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民营银行发展情况

民营银行发展情况

时间:2023-07-03 17:5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营银行发展情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民营银行发展情况

第1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 发展现状 障碍 对策

引言

目前人们对民营银行的本质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通常情况下现在的学术界人士对民营银行有三种定义:一种是认为民营银行就是由民间的资本控股的;另一种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和特殊服务的银行;最后一种说法认为所有采用市场化方式运作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本文将对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我国的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民营银行虽然规模都比较小,网点比较少,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型银行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清晰的产权结构有助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灵活的奖励机制能够有效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商业化的服务模式能够促进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抵制国有的商业银行的完全垄断地位以及帮助国有银行共同抵御外部竞争。我国的银行体制通过了将近20年的不断改革,如今仍然是以国有和国有的控股银行为主,我国的民营银行面临着银行网点少的局限性,与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相比,民营银行在存款和结算这两大市场上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运作效率比较低。

二、民营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因素的影响

1、对于民营银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目前很多观点仍然认为并没有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他们认为目前的银行业的发展已经到达一定的程度,各种类型的银行模式已经建立并且也存在相应的竞争模式,也到达了适度竞争的基本需要。即使在一定程度上建立民营银行能够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但是事实上在竞争方面仅仅起到了很微小的作用。还有一部分观点认为,筹建民营银行的收益低于它所承担的风险,认为组建银行的动机不单纯,要么就是为了给与其相关联的企业进行贷款,要么就是为了上市、赚钱。所以一提到民营银行人们就会同时想到利益和风险,进而忽略了它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在认识方面就对民营银行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二)银行内部的缺陷

1、相应的法制系统不够健全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发展民营银行必定需要相应的、完善的法律体系来进行规范。而现如今,关于民营银行的法律法规在我国并没有建立,这不仅对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及退出条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没有对银行的监管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让民营银行无法按照市场的公平机制进行市场竞争,并且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条件下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紊乱,引发金融危机。

2、股权结构不合理

从很多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的股权存在很大的问题,股权分布不均是最常见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能分到散股权的人很少,一个大股东可能就占有50%的股份,有的还不到十个股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大股东独揽大权的现象,内部的财政问题就会出现,公司的治理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大股东也不免有给自己找一个集资平台的嫌疑。

三、民营银行的发展对策研究

(一)建立符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切实的建立完善的外部信誉环境是银行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的民营银行在信用方面处于劣势,在吸收资金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尤为关键,只有切实的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人们才敢把钱存入银行,这样银行的信誉也会随之提高,其各项业务的展开也有了保障。

(二)制定合理的银行准入、退出、监管法规

就目前而言,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资本的待遇做出明确的规定,允许民间的资本享有公平的待遇,可以在金融领域建立起公司制的金融机构。其次就是制定标准的具有高规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积极吸取部分城市标准过低,导致机构膨胀的教训,同时强制要求资本的充足率低于某一标准时强制退出,以防止出现金融不稳定的现象。

(三)发挥自身的制度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采用的股份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制,所以它具有产权明确,责任清晰的优势,所以要想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充分的发挥它的制度上的优势。首先就是要在管理结构和产权制度上进行创新,不断的完善治理结构,明确规定管理机构的各自的权限,使之相互制约,相互约束,这样就增强了权力的约束力,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取胜。

四、结语

当然,不同的地方民营银行的实际情况不同,存在个体上的差异,这就需要银行家们根据具体的情况,充分的发挥才能,制定恰当的管理制度,建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民营银行。

参考文献:

[1]孙露,李丹.《浅析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5,(1)

[2]钱小安.《金融民营化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J].金融研究.2003,(2)

[3]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

第2篇

民营银行是为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银行,简单来说就是民营性质的银行,主要由民间资本控股组成,也就是国家不参与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建立民营银行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改变当下银行业垄断的现象,为社会提供更方便的金融服务。只有改变中国商业银行的国有垄断局面,才可能实现金融机构的多元发展。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有两点明显的差别:一是私营性,这是由民营银行产权结构决定的,主要是非公经济,同时这也是民营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政府干预行为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二自主程度的不同,民营银行的经营管理权,在人事管理问题上不会受到外界干预,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而国有银行受到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

与国有银行相比较,民营银行不但能够满足一般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居民的储蓄需求,同时它提供更多的服务供居民选择,改善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垄断局面,对银行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对银行业整体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效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 民营银行的发展困难

(1)增资扩股难度大。民间银行是由民间资本控股而成,且试点大多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偏远的地区,由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更加大了民营银行增资扩股的难度。在加上与控股的民营企业有许多的关联交易,一旦企业产生经济问题,民营银行也会相应的受到影响。

(2)金融服务水平低。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社会知名度低、网点少,业务简单,直接导致它对社会存款的吸引力小,因此民营银行业务量小,盈利能力弱化,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限制。民营银行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主要目标的金融机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钱不够的现象,控股的民企自身经营都存在资金问题,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目标很难实现。

(3)市场准入要求高。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利润,银行破产可能引起整个行业的动荡,因此,民营银行的安全性必然成为首要问题,严格限制市场准入是审批民营银行的必然要求。我国银监会对民营银行的审批要求严格,主要为了防止出现投机现象,同时控制民营银行数量。投机现象容易破坏金融机制,出现道德风险,对银行数量的控制主要防止数量过多的导致的效率低下以及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

(4)服务手段单一。我国民营银行近几年才开始发展起来,因此不论是资金还是市场能力都很有限,尤其是对于市场风险的应变能力与大银行相比处于劣势。大多数的民营银行由于各种限制一般只开设一个网点,使民营银行的业务开拓受到极大的阻碍。

(5)内部管理问题。民营银行的资本主要来自民间企业,但这也出现了一个现象,民营银行成为自家的银行或者个人的银行,一些企业在管理民营银行的过程中,理所应当的认为可以优先享受控股的民营银行的金融服务,例如优先贷款权等要求,这种现象的发生不利于银行长期稳健的发展。

3 我国民营银行的经营发展对策

(1)扩大入股面,使银行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民营银行在吸收资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一些优质客户进行入股,不但增加量银行资本,也加强了贷款人与银行之间的联系。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扩大资金来源。

(2)实行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由于缺乏国家担保,信用风险会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障存款人的利益,有必要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建议民营银行设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以防止当银行的流动资本出现问题时给客户造成损失,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保证银行的正常运行,维护银行信誉,同时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和信心。

(3)优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民营银行现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论是组织结构或者资金成本都存在很多问题。从平衡整个经济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应给予更多的准备金优惠政策以减轻民营银行成本负担,在国务院的《关于民营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138 号)中规定,民营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农村信用社执行,这大大的减少了民营银行的资金压力,为民营银行保留了更多的资金成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也是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帮助扶持民营银行的活动。

(4)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民营银行要坚持实行多元化经营,积极开拓中间业务,例如开办个人理财、、租赁、保管、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来满足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银行的金融技术、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提高民营银行的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各项业务的共同发展。存贷汇这三项业务不论是传统银行还是民营银行都不会改变,民营银行更多的是对支付手段进行调整,深圳的前海微众银行推出的首个产品属于互联网金融服务。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成本;互联网平台;监管体系

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民营银行在金融发展与经济进步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民营银行资金比重增长迅速,近些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民营银行属于民营企业类型,所以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如市场准入方面或者资金、信用等方面。民营银行并不具备完善的信息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下,民营银行受到很大冲击。互联网同样为民营银行带来很多发展机遇,尤其在市场资源重新配置基础上,民营银行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利用大数据作为桥梁积累更多用户,打造全新型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拓宽发展渠道。

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背景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从2014年12月29日微众银行上线开始,作为腾讯牵头的国家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打开了金融机构发展的新大门。在随后的发展中,互联网民营银行顺利通过测试运营成为金融市场发展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普惠金融服务,帮助其缓解金融压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根据2017年互联网民营银行统计数据分析发现,当前规模最大的微众银行总资产已经达到917亿元,净利润实现15亿元。富民银行在互联网银行中增长速度最快,相较于2016年,2017年增长670%,净利润增长500%。互联网银行积极打造个存小贷发展特色,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互联网银行数据统计,与中小企业相互依托,在信息化时展市场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优势

1.增加民营银行经营灵活性

互联网民营银行主要通过现代化数字通信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相结合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民营银行将所有权、经营权调整更为灵活,凸显互联网民营银行特色,民营银行真正作为独立体在市场经营中发展,金融作用更明确,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服务能力更强。

2.降低民营银行运营成本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协调民营银行发展结构,增加民营银行发展灵活性基础上,帮助民营银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能够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互联网民营银行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实现民营银行的网络交易,减少民营银行网点人力资源以及运行资金的投入,发挥民营银行经营独立性,发展投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主要投资对象为小微企业,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融资活动,解决融资问题。

3.打造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迅速发展,致力于小微服务研究,弥补现有银行中对小微服务缺失的不足,打造了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这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优势。互联网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与国有银行实体机构之间互为依托,充分发挥互联网民营银行的便捷性优势,在发展竞争中不断创新,推动银行体系的改革。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主要目的是利用互联网民营银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其注入新鲜血液,通过民营、三农经济的结合改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解决三农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互联网民营银行在此基础上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与三农经济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有效控制运营,为后期银行体制优化,金融市场调整以及民营银行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积累经验。

