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励志的故事

励志的故事

时间:2022-03-11 15:33: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励志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励志的故事

第1篇

张旭是唐代着名的书法家。

有一年,酷爱练字的颜真卿弃官投到张旭门下学习书法。他原以为在名师的门下学习,很快就能够掌握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告诉他练字的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简单地指点一下字帖的特点,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张旭喝上点酒后,就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去看戏,回到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让颜真卿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间,过了几个月。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十分着急。他决定亲自向老师讨教。

有一次,张旭又兴冲冲地拿起了笔,颜真卿趁机走上前去,深施一礼,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

张旭抬起头看着颜真卿,关切地问道:“有事吗?”

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我想让老师传授给我书法秘诀。”

听了他的话,张旭又好气又好笑,但念颜真卿为人忠厚耿直,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学习书法,要勤学苦练,同时还要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为师不是多次给你讲过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还有所保留,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老师所说的这些道理我都已经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够将字写好的秘方。学生弃官从师,就是为了这个,还望老师多多赐教。”

张旭听了,眉头紧皱,但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只有通过苦练,才能够写一手好字,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对于老师的开导,颜真卿仍认为是推托之词,于是双膝跪地,继续苦苦哀求。

张旭见这个学生根本听不进自己的话,一心只想要秘诀,心中十分不快。为了能让他醒悟,他终于沉下脸来,厉声喝道:“你想要秘诀是吧?好的,我现在就告诉你:凡是一心寻求什么诀窍,不肯下苦功夫的人,是不会取得任何成就的。”

张旭说完,便挥毫写自己的字,不再理他了。

颜真卿终于醒悟了,他明白了学习之道。之后他勤学苦练,潜心揣摩前辈笔法,从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象中领悟运笔的神韵,进步很快。后来他写的字端庄雄伟。

经过不断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名着名的书法家。

故事,悟道理

第2篇

我们要在青春里建立起自己的目标,剩下的时间就全力地去追寻它吧!这样肯定能看到美丽的人生景色。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励志追梦的故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励志追梦的故事1世界上有座山叫作“梦想”,世界上有条路叫作“人生”,世界上有一种精神叫作“坚持”。每个人都有梦想,或大或小,可能是长大后的某种职业,可能是未来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任何梦想都离不开坚持,否则一切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们少年更是从小就要有一颗恒心,有坚持到底实现梦想的信念。

有人认为成就梦想难于上登天,对抱有此心态的人,我们只能遗憾地说声“你将会与你的梦想越来越远!”。事实上,在追梦的过程中,路途难免崎岖不平,坎坎坷坷。有人认为梦想远在天边,遥不可及;有人认为梦想近在眼前,指日可待。大家都学过《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吧,徐悲鸿就是一个的例子。他刚到国外开始画画时,画得并不好,受尽了外国学生的嘲笑,但他置之不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终于,凭他的坚持,成了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为中国争了一口气。他的事例,说明了坚持对梦想的重要性。但是坚持不是一时半会儿,而是努力不懈。这就是为什么追梦路上人山人海,到头来攀上梦之顶峰的人屈指可数。

同样有一个故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有一对姐妹出去打工,同时被一家公司聘用,工作是上门推销产品,几天下来,两人都没有什么收获。妹妹看不到希望,决定转业。而姐姐准备干一行,爱一行,继续坚持下去。果然,在她的努力下,几个月后终于叩响了机遇之门,有了第一个顾客,从此便越勇,顾客源源不断,职位也芝麻开花——节节高,而妹妹却依然一事无成。

徐悲鸿和姐姐的成功原因就是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用坚持换来成功。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梦想就要坚持朝着梦想努力,唯有这样才能通向成功,我们又何尝不是?

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当一名医生。自从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认识后,便认为医生的品格就如他们的衣服一样洁白无瑕。南丁格尔、白求恩、叶欣……他们的故事我早已烂熟于心,他的的品格我更是钦佩不已。为了实现梦想,我有空便从书籍或电脑上了解医学知识。当然我也深知: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有许多困难要去克服,我要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多出一位救死扶伤、以心为灯的优秀医者。

如果梦想是一道门,坚持便是开启这道门的钥匙;如果梦想是一片海,坚持便是在海里自由航行的船只;如果梦想是一支火箭,坚持就是供火箭冲上太空的燃料。我坚信,只要每个朝着梦想前进,坚持努力,便会成功。所以,朋友们,就让梦想引导我们的人生,坚持带我们走向成功吧!

励志追梦的故事2离开了初中的生活,我又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我将要面临新一轮的挑战,但我并不害怕也不会退缩,因为我始终有自己的梦想和坚持。

未来,一个神秘又遥远的地方,我总会常常发呆,想象着那一个魔幻的地方,我有时觉得那是一个充满光明的地方,明亮的让我可以清楚看见前方的路,有时又觉得那无比黑暗,黑暗的让我感到恐惧,让我像一个在黑夜中迷了路的小孩,找不到方向,只能在原地默默地哭。

有时会感到无比的自信,有时又会感到无比的自卑,有时自己的目标很坚定,有时又会想要放弃。好在我都坚持了下来,我很庆幸,自己从不会感到绝望,因为我相信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有的风雨都将会过去,只要自己咬紧牙关,迎着风雨无所顾忌的向前,彩虹一定会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未来。记得刚进初中时,我自己充满自信,觉得没有什么会难倒我,我很优秀,可是慢慢的,我逐渐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原来成绩一向优秀的我,在初中竟然如此差劲,第一次考试考到了第五名,我顿时傻眼,

那时我才明白,自己并不优秀,还需很多很多的努力,我觉得自己好像突然长大了,那个骄傲的我逐渐变成了成熟稳重踏实的我,这个过,的好辛苦,我遇到很多很多的挫折,我有时会想,是不是我真的很笨,无论经过多少努力都是白费,永远都不会比得上那些天资聪颖的同学,因为我比他们用功太多了,我真的想要放弃,但是,我问问自己的心,我的心不允许,因为我还拥有梦想,我应该用我的坚持去战胜任何挫折。后来,老师让我冷静下来,好好的想想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我开始观察那些比我学习好的同学,发现他们都有比我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习又轻松又有效,我自己思考了很久,终于制定出我自己的计划,并且用这个计划一直坚持到了初三,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终于考上了我理想高中。我好高兴,我觉得我离我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我那离天空又近了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梦想,并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去实现它,即使被摔得粉身碎骨,自己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只要自己没有使出全力,累得精疲力尽,到最后关头,我是永远都不会放弃的。

初中三年是我成长的三年,是我锻炼成熟的三年,它让我学会坦然的冷静A地面对挑战与挫折,让我相信只要心中还有梦想,还有自己的方向与坚持一定可以到达人生最辉煌的终点。

励志追梦的故事3我们可以放低姿态,但不能放低价值。古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不能在原地等候伯乐的驾临,我们得去寻找伯乐。不要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你只看到了他们现在的辉煌,却没有看到他们过去的沧桑。坚持最初的梦想,只要努力了,就算失败,我们也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更无愧于自己。

古有毛遂自荐,今就应该有千里马自寻。我们要懂得推销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就不能被埋没,有价值的东西被埋没就是浪费。材料中的沉香,因主人的不自信与不懂得推销被埋没了,那沉香就如同我们自己的价值,而我们自己也就是材料中的主人公,我们最初相信我们自己是“宝物”,那么就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就是“宝物”,我们可以放低姿态但不能放低自身的价值,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而不是盲目的只看别人的辉煌,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们就能够实现。

高中课本《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中写出了黑人的苦难,和反抗的决心,坚持最初的梦想得到解放,得到自由,并经过自己的努力坚持到最后,让美国政府的空头支票得到兑现,而他们就像我们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样,我们只有像他们那样坚持自己所想要的,并相信我们是块宝,我们不能等待伯乐的到来,而是要更快的发光发热让伯乐来发现,所以我们要懂得争取,如果黑人不争取,哪来的自由,哪来的人权,哪来的幸福的生活。没有他们自己的努力与坚持就不会实现他们最初的梦想,只有坚持和自我推销我们才能够被伯乐发现,机遇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伯乐时时都可能出现,所以我们得试试准备这,在伯乐没出现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加充实自己,曾加自身的价值,放低姿态,坚持最初的梦想。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所以我们更要懂得自我推荐,让伯乐来发现我们的价值,从而重用我们。坚信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一定失败。相信我们就是“千里马”,就是“沉香”,相信我们是有价值的,材料中的主人公就是因为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到的宝贝是宝贝,不坚持自己最初的判断,一味的看见别人的好,由此我们更应该坚持最初的梦想,而不是好高骛远只看见人家的辉煌。并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放低姿态我们可以更好的展现自身价值,更好的坚持最初的梦想。

励志追梦的故事4在这阳光和活力兼备的春天里,伴着一阵阵春风一场场春雨,我们迎来了新一年的运动会。我们学校的运动会都是在春天举行的,因为春天暖和又不至于太冷。

小动物们在大自然中不慌不忙的运动着,农民伯伯们正在绿色的田野间辛苦的劳作着。而我们正在运动场上呐喊着,运动员们在赛道上奔跑着竞技着。运动会是难得的全校老师与同学们聚集在一起,为心中如英雄般的运动员加油鼓劲。

