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5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很多探讨企业经营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财务指标,而对生产性指标很少涉及。但是,对于像煤矿企业这种生产性企业来说,生产性指标亦是其经营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煤矿企业的生产性指标纳入到其经营指标体系当中,对于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经营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对煤矿企业经营状况进行跟踪及预测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煤矿企业建立经营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纵观近几年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可以发现,当在煤炭买方市场的大环境中,许多煤矿企业跌入经营举步维艰、亏损严重的境地,在市场疲软、竞争激烈的冲击波而无所适从,竞争能力、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极差。但当在煤炭卖方市场的大环境下,许多煤矿企业经营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为了增加产量,盲目的扩大生产,不仅产品质量上保证不了,也造成了因超产而出现的安全问题增多,再者加上对煤矿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究其原因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经营上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因此,面对市场上煤炭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煤矿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经营指标体系,对我国煤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二、煤矿企业经营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煤矿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能敏感地反映煤矿企业经营状况及存在问题的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在下述原则下完成:
1、系统性原则。企业经营是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表现。因此,应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性、整体性和目标性,并且指标间应具备有序性,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
2、动态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经营的动态变化,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经营状况,揭示企业经营的行为表现。
3、相对独立性原则。构建指标时应尽量减少各指标间的重叠区域,将相关性减到最低限度。
4、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设置企业经营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经营指标都是枉然。
5、预测性原则。预测性是指所设计的指标应能反映企业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进行战略管理。
三、煤矿企业经营指标体系的内容
煤矿企业是典型的生产性企业,在研究其经营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把生产性指标纳入其经营指标体系当中,这是我们对煤矿企业经营状态进行全面跟踪预测的基础。根据以上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结合煤矿企业自身的特点,我们把煤矿企业的经营指标体系内容分为生产性指标体系和非生产性指标体系两大部分。
1、生产性指标体系
根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以及统计的困难度,可以把煤矿企业的生产性指标归纳为以下16个指标:原煤产量、冶炼用洗精煤产量、开拓进尺、商品煤灰分、商品煤含矸率、冶炼用精煤灰分、冶炼用精煤产率、原煤全员效率、回采工效率、原煤生产坑木消耗、综合电力消耗、回采工作面平均月产量、掘进工作面平均月进度、采区回采率、采煤机械化程度、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
经过多年的统计分析,以上16个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程度反映了煤矿企业的经营状况。
2、非生产性指标体系
根据煤矿企业所处行业的行业标准、企业预算标准及企业历史标准,设置能够反映其经营状况的非生产性指标体系,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1)定量指标
我们根据上市公司的“三表”(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结合非上市煤矿企业的财务报表,用以下七个代表性指标反映煤矿企业的经营状况,即:资产负债率、资本积累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增长率。
关键词:业绩评价系统理论基础要素指标体系
一、引言
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其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集中体现在经营业绩上。业绩,也称为效绩,绩效、成效等,反映的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经营业绩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利用其有限的资源从事经营活动取得的成果,表现为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两方面。《辞海》中对“评价”的解释是:“评定货物的价格;还价。今也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判定价值的过程,就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评价”是“评定价值高低;评定的价值”,管理活动中的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对象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客观定量的价值或者主观效用的行为。评价作为判定人或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包括确定评价目的、选定评价标准(或评价参照系统),获取评价信息,形成价值判断四个环节。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它是评价理论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剖析企业经营过程,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经济状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一门科学。建立和推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制度,科学的评判企业经营成果,有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帮助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及产生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各有关部门对企业实施间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制定经济政策和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提供依据。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与实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符合一定的原则,才能发挥其良好的功能,从而使业绩评价“客观”、“公平”、“合理”。
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保全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出资者的企业,是一个资本集合体,所有者是惟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和剩余权益享受者,出资者利益是企业最高利益。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直接表现为资本增值最大化,要求用尽可能小的垫支资本去获取尽可能大的资本利益。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企业资本增值最大化。因此,资本保全观念的选择就构成了业绩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资本保值增值的实质是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是在资本经营状态下所得与所费关系的具体体现,即用尽可能小的垫支资本去获取尽可能大的资本利益。因此,所得与所费之间的对比成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基本表达形式。
(二)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认为,企业本质是若干人之间的一组相互重叠“关系的综合”,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是委托关系。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契约是不完全的,人在其从事的业务范围内拥有比别人更全面,更准确的知识和信息,委托人很难准确判断人的努力程度,人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由于人是一个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目标与委托人的利益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在过程中可能产生职务怠慢、损害和侵蚀委托人利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这些决定了企业业绩评价制度存在的逻辑基础。
(三)系统理论 根据系统论的观念,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其经营既受外部因素影响,又受内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也要受外部经营环境(包括客户、竞争者,供货者等)的重大影响。构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就要从系统的观念出发,借助系统分析及运筹学、控制论等其他方法,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相关要素的分析,对系统内整体与局部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进行综合考察,设计出满足实践需要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系统理论主要指导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约束和行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其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它可以为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提供一种观念上的指导,有助于评价主体从全面、系统、完整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业绩评价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其次,它可以帮助评价主体在研究业绩评价系统各个具体问题时注重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的影响。因此,在建立业绩评价系统时,应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系统要素的最优化,应设置非财务指标全面地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评价目标。
(四)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应有权变的观念,建立一种权变的业绩评价的方法结构。其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变量、环境因素、组织特性,用户特征的影响,并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企业应将制定权变计划作为业绩评价系统的组成部分,当业绩评价结果显示企业需要立即采取重大变革时,适当的权变战略可以快速地被实施。随着权变战略的实施,业绩评价系统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以保持与战略实施计划的一致性。
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量评价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最大的优势是形式的直观性和结果的可比性。但是定量评价所依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会计报表提供的历史性静态文件,这本质上属于一种短期业绩的计量,容易助长企业经营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开发等反映创新能力的非财务指标。将传统的财务指标定量评价与非财务指标的定性评价相结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必然趋势。
(二)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 业绩评价作为主观反映客观的工具,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理解有关经济范畴,并正确分析客观对象的数量特征,据以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映到评价系统设计中。科学性原则要通过业绩评价内涵的正确性、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数学处理方法的逻辑严密性等方面体现出来。同时由于经营活动和业绩评价本身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水准,就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反映各有关要素和各有关环节的、能综合揭示企业业绩的评价系统,分别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客观评价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收益质量、发展能力和社会贡献能力等方面状况,全面实现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的目的。
(三)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均可从现有的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数据中获得,以这些可验证的资料为基础,才能使评价结论不偏不倚。鉴于我国评价结果使用者的素质普遍较低,评价过程和结果的表述形式应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文化特征与价值观念。可操作性应是设计业绩评价系统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评价系统也是枉然。因此,评价系统设计要本着定义明确、简明扼要、结构合理的原则,在现有条件下,便于评价人员理解和填报,正确使用评价结论。
(四)对比性原则 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数字是相对最佳的衡量工具,但缺乏对比的基准数字资料没有任何意义。企业业绩的大小,只有与其过去记录、预算目标及同业水准等加以比较,才能显示出业绩的优劣。所以,在评价与考核企业业绩时,将其实际经营结果所产生的数值与一定的基准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才有意义。
(五)成本效益原则 评价系统的数据收集、计算与利用不是没有代价的,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某些指标固然很有用,如果为取得该项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一般应考虑其必要性或放弃该指标而采用其他成本较低的替代指标。当然,在现有的计量理论与技术条件下,要准确计算评价系统的成本与效益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人们在构建评价系统时,仍需要对成本与效益因素进行衡量和判断。
(六)业绩评价与业绩管理相结合原则 业绩管理是通过业绩指标的设计、衡量和差异分析来促进业绩提高的管理系统,它可以和业绩评价相结合,形成全员、全过程的管理系统。业绩评价的考核是以人为对象的,目的是要激励经营者和广大员工。但促进人的积极性发挥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业绩提高,并且业绩提高的最终途径和方式仍然要具体到过程和技术因素,所以,业绩评价和业绩管理的根本目的相同,其功能也是相辅相成的。
四、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评价主体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都是由特定主体进行的、有特定目的的评价活动,这是经营业绩评价的原动力问题,它是以对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的认识为基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源泉,职工也与股东一样承担了与企业经营效益相关的风险,使企业成为财务资本和知识资本共有的企业。同时,随着股权分散和流动增加,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和控制,企业之间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使企业呈现出“社会的企业”的特征。这样,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不仅仅是所有者的责任与权利,而是成了职工、政府、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按照业绩评价的主体和目的的不同,业绩评价可以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资源提供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职工等)对于经营业绩的评价;潜在投资者对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的价值分析;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的以企业所提供的税金、环保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贡献评价;经营者进行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由此构成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主体的四个层面。
(二)评价客体 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有两个评价客体:即企业和经营管理者,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评价的结果对评价客体必然会产生影响,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利益大小。对企业的评价关系到企业是扩张、维持、重组、收缩或退出;对经营者的评价关系其薪酬、奖惩、升降等问题。评价的客体是由评价主体根据需要确定的,如2002年2月22日财政部五部委修订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将工商类竞争性企业总体上作为评价客体,但具体的评价对象视实际情况而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于2004年1月1日施行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负责人列为评价对象。
(三)评价目标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目标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指南和目的,没有明确的目标,整个业绩评价系统将处于无序状态。通过评价判断企业总体经营状况,总结经验和优劣势,发现不足与差距,对企业进行诊断,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同时,业绩评价可以在过去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性进行预测,为制定、实施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在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报酬计划,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有利于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核心问题,系统的指标是指对评价客体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选择要依据客体的特性和系统目标的内在要求进行。评价客体本身具有多方面的特性,我们不可能,更没有必要了解它的全部信息。作为一个有用的工具,系统关心的是评价客体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既有财务方面的,又有非财务方面的;既可以定量指标反映,又可以定性指标反映。指标是实施业绩评价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在进行评价指标研究时,应注意区分对企业评价和对企业管理者的评价,因为对两类评价客体的评价目的是不同的,因此应设计适合两类不同评价客体的指标体系。
