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与营销

传统文化与营销

时间:2023-07-03 17:57: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与营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与营销

第1篇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千年来长江蕴育了灿烂的文明,被历代文客商贾解读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而酒文化则是瑰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一朵奇葩,被历代文人商贾赋予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本次论坛以长江文化与酒文化为主题,旨在通过长江文化与酒文化的结合发酵,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金陵文化是长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陵文化又是酒文化的重镇。通过在南京举办这次高层论坛对挖掘、丰富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和金陵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二、 举办单位:

本次论坛拟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金陵瞭望)主办,邀请南京市工商局、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联合主办,金陵瞭望杂志社(金陵画报社)承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和商学院、江苏省酒类流通协会、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南京消费者协会等联合承办。

三、 活动内容:

论坛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酒类鉴赏品尝专家、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知名文化学者、市场营销专家)、政府官员(南京市工商管理局、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领导)、行业协会代表(江苏省酒类流通协会、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等机构领导)等,

聚首一堂共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金陵文化与酒文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各大品牌商参与酒文化评比活动。9月20—10月10,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功宴用酒”、“最受欢迎的市民用酒”、“最受欢迎的文人用酒”、“最具规模酒水商”以及最顶级的高档酒水“酒神之酿”。

2、组织高层论坛和酒类品鉴活动。论坛当天主要活动有:颁发五个获奖项目;各位知名酒类专家代表及知名学者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金陵文化与酒文化关系;酒水新品展示以及各品酒师斗酒;晚宴过后欣赏酒文化演出活动,等等。

四、论坛安排

时间:拟定于20XX年10月20日。

地点:拟定于河西南京国贸大酒店(五星级)

五、宣传效果

这次论坛充分挖掘酒文化的重要平台,是企业和品牌展示自我的卓越平台,众多卖点汇集成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热忱欢迎各大酒水品牌、饮料、餐饮等高端品牌和经销商加盟。

第2篇

[关键词] 品牌 文化效用 营销策略

当今市场上品牌的竞争不仅表现为产品硬实力的竞争,同时还表现为产品软实力的竞争,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后者要比前者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软实力就是文化。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是品牌营销成功的关键,而有竞争力的品牌文化应是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

一、品牌文化的界定

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品牌文化的竞争。尽管营销界人士在这一点已达成了共识,但多数人对品牌文化的本质还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有的把品牌文化简单地归为企业文化,认为品牌文化就是宣传企业文化,在目标受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其实这种认识混淆了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外延,企业文化影响的是企业内部员工,强调内部效应,属于企业管理范畴;品牌文化影响的是消费者,强调外部效应,属于经营范畴。两者不能简单地划等号。有的把品牌文化视为一种时尚或包装,炒概念,把时髦当成产品文化,使品牌文化背离了诚实服务于消费者的宗旨。有的把品牌文化归为企业整体社会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样就使品牌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附属品,与民族、区域和消费者群体文化割裂开来。有的把品牌文化归为民族或区域的特色传统文化,但这同样是把品牌文化当成了特色传统文化的附庸,缺乏借助于后者持续打造特色品牌文化的主动意识。

上述各种认识,只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品牌文化的某一个方面,未能给出品牌文化的本质属性。事实上,品牌文化是要折射出一种能够使自己区隔于其他对手的消费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取向即不是单纯的企业文化,也不是单纯的民族或区域文化现象,更不是这两者的附庸或社会时尚,而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其内涵是兼容于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能在企业和社会消费群体间产生共鸣,并使消费者从消费产品过程中获得某种强化的社会价值观念、信念、行为操守原则和精神。 这种文化是以品牌为依托,由企业与消费者共享和共同发展的。其本质是特定产品的消费文化。

从这一定义看,品牌文化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兼容性。强调要从这种兼容中找出文化共鸣点,形成产品文化的卖点;二是主动性。强调要在消费者群体中去积极的构建,去引导消费者,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企业文化或传统文化;三是体验性。强调用产品体验去强化文化的认同。不仅要让消费者在体验中接受产品和服务当中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对产品和服务产生感情认同,更为重要是要通过创新不断深化产品体验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四是一定时期内的核心价值稳定性;五是流行性。

二、品牌文化的效用机理

品牌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产品与某种特定文化之间建立起联系,在这一建立过程中,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与品牌是三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三者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品牌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是品牌文化的本体。它是其成员共享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价值观念、标准和做法。这些价值观念、标准和做法定义了什么是重要的,以及如何去实现它,为组织成员提供了方向、思想和动力。企业文化不能直接强加于消费者,但企业文化中所倡导的一切理念和精神都要凝结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和服务上,并通过产品的消费,让消费者间接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和影响。这种间接感觉只不过是增加了消费者的印象,与形成对消费者心灵产生触动的消费文化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转化为激发消费者购买的内在精神动力,须借助于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包装。

社会文化是品牌文化的客体,即品牌文化作用的空间和舞台。社会文化表现为社会群体意识和行为,包括共享的认识、观念、信仰、行为准则和习惯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不同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激发人向往、产生心灵震憾的鲜活精神要素,品牌文化就是要挖掘和运用这样的精神要素,使企业文化贴近于消费者的生活,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品牌是品牌文化的载体。品牌作为企业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直观标志,它可以是一个名字、名词、符号或设计。在品牌文化建设中,它充当企业与消费者进行信息沟通的桥梁,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旗帜,是企业市场形象的具体体现。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只有共同作用于品牌上,才能彰显品牌文化的活力。

可见,本体作用于客体,产生了共性的文化特性。这种文化特性不仅能与特定的产品特点相联系,而且还是目标消费群体乐意接受的,使企业文化形象在消费者意识中具体化,并与社会文化相融,于是品牌具有了活的灵魂――文化。传播这种文化,突出其特色,并用品牌实体的不断创新来强化消费者对这种文化特性的反复体验,就能够在消费者意识中建立起牢固的文化与产品的联系,即心里活动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一旦形成,消费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与品牌文化有关的场景时,就会产生某种心里暗示,并在潜意识中联想到产品品牌,渴望通过消费这一产品来获得精神的享受或激励。这样在品牌文化领域,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个人的发展就结合起来,消费者分享企业的成功与快乐成为其生活和工作中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品牌在目标受众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品牌文化的营销对策

成功品牌文化的营销应注重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通过采取适宜的策略,打造品牌的竞争力:

1.品牌文化的定位策略

文化定位就是用某种能够引起消费者共鸣,且能成为他们生活部分象征的精神价值属性来标识品牌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以贴近生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树立鲜明品牌个性的重要前提。一是借物定位。利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物的特性来代表所倡导的精神价值属性。如宁波卷烟厂的“大红鹰”品牌,以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来代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七匹狼”品牌烟,以狂奔的野狼来代表合作、锐意进取的精神;二是用传统人物定位。利用象征传统文化的经典人物来获得某种精神价值属性的认同。如万宝路的西部牛仔,代表着拓荒者的精神。江中制药 “草珊瑚”广告中的“阿凡提”,彰显了企业以传说中“阿凡提”的智慧和幽默攻克疾病的进取精神。孔府家洒的孔府,是以孔子文化的源远流长来奠定品牌的悠久和品位;三是用抽象的生活理念定位。利用人们心中所向往和追求的生活价值观念来代表品牌文化的属性,并使企业文化服务这一属性。如,奔驰汽车的富贵象征,七星牌香烟的惟美精神,白沙集团“我心飞翔”的自由与奔放,“六神” 沐浴露的清爽,光芒太阳能热水器的健康热水和星巴克咖啡的“休闲、情趣与浪漫”等。四是用特定的文化现象定位。即用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区域或民族特色文化定义品牌文化的价值属性。如“娃哈哈”品牌的成功就受益于新疆当地一首传唱极广的民歌《娃哈哈》,使消费者体验到了新疆人那种豪迈、快乐的情趣。

2.品牌文化的体验策略

品牌文化定位好了,还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强化这种文化体验。一是注重品牌文化表现内容与形式的更新。通过更新,使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在消费者头脑中保持鲜活的形象。如白沙集团在打造“我心飞翔”文化理念时,采取了“穿天门”、“环太湖”、“舞城运”、“贺金鹰”、“庆申奥”、“抗非典”、“颂神五”、“助刘翔”等系列公关活动,为品牌注入了“超越、创新、成功”等精神内涵元素,从而使白沙集团从区域性品牌发展到全国性品牌;二是巧用代言人。代言人不仅要能体现品牌文化的个性,并且还要选择短期代言,不断地用新面孔的成就去塑造品牌文化的核心理念,使品牌逐步成为其生活中的象征,提升品牌的竞争力。

3.品牌文化的本土化策略

品牌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内容要与本土文化传统相容,体现尊重与合谐。这一点对跨国品牌文化的传播尤为重要。一是尊重。品牌文化在跨国传播时,其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要有差别,既要尊重一国的文化传统,又不能损害另一国的文化,否则就会出现今年美国箭牌集团在俄罗斯广告中恶搞中国国歌的事件,从而损害品牌的国际声誉;二是合谐。品牌文化在另一国家传播时,应以这一国家文化中的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符号、语言和象征等要素来表达其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肖明超: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的PK战[J].现代营销,2006(11):70-72

第3篇

[关键词] 中华饮食文化 审美 旅游 相关性 湖湘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1.菜肴之美

人们通过“色、香、味”来品鉴一道菜式,以此评判菜肴的整体水平,这便是通常意义的菜肴之美,也是最普遍、最直接的饮食审美。古人在饮食上很重视色的美感,如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曾有“色恶不食”一语 。这里的“色”可理解为是菜肴给与人的视觉体验,包含色泽及造型之美。传统饮食通过借助各类食材的天然色泽及质地,运用不同装点与烹饪技法将菜点以工艺品一般呈献给食客。“香”是菜肴付诸人的嗅觉器官后给人的一类审美体验。中华菜肴香气类型丰富,它同“色”一样,能提前为人们带来饮食的美感。“味”则是一道菜肴关键审美要素之一,中华饮食在食材本身之特性的基础上,辅以各类特有香料,采取不同的加热方法最终形成五味俱佳的菜品。

