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7:5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政管理体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一、行政管理的原理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机关运用行政权利以实现国家职能与利益的执行和指挥活动。是国家赋予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使其在职权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力,保证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贯彻执行。它的活动形式是通过行政行为实现的。
(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在以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质下,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大程度上都被乡镇政府对地方事务实施的管理体制限制了。自1992年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们发现,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甚至成为阻力和障碍了。经济基础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第二、目前存在的弊端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1.财政状况恶化,负债严重,缺乏支持经济发展支撑点。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支出远高于财政收入,财政缺乏充足稳定来源,支出压力巨大,只得靠吃上级定额补助解决一系列问题。在税费改革前,主要靠“三提五统”。税费改革后,主要靠农业税及其附加,少量零星工商企业税收。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发达乡镇,其财政收入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就全国绝大多数乡镇而言,是非常不理想的,取消农业税后,虽然上面有一定量财政转移支付,但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问题。
2.乡镇管理体制的深层矛盾在农村税费改革更加凸显了出来,急切要求我们对乡镇机构的改革有一个深入的推进。税费改革后,原乡镇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事不分、机构重叠、办事推诿、人员臃肿,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都全面的暴露了出来,迫切要求我国改革相应的乡镇管理体制,建立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3.随着中央支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农民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要求更高,旧的公共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群众意见大。在职能、机构、人员和效率上做文章,建立新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旧的行政管理体质工作效率低,行政效能不高。乡镇机关内设多个机构,职责得不到有效统一,指挥不得力,决策的效率得不到提高;因此,必须破旧立新,彻底改革原有乡镇管理体制。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途径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面向21世纪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1)在乡镇政府去留上这个问题上,乡镇政府作为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代表者和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在全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将长期存在。但其终极目标必将实现乡镇自治.(2)在乡镇规模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撤并,扩大乡镇规模,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3)在乡镇政权职能上,弱化经济管理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4)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从而提升基层民主的建设。(5)关于政权运行机制,我们需要监督乡镇政权的运行。(6)在乡镇各站所改革上,引入市场机制,分清职能,理顺关系,进行彻底重建并不断扩大农村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了能够将政府机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实现,我们需要在接下来的七个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增强其宏观调控能力。服务型政府就是在以民为本的理念下,通过法定程序,以为人民服务为首要宗旨并且能够承担相关服务责任的政府。其次,对乡镇政府公务人员进行服务角色定位。其角色定位就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最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第二、政企彻底分开,加快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把资源的基础配置权由政府交给市场。在传统行政体制下政府直接介入对企业事务进行管理,导致企业员工积极性不高,缺乏活力和创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政府应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的管理,但是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济活动。第三、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明确各服务专区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一整套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第四、完善组织立法,实现国家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建立健全法规制度。第五、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力争有新的突破。第六、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社会中介组织将会不断的发展壮大。第七、精简机构,减员分流,适度精乡扩镇。全国各地精乡扩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对乡一级办事处或乡公所的设立,使其作为县的派出机构;其次,主要是扩大乡镇的自,根据各地乡镇实际情况,来进行撤乡并镇。
三、总结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在新形势下志在必行,但在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务实管用的原则。在改革中要不断修正改革路径和改革方式,方法,同时要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公共管理体制。但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从而使其积极稳妥的推进。强化权力下放建立起乡镇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权责体系,从而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乡镇体制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作者:王修达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2]赵树凯:《县乡改革的历史审视》,《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9期。
[3]张晓山:《简析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管理世界》2005年5期。
[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5号。
1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不再是以往的全能型政府,它不会也不能再对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控制,从当今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说,服务型政府必须和市场社会共同分享治理社会的主体地位,它只是社会中的主体之一,它的治理范围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现代政府的职能包括四个方面: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政府按照西方社会契约理论,公民在转让自己的部分权力组成政府之时,也将这部分权力的责任转让给了政府,政府在行使权力之时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对于行政机构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人民拥有权力追究其责任。民主行政服务型政府的民主行政包括两个方面含义,第一方面是在政府内部,政府的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围绕公共服务进行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第二个方面是公民对于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行为的参与,公民有权在行政决策、行政过程监督和行政结果等环节民主参与行政。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笔者综合学术界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主要如下:2.1满足公众公共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不断增多,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后,居民公共需求不断增长,一方面是公众需求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公众需求质量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必须增强自己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迫在眉睫。2.2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政府在某些领域依然起着强大的控制作用,比如我国国有企业依旧控制着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自然资源,民营企业很难涉足。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含义之一就是在一些市场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领域,政府必须退出,让位于市场和社会。2.3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从我国当前的政府工作效能来看,政府工作效率和效果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典型的就如政府繁多的科层等级始终困扰着政府命令的上下传达。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有利于改变以往的传统的官僚制行政体制,简化政府层级,注重政府公共服务效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能。
3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道路选择
3.1树立服务理念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就是需要转变政府行政理念,树立行政服务理念。这一措施主要包括个部分:第一是转变以往的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控制理念,转变以往的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理念;第二树立服务政府理念、以人为本理念、责任理念和合作工作理念。3.2转变政府职能从目前国内外政府职能定位实际看来,我们要将传统全面控制型政府职能集中到四个方面,分别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着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共治。3.3优化行政组织结构优化政府行政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精简政府组织结构,从横向上合并相同职能部门,从纵向上缩减政府组织层级;其次按照政府职能设定政府组织单位,作为因事设职;再次推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改革,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最后加强政府对于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规范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
