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53: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村镇银行设立与发展现状
为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便捷性,为加大对于农村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为缩小城乡差距,我国于2006年允许相关的资本进入运作,许多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将业务延伸到农村经济,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也纷纷开始投资设立村镇银行,截至2016年年末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概有1500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呈现出积聚在东部沿海地区较多。以下是主要的发展现状的概要:
(一)增长速度快,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民间
自从2006年国家允许设立村镇银行以来,经过十年的发展村镇银行的数量已经接近1500家,各种资本积极投入到村镇银行的\作之中来,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资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民间资本,主要是一些股份制企业以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居多,如南充市商业银行设立发起的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惠民村镇银行,中国银行出资设立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等等。
(二)信贷速度快,手续便捷
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服务于农村中小企业,所以针对农村经济的特点,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速度比较快,相关的审批手续简单便捷,额度较小一般为2到5万元不等。更加有针对性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三)布局不合理存在偏差,集中于经济发达的
我国村镇银行分布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快速,中部发展停滞,西部缓慢的趋势,就是现在所谓的“东快中西慢”,这个现象几乎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几乎是一样的。我国开放村镇银行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最突出最矛盾的就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城乡差距小各种金融体系机制健全,所以我们说布局分布不合理。
二、村镇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村镇银行的出发点还是要解决三农问题,普惠中小型企业,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借贷双方信任问题
我们从各大门户网站以及报纸中不难看出,村镇银行出现了很多的信贷员跑路的现象,导致很多的存储户钱被卷走,再者由于媒体的大肆渲染,原本想要存储在村镇银行的资金转而到了大型的国有四大行以及其他城市银行商业银行之中。在农村由于经济的不发达,信息的闭塞问题,交通的不便捷,存储户处于对于信贷员的信任直接将资金交与信贷员,导致信贷员卷款跑路。
(二)权力制约机制模糊,追责机制难以落实
村镇银行设立之初就本着服务三农,简化审批的原则,导致了贷款的审批较为简单,村镇银行职员由于自身业务能力以及为了追求业绩盲目的贷款,往往对于信用评估走形式,导致很多村镇银行的贷款成为了呆账、坏账、烂账。村镇银行吸纳资金由于相较于传统城市银行不具备传统优势,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总行或者其他股份公司的投入,吸纳资金原本就不足,信贷风险所导致的资金入不敷出,大股东撤回资金导致村镇银行难以为继。
(三)人才招聘存在缺口,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村镇银行的职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高层一般从总行调入,基层人员采用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与农村本土信贷员相结合的社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是业务流程并不熟悉,作为新人一方面由于薪水,工作环境预期偏差,离职率很高。社会招聘的农村本土的信贷员人际关系是开展业务的关键,但是这部分职员专业知识不足,而且人情观念比较重。
(四)营业网点少,结算不便捷
既然服务三农,那就要解决汇兑的问题。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打工,工资的结算由于异地汇款手续费的问题,农民往往不选择村镇银行,选择传统的大型银行,这样村镇银行就丧失了很大一部分的顾客群体,服务三农也就大打折扣。
三、村镇银行的合理化建议
(一)股权多元化,建立可以信赖基石
目前的股权主要是商业银行一部分以及一些民间资本一部分,农民看不到政府的担保,所以往往对于村镇银行望而却步,所以建议进行改革,政府至少要参股,有了政府作为担保农民愿意把钱投入到村镇银行之中。当地政府与出资的商业银行以及民间资本共同经营,环环相扣,确保资金来源明细,保证去向清晰,信息公开透明。
(二)建立有效机制,留住精英人才
制约村镇银行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建立健全相关有效机制,从职员晋升到工资福利应该向总行看齐。要想建设好村镇银行应该全方位的引进人才,无论是从高校招聘还是社会招聘都应该通过笔试面试等环节,通过层层筛选选用符合村镇银行条件的职员,建立晋升渠道,完善考核机制。做到选、育、用、留。
(三)出台相关法律,确保信息畅通,借鉴相关经验
证监会等国家有关部门应该相关的运行机制,目前村镇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较少,村镇银行的有效运行缺乏有效的保障,相关政策也难以有效落实。针对与目前所出现的贷款收不回来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信用审批程序,另一方面要建立追责制度。农村的信贷可以成立借贷小组,联名贷款,一方违约,多方追责,用亲情,乡情将违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石立岩.大力推进村镇银行稳健发展[N].金融时报,2012 (10).
【关键词】村镇银行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村镇银行在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三农”和涉农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机制,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所以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就全省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与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农村和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还不匹配。对此,本文分析了我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我省村镇银行现状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安徽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安徽省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但是其农业根底较为薄弱,农村金融的发展比较落后,并且城乡金融二元化,农村区域相关服务的缺乏,抑制了农村地区金融业的成长,显然新农村经济增长需要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在此种背景下,农村的金融机构必须真实的为“三农”服务,因此扎根在农村的专业银行产生。2008年2月2日安徽省第一家村镇银行一一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成立,这代表着我省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也标志着安徽农村金融改革的开端。截至2016年2月,安徽省共有66家村镇银行成立,组建数量居全国第六位。从2008年第一家村镇银行创立后,村镇银行在全省快速兴起。2008年,当年开业2家,2010年年底增至17家,增加了15家。2011年新增16家,然而2012年6家的增量远低于上年。2013年新增了10家,增速略微上升,但在之后的两年间,增速却大大放缓。此外,截止2016年2月已营业的66家村镇银行之中,主发起人为农商银行的有40家,农合行有3家。然而在安徽设立村镇银行的大型金融机构比例却很低,截至目前,五大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仅为2家,其中,繁昌建信村镇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和控股股东,绩溪农银是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其余的21家,多数由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起。安徽省村镇银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农村资金供给不足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完善了农村金融的市场体系。
三、我省村镇银行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村镇银行是我省新出现的一种金触机构,主要为当地“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建立,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使得我省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和供给不足的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随着这些试点银行管理和业务经营的逐步加深,也出现了一些特定的问题。
(一)村镇银行服务的中心偏离了“三农”
村镇银行的实质归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但是“村镇”也意味着其设立地点在农村,为当地农民和农业所服务。由于农户具有一些“天然弱点”:没有充足的抵押物、农业弱质含的还贷危机和非生产性借贷等,所以各种金融机构都不乐于经营农民相关的业务。同时,在很多村镇银行中,其最大的股东为商业银行,很多发起行的持股比例超过了50%,这些村镇银行几近于他们的分支机构,商业银行显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这些村镇银行也难以改变其一贯的经营理念,深受商业银行的影响。
安徽村镇银行的经营,部分已偏离了为当地“三农”发展提供服务的初衷。例如从安徽省已经建立的村镇银行看来,它们的总部绝大多数都是设在县城,并没有下沉到贫困村、贫困县,其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比较好,服务客户大多是有固定收入的群体,而非农民。并且,很多村镇银行本应该专注与“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却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更倾向于利润回报更高的项目及客户。
(二)吸储难度大,可贷资金不足
村镇银行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它是为农村服务的新生金融机构,成立的时间短。所以,社会的认知度较低,百姓难以有认同感,并且L险控制的能力偏低,没有品牌网点等优势,仅仅依靠本地的机构和储户存款,所以想要吸收储蓄就比较困难。并且,由于近年来我省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资金的供给显然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像村镇银行这样的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不足却因为当地的快速发展,有着大量的贷款需求。例如安徽省长丰科源村镇银行,依据其2014年年报,银行下设4家营业机构,资产总额是258200万元,各项存款余额22114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0545万元,资产规模较小,存贷比较高。
(三)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人才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村镇银行受到其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并且,由于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小,金融产品较为单一,银行的员工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锻炼,很难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水平。人才招聘困难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这一点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型的银行。现有的村镇银行人员,部分是来自其他商业银行,其余都是通过招聘等方式选拔进来的。然而,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大多分布在现有的大型金融机构,虽然部分村镇银行员工来自当地其他的村镇金融机构,他们熟悉当地市场,但却不具备专业知识,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发展。例如安徽省的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从人员数量来看,其一共有19名职员,人员较少,不利于业务拓展。并且只有董事长,行长,副行长三位,对于金融管理方面具有较为丰厚的经验,其余的员工为应届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公司职员等,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部分没有金融的知识背景,难以进一步深造,严重制约了该行的创新与发展。
四、关于对安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找准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想要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找准市场定位。因而,安徽村镇银行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为“三农”所服务,利用好区位特点,从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I务主体与业务范围。想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发面展开:深入农村当地市场,在各乡镇布局其分支机构,能够真正为农民带来便利;合理地与当地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特色,树立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专注于特定领域、地域,做精细化、专业化、本地化的银行,服务于农村客户、农业生产领域及与农业相关的小微企业,推广农户的小额贷款,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产品与服务;与此同时,要积极地寻求当地政府的相关支持,并且发展好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努力吸收其存款,以提高自身的资金实力。
(二)积极吸收存款,拓宽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想要吸储,必须要提升相关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融入区域经济。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特色的服务以及优惠的政策。要根据区域的特点,为当地农民和相关的小微企业,提供特色的业务种类。同时,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的建设,贯彻落实银监会的相关规定,遵纪守法,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另外,村镇银行应正确利用当地的媒体,积极宣传其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服务内容等,营造良好的口碑、形象。并且,村镇银行要主动融入当地的政府、社会和村镇社区,开展各类的活动,为百姓带来实惠,以此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认知度。
(三)引进优秀人才,培养人才机制
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机制的培养。从银行的内部来讲,首先要建立健全银行内部人员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加强村镇银行的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其次,要加大员工的绩效考核力度,应注重控制风险,防止业绩考核脱离实际。为员工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以适应当地的经济环境发展等。同时,实行奖励机制,使优秀的人才获得好处,增强其认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从银行外部方面看,要改善人才的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招聘的机制。可以采取校园招聘等方式,适量地选拔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大学生。重点是大力引进本土化的精英人才,可以通过提供丰厚的待遇或者福利政策等,以此吸引同业金融机构中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建.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4.