人们运用视觉、嗅觉以及味觉的综合感官,最终完成对菜肴的体验过程,从中体会饮食之美,这也就是认同范围较广的对于饮食的基本审美过程。

2.菜名之美

菜名的艺术是中华饮食独有的美学元素之一。人们对于一道菜肴的第一印象,菜名往往比色泽和香气更加直接。因此,古往今来,中国菜的命名都经过反复推敲,甚至与文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联系紧密,这是中华饮食相对其他国家饮食所特有的。我国菜名除通过色彩、造型、味道、原料或烹饪方法等直接命名之外,更具特色的是以其象形性、寓意性等命名,如佛跳墙、龙虎斗等。尤其是在宴客之时,还菜谱整体的寓意和关联性,如同诗文中字、句、篇的关系,需要“字斟句酌”,使人们在享受饕餮的同时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器具之美

中国菜肴在餐具的选择使用上十分考究,人们把使用和欣赏各式器皿作为容器的菜点视为享受。古人讲究不同类型的食物与不同材质的器皿予以搭配,颜色、款式等也颇有讲究。菜肴的分量与盛器的大小协调、菜肴形式与盛器的形状适应也有相应的原则,甚至菜肴的身价也应与盛器的贵贱相匹配。“美食不如美器”,美器早已成为中国古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审美对象之一,饮食器具的审美也是传统饮食美学传承到现在较为完整的领域。

4.环境之美

优雅和谐、陶情怡性的格调是传统饮食环境的标准。人们认为在高山流水般的自然幽静之景下饮宴能为饮食整体过程带来更多愉悦之美。另一种则是人造的饮食环境,人们从建筑、装饰风格、灯光布景等方面创造出一片理想的餐饮氛围,为食客打造一种饮食的意境之美。

5.礼仪之美

中国向来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人也向来将进餐之时视为交朋会友的绝好机会。这也就使得中国的餐饮礼仪更为丰富和广博。中华饮食礼仪不仅仅讲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更强调人们在觥筹交错时的言行和仪态。人们甚至将“礼”上升到“情”的层面,将这种礼仪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联系起来,使得餐饮的社会功能更为丰富,饮食文化中的礼仪之美也随之显现。

6.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审美理想。“中和”可以理解为“适当与和谐”之意。在中华饮食文化中,菜肴的制作、命名等过程中无所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基于养生学的五行说与五色五味的调和、基于太极说的食物阴阳特性的搭配、基于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饮食模式等等,包括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礼记•内侧》的相关记载 ,均充分反映了中华“和”文化的美学特征。

此外,中华饮食文化与绘画、雕塑、乐舞乃至诗词等多个艺术领域融会贯通,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体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说,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过程也是一次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全面体验的过程。

三、关于湖湘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旅游资源开发

当下我国的文化旅游市场仍较多处于游客的文化参与性和体验性不强的初级阶段,真正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甚少。因此,我们应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程度,进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旅游发展。而对处于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之下的以湘菜为表的饮食文化也应作为湖湘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将湖湘饮食文化的美学元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或者饮食旅游多数停留在对于菜肴的单一体验性阶段,我们应全面挖掘中华传统饮食的其他美学元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应用,从而丰富饮食文化旅游活动的内涵。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充分考虑饮食文化的特点,将涉及各个传统文化领域的不同美学元素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真正做到将文化作为首要资源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湘菜向来以其丰富鲜艳的色泽、鲜香咸辣的口感著称,而湘菜体系的起源主要由三大分支构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官府菜、以湘西为发源地的农家土菜以及以洞庭地区为主的民间特色菜。这令湘菜光鲜的外表之下增添了几分湖湘文化的厚重感,或者说把现有的对湘菜菜肴的体验式消费和旅游进一步同湘菜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将打造出文化韵味浓厚又富有创造力的饮食旅游资源。例如曾出现的以“湘菜博物馆”和“长沙窑”作为品牌推介的新式创意菜馆,他们套用博物馆布展的方式通过少量的历史资料陈列以及特色饮食器皿等的展示,为游客打造了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又不失新意的饮食场所,与此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饮食审美体验,是值得借鉴的。

2.细分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打造不同审美主题的旅游产品

通过之前对饮食文化美学元素的分析可以看到,饮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有较高的融合度,文化内容和深度都具有多元性,这一方面显示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其文化重点较难把握。因此,为了实现饮食文化旅游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细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吸引不同游客,满足其差异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按照其审美特征和其他传统文化的交融度分别设计重点于菜肴品味、古典文学、建筑艺术、药膳养生等不同类型的产品。

对于湖湘饮食文化的细分产品构建,我们拥有的优势资源较多,诸如以长沙官窑为代表的饮食器皿、以中原文化为背景的饮食习俗等等。对于这些不同元素的饮食文化资源,我们应加深对其的认识,进而有针对性的予以开发和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使游客能够充分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达到真正的文化旅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亚洲面积最大的酒楼――西湖楼的案例。创办灵感来源于北京故宫的长沙西湖楼占地达到88亩,设有108个包房,l0个零店大厅,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通过打造宫廷御膳区、特色小吃区等不同功能和文化分区进行不同的演艺活动以及通过不同的装潢风格营造丰富的餐饮环境和氛围。餐厅将中华饮食文化尤其是突出湖湘饮食文化为出发点,通过生动的用餐情境为消费者和游客创造多元性的文化体验。饮食文化的环境之美、礼仪之美皆一一呈现。同时,该酒楼的选址和营销也充分考虑到与其他都市旅游资源的配套与衔接,真正实现了从饮食文化角度充实旅游资源和产品内涵的目的。

3.丰富饮食文化旅游形式,提升以红色旅游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品质

现阶段我国饮食文化旅游不论着重哪一方面的审美体验,均局限在观光型为主、参与性为辅的阶段。换言之,即便是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也保持着走马观花式的对于各类与饮食相关的遗迹游览,辅之以较为粗糙的菜式品尝和环境复制模式。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多元化发展,饮食文化的各种特点可以采取多重体验性活动予以呈现。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品质也令潇湘大地向来不缺少伟人的诞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红色旅游和历史名人遗迹游是旅游业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享誉全国的“毛家菜”和“谭府菜”也是菜系中不多见的具有“名人效益”的独特资源。为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又是旅游资源与湘菜文化尤其是湘菜与名人的品牌效益结合,将饮食历史文化真正同旅游活动结合。例如在韶山等红色旅游较为发达地区以“毛家菜”为主要载体,打造一些旅游产品,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历史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同饮食相关的旅游线路和活动,依次真正意义上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质。

四、结语

中华饮食文化凭借着其与多门中华传统文化交融的特性,具备了其他传统文化不可比拟的多元审美元素,这使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了更为广泛的开拓空间和发展余地。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利用我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资源,尤其是其涉猎各文化领域的美学特征,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成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湖湘传统饮食文化的沿袭同湖南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和创新的和谐融合下,通过采取富有创意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打造新型饮食旅游设施与场所、进一步细分传统文化旅游市场以及利用现有优势充分结合湖湘饮食的文化底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以湘菜为代表的湖湘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赵荣光 谢定源: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张建忠: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长治学院学报.2009,1:9-11

[3]张宇光:吃到公元前――中国饮食文化溯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胡爱娟: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吴澎: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6]李星明: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

一、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促使民族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是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在这个日益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当中,我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个层面上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所以说,作为当前民众也切实的体验了社会主义的良好政策。同时,不管是在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满足。现如今,随着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说话底气越来越足,旅游产业应运而生。然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大部分都是取决于自然风光,在一定程度上看来,这种旅游的模式往往十分狭隘,几乎很难能够做到“二次旅游”。因此总的来说,尽力挖掘出旅游中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一件事情,这样才能让游客们的精神享受获得满足。

(二)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相融合,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世界上很多景点都可以找出同样的,但是唯独于文化却是独一的、不可取代的。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地区而言,要想对其进行区分,文化就是第一要素。所以说,发展特色旅游,最为重要的就是深度挖掘出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并将旅游产品与文化这二者进行融合,真正吸引游客们的旅游兴趣。对于游客而言,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不同,了解差异,寻求一种刺激感。只有这种差异化享受才是游客们真正渴求的。

(三)推进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相融合,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一般而言,从大众的了来看,民族文化其实就是在根本上融合了一个地域的整体性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但是,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交流与碰撞,这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现如今,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其逐渐被孤立、被边缘化,且难以获得大发展。此外,对于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而言,主要就是一条能够曲线拯救这种文化的道路。除此之外,还能为当地的人们带来一份不错的额外收入,且是利大于弊的。这对于一些民间工艺也同样适用。除此之外,也能在根本上使得民族工艺与旅游进行融合发展,最终走出困境。

二、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产业已经陷入了一个低迷期。为了能够走出此种困境,民族文化走入了大众的视线。然而,在融合的这一过程中却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不深入

旅游产业融入文化的重要性已经逐步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凸显了出来,然而,多处的旅游景点都是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对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只停留在表面,只是专注于建设面子工程。这样一来,民族文化逐步没落,旅游产业也会陷入发展僵局。

(二)大多数旅游景区对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营销没做到位

通常情况下,民族文化商品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内涵,还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担。但是大多数旅游景点没有意识到具有民族文化商品展览销售的重要性,反而所销售的商品与其它旅游景点的商品一致,没有本地文化的特色,不仅不利于文化传承,还容易使游客产生厌烦感,从而影响整个景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深度和综合利用不够,不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不够。

(四)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和相应的政策不够完善,与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和软件建设还相对滞后。

三、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分析

民族文化不能只是旅游产业的点缀,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大力解读,使其真正融合到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

(一)创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应当明确自治区将来一段时间内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发展的具体模式,不仅仅要立足当前,更要有长远眼光,寻找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途径。此外,可以创建新的体制机制,打破以往的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协调一致的管理体制以及运作机制,打破部门、行业以及地区之间存在的隔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使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除此之外,宣传以及营销都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手段。另外,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等进行旅游景区的宣传工作,有目的性的进行营销策划,才能确保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真正被人们所知晓。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该景点民族文化的挖掘,不断增强其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民族文化与城市发展进行融合

事实上,如果要达到民族文化在对外进行传播时还能和本民族的文化和旅游事业的良好发展趋势,那么民族文化就不能仅是存在一些相关的旅游景区的范围内了,更应该将民族的文化与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融合,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都能够感受到浓厚以及无处不在的少数民族文化,这样才可以让游客从内心的深处认可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当然想到真正达到这样的程度,必然是要更深层次的去挖掘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与城市的发展融为一体,比如在城市建筑方面,可以增加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等。而在提供给游客住宿的地方的建筑也可以增加一些民族特色的元素。而在整个旅游的过程中,更应该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的运用,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日、建筑都融入其中,而相关的工作人员也穿戴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等。

