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7:56: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涵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区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住宅小区的重要性在于,其为人们的安身之所。随着小区居民审美层次的提高,小区景观设计为了满足居民需求,就要在景观设计上赋予更多的文化色彩。中华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所体现的是中国的智慧和审美以及所塑造的意境。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包括祥云图案、中国书法以及中国的瓷器等等,都具有深层的历史涵义。这些传统文化因为有了社会历史积淀,因此而流露出中国民族的文化气质。从艺术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图案所起到的是装饰作用。但是艺术并不流于表面,而具有文化的深层次涵义。因此,散发着传统之美感的文化元素还代表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祥云设计图案为例,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将小区居民美好的愿望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表达祝福,通过设计作品赋予更多的生命力,使居民在小区中漫步的同时,就可以接受已经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的文化符号,以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2中国传统园林元素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小区园林造景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
园林设计在中国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文化特点。中国的审美主要定位在含蓄、内敛以及写意,在园林设计上也体现出内敛而含蓄。将传统文化的符号经过艺术处理后运用到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以使景观由内而外地散发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会增强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并散发出文化的内蕴。从文化装饰的角度而言,这些文化符号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品牌。对于园林建筑中所呈现出来的设计风格,如亭子、画廊等等,经过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装饰之后,就会给人以意境无穷的感觉。
特别是在小区景观中出现雕刻、书法以及工艺美术等等,将这些文化景观恰当地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使文化景观隐含于自然景观当中,营造出自然天成的小区景观特点。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中,往往存在着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装饰构件,比如在门窗的设计上,通过装饰各种纹样来表达思想。从观察和辨别装饰物,就可以通过视觉判断其要表达的内涵。中国的装饰艺术图案具有极高的艺术情趣,当人们在园林中穿行的时候,就可以对这些符号的意义加以辨别,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2.2小区园林造景中注入传统园林景观林理念
中国思想史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所谓的天,就是大自然;人,则泛指人类。“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思想灵魂,其治园的主要依据就是创造“诗”一般的意境。园林造景元素,诸如山石、水景、各种植物,在塑造的过程中,都要与中国的古诗有所对应,并运用恰当。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原则是运用山石起到“隔”的作用,以创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园林必有水,因为水是园林的“血液”。有了水的存在,万物才会有生机。另外,园林中的景观经过水的映衬,会形成虚实结合的画面,特别是当有微风吹过的时候,水中的倒影浮动着,使景观更有层次感。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构景元素是植物,其对于整个园林具有绿化作用,将植物根据园林整体设计效果,分布在适当的位置,可以给园林景观以视觉立体感。
3结论
综上所述,失去了本土化符号的景观设计结构,从视觉效果上虽然美观而新奇,却会给人以空泛之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区景观设计中,从传统园林设计角度审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利于中国小区景观设计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性。
作者:余丹 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儿童公园管理处
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学逐步形成并发展为完整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中医学的世界观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名词,现代哲学所研究的内容在中国古代被称作“道”。“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了探讨世界的本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道”其本义是指行走的道路,有“开头”、“起始”的意思,故老子及其以后的哲学家赋予“道”字宇宙本源,万物之始的涵义。由于道路规定了行人前进的方向,是达到某一目的地所必由的途径,故又引申为规律、道理。在道家学说中,道既指事物的本源,又指事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道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学说则主要着眼于道的规律性涵义。
中国哲学注重本根,不像西方哲学有一条明晰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因此,中国哲学内涵也不能简单地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来划分。但中国哲人有一个根本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是宇宙之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中国哲学关于宇宙大化之根本见解,即在于认为宇宙是变动的,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变易历程,所以名之大化。西方哲学中有认为动为假相者。印度哲学家多认为变化为虚幻。在中国似乎没有,中国思想家都认为变动是实在的,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
国哲人对于变化多数有深刻的见解,大多数哲人认为变易是普遍的事实,而变易之中有其常则,其次对变易之规律与变易之根源,亦多有精深的研究,宇宙总是在运动,更无止息之时,只有动中之静,而无绝对的静,宇宙根本是运动的。因此中国思想家都认识到恒动,在恒动的基础上思考一切,恒动观成为中国哲人一致的倾向。
“气”一般人都认为是空虚神秘的字眼,其实是一个比较实际的观念,与物质的观念相接近,由于中国古代恒动观的倾向,“气”的特性被中国古代一呰哲学家用来说明宇宙的本源、本体,用“气”描述一切事物的存在。“气”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因此,中国哲人恒动观倾向模糊了唯物与唯心倾向,走了以恒动观为倾向研究一切的方向。
中医学中的气虽然具有医学方面的特定内涵,但就其涵义与特性本质来说,与中国古代哲学是共通的,是对中国哲学的引用,即用气的特性阐述其理论。
2中医学的方法论
由于中国哲人恒动观倾向,究竟本根常与恒动相统一。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迁流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变化的大历程。化是变之渐,变是化之成。事物的反复两一乃是根本,反复是变易之规律,两一是变易之根源。变易、反复、两一是中国哲学对认识事物运动变化的主要贡献,是中国哲人可贵的认识。