作者:黄韦单位: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职能正在发生改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行政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公信力得到提升。因此,相关人员有必要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从而促进行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设公共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要明确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目标,还要突出公众的意识,以便行使公共权力,继而使社会公共需求得到满足。为此,要加快公共行政体制建设,以便建立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在该体制的管理下,政府将执行公共意志,并且从事公共事务。通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建设公共行政体制的目标,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打下基础,使政府尽快完成职能转变,继而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实现民主法治管理
以民主为基础进行公共行政体制建设,需要依靠法律提供保障。所以,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将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重点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使公众形成公共意识。而在民主监督和公民授权之下,政府权力的公正性才能得到保障。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我国一些地区实现了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从而为民主法治管理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为了落实该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以便人民直接行使民力,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等目标。在此基础上,政府管理才能够转变成民主法治,政府行政的科学性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实现民主法治管理,是确保人民能够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能够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打下基础。
3落实合理分权制度
在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部门的权力过分集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权力下放政策,从而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但是,权力下放只是对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权力集中带来的弊端。所以,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实现合理分权,从而实现新的制度设计。从转型国家的体制改革经验来看,权力下放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经阶段。当该项改革内容得到全面推进后,管理体制的内在矛盾会得到凸显,从而导致社会管理权力与政治权力不协调。面对这一情况,通过落实合理分权制度,来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宪法上体现公民权力,通过将纵向分权和横向分权结合起来实现地方关系与中央关系的调整。在此基础上,遵循民主法治建设要求,理顺各种权力关系,通过完善政府组织,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进而实现法定化的职权划分。
4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除了需要完成政府职能转变,还要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向社会管理、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的方向实现职能转变。但是,实现职能转变只能使各级政府进行自身职能的履行,容易导致其权力运行偏离公共利益。而实现各级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则能够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并为依法行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讲,政府应该明确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其基本的职能。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才能够消除彼此的职能重叠,使政府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具体来讲,就是中央政府需要加强宏观管理,以便制定国家的战略规划和标准规范,继而使国家法治的统一得到维护。而地方政府需要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实,并且实现对所属地区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和执法监督。
5优化行政管理结构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我国实施了精简机构的改革工作。但从历史经验角度来看,并非是规模越小的政府机构的效能就越高。所以,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确定政府规模,优化政府结构。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政府的效能。所以,应注重行政管理结构的优化,通过提升政府效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次,还要对政府的层级结构进行优化,从而通过减少政府层级使政府的纵向组织链条得到缩短,使政府的内部责权关系得到理顺。通过优化政府结构,不仅能够减少领导层级和职数,还能避免职责交叉,从而使政府工作得以高效开展。
6结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想要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还要明确改革深化的重点和核心,从而使改革工作得到整体推进。因此,本文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展开研究,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作者:高杰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薄贵利.准确理解和深刻认识服务型政府建设[J].行政论坛,2012(1).
[2]黄文平.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C]//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第三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文集,2012.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教学质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77
[中图分类号]G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让高校教育进一步开放,从而促进了传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转型。传统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暴露出诸多弊端,不利于校园秩序的稳固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高校行政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体系,只有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手段来全方位提升各部门的积极性和热情,才能不断整合学校资源,促使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1 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1.1 促进高校管理与社会发展的融合
随着高等教育的开放性不断加强,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提升空间。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来说,能够直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的竞争优势,更好地提升学生未来发展潜能。从长远来看,在未来的几年中,高校将面临生源短缺、招生竞争加剧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不断促进高校管理与社会发展的整合。总而言之,高校作为与社会化发展直接对接的窗口,必须不断实现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改革,为学生发展铸就蓝图。
1.2 保证高校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纪律是成功的保证,对于高校教学来说,要想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积极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为正常的教学活动提供环境支撑。面对越来越开放的高校校园,各类思潮和文化形态涌入学生的视野和大脑,导致他们出现思想异化、行为失控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不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通过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来对教学行为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2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中现存的问题
2.1 行政权力泛化,挤占学术权力
行政权力的泛化降低了行政管理质量,导致学术权力被大大缩减,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让很多教师的业务诉求、合理意见等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和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有效性。高校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必须以学术研究、专业教育为主,而行政权力的泛滥存在致使学术权力没有决定权,不利于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在根本上阻碍了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2.2 服务职能缺失,管理效率较低
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中服务职能缺失,管理效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质量和效果。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灵魂所在,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一切教育管理活动都应该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不断解决师生的教学需求,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机构结构过于庞大、管理方式手段单一、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层出不穷,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质量提升。
2.3 过程控制严格,降低教师动力
高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强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师能力和创新素质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必要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创新与改革对于教学质量提升有重要影响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对此进行了过于规范化的管理,导致具体约束规制和评价体系过于繁杂,缺乏教师活动空间。高校管理体系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并且对于每一个工作细节也进行严格地约束和管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他们主观动力的提升,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短时效应的出现,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2.4 行政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