(三)不断挖掘并提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从民族文化产业这一角度来看,想要更好的宣传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文化宣传的载体,相比较其它民族文化宣传的方式,通过旅游业所进行的文化宣传则更加能够促进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民族文化才得以不断传承。正是因为如此,才应当实施民族文化旅游创意战略的发展模式,在对旅游市场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以此来增强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功能以及价值,给游客更多的文化深层体验。除此之外,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也不可忽视,应当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开展多元化的旅游项目,提升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景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现在,旅游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各地政府都把旅游业当作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一些地区为了能够使旅游业更迅速的发展,也是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特色文化与旅游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大热的趋势。要想使这种模式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实现对文化的创新,使景区能够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当地的旅游资源,要全方位的进行挖掘,不断延伸特色旅游产品。总的来说,对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进行全方位的提高,使景区真正成为能够吸引顾客的金字招牌,以增加旅游收入。

(五)利用传统民族技艺,开发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不分国界,能够被我国民众普遍接受的文化,也必然能够被世界人们所接受。对于传统文化,通常而言可以充分的与旅游业连接起来,既拓展了旅游业的深度,也弘扬了传统文化,使两者能够相互促进,以及获得共同发展。

(六)着力建设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第5篇

1中华传统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应用广泛的主要有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等,以其独到的思想理念与现代文明的契合,使之蔓延数千年,经久不衰。服务外包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企业管理模式,通常指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营销经验以后,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地把一些如人力资源等业务外包出去,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还能够实现高效产出,堪称一种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下面就来看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1.1儒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儒家思想在我国已传承千年之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朝代君王所确定的主导思想。一旦一种文化或者一种思想理念被一个国家作为了主导思想,那么必将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状况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庸思想是其核心理念,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仍有重要意义。所谓中庸思想就是强调做人行事要有度,掌握分寸,适时适宜[1]。对服务外包企业来说,就是管理工作要实行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满足企业自身条件,恰到好处的模式,真正做到按照国家的政策方针,紧跟时代步伐,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与国家接轨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经常强调以人为本,这正是儒家思想仁人观念的现时体现,也是企业树立管理威信,尊重员工的必然要求。服务外包企业的出现,也说明企业管理者有着远见卓识,能够高瞻远瞩,管理能力正逐步提高,从而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可见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当下,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仍然离不开中庸、仁人等思想的指导,儒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2道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道家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乃至现代化的中国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老子是道家文化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事原则推出了“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等重要理念,注重顺从自然法则,不违背天理,成为区别于儒家思想的又一文化瑰宝[2]。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与当前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理念正好契合。古往今来,功成名就的帝王将相无不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以期在其建功立业、固国安邦的时候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在如今看来,企业把后勤保障、人力资源、财会核算等服务外包出去正是看重专业服务公司优秀的服务能力,从而借彼之长补己之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正是识人善任的表现。所以服务外包企业管理要坚持以人本思想为主导,深刻意识到人才的作用,把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坚持选择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节奏,满足企业服务目标的公司进行合作,从而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可见当今企业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加强人本思想,正是道家文化影响企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服务外包企业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同样有密切的联系。

1.3佛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

佛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以其浅显易懂、平实朴素的特点在我国民间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甚至在当前的很多佛家文化圣地、广大农村依然较为盛行。佛家思想强调人的心性和谐,提倡人们要“弃恶从善”“、慈悲为怀”,由此很自然地就想到当前国家一直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在国内的经济战略中,提倡要走和谐发展道路,创建和谐社会。而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角,其发展前景的好坏,无疑制约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走向,所以企业在管理中同样要秉行走和谐发展之路,尤其是服务外包企业可能涉及到离岸外包、近岸外包等,更要树立我国企业的良好形象,不能因利益的驱使忘掉中华儿女善良的根本。企业管理者要培养自己和谐的心性,始终本着互利共赢的目标,加强交流与学习,增进友谊与共识,使服务外包企业管理向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3]。可见佛家文化大道至简,却有着绝妙的相处之道隐含其中,对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对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工作仍然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佛家文化与服务外包企业也是密不可分的。

2中华传统文化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2.1儒家文化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儒家的仁人思想不仅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人与企业的关系当中。如今我们常会看到企业欠薪、员工以死相逼,员工在其位不谋其职等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可见当今企业管理想要处理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依然要坚持仁人思想,寻求和谐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4]。企业也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处理好这个大家庭里的日常事务、人际关系就成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儒家文化正是仁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强调中庸、平和等思想观念。推而至今,就是说明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求企业团体内部达到和谐统一,目标一致,只有团结一致,企业具有凝聚力与可塑性,接下来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运用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主体,通过服务外包降低生产成本,而对本企业员工放宽福利政策,优化人员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企业深得民心,逐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与此同时,服务外包也体现了企业间的,互利共赢,优化了企业市场结构,实现合理竞争。

2.2道家文化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前面提到道家文化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点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企业把原本应该自行处理的技术服务、财会工作、人力资源服务等外包出去,表面上是“无为”,却通过与更优秀的服务企业合作达到了“而治”的效果。这种企业管理方案的实施,达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使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完善,加强了不同业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企业的高效性发展,是企业管理者高明智慧的结晶,顺应了时代潮流[5]。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较一般企业管理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必须拟定更加实用、长久性的管理模式才能符合服务外包企业的管理特点和发展需要,同时确保企业管理模式的执行力和高效性。然而服务外包属于朝阳行业,仍处于发展时期,相应的管理运作尚不成熟,因此企业管理模式的确立很容易发生蝴蝶效应,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小觑。这就要求管理者在拟定管理模式时要有思想格局,全面考虑问题,切不可一意孤行。这也是道家“无为”思想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应用的结果,所以企业管理要计划周密,谨慎抉择,确保万无一失。可见合理运用道家文化思想有助于企业在制定执行管理制度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规避企业自身发展弊端,为企业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3佛家文化在服务外包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第6篇

酒店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与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酒店业发展趋势深受后现代哲学思潮、体验经济理论、全球化理论、文化轴心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的影响。

(1)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国际酒店业发展到今天,除了传统的标准化酒店外,主题酒店、精品酒店、休闲度假酒店、民居客栈、经济型酒店、产权酒店、游轮等新兴业态不断出现。酒店业越来越注重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塑造特色和个性,摈弃传统的“标准化”。如果说,“标准化”酒店是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化产物,那么,这些新兴酒店业态的产生与发展,则有着深刻的人文背景,是现代主义迈向后现代主义的产物。后现代哲学“作为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一股哲学思潮”[3]5,对酒店产业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相对于现代主义主张划一思维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3]2,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多样、差异。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一元论和二元对立的解构,对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的批判,对其他弱小民族文化的关注,对多元文化的期待,对个性的关注,对回归人的快乐天性的推崇与倡导,直接导致酒店业对工业时代“标准化”的摈弃,酒店业态逐渐走向多元化,向迎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个性化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人文主体、自由弹性的思维,深深地打上了多元化、多样化、开放、变革、创新、‘混搭’、崇尚个性、容忍差异的后现代主义的烙印。”[4]简而言之,现代主义把所有人看成具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关注消费者独特的个性需求。就酒店行业来说,不同民族都可以依托其民族文化创造出独特的酒店管理模式。因此,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完全可以孕育、创造出一整套现代酒店管理模式,而且也只有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彰显我国本土酒店的特色、创造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可见,后现代哲学思潮对国际酒店产业从文化背景一元化向多元化,从单一的“标准化”向业态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国本土酒店企业摈弃盲目模仿西方酒店成熟的管理体系,转向主要通过依托中国文化打造“中国服务”提供了哲学依据。

(2)体验经济理论及相关理论的影响。在后工业化时代,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使企业产品生产与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所说,经过了数百年将有形资源转变成财产形式的工业产品之后,如今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是将文化资源转变成需要付钱的个人经历和娱乐了。根据体验经济理论,在体验经济中,企业不再仅仅提供商品或服务,它提供最终体验,给顾客留下难以忘怀的愉悦经历;消费者消费的也不再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精神上的体验,具有非生产性。现代人们到酒店与其说是去住宿、吃饭,还不如说是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种享受的根源就来自于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客人来到酒店消费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5]顾客希望通过入住酒店体验特色文化,因此,体验经济时代的酒店要做的就是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通过酒店的建筑、环境、氛围、服务、管理等方面来“讲文化故事”,给顾客留下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正如美国《饭店》杂志主编杰夫•威斯廷先生所指出的:现在的人们不只是需要一个房间,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些新奇的享受和经历。这些新奇的享受和经历也就是体验。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让“本土化”、“民族化”的东西更加突显。根据全球化理论和文化轴心理论,对于酒店产业来说,就是要通过酒店载体讲述优秀的民族文化故事,营造特色文化氛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由此可见,国际酒店业在体验经济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逐渐摈弃了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向依托民族文化的个性化方向发展,并且注重通过个性化的酒店产品创造特别的文化体验。

二、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必由之路

依托中华文化,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打造“中国服务”针对国际酒店业向依托民族文化特色的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中国本土酒店企业应该顺应这一趋势,探索如何运用民族文化创造特色文化体验,培育酒店竞争优势,塑造本土酒店品牌。具体来说,就是要以酒店为载体,以文化为灵魂,以顾客体验为核心,通过酒店来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将酒店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的“消费空间”。将顾客的住宿过程演绎成购买、消费并享受中国文化的过程,实现从文化消费到文化体验再到文化享受的升华;从文化认同到文化共鸣再到文化自豪的飞跃。通过酒店品牌载体及其体验过程,让顾客寻求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品味,满足顾客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讲述“中国文化故事”的各种题材,也不缺乏资金,我们缺乏的是将“中国文化故事”融入到酒店的规划创意、经营管理、服务中去的方式方法。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财富转化为酒店软实力竞争中的优势。

(1)盲目学习照搬西方酒店管理经验不能培育本土酒店竞争优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酒店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当时,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迎合了当时酒店以入境客源为主的外国人的消费需求。在改革开放初期,全盘学习照搬西方酒店业成熟的管理经验是可以理解的。这一阶段的学习照搬符合当时的国情,对迅速提升我国现代酒店管理水平功不可没。但是,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客源早已取代国外客源成为我国酒店客源的主体,本土酒店应该思考如何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如果继续采取国际“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并且,如果仅仅是学习照搬,将永远无法赶超西方。当然,也有人说本土酒店发展得不好是因为学习得不够深入、彻底。这种观点的潜台词是:既然西方酒店管理水平是最高的,管理模式是最成熟的,那么主动“与他们一样就是对的”。殊不知,西方酒店管理模式根植于西方社会文化,是西方文化孕育出的酒店管理体系。我们的文化土壤不同,因而西方酒店成功的管理模式被我们移植过来后,“水土不服”就是必然的了。从理论上看,盲目学习照搬(追求“与他们一样”)不符合国际酒店业在后现代哲学思潮、体验经济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影响下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事实也表明,正是长期学习照搬才使我国本土酒店陷入目前的被动局面,面临严峻的生存发展形势。也就是说,仅仅靠学习照搬是不能培育竞争优势的。

