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劳动教育内容

初中劳动教育内容

时间:2023-07-03 17:57: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劳动教育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劳动教育内容

第1篇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第2篇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的中学生家长陪读,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过几次,小学生不会削铅笔,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自我服务,照顾,它是人应该具备的最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规范》条是写的“尊敬父母,父母身体健康,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能做的事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调查,对学校小学生上网浏览,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独立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学生上学迟到不找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的认识,也有较的教育孩子的理念,祖辈的文化较低,往往对孩子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做事了。时候还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劳动教育,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老师以劳动为惩罚,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可以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下,学会做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下,练习并学会做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下,学会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家校,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对孩子都很。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点,拉近家校,从而为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专家作专题讲座。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劳技教育;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61-01

一、当前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

本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通过走访调查本人所在城镇及周边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的现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轻视劳技教育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忽视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智慧的发展,忽视了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许多学校和教师认为劳技教育与升学率没有直接联系,上不上无所谓。许多学校的劳技课虽然排进了日课表,却是形同虚设,“纸上谈兵”。有的学校七年级按规定才上,八、九年级则不上,改成了其他科目。许多学校领导的观点是劳技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最好是不要。

(二)片面劳技教育

由于社会环境和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许多学校往往将劳技课同劳动改造联系起来。许多教师带着“有色眼睛”看问题,把学生视为劳动改造的对象,视劳动为“没出息”“低智商”,把老师视为“不会教书的”“教不好的才去上劳技课”,把不爱劳动、不会劳动视为正常现象。学校虽然也有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习惯等方面教育,但许多学生认为这是老师或者家长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没办法只有去做。甚至有的班主任将打扫卫生的简单劳动归为劳动实践,错误地、局限性地认为,劳技课就是让学生们多参加劳动。

(三)单一劳技教育

由于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劳技教师,也没有正常的教研和培训,许多学校劳技课的开设确实也存在困难。上面要求开设,教务处只有安排有一定专长和兴趣爱好的教师或者由从某个学科将近退休的老师来上,他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也是不在行的。同时也存在短期行为和浅薄意识。具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一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教材中能上的内容上一下,不能上的就不上,甚至有的学校采用因噎废食的做法。

二、城镇初中劳技教育策略

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本人总结出几下几点策略:

(一)建立有实际意义劳技教育目标体系

1、认识劳动的意义。通过初中三年的劳技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劳动工具、保证劳动质量、端正劳动态度,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2、学会生活自理。教育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维修最常用的基本劳动工具,教会学生学会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职业意识,形成勤劳、坚强、认真负责,服务社会的品质,具有初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二)建立动手动脑结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劳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可与多家企业联系,建立学生实践基地。还可配备一定的劳动工具和物资,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保障,将课堂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可以建立多功能的劳技教学实践基地,置办各种型号的自行车及零配件、机械工具、缝纫机设备等,开展自行车简易维修操作、缝纫机的使用实践教育。劳动实践基地和实验操作室的建立,可以为实施劳技教育创造条件,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提供较好的实物场景。

(三)建设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劳技教学师

资队伍学校劳技教育得以保证和顺利开展,教师是关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成果。本人认为针对劳技课的教学,可采取内挖和外聘的办法。一方面,在科学教师队伍中,挖掘具有实际教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教师担任劳技教师。另一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就近聘请农业、工厂、企业等技术人员为本校授课教师来校讲课,还派教师参加技术学习和培训。有了专兼职教师,对学生的劳技教育就有了师资保障、智力支持。教师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内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

三、结论

本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对有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有些对策也值得进一步推敲,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以利于我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严燕,加快普及农村初中基础教育势在必行[J].云南农业,2005(12).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德育教育 教学 实施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致力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进行的,在现代教育中,多数人认为,学生能力就是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但做人先于做学问,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渗透。因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我认为学生能力既包括学习能力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而语文教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涉及面也较为广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语文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德育思想教育。

一、在课堂中让德育融入语文教学

古往今来,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语文课文带有人文性和思想性,但是,思想不是靠讲解传递的,它是在感觉中、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巧作引导,设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美好情感世界中,让他们在其中得到熏陶与感染,从而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朱自清的纪实散文《背影》,许多年来被选入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学生,在于它充满了亲子之爱。这是个永恒的主题,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然是经久不衰的。还有,可通过介绍课文作者和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感悟。一些课文的内容尽管没有直接表现德育内涵,但其作者自身的品质及其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为世人称颂,老师在介绍时要加以点拨。如我在介绍朱自清时,就特别介绍了朱自清1948年生活非常困苦的情况下曾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临死还嘱托家人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史实。介绍后我告诫学生: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要有骨气,决不做恬不知耻、不讲人格甚至有损国格的事。