(五)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基准。评价标准是在一定前提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评价的目的、范围和出发点也会发生变化,作为评价判断尺度的评价标准也会发生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评价标准是发展变化的。然而,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评价标准必须是一定的,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标准应作为评价与计划的基准,并且应以客观业绩而不是主观判断为基础。目前常见的业绩评价标准有:年度预算标准、资本预算标准、历史水平标准、竞争对手标准。在具体选用标准时,应与评价客体密切联系,一般来讲,评价客体为企业时,采用历史水平标准和竞争对手标准,而评价客体为企业管理者时,通常采用年度预算标准较为恰当。
(六)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具体手段。有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还要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来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进行实际运用,以取得公正的评价结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就成了孤立的评价要素,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综合指数法、综合评分法.功效系数法,综合分析判断法等。
(七)评价结果的应用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结果,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出资人行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资本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发生分离,由于出资人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出资人必须依据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结果,为任免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2)有效加强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管与优化。通过业绩评价,可以纠正管理上的浪费与偏差,督促及协助评价客体改进其管理方法及程序。(3)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业绩评价的结果作为事后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而奖惩又作为激励手段去促使管理者更好地完成未来的目标计划;同时,业绩评价可使管理者了解完成工作后的成绩以满足其成就感,激励其工作士气。
五、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与此相适应,业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也正在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以满足评价主体客观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需要。通过对现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评述,有助于我们改进和合理运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并就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19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论著中提出在评价企业信用能力指数时要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了净收益等8项计量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克莱夫・伊曼纽尔博士和戴维・奥特利博士根据权变理论提出了由17项指标构成的“权变业绩计量”体系;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和大卫・P・诺顿发明的“平衡计分测评方法”第一次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将目标与战略具体化,使经营者从更广阔的领域来审查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了企业树立长远战略眼光。我国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企业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的研究,如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所设计的财务指标体系由流动比率等8项指标构成;1994年国有资产管理局等部门颁布了以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的4项指标体系;1995 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销售利润率等10项指标构成;1999年财政部等四部委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对国有企业业绩评价进行了重新规范,重点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由净资产收益率等8项基本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16项修正指标和领导班子基本素质等8项评议指标三个层次构成,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2002年财政部五部委修订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由净资产收益率等28项指标组成,提高了对企业偿债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的评价,使该评价体系更为客观公正,更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以定性分析为辅助、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此形成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综合结论。从指标的采用来看,既有财务指标(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又有非财务指标(评议指标),这较之1995年的指标体系有了较大进步,但是,该指标体系也有需进一步完善之处。首先,评价体系过于笼统且评价不分其主体:对企业的评价和对企业经营者的评价不分;对出资人的外部评价与对管理者的内部评价不分;对企业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对经营者的主观激励考核不分等等。其次,评价体系在权重设计上沿用了传统的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固定权重方法,依据受托责任理论,业绩评价需求主体应当包括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及企业本身,对于不同的需求主体,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是不一致的,因此,应设计多重权数体系,明确规定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以满足业绩评价工作的现实需求。最后,在指标设计上,该评价体系对无形资产(如智力资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够,缺乏相应指标。在国家加强法规建设的同时,我国会计及管理界的学者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问题展开了研究,如:杜胜利(1999)分别设计了财务、客户、过程、研究与开发,质量、员工等评价指标;张蕊(2000)提出了设置“财务层面和非财务层面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孟建民(2002)在研究国内外企业业绩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设想,并就推广与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冯丽霞(2002)提出了以EVA为核心,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原理,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李苹莉(2001) 专门研究了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方法体系。他们研究过程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者们在各自相分离的领域内研究问题,理论之间的借鉴和融通不够;另一方面对成果的适用环境和具体应用问题研究不够。
(二)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设想 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应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基础上,致力于将其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性、操作性、适用性兼容的业绩评价体系。系统构建需符合诺斯《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创新“路径依赖”的原理,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有效的制度创新都是历史上已有选择的积累和延续,都是依靠不断修改完善来保持强大生命力的。任何抛开使用环境中非制度性约束的制度创新都是失败的,制度创新只能建立在现行可以理解的基础之上。其基本思路如下:(1)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理论的基础研究。构建业绩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界定业绩评价的不同主体与视角,明确评价目标。(2)国内外业绩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在对我国现行评价体系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寻求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3)充分汲取相关学科养分创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未来的业绩评价指标发展将在寻找企业价值动因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框架体系,有效“组合”多种指标,而该体系的构建是依赖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会计学者是从那里获取养分来思考业绩评价指标的。(4)建立适合多元主体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定量计算与主观判断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权重大小,探索评价模型以适于计算机程序化运作,使之易于使用。
正如前述,企业经营业绩表现为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因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包括企业经营效益水平的评价和经营者业绩的评价两个层面,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全面和深入地分析涉及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诸多因素。本文这里仅探讨指标体系设计问题。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这一层面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等评价主体进行的业绩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需说明的是:总资产净现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现金支出收现利润率=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支出;营业收入现金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无形资产净值);收益质量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销售质量比率=来自销售的现金流量/销售额;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资本性支出;创新产品销售比例=创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纳税贡献率=当期支付的各种税费/平均净资产;就业贡献率=用于职工的各项现金支出/平均净资产。
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其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评价目的是为建立经营者奖励与约束机制服务。评价时要注意对经营者不可控因素影响的剔除,其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所示:
需说明的是:回款率=回款额/营业收入;安全边际率=(企业实现或预计销售额―保本额)/企业实现或预计销售额。
六、结束语
电力企业管理是指电力企业按照生产特点、经济发展规律等方面内容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控制的措施,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实现生产、销售等众多环节的密切配合,实现电力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一、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需遵循的原则分析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发展要求,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并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遵循以人文本的原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现阶段,电力企业员工工作内容多,员工为了快速完成工作,经常都是自己干自己的,缺少与他人交流,从而造成电力企业工作氛围紧张,而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可以改善员工工作环境,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加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帮助电力企业员工可以快速实现自身价值。其次,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一位员工自身的特点进行工作内容安排,激发员工工作潜能,实现员工自身的快速发展。最后,电力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员工利益,在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激励奖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二)坚持民主观点的原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进行创新,电力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保证民主观点的原则,从而保证电力企业改革后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保证民主观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电力企业领导者在进行经营管理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动向,激发每一位员工的思想,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提出自身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见。其次,电力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带领全体员工一同进行讨论,然后电力企业领导按照企业民主的观点进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建立,从而保证电力企业改革后的经营管理模式符合电力企业发展情况。(三)改革顺应服务市场的理念。现阶段,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改革后的经营管理模式符合发展要求,就需要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中顺应服务市场的理念,并在经营管理模式改革过程中结合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从而保证电力企业生产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进一步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措施分析
(一)完善电力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电力企业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顺利进行就需要完善电力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电力企业需要构建股份制,对电力企业股份进行明确划分,从而将电力企业建立成商业形式的运行模式,实现电力企业效益最大化。其次,电力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提升员工服务质量。再次,电力企业需要在企业内部完善决策公平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而对电力企业工作环境进行改善,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改革。加强企业战略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实现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基础,因此,电力企业在经营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强企业战略模式的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电力企业需要针对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科学制定企业战略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从而推动我国电力企业可以实现快速发展。其次,电力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对经营管理的研究,并严格以电力企业今后发展状况作为研究方向,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可以实现快速发展。(三)以建立电力企业制度为目标的管理经营模式。一般情况下,以建立电力企业制度为目标的管理经营模式需要从以下介个方面入手:一是,电力企业需要与客户就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电力企业的营销体制,并对电力企业内部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根据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建立完善的现代营销管理制度,从而帮助电力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二是,电力企业需要实施人才战略,对优秀人才进行大量引进,对人才进行培养。三是,电气企业需要引进给予价值的投资理念,保证企业绩效标准和消费者价值标准相一致,从而减少电力企业的社会成本,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造成我国传统的电力经营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面对此种情况,电力企业需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从电力企业的内部出发,大力推广电力商品化模式,从而提升电力企业服务质量,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格日勒 单位: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蔡敏.探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未来模式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13):109.
