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与管理

传统文化与管理

时间:2023-07-03 17:5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与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产业管理;影视文化;文学艺术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尽管如此,中国文化的发展却从未间断。本文将从传统习俗,影视与宗教文化,音乐艺术三个方面分别于文化产业的关系展开论述。

一、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管理

提到习俗,就一定会想起一些我国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当然各少数民族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有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等。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个民族始终团结互助,以共同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大量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科学典籍,特色建筑等等。我们现在处于物质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希望能有一些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的我们可以将这些习俗文化进行规划整理,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也可以在红色革命老区兴办红色旅游,这样可以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利于当地的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可以开展一些民族民俗文化交流的活动,比如:兴办文化交流会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吸收和交流,也能够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可以将这些历史悠久积累下来的文化习俗和民俗民风更好的传承下来并且创新,使这种文化能够深入人心。前几年发生的端午节之争等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现在要加强对文化的管理和重视,更大力度的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文化的精髓深深扎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有了厚重的文化的积淀我们国家才会持久的稳定和和平。传统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对推动整个社会文化的繁荣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影视、宗教文化与文化产业管理

影视艺术提起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包括电影、电视等。说起影视艺术,它一方面是一门艺术,另一方面它也是传播其他不同文化的一种重要的媒介。影视艺术直观明了的对人们生活、思想、行动进行直观的再现,在现实社会中,影视艺术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影视的传播方式也在不停的更新,例如从黑白彩电到现在的互联网等,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推动着影视文化的繁荣。它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当然也需要加强一些文化的管理。例如:中央出台的限娱令等等这些措施也体现了影视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影视文化虽然现在高度繁荣,但也出现了令我们担忧的现象,就是高超电影技巧的表现忽视了最本真的人的真实,缺失了人文关怀。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影视市场的管理,认识到影视应该是反映人们的生活、再现人们的合理想象的,不应该是追求高超的画面效果和科技的炫技。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历史上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样的宗教文化反应了各地不同人的精神追求不同。宗教的出现也使人有了一定的信仰有了一定的是非观念,利于人心灵的纯洁。但宗教文化里面也不免有些需要摒弃的地方,也会出现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等等,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加强宗教文化上的管理和制裁,当然宗教文化也应该提倡和发扬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产业管理就是要规范这种文化的杂乱的现象,使优秀的文化深入人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舍弃那些过时的腐朽的文化,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文化,推陈出新,去除糟粕。

三、音乐艺术与文化产业管理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也会随之产生一些变化,音乐是在人们的劳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地域性。作为音乐方向的文化产业管理人员,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各地不同的音乐,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其次都要积极努力的宣传介绍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提高全社会、全民族对传统音乐的认识。而且,要对传统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各级文化部门和领导机关都要对传统音乐有充分的认识,而且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好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我们国家也有几千年的音乐历史,我们需要对这些留下来的音乐文献进行挖掘、整理、研究,通过一些遗留下来的音乐文化遗物也要能够从各方面都看出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并且加以创新和发展,与时代结合。这也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要认识到外来的优秀的音乐元素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尽快跟上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的音乐文化是开放的,要吸取精华,去除糟粕,跟上时代的脚步,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天堂。

四、结束语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也证明了文化产业管理对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文化产业管理就是将传统的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加以创新,也是对现在形成的文化进行统一的管理得到最大化的效益。它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民族的繁荣富强,更有利于我们每个人文化底蕴的积累从而促进自身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可以增强我们的责任心和凝聚力,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的国家一定会长久的稳定和和谐,也能推动国家经济的进步。作为一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深感荣幸。文化产业的管理需要经历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阶段,虽然现在还仅仅只处于萌芽的阶段,但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国家的文化繁荣之景很快会到来。

参考文献:

[1](英)斯道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2010

[2]余秋雨著.长江文艺出版社.《何谓文化》,2012

第2篇

日本企业是在日本特有文化之下成长的,企业运行的成本非常低,所以形成了高信頼和高凝聚力的团体合作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点工业”配套的企业制度正好与日本传统文化相适应,发挥了巨大的效应。但是,目前信息化的发展,知识经济的最尖端产业促使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变化。同时,日本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的近现代思潮以及其自身的影响,文化的变化导致了日本企业制度的变化。因此,为了深刻理解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的独特性,首先必须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

1.日本文化的特征

个体团体来看,日本传统文化的“忠”、“诚”的观念和身份意识非常顽固。形成自己和团体的相互依存拥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此为基础,日本人是命运共同体意识。“忠、诚、义”的核心伦理体系日本人的理论价值观表示:“忠”。“诚”是行为的评价标准。日本人认为履行义务是人生的最高任务。把追求幸福作为人生重大目标是不道德的行为。幸福仅仅是消遣,是否幸福以国家和家庭的评价为标准。武士道精神武士道是职业中与日常生活中一定坚守武士阶层身份出来的义务。其内容为义——“不害怕或没有顾虑地大胆行事”、“堅忍不抜”的精神,仁——“同情心”、“礼”、“名誉”、“忠义”、“克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被全体国民所景仰和得到灵感。“大和魂”成为岛国的民族精神,武士道精神到目前为止一直都对日本人产生影响。

2.日本的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关系

没有日本的传统文化,就没有其特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但如果说日本传统文化决定了日本企业也是不确切的。客观的说传统文化对企业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文化在日本企业之前生成。与自然的变迁不同,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强制性的制度移植。因此,企业制度和文化之间有关系也有区别。因此,日本文化的特性决定了日本企业制度的特性。然后,雇佣制度,产权制度、企业合并制度、经营制度、分配制度、企业家精神的背后是日本传统的“家”的观念、独特的“继承”的思想,团体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武士道精神等文化观念浮起。这一传统文化对日本近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日本的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

日本企业的管理制度有“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劳动组合制度”三种特征。这三个特征都是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首先,“终身雇佣制度”,得到了雇佣的机会一般是唯一的。那是高中,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一旦被录用,就像是换了新的身份。这和幕藩体制下的武士属于特定的藩一样。这样一来,职员们就成为和藩(企业)生死与共的武士团体。职员们效忠企业,当中以“藩”和“身份制”就是对日本公司与日本企业雇佣制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其次,“年功序列制”,是受“長幼有顺序”的儒教文化和日本传统的组织的影响。其启动时使用的方法就是“工作依次负责”和“责任利润共额担”,有着强烈的团体性。在能力差上看,在此基础上的职位高低与实际负责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而内在的职责与表面上的职责也存在大的差异。这种状况称之为年功序列制的调适。最后,“劳动组合制度”,工会实际是工人团体向上司表达意见或协商的方式,不是对立的性质。日本企业的劳动组合的特点是工会领导与中层管理密切相关。劳动组合是加强日本的人力资源系统,避免劳动问题。劳动组合制度体现了日本企业共同体的性质。

作者:张玉霞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

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吸收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经过高校教师、学生的再加工、共享、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受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较大,是大学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有一定的个性品格,蕴藏着历届师生对学校的宏观认知,是历届师生的精神纽带和精神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融合多元文化,对多元文化的深入认识、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质上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典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优秀文化的传承,是高校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自主选择和共同趋势[4]。

