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时间:2023-07-03 17:5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第1篇

巫傩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并且极大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湘西地区不仅属于我国巫傩文化的最早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巫傩文化的盛行之地,本文将湘西地区作为调查研究范围,对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

巫傩文化中生命意识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虽然道教以及佛教等派别在现实中较大的影响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因此使得湘西少数民族的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然而现在绝大多数湘西少数民族最为重要的组成仍然是原始巫傩文化。在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了十分明显的巫傩文化的精神特征。比如在湘西少数服饰图案的渗透这非常强烈的生命意识,而巫傩文化的精神特征之一就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除了能够在湘西人们的各种民俗活动中展示出来,同时也体现在了湘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中,巫傩文化往往通过象征、借喻、借喻的方法艺术化的处理生命意识,并且在文明隐晦的图像中表达出来。特别是湘西人们对一些具有较强生殖力或者生命力的动植物非常的崇拜。并且在服饰图案中将其美化后的形态巧妙的设计了出来,这样穿戴者也能够对这种生命意识有所感应。比如将经过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具有较强的生殖和生命繁衍能力的鱼、莲花、树、花以及石榴等用作服饰图案,通过运用这种图案表明人们希望人丁昌盛以及家族兴旺的美好愿望。

巫傩文化中鬼神信仰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作为湘西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鬼神信仰已经成为湘西当地的民俗民风,并且在湘西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生产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渗透。作为湘西当地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具有非常悠久的信鬼好巫的历史,苗族并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也没有诸如画像、字符以及门神等可以起到辟邪作用的民间器物,所以对善鬼以及善神的依赖很多都体现在了服饰和佩戴中。原始的万物有灵论是苗族服饰图案中的鬼魂的主要来源,除了天地祖先之外的包括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以及山川河流等都是具备灵魂的。与其他的民族比起来,苗族服饰中的巫术精神非常的强烈,善神恶鬼的区分虽然在苗族人的观念和意识中有所区分,但是不管是善神也好还是恶鬼也好都具有超人意念力量,能够在任何的事物上随意的依附。大小鬼神的象征出现在了很多苗族服饰的图案纹样中,而且鬼神信仰体系在其他少数民族服饰中也非常的多,这成为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巫傩文化中图腾文化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趋利避害是民间艺术的最为主要的特点,在取材的方面,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对这种功利性也具有非常多的追求。作为远古时代氏族的守护神,图腾受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广泛崇拜,人们对图腾的这种信仰和崇拜除了在众多的祭祀活动中体现了出来,同时也较多的彰显在了服饰艺术中。作为普遍存在于少数名族中的一种宗教形式,图腾崇拜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人们在时间的推移中将各种图腾崇拜的灵物或者意识演变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并且体现在了服饰中。比如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存在着非常多的蝴蝶、枫树、鸟、虎、狗、牛以及龙等动植物图腾,人们之所以会在服饰图案中表现图腾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获得图腾的认可,并且进一步的获得图腾的庇护。

巫傩文化中悦神悦己精神对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影响

巫傩文化的典型精神特征就是悦神悦己,悦神悦己的这种精神能够充分的体现在傩事傩戏中,而且少数民族的全部生活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积极乐观精神的影响。一方面,原始宗教文化极大地影响到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形成,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体现出了信仰和取悦神灵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自身的审美需求,因此一种对自我喜好乐趣的追求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湘西少数民族就有各种各样的神灵信仰,比如水神、洞神、花神、树神以及山神等都属于其崇拜以及敬仰的对象。湘西民众在现实生活不安以及不理解大自然的情况下,对非现实的神灵予以了很多的寄托,希望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充实,并且将精神的慰藉找到。这样在一些服饰图案中就会带有一些具有特殊精神意义的图样,通过这些图案希望得到神灵的护佑,将神灵的力量体现出来,而在服饰上绣制这种神性图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取悦神灵,而以自己的喜好为根据绣制服饰图案就能够实现取悦自己的目的。

结语

作为中国的一种原生文化,巫傩文化同时还是中华文化的文化之根,其除了对中华民族的智慧起到了一定的启迪作用之外,同时还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巫傩文化中生命意识、鬼神信仰、图腾文化以及悦神悦己精神等几个方面,对巫傩文化图纹与湘西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渊源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

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分析

在服装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不仅仅能够将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所具有的造型方法、吉祥寓意以及审美思想进行传承和发扬,更加能够使得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在过去传统的精髓和当前时尚的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使得我国服装设计能够朝着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够和谐的发展,下面,我就对于那些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应用到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分析和探讨。更深层次的对我们如何能够全面的营造出一个真正融合民族的文化、品牌的市场、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及时尚和创新诸多因素融为一体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进而使其能够形成一个自身具有独特性服饰的文化产业,构建出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色服装的设计教育教学体系。

一、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具有艺术价值

我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我国的少数民族人民也早已经在近几千年生产和劳动的过程中使用色彩渲染和线条描绘等等方式方法,进而也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格式以及章法服饰的图样和花纹,单纯的从实用这一个角度来看,我国的服饰图案使其是一种附属品,服饰图案究竟是否存在并不能够对服装和穿着产生影响,但是,实际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自从其产生当天就再也没有间断或者消失过,却恰恰相反,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一直都在源源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着,我国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就是在这一个过程中实现了其自身的功能,一直都对人们多方面需求进行满足。

二、提升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鉴赏的能力不断提倡互动教学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以及题材广泛等等特点,一直都是其他的艺术形式很难代替的,更加是我国现代的服装设计资源进行鉴定的宝藏之一。袁熙先生一直都认为,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是不可能够脱离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来进行凭空创造的,只能够通过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合乎规律批判性的发展和继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对于过去的传统扬弃的过程里面求得一个具有创造性现代的转换。

因此,在现代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借鉴设计已经成为了最为主要设计表现的手段之一,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学生所进行的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借鉴设计能力不断的培养,这正是在过去传统扬弃的过程中所求得的创造性现代的转换主要的方法之一,然而,学生究竟能够对这一种借鉴的能力进行正确的认识已经直接关系到了设计是否成功关键性的一个问题,教师应该通过进行引导式教学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借鉴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认识,进而能够杜绝学生在自身的借鉴过程中仅仅对于原本进行亘古不变和原汁原味的挪用以及照搬,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其进行理解和分析,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进行特定艺术的加工,融入现代的时尚设计的元素,并且将少数民族服饰的图案能够灵活的运用。

三、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的教学

加强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的教育教学,强化学生进行学习所具有的自主性,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我国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进行借鉴的能力,并且还能够对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系统的研究和我国民族服饰发展以及生存能够起到特定推动的作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相关的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电脑辅助教学,图片等直观的教学形式,来向学生分析并且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背景的资料,反映出国内外那些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借鉴和吸收设计的作品。教师还能够在教学的大纲里面是进行实习环节的设置,带领学生赴实地去采风和考察,以便能够亲身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诸多的魅力,对当地的风土民情进行了解。

本文中,我主要从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具有艺术价值、提升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鉴赏的能力不断提倡互动教学以及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背景的教学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去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将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个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服装设计教育教学之中去,指导服装设计教育教学,再通过进行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总结出经验教训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改正。

参考文献:

[1] 陈煜鑫,郝云华. 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服饰元素的运用―以永仁彝族服饰元素的现代运用为例[J]

[2] 陈春华,杨晓,王艳琦.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析设计美各要素――以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为例[J]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人物画;瑶族服饰

一、独具表现性的瑶族民族文化

1.独具表现性的瑶族民族服饰

瑶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传统特色鲜明,尤其在服饰文化上更为明显,五彩斑斓,绚丽多彩是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普遍性特征。瑶族服装的款式和头饰多达100余种。它不仅是区别瑶族和其他民族的直观形象依据之一,也是区分内部各族系、支系的重要依据。

瑶族服饰通常多以红、黄、绿、白等颜色绣于深青色布上。刺绣图案是十字形、万字形、米字形、三角形等不同的花纹,其中间则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花鸟鱼虫等构成,图案生动活泼,及具艺术表现性。如广西贺州瑶族尖头瑶的宝塔式头饰高一尺许,用十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而成,底部用丝线和五色珠子加以装饰,色彩鲜艳,造型美观。广西临桂县宛田瑶族的凤头式头饰,则分上下两个部分,上支一根支杆,支杆上插一凤头式的平板,平板上再覆盖着一绣花帕,在绣花帕的后沿垂着若干股红、黑色的长条棉线垂至后腰,形似凤尾,下一部分则是用圆木挖成瓜皮帽的形状,古色古香。这些式样繁多的瑶族服饰不仅展示了瑶族同胞的历史、文化、生活状态同时也满足了瑶族题材中国人物画的表现需要,是中国少数民族绘画作品有的民族符号,不仅增加了画面的感染力,而且丰富了瑶族题材中国画的表现内容。

2.独具表现性的瑶族民俗与宗教节日

瑶族历史悠久瑶族人民能歌善舞、勤劳勇敢,民族文化灿烂,节日文化也丰富多彩。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每逢节日期间,大街小巷摆满了五彩丝线、刺绣、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及各种美味小吃。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熙熙攘攘的把整个街头小巷挤得水泄不通。纵观众多瑶族题材人物画作品中不乏表现瑶民族节日庆典场面,通过这些题材的作品也真实地反应出瑶民族的生活状态风土人情。丰富的节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服饰为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提供了丰富的载体。不仅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领域也充实了瑶族题材人物画表现内容。成为瑶族题材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瑶族形象在中国人物画中的表现

1.运用写实性语言表现瑶族形象

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以笔墨传情达意,以“形神兼备”、“以形写神”为造型原则的绘画形式,其特点是就以线条造型为框架结构,充分展现墨线的优势,再运用墨色皴、擦、点、染进行补充去丰富所要表现对象的体积结构感。这种表现形式不仅能很好的表现所描绘的对象,也能完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当今许多画人物的画家都运用写实性语言创作过不同民族形象的美术作品。

如画家郭有河的国画作品《瑶族众生像》就是运用写实性语言来对瑶族形象进行表现的。此幅作品充分体现了郭有河超凡的写实功底,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身份,各有各的独特装扮与表情.画家把素描元素吸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并结合花鸟画和山水画的一些技法运用,使整幅作品墨色简洁质朴,充满意蕴之美,富有艺术感染力。