4.帮助民营银行提高创新能力

民营银行创新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民营银行结合基本发展需求与金融产品内容不断创新与升级,制定运营成本有效控制手段,积累更多服务经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创新,还体现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上,通过公众平台公开民营银行金融产品相关要素与信息,了解大众需求,打造个性化产品,提供更多便民服务,如远程开户、线上缴费以及人脸识别等。

三、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挑战

1.民营银行信用基础与人才比较匮乏

对于当前的民营银行来讲,虽然积极进行互联网技术应用,打造互联网运行平台,但因为民营银行属性以及金融服务等,直接影响民营银行的信用等级。加上民营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信用基础主要通过与客户的合作长期磨合为主,但在利益关系长期博弈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问题,所以整体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缺少国家信用担保,没有独立的信用体系与征信系统,这些都是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融资渠道增加,民营银行的专业人才问题加剧,虽然通过在高校不断储备人才,但受到国有银行管理印象与教学理念的限制,储备人才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行缺乏专业性,这方面也增加了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难度。

2.民营银行金融存款、贷款对象、目标客户方面的挑战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金融存款方面处于弱势,尤其是传统社会存款明显少于国有银行。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正在探索阶段,社会公众对其的认知度较低,像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缺少完善的存款利率制度,金融存款渠道拓展受到限制。民营银行贷款对象方面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互联网民营银行作为新型模式,贷款对象增多,但主体依然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抗风险方面能力不足,影响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目标客户的培养与维持是银行长远发展运行的基础,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中,在目标客户稳定性方面存在不足,不仅目标客户群体扩展缓慢,还会出现客户丢失的现象,这对后期发展极为不利。

3.风险管控经验不足监管难度大

对于互联网民营银行来讲,在发展中面临风险管控不足的挑战,加上监管难度较大,经营管理不到位,限制民营银行的发展。民营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服务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业务趋同,民营银行在很多方面受到发展限制。互联网民营银行增加公存公贷、小存小贷等多种金融业务,虽然创新了发展模式,但在监管与风险控制方面还没有进一步升级,影响民营银行发展与交易公平性,风险隐患增加。

四、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策略

1.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运营思维

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建设中,为了更好地经营与发展,必须转变互联网民营银行运营思维,调整传统用户导向模式,明确民营银行服务方向,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系统的民营银行导向价值链,引进全新经营管理理念,发挥民营银行金融服务价值。互联网民营银行创新管理模式,调整运营思维过程中,提高对互联网技术的重视,发挥其在信息统计与整理方面的优势,及时为客户提供需要的信息,保证信息及时性,随时了解客户需求,真正做到民营银行金融交易透明化。例如,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利用互联网商业生态作为载体加以运行,引进大量信息化技术,积极进行数据分析创新,互联网色彩浓重,以轻资产、重科技的管理模式,为互联网民营银行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模式与发展空间。运营思维调整还体现在银行权利与用户权利的转移,尊重客户权限,坚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真正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

2.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公众信任度

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与发展期间,必须认识到公众信任度的重要性。提高公众信任度,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客观认识市场发展情况,不断整合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更多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真正让社会公众认识到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进步,帮助大众能够主动了解民营银行,接触民营银行,以此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积累更多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在此基础上强化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体系,创新模式基础上抓住互联网民营银行盈利契机,适当进行体系调整,将已有金融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提高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品牌号召力,以此增加其发展优势,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准确对互联网民营银行金融业务进行判断,科学规避业务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积极拓宽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盈利渠道,增加银行利润的同时提高银行信誉度。做好金融业务对接工作,合理安排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资金,准确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实现与传统银行经营的无缝衔接,获取更多银行发展资源。

3.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

大力发展互联网民营银行期间,在当前发展基础上必须更好的完善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金融平台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技术水平,加大业务推进力度。协调互联网金融资源,利用平台为基础,实现资源开放性,不断探索更多金融合作机构,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与银行客户之间实现共赢。调整互联网民营银行资金结构,突破资金方面的发展限制,针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方位战略规划,提高服务水平。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更多金融技术与复合型人才,有效融合银行业务、互联网技术,增强互联网民营银行的运营能力。通过金融平台的完善与核心业务的优化,提高金融业务的信息化,真正为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带来更多优势。

4.打造全面性监管体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解决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监管问题,打造更加系统、全面的监管体系,认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尤其是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下,互联网民营银行经营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加。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去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制定系统的风险防范方案,总结更多民营银行监管经验。加大风险防范与监督宣传力度,互联网民营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的同时还要提高公众风险意识,真正做到内外部的有效监督。对于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升级,从监管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着手,注意金融业务服务监督,及时排除风险隐患。根据制度引导帮助互联网民营银行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发展,扩大民营银行在银行体系发展中的空间,将民营银行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当前民营银行在发展中受到互联网技术与复杂金融市场的影响面临发展挑战。结合当前互联网民营银行发展现状,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展优化,创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银行发展中的优势,及时排除民营银行发展风险,凝聚发展力量,创新发展思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煦霖.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及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

[2]王竞达,王海燕.中国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4

第4篇

关键词:浙江 民营经济 民营银行 策略

民营银行本文将其定义为民间资本占主导并处于控股地位,产权明晰并自担风险的拥有现代企业管理特征的股份制银行。其创立的初衷是为了加大市场竞争,打破国有垄断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在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出现的融资难的问题。而对于民营银行第二部分的作用能否落到实处,尚存在争议。浙江是民营资本的发源地,而浙江台州的三大民营银行所形成的“台州模式”也为今后各民营银行的发展成熟做出了一个蓝本。

一、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浙江经济以其独特的民营发展模式而闻名于全国,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作为发展支撑,由图一可以看出浙江省近三十年来GDP总额实现了巨幅增长,2013年人均GDP在达到了6.8万元,GDP总额达到了3.7万亿,而2012年浙江省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达221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3.8%。

由此可见,浙江省的发展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依赖程度是比较大的。

但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还是表现在融资难的问题上。实际上,在民营企业发展初期对于资金的需求量不大,依靠内源性融资、民间借贷以及自身的利润积累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之后,大部分的民营企业也由初创期进入利润成长期,随着自身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运营成本的攀升,其需要的资金量也不断扩大,仅仅通过上述途径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同时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外源性融资的比例也在不断扩大,并且主要的融资方式就是银行贷款。据统计,在浙江省经济贡献达到65%左右的民营经济所占有的银行贷款却不到30%,其主要在于国有银行对于小微贷款的各方面的考虑以及民营经济中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这也进一步拉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得民营经济的后一步发展受到了阻碍。

二、“台州模式”特点

由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台州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三家民营银行构成的“台州模式”,树立起了将民营资本引入银行界的标杆。在台州,小微贷款占全部贷款的50%,小法人金融机构的贷款占全部小微贷款的50%,小微贷款中保证方式发行的小微贷款占比50%,小微贷款授信户占全部企业的授信户的99%。就这三个50%和一个99%很大程度的助力与小微企业的成长。

(一)产权明晰,内部管理机制完善

在台州三家城商行的持股比例中,除泰隆银行无政府持股以外,其他两家银行政府持股比重均只占百分之五,同时除去部分的员工持股以外,三家银行的最大股东均为民营企业。这就贯彻落实了国家不控股或不参股的主旨。就泰隆银行而言,其总经理任命完全由董事会决定,并且已有多名原国有银行的职员,“跳槽”至泰隆银行并予以重任。并且,三家银行都采取了绩效评价制度,以实现“竞争上岗,劳者多得”的竞争机制。内部员工持股制度赋予了职工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双重地位, 有利于“信息”交流以及有效的监督。并且对于可能存在的关联交易,也严格董事会授权行长审批, 重大关联交易由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审查后提交董事会审批。

(二)市场地位明确,区别于国有银行的优质服务

对于国有银行的贷款,许多民营企业表示虽然国家出台多条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阻碍,其中提交审核周期长也是不容忽视问题。熟悉地区经济的特色,在民营企业众多的浙江地区,将中小民营企业作为服务对象,但同时面对私营小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大量放贷的难度很大,其运作方式的特点在于“ 两多、 两少”,即客户经理多、 客户经理人均管理的贷款户多;客户经理人均管理的贷款少、 贷款户的户均贷款少。

就泰隆银行而言,其拥有占员工人数三分之一的信贷员,这些信贷员会被分成不用的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片区,对于小企业主二十万以下的保证贷款只需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在运行效率上有很大的提升。这也多亏了民营银行对于本地信贷员队伍的有力建设,对于客户的资信状况做出了系统性的跟踪调查,从根源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于此相接的上门服务、客户经理与客户融为一体的服务理念,也进一步推动业务的处理速度。在此基础上,三家银行95%以上的存款也来自于小微企业,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三)灵活的抵押担保制度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资产不足,财务透明度不高的问题,因此国有银行在风险把控的基础上存在一定的惜贷的现象。台州的三家民营银行着重于发展民营企业的贷款,贷款对象几乎全部是当地的个体工商户,对此民营银行并不采用国有银行那一套以信用等级为标准或不动产抵押的贷款体系,而实行,符合条件的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只要具备可认可的资信条件,均可充当保证人,同时,个体户的各种小型资产均可作为抵押物,如机器设备、汽车等。若企业法人贷款,还需作为自然人身份予以担保,实现了分散化处理。

