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

时间:2023-06-30 17:2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如何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国际业务 客户 创新 效益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93-02

2011年无论从外部形势还是内部因素看,都使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外部形势看,伴随着人民币的缓慢升值,劳动力成本的节节攀升。全球需求的进一步萎缩,贸易保护势力的抬头,今年的出口业务增幅势必会呈现下降态势。从影响进口的两个因素来讲,一为人民币升值,二为境内投资需求。人民币升值对进口产生的带动效应并不明显,去年6月重启汇改之后,进口增速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态势。而境内投资增长的回落对进口需求的下降也造成了大宗商品进口增速放缓,因此,进口仍不容乐观。在监管政策上,外管局去年底重新界定了短债口径,收紧了短债规模,致使原本就十分短缺的外债规模进一步吃紧,限制了海外代付业务的发展。从内部因素看,各个银行风险资产和信贷规模的压缩,极大地约束了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也对中间业务收入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少授信客户因为风险资产规模的原因非主观层面地停止了部分业务。而外币资金头寸瓶颈问题的凸显也使中小商业银行相对工、农、中、建等资源相对宽松的大行进一步处于劣势地位。

一、多种措施并举,坚持进、出口业务齐头并进

1、通过资金产品和贸易融资提升出口业务。准确地把握市场机会,通过远期结汇、掉期业务和各类理财业务可以有效地绑定客户在银行的出口收汇业务,带来稳定的业务量。为客户提供各类出口融资业务,特别是商票融资业务也是实现提升出口业务的一个有效突破口。中小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针对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寻求各种措施,采取各种创新手段尽量予以满足和解决。

2、正确认识转口贸易,积极关注大宗商品机遇,鼓励做大进口业务。近几年以中间业务为背景的转口贸易发展异常的迅速。进口企业做转口贸易基于各种不同的出发点,如拓展利润的获得渠道,规避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或是出于合理避税、降低运作成本的角度,也有部分企业是为了获得多头贸易融资。转口贸易作为一种特殊的贸易形式,其典型的特点是货物流和资金流脱节。对于转口业务,应具备高度的市场敏感性。关注每笔业务的运作模式,加深与客户的沟通和了解。对于传统形式,即两头在外的转口业务、保税区内客户能提供正本进境货物备案清单的一手业务,或是银行能掌握货权的业务要鼓励发展,对于其他形态的转口业务则要特别关注企业的货物流和业务运作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介入。要关注大宗商品的进口机遇,把握当前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扬的形势,抓住年初大宗商品进口机会,积极营销进口开证业务。

二、狠抓客户工程,建立优质、稳定的客户群

做大业务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做大客户群,客户群的建设是商业银行始终要抓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客户建设方面,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客户的分层营销。在培育和开发客户方面。要抓好市场调研和目标客户的细分工作,强调客户的分层管理。对于大客户,特别是存量大户,要做好一户一策的服务模式,落实责任人制度。采取高层营销和跟踪营销方式,密切掌握企业的合作动态和开发进度,及时调整拓展计划,借助具有优势的业务营销渠道和平台,强化本外币整体营销机制。找准切入点,强化专业技术部门的技术支持,整体营销,上下联动,将国际业务的优势发挥到实处,争取切实提高大客户的外汇业务归行率。对于中型客户,要做好维护工作,稳定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的服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在保证现有各类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开发引导企业尝试各种新产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确保此类客户不流失,并进一步提高其在银行的业务贡献度,带动国际业务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客户,要做好基础性的服务工作,这类企业对银行产品的需求往往在于传统的结算产品和简单的融资产品,对于增长潜力看好的客户要积极介入。争取与企业共成长,加大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和忠诚度。

2、找准定位,有的放矢地推进客户工程。国际业务不仅能带来相应的外币收付汇业务,同时也能带动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如稳定的资金流,中间业务收入及利差收入的提升等。在新客户的开发和介入过程中要优先考虑和选择能带来国际业务的客户,并在授信方案的设计中配套相应的贸易融资额度。

在客户的选择上要做到有保有压。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你的客户,包括客户从事的行业特征、现金流是否稳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上下游企业的实力、货物流与资金流的匹配情况、客户的发展潜力、高管人员的素养等,这些都是需要去关注的。对于投入产出率高的,能给银行带来长期合作效益的优质客户要积极介入、持续跟进,对于合作效益尚不明朗的客户要适度介入、跟踪调查,对于风险较大、发展前景不看好的客户则要坚决退出。

在生产型企业和专业外贸公司的结构上,要有明确的思路和方向。生产型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业务增长趋势稳定。能给银行带来长期的合作效益。专业外贸公司则依托其平台优势,业务总量比较高,出于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介入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业务的大幅提升。因此要合理和正确地认识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对于银行业务发展的意义,不能只用一只眼睛看问题,要综合全面地分析企业的合作价值。

三、加强创新能力,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创新是推动业务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意味着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近几年各家银行的国际业务创新层出不穷,国际业务不断向纵深发展。思则变,变则通,只有不断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新思路,坚持不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开拓出业务发展的新局面,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的道路。

1、营销创新。要依托政府平台,借助人民银行、外管局、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监管部门和政策性机构,借助其政策上的导向和扶持有针对性地介入,定期策划和举办银企联谊会、产品推介会等,主动搭建与客户的交流平台,同时还可以与政府联手,与企业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的具体业务需求,找准切入点进行营销并安排政策、资源的投向。

2、产品创新。要发挥商业银行决策灵活的特点和优势,始终以客户为中心,研究客户群体以及客户需求,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重点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特色化的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拉动业务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产品的创新机制才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

在对客户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要推进产品向“组合化、结构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要根据客户需求,注重对汇率、利率进行风险控制的结构化产品的营销,如贸易融资和外汇理财产品组合的结构化产品、贸易融资业务与国际结算的结构化产品、融合国际和国内贸易的个性化供应链融资产品等。要加强国际业务产品的宣传,突出产品特色。通过产品推介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国际业务的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认知度,扩大国际业务产品的知名度。

3、服务创新。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服务创新。要借助科技手段,如帮助客户实现网上提交该注申请,网银提交结汇申请等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要借助行优势和海外机构网络,把对客户的服务延伸到境外,为客户提供境内、外一体的综合服务。

四、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一是广开中间业务增收渠道;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要抓住利率上升、资金紧张的有利时机,提高议价能力;三是通过考核加强引导,突出国际业务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价值。在对每个客户综合成本测算的基础上,可通过提高考核比重引导对国际业务中间业务收入适度予以倾斜。

五、严把风险操作关,坚持合规经营

国际业务除了传统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三大风险以外,还包括近几年显现的各种其他风险。如法律风险、汇率风险,甚至政治风险等。在开展贸易融资业务的同时,要时刻不放松风险的控制,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密切关注客户经营活动和交易进展情况,加强对客户的物流、资金流和单据流的跟踪监控。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使国际业务保持健康、稳健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 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极其迅速,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目前,学术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还未达成完全的统一。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支付、融资和交易中介等服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有别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与银行支付系统连接,从而跨过网银界面直接为客户提供支付服务的网络模式。目前,互联网金融的第三方支付功能又越来越趋向于移动支付。用户可以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安装第三方支付的应用软件,随时用手机进行支付,更加方便快捷。

二是信息处理采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思维。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依托社交网络高速传播客户特征信息、资金供求信息以及交易数据,利用云计算技术将金融相关信息组织化和标准化,通过对其形成的动态变化的多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分析,从而评估用户的信贷能力。互联网金融信息处理的另一个创新点是大数据思维。每个个体本身携带的虽然仅仅是信息碎片,但是通过海量数据的挖掘,便可以把个体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拼接起来,最终得到一副完整的画面。

三是实现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可以通过网上的信息直接进行借贷交易。借助于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这种个体之间进行直接联系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多方交易同时进行成为可能。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极其迅速,呈现出几大特点:一是移动支付逐渐替代传统支付业务。近年来,移动支付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而且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增长。二是电商企业涉足金融行业,冲击传统信贷模式。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电商平台能够更精确高效地评估和控制风险。三是多家P2P网络贷款平台从数量和交易量上均呈井喷态势。目前,我国的借贷市场存在分割现象,在小微企业旺盛的贷款需求的拉动下,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遭遇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首先,银行独占资金支付的格局被打破。从金融机构的本质和核心功能来看,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之一便是组织起了完整的支付体系。互联网支付模式的出现打破了银行对于线下支付的垄断,网上第三方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的兴起将持续分流银行的垄断收益。

其次,银行单一信贷供给的地位受到挑战。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凭借其资金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了小微企业热捧的融资渠道,改变了以往银行单一信贷供给的格局。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借贷过程中必须考虑风险的控制与规避,加之法律法规对企业审核有较严要求,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颇有难度。而网络借贷平台由于能够实现“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位合一,可以更好评估和控制风险,为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设计更为适合的产品。

再次,y行传统的客户基础被分流。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等平台凭借累积的庞大客户数量以及极强的客户粘性,通过推出简单金融业务,快速掌握了客户的信息流和资金流,从而分流了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在与银行的竞争中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博弈筹码。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各有优势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一是信息处理高效、成本低。互联网企业的数据采集本身就是在网上完成的,获取的客户信息天然以电子格式存在,扩大数据量的同时也方便了网络间的同步传输和分析,既提升效率又降低成本。二是突破规模瓶颈,实现长尾效应。凭借技术优势,互联网企业可以较好地契合长尾需求,突破了物理位置限制导致的需求不满足;依靠数据分析达到定制生产,降低库存成本;依靠网络搜索引擎,客户的搜寻成本得以降低,等等。三是用户规模庞大,粘度高。目前国内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客户数都在千万级别以上,但是与一些互联网企业相比,用户覆盖率仍不在同一级别。而且互联网公司通过不断升级更新产品,聚合更多新应用新功能,以保持自身用户的粘性。四是数据来源稳定、掌握平台先发优势。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主拥有的平台是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业务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可以评估商户的信用水平及还款能力,从而可以进行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

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一是信用品牌优势。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我国居民投资类资产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商业银行的信用品牌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体现为银行拥有着居民储蓄的国家信用背书。二是风险管理优势。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关注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逐渐形成了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三是金融专业能力。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上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随着金融产品之间的差异化扩大,价值链的分配将从销售环节转向产品设计环节,那时商业银行的优势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未来的商业银行应当加速转型过程