尽管画家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但从整体上看大多数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作品还主要是以写实手法为主要的创作语言。

2.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瑶族形象

艺术的夸张变形,历来就是中外艺术家造型写像,抒情寄意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形象特点更容易激发画家们的兴趣,从而在作品创作中更容易融入画家个人感情因素体现出画家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个人的艺术风格,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视觉感受的角度来讲,其形式语言表现力度也更容易形成强烈的画面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引起人们的关注。如画家王国能的作品《赶圩归来》,将夸张变形、抽象的艺术语言与书法笔意相结合,运用大的笔墨块面,来进行绘画表现。作品不局限于刻画具体形象,随意、感性,即主观情感的表达远远多于具体形象的刻画,用浓缩夸张的艺术语言表达瑶族人物的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气势和一种扑面而来的瑶族异域风情。

3.以装饰表现手法表现瑶族形象

由于少数民族多远离尘嚣,民风朴实,形象特点明显、服饰、配饰色彩艳丽丰富民族特色鲜明,节日丰富且图腾崇拜带有神秘感。因此有些画家就采用装饰的方法,通过对少数民族面部表情、服饰纹样、质地、款式等特点和其居住环境的元素进行归纳,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及墨块的大小浓淡干湿变化等以装饰方式表现少数民族的形象。在色彩运用方面,更加讲究色彩的单纯化和概括化的处理,色彩的单纯化和概括化的处理使画面装饰性更加强烈,装饰性表现手法更能使画家们自由的抒发和表现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装饰的表现手法现已被大多数以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人物画家所采用,并被逐渐的拓展和丰富着。因此,在各级美展上我们能够经常看到艺术家在写实之外的绘画语言上所做出的各种尝试和努力。如画家苏旅创作的瑶形象作品《瑶族新娘》中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整幅作品简练而不失细节,造型夸张而不失瑶族的特点,无论是在形象表情的夸张上、还是在服饰衣纹组织的搭配上、无论从构图还是色彩的搭配都能看出画家注重作品的意趣,讲求装饰,而不求精雕细刻,追求笔减形具,表现少数民族古朴自然的天趣,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三、结语

今天,在艺术界“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画家表现民族题材创作的热情持续高涨,各种风格的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表现在当代中国人物画作品中不断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由于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不断加强,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也逐步被同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村落及服饰文化逐渐被淡化,甚至消失,真正研究和认识它的人并不多,使得民族形象的艺术性在人物画这一领域的表现带来了影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要发展中国画,使其走向世界,对民族题材的大力发掘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如何表现新时代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继承和创新,如何更好的把少数民族艺术形象的表现推向新的高峰,这给我们提出了不懈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学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5出版.

[2]钟志金.新异多彩的少数民族题材美术(J),美术,2003(9).

[3]苏日娜 .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出版.

第4篇

关键词:湖湘文化;民族服饰;时尚女性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099-02

当代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文明时代。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思维理念不断的更新,现代与传统、民族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等各种新老理念,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地产生碰撞和摩擦。而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新老理念不断碰撞和交替中发展、前进的。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源泉。现念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正是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构筑了湖湘文化的特色,服饰文化更是如此,各民族的服饰就象繁花妆点着湖湘文化,使湖湘文化焕发迷人的色彩。湖湘民族服饰色彩具有强烈的语言特性和宗教文化含义,以及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将这些特有的色彩语言元素运用在现代形象设计中,将极大丰富现代形象艺术设计思维的领域和空间,获得巨大的色彩空间展示和视觉效果。如现代很多时尚服饰设计在色彩和图形方面,都喜欢融入少数民族色彩语言的元素,使现代时尚更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别具一格的品位风貌。

一、多民族的特点构筑了丰富的湖湘民族服饰文化

湖南有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等50余个民族。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11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满、蒙古和畲族,人口在一百万以上有的:土家族、苗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有侗族、瑶族、白族。这些民族虽然并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他们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这些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她们是现代时尚感服饰色彩表现的重要补充。在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为课题研究的对象,从这几个最具代表的民族服饰中找出现代时尚的元素,从外在服饰元素妆点现代时尚女性的内涵。

二、从湖湘少数民族服饰色彩中悟出现代时尚女性服饰色彩个性

服饰色彩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民族审美心理,也是一个民族最具共性的一个色彩表达,因为对色彩认识中,在服饰的反映最为容易。湖湘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既丰富多变,又具和谐统一的特点。

变化强烈的可以是对比色的配置,鲜明强烈。如瑶族的服饰中常有蓝色与橙色,红色与绿色的配置,在这些对比色的配置中常用黑、白、灰、金、银色使之和谐,使色彩强烈又协调。瑶族古来喜着“斑斓衣”,故“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形成五色衣服,瑶族衣服多用天蓝色、白色为主,缠头则为亮丽的红橙黄为主,整体色彩对比强烈而不失和谐之美反映了其鲜明的色彩个性, 给人以个性显明,开朗明快的特点,这很符合现代时尚的年轻女性,给人以青春活力的感受。

在少数民族的服饰中,朴实和谐的色彩也是她们服饰色彩的一大重要特色,她们服饰色彩的统一但不刻板,而且总会在同一色调中找出同类色的微妙变化,层次丰富而明快,加上点缀的图案既生动又和谐,如土家族在平时的服饰色彩多以同类色变化为主,多是青底白花或者白底青花,这虽然与他们的染色技术有关,但也体现了他们民族的朴素情感,然而在喜庆的日子却是喜好大红之色,具有“有红则喜,有喜必红”传统习俗,因此也构成了他们有色必红的民族审美心理。而苗族和土家族服饰相比色彩更显丰富,苗族妇女衣服上的花色,很少重复,围兜花带富有特色,用丰富的色彩织成表现其民族变迁的各种图案,编织着其民族历史。侗族服饰喜着蓝色、青色上,青色衣服往往拼接亮缎挽袖,头饰靓丽,有一种庄重大方之美。用在现代时尚女性的服饰中很能彰显出现代知性女性的内涵之美。

三、从湖湘少数民族的服饰构成图案中品出现代时尚女性服饰的文化内涵

湖南少数民族服饰特色保留较为完好的民族主要是几个人口较为集中,能保留其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这些民族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其有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服饰的色彩与图案就成了其民族文化记录的一个重要载体。不同色彩的应用就成为了他们对这一事件特殊的情感表达。如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他们传统的服饰中,记述苗族先民悲壮迁徙史的“黄河”、“长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骏马飞渡”等主题图案,成为了一部记录苗族先民社会历史的人体文化史书,镌刻铭记着民族远古的历程。

现代时尚女性对服饰的需求已从追从转变为了从自身审美出发,从形式中品出内涵,这些我们可以从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对民族情感表现中找到借鉴。从服饰的图案与色彩表达中体现民族的历史变迁。反之也可使表达民族文化历史图案与符号成为现代时尚的服饰装饰元素,让服饰既有形式之美,又能品味出文化内涵、品味出民族情感的表达,使之既时尚又具个性色彩。

四、从湖湘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款式与构成中品读现代时尚女性服饰造型的情怀

服饰的图案构成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用灵巧的双手在服装饰物上织绣出的各种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图案纹样。这些图形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积累,充分反映出各民族的风俗文化特征。

土家族最具特色的服饰还保留在湘西龙山县不象有的民族服装那样宽大,而是紧身,小裤腿,能把年轻女性的身材勾勒得青春活力,接近现代服装美感。常见的短衣大袖,左开襟,镶边筒裤,也很具现代休闲家居的特色。上衣款式有大襟、银钩、外托肩等诸多式样 ,整体朴实、稳重;妇女的“八幅罗裙”裙褶多又直,绣有花纹,庄重大方,和简洁的上装搭配在一起,使服装的整体构成显得松紧有度,疏密有致。土家族有的妇女穿大脚筒裤,多为青蓝二色,裤脚处滚上梅花条,既显轻松,又显大方,和紧身的上衣配在一起也很显女性魅力。土家女孩的“响铃裙”,音画一体、俏丽大方更是彰显年轻女孩青春活力的特点。土家姑娘不戴首饰,留一根长辫垂至臀部以红头绳饰之,人妇者则挽发髻,多别银簪子,包青丝帕。 土家族的女性头上常包“沙撮袱”,背包“筒帕”,色彩鲜艳,构图奇特,图案别致,颇具现代艺术的风味。

湘西苗族分布广,支系众多,服饰款式丰富。苗族男女均喜爱扎头帕,而头帕有扎染、挑花和家织土布多种。泸溪、沅陵、吉首一带喜爱挑花头帕,而凤凰、保靖一带喜爱土布花帕和扎染梅花头帕。湘西苗族女装精美繁复、艳丽多彩,服饰工艺有绣花、挑花、贴花、堆花、织花等多种,领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黑色宽边衬托,镶以各种花边及刺绣纹样。

在瑶族服饰中,无论男女,皆喜欢缠头巾,扎绑腿,大都在领边、袖口、襟缘、裤脚、胸襟两侧等处绣上五彩的图案纹样,其纹样多为装饰性极强的花鸟纹和变形几何图纹。

侗族服饰艺术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如通道的绣花式芦笙衣,据传沿袭古代战争的铠甲款式,造型奇特,纹样别致,既有古朴的形象纹样,又有神秘莫测的抽象图案。侗族妇女喜扎织锦、挑花头帕,头帕两端常见杉纹、蜘蛛纹等图案。平时爱着宽松型交领左衽上装,宽大挽袖,内系胸襟,用银链吊在颈上。婚后改穿百褶裙,裙长过膝,包裹腿,据说方便在山林树丛中穿行不被刺伤。节日盛装时,未婚女子戴饰有彩色绒花的银花冠,戴银首饰,喜着蓝色、青色上衣,青色衣服往往拼接亮缎挽袖,头饰靓丽,有一种庄重大方之美。

第5篇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传统园林;运用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的人文景观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园林作为一种贴近生活和自然的艺术景观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是衡量人们生活品质的一个方式,供人们在忙碌之余游憩欣赏、陶冶情操。中国的传统园林是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等有效的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园林艺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民族传统、习俗、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们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我们要把这些民族元素更好的融入到中国的园林设计建造中,传承、保护和发展西南少数民族的园林文化。

