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5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让学生动动“嘴”
现在,学校的劳动教育非常被动,一方面,学校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结合学校活动开展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劳动,但是家长不领情、不配合;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应试化”非常反感,甚至认为学校变相地弱化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劳动教育仅仅是教师在“动嘴”,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
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国家的号召、学校的事宜、教师的教育,而应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自觉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主动地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成为劳动教育宣传大军,为劳动教育鼓与呼。
教师要学会善于发动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平时,不但组织学生学习《悯农》之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学科知识,更应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农村,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宣传中。无疑,这样“动嘴”的活动,比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好多了。
二、让学生动动“手”
劳动教育不让、少让学生“动手”,这看似悖论,却是我们劳动教育的现状。学生缺乏足量的劳动教育,甚至不知道还有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劳动教育需要动手,这存在着些许安全隐患,还有什么比安全问题更让学校揪心的呢?于是,能不举行的劳动活动就不举行、能不开展的劳动教育就不开展;另一方面家庭也有一些显性的责任,主要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力受苦。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伟大,进而产生热爱劳动、喜欢劳动的良好品质。因此,学校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周密的安排,做到有预案、有保障,以万无一失的活动安排去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让学生动动“脑”
有这么一种观点:世界是懒人创造的。这说明反省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教育他们思劳动。学会反思劳动的有效性,想出更好、更有效的劳动方法来。因此,要激励、鼓励学生“动脑”,学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益达到劳动教育的教育目的。
有一种观点,劳动教育仅仅是劳动,不需要动脑,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劳动教育不仅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劳动教育不仅让学生在劳动中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更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发展,其对劳动的认识更深刻、更深入。我们要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即想出“快、好、省”的办法来,做一回劳动的“懒人”。
四、让学生动动“脚”
现在,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校园劳动教育,停留在大扫除这一老掉牙的活动上;不敢带学生去野外、社区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劳动教育如果仅局限于校内,这样的劳动教育是不完善的,其效果也是不完美的。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大胆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的劳动教育,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让学生的脚踏出校园,走入社会,以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视野,去统筹劳动教育,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责任,这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让学生动动“眼”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简化的粗活,其实,它也是需要细致地策划、实施的。劳动教育需要一定的步骤去实施。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很重要。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细致、细心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开眼界,看到社会七彩缤纷的一面。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闭门造车式的教育,相反,它会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的新型教育。
六、让学生动动“耳”
劳动教育需要借鉴前人、他人的经验,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动动“耳”,听听他人的技巧、技术。学校组织劳动教育,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劳动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所在,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就劳动教育自身而言,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劳动思想教育,这比任何形式学科教育的效果要好。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日前,教育部联合、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三至九年级要切实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地方和学校可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学校要安排劳动家庭作业,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面对当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劳动观念淡薄、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的素质教育短板,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导致孩子们不劳而获思想蔓延的成因,并非只有学校教育缺失的一个方面,家长的教育引导之责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劳动教育或会沦入“5+2=0”的尴尬怪圈(是指星期一到星期五,孩子在学校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周六周日回到家里却由家长替代,造成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冲击与抵消)。
众所周知,“劳动”有别于其他教育课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孩子们对劳动本领的获得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不是来自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传道授业,而是需要其通过亲力亲为地操作去感悟,尤其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育劳动情感和劳动习惯。
但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许多家长却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某种教育误区。比如,由过度溺爱导致的越俎代庖行为;以成年人的视角怀疑孩子的劳动能力,从而衍生出太多的不放心和不放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学习是任务,劳动是不务正业”的观念扭曲等等。因而在一些不明智家长的家庭教育中,孩子们却难得有这种劳动机会。对于孩子未来就业意向的引导,不少家长更是只倾向于身居管理层的脑力劳动,而对体力劳动的“蓝领”却不屑一顾,比如“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扫大街”!