面对互联网金融浪潮来袭,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因素对金融的改变是模式上的。最近几年,多家商业银行开始对自身经营模式和业务做出调整,进行了产品改进与模式建设。

首先,我国的商业银行开始以手机银行为入口,大力抢占移动支付市场。通过推广手机银行客户端消费和转账优惠措施,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其次,多家商业银行致力于打造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覆盖B2B和B2C业务,使银行的企业客户能够建立自己的商务平台,实现采购、宣传、推广、销售、融资等多种业务。最后,部分银行选择与电商进行合作,共建交易平台。实际上,对于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来说,一个合理而现实的选择是联手合作:第三方支付处理大量交易、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客户提供便利、提高银行的客户粘性;银行托管第三方支付的资金、增加银行存款。基于银行与电商合作的积极影响,多家银行已经与电商强强联手。

基于银行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笔者认为,未来银行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完成更加有效和迅速的转型。一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应从根本上转变指导思想,将互联网金融从业务层面提高到战略层面。商业银行管理层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模式下“赢者通吃”规则的残酷,以及银行在平台竞争中明显的后发劣势,才能真正从战略上重视起来。二是商业银行有足够的实力参与竞争,应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对于大银行而言,可以用传统的现金流业务来支持互联网金融这一增长型业务。除了增加对互联网业务方面的资源投入,商业银行应在线下投入更多资源,动员已有的庞大客户群加入互联网平台。三是合理安排专业人才比例,增加信息技术人才。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网络部门技术较落后,基于此,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对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投入与培养,提高该领域人才在银行发展建设中的的话语权,为最终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与服务扫清结构障碍。

(作者均为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贷款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08-01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的贷款不良率高,资产流动性差;二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户数多,贷款管理困难;三是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脆弱,贷款风险大;四是中小企业的贷款经常发生挪用,偿贷可信度较低。

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难的原因:一是贷款申请程序复杂,贷款难度大;二是个别贷款经办人,隐性付出高;三是贷款缺乏公平待遇,贷款受歧视。如何协调好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贷矛盾,使商业银行更好、更快、更真诚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如何以良好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回报商业银行,回报社会,是个重要的课题。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营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一、转变观念,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责

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认识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重要性,转变歧视中小企业的观念。应该看到,大行业、大企业尽管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但是数量有限,目前其结算和信贷业务基本上已被各家银行所垄断,这些“双大”客户贷款一般均由总行、省行直贷,或向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商业银行市分行以下的分支机构要想拓宽业务领域,解决高筹资成本、低上存资金回报的问题,增回利润来源渠道,就必须把目光投向中小企业。商业银行要从根本上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摆正自身位置,把中小企业纳入服务的行列,公平、热情、诚挚地服务中小企业。

二、提高信贷员素质,规范审贷行为

信贷业务是个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用规章制度严格加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气,勤政廉洁。如果信贷部门存在问题,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会把银行搞垮。对信贷员的管理要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包括信贷有关的管理人员,上至行长,下至经办员,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做到吃请不到,送礼不要,重塑银行信贷人员廉洁自律形象。发放贷款时要坚持原则,精通业务,实事求是。商业银行的领导和职工要有主人翁意识,对那些吃拿卡要甚至索取回扣的员工要严加监督。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决不允许留在信贷岗位,祸害全行。触犯刑法的要追求法律责任。信贷员对外代表银行形象,对内掌握大额资金投放,其素质高低,能力强弱,品德优劣,直接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三、实行中小企业经营者准入制,限制企业素质低劣者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对因主观原因关闭、停产、破产的企业、不能如数偿还银行债务的企业的法人代表登记注册,规定今后该企业在没有还清银行债务之前,该企业法人代表不允许成为其他企业的法人代表,也不允许他以独立法人资格重新成立新的企业或公司。通过这些法规性、行政性措施使中小企业经营者因自身素质不高,不具备领导者标准、经营不善或将企业财产侵吞已有,造成企业亏损、停产、破产的企业法人代表,应取消其再担当其他法人代表的资格,使银行贷款的安全性不因中小企业经营者素质低劣而形成风险。

四、制定中小企业经营与制约法律法规,以法护贷

法律保障,对商业银行来讲极为重要。自从《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一系列针对金融业改革的法律法规出台后,总的看对规范商业银行的有序经营有了法律依据。但对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经济纠纷,如何保护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法律条文不明确、不全面、不细致,急需一个实施细则来补充和改进。比如,如何鉴定企业的逃债行为;如何鉴定企业对银行资金构成诈骗犯罪,以及定性和量刑;如何使那些银行贷款逃避后又另注册新企业继续经营的法人代表不再获得法人经营权等等。总之,要想保证商业银行资金安全,,除银行自身的努力之外,国家司法部门必须为商业银行提供具体的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依据。

五、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解决银企双方贷款难与难贷款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共同面临一个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限制,一方面银行难贷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贷款难。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建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由地方政府牵头,实行会员制,制定公司章程,各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都可以入会。依据公司章程和《贷款通则》进行贷款投放,贷款损失按所规定的比例共同承担风险,一家损失,多家承担。其好处在于地方政府通过信用担保公司,借助担保基金达到扶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商业银行通过这种信用担保形式,解决了贷款难投放的问题。中小企业借助信用担保公司顺利获得贷款,就能发展经营项目与规模,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和发展机遇。

六、改革贷款奖励制度,发展信贷营销业务

改革信贷员的奖励制度,促使信贷员安全放贷。以往商业银行对收贷收息做出贡献的信贷员都给予奖励,并对收回逾期贷款的奖金比例和收回“两呆”贷款的奖金比例有明确规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信贷员收贷收息的积极性和热情,但这只是对不良资产的一种补救措施,不能有效地预防不良资产的再度发生。对那些发放贷款时认真负责,自身经办的业务没有产生不良资产的信贷员来说,却得不到奖励,导致不良资产总收总有,疲于应付。这种收回不良资产的任务总是大于防范不良资产发生任务的做法,本末倒置,是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如果把奖金奖励给那些发放贷款时认真负责,最后又能把本息安全收回来的信贷员,就会促进他们发放贷款时严肃认真,收贷、收息时积极努力,主动寻求安全可靠的贷款源上门贷款,那样商业银行的信贷安全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第4篇

在国有商业银行经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甚至IPO等等变革之后,他们都将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即由以往面临的行政约束向市场约束转变。要适应硬化市场约束的要求,商业银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就是全力创造长期投资价值。

张兴胜: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硬化约束成为主线,创造长期投资价值成为目标,自主创新成为亮点。

2005年是中国银行业不断变革、创新和自我提升的一年。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成为这一年里中国金融业最重要的话题。那么在2006年,中国银行业又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在我看来,以下几点大概会成为2006年中国银行业变革、发展的重要取向。

(1)硬化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将是2006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调。中国银行业近年来正面临由过去单纯的资金约束转向资本约束转化的局面,日益硬化的市场和股东约束成为推动中国银行业完善治理的重要动力。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弱化是中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资本充足率多数未能达标、不良贷款率过高、按照净利润核算的股东权益回报率(ROE)不高,一直是中国银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近年来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加强及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硬化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规范经营行为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线,也将成为2006年中国银行业推进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2)创造长期投资价值将成为2006年中国银行业努力的核心目标。中国银行业以往面临的行政约束往往大于市场约束,在国有商业银行经历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甚至IPO等等变革之后,他们都将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即由以往面临的行政约束向市场约束转变。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选择、投资者的偏好、股东的投资回报要求等都成为银行经营者面临的最重要的外部约束。要适应硬化市场约束的要求,商业银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就是全力创造长期投资价值。打造稳健经营、较高回报、投资价值明显的银行,是各家银行努力的方向,也是各家银行董事会对经营者最主要的要求。就目前商业银行采取的种种举措看,不管是经营转型,还是财务结构、收益结构、客户结构等诸多方面的调整,其实都追寻着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创造银行的长期投资价值。

(3)自主创新将是2006年中国银行业引人注目的亮点。中央现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从与其他各个行业的比较看,中国银行业是技术和管理创新进步非常快的行业。2000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技术装备水平进步之快,科技投入力度之大,令世界同业感到吃惊。各个银行都在全力进行数据大集中工程、内部评级化工程、客户价值评估系统、员工的绩效实时评估系统等,这些重要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就是银行的核心技术。从各国银行业经验看,这些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进行自主创新。2006年,商业银行将力求依托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实力,可以概括为技术引领企业发展新路线。

总结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对2006年中国银行业的研判,硬化资本、成本和风险约束,将成为各家银行发展的主线;创造长期投资价值将成为各家银行努力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推进技术引领的企业发展新路线,提升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自我创新能力将成为中国银行业2006年引人注目的亮点。

卷青:提高资金收益率,应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巨大冲击,实现商业银行从高风险经营向低风险经营的转变,这三大问题值得商业银行认真思考。

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我想就此提几个问题,首先是现在商业银行的资金这么充裕是怎么回事?这些钱是哪儿来的?这么充裕的资金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猛的一下冒出这么多钱,银行又不敢放贷款,就只好做投资了,而投资的利率却很低,投资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导致银行实际上在倒贴。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应对的问题。

第二个值得中国银行业关注的问题就是利率市场化。一方面,管制利率为银行提供了4个百分点的巨额利差,相应地导致了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利率的市场化又会对银行、对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如何取舍,如何推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三,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关于转型各商业银行一直在思考。什么叫做经营转型?是不是说银行以前以经营大客户贷款为主,现在转而以做小客户和个人贷款就叫转型,我认为这不能称为真正的转型。银行转型的本质是从高风险经营向低风险经营转变,而不是客户种类的变化,现在的商业银行如果摆脱不了贷款银行的模式,转型之路还很漫长。

温彬:2006年的中国银行业充满了竞争和压力,应对的出路只能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创新。

2006年,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从外部看,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将于今年底结束,届时,将取消对外资银行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将和中资银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然而,中资银行在竞争力方面与外资银行仍有较大差距。就内部而言,根据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到2006年底所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要达到8%的监管要求,因此,中资银行加快调整收入结构、实施发展战略转型的要求也非常迫切。