二、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特点分析

(1)各类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加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校园文化传播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要求应该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提供和传播学生需要的文化资源。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园文化传播的方向就应该与学生需求的目标方向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更加有序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

(2)校园文化利于学生优秀素养养成。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变得更加自由、独立,个性化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个体间的差异性逐渐凸现出来。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也正是大学生个性张扬、综合素养提高的过程。当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被大学生在校园中传播时,对于参与者和旁观者来说都有一定的育人效果,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产生精神层面上的深远影响。

(3)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难点。每一项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沉淀,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也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摸索,并不是几次实践就有效果的。在如今的校园中,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落实于日常生活中,只是停留在表层。这种表象的工作对于现在趋于理性的学生吸引力很小,而且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设在城市的郊区,距离市中心文化区较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化气息较少。这些都导致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很难传承。

三、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策略

(1)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共享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在校园网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最合适的方式,设计相应的模块和相关活动,使校园网络平台的传统文化传播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如今网络已经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等资源,用先进的方式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

(2)手机是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的方式在校园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武汉理工大学郑少山在398名本科生中进行了调查:发现平均每人每月上网流量4956.3M(含wifi),约75%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5]。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更是让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相信这个信息传播阵地必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获取知识,以及日常交流娱乐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方式。现在手机已经形成了一种无线终端,如果学校在校园内增加不收费无线局域网访问服务,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就可登陆网页浏览文化知识,时间一长,就可以塑造一个健康的文化性网站。加强对移动网络环境下传统文化在校园网络传播特点研究,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产品,是进行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

(3)建立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共同体。校园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不应仅限于本校园,可以通过网络与更多的高校建立联系,搭建一个网络文化传播系统。各个高校通过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共同体开展校际活动,更加有利于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共同体的成长过程就是大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化、交流文化、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平台中进行的交流与学习将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最好的批判和传播。

第4篇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千年来长江蕴育了灿烂的文明,被历代文客商贾解读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而酒文化则是瑰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一朵奇葩,被历代文人商贾赋予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本次论坛以长江文化与酒文化为主题,旨在通过长江文化与酒文化的结合发酵,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金陵文化是长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陵文化又是酒文化的重镇。通过在南京举办这次高层论坛对挖掘、丰富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和金陵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二、 举办单位:

本次论坛拟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金陵瞭望)主办,邀请南京市工商局、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联合主办,金陵瞭望杂志社(金陵画报社)承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和商学院、江苏省酒类流通协会、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南京消费者协会等联合承办。

三、 活动内容:

论坛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酒类鉴赏品尝专家、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知名文化学者、市场营销专家)、政府官员(南京市工商管理局、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领导)、行业协会代表(江苏省酒类流通协会、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等机构领导)等,

聚首一堂共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金陵文化与酒文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各大品牌商参与酒文化评比活动。9月20—10月10,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功宴用酒”、“最受欢迎的市民用酒”、“最受欢迎的文人用酒”、“最具规模酒水商”以及最顶级的高档酒水“酒神之酿”。

2、组织高层论坛和酒类品鉴活动。论坛当天主要活动有:颁发五个获奖项目;各位知名酒类专家代表及知名学者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金陵文化与酒文化关系;酒水新品展示以及各品酒师斗酒;晚宴过后欣赏酒文化演出活动,等等。

四、论坛安排

时间:拟定于20XX年10月20日。

地点:拟定于河西南京国贸大酒店(五星级)

五、宣传效果

这次论坛充分挖掘酒文化的重要平台,是企业和品牌展示自我的卓越平台,众多卖点汇集成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热忱欢迎各大酒水品牌、饮料、餐饮等高端品牌和经销商加盟。

第5篇

一、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我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这些旅游资源当中,无论是人文、山水乃至名胜古迹,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旅游价值和旅游资源。尤其是儒、道、佛三个文学流派,他们所代表的儒家、道家、佛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各自以其各自的风格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学的潮流。在经济政治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应该积极应该旅游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二者共同发展,相辅相成,取得共赢的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管理的影响

(一)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首先要理解何为以人为本?对于它的解释,《管子》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在于要以人作为根本,以人的观点出发,重视对人的尊重。既然我国传统文化都谈到了以人为本这个理念,那么在我们的旅游管理当中,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因为旅游管理服务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为服务行业,我们应该把我们的顾客当作我们的上帝来看待。以人为本一定要把人放在首要位置,所以在以人为本管理的理念下,使每一名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使他们感受到最好的服务;使每一名员工认识到他们应该有主人翁意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公司、为行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正能量。

(二)以和为贵管理方式

由于旅游管理工作属于服务行业,一定要重视以和为贵的理念,一定要把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骨髓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精神追求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旅游行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业,需要每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才可以达到一个完美的效果。因此,只有把以和为贵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服务行业当中,让每一个员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无论是基层、中层还是高层,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前进,让公司、旅游管理服务行业更上一层楼。

(三)以德服人借鉴意义

在管理当中,免不了有上下级的区分。当然了,领导们在教育员工时要以德服人。领导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要通过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素质来让员工围绕在领导的周围,听从领导的安排。只有以德服人,才可以让员工更好的对公司的相关制度贯彻执行。儒家提出来的以德服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以人为本,需要用人性化管理方法,来获得员工的信任。公司的老板要想赢得最大的利益,不仅仅提高价格,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这样才可以使公司的效益最大化。旅游管理行业当中,重要的还是对人的管理。因为员工服务的是顾客,如果员工对领导、公司不够尽心尽力的话,那么他对工作也是敷衍了事。他对待顾客更是如此,顾客感到不满意,公司没有业务量,那么公司谈何效益?以何发展?所以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使员工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使员工每天用热情高涨的态度来面对工作。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对员工的一种嘉奖,更多的是对领导、对公司的一种肯定。让员工把领导视为自己的亲人,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庭来维护,那么这个公司在整个行业肯定是佼佼者。只有相互理解、体谅、换位思考,才可以赢得顾客、员工、企业的三者的共同互赢。所以,要坚决的、实实在在的贯彻并且落实以德服人这个哲学理念。

三、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设计与规划

在参与讨论旅游管理当中,一定要科学的规划旅游管理产业。在此过程当中,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紧密结合,并且要经过专家的严密论证。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当中发挥自己历史文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的意蕴更加流传;旅游管理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在相关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文化、旅游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新标准来。

(二)加强文化旅游宣传

在旅游管理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做好旅游文化宣传工作。只有宣传工作准备到位,才能更好的跟上旅游管理的发展脚步。在宣传的同时,还有对旅游管理从业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

(三)发掘文化内涵

由于传统文化是先辈们几千年下来传承的精华,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了使资源更合理的利用,要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含金量,需要我们着重的突出传统文化的地区特色,促进旅游管理服务的发展。

(四)丰富旅游形式

旅游从业者一定要丰富旅游形式,采取形式多样的旅游方法,并且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运用经济管理的形式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的结合。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操,增强人的体魄,提高人的心灵追求。所以,旅游从业者要从这个目的出发,开拓创新,达到新的发展高度。