[2]谢金楼,万解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3]徐鹏.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探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2.
[4]耿梦媛.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河南:河南大学,2013.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风险;小额信贷
2007年,县以下的存款有10.12万亿,但是贷款额度仅有5.72万亿,存贷之间相差4万多亿。从供给的度来说,农村金融网点覆盖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构覆盖率低,有的甚至是空白。竞争也不够充分,在针对农户的贷款方面,现阶段只有农信社在做。邮储银行的农户贷款也才起步。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民需求之间的问题主要包括:资产质量低下,服务效率低,或者服务质量与素质相对比较差;服务种类也比较少,信用环境不好,信用制度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国家于2006年底做出了重要调整,银监会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0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九十多家村镇银行已实现有效贷款40多亿元,其中支持农户和农民的贷款占到60%以上,一半以上的村镇银行已经过了盈亏平衡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准入资本范围、注册资本限额,投资人资格、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
一方面,村镇银行的进入,可以有效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而另一方面,又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村镇银行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穷人的银行”,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但由于经营环境受地域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更关键的是,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村镇银行要成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非常之多。截至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16.4%,其中农林牧渔贷款不良率27.1%,农户贷款不良率12.8%,均远高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7.5%的水平。涉农贷款不良居高不下以及其发放不足量主要是由如下原因造成的:
1)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首先,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又有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生产经营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
2)经营的高风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小额信贷的功能还处在为农户扩大农业生产(主要是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劳动资本贷款,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3)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已经习惯不归还扶贫贷款,信用环境较差,商业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很大的操作难度。
4)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
中国现今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统一的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一些信用社在对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时,仅考核农户是否有欠贷和村组提留及税费的情况,没有考察农户的资产情况、信用及道德水平;农户信用资料收集难,多数农户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档案资料不全,信用评级缺乏依据。
二、村镇银行自身优势
1、小法人优势。村镇银行是处于银监局监管下的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赋予它“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一级法人机构,决策链短,程序简捷,在贷款审核、发放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委托关系链条非常冗长,基层机构中还有部、处、科等部门。政府赋予各商业银行总行以法人资格,分支行则在总行法人的授权下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央政府、总行法人分支行之间形成了层层的关系,层次过多,造成了贷款审批方面形成“时滞”,容易错过最佳的发放时间从而影响资金的盈利能力。
2、发起条件宽松。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而最低要求的“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相对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给了很多有识有志人士以“银行家”的鼓舞,从而也使得村镇银行更加贴近“草根”。
3、根基明晰,无不良背景
农商行是由农信社改制而成,由于体制不顺,产权不清,管理不规范,以及历史、政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始终是困扰其发展的一大顽疾。而村镇银行一般由优质的商业银行发起,产权明晰,无历史债务和遗留问题,运作非常灵活轻巧,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能够轻装前进,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障碍和困境
1、发起行问题。目前村镇银行的发起主体也就是商业银行对组建村镇银行的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想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这使得组建村镇银行的速度正有所减缓。而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发起人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论各界和实业界都倡议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主体列入其中。譬如现在颇受关注的小额信贷公司转制,由于村镇银行的发起行持股规定,将导致公司股权将拱手让人,阻挡了小贷公司转制热情,不利于形成一批真正的“草根”银行。
2、接入问题。村镇银行至今开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国内结算行号难,致使无法实现在央行开户提现和同业结算,企业资金结算渠道不畅,对公结算业务受限。银行汇票业务只能通过借助别的银行的平台来进行,完成一个支付结算就会产生时滞。现在也有少数村镇银行解决了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大型商业银行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最新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文件规定:“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是,这个文件并没有明确符合条件到底有哪些。
3、利率问题。应该允许村镇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有更大的自,有适当上浮贷款利率的空间。由于大部分涉农贷款具有周转性强、期限短性质,适当调高利率既不会给贷款人造成很大负担,也可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调动放贷机构的积极性。
4、政策扶植问题。除对扶贫贷款和助学贷款实行贴息外,至今尚未建立涉农贷款和保险的贴息制度。村镇银行希望能够尽快得到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扶持。既然国家要求村镇银行担负支农重任,那么它在维持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同时就必然要做出取舍,相应的营业税等问题如果不能和现有的农信社持平,那么它的支农活动也将开展得非常困难。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而财政对农行、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相比之下,这些都极不利于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与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相比,无论是从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看,还是从金融生态等非账务因素看,村镇银行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本文认为,可以从如下几点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村镇银行。
首先是政府采取政策上的扶持。人民银行应当积极研究办法,帮助村镇银行加速完善结算渠道。人民银行应尽快帮助解决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方面的问题。另外,当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应该放宽经营区域上的限制。村镇银行经营得比较好,也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就应该有资格跨区经营,有利于分散同质地区的系统风险,提高了银行本身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村镇银行需要中国存款保险机构。毫无疑问,存款保险制度会引起道德风险问题,激励商业银行主动承受更大的风险暴露。但金融风险正困扰着我国的商业银行,广大存款人的利益正受到威胁,因此在提高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同时,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将对保护家庭和中小企业存款者的利益,对稳定金融体系,保护存款人利益,增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十分重要。
其次,村镇银行要注意加快完善自身水平。第一,自身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可以联合农产品公司,将农产品公司的预购销合同作为抵押品。村镇银行可以作担保,用农产品公司与农户签订的购买合同,作为抵押发放贷款,用应收账款抵押担保,则可以让农户手中现成的资本派上用场,这样既保证了贷款质量,又对贷款的回收期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第二,引导农民的联保贷款。一方面可以实现村民的共同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在联保贷款的同时结成风险共同体,村镇银行在这一方面要做出积极行动,引导村民交流种养经验,相互合作,共同抵御风险。这样也保证了还款质量和还款期限的确认。第三,在实际的信贷发放中,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担保方法。现今银行贷款通常是以变现性作为房贷的标准,但是农户手中的不动产却不能象城镇居民一样作为抵押品,这就需要政府尽快建立村镇不动产担保的登记查询系统,并且由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使农村房屋、土地承包权等不动产抵押更灵便。
参考文献:
1、Carter, D. A., McNulty, J. andVerbrugge, J. 2005.“De-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business lending perform-ance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Volume 29, Issue 5, pp. 1113-1130.
