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7:2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交通银行发展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优秀论文一等奖(7篇,排名不分先后)
1、《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问题分析》(毛应梁,上海金融学会;张吉光,上海银行);
2、《新资本协议下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上海银行课题组);
3、《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及管控机制研究》(潘文波,张中朝,深圳银监局);
4、《西方银行业营销体制的演变和借鉴》(金麟,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5、《我国商业银行X效率和规模效率变迁的实证研究:SFA方法的运用》(彭琦,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6、《浅析中小企业融资策略与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王勇,交通银行蚌埠分行);
7、《授信业务的风险定价模型与实践--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新部分战略视角的研究》(李亚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王浩,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二、优秀论文二等奖(15篇,排名不分先后)
1、《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商业银行并购研究》(门庆成,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2、《放贷小企业:游走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陆颢,交通银行南通分行);
3、《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远期结售汇业务为例》(毛金明,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4、《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丁宁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丁溧,大连银行中山支行);
5、《金融市场创新突破口:对发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思考》(张梦锁,王大贤,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
6、《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分析》(徐昶,西南财经大学;刘小差,交通银行成都分行);
7、《关于流程银行及其构建策略的思考》(冯静生,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8、《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董事会和高管角度的分析》(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栾雪剑,交通银行总行);
9、《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一点思考》(巩斌,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教学学院);
10、《论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承诺业务》(周珊,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11、《将“SS-C-P”框架引入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系统》(李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2、《交叉销售与价值创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中的蓝海》(毛瑜,复旦大学;许慧,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13、《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张磊,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沈水辰,交通银行大连分行);
14、《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王鹏,马宁,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15、《优化中国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外部环境》(张卫,王聪,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本刊向所有应征者表示衷心感谢,我们将对上述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首先,实施品牌战略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外资银行技术和产品已经登陆中国,中资银行业纷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次,实施品牌战略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迈向新台阶的必然选择,过去几年在中国政府的引导下银行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获得了一定的转变,这些变化正在有利地推动中国银行业稳健提高竞争力,公司治理的改善,为银行在理念上重视品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再次,实施品牌战略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品牌战略的实施,将使银行依靠品牌带来的无形资产获取回报,这可以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稳定和强化银行的市场地位,品牌形象的地位和竞争将给银行带来积极的作用。
品牌战略与公司战略、人才战略、技术战略一起共同组成了银行发展战略,品牌战略不仅是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战略的连接点和着力点,我们要通过品牌的提升检验品牌实施的效果。以持续创新和谐为原则,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综上所述,处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商业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历史阶段,要实施品牌战略,必须使品牌建设与银行的总体地位相互结合。要明确企业的定位,累积品牌的优质内涵,银行的强势品牌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为,作为服务型企业,银行要把品牌建设放在社会积累上,要把着力点放在信誉最大化的关系上,以诚信为核心。我们要引进现代管理经验,形成后发优势,增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化优势,培养参与竞争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加银行品牌创新能力,一家银行品牌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
品牌竞争需要人才去打造,银行要全面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使每位员工都能从其自身特点出发,提高个人素质。加强战略管理。好的品牌管理必须要渗透到银行基层的方方面面,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打造高价值感的强势品牌,因此必须重视战略管理品牌的作用,强化品牌的执行力,保证全行品牌得以顺利的落实。
作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民族企业、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不但有服务中华大众的历史的积淀,也有创新求变的时代特征。交通银行面临着新的发展舞台和发展构想,将百年的品牌国际化已经成了交通银行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借鉴国际银行的特色和做法,整合境内外的经验,把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客户品牌和文化品牌,形成立体化的多维的服务体系。交通银行将依靠自身的努力,在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下,围绕银行战略转型的整体要求,全力打造客户信赖的国际一流的品牌形象,与大家一起在中国金融业改革中不断地探讨前行。
一
四年前秋天里的一个日子,吴春节奉交通银行总行命令,走马负责交通银行石家庄分行的全面工作。
此时的石家庄分行,像一个战斗间歇中的营地,军队已人困马乏、偃旗息鼓。吴春节焦急,踱步,面对这样一个局面――经营滑坡,市场萎缩,会议室门口还等着签字要调出的业务人才,怎么办?路在哪儿?
听了几天的情况介绍,转了几天网点,吴春节发现,这里有发展的宝贵资源,是一块肥沃的土地。
首先,党委一班人思想和业务素质良好。有的同志头脑清楚,敢打敢拼,有的同志工作细腻,熟悉业务,有的同志经验丰富,稳健多谋,更可贵的是,他们都有强烈的求变愿望,憋着一股劲:要强,不甘!
二
在2004年10月第一次全行员工大会上,吴春节言辞铿锵,掷地有声我们有出路,有一条根本的出路,那就是脱胎换骨,改革创新。 第一仗,减员增效。清理临时用工,没用的“走”;实行社会化押运,多余的“减”;成立待岗中心,不合格的“等”;明确客户经理职能,想上任的“考”;重新认定客户资源,管不好大户的“让”;出台支行升级标准,达不到目标的“撤”;精简机关人员,充实一线“下”;加强车辆管理,减少浪费“卖”。
抓培训,把培训办成常规学习的充电基地,把所有星期天都压上。不更新知识,不接收信息,不了解市场动态,怎么可能有高素质经营管理人员出现;不跟上市场,怎么能不被动挨打。请进最前沿的经济学家、市场专家、营销专家、产品推介专家,讲理念、讲管理、讲服务、讲礼仪,一批批优秀的年轻干部不断涌现,一个个年轻的骨干力量迅速成长,一群群优秀客户经理业绩越来越突出,从兴致勃勃地走进培训中心的年轻人脸上,看到了分行的未来和希望。
在分行发展战略上,吴春节认定,应充分发挥和调动辖区机构的积极性,要把拳头攥起来,上下左右形成合力,实现“一体化经营管理”。项目齐抓,统一领导,合作攻关。凭海临风的美丽钢城――曹妃甸,首秦金属――秦皇岛企业的一颗明珠,这些响当当的优质客户都是省行市行业务营销上唱随相宜,珠联璧合的结果。一体化经营管理的强大作用,使得营销不再哭泣,它变成了一场同伴间约定的盛会,在成功和失败之间大家享受着那份独有的意趣。
三
人,万物之本。人才兴行是根本战略。“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一个管理者公正无私的胸怀,是对事业的忠诚。吴春节对自己也对身边干部常说一句话:“在其位,履其职。干得了,干!干不了,下!交行的事儿不是谁们家的,经不起试试。”面对这样一个最简单也最有力量的宣言,有人望而却步,有人踌躇不前,有人脱颖而出。
昔日让干部“下台”,是,是捅“马蜂窝”,如今,实行政绩公开,效益上榜,开始有人自愧弗如,躬亲请辞。
原准备调离的员工也悄悄收起了请调报告,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中层干部和客户经理活跃在一线岗位,挑起了大梁。
有个曾被解聘的管理人员,思维敏捷,眼界开阔,特别在营销方面,有突出才华,为行里多次赢得利益机会。班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用!”一拍即合。他被二度点将,在营销管理岗位做得有声有色,虎虎生威。
有位在机关做了七年资产保全工作的员工,素质全面,思想解放,清醒干练。班子不拘一格,跳出框框,大胆把一个支行交给他。本质是先天的,本事是后长的,一只健康的乌,一定会羽翼渐满。半年刚过,这个支行存款增长7000万元,调整了贷款结构,沃德、理财客户增势迅猛,十几个人的队伍士气高涨,越战越勇。
冬去春来,在吴春节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交通银行石家庄分行的经营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补元――壮大资金来源,降低成本,抓行业链、产业链。截至2008年8月,全辖人民币新增存款突破百亿元,增幅达31.4%。
固本――开发新产品,让中间业务补充效益,抓大不放小,左右逢源。办理了省内前三笔企业年金业务和全省第二笔短期融资券业务。
吐纳――一手加大负债力度,四年增加存款85亿元;一手找好下家,50多个省内优质贷款项目,已是排队待选的“金龟婿”。
防身――强化内控。收回长达10年的1.1亿元不良贷款,排查风险,筑起一道防微杜渐的堤坝。
历史上,石家庄是一座火车拉出来的城市,它一诞生就裹挟着速度和冲击力。而交通银行石家庄分行秉承了这方土地的性格,经过四年不懈努力,在总行绩效考核的综合排名年年上升,多次受到总行表扬。2008年存款增量又位居全行前列。
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石家庄分行党委班子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完成了一个个精彩转身。2008年11月17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交通银行石家庄分行营业部荣获2008年度“中国银行业文明规范服务示范单位”称号,河北银行业协会隆重为营业部授牌。河北省金融风云榜评选委员会授予交通银行石家庄分行“2007年度支持河北特殊贡献金融机构”、“2007年度河北省代表性金融产品奖”。河北省工商联合会授予分行“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称号……