一、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及特色

(一)受民族文化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1、的影响

少数民族的较多,有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和图腾崇拜等原始的信仰,也有佛教、伊斯兰教的信仰。在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以及村寨民落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各种不同的。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房屋在建造过程中,他们把传统的信仰融入到了房屋建造设计中。如壮族的人们在建造过程中,对宅基的选择相当重视,他们用风水来判断居所的方位、朝向对他们今后生活的安危兴衰是否有利,在选择建筑材料的时候,他们会格外注意主柱的选择,他们认为主柱是最神圣和重要的,是整个构架的灵魂,在动工之前还要请风水先生择良辰吉日开工,房屋建成之后还要举行隆重的拜祖和祭神仪式。

在少数民族建筑装饰中,很大一部分的细节部分也展现了他们的。西南少数民族大多数都信奉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因此他们将这种信仰展现在了装饰上,如村寨的神树、神坛以及图腾柱等。有些动物在少数民族中被奉为守护神,因此有时候他们会将老虎、狮子、龙、蛇、鹰等动物作为素材运用在装饰中,如白族人屋脊上的虎头、彝族人建筑中的浮雕鹰翅鹰爪,羌族人居所中悬挂的羊角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对他们的生活以及建筑艺术的影响。

2、社会结构的影响

现如今的许多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公社制的残余,如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由于他们原始共产制的社会结构,他们居住的建筑大多是“大房子”。在过去一些等级观念和辈分观念的存在也比较根深蒂固,如云南的傣族,他们在建筑上会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一般居所地层的立柱是50根左右,长辈们住的竹楼的珠子不能够低于两米,木梯一般需要在九级以上,然而作为晚辈,他们居住的竹楼要低于长辈。

(二)受生态环境影响的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特色

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生态环境和地域特征的制约的,因此他们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都非常明显。在黄土和沟壁上开挖而成的窑洞式的住宅,多出现在山西、宁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干栏式的建筑多采用于傣族、壮族、布依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的错综复杂,这一带的少数民族建筑类型也是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从原始时期的“穴居”、“巢居”等到父系大家族时的“大房子”,还有从以竹楼为民居的傣族人,到以彩绘、泥塑、木雕为装饰的拜祖居住区,这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和样式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都是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下,随着经济水平也不断的变化。

二、西南少数民族建筑在传统园林中的运用

1、自然特色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西南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是山地、高原以及湖泊等,这些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象也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山水园林。由于他们自身的条件得天独厚,西南地区的园林中多以自然风景、植物景观、动物景观、人文景观等为主要的游览内容,以突出展现原始的自然风貌为主,主要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传统的园林设计中,主要表达的思想是“天人合一”,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思想相契合,通过一些匠心独运的手法把自然与人文情怀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多运用山水、花草树木、参差的岩石等元素来展现大自然的美,把不同种类错落有致的植物花草和曲径通幽的道路结合起来,营造一种自然的美感。造园者通过把对生活的感悟和设计灵感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既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所具有的特色,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本真的追求。

2、民族音乐文化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从古至今,我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出了许多不同种类、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不仅象征了少数民族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大自然的审美,而且体现出了不同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不乏有一些元素是从少数民族音乐中提出而来的,它通过少数民族的乐器、载歌载舞的情景来展现园林中的民族文化特色。如在一些园林中呈现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雕塑,这些雕塑展现了少数民族美满和谐的幸福生活,还有一些园林景观中展现了少数民族代表性的乐器,从中都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

3、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一部分也是通过他们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展现出来,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方式下所展现的一种物质形式,也是人们精神内涵的象征。服饰文化所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元素,如色彩、面料、图案、款式、装饰等,这些元素在园林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如代表本民族的头饰、裙饰以及从民族服饰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审美情趣和设计灵感,这些都可以很好的运用在园林艺术中。

4、文化与传统园林的融合

文化,是每个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在少数民族生活以及建筑装饰中。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一些园林设计中,加入一些对民族宗教和信仰文化的理解,把对图腾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融入到建造设计中,通过一些雕塑、图腾、佛塔、浮雕等等的方式,将的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展现出了不同少数民族精神文化的追求和价值所在。

三、结束语

少数民族所展现的精神理念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园林的艺术创造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地方的园林设计一味的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而丧失了人文的表达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从而导致园林景观变得怪异不堪,毫无观赏价值。我们在园林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融合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有独特的设计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不丢弃民族的传统文化下,从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设计灵感,发掘更多的民族特点,渗透到中国园林建造设计中,打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园林,使中国的园林艺术在世界景观艺术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林萍,马建武,陈坚等.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22(2):35-38.

[2]项锡黔."意境"表现与"意象"召唤--古典园林与少数民族村寨的审美文化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05,25(6):161-165.

第6篇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化

[作者简介]黎珏辰,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22;陈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家关系学院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博士,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092-03

一、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概况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京族、彝族、回族等12个民族。全区少数民族人口1778万,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40%。

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涉及语言、文学、艺术、服饰、、伦理道德、民俗、饮食、医疗、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在语言方面,广西每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语言,而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使用的壮语是广西的官方语言之一。在文学艺术方面,广西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歌舞资源(壮族刘三姐已成为广西民歌的代表人物),有海量的少数民族传说神话故事,有杰出的建筑物(如三江侗族的风雨桥),有无数的工艺品(如壮族的铜鼓、壮锦、绣球)。在服饰方面,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如壮族的一个分支“黑衣壮”即以全身黑色着装而得名)。在方面,广西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崇拜或鬼神崇拜,有各自的祭祀仪式。在伦理道德方面,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的伦理道德比较接近,内容包括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勤劳善良、单纯朴实、吃苦耐劳、热情好客等。在民俗方面,广西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如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蚂拐节、仫佬族的依饭节)。在饮食方面,广西所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如壮族的糍粑、五色糯米饭,侗族的打油茶,苗族的“醋泡饭”)。在医疗方面,广西有壮医、瑶医、苗医等自成体系的医疗方法手段。在生产和生活经验方面,广西各个少数民族在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如农耕和畜牧的方法技巧)。

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广西各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凝聚了广西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发展演变。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的影响和挑战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一个基本封闭的、落后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向一个开放的、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挺进。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经济基础较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得到较大发展、法治建设逐步完善、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得到较大程度的维护、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程度不断加深、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给广西的少数民族带来巨大的影响。广西的少数民族直接参与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成为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广西的GDP总量由1978年的75,8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8175.4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这其中有广西少数民族的辛勤汗水和卓越贡献。现代化进程如暴风骤雨,冲刷着广西少数民族群众的头脑,呼唤广西少数民族群众变革传统观念,树立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与此同时,广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受着严峻的挑战,面临着生存危机。中国致公党广西区委会主委、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在接受《广西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加强我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刻不容缓。””。在黄格胜看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我区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维艰。如民居和民族服饰、民族工艺日趋消竭;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民族传统习俗如歌圩、庙会、节日和婚丧礼俗,均因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强烈冲击,面临生存危机”。

然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保护和抢救;另一方面需要促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转化,获得新生和发展。

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注意的八个方面

在笔者看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化需要注意以下八个方面。

其一,广西少数民族群众需要更新传统意识,培养现代意识。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核就是传统意识。广西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意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宗法族规意识、臣民意识、等级意识、重男轻女意识、顺从意识、迷信意识、信命意识、勤劳意识、节俭意识、自给自足意识、甘于清贫意识、安于现状意识、自我封闭意识、风俗习惯意识、人情意识、面子意识等。这些传统意识有相当部分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广西少数民族群众需要觉醒觉悟,自觉更新观念意识,树立现代意识。现代意识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自觉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学习意识、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市场意识、投资意识、创富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以人为本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等。

其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摒弃一些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传统意识,吸纳现代意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饱含着浓重的传统意识,其中一些意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应该被淘汰。譬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延续了500多年历史的一年一度的“斗马节”、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期间举行的斗鸟、斗鸡、斗狗、斗牛比赛,这些血腥活动把人类的肤浅快乐建立在动物的巨大痛苦之上,反映了人类自高自大,无视动物的福祉和权利的意识。这与西班牙的斗牛士运动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西班牙的斗牛士运动已经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追求现代文明的人士的抗议和抵制,广西少数民族群众也应该反思和警醒。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该全面吸纳现代意识,反映现代意识。比如,广西少数民族的山歌创作应该注意吸收和反映现代意识,尤其是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创富意识、开拓进取意识,实现山歌内容的“革命”。可以想象,吸收和反映现代意识的山歌会更加受到欢迎,更加流行。2007年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地税山歌台传出了这样的歌词:“作为纳税人,要辛勤劳动;为国创财富,幸福又光荣。”这反映了创富意识和纳税意识的歌词得到了周围群众的喝彩。

其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根据需要可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实现自身发展。广西少数民族的原

生态传统文化朴实无华、原汁原味,让人感受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华风骨。不过,在当代社会,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实现自身发展,可考虑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包括现代审美理念、现代文化艺术成分、现代科技手段等。例如,广西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舞虽然质朴,但显得有点粗糙,审美点不够集中,那么在把它们搬上舞台时,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现代元素,包括根据现代审美要求,给民歌加入现代音乐成分,提高民歌的感染力;对舞蹈动作进行重新编排,增加动作的表现力;以唯美标准安排舞蹈演员的着装和化妆;采用现代舞台灯光手段,增强表演的效果;采用精心编写的现代音乐作为声音背景,使舞蹈动作与音乐水融、浑然一体。广西壮族的天琴女子演唱组合特色山歌《唱天谣》、大型舞蹈史诗《妈勒访天边》和大型山水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就是三个典型的成功例子。2003年9月龙州县委、县政府出资成立了一个壮族天琴女子弹唱组合,邀请广西著名的音乐理论家范西姆、梁绍武、韩醒等到龙州调研采风,专家们为天琴组合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民歌,其中有《唱天谣》。2003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天琴组合献唱《唱天谣》,独具壮族多声部特色的演唱征服了现场所有的观众,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随后天琴组合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以及第七届亚洲艺术节文艺演出。《妈勒访天边》是南宁市艺术剧院根据壮族民间素材创作的壮族舞剧,曾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比赛金奖及六项单项奖、广西第五届“桂花金奖”及十一项单项奖,并入选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印象刘三姐》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融合了壮族歌舞、桂林山水实景、现代灯光效果等多种元素,于2004年3月在桂林阳朔公开演出。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看完演出后评价:这是全世界看不到的演出,从地球上任何地方买张飞机票飞来看再飞回去都值得。2004年11月,以《印象刘三姐》为核心项目的“中国・漓江山水剧场”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7月,《印象刘三姐》获得“中国十大演出盛世奖”。