家长大量的越俎代庖,更是对孩子劳动观念的培养不无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比如,家长送孩子上学的途中,替学生代劳背书包的有之;爷爷、奶奶亲自操起扫帚替孙辈打扫教室卫生的有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劳动,却遭到一些家长“不务正业”的质疑,校方让各年级学生轮流主办黑板报,出于对孩子人小办不好的担忧,一些家长干脆请来专业的广告制作商越俎代庖,如此一来,黑板报质量上去了,孩子们的劳动创意和乐趣没了。学生回到家里,一些家长只要求孩子要么看书、要么做作业,根本不吩咐任何家务劳动,美其名曰“用不着”,甚至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机会都不给……
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养就其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需要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但务必要得到众多家长的深刻理解与积极配合。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向而行,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battle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middle-level professional laborers. However, the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goes from bad to worse at presen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is paper, taking this as a research, unfold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weak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rying to solve to be conducive to trans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关键词: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ttitude to labor; labor education; labor awareness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 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 以己度人,推己及物 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 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 学生娇生惯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 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 教育方式错误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 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 学校层面 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 学生层面 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 4.1.3 社会层面 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 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 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 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 榜样带动学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 竞赛提升学生 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丹霞小学金涛分校 601 陈功垠
在西班牙,政府规定小学生不许留作业,而且一个星期内除星期六和星期日外,还可以上一天不用带书包的课程;在德国,政府规定6岁至10岁阶段的儿童必须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岁至14岁的少年必须参加整理草坪之类的活动;而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枷锁却紧紧地扣住每位家长的心:严师出高徒、慈母多败儿!这些传统的棍棒教育真的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吗?
在中国,没有哪个家庭不曾有过棍棒的打声、孩子的哭声,难道说中国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我敢保证,中国的每一位家长一定都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只不过,他们仍然保持着几千年不变的老观点:棍棒之下多才子。正是因此,才使得中国教育处于误区,使得中国孩子没有快乐。中国的父母普遍十分关心及爱护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爱是溺爱,溺爱只会导致孩子们的懒惰成性,家长们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培养,却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就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倡议:希望各国教育界应该重视劳动教育,务使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如果从小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话,那么长大后如何自力更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呢?
在中国,教育可谓是头等大事,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一代代爱国护国的青少年做后盾,国家就无法昌盛,免谈繁荣!但是,中国的孩子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每天都有成山的作业等着我们去完成,哪来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尽情地嬉戏呢?每天都有“可怕”的学习任务需要我们去做,又哪来的时间可以创造、发明呢?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是快乐的,你只要到他们的校园内走一趟,保证忘不了,到处都是鲜花,清新的空气装饰着无法掩盖的欢乐。每天他们都在与动物们交流,每天他们都似乎在玩游戏,但却又收获了许多知识。何时,中国才能与世界教育接轨?何时,中国的孩子才能看得更远、飞得更高?这,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需要一个欢乐的童年,我渴望拥有一个七彩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2004年12月5日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就是有再多的知识学问,也难以成材。家庭教育 的首要任务,是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子做人。这里我们和广大家长一起来讨论一下:道德教育在孩 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怎样进行?家庭德育主要内容和方法?
家庭德育的不同要求
一、对婴幼儿说“好”或“不好”
任何儿童在1岁以前,还不可能有道德判断, 也不可能做出什么道德行为。1岁以后,在儿童与儿童的交往 中(游戏是最主要形式), 就可观察到各种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为抢夺玩具而呈现的攻击性动作,因失去玩 具而放声大哭等,这可算是儿童道德行为的最初形态。随着儿童依呀学语,逐渐掌握语言后,道德行为就同时 在成人的影响下,开始逐渐强化。如当儿童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时,成人投以愉快的表情,并用“好”、 “乖”等词语给予正刺激,或负刺激。这个过程,就可促使儿童不断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会十分有利于 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此同时,儿童很自然地会认定成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是好的行为, 而被成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这就是婴幼儿的最初的道德判断。只是这种最初 的道德判断,仅仅只有“好”、“不好”两大类而已。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用合乎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 儿童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非常巨大的意义。