二、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平台

课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人才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中学,学中做。”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同学们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的个性特长,大大提高了综合素质。学校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三、在教学中渗透感恩之心的教育

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对于孩子们良好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为了让孩子们从小积聚感恩这笔财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⑴品味感恩内容的美文,让学生在美文的熏陶下用心去感恩,“体会到感恩让我们变得快乐”(阿尔伯特・克拉克言);⑵用心去感受别人特别是父母亲的关爱。学习课文《背影》等,让同学们用语言来表达出对父母关爱的感谢;⑶每天感恩一人,让感恩成为习惯。鼓励同学们试着每天向身边的人(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陌生人等)用语言表示感激,要求学生抒写感恩内容的文章,转换角色编演课本剧,体悟感恩带来的。就像歌曲《感恩的心》中所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孩子们心中常存感恩之念,相信他们一定会成长为值得他人尊敬的人。珍视别人的付出,并用行动来表达对他人付出的尊重,这不就是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孩子该有的吗?

四、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第5篇

一、考试性质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合二为一考试。它具有以水平(毕业)考试为主、兼备选拔(升学)考试的性质。

二、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英语:实行纸笔闭卷和分卷考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地理和生物实行纸笔闭卷和合卷考试,分别计分。

2.英语听力口语:与笔试分开考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实行电脑评分。考试分为“回答问题”、“听后选择”、“听后记录并转述”以及“模仿朗读”四个项目。

3.体育与健康: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和中考统一考试两部分综合评定。平时考核由学习态度和体育课学业水平成绩两部分组成;统一考试分为中长跑测试、力量测试和技能项目测试。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与笔试分开进行,采取现场操作方式单独组织考试。其中物理和化学采用合卷,分别评分。考生现场抽签确定考题,成绩当场评定,合格即得满分。

5.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用五科合卷机考的方式,实行电脑分别评分,成绩当场呈现。主要考核学生初中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三、考试计分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各科总分值分别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实行笔试(80分)与听力口语(40分)分开测试;物理80分,实行笔试(70分)与实验操作(10分)分开测试;化学50分,实行笔试(45分)与实验操作(5分)分开测试;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成绩各计5分,中考统一考试成绩计35分)。

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各科卷面总分值均为100分(其中生物笔试90分与实验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为A、B、C、D四个等级呈现。其中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分别对应30分、25分、20分、10分,计入总分。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三门科目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考试时限

语文150分钟。数学和英语各120分钟,其中英语笔试90分钟,听力口语30分钟。物理和化学(合卷)笔试共150分钟,理化实验操作(合卷)3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卷)共90分钟。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钟,生物实验操作20分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计100分钟。

五、考试时间

注:1、体育与健康科目平时考核时间安排在七、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上学期。

2、2019年八年级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试组织

1.考试命题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统一命题。命审题工作实行集中封闭式管理。

2.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严格按照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课程内容,同时参考现行学科使用版本教材。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的考查。

3.考务工作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和生物等笔试学科考试和听力口语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实施。

体育与健康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机考学科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制定统一的考试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各学校家长委员会选派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实施。

七、考试成绩运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时,参加全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并取得成绩,与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并作为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依据。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 劳动实践 锻炼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劳动观念的培养,对中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与锻炼,培养劳动观念,提高中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价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做法如下:

一、劳动意识的现状

劳动是指人们有目的地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我们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作为人类特有的―种能力――劳动并未引起重视。以前我们在农村常能看到“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劳动光荣”等春联,现在则很少看到了。这春联的变化不正反映出入们劳动观念的变化吗?