2、何广文, 李莉莉. 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空间分析,银行家[J], 2005, (11): 23-25
3、杜晓山. 印度小额信贷的发展及借鉴,现代经济探讨[J], 2005, (5): 43-46
4、孙志,韦怀.对农村金融中村镇银行的定位研究,现代经济探讨[J], 2008, (2): 21
摘要:随着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关键词:地方银行;风险;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海南省农信社逐步完成全省票据兑付工作以及村镇银行在各市县陆续开业运营,地方银行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伴随改革发展的步步深入,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其风险状况受到各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以地方银行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分析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资金运用特点及其财务可持续性,进而阐释地方银行面临支付能力不足、经营低效和行业风险积聚的危险。
一、海南省地方银行发展现状及特点
海南省地方银行包括农信社和村镇银行两类机构。2011年末,地方银行资产规模667.9亿元,占全省银行的10.8%,负债618.3亿元,占10.2%。全年累计实现利润3.3亿元,占同业的4.3%。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差异明显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同业存放款,截至2011年末,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的同业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分别为59.6%和82.4%,吸收存款仅占39.9%和15.9%。与之相较,农村信用社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75.6%,同业存款占18.0%,且主要为市县联社上存省联社的资金。受制于社会认知度低、网点单一,村镇银行很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以吸收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其“同业”存款也主要是发起行的存放款。
从资金运用方式看,农信社生息资产种类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货币市场营运资产、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40.7%、15.7%、12.1%和24.7%。村镇银行生息资产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存放央行款项和存放同业款项,其中,琼海村镇银行和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约占总资产的80.3%,文昌村镇银行发放贷款中来自发起行的转贴现占全部贷款82.7%。其它村镇银行均在去年9月后开始营运,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吸收的存款绝大多数存放同业,其存放同业款项占生息资产比重达82.4%。与村镇银行相比,农信社得益于存款和新募股金增加,除发放贷款外,通过货币市场运营的资产大幅增长,2011年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同比分别增长265.8%和235.1%。
(二)村镇银行收入来源单一,农村信用社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是其发起行以存放同业形式将资金存入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再以发起行资金发放贷款,且贷款中发起行给予的转贴现占绝对比重,可见村镇银行2011年度盈利绝大部分依赖发起行的支持。
农信社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手续费收入和投资收益三部分,占比分别为84.2%、1.3%和14.3%。其中,利息收入除了贷款利息收入,还包括贴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且占比逐年提高,2011年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同比增长4个和11.7个百分点。农信社投资收益来自统筹运用市县联社上存资金,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规模,2011年该项目同比增长158.0%。
(三)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
2011年村镇银行存、贷款增长96.0%和392.1%,净利润增长了1217.5%;农信社存贷款增速分别为43.1%和57.5%,净利润增长2507.0%。与此相较,已步入稳健经营阶段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贷款平均增长17%,净利润增长15%。地方银行利润增速大幅超过存贷款增速,究其原因一是地方银行贷款议价能力较高,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对象主要集中国有企业,为维系大客户,议价能力相对受限,因此,地方银行能实现以价补量,使利息收入增速快于贷款增速;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总行集中运用资金的经营模式,其系统内往来利息收入占比明显高于贷款利息收入,而地方银行信贷资产运作经营灵活,不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如农信社可据货币市场情况买入返售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地方银行高议价能力难以抵补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盈利能力偏低
2011年地方银行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68%,省内其他商业银行为7.30%,可见地方银行具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但从成本控制看,一是地方银行存款结构中低成本活期存款比例较低,致使利差水平低于同业;二是每一单位收入需要支出的成本较高,村镇银行、农信社成本收入比分别为84.2%和49.7%,大幅高于同业38.1%的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地方银行的盈利能力,2011年地方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平均资产回报率分别为5.2%和0.5%,大幅低于同业8.1%和1.6%的平均水平。
二、地方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一)存贷比高位运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从已稳步推开各项业务发展的文昌村镇银行和琼海村镇银行看,2011年末其存贷比分别为552.2%和225.6%,意即除存款全部用来发放贷款外,发起行存放在村镇的“同业存款”也用于放贷。尽管监管部门“允许村镇银行存贷比在开业5年内逐步达到75%的监管标准”,但存贷比过高一方面反映县域贷款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就地媒介资金能力较强;另一面也反映村镇银行吸存困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来源于异地发起行,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有限,一旦存款出现异动会出现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影响村镇银行声誉,使其吸收存款更加困难。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风险问题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一)村镇银行设立背景
过去几十年发展,我国银行体系在农村服务上气势不足,97年前后大多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取消县级分支向居民贷款,仅保留吸收存款功能,实际通过银行系统转移资金,造成农村资金流失。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不仅没有对农村金融市场输血,反而不断抽血,使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逼近边缘地带。
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资金盈利率低,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特征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
在江苏省某县的一次调查中,选取245户农户2005-2007年的借贷情况。其中非正规借贷中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大多数的借款是无息或低息。所以在借贷中立有字据的比率较低,需要支付利息的比率也相应较低。
同时在贫困地区存在着一定的金融抑制。在调查样本中,2007年有借贷需要的农户有147户,能够从金融机构贷得所需金额的农户为72户,有16户贷款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其余农户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在着明显的供给约束。
另外在农户借贷用途方面,得到贷款支持的农户中,35.2%的农户最优先用于建房、看病和教育等生活消费,53.9%的借贷农户最优先将贷款用于生产投资。以往农户现实的资金需求较多用于生活消费的现象有所改变,较多的农户在获得贷款之后不再优先选择满足其生活需要,而是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对金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贷款需求也越来越多,额度也在扩大。所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信贷模式也越来越重要。
(二)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底,政府为了抑制上述现象,对农村银行业准入规则作出重大调整,放宽准入资本范围,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各类金融机构。07年初,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开始试点。07年03月01日,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解决农村金融迈进第一步。10月,银监会扩大试点范围,由原来6省(区)扩大至全国31省(区、市)。截止2010年,共有300多家村镇银行成立,预计今年村镇银行的设立数目还会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由主要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正规部门;由农村扶贫社、农民互助储金会、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外NGOs和国际组织等组成的非正规部门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村镇银行的兴起旨在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而村镇银行的发展中必然会面对众多机遇以及挑战。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问题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很多。截至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16.4%,其中农林牧渔贷款不良率27.1%,农户贷款不良率12.8%,均远高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7.5%的水平。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主要是存在以下风险:
(一)信用风险:金融机构的债务人无法如期支付利息或者偿还本金,造成金融机构损失。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信用风险,通常期限越长,面临的风险越大。
解决措施:加强银行对授信业务的政策性指导,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标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在贷款过程中仔细估计贷款人的盈利能力,从多方面深入评估其还款水平。同时深入群众,鼓励群众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最后对关注类贷款客户进行有效监管,督促它们合理经营,努力还贷。
(二)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遇到突发大量现金需求,如存款人大量提取现金,必须以资产变现处理。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吸收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极易形成过高的存贷比,造成流动性风险。09年1月5日开业的双流诚民村镇银行,3月底的存贷比就达到97.35%,6月底进一步攀升到106.71%(其间向母行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拆借5000万元)。09年末,存贷比为74.83%,低于75%。但其实际存贷比为104.40%,因为有1亿元的存款是年末突击从其他银行转入,后迅速转走。
解决措施: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存贷款比例、备付率等流动性指标的检测,时刻关注各行流动性风险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适当增加自有资本,积极引导农村私人企业入股,扩大知名度,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过高的存贷比,村镇银行应该积极吸收存款,加强金融创新,以新颖的服务项目和高水平的服务能力赢得存款人的信赖。
(三)操作风险:由于刚刚兴起,并处中国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设立以来普遍面临着人员少、专业技能弱的问题,村镇银行大部分人员缺乏丰富的银行实务经验和业务知识,极易产生操作风险。
解决措施:进一步强化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密切监测风险变化情况,建立反洗钱制度,对接触和使用银行资产的记录进行安全监控,同时定期对交易和账户进行复核和对账。最后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操作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加优惠措施,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以外部资源扩充内部实力,也是村镇银行可选之道。
(四)政策性风险:农业作为弱势行业有很大风险。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能力弱,出现风险损失惨重。同时农村特殊性,很多企业技术落后却是地方的“香饽饽”,因为他们可以增加税收带动经济,地方政府会给予照顾,然而一旦出现风险,他们会惨不忍睹。
解决措施:农村脆弱性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政府和银行的合作改善。从眼前来讲,最可行的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它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很大。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维风险,自成立以来在很多方面无法实现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有效竞争。目前在存贷款、政府政策倾向、系统建设金融创新和专业人员素质上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贷款方面:我国村镇银行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极易形成过高的存贷比,造成流动性风险。
一方面,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有限。农民收入低,闲置资金少,而各大银行存款利率相近,农户常将钱存入大型金融机构;再者村镇银行刚刚起步,营业网点少,竞争力不足,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居民需要。