二、对学龄前孩子明确提出要求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对事物已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评价,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各种 道德感的明显表现,如:大些的孩子乐于照顾小孩子,同情被欺侮的小朋友,互相谦让玩具等。然而,学前儿 童的道德感以及被这些情感激发出来的行为虽然多是真诚的,但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时刺激所制约,需要 成人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学前儿童在道德判断方面,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有实 验证明,学前儿童对于道德观念的理解还是很空洞、模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大多数学前儿童常把英雄与解 放军混为一谈。还不能将“英雄”提高到道德原则上来加以评价。因此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中一定要 注意,让孩子有实际的道德体验。对良好行为进行练习是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而空洞的道德说教绝 难奏效。同时,鉴于学龄前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家长的示范作用很重要。要孩子做到的,家长一 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对学龄期孩子要规范其行为,强化道德意识
学龄初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从这个时期开 始,儿童正式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了他们负有责任的主导活动,并且是逐步掌握书面语言和抽象逻 辑思维过渡的真正开端。有研究确认:自觉地运用道德意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是从小学时期才逐步 开始形成的。
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对道德知识的理解,逐步过渡到 比较精确、本质的理解;2.从只注意道德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道 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需说明的是,学龄初期儿童虽然形 成和发展了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但并不能因此绝对保证他们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因为,这一时期儿童 言与行,认识与行动脱节的现象时有所见。因此学龄初期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帮助他们把道德意 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还应注意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观点、道德原则、道德感情相联系的道德意识的高级形 态——道德信念,也是这一时期儿童在已有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量。通过教育, 可望使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认真完成作业,用心听课,遵守纪律等良好 道德行为。
家庭德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心教育
具体讲,爱心教育包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
对孩子来讲,进行这方面教育,应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爱 心教育要从孩子生活的环境开始,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升华。比如,先引导孩子爱家庭,爱父母,爱自 己周围亲近的人,进而开阔他们的眼界,引导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居住的街道和村庄,爱名胜古迹、壮丽山河 ,最后升华到爱祖国爱人民。
如今的孩子,大多独生,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不少家长认为 :现在我们疼爱孩子,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回报的。其实不然,你从不教孩子爱父母,孩子从哪里学会爱你们?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有修养、有道德的反映,许多国家把文明礼貌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头等大事。如果人人都 很文明礼貌,生活就会很愉快、健康,社会秩序也会更有保障,国家建设就能更顺利进行。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 ;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 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 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劳动教育要先从自我服务开始,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2.家务 劳动,这是要求孩子逐渐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主动去干点家务,培养孩子责任感。3.集体公益劳动, 孩子入学后,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社会上组织的劳动,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社会责任感。
四、良好品格教育
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自尊心等等,这些都是做人的一些不可缺少的品格。一生对电学做出 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 做了一本小册子,将“节制”、“诚恳”、“俭朴”、“正直”、“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项占一 页,并用红笔画成空格,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如果日间犯了某一项过失,就做一个黑点,记录在相应的 空格里,一星期换一本小册子,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躬行。因而,富兰克林的美德和他 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留芳百世。
家庭德育的主要方法
一、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对亲人、同事、朋友说谎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 人要老实,不能说谎”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启蒙学校,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
二、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中
儿童心理,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特征,而且,儿童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由浅 到深,从简单到复杂,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渐 进性和针对性,而游戏、故事是儿童最容易接受的形式。
三、教导结合,启发思考,培养孩子言行一致
教导结合,即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使孩子切实达到言行一致。
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看电影、电视、录像,但往往不考虑孩子能否辨别其中的是非、 恶善,不明确怎样引导,让孩子从中学到一些什么,而是听其自然。这样即使是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材料,也往 往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现在家家有电视,家长常管不住孩子看电视,这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教育。如 5—6岁的孩子看了武打片,如果不加分析,孩子只会对武打姿势感兴趣,容易产生一些副作用。
四、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技术;办学条件;勤工俭学
素质教育,让人们认识到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重要性。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效益性想统一的原则;确定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发展思路,将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学校应根据资源优势和特点,制订好劳动实践场所的发展计划。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劳动实践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和趣味性,将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劳动技能,提高劳动实践教育效益。