入世前,人们对中资银行能否抵御外资银行的冲击普遍担忧。入世后,特别是在过渡期的前三年,就整个外资银行来说,其业务开展的并不理想,资产份额下降,不良资产率上升,甚至部分外资银行因经营不善撤并了机构,为此,一些人得出了“‘狼’并不可怕、外资银行不过如此”的看法。事实上,自2004年我国实施宏观调控以来,中外资银行的发展态势截然相反:一方面是中资银行信贷收缩,存贷比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外资银行的迅速扩张,其本外币存贷增长均超过100%以上。外资银行在华资产总额和机构数量与2003年底相比有显著提升。这表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不断放松,外资银行在经历了前些年的“水土不服”之后开始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展望2006年,在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预期和金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情况下,中资银行可望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

一是零售贷款业务增长重拾升势。宏观调控以来,商业银行零售贷款业务出现较大波动,汽车贷款业务不良率持续攀升,住房按揭贷款增长乏力。从今年看,商业银行零售贷款业务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一是国家会出台多种措施扩大内需,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进而带动零售贷款需求的增长;二是商业银行发展零售贷款的法律环境和信用环境得到改善,这包括于2005年12月21日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修改了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中不利保护银行债权人利益的条款,由央行主导的个人征信系统已于今年初在全国正式运行。

二是更加关注中小企业贷款。在对大型优质客户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发展中小企业贷款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商业银行将积极探索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授信政策和营销模式,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与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共赢。

三是深化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对于已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中资银行来说,应尽快进入实质性合作。中资银行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充分发掘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潜力,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尽快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当前中资银行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看,一些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是企业贷款发放将更加困难。受宏观调控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的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发放会继续保持审慎策略,贷款将更加向大型优质客户集中,而这些优质企业的直接融资比重在2006年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因此,商业银行对大型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是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风险在上升。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银行贷款驱动。因此,目前多达10余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将使前期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入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如何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三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的加速进行以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商业银行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而目前我国规避市场风险的衍生产品还很有限,这对商业银行如何规避市场风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是资产管理业务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外汇理财业务需求急剧增加,外资银行在理财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显现,而谁将在人民币理财业务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已成为中外银行竞争的焦点。

总之,对中资银行来说,2006年充满了竞争和压力,应对的出路只能是深化改革和加快创新。通过改革尽快建立起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提升中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商业银行,要处理好资本、风险和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资本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最后一道屏障,一个银行的好坏并不在于业务做的多少,而在于银行内部有没有很好的机制,把面临的风险和取得的收益实现很好的平衡。风险管理架构的改革,应该说是非常关键的。

章彰:从商业银行内部的角度看,如何在新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能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2006年我认为应该是中国银行业的“深化改革之年”。在2005年改革基础之上,2006年已经进行改革和成功上市的商业银行,会面临更多的市场约束。走上了资本市场的商业银行意味着它的利益相关者会越来越多,对它经营的约束也会越来越多,这些银行能不能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卷,就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那些没上市的商业银行则明显感觉到竞争的压力,如何才能缩短跟已上市银行的距离,加快改革步伐,把自己塑造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是他们必须关注的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我觉得商业银行在2006年要关注这么几个重要的内容:

(1)风险管理的架构问题。股份制改革以后,商业银行的风险治理机制将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作为商业银行,要处理好资本、风险和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资本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最后一道屏障,一个银行的好坏并不在于业务做的多少,而在于银行内部有没有很好的机制,把面临的风险和取得的收益实现很好的平衡。风险管理架构的改革,应该说是非常关键的。过去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风险管理对股东价值创造的意义并不明显。因为风险爆发是长期的过程,而对风险评价是一种短期的做法。这种风险表现的长期性和短期评价风险的机制,容易使人难以清晰判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好坏。只有从公司治理的源头或者风险治理的源头,把董事会的架构建立起来,把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能有效的区分开来,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建立起独立性、专业性、扁平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才有助于长期提高商业银行的价值。

(2)风险管理的流程问题。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应该受制于它的业务流程。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无论开展什么业务,风险控制应该随业务发展而展开。有什么样的业务就有什么样的风险管理流程,而风险管理流程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业务,像公司类的业务由于它的信用风险比较大一些,可能就需要采取专业化,或者叫做多个环节相互控制的机制,来保证风险是在商业银行股东确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3)风险管理的政策问题。在过去的经营环境下,风险管理的政策更多的是考虑管理层的需求,更多是以自我为主。未来商业银行整个的风险管理政策方面的改革,要根据公司治理机制改革以后的格局来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政策的审批机构,或者是审批层。一是要建立需要在董事会层面审批的重大风险管理政策;二是建立需要由高级管理层审批的风险管理政策;三是明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部门(如金融机构管理部门、个人金融服务部门等)应该审批的政策。还有一个层次可能就是分行应该审批的政策。

(4)风险管理的技术问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方面取决于它有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风险分析队伍,另一方面就取决于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管理的IT技术和专业技术。实际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该建立在完整的数据库系统之上,由于风险管理涉及到的环节和方面特别多,涉及到的信息量特别大,如果没有良好的信息采集平台,在风险管理部门就会造成信息比较局限或者信息失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决策就比较薄弱,对业务的具体指导也不是非常有益。所以应该在商业银行建立一种能够处理海量数据的风险管理的信息平台。而能否有效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适合自己管理水平和客户水平、业务发展水平的风险管理的模型和技术,应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比如大家都关注到05年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市场的热点,监管机构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进程,对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也是化解整个资产组合风险的有效手段。但资产证券化对于技术要求非常高,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准确计量出自己资产组合的风险有多大,如何通过资本证券化化解这些组合风险呢?

(5)风险管理文化的变化。国内外相当多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证明了风险管理文化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重要性。目前商业银行很多内部的管理做法,实际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传统做法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更多带有一种行政思维的色彩,缺乏商业化的考虑。未来随着商业银行继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需要我们风险管理文化由一种行政主导,或者行政色彩很浓厚的文化向真正商业意义上的风险管理文化转变。

从商业银行内部的角度而言,如何在新的公司治理机制下建立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可能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从2005年商业银行的改革趋势可以看出来,全年风险管理成为各家银行都关注的焦点,从巴塞尔协议和国际经验来看,目前阶段主要是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整个的框架当中,而信用风险在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管理的时间比较长,管理的经验比较丰富,但对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的能力和管理经验都不是非常长,其中以操作风险尤甚。国际银行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也在摸索当中。中国这种转型中的商业银行如何控制好它的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范畴内操作风险到底涵盖哪些内容,在技术手段等方面如何保证一个有效的管理架构等这些都是需要商业银行深入思考的问题。2005年银监会曾经出台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征求意见稿,在里面提出操作风险损失率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借鉴巴塞尔协议的一些思想。但是仅有这么一个指标,可能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操作风险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型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领域非常之宽,面临的操作风险难度非常之大,复杂性非常之高,如何结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确定好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架构,把它纳入未来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当中,可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市场风险这一块,有一些商业银行正在把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放到一个统一的部门里来进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正在这些商业银行的管理架构中得以体现。但在市场风险的量化技术方面,在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商业银行高度集权的贷款决策模式,与当前经济运行的灵活性特征是相违背的,会极大地降低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削弱开拓新兴市场的能力。

莫万贵: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应该加强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把握的能力。

2006年的宏观经济增长应该还是会保持较高的速度,但内需不足和产能过剩问题在短期内仍难以解决。具体来说,投资和出口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增速会有所回落;在国家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消费的增长速度会逐步加快,但由于消费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难以解决中国内需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的局面。因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应该加强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把握的能力。

2006年从宏观层面上说,对于商业银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显现,相应的银行贷款的风险会暴露出来,如何化解这一风险对商业银行非常重要。各大商业银行在2002年至2004年上半年贷款增加非常快,其中有相当多的贷款投入到了当前的产能过剩行业。2006年随着前些年投建的新增产能的陆续投产,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效益难以保证,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质量,带来较大的贷款风险。

二是2006年中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银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三是国家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会对商业银行投入到技术水平落后领域的信贷资产带来风险,银行对具有先进技术的客户的竞争将日益激烈。2006年国家将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将受到一定的抑制,落后生产能力将被淘汰,而具有先进技术的行业和企业将得到扶持。

中国推进市场化进程的政策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商业银行应该充分把握这一趋势的特征,预先防范和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积极应对由此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同时也要主要防范和化解中国经济波动带来的经济周期风险,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者应该把宏观经济的趋势变化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挂起钩来。比如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估宏观经济和行业状况的指标体系,设计一些相应的预警指标,为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服务。

2006年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一些机遇:一是2006年国家将大力促进消费的增长,在消费信贷和消费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大有可为。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一些银行业务重新洗牌的机会。三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

另外,商业银行在贷款决策机制上也应该注意改革。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权集中在一级分行,而具有客户信息优势的二级分行和支行没有或拥有很少的贷款决策权。这种高度集权的贷款决策模式,与当前经济运行的灵活性特征是相违背的,会极大的降低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削弱开拓新兴市场的能力。

于立勇:面对开放,商业银行要懂得理解国际规则和惯例,充分利用这些规则,并注重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不断提升银行的自身竞争力。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银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2006年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外开放。那么通过对外开放将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呢?简单而言,我想以三个“引”字来概括,“引资”、“引智”和“引制”。

一是“引资”。就是通过引进公司投资人和战略投资者的方式,引进资金,为我国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营运资金,改善经营状况和股权结构。在引资的对象上,重点是引进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引资的同时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机制、体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二是“引智”。所谓引智,就是引进国外先进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成熟、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转变利润增长模式,完善业务组织与管理方式,以及发展中间业务、衍生业务、交叉销售、基金销售等,都需要有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手段作支撑。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通过引智,不断学习、提高,进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三是“引制”。这个“制”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引进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从监管角度看,公司治理就是董事会和高管层为领导和管理银行运作而设定的科学架构和制度。狭义的公司治理是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如何规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内容还包括清晰的职责边界、独立有效的内控体系、风险调整回报率基础上的考核机制、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方面。