另一方面农村放贷需求较大。村镇银行的设立目标即为“三农”服务,所以很多在原有金融机构得不到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纷纷转向村镇银行,过大的资金需求量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负担。
2、政府政策倾向:自2006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得以快速发展。但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需要政府支持的地方。如:目前村镇银行营业税率为5%,企业所得税率25%,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的3%和12.5%。最后,当前村镇银行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自己的存款机制,无存款保险,也没有征信系统,很多方面都力不从心。
3、系统建设:村镇银行难以与其他金融机构抗衡的原因。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正处于运营初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网点少,设备有缺陷,甚至连ATM机和银行卡都没有。对于在外务工或求学人群,无论是向家里汇钱还是储存闲置资金,村镇银行都无优势。另外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也不能进行票据结算等,运行呈“孤岛”状。
4、金融创新:如果村镇银行一味遵循现在的经营模式,始终呆板进行现在的存贷款方针,那么村镇银行将难以担当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重任。就目前形势看,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很多制约因素限制了村镇与其他机构抗衡。
5、专业人员素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状况,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它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执业经验的人才。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欠佳,物质条件不如城市优越,金融资源也不如城市那么丰富,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到城市发展,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的欠缺。
(二)综观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面对各大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过高存贷比,村镇银行设立时应当适当增加自有资本,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村市场中的个人和企业参股。一般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等资金比较充裕,如果其村镇银行的投资定会给村镇银行注入新活力。
2、政府应当对村镇银行免征或者减征营业所得税。在边远地区,应实行差别准入制度,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形势的进入准则。最后政府应该辅助村镇银行完善相应制度,引入存款保险,巨灾保险等,对村镇银行申请加入银联网或者征信系统给予支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健康发展。
3、村镇银行应合理利用周边资源,努力与政府或者监管机构沟通,在政策的扶持下逐渐完善系统建设,同时在能力范围内扩大机构影响力,在《阳光村镇银行:寻找“扶贫”与“盈利”的平衡点》中孔新忠行长在阳光村镇银行成立一年来,关注农户需求,努力掌握第一手信息,从而赢得大家的信任。最终建立与当地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
4、村镇银行产生的特殊背景。努力办好职责内工作,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赞许,同时积极拓展自己的业务,设计出针对性的服务,如:对特困个人给予优惠,进而改善生活;对需要学费的贫困学生设置专门学生贷款,鼓励其好好学习。最后村镇银行可以设计出一些类似国际微金融机构的政策,实行小组联保,互相监督降低信息不对称,利用村镇邻居的软信息优势。
5、村镇银行在招收员工时应该适当给予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努力壮大员工资源。当然,村镇银行的员工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还应该熟悉农村市场。所以建议在招收专业人才的同时可以适当放一些名额,用于招收熟悉农村市场的个人,以“农民信贷员”的身份出现,这样有利于扩大在农村中的影响力,让农民对“村镇银行”这四个字更加熟识,方便后期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村镇银行门户省略/
[2]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0-2000,2001-2005,2008,2009,2010,2011年度
[3]中国地方金融网省略/
[4]南方报业新闻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J10版:专题《问诊村镇银行》
[5]李萌《村镇银行四年回顾及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村金融》
【关键词】 村镇银行; 风险; 控制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相比国外村镇银行现阶段发展情况,我国村镇银行尚且处于试点试验阶段。同为农业大国的印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建立健全本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力度、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财政补贴、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等。虽然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实践去验证,但我国已经迈出了社会主义新经济金融改革的一大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村镇银行生存营运模式。
(一)发展进程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基层、最弱小、承担任务最具体的最小的法人机构。2006年12月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放宽了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准入与设立的要求,标志着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铺开。2007年3月我国首批三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吉林两省设立,同年12月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设立。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其中开业635家,筹建91家,共有24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
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在税收方面,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25%,明显高于农信社3%、12.5%的水平。此外,政府在支付结算系统中没有为村镇银行制定统一的制度,使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因此它们面临一个困境:只能印制存折而不能发放银行卡,很多业务不方便办理,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国家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大对“三农”问题关注的同时,虽然承诺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但是一直以来没有实质上的资金支持。再加上村镇银行本身吸收存款的能力比一般商业银行要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与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二)业务模式
同商业银行一样,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只是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小企业。村镇银行组建以来至2011年底,已累计向37.7万户农户发放贷款889亿元,累计向6.9万户小企业发放贷款1 570亿元。已开业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中,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近年来对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使村镇银行的贷款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该业务的形式,目前贷款的方式依然是抵押和联保方式。另外村镇银行的业务还有负债业务和担保业务。担保业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使农村资金需求者多了一条风险较小的融资渠道,从而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负债业务是开展贷款与担保两项业务的基础。目前村镇银行存在商业信誉较低、缺少国家政策扶持等问题,导致资金的注入不够。
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相比国有银行,村镇银行规模小、业务单一、资金少,面向的客户主要包括农村村民和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形式受限于贷款对象的信用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多是以担保贷款的形式开展业务的。担保贷款程序简单,节约成本,同时放贷金额有限,比较适合村镇银行对应的客户,但是村镇银行将担保贷款作为其主要业务,导致营运能力较差。再加上其资金底子薄,缺乏政策扶持,所以该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大经营,进而减小其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推进步伐。
(三)经营创新
为了克服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银行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大胆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比如大冶国开村镇银行率先在贷款种类上进行创新,推出了个人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回乡创业贷款等新品种贷款。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在系统和软件上进行创新,推出了具有智能化的加息转存系统“多得利”,使得该银行的一部分客户能够享受到利息调整时系统自动转存的服务,使同期的利息收益最大化。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于2012年下半年推出了该行手机银行iphone、Android客户端,相信将大大提高各类业务办理的效率。
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的合理创新有助于促进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帮助银行分散营运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同商业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然而村镇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相比商业银行而言很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所以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中大多是农户和小企业,相关地区没有信用环境体系,很容易由于借款人违约而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国内整体金融环境中知名度不高,相比商业银行整体上信誉度较低,导致自身吸收资金的能力不强。因此,信用风险将是未来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处于试点实验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没有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这是其营运风险的主要来源。比如村镇银行的抵押贷款制度,农村虽然拥有比较充裕的土地使用权,但是拿该项权利去抵押贷款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一方面,现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无法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估,无法准确预计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放款的额度;另一方面,农村村民和小企业老板普遍认知水平有限,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所谓的“私人银行”,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国有银行”投资。所以进行村镇银行的创新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评价制度。
(二)操作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对业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村镇银行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同时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银行内部电子化、银行外部网络化程度也不高,使其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但村镇银行人为因素较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其操作风险,所以该风险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
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操作要求难度不大,人为因素很突出,所以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村镇银行没有形成员工招聘、基层管理人员选拔体系,而是沿用商业银行的经验。村镇银行的人员控制制度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的实际环境挂钩,员工培训松散,使其难以在熟悉业务的同时加深对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理解。在信息控制方面,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地村镇银行自成一体,没有同其他地区形成类似连锁企业或分公司的体系。同时银行内部管理层财务信息系统不发达,业务人员业务流程信息不透明等也让村镇银行对外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
(三)市场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参与较少,受国际汇率、国际收支、国际供需影响不大,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上。村镇银行由于其地域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存款与贷款环境。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没有更多的渠道去进行投资,于是将现金存入银行是他们首要的选择。反过来看,村镇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这样一来村镇银行的资金注入与流出都比较稳定,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需要有成熟的信用环境作为基础,才能达到控制好其市场风险的目的。
