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53: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化工地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趋势
引言: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也为人们的生产活动提供方便。将信息技术使用到大型工业、农业、建筑机械制造领域,达到通过应用程序控制大型作业机械,是目前工程机械智能化的主要表现。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是超越人们想象的信息科技,随之而来的也是工程机械智能化的不断更新和演变。
1.工程机械智能化概述
1.1 工程机械智能化的现状
大多数的工程机械是重型机械,由于施工环境复杂,工作任务繁重,需要机械操作人员手、脑、眼并用,因此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工程机械智能化是将可以编辑的应用程序作为基本的技术原理,实现在系统内部进行存储、运算、定时、控制等功能,通过运行操作系统,控制和操作工程机械的过程。工程机械智能化能够节省人工、规避人工操作的风险性、降低机械操纵难度,因此得以迅速发展。
1.2 工程机械智能化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机械智能化虽然解决了重型机械在操作上的很多困难,例如使用Plc技术实现远程数字控制机械,使用GPRS定位技术实现机械集团作业等。但目前的工程机械智能化不能达到建筑施工对细节的要求,例如,人工操作挖掘机能够及时避免挖掘过程中对地下管道和电缆、光缆等设备的破坏,而智能化的挖掘机不能判断施工环境,一旦开工就不会停止。
1.3 探讨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意义所在
探讨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的趋势首先能够为工程机械智能化的发展提供目标。因为此类探讨是基于目前智能化工程机械的使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推测,发现的问题和预测的机械功能为智能化工程机械研发提供参考。探讨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的趋势还能够为使用此类机械的企业提供生产作业方面的建议,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机械引进计划的制定和安排。
2.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展望
2.1 大规模作业的智能化机械的使用
工程机械一般是重型机械,包括起重机、挖掘机、压路机等,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水利建设、电力建设和港口、国防等工程领域。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增长和城市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程建设的设计内容和施工工作量对工程机械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智能化的工程机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的使用做到了机械群组作业和工程的模拟施工,但无法应对更高的施工要求。因此,设计适用于更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重型机械并实现智能操作成为工程机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之一。这些大规模作业的智能化机械不仅能够应对更加艰苦的作业条件,并且能够达到最大范围的实现作业。如大型桥梁建设施工需要反复使用多种机械,大规模作业的智能化机械能够通过作业速度提升以及作业范围扩大,降低同种机械的使用频率,达到降低机械使用成本的目的。这方面的机械设计及制造不仅需要使用到已有的机械智能化技术,还需要进行智能化的可操作范围上的扩展。
2.2 智能化在大型桥梁施工机械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与以往的桥梁建筑工程先比,现代大型桥梁建筑不仅在施工规模和施工难度上有区别,对机械能够实现的施工作业速度有着更严格的要求。由于机械设备使用的更加广泛,施工中对机械的投资更多,就机械本身而言,实现功能检查的自动化和故障排除自动化,成为桥梁机械智能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型桥梁建筑中需要使用到混凝土加工机、钢筋加工机等重型机械,由于施工范围大、时间长、施工环境复杂,机械一旦投入使用,就很难再拉回来,因此,机械出现故障会造成整个施工的延误,更有甚者,会导致相关的质量问题的产生。在机械设计中写入电脑程序,实现机械功能的自检;在机械投入使用前通过对施工过程的模拟,实现机械功能故障的自我排查;通过远程调控、数位控制等手段,实现机械自检报告的远程接收;通过计算机编程控制,实现远程的机械数控方面的检修,使机械在不撤离工地的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修理,重新投入使用,而不耽误整体的工程进度,是目前大型桥梁施工机械对智能化发展的首要需求。
2.3 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成长
为了应对工程机械智能化中的短板――机械不能应对突发事件这个问题,人工智能的成长成为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能够使控制系统本身具备运算、判别、反应、执行的一系列智能化功能,这是模拟人脑处理问题的基本反应而进行的计算机程序语言编排上的开发,对于重型机械在无人操控或半自动操控时避免破坏性工程事件来说十分重要。另外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使用和开发也涵盖了重型机械在无人操控的状态下接受指令这一行为,例如,挖掘机在进行挖掘的过程中遇到地下管道,地面监工人员通过对讲机发出“停止”的指令,挖掘机能够立刻停住动作。这种人工智能的实现不仅需要无线控制技术和语言数据导入与导出技术的使用,同时也需要机械操作系统编程方面更加精细和严密的校对支持。总之,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成长将实现工程机械智能化的仿人脑操作行为,机械工作的智能性和控制的灵活性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对企业面对工程机械智能化提出的建议
3.1 合理利用机械智能化进行工程作业
鉴于智能化的工程机械可能被设计的能够适应更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或者进行更加精细的工程建设活动,选择更大规模作业的机器或者更大程度的减少人工的使用成为使用工程机械的企业在购置机械的类型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企业应该从日常施工的工作经验总结上出发,合理计划智能化工程机械的购置配比。
3.2 注意规避智能工程机械的弊端
工程机械智能化的程度越高,使用工程机械的操作步骤就越简洁,工程机械能够完成的任务也就更多,因此工程机械智能化发展是使用重型机械的企业喜闻乐见的事情。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人工智能发展的多么接近人脑,对于“突发事件”始终缺乏组织能力和判断能力,在进行施工作业过程中可以使用无人驾驶的工程机械,但却不能出现无人监管的工地。加强机械使用监督是规避智能工程机械使用风险的唯一途径。
3.3 减少使用智能化工程机械的成本
智能化工程机械的使用一方面减少了人工施工的成本,另一方面却增加了机械操作员工和机械维修的成本。因此,为了更好的控制施工成本,使用智能化工程机械的企业应该重视机械操作技术人员的聘任和培养,同时做好机械的维护和保养,以减少智能化工程机械的使用成本。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趋向于更加精细的操作和更加主动的智能化。使用工程机械的企业在生产行为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工程机械智能化可能带来的利益与弊端,主动配合和处理由于机械智能化带来的生产问题,以更好的应对工程机械智能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学金,张华伟.移动模架造桥机在大型桥梁施工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施工,2007,(3):110-112.
[2]朱剑英.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J].航空制造技术,2005(5):17-20.
本文立足于数字化设计和三维技术,全方位引入无人机、远程监控、物联网、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而向未来的电网建设,提出以“七可一充分”为主要内涵的电网工程智慧工地建设目标。通过对平台和机制建设2个方而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安全、质量、进度、造价管控效率,提升基建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水平。为而向未来的电网智慧工地建设提供了可行方案。
1 指挥监控中心
建立指挥监控中心,综合采用无人机、远程监控和RF工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监视”和“可管控”功能。
1.1视频监控
利用视频监控设备,通过监控画而和数码图像,形成对现场的直观化、形象化、可视化感知。
变电站视频头的布点以固定和移动摄像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启动阶段,在500 kV, 220kV, G工S和周边区域进行固定摄像头布点。施工期间,在重点施工区域设置移动式摄像头,以补充固定摄像头的监测死角。线路视频头的布点以移动式摄像头为主。在重点施工阶段和高空作业期间,由施工人员佩戴头戴式或胸戴式移动摄像头,将视频信号实时地传递给现场监控及远程监控人员。在施工场地的四周布置可移动式固定视角摄像头,对周围人员、车辆、机械、物料等进行监测。
采用外网和内网结合的方式进行视频信号的传递。对于实时性监控要求较高的敏感点作业信息,优先采用外网进行传输,以便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作业缺陷。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或安全级别较敏感的监控信息,优先采用内网进行传输,以提高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外网租用成本。线路施工地点往往位于偏远地区,不利于内网铺设,因此采用外网进行信息传输。
利用工程视频,结合进度、安全与质量管理要求,进行远程视频检查(“四不两直”检查)、人员行为、标准化工地和关键工艺节点监管。深化视频识别与分析能力,实现工地违章智能识别和场区视频定位联动,辅助监控中心人员决策,提高监管效率。
1.2无人机监控
利用无人机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对人员数量、站位、到岗情况等关乎到安全施工的关键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开展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现场高空特种作业监控和导地线展放过程监控。
制定有序、规范的无人机管理规程,落实责任负责制,无人机和操作人员“一对一”。落实飞行操作工作票制度,详细记录每次飞行的目的、时间和飞行监控内容、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针对问题和风险点实现闭环管理。将每次飞行监控的视频进行备份、存档,便于日后查询。
2 远程跟踪
利用电子地图、视频跟踪技术使远程与现场建立实时可视化无死角沟通,加入即时会议,实现对现场工作的远程实时监控。
监控端采用基于空间和时间相关性的目标检测算法进行视频跟踪。引用基于触摸屏技术的智能人机交互界而,在跟踪目标丢失时,可以依靠人机交互的方法重新进行目标定位。监控端的视频数据经高速无线传输网络传送到服务器端用以实时观测监控端的视频数据。
2.1人员管控
在施工现场的重要关口如施工场区出入口等处设置人员门禁,通过人员考勤系统将人员出入信息传递到指挥监控中心,实现对人员有效管控。
门禁方式采用工C卡闸机门禁、人脸或虹膜识别闸机门禁、二维码闸机门禁、RFID无障碍通行等。不同类别人员采用分类门禁方式通过闸机。工程管理人员采用人脸或虹膜识别的门禁方式,以提高工程管理的安全性。常规人员可采用二维码、RF工D等门禁方式,以提高通过速度,减少滞留时间。闸机与消防系统联动,当出现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闸机转入紧急通行模式(常开),方便人员紧急疏散。对于无法显著设置出入口的施工现场,采用移动考勤机进行出入考勤。
2.2资源管控
利用标识与识别设备和定位设备,对于各类建设资源,包括人员、车辆、材料、工器具、施工机械等生成数字标签,利用资源识别,记录其在重要关口进出行为,并进行实时位置跟踪。设置GPS定位电子围栏,通过资源定位,对人员、机械设备和材料进行监管,当人员、设备或材料无故离场时,系统会自动记录并做报警处理。
2.3 环境监控
在施工地点布置扬尘噪声监控系统,实现对施工现场扬尘、噪声的在线动态监测和综合管控。
对地域、时域离散的建设工地、拆迁工地、堆料场地等监测地点实现动态监测,监测信息综合上报,在监控中心集中显示。采用在线监测技术,全天候24小时全而监控现场扬尘和噪声污染情况,自动上传到监控中心,数据超标时自动发出声光报警,短信提示相关管理人员。在线监测扬尘、噪声、气象数据,综合报警抓拍图片、实时视频图像的多维度数据综合分析、为环境监测与考核提供多维度佐证。综合多维度数据订制数据应用模式,实现大数据应用为基础的多部门联合监管。
在施工现场布置除尘炮雾机,实现监控、管控措施联动,一旦发现扬尘数据超标,立即启动除尘炮雾机。
最后,通过建立并完善值班和巡检制度、视频布置监控制度和人员资源管控制度,对施工现场360度和24小时监控,实现人、机、物的“零误差”管控。
3 通信办公云平台
构建通信办公云平台,布置省公司一指挥中心一项目业主项目部三级视频会议[c]和OA办公系统。综合采用光纤通讯、5G, WiMAX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系统的“可通信”功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线路工程通讯困难问题。提升信号传输速率50%以上,降低故障中断率到1%以下,确保施工现场与项目部、项目部与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与省公司的“0延时”高可靠性通讯。
3 .1智慧工地的机制建设 数字化设计和施工机制建设
推进三维设计在初设和施工图阶段的进一步应用,并将三维技术与B工M技术和激光点云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智慧工地‘可推演”和“可复制”功能。
通过进一步采用三维设计技术,大幅减少初设和施工图出图时间,提高材料、物资和施工量招标的精准程度,将设计误差约束在合理范围以内。通过三维设计与B工M技术融合,开展全过程的模拟推演,提高风险点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效率。通过三维设计与激光点云技术融合,阶段性对现场整体、细节进行“复制”扫描,提高施工进度管理效率,将施工安全隐患的前期识别率提高50%以上。
3. 2智能化成本管理和施工机制建设
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0],进一步应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的“可挖掘”和“可交互”功能。充分利用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积累的海量业务数据,挖掘关键成本管控指标并利用其进行成本控制,提高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管控和风险预警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监控、施工和监理过程的人机交互。为监控人员提供智能化建议,为施工人员提供在线化监测,为监理人员开展便携化检验。采用VR技术,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文明施工意识。通过智能化成本管控和施工机制建设,降低施工工时,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质量。
4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现状和前景
目前,国网北京电力在国内电网智慧工地方而走在前列。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正在全而推广建设和应用基建工程“智慧工地”系统,各级管理人员登录“智慧工地”应用软件,就可实时查看来自变电站的视频监控摄像机、人员实名制一卡通系统、现场环境监测装置等采集的数据。但总体来说,还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即当前电网智慧工地的建设还处于“七可一充分”中的可监视、可管控、可通信“三可”的范畴。随着三维技术在输变电工程设计中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智慧工地的建设将继续沿着可推演、可挖掘、可交互和可复制的方向发展。通过先进的数字处理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对施工现场资源更为有效的管控,是电网智慧工地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成果的最终体现。
关键词:医院智能化;医院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目前医疗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利用信息化等较前沿的技术手段推动医院建设成为大家的共识,日常管理如此,基础设施建设也如此。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公立医院,早已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进行过摸索。目前新建了一栋集门急诊、住院、医技等功能于一身的新大楼,同时有多栋楼宇在新建和改建,期间大量采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有望建立起一个起点较高的现代化医疗园区。如何利用并协调众多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和设施,使其相互兼容,互相协同,对系统设计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 信息部门对医院智能化建设的支撑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医院基础建设水涨船高,已不满足与一栋楼宇、一个片区的建设,而是着眼于整个园区乃至跨地域的医疗区域建设。大家都首先将目光投向信息化,希望站在前沿的信息技术,成为医院现代化进程中的有力推手。目前稍微有点规模的医院都成立了信息科,负责维持医院日常信息系统运转。但是目前随着医疗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部门不仅要承担传统计算机学科内的信息项目建设,同时要介入自动化、机械工程、传感通讯等多个领域技术的弱电项目建设中,并且承担起主要设计工作,出现了新的挑战。