(四)规模小,风险高,信用保证有限

即使民营银行因地制宜,但有些短板缺失无法避免的。首先在资产规模方面,民营银行的资产规模是远比不上国有银行的,从而也会影响到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再者,民营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也在数量上也远落后于国有银行从而使其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其次民营银行拥有较大的自,实现了政企分家,并且现阶段国内市场难以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就此民营银行在利率方面的自主优势一般高于国有银行。但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于中小民营企业,其贷款风险较高,而民营银行同时存在强烈的盈利动机,因此在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再者民营银行是民间资产进入银行业的初探,在资产与信誉担保上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它没有政府作为其最后的还款保证,在信用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据调查,有八成的市民认同民营银行的存在,但当民营银行真实出现之后,人们态度就会变得谨慎,只有两成的市民表示会在那里开户。

三、民营银行的经营对策的建议

(一)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探索

据多年经验证明,所有制形式并不能完全防范金融风险。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十几年来一直在“保障”下经营,但是其不良资产却以千亿计,而在民营银行处于优先地位的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已经在不断的探索中积攒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关于治理、监控以及股权结构以防范金融风险的经验。比如美国现阶段普及较广的社区银行,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发展模式,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在城市,民营银行深入了解其所辐射到的社区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供与社区居民紧密相关的金融业务。在农村,工作人员可以经常下乡进行走访,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为新农村提供金融支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体的发展战略。

(二)突出防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要民营银行内部的信贷管理机制,避免由于对于利益的过度追捧引起的风险。要全面实行风险管理,加强对于客户的服务与跟踪,做到资金的全方位监控。再者是要建立完善的信贷退出机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安排,对于不同行业和企业及时制定适宜的信贷方针,是信贷适时的从衰退、夕阳、劣势产业中退出。并实行分额管理,以此分散有信贷过于集中引起的风险。最后,要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识别、监控、处置系统。同时要积极与当地政府联系,增强公众对于民营银行的信心,促进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专注本分,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银行的设立初衷是专注于服务民营企业,弥补国有银行的不足。国有银行侧重于大企业的服务是处于对于成本、风险等的考虑,而民营银行的成立正是为了以其自身的优势来降低服务成本,绝不能因为逐利的缘故而转变服务对象。并且不能单纯的为了盈利而贷款,面对风险较大的小企业要更加谨慎小心,在此基础上,迎合业务上多元化的要求,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灵活的调整,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提供更加多优质服务,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实现多方共赢。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企业、银行的三方关系

政府要积极转变自身职能,不能以原有的办法来干预民营银行的发展,要在企业与民营银行之间做好良好的传导工作。在企业方面,要努力为企业争取更多的信贷机会;在银行方面,要做好严格的制度管理,避免风险的泛滥以及民营银行的经营目标偏离原有的轨道。于此同时,政府也要对于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做好严格的把控,对于民营银行的发起人、股东的资信状况做好详尽的审查,切忌一哄而上。

参考文献:

[1]张志刚.民营银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台州路径[J].2014.07

[2]黄星澍.中国小型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与思考―浙江台州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案例研究[J].2008.04

[3]陈天翔.从浙江台州经验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J].2002.07

第5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小微企业;营销策略

1.相关概念

1.1民营银行的概念

民营银行是由民营资本所控制经营的金融服务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较为强烈。民营企业创办的民营银行最核心的动机,是为自身的发展融资,提供融资的方便。

1.2 小微企业的概念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总称。具体分为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族式作坊企业、个体业主,共同的特点是管理权和所有权统一、产品服务结构简单、企业规模和产值小、组织员工人数少。

2.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情况

2.1信贷业务市场潜力大,融资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在信贷业务上的需求强烈。因其规模和资产有限, 不能通过传统银行的资格审查,融资难度大。据查,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在8000亿元左右,而经合法正规渠道获得的不到1000亿元人民币 。

2.2贷款需求具有期短、额小特征

我国小微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贷款多使用在期短额小的项目。通过对3231家小微企业调查,64%的企业资金缺口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不超过50万元的企业占90% 。

2.3国家高度重视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2012年,国务院颁发了《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上升到战略层次。2014年国家又《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有关问题的通知》。

3.民营银行小微企业客户SWOT分析

3.1 民营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客户的优势(Strengths)

3.1.1产品具有针对性。民营银行来自民间,相对于传统银行更加熟悉小微企业的特点和资金使用规律,也更加贴近民众,金融产品主要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3.1.2融资门槛低。传统银行审批严格、程序烦琐、对信用抵押要求高。民营银行则不一样,对小微企业的融资要求较低,更愿意推进业务创新。

3.1.3融资效率高。传统银行办理信用贷款需要严格审批,还要看分行的具体情况,放款时间较长。而民营银行办理贷款业务,如果客户资料齐全,甚至可当天完成放款,融资速度快。

3.2 民营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劣势(Weaknesses)

3.2.1小微企业良莠不齐。我国大部分小微企业都存在技术不高、夭折率过高等问题。在信贷融资业务方面,还有资信能力差、贷款数额小利润量少、资金风险大坏账率高的情况。

3.2.2民营银行规模较小。民营银行自身建设规模小,营业网点数量少范围小,市场份额少,品牌知名度低。在营销手段和渠道建设上能力较弱,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服务未完全有效普及。

3.3民营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机遇(Opportunities)

3.3.1民营银行发展受到政府重视。近年我国重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3.3.2外资准入带来的机遇。引入外资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银行的竞争力、扩大资本规模,同时还可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我国民营银行仍处于发展初期,经营规模相对有限,更容易做出改革和调整。

3.4民营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威胁(Threats)

3.4.1民营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冲击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用户对金融产品的便利性要求提高。相较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民营银行在对客户的关注、研究、细分、服务方面较为落后,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3.4.2银行同业竞争激烈。目前传统国有银行不断改革和进步,完成了部分的上市,与民营银行形成了极大的竞争。另外,各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都在不断丰富,大中型客户市场越来越饱和,各行都在争夺小微企业市场。

4.民营银行小微企业客户营销策略建议

4.1产品策略(product)

4.1.1民营银行的分类产品营销。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各自的特色,在银行的结算、授信上,为不同客户提供不同信贷产品。如金城银行,针对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时会面临的资金难题,推出了“政采贷”产品;针对出口企业推出“退税贷”产品。

4.1.2民营银行小微企业服务营销策略。民营银行可按照小微企业客户的需要、特点、要求等,建立客户联盟、俱乐部等营销策划,及时提出服务性强、有针对性的服务。另外,民营银行可为客户开展具体的家庭理财项目。

4.1.3民营银行品牌营销策略。品牌是企业、产品、服务的重要标识,是一种反映企业综合实力和经营水平的无形资产。对于一个民营银行而言,只要能用好品牌,拓展市场将会事半功倍。

4.2 定价策略 (price)

为应对风险管理,民营银行在进行利率定价时,需要做到择优录用、以效益为主的标准。按照小微企业存贷款数量、再次贷款的信用程度,可将客户分为积极信贷类、适度信贷类、高信用和低信用等四类客户,并制定出不同的价格。

4.3渠道策略(place)

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迅速普及的今天,民营银行应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渠道策略。线下建设围绕营业网点建设为主,以增强业务服务能力为核心,建设新型的营业网点 ;线上建设营业网点围绕小微企业网银建设为主,利用互联网快捷高效特点积极拓展潜在市场,增加业务量。

4.4促销策略(promotion)

4.4.1提升广告宣传强度。充分结合传统媒体、新兴网络和微博等新媒体、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致力于打造自主特色的品牌价值,力求将良好的服务与产品推广到小微企业客户手中。

4.4.2加强员工营销技能的学习。通过员工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营销技能的学习,有助于促成交易,在柜面工作人员和客户经理的销售过程中,有利于开发新顾客、维系老顾客。

4.4.3建立小微企业团体促销方案。依靠小微企业对于某一行业发展趋势预判分析的专业特点,对于行业内小微企业的帮助、组织和学习的功能,大力拓展同一行业内的小微企业客户群体的业务。

参考文献:

[1]晓敏.中国小微企业发展现状[J].北京:学习啦创业准备,2017.