[2]田榕.新形势下做好电力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措施[J].科技与创新,2016(16):64-65.
[3]朱海涛.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革新[J].企业文化(中),2017(06):189.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应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根据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政策选择具有会计决策的主导作用。在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揭示时,会计政策的选择是财务人员确定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助于企业进行合理资源配置和市场的准确掌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政策选择是评价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政策选择概述
(一)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财务原则、财务基础、财务规则、财务惯例等会计准则规定。财务原则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下对会计核算所制定的会计规范;财务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所涉及到的财务交易内容;财务规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所要遵守的会计行为规则;财务惯例是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所遵循的标准。
(二)会计政策选择
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经营管理中通过对财务原则、财务基础、财务规则、财务惯例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比较分析,而拟定的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会计政策选择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具有动态调整的特点,在会计尊则的指导下,以企业自身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并不断的优化和调整,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对于企业管理者、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等各方的利益和权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是市场宏观调控的推手,在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提高民生的基础上,对企业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是政府必须要履行的职责。而作为企业,及时获取政策信息,根据政策方向调整会计政策选择,真实的公示企业财务信息,有助于与政府政策对接,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掌舵人,其需要对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营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准确把握,才能够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会计政策选择则是管理者执行经营行为的主要工具。
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经营的财力来源,对于投资者来说,其投资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将自己的资本利益能够最大化,因此,需求的是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政策选择对于投资者判断投资力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等都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关联体,会计政策的选择紧密联系这每一个与企业相关的人的自身利益,因此,作为会计人员正确选择会计政策,是确保企业链条上的所有人都能够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得收益的关键环节。
三、会计政策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政策选择缺乏规范性
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是准确、客观、真实的反应企业财务信息,然而在一些企业中,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获取利润。由此产生了企业公示信息严重失真,逃避监管、偷税漏税、控制股价等不法行为。
(二)会计人员地位及职业判断力不强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的管理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企业经营的财务信息,但是由于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通常较为被动,财务决策权掌握在企业管理者手中,财务人员只能提供会计政策选择参考,不具有决策权。此外,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变化,企业经营方式的不断调整,财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面临着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使得财务人员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难以作出准确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三)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大,较为随意
会计准则给出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框架,但是给予企业选择的空间非常的大,这是因为,面对市场经济不断变化、不断发展,难以明细政策选择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这导致一些企业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较为随意,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缺失。
(四)CPA监管及处罚力度薄弱
作为企业经营的财务监督者,注册会计师在进行企业财务监管时,并未做到财务信息公示的公正、公开,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不够严格,另一方面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评价不够准确。同时,政府监管部门对于会计师与企业私下勾结弄虚作假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这导致无法遏制这种行为的发生。
四、解决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规范会计政策选择行为
会计政策选择要具有全面化、整体化和规范化。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环境中的各种风险,会计政策行为要以重实效轻形式的原则,依据会计准则正确选择。在会计选择中,以企业整体经营能力为对象进行研究,建立会计政策选择行为惯例,通过规范政策选择方式,保证会计信息价值的准确性。
(二)提高会计人员地位与职业水平
会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管理者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命运,因此,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应具有权威的话语权。此外,针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应加强会计人员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会计参加职业技能进修培训课程,使财务人员能够面对会计政策选择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培养会计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
建立制约会计政策选择的内部与外部控制体系,通过完善会计法,和加强政府的监管与执法力度,以约束企业及注册会计师行为,保证企业会计政策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设立规范的会计工作流程管理制度,会计秉承会计职业原则保证提供的财务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企业外部控制体系,政府监管部门,通过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规范企业行为,对于违反法律和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和严厉的打击。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财务报告;设计
一、内部财务报告设计原则
根据上文对内部财务报告特点的分析,为了更好地发挥内部财务报告的作用,在设计企业内报告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设计内部财务分析报告应该首先秉承实用性原则,从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出发,根据需求设计报告内容。
2.重要性原则。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示的信息不应面面俱到,而应反映较为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准确的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主要是看会计信息与报表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程度的大小。笔者认为重要的会计信息有两种,一种是经常需要的信息,一种是某一时期特别需要的信息。
3.系统性原则。要有系统的数据库支持。
4.明晰性的原则。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以及报表的种类、格式和项目尽可能做到清晰、简明、易懂,便于理解和利用。如所用词语要尽量通俗化,能简单明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的原则的让报告使用者看的懂。
5.相关性原则。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要求内部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联,考虑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的不同特点。
6.可比性原则。同一种内部会计报表的内容、格式、项目和指标在前后期尽可能一致,保持相对稳定,以便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信息。
7.成本效益原则。要区分不同层次的主要矛盾,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成本编制要考虑节约原则,使企业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8.真实性原则。内部财务报告内容更应从真实情况出发,反映的问题应更贴近真实。
二、内部财务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在设计企业的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时,要着重考虑两个出发点,首先是从内部财务报告的需要出发,首先要考虑内部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关注的问题,将其关注的问题作为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的重点内容加以重点反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其次是从企业财务部门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目的出发设计其内容,笔者认为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目的要有三点,一是通过编制内部财务报告获取比外部财务报告更为准确的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信息;二是通过开展内部财务分析有针对性的揭示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可以根据过去形成的真实经营业绩对未来经营结果和财务状况的预测。故在设计内部财务报告的内容时,也应围绕反映结果、财务财测和揭示问题来进行,现分别阐述如下:
1.反映企业历史经营结果的内容
经营结果就是企业在某一经营期间内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形成的结果,包括生产活动的产出、销售活动的收入、采购活动的购入等,对于不同的经营者和经营活动有不同的经营结果。由于本文中论述的内部财务报告的主体是企业经营管理层整体,对其来说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结果都是其经营结果的一部分,所有经营结果最终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收益和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改变两方面,可以通过损益、现金流和财务状况三类财务指标进行反映。
(1)损益类指标。企业某一经营期内的损益情况即盈亏情况是经营管理层最为关切财务信息之一,损益情况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情况,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编制内部财务报告须从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出发,对账面反映的收入、成本、费用等数据,进行修正,计算出真正的盈亏结果。