阴阳和五行观念的出现可以看成是中国哲学形成和开拓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阴阳概念的产生,其原来的含义是很朴素的。最初仅指光的向背而言,凡向日光或阳光充足的地方为阳,背光或阳光少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则为阴,上升到观念只不过是正.反两个方面和整体现象而已。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观察到自然界有天地、日月、昼夜、寒暑、明暗、死生、雌雄以及人类本身有男女等客观现象,由此而引申出明与暗、日与月、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热与寒、动与静、刚与柔、清与浊、气与形等对立的概念,就用阴阳作为这两个方面的代表,借以概括各种事物和现象,阴阳逐渐被提升为表示两种对立统一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对立统一的两面的符号,加之中国哲人恒动观倾向,《易传》不仅把阴阳看成是宇宙万物本体,而且把“阴阳”当成描述、解释宇宙生命一切现象的模型方法,从而把认识事物的阴阳方法上升为中国哲学方法论,形成了中国哲学探讨事物运动变化最基本的动态方法论,即阴阳学说。
五行概念的产生,学术界存在几种观点。人类认识事物是在分类中进行的,由于中国哲人恒动观倾向,金、木、水、火、土行的涵义得到增强,随着古人观察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五行的物质元素意义逐渐趋于削弱和淡化,而其方法论的作用则日益加强和突出,逐渐演变成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和理论框架,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方法论是中国哲人在恒动观影响下形成的动态方法论,是中国哲人对事物变易.反复.两一更深刻的认识,阴阳方法论是中国哲人用阴阳两种存在的运动形式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五行方法论是中国哲人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存在的运动形式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当然周易八卦方法论也同样是用八种存在的运动形式描述事物的运动变化。因此,中国哲人的恒动观倾向,造就了各种不同的动态方法论,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但最简单最基本的动态方法论是阴阳方法论,形成了其他动态方法论的前提。总而言之,动态方法论是中国哲人深人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
一、引言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艺术文化的重视,我国将有更多的机会在国际上去展示我们的历史与民族风格的艺术文化。如今国际正掀起一股极简风格的艺术浪潮,为了适应这新时期,我国的设计风格也有所转变。因此,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意义更深一层地去理解,并在室内设计中加入我国特有的元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我国艺术文化特色风格的巨大突破。因此,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国传统装饰元素便在室内设计中广泛应用。我国传统装饰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将这个研究在如今的设计里形成一套理论系统,对设计进行创新时,可以给予一定的理念知识,同时进行差异化,更能满足现代人们个性化的需求。
二、不同类型传统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1.传统建筑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我国的建筑里,充分体现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文化风格,其中也包括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如天人合一等。并且,我国传统建筑的设计都有其不同的涵义,这些建筑设计的涵义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应有“扬弃”的表现,即:发扬与放弃。对于传统建筑中精华的部分应该去发扬,而一些不具备现代审美的部分应舍弃。例如成都的芙蓉园,其外墙的设计和安徽民用房的设计差别不大,可以显出其独特之处,如高墙封闭和马头翘脚。进行室内设计时也运用了传统的元素,比如:砖雕、木雕以及石雕等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具有独特的手工艺术,并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也符合了现代人的观赏特点,将人和自然的和谐之处充分地展示出来。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时,不能完全地按照西方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更不可以直接运用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我们只能利用借鉴的方式,将西方建筑和我国传统建筑相互对比,两者进行差异化,选择他们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的前提下,并将他们的长处充分展示在同一个建筑当中。
2.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装饰品各种繁多,如:布艺、滕艺、装饰画,或者是玻璃制品、陶瓷制品等,可以说是琳琅满目。我国对于饰品摆放的位置,是非常自由的,并且装饰品的风格非常之多,不过对于空间的主体装饰一般还是以传统饰物居多,比如:紫砂陶、中国画、宫灯等等,此类的装饰品数量虽然少,可是其在房间里发挥极大的作用,更能展示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艺术风格的特点。同时,运用花中四君子,即:“梅、兰、竹、菊”,或者是水、荷、牡丹等自然的元素,更能体现出中式空间别具一格的意境。传统的陈设品与装饰品更能体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并充分地将其的内涵与气质展示出来。在室内设计中,将传统的饰品进行合理摆放,更能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涵义体现出来,让人充分感觉到端庄和典雅。在我国传统装饰品中,以青花瓷居多,如生活中的花瓶、杯子、碗等,均以青花瓷为元素进行设计,如我们的洗手间洗手盘,以青花瓷的元素进行设计,给人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
3.传统家具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如今在一些中式家具里,很多人以为这些家具都是古老与死板,但实际并不然,现代的中式家具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中进行更改,让其更加朴实、简单并且蕴含丰富的涵义。例如现在的条案,在设计上进行改良,在空间比较小的房间里,会将其的规格改小,起到风水玄关的作用,将其放在书房里,摆上一些青花瓷的花瓶,更能让人产生一种典雅端庄的感觉。如今中式风格的房间,摆设的中式家具都可以让这个房间体现出其的气质,人们对其进行品味,才能体会出这个房间独特的韵味。例如复古的灯具、充满古韵的太师椅,充分将中式风格独特的韵味展示出来;大厅里放置一个山水屏风,卧室里古典的落地灯,都可以让房间更加地充满中国文化艺术的气息,进行室内设计时,将中式元素充分运用,更能让房间展示出古典而清新的特点。
三、小结
一、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历次讲话中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指明方向,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1、通过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涵着积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仔细研读、剖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更有助于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也应该是文化的阐释者。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推介和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
2、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词语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词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包含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词语深层意蕴的渴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给学生讲授这些文化词语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帮助于学生拓宽传统文化知识,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3、积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全面系统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正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精神。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但在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少遗漏乃至不遗漏,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只有教师本人具备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