在智能化体系建设中,信息部门要在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发挥支撑作用。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从智能化工程项目一开始就选择信息科作为方案设计部门,与弱电系统设计机构沟通协调,完善并确认各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方案,并根据需求变化和施工现场情况不断调整,最终确认功能实现并进行验收。从医院其他部门的视角来看,信息部门在技术方案的确认方面具有权威性,但是实际上缺乏弱电体系方面的知识,因此需要专业培训,至少在要安防、楼宇自动化控制等弱电子系统方面进行一定的培训。笔者作为主要技术工程师,也是边建设边学习,克服了诸多困难,也走过一些弯路。从管理角度,信息科需要派驻专业工程师到基建工地,协助基建部门不断调整方案,成为设计院、施工方、基建部门、使用部门之间的纽带,将技术和需求变为可操作的蓝图。
2 信息技术对智能化体系的支撑
自多年前信息技术从自动化领域独立分学科以来,在像医院这样的非生产型领域,发展迅猛,各个医院建立起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处理医疗数据、文书、经济与管理数据等等。但同时也受制于行业需求,与传统自动化的结合应用并不多,而智能化体系建设让医院又经历了信息化与自动化结合共建的一个过程。
医院智能化系统在各个层面采用了信息支撑,其核心就是基于TCP/IP协议的医院局域网,各个智能化子系统在网络信号传输条件下,辅以数据转换措施和信息专项技术,得以快速精准运转。
2.1 楼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监控大楼内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故障状况。系统包括中央操作站、网络控制器、直接数字控制器、现场传感器及执行器等设备。通过信息处理、数据分析、逻辑判断和图形处理,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监测和控制。而网络控制器起到桥梁作用,将分散在楼宇各处的直接数字控制器通过信息网络与中央站连接起来,提供数据通路。
2.2 安保自动化系统
2.2.1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利用部署在各处的摄像头进行视频监控,采用矩阵切换和数字录像方式,直观掌握现场情况和记录事件,为医院的安全管理提供保证。同样是全数字化的,传统方式是通过分散在各处的硬盘录像机记录,需要调看的通过网络传输至保安室,而现在更有集中存储手段,取消硬盘录像机,直接传输至位于信息机房的专业集中存储设备,提高数据安全性和保真度。
2.2.2 门禁系统
门禁系统以IC卡技术为核心,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手段,将各门禁控制点集中管理。其软件技术早已是普通的计算机数据库应用,而各处的门禁控制器也全部就近接入网络交换机,加快数据刷新传输,这对于开放式的、门禁众多的大医院尤其需要。
2.2.3 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
系统具有背景音乐、公共广播及灾害事故广播功能,目前大多已实现数字化控制,与消防联动的广播系统主机接入信息网络,而各语音播放站则可设在任何地方接入网络,在软件帮助下,实现对以消防分区划分的不同区域的不同呼叫,对公共区域较多较大的医院尤其适合。
2.2.4 停车场管理系统
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图像识别与处理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于一体,实现对停车场车辆的出入控制;车位检索;自动计费、核查、显示及校对车型、车牌等全自动化管理。管理软件可与财务软件对接,实现自动核算,无论是对外包公司进行核算还是对员工停车进行计算,都非常方便。
2.3 病房呼叫对讲系统
系统由护士站呼叫主机、病床呼叫器,卫生间紧急呼叫分机及走廊上方电子显示器组成,该系统能保证病人随时能与护理人员联系,为病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护和服务。可将护士站主机连入工作站电脑,与信息系统关联,则可统计呼叫记录,用于工作考核,亦可通过软件开发实现自动语音提醒、床头屏互视等,减轻护士呼叫工作量。
2.4 手术示教、视频会议系统
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手术间及各会议室的音视频系统,对手术过程进行转播、录制,亦可提供异地传播和观摩。档次较高的可直接进入数字化甚至一体化手术室,将医疗仪器管控纳入整个体系,实现主刀医师全面掌控手术过程。需要对音视频信号实现数字化传输,实现高清视频,甚至是全光纤体系。
3 智能化体系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了良好平台
信息化应用以前在医院是指纯粹的基于服务器、网络、客户端这些硬件平台的软件系统,主要用于数据的记录、交换、存储等,重点在于个性化色彩浓厚的软件,而硬件都是市场上通用的品牌。但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行业需求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应用,必须依赖智能化软硬件设备方可实现。
3.1 一卡通系统
“一卡通”包括预交金卡管理、各科室身份及费用确认、自助挂号结算、单据打印和费用查询等功能。该系统的实施以卡为主线,使持卡人在院内就医一卡通行,各种同样依赖卡的应用都可加入和集成。
3.2 排队叫号系统
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无缝联接,涵盖预约、分诊、检查、取药整个门诊流程。排队系统技术原理不复杂,前端音视频设备简单,可全依赖网络,在综合布线阶段规划到位。主要在于设计理念,软件须有一定的灵活性,适应医院复杂的门诊流程。
3.3 信息系统
医院在门诊大厅、诊区、窗口部门等处设置LED/LCD显示、触摸屏查询等系统,进行公共信息、导医等,为病人提供就医指导,增加对医院的了解。
3.4 无线及物联网应用
包括移动查房、床边点餐、人员及物资识别定位、智能输液、智能药柜等等,属于较前沿的信息化应用。需要在有线网基础上,实现无线物联网的顺畅布局,保证空间信号覆盖和强度,为各无线应用端提供高速稳定的数据通道。
4 结语
信息科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工作,将弱电智能化平台建设和管理也纳入到工作范围,加强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且要有战略眼光,对智能化和信息化体系统一顶层设计,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定预见性,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黎连业,朱卫东,李皓编著.智能楼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永坚等编著.智能建筑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北京市近年来积极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相关部门采用了物联网领域技术,像是网络、传感器(sensors)、RFID以及GPS等,应用于城市交通、城市市容管理、环境监测、水资源管理、食品安全监控等范围,为智能北京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发展物联网产业以及智能北京,北京市具有其作为首都的优势,在经济规模、技术、产业等方面都在各省市中居于领先地位,能迎接城市快速发展所需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带来的巨大挑战,完成物联网在北京政务领域的布局,带领北京从电子政务转变为物联网政务。
目前,北京市政府已做了许多物联网相关的工作,例如:北京路灯的智能控制、市政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停车场空佘停车位的自动检测、路面事件检测系统、立交桥的自动除雪装置,水资源监测,环境监测,餐饮企业的液化器报警装置与烟花爆竹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等。
企业能透过物联网的技术提升且扩大既有的产品或服务,对于原有的商品进行加值,进入新的服务层次。像是电信业,将全新的加值服务,例如远程监控、健康照护、新一代影音等功能,建立在既有的电信网络上,用户只需透过原有的线路加上新的终端设备,便能享有全新的生活体验。
但实际上这些物联网应用发展仍停留在“自发为主尚未规范、有所应用未成体系、监测类多智能化少”的阶段。例如目前北京市有超过30万个监视器,分别隶属于公安、交通、安全城管、小区等不同部门,缺乏完整规范,无法整合统一调度,只能有监测的作用,无法真正实现智能化。
未来,北京市政府还将围绕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对物、事、资源、人等对象进行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实现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可控运行管理。同时,还会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水电气热等公共服务领域和小区农村基层服务领域,开展智能医疗、电子交费、智能校园、智能小区、智能家居等建设,实行个性化服务。透过政府的主导,将使得物联网应用标准有所规范,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并达到真正的智能化而不单单只有监测的功能。
二、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案例
・工程安全监控
赫立讯科技自主研发技术的zigBee无线定位系统,已成功应用在北京地铁4号线大兴线隧道工程项目中。该公司是由美国Helicomm公司投资的子公司,为全世界ZigBee/IEEE 802.15.4的领导厂商,拥有自主核心技术,IP-Link无线模块已广泛地应用在市政、安全、监测、物流、定位等领域。台北捷运木栅线的报站管理系统亦是采用赫立讯的IP-Link 2220H ZigBee通信终端,实现月台与捷运列车的无线自动控制。
而应用于北京市的“地铁隧道工程安全预警系统”,透过ZigBee无线Mesh网络,共连结了21个ZigBee工地安全基站和50张zigBee人员识别卡,用在隧道工程、工地人员位置定位、安全监控、地表位移监测、地表沉降、应力应变监测、地质超前预报等方面,透过物联网创新技术,达到工程安全监控与管理。
中国政府规划2015年前,将在全中国22个城市开建79条新地铁线路,这样的工程安全监控技术在未来将会应用得更为广泛。
・智能交通
北京市的交通问题为发展的严重瓶颈,不仅影响了经济活动,也是民生一大问题。然而北京市的历史古迹便占据了旧城N40%以上的面积,以致于拓宽道路这个方法在当地并不能够作为永久的解决方案,因此智能交通成为解决北京交通问题的最佳方式。根据中国相关专家预测,智能交通全面建设实施后,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可减少30%以上,并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50%以上。
1.实时交通信息采集
采集的交通数据一般包括坐标位置、瞬间速度、行驶方向、道路实时视讯,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应用于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管理等方面。此外,透过在终端节点加装温湿度、光照度、气体检测等多种传感器,还可以进行路面状况、能见度、车辆尾气污染等检测。
目前北京采非接触式地磁传感器来定时收集和感知区域内车辆的速度、车距等信息,为车流的监控、分流提供智能化管理。现阶段的管理为自发进行的,尚未将物联网应用作有效规范,因此效果有限,资源无法高效运用。
2.车联网
车联网可概括为三大领域:整合多种物联网技术和信息资源RFID/GPS定位技术,Gls地理信息服务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技术整合,把实时监测的交通情况分析后,运用云端运算技术把路况实时通过卫星传递到每台车上,引导驾驶员按照最佳路线行驶。
目前智能交通研发和应用还处于各自为政、跑马圈地阶段,但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尝试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汽车上。由于智能交通行业的集中度不高,企业过于分散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阻碍,再加上标准也不统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应用的构架尚未明确,因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影响其健康发展。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展开和各地智能交通陆续启动,北京也将投入人民币14亿打造智能交通,力争“十二五”期末五环内主要路段全部覆盖“绿波带”(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要求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把该车流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做响应的调整,以确保该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预计通行能力将能够提高15%。
三、北京市政府部门物联网应用一一物联网政务
进入“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已对这5年物联网发展提出初步规画,规画包含了“一个目标、三个阶段、五项措施、七大领域”。
透过北京现有的城市管理系统资源建设,和正在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传感器、RFID等资源,提高各领域管理对象的自动控制与识别能力,在将来,目标建立起统一的物联网架构,带动全市的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和制定政务物联网应用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并对相关设备进行资源整合,以达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物联网近年来迅速兴起并带动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经济、管理、生活等方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未来必定对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变革产生巨大的推力,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管理与服务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物联网要普遍发展,需要由政府带头推动,由公领域的基础建设做起,因此城市管理和服务将会是物联网发展起步的亮点。
・智能医疗发展现况
在现有的电子政务基础上建立开放、共享的物联网政务架构,提高智能化城市管理水平,并统一相关标准,改善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状况,以达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降低不必要的成本与重复建设,提高整体行政效率。另一方面示范引导、分步实施针对各政府部门物联网应用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和区域,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示范,成功后再将试点经验逐步扩展应用的领域和区域。
透过政府的主导,藉由发展物联网政务平台带动当地产业与技术的发展,并力争在3年内初步建成北京市政务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促进政府工作机制改革,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务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
三个步骤
在“十二五”的5年期间,北京市的政务物联网发展将分为三阶段:试点示范、应用推广、稳定发展。最初将先由政府提出相关发展政策与规画,在最有需求与急迫性的领域展开试点示范工作;第二阶段将在第一阶段的工作基础上推广应用,进一步规范各领域推动政务物联网,以达到全面应用;最后透过政务物联网的全面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政务物联网资源在社会层面的共享。
五项措施
物联网推动的总体原则为“实用、规范、创新”,北京十:6期间将根据这一原则,采取“加强领导、制定发展政策措施、采取科学推进策略、加强全流程管理、推进应用体验以促进技术发展”等五大促成物联网政务系统发展建设。
七大应用
请参考表1。
四、中关村物联网发展
2010年6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N2010―2012年行动计划》出台,3年的期间内北京将重点建设中关村北部研发服务和南北两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到2012年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计划目标形成有利自主创新的体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让中关村成为北京“转方式”的强大引擎。
主要实施六大工程:十百千工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高端产业聚集工程、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其中有两项包含物联网相关建设。
高端产业聚集工程规画中关村以现有产业园为基础,形成研发产业功能区,物联网、通信信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产业功能区等4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功能区。
而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包含推动:中星微、歌华、信威等企业参与建设首都城市应急管理物联网示范工程,北大千方、合众思壮、四维图新、超图等企业的智能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示范项目,推动国智恒公司的电力全网授时系统示范应用项目等关键技术示范应用。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
北京作为全中国物联网发展的领先城市,据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估计,北京的物联网产业资源基础和现有规模占全国的40%以上,因此相关的研究中心、产业园以及产业联盟纷纷在此设立。