(2)财务状况指标。企业在某经营期限内,发生的采购、举债、投资等经济行为,势必会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数据,从而改变企业在经营期末时点的财务状况,可能通过与上期末财务状况指标对比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内部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应注意剔除非经营因素引起的财务状况变化,如股东决策的投资行为、财务人为的调账行为等导致的财务状况变化,真实的反映经营管理层可控的经营行为引起的财务状况变化。
(3)现金流量指标。资金状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是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最为关切的财务信息之一,内部财务报告因更加及时、具体、完整地反映企业经营期的资金流动情况,现金流量数据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会计数据的补充,以更加直接地反映企业资金流动情况,预测企业资金供应、需求状况。在编制企业内部财务报告时,应注意对发生的现金流项目进行重新梳理,同时也需要剔除非经营行为产生的现金流,以更加真实地反映经营行业形成的资金流结果,即对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将其中包含的股东决策的投资行为、财务人为的资金收支行为等导致的资金流进行剔除,以真实的反映经营活动本身产生的现金流量情况,以判断经营活动是否能实现自身的资金平衡。
(4)其他需关注的的主要非财务类指标。外部财务报告只能反映财务类指标,对非财务指标不能进行反映,内部财务报告应对此不足之外进行补充,除了财务指标之外有很多业务指标,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非常关注指标,这些指标在某一些方面比财务指标,更能直接地反映经营结果,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开发报建手续审批情况等,如何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对这些情况进行反映,是内部财务报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2.预测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内容
笔者认为内部财务分析报告除完成上述反映企业过去一定阶段产生的经营结果以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求职能就是对下一阶段经营活动及经果的预测,在设计内部财务分析报告中财务预测内容时,首先要考虑企业对下一阶段经营活动的计划安排,其次要参考历史经营指标,并判断下一阶段内有无影响指标准确性的因素发生变化,据以对历史指标进行调整。财务预测内容同样也包括企业损益类指标、财务状况指标、现金量指标和其他需关注的的主要非财务类指标。
3.揭示企业经营存在问题的内容
通过上述对企业过去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和对未来经营业绩的准确预测,财务人员应从财务专业的角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反映问题”是编制内部财务分析报告真正目的所在,反映什么问题?同样也要从使用者关注和编制目的两方面出发,一是要反映使用者关注的问题,对关注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提出财务建议,性质不同的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问题也不同,如实体经营类企业的管理层更加关注销售收入和利润指标,投资类企业管理层更加关注投资风险和收益等等,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管理层关注的问题也会不同,如市场开拓和促销期管理层可能更加关注销售收入,而在收入完成之后又可能会更加关注销售回款和坏账的风险,总之内部财务报告的编制者要充分了解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发挥财务分析的价值所在;二是从编制目的出发,要反映出通过财务分析发现的问题,即财务人员要向管理层反映的问题。
三、编制内部财务报告需注意的问题
1.从企业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为了实现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并随着企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调整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
2.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资料的收集和生成需要借助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计算机随机寄存功能的支持下,使内部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实时报告,加快时效。同时,为了使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原始会计资料共享,应注重相关软件的开发和研究。
3.关注非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但企业信息决非都出于财会部门。企业内部尚有技术信息,物流信息、统计信息、业务信息、人事信息等。为了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要在内部财务会计报告中纳入相关的非财务会计信息,以解释和辅助说明财务会计信息。
4.建立数据库。财务会计部门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储存和维护最原始的数据,以便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生成不同的财务会计报告。
5.增加相对值信息。随着财务会计信息更多地用于经营决策,而且其揭示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主体,以相对值信息揭示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决策层进行决策的需要。内部财务会计报告绝对值信息与相对值信息并存,必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
年薪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普遍实行的一种薪金制度,它以年度为单位,依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经营业绩,确定并支付经营者年薪的一种分配方式。改革开放后,年薪制作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头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促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然而,年薪制在现实操作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国有企业年薪制存在的问题
1.端正认识
对年薪制的认识不一致,年薪制的配套措施不完善,没有深化其他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些企业把年薪制当作加薪的手段,把年薪视作年度奖金,奖励数额主观随意,企业效益没有明显增加,经营管理者个人的收入却成倍,甚至十几倍增加。
2.经营管理者存在短期行为
年薪只是经营管理者在岗时才有,一旦经营管理者因退休等原因离开原岗位,年薪就没有了。这就容易造成经营管理者在岗时的短期行为,甚至出现离职前不惜铤而走险,明知不合法也要狠捞一把。此外,财务上的利润指标很难精确计算,含有一定的人为判断、估计因素,可以通过操纵会计账目行为,将当年的高利润向以后年度转移,以保证经营管理者每年稳定的高收入。企业还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为企业带来财务上的利润,起到粉饰经营业绩和财务报表的作用。
3.年薪的基数确定不规范
年薪收入是经营管理者的劳动薪酬,应该与经营管理者的责任、贡献挂钩,但年薪制在实施过程中,经营管理者往往忽视企业的积累,最终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在如何量化和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问题上,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与健全。
4.年薪制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实行年薪制的国有企业必须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政府有关部门也要转变职能,社会要有高素质的会计、审计等中介机构。这些配套措施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年薪制的实施效果。
二、年薪制应注意的原则
1.利益相关原则
国企经营管理者不仅有物质利益动机,同时还有社会地位和权力等其他动机。应通过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与经营管理者个人利益紧密相关,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国有资产荣辱与共、利益相关的机制。
2.绩效挂钩原则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收入只有最大限度地面向市场,与企业经营成果和工作绩效紧密挂钩,才能有基本的公平检验标准,才能借助市场有序竞争力量,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施长效激励与制度约束。
3.区分条件原则
制约不同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和生存发展的条件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行业特征;二是产品特征;三是企业状况。由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较短,更换比较频繁,每位经营管理者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前任业绩的影响。为此,在制定指标时,要注意选定一个公平的起点,要有系统科学的考核指标。
4.同步有别原则
国有企业的发展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不仅要对经营管理者实施激励,也应对企业普通员工采取相应激励措施,让他们利益均沾。在当前国内严峻就业形势以及通胀压力的现实背景下,国有企业职工收入预期下降,客观上不容许经营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差距过大。要让企业所有员工感到自己的薪酬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劳动付出相一致,实现同步有别的原则。
三、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年薪制的几点建议
1.经营管理者老有所依的额外补贴制度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退休后,其待遇与普通职工区别不大。这种制度不仅不能激励经营管理者搞好企业的积极性,而且还给经营管理者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仅关心目前的薪酬收入,还同样关心自己退休后的收入。所以,建立专门针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后顾之忧,促进经营管理者以经营管理企业为终身职业和毕生追求,一心一意为搞好企业而献身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制度。
2.协调经营管理者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的关系
年薪制以激励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为主,但也必须结合有效的监督机制。完善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中监督机制,应将系统内的自我监督为主转变为系统间交叉监督为主,将单纯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全过程多功能的综合监督,将缺乏规范的软性监督转变为操作性强的硬性化监督。
3.协调经营管理者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关系
根据利益原则和绩效挂钩原则,应针对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兼顾经营管理者的长期激励项目与短期激励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经营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产生持久激励动力,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类型复杂,年薪制还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不同的模式。只有对企业管理决策者采用多样化的年薪收入激励方式,才能使年薪制适用于不同的企业,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是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也应采取相应激励措施,让企业普通员工享受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冰:中小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商场现代化,2007.18