[2]牛瑞芳.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第6篇

(一)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1.构建现代金融组织体系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现代金融组织系统应该是包括国有制、股份制、合作制和民营机制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客观上要求发展民营银行等非国有金融机构。

当前个体、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东部发达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已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这种现状要求金融机构为个体、私营经济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国家也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服务力度,但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个体、私营经济的融资环境并未得到改善,缺乏金融支持是制约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想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关键在于我国金融业要按照生产决定流通、经济决定金融的规律调整经营战略。加强现存金融机构对个体、私营经济服务,更快发展适应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需要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金融业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与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

2.提高我国银行业的产业互补性优势

发展民营银行,可以在比较优势分工原则下,与大银行在产业分工上形成协作与补充。大银行获得中小企业的信息成本高,缺乏灵活性。而民营银行分散在各地,对中小企业情况较熟悉,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运作灵活。这样民营银行的出现将弥补大银行服务的遗漏,为中小企业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3.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的问题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中,存在着角色转换滞后的问题。在原有机制下形成的信用机制,非公有制经济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制度之外,无法获得国有经济得到的信用安排。截至目前的金融改革,并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信用关系,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很难向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发展民营银行,可以优化现行金融体系下的信用机制,改变对三农发展金融服务短缺的现状,促进三农的健康良性发展。

4.发展民营银行是实现积极财政政策逐步退出的最优选择

1998年以来,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锐减,外需不振,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加之国内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低效率投入导致的低水平重复盲目建设,造成产业结构失衡,以经济增长减缓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深层矛盾凸现。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我国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近六年来国债建设投资项目累计达32800亿元人民币,GDP的增长分别为7.8%,7.1%,8%,7.3%,8%,7.4%,据测算,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2%,1.7%,1.8%,2%和1.6%。由此可见,财政投资弥补了基础建设资金不足,引导部分社会资金投向,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如此之大,有悖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同时,长期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使中国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双重压力。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均在国家可控范围内,但都达到历史最高记录,长此以往,必然给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使财政运行面临较大风险。通货膨胀潜在压力和债务风险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相机退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调整社会总收入的传导机制可以简单分析如下:

图一表示在当前政策下的社会总收入;图二表示在财政政策逐步紧缩、为了不影响总产出的情况下而配合的货币政策;图三是财政政策逐步紧缩,在实践中配合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底上调利率27个百分点,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本次调息的试探作用大于现实意义,预示货币政策将进入新一轮紧缩。在这种宏观政策指导下,社会总收入将减少。发展民营银行,以利润最大化引导投资,将弥补总收入的减少。从这个角度看,发展民营银行,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二)发展民营银行的可行性

1.发展民营银行政策法规的可行性

发展民营银行主要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以下条款:

第十二条设立商业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有符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2)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长(行长)、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

(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5)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中国人民银行审查设立申请时,应当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银行业竞争的状况。

第十三条设立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2005年第6期(总第311期)人民币。城市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l亿元人民币,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5000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经济发展可以调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但不得少于前款规定的限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其他条款中,没有不允许设守民营银行的规定,这说明设立民营银行不存在法律障碍。

2.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可行性

(1)产权结构理論和交易成本理沦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民营银行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股份制产权结构形式,使其具有内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它们的服务对象民营企业和居民群体也属自负盈亏的独立经营主体。这种产权清晰的供求双方形成的信用关系,属于硬约束信用,效益与风险是这种信用关系的主要特征,它大大优于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软信用约束。同时民营银行机构精炼,管理成本较低,加之激励机制有效、办事效率较高等制度优势,可以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多种金融服务,克服弊端,减少客户寻租费用,提高客户消费金融产品的总体满意度。

(2)银行动态成长理论和银行分层理论

按规模可以将银行分为大、中、小三类银行,它们依据对等理论(大、中、小银行分别有自己的对应优势,适合对应的客户群体)为大、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从静态上看,大、中、小银行是分层并列存在;从动态上看,通常银行发展的顺序是从小银行发展到中型银行,最后发展成大银行。我们将小银行、中银行、大银行分层并列存在的理论叫银行分层理论,将银行从小银行发展成中型银行,最后发展成大银行的理论称作银行动态成长理论。银行分层理论说明,在市场中,中小企业是客观存在的,与之对应的,可以为其提供信用服务的中小银行(民营银行在目前阶段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相比,不论从资产规模、管理水平及服务群体来看,都只能看成中小银行)是大有市场空间的。而银行动态成长理论则说明,随着企业的发展,银行也将发展和壮大,由中小银行成长为大银行,可以为发展起来的大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3.发展民营银行的现实可行性

(1)巨额的民间资产

据2004年统计资料,我国民间资产达36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为12万亿元;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4万亿元,假设股市一半的流动市值和保证金为私人所有,为1万亿元,资本外逃保守估计5.5万亿元,房产总价值13.5万亿元,民间资产远多于国有资产:居民储蓄由1978年的210亿元激增到2004年的12万亿元,巨额的民间资产是发展民营银行的资金前提。

(2)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人浮于事,制约着商业银行效益的提高。为了适应银行业的全球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按效率原则撤并了一批成本高、管理难、业务不足和严重亏损的基层机构和重复设置的网点,并逐步把业务转移向大城市。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退出为民营银行市场进入提供了空间,它们的出现

金融理论与实践可以填补国有商业银行撤退后出现的信贷供给空洞。

(三)发展民营银行的制约因素

1.设立形式的两难选择

发展民营银行,基本途径是新设和改组。新设优点在于没有历史遗留问题,有利于民营银行轻装上路;改组是通过对问题金融机构整合降低金融风险,并有效利用原金融机构的设备、客户等资源。理论界常用以下模型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Y1+Y2-C1+e1)/(Y3-C2+e2)

其中:Y1=通过改组方式化解金融风险带来的收益;

Y2=利用被改组对象资源带来的收益;

Y3=银行没有历史遗留问题的负担,轻装上阵带来的收益;

C1=处理被改组对象遗留问题产生的成本;

C2=开办费等新增成本;

ε1,ε2:其他的一些对成本及收益产生影响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若比值大于1,则选择改组方式设立;当比值等于1时,改组和新建方式没有区别;当比值小与1时,选择新建方式设立。但是Y1(与当地信用社发展状况相关性强)与C1(与当地政府态度相关性强)难以准确量化,使决策者在选择设立形式时陷入两难境地。

2.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协调

在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观点提出后,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发展民营银行对本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江浙地区、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纷纷要求发展区域性民营银行。但如果没有充分论证,盲目发展,将可能出现我国信托业过度发展的后果,危及金融体系安全。另一方面,发展民营银行将对原有金融机构产生冲击,以致对地方政府利益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地方政府保护主义,设置障碍,提高民营银行的进入壁垒。

3.规模经济及风险防范

银行业的突出特征是规模经济。规模越大,银行的单笔业务固定成本越低。历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银行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与银行的规模成正比。结合民营资本的投资能力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已形成的垄断地位来看,新生民营银行不可能组建成像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那样的超级大银行,其单位营业成本较高和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点将制约其发展。

(四)发展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选择

1.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民营化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

农村经济不单纯由农业和农户组成,还包括农村飞:商企业。伴随着农业特别是部分地区农村工商企业的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多,而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客观上为商业化金融组织在广大农村地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组建农村股份制民营商业银行,其人股的股东应该以农村信用社原有社员为主,重点吸收有资金实力的农产、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民开办的中小企业,使其资本金全部由民间资本入股组成,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壮大。

2.城市商业银行引进民间资本,通过股权结构改造,组建民营化的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是由各地区的城市信用社改组而成,由于大量历史遗留问题,使其风险集中,经营问题复杂,规模一般较小,且经营能力不足,所能经营的中间业务较少,几乎未涉及到表外业务的经营。监管当局亦不允许其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限制其扩张网点,这些均制约城市商业银行的壮大。民营资本所有者的自身实力使其不可能参与所有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但是在民间资本充足、商贸发达的部分地区,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引进优质的民营资本所有者加盟,促使国有背景股本的逐步稀释,最终实现民营化。这些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过股权结构民营化后,有利于消除各种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实现邻近地区商业银行的并购和营业网点的扩张,逐步发展扩大。

3.民间资本拥有者申请新设社区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商业银行注册资本最低为10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为5000万元人民币。目前我国金融资产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30%左右城市居民占有近80%的居民金融资产,其中近一半又被20%的少数高收入阶层占有,这说明我国部分个人完全有能力申请新设民营银行。而社区银行是他们的最优选择。

第7篇

关键词:银商企;融资模式;佛山;民营企业

2013年1月,佛山市政府正式《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年)》和《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2013-2020年)》。未来的佛山,创新驱动将是首要的发展战略,是产业和城市升级的迫切需求。然而,佛山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庞大的民营经济总量支撑着佛山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充裕的资本有效地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助力佛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便成了需要我们破解的新课题。

一、佛山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现状

民营经济是推动佛山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力量,也是佛山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鲜明特征。在早期的改革开放时期,佛山当地的民营经济即领风气之先,为提高整个广东地区的经济总量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佛山民营经济各项指标依然居于全国前列,民营企业总数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仍在不断的快速增长中,且各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较为多样化,经营范围也较为广泛。近些年来,佛山的民营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财政总收入的增加,并有效缓解了就业问题,在诸多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融资问题困扰的现象也越来越凸出。佛山当地的民营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资金流转不畅,融资问题成为影响到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佛山市曾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促进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例如南海地区的“雄鹰计划”、顺德地区的“龙腾计划”等,努力从政策、资金和金融服务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且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银行和企业自身的体制缺陷等因素影响,造成了银行与企业的融资关系不稳定,加上当地商会管理及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融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依然制约着佛山当地民营经济发展,影响着民营大中型企业的壮大。