高校行政教育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让高校教育更加自由化、开放化,这种教学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社会市场化发展的对接。然而,高校的形成管理体制创新却没能反映市场化需求,导致与市场化发展断层。特别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后勤服务越来越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但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阻断了与市场化发展的联系,从而让学校的后勤服务依旧处于一种较为落后的状态,体现出较强的封闭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管理秩序,不利于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阻碍了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3 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措施
3.1 完善二级院系管理工作机制,提升管理主动性
完善高校二级院系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管理者的主动性,有效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具体到实践中,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和实践。第一,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有效均衡高校工作的重心,不断规范和健全二级学院内部管理制度,推进民主决策制度的建立,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等的问题进行明确考虑和思考;充分重视学术研讨工作的开展,创新学术管理体系,有效进行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活动创新,这对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第二,下放财务管理权,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财经政策、法规制度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严格审核年度经费等问题,形成相对来说较为规范化的审计制度,同时还要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编制学院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和业务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等。总而言之,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实践,就必须不断完善二级学院管理机制。
3.2 营造人性、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环境
营造人性、和谐的高校行政管理环境,保证行政管理制度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从根本上来说,高校是人才汇集的重要场所,要想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就必须以提升师生的主观动力为核心依据和工作前提,这主要取决于两个重要方面。第一,高校教育组织应该体现独立化的特点,高校教育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要求教师工作环境、组织氛围都具有一定的自由性,这个过程主要依赖教师的自我约束作用来实现。第二,高校的教育必然要体现创新的特质,大学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充满挑战和创新的,在教学的时候,他们的灵感、思想、思维得到了有效激发,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必须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落实到高校行政管理中去,保证管理秩序的人性化和自由化,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动力,这对于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3 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发展和进步
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发展和进步,应该成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结合时代化发展要求来对后勤保障体系进行必要创新,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果,从而不断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铺就道路。善于打破目前高校管理中的落后性和封闭性,鼓励相关的社会企业竞争,拓宽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只有巧妙地结合社会力量和资金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服务,才能不断规范高校管理质量,这对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总之,对于高校来说,时刻促进合作经营、多元投资模式的形成,不仅能优化高校行政管理体系,同时还能加快高校后勤企业化进程,促进高校与社会市场的有机融合,为高校各项秩序的有效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3.4 实现对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监督与考核
实现对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监督与考核,对于不断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有着无比重要的促进意义。对于高校行政体系管理来说,应积极推行两级管理,保证高校管理权限下移,同时更要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进行严格而明确的考核,保证制度和体系的完整性。首先,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从二级院系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细致与否、工作质量等方面来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通过科学化的方式来对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其次,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监督与考核来说,应保证监督方式的灵活性,只要二级院系的相关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就不应该过分干涉他们的工作方式,而是要给予工作人员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来进行调整,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对于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监督与考核来说,应该给二级学院放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允许其权力过分夸大,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组织,发挥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约束作用,调动二级院系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从而稳定高校工作秩序,为学生未来成长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结 语
高校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教学管理秩序的稳定与否,培育了教学管理者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从客观上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有效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实践,不断完善二级院系管理工作机制,提升管理者的主动性;营造人性化、和谐化的高校行政管理环境、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市场化发展和进步;实现对高校行政管理质量的监督与考核,从这些角度来对高校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保证整个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完整性,不断促进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为学生的健康和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花长友.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与模式[D].南京:河海大学,2002.
[2]李小芬.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
[3]朱泳轶,郑岚.高校行政人员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4(1).
[4]林力.简论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2010(6).
[5]黄晔凯.我国高校服务型行政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
[6]刘胡敏.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6).
[7]刘诗波.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反馈机制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6.
[8]曾艳.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3.
[9]郝贵昌.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绩效管理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0.
[10]胡冠中.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9.
[11]牛亚芳.高校行政管理伦理失范及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0.
[12]张亚靖.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干部绩效考核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0.
(一)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与精兵简政的配恋
转变职能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精兵简政的前提.转变职能是适应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需要,而对政府提出的改革要求.因此.只有实行彻底的职能转变,将那些生产经营职能交给企业;将属于市场调节的职能转移到市场节将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将属于基层的职能下放给基层.使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宋观管理,从部门管理转向行业管理实行“小政府、大社会”的休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才有坚实的基础,梢兵简政才能取得实效,改革成果才能得到巩固。
如果说转变职能反映行政管理体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那么理顺关系则反映了行政管理体制内部各个子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只有理顺了行政机关与党委机构的关系。才能撤并对口重复的党政机构,实现党政之间不对口设里领导职位;只有理顺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关系,才能为精干国家机关提供条件.使整部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只有理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才能更好地合并业务相近的机构.撤销职能重盈的机构.使决策、执行和监督各系统相互支持、协同工作,提高行政效率;只有理顺中央与地方以及省、市、县及乡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职贵权限,才能为各级机关合理设置机构、配备人员提供依据.层层落实精兵简政的任务.