[关键词]民营企业;软法治理;经营自;社会责任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成为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动力之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市场力量在市场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民营企业作为市场自发形成的经济组织,其依市场规律进行活动,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不管在何种经济形态之下,作为国家权力载体的行政机关对企业实施管理是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有利前提,只有“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结合,经济社会始能实现高速健康发展。在公共行政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下,行政机关对民营企业的治理得以从管制模式中脱离出来,更强调采用柔性的手段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行政机关通过软法对民营企业予以引导和治理,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公共行政兴起的内在要求。
一、民营企业软法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行政机关对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必须依据法律而进行。对民营企业进行软法治理,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软法优势使然。
(一)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自由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得以依自己的意志参与市场活动,在市场得以自主决策、自由竞争和自负盈亏。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自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对于民营企业经营自范围内的事项,政府机关非有法定事由不得干预。这就产生了政府治理与企业自主经营之间的紧张关系,即企业经营自天生地具有排除政府干预的效力。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有序发展不仅需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市场规律得到充分尊重,更需要政府通过无形的手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基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政府的调控不应当限于通过法律对企业进行征税、处罚、制定指导价等活动,更需要政府在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和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对企业经营自范围内的事项进行引导,才能优化企业生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而言,对企业的自主经营范围内的事项,政府可以通过行使股东权的方式进行干预,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企业所有权为私人所有,企业经营自范围内的事项,政府既不能通过硬法予以调整,亦不能通过股东权的行使而进行调整,因而只能通过软法以柔性的执法手段进行治理。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对通过软法对民营企业进行治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二)软法治理具有自身优势
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已较为完整,尽管对民营企业的治理可以通过硬法来实现,但相较于硬法而言,软法治理的如下优势是不可忽略的: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享有经营自,民营企业的经营自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政府采用法律手段对民营企业经营自范围内事项进行规制,政府的行为就可能构成权力的滥用。如果政府通过软法进行治理,避免强制力规制,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指导和服务,行为的合法性就不存在问题。其次,由于软法治理更加地体现为政府通过指导、服务等方式实施,在这种方式中,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政府不能强制企业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更有利于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平等协商实现政府行政管理目标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平衡。
二、民营企业软法治理的实施模式
政府通过软法对民营企业进行治理有其必要性,但通过软法机制对民营企业进行治理不能过于泛滥,企业所承担的法律义务不可通过软法机制予以实现。因此,政府对民营企业进行软法治理应当是有限度的,需要通过特定的切入点、以特定方式进行。
(一)软法治理的切入点
软法治理的切入点,是指政府通过软法机制对民营企业进行管理时所选取的管理事项。如上所述,企业有其经营自,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诸多事项不应当成为政府管理的对象;另一方面,立法规定企业的许多强制义务,应当严格履行,因此,软法治理机制在以上两种情形中是不能予以适用的。其只有适用在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特定方面。
笔者认为,软法治理的切入点应当是民营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政府可以通过软法治理机制予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作为社会关系中连接点,其对其他社会关系主体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所承担的道义义务和法律义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之基础在于:现代社会中企业不应仅仅作为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而应视为最大限度顾及和实现包括股东在内的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组织体系或制度安排;企业的所有者应对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限于只对股东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为道义责任,二为法律责任,前者包含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中,后者则为法律所明确规定。对于法律所规定的企业义务,政府当然应当通过硬法实施予以实现。在硬法实施过程中,政府可以采取协商、听取意见等方式进行执法活动,但这些执法活动为政府之法定职权使然,不能通过软法机制进行治理。对于企业所负担的道义义务,如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员工福利、配合政府优化产业结构等,政府就不能通过硬法机制予以强制实现,而应当通过软法机制进行治理。综上,软法治理的切入点应为民营企业道义责任的履行。
(二)软法治理的基本途径
政府对民营企业进行软法治理,其事项范围不仅应当受到严格限制,限于民营企业道义责任的履行,软法治理手段也应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通过非强制手段予以实现。
1.政策制定
政府对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的方式实现。“软法主要是指发展规划纲要,各种指导性的规则、指南、指令、规程、法则、守则、示范,党政部门制发的各类红头文件,各种请示、批示、指示、通知、讲话。”政策是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策制定当然是软法治理手段之一。对于民营企业治理,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规划等方式引导民营企业配合政府工作。民营企业参与市场活动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政府通过激励性政策的制定可以引导民营企业按政府设定的目标安排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而达成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行政指导的实施
行政指导的基本特征是无强制实施力,行政指导目的的实现需要相对人予以积极配合。因此,行政指导也应当纳入软法的范围,对民营企业进行软法治理,也包括行政指导的制定与实施这一方式。与政策制定相比,行政指导具有微观性的特点。行政指导的对象一般具有特定性,可以针对特定的民营企业做出;其目标具有短期性,一般为实现暂时性的目标。在民营企业软法治理方面,行政指导无疑是良好的软法治理方式。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经营自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通过实施行政指导的方式引导民营企业做出有利于行政目的实现的行为。就其实现方式而言,“行政指导的作用机制包括利益的诱导、道德的引导以及行政机关在知识、资讯、资源方面的优势和特殊的社会角色”。由于行政指导没有强制实施力,而基于政府在信息占有方面的优势地位,企业又往往愿意听从政府的指导,因而行政指导机制的运行对于平衡企业经营自保护和行政管理效益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与民营企业签订合同、引导民营企业制定自律规则等方式实施治理。
三、民营企业软法治理的司法规制
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否则它将无恶不为,这已成为颠扑不灭的真理。对行政权而言,司法审查机制无疑是限制行政权滥用的优良制度,政府对民营企业的软法治理当然应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然而,按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对行政行为 “合法性”进行审查。在软法治理过程中,政府治理活动依软法而非硬法做出,因此政府的软法治理似乎并不能以硬法为依据判断其合法性。这种情况之下,对软法治理进行司法审查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一)是否侵害企业经营自
如上所述,政府通过软法对民营企业实施治理之基础在于,政府对企业经营自范围内的事务不能通过制定实施硬法横加干预。因此,尊重企业经营自是软法治理产生的基础,也是软法治理不能逾越的界限。政府通过软法机制对民营企业实施治理,一定要建立在尊重民营企业经营自的基础之下,不能通过采取强制手段而迫使民营企业服从。因此,在司法审查过程中,民营企业对政府软法治理活动提起行政诉讼的,法院可通过审查政府软法治理活动是否侵害企业经营自而认定其活动的合法性。在司法审查过程中,法院通过判断行政机关之软法治理活动是否侵害宪法所保护的权利从而确定该活动之合法性,这种司法审查的途径是符合宪法的权利保护精神的。在具体的审查过程中,法院可判断行政机关的软法治理是否违反了自愿性的原则,如有违反,则认为其侵害企业经营自,进而撤销行政机关的该种行为及该行为形成的法律效果。也就是说,企业经营自意味着企业可以依其意愿而决定是否服从和配合行政机关通过政策、行政指导而实施的软法治理;民营企业的自愿服从亦视为其经营自行使的结果。如果行政机关在实施软法治理的过程中超越了不得强制的界限,通过设定不利后果的方式强制民营企业服从其软法治理,则这种情形就构成越权,法院应当撤销这种治理行为或宣告这种治理活动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
(二)是否违反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所谓信赖保护,是指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形成可期待的信赖,而相对人基于这种信赖而实施了一定行为,而行政机关不得任意撤销其行政行为;行政机关没有法定事由撤销其行为造成相对人期待利益的损害的,则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对于民营企业软法治理进行司法审查,法院是可以适用信赖保护原则判断软法治理之合法性的。
实质上,我国学者对信赖保护在司法裁判中的适用大都持慎重的态度,认为司法审判过程中适用行政法原则将有可能造成司法权的扩张,而权力的扩张,不管是行政权的扩张抑或是司法权的扩张,对于权力间的制约和平衡都是有害的。笔者认为,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基本原则,其具有规范效力,这决定了信赖保护原则可以在司法审查过程中适用。即是说,尽管信赖保护原则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其没有具体规定行政机关的权力义务和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但信赖保护原则作为行政法精神的集中反映,其对行政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性,行政机关应当依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而做出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如违反信赖保护原则,则构成违法行政行为。由于信赖保护原则具有规范和限制行政行为做出的效力,法院当然可以以信赖保护原则为标准判断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之软法治理而言,这种治理建立在行政机关无须依硬法对这些事项进行处理的基础之上,这种情况也使得法院无法依硬法对行政机关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判断。因此,法律的原则,包括信赖保护原则,可用来判断行政机关之软法治理活动的合法性。就其具体的适用而言,行政机关在软法治理过程中往往通过政策、行政指导做出一定承诺以引导民营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在民营企业满足行政机关通过政策、行政指导而提出的要求而行政机关没有兑现其承诺时,法院可认为行政机关违反信赖保护原则,进而判处对民营企业的损失进行赔偿。当然,由于信赖保护原则具有抽象性,其仅就行政行为提出一种价值指导,但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为何种行为以及如何为该种行为,司法机关适用信赖保护原则解决具体案件,应当就为何适用该原则以及如何适用该原则做出充分说明,这样才能防范司法权对行政权的过度干预。
参考文献
[1] 喻勤娅.企业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之我见[J].生产力研究,2005,(6).
[2] 姚来燕.行政执法中的软法问题探析[J].法治研究,2010,(12):83-87.
[3] 孙舒妤.软法的规范体系――以公法为视角[J].唯实,2008,(8):111-114.