5、重视课程文本阅读,扩大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
关键词:传统图案;包装;设计;商业品牌
0 引言
中国传统图案源自于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更迭,每个时代的图案特征各具特色,流传至今的传统图案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层次分明,活泼生动,其图案思想内涵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变更,中国传统图案除了具有更深远的涵义和民族归属感外,还更多隐藏着现代设计的审美传承,把握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关注大众的审美心理,对于商业品牌包装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能加强民族品牌在受众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亲切感。
中国传统图案是人们在事物固有属性特征的基础上经过生活或历史的沉淀积累,用来表达人们美好情感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向往一种艺术样式,是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物。这些传统图案的形式多样化,取材广泛化,具有我国民族的观念性极强的艺术性和象征性。从图案自身的思想层面着手,把握其内在深层寓意延伸至商业品牌的包装设计。
中国传统图案在其发展过程中历史悠久,样式繁多,积累了大量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从艺术形态上来说,从商周的饕餮纹,凤鸟纹;战国时期的龙纹,凤纹,虎纹;南北朝时期佛教兴起的莲花纹和忍冬纹;唐代的卷草纹和折枝花纹;宋代流行的莲花,牡丹样式;元代的麒麟纹和凤凰纹,鸳鸯纹以及因元剧兴起的元剧写意山水花草纹样;明清两代华丽繁缛的百花纹。这些传统图案都是根据古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活美好向往,吉祥与幸福的渴求而反映出来的。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飞速发展的商业经济市场下呈现出兴盛的趋势,中国传统的图案纹样在品牌包装设计和制作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这个设计过程中,面对传统的图案纹样,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既把传统图案得到传承和延伸,又通过取舍提炼得到更多创新的图案。
1 汲取中国传统图案的形态精髓
形态,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案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特性,所以在形态结构上更加讲究对称均衡、变化统一、节奏韵律,注重形态结构的完整性和装饰性。
汲取中国传统图案的精髓,应用于现代商业品牌包装设计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对传统图案的一种概括、解构、归纳、再创造的过程,以现代审美眼光对传统图案的精华元素进行改造运用,使其形成具有时代特色与传统特色相融合的现代品牌包装。用于表现其民族特性和独特的设计意念。
在包装设计当中,我们注意的不仅仅是局部的审美,更多着重于整体的布局。而造型结构更是整个包装设计的灵魂,商业品牌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上借鉴了很多传统图案的设计,使其包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意味。月饼的包装品牌设计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中秋是我国最具有民族传统喜庆的节日,月饼是中秋最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所以月饼的包装设计跟中国传统的民俗和喜庆有莫大的关系,色调沿用中国喜庆常用的红黄两色,图案多以祥云明月的纹样相伴,取其“人月两团圆”之意境。当然,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月饼的种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例如冰皮月饼,出于产品的特性,在包装设计上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传统图案和色调,加入一些比较新鲜的元素,色调多以冷色调为主,在图案上会采用雪花形态的图案进行设计,强调“冰”的感觉。但是依然会以牡丹,玉兔等中秋的传统图案样式为主题。
2 延伸中国传统图案的深刻寓意
寓意指的是借物托意。从古至今,人们世代传承下来之所以描摹和模仿着同一个图案,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形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案背后,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涵义。古典形态的象征经过艺术概括和提炼,突出主题意识,加强这种实践色彩,多以寓意形式表现出来。现代意义的象征是通过对寓意对象的变形夸张,使之最大限度地显示出主题意识。[1]
把中国传统装饰图案运用于现代商业品牌的包装设计中,不仅单单要提炼和传新传统图案的形态,而且更加要探索和发掘中国传统图案的深刻寓意。这些涵义在包装设计上体现不仅是产品本身的特性,还有包含企业文化的气质。例如茶叶的包装设计是一个较长运用传统图案进行商业品牌包装设计的种类。茶叶是我国本土里面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之一,产品包装多以折枝花鸟纹或祥云纹为主,花叶图案多以牡丹、兰花、竹叶、、梅花等图案进行装饰,中国自古认为“梅兰竹菊”四君子,它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中国传统图案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做人的节气,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茶叶品牌的包装设计应用在“梅兰菊竹”的图案形象加以变化,重新组合,通过化简为繁,即注重本原的形态再造,在重构图形的同时,沿其形,[2]蕴含其意使其成为具有传统特征的现代图案,把传统文化的内涵意蕴传达,表达出茶叶产品本身的高雅淡泊的气质,更以此图案来寓意饮茶人或企业文化的节气。因此,现代本土的包装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图案的表现手法,氛围渲染,延伸意蕴,结合产品特色,融入时代气息,符合大众心理的需求。
3 传递中国传统图案的整体精神
中国人在包装设计上讲究“色”,“色”一般指的是图案所能表达的气氛与态势,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需要传承的整体精神。中国的传统图案在本土的商业品牌应用,多用于颜色的渲染,精神表达在于发掘深厚的本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古今传承,弘扬民族文化。[3]中国传统图案色彩多为装饰性的色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受玄学、哲学、伦理道德的影响,如与阴阳五行学说相对的五色“赤、黄、青、白、黑”正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色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用色偏好。[4]
传统色彩观讲究五行相对应,相生相克,趋吉避凶,吉利平安之意。如黄色是古代帝王专用之色,代表权利财富,如今在现代包装设计里面不乏大面积运用黄色的产品,除了在外国人眼中是明净爽朗之色,容易被人接受之外,也是延续了我们民族的吉祥寓意。
结合以上观点,我国传统图案对现代商业品牌有着深远的影响。运用传统图案是民族化观念上的再次创作,同时是肩负发扬国家传统文化的使命。正视国家的传统文化,深入感悟民族内涵,推动现代商业品牌设计发展,是一个传承和发扬的过程。我们需要灌注鲜活的传统元素灵魂,汲取外来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具有中国的特色的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春雷,汪兰春.包装图形设计[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0:116-118.
[2] 颜兰华.中国传统图像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J].郑州:美与时代,2013(1):81-82.
[3] 李清华.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8):63-64.