四、结合传统文化的现代旅游管理与发展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引言

通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和精华所在,在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经久不息,传承至今,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价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何种方式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内涵本质,在其基础之上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的时展背景之下,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并积极寻求两者的融合突破点成为相关思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是指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之中所流传至今,并能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准确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文化内涵、思想风气等,以中华民族的土地为植根基础,具有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进而形成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第一,爱国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表现,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如若发生冲突,则要舍弃小我,成全大我,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也是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二,仁爱思想,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并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个人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准则,成为我国思想道德体系发展的核心所在;第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个人精神的重要表现,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第四,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们在效法自然的同时,要学会与他人、社会、自然等和谐共生,同时这也是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第五,大同思想,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最高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宏伟蓝图则是以此为文化根源。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延续的东西均可以成为传统文化,而是那些具有传承价值、弘扬意义,在时代进步之中仍葆有活力的文化,才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2]。

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就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其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拜金主义、攀比、虚荣等不良思想正在严重威胁着当代大学生,影响其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思想中的文化侵略,正在严重腐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主流思想的地位受到动摇[3]。因此,要巩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不良现象及思想进行规范引导,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教育内容,并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稳步前进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2.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加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在历史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之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若想保持经久不衰、源远流长并产生深远影响,则需要迎合时展潮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构成联动发展的统一整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之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现阶段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联系,则是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各高校要利用这一途径,牢牢巩固校园教育这一主要阵地,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3.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要求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我国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经济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而言,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多元文化价值理念的冲击下,功利思想、享乐主义等极端不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校园暴力、生命成长观意识薄弱等均是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重要表现。因此,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对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道德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起到重要的规范与引导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之中,将人的道德修养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儒家、道家、墨家等传统思想流派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价值信念为主要方向,侧重于修身养性,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气质,进而形成健全人格,并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传统文化中自省、养性、克己等修身方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仁爱的博爱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弘扬与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表现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意识等[3]。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整体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历史发展进程之中,爱国主义精神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及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重要资源。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葆有生命力、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思想根源,着重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等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卓绝奋斗的精神挥洒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在自然科学文化建设方面也首屈一指,如《黄帝内经》《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科学著作,为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事业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为大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等方面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随之导致了部分不良思想的盛行,道德行为规范失真、价值理性收效甚微、人文信仰日渐薄弱,在此种情况之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传统文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背景,注重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侧重于对“人”的精神建设。因此,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其中的精华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面貌,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文性。

四、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

1.以为教育指导思想要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础,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内涵。是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可以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重要前进方向,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实现其规范化、有序化发展。当代大学生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思想进行深刻理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头脑,积极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要将传统文化放置于的理论框架之中,迎合时展潮流,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精神,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分析、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5]。2.改进并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模式要改进并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进而提升传统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要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奇葩之处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当前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时事政治热点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如考试作弊、老人摔倒扶与不扶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学活用。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以隐性教学模式为主,翻转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应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中,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各项教学内容。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班级风气建设,在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3.开展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载体之中,寓教于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目的。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要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为基础,以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情况为切入点,并将其融入到高校日常发展建设体系之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之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二,高校要以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如社会实践调查、爱心送温暖、志愿者服务、岗位互换体验等,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第三,建立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将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等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明确规定,扶正高校以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4.创建主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创建主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教育平台。一方面,建立新媒体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统一化的网络信息平台,对思政传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宣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政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要承担起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加强网络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分辨能力,巩固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能力,与时俱进地掌握现代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PPT、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大学生进行线上交流,如开通微信、飞信、QQ、微博等,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进而保证各项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可续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体系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时展进步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建设者,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引导作用,将其植根于高校教育体系之中,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焦艳,黄琳庆.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152—154+164.

[2]胡培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22—127.

[3]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域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3):9—12.

[4]张师帅.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8):56—61.

第7篇

关键词:日本企业;制度变迁;价值观

一、文化与企业制度概念

文化与制度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与制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与制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二者之间有相互渗透,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对文化与制度概念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的生产实践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而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文化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得到较大的改进和发展,使之更好地满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类,文化指点着人类创造社会的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方式;

第二,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价值观体现了主体对价值的看法,它具有同一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人与人之间,价值观是不同的。文化视阈下,企业制度如何进行选择,就体现出了企业管理者对价值观的看法和选择。文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导致企业在价值观选择方面,造成了较大的差异,理解企业制度变迁,就必须明确企业文化影响下,选择了何种价值观;

第三,文化的存在需要依靠载体而存在。就当下文化发展情况来看,文化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存在,将文化融入到了实际的文化成果当中。人类历史创造物上面,无一不体现出了当时文化的发展特征。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就是文化存在的一种体现,它通过对企业管理方式以及经营形式的影响,创造出了以文化背景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模式。

二、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形成的文化因素

(一)强烈的集团意识

日本民族是一个集团意识极强的集体,日本的企业发展,也以集团式的发展作为企业存在的主要形式。对于日本人来说,他们将自身看作是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己的命运与集团的发展情况捆绑在一起,认为个人与整体的利益息息相关。[1]

第一,注重“家”这一历史渊源。日本人集团意识强烈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历史文化特征上面。日本人“家”的观念,是集团意识强烈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家”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家长具有强大的权威和权利,对家族成员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二是家族成员的构成,不一定非要具备血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以成为家族成员之一。

第二,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奉献意识。日本企业当中,成员归属感和奉献意识较为强烈,当他们在向外界进行介绍时,通常会事先介绍自己所在的集团,之后才会提及自己。这种集团归属感和奉献意识使日本人产生一种“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将集体利益放在最先考虑的方面。

第三,内外有别的意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日本人对集团的极度重视和依赖,企业内部员工相互负责,彼此关照,履行着在企业集团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内外有别的意识,使日本企业内部凝聚力较为强烈,表现出对集团的高度忠诚。

(二)严明的等级秩序

严明的等级秩序,是影响日本企业制度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等级秩序观念在日本表现得尤为明显,并且深深地植根于日本人的心中。在日本,人们将国家、社会、集团、个人想象成一个有序序列,在这个序列当中,日本人将国家、社会、集团排在个人的前面,他们注重等级秩序,认为等级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日本生活中处处都体现出了等级秩序的痕迹,注重现实生活要遵循一种“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社会等级秩序。严明的等级秩序观念存在,促进了日本集团主义的发展,并且影响了企业制度的形成。这种等级秩序,使日本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内部成员高度协调一致的发展秩序,为了维护企业正常运转,下级对上级绝对的服从,形成一种绝对权威。这样一来,日本企业制度在等级观念影响下,一个人在没有得到上级命令时,不会进行单独的行动。这就使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员工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顺从权威者的命令,并渐渐形成一种处世之道,这种处世之道,在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三)明确的生活态度