中国正在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迈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通过“引资”、“引智”和“引制”,可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国情,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机遇,2006年入世的过渡期结束后中国银行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这个问题各方面讨论得已经比较充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优质客户的影响。鉴于外资银行在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高端客户群将发生分化,一些优质客户将会转移至外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将导致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下降,并影响中资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是对优势业务的影响。外资银行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将首先抢占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信用卡和信用证等中间业务,导致中资银行的业务结构更偏向传统业务。

三是对金融创新的影响。外资银行具有丰富的国际化管理和操作经验,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发展衍生金融产品。相比而言,中资银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所从事的金融创新业务也大多停留在模仿阶段,很难在金融创新领域获得竞争主动权。

四是对人才竞争的影响。外资银行内部具有灵活的激励机制和丰厚的薪金收入,这将对中资银行的优秀人才产生很强的吸引力。目前一些发达城市的中资银行已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一些业务骨干纷纷投身外资银行机构。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战略目标

一、商业银行财务资源的研究范围

(一)商业银行财务资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商业银行在社会中承担着金融服务职能,其生存发展同样依赖资源。商业银行要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投入资本费用,管理好资金、人力,并拓展市场。因此,广义的财务资源包括银行创造价值过程中的资金费用、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狭义的财务资源主要以纳入财务报告体系核算的资金和经营费用为主。限于篇幅及研究范围。本文拟在狭义范围内进行探讨。

(二)财务资源的配置

财务资源配置源于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资源的基本属性。经济学认为资源是稀缺的,但资源又是可选择的,这使得资源配置成为必要。从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商业银行创造价值必先投入资本作为保障,提高人力费用吸引高端金融人才,加大营销费用开拓市场,财务资源的配置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源配置,即各种财务资源在银行内的不同空间和时间进行配置,为银行创造价值服务。空间配置包括机构、部门、产品和客户;时间配置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阶段。财务资源配置讲求效果,通过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可以监测和考察配置情况。

二、战略目标导向的提出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1 根据委托理论,现代商业银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股东控制力逐渐弱化,股东目标与管理层目标极易出现不一致的状况。而依据行为科学理论,商业银行的员工行为也对战略目标产生较大影响,只有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才能确保实现战略目标。因此,为传导银行股东的战略意图,明确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必须公正有效地配置财务资源,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管理层目标、员工目标与银行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将银行的发展理念传达到每个层级和每一位员工,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2 许多专家学者非常重视财务资源的配置问题,余永定等(2002)从宏观层面指出资源配置是在不同的生产目的之间合理地分配与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不管在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下,人们都不得不考虑或者面临的主要决策:一是生产哪些产品(或提供哪些劳务)并生产(或提供)多少;二是怎样生产(或提供);三是如何分配并且向谁分配这些产品(或劳务)。赵丽芳(2006)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财务资源配置进行研究,提出存在明确市场价格的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条件是各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之比。微观个体保持可持续的增长,才能为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合理化提供一个基础。周密、张曾莲(2005)从委托关系出发,指出企业集权或分权模式影响财务信息传递并影响资源配置。张正国(2005)从财务契约属性出发。认为财务契约是财务资源配置的工具,财务资源配置的结果体现财权在企业中的配置。有专家学者从企业存在的宏观和微观环境的角度进行探索,或者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角度研究资源配置,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认为,研究财务资源配置的环境和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未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即没有系统地解决财务资源配置的基本目标、实施过程和配置结果等问题。财务资源配置离不开企业的财务活动,财务活动的目标和方法对资源配置具有指导意义。

(二)战略目标为导向的财务资源配置

迈克尔-波特有言:“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并非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价值创造来自于某些特定的活动。即战略环节。企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企业在某个特定的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这种优势是决定资源利用方式的基本变量。”商业银行必须以价值增值为目标,实施价值管理,唯有为股东创造实际的经济价值方能生存。而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就是规划银行的发展方向,发掘什么能增加银行价值以及如何增加银行价值。银行战略决定了如何把稀缺的财务资源分配给最有价值的活动,因此,本文提出以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为导向配置财务资源。战略目标回答了则务资源配置的基本目标:即实现银行的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管理,量化分解战略目标,将财务资源在银行中的机构、产品、部门和客户等四重体系中实施配置,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监测和考察财务资源的配置效果。

三、战略目标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战略目标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表现在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在战略目标制定阶段。管理者必须考虑资源配置因素,而战略目标为资源配置指明了方向和基本原则。在战略目标分解和实施阶段。资源按照分解路径配置到各实施机构和部门,为战略目标的实施保驾护航。在战略目标考核阶段,前期配置的资源势必成为考核对象,是否达到投入产出的效果,实现的效果如何,都需要进行验证,当期的验证结果为下阶段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一)战略目标指出资源配置方向

商业银行制定战略目标的中心思想是立足于优势和机遇。消除弱点迎接挑战。规划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弱点属于银行自身竞争能力的内部因素,机遇和挑战属于金融环境、竞争对手等外部因素。明确了当前的形势和环境,商业银行要着重分析如何实现战略目标,即哪些产品、项目或部门在创造价值。他们的贡献度、发展潜力和不可替代性对价值创造产生何种影响,为保持和发展产品、项目和部门的竞争力需要配置哪些财务资源。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明确地指出,财务资源配置的目标是保持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创造价值的领域上。

(二)战略目标指明资源配置路径

商业银行财务资源的分配是通过分解战略目标以财务预算形式实现的。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通过财务预算的方式分解并传导,在预算过程中不仅明确责任权利。也对财务资源进行预算和分解。财务预算运用财务会计手段将战略目标与经营计划和具体的作业联系起来,将宏大的战略目标以解码的方式落实到具体的部门、机构直至个人。财务预算对财务资源的配置要与战略目标相匹配,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能够创造价值的产品和部门中,因此配置过程要经过反复的推敲论证和“讨价还价”。

在财务资源配置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产品价格,扭曲和模糊的价格必然影响资源配置的效果,商业银行通过比较应用存贷款利率、上调央行利率等资金价格,制定内部产品的转移价格,较好地解决了财务资源配置标准的问题。

(三)战略目标验证资源配置效果

商业银行财务资源配置的效果是通

过考核战略目标来实现的。对商业银行战略目标的考核同时也是评价资源配置效果的过程。现代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以EVA为主要指标的考核体系衡量辖属产品、部门和机构创造的价值。EVA指标中包含资金的成本、风险和人力费用、营销费用等资源,通过对比同行业和内部预算,可以衡量商业银行资源投入创造价值的比率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从而为分析财务资源配置效果、调整资金和费用的使用思路提供支持和借鉴。

商业银行股权分散,机构庞大,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管理层以及管理层与基层之间存在多层委托关系。通过战略目标考核,商业银行建立了以财务资源配置为基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措施紧密联系运用,一方面规范和约束人和员工的行为。另一方面发挥财务资源的激励作用,使得人目标与银行目标协同一致。通过考核评价各级人的完成战略目标的情况,使得财务资源不停留于表面上的配置,而把资源配置转化为人和员工的动力和压力,提升组织和成员的执行力,促使组织和成员达到目标。

四、启示与不足

战略目标指出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战略目标指导财务资源的配置。在执行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财务资源发挥保障和激励约束的作用,支持商业银行实现战略目标。两者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效配置财务资源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战略目标要明确,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定位决定了财务资源总量;其次,财务预算管理要准确地将战略目标分解到具体的实施部门,预算过程决定了财务资源配置的份额;最后,财务考核要透明,考核结果一方面验证财务资源的配置效果,另一方面与商业银行管理层和员工奖惩紧密结合,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一般服务于银行的内部发展。而商业银行在社会中同样扮演重要的金融角色,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承担相应的义务。完成与此相关义务同样需要财务资源的支持,如何配置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周晓惠,许永池论企业财务资源优化[1]财会通讯,2006(7)

[2]赵丽芳现代企业财务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研究视角及拓展[J]当代财经,2006(3)

[3]张正国谈财务契约与财务资源配置[J]财会月刊,2005(11)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扩张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98-02

一、引言

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是困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事实上,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并非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辨证来看,过度盲目的业务发展,必定相应增大风险;单纯强调风险防范,势必影响业务发展。商业银行一方面强调加快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风险的控制防范,就是寻求保持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相对平衡,以最小的风险代价换取最大程度的业务发展。因此如何正确地看待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又如何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平衡效率与风险控制、质量与市场份额的关系,正是商业银行目前关注且正在积极解决的一大课题。

二、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特殊行业,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总是与各种风险相伴随,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常规工作,商业银行的价值和收益直接体现在对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上。目前我国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还不规范,社会信用环境和意识依然较差,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趋于增加和多样化,防范的困难日益加大,因此风险防范将贯穿整个业务发展的全过程,防范信贷风险是银行业的生命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是操作风险,因此严格规范业务全程操作,可以避免风险,减少不良信贷产生,保证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在信贷业务操作中,即便是优质行业、优质客户也不能忽视风险的存在,迷信好行业、好客户、大客户的工作态度是不可取的,危害很大,这种态度往往影响对一个企业风险的正确分析判断和把握。除此之外,基础管理风险也不容忽视,前几年发生在中国银行的“高山案”及德州建行“刁娜案件”、邯郸农行的“金库案件”等一系列金融案件,究其根本也是基础管理存在薄弱环节,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防范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有章不循、违规操作造成的。当然只要银行开门营业,就会有风险存在,关键是如何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和驾驭风险。一个银行的综合风险防范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就决定了银行发展的好坏,因此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商业银行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准,只有控制好风险才能提高资产质量,保证高质量的业务发展。

三、商业银行业务扩张中的风险成因解析

(一)内因:商业银行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

1.信贷风险控制目标不明确。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和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机制。表现在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当激励不足时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时则容易选择铤而走险。同时,当贷款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所谓信贷委员会的集体负责制度来承担责任,结果是人人负责而人人又不负责,使得责任的追究无从着手,以致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或是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以致信贷业务持续萎缩;或是无视信贷资产风险,盲目发放贷款,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2.信贷风险制度执行不力,存在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信贷人员做不出有深度的调查,对于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采信和运用。二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放松对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贷后管理仅限于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三是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

3.信贷风险控制广度不够。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风险全程控制的理念,忽略对风险事前、事中控制。在对客户目标的选择定位、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贷款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4.信贷风险控制力度大小失当。在经济杠杆运用上,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的异常机制;该重奖的信贷资产没有得到重奖,不该重奖的信贷资产却因清收了大量不良贷款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奖励。