(二)“硬件"改革与“软件”
改革的配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不仅需要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基础上进行梢兵简政,还需要对精简后的机关加强制度化建设,完兽行政运行机制.如果说梢简机构和人员是改革的“硬件”系统,是实现机关制度化建设的前提条件.那么,机关制度化建设就可看成是改革的“软件”系统.反过来又能巩固精简的成果.
因此.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同时,加强机关制度化建设,还要完善行政运行机制.首先要在完兽机制上下功夫、花力气。要建立科学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准确、离效的行政执行机制;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
现代行政是法制行政.要随粉政府职能的转变.相应建立起一套国家、地方或部门行政的法律规范.明确各行政机关的职权和责任,建立、健全各级行政机关的组织规童及行政运行程序.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贵,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失份。
(三)党政机关改革与政法系统工业改革的配密
我国的政法系统,不仅包含粉检察院和法院.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履行粉司法职能的公安系统、国家安全系统和司法行政系统,它有着一支占全国党政群机关人员27%的机关工作人员队伍。政法机关的管理与改革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照搬照套其他党政机关的改革做法。这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根据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明确政法系统内部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之间的具体职责分工,调整规范政法系统的内部领导体制及组织打构.精简上层,充实基层,增加一线工作人员。建立一套正常稳定的人员录用及培训制度,提高人员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事业单位改革也要与党政机关改革相配套.
(四)机关改革与后的服务杜会化的配套
我国党政机关内包含着一个庞大的后勤服务系统,它有着占机关工作人员总数25%左右的工勤人员,这也是各级权关臃种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应包括这一系统的改革。
这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全方位的、综合配套的改革,为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创造了条件同时后勤服务社会化也有利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今后的行改管理休制和机构改革过程中,要进一步推行机关后勤服务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的分开,建立机关与后勤服务部门有偿服务的核算关系,逐步建立统分结合的、对内实行有偿服务和对外实行经营服务的社会化后勤服务体系。
(五)上下级机关及“条块”机构改革的配套
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地方各级也是上级领导下级。这一体制决定了上级机关的改革与下级机关的改革必须配套进行。
1.1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设置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第一,地方环境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不独立,造成的行政管理缺陷导致无法满足实际环境管理需求。部分地方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存在尚未行政独立,而是依附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相关部门。由于行政不独立,会造成执法力度不能满足管理需要,人员配备、经费供给和使用等情况得不到保障,因此阻碍行政管理发展。第二,各地方基层环境管理工作量不同,因此所有基层环境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设置一样就直接导致地方管理机构的设置无法适应管理需求。例如一些以发展对环境要求高或者有较大影响的农业、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市县或者农村,随着产业的发展和地方对经济扶持力度的加大,对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管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部门和人员的配置不能采取“因地制宜”,就会导致有的地方管理资源过剩,有的地方管理资源不足等现象出现。第三,地方经济落后,直接导致地方环境管理部门行政管理水平低。地方经济落后,导致地方环境管理部门经费不足、人员、设备和技术配备落后。因此,地方行政管理质量就低。由于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是致使这一现象出现的间接原因。
1.2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体制,不利于跨区域环境问题的协调
管理对象的自然属性和地域属性,是环境管理区别于其它管理的主要之处。环境管理的管理对象主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并且负责协调这些自然因素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满足各种需求。所以,对于环境的管理是一项涉及领域多、范围广的高度综合的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系对于地域的行政区划,致使在地方环境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行政区划的地方环境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尝尝出现各种障碍。从而导致了地方环境管理质量,甚至影响建立和谐的环境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对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甚至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2.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部门职能
针对目前的情况有效解决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解决目前地方环境管理机构行政职权不独立的问题。有中央环境部门给予支持,帮助目前依附于企业或者其它相关部门的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在行政上独立。严格杜绝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依附企业的现象,保证环境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有针对性的为地方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人员、设备,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等,帮助地方环境管理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达到提高地方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另外,对于地方经济落后,无法依靠地方经济提高环境管理质量的基层单位,给予政策上和经济上的支持,帮助实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目标。还有,通过环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协助地方环境管理机构依法管理环境、保护资源,保障地方环境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
2.2健全环境保护跨部门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协调机制
由于环境管理是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科学等各项学科,影响着人民日常生活、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摆脱目前存在的由于行政区划和跨部门协调,导致的工作开展受阻的情况,是当提高我国环境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在体制改革方面,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仅需要提高经济水平、政治地位,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是评价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所以,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相关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和中央与地方协调机制,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利用,以及在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落实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结语
“十一五”期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总体要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我国政府职能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实现政府转型。更加注重完善行政执法和监督体系、增强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建立社情民意机制和决策咨询机制等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利益问题。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按照国家《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如2009年延边州政府按照《延边州关于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的决定》,向县(市)政府下放111项、下放行政管理权限占全部行政管理权限的52.4%。通过改革,逐步减少和规范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优化政府结构。根据我国地域特点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按照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要求,确定政府部门职责分工,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分清主办和协办关系,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切实解决职责交叉、分工过细、关系不顺等问题。