日本人更加注重“现实主义”,他们认为,人生最基本的生活态度就是要在现世去奋斗和努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价值。这种现世主义的生活态度使日本人在生活当中,更加积极、努力的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日本的现实主义,主要体现为一种现世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日本人的原始为道教,道教注重现世,这与日本人的生活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信任道教的同时,日本人更希望在当下活得幸福的生活,并不祈求下一辈子;第二,日本人的现世思想还体现在了感官和肉体的取乐上,他们认为人生来本就不易,没有必须去禁锢自己的欲望,这样一来,日本人将肉体享乐当成“艺术”,并且在国内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第三,现世思想让日本人对吸收外来文化表现出较大的变通性和选择性,注重外来文化的精华,并能够对外来先进文化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改进,更加适合于日本国情,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四)耻感文化的约束

就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来看,耻感文化是其生活中的主要约束,在日本人的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耻感文化的形成,主要受到了集团主义和等级秩序的影响,就日本发展的国情来看,集团利益至高无上,一切的活动必须在秩序下进行。这样一来,就导致日本人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必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办事,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同时,日本的耻感文化与其武士道发展历史有着莫大的渊源。日本武士道文化发展过程中,武士注重自我尊严和名誉,他们将荣耀放在第一位,对耻辱感有着极强的敏锐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武士道精神与时俱进,渐渐地融合到了大和民族的血液之中,在现代有了新的变化。除此之外,耻感文化最大的影响就是自身的能力。日本人认为,是非善恶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在日本人眼里,主要自身有着强大的实力,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认为,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强权者的手中,真正耻辱的事情并不是去做坏事,而是自身没有改变的能力和实力。在耻感文化影响下,当众认错或是忏悔并不会让人解脱,若是犯了错误能够很好地隐瞒,就不会有耻辱感。

(五)坚持感恩主义

在日本人心中,还带有感恩主义,这种感恩主义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日本是一个恩情主义国家,施恩与报恩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感恩主义的发展与当时的武士道精神有着很大的关联性,同时在日本历史文化中也得到了较大的体现。日本历史文化中,存在“御恩”与“奉公”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对恩顾的表现。在日本,可以说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可以理解成为一种“施恩”和“报恩”的行为,例如日本员工在公司上班,公司给予员工薪水,给予员工生活上的帮助,这样公司和员工之间就存在了一种“施恩”和“报恩”的关系,公司给予员工薪水,就是“施恩”,而员工努力工作,就是对公司的“报恩”行为。除了企业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之外,师生之间、父母之间、朋友之间、亲人之间,也存在着“施恩”和“报恩”的关系。感恩主义让日本人在工作时,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自己定位,更好地为企业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日本的感恩主义还存在了很大的上下级“恩情”,这种上下级“恩情”主要存在于企业之中,深受集团主义影响。集团和上司对下属的恩情越重,日本员工的心理负担也会随之增加,受到感恩主义影响,员工将对集团进行全力奉献,保持着一种无比忠诚的心理,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2]。

三、文化视阈下,日本企业制度的变迁

(一)环境与日本传统企业制度相背离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传统企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受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战之后,日本为了更好地恢复自身经济发展,企业制度与当下国内环境保持着一种高度适应的发展关系,各个部分之间的耦合性越来越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从顶峰开始跌落,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企业制度内部矛盾造成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发展制度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保持一定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发展。但由于二战后,日本企业依旧按照旧的逻辑协调关系办事,使制度和发展环境的矛盾不断加深,导致原本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正面因素转化为负面因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这种失衡状态下,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加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制度的变迁。

(二)实践与惯性趋势

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复苏,解决当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巨大的问题,日本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使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能够更好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日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开始对美国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对先进制度机制进行模仿和引进,使日本发展经济的制度措施与美国较为接近。在学习过程中,传统文化观念对新制度的学习起到了较大的阻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日本企业制度的变革方向,使改革方式存在趋同性。日本在学习先进经济制度的同时,与传统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冲突,介于实践与惯性趋势,导致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企业制度演化方向存在了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创新与绩效协调

随着二战之后,日本企业制度爆发出不利弊端后,管理体系失灵,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同时,为了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日本变革运动中对于方向性的把握存在了一定的偏差,但随着实践的改正后,制度措施日渐完善起来。日本企业制度的变迁,受到了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整个演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战后企业制度遗留着深刻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受到传统政治、经济、社会影响较大,企业发展更加注重于对制度和绩效的创新和优化,使之更好地满足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第二,借鉴美国先进企业制度的同时,日本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改革,而相应的改革措施,受到了集团主义、等级秩序、耻感文化、现实主义、恩情主义文化影响较大,企业制度变革,是基于日本文化底蕴基础上进行的;第三,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复苏,“赶超”目标的实现,使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这种问题促进了创新与绩效的协调发展。

四、日本企业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协调制度移植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就以日本制度变革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先进经验和制度的借鉴,不可避免的会与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冲突问题,是进行制度移植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传统文化对于企业制度的制定有着极大的影响关系。在进行制度移植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更好地与国情相协调。在制度完善过程中,中国要注重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制度移植方式,以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作为制度移植考虑的首要问题。

(二)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企业的发展,是基于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一种经济社会管理模式,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企业制度构建。就以我国政治制度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是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国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必须把握中国发展的实际国情,注重民族精神与企业制度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企业制度建设道路。

(三)加强传统文化与创新的融合

改革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事物能够与时俱进,适应当下社会经济发展潮流的一种必然选择。传统文化的创新,是基于传统文化历史底蕴条件下,综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一些不适合当下发展形势的内容进行变革,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企业制度的变强,受到了其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传统文化也与日本国情进行协调发展,不断创新和改革,更好地实现了发展目标。综合这一点,我国企业制度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注重传统文化与创新的融合,使传统文化能够赋予当下社会时代特色,能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较为复杂,这主要体现在文化整合与企业管理、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文化整合与企业管理

企业的管理会受到一个国家文化整合的影响。以我国为例来说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以博采众长的开阔胸襟不断提炼和整合东方各国优秀的管理文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周易》、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兵家和伊斯兰教有关管理思想和办法为主体的管理文化,而这一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与我国文化的长期整合与与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的发展也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通常来说以中国管理文化为代表的东方管理文化,已经开始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管理界众望所归的灿烂新星。这与我国文化的大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此之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联系还体现在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并且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其对于企业的文化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重视和联系。另外,文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还体现在其实现一种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人为为人”的价值观,以道德追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

3.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与文化背景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即任何一个企业的在某一国家的发展都需要适应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首先体现在任何一种管理理论,或是一种管理思想,大多是来自服务于一定的经济活动,这导致了其无法避免地会带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色彩。除此之外,在文化背景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过程中,如果以我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看,儒家思想是东方管理文化的主干,并且也是中国管理的渊源之一,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化和更新,其影响却是深远的,这对于在中国生存的企业具有广泛和强烈的影响能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主要内容包括了影响企业管理者、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影响企业管理者

影响企业管理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而言,借助于儒家的管理思想内涵大多是十分丰富的,并且其内容往往也涉及到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文化管理等诸多方面。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者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于划分“修己”和“安人”,即自我管理和社会管理两部分。其管理活动始于“修己”功夫,终于“安人”行为。即我国传统文化会使得诸多企业管理人员以实现自我管理为目标,然后在这一前提下推己及人来实施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