其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现代技术手段。广西文化厅应考虑用书籍、CD、VCD、DVD、光盘、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手段把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系统地、完整地、全方位地记录下来,既便于保存,也便于传播。

其五,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现代研究方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呼唤文化学者们对其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对其分门别类,总结各门类的性质特点,建立起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系脉络。经过专家学者的努力,广西已整理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布洛陀、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那坡壮族民歌、桂剧、桂南采茶戏、彩调、壮剧、壮族织锦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京族哈节、瑶族盘王节、壮族蚂拐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壮族歌圩、苗族系列坡会群、壮族铜鼓习俗、瑶族服饰、壮族嘹歌、瑶族长鼓舞、邕剧、广西文场、陶器烧制技艺、宾阳炮龙节、壮族三声部民歌、田林瑶族铜鼓舞等27种传统文化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立,有助于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其六,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实施文化产业战略,打造广西的文化品牌。广西的决策者应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成文化产业进行开发、经营、管理和发展,用心打造一批广西精品文化品牌。连续举办了12届的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一个支柱、广西的一个精品文化品牌、广西的一张名片。该艺术节已将广西少数民族的许多经典民歌介绍给世人。一些民歌精品(如前述的《唱天谣》)凭借该艺术节的舞台声誉鹊起,名满天下,为世人津津乐道。这是一种成功的现代营销。广西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已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另一个支柱,出现了一些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广西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纷纷开发本地的民俗文化,举办民俗文化节,建立民俗旅游景点,以吸引国内外游客。目前广西影响较大的民俗文化旅游节有百色布洛陀文化旅游节、武鸣三月三歌圩节、三江“多耶程阳桥”旅游节、宁明花山文化旅游节、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宾阳炮龙节等。

其七,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要避免过分功利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当然可以有功利的目的,可以追求经济效益,但应有一个度。超过了度,再好的经也会被念歪。比如广西某个少数民族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一些漂亮的扮作新娘的少数民族姑娘,“让男性游客扮作新郎,然后按照少数民族的习俗,举行一次假婚礼,以此令游客体验所谓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婚俗。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却十分商业化。婚姻礼是假,伸手要聘金却是真……游客因感觉受骗大发雷霆而终止游戏的尴尬场面,致使民族婚俗中原本应体现的一些美好的内容荡然无存”。

其八,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开发需要一种开放胸怀和全球意识。长期以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开发,特别需要一种开放胸怀和全球意识。虽然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一些,但广西少数民族群众不必有自卑的心态。要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怀有信心。须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广西壮族山歌的代表平果嘹歌就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原生态的独特魅力走进了中央电视台,走进了悉尼歌剧院,走向了世界。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文化;牧业文化;设计艺术;服装艺术;宋代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81-01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华传统服饰以汉民族的着装传统为基础并融合了其它民族的着装特点,这其中突出体现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游牧文明产生于狩猎和游牧生活。不言而喻,其产生于不适合农耕的区域。当狩猎生活成为人类祖先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的生活方式时,游牧文明的特点开始形成,与农耕文明的差异正式展开。所以,从文明发展的路径看,他与农耕文明可以说是分道扬镳了。

二、审美取向比较――审美意识影响民族性格

在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文化类型是相对封闭、内向和淡雅的。宋人在对人生意义、宇宙社会秩序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上, 追求复古、理性的思考和伦理的自觉。这对宋代服饰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服饰制度上,表现为十分重视恢复旧有的传统,推崇古代的礼服;在服饰色彩上,强调本色;在服饰质地上,主张不应过分豪华,而应简朴。可见,宋人的服饰是十分拘谨和质朴的。

而游牧民族的审美就明显的机动和善变了许多,强调阳刚之美,这种差别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

三、宋代农业与牧业的服装差异比较

宋代农业与牧业的服装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款式和外形上的体现

清冷消瘦的宋朝文人风格,在服装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

相反,游牧民族的服装,非常重视合体性,外形也不是那样的宽松。整体造型稳健, 线条舒展奔放。男装多直线呈T型,夸张肩部, 挺拔而有力,上松下紧, 富夸张效果, 衬托男性豪迈刚健的威武形象。

(二)在色彩上的体现

在服饰色彩上,农业文化的服装颜色较为清淡,通常采用间色,例如淡绿、粉紫、银灰、葱白等色,或素或绣,质朴、清秀,强调本色。

而游牧的服装对红与绿、黄与紫及赤与蓝等纯度极高、反差极大的色彩运用极多,草原生活是单调寂寥的, 只有鲜亮的色彩才能表达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四、宋代农业与牧业的服装相互影响关系

中国服装是中华各民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共同创造。宋代服饰是隋唐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服饰融合之后的结果。由于服饰制度被不断地破坏,百姓与官吏的服饰常常混淆使用,加之五代时期南北方社会动荡,中原人士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进入中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在与北方游牧民族接触的过程中 ,一方面将自己的先进的服饰文化传播给这些民族 ,另一方面也深受其影响。

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强调实用功能的特点 ,影响到汉族民族的服装 ,还表现为不断丰富着服装的款式结构,表现在领子、襟摆开衩等方面。

(一)“圆领左衽”

左衽服装更方便穿着者引弓搭箭的动作 ,而相对紧窄的圆领形式则更好地起到防寒保暖的功能。宋代的官服也承袭着“圆领袍衫”这种式样。此外,有领座带翻领的式样 ,是北方游牧民族为适应寒冷的生活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款式。

(二)裤褶、o裆和半袖衫

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异族文化,经过群众生活实践的优选 ,由于他们具有功能的优越性而为汉族人民所吸收,从而使汉族传统服饰文化更加丰富”。

(三)襟摆开衩的变化

从襟摆开衩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北方民族服装的实用性对汉民族的服装的影响。与游牧、渔猎经济不同 ,农业文化服饰在款式结构上少有丰富的式样变化。

五、结语

任何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同具体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变迁直接相关。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以强调实用功能的特点 ,成为一股孕育着强大生命力的鲜活的水源 ,不断汇入中国古代服饰的大潮之中,共同成就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服饰艺术,这为我们以后的设计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支撑。

第8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有着独特的作用,同时,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南》也指出:“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视野。”  

一、我旗丰富的民族美术分析。

我旗是三少民族聚居地之一,居住着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鄂伦春族、鄂罗斯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喝马酒”、“吃手扒肉”是款待朋友的佳肴。每年举行的“瑟宾节”、“夏季那达慕”、“冬季那达慕”等民俗活动都会将各嘎查的牧民们聚集到一起,大家穿着盛装,点起苒火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民族情怀。

民族服饰最能表现民族审美情趣。布里亚特民族的服饰上记录了民族历史;鄂温克民族的衣服上述说了青年男女争取美好爱情的传奇故事。此外,民族服饰上花纹形象夸张、色彩艳丽,这些都体现了民族审美趣味。民族建筑成就突出,家喻户晓的蒙古包不用一钉一铆,穿梁接拱而成,这也是我园美术活动中渗透民族艺术文化的极好基础。

二、民族文化在美术活动中的具体实施。

1、在欣赏活动中让幼儿了解民族文化。

民族服饰、民族用品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幼儿比较熟悉的民族文化。在区域活动前或社会活动中让幼儿欣赏一些民族用品、服饰,丰富幼儿的民族情感,积累民族知识。

鼓励教师首先创设欣赏民族用品的活动氛围,或在区域里摆放民族用品和服饰,让幼儿耳濡日染,并结合观看一些图片和影像资料,在充分调动幼儿视觉感受之后,教师从多个角度引导幼儿欣赏、讨论民族的图案、造型和色彩等。这样让幼儿身临其境,在观赏、触摸、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欣赏方法及审美内涵,增进学生的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在手工制作活动中开发幼儿潜在的文化资源。

手工制作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小班利用区域活动时间有计划的培养孩子在粘、涂、撕等方面技能的训练,鼓励教师从多种渠道、多个角度去收集材料,如民族花纹、民族花绳、民族衣布、桦树皮、蒙古包、勒勒车、民族五畜等。收集材料的过程,也可以让幼儿及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实际上也是促使幼儿开动脑筋、拓宽视角、观察自然、认识本民族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从欣赏分析少数民族优秀手工作品出发,引导幼儿从易到难,从身边到周边的过程,让幼儿从材料的软硬、色彩、粗细、重量、质地来感受民族手工艺品的独特之处,让幼儿慢慢体会民族手工艺术品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对民族艺术的认识。

3、将民族艺术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拓宽幼儿的艺术视野 。晨间、课间做民族韵律操,跳民族舞蹈,玩民族、民间游戏;起床、餐前餐后播放民族音乐,讲有关民族的故事介绍有关风土人情,激发幼儿学习欲望;集中教育活动:保证每周两个课时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做到活动内容丰富,目标明确、具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检查指导到位,评价科学合理。

4、营造班级特色民族环境。

第9篇

(一)生活文化

凉山地区少数民族居民在生活方面的文化非常丰富,而且各具特色,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服装文化方面,高山牧区藏族居民的服装较为厚实,一般配有各种各样的珠宝,民族之风显而易见,定居区藏族居民的服装在佩饰与珠宝方面就相对简单。彝族男性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裤脚上,有大、中、小不同类型的裤脚。然而彝族女性的服饰更具特色,她们的衣服、首饰、帽子等都与其他民族女性相差甚远。总之,凉山不同少数民族在服饰的图案、样式、颜色、工艺甚至是衣料质地上都不尽相同。在饮食文化方面,藏族居民爱饮酥油茶,喜欢吃石板烙饼、牦牛肉、奶酪等,彝族居民喜欢吃坨坨肉、千层荞烙饼、酸菜洋芋鸡,傈僳族喜欢吃核桃仁稀饭、泡酸鱼,不同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饮食文化习惯。在建筑文化方面,彝族房屋瓦板房上的瓦板,是用吊杉树“打”成的。所谓“打”,是加工这种板材时,选取高山冷杉,又称吊杉的巨木,截为段,用砍刀在横切面处开上一刀,用力拉扯,就扯下一块厚薄均匀的瓦板,这种板没有锯痕,刮水耐湿,晒之不裂。是彝族的发明创造,旧社会的土司或富有的奴隶主修房,全用木柱、木隔板、木瓦板建成,其工匠不用尺子、墨线,只用臂排手卡,计算建造,不差分寸。在屋椽等处,全用木头雕刻出牛头,羊头花饰,绘以红、黄、黑三色彩绘,壮观精美。藏族房屋,亦多用木质,绘画则多宗教图案,房顶上有卡钟,房周有经蟠。在交通文化方面,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凉山各少数民族大多会用到竹筏和马出行,与现代化的交通方式相比,这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不过,现今国家的扶贫力度加大,乡村交通得到了提升。