四是推进依法行政。我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奠定了基础。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延边州政府制定了8件地方性法规,48件规范性文件。执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升。
五是创新管理方式。我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以及人民建议征集、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自觉接受党委领导和人大、政协、社会各界监督,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推行政务公开,将政务公开工作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多样。构建“电子政府”的“三网一库”平台,初步形成了政府系统信息网络结构。
二、我国“十二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为——围绕一个目标:B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两大取向:即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价值取向上做到“效率”和“维护公平正义”不可偏废。实现三大转变:即通过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突出四个方面:即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做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具体来说,将在四个方面强力推进:
(一)转变职能:“一增一减”。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更加关注政府职能结构的调整,这就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增一减”趋势。“一减”即政府会减少对微观活动的干预,强化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切实发挥统筹兼顾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一增”即政府将切实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重解决当前存在的收人差距拉大、城乡差距严重、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矛盾突出等问题。.
(二)理顺关系:“一强一弱”。从中央政府层面来说,理顺关系至少包含两方面:一是要理顺国务院下属部门间的横向关系,二是要理顺中央和地方间的纵向关系。“一弱”即中央将实施向地方不断“简政放权”的分权化改革,从纵向上明确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重点和职责框架,中央政府主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做好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强”即在分权化改革的同时,中央力图遏制地方保护主义发展,建立标准化的政策执行机制并能有力地贯彻中央的法令。其载体就是强化对垂直机构的领导,或者中央部(委)直接向地方派驻机构,有利于建立标准化的政策执行机制(比如工商、税务等机构的权力向省级政府集中)。
(三)优化结构一大一小”。为破除“九龙治水”最终却“无龙治水”的困境,力推大部制改革。“一大”即推进“大部制”改革,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加以整合,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一小”:即大部制改革“小范围、小步伐”循序渐进地分阶段推进。因为大部制改革才刚刚踏出第一步,如果要深人推进,必须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阻力。比如人员分流问题、大部门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问题、大部门约束与监督问题、部门利益膨胀问题、大部门体制改革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等等。
1引言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量的逐渐增加,高校对行政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创新机制的探索,在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实现行政管理的优化与升级。因此,必须要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明确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对策,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2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
高校行政管理活动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正常运营以及教学质量,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普遍缺乏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作用和价值,未能以服务为中心开展行政管理活动。一般来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学术活动的基础之上,并通过行政管理工作辅助学术研究的顺利开展。目前,多数高校没有认识到大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没有围绕着学术活动和开展教学两个方面进行行政管理工作,导致行政管理活动与实际高效需求偏离较大,不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
2.2官本位问题严重
根据实际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官本位问题最为严重。行政权力过多地挤占高校内部的学术空间,高校实际行政管理工作并不能够为高校的学术活动提供正常的支持,导致高校的学术活动受阻,不能正常地展开,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影响高校的顺利发展。另外,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膨胀和冗员现象比较显著,而且这些问题都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职能被较大程度地削弱。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意识都有待提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高校学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1]。
2.3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养不足
由于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和环节较多,工作相比较繁杂,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受到历史原因的影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一般既包括专职从事教育的教师,又包括兼任行政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教师,这种非专职教师的存在也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这些教师在兼任管理工作的同时,需要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到高校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使得教师难以在学术领域获得较大的进步,发展空间被限制。此外,这部分教师通常具有相对比较深厚的学术背景以及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些教师参与行政管理工作,造成高校内部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易引发人才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持续稳定发展[2]。
3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策
3.1坚持以服务为主的工作理念
随着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高校的行政管理需要结合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实际形式进行科学的优化和升级,不能依据原有的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可以通过开展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服务职能的认识,坚持服务第一的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地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校内部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服务职能和管理职能两部分任务,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为高校师生提供从事科研教育以及学术等相关活动的服务,所以需要不断地加强对现有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
3.2创新以理性心理辅导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工作