2.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影响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常来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发展是其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并且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能重视研究企业的氛围和发展的规律,从而能够使得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发展符合客观实际。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还体现在企业激励制度的建设和企业领导风格的形成等非硬性文化指标上,即在这一指标的完善过程中中国优秀文化的渗透可以起到超乎想象的良好作用,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3.影响企业经营战略。影响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影响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众所周知企业在每个阶段中所主张的经营战略都是不同的,这一部分是受到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企业不容忽视的是企业管理层也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以其中的经典思想作为一种依据来制定企业下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战略。举例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没有产生出独立的管理理论,但深含于中国传统文化浑沌整体中的管理学问是丰富的,它影响着一代代企业家去探索企业成功经营发展之路。但尽管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的精深武库,可唯有以当代更广阔的全球眼光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同时须接受现代的西方组织与科学管理的“启蒙与洗礼”,才会对企业管理学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可靠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第9篇

产品设计师通过以用户为主体的设计方法,归纳出产品设计的几大重要因素组成的体系(产品—人—环境)。其细分为:(1)用户相关的使用、心理等用户(人)核心体系;(2)产品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品质等产品体系;(3)产品外环境所承载的品牌、潮流等因素的环境体系。层次化结构则将该体系由表至里进行了区分与归纳。

层次化结构的构成

产品设计中,以汽车造型设计为主要特征代表的形态设计派的设计宗旨是从外观造型的线条、曲面、空间体上打造设计哲学理念,或是简洁、或是优雅、或是灵动、或是强悍,这些风格一旦被塑造定型并确定了它的文化性质,即成为了某个品牌某个风格的一种文化语言,有时,这些风格与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征具有相同之处或者如出一辄,此时,设计便可相通。有时,设计师试图通过在产品表面贴纹样而提高产品的文化底蕴,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产品设计的一个最简单的途径,也仅仅是文化传承的最浅层次,容易被认为是“俗套的设计”,因此其层次关系有待深入挖掘。层次化知识结构,将其解析为:基于层次构架与互通性的传统文化精神与产品设计的知识结构。层次上的构架包括:表层、中层、内层、核层。表层内容:传统文化表现为纹样符号,而产品设计的表现为图形美化装饰;中层内容:传统文化表现为风格样式,而产品设计表现为形态样式;内层内容:传统文化表现为行为习惯,产品设计表现为方式、功能;核层内容:传统文化表现为精神与文化内涵,产品设计表现为品牌形象、理念、品质内涵。朴素简洁的无印良品CD播放器无印良品CD播放器产品设计,通过一根拉绳操作音乐播放与停止,的旋转CD盘面给人简单而美妙的观感。此设计无疑是对产品与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与表现的设计构思。如此设计需要大胆与锐利的目光,传统文化中没有CD播放器,而CD播放器的操作一直都被认定为有几个按钮的操作方式。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并非仅仅对风格的追求,并非因为风格的框架所决定的,而是对文化与产品层次挖掘的成果。无印良品的产品包装以简单朴素为特色风格,使用环保的无漂白纸张作为商品袋,给人以新鲜、纯粹的感觉[3]。从表1可知,该产品的设计是通过对产品进行深入挖掘,发现了文化的对等性,而将两者融合,最终在产品的外观中体现出融合的结果,这是文化在现代化产品设计上应用的典型例子。装饰华丽的诺基亚“回纹”手机曾盛极一时的诺基亚回纹系列手机,可谓文化(符号)与产品结合的经典,无论是纹样还是材质,无论是触感还是交互,这款手机的设计都给人强烈的文化刺激。虽然曾有人质疑其过于花哨的外表,但没有人怀疑它的商业成功。多少年后的今天,从另外一个新的视角去看,这款产品的设计,在设计手法上表达了“文化”的哪个方面、层面?用户体验设计的经典——iPhone手机目前依然风靡全球的苹果iPhone手机以独特的操作体验、简练的形式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使用过的人无不被这种技术和设计带来的操作体验而折服。iPhone手机的成功更多的是对产品的理解,同时在工业设计上对用户为中心的PHE设计体系的客观分析。

基于文化应用层次化结构的产品设计方法

通过对文化应用层次结构的解析,根据范例分析的情况,可获得对应的层次化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需要完成以下3个重要步骤。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产品进行层次分析李博团队从研究成果中认为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借鉴已有相似产品的设计方法、设计策略、人员组织方式、资源分配模式等来规划和实施产品设计。同时按照新的要求对其进行修改和创新,从而使新的设计过程既体现出原有设计过程的特点,又具有自己新的特点[4]。由此可见每个产品的设计需要进行前期的分析与价值挖掘工作。产品设计规划前期,设计师需要关注层次的对等性和内容联系,否则容易“画猫充虎”,仅靠表面视觉元素进行某种文化内涵的传达,容易将设计变成表面装饰(美工)工作。为更清醒地了解层次的对等及其与某种文化(或者期望借用的目标文化)的内在联系,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层次化结构的表层—中层—内层—核层之构成关系,将待设计产品内容进行层次化纵向罗列;同时,将理念中期望引入的某种文化内容也进行层次化的纵向罗列,由此可对比文化与产品的层次对应关系。自上向下,分析不同层次的产品文化价值建立了产品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可以自上向下、从表到里进行因素的分析与价值的挖掘。同时对某种传统文化或人文文化也进行同样的深入挖掘分析,当在某个层面上构思或挖掘出该产品独特的理念或形式时,可以在同一层面寻找相对应的文化元素,最终目的为寻找具有相同价值的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相通的对应层面,进而导入该文化借以表达产品的核心理念与设计。这是一个严谨的思维组织过程,亦是有效的产品设计分析途径,先进行纵向分析研究,再横向寻找对应性与互通性关系,自下向上,产品设计价值的形式与视觉外化表现通过上一步骤的深入分析,充分展示了该产品的价值关系,通过同一层面的对等性与互通性寻找到与该产品形式、功能、内涵相通的某种文化体系,此时可借用该文化元素以表达产品的设计,将文化符号与产品造型融合。当某种产品理念与内在的功能同某种文化的精神及行为具有共同性时,此产品的设计可以借用该文化的符号,否则,直接的文化符号借用则仅仅是一种表面装饰而已。陈晅嵘论述了传统文化在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原则[5]。产品设计策略与设计管理应当足够的重视这一过程。这一设计内容是一种自下向上外化的过程,也是文化与产品共性的视觉形式外化设计的路径,通过这种过程,最终获得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并经得起审读产品的设计结果。

结语

笔者通过对文化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层次化结构解析,构建了层次化模型,提出了一种较为重要的产品分析设计方法,特别是该设计方法的3个步骤。有效指导了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创意分析与设计,有效避免了产品创意的盲目无方向的状态,更进一步地提高了产品的设计价值。但在研究过程中,该设计方法的应用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表现在突出用户为中心、注重功能的产品类型上,这将作为进行深入研究的内容继续探索产品设计内在原理与社会文化应用的关系。文化需要创新与传承,设计是最好的方式,现代工业设计作为交叉学科,双重的身份让其表现出灿烂的外表。有的人注重理性科学,而有的人侧重艺术价值,但无论是那种表达方式,设计本身是没有错的,正如开创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与商业的前辈常言:设计没有对错可言,合适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将产品与文化底层的通道挖通了,产品不再是一个“物”,而成为了某种文化(人文或品牌)内涵的外化表达。只有将文化与设计的关系梳理得更清楚,设计才有更好的方向。#p#分页标题#e#