二、佛山民营经济发展中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1.银行体系不完善

笔者通过对现实情况分析研究认为,造成许多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银行体系存在的诸多缺陷。

(1)银行和国有企业间的固有依存关系。从融资体系特点来看,我国是以间接融资形式为主的国家,银行在间接融资领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最终态度和投入力度是民营企业能否顺利地获得融资的关键。然而,由于我国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传统的依存关系,所以,银行长期以来都倾向于把大量的资金投向国有企业,而极少关注中小型民营企业,于是,民营企业难以获得需要的资金,从银行获得融资的过程较为困难。

(2)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不充分。商业银行从业务经营的本质上来看是追求风险和盈利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不是完全消除风险,采取的是在风险管理中进行获益的经营模式,这也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实际经济意义。但我国的国有银行,虽然早已确立商业化改革方向,却因为自身“官商”色彩过于浓厚,仍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的金融企业的标准。

(3)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少。一般情况下,具体服务对象的划分在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是具有层次区别的。通俗来讲也就是说,一般大银行大多服务于大规模较大的企业客户,而中小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客户。这样的像是情况的出现是因为,较大的银行拥有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的明显优势,而中小企业因为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各方面信息不够透明,于是大银行在服务中小型企业的时候,就需要耗费大量的各种成本来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对银行来说是极不合算的。而中小型的金融机构由于业务范围较小,更贴近基层,熟悉当地实际情况,所以对各中小客户具体信息的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大银行,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弥补大银行在这方面业务上的缺陷。也更有利于中小型企业各项业务的顺利、快速办理。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及其他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数量还较少,不能满足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大量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需求,于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和发展壮大。

2.民营企业自身缺陷

(1)经营方面的问题。佛山的民营企业大多生产水平较低,设备简陋且管理水平较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很容易经营不善最终倒闭。

(2)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目前,佛山各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规范合理的资金使用规划,不能合理对资金进行分配和利用。另外,很多民营企业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具体财务信息混乱、不完整,极其不利于争取银行融资。

(3)社会信用较低。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相对涣散,甚至会出现做假账的情况,无法带给银行良好的信用形象,于是银行对其业绩和实例会产生极大的质疑,很难予以资金投放。而近年来,甚至有极少数的民营企业在做假骗取银行信任后又恶意逃避银行债务,这些恶劣事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累及到其他佛山民营企业的信用形象,进一步加剧了融资问题。

(4)银企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各方面的信息基本都是较为内部化的,而且信息的离散度较高、变化较大,于是民营企业在进行融资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明确的证明其信用水平的有用信息。而且,佛山的民营企业大多较为年轻,成立时间普遍较短,没有太多的历史的信用记录。所以金融机构很难全面真实的了解到企业的相关信息们造成了较大的金融分析,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资金投入。

(5) 融资倾向性。佛山当地的民营企业大多为内部融资,发展初期的创业团队和家庭式的内部集资模式贯穿至企业的发展壮大时期,融资渠道相当狭窄。但是,内部融资大多是很有限的,根本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就需要进行外部融资。但外部融资时,受到自身体制、规模、信用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民营企业举步维艰。

3.商会方面。

商会是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工商业繁荣发展的社会团体法人。商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能够实现银行与企业间的良好沟通与合作。佛山当地民营企业众多,商会也较多,且管理范围较广泛。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佛山当地的商会并没有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对当地各民营企业的管理力度不够,更没有积极向各金融机构推荐当地需要进行融资的民营企业并积极促进,达到融资的目的,对企业的支持工作做的十分不到位。

三、建立银商企融资模式,助力佛山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

1.注重完善银行体系

(1)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第一要增加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数量。要在佛山民营企业相对密集的地区大力发展地方性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第二要要提高服务质量。优化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最大程度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工作。第三要在政策上进行倾斜和扶持,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等要在政策上要对中小金融机构予以扶持。最后,还要加强监管工作力度,督促中小金融机构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降低风险的可能性。

(2)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国有银行应该改变以往的陈旧思想,要充分认识到资金过分集中于大企业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另外,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和盈利潜力。具体改革时,可以充分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并合理控制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投入比例。(3)改善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质量。金融机构不能把对大型企业的服务方式直接用在中小型民营企业身上,而要针对中小型民营企业的经营风险特点和收益特点,设计出适合民营企业的融资产品,并最大简化融资的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2.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完善

(1)民营企业要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力度,民营企业的大多是家族企业模式,个人化的因素度企业影响极大,极易导致管理制度在日常经营中根本不能得到充分执行。所以,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尤其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一定要规范合理,以免打击员工积极性,造成优秀员工的流失等。

(2)注重平时沟通,争取关系型融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不但要关注日常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情况,还要注意积极与外界进行沟通,尤其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往来关系。在与银行的日常料号业务往来,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积累银行对企业的信用信心。这样,在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很容易获得银行的信任,极大的降低了融资难读,有利于及时获得融资。

(3)积极实施财务升级,根本改变企业财务面貌。民营企业要制定合理的财务战略,避免盲目投资或浪费资金,且要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透明,增强外界对企业的可信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用形象。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对自身财务制度的完善,要努力提高现有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积极吸纳高水平财务人员为自己的企业服务。

(4)开拓思路,多种方式改革。民营企业要抛开以往的陈旧思想,积极开拓思路,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寻求自身发展和突破。例如,佛山当地的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家庭合伙制,经营模式较单一,经营范围也比较小。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企业可以跳出家庭合伙的圈子,寻找适合的经营伙伴,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积极改良自身的经营模式。而且,企业也可以尝试在新领域的发展,积极增加自侦业务范围,勇于跨行业跨地区进行经营,为企业自身发展寻求契机。

3.发挥商会的“媒介”作用

(1)商会要全面深入的了解自己会员企业的实际生产以及经营状况,尤其是对经营过程中的具体资金流动及财务问题要进行了解和关注。积极督促会员企业完善自身财务制度,合理配置利用资金。对出现资金问题的企业要进行管理,帮助其分析原因并尽快解决。

(2)商会作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沟通作用。商会要积极与银行进行沟通,获得新鲜的融资信息,积极为银行推荐优质会员企业,并协助银行完成对企业各方面的了解、考察、分析、筛选等。并对银行的整个操作流程进行监管,切实维护会员企业的利益。

(3)在积极促成银行与民营企业的融资合作之后,商会也不能放松对自身工作的要求,要始终致力于维持稳定银企关系,不间断的维护银企融资关系,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有力保障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四、总结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影响着经济发展、就业问题等诸多方面。金融与经济荣枯相伴,民营企业的做大做强,更离不开金融的扶持。佛山地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中小型民营企业众多,融资问题不但关系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更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银行、商会、企业的融资模式,深入分析具体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当地的商会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支持作用,积极促成融资的达成,并努力维持良好的银企关系。总之,只有维持良好的银商企融资模式,才能真正有效的助力佛山民营企业创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杰.马春爱.民营企业依附关系变迁与其融资模式选择[J]. 经济经纬,2010(03):06-08.

[2] 张杰.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研究,经济纵横,2012(06)

[3] 高连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创新、融资边界与竞争优势[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03):07-09.

第8篇

在如火如荼的民营银行申办热潮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营银行的发展,仍面临很多课题,尤其在自身风控能力上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银行业高盈利增长的经济环境、制度条件、竞争态势、风险因素等正在发生改变。利率市场化逐渐放开,净息差收缩是必然趋势,民营银行很可能享受不到或享受不了多久这之前高利润时代的利好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金融中介功能、盈利模式和金融服务理念形成较大冲击。

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在吸收存款能力、科研投入、成本控制、风险防控以及运作经验、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不具备任何优势,唯有找准定位,创新商业模式,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

考量破茧前的风险

民营银行除要面对一般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道德风险外,还要面对居民信任、关联交易以及内部人控制三大风险。

民营银行缺乏国家信誉支持,尚未在业务开展中建立起充足的居民认可度,这让其居民信任风险远大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此外,关联交易风险同样令人担忧。民营银行最怕的问题就是股东关联贷款,股东一开始就企图用银行来“圈钱”。鉴于银行业关联交易本身的中性性质,适度的关联交易无可厚非,然而民营资本的进入导致了银行业机构的产权关系复杂程度加深以及关联交易双方事实上的不平等,交易价格往往不是采用市场公允价格,同时容易隐藏风险。其三,面临内部人控制风险。民营银行是民资组建,在股权安排上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股权过于集中,造成少数人控制银行,一旦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过于单一,则名义上的民营银行难以避免地会沦为企业自身的赚钱机器;二是股权过于分散,股东人数过多,相互冲突、相互攀靠,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经理人控制。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内部人控制,引发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问题,产生信贷损失风险。

破解“风险自担”难题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民营金融机构的要义在于发起人承诺风险兜底,避免经营失败损害存款人、债权人和纳税人利益。

中国经济面临最大的风险仍在金融领域。民营银行的设立不能草率行事、一蹴而就。民间资本设立银行必须率先从风险角度考虑和把控,如果一哄而起,出现风险,就违背了设立民营银行的初衷。“金融国十条”中明确指出,所设立的民营银行风险自担,也就是说,民营银行的命运将直接交付于市场。强调投资者要自担风险,既符合投资收益和风险承担相一致的市场原则,也能避免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风险处置真空,或者演化成依赖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