二、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意义

1.劳动能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发展。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劳动。

2.劳动使人身心健康。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既能创造物质财富,也能创造精神财富。通过劳动,学生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会更坚强,有毅力。

3.劳动教育可使人正确对待升学、就业问题。

三、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学生

1.把突击式的打扫卫生变成经常性的保洁劳动。班集体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也是培养中学生劳动观念的阵地。为此,教师应该将劳动观念的培养当作育人的重要任务。以往,教室的卫生大多采用“突击式”大清扫的做法。这种做法虽也能收到效果,但有些嫌脏怕累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针对这种状况,我与班干部一起研究,把教室的卫生及学校分给班里的责任区分解到每个学生那里,做到“人人有责”、“不当旁观者”,要求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随时把自己负责的卫生区域搞好。通过检查、抽查与评比,不仅使卫生责任区达到了洁净无尘的标准,而且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

2.留“家庭劳动作业”,定期开好总结班会。时下的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为繁重,所以,一些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就把家务活都包了下来。鉴于此,我采用了留“家庭劳动作业”的方式,每天进行布置,提要求。学生们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将自己在家中干家务的内容、成果等记录下来,并由家长签字。然后,每个月召开一次“家务劳动总结班会”。班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老师表扬学生的,有同学间相互赞许的,有自编自演的顺口溜、小品等多种生动活泼的自娱自乐节目。另外,为了便于联系与沟通,每次班会我们都请来几位学生家长。他们在会上的发言、称赞,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因此,家务劳动总结班会是把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的好形式,对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和习惯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增强家务劳动的情趣。我注意为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条件,与同学分享劳动的快乐。比如,我用“劳动成果展示会”的方法,把学生们安装的电器线路,自己设计的编织物、刺绣,自制的各种食品、菜肴“半成品”以及雕刻的图章等等一一展示给大家,或请同学们当场“献艺”,相互切磋,在欢声笑语中体验到劳动后的自豪和喜悦,诱发了中学生热爱劳动的情趣。

3.开展假期奉献活动。学生的假期,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为了把假期安排得有意义,能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上发挥作用,我在班里提出了“林海镇的同学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口号,激励同学们在假期里为社会多做奉献。全班不少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我们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他们清扫庭院,捡村里的垃圾,照顾孤寡残疾人……以团员为主还开展了捡矿泉水瓶活动,大家把卖矿泉水的钱积攒起来,用于支持贫困学生。每当假期结束,我们班经常可以收到社会上寄来的表扬信。这些表扬信像一簇簇的报春花,报道出他们劳动观念的提高,反映了他们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新风尚。

4.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我们虽然是农村学校,但是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同城里学生一样的锻炼机会。我们平时注意发挥一些劳动基地的作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到乡镇派出所、工商局及环卫队等劳动服务基地进行义务劳动。在劳动之余,还请公安干警、工商干部和环卫工人谈体会、讲理想,使学生们的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譬如,一些同学开始跟着环卫工人扫马路时,经常戴着大口罩,怕熟人认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不少同学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热爱环卫劳动,而且还养成了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培养中学生的劳动观念,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坚持思想教育为主,坚持诱导为主,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 认识 教学

一、 不同年龄段,教育有区别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书并不太难,但要在这三年中掌握和了解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却是要花费心血的。

初中三年,是中学生成长最快的三年,也是学生心理变化最大的三年。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心理在三年中的每年都大不同,因而教师必须随着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对刚升入七年级的同学来说,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宿舍、新的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新的管理方式……在新的环境中,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会有很多新的想法:一切从零开始,树立新形象,改掉过去的缺点……教师就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新”对学生进行教育。

进入八年级,男女学生从生理到心理上都变化巨大。最突出也是最令家长和教师生气的是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开始“叛逆”起来,不服从管理,独立意识不断增强,我行我素……这个时候家长和教师单靠权威,实行高压管理,不见得都能奏效,放任自流显然不行。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渡过这个“叛逆”的、不稳定的时期呢?作为班主任来说,应方该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总体来讲是积极向上的。初中七年级开了历史课,历史老师就应该通过讲历史、看录像来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意识,让他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经过奋斗、牺牲换来的,是通过劳动换来的。政治教师就应该通过上团课,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的来历、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今的学生相对来说,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都比较淡薄,这就要求教师用更多的精力来引导他们。在班级里,个人与个人,组与组开展竞赛,讲革命故事,歌咏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集体的可爱,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然后积极倡导学生走出班级,主动与其他班级、其他年级的同学进行比学赶超,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观念。八年级的学生,处在发育的高峰期,精力旺盛,喜爱活动,在每日课后经常组织些有益的体育活动,无疑会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充实、愉快中顺利的渡过危险期。