2009年11月,由中关村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共40多家的企业与机构共同组成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该联盟目标在2012年前,推动10~12项标志性示范应用工程,培育8~10家行业龙头企业,掌握自主智能财产权的产品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成为全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心。截至2010年底,联盟成员向市场提供成熟的物联网解决方案55项,承接了2010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物联网操作系统、中介软件和统一通信平台”。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发展具有许多优势,在产业方面,中关村本身长期的发展已累积相当的基础及实力在核心技术研发、传感器、网络控制、云计算、行业应用以及协同创新等范畴。
・北京物联网关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继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后,2010年7月,北京物联网关键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由北京市科委会同市发改委组织以及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的核心成员所组成,京仪集团领头,包含大唐电信、同方股份等企业,加上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等研究机构,以及北京移动、北京电信、北京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共投资人民币5,000万元。
藉由“强强联合”,形成产、官、学、研一体的产业链合作,目标在物联网关键应用领域达成技术创新突破,并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国家物联网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的订定并加以推广。重点将会放在物联网公共领域的研究,完成单一企业由于风险过高、产业链过长而不愿意或无法完成的基础性项目,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和创新支撑平台,整合北京物联网技术创新资源。
・中关村发展集团集群投资北京物联网产业链
于2010年底,中关村的物联网发展更进一步开启了中国首次以“集群投资”方式,由中关村发展集团对物联网关键企业投入国有资本近人民币6,000万元,包含8问中关村物联网整条产业链最具代表性和成长性的企业,改变以往“点”投资方式转变为“链”投资,预计在2011年能达到营收人民币8亿元的规模,2013年达到22亿元。
由于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前期的风险较大,较难吸引大量的投资,若将国有资本采取“集群投资”的方式投入,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画与标准制定,快速提升产业竞争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五、结论
・物联网发展最大问题还是在于统一标准,应由最高层级政府推动物联网政务平台
北京市的物联网发展,以渐渐由过去的“自发为主尚未规范、有所应用未成体系、监测类多智能化少”的阶段,转变为向整合统一调度及真正的智能化发展。但现阶段还处于各自为政,不同机关或不同产业各有各的运作模式,信息无法流通,资源无法共享,导致效率极低。透过中央政府成立物联网政务平台,拟定统一标准与规模,将有助物联网真正大范围建设与普及。・虽然陆陆续续有很多试点方案,若市场无迫切需求,仍无法大范围的推广物联网应用
一、BIM应用的总体规划
1.BIM应用需求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工程BIM应用需满足:施工部署及施工工艺事先虚拟建造,为项目科学、高效组织实施提供保障;利用BIM+智慧工地系统数字化管控,实现项目施工精细化管理;通过模型建立以发现图纸遗漏、矛盾或错误,通过碰撞检查找出具体问题后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等。2.BIM应用流程引进BIM+智慧建造关键技术,通过将BIM、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构建水利枢纽工程智慧建造关键技术,加强施工过程中对进度、质量、安全、环境等要素全方位实时监控,着力打造水利工程建设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模式。
二、BIM技术的具体应用
1.设计阶段模型建立根据设计图纸并严格按照BIM标准体系搭建水工结构、金结、建筑、MEP、幕墙各专业基础模型,并由BIM工程师组织各专业工程师进行检查、分析,核对模型准确性、完整性等。2.施工过程部署(1)虚拟仿真。前期BIM策划先行。项目部入场之初,通过BIM规划,高效利用场地,建设标准化园林式工地。(2)临建布置。通过虚拟布置确定场区内加工厂等临时设施,合理布置临建系统装置,响应绿色节能施工要求。(3)大型机械管理。通过建筑模型与场地位置关系,方便确定塔吊等大型机械的布置方案,检查群塔高度关系与碰撞情况,对现场布置有更直观的把控。3.图纸会审及优化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利用BIM技术三维可视化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提前将图纸存在的问题向设计单位反馈,及时优化调整施工图,有效缩短设计变更时间,加快施工实施进度。4.沉浸式可视化技术交底为解决常规平面化施工技术交底不够直观、被交底人对交底内容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利用BIM模型的直观特点,进行沉浸式可视化施工技术交底,以提高交底内容直观性和精确度,提升施工技术交底效果。5.基于BIM施工模拟优化应用BIM模型深度优化模板设计,指导施工生产,提高成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在施工中提前运用BIM技术对工程实体进行精准建模,并虚拟施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施工安排,如对基础和防渗三轴水泥搅拌桩进行三维精细化桩位放样,模拟现场施工,用于指导现场实施以消除空间误差。6.碰撞检测利用BIM建模技术,预先对设计图中的机电管线进行三维立体排布,消除位置矛盾或不合理布置方式等,优化设计使其布局更加科学合理。进行三维可视化交底,在虚拟建筑物内部漫游,了解各个构件信息、设备位置关系、空间关系、施工顺序等,提高施工人员对图纸的理解。7.工程实体准确算量BIM模型建立后,可根据模型参数准确快速计算及统计工程量,提升工程计量的准确度与工作效率。与传统的根据图纸计算工程量的方式,在异形构件工程量计量中尤为突出。8.安全配置模型对施工用外排脚手架配置安全模型,明确步距、立杆间距、剪刀撑配置等关键参数并进行脚手架稳定性验算。9.模型安全分析交底运用专业软件对施工模型涉及的如“四口五临边”等较大危险源进行分析和测评,生成分析及测评报告并利用建模技术进行三维可视化安全技术交底,提高作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10.传统施工工艺优化本工程利用BIM+3D打印技术,指导泵站流道异形钢模板设计、加工及安装,并利用三维模型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交底。该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常规木模施工可能带来的流道断面结构尺寸精度不够、流道表面平整度差、现场配模工作量大、施工效率低等不利影响。
三、BIM管理应用
1.BIM+智慧建造管理平台本项目自开工之初就搭建了BIM云端管理平台,通过分配项目管理人员权限,以终端BIM模型等信息共享互通为核心,实现施工进度实时可视化管理、质量安全管控信息云平台同步、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等信息云端实时共享查询等,改变以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使数字化管理深入项目常态化管理。2.完成水利工程标准化构件库项目部BIM工程师前期与软件研发人员进行了深入对接,在平台使用及管理过程中根据水利工程特点不断对平台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与功能细化提升,并基于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工程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专用构件库,使之初步适应水利工程建设。在项目部及公司的推动和支持下,现已根据本工程应用情况推出了BIM5D水利专版。3.生产进度精细化管理基于平台可实现进度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读取进度信息,与BIM模型建立关联实现进度信息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人员可详细看到施工任务完成情况、延期情况、延期原因、任务负责人等信息,而实现施工进度动态控制。4.质量管理可追溯性使用BIM5D平台质量问题追踪及处理功能,现场管理人员利用智能化终端设备(手机等)将现场发现的质量问题予以记录并在BIM模型中相应位置予以标注后反馈到平台云端,相应责任人能够第一时间收到问题信息并及时处理问题。5.安全管控应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可以使用手机客户端等智能终端设备将现场安全问题予以记录并在BIM模型中予以标注位置、问题级别、责任区域等信息,并反馈到平台云端从而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责任人,使其能够及时处理问题。6.VR沉浸式虚拟安全教育依托BIM+智慧工地云管理平台,引进BIM-VR安全体验系统,通过结合项目BIM模型设置虚拟危险源并模拟事故发生过程,让体验者走进较为真实的虚拟现实场景中,并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切身体验使其得到更直观、深刻的安全风险防范教育,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7.劳务实名制管理结合BIM技术、可穿戴智能安全帽、人员进出口闸道机和GIS系统,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劳务实名制系统,可以实时统计工人的出工情况,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实时定位,进行实时管控和科学调配。劳务实名制系统还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施工现场各工种、各承包队伍工人的年龄分布等信息,便于进行社会化数据分析管理。8.建筑物位移沉降观测BIM模型建立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设沉降位移观测点,导入现场实际监测数据并设置报警值,定期生成监测曲线及监测管理报告,有利于掌握建筑物位移情况,超过阈值时自动报警提醒,保证工程建设安全。9.高支模支架安全监测通过高支模监测系统,实现对高大模板立杆轴力、立杆倾斜、模板沉降、立杆位移受力状态的实时远程监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10.塔吊监控引进塔吊监控系统,主要包括风速超限报警、防倾斜报警、禁行区域设置保护及预警、多塔吊的防碰撞预警、智能化制动控制、增加塔吊黑匣子等多种功能实现。11.环境监测系统本项目在施工现场专门设置有环境检测仪,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和噪音音量,同时项目平台用图表方式直观展示环境监测状况,并且对历史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1]朱洪波,等.物联网技术进展与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严文武,等.宁波市智慧水利的建设与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17(11).
关键词:土木工程;现状;发展趋势;研究.
1.现阶段土木工程的现状.
伴随高新材料、工艺以及结构的出现,尤其是自动化程度的持续提高,我们更有可能实施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高层建筑不但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增之势,同时在高度上也有了全新突破。
目前风荷载以及地震荷载己变成结构设计的控制内容,所以很多大型复杂结构抗风抗震机制设计理念与其相关问题正在被更多的关注,其研究内容涵盖了设计地震动与灾害性风荷载的作用机制,超远距离跨度桥梁的结构机制与抗风抗震体系。而且,全新的抗震理念在结构振动控制工程中已被广泛应用。
伴随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目前人类社会的可用空间资源逐渐匮乏,开发地下空间是针对现阶段空间与土地资源紧张的一个有效举措,近年来国内也己有约30个城市实施了地铁系统的规划以及实施,同时规划了多项地铁及轻轨项目,而且目前我国地下空间技术也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现阶段国内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工程方法主要包括暗挖法、明挖法、盖挖法、沉管法、盾构法与冻结法等,上述技术己完全达到国际水平,这也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几类了丰富的经验。
2.发展趋势研究.
深化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去促进工业化,这是我国提出的全新目标。信息化建设是通过网络、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以及智能处理技术等方式对土木工程的所有环节及方式予以完善,完善的目的是有效深化土木工程施工效率,减少工程投资成本,利用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渗透到勘测、规划、施工、设计、物业管理、维护、监控以及保养等土木工程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于土木工程,可以在常规控制机制下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项目,举个例子,在高层建筑垂直度的工程,具有一定质量及面积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控制,较大构件及设备的同步与全面装吊,大型脚手架的安装控制,模具的吊升,超远距离桥梁悬索应力的控制,幕墙的加工及生产控制,强压力及高温度的焊接控制,爆破与大面积搬迁,沉降测试及数据收集,大型工业设备的立体空间管线分布的设计等。信息化技术会从根本改进设计技术与措施,其涉及到的领域及程度也会愈发宽泛。
针对较为大型的工程,我们可能要通过很多成员乃至很多设计系统的参与,同时还需要其他的在线询问及协同工作,或通过分布在差异化地域的设计工作者,构建分支部门,协作系统与部门通过相关的软硬件平台以及差异化的设计措施在同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处理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方面的共同协作。而智能建筑及结构测检也是信息化环境下土木工程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信息化环节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给出了较大的空间,智能化建筑将现阶段最新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智能安保以及环境监测等与设计艺术整合到一起,利用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资源与使用者信息服务的优化,让人受众获得较高的投资合理性,适合信息社会需要的具有效率、安全、便利以及舒适的建筑空间。电子参数和项目管理也是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工程环节是土木工程中较为依赖计算机技术的一项内容,因为工程过程是较为繁琐的系统工程,从报价招标、预算直至签定合同、质量评估及分析、合同管理,最后到竣工验收等都需要分析较多的参数与信息,而施工企业的管理及辅助工程项目管理,都会被划分到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机制当中。对于电子参数和数据管理系统的全面应用,现阶段欧美等国家已经开发出一整套的双向无线电通讯设施,其主要应用于工地的联络。
常规的土木工程环节,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用一些平面图纸,用制定的符号介入大量的信息,上述方式会受到信息接收人员的知识与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伴随新时代土木工程的难度持续提升,进而导致用上述方法交流较为困难。而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为土木工程中的交流给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虚拟现实技术是整合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以及传感器技术的一种高新措施。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的图纸及符号转化为直观的内容。而且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可以为人呈现出一种身临奇境的环境,让受众置身于现实世界。由于此技术的特性,在今后的土木工程中,其不仅会广泛的应用于工程项目的招标投标环节,这是可视化技术的一个里程碑,通过虚拟环境,能够将工程的整个过程以及方法直观的呈现于人们眼前,而且,虚拟现实技术在结构设计中的运算、工程环节的模拟等过程中,都会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利用计算机立体图形技术达到可视化计算,这能够把设计数据进行改变变化,再将结果直观的呈现,虚拟现实技术在结构的完善等方面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利用虚拟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设计时间及工程时间,且空间相对减少,利用计算机计算与人机交互,可以有效的选择最为优秀的方案,进而获得最低费用、最佳工期,同时还可以对资源进行最为合理的利用,而且可以从根本深化工程环节的质量控制,因此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趋于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见鲸;江波;土木工程发展展望[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1,17(04):462-463.