然而,由于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尚未得到立法确认,如何让民营银行实现真正的“风险自担”仍是一个难题。就目前来说,要实现民间资本“自担风险”,一是通过有关制度安排,让发起人承担可能出现的风险,其中重点是考量发起人的资质和实力;二是要加强民间资本参与设立的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管控能力;三是要加强其公司治理能力。要严密预防民营银行成为企业的财务公司,所有设立的民营银行都必须是公共银行、公共融资机构,必须将经营目标锁定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而不是为几家大企业服务,尤其不能只为关联企业服务;需严格控制民营银行为单个企业以及关联企业提供的贷款占资本金的比重,严防民营银行成为控股股东的提款机。

通过监管要求来建立民营银行的风险自担机制,是一个必须和合理的选择,具体包括对民营银行股东资质的审核、对其业务的分类监管以及对风险处置与承担方面的特殊要求。

此外,构建“人才、管理”优势,是民营银行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生存实力。同时,积极吸引大批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对于壮大民营银行队伍、促进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企业文化起到很好的作用,进而促进民营银行全面健康发展。

呼唤市场政策环境

在2013年11月25日召开的“金麒麟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进一步透露了更多民营银行试点的条件,将坚持“纯民资发起、自愿承担风险、承诺股东接受监管、实行有限牌照、订立生前遗嘱”五大原则。

政策意图明显,而实际操作尚需完备。从外部环境来看,要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完善市场结构,通过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为其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9篇

[关键词]民营银行;路径选择;市场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6-0075-02

1 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

在国外,私人银行(Private Bank)一方面是指银行向高端客户提供的包括存贷款、个人信托和资产转移等服务,另一方面是指向上述客户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在我国,央行于2002年12月2日声明不允许发展私人银行。徐滇庆也否认民营银行等同于“私人或家族式的银行”,强调民营银行是“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股份制银行,而绝不是任何一种私人银行或家族钱庄,也不是低档次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对于民营银行的理论内涵,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产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加以界定:

(1) 产权结构论,即强调产权结构,认为由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国外多数学者都赞同这种观点,认为民营银行就是与国有银行(state-owned bank)相对的银行,也就是私人(除国有资产以外的资产所有者)控股的银行。霍德明、李纪珍(2002)结合台湾地区的经验,认为“民营银行的标准在于公股数量低于50%”。

(2) 资产结构论,即强调银行的资产结构,认为以民营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银行就是民营银行。部分学者将民营银行视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专业银行,认为中国民营银行目前较合适走“社区银行”之路。沙虎居提出了“区域性民营银行”的概念,即只有区域内自然人和民营企业参股、向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的银行。邓薇(2010)认为在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要发展民营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输血。

(3) 公司治理结构论,即强调民营银行的治理以及市场化机制经营特点,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以良好的治理为基础,采用市场化经营的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巴曙松(2001)认为“民营银行是指在银行内部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经营机制”。

大部分学者则主张从资本结构、银行业务、经营原则、治理结构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民营银行的性质。如张杰(2003)提出判断民营金融的三大标准,即“归谁所有、由谁经营、由谁来监管”。熊继洲(2003)认为民营银行应该是“按照市场化的要求运行的拥有合理产权和市场化公司治理的商业银行”。李健(2005)在分析了三种界定原则之后,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即“向民营企业和城乡居民定向募集资本而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银行业务,依靠银行自身的信用,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组织”。

2 发展民营银行的理论基础

(1) 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传统金融中介理论主要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两方面加以分析,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克服与金融资产交易相关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以及由金融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所产生的交易成本。Benston和Smith(1976)认为在没有任何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和不可分割性等摩擦的市场上,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L-eland和Pyle(1977)通过模型证明拥有私人信息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自有资金投资于该项目,使外部投资者相信他确实拥有私人信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强调金融机构是资金流动性中介,具有管理风险、节省参与成本的功能。Diamond和Dy bvig(1983)在其著名的DD模型中从流动性转换功能的角度证明了金融中介(主要是存款类金融中介)存在的理由。Allen 和Santomero(1998)认为由于存在管理者的自我利益、税收的非线性、财务困境成本和资本市场的非完美性四个原因,企业需要金融中介为他们规避风险提供相应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国内学者冯斌星、何炼成、窦尔翔(2005)将效率观作为分析出发点,解释在不同经济形态下各种金融中介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真实原因,区别于以前研究采用的结构观和功能观。

(2)金融结构理论。早期的金融结构理论研究主要把金融活动和金融现象作为一种结构即金融结构来研究。Goldsmith(1969)将各种金融现象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他同时认为金融理论的主要职责是“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述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发展”。近期的很多金融结构研究则主要关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相关性。如King和Levine(1993)、 Levine和Zervos(1998)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有关金融体系发展水平的数据与有关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数据密切相关。他们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更快的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效率提高总是高度正相关的。Rajan和Zingales(1998)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在金融发达的国家,融资依赖度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也较快。国内学者则主要借鉴国外的分析指标分析我国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如王广谦(2002)和杨再平(2002)。

(3)金融深化理论。Machinnon(1973)和Shaw(1973)指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存在着利率管制、金融结构严格管理和金融效率低下等问题,金融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Machinnon 提出经济货币化率指标M2/GN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中介体的总体规模。早期国外学者提出金融深化理论都是基于同一信念,即在金融领域和其他一切经济领域一样,可以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以应当减少对金融的干预。我国学者也结合国内实证研究对金融深化理论进行一定的发展。金纯(2006)通过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相关率的线性分析,证明融资渠道的拓宽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将极大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陈凌佳、顾雪娟、杨剑波(2008)则认为“中国金融深化的数量化指标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不高,金融资产发展的规范化程度较低”。

3 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1)存量改革,即通过对现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形成民营银行。王自力(2002)强调“把加快存量改革作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邱兆祥(2003)认为,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引进民间资本,发展非国有民营银行的路径,既可以新设,也可以通过存量改造。但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已有一定存量,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对现有的中小银行(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进行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之走上市场化经营轨道是最佳选择。白钦先(2004)认为民营化是中国金融业的趋势,在具体步骤上,应先改造农村和城市信用社、地方商业银行,然后才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光(2002)和张汉亚(2008)都提议将现有的地下钱庄等民间金融机构公开化和合法化,可以填补我国县域金融不足或真空。

(2)增量改革,即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全新创设民营银行。林毅夫(2001)认为,必须放松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以实现银行业的完全竞争。徐滇庆、巴曙松(2002)认为改造一栋危楼要比重建大厦难得多,强调创建新的民营银行。赵守国(2004)提出以发展民营银行为重点,推进中国银行业“体制外”发展的增量模式,才能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适度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孙大午(2006)认为“拆大、放小、民营化”是发展民间金融的主要路径选择。

(3)无论存量改造还是增量发展,不仅取决于我国现阶段金融的总体现状,更取决于改革、发展的趋势。杨云斌(1999)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情况下将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改组改造为独立的专门性银行,或者新建一批中小企业银行,执行国家优惠政策,主要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孙世重(2003)认为“既要为民间资本参股原有的正规金融体系开辟合法渠道,也要为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创造制度空间”,同时把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问题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巴曙松(2002)、晏陆蓉和林晓甫(2003)、杨仕晋(2003)、朱思爽(2005)、王修华和彭建刚(2007)、王剑灵(2008)、张淑芳(2010)等都强调发展面向中小企业、农业和社区内居民金融需求的社区银行的必要性,路径选择可以结合各地具体情况采用存量改造或增量发展。

也有的学者认为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路径可以有四种:一是全新设立,即增量改革模式;二是通过收购兼并地区性商业银行或城乡信用社进入市场,可称为收购模式;三是对基层金融体系中产权结构中已经包含非国有成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民营化改制,可称为准存量改革模式;四是对现有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民营化转制,也即存量改革模式。

4 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1)成立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林毅夫(2003)认为发展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补课”,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占绝对优势,推动中小银行发展目的是设立合适的金融机构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樊纲(2003)指出民营银行就应该定位成区域性、民营性、地方化的中小银行,在业务上补大银行的缺漏,而不应该立足于和大银行竞争。许小平、杨晓艳(2005)提出在改善中心企业融资困难上,民营银行具有信息、组织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李健(2006)认为民营银行在客户群的选择上应将地方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理由是国有银行主要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少顾及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或者其调研资费较高、审批程序较长而导致贷款成本比较高,使中小企业难以接受。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户多面广形式多样,对信贷的需求具有要得急、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要求民营银行为其提供高度灵活的专业化服务”。王元京(2010)认为民营银行应发展适合中小企业和个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民营银行在其他银行开展的同类业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同时不断创新其他银行尚未开展的业务和服务,强化民营银行的弥补优势和创新优势。

(2)通过政策引导,实行业务多元化,改善金融结构,应对外资冲击。樊纲(2005)建议中国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的发展既需要全国性的大商业银行,同样也不能缺少地方性的小型民营银行。刘卫红(2002)、韦衡(2003)、傅白水(2005)、钱方明(2008)探讨了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后,传统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受到的挑战,指出民营银行必须借鉴外资银行混业经营、风险管理等模式,确定新的市场定位战略。龙海明、李莎(2004)则支持民营银行业务多元化,认为民营银行业务发展的着重点不是在储蓄上与国有银行竞争,或在规模、技术手段、中间业务方面与外资银行较劲,因为若靠这种金融战略,民营银行最终只能狭隘地停留在社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层面上。因此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民族银行体系,才能有效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程工.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路径与方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5):27-33.