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还需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以及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责任感,加强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不同岗位和工作职责的管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得每一名行政管理人员都能够胜任自身的工作,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以及工作重点有着全面的认识,从而可以有效减轻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另外,还需要客观性地对待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法,对行政管理工作内容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研究,发现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以及注意事项,使得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能够科学稳定地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因此,必须要明确当前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全面提升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水平,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管理理念,为高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经过30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政府职能规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从1982年到2013年的改革始终都是围绕职能转变进行的,从加强经济管理职能到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发展阶段转变职能有了新的丰富内涵。
(一)整合相近职能。大部门体制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大部门体制要求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新组建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新组建了国家海洋局、国家能源局。这些举措,是针对相近职能和业务相似领域进行整合的结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二)厘清职能边界。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要想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有哪些。做好该做的,管好该管的,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准确规定了新组建和重新组建部门的职能,明确勾勒出每个部门的职能边界,为其履行职能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发挥市场作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提出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以及组建国家铁路局不再保留铁道部等,都体现了政府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四)下放部分社会职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让人民群众依法通过社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此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下放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等,促进基层社会自治组织和各类群团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发挥了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要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合理配置政府职能。合理配置政府职能,就是对不同政府部门进行职能分解,细化各自的职责分工,在制度上解决职能不清、权责不一、执行不畅等弊端,确保将该由政府管的事真正管住、管好、管到位。因此,政府要逐项逐条地分析职责范围,科学界定部门间的职能分工,通过“合并、精简、撤销”等形式来逐步调整机构设置,形成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同时,各职能部门应严格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实现其职能由“全能”向“有限”、由“管制”向“服务”的转变,彻底纠正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并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配置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协商机制,以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府要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围绕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目标来制定与实施相适宜的经济规划,并发挥产业政策的调控作用,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地将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创设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上来。同时,政府应不失时机地采用财税政策来调控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切实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结构朝着恰当的目标转化。
一、当前的“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公安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可概括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这种“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确实在过去的公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以前,它适合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治安状况,因而运行顺畅。但是,随着整个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管理体制所引发的弊端,在近几年来就显而易见了,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条块分割过细,管理权力分散。
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使公安管理权力过于分散,阻碍自上至下的警令畅通,已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更为突出的是,有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在“分级管理”、“以块为主”的名义下,把“块”划得过细,导致基层党委、政府使用警力从事诸如催粮、征税、推行计划生育等等非警务活动,招致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诸多非议。还有些地方把“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视为划地而治、各自为警,把所管辖区域内的公安机关当作保护本地局部利益的一支“自建自用”的武装力量,因此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
(二)系统指挥不灵,执法监督不力。
尽管现行公安管理体制中也强调“统一领导、条块结合”,但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客观上却形成了统一领导不了、条块结合不成的局面。从当今治安状态的特点来看,跨区域的刑事犯罪,区域之间息息相关的治安问题等等,都要求公安工作加强“条”的管理和控制力度,以实现在更广大的区域内公安队伍行动上的集中统一。然而,在有些地方的基层公安机关,由于其人事、财政管理权主要归同级党委、政府,上级公安机关被架空,成了“名义”上级,往往对系统内部的一些必要管理措施都难以实施,自然也就更难做到在更广大区域内公安机关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效。
二、确立“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
根据公安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管理体制而引发的诸多弊端,我们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确立“以条为主”的新管理体制,以求得在“条”的统一前提下,实现“条”与“块”的有机结合。
(一)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治安状况。
强调以条为主的条块结合,有利于各级公安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做到与执行地方性法规的一致,这也充分地反映了宪法中体现的法治原则。公安机关担负着治安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两方面的任务,无疑地不仅要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也应当执行本省级行政区域内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因此,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可以使各级公安机关在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管理下,保证全国公安工作在大局上的整体一致性;另一方面,各行政区域的党委和政府又可以根据自己区域的经济和治安状况的特点,灵活地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安工作实施领导和监督,以适应“块”内的特殊性。
(二)改善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
实行“统一管理”和“以条为主”的方式,基层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同级党委、政府与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有矛盾时,就可以以来自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为主,去处理工作事务。这样,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地方基层党委、政府对公安业务工作的不良干预。同时,从工作监督方面来看,“条块结合”又保证了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安工作的监督权力,有利于各级公安机关实现公正执法。