随着宣布运动会正式开始,各班队伍依次入场。此时进行曲骤然响起,一个又一个班级排着整齐的队形,大踏步向主席台走来。他们个个衣着鲜艳,面带笑容,昂首阔步,展示出青年特有的朝气与活力。当大会宣布运动比赛正式开始,整个赛场顿时沸腾起来,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你看那径赛场上的运动员,一个个如矫兔般飞离起点,像利箭般冲向终点,引得在场的观众兴奋不已。不论选手是否获得第一,他们都会得到观众的赞美和鼓励。因为在观众的心中,这些运动员都发挥出了不屈不挠,顽强拚搏的体育精神,他们是运动场上的英雄,是北安学校的“刘翔”。

女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是考验选手体力和毅力的项目。它虽然不如短跑那样让人兴奋,令人激动,但是绝对比短跑更加让人感动。在比赛中,选手要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参加这个项目的运动员真正体现了努力拚搏,永不服输的运动精神,它给我们的感受远比成绩要丰富的多。再看那田赛场上的运动员,也个个摩拳擦掌,毫不示弱。跳高跳远的运动员为了得到更好的成绩,拼尽全力,即使失败也毫不放弃。他们面对目标跨出坚定的步伐,跳了一次又一次。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是个人的巨大财富,更是将来能够走得更高更远的稳固基石。

参加铅球比赛的选手互相竞争,成绩越投越远。他们手中的铅球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充满希望的许愿球,不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运动会展示学生青春风采,考验体能与心理的具体实践。它锻炼的是体力,激活的是生命,弘扬的是个性和青春活力,收获的是笑脸和精神风貌。

所有选手在本届运动会上赛出了成绩,赛出了风格,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在比赛中寻觅了更多的光彩和梦想,在比赛中创造了更多的美好和辉煌。

励志追梦的故事5阳光终于刺穿了云层照耀大地。清晨四点,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到篮球框上时,篮球场上,我正一人独自默默练习。这不是我第一次这么早独自训练,暑假的每一天早晨我都在此练习。三步篮、中投、背身单打、突破……虽然空荡荡球场只有我一人,但我却精神饱满的练习着,我感觉好像场上的队友正在积极跟我配合着,即使一人,我依旧大汗淋漓,每一次空心入网,伴随着“唰”的一声,我的内心就好像被甘露灌溉了一样,满满的,心里全部都是喜悦。

我练习着平日里自己熟悉的动作,在不同的角度练习投篮,娴熟的投篮技术是我最骄傲的地方,虽然不能说百发百中,但是只要手感好,篮球基本是空心入网。练习了一会下来,我已经是气喘吁吁,独自一人走向场边,沾满泥土的手抓起一瓶矿泉水贪婪的喝着,过后,我躺在场边的长椅上,心里梦想着我驰骋在NBA的赛场,聚光灯“啪啪”的向我投来,我也成为了场上万众瞩目的焦点。回过神来,我不禁的苦笑了一声,呵呵,这么大了还做白日做梦。我曾经想过,为什么自己意志这么坚定?为什么非得要坚持篮球?仅仅是爱好吗?仅仅是为了逃避学习吗?家长也曾经问过我:“长大以后想干生么?自己有没有一个方向?”可我却回答:“打篮球。”家长笑他太天真。“会几招篮球就了不起了吗?个子高一点就了不起了吗?在班级里打得好以后就有发展了吗?我也曾经当着所有同学的面许下诺言,我说自己一定要进校队的首发阵容,面对我的诺言,同学们置之一笑,都说我太狂妄、太自大了。一句句讽刺,一声声质疑不断向我袭来,但我依然不在乎,因为我心中始终怀揣的一个梦想。

第3篇

1、一个创造了多项互联网奇迹的马云在很多人眼里肯定是一个上过名牌大学,拥有高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果你也这样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马云这个人从来上过名牌大学,不但没有上过名牌大学就连小学,中学,高中都是上的三流的学校。据说在1982年当18岁的马云参加高考的时候竟然意外落榜了,复读一年后1983年竟然重复了1982的悲剧再次落榜,一直到了1984的高考马云才勉强的被杭州师范学院以专科生录取。虽然杭州师范学院不是一流的大学,但是他却成就了马云这样的一流的人才。

2、1988年马云的大学生涯宣告结束,从此他走上了阿里帝国的缔造之路。马云刚毕业的那段时间也很迷茫不知道做什么好,因为自己是师范学校毕业的他当过老师,做过翻译,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94年,这一年马云首次听说有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

3、1995年马云和妻子还有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这就是老前辈们都知道“中国黄页”网站。这个“中国黄页”网站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早的网站之一,仅仅三年马云靠这个网站就足足赚了500万元。朋友们,可不要小看这500万元啊,90年代的500至少顶得上现在的5000万。

4、1999年3月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团队以50万元人民币开始了新一轮创业,这次开创的网站名字就是10几年后名震海内外的阿里巴巴。同样是在这一年马云的团队得到了国际风险资金2500万美元投入,从此马云再也不缺钱了,他招兵买马,开拓市场为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迎接入世挑战构建一个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

5、到了2003年的时候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把目光瞄向了网络零售市场,一个帝国中的帝国淘宝网诞生了。从2003年到2013年仅仅10年的时间,马云和他的团队就把网络零售做到了年销售额1万亿的惊人业绩。

6、淘宝网的成功并没有把马云的激情燃烧掉,在最近几年里阿里巴巴四处出击,到处兼并,然后成立并兼并了,新浪微博,万网,UC,入资恒大,等等。

7、2013年5月10日,此时已经身价几百亿的马云宣布隐居二线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但是他并没有远离这个自己亲手缔造的阿里巴巴集团,卸任后的马云仍然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菜鸟网络董事长等职务。用句比较通俗的语言说就是:阿里巴巴还是老马说了算,一些大的决策还是马云去做。并且在卸任之后马云还会继续在幕后给这个阿里巴巴这个互联网商业帝国掌舵。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这个智慧大臣最大的特点就是积极——不论遇上什么事,他总是愿意去看事物好的那一面,而拒绝消极观点。由于智慧大臣凡事都抱着积极的态度,的确为国王妥善地处理了许多麻烦事,因而备受国王的敬重,凡事皆要咨询他的意见。

国王没有什么不良嗜好,除了打猎以外,最喜欢与智慧大臣微服私访民隐。智慧大臣除了处理政务外,就是陪着国王下乡巡视,如果是他一个人的话,他最喜欢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国王兴高采烈地到大草原打猎,随从们带着数十条猎犬,声势浩荡。国王的身体保养得非常好,筋骨结实,而且肌肤泛光,看起来就有一国之君的气度,随从看见国王骑在马上,威风凛凛地追逐一头花豹,都不禁赞叹国王勇武过人!花豹奋力逃命,国王紧迫不舍,一直追到花豹的速度减慢时,国王才从容不迫弯弓搭箭,瞄准花豹,嗖的一声,利箭像闪电似的,一眨眼就飞过草原,不偏不倚钻入花豹的颈子,花豹惨嘶一声,仆倒在地。

国王很开心,他眼看花豹躺在地上许久都毫无动静,一时失去戒心,居然在随从尚未赶上时,就下马检视花豹。谁想到,花豹就是在等待这一瞬间,使出最后的力气,突然跳起来向国王扑过来。国王一愣,看见花豹张开血盆大口咬来,他下意识地闪了一下,心想:“完了!”

还好,随从及时赶上,立刻发箭射入花豹的咽喉,国王觉得小指一凉,花豹就闷不吭声跌在地上,这次真的死了。

随从忐忑不安走上来询问国王是否无恙,国王看看手,小指头被花豹咬掉小半截,血流不止,随行的御医立刻上前包扎。虽然伤势不算严重,但国王的兴致破坏光了,本来国王还想找人来责骂一番,可是想想这次只怪自己冒失,还能怪谁?所以闷不吭声,大伙儿就黯然回宫去了。

回宫以后,国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了智慧大臣来饮酒解愁。智慧大臣知道了这事后,一边举酒敬国王,一边微笑说:“大王啊!少了一小块肉总比少了一条命来得好吧!想开一点,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一听,闷了半天的不快终于找到宣泄的机会。他凝视智慧大臣说:“你真是胆大包天,我的手指都没了,你还认为这是最好的安排!”

智慧大臣发觉国王十分愤怒,却毫不在意说:“大王,真的,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自我一时的得失成败,确确实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说:“如果我把你关进监狱,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智慧大臣微笑说:“如果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说:“如果我吩咐侍卫把你拖出去砍了,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智慧大臣依然微笑,仿佛国王在说一件与他毫不相干的事。“如果是这样,我也深信这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勃然大怒,大手用力一拍,两名侍卫立刻近前,国王说:“你们马上把智慧大臣抓出去斩了!”侍卫愣住,一时不知如何反应。国王说:“还不快点,等什么?”侍卫如梦初醒,上前架起智慧大臣,就往门外走去。国王忽然有点后悔,他大叫一声说:“慢着,先抓去关起来!”智慧大臣回头对他—笑,说:“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大手一挥,两名侍卫就架着智慧大臣走出去了。

过了一个月,国王养好伤,打算像以前一样找智慧大臣一块儿微服私巡,可是想到是自己亲口把他关入监狱里,一时也放不下面子释放智慧大臣,叹了口气,就自己独自出游了。

走着走着,来到一处偏远的山林,忽然从山上冲下一队脸上涂着红黄油彩的蛮人,三两下就把他五花大绑,带回高山上。国王这时才想到今天正是满月,这一带有一支原始部落,每逢月圆之日就会下山寻找祭祀满月女神的牺牲品。他哀叹一声,这下子真的是没救了。其实心里却很想跟蛮人说:“我乃这里的国王,放了我,我就赏赐你们金山银海!”可是嘴巴被破布塞住,连话都说不出口。

当他看见自己被带到一口比人还高的大锅炉,柴火正熊熊燃烧,更是脸色惨白。大祭司现身,当众国王的衣服,露出他细皮的龙体,大祭司啧啧称奇,想不到现在还能找到这么完美无瑕的祭品!