[2].马成松;刘昌明;许成祥;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谈21世纪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2,19(02):234-235.
[3].何培玲;张兴丽;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15(07):807-809.
[4].林树玉;王悦忠提供;中建六局副局长、土木工程公司总经理张成才;中建六局土木工程公司:五十载的积淀 五十年的辉煌[N];北方经济时报;2011,19(01):103-104.
(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80)
【摘 要】楼宇自动化作专业是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结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我国建筑智能化控制和电气节能要求的提升,其地位日趋重要。国家教育改革趋势,高职院校楼宇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工程施工调试和系统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阐述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以及我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实施。
关键词 楼宇自动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楼宇自动化专业是培养面向建筑和电气工程行业,具有楼宇自动化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够熟练的应用自动化知识和技术构建楼宇智能化系统,能够从事楼宇智能化工程的安装和调试的高技能型技术应用人才。社会和行业对楼宇自动化专业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环节成为全日制院校培养自动化工程人才的瓶颈,必须加速探索改革,使楼宇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和对口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一致,提高专业的就业对口率,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1 实践教学在楼宇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1.1 楼宇自动化专业岗位能力决定教学实践性
楼宇自动化专业人才目前在电气行业比较缺乏,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学校最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楼宇智能应用领域广泛,在建筑领域、自动控制系统开发、高端物业、建筑设备安装公司等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无论学生将来从事建筑设备行业的施工,设计,监理还是自动控制系统开发,其职业能力均要求有较好的实践综合素养。楼宇自动化专业主要包括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安防自动化系统和消防自动化系统三个重点模块,其中涉及微机控制,综合布线,通信自动化等课程的基础培养。楼宇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冷热源空调自动控制系统,通风管道系统,电力自动化和智能照明控制,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和安防设备这些内容已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涉及到,所以要因势利导,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合理有效编制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将课内与课外实践结合,实验与综合实训结合,模块训练和小组项目开发实践结合。
1.2 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职业教育逐步与学术教育区分开来,转变为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方向,除了基础理论外,更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开展了多年的楼宇自动化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并按照相应内容进行实验,这种模式并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往往不如本科院校,也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在专业教学中这往往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原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根本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教师的指引的教学实践。
2 楼宇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2.1 师资问题
楼宇自动化专业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国内专业院校开设专业年限较短,教师队伍主要是由自动化工程,电气工程或工程管理等的专业人员担任专业教学工作。楼宇专业的针对性比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容易进入误区,各自偏重自身熟悉的知识模块,如自动化工程教师对建筑工程知识缺少系统了解,电气工程专业缺乏对楼宇系统智能控制相关知识的实践。要实现专业的项目实践教学,首要从教师师资入手,让教师多走进工程实践,参加楼宇自控系统工程的安装调试岗位,切实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能力。鼓励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工程项目的上岗实践,走进施工设计的第一线中,在工程实践中汲取与时俱进的工程技术,了解建筑设备行业的现状,掌握各种终端设备,仪器仪表和材料的专业知识。教师是项目实践教学的引导者,只有教师明确职业能力培养方向,才能理实一体,进而实施项目教学等有效手段。
2.2 实训室建设和教学资源整合
实训室是实现项目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专业的教学需要依托完善的实验实训体系才能更好的开展。但是楼宇自动化专业日新月异,设备更新换代非常快,如智能家居的控制近年来经历了多线制,总线制,物联网,多源控制等系统形式的变化,设备和控制器也随着技术的发展集成程度更高,价格更昂贵。学校的实训室建设投入紧跟工程技术的升级改造是不现实的,因此许多实训设备陈旧落后会成为实践教学的瓶颈。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有限的实训实验设备资源,开发出新的项目,整合系统,创新应用。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本专业开配设6间综合实训室,其中自动控制实验室可以实现可编程控制器的教学实践,微机控制的多种实训项目实施,楼宇自动化可以实现智能家居,消防自动报警,门禁综合系统,三表远传,中央空调故障考核综合实训等项目,物联网实训室更是加入了DDC控制和Lonworks物联网控制的设备。除了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外,加大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深度,利用教研活动引导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教师在授课和实践环节注意课程的衔接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延伸,避免教学模块的重复和缺失。只有整合实训室的资源,使课程实训和实践环节合理分布,学生实训活动明确,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3 理论讲授和实验实训的结合
楼宇自动化专业涉及工程、管理和自动控制系统等多个方向的知识学习,教学模式依赖教材,讲授为主实验为辅,这使得许多专业性强的课程教学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在课程教学中对技术应用性强的课程要进行整合,在课堂理论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工程资料案例,将平面的课堂理论讲授与模块式实验,小组式项目综合设计整合成为立体教学,在有限的6个学期中构建阶梯式的学习阶段。第一阶段用工程案例参观实践结合基础电气施工技术,掌握各种仪表工具和基本电气工程素养。第二阶段依托实验室,开展各专业的模块训练,同时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开展综合实训周,根据理论测试,实验水平和综合训练水平评定综合评定成绩。
3 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就是要将实践教学的思维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利用课内外结合,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职业岗位为目标。对于楼宇自动化专业来讲,就业方向更多的面向一线工程单位,教学平台只局限于学校就会导致教学和实用职业技能培养的脱节,所以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实践教学的实施:
3.1 完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
楼宇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关键内容是楼宇设备自控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灭火系统和安防系统三大部分。教学体系应该体现楼宇自动化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向,通过电工电子,供配电课程,可编程控制器,微机控制形成课程体系的专业基础部分。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CAD图纸库,软件开发案例等手段,但是楼宇自动化专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学与工程实际密不可分,因此在实践教学探索中,课堂理论教学和工地现场教学的结合实施是改革关键。走出校门,现场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快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自信,可以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完全融入到教学当中。通过现场的示范教学,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学习目标更明确。同时现场教学也弥补了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资源的不足,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氛围。
3.2 实验实训和小组项目实践的结合
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相结合是专业课的常规教学模式,在基础学习阶段,根据课程内容循序渐进的进行实验可以提高理论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在实验课过程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主体,项目也是固定,不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开放性小组项目实践项目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体系,通过课堂教学了解传感器执行器的原理,各种控制器的选型和调试方法,,DDC控制系统的调试和单片机现场控制器的开发实现。在综合实训周通过布置设计基础任务,教师讲解关键技术点,软硬件的实施要素,由学生完成拓展部分,学生进行自动化系统的开发的,并将其设计成缩小模型进行演示验收。通过这种开放性的设计项目,培养了学生科技探索的兴趣,提高小组工作效率,学生为主体,学生与教师之间充分互动完成设计作品。通过此类项目的开发,学生逐步培养“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更好”的任务完成思维。
3.3 课程衔接和课程设计相结合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综合检验课程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在单独课程教学中,要注意课程的衔接,构建立体的课程体系,例如消防控制系统中总线控制与通风空调系统中DDC控制的联系,PLC控制和离散系统构建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的融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参加讨论互动,开拓视野,才能更有力的推进期末课程设计的实施。在二年级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精心组织BAS,自动控制,通风空调设计,消防自动报警等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和方案写作能使学生综合多门应用课程的知识,独立完成一项任务,使学生对课程学习,实验实训和工程系统方案有了整体的认识,也为实施第四阶段的项目施工实践教学提供素质基础。
3.4 项目施工实践教学
要将专业教学与工程实际无缝对接,让学生学有所用,那就要想方设法构建楼宇自控的施工环境。通过实践教学模拟,由教师模拟业主发出工程包要求,学生分组组成2~3个施工总包单位,综合施工实践教学中学生团队可以自由开发,在提供的场地内进行开放性的设计和施工。经过了摸索和实践,我专业开发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安装工程,智能照明工程和一卡通智能门禁系统三个项目,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完全成为实践的主体,经过项目可行性分析,方案制定,系统设计,安装施工,验收,最后教学评估分析。在有专业实训场地配套的情况下,实践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项目施工工程实践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的开放性教学环境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相长。
3.5 毕业设计选题与时俱进
毕业设计是学生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近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着重职业技能训练改革而忽略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偏重于学术研究,而职业学院的毕业设计应偏向于实用技术和工程实践的设计。第六学期学生可支配时间非常充足,部分学生参加毕业实习期间已经走上工程岗位,以我专业11级毕业生为例,学生的实习单位对口率达92%,进入施工安装工程企业的占32%,设计单位12%,楼宇自控和物联网企业30%。毕业设计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习方向和参与实习实践岗位开题,与时俱进,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学以致用,总结经验,在指导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4 结束语
随着专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我校的楼宇自动化专业办学及教研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申请并完成多个基金项目,多次参加建筑智能设备安装省级国家级职业技能比赛,获得国家级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等成绩。实践教学不断的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也促使专业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整合和校企合作的拓展。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素养,为就业岗位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仕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20*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研究部署下步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我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下面我讲2点意见。
一、20*年工作简单回顾
20*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部门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建设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建筑业稳步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建筑业列入了我市的第四大产业,我局把扶持和做大做强本地建筑企业作为局重要工作之一,积极引导企业在做大做强上下工夫。经过努力,20*年,东城建筑公司晋升总承包二级企业;2家商品混凝土公司转正,2家咨询公司申报乙级资质,3家招标公司资质复审,受理招投标机构申报1家,升级2家;帮助温州建桥建设集团公司申报建设部总承包一级资质(2007年2月8日已批准公示);白象建筑公司正拟组建总承包的一级企业;核准建筑企业三级4家;核准房地产开发企业暂定资质5家。在宏观经济调控和房地产开发降温的形势下,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28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省外产值2.28亿元;建筑业创税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20*年乐清地税五十强中建设企业就占了9席,纳税金额超千万元的13家企业中占了3家,分别是柳川房地产开发公司、建桥集团、温州金开利房地产开发公司;浙江东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成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乐清市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兴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分别以327万元、291万元、290万元、274万元排在第40、44、45、49位。
为加快建筑业的发展,我们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听取意见和努力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大力发挥行业主管指导作用,经常召集企业负责人座谈,共同商讨发展大业,研究制定了《拓展壮大乐清建筑业若干政策》,努力争取市政府出台政策;正在起草《乐清市建筑业“十一五”规划》。