(四)集群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的定位在于服务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该类银行存在明显的地域倾斜,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集群现象很明显。一旦出现地域性经济波动,整个地区内的村镇银行都将受到影响。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西三省村镇银行的数量占到了整个地区的65%以上,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村镇银行的数量甚至占到整个地区总数的56%左右。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联系相对不够紧密,但是同一地区的该类银行却如同唇亡齿寒般相互依存。因此,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对当地企业的扶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由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也可以称为行业风险。近几年“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造成了农业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可用作耕地的面积并不算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的生产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农产品的损坏和歉收会导致农业经营收益减少,进而使村镇银行营运成本增加、利益减少。自然风险同样是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中不可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按照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程度的排序,可以将以上5种风险归集到下面的风险坐标图中(见图1)。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策略
对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的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在宏观上要求建立管理框架,制定适应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监管体制,还要在微观上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人员、资金、信息实施全面管理等。如何防范风险,保障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继续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村镇银行的建立本身就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革新,象征着农村经济日益复杂化、货币化和市场化。村镇银行建立的目的在于扶持农业,支持“三农”,它与农村的金融是密不可分的。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加速发展,农民也更加富裕了。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反过来也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作用,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农村科技的发展还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自然风险,所以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
2.加大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逐步构建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要提高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知程度,必须重视宣传问题。要让社会群众了解到村镇银行的建立目的和特点,更要让农村村民理解村镇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让农民认识到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农业增收、增加农民福利,农民才会将现金放心地放入银行。
村镇银行评级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控制降低其信用风险。现阶段主要靠担保贷款的形式发放贷款,可以先从担保体系入手,完善担保制度,再进一步丰富村镇银行贷款的抵押形式,辅之以多种适应当地农村居民的创新金融产品,达到分散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3.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经营管理系统。由于地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对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统一监管的难度较大。在制定对应监管体制之前应该深入到当地村镇银行,做好调研工作,充分掌握该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信息,再制定符合国家总体大方针的、针对当地银行的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各地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随着地域的差别而不尽相同,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有利于控制集群风险。同时监管力度的提升也规范了村镇银行的经营流程,规范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达到了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村镇银行提升自身生存能力。政府不仅可以直接给予营业税税收的减免,还可以加大对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帮助其建立完善的服务环境。当然,村镇银行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扶持,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准,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形成自己的品牌战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 吴玉雨,唐意红.我国村镇银行风险与防范[J].求索,2009(9).
[2] 吴少新,许传华,张国亮,等.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关键词】村镇银行 问题 对策
目前,村镇银行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903家,其中批准开业836家。中西部地区组建557家,占比62%。全国村镇银行共发放农户贷款974亿元,小微企业贷款1322亿元,农户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87%,已累计向88万户农户发放贷款2364亿元,向21万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198亿元。这些优点使得村镇银行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村镇银行在其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我们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提出解决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利息率高低问题
客观上来说,村镇银行在利率定价方面没有多少自,利率的高低主要由人民银行确定。而且有很多与农业有关的贷款具有周转性比较强、期限比较短的特点,应当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利率,前提是不给贷款人增加负担,同时又调动了村镇银行的积极性,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筹集资金有很多困难
主要有三点原因:(1)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不长,对很多农民来说,村镇银行是个新鲜事物,农民根本不知道村镇银行是做什么的,相比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农村居民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不太认可村镇银行;(2)村镇银行大多数设在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低,乡镇企业缺少资金,导致大多数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太少,进而贷款受到一定限制,导致村镇银行生存艰难;(3)村镇银行处在边远地区,同时缺乏现代化技术,设置的网点比较少,很多农民把钱存在村镇银行主要是方便获得村镇银行的优惠贷款,可以说是一种“为贷款而储蓄”。
(三)“三农”信贷压力大
一般来说,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发展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农民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需求不是很明显,大部分农民进城务工,对农民及乡镇企业的贷款,村镇银行也比较谨慎。同时,农业是第一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村镇银行在农业信贷方面有周期短,比较分散,风险较大等特点,而且没有经验可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村镇银行在支持“三农”和盈利之间矛盾重重。导致村镇银行的信贷业务不能有效开展,村镇银行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
(四)信贷风险比较大
由于所有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很多情况下要求变现能力强,但作为农民具有变现能力强的抵押品几乎没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民贷款后违约,执行贷款合同根本没有保障,对村镇银行来说,贷款就成了呆账。同时,有很多农民,抱着“反正是国家的钱,结果贷款到期后根本就不归还,使村镇银行作为一个盈利组织,盈利的目的根本就成了一纸空文。
(五)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1)国家对村镇银行等较小的农村金融机构,太多的政策倾斜,比如银联公司对村镇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门槛太高,要求入会费用达300万元,使得村镇银行没法开办信用卡业务,这样给农民存取款,支付结算带来很大的不方便,与其他金融机构比较,没有竞争力;(2)由于村镇银行在成立时负担比较重,国家没有明确的优惠政策,导致村镇银行经营步履维艰。而且,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不包括村镇银行,使人行的信用信息没有得到共享,使村镇银行好像“井底之蛙”,无法得知人行有关的征信信息,从而会加大信贷的风险。
(六)业务范围太广,没有体现特色
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与其他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经营业务范围上没有明显区别,村镇银行不但经营一般的存贷款业务,也经营中间业务,没有体现出村镇银行为农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开发特色产品,无法满足农民的需要,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的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
(一)全面扩大村镇银行资金实力
作为村镇银行,一要深入农村的各个地方,快速了解农民的生产情况,了解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动员农民、乡镇企业把多余的资金存在银行;二要加快村镇银行的硬件建设,通过科学的金融手段和高效优质的服务吸引农民、农村、农业的闲置资金存在村镇银行;三是针对农村特点,在偏远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四是利用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成本,实现盈利的目标。
(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1)从思想上,加强对员工金融法规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2)从技能上,开展全体员工从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严格考核过关,业务不过关的员工,一律辞退,从业人员必须达到思想先进,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要求;(3)大力引进专业人才,首先,从全国著名高校的引进一批与金融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其次,从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银行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使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三)加大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
(1)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农民不了解,所以要切实做好村镇银行有关的优惠政策的宣传,同时加大农民对基本金融知识的培训工作,让农民了解村镇银行,利用村镇银行的优势,参与村镇银行的建设与发展;(2)抓住村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使村镇银行立足农村,面向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特色服务;(3)学习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经验,在每个网点建立健全农民的信用档案,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让农民相信村镇银行,依靠村镇银行存贷款,搞好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金融业务创新
村镇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需要对症下药,开发有利于“三农”的金融产品,积极探索新的金融担保产品,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的范围;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各种贷款手续,使农民真正得到村镇银行的实惠。除了常规的存贷业务外,可以适当地发展一定的中间业务,从而实现盈利渠道多样化。
(五)尽快建立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水平低,有关农村、农业、农民保险的险种发展比较落后,农村信用体系严重滞后,而且农民可以用于抵押的产品缺乏,村镇银行借贷风险太高,很大程度上由村镇银行本身来承担风险,对农民约束力不够,因此,建立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刻不容缓,而且在相关担保法条文中,增加对农村担保抵押品的规定,加快“三农”保险的建设力度,降低村镇银行有关“三农”信贷的风险,稳健开展新农村建设。
(六)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监管
由于村镇银行工作人员比较少,专门成立一个监管组织,难度比较大,我们可以共享银监局下设的分局资源,针对不同区域的村镇银行进行监管,对大小不同的村镇银行采用差别监管。促使村镇银行健康稳步发展。
总之,在村镇银行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多角度、多层次调动银行员工与管理层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采取激励措施形成合力,推动村镇银行快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时代金融,2011(05).
[2]蒲蓉.基于SWOT分析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 (10).