我们要以育人为工作主线,坚持育人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举,把场所建设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相结合,与农科教相结合,与为农服务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使每所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中心,辐射社会的窗口。
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
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理念。(1)把素质教育与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相结合。(2)开设与学科有关的勤工俭学项目,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3)培养学生就业的一技之长,使场所建设工作立足于学校,服务于社会。
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
劳动实践场所教育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1)为当地农村输送了一批有科技致富头脑的先进农民,培养了一大批回乡务农的致富能手。(2)为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
三、办学条件的改善作用
我们利用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收入有效地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家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问题。主要做法:(1)减免贫困家庭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2)发给贫困学生饭菜票。(3)直接把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产品——肉食和蔬菜低价或免费提供给食堂,降低伙食成本。这些措施为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渗透,具有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有利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劳动实践场所是中小学生学习社会、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是促进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重要基地,是组织与引导中小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活跃身心、健康成长的生活乐园。通过劳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进而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需要探索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当前高校教育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劳动实践,而后勤为大学劳动教育课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每个学期必要的劳动实践或者勤工助学进行管理与服务,感受服务和劳动的艰辛,和不同层面的人打交道,感受后勤工作、接受后勤环境氛围熏陶,为今后走上社会,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岗位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2后勤环境发挥育人功能的实践与探索
2.1加强后勤物质环境建设
高校后勤致力于为学生创建安全、文明、干净、和谐的物质环境。后勤部门在高校“标准化”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在食堂内安装实时监控系统,从源头上监控原料的采购、清洗、烹饪、售卖各个环节,保障学生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在学生公寓硬件建设方面,通过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保证学生人身和物品的安全。在宿舍楼的活动室安装电视机和DVD,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丰富了学生的公寓文化生活;在校园内开辟桃李园、在公寓园区种植花草树木,创造了干净、优美、整齐的学习生活环境。硬件设施的完善为后勤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学习、娱乐,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2.2加强后勤学生队伍建设
加强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建设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的有益探索,通过开展后勤文化活动以及学生队伍成员在同学间宣传,将学生平日看不见的后勤服务工作提升到可以看见并亲自参与的层面上,切实感受后勤工作的艰辛。根据后勤维修、绿化、餐饮、宿舍、保卫的工作类别组建义务维修队、绿化小分队、伙食管理委员会、宿舍管理委员会、学生义务消防队等学生组织。经过量化的考核和筛选,这些学生委员会在信息传递、卫生检查、评比活动、校园美化、日常安保等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他们是广大同学和后勤服务部门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也在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协调能力、劳动能力。健全的组织环境较好的实现了后勤和学院师生的良性互动,达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目标。
2.3加强后勤文化环境建设
打造“文化后勤”是高校后勤改革的趋势,也是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关键。以宿舍文化节、美食节为载体,将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文化优化组合,组成良好的后勤育人的文化环境。在食堂开展“我在后勤的一天”、“学生厨艺精英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自行到市场采购食材、比对价格,穿上工作服到食堂工作间亲自操作,增加对食堂菜价的理解,了解校园周边无证摊点快餐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饮食安全意识,更让学生体会到后勤、食堂工作的艰辛,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公寓开展气排球比赛、手绘报比赛、走廊创意大赛,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重点开展宿舍文化内涵建设。创建品牌活动、精品活动,树立后勤文化旗帜是后勤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后勤开展优质服务品牌活动,内容涵盖维修、宿舍管理、医疗、保卫、食堂、员工礼仪多个方面,同时深入各个教学部门开展座谈会、下发问卷让师生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通过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讲解工作礼仪,邀请领导、师生参与到岗位练兵等精品活动,让师生体会后勤基层服务人员工作的辛劳,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些文化活动使后勤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场所,培养了后勤员工、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培养劳动意识、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4加强后勤制度环境建设
根据管理的需要,后勤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食堂食品卫生管理规定》、《员工培训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为日常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准则和依据,奠定了以制度办事、以制度管理的工作基础。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引进物业有限公司,与这些物业公司制定《物业服务量化考评细则》,奖惩分明,划拨出专项奖励资金,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施行奖励提高后勤物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学生公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检查制度,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这些制度让后勤的工作人员、学生能够增强自律,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要求。
3后勤环境育人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初步成效