2008年建成的2600多平方米的档案中心,端端正正地存放着石家庄分行建行以来各个时期的珍贵家谱,也清楚地记载了这四年跋涉的足迹。
四
回望已逝的近四年时光。这四年里,吴春节和大家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有分歧、磨合,困惑、挣扎,但更有前进、跨越、欣喜、收获。四年过去了,在党委一班人带领下,石家庄分行扎扎实实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对于未来,吴春节和班子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的人员结构有问题,老的老小的小,管理层面青黄不接,如果不解决,势必影响到今后几年的发展。用自身培养和对外招聘两个渠道,弥补缺陷,使人力资源环环相扣,形成一条完整畅达的人力链条,确保今后几年乃至十几年人力资源不断线。”“我们的网点覆盖还有差距,业务规模和经营实力与其他行相比还不足。”“我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还要进一步明晰。”“解决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问题,不断寻找适合我们实际的方式和路径实现战略目标”……
有人形象而有趣地这样描述:其实,吴春节到石家庄来,就是在交行大楼里摸黑找到了灯源开关,他一按,灯亮了,没亮的那些,他就走过去,帮助修理一下,然后,那些没亮的也接二连三地亮了起来。如此,便使得这里灯光闪闪,熠熠生辉了。吴春节说,燕赵儿女,人才济济,业绩是大家创造的,每个人都在付出情感的同时收获了信心,他说自己也不例外。
关键词:外资战略投资者;国有商业银行贱卖论;股权定价
二十多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断加快开放的进程,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外资战略投资者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中资银行有庞大的客户群和机构网点。前者是技术密集型的,随着市场深化和竞争加剧,其优势是递增的;后者是劳动密集型的,其优势是递减的。为了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促进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银监会成立后适时调整思路,于2003年12月了《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致力于促进中外资银行合作的“双赢”。
到目前为止,18家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了16家中资银行,投资总额近126亿美元。具体情况是:对国有银行,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公司投资建行54.66亿美元,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投资中行36.75亿美元;对股份制银行,亚行、花旗和汇丰银行等投资了交通、光大、民生、兴业、浦发、深发以及筹建中的渤海银行等,投资额为29亿美元;对城市商业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以及西安、济南、杭州和南充等地的商业银行,投资额为5.6亿美元。从投资方看,既有国际金融组织也有商业银行,既有大型机构也有中小型机构;从被投资方看,既有国有银行也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既有沿海和东部地区的机构也有内地和西部地区的机构。外资机构和中资银行均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在这些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案例中,投资于建行和中行的资金占据了较为明显的位置,因此也引起了业界的广泛讨论。
一、“国有银行贱卖论”
建行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成功上市,其示范作用不可低估。建行股份卖给外国投资者的价格仅为账面价格的1.2倍,但上市后建行股价不断攀升,目前已经上升到账面价格的约3.7倍,上市融资达92亿美元,刷新了亚洲除日本市场以外的上市规模纪录。建行首次IPO(即首次公开上市)有如此表现引发了国人对银行贱卖的质疑。银行业界人士纷纷撰文引出“国有银行贱卖论”。“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主要观点是: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时定价偏低,赴境外上市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会威胁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国有银行贱卖论”的主要依据是:
(一)“按净资产定价不合理”
金融学家吴念鲁认为,不仅要按净资产来算股价,还要考虑这几家银行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也指出,在我国,由于监管当局对银行业的准入进行管制,银行特许权本身也有很大的价值,这些都远未体现在股权溢价上。
(二)“境外投资者便宜捡得太大”
2004年工行实现盈利747亿元,用30亿美元换来工行10%的股权,意味着境外投资者在4年之内就可收回投资。假如今后交行的股价上涨到3.72元,汇丰只需把入股交行的19.9%的股权脱手9.9%,就可以拿回本金,而不花分文持股交行10%的股份。按照目前H股平均市净率2.2倍保守估算,中行的股份在3年内将给境外投资者带来95%的收益,境外投资者便宜捡得太大。
(三)“股权交易存在不对等性”
该观点认为,交易的不对等性并没有反映在股权价格中。一是境内投资者被边缘化,国内银行的股权售让对象明显偏向境外投资者。二是中方提供收益承诺,境外投资者“稳赚不赔”,如建行、中行承诺,一旦今后每股净资产低于对方的入股价,汇金将给予补偿。三是同股不同权,如2005年西安商业银行新股东大会后,拥有5%股份的国际金融公司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各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但拥有5%以上股份的其他几家内资股东却没有得到同等待遇。
(四)“国人已承担巨额重组成本”
在股权交易前,为了提高国有银行质量国家已付出了巨额投资。如在1998年增加2700亿元国债用以充实国有银行资本金,2000年剥离近14000亿元的四大银行不良资产,2005年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建、工行共注资600亿美元。另外,工商银行改革下岗20万人,建设银行裁员了10多万人。当前国内银行转让股权获得的溢价太低,没有体现国人为此付出的代价。
二、对建行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分析
对于建行在出让股权时是否有贱卖之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动态比较方面看。战略投资者在银行IPO前入股的市净率一般要低于IPO市净率。这是因为战略投资者与IPO时的公众投资者性质与作用不同,战略投资者愿意与国内银行长期合作、共担风险,必须承诺股票锁定期和竞争回避,而公众投资者更多考虑股票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持股和短期投机的选择权。以交通银行为例,汇丰银行的入股市净率为1.76,后期的IPO市净率却为1.60,也即汇丰的股权购买价格高于公开上市的股票价格,显然不存在交行股权被贱卖给汇丰的问题。对建设银行而言,美洲银行的入股市净率(1.15)和淡马锡的入股市净率(1.19)都远远小于建行IPO的市净率(1.96),差距略显过大,美洲银行和淡马锡在短短的4到5个月内就分别获得差价收益0.81元/股和0.77元/股,因此,两者的入股价有被低估之嫌。
第二,进行横向比较。市净率显示的是入股价格的溢价程度,反映了投资者对银行经营能力和投资价值的综合判断。因而,银行的经营能力越强,获得的市净率一般就应该更高。以建行为例,2004年建设银行的主要经营效率指标均明显优于交通银行,但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建设银行的境外投资者入股市净率(1.15和1.19)却大大小于交通银行(1.76)。另外,境外投资者的入股比例越大,对应的入股市净率应该越低,交通银行的入股比例(19.9%)超过建设银行的入股比例(14.1%),而两个银行在入股市净率上的表现却恰恰相反。因此得建设银行境外投资者的市净率偏低,也即转让建行股份的定价偏低。
三、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理性化的政策建议
为了更加稳妥高效地推进我国银行业的产权改革,针对现阶段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在引资对象上,应树立“战略一致,优势强化,文化融合”的理念,把一些具备业务专长的中上等规模银行纳入选择范围。首先,双方在经营发展战略上的一致性,可以减少战略融合成本和风险,更能确保外方作为“战略投资者”的稳定性。其次,讲求“优势强化”,而不局限于“优势互补”,有利于在日趋激励的竞争中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并通过双方合作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再次,很多中上等规模银行在华尚未设立分支机构,与之股权合作更能实现“竞争回避”。最后,中上等规模银行不容易实施对国内银行的股权控制,不仅可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更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第二,在投资方式上,可推行股权互换、债转股两种方式,增加境外银行机构投资入股的灵活性。股权互换,即境外银行机构以自身股权换取中资银行相应的部分股权,而非仅仅以现金购买股权,这种方式可以先行在资本充足率已达标,而着重于改善治理结构的国内银行中推行。其优势在于,可以减轻境外投资者的资金压力,通过相互持股,增强中外资银行间战略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国际市场。债转股方式,适用于当前中外银行间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而尚未交割,或者外方承诺在未来时期追加投资的银行(如工商银行、浦发银行、西安商业银行等),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充实国内银行运营资金,减轻融资压力,加强双方的业务合作,而境外投资者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增持国内银行的股份。
第三,在股权定价上,由双方竞价为主向多方询价为主转变,引入拍卖和招投标方式,完善银行股权转让的价格发现机制。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不少国内银行的做法局限于选择单一入股对象,然后进行双方竞价,这很可能因竞价不充分导致股权价格低估。建议在同时引入和考察多个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建立多方询价渠道,同时构建多方竞价平台。除了协议转让方式,还应该积极引进股权拍卖和招股投标方式。
第四,在上市地点上,重组后的国内银行不应局限于海外上市,应充分考虑内地上市的可行性。建议内地证券市场上市应该有国有银行的参与,中小规模的银行IPO可以考虑在内地市场进行。目前我国内地市场银行股仅有5家,金融股所占比重仅有5%,而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这样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和金融蓝筹股的培育。兴业、华夏、广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可根据IPO规模的大小,充分考察内地上市的可行性。同时条件成熟的银行,可将优质业务或潜力业务(如信用卡、资产托管、票据等有必要单独核算的业务)进行在内地分拆上市。尤其针对中外银行合资后双方重点发展的业务,如建行与美洲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浦发与花旗的信用卡业务,可以先行分拆上市。
第五,在风险防范上,建立境外投资者(主要针对“财务投资者”)的退出机制,减轻资金抽离可能对国内银行造成的冲击。当前中国银监会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做出了“持股三年”的政策要求,笔者认为三年时间偏短,何况之前进入的一些境外投资者并不存在持股期间约束。因此,国内银行自身应该加强研究和完善境外投资者的退出机制,以确保银行营运的长期稳定
第六,在发展战略上,不仅要“引进来”,更应该鼓励和支持国内银行“走出去”,全面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国内银行必须主动介入全球金融格局大调整中去,才能避免我国金融资源为别国所控制,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与国际银行金融机构广泛开展业务合作,加强与先进银行在信息、技术及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二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银行参与国外银行机构的股权并购,如结合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与国外银行开展股权置换和相互持股;三是直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选址上可以先行考虑金融市场发达国家以及经济增长潜力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四是顺应国际银行业监管要求及国际司法、会计、计量制度标准,关注国际金融需求的变化,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经验,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引进合格战略投资者,促进中外资银行双赢[N]经济日报,2005-11-03.