[3]张有.四川、吉林做先锋两村镇银行挂牌[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03).
[4]静大祝,张国春.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05).
[5] 谢金楼,万解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6] 韩亚健,王玉锋. 少数民族山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当代经济,2009(19).
[7]方伊舟.浅析中国村镇银行营运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
[8]杨舒.中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金融纵横,2010(10).
关键词:村镇银行 C-A-P 模型 发展定位
村镇银行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实行的是小额度、大范围以及商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提供的存贷款服务范围必须局限于县域经济圈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事实上,我国的村镇银行目前处于初级发展探索阶段,并不和银监会的规定紧密相连,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实际发展定位的偏离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中,本文采用“C-A-P” 模型进行分析,它揭示了市场定位战略及市场定位由三维要素决定,即客户(Client )、竞争地(Arena )和产品(Product )。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村镇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出台政策方面,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银监会专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但是村镇银行真正对农村经济服务的比例却达不到理论中的标准。如2012年4月中国金融网记者查阅相关数据显示,松江民生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69亿元,占比为26%。可见,一些村镇银行已经不符合其建设的初衷。服务的重心也从对农村经济的服务转向了对企业作贷款的服务,更有一些村镇银行完全不对“三农”作贷款服务。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分析
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农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金融供需矛盾,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但是现实经营状况表明由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与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定位处于徘徊、犹豫不决之中,与当时建立的初衷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C)偏差
村镇银行建立的原则是服务于三农发展需求,其发放的贷款必须首先满足区域内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只有在满足了当地农业发展资金需要后才能将多余的资金贷款给其他产业。从安徽省的情况看,从2008年起成立首家村镇银行,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截止2012年一季度已达到19家,资产总额达48.3亿元,所有权益10.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5192笔,累计金额48.2亿元。其中,发放农户及农业经济贷款2452笔、9.95亿元,发放非农产业贷款2501笔、35.3亿元。同时根据山西高平市太行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分析出:直至2012年3月末,该银行贷款给制造业、服务业、工商业的总额达到了57.7﹪。再分析山东枣庄和汇通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发现,其中2011年度枣庄村镇银行设立在地级市城市的80﹪的资金都流入了非农产业,其排在前三名的是批发行业、交通运输、服务业,汇通村村镇银行也大致一样。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村镇银行的经营对象出现了偏差,其贷款并未真正投放到农业经济发展。
(二)机构网点(A)远离农村
依据《规定》的条款得知: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设置应在农村,给“三农”发展提供便利。但是从目前已经成立运营的村镇银行的机构网点大多数都设置在各个地区的县城。只有极少数的村镇银行设置在乡镇,这已经完全偏离了真正对金融业务迫切需求的农村地带。乡镇客户只能到县城办理相关借贷款业务,这给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客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全国设立的村镇银行地理分布如下:东部地区250家,东北地区200家,中部地区188 家,西部地区161家。其中,辽宁省和浙江省分布最多,青海省则分布最少,自治区内村镇银行尚属空白。可以看出发达地区设立较多,贫困地区较少,这可能导致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村镇银行在县城设立的较多,纯粹在农村设立的较少,例如安徽省已经成立的19家村镇银行分析,仅仅只有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设置在当地乡镇,其他银行都远离乡镇。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远离乡镇,在无形中已经偏离了“村镇”的设立理念,也脱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业务(P)趋同于其他银行
大部分村镇银行在市场地位时不注重自身服务宗旨、运营环境、资金实力,也不对市场进行科学、准确、仔细的分析判断,而是盲目的跟随农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这些银行竞争,使其偏离了本身的服务宗旨和方向,在业务上趋同于其他银行。根据调查显示,全国的村镇银行大量的资金涌入风险较小的县域中小工业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等项目。例如安徽省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其总注册资金为2.54亿元,但是从其贷款的业务情况分析出,2012年末其贷款总量为1.6亿元,其大多数贷款的方式为按揭贷款(房贷、汽车贷款、中小商业企业贷款、个体户经营贷款、美丽家园贷款),其中贷款的对象为当地农户和农业经济的业务只有“美丽家园”,贷款总额不足600万元,仅仅占3.7﹪。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未来展望
根据C-A-P模型的分析,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初始定位。如果村镇银行真正以服务三农为实际发展定位,未必无法盈利,但这需要村镇银行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同时,银监会需积极引导,审慎监管使村镇银行安全运营;金融管理部门要出台一定的倾斜政策支持[0],并通过农村征信系统等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等等。总之,村镇银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村镇银行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12
[2]田光武.村镇银行的经营困境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2008
一、村镇银行的预算管理现状
考虑到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为有效的管理会计工具,对于村镇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对有限资源最优化的分配和利用以及维持银行业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村镇银行并未发挥其相应的作用,既不“全面”,也未成“体系”。村镇银行现行的预算管理有如下缺陷:(一)预算管理缺乏战略层面的分析和引导村镇银行的发展同大多数行业一样具有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不同,从而该战略引导的预算管理目标也就不同。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金融中介机构尚处于成长期,相对比较脆弱,应该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来引导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村镇银行在制定预算管理时缺乏对战略的认知和分析,仅仅是参照商业银行的相关办法,由董事会根据年增长率决定预计利润目标,然后由银行执行层根据该目标利润倒推出本年度财务计划中的目标存款、贷款余额及业务与管理费用等重要指标。该方法根据该增长率可持续为假设设定目标利润,不考虑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为完成目标而过于重视短期绩效,甚至不惜超过授信集中度等风险指标的管控,在银行的运营中埋下大量隐患和风险,不利于银行的健康成长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二)预算时未根据成本形态对各项费用分类并采用相应的科学预算方法目前,大多数村镇银行在制定预算时,仅仅在财务计划表中将各明细费用进行简单罗列,不根据各类费用的成本形态进行科学分类,合理地利用相应的方法制定预算。另外,现行预算中费用的列支过于明细,结合村镇银行灵活性的特点,不利于在总费用下各明细用途的调配。(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忽视风险指标,过于偏重利润指标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的立行之本,是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也是银行业务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银监会作为监管机构对于村镇银行的风险把控能力相当重视。考核的指标包括了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等风险管理指标。而就目前而言,多数村镇银行的预算体系对于管理层业绩考核仅仅局限于存贷款与利润指标,而忽视了风险管理指标,这不利于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能力的提升以及村镇银行建设的优化。(四)滚动预算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村镇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对于以利率为核心的市场指标变化相当敏感,同时其业务也受到央行基准利率调节与信贷投放额度的影响。因此在年度预算制定完成并分解到各月之后,每月的滚动预算更能结合市场的最新形势,在分月预算的基础上做出调整,使得预算的准确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发挥村镇银行“灵活快捷”的特点。但就目前而言,大多数村镇银行在董事会制定年度预算之后,并未下放给管理层相应的滚动预算编制权利,忽视了管理层处在市场前沿,更熟悉市场情况,对于市场比董事会更加敏感的优势,使得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大打折扣,无法发挥预算控制的真正功效。
二、村镇银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运用
基于以上现状可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并未在村镇银行的运营中科学的架构,因而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村镇银行科学地建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有效分配各类企业资源以及绩效评估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根据多家村镇银行的调研和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参与经验,本文尝试提出村镇银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一个设计方案,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一)设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全面预算管理职责预算管理委员会成员由村镇银行管理层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责任为拟定预算目标和预算政策,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办法,组织编制、平衡预算草案,下达经批准的预算,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问题,考核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完成预算目标等。下设预算管理工作机构,由其履行日常管理职责,一般设在财会部门。(二)战略目标的设立全面预算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得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实现该目标的落脚点即为目标利润的实现。由于村镇银行在银行业整体处于成长期阶段,那么该阶段中,银行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才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在该阶段,村镇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要点应该概括为:基于实际,考虑发展,以贷款定利润,培育村镇银行健康的成长能力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三)战略目标的落实和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本质上是对战略目标的落实、促进和监控。那么,关键绩效指标的建立对于分解后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设立的战略目标,我们将针对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建立相关的KPI,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落实战略目标的实现。其结构如图1所示。