(二)民间文化

在凉山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方面,各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体育游戏、美术等,其结构体系非常复杂。例如: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传说、寓言、神话、民歌、谚语等,它们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非常广泛的民族文化。还有磨担秋、射箭、打草叉、赛马、爬灯杆、打水漂、赛马、斗牛、斗羊、斗鸡、打秋千、摔跤等体育游戏,既能锻炼身体,又具有非常强的娱乐性。以及唐卡、泥塑、根雕、蜡染画、版画、岩画等艺术创作形式,它们带给人们的艺术感受各不相同。另外镶边绣、压花、挑绣、平绣、堆绣等刺绣方式,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其实用价值也在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语言文字文化

凉山少数民族都具有自己的语言体系、语言文化(如彝族、藏族、回族、满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苗族、壮族等),而且部分还具有其自身的文字体系,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与融入少数民族。例如:藏族居民历来就有自身的文字体系,另外,我国还在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共确定819个规范彝文字,国务院1980年正式批准该方案在四川彝区推广使用。

(四)历史文化

凉山有非常多的文化遗迹,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具有非常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例如:零关古道、小相岭石板路、喜德登相营要隘、孙水关石刻、会理的鱼乍古渡等。

(五)精神宗教文化

在凉山的少数民族中,除了藏族等民族具有自身非常坚定的精神与外,彝族的精神文化信仰也非常之独特,他们崇信毕摩文化。毕摩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可以说毕摩文化是彝族民族文化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二、在资源开发环境下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作用与意义

(一)保护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完整性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应当具有其自身完整的文化体系,这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使命。每一个民族文化体系的形成,都经过了千百年的历史,是其先祖在生息繁衍、劳作创造中积累而成的,它凝结了先祖的智慧、汗水、经验、感悟以及各种美好的愿望,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精神与灵魂的传承,其重要程度与宝贵程度完全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所以其文化体系当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缺失。在凉山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对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加以保护,防止其在文化迁移的过程当中出现遗漏、缺失,破坏少数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二)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当今全球都在倡导多样性的文化发展路线,我国由于是多民族国家,所以在文化的多样性方面占据着非常强的优势,这可以使我国在全球文化的竞争当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实,我国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保护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前后也采取了诸多的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但是在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文化迁移过程当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深深渗透与烙印在其生活中的,只要发生文化迁移,其生活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例如:居住、服装、饮食甚至是习俗等,这样一来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会面临危险,可能被多数民众(汉族)所同化,这是非常不利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因此,在凉山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不遗余力地对各少数民族文化加以保护,防止其被同化,使我国的整体文化发展能够保持丰富性、多样性。

(三)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向来讲求的是人人平等、民族平等,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一种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主要表现,这在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意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必须要以团结、平等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要尊重少数民族,平等对待他们的文化与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发展。反之,如果我们不尊重、不保护,甚至是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少数民族文化,就必然会决裂民族之间的情感,甚至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这对和谐文化的建设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在凉山资源开发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悉心保护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信仰,以加深民族之间的情感,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

三、在资源开发环境下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主体性与主导性

少数民族文化属于少数民族同胞自身的文化,在没有他们的同意下,我们不能干预他们自身的文化自由,即使是在资源开发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中,我们同样需要尊重少数民族同胞自身的主体性与主导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保护策略、实施保护措施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以少数民族同胞自身的意愿为主,将他们的意见与看法放在主导地位,不能干扰他们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否则就可能违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初衷。

(二)原真性与活态性

每一种少数民族文化都渗透在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离不开文化,文化也离不开生活,它们二者之间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力求原真性与活态性,即要将其文化的本来面貌原原本本、真真实实地保护下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这些文化继续在少数民族同胞自身的生活当中得到体现、应用与延续,让其文化能够真正地活起来,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才有价值、有意义。

(三)全局性与系统性

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确保文化的全局性与系统性,即少数民族文化的各方各面都要保留下来,不能有所缺失,否则的话其文化体系就会遭到破坏,从文化价值方面来讲损失非常之大,而且不可挽回。所以,不论是生活、历史、风俗、技艺还是宗教方面的文化,我们都应当帮助少数民族同胞全面地保留下来,以确保其文化的全局性与系统性。

(四)长期性与可持续性

其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论是否在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我们都应当时时刻刻抓好这项工作。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少数民族文化本身就处在一种较为“濒危”的境地,即使在没有资源开发的影响下,它们的发展与延续同样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必须要长期性、可持续性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使其永远发展、延续。

四、在资源开发环境下进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措施

(一)文化搬迁

在资源开发的情况下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首先要做的应当是进行文化搬迁,即搬迁保护一些物质性的文化载体,例如: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石碑、石刻,一些在少数民族同胞心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神像等,这些都可以搬动到新的地方,然后再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加盖顶棚、修建庙宇等。因为这些物质性的文化载体对于少数民族同胞而言,一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与信仰和精神相关,所以搬动过程当中的细节问题一定要处理好,最好是在少数民族同胞的配合与指导下完成。对于一些不能搬动的物质性文化载体,如庙宇、古屋、老楼等,就应当原原本本地复制重建,可以将拆卸下来的构件应用到重建当中,这样能够尽可能地恢复建筑物质原貌。

(二)教学保护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其文化体系得以传承与延续,不能再资源开发或是其他任何情况下“断流”,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渗透到教学当中,通过对青少年甚至是幼儿的教育、引导,来加深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与认识,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将幼儿园或学校环境建设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可以将传统的少数民族装饰文化应用到环境建设中,按照各民族传统形制对柱头、门框等进行装饰,利用各民族常用的色彩对环境进行涂色。教室内可以挂一些教师和学生一同绘制的民族风情绘画。每周选定一天作为“传统服装日”,当天所有的教师、学生,都要身着自身民族的服装,打扮干净、整洁。总之,要为幼儿创建一个民族文化氛围浓重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加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每当各民族重大节庆到来时,都要举行相应的活动,加深青少年乃至幼儿对其自身节日文化的了解,开设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向他们清楚讲解其自身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历史,等等。

(三)人才保护

对于各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艺人,我们应当将其作为“国宝”来对待与保护,因为很多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与民间技艺都掌握在这些人手中,如果这些人得不到保护,很多的艺术与技艺就都将消失,所以说这些人是“国宝”并不过分。在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当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应当积极地介入,尤其是文化部门要牵头,对各少数民族的民间艺人进行收罗、统计,并对他们的个人信息以及专长记录归档,为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岗位,并使其专长得到发挥,体现出他们的价值意义。例如:可以将这些人安排到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教育教学,这既有利于学生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与技艺的传承。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这些身怀“绝技”的人组织起来,编纂各民族民间艺术与民间技艺资料,采用文字、照片以及录像的多种形式,记录这些艺术与技艺的创作表现形式,以形成珍贵的文化档案。

(四)立法保护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当中,我们还必须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尤其在资源开发这种比较“刚性”的需求下,我们更需要法律来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力度。梳理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方面在人权保障和产权保障方面的空白、漏洞,按照人权、产权层面的文化权利这两条线的思路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体系。要注意:一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中央、地方,人大和行政系统的法律制度协调一致、权责明确;二是制定一部全国性的、专门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如《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法》。这样的法需界定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内涵和外延,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享有主体,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障方面的职能和责任,及相应的执法主体,特别是财政扶持的力度量化标准,还有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决策的参与权,义务主体不履行职责的责任和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受损的救济措施。地方立法在上位法基本原则下,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如凉山地区,要更富地方特色,更富操作性。地方立法还要特别注意:一要针对当地具体少数民族文化立法,作细化具体的规定,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国家的民族政策、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二要吸收少数民族同胞代表有效参与立法。参与原则是参与者表达其意愿,了解各种利益博弈,理解和宣传法律精神的重要程序保障,也便于少数民族同胞更了解和保护本民族的民族文化。

(五)推广发展

保护凉山少数民族文化,还应当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推广向市场,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够了解到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并积极地参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这是确保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例如,政府可以出面协调当地的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对凉山各个少数民族的特色工艺品、艺术品进行市场化的批量生产,并面向市场进行销售,这一来可以提高凉山少数民族同胞的经济收入,二来可以有效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非常有利于凉山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凉山的国际彝族火把节、彝族服饰业、银制工艺、餐饮业等都做得很成功。

五、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服饰特色;文化意蕴

提起云南,人们喜欢用“神奇秀丽”、“五彩缤纷”等字句来形容。这里的确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一个让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拥有26个民族,自然风景迷人,民俗风情独特,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其中的服饰文化更加灿烂夺目,堪称是“民族服饰的王国”。如:傣族的长筒裙,面料轻薄,色彩淡雅明快,结构简洁;彝族撒尼姑娘的“彩红帽”,以红、黄、绿、白、青、蓝、紫7种颜色丝绸配制,外沿镶制银泡,右侧还垂吊着一串串珠和一绺黑发,走路时串珠左右摇摆,洋溢着青春、妩媚,极为靓丽。

再者,云南素有“民族文化的富矿”、“影视拍摄的天堂”等美誉,26个民族浩如烟海的自然、文化资源,可以说是影视艺术创作素材的宝库。像《五朵金花》、《阿诗玛》、《花腰新娘》等生动地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魅力。其中,各民族独具异彩、赏心悦目的服饰,连同人文内涵、风土人情、民族歌舞、神采风貌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艺术这一传播媒介,向世人诉说着这里的传奇故事,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