(2)以西方酒店管理模式为基准,适当融入中国文化也不是培育本土酒店竞争优势的最佳策略。近年来,一些大型本土酒店企业喊出“国际水准,中国文化”的口号。这一口号是以西方跨国酒店企业管理水平为标杆,通过融入中国文化特色,向西方跨国酒店管理水平看齐。更深层次隐含着一种以国际(西方)酒店管理模式为基准,适当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的本土酒店战略发展思路。其主体部分是学习、模仿西方,融入中国文化是次要部分。因此,该口号虽然较盲目学习照搬有进步,但缺乏大胆创新、通过打造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实现后来居上的雄心壮志。为什么面对西方现成的一整套酒店管理体系,还要另起炉灶,打造一整套“中国服务”呢?首先,这是在后现代哲学思潮、体验经济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影响下,向依托民族文化特色的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必然。其次,这也是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庞大的旅游酒店高等教育规模①,人力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最具潜力的酒店市场[6];最重要的是拥有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能打造出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再次,是由于中国酒店市场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入境客源为主变为以国内客源为主,变化了的市场因素必然对酒店企业的服务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即要以迎合国内消费者的需求为主而不是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因此,以西方模式为基准,适当融入中国文化不是培育本土酒店竞争优势的最佳策略。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的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思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文化特色,国际一流水平”口号。意思是依托中国文化特色,打造世界一流的酒店企业。更深层次隐含着基于中国文化的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战略思路。具体说来,就是依托中华民族文化,探索如何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礼仪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优秀的地域文化(如岭南文化中的粤剧、粤菜、骑楼、绘画、音乐、武术、慧能禅文化等)中的某些元素与酒店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进行酒店规划创意、建筑装修设计;如何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创新酒店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如何将中国优秀文化与西方酒店现代先进管理文化完美结合,扬长避短(即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之长,避现代管理经验不足之短),取长补短(即取西方现代管理文化之长,补中国酒店现代管理经验不足之短),以我为主,以“拿来主义”的姿态吸收西方先进管理经验中能够为我所用的部分作为补充。在更深、更本质的文化层面,探索如何创新本土酒店经营模式,打造“中国服务”[7],培育竞争优势的思路。而且,这一思路完全符合后现代哲学思潮、体验经济理论等相关思想理论对国际酒店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三、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实践探讨

根据上述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思路,对本土酒店竞争优势培育的方法与途径作如下探讨: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与酒店规划创意、建筑装修设计相结合

如果说酒店设计关系到酒店经营的成败,那么,酒店主题规划创意是关系到酒店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这里以主题酒店的主题创意为例探讨中国民族文化与酒店规划创意、建筑装修设计的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酒店主题选择主要受市场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8];酒店的主题应该是地方文脉的体现,是对区域文化的概括和提炼[9];还应体现传统气质与现代精神的融合[10],弘扬和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11]。由于主题酒店是通过文化主题进行市场细分,开发新市场,迎合、满足有某种具体的文化品味、价值取向、身份认同的人群的需要,因此,主题酒店在反映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应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有所取舍,而不是对地域文化表面的、全面的“浓缩”反映,以便主题文化精神能够更精确、更具体地应对细分市场的需要,进而彰显酒店特色,形成市场壁垒,取得竞争优势。笔者认为,酒店主题文化概念(创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不仅能反映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给人以特别的文化体验,而且能体现人们的欲望和焦虑、对身份的诉求,还能缓解社会矛盾冲突,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例如,如果某酒店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就过大,应该有所取舍,如果以三国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如以三国关公文化为主题概念就比较合适,关公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忠义、诚实守信的文化精神,对应现阶段我国的社会文化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商业欺诈、诚信危机。关公文化主题概念反映的是人们对欺诈、不讲诚信的焦虑,对忠义精神的追求,触及了社会敏感神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这样,该酒店主题文化创意就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三国文化)中具体的“忠义”文化精神,人们入住关公文化主题酒店就彰显了其对忠义文化价值观的追求、认同。关公文化主题创意引导了消费需求,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倡导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样,如果以爱情文化为主题,在杭州可以创建白蛇传文化主题酒店,在湖北孝感可以根据牛郎织女的传说创建天仙配文化主题酒店,分别代表对两情相悦的爱情的追求、对世俗观念的反抗等不同的爱情文化内涵,应对当下物质功利倾向等社会现象。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文化冲突(焦点)不同,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在现阶段的时代意义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酒店是个历史事物。我们创建文化主题酒店不是简单地浓缩文化,更不是折射文化,而是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建文化主题酒店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以应对当下消费者的欲望和焦虑,缓解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冲突,倡导主流价值观。在酒店文化主题创意确定以后,再根据主题创意进行酒店的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相关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故事的讲述、管理服务的开展。

(二)依托中国文化创新酒店管理模式,打造“中国服务”

打造“中国服务”是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也是酒店业应承担的长期战略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可以将其中的某些思想融入到本土酒店的经营管理中来,创造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文化。

1.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创新酒店管理模式西方酒店管理模式根植于西方传统哲学思想。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突出表现是重视微观、个体,强调个人主义。在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下,西方现代酒店管理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酒店的微观运营管理上(如成本收益)做得非常精细、精确,非常重视细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国几千年来浓厚的集体主义思想实际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论思想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这种注重整体观念的思维方式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这种思想融入到本土酒店管理理念中去,强调奉献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让员工以酒店企业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与酒店荣辱与共,极大地增强员工的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命感。显然,根植于以集体主义为主流价值观的酒店管理模式更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更容易被中国员工所接受。根植于以个人主义为主流价值观的西方现代酒店管理模式与中国人的思维、行为方式相悖,这也许是30多年来我们全盘引进西方酒店管理模式却始终不能成功的深层原因。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深邃,如同基因一样,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完全可以依托它创造出一套更适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酒店管理模式。甚至连西方人都有这种想法: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院长鲁朗先生2003年在访华时说:“中国有自己的悠久文化,把中国哲学文化融进国际酒店经营中去,是西方人的一个梦想……”[12]

2.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创新酒店服务模式打造酒店业的“中国服务”,还要探索中国文化与酒店服务有机融合的方法与途径。从对国际酒店品牌服务文化的学习、崇拜到创建本土酒店的服务文化,是提升酒店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要在酒店服务中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向各国宾朋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13]中华民族自古号称礼仪之邦,我们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其精髓就是尊重、敬重他人。这与现代酒店服务要让客人获得尊贵之感相契合,而且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浓郁地域风情的礼仪文化更能让顾客感受到一种特别的、至尊的体验。同时,中国礼仪文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富有人情味的情调式服务,特别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各地域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特色服饰、民族节庆等,这些都可以融入到酒店服务中去,开发体验性的服务项目。既可以创造、引导消费需求,满足顾客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又可以传播优秀民族文化。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大多数酒店都盲目模仿国际酒店标准化的服务模式,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13]

3.中国传统文化在酒店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电子商务是西方现代酒店企业的营销优势之一。西方现代酒店集团普遍建立了覆盖全球的网络预订系统,这一点,我们的本土酒店企业还无法在短时间内赶上。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在酒店市场营销环节无所作为,我们在营销的过程中同样可以扬民族文化之长、避网络预订系统落后之短。只要本土酒店产品能真正将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增强饭店产品和营销的文化内涵,打造出不同的文化卖点,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本土酒店网络预订系统相对落后的缺陷。当然,还要不断探索中华优秀文化在酒店市场营销中应用的方法与途径。依托中国优秀文化创新本土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专家学者与业界人士一同进行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以上仅仅是笔者的初步思考,以中华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来看,必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我们去发掘、运用、创新,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整套酒店业的“中国服务”。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地域文化与西方酒店现代管理文化的完美结合

我们高举民族文化的大旗,反对盲从西方的一切,并不是说一味盲目排外,而是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西方现代酒店近百年发展历程所积累的管理经验、管理理念,甚至现代酒店建筑文化(技术)等,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毫无疑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如国际酒店通过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绿色酒店、电子商务、企业文化、顾客忠诚、品牌塑造、国际化发展等途径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大胆吸收、借鉴。努力探索如何将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现代先进管理文化完美结合,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自成一家,最终实现后来居上。

(四)运用中国优秀文化塑造本土酒店品牌

第7篇

关键词:桐城小花;地域文化;茶叶发展

一、前言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馨香四溢,为明清贡品,声名远播。桐城虽然文化气息浓厚,但却没有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桐城小花茶叶相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小花茶的营销停止不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营销中的植入问题,明确其现状与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为桐城小花及我国其他各个地区的土特产营销提出建议。

二、地域文化与土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每种文化的特点跟其地域性相关,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响范围和其地域性特点。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交流与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够更高效的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得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单元,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2.地域文化与当地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特产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产的相关资料,例如民俗风俗、古老传说和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等。产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须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来。产品展现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同时,产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贯穿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土特产产地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包装能展现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效果。

3.地域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1)特产产地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特产文化,将美食特产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民众唯特产是宝的心理,展示其独特诱人之处,故而消费者趋之若鹜。特产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来越大。特产在销售的过程中,其提高特产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使得该类特产在同类的产品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销售地消费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地方特产营销离不开当地消费文化,地方特产区域的选择是营销的首要考虑,需要考虑其有关系的文化面,是否有冲突。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当地百姓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费能力也是其当地消费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土特产在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的定位对土特产营销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土特产营销时还要考虑其潜在的消费对象。

三、桐城小花营销的现状分析

2014年桐城现有茶园总面积4.45万亩,根据调查显示,今年桐城采摘园面积约4.05万亩,与去年相比增长4.7%,农户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茶业产业链上总产值将超2.9亿元。目前,桐城的茶叶多是当地消费,城市区居民茶叶消费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山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60%以上,郊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50%以上。

四、桐城市小花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生产企业少而弱,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在桐城市现有的小花茶叶生产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叶生产加工厂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品质得不到保证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规模企业的一半。不仅如此,小规模的小花茶叶加工厂其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能够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这样往往会出现产业产能低下的情况,茶叶的高额利润被其他公司所获取。