原来,今天要祭祀的满月女神,正是“完美”的象征,所以,祭祀的牲品丑一点、黑一点、矮一点都没有关系,就是不能残缺。就在这时,大祭司终于发现国王的左手小指头少了小半截,他忍不住咬牙切齿咒骂了半天,忍痛下令说:“把这个废物赶走,另外再找一个!”

脱困的国王大喜若狂,飞奔回宫,立刻叫人释放智慧大臣,在御花园设宴,为自己保住一命、也为智慧大臣重获自由而庆祝。

国王一边向智慧大臣敬酒说:“你说的真是一点也不错,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连命都没了。”

智慧大臣笑着对国王说:“恭喜大王对人生的体验有了新的境界。”过了一会儿,国王忽然问智慧大臣说:“我侥幸逃回一命,固然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你无缘无故在监狱里蹲了一个月,难道这也是最好的安排?”

第5篇

很多人都能小声哼唱她的歌,不论年龄;很多人都在模仿她,不分国界。她只动用她心底里那一小部分音乐以及一小部分的能量,便获得了许多卓越的标签:“格莱美奖的奇迹”。当第五十四届格莱美慷慨地给予了她六项提名时,阿黛尔・阿德金斯却说:“成名的感觉有一些怪怪的。”这位年仅二十三岁、体重近一百公斤的胖妞仅了两张专辑,却连续十周问鼎英国唱片排行榜首位,打破麦当娜,逼平披头士。英国首相给她发去一封情深意切的感谢信,“英国现在正遭遇经济困境,而你是隧道尽头的光芒”。

她的每一个标签,每一个荣耀都绽放出巨大的光芒。人们称她天才。所谓天才,便意味着与生俱来。任何关于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们做的常常是,顶礼膜拜而不得有嫉妒或者其它的微词。在美国音乐史里也找的到她的名字――阿黛尔・阿德金斯。这个天才音乐女孩成功的故事,荧光闪闪,充满了英国式的梦想与传奇。

她的童年生活

或许任何拥有天才之类的能力,一切都是小儿科的事情。有些人有些事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

她1988年出生在伦敦托特纳姆,母亲佩・阿德金斯是个年轻妈妈,18岁时便怀上了她。两个小年青,不谙世事,偷食禁果,还未懂责任与生活,仓促间有了孩子。母亲,带着青春期的固执、颓败、叛逆,生下了她。然而她的父亲,一个威尔士水管工马克・伊万却在她三岁时离开母女俩,回到威尔士,酗酒成性。童年家庭的不幸,使得她比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更早熟而敏感。

而她的母亲是她的避风港。母亲佩妮是她最好的朋友。在独自抚养阿黛尔的过程中,母亲时常遭遇经济困难,而她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她从事过女按摩师、家具安装工、成人活动组织者,从布莱顿、布里克斯顿,一直辗转到伦敦,最后在伦敦南部西诺伍德一家折扣商店楼上的一间公寓里安顿下来,历经艰辛。但无论如何艰难,母亲也要将最好的生活条件给予女儿。

在她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有小构想小灵感喷涌,使得她无法专心听课,她偷偷地把它们写在笔记本上,化为各种音符,乐曲,成段地,或不成段地,都被很好地记录下来。那种时候,她总是非常担心老师发现了她的小秘密,要抽查她的笔记本。幸好,那段时间光滑无痕迹地度过,安安全全地。

母亲是第一个发现她天分的人,虽然家中贫困,然而一直鼓励阿黛尔在家庭晚宴上模仿英国女子偶像组合“辣妹”的表演,而不是像别的父母那样,总是给孩子的雄心壮志泼冷水,尤其是对复杂的娱乐圈敬而远之。同样热爱音乐的她在阿黛尔幼年时便给她灌输玛丽・布莱姬、劳伦・希尔和艾丽西亚・凯斯的音乐。然而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她无法进入偶像“辣妹”就读的西尔维亚青年戏剧学校,而只能选择位于南伦敦的著名表演艺术学府――伦敦表演艺术与技术学校。

从十四岁开始,她开始学习作曲,闲暇之余她也喜欢写诗。校园时代的她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并放在网上推广,包括那首在My Space上广为流传的《Hometown Glory》,也正是这首歌使她被唱片公司相中。

2006年5月,十八岁的她顺利毕业。英国独立厂牌XL Recording与其签约,并为她量身打造了首张大碟,也就是后来令她叱咤乐坛的《19》。

从学生变成一个歌手,她转变得飞快。在音乐的土地里,她的生活开出了灿烂之花。

她的音乐之路

她对自己说:没有一首歌是只有一个音符的,就像没有一个曲风是永恒不变的一样。

当时的她在学校还是个单纯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进娱乐圈的心意,学校里有一些人真的非常拼命,想要混进那个圈子。但她是一个绝佳的表演者。当她唱歌的时候,在场的每个人都会带着敬意,一下子安静下来。最初的她只是满足于在酒吧驻场唱歌,直到她的一个朋友将她在学校录制的一张包含三首歌的demo发到网上。几天后,许多厂牌纷纷来信,但她一点也不在意。后来在母亲的劝诱下,阿黛尔才勉强见了XL的经纪人,而后者对阿黛尔非常满意,几乎当场就签下了她。

她的职业生涯上的突破随很快来临。那是2008年,美国大选正如火如荼地举行,萨拉・佩林做客了某一期《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阿黛尔作为表演嘉宾,正好也在现场。当晚,她在萨拉・佩林和电视机前的140万观众面前,表演了首张专辑《19》中的Chasing Pavements和Cold Shoulder。在这之前,阿黛尔在iTunes上排40名,第二天起来,她发现自己排名直窜第八。当她下了飞机回到伦敦,发现自己已经排在第一位了。就这样,她在自己的家乡迎接了属于她的“Hometown Glory”――这是她第一张专辑的成名曲,也是她写给伦敦的一封情书。在这里,她开始了职业生涯的腾飞。

或许任何拥有天才之类的能力,一切都是小儿科的事情。她的身上就像有一股音乐清泉,清清浅浅地,从她的体内流出。她并不需要费力,只要在任何清晨醒来,或者夜幕降临的时候,自动去接收她体内的音乐清泉,然后让它们谱成一首一首美妙的曲子,这就行了。

《Chasing Pavements》是阿黛尔真正意义的成名曲。这首歌描写了她被交往六个月的前男友劈腿,在一天早上六点,阿黛尔冲到前男友在的酒吧打了她一拳,随后就被赶了出来。在街上孤独一人的时候,她问自己:“我在追求什么?只是毫无结果而已!”于是,《Chasing Pavements》诞生了,歌曲中透露着一股淡淡的忧伤,副歌中不断的反问句带着一丝无奈也带着一丝笃定。整首歌横跨了爵士、蓝调和流行乐,在2009年的格莱美奖中,她凭借《Chasing Pavements》拿下最佳新人奖和最佳流行女歌手奖两个重量级奖项,同时还被提名了通类大奖年度最佳唱片和年度最佳歌曲。

她的爱情之路

她是那种爱情主义至上的人。

她并不是一个恋爱高手,虽然她写了那么多关于爱情的只字片语,哲学与理论什么的。从小到大,与她发生爱情的,只有两个男子。

第一个男子是她刻骨铭心的,因为是他的离开促成了《Chasing Pavements》的诞生,也是因为这首歌曲,她扬名立万。她遇到他时还只是个20岁出头的女孩。他比阿黛尔大10岁,爱旅游,爱读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的小说,还会写诗,这些都深深吸引着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

两个人青春浪漫对爱情怀揣着美好憧憬的人,几乎是在第一眼就认为对方是合适的人。所谓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的吧。他们约会、煲电话粥、泡酒吧、跳舞、酗酒,轰轰烈烈地,像一场火一样旺盛地燃烧着。然而好景不长,渐渐地开始在厌倦。他经常以工作为名,推脱约会或者电话。

爱情总是这样――刚开始最吸引彼此的,不过就是那份自我和个性,而在一起的生活,太琐碎了,是要不断的妥协,以付出自我为代价,最难坚持独立的意志。保佑最真的自我,同时保持最近的亲密,是无数男女妄图挑战的最高任务,几乎是一个死题。他们亦没有绕过这个死题。这段爱情的结果以男友劈腿,而她痛断心肠而告终。

第二个男人是三十七岁的西蒙・科内茨基。就是现在,她开始了新的恋情,并决定好好珍惜眼前人――因为这一次,她坚信站在身边的不再是“坏男孩”,而就是那个“对的人”。在她心里,西蒙是个好男人,他为她骄傲,也并不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他非常照顾她。被一个大男人照顾的感觉,正是阿黛尔从小就缺失的一部分。

她决计为了这段爱情隐退。在她看来,爱情比事业重要,她打算离开音乐圈四到五年。她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追求幸福,享受浪漫的爱情。至于以后,她还不知道会做什么,或许结婚,然后生几个孩子,在家中种一块长满漂亮花草的地。

后记:

美妆、华服似乎从来不是这位歌手的兴奋点,而微胖的身材也并没有影响她的自信。她不唱不喜欢的歌,不穿不合适的衣服,更不会变来变去。她不用担心被要求减肥,她始终忠于内心。面对媒体,她总不够圆滑,却显得真实。

第6篇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x,来自管理学系11级财务管理1班,我的格言是保持一如既往的热情,微笑向前看!