2、吴念鲁.对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及上市的评析[J].银行家,2005(9).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加强金融服务工作,进一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市城投集团、钢管公司、荣程钢铁集团等企业代表围绕拓宽融资渠道,寻求银行信贷支持,加快企业发展作了发言。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人民银行分行、银监局、渤海银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分行、工商银行分行、农业银行分行、中国银行分行、建设银行分行、交通银行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分行、北京银行分行等金融机构代表围绕发挥各自优势,大力支持本市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作了发言。
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推动新区、中心城区、各区县三个层面联动协调发展,经济工作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去年,这与金融业的加快发展密不可分,凝聚了金融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全市金融机构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保持了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胡总书记对工作提出了“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重要要求。新的形势、新的机遇,为金融业加快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希望大家充分认识发展的大好形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把握难得历史机遇,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增强服务新区开发开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金融企业要行动起来,大力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力度。要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抓住大项目、好项目不放松,以重大项目、优势产业的资金需求为重点,沟通信息,主动服务,密切合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及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全市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支持促进金融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主动为金融机构搞好服务,帮助解决金融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基本动因
按照WTO协议框架,2006年底以前必须完全取消对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所有其他非审慎性的、不同于中资银行的限制也都将随之取消,中外资银行将进入全面、对等的市场竞争。在与外资银行的同台竞技中,中资银行在国内市场具有相应的营业网点、客户资源和本土文化优势,但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及产品创新能力方面却有薄弱之处,反映在宏观层面就是双方在内部经营管理和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的差距,我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正视了这一点。也正因为在这样一种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下,从管理层到学术界、到银行都存在着这样一种基本的认识:与其靠学习对方来治“标”,不如靠吸纳对方来治“本”。而另外一种观点我们可以作这样通俗的理解:与其在未来的对抗中落败,不如现在就“化干戈为玉帛”,通过合作来壮大自己。但又有观点认为这不过是一相情愿。无论如何,目前国内银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已是既定事实,从管理层意图及部分商业银行的初步尝试来看,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动因:
动因一:改善国内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缺陷是影响国内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主要体现为:董事会制度不健全,一些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设立董事会,或者董事会未能真正履行决策和监督职责;董事会与管理层的职责缺乏严格界定,董事会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稽核制度,等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后,境外战略投资者通常会派出董事参与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行使股东和董事的权利,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可以防止政府对银行正常经营的行政性干预,避免指令性贷款、股东关联贷款的发放,促进银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如交行引入汇丰银行战略投资者之后,汇丰将派出5~10人在交行董事会占据两个席位,汇丰有权在交行的管理高层占据一个职位。美国新桥方面则推荐了7名董事(其中包括2名独立董事)入主深发展新董事会,占据深发展董事会近半席位(共15席)。
动因二:强化国内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比较薄弱。主要体现为:在制度上和技术上,对风险的及时识别、评估和监控能力不足,难以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和控制,对大量存在的内部关联交易和重要业务领域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机制,风险管理能力提升与产品业务创新进程不匹配等。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使那些具有先进管理人才、经验和技术的国际著名银行金融机构加入进来,成为国内银行的重要投资合作伙伴,在战略投资者享有国内银行客户及机构网络,取得理想投资回报的同时,也促使其贡献先进的管理理念、经验和技术,以及内部控制的成功实践,从而促进国内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
动因三:提高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国内银行要安全稳健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还必须消化较高的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目前,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整体上没有达到国际资本协议所规定的标准,更是低于国际上优秀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而靠银行自己的税后利润积累来补充资本,不仅时间很长,而且存在很大的困难。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直接引进境外资本,还可以改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通过境内或境外上市,筹集更多资本,从而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
动因四:引进国内银行产品和业务创新技术。产品和业务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银行的竞争能力。国内银行要迅速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产品和业务创新技术水平,包括创新速度、数量、质量和盈利能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换技术”,至少能加快国内银行的创新速度,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水平。从当前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来看,绝大多数银行不仅具有丰富、成熟的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经验,同时兼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系统,以及高效的市场营销与服务手段。在中外资银行达成合作协议后,国内银行可根据中国的市场及客户需求,享有这些创新成果与经验,提高创新水平。较为典型的例子,2003年浦发银行与花旗银行在入股后不久便联合组建信用卡中心,共同开发本外币联名信用卡,而且首席执行官及下属主要部门的正职均由花旗派员担任。
动因五:提升国内银行IPO发行价值。目前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基本遵循的是“二次转让”模式,“第一次转让”即在与境外战略投资者签署协议时向其转让一部分股份。“第二次转让”即在发行上市(IPO)阶段不排除向其他各类投资者再次转让股份。国内银行通过“第一次转让”,引进国际著名银行金融机构,提升中资银行的投资价值,可以争取更高的股票发行溢价和升值空间。如交通银行在香港联交所全球挂牌上市时,招股价为2.5港元,上市开盘价则为2.8港元,下午收市价为2.825港元,较其招股价上升了13%。
不可忽略的是,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另外一个重要动因,就是来自监管部门的大力倡导。银监会多次提出“银监会欢迎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自愿与商业原则,与中资银行开展各种股权形式的合作。”而在2004年2月,银监会对于新组建的商业银行提出了六项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银行发起人股东中应该包括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按照我国监管部门的现行要求及政策指引,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也必须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有利于增进国家金融安全
国家金融安全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引进战略投资者与国家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
(一)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机构股权结构不必然相关
衡量一国的金融安全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因素:一是银行业是否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特别是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隐患;二是资本项目下开放进度与一国的金融社会环境及银行业成熟程度是否相适应;三是金融监管部门是否具有良好的监管标准,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是否有保障,是否具有控制风险的能力。一国金融安全与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并无必然联系。金融机构完全由国家控股,如果国家对金融机构债务不承担偿付责任或承担能力有限,系统性金融风险仍有可能发生;即使承担全部偿付责任,在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往往也是靠通货膨胀政策解决,最终仍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的银行业100%或90%以上为外资拥有,例如新西兰、波兰,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生金融安全问题。
(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利于增进国家金融安全
境外战略投资者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他们的主要经营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通过有效监管和相关政策措施,例如设定“锁定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促进国家金融安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中资银行改进公司治理机制、增强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自身业务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有助于我国银行业的稳健运行。
以建行为例。2005年9月以来,美国银行与建行签订的五个战略协助附件均已开始执行,双方将在零售银行业务、信息技术与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全球现金管理(GTS)、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五大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为加强战略合作工作管理,美国银行组成了工作团队,与建行战略协助领导小组负责人建立直接沟通渠道,就战略合作工作的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同时,美国银行相关部门组成战略协作项目办公室,与建行项目办公室建立日常联络渠道,召开例会协调日常工作,定期交流项目进展状况,及时沟通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其他银行,例如交通银行、上海银行,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2005年度,交通银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WBL)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
(三)国家仍然保持了对银行业的绝对控制权
目前我国已经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中资银行,国有股占绝对多数,保证了国家对银行的控制权。境外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行的比例为16.85%,入股建行的比例为14.1%,入股交行的比例为19.9%。从目前银行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结构看,中方人员占主导,保证了对银行经营决策和管理的控制权。
多样性和互补性
每个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在遴选时都会考虑战略投资者和自己核心竞争能力的差距,在发展战略、经营模式和公司文化等方面是否契合、能否互补。在整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各自党委的领导下,根据银监会制定的原则和标准,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反复比较,选择了能够共生共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投资者。
为规范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的投资入股行为,银监会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之后,又特别制定了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五项原则和五个标准。五项原则是:一、从国家利益看,要保持国家对大型银行的绝对控股;二是从市场行为看,中外双方应按市场原则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三是从中方看,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不是为了引进资金,而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促进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应与自身特点相结合,以提升中资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的;四是从外方看,投资入股中资银行一般应当是大型金融机构,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有丰富经验;五是从监管看,要坚持严格的资格审查,并跟踪和评估实际效果。
五个标准是:一是战略投资者在中资银行中投资占股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二是本着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精神,战略投资者的持股锁定期必须在三年以上;三是在参与机制方面,战略投资者必须派出董事,参与董事会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同时鼓励有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向中资银行派出高级管理人才,直接传播管理经验;四是战略投资者必须有丰富的银行业管理背景,必须有成熟的经验、技术和良好的合作意愿;五是为了避免利益冲突,也避免造成市场的垄断,有商业银行背景的战略投资者最多只能投资两家同质中资商业银行。
目前,商业银行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大概可以分为六类:一是有良好公司治理的超大型商业银行,如建设银行引进的美国银行;二是近年来在并购中有明显战略优势和优质客户群的银行,如中国银行引进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三是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国情与文化比较熟悉的大型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引进的汇丰银行、渤海银行引进的渣打银行;四是只占少量股份、促进公司治理的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亚洲开发银行(南京商行、西安商行等);五是国际上有丰富专业经验的著名投行与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如高盛等;六是中小型有业务特色和专有技术的银行,如济南商行引进的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徽商银行正考虑引进的荷兰银行。
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政策建议
为了更加稳妥高效地推进我国银行业的产权改革,针对现阶段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在引资对象上,应树立“战略一致,优势强化,文化融合”的理念,把一些具备业务专长的中上等规模银行纳入选择范围。国内银行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要从国际银行业的未来竞争趋势出发,重在选择与自身发展战略融合,能够不断强化自身业务优势并认同国内银行文化的银行机构。选择引资对象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大,名声大”,完全可以把一些具备业务专长的中上等银行纳入视野。理由有四:一是双方在经营发展战略上的一致性,可以减少战略融合成本和风险,更能确保外方作为“战略投资者”的稳定性;二是讲求“优势强化”,而不局限于“优势互补”,有利于在日趋激励的竞争中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并通过双方合作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三是很多中上等规模银行在华尚未设立分支机构,与之股权合作更能实现“竞争回避”;四是中上等规模银行不容易实施对国内银行的股权控制,不仅可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更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二)在投资方式上,可推行股权互换、债转股两种方式,增加境外银行机构投资入股的灵活性。股权互换,即境外银行机构以自身股权换取中资银行相应的部分股权,而非仅仅以现金购买股权,这种方式可以先行在资本净充足率已达标,而着重于改善治理结构的国内银行中推行。其优势在于,可以减轻境外投资者的资金本压力,通过相互持股,增强了中外资银行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国际市场。债转股方式,适用于当前中外银行间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而尚未交割,或者外方承诺在未来时期追加投资的银行(如工商银行、浦发银行、西安商业银行等),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充实国内银行运营资金,减轻融资压力,加强双方的业务合作,而境外投资者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增持国内银行的股份。
(三)在股权定价上,由双方竞价为主向多方询价为主转变,引入拍卖和招投标方式,完善银行股权转让的价格发现机制。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不少国内银行的做法局限于选择单一入股对象,然后进行双方竞价,这很可能导致竞价不充分导致股权价格低估。我们建议,在同时引入和考察多个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建立多方询价渠道,同时构建多方竞价平台。除了协议转让方式,还应该积极引进股权拍卖和招股投标方式。
(四)在上市地点上,重组后的国内银行不应局限于海外上市,应充分考察内地上市的可行性。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由于担心内地证券市场容量小,重组后的国内银行基本否定了内地上市,纷纷把目光集中于香港、美国和欧洲市场。我们建议,内地证券市场上市应该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参与,中小发行规模的银行IPO可以考虑内地市场进行。目前我国内地市场银行股仅有5家,金融股所占比重仅有5%(西方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不利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和金融蓝筹股的培育。
关键词:内部评级法;SWOT分析;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2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57-03巴塞尔委员会自1974年成立以来,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银行监管规定,经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些规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逐渐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巴塞尔委员会也成为银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作为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我国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和中国银监会更为严格的金融监管,另一方面要面临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与挑战。除此之外还要以积极的态度来整合银行内部经营体系和架构,提高其盈利和风险管理水平。如何有效地实施内部评级法,构建商业银行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是其能否适应巴塞尔协议全球监管要求的关键,也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核心。
一、《巴塞尔协议》与内部评级法
(一)《巴塞尔协议》中关于信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方式要求的演变
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协议》,这是巴塞尔协议的第一版,即旧协议。该协议的公布原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国际债务危机给银行业带来的重大损失,以及由于各国银行资本要求不统一所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在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方面,旧协议首次提出监管重心以银行风险资产为导向,通过外部评级机构来确定商业银行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计算最低资本要求。