2.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资源整合不够

同时,小规模的企业众多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种种原因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做到“走出去”,对外的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辟。如果不加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小花茶叶的销量很难有质的突破。

3.对外宣传不够,缺乏营销力度

桐城市虽然在茶叶资源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封闭环境以及当今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茶叶大部分是在市内自产自销。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桐城市的市场销售体系也不够健全,很容易导致销售混乱的情况发生。部分厂家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从全国各大销售市场来看,很少能在常见的人口流动性强的场所见到桐城市茶叶的宣传广告和销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叶的发展还在局限于市内销售,不有所动作的话,其发展令人堪忧。

五、桐城小花文化营销的建议

1.发展经营体系,完善营销网络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构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各地客商与游客的商贸洽谈与选购;在各中心城市,可设立桐城市茶叶的品牌专营店和展示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较大的站点,通过媒体广告和海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柜,构建销售网络;鉴于超市的巨大辐射力,应积极推动茶产品进入超市设立专柜,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即将成型的便利交通网,打入全国各主要茶叶批发市场,提高桐城市茶叶的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由于旅游已成为桐城市的朝阳产业,可结合旅游的发展进行茶叶宣传与销售,如建立品茶园,发展采茶游等,让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认可桐城市茶叶。

2.积极弘扬桐城的茶文化

龙井、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为赋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铁观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饼、茶挂饰等传统茶。其独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开拓桐城小花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将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销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将“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风范进行现代化释义―礼让的君子。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茶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唱白话,如:领导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等等。作为公众都关注的部门,当地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君子风范,让大众看到一个君子风范的政府的形象。

3.注重桐城小花包装设计

茶叶发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单独供人饮用那么简单,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许多爱茶人士都会相互赠送茶叶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赠送亲朋好友固然包装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拥有独特有意义的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桐城小花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桐城小花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产品重焕光芒,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池宗宪.普洱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123-125.

[2]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题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78-8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第8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品牌营销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83-02

1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企业及其商品的符号,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通过对品牌的认可体现出来。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而符号消费正是建立在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对文化符号的体验,进而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对精神享受的要求。”

人们对知名品牌商品的迷恋,演变成“商品拜物教”,即商品带上与其无关的魔力,身份高贵的感觉与拥有时髦商品神奇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最新的电子产品出现,人们争相购买。

企业财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而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品牌建设包括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品牌传播与品牌维护等方面。圣贤老子云:“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言概之:“有”给人带来益处,“无”则发挥了功用,即越看不见的东西,越是有价值的。文化企业品牌蕴含的文化,作为无形的、看不到的事物,是企业的魂。

例如,百年老字号对品牌的追求,诠释了优秀企业对品牌包含的质量文化、审美文化与顾客文化的追求,历经岁月洗礼,老字号的品牌与声誉在百姓心中培养了忠诚度。百年老字号对品牌文化的务实维护,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文化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比起步较早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中国的文化企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成长中的产业会遇到成长的烦恼,中国的文化企业应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地及时发现问题,高效地解决问题。

21品牌意识不够,缺少国际性文化企业品牌,缺乏相应的带头人文化产业关系国家战略,整个国民经济面临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创造强国,短缺在于:一是没有品牌;二是产品附加值太低,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缺失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品牌,进而缺少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缺乏创新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品牌的所有权不属于国家和政府,而是属于企业自己,资产可以买卖流动,品牌所有权是可以交换的,品牌所有权的流动变化不是国籍的变化,而是企业所有权的变化。对此,多数企业的品牌意识还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2品牌战略缺乏,品牌文化含量不够

现今文化企业对品牌的定位、传播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仍停留在品牌宣传的初级层次广告上,即只关注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宣传上,而没有提升到文化境界和魅力的忠诚度。

由于政策导向、营销机制、融资模式,民众对文化产业重视不够等原因,导致我国目前文化企业发展还处于较低级的局面,大多数文化企业规模较小,品牌传播缺乏持续性,一些企业只做有形产品,不愿把钱花在无形资产上,不愿投入资金规划和传播品牌,广告营销活动没有长期规划,三心二意,营销效果大打折扣,文化企业品牌难于成型和发展。加之近年来国际上各大文化企业集团抢滩投资中国文化产业市场,我国文化企业知名品牌较少,高科技新型文化企业品牌更少。

3中国文化企业如何传播与维护自身品牌

品牌是企业及其商品的符号,是企业信誉及其产品质量的“代言人”;同时也承载着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所以,优秀的文化企业应以这两方面为基点塑造、传播、维护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

31品质过硬,诚信服务

经济活动是有关信任的游戏。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的传播依靠消费者的口碑和宣传,广告虽是品牌宣传的主要方式,但广告主要塑造产品的知名度。而品牌的深度依靠消费者的口碑。

很多产品不是主要通过广告、市场营销得以风行的,例如,星巴克、Google、Facebook、iPhone以及微信、小米。优质的产品让用户从看门人切换到推荐者、传播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未付酬的推荐和传播。推荐者不是在利益压力下的“要我传播”,而是在无利益压力下的“我要传播”。

32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与创意相结合

一旦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给养,结合时展特征加以延伸阐发,不忘本才能开拓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

文化商品首要属性是文化的承载,文化是一种再生资源,永不枯竭的资源。可以重读一本书,反复看一部电影,基于这样的特性,文化商品的营销需要新颖,要使消费者相信,他们需要消费一下这种商品,才不会与时代脱轨。但创意不是任意而为,只有产生与消费者心心相印的对接,才能保障其接受的有效性,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个性与学识的消费者,创意也应该有所不同。2014年“腾讯微信新年红包”就是现代通信平台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经典案例。

33重视品牌的长期战略,传播正能量品牌文化

好莱坞的经验,就是人性共鸣的题材。美国的畅销书产业与电影产业就是一个产业,美国很多影视材料来自畅销书,像《哈里・波特》,根据电影里的场景做成主题公园,能够继续盈利;好莱坞很多电影故事都是历史上有传播基础的,像《泰坦尼克号》、《珍珠港》、《乱世佳人》等。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源于好的故事、好的内容。

五十年磨一剑!宜家的价值远远超过其精致又便宜的沙发和书柜的家具连锁店,其背后是一整套难以仿制的高效精良的产业运作系统――品牌、设计及销售渠道的“一体化品牌模式”。宜家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整合了商流、物流,而且它整合商流、物流的核心理念――生活方式。正如英国一家媒体对宜家的评价:它不仅仅是一个店,它是一个宗教;它不是在卖家具,它在为你搭起一个梦想。在人们心中,用宜家IKEA已经像吃麦当劳、喝星巴克咖啡一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宜家实行的是自有品牌战略,所有商品都是宜家专利OEM委托定制的,它独立承担产品在流通中的一切风险。品牌核心能量的形成从来源上可分为五种:管理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权力优势、市场优势。所以,卓越的品牌来自强大品牌核心能量。宜家品牌的真正核心是让顾客成为品牌的传播者,而非硬性的广告。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12

[2]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25-126

[3]吴伯凡产品统领一切,品牌,战略靠边站[EB/OL].wwwMBAClubcn,2013

[4]刘峰宜家――卓越的品牌[EB/OL]cn,2007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5

第9篇

关键词: 包装设计;“RCPD”;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2

在《包装设计》课程里,要把传统文化设计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文试图通过“RCPD”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图案元素,并把在平时生活中发现的设计素材进行整理与归纳,将对传统文化的自我消化与理解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同时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刚开始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至理性认识的层次,把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语言表达相互沟通和互补,从而实现传承历史、服务于现代社会的设计目的。

一、《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各行各业对广告宣传的重视,平面设计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各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成了热门专业,包装设计成为一门集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专业设计课程,肩负着重要的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状况。

(一)理论脱离实践,项目引领教学意识薄弱

目前高校中,包装设计课程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与规划脱离实际市场的需求,而一些关键的环节如:调研工作、品牌与市场的定位、设计思路的沟通与交流等却被忽视。因此,包装设计教学要模拟项目引入课堂,以完整的设计课题方案为基准,注重包装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包装设计行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缺乏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创作的过程

传统《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教学方法过多注重于设计的技术与结果。忽略了整个设计教学中思维引导与启发过程。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所看到的只是设计好的成品,完全看不到其设计本身的内涵,及设计思维的演变过程。因此学生学会的只是临摹,用别人的设计素材与形式来套用自己的设计课题,更多依赖于各种设计资料的抄袭与拼凑,并不是从设计本体出发进行研究。

(三)课题实践过程中欠缺合理的设计定位

《包装设计》作为高校视觉传达专业里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一般前后分两个阶段。如表1所示。

表1 传统《包装设计》教学两个阶段

教学安排看似非常合理,结果却问题重重。如在课题实践中的设计定位,往往一开始就脱离市场、偏离产品自身定位。大部分学生在做包装设计时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解、提炼和运用,喜欢盲目追随市场潮流,追求形式化表现,往往错误地诠释包装设计的本质理念,不挖掘商品本身的文化价值与民族底蕴。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学生最后的设计思路紊乱,设计构想无法实现,或者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

(四)误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中并不是找几个传统书法字或几个传统纹样作为元素集中展示就可称之为传统设计,设计最终还是要用艺术化的视觉语言进行综合表达,一味地注重形式,不深刻了解元素中独特的文化内涵及意义,就会陷入单纯的“拿来主义”的死板硬套的误区。

因此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决不可以生搬硬套,它需要经过不断提炼与语言转换的过程,最终呈现完善、和谐的表达。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更注重于技能性教授、不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缺乏对人文元素的融合和创新。概括起来说就是“重技术、轻思维、缺人文”,这些将直接影响到包装设计教学今后的发展与质量。

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引导学生了解包装设计与文化符号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某一个种族或民族在悠久历史及传统生活中所延续而成的。换言之,文化是由于人类长久的生活习俗中所培养出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要让学生了解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特色。这种浓郁的传统或民族的文化资产具有相当高度的吸引力。

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要体现包装整体的“意境”,追求的是像外之像,需要发掘真正的具有中国精神的内涵。最后通过学生设计能力的展现,将传统文化与包装设计,以统合的方式呈现。

设计专业在传统文化中,传达人与传统文化所相关的认知,追求传统文化的凝聚与特色的表现形式。现代包装设计应该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的突破口,创造出一种新的设计形式。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并以包装作为最终呈现的载体,融入传统文化,在满足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诉求的同时,取得他们对商品的价值文化认同感。