关键词:莫言;《红高粱》;色彩词;超常运用;语用效果
在现当代文学中,莫言可谓是语言运用的大师。尤其是对色彩词的青睐和独特运用更成为其小说的一大亮点。他用色彩词凸物绘形,传神写意,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色彩世界。
在色彩词的运用上,莫言既有对事物原汁原味地描写,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他对色彩词的超常运用。历史悠久的色彩词具有体现中华民族传统观念、文化心态甚至社会偏见的文化涵义,如“红”历来就有“喜庆、吉祥、美好”等意义。但在莫言的小说中,色彩词与其它成分搭配,在具体语境下派生出了临时意义。这种超常脱离了对事物的忠实描绘,从而产生一种陌生效果,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这种独到之处来源于他对生活以及大自然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本文试以《红高粱》为例,探讨莫言在小说中对色彩词的超常使用及其产生的语用效果,其中“红”、“绿”是本小说色彩词文化涵义变异的典型代表。
一、“红”文化涵义的变异
说到红色,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火、太阳。在中国古代,“红”象征着尊贵,这源于古人对火和太阳的赞美与崇拜,反应到语言上体现为“红”、“赤”、“朱”等词的频繁运用上。为显示尊贵,皇帝和贵族们做的车子叫“朱轮”、“朱轩”。除此之外,“红”在传统文化中也象征着吉祥、喜庆、热烈、兴旺,如过年的时候贴红对联、挂红灯笼、发红包、放鞭炮,处处都显示出一片喜气红火的景象,“红包”、“红运”、“红榜”等词便是一种直观的体现。到了现当代,“红”还表示革命、成功、胜利,如“红色革命”、“红色娘子军”、“红星”、“红旗”。在伦理上,红色还表示一种赤诚、忠心。可见“红”的文化涵义是丰富而又积极向上的。[1]111
在《红高粱》中,莫言既有对“红”文化涵义的传承,如“红高粱”的“红”便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激情与热情,表现出对家乡人的赞美与尊重。但更多的例证表明,“红”显示出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文化义,是对其传统文化内涵的变异。体现在:
(一)“红”暗示着激情和野性的自由,在《红高粱》中表现为男女之间的性意识、个性张扬与自由、对生命欲求的渴望。[2]如:
(1)奶奶和爷爷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他们在高粱地里耕云播雨,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丰富多彩的历史上,抹了一道[酥红]。
“酥红”在具体语境中被赋予了临时的意义,暗示着美与性。这“一道酥红”不仅引人遐想,充满色彩,直观而大胆地暗示了年轻时的爷爷奶奶在那片高粱中进行充满的“耕云播雨”,同时也展现出了他们身上那种充满野性、大胆与自由的个性,两颗不拘于世俗的心灵使得高粱地炫目多彩,让它在历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再如:
(2)无边的高粱迎着更高更亮的太阳,脸庞[鲜红],不胜娇羞……父亲感到烦躁不安,公路还是枯死地躺着,高粱更加[鲜红]。
(3)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壮大的集体。
例(2)、(3)中的“鲜红”“深红”不再是红高粱的普通颜色属性,它赋予了高粱人的精神状貌。在与日本鬼子抗衡的激战中,它象征着游击队高昂的生命力以及这种生命力下渴求奋发的情绪。
(二)“红”暗示悲壮、悲凉、悲愤的情绪氛围。[2]
在革命时期,“红”往往也喻示着鲜血,体现战场的激烈与悲壮。而《红高粱》中“红”的超常使用,使得这些悲壮、悲凉的氛围中多了更多抽象色彩意义,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感官体验。如:
(4)刘大号对着天空吹喇叭,[暗红色]的声音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
(5)父亲看到泪水在奶奶腮上流过,就变[红]了。奶奶用烧酒洗了脸,把一瓮酒都洗[红]了。
例(4)中“暗红色”与“声音”的超常搭配,渲染出现实的悲凉。例(5)中,罗汉大爷被日本兵粗鲁地带走,脑袋上的血染红了泪,染红了酒,悲凉中透露出对日本人恶行的的憎恨。
二、“绿”文化涵义的变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分为正色与间色。正色是自然产生的色,为尊贵的颜色,间色是颜色混合产生的色,是贱色,带有卑微低贱之义。而“绿”正属于间色,如古代小官员的衣服被称为“绿衣”;“绿帽子”代表男女之间爱情与婚姻的不忠。[1]112
近现代以来,环境的恶化、人们认知的提高使“绿”的文化内涵也逐渐改变。一方面,因为“青”与“绿”的同义关系,“绿”象征着青春、希望、生机盎然,如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年少阶段被称为“青春期”。另一方面,绿色又象征着一种和平、宁静、安全的感觉。[1]113
在莫言的小说中,“绿”突破了常规涵义切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文化义。在《红高粱》中,“绿”的超常使用暗示的是一种恶劣的环境、现实的邪恶和人性的肮脏。[2]如:
(6)那最远的地方,与[铁青色]的穹窿边缘连结着的高粱上,也同样地,呈现出日出时动人的凄婉悲壮情景。
(7)他的脸肿得透亮,双眼成了两条细缝,两道[深绿色]的光线,从他的眼里射出。
例(6)中,“铁青色的穹窿”给人以凄清、悲凉的感觉,如同此刻的环境一样,游击队伍在严肃的氛围中等待着日本鬼子的到来。接下来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例(7)中,罗汉大爷遭受到日本兵类似凌迟的酷刑,眼里“深绿色”的光是不常见甚至不合常理的,这里的运用却体现了日本鬼子恶劣之极的行径,也体现了罗汉大爷内心的不甘与愤恨。
三、“红”与“绿”的组合产生奇异、悲壮而严肃的情境氛围。
在色彩学中,“红”和“绿”是一对补色,两者的组合会产生鲜明的新奇的对比效果,这也是色彩词的一种超常运用。在《红高粱》中,“红”、“绿”组合搭配修饰事物或环境,从而产生了较固定的语境义。如:
(8)破雾中的河面,[红红绿绿],严肃恐怖。
(9)我父亲和大家一样都半边脸[红]半边脸[绿]。
(10)奶奶的血把父亲的手染[红]了,又染[绿]了;奶奶洁白的胸脯被自己的血染[绿]了,又染[红]了。
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用“红红绿绿”修饰“河面”并不常见,在这里,“红”、“绿”本身的组合及其与“河面”的搭配,渲染出了一种诡异奇特,而又严肃恐怖的氛围。例(9)中,游击队伍中有人受了伤,这似乎是不好的开端,但与日本兵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脸色半红半绿不仅是父亲和游击队员内心波动不安的体现,也渲染了环境的险恶以及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例(10)中。奶奶被日本兵打中,她的血染红又染绿了父亲的手,这种奇异的表达突显了奶奶死去场景的悲凉气氛。
四、色彩词超常搭配的语用效果
色彩词的超常使用是莫言小说中的一大亮点,它突破了对事物性质属性的忠实描写,在产生陌生效果的同时让读者对这个小说世界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首先,在《红高粱》中,色彩词的超常使用展现了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许多事物本无情绪和想法可言,但通过色彩词的移用、通感等手法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也从侧面体现了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其次,色彩词的超常使用也体现了莫言对生命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受。[3]他不局限于颜色本来的文化内涵,而是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赋予色彩词新的涵义,并成功地达到了新奇的陌生效果。莫言对色彩词的超常运用在小说语言发展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它的探讨也是笔者仍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艳阳.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分析 [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 .第30卷第1期
[2]殷相印.莫言小说色彩词的超常运用谈片[J].2000年.修辞学习第1期
够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要通过选才、教育、心理学训练引导如何培养武术人才,形成自己好的拳风、良好的品德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发扬和光大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
关键词:拳 武术 拳风 人格特征 心理学 训练
“拳如其人”是我国传统武术中常说的一句话,意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武术风格,即使是同一种武术套路,不同的人表演出来都各不相同,每人的武术风格与其人格相一致。这一点已是大家的共识,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导致“拳如其人”的原因,人们通常对之理解的不全面。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人的行为受人格的影响,个体总是表现出与其人格相一致的行为,其武术动作也不例外,在学武和练武的过程中,其人格特征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渗入到武术动作中,从而使其武术动作表现或体现出其人格特点。正因为如此,过去许多武师在选徒弟时非常重视其人品,他认为人品不好的人不教,以免以后祸及自己乃至整个师门。这样的理解很有道理,但并不全面,仅仅理解了其中的一个方面,对另一个方面却有所忽视。如果这样来理解,势必降低我国传统武术的价值,抑制武术的作用的充分发挥。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
一、“拳如其人”的双重涵义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看,人的心理与行为或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的行为或活动总是受其人格的影响,表现出其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人的心理特征总是通过其活动而形成和逐渐改变的。由此来看武术,可以说它与人格的关系也是一种双向关系。一方面一个人的人格影响其武术动作,致使其武术动作体现出其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武术又对人格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塑成和改变人格。塑成主要是指形成个体以往所没有的人格特征,一般是指个体从小开始练武术时武术对其人格特征的形成作用。个体开始学武时年龄愈小,武术对其人格的塑成作用愈大。经常练武的人常表现出其所练武术所要求的人格特征。改变是指通过练武改变个体的人格结构,使其已经具备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发生变化,如:增强个体的意志力,使懦弱的人变得勇敢。塑成和改变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都体现出武术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这正是“拳如其人”的第二层涵义,也是本文所强调或重点论述的。如果说“拳如其人”所体现的是人的心理特征对武术的影响,那么可以把这一层涵义说成是“人如其拳”。