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会议:修订框架》,称之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巴塞尔协议II。在信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方面的主要创新是提出了内部评级法(IRB法),强调要建立银行内部评级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建立和开发内部评级模型及相关的计算机系统。在当时的情况下,IRB法的提出,使银行也可以以自己的内部评级为基础,克服了外部评级机构无法得到更详尽的商业资料的困难,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
美国的次贷危机暴露出《巴塞尔协议Ⅱ》的诸多不足,巴塞尔委员会针对这些不足,不断推出了新的风险管理准则和计量方法来加强银行业稳健经营和公平竞争。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巴塞尔协议Ⅲ》的文本终稿,更稳健的银行及银行体系的监管框架诞生。在信用风险管理和资本监管方面,协议Ⅲ肯定了IRB法在信用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方面的积极作用,降低了对外部评级的依赖,以缓解“悬崖效应”,并公布了交易对手风险盯市的处理方法。
(二)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IRB法)是指在经过银行监管当局批准之后,满足某些最低条件和披露要求的商业银行,根据本身对风险要素的估算值来决定自己对特定风险暴露的最低资本要求,从而确保银行资本充足的一种方法。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风险要素估计值有四个,分别为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和期限(M),包括初级法和高级法。在初级法中,商业银行本身只估算违约率,其余三个指标由监管当局来提供;在高级法中,所有的风险参数都由商业银行自己估算。值得注意的是IRB法运用的实质并不是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那样,给贷款人确定某个信用等级,而是使商业银行能够正确地评估其资产组合所能承载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合理有效地配置自己的资本,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满足金融监管的要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大型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了内部评级体系的实施方案。加入巴塞尔委员会以来,各商业银行对于巴塞尔协议的执行都表示出较高的重视。一方面,巴塞尔协议确实为全球银行业的监管提供了更安全稳健的框架;另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也想利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契机,来全面提升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交通银行,都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内部评级体系。其中,交通银行在2004年底就提出了《交通银行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三年规划纲要》,准备引进和开发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来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建立公司资产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为突破口,来启动其内部评级项目。
2、大型商业银行建立了符合内部评级法要求的二维评级体系。内部评级法所要求的信用评级是二维评级系统,包括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两个方面。客户评级层面主要反映借款人整体的信用状况,即对借款人违约风险评级,以违约概率PD为核心变量;债项评级层面主要是对特定的交易或资产进行风险评级,反映单比授信的特定风险,在考虑抵押品补偿、历史履约记录、金融产品类别等因素后,以预计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目前,包括交通银行在内的大型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二维评级体系,并逐步探索应用时所选择的模型变量。
3、客户评级模型的预测能力达到了亚洲银行的先进水平。在客户评级模型的开发和预测上,大型商业银行采用了国际主流的评级方法,加上国内专家专业的信贷经验,结合适合中国银行业传统的统计方法,在模型的选择上具有逻辑可信性、参数的确定和调整具有科学性、模型的选择具有合理性等等。以交通银行为例,其内部体系开发建立的大企业、中小企业、房地产客户评级模型的统计功效分别达到了55%、60%、53%, 整体模型表现良好,对违约概率的预测能力已经超过亚洲银行业同业的40%-50%的平均水平。
(二)劣势分析
1、基础数据不完备,相关数据的积累欠佳。巴塞尔协议要求使用内部评级法的历史数据:初级法要有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PD,高级法要有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来估计LGD。对于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和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数据库的建设时间较短,储备技术也相对比较简单,这无疑会对风险量化模型的结论产生不良的影响。
2、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有待规范和完善。实施内部评级法不仅要求商业银行从数据库的建设、量化模型的选择上有足够的经验积累,对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在此之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原因,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部门相对重要性相对较弱,一个风险管理人员要负责信贷改革、信贷流程设计、人员管理、制度的制定等多项工作。这样的风险管理制度,没有有效的权责分配和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控制的效果很差,这样的体系是商业银行亟待改进的重要环节。
3、银行内部员工风险意识薄弱。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逐步加速,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政策干预虽有所下降,但是银行内部员工的意识观念并没有随着银行体制改革有所改变。
在发生的呆账、坏账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操作人员自身不能准确判断风险,风险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及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机会分析
1、巴塞尔委员会的评估和中国银监会的监督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督促作用。成为巴塞尔委员会的成员国之后,银监会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提出了很多商业银行在各类风险中所要遵循的规定和指标,要求各银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规定,并在适当的时间对商业银行的实施情况加以评估和检验。这些监管足以引起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重视,对其自身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作用。
2、外资银行的先进经验。在对内部评级法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和研究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率先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美洲银行、花旗银行和瑞士银行。这些银行不仅开发出内部评级测算的计量模型,而且对模型结果及其后期的工作表现加以验证,以确保模型的稳定性。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中,以美洲银行最为代表,该银行以集中风险分析和复议为核心内容,对全行的资产组合的风险进行总体评价,进而决定信贷投向、投量或方式。
3、金融全球化竞争对商业银行的鞭策。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业的竞争,更要面临国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双方面的竞争,使商业银行自身也意识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建立自己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不仅是中国银行业监管的要求,更成为商业银行自身迎接竞争和挑战的竞争资本。
(四)风险分析
1、金融监管更加严格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银行业监管重心由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的转变,并且提高了银行业监管标准,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贷款损失准备和流动性新标准。这四个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直接影响,就是资本约束。近几年银行业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大多为长期信贷,而中短期资本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稀缺资源,商业银行资本消耗速度和补充渠道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商业银行量化风险能力的提高,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2、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涌入加剧了竞争。加入WTO的保护期结束之后,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中国取得了合法的营业执照,以同样的待遇进入到中国金融行业里来。国外的大型金融机构有着良好的信誉和经营能力,在世界普遍得到大众的认可和信赖。这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过去受到政策的保护,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古板,服务质量差,而随着银行业激烈的竞争,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3、政府逐渐放开了对银行业的政策性管制。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对商业银行的管制也实行了政企分离。《商业银行法》总则第四条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政府干预的放松,一方面使商业银行有了更大的自主经营权,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制定战略机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再依靠政府来为其不良资产买单,这就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水平的各个方面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从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顺利实施内部评级法的战略思考
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不仅要保证自己的持续经营能力,更要对企业自身的战略性发展进行关注和研究,提高商业银行作为银企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顺利实施内部评级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一)加快商业银行内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为评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数据的质量关系到评级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常数据的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银行自己的积累;二是来自外部评级机构的数据;三是行业内数据资源共享。因此,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一致性,是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评级法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评级成败的关键。
(二)理性选择和设计适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风险计量模型
在信用评级模型的开发和应用中,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开发了很多有效的先进的评级方法和模型。但是毕竟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要慢于西方国家,在考虑模型适用性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包括国家整体宏观环境、经济周期以及法律环境等等。所以在评级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可能发生的情况,结合我国传统的专家经验判断,才会使评级更有效。
(三)组织和培养一支优秀的专家管理团队
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设计上,我国商业银行还应该借鉴国外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经验。从管理层设置上,风险控制部门人员的培养和培训来提高其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同时可以引进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研究的专门人才,施行激励机制,按职责和贡献确定薪酬。
(四)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企业信用文化意识
信用文化建设最主要的功能是凝聚功能,可以将员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心协力,恪守职责。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与支柱,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在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上,应对其加强信用文化意识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以此来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再造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兵、赵正龙.宏观审慎监管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转变[J].金融监管,2012,(04).
[2]蒋良超.以实施新资本协议为契机 全面提成银行风险管理水平[J].中国金融,2007,(02).
[3]黄明祥、周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构建[J].南方金融,2005,(05).
关键词:商业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经营管理;无形资产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9―0043-03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银行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大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出让部分股权,纷纷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形成了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潮。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可以促进我国中资商业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和促进中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提高中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并借此影响、推动其他如国企改制等,从而对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各家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针对这一现状,解决好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有几点思考。
一、目前各家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现状
自1996年亚洲银行人股光大银行,拉开了外资人股我国银行业的大幕之后,1999年国际金融公司(简称JPC)八股当时的上海商业银行(现称上海银行),2001年ADB入股南京商业银行,到2001年12月底,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分别参股上海银行8%和3%,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将股份由5%增持至7%。2002年加拿大丰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入股西安市商业银行2003年1月,花旗集团宣布投资近6亿元人民币,首期取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5%的股份,并有进一步增持股份的权利;紧接着,国际金融公司、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香港恒生银行等纷纷进入。2004年1月,香港恒生银行入股兴业银行,6月汇丰入股交通银行。2004年8月,从汇丰银行投资144.61亿元入股交通银行,胸交通银行19.9%的股权开始,以后新桥投资、荷兰国际集团、澳洲联邦银行等都以第一大股东的面貌出现,占股比例提高。2004年年底,渣打银行宣布已与天津第一家民营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达成入股协议,渣打将通过购买渤晦银行19.99%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二大股东。2004年12月,深圳发展银行新董事会诞生,其中至少5人具有新东家新桥集团的背景。新任董事长是在中国银行业享有盛名的摩根士丹利资产服务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主席蓝德彰(JohnlanglOlS)。这是外资自次控股中国的商业银行。而且还是控股一家上市的全国股份制银行。从已经入股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尚在筹备中的股份制银行,几乎在所有的股份制银行中都看得到外资的身影。
2005年,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达到了新的:建行与美国银行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最终协议,美国银行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汇金公司持有建行股份,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创下了迄今为止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最大单笔投资的新记录。2005年3月,荷兰最大的银行荷兰商业银行会同IFC对北京银行(原名北京商业银行)购入后者接近25%比例股权,4月,澳大利亚最大的零售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也以大约8000万美元的价格购入杭州城市商业银行19.9%股权。高盛、安联和运通二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购入了工行10%的股权,加上2005年年初,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了中行,10月17日华夏银行与德意志银行等3家境外投资者正式答署股份转让协议,而花旗集团计划入股广发行的资金将在250亿元人民币左右。下一步将还有一批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申请得到批准,IFC、汇丰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摩根史丹利、花旗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德国D.E.C投资集团、荷兰银行都在积极参股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国中小银行。
二、引进战略投资者具有的积极意义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既不是金融决策部门的心血来潮之举,也不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有什么“崇洋”的偏好,而是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我国的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始终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从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看,金融对外开放这一外部因素对金融改革的推动力往往要大于内部因素。理论分析和已有的改革实践都充分说明,我国的金融改革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依靠中资金融机构自身的机制转换来完成,必须有包括外资在内的外部力量来推动。引进境外投资者会加快金融运行与发展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近年来,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财务重组和不良资产剥离后资本充足率都已达到监管要求,因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注资”作用是次要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不仅影响国有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决定着国有银行的未来发展。由单一国有产权结构所导致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软肋”,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管理水平低、不良资产比率高、缺乏竞争力等各种问题的制度根源。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多种股权互相制约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使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金融主体,完善金融运行与发展的微观机制。而仅仅引进国内投资者,是难以完全实现这一目标的。因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资本,一旦成为国有银行股东,在现实体制条件下都很难有效避免政府的行政干预等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干扰。由于国有企业产权的代表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资人,且银行经营好坏与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而其也没有积极参与治理公司的动力,不会热切关注银行资产短期的保值和增值。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其治理结构和经营效率并未发生质的变化就是一个实际例证。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大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作为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能力和监督的效率。而国有银行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多是国际上有影响的金融机构,具有丰富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更具备抵御行政干预的天然优势。以前国内股东的权益和正当要求遭到漠视,但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后,却不能漠视市场规则置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权益和正当要求于不顾。所以,境外战略投资者对改善国有银行公司治理所起的作用是国内机构投资者所不及的。