文化学者金光在《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中指出: “文化,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强调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通常总是包括了语言、文字、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内容。事实上,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具体生活的所有方方面面。”①影视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服装这一艺术形式,把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化的形象,使剧中的人物形象从抽象变为具体,从平面变为立体,犹如身临其境,活灵活现。同时,影视艺术又以特定的虚构形式去折射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服装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它不仅仅是一种服务于电影艺术的道具,而且服装本身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的标签,它向我们诉说着剧中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信仰、性别角色、政治倾向、民族归属、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信息。

服饰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着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质,不同的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各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源流。因此,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不论形式的古朴庄重或轻盈潇洒,色彩的艳丽或淡雅,都是每一个民族尊严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向心性、认同性的形象体现。”②所以,丰富多彩的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资源成为众多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视觉元素。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以“大众趣味为标准,追求感性化,娱乐性,并与大众传播媒介、商业社会结缘”,③因而具有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涵盖多数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因此影视文化具有广泛的受众群。同时,影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视觉艺术,其中的服装通过一系列因素如剧情、演员、场景、音效等的烘托,显现出超乎生活服装的魅力,进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与心灵上的愉悦。近年来,正是由于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大量热播,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独特魅力。下面我们就以几部经典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来解析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色。

1.电影《五朵金花》服饰特色

剧情简介:《五朵金花》拍摄于1959年。1960年它在全国隆重放映,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年,在国外上映并获得巨大的成就。本影片讲述了在云南大理的“三月街”盛会,一对白族青年阿鹏与金花相识并相爱。他们在蝴蝶泉边定情,相约明年再会。翌年山茶花开时,阿鹏如期而至,但未见金花踪影。痴情的阿鹏便开始了遍及苍山洱海的寻访。他不知金花的姓氏地址,连续与4个金花姑娘闹出了一段又一段有趣的误会。最后,在定情的蝴蝶泉边,阿鹏终于找到了他心爱的副社长金花,其他4位金花也到蝴蝶泉边为他们祝福的故事。

白族是一个崇尚白色的民族,我们从一首白族民歌中的一段可以看出,白色确实是白族人民最为宠爱的色彩,并且与他们的服饰密不可分。

白白月亮白姐姐,

身上穿件漂白衣,

脚上穿双白布鞋,

披张白羊皮。

这首白族民歌中的片段,歌颂的是一个理想中的白族姑娘。她身着白色的服饰,婷婷站立在皎洁光亮、清明如水的月色里,显得多么的晶莹光洁、纯洁美丽。正是月光如银,美人如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白族姑娘的美丽是和白色分不开的,是同皓月,是同白色的服饰分不开的。白色,正是白族男女服装的主色调。白族女子的衬衣、外衣和头饰上的缨穗,男子的对襟衣和包头,基本上都是白色。④白族人民对白色服饰如此偏爱,并不是说他们排斥其他色彩。其实,白族在突出白色的同时,也很注意白色与其他色彩的搭配,相辅相成。如白族妇女的衬衣多为白色或翠绿色,上衣外罩一件无袖坎肩,色彩一般为红色、蓝色、紫色或黑色。这样,衬衣与领褂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服饰搭配总体给人一种明快、纯净的感觉。

镜头一描述:电影《五朵金花》影片开场,阿鹏骑着马前往三月街参加男子“赛马”比赛,途中巧遇一起赴会的副社长金花和姐妹们,由于她们的马车轮子坏了,停在了路途中,阿鹏是个出色的铁匠,他帮助姑娘们修理好了马车轮子这一镜头,此处的副社长金花一直是用草帽半遮着脸,显示出纯情少女情窦初开时娇羞的神情。白族服饰的魅力通过金花的装扮表现得淋漓尽致,“白色上衣,外套紫红色条绒领褂,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脚穿绣花鞋”,鲜艳的色彩,荡漾的花朵缤纷,展露出青春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拘束的表情又掩饰着欲望的膨胀。在观看影片时,我们的审美感官使我们穿越时空的障碍,与影片中的人物畅谈,依靠我们的想象去填补人物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同时在时代变迁的长河中,审美心理的变异又使得观众观赏时领悟到新的审美感悟,从而使作品生发出更多的价值和内涵,获得源源不断地生命力。

影片中人物的服装描述:电影《五朵金花》中人物的服装主要源于20世纪初期与中期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服饰。那个时期,白族服饰的基本款式、色彩喜好承袭的是传统白族服饰风尚,其服饰的基本特征变化不大。主要为:男女服饰均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美、以白色为贵。女性上装穿白色上衣,衣的后片比前片长,腰间系各种颜色的绣花围裙,外穿无袖红色或黑色金丝绒坎肩,在衣袖口、裤口上也绣上色彩艳丽的花边,整体装束结构映衬协调、色彩对比明快,浓艳而又庄重,线条美丽苗条。其实,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白族很喜欢红色,他们认为红色喜庆、吉祥,穿着既精神又辟邪,另外红色还代表了白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象征着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所以,再素雅的颜色,也要用红色来点缀一下;男性的上装一般是白色的对襟衣和黑色的领褂;男女下装均是白色或蓝色的吊裆直筒长裤;男性头饰是白色或蓝色布包头,而女性的头饰有包头、头帕、帽饰等多种形式,因年龄和地域而有所不同。

镜头二描述:影片结尾五朵金花一起出场的场景,她们的服饰装扮各具特色,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如图1)

副社长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无领紧袖衬衣,外罩无袖紫红色金丝绒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此围裙束紧腰身,恰到好处地显示了女性的体态并给人一种朴实、精干、俊俏、大方的感觉;此外,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下装穿浅蓝色长裤,足穿绣花鞋,肩挎绣花包,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缀着一束雪白的缨,似缓进的旋律,给人无尽的飘逸、洒脱、秀美之感。

炼铁厂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无袖蓝色坎肩,前面系浅灰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拖拉机手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红色无袖偏襟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畜牧场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浅绿色无袖偏襟坎肩,前面系黑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装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积肥模范金花的服装装扮:上装穿白色衬衣,外罩无袖紫红色金丝绒偏襟坎肩,前面系灰色缀有绣花飘带的围裙,下穿蓝色长裤,在衣袖口、领褂门襟、下摆、裤口上也绣有色彩艳丽的花边,足穿翘头绣花鞋。

从总体上看,白族女性服饰给人一种简单中透出丰富,浓重中衬托出秀美的感觉。(如图2)

影片中男性的服装描述:

采药爷爷的服装:深蓝色布包头,上装穿浅灰色对襟衣,外套黑色右衽坎肩,再罩一件对襟灰色羊皮领褂,下装穿深蓝色宽脚裤。

管闲事老叔的服装:深蓝色布包头,上装穿浅灰色对襟衣,外罩深灰色右衽坎肩,下装穿深蓝色宽脚裤,腰系装草烟的黑色布腰带。从整体上看白族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

阿鹏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对襟衣,外罩黑色领褂,下装穿白色宽脚裤,头饰为白色布包头,垂下尺许。(如图3)

2.电影《阿诗玛》服饰特色

剧情简介:电影《阿诗玛》拍摄于1959年,是根据流传于云南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中间的一部著名的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改编而成,影片以阿黑、阿诗玛反抗封建贵族势力的不合理婚姻为主线,塑造了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阿诗玛和聪明、勇敢的阿黑这两个撒尼青年的典型形象,颂扬了他们的传奇爱情故事,极其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阿诗玛》是一部反映云南彝族撒尼人的爱情悲剧电影,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取材于撒尼人的日常生活,表现得自然而富于生活气息。

镜头一描述:姑娘们在河边洗麻的镜头,那一把把甩出又拉回的麻不但是她们的劳动工具,也是她们传达美、渲染美的“助手”。尤其是姑娘们排成行边唱边舞时,她们靓丽的服饰色彩(白色、蓝色)与身边的山川、河水相互交融,互为一体,此处导演摄制了一个水中倒影的画面,更给撒尼姑娘的袅娜、多情蒙上了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愈加显得美丽动人。(如图4)彝族撒尼人勤劳、美丽、善良、智慧、纯洁、勇敢的形象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镜头二描述:影片开场阿黑头缠青布,身着黑青色布衣,下身配宽裆黑裤,就取自彝族“尚黑”的习俗,男演员“碗盖头”、“英雄结”头饰的选择,更显现出彝族男子英勇的气质。此外,影片中对于一些民俗细节的选定都十分的考究,如阿诗玛所戴的“彩红帽”(如图5)就是根据彝族撒尼人“扯下天上的彩虹做成姑娘的头巾”的民间传说来制定的,而这些环节对于刻画人物形象,增强民族特色都起到了极佳的效果,同时借着这个机会向世人展示了云南彝族撒尼人的生活习俗和审美习惯。

我们将影片中的人物服装分为两类:一类,正面人物的服装;二类,反面人物的服装。(如图6)

正面人物的服装描述:

阿诗玛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宽袖斜襟长衣,长略过膝,侧缝开衩至腰。长衣小圆领蓝底镶彩色花边,袖口、斜襟、下摆拼接一块蓝底布并绣有精美的花边,前面系蓝色围腰,下装穿蓝色宽脚长裤,脚穿勾尖绣花鞋,耳戴细环,手戴银镯,配挎一个长穗绣花包。整体装扮典雅淳朴,体现出影片中女性的纯洁、大方。

阿黑的服装:上装穿白色对襟衣,外罩白底镶蓝色布边的麻褂,头缠青布,下装穿宽裆黑色长裤,腰缠红布,左耳贯大环,脚穿黑色布鞋,浑身上下显出粗狂和强壮,给人以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反面人物的服装描述:

热布巴拉的服装: 热布巴拉是封建传统贵族的代表,其上装为深色对襟衣,外罩对襟黑色绸缎领褂,并在领口、袖隆口镶无数的银泡,头缠黑布包头,下装穿黑色绸料长裤,左耳戴大银环,手戴银戒指。整体着装给人一种富贵、权衡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封建贵族蛮横霸道的特征。