(三)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公安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公安工作中如何体现党的领导,是公安机关在理论和实践都应当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人们视为敏感的问题。过去,在-些地方的公安机关乃至党的机关中,有不少同志认为公安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使各级公安机关(包括派出所)一律接受当地党委的领导和管理,公安机关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之下进行。似乎一提到公安机关要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就是犯了摆脱党的领导之大忌,越了“雷池”,失却了原则。其实,这是一种对公安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的片面理解,歪曲了党的领导的基本含义。
三、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公安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牵动公安机关其他方面的改革。“以条为主”取代原先的“以块为主”体制,不仅是管理观念上的更新,而更重要的是管理格局上的调整和管理权力上的转移。因此,就要求公安机关在其他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乃至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来保证“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顺利实行。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公安机关的各级机构。
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必须贯彻精干高效的原则。既要有精干的机构,也要有精干的领导班子。目前,要大力精简中上层管理机构及人员,充实基层,使有限的警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同时,要体现公安机关的特殊性:它既是政府机关的一个部门,又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部门。因此,有必要适当提高地、县两级公安机关的机构级别。在人事管理制度上,也要采取设级别侦查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等措施,妥善地解决基层公安机关由于人员多、领导职位少而存在的严重压职压级的现象,提高广大基层民警的政治生活待遇。为了规范各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应当尽快制定公安机关机构设置规章,使各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有章可循,这也是“以条为主”“统一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根据事权划分原则,提高公安经费的保障水平。
要使公安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就应当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公安经费的分担比例。根据目前情况,有必要统一制定公安经费的基本保障标准,使各级财政部门在编制公安经费预算时减少主观随意性。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从巩固国家政权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逐年增加对公安机关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公安工作的物质条件。作为公安机关,也应当树立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精打细算,量入为出,避免铺张浪费和减少不必要开支,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三)贯彻从严治警方针,强化条块结合的公安工作监督机制。
一、 我区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体制机制问题
我区目前的水务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多龙管水”体制:地域上“城乡分割”、职能上“部门分割”、制度上“政出多门”的局面仍然存在,水利发展与区域整体发展不能很好地融为一体。外环线以外地区排涝、灌溉、地下水资源等由水利局管理;城建部门负责自来水供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外环线以内城区排水等管理;环保部门负责治污达标,这种“多龙管水”的体制造成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质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导致水资源损失浪费严重难治理、水资源费低难提升、地下水超采难控制、生态用水难解决、污水治理经费难筹措等诸多难题和矛盾,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2、涉水事务问题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区涉水事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历史欠账太多,水利设施标准低、隐患多,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湿地减少,地面硬化,径流系数提高,防汛减灾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经济实体、园区等对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关系民生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十分脆弱。三是由于水源紧缺,不得不长期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地质危害。另外,由于废污水治理水平低,难度大,特别是位于农村居民区处的河系水体,长期受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污染,致使水质低劣,河床淤积,断面狭窄,藻类泛滥,臭气熏天,严重破坏了水系的生态平衡。
二、 对策及具体做法
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理顺现有政出多门的行政管理关系,建立高效统一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行政管理关系。
要通过大胆改革,改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管理体制。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在科学发展、科学改革上下功夫,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形成水务科学发展理念,建立水务科学发展方式,推进水务事业科学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和谐发展、和谐改革上下功夫,要从人口资源相协调相统一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着力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不断促进人水和谐;三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率先发展、率先改革上下功夫,积极借鉴其它地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好做法好经验,形成东丽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特色,实现我区水务事业的创新发展、率先发展。
具体说,就是通过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起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由水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全区所有涉及水事务(包括防洪、水资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以及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实现水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市场化、现代化,使我区的水管理体制适应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要求,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转变观念、理清思路。
目前我市部分区县已经实行了水务一体化,可以说,我区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实行水务一体化,并不是简单地将其它部门管水职能向水务局转移或归并,而是必须对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解决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执法难、管理难等方面的问题,建立统一的水务管理体制。我们一定要尽快跳出水利发展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主动把针对水务管理的研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谋划、周密部署,为推进东丽富民强区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3、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做好水务工作。
着力提高规划设计管理水平。随着水务管理改革的推进,规划任务将愈显重要。要从全区水务发展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水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考虑,整合完善,形成科学、完整的水利规划体系。水利局要与发改委、建委、规划局、环保局、土地管理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统筹制定水利规划,为今后全区的水务发展留出空间。要研究制定水利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加强对规划的统一管理,逐步避免规划项目的交叉、重复甚至自相矛盾的现象。加强工程立项管理,杜绝建设项目的随意性。要加强建立水利工程项目库,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要禁止入库,不在项目库的工程项目不得立项建设,切实提高规划的指导性。
4、加强取水许可统一管理,构建节水型社会
推进水务管理,要更加严格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对取水申请严把审查关。所有新增取水项目必须进行包括水源、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等内容的水资源论证,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取水项目,不予受理。同时可通过合理的水价制度提高人们的水资源意识及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利用率。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工艺和新技术,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对超计划的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收费。要把节约用水作为减少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5、 加强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为水务管理储备人才。