作者:李伟湛 杨先英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第10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韧性精神、自省精神和人格精神等价值观念,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商人,并形成了儒商的文化传统。当代中国企业家也应当从几千年的文明中汲取营养,培育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对现代企业管理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撑。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1]它不仅可以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和约束作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还可以更加鲜明地将本企业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以便消费者对企业进行识别,进而产生认同感。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它又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企业文化始于国外,进入中国后便需要跳出西方管理理论的框架而与中国文化体系相融合。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的优秀部分;另一方面要把我们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创新,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和超越。”[2]

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首先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其内在充分反映了西方所尊崇的自由以及契约等精神,这些精神必然会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产生根本性影响。

同时,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具有继承性、差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民族性等特点。因此,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时也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民族性特点。实质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之间也存在共通与兼容的一面。中国文化之所以持久的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强大的适应性与宽容性,不断的自我调整,与时偕行。正是这些共通与兼容才保持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也构成了现代企业文化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文化可以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显得非常重要。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有助于促进企业和谐,有助于企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建立企业诚信等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能够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人为本”能够使员工自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奋、自省和人格精神有助于员工提高自爱自重意识。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有助于员工提升其人格品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自我身心的修炼。一个人要成为有所作为的人,就要注重正身、自律,化伦理为德性,“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3],以实现个体的“内圣”。儒家修身思想强调道德约束先于法律约束,强调治理主体的自身素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3],强调了人的主动性,以及贤人、圣君的决定作用。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员工要通过“修己”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遵守职业道德,增强奉献精神,以更好的胜任本职工作。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忠诚度

“忠”是忠诚、尽心竭力之义。“忠”还包含忠于职守、勤奋努力的意思。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这些思想有助于使员工树立恭敬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只有忠诚、勤奋的员工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当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统一的时候,才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在现代企业中,员工们忠诚敬业、严于律己是企业宝贵的财富,更是企业发展的坚定基石。但忠诚的员工是企业教育和培训出来的。从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同一的角度来看,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教化员工。而教化员工的最好方式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企业文化中,使员工注重“修己养性”、“内省自律”,使其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基本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拥有良好的企业凝聚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有更强的战斗力竞争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企业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和谐的理念,并将和谐视为极高的一种境界。《中庸》一书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就是将“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视之为天地万物的大本大源,和谐统一乃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与“和谐”理念,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强调人自身的和谐。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提倡社会责任感,鼓励勤奋工作。“以和为贵”是儒家伦理思想中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矛盾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工具。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以和为贵”思想强调人只有以爱人为出发点,才能够达到人恒爱之的境界;在个人修养上,强调要讲礼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为人处事上,要讲礼仪和礼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理念不谋而合。“和谐”理念强调群体利益,追求群体和谐与发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融入企业,与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相协调,可以培育企业员工的恪尽职守和主人翁意识,形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精神。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企业要保持自身的稳定发展,迫切需要培育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形成吸引力。通过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培养企业内部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有利于员工团结一致,形成企业合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是现代企业文化发挥凝聚力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建设现代企业文化需要努力培育和建构“以和为贵”的企业伦理,使企业对内能够保持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的协调和有效沟通,对外能够建设与政府、同行、客户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达到利益同一、共同双赢的效果。

(四)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企业奉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为贵”、“人为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3]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本质就是爱人、关心人、尊重人。所谓以人为本,是指在企业的管理中,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尽量满足人才提出的合理要求,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企业由人组成,企业的发展最终也是为了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因素,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决定的意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构建企业文化,拥有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必然要求企业树立一种以人为本,唯人兴业的企业管理理念。只有重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将员工的利益、客户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前,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求得发展,获得长久的信誉和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才能拥有长久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而且,企业文化的重要目标是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精神,改善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培养具有关键意义。现代企业管理,要从以物为主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管理;从硬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平等待人,关心各级员工的需求,提倡团队精神。

(五)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建立企业诚信

儒家思想认为,诚信是人性之本、大道之源。儒家认为“在心为德,施之为行”,无德即无行。孔子认为“德”的基本内容是仁义,“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3]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最高智慧。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商业道德为前提的,道德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企业道德的核心是诚信,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企业立身之本。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重约守信、言而有信、诚信为本是现代企业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竞争的基本条件。从长远来看,企业只有严守商业道德,讲求诚信,才能够与客户建立起长久的良好关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市场优势。商业道德中的诚信表现为讲究商品质量,货真价实,严守合同协议;对政府、社会、合作伙伴、员工讲诚信、讲道德。在目前中国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牢固树立以契约意识和商业诚信为代表的商业精神,只有重约守信,讲究双赢,自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才能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为企业的品牌树立和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德,吴剑平.企业文化与cI策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第11篇

关键词: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发展

文化是当代文明社会的主题内容,文化与环境密不可分,茶文化主题酒店自然也离不开其文化氛围和环境,在拥有悠久饮茶历史的中国茶文化内容中,主题酒店在市场中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需要培育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品牌,而历史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就正好契合了主题酒店的发展方向。在茶文化与主题酒店相契合的环境下,打造出具有地方独特韵味的茶文化主题品牌酒店,显现出其强劲的竞争实力和文化价值,代表了未来酒店设计、管理和发展的方向,有助于消费者深度体验茶文化的涵义,更好地展示和传播中国地方特色茶文化内涵。

1茶文化与主题酒店概述

我国是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核心,由于茶叶品名繁多,成为了茶叶的发祥地,茶文化更是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载体,包容了中国特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涵,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宗教等思想的精髓,显现出其多民族、多层次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符号和文化密码,具有深邃和凝重的厚度和力量,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主题酒店是由国外引进而来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在一定素材的主题之下,酒店为了提升其自身的竞争力,从硬件、软件等方面进行茶文化内容的设计和创意表达,在浓郁茶文化气息的主题酒店中,消费者可以深度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享受到茶文化主题酒店所带来的舒适和写意。在不同的茶文化的主题酒店氛围中,消费者可以感受到无法模仿和复制的特色魅力和个性化内容,享受到无与伦比的优质文化享受和酒店服务。

2茶文化主题酒店的开发意义与价值

消费者入住酒店的目的是为了体验到休闲和旅游的精神休整和身体的颐养,在酒店的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之下,人们希望得到心灵上的彻底放松,希望获得符合其心理期待的消费体验。可以这样说,简单的食宿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他们更寻求一种梦幻般的虚构情境的体验,而这种消费体验需要主题酒店进行准确的市场文化定位、与文化内容相符的装修设计与特色服务。