进入九年级,学生的思想相对稳定,趋于成熟,面临毕业,他们从学习上、思想上都感到压力,在来年里,何去何从,是升学还是就业?他们第一次感受到选择的严肃性。作为毕业班的教师,就要当好学生的参谋,帮助学生规划他们的前途,引导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让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

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许多家长对学校教育寄予厚望,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丢给学校了事。当然,学校本身就是专业的教育机构,不相信学校,又得相信谁呢?进了校门,就是学校的人,好坏就成了学校的责任。特别在当代,打工潮的兴起,许多家庭,把孩子往中学的宿舍一放,自己打起背包,打工去也!这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另一个情况是,在现代,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很大一部分独生子女由于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万千宠爱于一身,所以属于好逸恶劳、责任心差、依赖性强的性格。这也给班级管理、开展活动带来了不少麻烦:军训不参加、体育课不能坚持跑步、不愿参加集体劳动、集体意识淡薄、自私自利。而这些都是家长过分宠爱的结果。诸多家长不能领会学校教育的内涵,总是担心孩子在学校受苦受累,实际上,学校各种活动、劳动都有其教育意义:劳动的实质是磨炼学生的意志、增长学生的见识,各种文体活动都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挖掘自身潜力的平台。家长必须认识到:学校的教育是综合性的,读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内涵。

认识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性,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这是相当多的家长的思想理念,学习好万事大吉,学习不好则一无是处,一个学生成绩优异便似乎他全身都是优点,成绩不好则似乎什么优点都没有了。于是唠叨、冷落、打骂、哀叹,造成学生厌学、逃学、辍学、撒谎,造成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任何有一定教学阅历的老师都知道,大凡家长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工作的,孩子的学习、思想都比较稳定,所以我们说,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

在家庭教育方面,必须强调的是,家长不能溺爱孩子,必须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养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习惯”,溺爱一词从远景上看是无能的同义词。在家中样样为孩子包办只会导致孩子在将来无能和软弱。如果家庭教育走向学校教育的反面,再好的学校、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使学生真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形成合力,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家长必须支持,家长也必须及时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学校一起共同担负起培养孩子的重任。

三、有爱才有未来

第8篇

的研究方案

一、课程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质性评价,倡导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深入、清晰、真实地再现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过程。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速

新课程实施后,义务教育的中学,尤其是农村初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国外研究课题较多,但层次较高,又不切我们农村初中的实际;国内新课程实施后,暴露了各种有关学生评价管理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有一套学生发展性评价的体系,而对同类课题研究虽较多,但繁琐。我们又把“农村初中学生评价”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课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来源的多元、评价方式的多元。

1、研究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的多元涉及到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科学文化素质评价、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审美艺术素质评价、劳动技术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既要评价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又要评价学生在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中的进步,既要评价学生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养成,又要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既要重视学生显性素质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隐性素质的评价。

2、研究评价来源

评价来源多元,学生素质发展性评价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村)共同参与评价的结果,改变过去单一的只有学校评价的局面,形成学生自评,同学、教师、家长、村民委参评的多纬评价模式。

3、研究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多元,需要对学生进行差异性评价、激励性评价、个性评价方式等,重视学生的差异与个性,重视个性的发展,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评价,重视过程发展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以往“一张试卷、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学生拥有自信 全面 和谐地发展。

(二)少一些终结性因素,多一些激励性评价。

学生的先天因素、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发展、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怎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呢?再说,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行业的,难道我们能够将所有的学生都打造成“全才”、“通才”?显然,谁也无法做到,华罗庚的数学拔尖,这还不够吗?难道他还应该精通音乐、美术?用物理、化学的成绩来评价齐白石;用体育成绩来评价陈景润;用掷铅球的成绩来评价李宁的体育成绩,这些评价还有意义吗?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数字化”。不可否认,在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对某些因素或现象进行具体量化评价。但是,决不应该全部,如果所有评价活动都可以用精确不分数定论的话,教育活动是不是太简单了?我们如何来理解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呢?若是一定要对一个人的各个方面都进行标准、精确的量化,必然会促使教育评价迷失方向。