二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国有银行在境外成功募资上市,建立起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投资前通过尽职调查,充分了解了国有
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投资价值及潜在的投资风险,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诚信力,增进了市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了解,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开募股过程中的股票营销。由于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具有很高的市场声誉,其人股增强了其他投资者的热情与信心,客观上对国有银行起到了信用增级的作用,提升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形象,这为国有银行获得较理想的新股发行定价并顺利实现境外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主要的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其资本充足率的严格要求是其自身抗御风险能力的体现。如何确保其在规模扩张的同时随时保持充足的资本是其经营的关键。而银行上市是建立资本补充机制的最好途经。
三是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有助于提升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2006年“人世”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银行业对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中资银行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的强烈冲击。而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国有银行必须学习发达国家银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信贷文化、风险控制技术及资金、产品定价技术。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就是向国外银行业学习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可以大大降低学习成本,学习效果也会很显著。另外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有利于引进国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加快我国金融创新和金融结构优化进程。同时还可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球化发展。国内一些银行在与境外投资者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的同时就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这无疑有利于国有银行“走出去”更好更快地开拓国际市场。
三、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是股权比例方面让步大,有可能导致“银行贱卖”和中方利益的大量流失,这也给国内金融安全埋下隐患。举例来看,2001年汇丰银行以每股2.49元人民币入股上海银行,获得每年每股0.5元左右的回报,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上海银行8%的股份。2004年8月6日,汇丰银行人股交通银行19.9%股份。交通银行当年半年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净利润46.05亿元人民币。按此估计,汇丰银行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并获得了对中国第五大银行的永久控制权,这份回报的确异常丰厚了些。下面再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一下我们的定价情况。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分别出资31亿美元各购得了中国银行10%的股份,美国银行和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分别以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持有建设银行9%和5.1%的股份,盛、安联和运通三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将以36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入工行10%的股份。上面股权的定价是以净资产为基础的。但是股权出让价格不能仅仅按照净资产来算,还要考虑这几家银行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以及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海尔的品牌价值当时为560亿元,而这几家银行从规模和营业额都大大超过了海尔。而且从财务报表看,建行的无形资产的确是被低估了,2004年年报显示仅为13亿元。为了增加可比性,我们选两个美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例子。2004年年报显示,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商誉(Goodwill)十无形资产(1n―tangible Assets)=491.5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4%,占净资产比例为49.3%;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商誉(Goodwill)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42.7亿美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5%,占净资产比例为46%;而中国建设银行年报中商誉为0,无形资产为13亿人民币,占总资产的比例为0.034%,占净资产的比例为0.68%。由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无形资产方面,我们对建设银行存在严重的低估。而实际上,由于美国银行业竞争激烈,上面两家商业银行在美国银行业存在很多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其地位是根本无法与建设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的地位相比的:另外,我们出售国有资产的股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汇率问题。从1999年至2004年,实际美元兑欧元汇率达到65%的贬值。我国为了保持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采取了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也就是说人民币贬值了相应程度。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只是时间问题,在这样的低利率下大规模引入外资,汇率方面的损失不能不考虑。
二是存在着“重引进不重学习”的问题。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际大商业银行确实有相当的距离,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个近距离学习的机会。所以要善于学习,在竞争中学习竞争,在业务合作中学习业务,在管理中学习管理。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希望通过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能在管理、产品方面对银行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希望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理念、制度、技术、产品和人才。但现实情况中存在着简单的克隆现象,把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全等同于扩大资本金,没有从根本上找差距、看优势、分清利弊,找准目标,没有深层次地进行制度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竞争。
三是存在着中资银行在经营管理的环境、理念、体系、产品与境外战略投资者不相适应的问题。金融体系是一国经济构造中最敏感、最复杂的部分,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都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其中有执行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中央银行,有功能齐全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有形形各尽其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有高度发达的国内的和国际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育成熟程度与外资银行是有差距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中、外资银行在经营管理的环境、理念、体系,产品与境外战略投资者不相适应,有待“磨合”的问题,存在着境外投资者自身的资质和实力包括具有的竞争优势和技术输出能力与国内银行是否匹配与对等的问题,存在着境外战略投资者对国内银行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度问题。
四、下一步应该采取的措施
是对于余融监管部门来说,要把握好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防止中方利益大量流失,同时要重视金融安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要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上,要考虑国情、经济基础、市场环境,甚至社会状况,借鉴学习适合我国国情的模式与体制,完善银行改革步骤。毕竟境外战略投资者足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这就决定了投资者的不稳定性,在金融形势和经济形势好时大量进入和在经济金融形势不好或有风险隐患以及风险增人时的退出是难以避免的。所以必须立足于金融安全的角度对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进入进行法律规范和监管规范,严格界定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标准和条件,特别是严格界定和规范对个别银行取得相对控股的地位、条件和标准,避免在入股价格和股权比例方面让步过大,严格界定外资股份的出售条件和标准,对金融风险和危机进行安全预案。以确保在进一步放开的同时,在外资金融机构的入股情况下,确实提高我国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经营方面的能力,又不至于因为股权的扩大,而使得我国的金融命脉受到任何威胁。
二是要在引进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和兼容的观念进行学习。中资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从资本的结合到理念文化的融合确实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而只有最终实现理念与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远大于1和1简单相加的合力,真正成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或共同体,才能达到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真正目的。要立足于自身,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对方的优劣,要学会吸收、开放、兼容而又不是盲目的、失去自我的照搬,中资商业银行要从自己的需求出发,主动借助境外投资者的优势和资源,尤其是管理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产品创新资源,提高自己,改进自己。同时,也要增强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充分利用国际规则及透明度意识,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建立一种平等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信任、共谋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三是要引进国外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固化的制度和管理理念,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的制度化。我国商业银行要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理念、制度、技术、产品和人才,而如果不能通过管理机制的建立固化这些理念、固化制度、转化技术、改进产品和服务,则引进的理念、制度、技术和产品就是再优秀也只是暂时的,形成不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经营管理机制,通过观念的改造、制度的建立、技术的改进、产品的创新、管理的加强,改善强化经营管理机制,取得真正的进步。
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在《致深商行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称,平安已被指定为综合金融创新试点单位,未来10年将形成保险、银行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支柱,三个领域协调发展。
这是马明哲期之多年的“金融帝国”梦想。
对平安集团的主要资产完全烂熟于胸的马明哲认为,平安集团用了19年的时间,搭建了我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截至目前,平安集团控股了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信托、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平安资产管理、深圳市商业银行、平安保险海外控股等企业。其中,平安信托持有平安证券64.1%的股权,深圳市商业银行持有平安银行100%的股权。
而在谈到平安证券的优势,以及谈到未来“平安银行”的竞争能力,马明哲强调的就是――“我们平安保险在全国拥有3700多万名个人客户、200万名公司客户以及20多万名销售人员。”这也是马明哲打造金融控股集团梦想的实质:“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为此,尽管马明哲在向“买了中国平安而亏了钱”的投资者表示歉意,但这没有改变中国平安的千亿融资计划。
2008年3月20日,中国平安高管团队兵分两路在香港和上海连线召开2007年年度业绩报告会。同一天,证监会相关人士表示,证监会将严格审核上市公司再融资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合规性以及市场接受情况。之前的2008年3月5日,中国平安向二级市场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A股(约800亿元)和412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再融资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投票赞成率超过92%。而这之前,挣扎于“牛熊分界线”间的A股市场,刚刚在2008年年初遭遇了中国平安的千亿元再融资方案。
“平安融资并不是因为缺钱,我们的主营业务非常强劲,融资是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中国平安常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孙建一称。
作为中国保险第二生力军,马明哲一直力图在中国平安实现他的金融控股梦想和发展战略。有媒体评价说,马明哲每每讲起他的梦想,就像家长讲述孩子成长故事一般充满慈爱之情。
的确,股东大会现场号称“我20年来一直为公司卖命”的马明哲,把自己的手紧紧放在心上,动情地表示,国内金融业发展快速,公司需要加快发展。此次集团为下属9家子公司融资,所以规模大一些。同时融资必须用于核心业务,国际上大金融企业都是善于抓住机会,平安也希望抓住机会。中国平安将审慎考虑再融资的时机、规模以及市场承受能力。
在马明哲的全盘宏伟蓝图中,平安集团治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16个字: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但这16个字,却是我花了1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来的。”马明哲说。
在马明哲的概念里,平安集团的集团控股模式,与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混业经营有本质不同。从集团层面上来看,属于分业式金融控股,即平安集团本身不经营任何具体业务,但它旗下却分别控股设立了八个子公司。从子公司的层面来看,又属于金融混业交叉持股。集团的主要任务是专门投资金融机构,并对各金融子公司高比例控股,负责制定公司发展战略,代表股东管理和分配资本,并行使监督职责。
显然,综合金融服务就是中国平安整合银行业务的重中之重。有分析人士就此称,信用卡业务将是平安系银行整合后的首先发力点,而实现银行、保险交叉销售则能迅速壮大深圳平安银行的规模。
中国人寿:谨慎前行
中国平安并非独吃螃蟹者。
2007年9月3日,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在公司中期业绩说明会上称,中国人寿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金融控股”的概念,但是已经将银行、基金、信托等领域纳入中国人寿的非保险核心业务当中。
虽然已剑指混业经营,但中国人寿并未提“金控”概念,而代之以“主业特强,适度多元”的说法,并提出“第三步战略”,即其核心主业由目前的寿险业、资产管理,拓展到养老险和财险,并逐渐扩张至银行、基金、证券和信托等相关金融领域。
杨超表示,目前中国人寿正处于“第二步”阶段,但未来银行、基金、信托和证券业务,也将发展成为公司“非保险业的核心主业”。
在中国人寿未来的“金控”棋局上,银行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杨超表示,从2005年以来,中国人寿在银行领域进行了大量的资产配置,目前已投资了9家未上市和已上市银行。
中国人寿目前是广东发展银行的主要股东,在入股之际,中国人寿与广发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广发行将优先全面中国人寿的保险产品,而中国人寿也会在资金和存款以及资产的托管、结算等业务方面为广发行提供便利和支持。协议签订时间不长,但广发行已经在保险业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中国人寿在全系统的银行开户方面对广发行给予一定的开户支持。除此之外,中国人寿还持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股份。去年6月,中国人寿参与中国民生银行的非公开发行,投资54.48亿元人民币认购民生银行7.14亿新股。
今年1月28日,中国人寿又与招商银行在北京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除目前已全面开展的银行兼业业务以外,双方还将在合作开发集合年金计划、捆绑进行企业年金市场拓展、合作发行联名信用卡、合作开发兼具银行、保险与财富管理功能的金融产品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如此紧密而有效的战略结盟,正如交通银行个人金融部相关人士坦言:“国寿资产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这种合作应该可以被称为强强联手。”另外,中国人寿欲将收购中诚信托的意向也比较明显。正如杨超所言,中国人寿下一步将重点发展非保险业的核心产业,向银行、证券、基金和信托领域进军,“我们正在朝着混业经营这个方向发展。”事实上,觊觎大金融的岂止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
2007年4月,成立仅仅一年有余且专注于财产险业务的阳光财产保险公司获中国保监会批复,组建控股公司并筹建寿险公司。由此,阳光将成为继中国人保、人寿、中再、平安、太平洋、中华联合、中保等之后国内第8家保险控股(集团)公司。
混业经营的中国特色
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2008年1月22日宣布,经国务院同意,双方已签署《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有关规定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平等互利的原则,可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这意味着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闸门正式开启。
业内人士称,目前银行投资保险公司首批试点的名额只有三四个,交行、工行等多家银行正在争取。交通银行已向监管部门上报了方案,拟收购中保康
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51%的股权。北京银行计划收购荷兰ING集团所持太平洋安泰保险公司的股权。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也有收购保险公司的计划。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目前我国银行和保险业的集中度都比较高,大型银行和保险巨头的市值比较大,其相互之间通过参股合作的可能性较小。银行为了实现其综合金融战略,可能会谋求中小保险公司的股权,实现进入保险业务的计划。为了应对大型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保险巨头也会加快谋求银行股权,维持自身在银行保险方面的竞争力。
银行投资险企开闸,将可能打破目前寿险的竞争格局,尤其是对银保市场的冲击更大,使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下降。有市场观点认为,银行入股保险公司或将打破目前寿险的竞争格局;然而有观点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仅仅给保险公司引入了竞争,更多的是加强了银行保险合作的空间。
业内人士称,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试点一旦开展,银保合作将更具排他性。目前,银保合作基本是保险公司借用银行渠道进行销售,进行客户资源的共享。在这种单一的合作模式下,一家商业银行通常选择与多家保险公司合作,而当银行获得保险公司股权之后,这种“一对多”的销售模式可能面临变局,银保之间的合作将更具排他性。
据一项针对国人的调查显示,银行比保险公司更能得到客户信任。当提到如果能在银行买到保险时,大多数人都表示会通过这种固定渠道去买。而且银行比邮局更具有销售保险的优势,具有:干净整洁、业务接近、专业化、迅速等特点。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银行在人们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形象,虽然服务态度没有保险公司友好,但中国人对稳健和信守承诺的关心远大于对服务态度的关注。而且中国人绝大部分都是银行的客户,却未必是保险公司的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如能够携起手来,以既便利又可以信赖的方式提供有价值的保险服务,银行或许会取代人成为第一大保险销售渠道。截至2007年三季度,全国共有银行类保险兼业机构近8万家,占全部保险兼业机构比例超过50%;在全国总保费收入的5327.92亿元中,银行类保险兼业机构保费收入1006.45亿元,占全部兼业机构保费收入的61.49%,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18.89%。这意味着全国近20%的保险是通过银行卖出。
目前,韩国和马来西亚银行保险的份额已经达到50%,意大利、法国等国家该比例为70%。意味着我国银保市场成长空间将会出现成倍扩大。由于交叉持股,银行和保险之间的合作将向纵深发展,在客户共享、产品设计、员工培训等方面有更多合作的机会,尤其在银保市场。
业内人士称,我国的银行保险交叉持股模式显然更具备中国特色,如此安排更有利于公司专业运营和分业监管。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投资中国的银行股呢?哪只股票未来值得关注呢?