2.1引发消费者的体验兴趣

酒店在越来越同质化的发展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审美的疲劳和旅游的乏味性,在这种状态下,需要开发和设计出与主题酒店相符合的文化主题,茶文化主题酒店内容的出现则极大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传统、优雅、深邃、厚重、虚幻般的中国茶文化,承载了中国历史的茶文化变迁,叙述了中国茶文化的内在哲理和精神,这种新颖的文化主题内容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的噱头,成为了引发消费者体验的重要因素。

2.2美化酒店形象

各种各样的酒店林立,人们想要记住众多的酒店很难,而一个具有特色文化主题内容的酒店则可以给消费者以全新的记忆,在中国茶文化的主题酒店之中,消费者可以体验到不同茶文化品牌的口感,品味到不同茶文化的茶礼、茶仪、茶艺、茶道等,从而引发消费者的体验兴趣,对酒店产生信任感和美好的回忆。

2.3推动酒店开拓创新

酒店的服务宗旨是要为消费者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服务体验,融入茶文化内涵的主题酒店管理和设计,可以使消费者在食宿的过程中,享受到较高的文化品味,感受到茶文化主题酒店与众不同的特色,并在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进行管理系统的全面延伸,将茶文化延伸到主题酒店的装修、设计、服务流程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升创新能力。

2.4打造主题酒店的核心品牌

品牌效应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容小觑,它是消费者对酒店的一种依赖,同时也是酒店对消费者的一种保证,品牌效应可以极大地提升酒店的效益。因此,主题酒店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内涵,将令人耳目一新的不同茶文化“端”到人们的面前,使消费者在写意的茶文化主题中品味人生。

3茶文化主题酒店的设计原则

3.1茶文化主题设计定位

不同的酒店应当根据自己所处的区域、城市、建筑特点等各种自然生态环境要素进行自主的茶文化主题设计,要结合不同主题的茶文化类型,设计相同档次的茶文化旅游度假型或旅游型的主题酒店。例如:将中国茶史与峨眉雪芽茶文化相融的茶文化主题酒店,它根据本地的特色峨眉雪芽茶文化,精心打造出细致而深邃的茶文化内涵,并且在茶文化主题酒店之中开启了“一山一茶一家人”的“寻茶之旅”活动,使消费者深度体验到峨眉雪芽茶文化深厚的底蕴。还有,以安化黑茶文化为主题的区域性茶马驿馆酒店,是以湖南安化黑茶为主题的区域性主题酒店,它根据当地的特色茶文化资源进行了相关主题的酒店设计。

3.2茶文化功能空间设计规划

在茶文化主题酒店之中,要进行消费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体验双重功能的茶文化设计,要在空间设计中体现茶文化主题内容,可以进行如下设计:一、酒店大堂的公共区域可以集中展示茶文化主题,宣传茶文化主题酒店的茶史发展、制茶技艺、茶器茶具、茶道精神等内容;二、酒店的娱乐空间可以作为展示茶艺表演的空间,集中展示特色茶文化的茶艺表演、传统茶文化讲座等;三、酒店的餐饮部分可以设计品茶雅座、茶艺自助展示厅、茶食品鉴厅等,在这些区域中消费者可以亲身体验茶艺、茶技、泡茶等制作过程,获得茶文化的深切体验;四、酒店交通空间区域可以运用各种装饰元素加以设计,既显示出美化功能,又诠释了茶文化的独特符号。

3.3茶文化的风格定位

茶文化主题酒店要体现出或轻松、或活跃、或亮丽、或休闲的风格,并以体现茶文化为宗旨,进行风格设计。首先,要考虑酒店的整体空间感,可以借助于建筑体面的虚实与围合结构,进行过渡、分隔、借景式的空间布局;其次,要借用各种装饰元素对茶文化主题酒店进行装饰,要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装饰之中,如:中国传统茶文化陈设品、传统茶文化的吉祥图案等,在优美的造型之下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风情的茶文化氛围,并且还可以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茶诗、茶曲、茶画、茶书等内容对酒店空间进行装饰设计,赋予茶文化酒店富于情趣的内容,创造出茶文化氛围下的高雅气质,人们在浓淡、轻重、缓急、虚实之中,可以沉浸于苍劲有力的茶书、茶诗之中,流连忘返。

4茶文化酒店的管理策略

茶文化主题酒店管理策略可以增加消费者对酒店的文化体验,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求主题酒店的发展策略:

4.1茶文化与宗教融合的传播策略

中国传统茶文化富含哲理和宗教内容,中国茶文化包含中国道教、儒教、佛教三家的哲理与精神精髓,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历史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在开发茶文化主题酒店之中,可以采用多种策略,引发消费者对于中国“禅茶”文化的关注和兴趣,可以开展酒店“禅茶”文化讲座,聘请知名的佛学大师到酒店宣扬中国传统的“禅茶”文化,使消费者聆听到富于深厚历史韵味和深邃哲理的“禅茶”文化,在交流和探讨中弘扬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开发了新的酒店资源。

4.2茶文化与康体健身相融合的管理策略

中国传统茶文化有相当重要的人体保健功能,茶叶中富含人类自身所需要的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等300多种元素,对于人身体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功效,同时,酒店还可以推销适宜的茶膳、茶食等产品,使消费者在入住酒店的过程中进行康体健身的调理,增强身体素质,愉悦消费者的身心。

4.3茶文化与生态相融合的管理策略

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包含有深邃的茶道精神,在茶文化的茶道精神中,包含了“和、静、美、廉”的精神,也包含了“天地人和”的思想,茶文化显现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特点,倡导回归自然、深入本心的生态理念,在进行茶文化主题酒店的管理与宣传策略中,可以借助于茶文化的生态内容,进行设计和管理。例如: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其成品茶是以紧压茶为主,制作成不同纹理和图案的砖茶形式,可以用于立面的装饰之中,给人以天然、生态而环保的享受,同时还可以对酒店的室内空气起到调节和净化的效用。

5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酒店在引入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内容中,进行了风格的创新拓展以及主题的延伸,在酒店经营理念日趋人性化、酒店休闲旅游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茶文化主题酒店给人以清新、自然、优雅、时尚的主题旅游内容,它引导了主题酒店业由单一的食宿形式发展为商务化、多元化的特色形式,在大力开发和挖掘地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主题酒店充分发掘地域茶文化内涵,开发茶文化内涵中的思想和价值,从而在酒店的设计、管理、服务等方面增强茶文化的深度体验,满足了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

作者:许霞 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周亚男.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文化主题酒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白晓华,黄蕾.民族文化主题酒店发展前景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0(24):130.

[3]姜华,郭晓东,苏炜.特色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对策探析———以南京秦淮区特色文化主题酒店为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23):4-7.

[4]王汭男.福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构建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5]甄小翠,张玉山.茶文化主题酒店设计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11):28-29.