为回归教育而评价则一切可以教育利益为准则,假如“不评价”能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可以不评价,假如某位学生体育较好,而语文、数学则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这个时候,对于其薄弱方面可不作出评价,否则,不但不会产生激励作用,相反,只会产生打击作用,要有利于被评价者的成长,有利于被评价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评价者某方面的发展,我们必须选择使用。

总之,教育评价既要量化基本素质,也要注重个体优势,还要照顾主体。只要是有利于教育的最终目的的好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个体发展,就不妨运用。

(三)评价要简单易行,但更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伴随《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广,评价体制也在进行前所未有的革命,有些地方繁琐的评价机制也实在令人头痛,如此下去,教师沉重的压力何时罢休?学生何时以繁多的评价中解脱出来?学生能乐意接受吗?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的评价要能体现“尊重人性,弘扬个性”的当代“人文”情怀,,简单易行。

成绩的评价只代表过去,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公要把评价当作总结,更应看作是促进学生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开始,使每一次评价成为学生向下一阶段努力的不竭动力。因此,要真正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评价方式不但应简单易行,而且最主要的是要去走进学生的心灵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时间

1 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构建农村初中学生多元化发展性评价的体系,建立学生发展评价卡, 把学生的主体发展日益显现,关爱每一位学生,注重每一个方面,突出某一特长,以高质量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来激励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以而为农村初中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2 课题研究的时间:

2005年12月至2006年月12月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步骤

1 成立一个专题研究小组,共4人, 确定研究对象:初一学生187人,共四个班级,协作教师初一任课教师12人。

2 调查摸底

(1)调查村民

村民对学生的要求,各村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各村的表现。

(2)调查家长

家庭对学生的需求,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学习条件,家长的文化程度,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习惯。

(3)调查学生

以品德、成绩、学习积极性、活动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分类摸底。

3 全面实施阶段

(1)小组每月集中一次,学习、探讨、交流.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

(3)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了解情况,支持配合。

(4)专访村民委,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5)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

(6)修订学生评价管理制度,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4 总结阶段

(1)归纳一份可操作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卡。

(2)撰写3000字左右的实验论文。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钱海荣:主持负责课题研究

蒋香明:协助组长工作,负责校外对学生的评价

沈志根:协助组长工作,负责学生在校发展的评价

谭海林:协助组长工作,负责学生成长档案袋的记录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全体师生都生在农村,能接受农村初中学生评价的改革。

2、 学校的硬件设施基本到位。

3、 新课程理念需要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发展。

4、 经校务委员研究决定,同意研究该课题,并经济上专款保障。

第9篇

[论文摘要]埃及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大国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各项改革。当前,尽管他们与我国教育,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与我市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确实距离很大,但是他们追赶的决心,发展的势头都很值得我们关注。

一、积极调整教育政策

埃及的学校教育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学制为11年(宗教学校为l2年),其中8年初等教育,3年预备教育。初等教育包括小学5年(宗教小学为6年),初中3年。预备教育就是普通高中,所谓“预备”是专指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有两种学制,均设工、农、商三个专业方向,一种为三年制,培养目标是熟练工人;另一种为五年制,培养目标是技术人员:五年制的职业教育很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连读的“3+2”模式。高等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性大学,一类是职业类大学,学制一般为3年,并同样取得学士学位。

印度的学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初等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小学教育,学制5年;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即完中教育),学制也是5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2年。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相当于大学预科,称“高级高中”,学制2年;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不同机构、不同专业学制不同;大学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研究型大学,也有职业类大学,一般学制都是3年。

两国学校教育均可分为公办学校、宗教学校和私立学校。公办学校即政府办学,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主体。埃及的公办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一律免费。宗教学校历史悠久,并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除政府规定的以外,要增加宗教教育。私立学校的历史也很悠久,近年来明显增加,尤其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发展较快。

两国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市区的公办学校要好些,校舍场地、教学装备都能满足需要。农村的公办学校明显落后,大部分的中小学,大概只能相当于我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只做到了“一无两有”,即“无危房,有教室,有桌椅”。没有规范的校舍、场地,没有足够的仪器、设备,图书馆里也没有什么书籍。所谓的信息技术教室,印度学校还好一些,埃及有些学校只有两三台师生共用的“586”。由于设备严重短缺,不少学校不得不实行“二部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接待我们的埃及教育官员总要谈到老教育部长的一句名言:“受教育的权利如同喝水和呼吸一样不容剥夺”。印度学校的校长也表示,政府“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为此,一系列政策正在实施当中。