从武术本身的文化意蕴来看,中国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质。事实上,中国武术正体现或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这可以从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动作要求和动作特点以及前人在创造各类武术套路或各家各派时的依据等方面体现出来。如:各家各派的武术都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整体、突出伦理道德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她注重个人的修养,一切以个人的修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儒家的“修、齐、治、平” 中,“修”指的就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它是为“人”的必要条件,是基础,是关键,而其他几个方面只是个体内在修养的具体表现;换言之是个体内在修养推广于社会,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平,心平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这里可以看出“修身”是前提和根本。由于我国的传统武术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或理论基础,因而它也非常重视“修身”的作用,把之作为练武的必有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武前先学会做人,把做人即武风、武德看得比功夫高更重要,强调心正;二是学武过程中强调心静、意专;三是强调内功的重要,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此意。如果只学招式而不练内功,那学到的只是“花拳绣腿”,管看不管用。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武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因而必然对习练者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习练者演练出来的动作才更体现出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不仅如此,学武对人的心理素质用一定要求,比如:要学好,就必须坚持、刻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由此有助于习练者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武形成了与所学武术要求相一致的心理品质,并且这些心理品质通过武术动作表现出来,因而我们不仅可以说“拳如其人”,而且也应当反过来说“人如其拳”。这表明练武与习练者的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此可以说“拳如其人”具有双层涵义,我们在对之理解时一定要全面,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拳如其人”的双层涵义之启示
上述对“拳如其人”重新解读不只是辨明其内涵,而是要在社会生活尤其是教育和运动训练中加以恰当运用。依据上述“拳如其人”的双重含义,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武术人才的培养和训练中注意选材。一般的武术动作对人的心理素质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任何人都可以学与炼,但是,一些特殊的武术套路对人的心理素质如反应敏捷性、动作灵活性等有特别要求,因而要培养这些武术方面的人才,就需要事先选材,即选择那些更适合这类武术的人。另外,有一些武术套路虽然人人都能学会和练好,但对不同的人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不同,他们最终在武术上取得的成就也会有所不同。因而,为了更好地培养武术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尽可能避免武术训练中的各种浪费,充分发挥有限的条件(如资金)的作用,也需要进行选材。上述这几个方面是从武术动作的要求上来谈的。如果从人的人格特征上来看,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即不同的人的人格特征各有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导致他们学不同的武术动作的难易程度、速度等各不相同。如多血质的人学灵活性强、变化大的武术项目学得快,而学那些比较沉稳、动作变化不大的项目则相对困难;而粘液质的人则与他们正好相反。因此,在选拔和训练运动员时,尽可能使他们所学的武术项目与他们的心理素质相一致。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武术训练与其他任何体育运动训练项目一样都需要选材。其实,在我国,这方面的选材古已有之。如人们常说“哪个人是学武的料,谁不是练武的料”;“这种武术对那些人合适,哪些人适合练什么”等都表达出选材思想。古代许多成名武师为了使自己的武术门派发扬光大,常对徒弟进行严格挑选。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选材的重要和必要。因此,在当今的武术训练中,为了使我国传统武学更好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更好地培养武术尖子人才,应在传统的选材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理论,探讨或研究科学的选材措施或方案,做好武术人才的选拔工作。
2.在教育中应积极主动地通过武术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还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有助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因此可以说武术教育是一项很好的素质教育内容,它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学校中这方面的教育十分欠缺,除个别学校外,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把武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把它作为教育内容。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很好开展,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更好地发展。因此,今后的学校教育应重视这一方面。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首先应转变观念,提高对武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这种教育重要,才有可能去开展、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活动中,自我效能感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能够完成操作行为的预期。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方面。其中,结果预期是指对某种行为或活动是否能导致某种结果的预期,如:教师对教育是否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的预期,学生对学习是否对自己是否有用的预期等。它实际上体现了个体对某种活动或行为的重要性的认识。一般说来,在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结果预期愈强,即认为活动或行为愈重要,个体从事这一活动和表现出这种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愈高。有鉴于此,为使武术教育顺利得以开展,必须提高对它的重要性的认识。
⑵其次,应自觉、积极地把武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在学校中逐渐切实普及武术教育。要使武术起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切实把之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否则,仅停留在口号上是无济于事的。
⑶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的武术教育内容和措施,尽可能使武术教育简便易行和有效。前述的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或进行某种行为以达到一定结果的预期。一般说来,效能预期愈高,个体从事这一活动和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可能性、积极性就愈大;反之亦然。武术教育也不例外。虽然人们认识到武术教育的重要,但倘若他们认为无法实施或实施起来非常麻烦、复杂,如学生认为不好学,教师认为不好教,那么武术教育就不太容易在学校中开展;相反,如果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既为人们认识,又有方便可行的实施方案或措施,那么,人们开展武术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就越高。因此,为了能在学校中有效地开展并逐步普及武术教育,必须研究和探索有效易行的教育内容和措施。
3.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应特别关注所教动作对人的心理影响。前述的“拳如其人”的涵义充分说明了武术学习和训练对学习者或练习者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其实,不仅武术如此,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有必要对之加以重视。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教育教学不只是增强体质,而且也应增强人的心理素质,进而拓展体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它在人的发展中的各方面作用。其次,应注意各类体育项目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乃至消除其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其积极影响。第三,主动积极地研究充分发挥体育在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作用的途径或措施,并自觉积极地在实际教育中贯彻实施它们。第四,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人格特点,采取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措施。这不仅体现在上述的选材上,而且更表现在针对学生的人格弱点选择最有益于减弱乃至消除这些性格弱点的体育项目。如对于易急躁、冲动的认可让他们学太极拳,磨练其性情。
参考文献:
[1]于志钧著:《杨氏太极拳》,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1。
[2]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化;相关性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已进入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对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关性,为继承和摒弃传统文化提供方向,从而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