实现水务现代化,人才是关键。若想使今后的水务一体化管理上水平、上层次,急需充实相关法律、经营管理、供排水、污水处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且应加强现有人才的定期培训、扩展其专业知识结构,为我区水务机构建设储备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水务队伍,为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也要多向水务工作先进地区学习管理经验,使我们的水务工作少走弯路,达到提高水行政效率和效益、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目的。
6、建立多元的水务投资机制,提供资金保障。
水务发展必须有资金作为后盾,涉水事务既有极强的公益性,又是个不完全市场,政府不可能把本来可以推向市场的部分包起来,不仅财力达不到,还有推诿扯皮、效率低、效益差等许多弊病。但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后,可对公益部分和市场部分做出合理的划分,形成区财政、民营资本、企业管理、市场化的运作的模式建立多元化水务投资机制。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水务企业民营化,吸引社会资金、打破行业垄断、鼓励公众参与、增加市场活力。
7、强化宣传,营造水务管理的氛围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乡规划;对策分析
实际上,我国针对行政管理体系问题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现阶段,为了能够达到有效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我国进行行政改革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能够顺利的实现改革发展的要求,统筹城市与农村发展是改革的关键问题,而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的大背景下,尽可能的最好城市与乡村的管理工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行政体制改革对我国城市与农村规划管理要求
(一)
在目前我国实施的土地制度下,政府往往只能用较低的价格征收农民的用地,很多农民往往不能最大限度的享受土地带来的增值收益,如此就直接导致农民与政府存在一定矛盾[1]。而在我国城市与农村规划的管理过程中,使用相对较为完善的决策权以及监督权为运行主要机制,相关环节也更加的公开透明,绝对不能以牺牲农民以及农村的利益为代价而发展城市,如果长期这样会直接使得农村与城市发展出现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阻碍城市的发展[2]。
(二)金融体制的改革
不管是在现代还在近代,金融对我国民国经济的运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金融改革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以及试点运行的实践经验。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城市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一定要由政府主导向着市场主导不断改变,最大限度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金融才能够支持实体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户籍制度的改革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涌进,城镇化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很多农民往往在城市打拼多年也无法获取城市的户籍,尤其是在购房、养老以及子女入学、医疗等问题上还有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现实问题急需解决。与此同时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在于最大限度的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如此才能达到解决城市与农村居民享受完全相同待遇的问题,在城市以及农村规划管理的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倡导中央的政府宏观管理,在此基础上降低对具体事情的管理,该思想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必须保持一致,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市农村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很多地方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都有债权不清、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此类问题给具体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多困境,往往导致对规划不够重视,建设没有秩序。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明确的规定,行政权力与管理的方式,假若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能够真正落实诸如《行政管理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城乡规划的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落到实处。认真的贯彻与执行《行政管理法》为抓好城乡规划管理的本质。科学合理的做好相关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与农村规划管理,同时,城市与农村规划管理才能够对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划起到反扑的作用。
三、形成管理体制不断改革的大环境下城乡规划管理对策分析
(一)简政放权
现阶段,我国的呈现规划管理主要分为分权以及集权两种类型,所谓集权实际上就是集中统一管理,该种管理模式下灵活性非常的差,会直接影响员工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而分权则对发挥个体的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非常有帮助,不过在统一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规划管理职能部门,其城乡规划管理职权的划分必须向着管理分权的方向不断改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权限不能过分的分散,同时也不能太过集中,这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3]。
实际上,在我国城乡规划的审批往往需要由政府以及规划管理部门直接决定,而城乡规划的方案往往需要自上而下的流动,同时在条件范围内必须一直在政府管理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流动,对于审批的体系而言需要达到封闭僵化的目的,而这种模式下的管理体制改革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行的不断推进,一定要不断的改进城乡规划的相关审批程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升城乡规划的合理性。
(二)组织协调
在现阶段实施的行政体制中,很多部门以及单位往往都有着属于自己完全不相同的智能,各个部门之间必须有效协调工作,同时相互配合,才能够完全保证相关工作顺利开展,决策性的问题才能落到实处。有关城市与乡村规划管理、国土、发改、交通以及工信、环保等部门往往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涉及土地利用以及改革等问题中。目前我国部分地方出现的城市建设问题,往往就是因为各个部门工作各自为政,不能与其他部门有效的进行沟通与协调,才导致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管理监督
现阶段很多城市与农村的规划管理监督工作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规划设计收地方政府意志的直接影响,设计的不合理等,另外城乡扩张所利用的土地出现二元制以及部分人会直接阻碍城市开发等都是主要的问题。出现此类问题的因素,主要是监督制约的机制还不是特别的完善,城市与农村二元土地相关制度以及法治还没有特别的完善,为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城市与农村规划管理工作的科学有序的发展,首先一定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以及不断规划成果考核等机制,最大限度的减轻个别单位以及个别部门对规划的整体影响;另外,应该不断的推动城市与乡村二元土地相关制度的改革,传统的二元土地制度不能适应现阶段与征收的需要。不断改变现有土地的征收机制,充分保证失地农民的权益,不断提升补偿的标志,是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生计以及保障的基本问题,要让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最大限度的享受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成果。要深刻反思现阶段我国城市扩张的方式,以往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发展不可避免的需要建立在以牺牲农村以及农民为基础上,所以在未来的中必须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后,要降政务监督以及公开工作做好,要做好公示工作,不断公开行政审批流程以及审批规划的相关项目,积极的引入监督机制,要引入专业的机构、媒体进行监督,达到制约个别部门以及个别人员对城市的影响。
四、结语
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物质以及精神成果均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社会正在走向一个不断发展的道路,不过仍然还有部分问题,需要不断的改革与完善,我国的形状管理体制也是如此。正视此类问题,同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才能满足城市与乡村规划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楠.论城乡规划管理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间范畴――写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之际[J].城市规划,2008,(2):9-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