82图1战略目标的分解与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建立由上图可知,基于成长和盈利能力的战略目标所建立的KPI为日均存款余额、存贷比与成本收入比三个。三者中,基于成长能力的指标为日均存款余额,基于盈利能力的指标为存贷比与成本收入比。(1)日均存款余额。吸储是商业银行的立行之本,是发放贷款获得利润的源泉。目前而言,虽然政策允许村镇银行从事除存贷之外的多种业务,但基于目前发展的阶段性现状,村镇银行的主要利润还是来自于发放贷款而赚取的存贷利差,这也更加表明日均存款的增长是村镇银行当前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时候,通过该KPI的建立,管理者可以科学地预计和考察银行的成长能力,有效的整合和分配各种资源用以增强银行的吸储竞争力,得以保持健康可持续的成长能力。(2)存贷比。村镇银行的营业收入来源于有效的贷款发放;在确定的存款规模下,存贷比衡量的则是已有吸纳资金的利用效率。只要在政策监管的75%的红线以下,并且把控风险,那么逐渐提高存贷比,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减少闲散资金,实质就是提高贷款额度和营业收入。(3)成本收入比。该指标是指业务及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值,反映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因而提高该行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收入比也是提高银行利润的一大切入点。目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该指标规定不得超过45%,村镇银行则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来预计和控制该指标,提高运营效率。因基于上述三个关键绩效指标,管理者可以将设定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并针对性的制定发展策略以及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实施预测、控制与监督,最大程度地保证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四)业务及管理费用按成本形态的分类管理控制上述控制成本收入比是提高银行运营效率进而提高利润的切入点之一,那么有效控制成本费用的关键就在于根据成本形态的不同对各类费用进行分类,并根据相应的预算办法进行预算编制。按照成本性态和特点,业务及管理费用可以分为经营变动费用、付现固定费用与非付现固定成本三类。(1)经营变动费用。该类成本费用与银行的业务规模的变化紧密相关,在预算编制时应该采用弹性预算的方法。该类成本包括业务招待费、广告费以及业务宣传费等。(2)付现固定费用。该类成本费用与银行的业务规模变化关系不大,是维持村镇银行基本运营的成本费用,也是成本收入比控制的关键点。编制预算时,该类费用可使用固定预算法进行编制,可以采用最近几年的平均数或者合同规定数来编制。该类费用包括印刷费、水电费、租赁费以及安全保卫费等。(3)非付现固定成本。该类成本也属于固定类成本费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开办费以及无形资产摊销等。该类成本的主要特点是无须付现,同时预算管理时控制的余地不大,在编制预算时据实准确列支即可。基于以上分类,一方面可以更加准确的采用科学方法编制预算,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其不同的成本动因控制各类明细成本,借以降低成本收入比,提高银行运营效率,最终完成预算目标利润。(五)滚动预算的运用年度预算编制完成之后,应按村镇银行的业务特点、周期规律等将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分解,形成月份指标值并编制分月预算,进行逐月控制,这样才能将全面预算管理落实在过程控制中。但是,银行业是市场高度敏感的行业,基准利率会因为市场因素或者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出现波动,信贷额度的投放也会因为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的变化而具有较差的可预测性。以上因素都会造成年初编制的预算的准确性随着时间逐渐下降,那么全面预算管理将无法发挥其功能。这种情况下,滚动预算就充分发挥了其调整功能。一般情况下,每个月末应该根据适时的经济和市场状况,在下个月的分月预算指标值的基础上作相应调整,编制下一个月的滚动预算,保证预算体系的准确性和与当前市场条件的吻合程度。当然,滚动预算的目的是根据不可控的因素做出相关调整,可控因素的把握依然是完成预算目标的关键点。(六)年度决算、差异分析与绩效考核决算是对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年度决算综合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有利于经验总结,银行经营管理改善。与此同时,通过分析决算与预算之间的差异,管理层可以更加深入地分析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的改善甚至业务改造,提高银行自身的运营能力和风险抵抗能力;另外,深入的差异分析还能够更加准确的执行绩效考核,将责任和奖励公平合理的进行归属,奖惩分明,使得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调动雇员的主观能动性,全过程地激励和监督银行的运营按预算的目标前进,从而最终实现银行提出的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但是科学的运用可以帮助村镇银行准确地定位市场并设立战略目标,通过关键绩效指标分解和具体落实战略目标,合理地分类管理各类成本费用,提高预算编制准确性以及有效性,进而提高银行运营效率,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动,通过滚动预算加强预算管理的准确性,最后通过决算和差异分析科学的总结经验,以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来调动雇员的积极性,做到奖惩分明,从而最大程度上完成预算目标,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的整体实力。
三、对村镇银行发展战略的思考
(一)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村镇银行虽然规模较小,但仍属于独立的一级法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以及股东价值提升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现阶段而言,监事会虽有设置,但其内部职能监管的功能尚未发挥,无法制约董事会与管理层,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另外,董事会与管理层职能不清,造成管理低效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只有各方各司其职,明确其职能,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村镇银行运营效率,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二)关于风险管理由于村镇银行的特殊定位,其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因而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是村镇银行的重大挑战。村镇银行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在充分衡量客户的风险程度的前提下发放贷款,保证贷款质量,同时通过资本充足率、授信集中度等风控指标以及客户风险等级记录控制风险,提高村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三)关于人才激励的模式村镇银行是新型金融产业,专业人才奇缺。同时,由于村镇银行的“三农”定位,使得雇员工作环境、待遇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白领”相去甚远。与此同时,员工培养需要周期,而雇员在获取一定银行工作经验之后另谋高就,从而使得村镇银行经常面临“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应该创新地在人才引进和激励等方面做出改变。村镇银行在可以尝试让管理层持有部分股份,同时施行“员工持股计划”,对优秀人才或老员工授予相应股权,吸引和保留更多人才,更大程度上保证银行利益与个人利益趋同,以更有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层的相对稳定。
作者:周冠年 孙茂竹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
摘要:村镇银行正在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新亮点。到2008年年末,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共计291家,开始成为各地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创新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农村金融机构中依然普遍存在着资本金较少、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风险分散机制与担保体系不健全等先天缺陷,使村镇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上面临着诸多风险。本文将通过对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分析,结合农村金融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地纳入操作风险并加以说明,在国际活跃银行风险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即由于法律条文改变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我国,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制约,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大量存在。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在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程序上,应成立资信评定小组。村镇银行要成立资信评定机构,在村庄信用站成立资信评定小组。资信评定小组可以由村党政组织、农户代表、村镇银行员工组成,也可以排除村党政组织,由村镇银行通过信用站自主建立,但必须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贷员要仔细调查借款人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填制农户资信等级评审表,提出初步调查意见,并对资信评定小组提供的农户基本情况真实性负责。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做法是增强农产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如辽宁省为391万户农产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同时,可以根据优秀较好一般普通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颁发不同级别的农村小额贷款证或农户信用证。由村镇银行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要每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重新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贷款限额。
为防止法律风险,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不能抵押担保。目前,担保抵押是农民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按照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沈阳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在防范环境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产、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防范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国家与社会的补贴和构建抵御自然与意外事故的保险机制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来实现。在增加存款方面还可以争取专项支农资金,目前这些专项都存放于农信社。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
要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从根本来讲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这是不仅对村镇银行,而且对农民都非常有益的事情。但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如2007年国家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国人保、中华联合财保、安华农业保险等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所以,农村保险已经开始不断完善,但仍需继续加强。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当挖掘农产资源。由于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在3万元以内,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都被农信社完全闲置。而村镇银行正好以农村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的村镇企业为主要客户,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而农产和农村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各方对此事之关切,以至于舆论焦点大有超出此事本身意义所在的架势,任何一个细节的进展,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细细考究。这种狂热并不夸张,因为民营资本进军金融行业的热情被压抑太久。
以目前的进展而论,首个幸运儿花落谁家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笔者感兴趣的,反倒是这一轮民营银行申办热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细节。有心人可能早已注意到,当下具备强烈中办民营银行意愿的发起^大多集中在珠三角和江浙一带,这两地的地方政府对申办事宜也最为热衷。
而从行业论,来自制造、零售和互联网三个行业的申请人几乎占据了已知案例的绝大多数,而这也似乎是境内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的典型缩影。