(二)外因: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多,制约强度大

1.政府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所谓政府信贷风险是指在政府信用的引导下,银行向政府发放的或者向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的贷款,由于政府行为而使银行面临的坏账风险。它是以市场化的面目出现的,银行可能并未与政府发生直接的信贷关系,但信贷风险的发生却与政府的行为密不可分。

2.消费信贷的法律环境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3.企业财务报表失真及集团客户关联交易问题突出。银行目前遇到的很大困难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使得银行的评估办法基本无效。尤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很难审查,由于上市公司大都是部分上市,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说明不了问题,因为他们与集团之间存在着重大关联交易,而集团公司则往往借助多种融资渠道,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上市公司的复杂的企业族群。这种跨领域的多元化集团运作,增大了公众、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的监管难度,而一旦问题爆发,将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

四、应对措施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营 管理模式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一、商业银行的含义

商业银行作为银行中的一种,与其他任何类型的银行一样,都是以经营货币资本和相关的业务为主,主要以赢利为主要目标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不是一般的企业,但又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它经营的是货币资本,主要活动范围是货币信用领域,它需要进行独立核算,要拥有足够多的自由资本。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虽然具有企业的性质,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和一般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业务活动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商品价值和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演变历程

以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为例,它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了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新一轮混业经营。在上个世纪经济危机以前,美国的金融业竞争自由,基本不受限制,证券业和银行业之间界限不太清楚,显得比较模糊,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市场准入也十分宽松,证券市场的高额利润使得商业银行也转入到投资证券业务上来了。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对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进行了重新认识,这也就成了混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历史转折点,慢慢地美国政府就加强了对银行监督的法律建设,像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投资公司法、1968年威廉斯法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很快好的经营管理方法也就越来越多,逐步向新一轮的经营模式转变。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模式太守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已脱离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股份制管理,在模式和方法上来看还是比较守旧。主要是通过制订相关制度,再进行制度的颁布,和检查执行,对于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和纠正这样一种模式来进行银行内控的管理,常说的就是岗位分工法。这种管理模式有好处也有其不足之点,因为大量的制度和规定的处罚权掌握在在岗员工的手中,管理层和员工所面对的管理业务各不相同,操作时的领域跨度也太大,在专业能力上很受限制,所以在岗员工就很难以全面准确的掌握内控制度。再说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流动大,使得管理层对在岗员工的培训和检查的强度也越来越多,在这样一种工作状态下,导致普通员工和管理层都面临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使得银行内部整个工作业绩和效率无法得以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银行的控制力和其发展不相适应,从而产生许多不良资产,要想解决不良资产,就得进一步加快发展,这样管理层及员工的工作量就又加大,久而久之,产生了负效应,导致整个金融业受阻。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竞争力

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各系统之间的竞争十分薄弱,主要是通过各项业务的进展来进行推动,如目标考核机制等等。因此导致很多管理层及员工为了通过考核,吸收更大更强的客户资源,多数员工或管理层或采用急功近利的营销经营模式,有些员工为了个人利益,通过与客户关系来给银行带来资源,以此来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各员工之间为了争抢客户之间产生了个人利益的竞争,过分强调员工带来的业绩,使得银行内部团队能力不强,而并非积极向上的竞争力。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没有科学的战略规划

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还没有科学的战略规划,同时也缺乏明确的银行定位,主要采用的经营理念是在短期内做大做强,也没有长期的战备思想。由此看来,商业银行要想在短时间内加入大银行的行列,其增长速度是让人难以想像的,而且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也会存在多方因素的制约,如经营模式、业务项目、功能定位和相应的国家信贷政策等,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和如何构建现代化管理理念上也会存在太多的差异。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战略规划也是目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所必须面对的一大工程。

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产生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是主观原因。一般都认为提高银行竞争力需要有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而对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的具体来源不太了解,还有只想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却不知道是由更精细的专业化分工结合新技术的有效运用为依托,反而在权限的把握上做得不到位,因此要认识到管理构架的缺陷,尽可能更多的依靠管理层的主观因素相结合来进行管理。其次是客观原因。这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时的产业基础关系重大。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了解到,跨国商业银行大都经历了从最初为区域中小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贸易融资或“自偿性”融资服务,到逐步参与大型制造业及投资项目的融资服务,再到工业资本逐步与银行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以明确的产业支柱为基础的“全国性”银行兼并和业务扩张的过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商业银行对产业支柱的依托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总之,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上来看,要利用新的指导思想,建立更为清晰明确的战略管理结构,对银行内各项业务的流程和岗位分工要进行重组,还可利用目前发达的电子计算机系统,来建立网上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永保商业银行经营的活力,提高商业银行在日益高涨的金融环境下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黎清.商业银行转型的趋势和策略[J].当代金融家,2012,(5):76-79.

[2]赵惠芳,翟晓蕾,潘立生.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有用性的实证研究[J].新会计,2009,(2):119-124.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的发展现状

(一)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拉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为迎接入世后外资银行的竞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快速发展。中间业务收入达到一定规模。但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总收入的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平均为7%~8%,比例最高的中国银行也只有17%。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低,产品雷同,造成盈利能力差,“没卖点”

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中,大多数停留于以银行支付中介为基础和以信用中介职能为基础的中间业务,这些传统结算业务、服务性的收付款业务品种收入约占中间业务收入的90%左右。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结算类、类、外汇买卖及结售汇、咨询类和房改金融业务等,这6项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86%。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到260多种,但60%集中在代收代付、结售汇、结算等劳务型业务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低附加值产品,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润率很低。相比之下,那些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却很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存在发展战略和规划不明确,缺乏全局性

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造成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经营原则、经营范围难以把握,完全由各行根据自己的理解实施,缺乏规范性和长期性,分业经营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注重科技投入,不短提高中间业务品种的科技含量,但是却相反专业人才,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五)我国商业银行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从业人员,并且错误理解“关系营销学“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随着新的产品和服务的增多,营销已经成为只有战略者才能生存的阵地。西方商业银行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这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二)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三)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全局,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二)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三)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或者银行为客户提供银行信用,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或银行信用补偿。

(五)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孙连军.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辽宁经济,2007.3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销创新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在办理这类业务时,银行处于受委托的地位以中间人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

一、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三驾马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业务是存款业务,其间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存款业务服务,维护存款客户关系,从而稳定并增加存款。其间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委托贷款、代收代付等业务领域。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今,从200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中间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主要以防范风险和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据金融界权威人士的披露,2002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3.8%,2003年即达5.63%,2004年更增加至8%左右;从1995年到200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69亿元增加到389亿元,年均增长25.6%。银行卡等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消费金额急剧扩大;代收代付业务总量、笔数不断增大,业务范围包罗万象;业务市场逐步扩大;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增加。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商业银行如果仅靠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难以生存。2007年,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中间业务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其作用和影响将是长久的、具有决定意义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在银行领域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1.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2.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3.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2.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3.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等,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等。

5.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第10篇

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任何企业经营

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试对什么是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的关系,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过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商业银行智能开发

一、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就是商业银行等组织通过培训或开发项目

增进或提高银行职员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习惯上,智能开发被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而培训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1智能开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是指负债性经营、风险性经营和盈利性经营。因此,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金融产业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产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安全性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风险。金融风险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发生,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因此产生的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了损失或不利因素被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即期的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储蓄者,另一头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只有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因此,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出现存款不能兑付时,极易产生社会波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努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作为商业银行,研究和掌握流动性要比一般企业显得更为重要。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要比出现经营亏损更为可怕。流动性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如何安排三者之间的比例,灵活调度,是银行家最重要的经营诀窍和经营艺术。

所以,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支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犯罪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而又要完成作为企业必须完成的盈利目标,所以就必须通过培训使管理者了解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学习现代金融制度。懂得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分析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如何转移风险,如何预防风险都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这种"三性"方针,要始终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的作用的发挥,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难怪西方商业银行无不把人力资源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最珍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看作保障正常运营的最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行并获得盈利,需要一个敏锐的、平稳发挥功能的员工队伍,需要这一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智慧、知识与诚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经过对员工进行智能开发,或者说培训。

2.2智能开发商业银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停变化。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停的"推陈出新"以满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否则终必遭市场所淘汰。银行因为外界的刺激则必须力争上游,在服务的性能、品质上不断创新。因此,如果组织外界的大环境在变化、在进步,而维系整个组织成败的“人”品质方面却没有进步,势必使组织在可见的未来,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除非是垄断,而垄断毕竟是少有的、暂时的。

当代金融新浪潮虽然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努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业务和优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应审时度势,在指导方针、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活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传统优势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去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而这一切的背后首先需要的就是银行员工及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根据客观变化的要求,适时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保持一支生气勃勃、技能超群的员工队伍。离开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将逐渐放宽,这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机构也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并且,随着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国有银行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竞争是将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资本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但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一切竞争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国际银行业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速度因高科技、高技术的引入而逐步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进了银行门,就是国家人",因此导致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一部分银行职员放松自身的学习。这势必影响银行银行职员的整体的素质,导致竞争的劣势。面对变化无常的经营前景,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培训的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值得借鉴的是,由于意识到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香港汇丰银行仅香港地区每年花在员工培训开支就达9000亿港币,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已使该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们在市场份额占用率上均已超过对手而名列前茅。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培训这一环节。

2.3智能开发是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在组织中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

不断的学习。不但要熟练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有关的新技

术和新方法,使自己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

有长远计划的人,一般都渴望能有学习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员工的这些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降低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更加强烈。

因此,智能开发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组织的重用,从而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现代商业银行安排职员参加培训,通过去国外分行任职,去先进银行学习,或者去先进国家进修等形式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经过培训的银行职员,不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也改善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和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它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它拥有业务经营的自有资金,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按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与其他工商企业并无二致。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截然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的金融服务。

与一般性企业相比,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其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对象和多功能的服务品种也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与一般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是金融媒介,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同样发挥信用中介作用。从这方面讲,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它经营一切零售和批发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放款业务中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当然,随着各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现代商业银行呈现了业务经营综合化、银行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银行电子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为传统商业银行打破地域限制,迈入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的全球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伴随着新的经营方式、业务品种、交易方法的出现,使商业银行步入了更多的新领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场真正的挑战。