一、西方经典理论中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对“现代化”涵义的界定,即“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对应变化。”[1]
现代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坐落在不同阶段的现代化坐标上。影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国际交往、人口等。“在现代化后期特别是社会整合阶段,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上升到重要地位。”[2]中国的改革即向工业社会转型,在现阶段进入攻坚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都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相关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重视研究传统文化的社会效应,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纪初,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等著作表明儒家伦理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他的理论对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影响很大,在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解释模式里,非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反对传统文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20世纪60-9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的经济实现了不同程度地高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是儒教化文明广布的区域,从西方的价值观来看,大多不符合资本主义精神。但从这些国家的发展来看,儒教文明确实在不同程度上起了积极作用。如日本传统文化中武士道与神道都转变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富国强兵”的需要,充当社会转型期中的精神支柱与社会稳定因素。东亚奇迹出现以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之,现代化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坐落在不同阶段的现代化坐标上。影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很多,比如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国际交往、人口等。重视研究传统文化的社会效应,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东亚奇迹出现以后,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任何事物都既有其“优”的一面,又有其“劣”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梁漱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未来文化的早熟。他提到:“近代西洋文化主要是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征服与利用。这是人类文化的第一个问题,亦即创建物质文明。中国在这方面落后是昭昭然的。但不是单纯的落后,而是如同走路一样,拐了一个弯,走上了别的路,没有继续去探讨征服、利用大自然的问题,而拐到了人类的第二个问题上,即人对人的问题,所谓伦理如父慈子孝种种。”[3]所以,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西方近现代文化。
现代性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现代性的东西都好于传统。20世纪中从韦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现代工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现代工业社会导致全球性的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等日益凸现。“中国传统中不懈追求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价值有助于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即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肉体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紧张,也能够为人类解决生存困境的努力注入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理性’的生存智慧。”[4]
总之,任何事物都既有其“优”的一面,又有其“劣”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现代性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现代性的东西都好于传统。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在中国的现代化中,从关于东西文化之争的几次思想论战来看,无论是中国本位思想,还是中体西用思想、全盘西化思想,一直都受到批判。中国现实的思想道路却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甚是难以界定中西。这说明我们事实上摆脱不了民族传统。正如罗荣渠先生所言:“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现代化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现代化的助力。”[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要被西方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所威慑,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不一定非要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不可。东亚奇迹的出现告诉我们: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功能发生现代转型的情况下同样能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特殊作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关性应是这样: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民族传统,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制约和影响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能够弥补现代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现代化必然引起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构和整合。
就具体实践而言,首先中国要学习现代的治理方式,建设现代化的制度。中国传统文化里几乎是没有现代化的治理方式。所以就要学习吸收先进的东西,淘汰传统文化中有关制度方面的内容,比如三纲五常,讲等级,甚至专制。其次,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优秀的成分,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去弥补现代性的不足。比如很多有价值的修身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已进入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对现代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相关性,为继承和摒弃传统文化提供方向,从而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要被西方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所威慑,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不一定非要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不可。东亚奇迹的出现告诉我们: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功能发生现代转型的情况下同样能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特殊作用。重视研究传统文化的社会效应,以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2][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传统文化;守信;小学“健康教育”
1.回归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曾提到:“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整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将中国这棵大树滋润补养,并作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繁荣昌盛的根基。几千年的传承早已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打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烙印,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最根本的家国情怀,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都流淌着民族文化,每个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都有着太多的传统文化印迹。其经典应古为今用、与时俱进,还应当像说的那样:“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积极向上的国民信仰、内心深处尘埃的洗涤、灵魂焦躁的净化,需要弘扬、重拾、回归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为人立世之本,应从小培养
《论语》中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说的就是如何立身处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并把诚信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好品格,先从培养学生守时的好习惯做起,更要从小抓起。
3.传统文化与小学“健康教育”的整合
“健康教育”课与传统文化知识相整合,并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现以《守时=守信》一课为例,我进行了如下教学整合:
(1)通过多媒体请同学们观看《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片断,更直观地了解他们所熟悉的童话故事。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格林童话》故事《灰姑娘》,重点讲述仙女是怎样帮助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的,并且反复嘱咐她一定要在午夜12点之前返回(守时),否则借给她的所有东西将变成原样的那一段故事;灰姑娘遵守了诺言,引出“守时=守信”。
(3)以表演剧的形式,让学生来表演此段故事的情节,在表演的同时,播放相应的音乐,以提高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的了解。以加深对剧中人物的更进一步的了解及对本课的认知。
(4)提出问题:“仙女为什么能够几次去帮助灰姑娘,而且成为了她的好朋友?看,灰姑娘不只是善良,更是一守时守信的好孩子,因此她获得了朋友并得到了帮助。你愿意做灰姑娘吗?那么你平时应当怎样做,举一个例子(请学生回答)。”
(5)提出假设:“假如灰姑娘没有听从仙女的忠告,故事的结局将会怎样发展(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不守时、守信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6)分小组讨论,组员间相互补充,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最后提出假设后的故事结局,看看哪个组的故事结局合理又精彩。讨论结束后,请每组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这样的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提高了,对本课的“守时=守信”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7)在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拓展,提出:“本故事中伟大的作家有一个地方写错了,你能找出来吗?”启发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灰姑娘急跑丢下的水晶鞋却没有变回去)。当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后,我以赞赏鼓励的话语说:“你们太棒了,看看,即使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出错也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呀!我觉得假如你们当中谁将来要是当了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
(8)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相互提醒,相互督促,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1.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的内容和特性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词,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概念有点大,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有的老百姓认为文化就是知识,他们常说,一个人读过多少本书,这个人就多有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文化仅仅指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领域,但是如果在广泛意义上来讲,文化也分许多种类: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说,分为原始和古代,近代和现代等文化;按照地理区域上来说,分为东方和西方,海洋和陆地等文化;按照社会的层次结构中来说,分为贵族和平民,官方和民俗,主流和边角等文化;按照文化的内在思维规律上来说,又能分为物质和心理,行为和制度文化这四个层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许多文人雅士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个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性,仅供大家参考: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延续性,凝聚力,包容性: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且未中断过,而是像酒一样越酿越醇香,在经历长时间的磨练中也不会使得它衰落,实在难得,它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具有跟得上时代变化的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中外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体系因为根基不深,站不稳脚,而被外来文化入侵而从此中断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因为外来文化入侵而中断,相反的,它吸收了许多新鲜外来文化的血液,变得更加强大,使自己的地位更加坚不可摧。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以人为本,传统的以人为本,就是在考虑问题中将人民作为重中之重,是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一切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叫做人文主义,而中国的对人民的维护与宽容与外国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的国家更强调人民当家做主,既尊重了人权,又保证了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室内设计装饰中,免不了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而纵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装饰都应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的比较常见的室内设计装饰中被宽泛应用的传统文化元素有书法,其中包括隶书,楷书,草书等等这些体裁,还有篆刻印章,中国结,还有各种京剧脸谱,皮影戏,传统的刺绣图案等等,而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纹饰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纹样多种多样,它们经常用来装饰室内设计摆设中的一些摆件或者器具上,纹样的内容丰富多样,由不同的图案、不同的样式组合而成,而中国的传统纹样在现代室内设计装饰中通常都会使用象征,借代,夸张、反复等的手法表现。现代室内设计中也会应用了许多古代传统纹饰元素,中国人相对于外国人来说比较保守,而大家知道的吉祥纹饰图案往往都被大家赋予了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大多人在选择装饰家庭的时候比较喜欢这些代表吉祥的纹饰,而通过我们对这些元素现代化的加以装饰以后,使这些元素在室内设计应用中更具有文化韵味,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小到厨房墙壁,大到整个客厅卧室甚至是整个室内设计空间装饰中都会运用中国传统纹饰加以装饰。纵观现代著名建筑设计中,上海大剧院采用了传统文化元素的九宫格图形,搭配上全透明的玻璃材料,这个建筑更显晶莹剔透,也增加了活泼的气氛,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感,这种著名建筑都是设计师使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型案例,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2)中国传统纹样在室内设计中运用的正确方法及要点
中国经历了五千年的文化才有了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纹样的内容、类型及涵义,不能只在表面来看待问题,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其杰出的理念和丰富内涵,这样才能更好的更正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室内设计融合为一体。要突出地方的特色,传承纹饰的寓意文化和民族特性,中国地方文化内容众多,其内容十分丰富,我们在室内设计中运用不同地方的特色纹样时,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当地的民族文化风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当地的纹样作为室内设计的素材。
(3)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古老传统的设计风格理念在现代的建筑装饰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室内设计中,我们会比较重视主题的装饰,从色调,布局,纹饰,家居上都会讲究协调统一,这是比较传统的,大多数设计师一直在按照这个方式去进行设计,这是传承下来的一个传统规矩,传统的设计比较讲究风格,这是比较广泛的被应用到现代的室内设计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结语
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历来所尊崇的思想,因为这不仅是儒家与道家所接受与赞同的观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渊源的体现,其中包容性与和谐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展现,其中包容性的衍生就体现为多样性。将“和”的思想融入进工业产品设计中,就能体现出工业产品功能的统一性与造型的多样化,并使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展现出来。而工业产品设计的平衡、对比、对称及统一等都是为了将视觉方面的和谐体现出来;工业产品中色彩的运用则是体现出色彩的和谐性;工业产品造型中几何化形态以及线条比例的处理则能体现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征。
二、工业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基础
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而成的,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华,而且它也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灵魂,但凡是优秀的产品设计,总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在其中。作品设计不光是物化一件产品的形态、一幅广告,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将一种新的文化与新的生活方式生动的体现出来。
2、工业产品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不断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载体,其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工业产品设计就是一种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载体。工业产品设计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体,它不仅体现了文化精神,也将地域、时代、民族等文化特色与文化的面貌反映了出来。工业产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为了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将历史的文化现象在这样一条“发展”线索下连缀成一个体系,且这个体系能够有效的将联系与发展体现出来。