(二)建筑市场不断规范。认真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进行招标,去年共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95项(工程施工招投标85项、工程监理招投标4项、工程设计招投标2项、设备货物招投标4项),其中公开招投标69项,邀请招标26项,公开招标率达100%。据统计,在95项招投标中,标底价12.5亿元,中标造价11.16亿元,降低工程造价1.34亿元,平均造价下浮率10.7%。采取了资格预审办法,保证了市场充分竞争,有效防止了串标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在招投标活动中,公示23家单位和9名项目经理不良行为;在标后管理中,共发出整改通知书31份,查处33家单位不良行为。
(三)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抓责任制的落实。去年3月24日,我们也召开了质量安全工作会议,与30家施工企业、115个开工建设项目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坚决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其次,做好宣传。利用“两法”宣传月机会,大力宣传《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安全咨询日活动,组织人员在全市四大集镇设立安全宣传摊位,开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每月发行《乐清建筑》一期,及时向广大干部和各企业职工宣传本局或上级有关质量安全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为了能够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管理模式,20*年6月2日至6月3日,乐清市建筑协会组织各施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及项目部的有关人员,到上海环球大厦参观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模式。
2、认真做好建筑施工许可和工程竣工验收管理。严格按照《乐清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和规范工程竣工验收程序。20*年,共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证154个,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6.7亿元。全年共验收117项工程,总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完成工程备案84家,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3、认真开展“创优夺杯”活动。20*年,创乐清市级文明标化工地37个,创温州文明标化工地8个,省标化工地2个;办理工程质监手续187个,总监督面积191万平方米,竣工工程合格率100%;指导市建筑协会做好结构评优和创杯活动,有8个项目评为结构优质工程,6个工程评为“雁荡杯”优质工程,4个工程被评为温州市“瓯江杯”优质工程。
4、认真开展“铁网三号”行动。成立“铁网三号”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组织人员排查了252个存在质量安全隐患和违反规划建设程序的违法项目,总面积23.8万平方米,并按违法情形轻重三批进行整改,整改率达97%。同时,对C、D类企业进行全面的整治,C类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管理整改率达100%,施工现场整改率达80%,D类企业及施工现场整改率达100%。经过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铁网三号”行动各项工作任务,有效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
5、认真开展施工图审查备案与监管。规范设计单位和审查机构行为,加强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建立相应的备案,并对勘察设计企业、审查机构的不良记录进行登记。全年完成的施工图审查项目156个。
6、认真开展季度质量安全检查和在建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全市建设工程例行质量安全检查每季度雷打不动,及时通报检查结果,认真抓好整改落实。特别指出的是9月份由局领导班子带队的质量安全大检查,从程序、市场行为、质量、安全等方面对全市171个工程的160万平方米建筑进行大检查,涉及42家施工单位。进行综合评定后,通报表扬和通报批评各17家,其中停工整顿的工程4个,暂停在乐清市投标的企业4家。
7、认真开展质量和安全专项检查。积极配合温州市建设局,组织了对我市3家商品混凝土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原材料进场检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和检验、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督促商品混凝土公司落实整改意见,建立质保制度,完善管理体系,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防高处坠落和坍塌事故专项整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8、认真开展建筑科技进步。一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建筑节能示范项目2个,分别是上海花园和天豪公寓,施工面积分别为11万和6万平方米。上海花园获建设部“百强住宅示范小区”奖。二是积极推广新技术示范工程。天正集团综合楼申报温州市新墙材应用示范工程。三是积极推行新墙材。我市新墙材生产企业达到了14家,今年新建1家,取得生产认证2家,实现新型墙材产量1.0556亿块标砖,新墙材推广应用面积67万平方米,全市城镇新墙材应用达88%。
(四)房地产业平稳调整。国务院、建设部、省建设厅出台的新建住房结构比例有关政策后,我局及时召集有关人员,多次专题研究应对措施,并积极向市政府建议。根据温州市政府关于新建住房结构比例会议纪要精神,做好清理。20*年8月份,对6月1日以前通过招拍挂已取得土地,但未取得建筑施工许可证的房地产(包括经济使用房、康居工程)项目集中进行清理,按温州市政府文件精神,原则予以认可,同意办理相关手续。6月1日以后取得土地的,要求套面积90平方米占70%以上;每公顷套密度和每公顷净密度,在方案会审中严格把关。同时,编制了“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确定住房建设规划调整范围为乐成、柳市、北白象、翁垟、象阳5个镇。对6月1日以后在市政府确定住房建设规划范围内取得出让土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严格按照[20*]37号、建设部建住房[20*]165号和省建设厅建房发[20*]183号文件执行。通过我局努力,避免了因政策原因引发我市房地产业波动的局面,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51亿元,房屋施工面积86.0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97万平方米。同时,会同市工商局、市发改局、市房管局对违规预售、违规开发、违规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有所好转。
(五)监理市场着手整顿。12月份,对全市所有房屋建筑工程监理公司的市场和现场行为进行专项检查,通报表扬和记不良行为记录各2家,1家公司一年内停止在乐清承接业务,通过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各监理单位的监理行为。
二、进一步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做好今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各项工作
今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探索,创新安全监管模式。一是要创新安全教育模式。我们都知道,影响安全生产的两大因素:一是物的不安全状态,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前者大家都比较重视,施工现场哪里安全措施不到位,哪里就尽可能的把它整改好;而规范人的不安全行为,大家不是很重视,也就是说,大家对三级安全教育工作不重视,我们在日常安全巡查或大检查中,都会查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现场工人以违规违章作业随处可见。这个问题早已引起我局的高度重视,而问题的根源是三级安全教育形式太呆板,内容太陈旧;没有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工人,教育效果较差,工人难以接受,久而久之,安全三级教育就流于形式,个别工地干脆就造一份假教育档案,供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一辆安全性能再好的车,你不按章驾驶,定会成为“汽车炸弹”;历来的安全事故也告诉我们,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工人的违章违规行为引起的。所以我局在2007年的工作中,将把创新安全教育新模式作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目前,我局已落实建管科具体做好安全教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制作成光盘为企业提供好的教育素材。
二是要努力创建智能化安全监管体系。20*年3月3日,我局组织了有关施工企业和项目部负责人在我局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施工安全智能监控座谈会,听取了有关单位的意见;9月上旬,我站已确定了8个创省标化的在建工程项目为试点项目。9月下旬,开始进入现场安装阶段,12月10号已全部完成;2007年将继续探索智能化安全监督体系的建立,努力构建我市的智能化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改善监管方式,促进我市安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要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为认真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落实工程监理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理责任,做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监理工作;2007年我局将对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程序、监理责任和落实安全生产监理责任的主要工作等进行明确,并做好交底培训工作,让建设工程监理单位从法规、规定和技术上认清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该做的事情,切实加强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二)进一步加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力度。一是要建筑诚信管理体系。针对建筑市场不规范的问题,单靠施工现场整治,难以起到治本目的,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施工现场和建筑市场的联手联动,建立建筑诚信管理体系。今年年初,建设部印发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加强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动态监管,营造诚实守法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市场诚信体系这个平台,把各个控制点的监督检查和平时巡查时发现的各种不良记录进行曝光,并记录在案,从而使质量管理薄弱,市场信誉差的企业失去市场。
二是要进一步落实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根据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各方主体要对工程的各个分部、分项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验收,但目前部分责任主体没有切实有效的履行自己的质量责任,尤其是单位工程竣工验收特别突出。质保资料的真实性却存在很多问题,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如原材料报验与实际不相符,检验批质量验收不及时,数据不真实,存在代签现象。施工单位的自评缺乏真实有效的资料,监理单位核验只是形式,而勘察、设计单位更是应付了事。今年,在监督交底时,要求施工、监理、建设单位相关人员必须到场,并签字存档,以便在抽查资料时核对笔迹。同时加强竣工验收的监督管理,使竣工验收的组织更加规范,各方主体更好地履行质量责任。
三是要加大对工程质量监管力度和行政执法力度。市部分工程特别是现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工程质量依然不稳定,诸如砼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砼构件垂直度、平整度、砌体构造柱拉结筋设置、排水排污管设置、配电箱安装等质量问题,卫生间、外墙等部分渗漏,墙体裂缝搂地面面层、屋面保护层开裂等现象依然存在,装饰装修分部、水电安装分部工程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观感质量较好的精品工程不多,节点、细部构造处理不合理、不规范。今后,我们将提高监督手段,进一步完善监督方法,特别是对政府投资工程和住宅工程。在继续落实工程质量管理现行措施的基础上,狠抓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安全。1、充分利用回弹仪、钢筋扫描仪等先进科学仪器和设备,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使用功能、节能和环保的质量监督,尤其是要对住宅工程进行综合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工程科学技术含量,努力建设新型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3、每年确定一两个质量通病进行专题防治,组织有关企业学习有关规范标准,学习其它地区先进的施工方法,通过搞试点,积累经验,从而根治质量通病。4、协助有关部门组织施工企业参观学习其它地区精品工程、创优夺杯工程,促进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切实执行《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三)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建筑业,大力推进“创优夺杯”工作。加快建筑业结构调整,加快组建劳务企业,构建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基础、劳务分包为依托的产业体系。积极引导建筑业骨干企业加强研发和科技攻关,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依托“民工学校”,加大建筑民工培训力度,完善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大改制力度,深化企业改制,继续做好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市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的改制工作。鼓励建筑、设计和房开企业合拼,继续组建大集团或一级企业,指导我市建筑业企业再升资质,加大区域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开拓力度,努力扩大高端市场份额,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开展。
大力强化建筑安全质量监管。鼓励各施工企业的多创各级标化,切实提高我市的文明施工安全生产水平,着力打造“钱江杯”、“殴江杯”等省、市级优质工程,实现工程创优到企业品牌的跨越。
(四)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认真贯彻落实《浙江省建筑业企业监督检查办法》精神,加强对本市和外来的监督检查,规范市场行为。做好外来设计、施工、监理、招标等企业进乐备案工作,并开展对其进行检查管理。严禁挂靠设计、施工、监理和招标,严禁外施企业由乐清施工人员操纵现象。做好招标标企业的资格予审工作,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制度。
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做好施工许可检查工作,严禁无证施工。加强竣工验收的指导和监督工作,严把验收意见整改关,严格按规范和标准验收,特别是强制性标准和条文,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确保竣工交付使用的房屋使用安全。
继续抓好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工作,确保年底完成拖欠工程款清理任务。继续推行以业主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履约担保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担保制度,总结经验,全面推开。
结合海关博物馆建筑智能化工程对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以“计算机控制为中心”来实现机电设备集成控制的系统设计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集成控制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 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体设计要求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形成集中统一的网络,提供语音、数据和图像通信服务,通过楼宇自控系统对大楼内的各种设备的状态监视和测量采用扫描测量。系统控制的方式由过去的中央集中监控,转而由高处理能力的现场控制器所取代的集散型控制系统,中央机以提供报表和应变处理为主,现场控制器以相关参数自动控制相关设备,来达到控制目的。对建筑设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来代替操作人员,或作其补充措施,是一种自然发展。自动控制技术经过简单的机械控制器控制、常规仪表控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计算机控制。
本工程通过对智能化弱电系统设计与施工后,将建设成为一个智能化、现代化、高水平的数字化博物馆。建成高效实用,并提供综合多种业务的数据通信网,将提供话音、传真及视频通信业务,以及对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博物馆内的冷热源、空调、送排风、给排水、电梯等系统设备进行监控,采用集散型控制方式,即现场区域控制,计算机局域网通讯,最后进行集中监视、管理的系统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保证每个子系统都能独立控制,同时在中央工作站上又能做到集中管理,使得整个系统的结构完善、性能可靠。建成高效实用,并提供综合多种业务的数据通信网,同时通过系统升级,还将提供话音、传真及视频通信业务。
(二)特点
根据海关博物馆建筑智能化工程功能需求,对工程从细化切实可行的技术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中按相关国家标准或要求展开工作,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系统设计功能的切实实现,保证本工程以先进而经济实用的系统功能、科学周全的现场组织协调和优良的施工质量以及快速完善的售后服务满足用户和发包人的要求,并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可靠的建筑。
(三)适用范围
该工法适用于高级智能化建筑弱电工程施工、安装和调试工程。
(四)工艺组成及原理
1、综合布线介绍
本工程综合布线系统管理内网、互联外网和语音网系统组成,分为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5个部分。