现代商业银行的这种特征自然对其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决定了其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现代商业银行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员工熟悉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员工掌握与银行业相关的工业、贸易、商业、财税、甚至理工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仅要掌握信贷、储蓄、会计等基本业务知识,而且对国际、国内的最新管理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国际化,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业务,员工不仅要熟悉本币业务,而且要了解外币业务,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而且要掌握英语、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要想拥有这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为员工提供的全方位的培训机会。

三、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原则

为了指导商业银行智能开发工作有效进行,必须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的原则

员工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平。所以,员工培训必须兼顾这两方面。银

行是接触大量钱财的场所,银行职员的道德水平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每个新行员的重要课题,通过培训,熟悉有关银行职业道德和银行规范的内容,并逐步转化成自身的素质。而对于老行员,尤其是中、高层领导干部,更要不断强化道德原则和金融纪律规范的约束,一旦这些掌握了较高权力或专业技能的人员出现了道德问题,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1995年,拥有232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仅以1.6英镑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面教训。导致这家著名的银行破产的罪魁祸首就是其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利森,他利用职务之便,违规进行期货交易导致了这场恶果。纵观我国的金融案件,从犯罪人的角度讲,都是其道德水平不过关。尤其在我国金融监管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更要加强有关职业道德的培训。

2.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的原则

全员培训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在职的各级各类银行职员都进行培训,这是提高全员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全体职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全员培训往往是针对共性的、基础的内容,例如,银行内部规范、银行职业道德。根据银行职员的分工和级别的不同,应该把重点放在分类培训上。对于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教程、设计不同的培训评估方案。

3.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原则

培训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严格考核

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考核合格,才能择优录用或提拔。鉴于很多培训只是为了提高素质,因此对受训人员择优奖励就成为调动其积极性的有利杠杆。要根据考核成绩,设不同的奖励等级,还可记入档案,与今后的奖励、晋级等挂起钩来。

4.激发兴趣原则

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就成为培训工作的一个关键。人们总是出于某种动机而学习,这种动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只有学习动机是积极的,学习效率才会高。并且,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技术、知识和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更多的人深切的感到学习的重要性,"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建立学习性的组织,这就是要求通过银行培训倡导终生学习之风,培养职员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

5.前瞻性与连续性原则

员工培训有的能立竿见影,很快反应到员工绩效上,有的则可能若干年后才可能

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很多主管人员来说,这似乎是"赔本买卖"。若缺乏高瞻远瞩

的魄力,对员工培训就不会有积极性。因此,抓好员工培训,各级主管人员要把目光

放远,胸怀放大,从长远发展考虑,舍得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在考虑到培训的长

远性的同时,鉴于培训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应注意到不同培训计划之间的连续和衔

接。通过一项项培训的有机结合,将整个组织对其员工的长远培训目标和总体计划体

现和反映出来,使员工通过一个一个层次,一个一个阶段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

面的素质。

四、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形式――培训

1.培训的过程

1.1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必须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就是劳民伤财。所以在培训之前,商业银行必须对人员素质的现状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或者是预测未来,培养适合商业银行超前发展的人才。因此,培训的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可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和个体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这三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而认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是确定培训需求的两个主要技术。任务分析是从分析某个岗位要求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出发,从而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和范围,它一般是针对新行员的;工作绩效分析是找到在岗行员现有的工作水平与期望的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愿意做的。如果是不能做的,就说明培训的不够;如果是不愿意做的,就需要采取激励的手段。

1.2确定培训目标

商业银行的职员构成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和等级序列。因此在整体的人员素质要求下,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职员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如果按照等级序列,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人员结构划分为前台业务人员、中级职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前台业务人员直接接触客户和现金,因此我们对其确定的培训目标就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对于来自银行外部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银行所应采取的最基本对策就是加强内部控制。为此,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操作程序和相关要求,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这些都是一线职员的重点培训内容,他们要具备洞察可疑之处的职业嗅觉,一旦在基层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应变和补救措施,防范欺诈行为。

对于中级职员,在经过培训之后,他们应该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情况,熟悉相关的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高级管理人员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职称,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随机事件能够应变自如,熟悉政策法规,要有开阔的眼界,掌握管理技巧,具备较高的决策、协调、指挥能力。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快培养一大批领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的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造就一批银行家。为此我们要对在职的各级行员,特别是二级行行长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培养出相当一批精通本外币业务、善于领导管理、熟悉有关法律、了解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可担任二级行行长以上职务的商业银行优秀管理人才,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宏大目标的迫切需要。

至于不同部门的职员,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以客户服务部为例(客户服务部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的营销员,负责拓展市场、受理和采集客户需求、营销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企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以求在竞争中取胜,它更需强调"客户是上帝"的原则。尤其在加入WTO之后,我们的国有银行不可避免的要流失一部分优质的客户,我们必须不断加快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我们的市场分额。因此,商业银行要客户服务培训放在重点位置上。客户服务部的职员较其他部门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例如客户服务部的主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自身的现象与修养,维护该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整体利益;具有一定的银行从业经验,熟悉该行大多数业务的基本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能够熟练掌握该行的优势和特色业务;了解该行的历史、组织机构、运营机制、经营模式、在当地及全国的市场份额及地位,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业务优势、主要客户分布等;掌握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信贷政策以及该行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交和公关能力,善于与人沟通与合作。

培训目标是评估机制的基础,因此要力求定量化和可操作性强。

1.3选择培训方式

培养高素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不论是离职培训或

是在职培训,在国内培训或是到国外培训,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高质量的培训教材,不但要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更要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新经验,并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西方商业银行在其几百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经验编入我们的教材,有助于开阔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视野,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当然,对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不应照搬照抄,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变化过程中,许多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别还很大。例如,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以其业务普遍综合化、多样化为基础的,而我国对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政策,这必然会影响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因此,要注意培训教材和金融法规、规范性文件的统一性。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经验,也要认真总结归纳,进行分析比较。这是我们在选择和编写培训教材时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

除了培训教材,还有一种重要的培训方式就是案例分析。这一方式适合各个层次上的银行职员。对于新行员来说,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环境和管理实践,而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对案例的研究,能够开发出受训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积累他们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决策与应变能力。例如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从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来看,我国的金融领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通过对这一经典案例的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4培训效果的评估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之后,必须经过培训效果的评估,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

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估就是检验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培训活动的普遍化,培训评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家对经营成本都很谨慎和敏感。钱花出去了,就要看到成效。另外,从法律的角度,企业为了在员工培训和开发的组织活动中保持公正、合理、合法的形象,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程序和操作程序,即完善的评估制度系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培训中心,但培训体制还比较混乱。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商业银行之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培训机构,中央银行必然成为这个牵头部门,央行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适时调整各商业银行的培训目标和规划,对其下所有商业银行的培训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并对其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培训评估的时候,因为对不同层次的职员所设定的培训目标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员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案。评估的结果和成绩应记入每个人的培训档案。这里,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培训考核的成绩或积分累计,作为年度等级考核、资格认定、升迁奖励的重要依据。

2.培训的形式

2.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可以促进学习的竞争,创造学习的气氛。可以同时培训许多人,充分利

用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法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较差。

集中培训有几种方法:基础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入行的员工;业务培训的目的是熟悉各种票据、工作程序,各种具体规定和要求等;中坚培训是指对工作骨干的培训专门培训则是针对某相专门业务的培训,如外汇业务;特殊培训即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培训,如计算机联网的运用。

2.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一般是一帮一的以老带新,所以针对性较强。

在职培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轮换制度。具体讲,是把有培养前途管理层人员,横向的在组织机构的同一层次上,从一个部门调换到另一个部门。例如营业部的主管人员去负责信贷部的工作,以后又去担任外汇业务部门的领导。由此可见,它不同于职务提升,不是垂直的在组织机构的上下级别之间进行调动。一般来说,事先并不规定轮换时间的长短。但要让被轮换者感到,自己将"永久性"的工作,这样才可能使其在新岗位上认真钻研。

这种轮换形式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首先,被轮换者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负责,连续经历不同的情况,能够取得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受训者可以深入了解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再次,这种方法有助于形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对于培养银行领导层的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

(2)技术比赛

技术比赛种类很多,但点钞是必须参加的,其他科目可以自愿参加。技术比赛也是一种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3)电话培训

一般是请某个顾客用电话向各支行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然后把各支行的回答进行比较。这样做是因为技术比赛和各种考试看不出职员的服务态度如何,而顾客用电话联系业务时,就可以对职员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各支行及当事人,以便于总结经验。

2.3自我学习

就是引导职员自学,这是对集中培训和在职培训进行补充的一种形式。它的优点是比较系统,可以将以上两种形式中学不到的东西系统的补充一下,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比较灵活。但是完全靠自学,缺乏必要的指导,遇到难题弄不通,会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促进自学,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考试制度,职员们可以自愿参加,借此衡量自己所达到的成度。考试成绩放在人力资源部门,但并不与工资和升迁挂钩,只是作为促进学习的辅助手段。

3.外出研修

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职业性强,时间充裕,可以深入学习。但由于成本较大,

这种方式不可能面向全体职员,在受训人数上受到限制。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采取了出国考察、到外地考察或到兄弟银行学习的方式,但往往存在着计划不周详,行程目的不明;以培训为名,休闲活动过多的问题。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国家钱财,实际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容易使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尤其是出国考察的项目应该由上级部门严格审查,而所有考察结束,都要对考察汇报进行评价。

五、结论

当今国内外知名企业无论是对于培训的认识,还是自身培训的方法、手段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任何有志之士都应该把员工培训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带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自觉的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但对培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培训水平和培训手段,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国际上企业员工培训的趋势不十分了解,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商业银行的员工培训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有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从长远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向一流的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

参考文献

1、蔡鄂生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2、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3、戴相龙《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4、刘卫东等《中国银行基础培训教材》中国银行教育部1998年版