我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家境虽不算贫困,同时他们很严格要求我的学习,所以从小成绩就不错,中考时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三年的目标就是高考,考上理想大学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但是天意弄人,可是我不会放弃,我会通过考研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到现在,两年了,放榜的那刻和那晚的情景时时刻刻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种罪恶感时时刻刻警惕着我向前跑,从那时候开始,我变得不爱说话。很庆幸的是,开学初受到辅导员和很多老师的鼓励,他们鼓励我积极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勇敢地接受现实,勇敢地生活。

在那段黑暗的时间里,为了防止自己胡思乱想,我每天都往书店跑,看过一本书叫《谈悔恨》里面有一段很深刻的话——时间是往前走的,钟不可能倒着转,所以一切事只要过去,就再也不能回头。这世界上即使看来像回头的事,也都是面对著完成的。我们可以转身,但是不必回头,即使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走错了,你也应该转身,大步朝著对的方向去,而不是回头怨自己错了。

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我的风景终会出现,只要是自己选择的,那就无怨无悔。青春一经典当,永远无法赎回。过去只能用来回忆,别沉迷在阴影中。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充满挫折,没有谁的人生是平平坦坦,我们要感谢挫折给予我们的磨练。

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精彩,若是糟糕,叫经历。其实我是应该感谢自己有这么一个经历,让我知道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的。

为了消磨内心的消极情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学里面,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每个阶段要做什么,都满满地规划好。

接下来我将从工作学习思想生活实践素质六个方面讲述一下大学两年的所得。

1、路漫漫其修远,皆上下而求索。大一我加入了学生会、小组、协会三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大二的时候竞选当上了数学建模协会副会长一职,班上连续两年担任班长一职。一直以来,恪尽职守是我工作的准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是我做人的准绳。工作上认真负责热情,“在其位、谋其职”是我工作的宗旨。担任班长期间,带领班级向前冲,不管是学习成绩、考证通过率,还是文娱活动和各种比赛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班级英语四级通过率全校最高。班级获得了先进班集体称号,现在正申请先进团支部称号。而所在的宿舍被评为文明宿舍。

2、学业精于勤奋,行动成于思考。学习一直都是我最看重的,为了掌握专业知识,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上课认真听讲,钻研专业课知识。此外,要求自己多看书,学习一些其他专业的知识,争当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大学生。在参加3个部门加上班长一职,还要不落下学习,这两年我都是和时间赛跑,为了挤出时间阅读来增长见闻,每天我会选择在中午放学的半个小时,先不去吃饭而走去图书馆阅读报刊杂志。乔布斯讲过“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虚心若愚,求知若渴”。也许我们会觉得六点起床很困难,背单词很困难,静下心很困难……但是总有一些人,五点可以起床,背单词,读书。谁也没有超能力,但是自己可以决定一天去做什么事情。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人都在拼搏,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停下脚步?学习我讲究格物致知,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大一一整年的综合测评平均分90以上,班级排名第一,可是因为体育成绩不够75分,所以与奖学金失之交臂,我发誓大二一定要争取奖学金。后来竞选了辅导员助理,可是怕自己学习的时间安排不过来,所以辞职了,其实大学的机会很多,要学会取舍,毕竟有舍就有得。

除了各种工作之外,我还积极参加了演讲比赛、辩论赛、羽毛球赛、党团知识竞赛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和几个同学参加了广东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获得省铜奖,这是我大学第一个获得的省奖,所以很鞭策着我继续努力。上学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得优秀参赛奖。这一路走来我都要求自己脚踏实地,精益求精!

目前我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一级考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不断进取、永不止步是我的座右铭,这学期参加了计算机二级考试和即将参加的外贸会计考试和英语六级考试,希望通过考试,能更好地巩固专业知识。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的大学目标是让自己充实地过好大学的每一天,感谢父母、老师和同学们一路以来的支持,接下来我将继续努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3、《尚书》所言:“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谦虚低调,静心思考,不骄傲自满,思想积极进取。在大学两年的不断学习中,思想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看待一件事情时能更理性更全面,分析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渐渐形成个人的是非判断观。我们在成长路上都会遇到一些事情让我们觉得疑惑不解,与过去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积极地与老师同学师兄师姐讨论沟通,虚心请教。

4、虽然每天学习工作很忙,但也要做到繁忙不忘娱乐,严肃不失活泼。每天都坚持体育锻炼,享受与同学一起跑步一起打羽毛球一起聊天的时刻。同时我也很喜欢看电影,随着电影欣赏世间万物。每一天都是恩赐的一天,我们都要好好珍惜。因为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侈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即使大学生活过的很充实,可是到了安静的时候,心中的阴影总会悄悄地影响了我的情绪。所以我每天都会坚持看自己摘抄的励志话语,我们的人生就像攀爬一座又一座山坡,有上坡路有下坡路,有吃力的也有轻松的。不管怎样,只要路还在,也要走的漂亮!就像我们都要有梦想,即使遥远!有梦就有未来!

第7篇

[关键词]《斗士》;叙事策略;励志主题

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活动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当人们在现实之中遭遇到外在的社会萧条或个人困难时,往往需要一些反映主人公如何努力奋进并最终克服重重困境,实现个人价值的艺术作品,来给自己以激励作用。励志电影正是通过这种宣扬正面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方式来赢得电影市场,《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等都是其中深得民心的翘楚之作。有“怪才”之称的美国导演大卫・O・拉塞尔(David O.Russell,1958-)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斗士》,从剧情的角度而言便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励志传记片。其励志之处在于主人公的命途多舛,同时还有着亲人、爱人之间的各种误会与和解,最终主人公在不畏艰苦的奋斗中获得了光明的结局;而其“美国色彩”则主要在于拳击的背景。在美国,拳击运动甚至被认为是美国人民族性格与奋斗精神的代名词,对于励志主题而言有着重要的符号式地位。正因这一点,《斗士》极容易陷入一种励志电影的惯常套路之中。但拉塞尔的这部影片却因其富于匠心的叙事策略以及对励志主题的反映,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与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提名。可以说,支撑起《斗士》的成功的并非仅仅是马克・沃尔伯格、克里斯蒂安・贝尔等演员的精湛表演,其叙事策略与励志主题都是必须要给予关切的内容。

一、《斗士》朴素的结构与时间线

电影在诞生之初便与“讲述故事”这一目的紧密相关,尽管早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十分简单,但叙事无疑是电影拍摄的首要目标。《斗士》作为一部传记剧情片,其在叙事上的构思自然是导演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当现代电影人都热衷于尝试各种实验性的、碎片化的叙事手法时,《斗士》却再一次证明了这样中规中矩的叙事方式仍然没有过时。

《斗士》的故事,一言以蔽之便是拳手成长的经历。早在《斗士》之前,美国就已出现过不少与拳击相关的电影,其中不乏情节跌宕起伏之作。《斗士》依然采取了一种朴素的结构与时间线,以一种平实的口吻来为观众讲述一个实际上并不平凡的故事。对于主人公米奇・沃德的奋斗历程,电影中的交代十分清楚。米奇从小跟随哥哥学拳,然而人到中年却并未成名。其仍然坚持拳击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离异的前妻能看得起自己,为了改善家庭成员尤其是自己心爱的小女儿的生活环境。显然,他的奋斗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本身经济条件上的薄弱以外,来自于家庭成员的矛盾(如米奇必须调和好个性强悍却对拳赛一无所知的母亲和姐妹们与女友夏琳之间的关系等)也直接对米奇的生活与训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一度迫使米奇终止自己的拳击事业。但最终米奇还是选择了摆脱家长制的束缚,自己安排训练与比赛,最终赢来了事业的蒸蒸日上。

尽管《斗士》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斗士》是纯粹平铺直叙、平面化的故事。在第83届奥斯卡的角逐中,饰演米奇同父异母哥哥迪克・艾兰克的克里斯蒂安・贝尔为避免影帝之争而角逐男配角,但实际上迪克的戏份并不在弟弟米奇之下。由于传主本人的性格问题,迪克的张扬与高调甚至一度喧宾夺主,锋芒盖过了弟弟米奇。《斗士》在叙事上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兄弟之间的“宾主”之分,整部电影实际上存在着两条叙事线索,一是米奇作为一个老实人通过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另一个则是哥哥迪克浪子回头的故事。迪克一方面曾经是弟弟从小崇拜的对象,一个曾经拥有过辉煌战绩的拳击手,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只能沉浸在回忆之中的瘾君子,因为自己的堕落而使得全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弟弟身上,甚至因为袭警而锒铛入狱。原本迪克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颓废的严重性,然而在出狱之后,米奇却拒绝迪克再担任他的教练与陪练,加上观看了HBO以他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一个拳手成为罪犯》,这对于迪克的打击是巨大的。此时的迪克既有一种对于亲情的不信任感,同时自己曾经作为一个拳击手的骄傲也荡然无存。正是在这样的打击之下,迪克才幡然悔悟,决定戒断毒瘾,甚至向弟媳承认错误。从戏剧冲突的角度而言,迪克这条线索的精彩程度不在米奇的故事之下。也正是因为有了爱恨交织的兄弟二人的互为参照与映衬,电影的内容显得更为丰富而深刻。片名之中的“斗士”也因此不仅仅指米奇一人,同时也包括了迪克。