[2]巴曙松.社区银行能否成为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突破口?[J].现代管理科学,2002(7):19-21.

[3]董红蕾.增量改革模式中的民营银行市场准入[J].财经问题研究,2003(4):46-48.

[4]李健. 关于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学术观点综述[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71-77.

第10篇

一、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的必要性

(一)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是完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的需要

随着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清理整顿力度的不断加大,金融机构结构发生了不小变化。经过几年的整顿改革,四大银行县城分支机构被撤并三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国家控股或变相的国家控股,城市信用社被强制合并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金融机构的整顿改革固然带来了集约化效应,但同时也带来了基层地区金融机构体系不合理,基层融资出现真空现象等负面影响。而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步伐,将有利于完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和满足不同地区各类企业和农民的融资服务需求。

(二)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是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需要

经济理论和实践都反复证明,垄断性越强,竞争性越弱,而没有竞争的市场就没有活力。目前四大银行牢牢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表示市场集中度的几项指标中,除利润额指标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它几项指标之和都超过了70%的水平。这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相对规模过大,市场集中度过高,而且市场集中度与资产利润率相背离,表现出了明显的规模不经济。笔者认为,打破金融这种垄断的要害就是在已设立的民营银行的基础上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通过大量生机勃勃的民营金融机构来改善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给体制僵化和效率低下的国有商业银行施加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产生提高效率和进行机制转换的动力。

(三)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需要

可以说,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实现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中小企业的强有力增长,但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并没有得到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一方面,因中小企业经营上的自身缺陷,其提供的经营及财务信息很难被大型金融机构经理人所接受,从而无法获得大银行的有力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受资金规模的限制,不能充分满足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于是中小企业在两难之下只好求助“地下钱庄”,从而面临着融资难、融资成本较高的困难。这不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民营银行的出现则可以弥补这一点。民营银行以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为主,它们分散各地,对各地的中小企业情况比较了解,取得信息的成本低,运作比较灵活,可以补充大银行留下的死角,为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四)加快发展民营银行是加强国内外金融机构抗争的需要

根据我国人世时所作的承诺,加入世贸组织5年后,中国的金融业天门将向外敞开。截至2007年底,在华外资银行已达90家(不含下设分行),其中21家被银监会批准改制为内地法人银行。外资银行凭借其各方面的优势与我国银行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对我国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相对缓慢,对内开放不足,在整个银行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机构庞大,历史包袱沉重,盈利能力不足,不良资产比率居高不下。这些不利因素都使其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与外资银行抗衡。相反,具有“小、快、灵”体制优势的民营银行没有历史包袱,容易吸收外资银行的优点和长处,更容易适应环境,更具有竞争力,能增强国内金融业的活力和实力,最大限度填补国内金融业存在的市场间隙。因此,加快民营银行的发展,进而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民营银行,有助于金融业参与国际竞争,缓和加入WTO对国内金融业的冲击。

二、制约民营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缺乏明晰的产权制度

民营银行制度成熟的国家经验告诉我们,发展民营银行首先需要产权明晰的产权硬约束的制度环境。而我国在产权制度改革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没有彻底实现政企分开,产权依然存在软约束问题。这一点在金融业中显得尤为严重。就拿最为接近“产权明晰”的民生银行来看,资金来源虽来自民间,但因按“民有、党管、国营”模式组建,银行的控制权、人事权其实不同程度地掌握在政府手中,那么银行就不能完全按市场机制开展业务寻求发展、形成严格的自我约束机制。这一状况阻碍着我国民营银行的规范化发展。

(二)缺乏充分和统一的金融监管规则

因我国长期实行民营银行阻入政策,对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退出及监管缺乏充分和统一规范的规则约束,行政管制色彩相对浓厚。一家银行能否组建及如何组建均无法可依,无规则可循,主要取决于行政指令,并由行政部门主持组建。退出方式也相类似。金融监管无论在法规、制度和措施方面,还是在基层监管机构设置、监管手段和技术方面都处于空白状态,这种状态使民营银行缺乏在规范规则条件下健康发展。

(三)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

从存款业务来看,民营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而这些资金偏好追求较高的风险收益率。如果民营银行按现行相对固定且较低的利率与国有银行竞争,要吸收这部分存款是不可能的。从贷款业务来看,民营银行的贷款客户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财务状况透明度较低、可供贷款担保或抵押的资产不足等问题,民营银行提供贷款自然需要更高的风险补偿,收取相对较高的利率。这要求民营银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来决定存贷款利率。而这一点又与现行利率管制相悖。

(四)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民营银行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一个高度市场化和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同业之间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而在我国,国有银行凭借特殊的产权性质;就享有国家的隐含担保,不用担心破产,所以公众对其信任百般。相比之下,民营银行没有那么幸运,它们一无国家信誉担保,二元存款保险体系,三无法律保护、政策的有力扶持,四无规模,必然影响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从而形成不利于民营银行经营的制度环境。

三、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就我国目前的民营银行政策环境来说,虽然民营银行是金融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但目前国家并没有对民营银行释放出足够的官方信息,国家政策还不够明朗,缺乏力度。所以,民营银行目前并未享有金融业国民待遇,并没有被一视同仁。民营银行得不到国家有力政策支持就得不到大

的发展。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取消各种不必要的歧视,使更多的民营银行尽快进入金融市场,发挥其对金融业的作用。

(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政府行为

我国银行企业存在严重产权约束软化的问题,这使民营银行难以规范发展。因此,办民营银行必须规范政府行为:一方面要求彻底实现政企分开,实现产权明晰,做到不能让政府控股,或者最好不让政府参股,以避免政府行为的干扰;另一方面要求政府行为必须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法行使管理职能,以形成高效率的政府管理机制,减少民营银行在发展中不应有的政策性负担,使民营银行轻松上阵,稳健快速发展。

(三)在定价方面,应率先实行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

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规范民间金融秩序的目的出发,应率先实行民营银行利率市场化,即允许民营银行在央行规定的浮动幅度范围内适当上调企业和个人的存款利率,允许民营银行自主地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和贷款种类,适当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这样可以带来三种功效:一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水平,有利于增加民营银行的存款客户及资金来源,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二是相应调整贷款利率水平,提高盈利率,可扭转民营银行当前的竞争劣势;三是通过扩大民营银行利率决定权,可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合法、合规的金融市场,使非法的地下资金转变为民营银行的合法运营资金,进而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规范发展。

(四)建立、完善民营银行金融监管法规

1、建立并严格执行完全市场化的市场准入原则。对申请开业的民营银行进行严格审批是实现有效金融监管的起点,也是民营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石。因此,要求申报单位必须提交各种详细而真实的文件资料。

2、应按市场化的原则建立经营监管法规。为了入市后的民营银行有一个正常经营的保障,除了靠银行自律、自控之外,监管部门要备一套经营监管法规。而经营监管的基础在于信息的及时性与真实性。因此,监管部门必须设计出一套机制来快速准确获得银行运行的真实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应按市场化的原则建立退出法规。为了保证整个金融体制的稳定,必须有民营银行的退出法规。应当建立明确的金融纪律和对违纪行为的处罚规定,特别是要有一整套金融机构破产清算的程序,必须非常清楚地规定由谁来执行银行的破产清算,必须在破产程序中保证广大储户的利益,防止把民营银行的风险集中到中央银行,避免在金融业出现道德风险。

(五)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的基石。由于民营银行服务对象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信誉度偏低。民营银行在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分析信息的能力均有不足。由于信息不对称民营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面临较高的风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企业自觉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在我国,守信氛围还没有形成,单靠企业本身自觉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政府应组织成立专业机构,建立一个真实可靠的信用评级制度,向银行提供有关企业信誉的信用资历和信用证明;同时建立严格的违信惩罚制度、增强企业守信意识、树立守信形象以增强民营银行贷款信心。

(六)加强国家投入,增强民营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第11篇

关键词:民营经济 金融困境 融资秩序

目前,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仍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要方式,以直接融资为辅助方式,根据统计可知,银行信贷融资大约占民营经济融资总额的9O%左右,股票以及债券占民营经济融资总额的1O%左右,因为债券以及股票市场具有规模小的特点,另外,有很多制约因素限制了债券和股票市场,因此,很多中小型民营经济体制的企业不能进入债券和股票市场,因此,银行信贷是民营经济融资的主要途径,然而,通过银行得到贷款并非易事,从我国金融机构统计数据来分析, “融资难”问题已经阻碍了民营经济的正常发展,目前的环境对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从而导致民营企业无法处于国际竞争的优势地位。