(二)启发学生在包装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底蕴

设计作品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要让学生们了解到设计的不只是某一包装,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包装视觉设计里的色彩、造型、文字、线条、插画及装饰等因素及组合。更应透过精心设计的外观包装,以揉合文化传承,地方特色,塑造出既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又能迅速抓住消费者眼球的时尚作品。

包装设计除了担任商品视觉传达任务外,更是兼具有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从古迹、古物、自然景观、民族艺术、图腾纹样、民俗民风等多个角度启发学生,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与生活轨迹,也是在创造及设计上取之不尽的文化资产。然而,作为最具现代性的产品及其包装,却往往与文化的本质特征相悖,所以我们在承载和体现文化的发展链中,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度和表现点,使包装的现代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得到充分的体现。[1]

(三)积极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包装设计是一个特殊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是一个将抽象概念视觉具体化、符号化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课题设计中的思维应该根据包装形式的法则,对包装形态、平面排版、基本色调、纸盒结构等视觉要素进行挑选、变换、组合、将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关联、整合,形成可感可触的东西。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大胆思考,把自己的设计构思通过各种图示手段加以记录、表现出来。此时,虽然设计是围绕较具体的包装设计定位风格展开的,但创意的思维一开始也可以不必拘泥于具体的限制,哪怕是不切实际的思绪,只要在课题设计的中后期进行评估挑选,选择与前面定义的概念方向符合的方案,就可以继续深入发展下去进行优化。总之,包装设计的过程总是理性和感错,无所谓何者为主、何者为辅,要鼓励广开思路,激发创造的热情。

三、《包装设计》课程“RCPD”方法应用

(一)“RCPD”教学原则与流程

进行传统包装设计时,学生应对相应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与认知,亦需对设计课题背景有所认识,使学生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不断去发现传统文化元素与包装设计间最为契合的点,同时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把元素进行概括和提炼,把握物象的本质特征,创作出既有现代感,又具有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为此,笔者提出应用“RCPD”法的教学改革方案。

表2 “RCPD”课程实践教学原则

R C

D P

“RCPD”课程教学是将设计的流程分为调查研究(R)、概念提炼(C)、计划方案(P)、设计执行(D)的四个阶段,并在各个阶段中,一边意识到传统文化表现到某一点上,一边着手前进中的课题设计。其流程如表3所示。

表3 运用传统文化特色融入包装教学设计流程图

(二)“RCPD”教学过程的三大核心板块

1、调研报告板块

“RCPD”教学方法的第一个板块是“调研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包装设计的调研专题策划文案。应该说来自传统元素、商品、社会、文化各方面的调研资料纷繁复杂,并非每条都对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面对这些资料,如果不注重收集和整理并最后以文案形式呈现的话,学生往往会陷于资料而找不到设计的方向。

调研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包装设计准确定位,提炼传统文化元素,同时结合设计营销知识进行合理分析。教师在此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有突破性创意,又要把握课程作品符合市场的可行性,不可过于理想化而影响课题作业的实现。为了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设计项目流程,最终应以调研汇报形式模拟设计公司竞标现场进行提案汇报。并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审小组进行审核。

2、设计思维风暴板块

面对一个具体课题,在这一板块中,要让学生对“传统”相关的关键词在短时间内展开头脑风暴,而不拘泥于现实所谓一些常态的规律。课程的活跃部分是要求每个学生将传统图形草图和创意设计导图贴在墙上,大家就方案进行讨论和分析、归纳、类比、筛选出独特的创意想法,在渐渐清晰的思路下再进行构思的延展和推理,进一步深化创意的推演。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相互促进,又使学生彼此间开拓了设计思路,在设计元素概念提炼的过程中学到更多传统授课模式下学不到的东西。

这个过程不必着急定稿,也不需要在电脑上展示效果。学生尽量多的以图形草图去表现基本的构思,大胆地进行创意主题的推理和分析,挖掘生活现象当中的相关传统元素和细节,寻找多可能的旧元素新组合的契机,草图的表现可大胆,也可细致表达。[2]同时,也可以从概念上用文字去释义和联想其本质的内涵和外延。把关键的要素和核心概念确定下来后,学生可以将同类传统包装设计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3、课题设计手册板块

这一板块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设计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和设计创造积极性。通过具体课题把学生的设计思路引向市场,放眼于赋有时代感的设计大平台,从而促进学生设计思维的升华与表现手段的提高。

在这一阶段最终要求学生完成整套包装设计之后,提交一份有关自己课题的设计手册。其中包含课题的来源、课题的意义、设计的过程及实物展示。设计手册其实就是一份全程记录学生在全部包装设计形态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思维的产生与演变的文本。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创造力思维的经验积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四、课程教学改革总结

作为一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传承文化视为己任,在“RCPD”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重树传统文化的新生命,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包装设计的新形态,去赋予包装设计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内涵。通过课程中每一个阶段,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与老师交换意见和想法产生思维的导视概念,这才是真正学习进程的体现。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将激发学生对传统,对专业,对创意,对执行的热切关注和理解。这是开放式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的有形化展现。这必将把《包装设计》课程置于多样性、综合性、高社会价值和谐互动的良性循环之中。

参考文献:

[1]朱和平,颜艳. 试论包装设计的文化性及价值取向[J].民间文学(文化理论版),2006

[2]黄军. 激发与推演:广告图形创意课题训练[M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3]郭彦延. 商品包装设计教科书[M].博硕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3.

[4]陆蕾.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传承与发展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

第10篇

1.餐饮文化相关概念介绍

1.1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发展中所形成的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是通过企业的领导者所倡导的企业精神,以此来培育出的企业员工需要遵守的企业原则及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具有作为经济形式上的特点、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与员工文化素质等等,除此之外它还具备了作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精神内涵,包括了企业的传统习俗、企业形象、企业文明制度以及企业产品的精神文明总和。企业文化既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管理方式,还是一个企业精神文明的动力与内涵。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重视的是企业员工的管理,坚持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中。

1.2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含义

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所蕴含的企业精神文化内涵是在中华老字号品牌在它创立之初,直到现在为止经历的漫长发展过程所积累的精神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及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品牌内容。老字号企业的特色价值观、精神文化内涵都是老字号企业最为宝贵的财富。中华老字号中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企业所有的专利产品、标识、传统工艺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些价值观和精神文化的内涵都是源于传统民族文化及它的地域传统性文化,与此同时,企业它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客观影射。中华老字号企业以不断适应和改变自身的发展条件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以此来谋求企业更为长远的发展。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文化是一个将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高于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继承与发扬的表现,这些宝贵的经验都给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

1.3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特征

独特性和共同性。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并受现实条件影响所产生的历史产物,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创业、发展、成长历史。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文化由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逐渐形成与传统文化相重合的部分,也就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内涵特性,比如说企业的“诚实守信”、“质量为本”等等都体现着我国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人文性和民族性。人文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人”,它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让人们去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一切,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核心就是围绕着“以人为本”来进行的,一切都以“人”作为企业发展的宗旨。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的形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民族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影响,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形成也就逐渐具备了人文性与民族性。

稳定性和传承性。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还具有稳定性,由于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形成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文化形成;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形成是在其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具有着稳定性和传承性,这对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的形成在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企业文化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起着巩固、维系与推动的作用。

2.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的现状分析

2.1东来顺老字号的发展现状

东来顺是北京饮食业老字号中最具盛名的一个历史名店,东来顺的清真菜肴系列作为京华菜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经历了百年沧桑所打造出来的。如今“东来顺”这三个字已成为了京华饮食菜系中的一个标志性品牌,它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驰名商标”。东来顺发展的历史不仅仅记录着这个老店的百年沉浮,也在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它的发展历程,它的经营管理理念,展示着其“不老的传说”。东来顺的发展历程对于如今的餐饮企业发展具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是连锁性发展,二是产业链式经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许经营与连锁发展逐渐作为一种较为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各行各业中盛行。东来顺作为餐饮业的中华老店着力于品牌基础上的企业发展,以专业性连锁为主线,以产业结构优化作为发展链条,不继承和发扬“承诚信为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

2.2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东来顺企业文化观念淡薄。东来顺老字号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观念淡薄等问题,一方面,它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另一方面,东来顺老字号企业它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具体而且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东来顺虽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但是在与传统文化的衔接上并没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进行科学对接。

2.2东来顺企业文化内容匮乏,缺乏创新

东来顺企业重点着力于企业的文化建设,但是对于文化建设这一内容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老字号的企业文化内容还是相对空泛,没有具体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容。目前,东来顺老字号企业只是关注形式化提炼企业精神文明的核心价值,还没有将具有可行的工作内容融入企业形象建设中去,企业文化的内容还相对较少,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2.3东来顺企业文化影响力较差

东来顺企业文化在与国际知名的大企业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不具备与之抗衡的竞争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东来顺的企业文化影响能力有限,现代企业文化是增强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这种影响力的不足的情况不仅体现在了一个不能够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还给企业在消费者的信任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不能够相互信任。

3.建设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3.1更新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理念

东来顺老字号企业要想更新企业文化理念,就要从根本上转变对传统文化认识的误区,认清自身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面的缺点与不足,及时地吸收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优点,在思想高度上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企业的领导者才会在根本观念上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性与重要性。东来顺餐饮老字号企业的领导者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将企业文化建设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灌输给企业的员工,使企业的员工能够全面地了解到自身企业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东来顺老字号企业文化的根本建设,才能够实现东来顺老字号更大程度上的发展。

3.2注重东来顺老字号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精神文化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找到一个能够使企业可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精神原动力,使东来顺能够在传承与创新中把老字号推向世界,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传承和创新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在传承与创新中,使东来顺餐饮企业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同时也使他适应了历史发展进程与现实发展的需求。

3.3实施东来顺老字号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竞争是市场竞争中的较为有力手段,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文化独有的具体体现,对于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东来顺餐饮企业来说,其悠久的历史、产品的知名度都为企业所要进行的品牌营销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一是企业要坚持市场化原则,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营销。东来顺餐饮老字号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利用上一切能够给品牌营销增值的影响,让品牌形象深入心。二是要坚持品牌的差异化,培养出自己的品牌营销影响力。由于东来顺老字号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生产工艺,使得东来顺企业就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品牌营销差异。三是要坚持规模化的企业发展蓝图,加强自身品牌营销的增值力。四是要坚持企业发展的规模化,把“企业做大,品牌做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第11篇