阿支的服装:阿支依仗父亲的势力,蛮横无理,仗势欺人,上装穿暗红色对襟衣,外罩无领深红色绸料对襟领褂,领口、门襟、袖口镶银泡,头缠深灰色包头,手戴多个银戒指,下装穿深红色绸料长裤,整体装扮使其封建贵族蛮横无理,仗势欺人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传统是历史的积淀,不同的民族,因为时空状态的不同,就会形成一定时期的不同心态、不同的意识和不同的文化、相对后人来说是传统。传统是历史的痕迹,而流行则是时代中某个较短时期的烙印。”⑤其中,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是它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和积淀,是长期的民族文化精华的积累。通过少数民族服饰,我们可以珍藏传统与美学文化,并且通过视觉的方式传递大量的社会生活讯息,所以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风采,为我们丰富自己,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认识服饰特征,总结服装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元素为我们艺术创作、服装设计提供了现成的素材资源。

注释:

①金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1月,第3~4页

②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上)》,载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年1月。

③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5页。④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4月,第1页

⑤张星:《服装流行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10月,第62页。

参考文献:

[1]段炳昌.南诏大理国的流风遗韵―穿越白族民俗长廊[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2]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星.服装流行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金光.艺术与文化――艺术的本质和世界性的民族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5]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上) [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

[6]李靖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浅谈(下) [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

第11篇

ぃ酃丶词] 《傲蕾•一兰》;黑龙江流域;达斡尔族;萨满;原生态服饰

2010年5月,笔者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的哈拉新村考察,进村便见到当地标志性的人物雕像高高竖立,据说该雕像是根据电影《傲蕾•一兰》中女主角――傲蕾•一兰的形象雕塑的,突然想起童年时曾看过《傲蕾•一兰》,于是重温该片。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少数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片,故事发生在清代1643~1654年间,沙皇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对当地人民施以野蛮掠夺与屠杀,达斡尔族姑娘傲蕾•一兰,联合鄂温克、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抗敌,彰显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该片成功塑造了傲蕾•一兰这一英雄形象,并以她的姓名命名,傲蕾是名字,达斡尔语是“山”的意思,一兰是部落名称,又名“依兰”,即现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傲蕾•一兰,即“依兰部落的傲蕾”之意。

影片所展现的黑龙江流域,并非贫瘠的“亘古荒原”,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鱼类资源及森林资源。“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形象描绘出其丰饶景象。在这片神奇黑土地上生活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形成了以狩猎、渔猎、游牧和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黑龙江流域各少数民族人民已完全融入自然怀抱,视己为自然之子,渴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并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自然万物。各民族人民把对大自然的崇拜、依赖、期盼等原生态民俗信仰都通过服饰表现了出来,创造出独特的原生态服饰。这里的原生态是指自然界最初的、最原始的状态,其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片中三个少数民族的日常服饰及萨满服饰都充分显现出这种原生态特色。

《傲蕾•一兰》中ず诹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日常服饰

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裔, “达斡尔”意为“开拓者”。鄂温克族,其族名意为居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因为饲养驯鹿,又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曾为“东方雄族”的赫哲族,是黑龙江流域原始群团之一。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黑龙江流域的气候条件和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三个少数民族服饰上均留下了浓重的印痕,其服饰就地取材,因此创造了人类以兽皮、鱼皮及桦树皮为材料的原生态服饰。

(一)兽皮服饰

片中傲蕾•一兰所戴的狍头皮帽,栩栩如生,很有特色。狍头皮帽是将狍子头皮连角整个剥下来熟制后制成的,帽子毛朝外,双耳、双犄角耸立,并用黑白色布或玻璃球做眼睛。狍头皮帽的产生与原始狩猎有关,猎人打猎时,戴上狍头皮帽,将兽皮毛朝外披在身上,伪装成野生狍子模样接近野生动物。狍头皮帽在鄂温克和赫哲人中也普遍流行,极富传奇色彩。

达斡尔人的兽皮服饰,多用狍皮制成。狍子是黑龙江流域数量最多的一种食草动物,其皮可制作皮衣、皮裤、皮套裤、皮坎肩、皮帽、皮靴、皮手套等。达斡尔人的皮衣宽大厚重,多为右衽袍服。男子袍服的狍皮光面朝外,其衣领、袖口处镶细毛皮,袍前下摆中间开衩,便于骑马,男子束腰带,脚穿绣花皮靴。男子兽皮服饰分为狩猎皮袍、务农皮袍等不同类型。除狍头皮帽外,男子还戴狐狸、水獭、貂、猞猁等动物皮毛做的帽子。片中的女子冬季服饰以皮袍、皮裤、软皮靴为主,女袍较长且装饰位置有别于男袍,其左下摆开衩,并补绣黑皮剪花,既美观又可防开衩处破裂。皮手套有三种形式,其中套袖手闷,由筒式套袖和手闷组成,套袖用狍腿皮制作。手闷的四指尖端呈半圆形,拇指上装饰着鹿头图案,在拇指上端横开一个口,手可伸出,便于劳动;另一种五指手套,用狍子短毛皮制成,狐狸皮镶边,五指上补绣指甲、关节图案;还有一种儿童狍皮手闷子,用皮条连接两只手闷,以防丢失。

鄂温克人的兽皮服饰多以马鹿、驯鹿、袍皮、罕皮制作,其中鹿皮最多。女子服饰中,鹿皮束腰对襟长袍最有特色,在长袍的大翻领、紧袖口边及裙下摆处都镶着红、蓝、白色条饰。长筒软底靴上饰以蓝色为主的云卷纹及鹿角图案。鄂温克人的皮制背带式挎包,粗犷而雅致,其长方形包上有蓝色镶边装饰的皮制复盖,上面补绣以红色为主的对称图案,底边垂皮条穗饰。

赫哲人在清代一直沿袭着夏用鱼皮衣、冬穿兽皮装的习俗,兽皮中的狍皮、鹿皮、狗皮等都有应用。男子穿动物毛皮缝制的长袍,衣襟宽大,袖口适中。下穿长裤,寒冬时长裤外套裤管肥大的狍皮套裤。男装下摆多镶黑色云纹装饰,赫哲人崇敬黑龙江乌黑的水色,因此,服饰中多用黑色。

黑龙江流域各少数民族的兽皮服饰,充分体现出古朴稚拙、粗犷豪迈的原生态服饰情致。

(二)鱼皮服饰

影片中赫哲人总是伴着渔船、渔网出现在江边,因为捕鱼是其主要谋生手段,赫哲族服饰用料仍就地取材以鱼皮为主,故有“鱼皮部”之称。赫哲人以大马哈鱼、鲤鱼、鲢鱼等鱼皮为原料,通过熟皮工艺使鱼皮变柔软,数张鱼皮拼剪后用鱼皮线缝合,便制成了长衣、套裤、}B、帽子等鱼皮服饰。

女子穿鱼皮长衣,很似旗袍,其腰身窄、底摆呈扇形,袖管短宽。长衣的领口、袖口、衣襟、裙摆上分别用补花等手法饰以鱼皮、鹿皮图案,形成别具一格的浅浮雕效果,并用染色的皮、布镶边。冬季戴瓜皮状鱼皮帽,帽顶用兽尾或羽毛装饰,两侧有帽耳,内缝紫貂皮,帽下连着绣花披风。柔软的鱼皮五指手套多为土黄色,手背绣云纹图案。女子爱戴由鱼骨、鱼刺磨成的佩饰,展现出北方渔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男子亦戴绣花鱼皮帽,穿大襟长袍,并用鲶鱼骨纽装饰。男女都穿鱼皮}B鞋,像半筒靴,包括}B身、面、三部分,其鞋帮和鞋底是用整块鱼皮做成的,并用鱼皮条做带子。冬季在}B内蓄些乌拉草或套上狍皮袜头,深受赫哲人喜爱。

赫哲族鱼皮服饰中,图案纹样具有很强的原生态特色,如鱼皮自身的鱼鳞形图案,保持着天然鱼鳞痕迹,清新自然、风格独特。受自然现象启发产生的抽象纹样,如太阳纹、月牙纹、星纹、云纹等;受水波启发的水波纹,几乎均为“S”形图案,是典型的赫哲波型纹饰。还有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的旋涡纹及受渔网启发的网纹等,浸润着浓厚的渔业文化气息。

赫哲族鱼皮服饰不但古朴美观、轻便耐磨、防水抗寒,而且用布能做的服饰,赫哲人用鱼皮都能做,可见“鱼皮部”名不虚传。

(三)桦树皮服饰

黑龙江流域桦树丛生,这里的人民接受了大自然的给予,使桦树皮变成了桦树皮帽、桦树皮鞋和桦树皮针线盒等 。《傲蕾•一兰》中,人们夏天戴的桦树皮帽呈锥形,似斗笠,帽面装饰花纹,十分美观。桦树皮帽的制作方法是将桦树皮卷成锥形,用麻线缝好,用桦树皮制成帽箍放于帽内,帽檐内外用桦树皮贴边,在接缝处涂些松脂,既避雨又遮阳。

鄂温克族是使用鹿纹装饰最多的民族,桦树皮服饰的装饰纹样多以鹿角纹、鹿头纹为主,装饰技法多以压花、刻花、画花、点刺花和拼贴为主。

赫哲族桦树皮帽的帽檐上刻有云纹、花纹、水纹、鱼纹及鹿纹等,轻巧美观。

达斡尔族的桦树皮帽的装饰手法中,镂刻纹和绘画纹是其他民族没有的,是一种艺术创新。原生态桦树皮服饰表现出狩猎民族的纯真情趣,装饰风格粗犷豪放。

从《傲蕾•一兰》中我们看到,由于各族首领向王朝进贡,皇室以布匹、绸缎等作为回赏。清代后,布匹开始输入三姓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并逐渐普及到民间。因此,片中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已开始接受穿着布制服饰了,条件好的人甚至可以穿丝绸服饰了。