主题:抵御行业风险能力
2007年9月6日,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至12.5%,这是本年第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今年央行已经四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管理层收紧货币流动性的倾向已相当明显,全年信贷规模增长将会压缩到15%左右,对信贷资产收益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加速上半年利润增长的营业费用、所得税率、拨备支出等指标下降不具有持续性,或者空间不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判断,下半年整个银行业业绩增速将会慢于上半年。但是,信贷规模增长放缓与利差持续收窄将是一个长期过程,银行业绩增速下降短期内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将会是一个长周期的反映。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在今后的货币政策调整中,国有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大、存贷比低、资本金充裕等,未来信贷规模释放与利差调节的弹性更大,其抵御行业风险的能力也更强,紧缩环境下,大行价值凸显,稳健增长优势呈现。
此外,无法复制的渠道优势和强大的综合金融平台赋予国有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先发优势和后发潜力,大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高,规模较大,对未来利润的影响和推动也较大。
因此,在投资思路和个股推荐上,我们看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背景下银行业的长期向好趋势。也就是说,银行股无疑应是长期关注的投资主线与重点配制的投资品种。但短期内,我们的观点是谨慎乐观,而不是盲目乐观;操作策略上,是长线持续看好,短期内调整持仓品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目前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我们强烈推荐工商银行,建议关注交通银行。
首荐工行为哪般?
工商银行具有强烈的规模效应,存贷比低而资本充足率高,流动性相对充裕,在紧缩性宏观调控下,抵御行业风险的能力较强,强大的综合金融平台和庞大的机构网络,给予中间业务发展巨大的空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并保持平稳增长,在银行全面转型过程具有无法复制的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
工商银行规模增长平稳,资产结构优化,应对行业风险的能力较强,上半年公司规模持续扩张,2007年中期公司总资产较年初增长10.55%,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7.83%。
目前工商银行正在加大力度发展收益较高的个人贷款和小企业贷款,同时压缩票据贴现占比,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与年初相比,个人贷款余额增长14.24%,占比提升了0.96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票据贴现占比下降了2.6个百分点,上半年个人贷款和小企业贷款占新增贷款的46.50%;同时,工行负债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受益于第三方存管业务迅速开展等因素,付息成本较低的公司存款增速大于个人存款增速,同时活期存款比例进一步提升至52%。
由于公司具有充裕的流动性和良好的资产结构,预计下半年工行的信贷业务受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际影响较小,贷款增长仍将保持平稳态势,信贷结构优化趋势持续可期。
受益于较优的资产结构,加息对存贷利差和净息差影响为正受益于积极的资产结构优化措施,在加息周期中,工行的存款付息率上升有限,而贷款收益率和债券收益率明显提升,与去年全年水平相比,存贷利差提升0.35个百分点到4.12%,净息差提升0.25个百分点到2.65%,提升幅度在居于同业领先;非重组类债券平均期限1.78年,收益率上升0.43个百分点至3.27%,较好实现了收益和风险的平衡。此外,作为中国最大的银行,工行的网络优势和综合金融平台支持其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工行具有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同时拥有实际控股的基金公司和投资银行,强大的综合金融平台有力地支持了公司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
上半年实现中间业务收入148.68亿元,同比增长89%,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自去年同期的9.19%提升至12.76%,已成为利润增长的重要实际推动力量。其中,理财业务和资产托管业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0.46%、118.24%,成为拉动中间业务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银行卡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也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再者,工行资产质量持续优化,成本控制效果释放上半年公司核销不良贷款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至3.29%,拨备覆盖率上升81.25%,预计公司将保持现行的不良贷款清收和核销政策,未来不良贷款率将继续稳步下降。
由于受益于资产结构调整和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上半年公司的成本收入较去年全年水平下降5.2个百分点到31.10%,成为推动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预计今年全年成本收入比也将低于去年。
除了上述原因,工行信息技术业内领先,在网络渠道上具有绝对优势,公司具有一流的信息技术系统,保障日常超大规模的数据安全运行,在电子渠道、产品开发、业务支持、风险管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凭借领先的信息技术,公司渠道网络优势进一步强化,电子银行发展迅速,电子银行交易额占全行业务总量比例自年初上升了3.4个百分点到33.5%,网络分层优化,客户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财富管理中心、贵宾理财中心、个人理财中心、金融便利店以及原有的分支行网点服务不同客户的不同层次需求。
总之,我们看好工行由于特有的渠道优势和规模效应等因素给公司带来的长期稳健增长和抵御行业风险的能力,预计2007年、2008年、2009年EPS分别为0.22元/股、0.31元/股、0.40元/股,BVPS分别为1.60元、1.88元、2.23元,我们认为,按照2008年每股净资产,公司的合理动态市净率范围为4.6X-5.0X,估值区间为8.6元-9.4元,维持“强烈推荐”的长期投资评级。
为何要关注交行?
交通银行兼具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特点,既有稳健成长的规模优势,又有积极转型的特点,我们看好它的流动性和资产规模优势给公司带来的抵御行业风险能力,以及综合金融平台下的业务转型增长潜力。
首先,交行规模优势和稳健增长并重。
近年来,交行在原有规模基础上,实现了资产、贷款、存款的全面增长,2006年贷款规模为9262亿元,占银行业全部贷款余额的3.89%,存款规模达到14136亿元,占银行业全部存款余额的4.06%。近三年资产和贷款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2.6%、19.9%,均超过银行业(包括未上市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交行的资产质量逐年优化,
2006年不良贷款率为2.01%,位于行业较优水平,拨备覆盖率达到115%,基本达到了管理层风险管理的预期效果。
其次,交行的净利差在国有银行中居于较优水平。在紧缩性宏观经济环境下,交行三年来净利差和净息差明显上升,2006年净息差为2.71%,领先与其他国有银行,体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第三,一个国际化的综合金融平台正在交行初具规模。
截至2006年12月31日,交行分销网络包括分布于全国143个城市的91家分行、2304家支行及232家营业网点外,还在境外6处设有分行或代表处,另外提供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作为网点的补充,基本实现了多渠道全国覆盖,并延伸至境外。交行通过参股控股方式,介入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贸易等业务领域,旗下的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和中国银联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此外,交行以产品创新为契机,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及零售银行业务的转型。
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需要,交行在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领域各自拥有一系列品牌和产品,尤其是近年来,公司在中小企业和零售银行业务领域进行了积极的产品创新,实施向高收益资产转型的发展战略。
如中小企业贷款的“交银展业通”以“生产经营一站通”“贸易融资一站通”“工程建设一站通”和“结算理财一站通”四个产品系列,满足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
再者,交行还借助战略投资者汇丰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上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较短的时间内,搭建了较全面的零售业务平台,构建了储蓄类、个人贷款类、银行卡类、个人理财类、外汇交易类、人民币交易类、贸易服务类7条产品线,涉及21种具体业务,22个大类产品,94个细项产品。
基本情况
服务对象的门槛。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服务对象一般是金融资产达某一个标准的高净值人士。根据各家银行年报和网站的公开数据,各家银行对高净值人士的门槛界定不尽相同。目前私人银行接受客户资产的门槛总体上分为四个等级:最高为交通银行的200万美元;其次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人民币1000万元;第三个等级是人民币800万元;最低的是中国银行的100万美元和浦发银行的人民币600万元。高净值人士最低门槛计值货币大多为人民币,只有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以美元为标准。目前我国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理财销售办法》中规定的私人银行门槛最低是人民币600万元。
组织模式。我国私人银行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两种:大零售模式和事业部模式或准事业部制。“大零售模式”是指把私人银行部设立为隶属于零售银行部的二级部门,总行只对私人银行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具体运作、经营等方面由各分行零售银行部门操作。属于这种模式的银行主要有: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事业部制是指将私人银行业务视为一个独立开发产品、独立营销和独立核算的部门,与行内其他部门或相关分支机构通过内部转移价格来进行摸拟市场交易。我国商业银行中采取过这种模式的主要有:中信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大零售模式适合于私人银行初级阶段,私人银行业务能够得到各分行零售部门的支持,就能更好的开发客户资源,但是难以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产品,更难以培养专业的私人银行家。而在事业部制下,私人银行部是独立的部门,实行独立核算。其优点是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也能够更好地培养专业的私人银行家。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好的内部转移价格和内部协调机制,可能难以得到分行和其他部门在营销和产品以及客户方面的支持。然而,毕竟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正处于市场培育阶段,私人银行的事业部模式并也相继有银行不太成功,最初尝试的中信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也开始在2010年和2011年进行了重大改革。另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向中国银监会申请了独立的私人银行牌照,为以后的资产管理业务做准备。
服务内容多样化。中资私人银行大都是建立在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基础上,并且某些私人银行业务还是以原来的财富管理的模式为客户进行服务。目前中资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广泛,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根据客户的需求目标,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投资类;二是增值服务类。投资类主要是利用私人银行的产品,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增值服务是私人银行为了吸引更高净值客户,为客户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中资私人银行的增值服务内容大同小异,其中医疗健康服务和机场贵宾服务成为每家私人银行的必备增值服务,因为这两项增值服务适合普遍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另外还存在诸多其他的增值服务项目,某些项目中包含一种或者几种服务,例如多彩的主题活动包含了子女教育管理、高尔夫球活动、投资文化讲座等。总之,五年来中资私人银行的服务内容正逐步丰富。
服务模式。有效的服务模式是中资私人银行发展成功的关键。中资部分私人银行服务模式正由简单投资服务转向多方面立体服务。我国私人银行专业服务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1+1+1”的专业服务模式,指一位贴身的私人银行经理(PB)+一位经验独到的私人银行投资顾问(IC)+一位私人银行家助理(PBO),共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的金融资产管理服务。二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1+N”的专业服务模式,“1”是指一位资深、专业、稳定的客户经理,一对一地对私人银行客户贴身服务,在招商银行称为私人银行高级经理。“N”指每一位客户经理后面有一组专门投资顾问团队提供支持,团队中每一位都是金融专家。三是以交通银行为代表的“1+1+N”专业模式,是指一位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一位私人银行投资顾问+个人财富管理专家团,也就是一位私人银行客户既有一位贴身的私人客户经理以及投资顾问服务,背后另有一个财富管理专家团队做支持。国外成熟私人银行的服务模式是第三种。通过比较分析,第一种模式主要强调私人银行的个性化特征,但是资产管理不是一个简单投资过程,因此全方位的服务就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持;第二种模式中,主要由一位贴身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来开发客户、维护客户,虽然得到团队的支持,但缺少一对一的投资顾问协助客户经理来为客户服务。相比之下,第三种模式实现了兼顾,因此我国目前大部分私人银行也逐步向第三种服务模式过渡。
发展现状
中资私人银行部门的建立。2007年3月28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部在北京、上海两地开业,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填补了我国中资银行在私人银行领域的空白。此举引发了中资其他银行的连锁反应,纷纷建立起私人银行部门。其实,在中国银行成立私人银行部以前,2006年2月18日,花旗银行私人银行部在上海正式营业,开户门槛为1000万美元。花旗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在中国获准正式开业的外资私人银行。其后渣打银行、汇丰银行都表示在中国内地开设私人银行部,直指境内高端客户。中资银行在外资银行的刺激及示范下开始向私人银行领域挺进。经过五年的发展,截至2012年3月底,共有12家中资银行成立私人银行部门,其中唯一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私人银行部也在2012年3月31日开业(见表1)。至此,中资银行在国内成立的私人银行服务中心或分部共计158家,设立最多的是中信银行,有35家。这些私人银行中心或分部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或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青岛、南京等城市。随着内地的经济发展,也有银行相继在武汉、成都、郑州等城市设立私人银行分部。