可以说《斗士》中的故事基本上都采用了线性的叙事结构,影片情节沿着时间的单一方向来徐徐展开,叙述上十分流畅自然,并没有让观众感受到时空错乱之感。而兄弟两人的故事作为电影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始终并行而且不时交错,使得电影在情节更加紧凑的同时也张弛有度。如在讲述铁血硬汉的拼搏故事中,又夹杂有米奇家姐妹与夏琳的一场女人之间的大战,带有强烈的幽默意味。观众并没有因为电影忠实于时间轴而产生视觉疲劳,所获得的讲述不失精彩。

二、《斗士》叙事的时间跨度选择

电影这一艺术诞生百年以来,传记电影可以称得上数量众多且风格各异,就艺术而言,已经是较为圆熟的一种电影门类。然而在以往的传记电影之中,由于故事往往涉及传主的一生,因此在情节的选取上难免有“贪多嚼不烂”之弊。然而本片却聪明地回避了这一恶习。首先,拉塞尔把整部影片的时间跨度限制在了十年之内,使之成为主人公米奇・沃德在拳坛的“成名史”而非贯穿主人公人生数十年的笼统的“成长史”。事实上,若电影单纯地表现米奇从小到大的个人奋斗经历,其内容与戏剧冲突也完全足以支撑一部励志电影的长度。但是就这种叙事风格而言,与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男版灰姑娘》《洛奇》等讲述外表木讷而内心敏感的小人物如何通过勤奋逐步成长为民族英雄的电影有着过多的重复。也正是因为观众已经对这样的叙事套路产生了抵触心理,《斗士》才尽量压缩了米奇的成长经历,从而降低了被抨击为矫情和说教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尽管对米奇的童年时代并没有详细地展开,但是对于他的成长背景却交代得十分清楚,这对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励志主题是极有必要的。拉塞尔特意将电影的拍摄场所选择在了故事的发生地马萨诸塞州的洛威镇来进行实景拍摄,用每一个镜头细心地捕捉小镇的街头巷尾和左邻右舍。米奇兄弟所居住的洛威镇是一个已经颓败了的老工业区,随着曾经轰隆作响的机器的停转,经济的不景气,人们的信念也早已黯淡,越来越多的人向外流动。对于当地人来说,一旦诞生迪克或米奇这样的体育明星,自然就会被视作“平民英雄”而受到家乡父老的崇敬。故事背景的介绍并不需要占用影片太多的篇幅,但是对于传记电影而言却是不可或缺的。《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曾特别强调,《阿甘正传》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影片始终立足于美国的20世纪60年代,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美国价值观出现的混乱,另一方面电影宣扬的是值得发扬的,有利于国家稳定与发展的旧道德与主流意识形态,获取了绝大多数观众的肯定。因此拉塞尔用为数不多却意味深长的镜头来表现兄弟俩与镇上居民的互动,强调整个故事的空间感以及这种被视作骄傲与谈资的情感氛围,加深了观众对于主人公奋斗的认同感。

此外,电影把具体的“成名史”的时间线也进行了压缩。拉塞尔对于情节的编排有着极为精准的把握。在现实中,故事的原型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顿实际上持续时间更长并且也更残酷,其不仅在自己的全盛时期受伤遭到了经纪公司的抛弃,在努力多年重返拳台之后又落败于拳王挑战赛,并且在最后也没有如电影中表现的那样获得冠军,而是在与拳击明星加蒂打完三次比赛后便退役了。这样对现实时间线的压缩保证了电影叙事中的戏剧性,避免了故事情节的过分平淡。同时,与以往拳击电影(如《拳王阿里》等)中往往依靠大量的、冗长的拳击场面来吸引观众眼球不同,拳击比赛并非拉塞尔表达的重点。整部影片只为观众展现了三场拳击比赛,每一次比赛所占据的篇幅并不大,但都对人物的塑造以及剧情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在惯常的套路之中,拳击励志电影的情感往往被设置于男主角的最后艰难一战之中,拉塞尔也正是料到观众会有这样的审美预期而反其道而行之,将最为震撼人心的戏设置在了最后一役之前,影片也因此而更富有活力。

三、《斗士》的励志主题

20世纪90年代可以被视作励志电影的黄金时期,《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等电影不仅在各奖项的角逐中屡有斩获,甚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也成为一种现象。然而进入到21世纪以来,观众对传统的励志手法逐渐免疫,对于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思想精神亦越发挑剔,任何过火的煽情都很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如前所述,体育题材的电影在美国极容易获得市场上的成功,尤其是拳击题材的电影更是不断被搬上银幕创造票房奇迹。也正因如此,以拳击为内容的电影层出不穷,几乎已经将导演可以选择的基本叙事方式尝试殆尽。如《愤怒的公牛》主题是透视拳击比赛背后名利场的辛酸,而《洛奇》则讲述的是小人物的奋斗历程,《百万宝贝》对失败大书特书……留给《斗士》的发挥余地本就不大,加之《斗士》取材于真实故事,似乎就很难再挖掘出太多新意。然而就励志这一主题而言,《斗士》仍然开辟了一条新路。

首先是影片中一明一暗双主角的叙事方式。这在影片上映之后遭受到不少非议,有人认为影片的积极情绪因为迪克故事的篇幅太多而被削弱,然而这正是帮助该片在同类型电影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一步。迪克作为一个“负面形象”有着更具戏剧性,同时也略显阴暗和绝望的人生。但是他与屡战屡败的交锋、自怨自艾的沉沦与米奇的奋斗形成了一种亦正亦邪的奇妙平衡,同时也更为接近观众的生活,便是人们所要警惕的极具诱惑的生活陷阱之一。迪克最后获得的救赎正是米奇在拳击事业上的成功,而米奇的故事也因为有迪克的挣扎而摆脱了“高大全”的意味,增添了几许七情六欲。

第8篇

早在2012年末,人们就扳着手指,算着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喊“最难就业季”已来临。而今年6月,《2013年就业蓝皮书》,从一些角度,证明了人们的担心――

被调查的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年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年同期13个百分点……?

一面是就业形势严峻,一面是励志文化市场水涨船高。《人性的弱点》《一生的资本》之类励志书继续大卖,“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之类的提升研修班、短期培训班招生红火,“人生成熟的N个标准”、“三十五岁以前退休”之类的网文更被频繁转发……

然而,这些励志文化鼓吹的体面的地位、丰厚的收益,在现实对应下,只能让大多数人自惭形秽;励志文化宣扬的开发潜能、拓展人脉、培养执行力、关注细节……就能让你走向所谓成功,也让许多人感觉具体操作起来,似乎有心无力。

于是,被励志者开始怀疑自己:励志大师们的语言那么笃定,富有煽动力,他们的指导那么成系统,富有科学性,学不到位,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吧。于是,一小部分人被励志了,大多数人却感觉失败了、压抑了。

我们在这里,想剥开层层迷雾,告诉大家――失去独立思考,失去对自己的信任,人云亦云的励志只能沦为玩笑,看起来挺美,其实一点不合身,甚至成为一个大忽悠,拦在你大步向前的路上。

流行的励志怎么了――

失志文化背后,反抗与从流

韩浩月

微信流行后,打开朋友圈,除了晒吃喝、晒风景的图片之外,就是由励志段子构成的文字内容了。有观察者唏嘘,中国人的精神得多空虚多无聊,才需要如此海量的心灵鸡汤填补?

一方面,是励志段子在社交媒体广泛流行;另一方面,是批评者对励志段子竭尽嘲讽之能事,认为这些段子不过是说些“正确的废话”,看的时候很振奋,貌似也有营养,却毫无用处,如果按照段子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行事,往往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于是,励志甚嚣尘上时,失志文化作为励志文化的对立面,同样拥有了大批追随者。“失志”最直白的解释是“失意,不得志”。失志群体的特征是:颓废,缺乏奋斗精神,得过且过,看哪儿都觉得不满意,不乐观但也不愤怒,喜欢自我贬低,用嘲讽的口吻说话……

在网络这个语场上,失志群体太庞大了。以前他们叫愤青,现在则叫吊丝青年,他们是伪励志的最强烈反对者。

伪励志的毛病是,它只告诉你一些表象美好的目标,却忽视客观存在的残酷现实条件,而且传播源头多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不经意间也会沾染上些居高临下的意味。反对伪励志其实也是对抗精英文化的一种方式――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你居然还用那套骗小孩的玩意跟我讲话,难道奋斗过程中我体会的酸甜苦辣不比你多吗?

名曰失志,其实这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定义。失志是一个群体呈现出来的集体语言,具体到个体上,谁能肯定在内心深处,他们不是一个奋斗者呢?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精英人士,也非常热衷用草根语言来表达,因为他们懂得,使用这种语言能够让自己迅速为更庞大的群体所欢迎、接受。或者说,这也是他们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武器,是他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生活方式。

有媒体称失志群体爱传播坏消息、负能量,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他们追求公正公平而不得的一种反抗?当一个社会需要对任何一点正能量进行无限放大,并期望以此引导民众行为的时候,是不是要反思底层群体、弱势群体究竟有没有得到他们所渴望的平等待遇?