3.1后勤文化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通过开展活动、将社团引进公寓等形式学生接触后勤工作的机会逐渐增多,“优质服务”品牌活动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能够零距离体验食堂、保洁和维修等工作,以文化建设为载体吸引学生参与后勤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大于被动的劳动教育课,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3.2服务队伍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
在员工队伍建设中注重专业技能的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奖惩制度分明,促进后勤员工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形成良性的队伍发展模式,为学生服务队伍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学生队伍之间召开座谈会、素质拓展等活动,增强后勤学生服务团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后勤学生服务队伍的工作效率,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学生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3后勤制度环境趋向完善化和科学化
高校后勤针对食堂、公寓管理、校园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生活环境安定和谐。通过调查问卷、草案试行等方式施行某项规章制度,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确保制度人性化、科学化,使学生充分享受后勤各项制度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
4充分发挥后勤环境育人作用的启示
4.1把实践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古语有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轻视劳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这促使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上一味地追求文化教育,理论成绩至上,不鼓励甚至不让孩子参与家庭或者学校的实践教育。部分高校已经在后勤劳动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但大都只是单纯的进行简单的劳作,没能发挥好劳动课的德育功能。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后勤实践性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重要性,重视后勤实践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课纳入必修课程,把理论考核、实践性教育和大学生在学生公寓的表现纳入个人操行评价系统,把它作为考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依据。
4.2挖掘后勤德育教育平台,加强教学部门与后勤的良性互动
后勤在高校中秉承着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和后勤的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高校应当改善后勤与教学、科研和师生三者的关系,挖掘德育教育的新平台,将部分全校性的后勤工作任务分派到各个教学部门或者院系,促使师生一起参与后勤服务和建设校园的活动中来。第一,组织毕业班学生种植“毕业树”将班级的格言制作成牌匾置于亲手栽种的树木前,美化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将单纯的劳动提升到德育教育的高度;第二、在学生公寓施行“辅导员进公寓”制度、设立“学生党员宿舍先锋示范岗”、“社团进公寓”,加强后勤部门与各系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第三、全校学生签订《创建安全文明宿舍》协议书,承诺平时保持宿舍、走廊的干净整洁,毕业离校时将宿舍恢复原貌,文明离校,给学弟学妹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且全校学生能共同参与的后勤德育平台,能较好的体现后勤工作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互相关心、感恩母校、感恩社会的正能量。
4.3培育优质服务队伍,找准后勤环境育人的关键点
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后勤服务质量的高低,要对后勤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礼仪培训、入职培训,不定期检查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竞争意识,强化后勤人员服务理念。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无意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后勤基层工作者良好的服务表现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这些良好的表现会引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和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了人文环境育人的目的。后勤社团的成员定期开展后勤宣传活动,发挥学生队伍的舆论力量,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后勤工作、自觉遵守食堂、公寓各项细则,提升自我约束力。
4.4加强后勤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后勤环境育人氛围
“文化后勤”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公寓文化和食堂活动为载体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平台,开展具有后勤特色的德育教育活动。以“优质服务”活动为依托在学生间开展义务维修、宿舍安全知识竞赛、气排球比赛、厨艺大赛;在后勤员工间开展培训、“我能为学生做什么”演讲比赛、岗位技能大赛,营造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后勤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财富和经验,高校后勤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典型的后勤服务案例整理、汇编成册为以后的后勤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后勤工作简报》内容涵盖了后勤新闻、工作动态、安全保卫、医疗保健等内容,学生参加后勤活动的心得也刊登在报,丰富了简报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后勤活动积极性,该形式让学生更能够从后勤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
4.5完善管理制度,用后勤制度保障德育功能的实施
马卡连柯(1888~1939)是前苏联优秀的革命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教育工作和文学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马卡连柯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在他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毕业后就专心从事教育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从1920年到1935年,他先后主持了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也是一个儿童教养院)。他从事教育工作30年,他的大胆的革新工作给苏联教育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关于集体和集体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集体,而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集体教育。因此,他把集体和集体教育看成是全部教育理论的首要的和关键的问题。“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集体?马卡连柯明确的提出,真正的集体不是简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的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集体是有共同目的、共同劳动、共同斗争并在这一共同目的、劳动和斗争的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他的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的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他指出,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提出更多的要求的时候,这个要求里也就包含着我们对这个人的尊重。马卡连柯认为,全部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在“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原则下进行。