关键词: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准确性;特点;途径
一、前言
无论是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的财务工作是企业所有工作中的重点。财务工作中财务报表关系到企业的决策制定和战略分析。而财务报表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一份合格的财务报表要具备财务工作的基本特点和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能够为企业提供最直接的依据。
二、企业财务报表的定义和特点
企业财务报表是反映在特定时间内的企业经营效果、财务状况以及现金储备和流量的一种文件,它是在通过日常会计信息数据记载分析,按照固定模式和格式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编制的一种报表,也是财务报告数据的准确来源。
三、企业财务报表的具备特点
(1)数据真实的特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数据必须保证要真实准确,正确地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和经营数据进行记载,保证管理者或财务报表检查、使用者能正确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2)数据内容完整的特点。企业的财务报表能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它的数据内容记载完整,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财务状况分析和制定企业下一步的战略部署;一方面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要求提供准确财务报表,不得瞒报、漏报、假报,凡是国家有关规定要求披露的信息,都必须披露,内容要具备完整。
(3)准确计算的特点。要确保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就要在日常会计核算时,对一些财务报表的数字计算准确,这样才能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账本记载和其他有关资料记载必须数据准确,不能用估算及推算的大概数据,严禁弄虚作假、隐瞒不报和玩数字游戏。
(4)报送及时的特点。信息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时间,得到的信息越早,它具有的价值性越高,反之,得到信息越晚,它具有的价值性越低,甚至没有价值。财务报表在企业经营者眼里也是一种信息,只有及时准确地提供财务信息,才能为使用者所用,如果编制不及时,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5)手续完备的特点。企业财务报表应该制作规范,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财务报表应注明统一代码、企业名称、组织形式、报表所属的年和月份、报表日期,所有财务报表由企业负责人签字并盖章才能有效。同时,对外财务报表还要注明公司地址。
(6)依据会计账本的特点。企业所用的财务报表都是直接依据会计账本所制定的,所有的数据也是来源于账本,为此,要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就要确保会计账本的准确性。
四、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几种途径
(一)坚持财务报表的各种原则和要求
(1)应坚持持续经营的原则。企业经营是以经营为基础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活动方式,企业财务报表也是以企业经营发展为基础,如果它编制的报表不符合这中要求,那么,企业应当用其他的基础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注明这一情况。
(2)应坚持公允列报的原则。在企业财务报表中,要严格遵循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记载,并按规定准确计量,反映的交易和其他经济事项要实事求是,真实公允地体现出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先进流量。
(3)要与信息列报一致性的原则。企业的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必须在整个会计期间都要保持一致,它的改变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会计准则要求改变,另一种是企业经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而这两种改变的方式,都要坚持财务报表更可靠、更准确的原则。
(4)坚持重要性的原则。企业财务报表的漏报、漏报或省略会影响看到使用者所做出的经济决策,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重要性的大小也根据企业从事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给予判断。对于重要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表明所属类别的重要性。
(5)遵循不能抵消的原则。企业财务报表中一般收支不能抵消,就是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不能抵消,收入项目与支出项目不能抵消。但是非日常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和支出是可以净额列表,但不是抵消,不违背抵消原则。
(6)提高财务报表表首列报的要求。在财务报表明显的位置应该注明企业的名称、财务报表的涵盖期间、报表日期,同时还应该标明财务报表金额单位,是财务报表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表明。
(7)坚持信息列报的可比性原则。企业财务报表的列表,应该提供所以列报项目会计期间可比数据和当期财务报表的相关说明。当会计列表发证变更时,应该按照当期的列报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上注明披露的原因以及调整的金额。
(二)保证财务报表准确性具体措施
(1)注重企业财务原始票据管理,是确保财务报表的基本保障。目前,有许多企业不重视原始凭证的保管,造成一些原始材料和凭证丢失或失真,这样,对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或者是报表的真实性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证明。所以,企业在管理中,要加强对原始票据和凭证的管理,确保原始凭证的真实可靠性,为财务报表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和信息,达到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实效准确性,同时,企业为确保原始数据和凭证的保管应专门设立机构或个人进行保管,提升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水平,为企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进一步完善财务基础数据的搜集工作,为财务报表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要保证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实效性,就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增加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公允价值能证明企业资金使用的公平和真实性,增加企业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能使得企业现实资产及负债情况得到市值的体现。二是加大对财务报表造假的打击力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些人为了私人利益,中饱私囊,在财务数据上做了手脚,或者为了数据的高看,造成财务报表的数据失真,这种现象在企业中是屡见不鲜的。为了制止这种现象,就需要企业对这种现象进行严厉制止,一旦发现就要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不要徇私枉法,应移送检察机关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3)加强对企业账目的管理,确保财务报表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账目不清也是一种现象,账目记载不全、不清晰容易造成财务报表提供错误数据,进而给企业决策提供错误的数据,严重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企业账目的管理,为财务报表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研究和提高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是新时期企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我国企业管理规范化运行的必然要求。企业的发展需要决策者拥有对基础工作的必要了解。而企业的财务报表是所有工程的参考依据。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是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周利.浅谈如何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准确性[J].财经界(学术版),2012(10).
[2] 刘春玲.浅析如何有效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J].经营管理者,2012(19).
[3] 周晋兰.试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通讯,2011(26).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策略
中小企业是我国目前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拉动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尽管这些年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很猛,但是其竞争力弱、寿命短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水平偏低,企业没有在经营管理方面根据其发展需要以及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这成为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构筑的主要短板,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面对经营管理水平偏低以及由此给企业所带来的各种危害这一客观现实,需要中小企业给予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更多的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好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概述
1.中小企业与经营管理概念界定
中小企业,顾名思义就是经营规模比较小的企业,一般是由单个人或者少数人出资形成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是相对大企业而言的,其界定标准主要包括经营收入、员工人数、资产规模等,这些界定标准本身具有动态性,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界定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也有着客观差异性。
经营管理是企业为了确保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分析决策,对于企业成员进行充分激励等管理的活动之和,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于企业经营的人财物要素进行全面的统筹,协调产供销各个环节,从而以最少的物质、人力消耗,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营销以及生产等工作属于经营的范畴,除此之外的工作则属于管理的范畴。
2.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职能与原则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职能包括战略、开发、决策等。
战略职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首要职能,战略职能具体包括战略环境分析、战略目标确定以及战略目标实施规划等,企业战略引领企业的基本发展方向,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要在战略方面高瞻远瞩。
决策职能是指经营管理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进行科学正确的决策,只有决策正确,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开发职能是指企业经营管理的产品、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开发,通过履行好开发职能,让企业能够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居于不败之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目标一致、统一领导、专业分工、合理授权等,这些原则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要遵循的,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之下,才能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营管理理念落后
在经营管理理念方面,中小企业尚未做到与时俱进,经营管理理念依然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这种落后的经营管理理念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步入了误区。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营管理不受重视,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结果影响到了经营管理的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是经营管理理念本身存在偏差,举例而言,企业没有树立以人为本、集约发展、全面风险、营销创新、精益生产等理念,这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往往会在错误的理念引导下出现偏差,影响到企业的良好发展。以集约发展理念的缺失为例进行分析,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方面一味依靠“铺摊子”,结果导致企业投入产出比较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仅仅为大型企业的1/3左右,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大企业的1/2左右。
2.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
经营管理工作本身非常复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做好经营管理工作,没有健全的经营管理制度是难以实现的。目前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企业没有根据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需要,且没有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经营管理制度的设计,这直接导致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制度方面的约束及规范,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经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及准确性,从而使经营管理工作走向随意和粗放,更提升了经营管理工作失误的概率。
3.经营管理架构缺少弹性
目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架构方面存在弹性不足的典型问题。新时期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化更加难以预测,这客观上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架构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架构僵化,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缺少信息共享、快速反馈以及协同合作,这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往往滞后于竞争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学者研究发现,弹性组织环境下的决策时间约为僵化组织架构的1/5,这意味着缺少弹性的经营管理架构将会延误企业决策时间。
4.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中小企业目前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经营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没有胜任力良好的经营管理人员,就很难做好这一工作。