2、楼宇自控系统工艺原理
建筑机电设备智能化控制也可称之为楼宇自控系统,一般由现场控制站、通信网络和中央操作站等组成,这也可分别看成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现场控制站分散在机电设备现场对机电设备独立进行监视和控制,并通过通信网络与中央操作站进行数据通信。中央操作站对通过通信网络传送来的由现场采集来的数据,分别进行集中存储、显示和打印,并通过通信网络和现场控制站对现场机电设备进行操作和管理。
3、综合布线体系结构
本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内、外网由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5个部分。下面分工作区介绍
3.1 工作区子系统
3.1.1 工作区子系统是由适配器及连接于办公区设备与适配器之间的各类跳线组成。工作区的六类信息出口遵循TIA 568B的连线标准。每一出口都可以连接计算机、电话机、打印机、传真机、数字摄像机等办公设备。
3.1.2 在工作区子系统中,信息点根据网络要求采用六类非屏蔽RJ45信息模块,该模块自带内嵌式防尘盖,铜缆和光纤跳线均配置原厂产品。RJ45信息模块使用I/O型号为T586B。(如下图),
3.1.3 信息插座配有明显的、可方便更换的、永久的标识,以区分数据、语音插座的实际用途。这样的标识为电话、电脑图标,既可防止电脑插头误插入电话插座后由于电话振铃信号烧毁电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1.4 RJ45模块端接时应严格遵守厂家安装规范,线对绞距打开得越小越好,以确保获得最佳的近端与远端串扰。
3.2 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由配线间到工作区子系统的线缆组成。
3.2.1 水平子系统是将干线子系统经楼层配线间的管理区连接并延伸到工作区的信息插座部分线缆。设计中水平线缆的最长长度不大于90米(在水平布线要求的90米范围内),且保证了小于10米的机械长度用于分配给工作区电缆、接插软线、跳线和设备电缆。水平线缆符合IEC323.1 CMR阻燃标准,
3.2.2 本工程管线采用金属管槽和暗管铺设,管线本身已具有很高的阻燃级别。水平线缆的敷设采用线槽加水平支管的方式,即在走廊的吊顶内安装带盖板和分隔的金属线槽,线槽的一端在各层的配电间,另一端在最远的信息点附近。水平支管采用20mm、25mm和32mm的金属管,每一根金属管内根据管径最多可穿4根、6根、9根4对非屏蔽双绞线缆,所有金属管槽均应做好接地处理。综合布线的线缆使用单独的线槽,不能同其他强电线缆、有线电视线缆共用同一管槽。
水平光缆又轻又细,需在线槽内与铜缆分开布放,弯曲半径不小于30毫米(剥去护套的部分最小弯曲半径不小于25毫米)。牵引光纤时牵引负载绝不直 接施加到缆线护套和纤芯上,而是按以下步骤进行:将线缆护套剥去30厘米长剪去光纤把芳纶纱集中成两束,扭绞末端打成一个环。将牵引绳穿过此环并打结,再同芳纶纱末端捆在一起,形成一个平滑结实的结。
3.3 垂直子系统
垂直干线系统主要用于实现主机房与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
垂直子系统的施工方法
垂直线缆直接铺设于弱电竖井内,为减少电磁干扰,防止线缆松散,主干线槽采用带盖板的、有横档可绑缚电缆的金属线槽。线槽的填充率控制在50%以内,以便将来少量扩容时使用。牵引线缆依然遵守水平线缆铺设的步骤。
3.4管理子系统
各楼层分配线间分别负责管理该层临近的信息点,包括语音、数据。由于信息点数量众多,且所支持的终端种类不同,因此需配备色标管理系统。
管理子系统的施工要求:充分利用各层配电间的有利条件,安装19英寸的标准机柜,机柜内配备线缆管理器。网络设备、机柜需做接地处理。数据和语音机柜并排而立,摘去相邻侧的边门,以便跳接时能穿过跳线。
3.5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分为网络部分和语音部分两部分,是每栋建筑物的数据和语音汇集点。主干数据光缆、双绞线缆均汇集此处。主机房内的主要布线产品为语音配线架、数据配线架、光纤配线架及其附属设备。程控交换机房内放置程控交换机、布线的语音配线设备及其附属设备。综合布线系统中典型的接线间,其可以走进人的最小安全尺寸是120 cm *150cm,标准的天花板高度为240cm,门的大小至少为高2.1米宽1米,向外开。在主、分配线间,最好有供放置设备的设备柜,其大小可按设备的尺寸而定,一般采用木质或玻璃材料制成。在设备间尽量将设备柜放在靠近竖井的位置,在柜子上方应装有通风口用于设备通风。在配线间内应至少留有二个为本系统专用的,符合一般办公室照明要求的220V电压,电流10A单相三极电源插座。如果需要在配线间内放置网络设备,则还应根据接线间内放置设备的供电需求,配有另外的带4个AC双排插座的20A专用线路。此线路不应与其他大型设备并联,并且最好先连接到UPS,以确保对设备的供电及电源的质量。
(五)系统施工流程
综合布线技术施工工艺流程图
(六)应用总结
由于综合布线系统是将原来相互独立,互不兼容的若干种布线,集中成为一套完整的布线体系,统一设计,并由一个施工单位完成几乎所有的弱电线缆的布线,因而可省去大量的重复劳动和设备占用。综合布线采取的标准化的统一材料、统一设计、统一布线、统一安装施工,做到结构清晰,便于集中管理和维护。
(七)楼宇自控系统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工艺流程
2、系统设计要求
2.1 空调与通风系统:监控主要空调设备的启动、运行、停止和故障等工况,如新风机组、空调机组等。监控公共区通风设备的启/停控制、运行、停止和故障等工况,如送风机、排风机等监测新风机组、空调机组等设备的送风回风温度、送风回风湿度、过滤器阻力超限报警、防冻报警等。空调机组的水管电动调节阀控制及风管电动风阀的开关控制、加湿量控制等。
2.2 给排水系统:监控各主要设备(生活给水泵、中水水泵、排水泵等)的运行/停止和故障、手自自动状态的状况。监视高位水箱的高水位液位、溢流液位、低位液位、给水泵停泵液位和启泵液位。监视消防蓄水池的溢流液位、低位报警液位。监视各集水井的超高水位和超低水位警报。监控排水泵的运行状态、故障状态、手自动状况。
2.3 电梯系统(设置独立的监控系统,BAS可进行监视):监视电梯运行状态,包括启动/停止状态、运行上行/下行方向、所处楼层位置等,并显示监控主机动态的显示各台电梯的实时状态。故障状态检测,包括电梯装置出现故障后自动报警,并显示故障电梯的地点、发生故障时间、故障状态等。当市电停电时,所有电梯均行驶至一层。
2.4 变配电系统(变配电系统监控系统应由变配电设备供应商成套提供,并留有与楼宇自动监控系统相接的相应数据接口,BAS可进行监视):各高压柜的开关状态、故障报警,计量柜的无功、有功测量,进线柜的电压、电流测量;变压器的超温报警、冷却风机状态;低压配电屏的开关状态、故障报警,进线柜的有功、无功、电压、电流的测量,电容柜的功率因数、电流的测量。蓄电池组的电压监视、过流过压保护及报警的监测。
2.5 公共照明系统(设置独立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专业智能照明控制供应商成套提供,并留有与楼宇自动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相接的相应数据接口可由BAS监控)。
2.6 冷热源系统 (本套监控系统由地源热泵供应商成套提供,并留有与建筑楼宇自动监控系统相接的相应数据接口,可由BAS监控):监测热泵机组、热交换器、水泵等的运行、停止和故障等工况。监测热泵机组、热交换器、水泵等主要设备的供、回水的温度及有关压力的监测。现场控制器应根据空调负荷变化,实现对制冷设备和热交换器的运行台数控制,以及空调水系统电动阀开关或调节等控制。
3、设备安装
3.1 安装标准
DDC盘箱加工应根据DDC盘箱接线图在车间内完成,加工完成后由专业人员对DDC盘箱进行三电测试,测试正常才能运到现场组织安装工作。
4、温、湿度传感器安装
安装位置控制:
4.1 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位置。
4.2 应远离有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
4.3 室外型温、湿度传感器应有防风雨的防护罩。
4.4 应尽可能远离门、窗和出风口位置,与之距离不应小于2m。
4.5 并列安装的传感器,距离高度应一致,高度差不应大于lmm,同一区域内高度差不应大于5mm。
5、 流量传感器安装
5.1 涡轮式流量变送器应安装在便于维修并避免管道振动,避免强磁场及热辐射的场所。
5.2 涡轮式流量传感器安装时要水平,流体的流动方向必须与传感器壳体上所示的流向标志一致。如无标志,可按下列方向判断流向:流体的进口端导流器比较尖,中间有圆孔。流体的出口端导流器不尖,中间没有圆孔。
5.3 当可能产生逆流时,流量变送器后面装设单向阀;流量变送器应装在测压点上游,距测压点3.5—5.5 的位置;测温应设置在下游侧,距流量传感器6—8d的位置(d为管道外径)。
5.4 流量传感器需要装在一定长度的直管上,以确保管道内流速平稳。
5.5 流量传感器上游应留有10d长度的直管,下游有5 长度的直管。
5.6 若传感器前后的管道中安装有阀门、管道缩径、弯管等影响流量平稳的设备,则直管段的长度还需相应增加。
6、 压力、压差传感器安装
6.1 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位置。
6.2 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
6.3 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前,安装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
6.4 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和蒸汽放空口的位置。
6.5 水管型、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安装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不宜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处上开孔及焊接。其直管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小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侧面或底部和水流流速稳定的位置,不宜安装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死角及振动较大的位置。
7、 压差开关安装
7.1 安装压差开关时,宜使薄膜处于垂直于平面的位置。
7.2 风压压差开关安装离地高度不应小于0.5m。
7.3 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7.4 不应影响空调器本体的密封性,应避开蒸汽放空口。
7.5 风压压差开关的线路应通过软管与压差开关连接。
8、防冻开关安装
8.1 应在风管保温层完成之后,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8.2 防冻开关的传感器应紧贴冷凝管。
8.3 防冻开关开关的线路应通过软管与压差开关连接。
9、水流开关安装
9.1 水流开关安装,应在工艺管道预制、安装时同时进行。
9.2 水流开关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不宜在焊缝处或在焊缝边缘上开孔。
9.3 水流开关应安装在水平管段上,不应安装在垂直管段上。
9.4 应安装在便于调试、维修的地方。
10、水管型压力和压差传感器
10.1 水管型压力、压差、蒸汽压力传感器,水流开关和水管流量计的开孑L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
10.2 水管型压力和压差传感器的取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如取压段小于管道口径的2/3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另外,安装位置应选在水流流速稳定的地方,不宜选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水流束呈死角处以及振动较大的地方。应安装在温、湿度传感器的上游侧。高压水管传感器应装在进水管侧,低压水管传感器应装在回水管侧。
11、电动风门驱动器安装
11.1安装前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阀体间的电阻、供电电压、控制输入等,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且宜进行模拟动作。风阀控制器的输出力矩必须与风阀所需的相配,符合设计要求。它不能直接与风门挡板轴相连接时,可通过附件与挡板轴相连,其附件装置必须保证风阀控制器旋转角度的调整范围。
11.2 风阀控制器上的开闭箭头的指向应与风门开闭方向一致。
11.3风阀控制器宜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安装,与风阀门轴的连接应固定牢固。
11.4 风阀的机械机构开闭应灵活,无松动或卡阻现象。
12、电动调节阀安装
12.1 电磁阀、电动调节阀阀体上箭头的指向应与水流方向一致。
12.2 电磁阀、电动调节阀的口径与管道口径不一致时,应采用渐缩管件;同时电磁阀、电动调节阀口径一般不应低于管道口径2个等级;空调器的电磁阀、电动调节阀旁一般应装有旁通管路。
12.3 执行机构应固定牢固,机构传动应灵活,无松动或卡涩现象,操作手轮应处于便于操作的位置。
12.4 有阀位指示装置的电磁阀、电动调节阀,阀位指示装置应面向便于观察的位置。
12.5 应按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规定检查线圈与阀体间的电阻。
12.6 安装前宜进行模拟动作和试压试验。
12.7 电磁阀一般安装在回水管口,在管道冲洗前,应完全打开。
12.8 检查电动阀门的驱动器,其行程、压力和最大关紧力(关阀的压力),以及阀体强度、阀心泄漏试验,必须满足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12.9 电动调节阀安装时,应避免给调节阀带来附加压力。当调节阀安装在管道较长的地方时,应安装支架和采取避振措施。
12.10 检查电动调节阀的输入电压、输出信号和接线方式,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12.11 必须检查电动调节阀的口径与水管管径、公制与英制之间的匹配关系。
12.12 应检查电动调节阀口径选择依据是否合理。如空调水系统的工艺参数与电动调节阀的类型和调节阀产品的技术性能是否匹配;管路管径与电动调节阀的口径是否相配,一般前者口径大于后者口径1个等级。
12.13 严格检查电动调节阀流量特性(如阀门流量系数CV,值)、执行推力及使用条件是否符合规定的设计要求。
13、DDC控制器安装
楼宇自控系统的区域现场控制器都安装在被监控机电设备的现场附近,如机电竖井内、冷冻机房、高低压配电机房等处,现场控制器可以采用挂壁式安装或支撑式安装。现场控制器是处于系统结构的中间层,向上与控制主机连接,向下与各种监控点探测器、传感器、执行机构连接。现场控制器是通过通信的接线端子板的端接以现场总线方式与控制主机相连接。现场控制器向下与各类监控点相连接,现场控制器采用模块化结构。因此根据该系统控制区域内监控点的数量和类型来配置模块板的有关参数和数量。
14、阀门执行器安装
阀门执行器安装任务主要为风、水阀执行器,其安装遵循一下要求。
编号 步骤 说 明
1 施工前 专业工程师必须严格按照图纸及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核对阀门执行器的规格及型号,并要核实工艺管道介质的流动方向,特别注意对现场实际设备及管道安装情况的考察
2 安装 检查电动调节阀阀体的安装是否符合工艺要求,并应考虑手动操作及维修拆装的方便,安装调节时一般应考虑设置旁通管路,以便在检修或自控发生故障时可以进行手动操作,不致影响空调系统的正常工作
检查电动调节阀阀体安装时介质流向与阀体流向标志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应通知总包更改后再安装执行器。
安装执行器时应检查:电动调节阀安装时,应避免给调节阀带来附加应力,以免因自重的影响使调节阀变形及破损,当调节阀安装在管道较长的地方时,应安装支承架,特别是用在振动剧烈的场合必须辅以支撑或采取相应的避振措施。如有问题及时通知总包或相应承包商整改。
3 安装后 电动调节阀执行器在安装后,应配合机电分包清洗管道,清除污物工作,以免损坏我公司安装的执行器。
4 检验 注意检查阀门及管道的密封及焊接质量,注意调节阀门的操作机构及传动装置的灵活性;
15、系统调试
15.1 热源系统
热源系统通过通讯接口与BAS系统连接。由热源供应商提供的设备,除符合产品生产厂提供的技术标准外,还应提供BAS监测要求的信号,满足BAS监测与控制要求的通信卡、通信协议(包括传输速率、格式等)和接口软件等产品质保资料及相关协议文件。
热水系统的供电及二次线路的设计,必须满足BAS监测,控制和要求。
系统调试步骤:
1)按监控点表要求,检查热泵机组上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电动阀、风阀、压差开关等设备的位置,接线是否正确,输入/输出信号类型、量程应和设置相一致。
2)手动位置时,确认各单机在非BAS受控状态下应运行正常。
3)对填写的BAS系统监控点记录表。
4)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规定,在确认主机、热泵机组、电动蝶阀等相关设备单独运行正常的情况下,检查全部AO、从、DO、DI点应满足设计与监控点表的要求。然后,确认系统在启动或关闭自动控制两种情况下,各设备按设计和工艺要求顺序投入或退出运行两种方式都应正确。
5)增减空调机运行台数、增加其冷热负荷,检验平衡管流量的方向和数值,确认能起动或停止冷热机组的台数,以满足负荷需要。
6)模拟一台设备故障停运,或者整个机组停运,检查系统是否自动起动一个预定的机组投入运行。
16、冷源系统
16.1 冷源系统采用冰蓄冷,通过通讯接口与BAS系统连接。由冷冻和冷却系统供应商提供的设备,除符合生产厂家提供的技术标准外,还应提供BAS监测要求的信号,满足BAS监测与控制要求的通信卡、通信协议(包括传输速率、格式等)和接口软件等软、硬件产品的质保资料和相关协议文件。
16.2 冷水系统的供电和控制设备及二次线路设计,必须满足BAS提出的监控、状态、报警、参数等要求。
16.3 设备调试步骤:
16.3.1 按监控点表要求,检查冷冻和冷却系统的温、湿度传感器、电动阀、风阀、压差开关等设备的位置,接线是否正确,输入/输出信号类型、量程应和设置相一致。
16.3.2 手动位置时,确认各单机在非BAS受控状态下应运行正常。确认DDC控制器和I/O模块的地址码设置应正确。
16.3.3 确认DDC送电并接通主电源开关,观察DDC控制器和各元件状态应正常。
16.3.4 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书规定,在确认主机、冷水泵、冷却泵、风机、电动蝶阀等相关设备单独运行正常下,检查全部AO、AI、DO、DI点应满足设计和监控点表的要求。然后,确认系统在启动或关闭自动控制两种情况下,各设备按设计和工艺要求顺序投人或退出运行两种方式都应正确。
16.3.5 增减空调机运行台数、增加其冷热负荷,检验平衡管流量的方向和数值,确认能起动或停止冷热机组的台数,以满足负荷需要。
16.3.6 模拟一台设备故障停运,或者整个机组停运,检验系统是否自动起动广个预定的机组投入运行。
16.3.7 按设计和产品技术说明规定,模拟冷却水温度的变化,确认冷却水温度旁通控制和冷却塔高、低速控制的功能,并检查旁通阀动作方向是否正确。
16.3.8 确认DDC送电并接通主电源开关,观察DDC控制器和各元件状态应正常。
16.3.9 对填写的BAS监控点记录表进行核查。
17、空调及新风机组
17.1 系统调试:
对调试人员资质进行审查。空调系统调试必须配备专业人员负责调度,组成调试班子,其中包括负责现场施工的技术质量人员。要制定调试计划(大纲),包括各方面的配合。经有关部门、监理审查通过后,再进行调试。严格执行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程序,做好工程每个环节的质量检验及验收工作。
17.2 调试步骤如下:
17.2.1 编制程序
17.2.2 检查DDC内部接线,
17.2.3 检查DDC外部与空调及新风机组强电柜及传感器接线
17.2.4 DDC电源检查,DDC控制器上电
17.2.5 DDC上电自检
17.2.6 通过通讯线缆程序下传给DDC
17.2.7 读DDC面板,记录所控设备及传感器及阀门执行器的信号
17.2.8 手动点位调试并记录
17.2.9 自控水阀调节并记录
17.2.10 过滤测试,防冻开关测试并记录、温度、湿度测试并记录
17.2.11 自动投入,测试程序
17.2.12 测试通过单机调试完毕
18、送、排风机组
调试步骤:
18.1 编制程序并连接与相应的空调、新风机组联动
18.2 检查DDC内部接线
18.3 检查DDC外部与进、排风机组强电柜及传感器接线
18.4 DDC电源检查,DDC控制器上电
18.5 DDC上电自检
18.6 通过通讯线缆程序下传给DDC
18.7 读DDC面板,记录所控设备及传感器的信号
18.8 手动点位调试并记录
18.9 自动投入,测试编制程序的执行情况
18.10 测试通过单机调试完毕
19、中央监控站与现场控制DDC