中资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和客户资产规模迅速增长。2007年开业之初,中资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量只有几百人。2008年,披露数据的6家中资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已达30315位,截至2011年末7家披露数据的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数量达到140227位(见表2)。同时,其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增长同样迅速,6家银行在2008年的管理资产只有5736亿元,而7家银行在2011年的管理资产达到21405亿元,规模增长3倍多(见表3)。
品牌初步建立。经过五年的推广和发展,中资私人银行的品牌初步建立,客户对私人银行的认知度提升。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联合调查发现,高净值客户在使用财富管理机构中,约90%正在使用中资私人银行的服务。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国际关注,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曾分别获得过《欧洲货币》杂志评选的“最佳私人银行奖”,以及2011中信银行获得《欧洲货币》杂志组织评选的“中国最完整私人银行产品线奖”和“中国贵金属交易最佳服务私人银行”两项大奖。
个别私人银行开始盈利。众所周知,私人银行业务从开办到盈利有一个较长的周期,但是中资银行私人业务盈利比预期的好。早在两年前即2010年4月,招商银行副行长丁伟对《金融时报》的记者说:“招行今年四月开始盈利了,比预计提前三年盈利。”到2011年年底,公开宣布私人银行业务实现盈利的银行已有三家,即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在2011年时,中信银行宣布私人银行业务实现盈亏平衡。2011年,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当年成立即出现盈利,实现中间收入3970万元。根据2011年年报,中国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2011年实现中间收入2.89亿元,2010年实现中间收入1.37亿元,2011年比2010年增加1.62亿元,增长率达到118.25%。2011年中国民生银行净非利息净收入17.55亿元,私人银行创造中间收入占非利息佣金收入的16.47%。虽然中国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实现的中间收入可观,但并未宣布是否实现盈利。
主要障碍
然而,仅五年发展历程的中国私人银行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仅是理财业务的升级版或高端版,即使增加了一些增值服务,但只是吸引客户的一种方式,在成本增加的同时,并没有为银行带来收入的直接增加。现阶段,销售或代销理财产品获取手续费是私人银行业务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尽管有银行宣布其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实现了盈利,但更多的银行仍然处于投入期。对宣布盈利的银行,仍然有人质疑其盈利的真实性,即计算盈利时是否完全以真实成本为基础。当前,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障碍。
环境因素。一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私人银行是一个新鲜事务,需要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中国人历来存在不愿露富的观念,也少有愿意为咨询服务付费的观念,并不愿意和习惯让他人来管理自己的财富,所以要靠咨询收费非常困难。二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特殊性。中国改革开放才三十年,中国高净值人士总体来说还属于第一代富人,并以私人企业主为主。他们对自己管理财富的能力非常自信,而不太相信专业人士的咨询。三是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对于私人银行的立法起步较晚也不完善。私人银行的概念在2005年5月25日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被首先提出,当前尚未有针对私人银行业的专门法规。同时,分业经营的模式使私人银行业务的多元化资产管理难以顺利开展,必须通过信托公司等第三方机构进行。
银行内部人才稀缺。一是综合型人才缺乏。所谓的综合型人才,是指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并且在某个具体方面表现出众的人才。我国取得CFP(金融理财师证书)的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我国CFP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在30岁,而国外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我国这些年轻的私人银行家们很难让客户信任,他们不仅缺乏阅历,同时也达不到综合型人才的标准,这都阻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二是专业型人才缺乏。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具有多样性,决定了私人银行特征需要各种专业人才。私人银行专业型人才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具有创新产品能力的人才。第二类是正确握市场行情的投资顾问人才。第三类是提供相关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如:保健医生、高尔夫教练、子女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其中,缺乏正确把握市场的动态投资专家尤为关键,因为这直接影响客户的投资收益。
某些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欠佳。私人银行业务是一项私密性极强的业务,需要银行从业人员有极佳的职业操守,能为客户保守秘密。但是当前某些银行业机构存在员工职业操守不佳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一定全部发生在私人银行业务中,但直接对私人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客户信息泄露,银行存在员工将客户信息销售给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的现象;二是费用不清晰,由于客户对收费标准不了解,从业人员没有明确告知或故意隐瞒对客户的收费标准;三是推荐高风险的产品,由于销售产品的佣金差异,从业人员出于对自身的利益考虑而推荐给客户佣金收入高但风险也高的产品。
推进战略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民营资本投资渠道将更加宽松,民营经济发展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这将促进更多高净值人士的出现。同时,随着私人银行客户群体的增加,客户需求也趋向复杂化和多样化,相应地对私人银行的需求将更加迫切。此外,经过五年的市场培育和人才培养,中资私人银行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服务模式和组织模式将越来越成熟。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一趋势,除了从政策层面完善制度环境外,中资私人银行还需从战略高度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自身发展完善:
根据客户需求,制定营销战略。一是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维持好老客户。一般来说,私人银行客户相比普通客户而言忠诚度是比较高的。但关键是做好客户关系管理,根据客户新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管理方案。二是做好市场调研,挖掘新的客户。中国沿海地区、内地产矿区、省会城市应成为私人银行关注的重点地域。私人企业主、朝阳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政府公共部门高级别人员以及大城市周边的拆迁户都是潜在客户。对于银行来说,要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比较丰富的特点,发挥全行优势,做好客户调研和营销。银行可以利用客户信息,及时了解到一般理财客户中那些财富增加较多并达到私人银行级别的客户,还可以从中小企业部门了解到私人企业主的私人银行服务需求。三是注重细分客户市场,确定目标客户。
根据客户需求,制订产品战略。一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在资产管理方面,要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私募股权、房地产、艺术品等多个行业,国内和国际多个市场,人民币与外币多种货币。在增值服务方面,要在税务筹划、教育服务、健康服务、移民服务等多个方面提供专业化水准的服务。二是增强产品信息透明度,利用产品收益及产品价格吸引客户并留住客户。三是完善金融产品定价,利用价格优势吸引和留住客户。
加强人才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战略。一是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二是打造专业团队。私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投资团队的能力。私人银行客户的目标主要是对自身资产的保值、增值,只有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的研发队伍才能够准确分析信息以及把握市场动态,适应市场风云变化,实现客户财务目标。投研能力的强弱,是由所有团队成员决定的,只有当每个成员都配合默契时,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充分发挥出实力。银行在实际运行中,应注意培养业务人员的团队精神,只有当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时,整体的工作效率将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
加强内部管理,树立品牌形象。私人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银行的信用。一是为了确保私人银行的私密性,银行内部应确立严格的信息保密制度,严防客户信息流失。二是实行明码标价,保持银行服务价格透明度,让客户放心使用私人银行服务。三是继续加强消费者教育,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举办相关活动让更多的客户了解私人银行,认识私人银行。四是提高投资能力和服务水平。毕竟投资能力和服务水平是银行专业能力的体现。银行应当在这方面进一步下功夫。此外,还需要在内部运行模式和协调机制建设方面继续探索,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商行的发展轨迹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二位数高速增长,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标志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城商行发展步入了跨越式轨道,走过了一段令人瞩目的“五年黄金期”,实现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稳步增长(见图1)。一是从规模来看,资产总额由1.97万亿元增加到7.85万亿元,增长了3倍;市场占有率由5.2%增加到8.3%,提高了3.1个百分点。二是从质量来看,不良贷款额由842亿元下降到325亿元;不良贷款率由7.73%下降到0.91%,降低了6.82个百分点,实现了双降。三是从效益来看,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由负转正,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据统计,2010年我国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分别达到1.14%和18.3%,赢利能力超过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十二五”时期城商行发展面临的主要经营环境变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加快和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城商行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个环境变化: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将进一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管理层会议通过了“巴塞尔协议Ⅲ”,为未来十年全球银行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我国也将加强对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这些金融监管措施和基本规则的实施,对资本约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迫切需要城商行调整经营战略,走一条低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
第二个环境变化:“十二五”时期,我国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将对城商行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会加快促进银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型。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促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地优化和升级,使得客户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这就要求城商行必须在传统业务之外不断拓展新型业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着力打造出多元化的业务增长格局。
第三个环境变化:“十二五”期间, 我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直接融资比例会大幅提升,间接融资比重会不断下降(也称金融“脱媒”化现象)。同时,未来五年,我国将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这都会给单纯依靠信贷增长和利差为主的城商行发展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再加上,国有和股份制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资源的争夺,以及城商行经营策略同质化和产品同质化等因素的影响,都会给城商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迫使其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型,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城商行发展模式转型的主要路径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商行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将迫使城商行加快发展模式转型。改变传统的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结构、重速度轻管理的外延粗放型同质化发展模式,真正构建起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城商行管理模式,是城商行面临的必然选择。因此,运用差异化战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流程银行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理论,指导城商行采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战略定位,绕开比较劣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做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强,走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的发展路径,是我国城商行“十二五”时期发展模式转型的主要路径。