当前,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人才的外部引进以及内部培养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企业不仅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加盟,同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流失率还比较高。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流失率基本上在20%左右的高位徘徊,较高的人才流失率导致了经营管理人才的严重匮乏,并影响到了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中小企业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1.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中小企业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充分意识到经营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企业战略高度来统筹安排经营管理工作,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另外一方面是要注意借鉴行业内外优秀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关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树立以人为本、集约发展、卓越管理、社会责任等理念。
举例而言,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树立,可以让企业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到利益相关者,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降低环境污染。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环境成本在千亿美元以上,很大原因就是企业没有树立社会责任的管理理念。
2.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要加强经营管理的诊断分析,根据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广泛借鉴其它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立足企业实际情况来进行经营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完善,确保经营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匹配性,这样经营管理工作就能够在制度规范下更加有序推进,减少经营管理的粗放性以及随意性。举例而言,在决策流程方面,可以明确地决策程序,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损失。
3.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架构
中小企业要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架构,提升组织架构的弹性,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
经营管理机构的优化要朝着扁平化以及无边界化的方向调整,扁平化要求中小企业减少管理层级,企业决策人员要能够直接面对市场及客户,做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从而快速进行决策。无边界化要求中小企业要弱化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界限,促进信息交流共享,共同努力使经营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4.注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就是要建立一支胜任力良好的经营管理队伍,没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中小企业需要在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相关人才的引进力度以及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双管齐下,不断增加经营管理人才,进而为这一工作的开展夯实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文鹏.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3期.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营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体制改革,电力系统由以往的垄断行业和计划经济环境转变为市场竞争环境。电力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经营方式运作,已经成为必须遵循的准则。因此,只有通过建立以市场竞争机制为核心的电力企业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更好的加强电力企业管理和提高电力企业效益。
1对电力企业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1对电力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经营者的好坏往往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如何对电力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是决定该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一般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物质激励”一般由工资、奖金和企业分红构成。“精神激励”由“名誉激励”和“职务激励”构成。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电力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有以下几种:
1.1.1实行经营管理者年薪制
经营管理者年薪制是根据企业经营者的工作业绩、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的大小,以年度为单位确定经营者收入。使经营者的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从而构建和完善电力企业公司制经营者动力的管理机制。根据年薪制计算公式:经营者年薪收入=基本工资+效益奖金+其他奖罚。基本工资是根据电力行业的相关工资标准套算而得到;效益奖金可采取分段计算法;其他奖罚为具体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所规定的奖罚,如:安全事故发生率、职工满意率、顾客投诉率、设备完好率等直接的奖罚。具体计算方法
1.1.2实行风险抵押来实现激励
风险抵押是将经营者的一部分收入转入风险基金,用于部分抵补由于决策失误或经营不善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以体现收入与风险相一致的原则。由于风险抵押体现了经营者因享有企业剩余权益而相应需要承担的风险责任,其核心是体现权责对等原则。因此,将风险抵押金的数额定为经营者年薪的一倍,这就意味着经营者如果玩忽职守将可能为之付出一年薪酬的代价。
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必须要考虑如何对企业经营者长期激励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电力系统因体制的原因,尚未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因此无法采用股票期权的办法对经营者进行长期激励。目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将经营者的部分收入由企业来保管,以解决对经营者长期激励的问题。具体作法为:将经营者应该获得的年薪的一半存入企业为其专门设立的账号中,由企业保管,本人不得随意支取。将存入的资金与企业的净收益率相联系。按照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和降低比率来增减该账号的金额比率。待其离任或退休后,一次性发给经营者本人。同时若经营者在任期内如有重大违法乱纪行为,一经查实则将该账号封存,从而加大经营者违法的成本,起到激励与约束的作用。
1.1.3精神奖励机制
(1)事业激励:对有卓越才干、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及时予以提拔重用,让他们拥有更大的权力,承担更多的责任。
(2)荣誉激励:分级建立荣誉制度,按照贡献的大小,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优秀企业家”等不同层次的荣誉称号。
(3)榜样激励:大力表彰优秀经营管理者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的榜样。
1.2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约束机制
在强化电力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建立经营者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和机制上保证经营者的行为目标的合理化、规范化,保证所有者的权益不被侵犯。建立对电力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主要有:
1.2.1完善经营者监督机制、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任期经济责任审核制。例如:外部监督主要有1)国家法律法规的监督;2)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垂直监督,审计所委任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生产经营、收入分配、用人决策和廉洁自律等重大问题上是否有违规行为;3)财务责任审计:审查企业经营者是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是否完成利润指标,是否合理利用资金,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是否严格执行现金管理、信贷管理和银行结算纪律;是否制定健全的会计制度。4)社会经济责任审计:审查经营者是否加强职工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否不断改善企业福利条件,是否严格履行各项合法的合同等。内部监督主要有1)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党内监督和职工民主监督的方法,实行内务公开的方式。对经营者进行监督;2)选举职工代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3)通过职工大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并提出建议和意见;审议有关职工工资、奖金分配方案、生产安全和劳动保护措施、重要规章制度制定等重大问题;4)审查企业经营者在决策过程中是否经过可行性分析和科学论证;是否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经济实力有效的组织生产经营;是否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是否通过挖潜革新和技术改造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1.2.2建立电力企业决策失误追究制度:通过该制度促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科学化,减少盲目决策给国家、电力行业、本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建立该制度必须和经营者任期的经济责任审核相结合,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检查和评价企业经营者的决策行为。对于电力企业管理者的约束,要把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电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强化企业监督和职工民主管理的职能,使企业加强管理,健全制度,提高效益。通过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有利于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有利于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以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
2对企业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是以企业各个部门的分目标实现为前提。故建立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
2.1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
2.1.1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杠杆作用。经济责任制是当前电力企业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分配方式。同时,又是规范职工行为准则的有效手段。其核心就是用制度去规范人、管理人、激励人、约束人,从而保证使不同职务、不同岗位职工预期要达到的工作状况变为现实。
(1)针对不同部门制定相应的产值目标。使各部门负责人将该产值目标继续细化和分解,最终为实现本企业的总体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确定各部门产值方法有:历史法、成本倒推法。历史法是根据历年该部门产值完成的情况。实行加权平均的方法来确定该部门本年的产值(即:本年产值目标=前一年完成产值数×0.5+第二年完成产值数×0.3+第三年完成产值数×0.2)。该方法的好处在于以历史为依据,所确定的目标产值数较为真实。成本倒推法是将该部门要实现的收入(如保证该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和一定的奖金数额),加上为实现该收入所发生的成本支出,再加上该部门所要该承担的公共成本或上缴一定的利润。就是最终需要完成的目标产值(即:本部门收入+实现本部门收入所要支出的成本+上缴利润=要完成的目标产值)。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根据该部门的实际状况,动态的制定产值,使制定的目标产值更为实际和可行。
(2)针对不同的部门制定可控成本支出比例。通过制定部门的可控成本支出比例或数额,可使该部门在成本支出时,能够有明确的目标,使各分项工作的成本在可控的比例之内,从而保证企业总成本达到目标所规定的控制比例之内。
(3)根据企业的总体情况制定出利润提成比例,来激励完成产值目标的部门。具体分配方式
2.1.2为增强企业文化,强化精神文明建设,保证企业长效发展,可以将各部门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现场管理、综合治理的考核指标细化,采用计分考核制,与该部门的经济责任制挂钩。从经济责任制上充分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综合考核精神。
2.1.3为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完成企业其他所规定的指标予以奖励(如:科技项目获奖、技术发明、新工艺的研制、先进成果的应用等)。奖励的具体操作为该部门的实际分配利润×(1+奖励系数)为最终分配结果,对作出贡献的部门进行奖励。
2.2对企业内部的约束机制
2.2.1充分发挥效能监察机制对各部门进行生产经营的导向和约束。对本单位的“二级领导”进行监督。使各部门的生产经营工作一直处于健康、良性的循环和发展中。如:对各部门的二次分配结果要报备企业监察部门审核,并对各部门进行落实追踪制度,保证二次分配的公正、公开、公平,从而稳定和培养企业职工队伍,保证正常的企业生产运营,维护企业整体利益。
关键词:突变理论;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34-02
铁路运输是我国运输市场的主流方向,我国2011年铁路投资将达到7 500亿元,2012年将达到7 000亿元。与发展机会相对应的则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困境,表现在价格管制、快速发展和资金短缺的矛盾等方面。因此,企业须要进行经营变革来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而确认经营效果如何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处理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尽量减少在决策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对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利用突变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
一、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突变理论是由法国数学家Rene Tho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Zeeman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突变论, 并把它应用到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 产生了很大影响。突变理论主要用以研究系统初等函数的突变现象,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势函数将其临界点分成几类, 然后研究各个临界点附近的非连续性变化特征。
Rene Thom证明了初等突变的基本类型主要由控制变量的个数r 决定:当r≤4时,只有折迭、尖点、燕尾、蝴蝶、椭圆、双曲、抛物型7种基本的突变模型和相应的势函数形式。常见的基本突变类型见表1,f(x)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以x为状态变量的势函数;x,y为状态变量,表示系统的行为状态;u,v,w,t为控制变量,表示影响行为状态的因素。
二、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步骤