1茶叶包装的审美构成

1.1茶叶包装中的艺术美

茶叶包装中的艺术美,主要是指包装设计的形态美,体现了茶叶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审美与文化相互结合,是符合消费大众审美要求与意识的一种审美价值体现。例如,利用朴素的浅灰色与浅绿色作为背景,在包装上通过圆体字体书写“茶”字作为装饰,能够很好的在茶叶包装上,体现儒家与茶叶文化结合的简约审美价值。除了简约式的艺术美之外,茶叶包装的艺术设计上,还大致呈现了含蓄美、意境美、豪华美等审美形态。与此同时,现代的茶叶包装更加注重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结合。例如,通过民间的剪纸图案作为包装的封面,既能够体现茶叶的典雅情调,还能够散发浓厚的传统艺术气息。

1.2茶叶包装中设计美

而茶叶包装中的设计美,一般指的是包装设计的功能价值。与艺术美相比,更多在于为满足消费大众的包装功能性要求的设计体现。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政治互动多元化发展的引导下,茶叶包装在设计上,也体现多元化的功能性设计价值。例如,与传统的茶饼包装相比,采用三菱体的包装结构,能够准确的控制茶叶取用的数量,降低茶叶在取用时,因暴露在空气之中受潮与氧化危害,为茶叶的贮藏带来极大的便利。

2茶叶包装中艺术美与设计美的对比分析概述

市场上的茶叶包装种类琳琅满目。无论是功能特性上,还是艺术设计上,都体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了消费大众的不同需求。另外,茶叶包装上所体现的艺术美与设计美,却呈现不同的设计理念与功能。

2.1茶叶包装中审美属性的发展

2.1.1艺术美的发展趋势

茶叶包装在设计理念上,可以紧紧地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互结合,更多的是从包装设计的内容中体现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与时尚潮流等审美特性。尤其是为了凸显茶叶包装中的民族性文化,突出中华民族的特色风情,在设计上一般采用民族性文字、图案与诗词等具有浓厚民族特性的符号。例如,通过毛笔字书写《茶语》中“茶之源”词赋,结合清新淡雅的茶具图片,构成了独特民族气息的审美韵味。现代茶叶包装设计,还与茶叶商品种类的发展形成紧密的联系。例如,为了凸显出“高雅香气”、“一脉相承“的茶叶文化,采用梅兰竹菊“四君子”传统图案作为包装封面,体现花茶时代艺术气质与传统文化情操。

2.1.2设计美的发展趋势

茶叶包装的设计美,除了上述的保护功能之外,还不断朝着可持续利用、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主要包含了茶叶包装的环保无害性,携带便利性等。环保无害性主要体现在茶叶包装的选材方面。比如,选择丝绸、麻等天然的包装原材料,不仅可以塑造良好的造型,还降低了对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同时,茶叶的携带便利性,也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设计特性。例如,在学习、办公、旅途等不便于使用茶具泡茶的环境下,设计使用过滤纱布包装的速泡茶,能够满足人们饮茶的需求。此外,根据不同消费大众的喜好,尽可能的设计合理数量的茶包,能够极大促进茶叶产品的营销。

2.2中国茶叶包装当前的审美缺陷

2.2.1包装雷同,缺乏定位

现代的茶叶包装设计主要是由于厂商一味追求销量,导致市场上的茶叶包装呈现出包装雷同的现象,使得茶叶包装的艺术设计与功能设计,并没有形成自我产品的特有属性。例如,在绿茶的包装与红茶的包装中,一般都是采用文字进行简单的标识,而不是通过绿茶本身自带的清新甘甜的气息,与红茶的纯正浑厚的韵味作为图像设计,没有充分体现每种茶叶、每一个区域茶的特征。

2.2.2包装肤浅,缺少文化底蕴

茶叶包装在封面图案上,还体现了内容肤浅、文化底蕴不足的现象。茶叶包装的文化审美特征,不是通过简单的拼凑一些古诗词、民间纹样或者古典字画,茶叶包装的图像,如果要体现时代气息或者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对包装文字、图案、颜色进行精心的选材,结合茶叶本身的特性,而设计合理的集合艺术美与设计美为一体的包装。茶叶包装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进行艺术的创作,还受到来自消费理念、产品属性、时代潮流等的影响。基于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茶叶艺术审美需求,不断凝练能够促进茶叶文化底蕴积累的表达形式。

3茶叶包装审美艺术设计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进行茶叶包装审美艺术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茶叶包装中艺术美与设计美的需求情况,针对不同的消费大众设计合理的包装艺术。

3.1完善茶叶包装人性化设计

目前,市场中大部分茶叶包装在功能设计上,主要考虑到了使用的便利与环保材料的使用,缺少对于消费感官的设计艺术审美,主要体现在没有形成强烈的感官享受与追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构建,能够引发消费大众快乐情绪,传播愉悦审美好感的包装,完善包装的人性化设计,加大满足消费者的心理与物质的需求。例如,设计一系列不同茶壶图画面,应用于包装设计中,以区别特级到十等级的绿茶,通过图片的差异感区分茶叶质量等级,便于人们在选取茶叶,给消费大众形成统一舒适的设计包装,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

3.2增加消费文化承载的设计

在文化的设计方面,市场上的茶叶包装主要是体现民族文化与茶道文化的简单表达,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承载媒介。其中,对于茶叶包装而言消费文化的构建与引导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现代茶叶包装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与不同民族消费群体的消费目的。所以,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应该在茶叶包装上,体现不一样的视觉信息。例如,从南北方地域差异而言,南方人更加注重茶叶的情感细致性,追求包装的精致;而北方人则喜欢大气的茶叶包装,需要彰显茶叶的送礼价值。因此,设计者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消费文化,形成具有区域性的茶叶包装艺术设计理念。

3.3遏制滥用传统纹样设计

虽然我国是种茶大国,但是能够形成大型的代表性茶产品企业却非常少,导致茶叶包装的设计,并不是由专业的包装设计公司设计的,而是经过平面设计公司,选择市面上卖相良好的设计进行“复制粘贴”。例如,天福茗茶中铁观音与金骏眉均采用梅花纹样进行装饰,衬托文人墨客的典雅与茶叶的素雅蕴意,但是这两种茶具有明显差异性。所以,应该极力地遏制滥用传统纹样设计的现象,提高茶叶厂商,对于茶叶包装设计的重要认知,构建良好的茶叶包装设计团队,形成独立的茶叶品牌,才能够提升茶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文化品牌市场定位影响

一、商业文化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的商业文化,是在商品交换开始出现的时候而出现的,属于社会文化现象之一。我国的社会主义商业文化是对我国古代商业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它由商业企业管理学以及文化综合发展而来,当中同时也夹杂了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多门学科知识,是一门边缘性和综合性的学科。商业文化由“商业精神文化”、“商品文化”、“品牌、商号、商标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六个方面组成。第一,商业精神文化指的是企业或者个人在商业实践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以及价值观念。商业精神文化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它可以通过企业的口号、规则或者信念来表现。它的意义体现在能够增强企业工作人员的团结精神以及智慧,增内容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我国商业的日渐繁荣,企业的营销也从注重商品本身转向与注重企业品牌本身的经营,侧面反映出企业对于自己品牌市场定位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一个企业的品牌市场定位对于其市场份额的稳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企业的商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所在,而且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活力,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通过研究发现商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市场定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和研究能够得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影响作用,以加深对企业商业文化以及企业品牌市场定位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关键词:商业文化品牌市场定位影响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商品文化指的是企业商品当中所表现或者含有的文化韵味。无论是通过商品的外观还是商品的名称来表现,还是通过商品的包装抑或商品的质量来表现其含有的文化韵味,都会给商品带来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第三,品牌、商号以及商标文化是指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识。例如美好的色彩以及文字当中所寄寓和包含的美好象征以及愿望。第四,营销文化是指企业营销当中的营销意识以及商业哲学文化。更为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营销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广告艺术、柜台艺术、橱窗艺术以及展销艺术等。营销当中这些方面做得完善,就会大大提高顾客对企业的良好印象。第五,商业伦理文化是指在一般的商业活动当中企业员工体现出来的对于客户的关心和责任心在商品之上。相对于商品来说,客户更为重要和值得尊重、关心。第六,商业环境文化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宏观上的商业环境的内容包含城市当中的商业设施和建筑以及社会上能够对企业的商业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氛围,另一方面从微观方面来说的商业环境指的是企业的门面设计水平、商品的价格以及展示合理程度以及企业的硬件设备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等问题。当前,我国的商业文化正在走向健全和完善。先前僵硬的、机械的甚至是命令式的管理已经和当前企业的发展格格不入,现在的企业更需要的是以尊重员工、激励员工以及培养员工作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融洽的内部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发挥出其潜在的发展力量,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都十分的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然而,纵观全局,我国商业文化的发展脚步依然跟不上当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因为商业文化建设并非易事,其不仅涵盖了企业的群体意识和管理方式,还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的内容。所以企业商业文化的建设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品牌市场定位概念及方法

(一)品牌市场定位的概念

本文所说的品牌市场定位并非单单指企业品牌的口号以及企业品牌的形象定位,在很大程度上还具体包括着企业对于企业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建立所付出的奋斗。它是指在目标顾客心目当中寻求和确定最佳位置而设计产品和经营特色的活动。具有灵活性、主动性、竞争性、战略性、差异性以及心灵双向沟通的特点。实现步骤具体来说,首先需要企业将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当作自己的目标市场;其次,企业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该目标市场当中的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量以及对于商品的期望值,另外,企业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工作能够发现自己的对手企业存在的危机以及薄弱之处;与此同时企业应对于自身的竞争力以及市场占有率进行预估,而且将自身与对手企业作比较,总结自身优势所在以及劣势所在;最后,依据企业品牌市场地位的具体因素,通过一系列的企业行动,例如促销活动、提升企业公众形象等,进行企业品牌市场定位,使得企业价值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品牌市场定位的方法