当失志被当成一种自我情绪的疏解手段、放松心灵空间的方式来对待,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中国的成功学被限定于权、钱、利的时候,以鄙夷的态度对之进行批判,也是价值观的一次肃正。

但自认失志者或者失志文化的推崇者,要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抱怨、讽刺、调侃、解构等等,都不过是话语权的争夺,具体到自己身上,还要去努力争取自己认可的成功、属于个人的独特成功。

否则在本质上,失志文化和伪励志文化就走到了一起,看似是让个人从竞争的压力下解放,但其实是一种自我放弃;骨子里仍然是认可伪励志鼓吹的那套,而将自己归为“失败”;宣扬忍耐所谓的黑暗现实,而不是悦纳自己。它们貌似两种口号,背后却由同一个价值观支撑。如此,人们在励志、失志文化中都得不到安宁与满足。

我们还需要被励志么――

哥,你想把我励到哪儿去?该我自主了

孟迁

什么叫“励志”呢?我觉得一方面是“志”――方向和目标;一方面是“励”――把自己所有力量很严厉地集中在一起,也就是锁定目标。

励志比我们意识到的广泛。不是只有强控制的传销才是励志,不是只有装摸样的成功学才是励志,不是只有媒体上“大人物”的神话才是励志,不是只有卡耐基陈安之才是励志。刘胡兰也是励志,华罗庚陈景润也是励志,成龙章子怡也是励志,马云史玉柱也是励志,甄宫心计也是励志……凡有一个固定地被看做“成功”的榜样或目的地,凡是被认为就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再努力,都是励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励志,几乎每个父母都在励孩子的志。

励志其实蛮暴力的。一方面,励我们的人定义什么是应该什么是正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理想,即定义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如果我们不符合、不朝向这个样子,他们就不接纳我们,就对立甚至攻击我们。一方面,很不容分说很重口味地励我们,就像用有形无形的鞭子抽我们的屁股,让我们越快越好。

励志我们的人不一定出于恶意,尽管他们的行为经常让我们不舒服,甚至害怕焦虑。他们认为我们是一张白纸,没有内在指向,可以被任意塑造;他们认为我们不懂得努力、进取,不懂得寻找自己的道路,没有内在的动力,要依靠他们的外力才能前进。

作为生命,我们都是、或者曾经是一颗隐藏的种子。在认识自己之前,我们会不知自己是谁,会迷茫无措,这本是必然过程。可是基于上述世界观的父母、老师、社会其他角色就来教导了,就来说“你要怎样才行了”。事实上,我们反而被打扰了,越来越不相信自己,而感到无力;或者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却空虚愤怒。

只要所做的不符合自己的内在,我们绝不可能感到真正的幸福、满足。我们本来是条鱼,却被安排去耕地,我们本来是只鸟,却被期待去拉车。任何一种强硬的教导、安排都是一种励志,我们被假定没有自己的方向,被硬性确定方向,然后被强催。

我们被期待证明自己。除非被证明,我们就被看作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就不被信任。我们被期待成功和赢,如果失败和输,就得不到尊重,被认为是弱者、无能。如果一件事没做好,就如同我们整个人不好;如果不能优胜别人,就被看做平庸或不如别人。

我们被单一地教导:要适应社会,以便能被接纳,以便得以生存,却鲜有机会去感受世界,认同我们的到来是为了让世界更好。我们不是来谋求什么,而是来贡献什么的;不是来寻求接纳,而是给出接纳的;不是来适应,而是来创造和建设的。前者让我们感觉自己像一个无奈、卑微的乞丐,后者让我们认同自己是有、有尊严的富足主人。

我们很少有机会因为自己的独特被赞赏,而是不时因与常人不同,被排斥、歧视;我们很少因为自己的唯一被庆祝,相反我们被比来比去,由此确认自己。

哪一个生命不是神奇无二的?可我们被当作社会的机器零件来要求、打造。我们没有机会品尝立足独特天资的机会,而习惯了伸出脖子被社会衡量。我们稳扎稳打着迷失了自己,不成功的人感到压抑,用心良苦求成功,成功者却也只收到别人的羡慕,而不是自己的满足。

励志和榜样从来不是陌路。我不反对励志,如果“志”不是某个统一标准,而是让我们呈现自己。我更不讨厌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容置疑,我只是不想颠倒了“教”和“学”。任何人,任何事……不要教导我,让我自己学,让我细听自己的感觉,让我辨别自己的需要,让我摸索自己的适合,让我来决定方式和节奏。不要教导我,我会自己学。

实际上,没有教会,只有学会。黄药师一心教女儿武功,女儿不愿学到底武功平平,霍恩地不愿儿子学武,儿子偷学最后技甲一方。让我们信任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多问“想知道”的,少听“要知道”的;多说“我觉得”的,少记“别忘了”的;多来“试试看”,少信“肯定是”。

我想,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表现等同于自己,就不必那么怕输;如果对自己的信任足够,也不必那么想赢;倘若不把人生当做一场竞赛,而是一个旅程、一次学习,也就根本没有输赢成败。

会有一天,我们能感到励志是一个不错的玩笑。我们可以很认真但轻松地说:哥,你要把我励到哪儿去?你是不是假设我不行呀,你是不是以为我没有呀,所以才热心地给我背上你的目标,并示范怎么抽自己的屁股?

当下励志的纯文本分析――

满碗的心灵鸡汤、满大街的正能量?

黄利军

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读者文摘以及各种冠名“心灵鸡汤”的书,里面的文章都有一些共性――短小精悍,几分钟就可以读完,轻松;故事之后一定有作者的总结、升华,绝对的积极向上正能量。

十年之间,从“心灵鸡汤”到“正能量”,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一种表达一个符号。用积极的内部语言鼓励自己,是积极生活的第一原则。

那些故事有以下几种:

一、各种动植物小故事,造物的神奇让它们具有种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智慧,作者再由此引申、扩大,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去适应去选择去生活。

二、名人轶闻,从华盛顿的小斧头到邱吉尔的烟斗,从牛顿的苹果到乔布斯的苹果……每个名人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说出人生道理。只可惜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完这些苹果的故事,再面对手中的苹果,好像只有一个选择,是削了皮吃还是连皮吃。

三、普通人的生活小故事,往往是以经历风雨之后的平静语气回忆往事,最后来一段总结。常见主题有感恩、小善大德、陌生人的关心与回馈等等。

在网上曾有人把一些励志书的书名串联起来,写成下面一段文字:《邮差弗雷德》送了一封《致加西亚的信》,告诉他《活在当下》《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挫折是人生最好的礼物》,《通向幸福的选择》是《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发现《命运在自己手中掌握》。

是不是很励志?

只是,合上书本,生活似乎仍然日复一日,依然时有迷茫。也许是我生性愚钝,看过那么多书之后,我并没有像书里的他们一样。

恰逢此时,一家烟草集团公司需要做一本书发给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形象。负责此事的刚好是我的一位朋友,他请我帮他组织部分稿件,要的就是心灵鸡汤式的文字。

好在以多年的编辑工作经历,我电脑里这样的文章库存挺多,加上网络这个海量信息共享平台,我很快就弄齐了所有文字给了他。

三个月后,一本号称“史上最畅销”的励志书就出现在我面前,金色封面上,书名之外,还有诸如“人生羊皮卷”、“全球狂销千万册”等字眼,有名人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现身说法,说在生活即将崩溃时,意外得到这本书改变了自己……看得我心惊肉跳,我为这本书提供了近一半的内容,它们有这么大的魔力?!真想去找朋友要版税去。

这次换了一种视角,当我看到自己参编的书,看它的华美包装,想,假如我不是编者,我真不知道这些心灵鸡汤熬得很轻松。

真正的改变总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跌倒之后的忏悔、质疑、犹豫、总结,也许是你现在的困顿、折磨,但会助力于将来的选择。

有位心理医生告诉我,一个人要真正改变不是不可以,但往往来得比较漫长、艰难。当然,也有一些改变来自特殊时刻,比如,高峰体验、顿悟、神秘现象,有时真的可能就是某本书一段文字,但这种情况,往往是文字刚好应和了你内心的声音。

原来,所有一切还是在自己内心。

社会该如何帮我们造励志梦――

励志梦不是工具,也不是消费品

李文姣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个理念的传播、深化来说,民众的认同至关重要。认同的核心就是真诚――你想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你想让别人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你想要激励别人首先要激励自己。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流行的是口号式励志宣传。树榜样、喊口号、编织标准化梦想,鼓吹所有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没成功,就是不努力。而其实宣扬的那一套,连鼓吹者自己也未必信服。

这种口号式励志宣传是有其社会根由、传统影响的。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提出“社会想象系统”这一概念,认为符合社会想象系统的人、行为,就是正常的,背离系统的人、行为,会被视为异常。在中国,这个系统曾经特别发达、集中。例如,几代人的“全民偶像”雷锋就算当时官方着意打造的一个标杆形象、励志榜样。官方试图将民众都规划得像雷锋一样,成为一枚革命的螺丝钉。那个时代,民众对官方系统怀有崇高信仰,加之社会环境比较单纯,所以这种口号式励志起了相当的作用。