一是资助困难学生。两国义务教育尽管免费,而且埃及的公办学校还全部免费,但仍有一些贫困家庭,一方面由于无钱购买书本、文具,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提前做工挣钱补贴家庭生活,所以在小学和初中就有些学生中途辍学。针对这一情况,两国政府都制定了资助贫困学生计划,大力宣传“文化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并重点在经济落后地区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仅免收学杂费,还要免费提供书本和午餐,积极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每年只交纳折合人民币l0元至70元左右的学费。印度学生的惟一经济负担,就是每年要交约折合人民币30元的“政府福利基金”。

而且这笔资金由学校自主使用。就是高中阶段也没有什么费用,一些邦还要免费提供校服和文具,以进一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同时,两国政府把对已经辍学的学生进行“扫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埃及不少公立初等教育学校,专门为当地l4岁至l9岁的辍学学生单独编班,通过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印度由于贫富悬殊更为严重,所以辍学问题尤为突出,沿街乞讨或兜售商品的少年儿童,在每个城镇都随处可见。再加上落后地区违法的童婚制度仍在继续,女童辍学更为普遍,义务教育很难落实,文盲比例居高不下。为此,政府在强化义务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公办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加快“扫盲”工作。

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两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于当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很不满意,认为这样落后的办学条件不仅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也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决定下大力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埃及一些地区的农村学校正在按照规范标准建设新校舍,增添新设备,争取尽快与市区学校拉平。印度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不少农村学校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积极争取社会参与改善办学条件。有些寺院也踊跃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向学校进行捐赠,这些捐赠包括日常教学的设备、接送学生的校车和学生的学习用品。

三是发展私立学校。两国为了改变政府包办教育的现状,积极鼓励私人办学。为此,他们降低了私立学校的准入“门槛”,在办学条件上没有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私立学校为了增强竞争实力,不少学校的校舍场地、教学装备都超过了公立学校,有些学校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埃及的一些私立学校不仅吸引了本国的学生,还吸引了大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阿巴斯职业大学虽然只有一幢印多个教室的教学楼、一幢可容400余人的大会堂,但是与所设专业相配套的教学设备非常先进。而且,学校的学习制度比较灵活(可在学习期间半工半读,也可工作一段继续学业),考试制度十分严格,并广泛实行减免学费(90分全免,80分半免,70分免25%),受到家长的欢迎,赢得企业的信任。印度的DPS学校集团在全国就设有135个中小学校,学生总数达到25万人。不断改善条件,坚持成本收费,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规范管理,服务每个学生,争取社会声誉,已成为两国私立学校发展策略的广泛共识。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埃及小学和初中开设的学科课程包括阿拉伯语、数学、外语、美术、体育、音乐、手工、历史、地理、公民、环境研究(即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其中外语从四年级开始学习。开设的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家政知识、劳动实践、社区活动,农村学校还要开设农业知识。普通高中开设的学科课程包括阿拉伯语、外语、第二外语、数学、科学与卫生、社会研究、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开设的活动课程主要是实践研究与技术,这门综合性课程引进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园艺、木工、金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八年级初中毕业时学生要通过公共考试,根据成绩进行分流。一般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预备教育”的普通高中,三分之二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的各类学校,学习工、农、商的相关专业。

印度小学即初等教育的1 5年级,开设的课程包括印地语、英语、数学、自然、社会、信息技术、艺术与劳动、体育与游戏。初中即初等教育的6~8年级,开设的课程包括印地语、英语、第二外语、数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艺术、劳动、体育,其中劳动教育包括手工劳动和社区服务。高中即初等教育9 10年级的学生,开始分流,学校将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分成两种班级进行教学一种班级进行普通高中教育,开设与初中课相衔接的普通课程;另一种班级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开设基础科目和职业科目。基础科目包括语言和其他基础知识,课时不足20%,职业科目包括知识和各类专业实践,课时超过80%,其中各类专业实践要达到50%以上。这样,这部分学生毕业以后或可成为企业技工直接就业,或利用自己的技能,开设小工厂、小车间、小作坊自谋职业。如果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班级后不能适应,那么在第一年后可及时转入职业高中班级继续学习。