《傲蕾•一兰》中拉杜儿•西窝土的原生态萨满服饰

萨满教是以万物有灵信仰为基础的原始宗教,萨满是人扮的神,传递神灵旨意,沟通人间与鬼神世界的联系。正如影片中沙皇远征军队长――叶•哈巴罗夫所说:“萨满是本地土著的神权代表,他负责传递神的意志,谁也不敢违抗。”片中,在雅克萨,鄂温克萨满拉杜儿•西窝土声讨侵略者时说:“我们信奉萨满教的神是实实在在的,是天地、风雨、雷电、高山、大河。”侵略者叶•哈巴罗夫说:“我们让你当总萨满,连你的法衣也给你换成用红色锦缎做的袍子。”萨满答道:“不,为什么要穿你们的红袍子,这块土地跟你们沙皇毫不相干。”这里提到的法衣即萨满服饰,在进行祭祀等活动时,萨满要穿着最能显示本民族神灵崇拜的萨满服饰,包括:神帽、神衣、神马甲、神裙等。

从拉杜儿•西窝土的萨满服饰中,明显看出自然崇拜的痕迹,是古老的崇拜天地、大河、高山、树木、雷电等意识的再现。如在萨满神帽、神衣袖、神裙上都挂有红、黄、蓝等色布条,象征着彩虹,萨满神灵附体时,便由这条彩虹通向天空。在萨满服饰上,还悬挂有日、月、星辰及雷神装饰,如蓝色马甲背后,有一公一母的雷神装饰,雷神本是灾神,但人们渴望其能变成善神而加以崇拜。马甲后背上边绣有红色圆形日神和黄色弯月形月神,下边悬挂五面铜镜,中间的大铜镜为太阳神,在太阳神铜镜的四角各挂一面小铜镜,代表四方神。原始狩猎时期人们对日夜交替、时辰变化都是依据日月星辰变化来掌握的,萨满服饰表现出以大自然中天体为内容的原生态民俗信仰文化。在鄂温克萨满服饰中,以山石树木为内容的大自然崇拜也有所反映,如裙腰及裙带条上,绣有山石树木河流等图案,其中绣的“托若”树,即白桦树,代表宇宙树。

在鹿皮制作的鄂温克萨满服饰中,依然可见图腾崇拜内容,服饰镶挂着各类兽禽图案及其骨、羽,如仿鹿的骨骼、皮毛、血脉等形体结构制作的装饰,是萨满教灵魂观的表现。帽顶铜制的两只鹿角,代表神灵与鬼相斗,鹿角杈数的多少是萨满等级的象征,这种原始鹿图腾风格的萨满服饰与原始狩猎关系密切,因野生动物是狩猎者衣食的主要来源,形成了人们对动物的崇敬、恐惧等意识,从而产生了图腾崇拜,重近百斤的萨满服饰,充满了原生态神秘色彩。

萨满服饰绝非简单的日常装,而是原生态宗教服饰,其中任何物件都与萨满教观念融为一体。由于各民族信仰萨满教的背景不同,萨满服饰略有差别。

由于达斡尔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其民族史只靠口口相传,因此傲蕾•一兰这一人物是否存在无从考证,但她就是历史上抵抗沙俄入侵的达斡尔族女英雄的一个缩影。这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的影片,不但丰富了我国少数民族电影,更为重要的是为人们再现了17世纪中叶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独特的服饰,影片中如此丰富且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服饰,真实得让人有返璞归真之感。该片能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其服装设计师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 李延芝.富饶神奇的黑龙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 鄂晓楠, 鄂•苏日台.原生态民俗信仰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第12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渔猎;民族服饰;数字化

一、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服饰现状

地处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居住着特有的渔猎少数民族,其中有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在解放前,这些渔猎民族以捕鱼和打猎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蕴育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习俗,其中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兽皮服饰,赫哲族鱼皮、树皮服饰就是其民族文化的精髓。

然而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巨变,国家的政策的出台,渔猎民族的生产方式大多由渔猎转型为农牧。从生产方式的结构变化,到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加上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外来文化的冲击,多种艺术融合等等因素都对渔猎民族服饰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黑龙江渔猎民族的服饰多属于皮服,如:鄂伦春族的狍服、赫哲族的鱼皮,加工环境较差,制作技艺讲究、繁琐,加之子承父业等保守思想等因素,使得能够掌握制作方法的人少之又少。为了挽救即将消亡的渔猎少数民族服饰,国家将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的兽皮制作工艺等被列为重点非物质遗产。

二、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服饰传播方式探索

1.传统传播途径的局限性

目前,关于渔猎少数民族服饰的传播主要指手工艺技能的传播,主要为族内传播,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有部分技艺简化或丢失。如何将这些民族服饰的精髓传播出更是难上加难。就目前传播情况来看主要为面对面动态传播和静态展传播两种途径。面对面动态传播即师徒传承,局限性比较大,延续至今,赫哲族只有7、8个人会做鱼皮衣服,而掌握鄂温克族桦树皮帽子制作技艺的人更少。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有关于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的静态展,包括袍皮、鱼皮、树皮等服饰,但展品只是给予参观者一次的视觉体验,能够深入了解的人很少。在现有的黑龙江省非物质遗产官方网站里,也有一些关于渔猎服饰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但却缺少互动性,效果大大减半。

2.数字化传播的探索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记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推陈出新。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语言、文字、声像得到富有情感的真实保存。构建网络数字博物馆,将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民俗生活方式及相关艺术元素生成过程进行数字化储存,用活态文化的方式展示民族服饰传统制作工艺过程和精华。使受众在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上自主化的对信息的选择、生产、传播和接收的过程进行选择,让受众兼具传播者的身份,积极有效建立起极具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在像渔猎民族服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语境丢失后,数字媒体媒体为其新生提供可能。

目前黑龙江省部分的渔猎民族服饰数字化已开始,数据库正在搭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数字传播所需条件还不成熟,通过网络媒体来呈现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的动态过程还处于萌芽阶段。

三、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服饰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构建

为了尽可能地将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保存下来,笔者提出,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建立专业网站、数字化传播实施的构建三步来达成。

1.建立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数据库

首先,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黑龙江渔猎少数民族服饰进行学术分类以及信息化储存,建立完整的素材数据库以及资料性的符号库。在进行数据库采集时,先要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类,如:民族、服饰种类,再明确采集数据时需要录入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应包含那些内容,如:服饰所属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结构造型、手工艺流程、发展现状等等。之后进行的数字化工作是建立在这些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即,建立黑龙江渔猎民族资料库,将搜集的文字资料、样衣及细节图片、影像资料编辑保存于存储盘中,便于检索。建立素材数据库、资料性的符号库及图像检索等技术。

2.制定传播策略

根据目前黑龙江省渔猎民族的传播状况,设计出以下四个传播方案:

(1)建立互动性专业网站

将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相关的文字、图像、音视频数据作为题材构建专业性网站呈现给受众,扩大了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的传播和交流范围,吸引人们对渔猎文化的尊重、包容,同时将文化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创新开拓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的新思路。

在网站设计时要注重网站的线上线下的互动性。用户可以通过登录进入数据库,检索要了解的内容,并对民间工艺大师、民间艺人艺术理念、设计思路、艺术作品等进行观摩学习。在网络上展示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鼓励用户上传图片展示自己有关渔猎服饰的作品,以传统手工艺技能为平台进行渔猎民族皮服制作技艺的双向互动。由于材料的紧缺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上传作品的用户可以用其他的服装材料代替兽皮、鱼皮及桦树皮,只需要其作品中的某一个设计点或某部分加工制作方式与渔猎服饰相吻合。可以在网站中专门设有论坛,激励用户实际动手制作具有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特色的服饰相关产品,并择优进行生产加工成衣、舞台服装、旅游纪念品等。这一系统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固定人群,如在校大学生、资深服饰加工爱好者。同时,系统兼具渔猎民族皮服制作技艺的录入功能,将渔猎民族皮服制作技艺的继承人或保护工作者、研究专家学者等设定为该板块的版主,提供录入和整理渔猎民族皮服制作技艺的网络平台。

(2)创建基于GIS的传播方案

GIS即是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黑龙江渔猎民族服饰的GIS系统可以建立在建立在民族服饰信息地图上,根据其实际经纬度坐标,将黑龙江省渔猎民族服饰添加到地图上,使受众可以清晰的了解黑龙江省渔猎民族皮服技艺的历史演变和地理变迁,感受到黑龙江渔猎皮服技艺文化空间、物质空间及历史演变。地图上对研究范围内每一个渔猎民族及其服饰的每个历史时期技艺都会做标注,并且每个标注会有相应的链接,链接里有对应的服饰文本、图片、音视频内容。用户在浏览后,可以将浏览内容及位置标注分享到微博、微信、QQ空间等其它媒介上,借助GIS传播方式可以扩大分享黑龙江省渔猎民族服饰网络平台中的内容,不仅为研究的专家和爱好者提供有效服务,还可以对比同时期其它相近的民族服饰,体现地理位置和生产方式所产生的民族服饰的相同点和差异化,缩小了地域化研究差异,促进中国整体民族服饰的研究进程。

(3)多媒介传播的方案

单纯的以PC机为终端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摄取信息需求,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移动终端的传播方式已随处可见,方便小巧的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信息。将黑龙江渔猎服饰的相关信息内容向移动端推送,可以让受众更快捷的接触兽皮、鱼皮、桦树皮服饰的设计理念及手工技艺,构建良好的民族服饰传播氛围。可以开发以渔猎民族服饰为主题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用户注册登录后可以方便地获取渔猎服饰的各种图文资料及音视频资料,并且可以做一些互动性的设计,如用户可留言、上传作品或开发相关游戏互动环节。多媒介的传播方式有助于构建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氛围。

(4)三维场景还原的传播方案

运用OpenCV开发三维场景还原,还原渔猎民族皮服制作的真实情景。三维场景还原首先呈现给用户黑龙江渔猎民族每种服饰的大体框架,具体到每种服饰还要用户自己通过界面上的不同菜单选择其半成品及成品的制作。如:点击进入赫哲族鱼皮服饰的制作菜单后,将会出现鱼皮原始材料即制作流程中的第一步获取鱼皮,再根据鱼皮衣的制作流程分步骤的指导用户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在视频中出现的场景都是以漫游动画的方式三维呈现的,通过虚拟空间模拟真实鱼皮服饰的制作过程,使受众感受到鱼皮衣技艺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赵彦越.黑龙江省桦树皮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传播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7.

[2]张艳.试探黑龙江流域渔猎文化手工业技术的传承与策略[M].哈尔滨:艺术研究,2014,4.

[3]朱思颖.桦树皮制作技艺的数字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