断更新,使之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努力把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发挥到极点,适当配合板书,真正达到驾驭灵活,惟妙惟肖的目的,让学生的视听言动紧随其中。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理论繁冗特点和学生学习思维特征,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要把握三要素:第一、变文字为结构图。著名的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中医基础理论》中一些比较枯躁概念、原理,不但难以记忆,而且容易忘记。如果把古朴的文字转换成简洁的结构图,配合生动的讲解,学生喜听易懂肯用笔画,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第二、丰富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把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4],以达到刺激学生感官的作用。由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文学内涵完全不同,所以初学新生易产生“认知乱码,无法识别”的现象。如果将这些陌生的抽象名词和知识难点以图像、动画展现给学生,会给学生留下很直观和生动的印象,加深学生的清晰理解,使难点不难。此外还可适当扩充知识容量,在掌握本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串联一些与本节知识相关联的中药、方剂图片,舌象、脉象图片,病案、症状图片,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第三、明确制作目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之前,务必要认真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各个章节的内容,确定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的价值,尤其涉及到图片、影音、动画等方面的内容,要做到适当而止,避免走入形式重于内容的误区,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效果;制作过程中,文字部分的描述应当简练准确,概括性强,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务必要用文字明确表述,清晰难忘。色彩部分,避免使用太过绚烂的颜色,要确保文字部分可见度要高;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节省了很多板书时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理解、消化、整合和记笔记的时间,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应当适时给学生预留停顿时间,控制课堂节奏,严格遵循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此外,在更新课程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学习效率,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中医课程的“先导课程”。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不断提高该课程教学内涵建设水平不仅仅是为了顺应中国教育改革的总体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不断发扬的重要举措。
作者:刘禹辛 尚晓玲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科学,对理论知识具有很高要求的同时,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相对枯燥简单,不但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某种程度上,还使学生养成了一种循规蹈矩、惰于思考的习性。本校自2004年起针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提出了建立“课堂实践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重点,提高临床动手能力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理念,将三年级中医专业学生为期3个月的教学实习改为1年的床边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临床教学基地随师的同时,完成临床课程或部分临床课程的学习,自始至终全方位在临床实践中接受培养[1]。针对这种始终围绕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结合中医外科学的自身教学特点,积极有效地探索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已显得刻不容缓。
1树立培养学生基本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观念
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对具体临床现象进行分析和思考,最终作出科学判定的能力,是高层次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其治疗和诊断水平高低的标准[2]。
1.1逻辑思维能力是临床思维的核心
实践证明任何科学都是逻辑思维的具体应用,而基于朴素系统论的中医学则更加强调了一种通过对于临床表象进行客观描述,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推理归纳,以获取病机进而处方用药为目的的思维。正如张仲景在桂枝汤证坏病中所阐述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辨原则,当代中医学家则表述为“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其模型就是从纷繁的结果中去伪存真,归纳类比,推求病因,具有典型的“黑箱”特征,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当代高等中医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外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一进行临床实践活动的基本思维能力,也是建立其他思维能力的基础。
1.2整体思维能力是现代医学进步的要求
以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中医整体观及其建立在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之上的临床学说构成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提高,中医外科不再只是“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整体思维的具体运用不能只强调局部病灶而忽略整体。实际上整体和局部是统一的,若干个局部的综合表现恰恰反映了疾病的整体情况,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再到局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理念才是现代中医整体思维的精髓,因此在制定决策时既要宏观地掌握疾病的内在原因以及对全身其他脏器的影响,又要突出人体个体差异的特点,强调扶正祛邪相结合,内治外治相结合。
2强化床边教学综合多样化教学手段
床边教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于临床,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它改变了以往从书本到临床的旧教学模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参与,很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逻辑思维和系统分析的能力,有利于临床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1将PBL理念引入中医外科学的床边教学
通过近三年的在校课堂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和医学理念,具备了一定的文献检索和自学能力,思想上也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开展床边教学结合PBL模式可使学生尽早从学生式的思维模式转向医生的思维模式,能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临床实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临床医学实用型人才。笔者发现在进行床边教学授课时,教师应事先讲授教材的总论及重点内容、基本概念作为过渡,介绍中医药在有关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外科的兴趣和信心;带领学生模拟住院医生参加各级临床医疗活动,熟悉医院的正常工作程序,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选择典型病例,如以肿块为线索确立乳腺增生病、乳腺纤维腺瘤、浆细胞性乳腺炎、导管内状瘤、男子异常发育、乳腺癌等疾病模块,由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并向学生提供预习指导和预习资料;带领学生到病床旁,结合实际病例,以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代表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照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各疾病进行对比讨论,打破现有学科界限,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相关知识系统回炉,结合中医的四诊和辨证施治内容做出相应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措施,也可在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和专业教材等途径获得最佳解决方案及了解相关最新研究动态;最后由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陈述不同观点及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教师做出总结,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和修正,突出重点,从而加深学生印象,使其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于临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充分利用医院教学查房及专题讲座制度
结合医院三级医生查房制度,从教学角度出发,高标准、严要求,在查房中有准备有计划的体现正确的操作指导和临床分析,加深学生对“三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临床思维,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言传身教下,将学生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向深入。同时,带教老师能在查房过程中动态检查学生熟悉了解病情的程度、技能操作及临床逻辑推理、分析、判断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教学相长。坚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丰富拓宽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一般由科室高年资医师负责讲授,根据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内容涉及中医外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最新研究进展、学科发展动态等,讲座结束后大家一起就该问题及临床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组织参加讲座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本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培养其主动了解掌握本专业前沿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极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p#分页标题#e#
2.3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动静结合、视听相兼、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只要适当结合讲解,避免形式单一,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开展床边教学模式时,可组织学生观看“中医外科特色治疗”、“体格检查”、“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等多媒体教学录像,生动、立体、逼真地向学生展示临床课程的特点,利于学生接受。同时,重视收集临床典型病例,不断积累大量丰富的图片、录像等教学素材资料,组建影像资料库,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乃至病例讨论中加以分析运用。针对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存在的劣势,在临床带教时务必做到“放手不离眼”,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查体、换药、无菌操作、清创缝合、脓肿切开、药线引流等诊疗操作,锻炼学生的中医外科基本外治技能,培养实习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独立参与临床工作的信心,从而为最终的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把握学生心理增强床边教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学生初次接触临床时,大多带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在床边带教过程中,学生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临床问题参与真实环境的实践,体验作为一名医生的酸甜苦辣,带教老师的人格和习惯、带教的规范和质量,都会对他们生产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和一丝不苟、勇于探索的工作作风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去教育和感染学生,要求学生从思想上、仪表上和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高尚的医德医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遵循“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原则。除此之外,学生对临床实践还存在特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恐惧心理、畏难心理、收获心理、耕耘心理、无所谓心理等。这就要求带教老师要掌握这些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不同的带教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才能尽快解除困扰,契合床边教学的初衷,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有恐惧心理、畏难心理的学生,带教老师可从积极配合的病例入手,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压力,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对有耕耘心理、收获心理的学生,老师在带教中要应从易到难,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对有无所谓心理的学生,带教老师则要贴近他们的生活,教育他们端正态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知音、益友、严师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