转型路径之一:准确定位,发展战略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
城商行成立伊始,虽然都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服务中小企业”。但在追求“做强、做大”攀比心理作用下,一些城商行在既无特色产品、风控能力,又无地缘优势、赢利保证的情况下,盲目跟风进行更名、跨区域经营,造成城商行同质化发展严重。因此,城商行发展战略必须从同质化向差异化转型。
首先,必须要明确发展战略定位。城商行应结合自身特色和所处环境,制订清晰准确的战略定位,克服“攀比”心理和做大做强的误区。结合发达国家银行机构发展经验和我国城商行的发展情况,城商行的发展战略定位可以概况为四种:一是综合定位,做大做强,发展为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比如北京银行等。二是依托区域优势,发展成为在某个经济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银行,如广西北部湾银行。三是依托大股东资源,与大股东资源整合,提供某类专业特色产品的银行,如昆仑银行、平安银行。四是坚持差异化,“深耕”市场,做深做透,在某方面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银行,如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等。在明确发展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制订明确的发展愿景、银行使命、战略目标和保障措施,并保持战略的长期性和持续性,不应随意彻底改变既定发展战略。
其次,必须要明确市场定位。城商行应坚持差异化的市场定位,避开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红海”,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蓝海”,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某一市场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培育业务经营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纵观国外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随着市场开放程度加大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国外银行竞争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竞争战略、无差异化竞争,到初步差异化竞争再到深化差异化竞争的发展历程。我国城商行也经历了从成立初期盲目模仿国有银行“垒大户”,到逐步重视“中小企业”寻求自身特色的过程。“十二五”期间,将是城商行深化差异化竞争的过程。因此,城商行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环境、金融业务发展的空间和经营管理水平确定重点服务或者合作对象,扬长避短,寻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化市场定位战略,坚持走差异化经营、特色化发展道路,形成自身特色和比较竞争优势。
转型路径之二:加大创新,业务发展、服务手段和盈利模式从单一化向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型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缺乏机构网络优势,靠“拼价格,拼关系,拼费用”的单一业务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难以与国有银行相抗衡。城商行要在国有银行和全国股份制银行的夹缝中生存,业务发展、服务手段和盈利模式必须从单一化向专业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转型。
首先,坚持经营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城商行要取得发展,必须绕开与其他银行相比的劣势,要寻找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某一业务领域形成专业品牌,坚持专业化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十一五”期间,一些城商行在专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成功,比如包商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等,它们专注于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小额信贷业务,有效避开其他银行的同质化竞争,打造“微贷业务”、“小额信贷业务”特色业务品牌,形成了专业化经营优势,赢得了客户和市场的认同,业务发展速度、总资产收益率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均大幅超过同业平均水平。汉口银行针对武汉尤其是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借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美国硅谷银行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经验与模式,成立了“中国硅谷银行”,专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形成了自身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品牌。 “十二五”期间,城商行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深化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在某一业务领域或服务某一客户群体中形成专业化竞争优势,赢得业务的发展空间。
其次,坚持服务特色化发展方向。与国有银行相比,城商行由于起步比较晚,在机构网络、科技系统、人员素质、服务水平等方面仍有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城商行应坚持服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加强服务手段创新,做到以“特色”取胜。比如,由于缺乏网络优势,城商行在发展零售业务方面往往感到比较困难,如何推动城商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社区银行模式,扬长避短,提高银行零售业务的竞争力。在选择网点时,尽可能靠近居民区,对网点也进行相应的改造,装修风格、环境布置、客户服务等方面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特色,依托社区地缘优势,实现有特色的客户关系管理;在产品服务方面, 利用社区银行的信息对称和交易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银行经营风险,采取“求异型”营销策略,提供符合社区内企业和居民金融需求的特色代收代付业务、理财服务、社区居民贷款以及发展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等,形成特色化服务优势。
第三,坚持产品和盈利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城商行应利用总部优势和地缘优势,分析现有和潜在的目标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大胆进行创新,开发个性产品,推动形成特色化和多元化的产品体系,如除了在传统的存贷、结算、汇兑等业务上精益求精外,更应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面向市政工程服务、面向市属企业创建特色化的金融产品,面向中小企业开发信用或低担保形式的金融产品,或立足“三农”、立足社区进行信用工具和结算工具创新。比杭州银行针对超市供应商推出了完全信用贷款产品――“超前贷”,针对科技型小企业科技转化生产力阶段的“订单贷”,针对流动资产占比比较大的企业推出的“仓储贷”,针对现代服务业连锁型企业的“连锁贷”,针对个体工商户的“银行卡内授信贷款”等。同时,在“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利差缩小、盈利空间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城商行应发挥决策链条短的优势,创新差异化的产品定价策略,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资金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资产托管业务、金融租赁、理财产品等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务,积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盈利模式从单纯依靠利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转型路径之三:大胆改革,管理模式转型从粗放式向流程银行管理模式转型
粗放式经营是城商行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背后是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造成的。目前城商行大多数是“部门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部门银行”遵循传统的分工理论,以银行自我管理为中心,按照职能分工构建内部组织体系,往往造成流程分割,导致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和风险防范等受到人为的限制,导致了城商行的运营效率和成本控制能力低下的问题,风险控制力不强。因此,城商行按照“流程银行”改革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构建现代银行经营管理体制,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首先,要建立与“流程银行”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一是按照业务条线垂直化管理的要求建立战略单元的组织机构,针对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中小企业、银行卡、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按照利润中心的原则建立了集中经营的战略单元。二是推行扁平化管理,精简管理层级。通过减少管理环节,提高价值链管理效率,以实现贴近市场、快速应变、增强战略和管理执行的能力。三是推行集中化管理,实现前中后台分离。通过对大量占用人力和时间的各种单证、会计业务处理实行后台流水线作业,对风险控制、不良资产管理等集中到总行或区域管理中心集中控制,极大提高了业务管理效率,降低了风险并减少了运营成本。
其次,依托科技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差异化流程。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这里的“客户”既是指银行的外部客户,也指内部的客户,前台客户部门就是后台支持保障部门的客户),充分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按照客户的需要和为客户提供最方便、最优质服务的思想重新设计各项业务流程,建立能以最快的速度响应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的运营机制及相关的业务流程,并将决策点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的地方,在业务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从而大大消除原有各部门之间的摩擦,减少无效劳动,比如,对零售业务按照客户价值不同进行渠道分流,分别实行标准化服务和定制化服务;对信贷业务针对大公司客户、中小企业、微小企业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审批流程等,提高流程效率和差异化服务的能力。
转型路径之四:依靠科技,风险管控模式向全面风险管理模式转型
风险管控能力是银行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小银行要取得转型成功,必须有科学的风险文化价值导向,依靠科技,建立覆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首先,创建科学的风险理念和合规文化。利益驱动和价值导向,基本决定着商业银行的风险导向。在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中,应以风险理念和合规文化为导向,大力培育“追求滤掉风险的真实效益”的风险理念和倡导“人人合规,事事合规”的合规文化,塑造健康的风险管理工作氛围和工作习惯,引导各个层次、各个岗位、各个环节树立追求相对稳健经营的价值导向和合规意识。
其次,以技术为支撑来构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技术上,全面开发了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建立高度敏感的风险量化技术系统,力求全面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依靠风险量化技术,对风险与收益进行量化管理,建立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开发建立各种风险量化管理模型,通过建立相关数据库等方式,实现对风险的预警机制,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客观、全面、高效的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开发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的动态、实时监控,实现全行风险管理信息共享,提高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三,制订覆盖各条线、各岗位、各业务环节的内控制度和机制。通过制度和机制建立,将风险管理政策深入渗透到各类业务、各类活动当中,实现将全面风险管理由理念型的软约束转变为制度型的硬约束,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在信贷风险方面,建立风险垂直管理体制上,建立健全了“审贷”分离的体制,实施风险官总行委派制,建立专业审贷小组,提高专业化审贷水平,针对地区差异出台详细的区域性信贷政策,进一步贴近市场,提高效率,对不同管理水平的分行实现差异化信贷授信管理政策。在内部控制方面,保证每个操作环节、每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制衡,确保内部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
转型路径之五:战略联盟,跨区域经营模式从高成本消耗向低成本消耗模式转型
近年来,随着城商行的发展壮大,部分城商行纷纷加快开设异地分支机构的步伐,急于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向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随着管理半径的加大,一些实力不强的城商行逐渐暴露了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授信与风险控制不平衡、人才缺乏、成本开支过大等问题。“十二五”期间,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和我国加强对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将受到更加严格的资本约束,迫切城商行跨区域经营模式从大量开设分支机构的高成本消耗模式向建立战略联盟的低成本消耗模式转型。
首先,与国内其他银行建立战略联盟。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网点不足、机构网络覆盖率低的问题。城商行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加强业务、资金、信息、人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联盟,进行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解决这一问题。或共同出资成立联盟集团,统一为城商行提供系统、技术、产品研发、运营保障支持等服务,降低城商行的运营成本。比如,上海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曾组建一个联盟,五家行的客户可以在任何一家营业网点柜台办理存取款业务;中行拟与南洋商业银行网络共享,实现通存通兑;平安银行为了克服因网点不足信用卡还款不方便的问题,把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与交通银行的借记卡挂钩做自动还款,手续费由平安银行支付,从而方便了平安银行的客户并减轻了客户的还款成本,交通银行则获取了中间业务收入。这些模式,值得城商行借鉴和推广。
其次,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城商行可逐步加强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之间在产品销售、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理赔金、存款业务、资金网络清算、银行卡业务等方面的战略联盟,利用双方优势推动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