第12篇

一、草原文化的现代性问题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样化与本土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与此同时,近几十年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在文化方面的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增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感在社会不同阶层中再次出现。关于“国学”“草原文化学”“蒙古学”研究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各民族有识之士对寻找文化根源和传承文明的焦灼心理。内蒙古各族学者把丰富和发展草原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积极开展区域文化研究,深入探讨草原文化的历史命运、发展差距、文化变迁、现代转型、未来走向等诸多问题。

(二)发达与欠发达之间的矛盾。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性,造成了人们对文化交流、发展模式的理解体悟上的差异,特别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地位落差,可能加剧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对立情绪。我们不能漠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及由此引起的种种极端行为,但也不能过分强调这一冲突和碰撞。实践证明,各类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只能在文化自身发展和交往中不断克服和缩小。为此,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重新审视。一方面需要在总结草原文化现代化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更为切实合理的文化理论,以期对这一问题获得更加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认真思考草原文化现代化之路所面临的困境及不足等具体问题。如此,才能真实地回答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传统文化中哪些包含有现代性的因素和向现代化转化的可能。

作为主流文化重要成分的草原文化既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又要融入世界先进文化的建设潮流中,就必须对世界先进文化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加以思考,参与到未来人类的世界性共同价值建构活动中。同时,也需要在世界先进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全球视野来审视草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其中的现代性。我们应该立足于草原文化发展的实际来汲取现代文明的营养,丰富和发展草原特色的新文化。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来看,都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在科学合理地评价基础上积极提炼和梳理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当今,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单调性、重复性色彩日益加重,强势文化日益成为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保持和发展本土文化显得尤为迫切。

(三)草原文化面临的挑战。虽然草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如果说草原民族过去主要面对的是大自然的挑战,到近现代之后则主要面临当代强势文化及现代文明的冲击。这对草原文化的提升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一定意义上说,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的优化和选择过程。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几乎每天都要对各类文化要素做出选择,进而不断适应或融入主流社会的发展进程。经过100多年的社会变迁,再加上自然条件及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北方草原传统游牧社会由游牧――半农半牧――农耕――城镇四种经济文化类型依次更替,游牧的蒙古人随之也完成了两次经济社会的转型,即从游牧人到定居者,从定居者再到城镇居民的变迁。在这一复杂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下,大部分农牧民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时,也有一些农牧民永远地失去了赖于生存的耕地和牧场。他们在保护生态环境、稳定边疆地区、服从国家利益、实现三化(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草原社会的被动变迁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的变迁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直接造成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文化变迁。近代以来,汉族移民及农区、半农半牧区的出现,使内蒙古地区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圈不断扩大的同时游牧文化圈也明显缩小。仅以使用语言为例,草原民族在传承民族文化与普及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场所、行政管理、经济交往、通讯联系等方面对于媒介语言的选择就充满了矛盾。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为自己和子女未来进行设计时,都会更多地考虑发展前途和切身利益。这些情况充分反映了少数民族在文化认同与选择上出现的感情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冲突。

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草原传统文化只有两种选择:或接受挑战,勇于创新,走出困境;或被主流文化融化,失去文化个性和主体自我。实践证明,草原人民只有抓住历史发展的重要机遇,才能迅速缩小和弥补发展落差,借现代文明之力改造和提升传统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迅速缩小发展阶段上的差距,从而以超常规发展和追赶发展等形式,大踏步走进前列。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后发优势和潜力,进而对草原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型,这是草原文化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为此,草原民族一方面要在困境中积极探索发展模式,不断克服欠发达文化的种种不足;另一方面,应继续保持草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持久创造力。为了尽快实现草原文化的现代化目标,我们必须站在现代文明的基点上,大胆创新,兼收并蓄,超越文化自我的精神境界,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塑造,从而树立新世纪民族文化新的“草原形象”。

二、草原文化的现代价值

注重对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挖掘与传承,是草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体现草原文化的首要价值之处。从草原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既要充实和丰富主流文化,又要保持和弘扬草原特色的文化个性。为此,必须在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前提下继承和弘扬草原文化中的现代价值。纵观草原民族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草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文化的多样化价值、开发价值、思想价值、产业化价值等比较突出。

(一)草原文化的多样性价值:文化的多元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2006年内蒙古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开创了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北方少数民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积极吸收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合理成分,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吸纳与交融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北方草原文化的独特内涵。社会经济形态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成分的复杂性,语言文字与的多元性,思想意识的开放性,呈多元互补之态势,从而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主干的区域文化。没有哪一种文化像草原文化这样具有鲜明的多元整合的复合性特征。因为,草原地区不仅先后经历了狩猎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工业文化、城市文化等不同经济类型文化,而且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多样、多极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

草原文化是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源泉,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最珍贵的人类文化资源和遗产之一。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保护草原地区自然形成的文化、生物、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要及时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古籍文献、名胜古迹等。保护并开发内蒙古丰富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我区文化品牌的“草原形象”,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护中华文化多元格局的需要。

(二)草原文化的思想价值:从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草原文化有三种比较突出的思想价值。一是草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带来全球范围内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而历代草原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被公认为是对此难题的解决有所贡献的思想智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论的最深刻含义就是承认自然界具有生命意义,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它启示人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状况直接与自然状况有关。因此,人应像爱惜自身一样地善待自然,不能破坏侵害自然,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协调关系。二是草原文化的精神价值。自古以来,草原地区出现了大量反映人类顽强不屈、开拓进取精神的典型文化现象。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之所以生生不息地被传承下来,就在于这些文化精神中寓有鼓舞人、激励人或感化人、升华人的思想价值。草原文化的思想价值是草原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成分,是文化价值的提炼和浓缩,对草原地区的发展进步有着重大意义。内蒙古学者在认真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和概括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精神面貌:即热爱故乡、崇尚英雄、豁达包容、开拓开放、求真务实、坚韧顽强;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人与社会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人与自我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以及精神内涵、思维模式等。这些人文精神无疑是草原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当继承的宝贵遗产。三是草原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草原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形成了诸多至今看来仍然十分卓越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万物,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为核心,充分表现在游牧民族的生命观、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中。以崇尚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精神的草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思想,而且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所阐述的思想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其显著特征在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中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虽然草原民族生态伦理思想还囿于朴素的思想伦理范畴,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但在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足以给后人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三)草原文化的开发价值:近年来,内蒙古以草原文化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大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其思想的启迪性、教育性和巨大的凝聚力,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日益彰显,草原文化已成为内蒙古软实力的突出标志。一系列支持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了内蒙古的文化生产力;先后实施完成了以文化艺术精品生产、“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项目”和文化硬件建设为标志的“十大文化工程”等,实现了内蒙古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草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成为助推内蒙古科学发展的引擎。

草原文化以其历史的原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开放性、强烈的进取性以及纯朴的自然性日益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外游客纷纷到内蒙古来观光旅游,为的就是亲身感受一下千年草原文化的独特氛围,寻找精神的家园。内蒙古所拥有的这些珍贵人文资源是我们的巨大财富,也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文化资本”后盾。与此同时,草原题材的文学、歌舞、音乐、纪录片、美术、动画、传媒(电影电视剧)等作品的响亮问世,不断感染和影响世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有力地提升了内蒙古文化软实力。为此,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之间的“草原形象”,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今后文化策略的调整中,我们必须不断完善、丰富和创新草原文化产业,并迅速提升民族文化的“草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