两国为了全面提升公民的素质水准,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都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成果,发挥本国文明的传统优势,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从改革的实践来看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突出思想道德。两国政府都要求学校一定要通过教学加强爱国教育,使学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全面进入的情况下,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渊源关系,并为之而充满骄傲和自豪,从而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态度,同时,要通过公民教育,确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包括法制意识、公德意识、环境意识、责任意识。

二是突出基本能力。两国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现行的教材虽然系统全面,但是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基本能力的形成,占用乃至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旨在减少教材内容,加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阅读(包括本国语言和外语)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以此为工具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正在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同时,更加适应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也在普遍展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进取意识,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学生的学习已经由强调死记硬背,逐步转向理解思考。此外,更加适应学生走向成功的评价方法改革也在悄然进行。加强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就感。两国的评价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过去对智力因素的单一评价,开始转向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综合评价。有些学校的考试方法也由笔试的单一形式开始转向笔试、口试、观察、记录的综合形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埃及强调减少考试次数,1—8年级只在2、4、5年级进行升级考试。印度则改革了升留级制度,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不准留级,小学毕业全部升学。同时,还实行了等级评价,学业成绩分为优、良、好、可以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也称作“五分制”),而且不得公开。两国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对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学生人格自尊,保证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整体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突出信息素养。两国对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创造条件。印度早在10年以前就从小学开始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他们一直凭借自己软件产业和语言教育(即从入学就进行印地语和英语的“双语”教学)的两大优势,一方面大力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的装备建设.一方面积极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埃及虽然落后于印度,但是近几年为了迎头赶上网络时代的步伐,跨越“数字鸿沟”,也把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在为学校大力配置微机教室和网络设施的同时,全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两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在拉动教育的现代化。

四是突出身心健康。两国教育都把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他们的体育课程,都加入了健康教育。埃及的科学课程,还专门增加了卫生教育。这里的健康教育和卫生教育,既有生理健康和卫生的内容,也有心理健康和卫生的内容。不少学校还在学生不同的发育阶段,有针对性地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专题教育和咨询指导。两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竞争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学生要适应和赢得竞争,必须具备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因此,他们把落实这一目标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五是突出实践能力。两国的教育改革都把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新的追求。学校不仅加强科学教育,而且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这两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并鼓励他们在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以显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项改革在不少学校已经见到成效。学校校长普遍认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国家未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基础,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六是突出合作精神。两国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有效地与人合作是学生融入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基本素质。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共同完成课题,而且在课外活动别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精神。学校大力促进不同班级、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在各类文体社团和兴趣小组中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进而形成合作团队。学生的作品展览和文艺演出,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合作精神的成果。

三、积极实施教师教育

一是加强职前培训。两国为了满足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把住师资质量,明确提出教师在进入学校任教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职前培训印度在这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一般面对两种人员,一种是那些只具备高中毕业资格的人员,要进行为期2年的职前培训,然后才能取得执业证书;另一种是那些具备大学毕业资格的人员,要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3项,即教育理论、社区工作和教材教法。教育理论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及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社区工作主要是参与社区活动的方法和技能,教材教法则涵盖了语言、数学、科学、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和活动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技能。初中教师的职前培训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大学毕业生培训1年,另一种是在大学实行“3+1”的4年一贯制。目标是让他们掌握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及两门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高中教师的职前培训要在研究生阶段独立进行,完成后授予敦育硕士或哲学硕士的学位。

二是落实继续教育。为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两国政府都很重视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埃及建立了全国教师培训网络,专门进行继续教育。开罗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培训基地,每年国家还要派遣1000名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印度还实施了师资培训远程教育计划,帮助那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完成继续教育的任务。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一直是两国继续教育的重点。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把道德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让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培养学生,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目前初中生的道德教育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为此,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班主任有责任抓好道德教育工作。