19.1 中央管理工作站系统由PC主机、彩色大屏幕显示器及打印机组成,是BAS系统的核心,它直接可以和以太网相连。整个大厦内所受监控的机电设备都在这里进行集中管理和显示,内装工作软件提供给操作人员下拉式菜单、人机对话、动态显示图形,为用户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简单易学的界面,操作简单,操作者无需任何先验软件知识,即可通过鼠标和键盘操作管理整个控制系统。中央控制及网络通讯设备在控制室的土建和装饰工程完工后安装,设备在安装前进行检查,保证型号、规格符合设计标准。按系统设计图连接主机、UPS、打印机、HUB集线器、网络控制器等设备间的连线,保证中央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器DDC之间线路正确。
19.2 中央控制及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要符合下类规定:
19.2.1 应垂直、平正、牢固。
19.2.2 垂直度偏差为每米1.5mm。
19.2.3 水平方向的倾斜度允许偏差为每米1mm。
19.2.4 相邻设备定都高度允许偏差为米2mm
19.2.5 相邻设备接缝处平面度允许偏差为每米1mm。
19.2.6 相邻设备接缝的间隙不大于2mm。
19.2.7 相邻设备连接超过五处时,平面度的最大允许偏差为5mm。
(八)应用总结
本工程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能达到:对被控设备实现以最优控制为中心的过程控制自动化、以及运行状态监视和计算为中心的设备管理自动化、以节能为中心的能量管理自动化、以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安全运行自动化、以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管理效率为中心的智能楼宇自动化。
(九)质量控制
1、 严格按照施工图及会审记要,技术变更通知等技术文件进行施工。
2、 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有关“规程”、“规范”及成都市质检站颁发的“建筑设备安装质量核查要点及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
3、 建立以项目经理负责、质检部门监督检查、专业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的岗位责任制
4、 原材料、加工件、设备等必须具备合格证、技术说明书、材质证明等,杜绝使用“三无”产品,把好进货渠道关,进场材料必须经专职质量人员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5、 坚持“三检”制度,对存在的质量隐患及质量通病应立即进行整改及根除。
6、按施工阶段划分,适时的邀请市质检站等监督部门会同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监督。
7、 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隐蔽工程必须经专职质安员和甲方代表、监理工程师检查认可后并在隐蔽资料上签字后,方可进行隐蔽。
8、 设备安装的外露部分,除了保证规范规定外,还必须注意外形尺寸的美观。
9、 制定半成品的保护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头,严格执行值班保护制度。
坚持向班组人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教育全体职工提高质量意识和竞争意识,建立工程质量与职工工资、奖金挂钩的分配制度,动员全体项目人员、施工人员为争创优良工程而共同奋斗。
10、 安装工程施工记录、资料保证措施。
11、 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建筑质量、安全保证体系,配置专职质量安全检查员;
12、 专职质量安全检查员必须每天在施工现场巡视,随时做好施工记录,施工记录包括:
13、常用记录:开工、停工、竣工报告,中间交工验收说明书,分部、分项、单位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施工质量自检表、工程竣工验收证明等。
14、设备安装施工记录。设备开箱检查记录、设备安装隐蔽记录、各种仪器仪表检验调试记录、设备及配件合格证、材质证明书等。
15、施工现场工长必须每天填写施工日志,根据每天的工作内容,及时、准确、认真地填写,并且,总结可能出现的安全质量隐患,及时提醒施工操作人员注意。
(十)安全措施
1、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并在每次调度会上,都将安全生产放到议事日程上,做到处处不忘安全生产,时刻注意安全生产。
2、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要求,积极推行施工现场的标准化管理,按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组织施工。
3、 施工人员应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高处作业必须拴安全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施工现场的规章制度,禁止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
4、施工用电、现场临时电线路、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必须按照建设部颁发的《施工临时用电安全技术防范》(JGJ46-88)规定操作,严禁私自拉电或带电作业。
5、 使用电气设备、电动工具应有可靠保护接地,随身携带和使用的工具应搁置于顺手稳妥的地方,防发生事故伤人。
6、施工用的高凳、梯子、人字梯、高架车等,在使用前必须认真检查其牢固性。梯外端应采取防滑措施,并不得垫高使用。在通道处使用梯子,应有人监护或设围栏。
7、在竖井内作业,严禁随意蹬踩电缆或电缆支架;在井道内作业,要有充分照明;安装电梯中的线缆时,若有相邻电梯,应加倍小心注意相邻电梯的状态。
8、 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施工技术安全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并做好记录。
(十一)环保措施
1、卫生管理措施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保持清洁卫生,保证施工现场空气卫生清洁.
按照施工现场设立专门的废弃物临时贮存场地,进行废弃物应集中堆放,并按要求及时清运出现场。生活垃圾与施工垃圾分开,并及时组织清运。
2、防止大气污染措施
施工阶段,定时对操作面进行淋水降尘,控制粉尘污染。
建筑结构内的施工垃圾清运,用垃圾袋运送至指定的地点,严禁随意凌空抛散,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并适量洒水,减少粉尘对空气的污染。
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物、细颗粒散体材料,安排在库内存放或严密遮盖,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卸运时采取码放措施,减少污染。
3、防止施工噪音污染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除特殊情况外,避免夜间施工,在每天晚21时至次日早7时,严格控制强噪声作业,必须作业时,采取降噪措施。
要夜间作业的分项工程,在交底中明确特殊注意事项和降噪措施,施工期间安排专人执守,控制噪音强度。
使用电锤开洞、凿眼时,应使用合格的电锤,及时在钻头上注油或水。
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采用有力措施控制人为的施工噪声,严格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噪音扰民。
4、避免扰民现象发生
施工时除进出口外,其他与周围交界的门窗洞口全部封闭,全面实行封闭式管理,可以避免噪音扩散并且避免施工人员与场外人员的相互干扰。
对于施工电锯噪声较大的工具,在固定的地方设立加工棚,并采用特殊的隔声防护屏处理,避免噪声扩散。
规定施工人员进出工地的专用通到,避免与楼内其他专业施工队的施工面发生冲突。
在工地对外的相关出入口处,安排专人职守、设置警示标志,禁止与工程无关的人员进入现场,避免安全隐患。
5、其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城市建设管理
围绕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利用先进、可靠、适用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在城市设施维护、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通过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1. 拓展网格化管理系统应用。加大城市网络管理范围,完成拓展区域的部件数据调查入库、万米网格和责任网格划分、处置单位联网等工作;管理重心下移至街镇,实施街镇网格化管理拓展,加强城市管理与社区治安、教育、卫生、工商等其他社会管理联动。
2. 建设并完善专业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水务管理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防汛堤岸、排水设施等重点部位(件)及江河水污染防治、违法侵占堤岸等重点事件的网格化管理;完善市容绿化专业网格系统,实现对生活垃圾、市容保洁、户外广告、景观灯光等领域的管理拓展;完善市政专业网格化系统,逐步将越江设施、掘路管理等纳入网格化管理范围。
3. 完善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应用已有系统资源,建设本市建设市场管理信息平台,提供建设程序审批、工地现场监管、建设主体管理、建设市场信息服务等应用,实现项目全覆盖、管理全过程、部门全参与、服务全方位的管理目标,实现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互用和共建共享。
4. 建设地下空间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以中心城区为主要实施范围,完成包括地下综合管线和高架道路、地铁及部分其他地下构筑物的数据建设,开展地下综合管理、地下空间建设风险控制等示范应用;建设地下空间专业网格系统,重点开展对防空和民防设施的防火、防水、治安和非法经营等的网格化管理。
5. 搞好智能电网示范应用。着眼于解决城市电力峰谷差距大、新能源电力入网难等问题,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和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区域。
二、 城市运行安全
围绕城市运行的关键领域,以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基础,逐步实现管理各环节的无缝衔接,减少重复检查和管理漏洞,提升政府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
1. 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以肉类、乳制品等为重点领域,深化农业、商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整合和集成各部门涉及食品企业监管、食品安全追溯、食品检验和食品风险监测等信息,建设综合的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食品监管信息的充分共享,为各部门无缝监管和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利用各类贴近公众需求的形式和终端统一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食品信息充分共享、惠及公众。
2. 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基于一期建设成果,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安全生产隐患管理共享与应用系统、危化品安全生产诚信系统,以及由专家处置案例、危化品安全特性(MSDS)、应急响应物资构成的应急救援管理系统,构建及时、准确、智慧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化体系。
3. 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具备多灾种早发现监测、灾害预报预警、预警信息等功能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做到实时监测、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提高对重大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4. 安防视频资源共享系统。制定社区视频联网共享方案,推进社区、单位视频资源接入,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重点目标、重点场所和道路的视频探头覆盖,依托公安视频系统建设安防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推进治安防控视频资源在政府部门间共享,全面提升城市视频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益。
三、智能交通
加强交通各行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提高交通信息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支撑作用,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1. 道路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完善现有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建设完善交通状态指数参数采集系统,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多种渠道,为公众提供道路通行状况等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2. 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时采集轨道交通全网各类运行动态信息和客流数据,提升地面公交动态客流信息采集能力,逐步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信息;完善公交企业营运调度系统,试点推进公交站点车辆信息预报服务系统,提升公交车辆运营效率;完善公共停车场(库)和道路停车的信息采集,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和停车换乘(P+R)信息系统,推进道路停车电子收费和预约停车服务。
3. 交通管理综合应用系统。整合交通管理各业务系统和静态、动态等交通数据,深入挖掘数据在交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拓展交通指挥调度、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功能,提高交通指挥协调能力和交通智能诱导能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4. 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扩大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覆盖面,完成所有收费匝口ETC车道部署,实现主线收费匝口ETC车道三进三出的规模,提高收费道口通行能力。
四、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
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教育、卫生、社区生活服务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信息化,让市民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
1. 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以政务外网为依托,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络,连通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通过市、区县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遵循自动建档、自动更新原则,为每位市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辅助决策和协同医疗服务系统,减少重复用药和检验检查,支撑用药智能提醒,开展影像会诊、远程医疗咨询等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制定医疗卫生发展政策提供辅助决策;建设市民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及时与市民相关的卫生医疗信息,为市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知识宣教、个人健康档案和检验检查报告网上查询、医疗服务资源网上查询和预约的“一站式”服务。
2. 数字教育工程。以上海教育资源库为依托,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以“上海学习网”为依托,为市民提供在线学习、终身学习档案建立等服务,探索建立各类成人教育课程学分和学习成果相互认定、转换的机制及学分银行系统。
3. 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以街道为主体,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统一的社区生活服务资源库,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生活服务配送系统,建设以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的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逐步提供就餐、家政、维修等日常生活服务项目。
4. 电子账单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水、电、燃气和通信等公用事业账单电子化,依托“市民信箱”和“付费通”平台,构建全市公用事业电子账单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为市民提供公用事业账单查询、管理和缴费的“一站式”服务,鼓励市民使用电子账单替代纸质账单。
关键词:测绘技术;发展;应用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world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of development,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inue to integrate into our country, making the advanced modern mapping technology deepening of various industry applications. And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Beidou into use mapping technology into our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digital China, wisdom towns, Smart City has entered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Satellite navigation industry as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major IT industry, the use of the design development and many other areas. This article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pping technology, a brief analysis expounded China'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mapping technology, hope to discuss with you.