5、加里.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人大出版社1999年版

6、韦任重《人才开发》1999年第6期P45

7、张成福等《现代培训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

第11篇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三驾马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业务是存款业务,其间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存款业务服务,维护存款客户关系,从而稳定并增加存款。其间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委托贷款、代收代付等业务领域。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今,从200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中间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主要以防范风险和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据金融界权威人士的披露,2002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3.8%,2003年即达5.63%,2004年更增加至8%左右;从1995年到200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由69亿元增加到389亿元,年均增长25.6%。银行卡等业务呈现高速增长,消费金额急剧扩大;代收代付业务总量、笔数不断增大,业务范围包罗万象;业务市场逐步扩大;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增加。

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在地域、业务种类、客户对象等各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在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商业银行如果仅靠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将难以生存。2007年,加强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中间业务直接取决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其作用和影响将是长久的、具有决定意义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尝试研究出的营销管理创新在银行领域已经能较为熟练的运用,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根据西方的商业银行的营销手段及发展特点,配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讨论中间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1.建立商业银行战略性营销管理过程模型及营销目标

首先进行营销策划,银行应该决定如何对实现营销计划的目标过程中的进展衡量以及谁对者这一衡量工作负责,换句话说,计划本身应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如何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达到了目的”,无论是何种原因,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评估并且对营销组合进行调整或是微调都十分重要。

2.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营业网点,在空间上,从城市包围农村,要按照先从外部技术等环境较好的大城市开始,再逐步向中、小城市,甚至农村推进。在时间上,先立足发展,如咨询、理财、基金托管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待人员素质提高,再发展风险较大、收益丰厚的业务品种,并逐步向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拓展。

3.制定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战略战术

商业银行营销战略,是指商业银行将其所处环境中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与商业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结合起来,以期实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销创新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

银行营销的服务渠道的发展走过了从单一、片面到整体,再到多元、一体化发展的轨迹,而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金融业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不受营业时间、营业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银行服务的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日益受到客户青睐,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据统计,招商银行60%以上的业务已经实现了非柜台化操作,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

2.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个性化服务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竞争的着力点和核心所在。

3.切实提高认识、转变经营理念、提高服务水平

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使两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4.把握网络背景下中间业务新的发展变化趋势

银行业务的网络化促使银行的组织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银行中间业务由类传统业务向创新类业务的转变,商业银行在发展创新类中间业务时已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或者暂时占用客户的委托资金,或者垫付一定的资金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等,这时银行收取的手续费就不仅仅是劳务补偿,同时也包含着利息补偿、风险补偿等。

5.注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间业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

各商业银行要重视中间业务人才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对从事中间业务开发等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复合性知识,具备多种适应工作能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张汉飞:银行业全面开放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3]钱弘道:中国法学何处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89.

第12篇

一、现代商业银行与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

1.现代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含义

所谓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就是商业银行等组织通过培训或开发项目

增进或提高银行职员能力水平和组织业绩的一种有计划的、连续性的工作。习惯上,智能开发被称为培训。

2.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

智能开发与现代商业银行的兴衰密切相关。因为信息和知识是现代企业前进的推动力,而培训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最有效途径。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特殊的角色。它作为金融体系的主体、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命脉,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杠杆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智能开发对于现代商业银行来说具有更重大的意义。

2.1智能开发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是指负债性经营、风险性经营和盈利性经营。因此,保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及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金融产业是一种竞争激烈的高风险产业。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安全性的核心就在于正确处理风险。金融风险并非在金融危机爆发时才发生,金融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常常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面所掩盖着。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因此产生的有借有还、存款此存彼取、贷款此还彼借,导致了损失或不利因素被这种信用循环所掩盖。同时商业银行具有信用货币发行和创造信用的功能,从而使得本来属于即期的金融风险的后果,可能由于通货膨胀、借新还旧、贷款还息等形式掩盖事实上的金融损失。另外,商业银行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组织,它一头连接着成千上万的储蓄者,另一头聚集着众多的投资者。因此只有在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同时,通过贷款才能创造派生存款。因此金融风险不仅具有对原生存款者和初始投资者广泛的影响,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因此,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出现存款不能兑付时,极易产生社会波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努力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要能够依据一定的方法、制度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流动性问题是任何财务活动和金融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作为商业银行,研究和掌握流动性要比一般企业显得更为重要。银行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对银行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威胁要比出现经营亏损更为可怕。流动性是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如何安排三者之间的比例,灵活调度,是银行家最重要的经营诀窍和经营艺术。

所以,商业银行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面临着包括信用风险、支付风险、资产损失风险、犯罪风险等在内的各种风险,而又要完成作为企业必须完成的盈利目标,所以就必须通过培训使管理者了解金融风险的性质、产生条件;识别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导致损失的因素;掌握概率统计知识以及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各项金融风险的技术性参数;学习现代金融制度。懂得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分析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如何控制和减少风险,如何转移风险,如何预防风险都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所必备的素质。

要真正实现商业银行的这种"三性"方针,要始终保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的作用的发挥,人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难怪西方商业银行无不把人力资源视为资产负债表上看不到的最重要的资产和最珍贵的资源,把人力资源看作保障正常运营的最有效保证。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行并获得盈利,需要一个敏锐的、平稳发挥功能的员工队伍,需要这一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有智慧、知识与诚信,而这些恰恰都需要经过对员工进行智能开发,或者说培训。

2.2智能开发商业银行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由于科技知识的突飞猛进,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停变化。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演进的过程中,组织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停的"推陈出新"以满足整个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否则终必遭市场所淘汰。银行因为外界的刺激则必须力争上游,在服务的性能、品质上不断创新。因此,如果组织外界的大环境在变化、在进步,而维系整个组织成败?quot;人"品质方面却没有进步,势必使组织在可见的未来,丧失了在市场上与同业竞争的能力,除非是垄断,而垄断毕竟是少有的、暂时的。

当代金融新浪潮虽然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努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也为其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业务和优势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就应审时度势,在指导方针、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活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整,利用其传统优势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去适应新的环境与要求。而这一切的背后首先需要的就是银行员工及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银行根据客观变化的要求,适时不断的对员工进行培训与开发,保持一支生气勃勃、技能超群的员工队伍。离开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发展必将成为一句空话。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管制将逐渐放宽,这一方面加剧了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机构也进入金融领域与金融机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过去的垄断地位和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失。并且,随着加入WTO日程的日益临近,我们的国有银行也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挑战。竞争是将全方位的,包括管理竞争、业务竞争、资本竞争、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但人才竞争是最关键的内容,因为一切竞争都是以人为载体的。国际银行业服务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速度因高科技、高技术的引入而逐步加快,我国的商业银行对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的紧迫感也随之增加。

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还存在着一种旧观念"进了银行门,就是国家人",因此导致银行的有关部门忽视培训工作,一部分银行职员放松自身的学习。这势必影响银行银行职员的整体的素质,导致竞争的劣势。面对变化无常的经营前景,商业银行必须强化培训的意识,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值得借鉴的是,由于意识到培训所带来的巨大效益,香港汇丰银行仅香港地区每年花在员工培训开支就达9000亿港币,其培训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对培训的巨大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已使该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处于令人瞩目的地位,他们在市场份额占用率上均已超过对手而名列前茅。在强手如林的国际金融市场上,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紧紧抓住培训这一环节。

2.3智能开发是促进商业银行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

作为商业银行的员工,每个人都希望在组织中有成长晋升的机会,这就需要他们

不断的学习。不但要熟练自己的工作,还要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掌握有关的新技

术和新方法,使自己有比较宽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自己的职业道路

有长远计划的人,一般都渴望能有学习的机会,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员工的这些愿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降低工作热情,最终导致员工流失,尤其是优秀的员工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可能更加强烈。

因此,智能开发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之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组织的重用,从而对工作满腔热情,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这个角度看,智能开发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现代商业银行安排职员参加培训,通过去国外分行任职,去先进银行学习,或者去先进国家进修等形式都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经过培训的银行职员,不仅提高了素质和能力,也改善了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特征和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

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在各类金融机构中,它是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最大的一种。

与一般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具有一般工商企业的基本特征。它拥有业务经营的自有资金,以利润为最终目标,按商品经济的经营原则从事经营活动,这些与其他工商企业并无二致。但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截然不同。工商企业的经营对象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从事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的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相关的金融服务。

与一般性企业相比,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其多元化的业务经营对象和多功能的服务品种也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与一般金融企业相比,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与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是金融媒介,他们在经济生活中同样发挥信用中介作用。从这方面讲,商业银行与其他专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它经营一切零售和批发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在放款业务中具有信用创造的功能,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所无法比拟的。当然,随着各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各种金融机构相互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现代商业银行呈现了业务经营综合化、银行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银行电子化等新的发展趋势。这些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为传统商业银行打破地域限制,迈入国际金融市场,促进商业银行的全球经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伴随着新的经营方式、业务品种、交易方法的出现,使商业银行步入了更多的新领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讲是一场真正的挑战。

现代商业银行的这种特征自然对其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决定了其智能开发的目标定位。现代商业银行不仅要求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求员工熟悉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员工掌握与银行业相关的工业、贸易、商业、财税、甚至理工等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仅要掌握信贷、储蓄、会计等基本业务知识,而且对国际、国内的最新管理技术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国际化,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业务,员工不仅要熟悉本币业务,而且要了解外币业务,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而且要掌握英语、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要想拥有这样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商业银行为员工提供的全方位的培训机会。

三、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智能开发的原则

为了指导商业银行智能开发工作有效进行,必须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的原则

员工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平。所以,员工培训必须兼顾这两方面。银

行是接触大量钱财的场所,银行职员的道德水平是需要严格把关的。

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每个新行员的重要课题,通过培训,熟悉有关银行职业道德和银行规范的内容,并逐步转化成自身的素质。而对于老行员,尤其是中、高层领导干部,更要不断强化道德原则和金融纪律规范的约束,一旦这些掌握了较高权力或专业技能的人员出现了道德问题,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1995年,拥有232年历史的英国老牌银行――巴林银行仅以1.6英镑被荷兰国际集团收购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的反面教训。导致这家著名的银行破产的罪魁祸首就是其新加坡分行的经理兼交易负责人尼克.利森,他利用职务之便,违规进行期货交易导致了这场恶果。纵观我国的金融案件,从犯罪人的角度讲,都是其道德水平不过关。尤其在我国金融监管尚不完善的前提下,更要加强有关职业道德的培训。