一、提高自身修养是德育工作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的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可谓“朝夕相处”。班主任的工作也极为琐碎:迟到早退、打架骂人、成绩高低、情绪变化等,班主任都要关心。因而,班主任也更容易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班主任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现成的书本知识,还有许多道德信念、人生哲理等看似无形实则影响更为深远的“知识”。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知识海洋的领航人,更是学生做人路上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当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去吸引和感染学生。一个有着高尚品格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正直公平、言行真诚、表里如一的人。班主任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正直公允,要充分热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平等宽松、健康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形成健全完整、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互相容纳,即理解对方,接受对方,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师生心理之间如能有架起沟通之桥,那么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集全体学生聪明才智于一体,将有助于建设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班集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师生而言,心理沟通就是学生能理解教师对他们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视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环境,知其所想,在情感上,师生之间互相接受,将心比心,勿曲解对方。 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糸,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因此,可以肯定地认为,师生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秘诀之一。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和家长的言行举止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德行。因此初中生的德育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和家长的熏陶紧密联系在一起。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时刻教育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不能让学生在家里不受管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家庭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种形式,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找借口不教育学生。学校和家长要树立起“大教育观”“大德育观”,每学期,各年级至少召开两次家长会,学校还要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广泛听取家长意见。每年暑假,集中举办各年级家长学习会,传递家教知识,让家庭成为德育的重要场所。

四、塑造高尚的精神文化价值

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班级文化的灵魂,主要包括精神面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内容。塑造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对于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班级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强化三个方面:一是要培育集体主义的精神文化价值。班主任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学生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观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帮助学生从思想认识上自觉抵御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等利益观的影响。二是要培育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价值。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使学生在传统优秀文化积淀中汲取精神力量,获得道德熏陶,在自觉不自觉中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取向。三是要建立正确的精神文化导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极容易受周围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必须十分重视班级正确价值导向的建立,从而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在学生中树立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典型和榜样加以推广宣扬,尤其是要树立班内的优秀典型,这样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现实感召力,形成良好的精神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总之,要在班级塑造正确、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价值取向,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环境。

五、 创造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

班主任要充分发掘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活动、照顾孤寡老人、做环保倡议等等。最后根据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们的发言讨论作出科学的德育评估,以便教师能合理地安排接下来的德育工作。

第11篇

我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顺应了这一趋势。“技术”成为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单独设立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新课程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普通高中引入技术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技术教育并没有引起真正而广泛的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教的短板。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德育与英语教学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要讲究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学以为指导,把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紧密性原则

教师依据教材在施教过程中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在教7B Unit 6 “Pets”(宠物)单元时,我通过让学生举例、讨论、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源完成有关的介绍等练习,注意向学生灌输爱护动物、关心环保的知识和理念。利用学生喜欢听英文歌曲这一特点,我又介绍他们欣赏由Michael Jackson演绎的“Heal the World”,学生们在观看该歌曲的MTV时,对其中气候突变、地球干旱、植物枯萎、动物灭绝、人类面临末日等极具震撼力的画面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3.实效性原则

在渗透过程中,发掘的信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于接受,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如教材8A Unit 1 “Friends”(朋友)单元时,刚好给我们带来了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礼仪、礼貌、交往)教育的好素材。

4.适时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机会及时渗入德育因素,自然地促进学生感情的升华和自我认识的完善;巧妙地启发、理解教材内容实质,从而领悟其中深邃的思想内涵。

在学习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自然灾害)时,适逢我校开展防火安全教育,我有意识地在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模拟救火情境,了解火灾的危害,认识防火的重要性,掌握一些火灾逃生的常识,让他们知道在用火及使用电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注意防火,以及遇到火灾该如何应对和自救,最终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包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在教学实践中常采用以下方法。

1.示范法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自身的形象和教师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先为范、后为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人格魅力,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2.提炼法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英语作为一种世界上流行最广的语言,它同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在教8B Unit 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国际慈善组织)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关爱他人、热心公益、慈善捐助等教育,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达到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3.活动法

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学生要进入活动之中,完成交流的任务,就必须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体验法

我常常鼓励学生在说英语时带表情,并伴以手势、动作,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验说话人的思想情感。例如,在教sweep the floor(扫地),clean the window(擦窗)等词语时,让学生一边读、记,一边动手做”。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词语,而且受到了劳动教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活动,让学生愉快参与体验,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的养成。

5.引申法

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的知识,引申领悟出深刻的思想内涵。

比如,在学习9A Unit 2 “Colour”(颜色)这个单元后,我组织学生收集不同国家的国旗,然后要求他们用英语说出这些国旗中含有的颜色,看看哪个国家的国旗含有的颜色最多,为什么中国的国旗是由red和yellow两种颜色组成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加深爱国热情。

引申法打破了英语教学局限于语言文字训练的做法,把外语教学与适当的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引申法应是合理地引申,并不是乱联系、生搬硬套,所以有着很强的操作艺术。

6.延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