·关于纪律和纪律教育理论
纪律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马卡连柯看来,纪律、纪律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集体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赖于纪律的形成、加强和提高;纪律的形成和提高,有助于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可见,没有纪律,不进行纪律教育,要想建立集体、完善集体、顺利进行集体教育是不可能的。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正是马卡连柯既重视集体和集体教育,又重视纪律和纪律教育的根本原因。
·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理论
劳动、劳动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是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内容中不能没有劳动的成分,现在我们可以将劳动一词替换为实践或者实习,而马卡连柯的劳动又不单纯是我们现在的实习环节,因为他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是对问题少年的教育其劳动实践内容的比重要大一些,马卡连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认为在一所学校或像公社那样的特殊教育机构里,学生既是参加生产劳动,也要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训练学生的生产技术和劳动本领,并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和工作能力,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样,学生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较高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修养,也有生产技能和生活能力,可以说,已达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
马卡连柯对特殊教育的贡献在《教育诗》中的体现
马卡连柯用它一生去实践的“爱”。在马卡连柯看来什么使他对学童们的爱?是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的爱,不抛弃是谢苗相信世界上没有不能教育好的孩子,只是方法不够得当,谢苗用它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学童们的教育上去了,《教育诗》虽然是大篇幅在讲孩子们是怎么样一点一点的从无到有的在建设第一、第二教养院,在不断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并且是一直在好转中,并不断地好起来。马卡连柯只是在教养院生活的片段中说一些孩子们的教育改善情况,穿插一些孩子们的思想改善状况,从无到有的集体的建立,到后来的只有集体和第一位的就是集体,最后教养院就成了集体的代名词,这是谢苗的一种创造,他让全体的孩子们感到了教养院这个集体的重要性,这种营造力我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个有着充分无产阶级教育理念指引下才有的结果。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当时的物资十分的匮乏,马卡连柯和他的教养院面对的最主要的斗争就是食品的供应不足和营房的破旧改造,到1923年搬进第二教养院的时候他们的情况才有所改观,在食物上不再很匮乏,还添置了不少的东西。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品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11-02
【作者简介】潘志琴,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常熟,215500)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相融合,同样,语言教学也总是包含着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所以,语言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更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控制情绪,积极面对挫折,这才是成功的英语教育。学生的交流能力涉及人的品格、情感和思维方式,有优良品格的人,即使语言能力稍差,也能顺畅地与人交往,包括与外国人交往。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施行,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可以看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开始慢慢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其对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品格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往往只是抓住教材中一些显性的情感教育因素,然后进行简单、机械和形式化的处理,这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没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
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品格培养缺失的现象
1.话题讨论不够深入。
教材中的故事往往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关注故事本身,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解读故事,体会编者的意图。
以译林新版《英语》四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为例,故事主要讲了Liu Tao的同学都会打篮球,但是他不会,于是,同学鼓励他试一试,结果真的进球了的事。一位教师在故事教学结尾,和学生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T: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at last?
S:Yes.
T: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at first?
S:No.
T:Boys and girls,if you can’t do something,you can have a try.
从教师的总结可以看出,教师关注了尝试的重要性。但是,本课教材展示的是比较顺利的结果,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学生该如何面对?且这个情况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当同学碰到困难时,除了鼓励别人尝试,你能为他人做些什么呢?教师并没有根据教材进行深入解读。
2.情感互动缺少过程。
一些教师为了达成预设的情感目标,在课堂结尾,仅以几句对话或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课堂总结,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大于内容。
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该课用现在进行时讲述了Mike一家的周六和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事。一位教师在故事教学之后,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Are Mike and Helen good children?
S:Yes.
T: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m?
S:We should sweep the floor.We should....
T:We should help our parents.
很显然,这样的对话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一次劳动教育,学生的回答很流畅,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是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学生的回答都是从故事中得来的。这样的对话缺少真实的交流,能否触动学生的内心不得而知。课文中Mike兄妹帮妈妈做饭,帮爸爸洗车,主动打扫家庭卫生……文章不仅仅体现了孩子们帮忙做家务,更多的是体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
3.教材本意缺少发现。
教师备课时会从文本的某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或者思想方面的教育。但是,一些教师关注了细节,却忽略了故事整体所要表达的内容。
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6 In the kitchen,描述的是Liu Tao回家,看到父母在厨房做菜,然后一起吃饭的事。故事围绕父母做饭、一起吃饭两个场景开展对话。对话中,Liu Tao不断地表达喜欢和感谢之情。一位教师在故事教学结尾,展示了教材中的最后一幅插图,并提问。
T:What does Liu Tao eat?
S:Vegetables,meat,tomatoes and potatoes.