突变评价法是在突变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系统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设计的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三层: 第一层为总目标层, 反映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的综合评价目标值;第二层为准则层, 由盈利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构成;第三层为具体指标层, 盈利能力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铁路运输量、销售净利率指标构成,发展和创新能力由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企业创新能力、铁路运输周转增长率、员工满意度、技术投入比率指标构成,经营能力由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运输事故发生率、顾客满意度构成,偿债能力由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构成。各层控制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
2.确定指标值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根据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值,在突变综合评价之前,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数据转换为0~1的突变级数,指标标准化过程包括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和数据的无量纲化。
3.按基于突变理论的归一公式进行量化递归计算,得到系统的总的突变隶属函数值
利用突变理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要考虑“互补”和“非互补”原则。若系统的控制变量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作用,则应按“大中取小”的“非互补”原则计算;反之,则遵循“互补”原则,取平均值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值。
4.综合评价
对各评价对象按其总评价的大小进行优劣排序,最终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越大越优。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大秦铁路、铁龙物流和广深铁路三家企业作为分析评价样本,对它们2009年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将突变评价理论应用其中,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1.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实证评价体系
前文的理论评价体系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包括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考虑到非财务指标三家公司没有公布具体数据,如果将这些非财务指标纳入实证评价体系,其分析结果难以避免分析评价的主观性,分析结论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不纳入实证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的分析,筛选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并得到以下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实证指标体系。
盈利能力A:净资产收益率A1、总资产报酬率A2、销售净利率A3
发展和创新能力B:营业收入增长率B1、净利润增长率B2、净资产增长率B3、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B4
企业创新能力C:总资产周转率C1、净资产周转率C2、应收账款周转率C3
偿债能力D:资产负债率D1、速动比率D2
2.确定指标值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选取三家企业2009年度公布数据,具体指标值如下:
综合评价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我们这里采用对指标值均为正向指标,转换时选用x/xmax来消除量纲的影响。标准化数据如表3所示。
3.根据归一公式求出各递阶层模糊隶属函数
利用归一公式由下向上逐步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归一公式逐层递归运算,求出总的突变隶属函数值。第一层指标无明显关联性,按“非互补”原则进行选择,如表5所示。
4.突变综合评价
根据总突变隶属函数值排序,铁龙物流>广深铁路>大秦铁路。因此,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服务商评价结果为:铁龙物流是经营绩效最好的铁路运输企业。
四、结论
总之,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是一个多准则决策问题。本文采用突变理论结合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决策,对各个评价要素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摆脱了主观权重对状态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好地处理了底层指标的初始隶属度问题,同时应用突变理论容易实现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计算与实施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 Rene Thom.突变论:思想及应用[M].周仲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关键词:EVA;企业改革;实施;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2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的体制改革正在快速进行着,这其中,EVA工作考核模式是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EVA考核不仅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真实盈利情况,为抑制企业的过度发展和盲目做大起到帮助,也能为企业推行科学的价值管理模式,实现向现代企业转型和提升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充分的依据和可靠的支持。全面实施EVA考核工作,首先要对EVA考核本身有清楚地认识。
一、企业推广EVA考核工作的出发点
1.EVA的定义
从算术的角度看,EVA是指企业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权益成本后最后得到的剩余利润;从价值角度看,是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EVA考核指标在企业运行中起到的作用是引导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对经营项目进行谨慎投资。提高企业经营的收益比率,减少企业在投资中对企业资本的过度占用。
2.EVA考核较传统财务绩效考核方法的区别
EVA考核工作突破了传统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局限性。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最终的收益数量,还要考虑在企业经营中的投入情况和实际效益情况,EVA考核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清晰的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收益情况,引导企业关注经营项目的投入和产出的收益率,改善企业的投资情况,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3.实施EVA考核的现实意义
(1)真实反映股东价值。利润不是EVA,有利润并不等于为股东创造了价值。在实际考核中,往往出现按传统会计利润考核显示当年利润较往年增加迅速,而若以EVA为标准,经营业绩却并不理想的情况。
(2)关注资本成本。这也是与传统考核理论的重点区别所在,在以往利润指标指引下,企业倾向于扩大投资和生产规模。从账面上看,资产总额增加了,利润也增加了,但实际上可能并未创造更多的股东价值。将EVA作为绩效衡量尺度,经营者将不得不关注资本成本率,促使经营者综合考虑收益与风险,谨慎投资。同时,EVA也有助于集团总部和下属企业及时发现并调整投资和资产结构。
(3)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过去以利润为导向时,企业资源往往会流向高利润率的业务,而EVA综合考虑了利润率和资本占用率,利润率高的业务EVA并非必然会高。通过EVA衡量价值创造能力,有助于实现集团内部经济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也促进企业人、财、物各项经济要素得到更有效配置。
二、推行 EVA考核工作面临的阻力
1.企业原有绩效评价方式的阻碍
EVA考核作为一种新型的绩效考核方式,在推广的过程中难免受到经营者的抵制。传统绩效考核的模式由来已久,对企业经营者多少会产生惯性思维和对EVA考核模式的抵制情绪。所以,传统绩效评价的模式也是造成EVA考核工作推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我国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都是使用的传统的业绩考核方法,通过对一段时期内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进行统计,较少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项细节。通过传统方式得到的收益结果往往数字庞大,能够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份好的业绩评价,但是数据本身却与实际失真。而EVA业绩考核的方法是在企业净利润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债务和股本成本,最终得到企业经营的超额价值,相比传统的绩效评价方法,EVA考核得到的数据可能在数字上不但大大缩水,而且在部分经营状况不是十分理想的企业中EVA考核的结果甚至为负数。这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EVA考核法产生了误解和厌恶情绪。
2.EVA考核自身存在的缺陷
EVA考核追求的是企业的最终利润,是对企业运行效益过去式的评价,在企业发展情况的总结中缺乏前瞻性的思考,所以EVA考核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和企业的所有阶段的绩效考核工作,特别是企业转型过程中和企业起步发展阶段的绩效考核工作。另外EVA缺乏对于企业长期投资效益的评价能力,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EVA考核模式在企业改革中的推行。
三、企业中实施EVA考核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1.企业实施EVA考核的原则
企业推行EVA考核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需要,为此,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对于EVA考核工作的实施要有明确的理念导向。在EVA考核推广实施的初期必然受到多方面的阻碍和困难,企业经营者对此要抱有明确的目标和鉴定的决心,为EVA考核工作的实施提供强大的依靠。同时要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相关理念的培训工作,帮助管理工作者认识到EVA考核的必要性,从企业内部克服EVA工作的实施难度,使企业上下一致努力EVA考核工作的推广当中去。
同时,在推广实施EVA考核工作的过程中,企业经营者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自身情况,科学有效的制定EVA考核工作的推广工作,对EVA考核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增强EVA对企业业绩审核的实用性和在实际中的可行性。为了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在实施EVA考核模式的时候,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接受能力制定有步骤的实施方案,帮助EVA考核工作在企业改革中平稳渗透,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既然提到制定EVA考核工作的推广方案,就必须强调EVA考核实施过程中的另一个原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一项工作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推广EVA考核工作的时候,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要清晰认识到EVA实施过程的周期性。EVA考核的推广要从企业内部做起;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上做起;从企业员工的意识改变上做起,有步骤,有计划的一步一步改革企业的传统新绩效评价制度,结合企业的运行情况和EVA工作的实施效果,在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推广EVA考核工作。
最后,要强调的是EVA考核实施工作中的奖励原则。同任何工作的开展过程相同,EVA考核工作的实施也同样需要奖励原则来激励企业员工支持EVA考核的改革和实施。奖励原则作为企业运行中的一项常用手段,对于EVA考核工作的实施和推广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通过将企业职工的薪酬待遇和业绩评价同EVA考核工作的实施相挂钩,能够有效的帮助EVA考核工作的顺利推广。
2.EVA考核实施和推广的步骤
前文已经提到,EVA考核工作的实施和推广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计划和步骤。保证EVA考核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1)实施前做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和EVA的宣传。
在是实施推广EVA考核制度前,要在企业内部进行EVA理念和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工作,让企业职工对EVA工作有一定的认识。
(2)对企业业绩考核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分析。
在制定EVA的相关方案时,要先对企业原有的传统业绩考核方式进行诊断和分析,对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作出重点要求。同时,还要对企业的反战目标和经营理念进行规划和掌握。确定EVA考核的工作重心和考核标准,并且收集同行业内其他企业推行EVA工作的信息,做好EVA实施的准备工作。
(3)设计制定完整的EVA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收集企业内部对于业绩考核工作的有效意见,对公司发展需要和现有问题进行总结,明确EVA考核实施过程中的工作重心和负责部门,根据企业的运行状况和经营规模,制定EVA考核的评价标准。同时,确定考核中企业各核算中心经济增加的关键指标,并设计其他辅助指标。
(4)初步明确并计算EVA考核指标的具体数值和设计指标计分区间。
(5)制定EVA工作的奖励制度。针对EVA考核工作在各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和部门制定完整的奖励制度,激励员工积极推动EVA考核工作的进行。
3.EVA考核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1)企业利息支出。
在进行EVA相关数据的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利息支出的部分。由于企业经营项目的过程中为了筹集启动资金,相当部分的企业资金是通过债务关系筹集到的。使用EVA考核方法进行企业效益的核算时,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并不包含这一部分,而在减去的经营成本中,又存在这一部分。因此,要将利息支出加回企业净利润当中。
(2)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正常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特殊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人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做出正常判断的各项交易和事项产生的损益,在评价和开核企业经营效益的时候,要对其进行调整和标注。
总结
EVA考核是企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在实施EVA考核方法的时候,企业经营者要坚定改革的决心和自信,加强组织保障,坚持推广EVA考核工作。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EVA考核存在的缺陷,并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辅助考核设计,不断完善企业考核体系,以真正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翟华明,李莉莉.依据新准则计算EVA的实务操作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09(07).
[2]芮莹心,许敏.EVA业绩评价指标在我国企业的运用探讨[J].消费导刊,2008(19).
[3]林琳.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