而在当下中国,出现了分裂的两个社会想象系统,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草根的。

官方沿用了之前的口号式励志,希望维持先前万众一心的社会想象系统,塑造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榜样。遗憾的是,在如今的普通民众看来,那些故事人物过于遥远,于是,渐渐演化出逆反心理,认为――官方系统只能为我们编织美好梦境,却给不了实现梦的方式。正如我们听说有一个鲜香四溢的馅饼,但没有一个人尝到过馅饼的味道,甚至连馅饼是否存在都没人知晓。

不久前,北京邮电大学一名2009级博士研究生自杀身亡,他留给母亲的遗书中说:“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所有的努力都会被踩在脚下,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现在知识太没用了,有用的只是金钱和权势,有用的只是关系和背景……”

寒门学子心理失衡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现实世界中,一方面,缺乏正常合理的阶层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官方社会想象系统打造的励志梦太过飘渺,而草根社会想象系统带着强烈的非理性、非黑即白的批判性,种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使人们将生活视为残酷、虚伪而可怕的,让很多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感到窒息、绝望。

有一个科幻故事,说在未来美梦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非常昂贵。上层社会的人花钱购买梦境,穷苦的人出卖梦境,代价是梦一旦被卖出,就再也不能做这样的梦。可是只做噩梦、或不能做梦对人的心理伤害非常大,出卖美梦就像慢性自杀,最终导致或像行尸走肉一样了此一生,或真的结束生命。购买梦境也并非永久获益,美梦就像精神,吸引购买者不断购买美丽指数更高的梦,才能满足。

这多像现实社会中权贵阶层积累财富成瘾,对他们来说,金钱不再是满足生活需求的货币,而变成填补内心空虚的材料。而底层的人们向上发展的通道加速收窄,就像故事里出卖梦境的人,梦想在现实中逐渐被抹杀。

第9篇

龟兔赛跑

用意:骄傲使人落后

一只看不起乌龟的小兔子仗着自己跑得快,恃才放旷,最终被聪明的乌龟利用策略打败了。这就好比二十年前,国足打日本基本上是逢打必赢,根本不会把日本队放在眼里,当作自己真正的对手一样。

1994年,中国开始启动职业足球联赛。当时的日本队与国足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因为无论从身高,技术、打法上来讲都不能与国足相提并论。但日本足球从那时起一步一个脚印,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坚持走巴西的技术型道路。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当我们1:5输给泰国青年军时,曾经被我们瞧不起的日本队不仅成为第一个进军巴西世界杯的亚洲队伍,而且在联合会杯上射进世界冠军意大利队3个球。如今,二十年前的兔子变成了乌龟,二十年前的乌龟跑赢了兔子。这个故事告诉国足,比赛没有终点,强弱态势转瞬即逝。现在的国足就是乌龟,但要做一只聪明的乌龟。做事情要踏踏实实,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故事B

卧薪尝胆

用意:知耻而后勇

和龟兔赛跑相比,卧薪尝胆显然更励志也更真实。想当年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读来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现在,我们不至于让每个国足将士输了球都来碗臭豆腐,不过,奢侈骄傲之风决不可有。我们要打造节约型社会,但看看我们的国足,一被记者拍到动不动就是LV、豪车,都不带遮挡的,炫富浮夸之风不可取啊!

职业化联赛成立近二十年,国足队员收入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好,而在职业化之前,国足出门比赛条件极其艰苦,坐长途车、硬座,住招待所的情况屡见不鲜。建议如今的国足若想重新崛起,必须重拾艰苦朴素的作风――降低一切物质待遇,过几天苦日子,这样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优厚待遇,才能更加珍惜宝贵的比赛机会和为国效力的机遇。一句话,以后出门比赛火车硬座标准、飞机经济舱标准,工资下浮至二线城市工薪阶层平均工资水平,直到打进世界杯。

故事C

岳母刺字

用意:重建精神家园

想当年岳飞从军之时,岳母为了激励儿子报效国家,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四个字也伴随了岳飞的一生,成为了他一辈子忠君报国的图腾。这个歌颂岳飞英雄事迹的励志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实正是现在这支国足最缺乏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输了个1:5给泰国,国足把仅存的一点点人品败个精光,因此,精神上的重建就必须重视个人形象,你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球队,还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形象。

足球运动员文身是一种时尚,国足的将士们不少球员也都有文身,那么以后建议每个国足队员都效仿岳母刺字“尽忠报国”,这样既能让国足将士们牢记自己身上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也能在比赛结束后和外国运动员交换球衣时展示一下咱们民族厚重的文化,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汉子文身热。

故事D

大世痛哭

用意:国家队的意义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朝鲜男足前锋郑大世在朝鲜与巴西赛前奏国歌时泪流满面。赛后,全世界媒体都在猜测郑大世为何流泪。有人说,朝鲜队能够站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就已经是种奇迹了;也有人猜测,来到南非,让朝鲜国歌在全世界面前奏起,这批朝鲜球员就已经成为了民族英雄,所以郑大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

随后,郑大世自己解读了为何流泪,他只是简单地说:“我做梦也希望自己能够站在这样的舞台上……”郑大世的流泪令观者动容,外界的各种猜测,也证明了人们对郑大世和朝鲜队员们在场上那种超强的拼搏精神的震惊,在艰苦的训练条件下,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强大意志力让世界尊重,这恰恰是现在的国足队员最缺乏的。国家队,是一个国家的足球面对世界的最高象征,难道我们的球员,就不能从郑大世的眼泪中学到些什么吗?

不用讲故事,其实国足本身就很“励志”给国足讲励志故事,足协这样的举措令人感叹,难道中国足球真的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要靠励志故事才能挽救低落的灵魂?其实,国足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励志奇迹。足协领导要讲故事,不妨加入自己的版本。

第10篇

一、电影《卡特教练》的叙事分析

(一)反英雄式的叙事模式

电影《卡特教练》中没有沿用传统好莱坞励志电影中固定的叙事模式,没有刻意安排在影片情节最艰难或最关键时刻出现英雄式的人物来力挽狂澜,也没有让卡特教练带领团队在受挫后重新异军突起。影片《卡特教练》将矛盾对抗双方升华到了意识形态的抽象范围内,没有选择外部的矛盾势力或者对抗性的力量。在影片中,卡特教练所执教的团队在重要的比赛中没有像传统好莱坞电影那样逆转取胜,而是以一分之差惜败,观众没有等到卡特教练化腐朽为神奇,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影片在叙述篮球队成长的情景中,没有像传统好莱坞励志影片那样将卡特教练设定为类似队员心灵引路者的温暖或温情的角色,而是将其刻画成铁血,甚至有点固执的形象。例如,在影片中最重要的比赛前,他固执地取消了比赛,让主力球员坐冷板凳,甚至关闭球馆、以辞职相逼。在对卡特的叙述刻画中,电影摒弃了英雄式的赞美或者赞扬,时刻让他充满着争议。这种反英雄式的叙事风格,让影片摆脱了传统好莱坞过度依赖个体的情节模式,也让电影中的人物具有更加多面性的性格成分,为观众展示了更加真实的人性或人生,也让观众在观影中感受到故事带来的五味杂陈,就像影片中的比赛一样,有胜利也必然有失败,同样让人回味无穷。

(二)多元深层叙事主题

电影《卡特教练》没有完全限制在体育、对抗、励志等常见的好莱坞叙事主题范围内,而是在这一主线的基础上,辅以教育、文化、种族主义等副线主题,让这一励志影片隐约中显现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卡特教练》将多元化的叙事主题凝聚在一起,但是其中最明显的叙事主题之一当属黑人自我身份的追寻。纵观传统好莱坞励志影片,大都反映了主人公们在艰难的情景中经过奋斗,最终反败为胜。而且传统的好莱坞励志电影中主人公们多以白人为主,黑人相对较少,而《卡特教练》却将黑人文化刻意地置于传统好莱坞励志电影常见的胜利主义背景中,从而完美地展示了黑人如何成功寻找到自我身份。影片《卡特教练》中,同样身为黑人的教练卡特总是向黑人队员克鲁斯问道:“你心里的恐惧是什么?”卡特作为电影中篮球队员的引路人,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着黑人球员思考和看待黑人内心的恐惧。影片《卡特教练》让观众,尤其黑人观众认识到他们害怕和白人竞争,害怕在竞争中失败,因为美国社会并没有赋予克鲁斯等黑人太多的权利,黑人们自身也惧怕去改变这种现实。卡特教练在引领着球员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也在让黑人们面对社会对黑人消极的定义,让球员们正视他们的肤色和权利,虽然这是个极为曲折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影片中,克鲁斯和卡特教练都在这种黑人身份的追寻中经历过离队、归队,最终都实现了凤凰涅??,认识到黑人们一直以来难以认识到的弱点和模糊的身份定义。可以说,电影在励志的大主题下,以更深刻的主题含义让美国人认识到:黑人并不是所谓的天生劣等民族,黑人之所以不自信是缘于其狭隘偏执的自我认同及对竞争的恐惧。只要黑人能够战胜内心的恐惧,拥有强烈的主体性及自我存在感,必能发现他们的价值,找回自己应有的身份。从这点上来说,电影《卡特教练》在叙事主题上超越了常见的好莱坞励志影片。