2.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的原则

全员培训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在职的各级各类银行职员都进行培训,这是提高全员素质的必由之路。只有全体职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但全员培训往往是针对共性的、基础的内容,例如,银行内部规范、银行职业道德。根据银行职员的分工和级别的不同,应该把重点放在分类培训上。对于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教程、设计不同的培训评估方案。

3.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原则

培训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严格考核和择优奖励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严格考核

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只有考核合格,才能择优录用或提拔。鉴于很多培训只是为了提高素质,因此对受训人员择优奖励就成为调动其积极性的有利杠杆。要根据考核成绩,设不同的奖励等级,还可记入档案,与今后的奖励、晋级等挂起钩来。

4.激发兴趣原则

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就成为培训工作的一个关键。人们总是出于某种动机而学习,这种动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只有学习动机是积极的,学习效率才会高。并且,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技术、知识和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更多的人深切的感到学习的重要性,"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建立学习性的组织,这就是要求通过银行培训倡导终生学习之风,培养职员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

5.前瞻性与连续性原则

员工培训有的能立竿见影,很快反应到员工绩效上,有的则可能若干年后才可能

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很多主管人员来说,这似乎是"赔本买卖"。若缺乏高瞻远瞩

的魄力,对员工培训就不会有积极性。因此,抓好员工培训,各级主管人员要把目光

放远,胸怀放大,从长远发展考虑,舍得投入必要的资金和人力。在考虑到培训的长

远性的同时,鉴于培训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还应注意到不同培训计划之间的连续和衔

接。通过一项项培训的有机结合,将整个组织对其员工的长远培训目标和总体计划体

现和反映出来,使员工通过一个一个层次,一个一个阶段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

面的素质。

四、现代商业银行智能开发的形式――培训

1.培训的过程

1.1确定培训需求

培训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必须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否则就是劳民伤财。所以在培训之前,商业银行必须对人员素质的现状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或者是预测未来,培养适合商业银行超前发展的人才。因此,培训的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培训需求。培训需求可从组织需求、工作需求和个体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这三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而认任务分析和工作绩效分析是确定培训需求的两个主要技术。任务分析是从分析某个岗位要求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出发,从而确定需要培训的内容和范围,它一般是针对新行员的;工作绩效分析是找到在岗行员现有的工作水平与期望的标准之间的差距,进而确定哪些是不能做的,哪些是不愿意做的。如果是不能做的,就说明培训的不够;如果是不愿意做的,就需要采取激励的手段。

1.2确定培训目标

商业银行的职员构成有不同的工作分工和等级序列。因此在整体的人员素质要求下,又要针对不同类别的职员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如果按照等级序列,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的人员结构划分为前台业务人员、中级职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由于前台业务人员直接接触客户和现金,因此我们对其确定的培训目标就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对于来自银行外部不法之徒的欺诈行为,银行所应采取的最基本对策就是加强内部控制。为此,银行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项业务的操作程序和相关要求,并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这些都是一线职员的重点培训内容,他们要具备洞察可疑之处的职业嗅觉,一旦在基层发现问题,能够及时采取应变和补救措施,防范欺诈行为。

对于中级职员,在经过培训之后,他们应该了解商业银行的运作情况,熟悉相关的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高级管理人员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资产,他们应该具有较高的技术职称,有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随机事件能够应变自如,熟悉政策法规,要有开阔的眼界,掌握管理技巧,具备较高的决策、协调、指挥能力。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看,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不足,是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快培养一大批领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的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造就一批银行家。为此我们要对在职的各级行员,特别是二级行行长以上的领导干部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培养出相当一批精通本外币业务、善于领导管理、熟悉有关法律、了解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政策、可担任二级行行长以上职务的商业银行优秀管理人才,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宏大目标的迫切需要。

至于不同部门的职员,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以客户服务部为例(客户服务部是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的营销员,负责拓展市场、受理和采集客户需求、营销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优质金融服务)。因为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性企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以求在竞争中取胜,它更需强调"客户是上帝"的原则。尤其在加入WTO之后,我们的国有银行不可避免的要流失一部分优质的客户,我们必须不断加快服务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我们的市场分额。因此,商业银行要客户服务培训放在重点位置上。客户服务部的职员较其他部门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例如客户服务部的主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自身的现象与修养,维护该商业银行的社会形象和整体利益;具有一定的银行从业经验,熟悉该行大多数业务的基本运作方式和操作流程,能够熟练掌握该行的优势和特色业务;了解该行的历史、组织机构、运营机制、经营模式、在当地及全国的市场份额及地位,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业务优势、主要客户分布等;掌握国家产业政策、银行信贷政策以及该行的经营战略和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交和公关能力,善于与人沟通与合?鳌?BR>培训目标是评估机制的基础,因此要力求定量化和可操作性强。

1.3选择培训方式

培养高素质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不论是离职培训或

是在职培训,在国内培训或是到国外培训,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培训教材。高质量的培训教材,不但要介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一般知识,更要充分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新经验,并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此,学习和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西方商业银行在其几百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经验编入我们的教材,有助于开阔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视野,并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当然,对西方商业银行的经验不应照搬照抄,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必须看到,我国商业银行正处在改革、变化过程中,许多制度还有待完善,有些方面与西方商业银行的差别还很大。例如,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以其业务普遍综合化、多样化为基础的,而我国对金融业仍实行分业经营政策,这必然会影响经营管理方法的运用。因此,要注意培训教材和金融法规、规范性文件的统一性。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经验,也要认真总结归纳,进行分析比较。这是我们在选择和编写培训教材时应当遵循的一般原则。

除了培训教材,还有一种重要的培训方式就是案例分析。这一方式适合各个层次上的银行职员。对于新行员来说,通过案例分析,能够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环境和管理实践,而对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对案例的研究,能够开发出受训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积累他们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决策与应变能力。例如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从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来看,我国的金融领域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通过对这一经典案例的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1.4培训效果的评估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之后,必须经过培训效果的评估,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培训

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估就是检验培训目标的完成情况。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培训活动的普遍化,培训评估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单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随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企业家对经营成本都很谨慎和敏感。钱花出去了,就要看到成效。另外,从法律的角度,企业为了在员工培训和开发的组织活动中保持公正、合理、合法的形象,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和规范的组织程序和操作程序,即完善的评估制度系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各自的培训中心,但培训体制还比较混乱。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商业银行之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培训机构,中央银行必然成为这个牵头部门,央行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适时调整各商业银行的培训目标和规划,对其下所有商业银行的培训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并对其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各商业银行在进行培训评估的时候,因为对不同层次的职员所设定的培训目标不同,所以要针对不同层次的职员设计不同的评估方案。评估的结果和成绩应记入每个人的培训档案。这里,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实际,探索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培训考核的成绩或积分累计,作为年度等级考核、资格认定、升迁奖励的重要依据。

2.培训的形式

2.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可以促进学习的竞争,创造学习的气氛。可以同时培训许多人,充分利

用师资力量;但是这种方法缺乏针对性,实用性较差。

集中培训有几种方法:基础培训主要是针对新入行的员工;业务培训的目的是熟悉各种票据、工作程序,各种具体规定和要求等;中坚培训是指对工作骨干的培训专门培训则是针对某相专门业务的培训,如外汇业务;特殊培训即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培训,如计算机联网的运用。

2.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的特点是实践性强,一般是一帮一的以老带新,所以针对性较强。

在职培训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轮换制度。具体讲,是把有培养前途管理层人员,横向的在组织机构的同一层次上,从一个部门调换到另一个部门。例如营业部的主管人员去负责信贷部的工作,以后又去担任外汇业务部门的领导。由此可见,它不同于职务提升,不是垂直的在组织机构的上下级别之间进行调动。一般来说,事先并不规定轮换时间的长短。但要让被轮换者感到,自己将"永久性"的工作,这样才可能使其在新岗位上认真钻研。

这种轮换形式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首先,被轮换者在各种不同的岗位上负责,连续经历不同的情况,能够取得各部门的实际工作经验:其次,受训者可以深入了解各部门管理人员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再次,这种方法有助于形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些对于培养银行领导层的接班人是非常重要的。

(2)技术比赛

技术比赛种类很多,但点钞是必须参加的,其他科目可以自愿参加。技术比赛也是一种考试,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3)电话培训

一般是请某个顾客用电话向各支行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然后把各支行的回答进行比较。这样做是因为技术比赛和各种考试看不出职员的服务态度如何,而顾客用电话联系业务时,就可以对职员的服务态度和业务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之后将这些情况反馈给各支行及当事人,以便于总结经验。

2.3自我学习

就是引导职员自学,这是对集中培训和在职培训进行补充的一种形式。它的优点是比较系统,可以将以上两种形式中学不到的东西系统的补充一下,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选择的学习,比较灵活。但是完全靠自学,缺乏必要的指导,遇到难题弄不通,会影响学习效果。

为了促进自学,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考试制度,职员们可以自愿参加,借此衡量自己所达到的成度。考试成绩放在人力资源部门,但并不与工资和升迁挂钩,只是作为促进学习的辅助手段。

3.外出研修

这种培训方式的优点是职业性强,时间充裕,可以深入学习。但由于成本较大,

这种方式不可能面向全体职员,在受训人数上受到限制。

目前,很多商业银行都采取了出国考察、到外地考察或到兄弟银行学习的方式,但往往存在着计划不周详,行程目的不明;以培训为名,休闲活动过多的问题。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国家钱财,实际工作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容易使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贪图享乐,腐化堕落。尤其是出国考察的项目应该由上级部门严格审查,而所有考察结束,都要对考察汇报进行评价。

五、结论

当今国内外知名企业无论是对于培训的认识,还是自身培训的方法、手段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是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任何有志之士都应该把员工培训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带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大事,自觉的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但对培训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培训水平和培训手段,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国际上企业员工培训的趋势不十分了解,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不利的。商业银行的员工培训工作还任重道远,只有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从长远看,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在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向一流的国际化商业银行迈进。

参考文献

1、蔡鄂生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全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年版

2、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3、戴相龙《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4、刘卫东等《中国银行基础培训教材》中国银行教育部1998年版

5、加里.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人大出版社1999年版

6、韦任重《人才开发》1999年第6期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