教师在屏幕上输入句子:Eating vegetabl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从总结可以看出,教师关注了课文中提到的蔬菜,看到了Mike非常好的饮食习惯,所以提醒学生要多吃蔬菜。教师将关注点放在了蔬菜上,而Liu Tao对父母表达的感谢之情,教师却没有提及。
应该说,以上三种现象只是学生品格培养缺失的部分表现。译林新版《英语》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增加了体现时代特色和时展的新话题及语言学习内容,如:环保绿化、劳动教育、朋友亲情、生活习惯、困难挫折、饮食营养、中外文化等内容,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语言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将这些新变化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减少形式化、标签化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品格、提高学生素养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
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品格的策略
英语教学中的品格培养,应该在学生和教材对话、学生和教师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渗透。所以,我们的对话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系学生生活。
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往往都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所以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对话,也要立于儿童立场,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对话。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案例中,Liu Tao是比较顺利的,一次尝试就成功了,而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多。所以面对这样的故事,教师要抓住契机,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尝试,也许不一定成功,但是勇于尝试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除了鼓励Liu Tao,还可以为Liu Tao做什么?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因为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积极帮助他人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态度。
2.触动学生内心。
好的活动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真实的互动应该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有话想说。只有当学生走进故事,才能真正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情意。以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为例,如果教师在课堂结尾,询问学生:妈妈做饭时,你在做什么?爸爸洗车时,你在做什么?如果你也和Mike他们一样去帮忙,父母心里会怎么样?如果你帮助父母洗车、拖地、做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教师放慢了对话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帮助父母,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融洽家庭的氛围,相信学生的感受会更深。这样的讨论,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所触动。
3.挖掘教育素材。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 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本单一的教学与课余活动课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 把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实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人课表;③活动课程由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
3 创设环境课程。例如: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刨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关键词:以德治班;班级管理;方法探讨
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以德治班”的管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是当前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所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学校制度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以德治班得以实施需要一个“德治”环境,要靠学校组织和制度来保证,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及相应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中学阶段,必须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师须知》、《班级文明公约》《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违纪处分意见》、《国旗法》、《西沱中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等制度,这样才能真正使以德治班实施下去。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德治班的基础
建立“以德治班”的管理机制,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
2.1 情感关系。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或充满信任的友好关系,使师生心理达到和谐的程度,要把教师的奉献融入学生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因此,班主任工作必须以情感教育为前提,以对学生的热爱为出发点。如果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一味的阐述道理,而忽视感情的沟通,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师生是建立了情感关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和期望是前进的动力,班主任应多鼓励,少批评,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从而来增强师生的感情,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合作、愉悦。
2.2 地位关系。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要求教师为了学生更主动、更活泼地学习、生活、处事,应努力地适应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师生的距离拉近。
3.科学民主的管理是以德治班的主要途径
一个班级的好坏关键在于班集体的建设,但要把班集体建设好,就必须要用科学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
要“以德治班”管理,需要科学民主的管理来实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才能主动积极的参与班集体的管理中来。具体做法如下:1、在班团干部的选拔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和聘任制。2、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监督班团干部职权的实施,在班级干部会上公布情况,经全班同学民主评议,“不及格”的班团干部要主动退职,以便班团干部素质的提高。3、由班团委制定工作计划,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并执行计划,组织开展班团活动。4、由班干部负责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由团支部负责班级团队工作,并制定轮流值日制,并记载班级日志。5、班主任要为班团的工作负责指导。6、评优要民主选举产生,凡符合“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的同学,都要经过全班学生选举产生。这样就使学生人人都有参与班级管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是以德治班的重要内容
活动和交往是人们品德形成的源泉和动力。人们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行为不是从遗传中获得的,而是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中学习和仿效,在社会关系中掌握道德观点、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任何良好品德。都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班主任要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断创造出良好的活动和交往的环境条件,通过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思想品德影响,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
[1] [2]
nbsp; . 学习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班会和课外活动,开展一些有关学习经验,各科学习方法的交流会、师生学习座谈会、班级学习管理论坛、一对一帮扶活动、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系列讲座和学习心里健康教育等,这些学习创新活动改变了学生过去只接受理论学习的局面,能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勤奋作风、尊敬师长、爱护同学、遵守纪律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创新活动中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
. 参加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各项劳动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也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积极、热情的劳动态度。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形势和政策的需要,组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家乡的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做贡献。
. 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制定各个年级的道德品质主题教育。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尊敬师长、爱国主义和自制自理;道德情操教育;劳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感恩教育;立志成才、理想前途教育等。班主任要根据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题开展系列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刻苦学习,达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是以德治班的可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