(三)严肃的叙事风格

电影《卡特教练》一反好莱坞大众影片的传统,没有将故事的娱乐性作为叙事的主要风格,而是在保持娱乐性的基础上,将艺术性、教育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加严肃综合的叙事风格。好莱坞传统励志影片的叙事风格一般将娱乐元素放在影片的核心地位,让电影的商业性成为大众艺术最主要的评判标准。但是电影《卡特教练》没有完全遵循这种模式,同时也没有完全遵循说教式,而是在娱乐的大框架结构下,以矛盾冲突的计划展示着艺术性和教育性。原有的诙谐、轻松、幽默元素在影片中只是偶尔出现,让观众在教练、队员、家长、学校的冲突中得到短暂的放松。另外,电影《卡特教练》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在叙事风格上更多地倾向于写实。电影将生活化的校园情景予以影像化的处理,个性化地营造出自然、真实的影视感觉,既能完整地描述出主要角色的戏剧化冲突,也能启迪观众对内在事件的思考。电影没有正襟危坐般进行说教式的生硬灌输,而是充分尊重了观众对审美的感受,只是以引动和幽默作为外在点缀,让整个故事既不脱离大众审美,也没有丧失主流电影的内涵,从而让电影获得了极好的口碑和票房。

二、电影《卡特教练》的精神诠释

虽然电影《卡特教练》的主题是围绕着一位黑人教练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故事内容,但是在运动电影的表象下,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励志精神,鼓舞着各个阶层的观众,去直面困难,超越自我。

(一)拼搏精神的诠释

电影《卡特教练》中,教练卡特以篮球比赛为角色们提供了精神沟通的天地,让他们在比赛中逐渐克服了肤色、阶层的阻碍,建立起了友谊。电影中很多篮球队成员都曾彷徨无助,但是最终在不断的磨合中,他们建立起了尊重,认识到只有拼搏才能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并获得理想的结果。电影中,球队并没有获得最后的冠军,但是让每个观众都充分认识到重在参与并不意味着放弃了拼搏,而精神意义的拼搏比结果更加重要。电影让观众明白只要是全力的拼搏便足以让自己成为成功者,如同影片中最后关头,球队明知无法取胜但仍在坚持,尽管最终以一分败北,但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表现完全配得上胜利。电影将拼搏的意义没有局限于结果,而是将拼搏精神定义为努力过程中的付出,赢或者成功只是拼搏精神的表象,却不能代表其实质。影片真正诠释的拼搏精神是超越自我,这与传统的好莱坞励志影片有所不同。传统好莱坞励志影片对于成功的评价或认识长期处于一个误区,认为只有胜利才是最有价值的拼搏。而影片中卡特教练和队员却真切地阐释出拼搏精神的本质并不是超越对手,而是超越自己,无论结果胜利与否。同时电影也让现代观众明白拼搏精神需要卡特教练等外在的刺激,假设篮球队没有遇到卡特,他们则很难真正地发挥出其拼搏精神。另外电影也通过其他非主要角色如凯尼恩?斯通、凯拉等人物彰显出拼搏精神不应该局限于比赛场上,而应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如在影片中,凯尼恩?斯通这个明星球员得知女友凯拉怀孕的消息后,必须在大学、梦想和家庭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要么生下孩子,放弃大学和梦想,要么追求梦想,放弃女友和孩子。但是在电影中,卡特教练让斯通认识到孩子和梦想的重要性,他毅然而然地选择生下孩子并同时追求自己的梦想,在饥寒窘迫中坚持着对于梦想的执著,最终获得了成功。此时,电影让观众明白生活中也需要拼搏精神,不向眼前的困难屈服,不软弱才能激发每个人身上真正的动力,达到人生的理想巅峰。

(二)坚持自我的精神诠释

第11篇

这几年,虽然我们也时不时看见“屌丝成功”的新闻,但仍然只是个别现象,没有北大的普遍现象如此让人震撼。励志,需要每个人有梦想,有奋斗,更需要社会提供条件和平台,这样才能梦想成真。

北大需要的保安总是有限的,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不可能都去挤北大保安这座独木桥。尽管北大良好的学习氛围与优秀教育资源,是北大保安成才的重要条件,但北大保安升学的路,要么走的是自考,要么是参加高考,良好的学习氛围与优质教育资源只是外界助力,根本的还是个人有梦想和努力,是北大为他们提供的方便。一样的青年,一样的梦想,一样的奋斗,在其他地方、在“血汗工厂”,励志奇迹恐怕是复制不了的。

其实,专家学者在反思北大保安励志故事时,并没有把这件事拔得多高,“大学本来应当是开放的,应当引导社会观念、社会潮流。现在只是有保安旁听他们的课,拿文凭。我想未来应该更加走向开放,有更多的市民去旁听他们的课,拿到文凭。”也就是说,保安之所以在北大能够成功,不是因为北大特别做了什么,而仅仅是北大做了应该做的而已。由此反推,其他地方之所以出不了北大同样的励志奇迹,只是他们连该做的都没有做到。

正如所说:“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北大保安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就是可以实现的。

北大保安的励志故事尽管充满了正能量,但还远远不够。某种程度上还说明,我们当前的这个社会供人们成就梦想可选择的路并不多,学历文凭仍然是一个梦想不能承受之重的敲门砖。如果我们的社会到处是成就梦想的机会,可能就未必有这么多人去争当北大保安了,可能未必有这么多人非要把宝贵的青春耗在考大学上了,但一定会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第12篇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叙事策略;激励事件;鸿沟与转折点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109-01

《中国好声音》定位“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在传统的娱乐选秀节目中加入“励志”元素,采用叙事的手法和表现形式来介绍“励志故事”。在第一季播出的十四期节目中,节目在收视率及市场份额两项统计中连续十三期排名全国首位(第一期节目排名全国第二位),在2012年9月30日播出的《中国好声音》第十四期节目中,收视率更是达到6.101,达到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一个新高度。在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好声音》以励志故事作为吸引受众的手法,产生娱乐节目中的教育意义。

以《中国好声音》学员金志文的故事为例,为受众展现的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这使受众在观看节目很容易就被节目中的叙事线索而展开个体的想象,通过金志文的故事来联想到自己与他人,从而在情感上达到贴近和共鸣。

一、设置让受众产生悬念的激励事件与鸿沟

以《中国好声音》学员金志文的故事为例,金志文在一出场的时候就被导演组安排成两条虚实线索,一条是金志文在北京奋斗八年一直没有平台,如今来到好声音寻求成功这样一条主线,兼以“其女友一直陪伴八年,今天要借节目进行求婚”为叙事辅线。如此的表达,不同于其他的选秀节目,而是在主人公一出场的时候便对其赋以特殊任务的“名义”。

在金志文的段落一开始,导演组就在受众面前呈现出两条叙事的激励事件:一件是金志文能够通过歌唱让导师为其转身,改变命运。这也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主人公改变自身命运的激励事件;另一件是金志文能够在改变命运后向自己女友求婚成功,爱情主题也是叙事时常用的激励事件。两件激励事件颇具悬念,在节目一开始的时候便成功吸引了受众,让受众者的关注点随着激励事件而产生转移。这一点是《中国好声音》通过叙事故事来吸引受众的独特之处,也是节目超脱于其它选秀节目的成功之处。

二、常量冲突与转折点的出现使叙事鸿沟撕裂

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无论冲突的性质如何,它都将是戏剧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常量,引领剧情向前发展。在电视节目中,冲突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当中,常量的冲突在主人公进行常规叙事后达到顶峰,学员在进行演唱时,已经不单纯在于选秀节目的歌曲演唱质量,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曲承载着学员与受众共同的期待,而这全都是因为之前叙事的激励事件与鸿沟的设置。

而由于《中国好声音》节目的设置,在学员进行演唱的过程中,导师可视其演唱情况为其转身,这一点既是节目的独特之处,又是叙事上的转折点。在学员金志文的叙事段落中,杨坤等三位导师受到金志文歌曲的感染而为其转身,转折点出现也让叙事达到一个。同时这一转折点的出现也造成叙事鸿沟的撕裂。之前设置的鸿沟即主人公能否通过歌声证明自己,由于导师的转身让受众的心理鸿沟在这一刻撕裂,也达到了第一个故事的第一个。

三、次要人物的辅助叙事让主人公的叙事更经典

在《中国好声音》的节目当中,导演组意识到仅通过学员的单方面叙述不够全面和客观,还不能仅依靠这一点就能够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在简单的介绍自己后,节目的主人公金志文开始继续叙述他节目开端时的故事,即他在北京漂泊奋斗的艰苦历程,这样有备而来的另一位叙述主人公杨坤眼前一亮。紧接着,杨坤与金志文围绕着事业这一主要线索展开平行叙事,两人各自讲述着北漂的经历,虽然不甚相同但是却紧密相连,两条叙事事件在最后一刻完美融合,让受众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导演组省略了在《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必要的“导师请求学员加入自己的队伍”这一环节,而是直接让学员选择导师,其原因在于需要控制节目时长,更重要的是已经由之前的平行叙述,整个段落表现得已经足够全面,若此时再加入这一环则画蛇添足。这样不仅不显得头重脚轻,反而因为其快速收尾的叙事方式,让整个故事自然结束,让人回味。

最后,在《中国好声音》金志文段落中,我们还看到了叙事学中经常能看到的“反转”和“悬念”的两大手法。前者是在叙事上主人公的“权力反转”,后者是“求婚”的细节被至于真个节目的最后。但由于真个段落的叙事已经足够全面、丰满,故而这两点被人为地抹去,在这里也不过多叙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