先说地域区别。广东和江浙领跑民营银行中办并非偶然,这是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两个区域,也是传统民营企业的聚集地。事实上,这两地的民营企业也是最早涉足金融行业的。以近年来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进入金融行业的契机看,广东和江浙所成立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规模较大,花样也是最多的。以此前因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而大热的鲈乡小贷为例,在大多数内地小贷公司还只知埋头做借贷的时候,精明的江浙人就已经琢磨着怎样突破资本金瓶颈限制了。
更为典型的例子来自温州,华峰氨纶的大股东华峰集团似乎热衷于每一次进入金融行业的机会,其旗下的华锋小贷甚至一度凭借8个亿的注册资本号称规模全国第一。而在民营银行申办机会来临之前,华峰小贷一直热衷于通过转制升格成为村镇银行。
这种状态也是珠三角很多民营企业所做努力的基本写照,而它们的做法或许更为务实,笔者接触的参股村镇银行民营企业中,甚至不乏抱怨主发起银行干预过多而萌生退股意愿的。
在小贷公司层面,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国际金融旗下控制的小贷公司网络有可能已成为国内最大,其主要操盘手的办公室就位于深圳,异地收购的扩张模式也早于鲈乡小贷整整两年。
再说下产业特征。产业资本转型成为金融资本的冲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营企业当下的生存状况。来自制造业和零售业的申办人体会可能更深,受到竞争和产业转型影响,这两个行业的利润率近年来大多呈现下滑趋势。以苏宁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业甚至不得不迈开向电商转型的脚步。事实上,除了金融行业,很多民营企业还选择向房地产行业的转型路径,其中包括苏宁旗下的苏宁置业。而这已经是相对比较稳健的转型,不少民营企业在转向房地产的道路上最终落得灰飞烟灭。
来自互联网的申办人似乎也不能例外。即便阿里巴巴、腾讯这样财大气粗的IT巨头,也无法抵御金融行业的无限诱惑。阿里巴巴早就成立了旗下的小贷公司,腾讯也曾被卷入“三马卖保险(放心保)”的合纵连横之中。由于已经具有不亚于银行的后台数据资料,它们申办银行的理由也显得更加充分:一是可以利用技术优势直接覆盖中小企业目标客户;二则是各自现金流都比较充裕,作为发起人对经济周期的抗击看起来比传统行业更有优势。
关键词:新农村 村镇银行 发展对策
一、村镇银行概念和兴起原因
(一)村镇银行概念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村镇银行概念作了界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村镇银行兴起原因
现在国家正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此过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转变,需要增加对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因此农村金融市场将获得较大发展。
但是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流向农村的固定投资数额较少。2010年,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了3966亿元,同比增长18.2%,只占了20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大部分固定投资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机构贷款审批要求高,一般农户很难借到款项。
在此情况下,国家扶持发展村镇银行就可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吸收农村区域存款,用于新农村建设投资;二是发挥自身优势,为农户提供差异化的信贷方案,支持正常的农业生产。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发展势头不减,截至2010年底全国开设的村镇银行的数量达到了349家。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
虽然村镇银行发展形势不错,根据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11年底全国设立1027家村镇银行,但计划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
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系统地出台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村镇银行相较于农村信用社在税费减免、财政支持和农贷贴息上都缺乏优惠政策。目前,村镇银行在资金规模、团队建设和产品创新能力上都与农村信用社有较大差距,而且农村信用社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优于村镇银行,显然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差异化的扶持政策,也将进一步削弱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开办村镇银行的初衷。
(二)团队建设不足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操作经验的人才。《意见》中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镇银行在人员的薪酬待遇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导致招聘不到相应的人才。现阶段村镇银行并不能提供更为优越的条件吸引这些从业人员,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经验不足、业务水平较低的从业人员,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
(三)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开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业务的村镇银行数量还不多,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在仍采用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导致农户在村镇银行贷款的意愿不高。虽然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为村镇银行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但有些村镇银行在风险防范上呈现出过度敏感的情况。个别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在已有住房抵押的情况下,还需要担保人担保,既增加了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交易成本,又引起借款人的反感,导致优质客户流失,不利于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且,村镇银行在信贷管理方式上也存在问题,审批模式陈旧,仍沿用过去的运作模式,审批权集中于贷审会,使得审批流程繁琐而无效率。
(四)缺乏农户信任
村镇银行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农户接受和认可村镇银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现在,大部分农户比较信任传统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对村镇银行始终抱有观望和不信任的态度,对于到村镇银行存贷款还持有排斥的心态,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缓慢。村镇银行要想改变农户的看法,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就必须做好正面宣传工作。虽然,媒体对村镇银行有过正面宣传,村镇银行也使用各种渠道宣传自己,但是农村地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不是报刊,这些宣传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五)营业网点较少
就现阶段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1-2家营业网点,因为营业网点较少,所以村镇银行不能形成区域优势,无法发展和壮大自身力量,更不利于客户办理金融业务,导致客户满意度低。网点少,还会降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资金规模不大又会影响信贷业务的扩展,最后陷入无法扩张的怪圈。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村镇银行缺乏政策扶持、团队建设不足、产品缺乏创新和缺乏农户信任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的。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对策
(一)寻求政府政策支持
村镇银行应积极向政府呼吁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样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机构,也应该享有同农村信用社相同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地方政府应重视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根据自身区域的发展现状,为村镇银行争取各类优惠措施,例如鼓励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到村镇银行开设账户,提高村镇银行的存款规模和影响力。
(二)加强团队建设工作
为扭转人才匮乏的局势,村镇银行必须加强团队建设工作,努力做好人员的招聘和培养工作。一是提供相应的优厚条件,引进一批拥有丰富的银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二是推行人才储备计划,与相关大专院校建立良好的关系,定向招聘会计、金融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三是加强员工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力争建立一支业务优良、品德优秀的复合型团队。
(三)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村镇银行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一是对农户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为明确农户的真实需求,信贷人员必须到农户家中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工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双方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信贷人员既能切实掌握农户的真实需求,根据农户的不同制定差异化的信贷营销方案,又能避免因为信贷扩张而带来的风险。二是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开发各类信贷产品。村镇银行必须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发各类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解决农户因农业生产周期问题带来的资金短缺问题;根据农村抵押品少的特点,建立农户联保贷款模式,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三是村镇银行也须尽量简化贷款的审批流程,下放贷款的审批权,减少各个环节上的时间,提高审批效率,提高农户存贷款积极性。
(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村镇银行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打消农户的忧虑,必须做好形象宣传工作。一是引导各类新闻媒体,为村镇银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特别是引导当地媒体,因为现阶段村镇银行发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只是局限于特定区域,客户群也集中于此。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报纸和电视台,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正面宣传力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和认可村镇银行。二是加强与各村委组织的联系,落实各村庄内部的宣传工作。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各村委组织学习村镇银行的相关材料,打消农户心中的焦虑;同时还可以运用村委的广播宣传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村镇银行的社会公信力,增强公众的存贷款信心,通过扩大储蓄人群,壮大资金实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五)提高网点拓展能力
前文已述,现在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少,服务范围小,导致客户满意度低,村镇银行各方面竞争力都不足。而网点拓展能力的不足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村镇银行应该努力从寻求政府支持、加强团队建设、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提高自身公信力上下苦功。在运营好单个营业点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运营管理能力,加强银行信息化建设,往周边村镇延伸,扩大营业辐射半径,提高自身影响力。改变农户对村镇银行的原有观念,增强他们存贷款意愿,增强自身的生存空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参考文献:
[1]卓武扬,黄小宁.再论村镇银行发展的法律保障与政策 支持[J].农业经济,2009(7).
[2]田颖莉,贾泽啸.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对某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 2009(8).
[3]陈跃雪,孙塔章,赵生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税 收政策着力点[J].税制研究,2009(11).
[4]单云霞,陈亭.村镇银行发展研究——以宜兴阳羡村镇 银行为例[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4).
[5]张海林.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 2010(4).
[6]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20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