一、民营经济融资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商业银行的所有制以及不同行业待遇不同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安排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尽管国有银行采取了资产负债比例的制度,然而对国有企业还是存在着融资政策的倾斜,对民营经济制的非国有企业有一些贷款上的限制,不能一致对待。虽然民营经济体制的企业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国有银行执行的“灰色通道”获得一定数额的贷款,然而不能形成较大规模的贷款,同时也存在着贷款成本高的缺陷。一些技术创新型的民营经济体制的中小企业,因为他们本身就存在着很高的经营风险,并且容易失败,国有银行在贷款的过程中由于考虑到融资风险会很大,同时也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不愿意为民营企业贷款。

(二)不具备完善的担保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所采用的贷款制度通常是抵押贷款,因为中小型民营企业通常情况具有非常小的规模,同时也存在非常高的风险,因此,其总资产中很大一个比例是无形资产,因此缺少可以承担抵押品的资产,但是,担保机构规定的的贷款担保制度通常情况下都是非常严格的,和国有银行贷款的制度大体上一致,中小企业通常情况下没有充足的抵押资产,获得担保相当困难,很多情况不满足国有银行贷款条件。

二、加强民营经济融资秩序的对策

(一)改善银行所获得的民营企业信息的精确性和全面性

一般情况下,起初应该由工商管理机关提供民营企业的相关数据信息,银行根据这些信息掌握民营企业有关企业的运营情况,民营企业的主要投资人起初的投资情况以及运营信息等,评价关联交易程度以及产生的相应风险;然后,应该获得由税务机构提供相关的民营企业缴税信息,银行按照这些信息评估民营企业的信誉以及遵循税收制度的状况,同时,银行能够依据缴纳税金情况来评估民营企业所提交的相关资料的有效性,例如,利用营业税换算出相应的营业数额、利用所得税计算出相应的利润等;三是要求中介机构有效地执行职责,增加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二)民营企业关注信誉的树立,缩减机会主义

融资市场中,最受信赖的企业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具有良好的经营效益、具有强大的发展潜能、具有较好的资信状况。想要解决企业和投资单位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最关键的任务是改善企业本身的综合实力,要加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外部机构的帮助才能是有效的,否则企业始终会面临金融困境。所以,民营经济发展突破金融困境的关键是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体制,不断改善经营绩效,指定合理的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三)增加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途径

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开拓资本市场融资:

1、加强股票市场融资力度

伴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我国政府一定要防止对上市主体身份的限制,取消核准制度,使用合理的手段保证民营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票上市能够顺利实现。对于符合股票上市标准的民营企业一定要和国有企业同样对待,使它们能够顺利上市,尤其对于一些经营业绩良好的民营企业,可以创造条件让这些优秀企业可以实现跨地区和跨所有制兼并一些已经亏损的上市公司。

2、执行创业板融资对策

创业板是一种“第二板”的形式,和股票市场交易主板是相互对应的,对上市企业没有盈利的要求、没有数量的限制,所有符合条件的公司,通过国家证监会的审核,都可以在创业板顺利上市,该项制度对于那些还在创业阶段、十分缺少资金保证同时具备广阔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我国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吸取国外发展创业板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地营造一个优秀的上市氛围。

(四)完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立抵押品处理渠道

按照国外的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担保公司一般情况下能够被划分为三种类型:成立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通常要依靠财政资金和向社会债券,另外,也能够吸引中小企业出资以及社会捐资成立以政府为主,经过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建立的担保企业;由主管部门挂帅建立会员制的帮扶型担保机构,民营中小企业按照个人的发展需要,可以通过开户银行协助运作,中小企业根据要求承担一定的会费,就能够获取3-5倍于会费的担保贷款金。政府应该完善对担保公司的监管,但不应该使担保公司行为具有政府化特征,不应该按照政府指令以及银行规定的条文办事。

三、结论

民营经济融资难的问题属于一个系统的问题,其原因也有很多层面。处理该问题的手段是多管齐下,政府、银行以及民营企业等个体一起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最关键的在于在转变的阶段中,一定要不断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一个非常全面的可以符合各个方面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系统。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中国渐进式改革之所以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首先不触动原有体制,而是在旧体制的旁边发展出新体制,依赖体制外的增长来支持体制的平稳转轨。而在体制外增长的同时,体制内却没有因此衰退,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具体说来,就是国有部门虽然在国民经济的总量中的相对额有所减少,但就自身而言,仍然在总量上保持了扩张的态势。这种平稳过渡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体制外的增长是依赖体制内的流失的话,体制外的增长是无法持续的,这在改革初期尤为重要。体制内的平稳增长使中国避免了前苏联双轨制改革失败的命运,顺利地实现了过渡。而保持国有部门的平稳增长的要诀之一就在于国家实行了垄断性金融制度安排。

在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各种信贷机构,包括地方性银行、信用社和带有信贷性质的信托公司是不断涌现的,但却并没有因此就形成竞争性的信贷市场结构,国有银行获得的“租金”并未因此受到明显损失。这是因为什么呢?这首先要从这些金融机构建立的背景谈起。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资金的纵向分配体制一直未能打破,使得地方政府在预算外资金大大增加的情况下有自主运用这些资金的需要,除了为获取比存入国有银行更高的回报以外,还希望进行当地的项目建设。因此地方性信贷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大量涌现,但是,这些地方性信贷机构与国有银行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专门满足地方政府的偏好而已,其与国有银行竞争的实质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竞争。因此这种竞争无法形成合理的竞争性信贷市场结构。当然,国有银行在信贷市场所占的垄断性地位也使这种竞争很难真正展开。

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沦:转轨时期的由国有银行垄断信贷市场是必然的,民营银行的大量涌现是不必要的。

二、政府解除民营银行市场禁入的时机

显然,政府是否取消对银行业实施的垄断性安排取决于这种安排给政府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在收益超过成本时自然要继续实行该种制度,否则便会取消。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有关的成本收益情况。根据,上面的论述,可以知道该制度安排给政府带来的收益有:保证了国有企业获得了足够的金融支持并因此获得了平稳增长,由此使政府的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使政府的促进社会稳定、增加就业等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得以实现;保证了政府对资金分配的控制权,使政府有能力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其成本则体现为:人为的金融约束造成了垄断性银行市场结构,致使国有银行整体效率低下,商业化进程缓慢,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革的瓶颈;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五条件支持在国有企业陷入困境时累积了巨额不良资产,金融风险问题凸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国有银行的信贷支持对象主要为国有企业,导致在国民经济中效率较高的非国有企业很难获得正常的信贷支持,其结果必然是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福利的丧失。

需要指出的是,民营经济在近年来突飞猛进,在1998年我国民营经济产值的比重已达42%左右,成为最大的经济部门(《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第7页。),其对增加产出、提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然而其获得的金融支持却很有限,这在民营经济发展之初似乎并不重要,因为民营企业主要靠内源融资,这在起步之初是合理的、必要的。但按照企业的发展规律,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外部信贷支持。而这种信贷支持应从哪里得到呢?让我们分析一下:在证券市场规模狭小,主要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相关服务的情况下,显然不能对此有过高期盼。再看国有银行:应该说,国有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为国家贡献了近60%的税收,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性地位仍然是必须的。这就要求国有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不可更改的。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向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还存在着一系列障碍:国有银行缺乏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的准确信息,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更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国有银行给民营企业提供贷款会承受额外的风险(樊纲认为,国有银行把钱贷给国有企业,即使无法归还,责任也不在银行经理;但将钱贷给民营企业时出现类似问题,则有理由怀疑是银行经理纳了贿。见《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克服信贷萎缩与银行体系改革》);最重要的是,如果国有银行与民营企业发生过多的联系,有导致与国有企业同样融资结构的危险,会破坏民营企业现有的以内源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结论是:在证券市场和国有银行都无法提供信贷支持的情况下,政府改变既有的制度安排,向民营资本开放银行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在原有制度安排的收益下降成本上升以及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的情况下,已到了对民营资本开放银行市场之时。

三、民营银行的框架设计

结合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合理的策略应该是在对内开放银行业市场的同时,设计好民营银行的经营框架,在该框架下既能保证政府对资金的控制权,又能保持银行业市场对民营资本的开放渐进有序。这个框架设计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设立地区选择、资本结构规定和分级管理问题。具体说来有:

一是关于设立地区选择。政府放松对银行业市场的管制显然不应该理解为各地都可以设立或同一地区可以设立多家民营银行,这要作具体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容纳信贷机构的数量是有限的,否则就会造成恶性竞争。民营银行的设立当然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那么应该在哪些地区设立民营银行呢?笔者认为,民营银行的资本来自于民营资本,其市场定位是服务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因此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作为首选。但仅有这一个条件还不够,还应该看一看当地国有银行的发展情况。如果当地国有银行属于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即所谓“存差”行,而当地的经济发展又迫切需要银行增大信贷投入,说明此地不仅在资金上还有富余,而且投资的机会也广泛存在。这样在该地区设立民营银行是可行的。因为这不仅不会造成恶性竞争,还会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银行市场结构。否则,如果某个地区的民营经济本身不发达,而其国有银行又属于资金运用大于资金来源的所谓“借差”行,在此建立民营银行则显得没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