Keywords: Mapp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测绘技术的概况
1.1 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
在工程测量中,GPS 技术具有使用简单, 测量时间短的特点,这项技术在测时与测距过程中, 有效利用卫星导航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抗干扰性能,同时,利用GPS 技术保密性也比较强,功能也比较多,具有多功能、高效率等优点,因此,GPS 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应用。GPS 技术应用的领域也不断扩大,随着卫星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GPS 技术会有更大的提升以及更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许多行业离不开的通用技术。在GPS 技术基础上,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很快发展起来,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使用很方便,使用测图软件不需要布设控制点,测量时只需要在规定的基准控制点,电子地图就可以一次形成,因此,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 大大减少了所需的人力物力,RTK 测量技术在施工地点根据数据和成果就可以快速放样,因此,无论是施工放样工作,还是工程测绘以及数字化测图,都可以有效的应用RTK 技术。
1.2 地理信息技术(GIS)
GIS 主要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主要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储存和使用,GIS 是公共地理定位的基础,GIS 的本质属于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因此,GIS 还是一个管理空间对象的信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GIS)开始逐步走向网络平台化,系统集成化以及应用社会化,逐步发展为数据标准化、系统智能化的科学发展方向。
1.3 遥感技术(RS)和集成技术3S(GPS、GIS、RS)
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使用主要是通过物体对波谱产生响应不同的原理来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它探测地面物体性质通过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方法是遥远感知事物,现如今,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比较广泛,水文、气象、地质、地理、资源环境等领域都在使用,属于非常先进的一门空间探测技术。目前,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就是航空遥感技术,这项技术在在实践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另外,卫星遥感用于测图成果也很显著。3S 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紧密结合起来,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收集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并且还能够及时处理和更新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3S 的综合应用更加方便了人们收集各种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为地形测量获得更加精确的图形和数据提供了保证。
三、测绘技术在空间定位技术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
新技术对国土资源测绘的影响,空间技术卫星定位技术,长期以来,卫星定位方面,美国的GPS 已占领了大部分市场,被广泛应用,在空间定位技术方面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北斗正迎头赶上,对中国及亚太区域测绘发展、导航更具优势,三星测试结果显示,树林、墙角采集固定能力和速度大幅提升,极大提
高了测绘实际应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成本。随着差分技术的发展,用GPS 测定三维坐标的技术方法将测绘定位技术从事后处理扩展到实时或准实时定位与导航,从静态扩展到动态,绝对和相对精度扩展到米级、厘米级乃至亚毫米级。基础定位将由主动式控制系统、实时GPS 甚至在不久的将来以手表式GPS 代替传统的仪器服务。传统大地测量网正被日益摆脱,利用基于GPS 主动式控制系统建立国家空间基准基础设施成为发展趋势。GPS 技术还与多波束测深系统结合形成海底地形地貌测绘新技术手段。卫星遥感技术空间技术的快速房展带动了卫星遥感技术的进步。短短几年内,遥感卫星的空间分辨率从最初的80m 已提高到30m、10m、5.8m、2m,并正在向1m或优于1m,0.1 米的空间分辨率发展。光谱分辨率可以达到5nm~6nm 量级,400 多个波段。细分光谱可以提高自动区分和识别目标性质和组成成分的能力。
经历了多光谱、高光谱、超光谱发展。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结合无人机技术发展为城市和郊区社会经济特征和生物物理特征等专题的空间信息获取提供了可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与航空摄影成为当代测绘信息的重要来源,对测绘产品形式改变和地图更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计算机技术在测绘中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测绘数据的收集,还是对测绘结果的分析,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撑。计算机技术正在引导着测绘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套整体系统的综合,该系统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一体化管理、分析的技术系统融为一体。
四、新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
随着JAVA3D、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从整体社会发展历程来看,最终会改变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开始抛弃原有的二维动态,开始向多维发展。该系统作为空间书库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关键技术,成为了数字化测绘产品的技术来源,地理信息系统逐步贯穿于空间信息的获得,处理和管理中,成为测绘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新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推动测绘技术的发展,并逐步影响着现有的测绘模式。对于基层测绘部门而言,也应该认识到新技术对本行业的影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数据部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才能适应新时代技术的发展。城市全球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技术的兴起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是支撑并形成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必备的基础设施。一个开放性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具备的基本功能就是实时地为所有的用户提供精确可靠的时间和空间信息。连续运行的卫星定位参考站网综合服务系统就是当代最为有效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之一。利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在一定地域建立若干永久性、连续性卫星跟踪站(或基准站),及相应实时播发站组成,用户通过各种数据通信手段,结合自身的卫星跟踪观测数据,实时地获得带有时间标志的信息,用于精密导航、高精度快速实时定位、三维放样和各类变形监测。从而为城市管理、城市规划、施工建设、国土与地籍管理、基础测绘、环境监测、灾害预测、天气预报、交通监管、精细农业等服务,将为城市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和物质保障。为“数字城市”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这是城市全球定位综合服务系统技术兴起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工程数据库和城市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随着工程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逐步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积累和收集的大量测绘信息,更好地为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和GIS 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管理系统。城市建设、土地规划、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企业管理,工程运营管理等部门,都面临建立类专业信息系统或数据库,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需求。
五、结语
关键词:节能减排 灵活性 精确化 合同能源 节能服务
中图分类号: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16-02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2006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2006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4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2007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即到201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单位GDP能耗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的目标。此外,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更加明确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决心。
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下,现在的工厂企业越来越重视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尤其是新上马的工程项目,无论是在土建方面,还是在工艺设备选型方面,都倾向于节能型与环保产品。对于烟草行业的制丝线管控系统而言,应该是在保证生产计划与工艺指标的同时,利用现有的设备与生产线,通过控制程序与调度程序的编排,合理组织生产,尤其是在模块化生产的基础上,合理调度生产线的工艺设备,尽可能准确跟踪物料,减少设备空转与待料时间,最大化提高设备的有效作业率,整条制丝线控制系统应该围绕这个思想采取措施,来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 减少主机设备的预热时间
以片烟生产工艺段为例,由于该段工艺设备较多,工艺路线较长,在设备的控制上应充分考虑到节能。看得出来,叶片从真空回潮处理到松散加料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在具体控制上可以这样考虑,当真空回潮机进行一批烟叶处理的时候,调度系统才依次发出松散回潮加料机的预热指令,这个指令的何时发出可以通过现场的实际情况来摸索而得,当这些主机设备接到预热指令后,才启动设备进行预热,从而减少主机设备待料时间来节能。
2 细化批次控制单元,节约生产时间
针对多生产线、多路径的加工工艺,批次控制的模式将在整个控制系统设计中得到体现。一方面,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设计总共多个控制工艺段,结合面向整个生产线的集中监控,可以有效减少工艺段设备运行的空转时间。另一方面,在部分工艺段中,根据生产组织的需要,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批次控制单元,如,批次控制设计和构件化设计的功能实现,有利于生产线的组织调度,提高有效作业率,节能降耗。
对于生产调度系统来说,需要在物料生产计划中,将一个由多个配方模块组成的烟叶生产任务,分解为多个模块的生产子任务,按照分组加工不同的要求,自动调用分组加工的工艺控制参数和设备运行控制参数,实现按模块的精细化加工;同时,在烟叶模块生产中,还需合理安排生产加工路线,可以根据生产计划或生产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进入相应的工艺路线,实现对生产线生产能力的合理调度和控制。管控系统中的集中调度管理层和底层控制层需相互协调、统一管理,在生产批次计划中合理调度两部分设备的生产能力,并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正确选择加工工艺路线,实现自动化的控制。
3 精确化延时停机时间
在制丝线的设备控制程序中,常常用到延时停机指令,比如:喂料机、储柜进出料的控制等等,通常情况下,这些延时停机的时间设置得都比较长,造成设备长时间无料空转。为了节能,可以通过现场摸索、人机界面上交互窗口调整以及利用其他一些外部条件(比如:流量、温度、水分等)的判断,来精确化延时停机时间,尽可能地缩短设备空转时间。
4 合理划分控制单元节能
把制丝线上工艺段的相关设备分解为若干能够独立操作、具备启动/停止的控制单元,实现分时启动/停止控制,尽可能地缩短设备空转时间,最大化地降低设备耗能,实现节能。
5 制定行之有效的节电措施
编制科学的用电施工方案,配电线网布置规范,配线选材合理,避免电流密度过大或电阻过大,造成浪费。采用能效比高的用电设备,推广使用智能型荷载限位器,现场有控制大功率用电设备措施。照明灯具应采用高效、节能、使用寿命长的施工照明灯具。工程项目分路供电,施工、生活用电有分路计量装置,分别监控,有记录。加强用电管理,施工区、生活区有专人管理照明灯具;宿舍应采用智能化开关控制宿舍的用电。加强对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运行管理,禁止空载运行、提高使用率;对机械进行定期维护,确保机械正常运行。选用环保高效节能的施工机械,逐步利用Y系列节能电机(全封闭自扇冷式三相鼠笼型异步电动机)改造现有施工机械动力源,逐步采用高效功率补偿器技术;禁止耗能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
6 制定行之有效的减排措施
编制专项方案对工地的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排放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安排专人、专项经费,制定专项措施,减少工地现场的三废排放。对施工区域的施工废水设置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后重复使用或合规排放,对泥浆及其他不能简单处理的废水集中交由专业单位处理。在生活区设置隔油池、化粪池,对生活区的废水进行收集和清理。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垃圾,使用密目式安全网、定期浇水等措施减少施工现场的扬尘。合理安排噪声源的放置位置及使用时间,采用有效的噪声防护措施,减少噪声排放,并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限制要求。生活区垃圾按照有机、无机分类收集,与垃圾站签订合同,按时收集垃圾。对不可回收有害的施工垃圾打包封袋,按照环保等部门规定要求送往指定处理中心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7 结语
目前,无论在烟草、化工、电力、冶金、石油还是其他行业,节能减排都是重中之重。企业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节能减排指标逐渐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标志着一个国家电子行业发展水平,并且也是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