品牌市场定位的方法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方法:第一,依据企业商品品牌的属性以及利益进行定位,企业商品的消费者能够通过消费经历对该企业商品的属性以及其在消费过程当中的内心感受对企业商品进行定位。第二,依据企业商品品牌的档次进行定位,企业的商品能够通过跟其较为相似的商品进行类比或者比较,以此来对该商品进行定位,这种定位方式也会使得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将我国的中关村定位为中国的硅谷,将上海定位为东方的巴黎。第三,依据企业商品的用途以及商品的功能进行定位,这种定位方法能够比较直观地将商品的作用呈献给消费者,例如加多宝凉茶定位成喝了不上火的凉茶。第四,依据企业商品的使用者进行定位,香奈儿5号定位成女人的香水、难忘的香水。金利来服装则定位成充满魅力的男人专属的服装。第五,依据企业商品的竞争进行定位,企业的商品能够通过与自身相关的商品竞争对比来定位,以便更容易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例如裂帛将自己品牌的服装定位成本真、释放、理想主义的表述,向内行走,不是时尚,喜欢边缘,神秘,原创,不仅仅是服饰,是文化,是态度,是勇气。重点在于其对自己的定位是“不是时尚”,这一点非常吸引大众的眼光。

三、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

商业文化和企业商品商业文化与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商业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对品牌市场定位产生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商业文化对于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商业文化提升市场对品牌定位的认可度

现在竞争激烈的商业领域,企业商品的商业文化如果不能够带给市场以及消费者大的吸引力以及冲击力,那么该企业的商品也就很难吸引市场的目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败。一个企业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能够给企业商品带来独特化的品牌市场定位,与其他同类产品相似却不相同,在共性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的个性所在。商业文化能够使这种新颖的、独一无二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更容易被市场以及消费者认可。因为众所周知,企业品牌的背后是企业商业文化,市场上各式各样的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的背后是不同的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如果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针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所拥有的共同的特点发掘当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商业文化的营销,着重通过商业文化对外宣传企业商品的人文创意以及独特的审美视觉能够博得消费者的信赖以及对该企业商品加以信任,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就会被市场以及消费者接受和认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刺激消费者的兴趣所在,促进其购买行为的发生以及持续。

(二)商业文化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市场价值判断

商业文化是商品内在文化的外在展现,消费者通过对企业商品商业文化的了解能够更为全面和迅速地了解企业商品,如果在消费者接触商业文化的过程当中得到某种程度上面的情感共鸣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吸引,那么消费者对该企业商品品牌的市场价值判断就会出现提高的倾向,从而也将进一步提高此种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相反地,如果消费者在对企业商业文化了解的过程当中感觉到了不适或者价值观念出现冲突就会对此种商品的市场价值判断出现偏低的现象,进而降低此种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很多企业都意识到这一特点,所以很多企业在对消费者进行宣传的时候往往通过一定的商业文化手段,在针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情感价值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前提下,选择能够影响消费者价值判断的商业文化进行商品市场宣传和营销,调动和引导消费者对该企业商品的市场价值给出更高的定位,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面提高了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对其发展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世界品牌当中通过商业文化来影响消费者对其品牌市场价值判断产生影响的例子非常常见,雪碧饮品以“服从你的渴望”为标语以及耐克运动鞋的商业文化“只管去做”,都采取了直接呼吁的方式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的的方式,《读者》的商业文化是选择《读者》也就选择了一类优秀文化,一种新的视线,一位人生好友,这种商业文化能够达到的目的可想而知,会给消费者对其的市场价值判断带来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商业文化能够提升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

商业文化是企业商品文化内涵的体现,企业商品品牌通过商业文化能够传达出其所独具一格的魅力,展现企业商品品牌与众不同的品位以及内涵。企业商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人文道德理念、文化价值观念等都能够通过商业文化向市场以及消费者显现。这种显现会在无形当中将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提到新的高度,能够通过一种平衡美感的形成,建立起市场大众的心智模式。不仅如此,还能够进一步引导社会市场的商品愿景以及启发市场的联想,这样就会让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在某种高度,这种高度有其固守的消费者群体,而这群消费者就会给企业商品品牌提供很好的市场需求方面的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进一步的调整和发展,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就能够成为这个层次消费者的一种消费象征,让消费者能够在消费的同时感受到其包含的商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长期以往,商业文化对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会根深蒂固,这种市场定位会形成市场共识,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例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劳斯莱斯汽车将自己的品牌市场定位为“皇家贵族间的坐骑”,这也在社会上达成了共识,这与其商业文化所透露出来的高端文化以及贵族文化紧密相连。类似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劲霸男装的广告词“斗争!成就男人!”将自己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定位到固定群体奋斗的男人以及能够做出成绩的男人,索尼电子通讯设备以“永不步人后尘,披荆斩棘创无人问津的新领域”的商业文化提高自己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地位,现已经成为全球驰名的创新领先品牌。

(四)商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带动和辅助品牌市场定位的改变

众所周知,商业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也在相应的发展当中。与之对应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也需要随着市场的改变而不断地调整和改变。当然,除了这些原因,一些国家政策的变化或者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会导致商业文化的更新换代。如果一家企业商品重新进行品牌市场定位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例如导致部分消费者的忠诚度下降甚至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市场定位错误而引发企业濒临破产的悲剧,李宁在奥运会后将自己品牌的目标人群定位到九零后网络一代,这种错误的定位就导致了当前李宁产品的节节败退。但是通过商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来带动和辅助品牌市场定位的时候就会大大降低原本的高风险系数。因为商业文化随着社会和市场的变动而及时的转变,通过其对市场和消费者进行新的文化内涵传输的前提下,让消费者感受到商业文化变化中自己所获利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市场和消费者会在无形当中对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发生转变,起到循序渐进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的改变就会容易许多,也更易被市场和消费者接受,同时让企业获得巨大成功。七匹狼集团发展初期,只进行男装的专门生产,在其品牌获得市场认同的同时,七匹狼集团的经营范围扩展到了皮具、茶叶以及酒业等多个领域,成功地创建了“倡导男士族群新文化”的七匹狼品牌个性,在男性消费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四、基于商业文化的品牌市场定位策略

(一)品牌市场定位要根据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展开

当前我国的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当中最大的缺失之一就是没有根据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展开。众所周知,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与其在市场上的价值所在息息相关,而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同样是企业商品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对于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个性化和独特化的识别十分有帮助。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诚信之道。诚信是人立世的标准,所谓诚信即是诚实守信,品牌市场定位依据不同质的商业文化展开就会取得不同的结果。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带给市场的影响依旧是人心惶惶。二是和合之道。平时所说的“和为贵”即倡导和睦与和谐的态度是商业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商业当中的恶性竞争会给社会以及市场带来很大的损失。三是仁恕之道。如果企业和市场当中各个流程和环节做到商业文化核心价值的仁恕之道,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就会常常出现,会让品牌市场定位在此指导下更为顺利地展开。四是美情之道。企业商品的包装、店面的布局以及营销的风格方式等都是商品品牌市场定位的侧面显现,对于消费者的服务展现美情之道,零距离服务、微笑服务以及贴切的售后服务都是其商业文化的体现。有些企业对此重视不足,盲目进行规模扩展和市场竞争,追赶潮流的同时忽视处理好商业文化与品牌市场定位的关系,可能会取得短暂的成功,但是这样的成功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银沙”、“蒙妮莎”等服装品牌的失败案例就是证明。商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帮助其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支持与青睐是其不竭的动力,能够让企业具备更强劲的竞争力。

(二)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上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

纵观当下商业界的剧烈竞争,不仅仅是企业商品及其附加值服务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其企业商品所依附的体制竞争、管理竞争以及商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商品的特有品牌要能够将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以及其内在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充分地体现出来,倘若有所欠缺,就会导致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缺乏生命力,难以取得后续的成功。与此同时,没有企业品牌文化的商业品牌由于欠缺文化品位,得到消费者和市场青睐的机会也会更小。由此可见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之上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对于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至关重要。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首先需要企业在市场和消费者当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例如品牌的名称以及商标的设计要与商业文化当中的文化内涵和典故融合到一起;其次其市场营内容要富含商业文化内涵,例如广告宣传的内容以及形式要建立在商业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营销模式能够为该企业商品在市场上成功形成独特的营销文化;再次是进一步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会引领整个企业走向更为宽广的市场。例如盼盼防盗门的市场经营口号“盼盼到家,安居乐业”被人津津乐道;建设银行的广告词“善建者行”富含哲理,提炼自老子《道德经》“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一句,这句话在结合其商业文化的同时,既弘扬了中国文化,又与建设银行的品牌结合到一起,将建设银行上升到一个更富有文化底蕴的品牌市场定位上,引起更多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三)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而明确品牌市场定位

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主流商业文化都不同,但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企业其商业文化如果和传统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获得长足的文化保障,也为该企业商品品牌的市场定位增加了成功的砝码。因为一家吸收和借鉴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企业,会使其产品的附加值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商品在市场上面的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很多著名的企业也是深谙其道,将这个特点利用的很好。例如无锡的“红豆”服装品牌就是借鉴了唐朝的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红豆》,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已经深入人心,“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所以“红豆”这个品牌所融合的传统文化色彩十分浓厚;山东省兰陵集团的郁金香酒则巧妙地采取了关于李白的典故和诗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得益于融合传统民族文化的市场定位,兰陵美酒广为流传。很多企业都采用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以此明确自己品牌市场定位,这种品牌市场定位的方式也让它们拥有了足够的传统文化保障,有了更多的机会代表民族走向世界。

结论

商业文化是以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文化基点而更改变化的,商业文化能够对当前整个社会当中人们的消费文化观念以及消费理念都起到很大引导作用。也正是基于商业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面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有控制的作用,所以企业商品品牌市场定位应该更多地从中获取信息,这关乎到整个企业商品的品牌市场定位的成功与否,商业文化对品牌市场定位的影响可见一斑。最好的方式就是品牌市场定位要根据商业文化核心价值展开、并在已经建立的商业文化基础上创建企业的品牌文化以及将商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融合精确品牌市场定位等措施的开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商业文化对企业商品品牌定位的积极作用。但是,如何让商业文化更好地为品牌市场定位服务,让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还需要在今后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徐艳.论企业文化对组织绩效的传动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5(9)

2.蒙玉玲,李瑞华.论品牌文化定位战略[J].商业时代,2006(12)

3.张焱,张锐.品牌生态管理:21世纪品牌管理的新趋势[J].财贸研究,2003(2)

4.叶明海.品牌创新与品牌营销[M].人民出版社,2001

5.王新新.品牌定位不是产品定位[J].企业研究,2007(3)

6.周朝琦,侯龙文.品牌经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7.乔春洋.品牌定位[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2)

8.邹统钎.论企业品牌市场定位[J].企业研究,2009(6)

9.刘高安.品牌定位的思考逻辑[J].现代商业,2005(3)

10.袁俊.企业品牌战略和品牌建设[J].质量春秋,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