三、工业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实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其精神追求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使我国设计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其中也有许多设计成功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工业产品,比如:
1、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
曾经在设计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时,总共经历了北京奥组委的三次筛选,最后在全球的388个竞标方案中成功脱颖而出,并成为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在08年这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中,不仅火炬整体的设计元素采用的都是“祥云”这样一个传统纹样,同时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卷的造型来设计火炬的形态,将火炬设计成为了一个“卷起来”的形态。其中,此火炬中,书卷代表了中华文明,祥云代表了祝福,有机的将两种设计元素进行结合,产生了一个同时饱含本土化与全球化特征且优秀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除此之外,奥运火炬的包装中也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韵味,其包装是一个木质的盒子,中国传统的木箱是其形态设计元素的来源,外加两个金属的搭扣,显得古朴而又厚重,用金黄的丝绸作为盒内的软装饰,不但对火炬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又体现出了皇家的高贵。这样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不但中国人自己看了喜欢,而且全世界的设计师也都认可这项设计,且这样的设计也将北京奥运会的喜悦与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了全球人民。
2、联想的奥运“祥云”笔记本
在以前,不管是国内的笔记本,还是国内的笔记本,外观都是黑色面板、方盒造型的。但是这款由联想推出的奥运“祥云”笔记本,整个产品都是利用传统的贵族金黄色云纹作为点缀,并运用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漆红作为其整体色彩,是想将吉祥的语意传达给人们。而且这也是一个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成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标志性作品,在此现代产品中结合了传统的色彩及纹样符号,改进了传统的笔记本造型,成功的让奥运“祥云”笔记本成为了奥运的一个艺术品及珍藏品。
3、中秋月饼的包装
在我国,中秋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亲人们团聚的时候,且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月饼就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近年来,月饼的包装不仅越发的精美,而且种类也是日益增加,但是不管月饼的价格如何,包装效果如何。月饼的包装始终都是将蓝色、黄色或是红色作为包装的主色调,其中蓝色表示夜色,黄色表示月亮的颜色,而红色自古以来在中国表示的就是喜庆的颜色。除了包装的颜色之外,通常也会有几句古人的诗词印在月饼包装上,对节日的气氛进行进一步的渲染,也体现出节日的重要性与传承性。
四、结语
引 语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审美与发展需求,是人们人性人伦,智慧结晶的表现。平面设计是视觉传输的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传播领域和社会各个阶层。通过不同的形式和传播媒介,成为人与社会,人与人及社会层面的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同时平面设计还能引导人们的喜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经济,文化,社会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下面让我们就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做一定的分析,希望有助于人们理解平面设计的内在涵义。
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
平面设计中的心理效应由受众心理接受途径,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两方面构成。先来谈谈平面设计的受众心理途径,平面设计不仅仅以深刻优美的画面作为标准,还要考虑其传达的信息途径和受众心理接受的空间二者之间的关系。要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与之产生心理互动,这也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准则。追求欣然和美是人的天性,平面设计就是一种美的创造,拥有美的特征。于是受众心理接受途径有创造意境美这一方式,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美学的规则,努力营造出美的意境和塑造美的形象,重视受众感性的思维,满足人们的情趣,有助于平面设计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提高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知。受众心理接受途径还有因相似特点导致的错视,就是指由相似性引发的联想效果。相似联想是人的一种基本能力,可以让信息传达更加快速和直观,所以在平面设计中要注意这一点。除二者之外,还有借用认知经验而移情的途径,因为人们总是不自觉或自觉的用自己过往的经验来搜寻能引发共鸣的信息。如今在平面设计中加入人们熟知的信息,有助于受众产生移情效应,达到物我一致的效用。
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也是平面设计心理效应中重要的关注点。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于环境,心理空间,个人情感,审美等都产生了新的诉求。这这个满是设计的时代,平面设计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强制人们关注平面设计的方式被越来越受到抵制,所以设计师应当改变过去单向输出设计传输的途径,尽可能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更主动设计的感染力和亲和力,让受众变得主动乐于参与这种互动的推广模式。
平面设计的传统文化效应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文化的传承与积累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若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或图腾融入到西方的平面设计当中,可以让民族精神在设计中呈现另一种美感,触动人们的内心,最终获得设计的成功。在平面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涵可以激发人们的共鸣。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北京”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意境,精神与智慧的特性。会徽设计以中国印作为载体,把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和印章艺术相互结合,夸张的展现出一个奔跑舞动着的人形,刚柔相济的外形又酷似中国汉字的“京”字形,搭配上色彩更显出这份平面设计的别出心裁和特有的感染力,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和形式感。
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设计融合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加减,应该在对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融合。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看去线条流畅舒适,极有现代的活力感,标志又显示了中国古钱的形象,有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包含其中。提倡平面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效应并不是让设计师们依葫芦画瓢的去继承它,而是要努力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到现代设计理念当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平面设计中的精神与内涵。
平面设计中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的结合
平面设计作为精神的载体,是用一定的理念原念指导价值创造和精神的一种形式。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平面设计营造出特有的意境,是人的一种情怀,一种意识的体现。在这种特有的意境中,客观的精神得到了集中额处理,使创作作品情景交融,牵动受众的某种体验,情感,联想。想要达到这种特有的意境效果,需要通过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的有效结合。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设计者们应该更加深入探究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一步的挖掘,继承,分析研究传统文化。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其形,意,神融合进平面设计当中。此外还要重视受众的心理需求,加强对于受众心理的分析探索,设计要符合受众的心理认知,满足他们普遍的需求。一件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就应将心理效应和传统文化效应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总 结
在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强烈冲击的今天,我们应更加提倡重视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地位,探索传统文化语言和世界文化语言的沟通,使二者能,形成我们自有的设计风格。此外还要加强对受众的心理调查,使设计能服务于大众。只有将心理效应与文化效应完美的相互结合,才能使一件平面设计作品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受到世界大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