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

时间:2023-07-03 17:57: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不良资产 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资产 商业银行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一)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银行不良资产有广义上的不良资产和狭义上的不良资产。广义上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在银行的资产业务中,银行经营资产的风险超过了预先的估计,从而造成损失的资产。银行的信贷业务中,能够按期将本金和利息收回的贷款称为银行正常贷款,如果不能按期收回本金或利息,造成银行损失的这类贷款就称为狭义上的不良信贷资产也就是本文所指的不良资产。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前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明显偏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很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的特征,不良资产的数量与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不良贷款的数量是有很大区别。据相关统计我国上海、浙江经济发达的省份其银行不良资产低于百分之三,但在吉林、新疆等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其银行不良资产超过百分之一十五。就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的行业性特征来说,农、林、牧、鱼等农副产业的不良贷款率是最高的,其次是文化、餐饮和娱乐产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住房按揭、金融和运输产业。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经营不善

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是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不良资产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缺乏风险和效益方面的意识,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干预,很多时候在贷款问题上商业银行不能自主,对一些缺乏信用或已负债的国企依旧给其贷款,而有些企业利用企业改组、改制等行为来逃避银行的债务,有些根本无能力支付,一直拖欠贷款,这种种情况银行没有保护好自己的权利,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信贷经营体制出现很多问题,贷款资金和规模脱节,银行贷款的工作人员素质比较低,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的风险。

(二)社会信贷体系薄弱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比较低。有些自然人和企业缺乏信用观念,出现大量向银行贷款不按期还款的行为,从而银行不良资产激增。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是银行信贷人员来判定贷款人的信用,银行人员的主观性增加了银行信贷的危险,在贷款之前没有做好详细的调查、评估,贷款后又没有跟踪管理、做好评价,银行信用评估工作做不到位,使贷款的企业和个人有空可钻。而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处于起步建设的阶段,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评估贷款人信用的时候又缺乏参考。

(三)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一直都在努力创造商业银行和企业经营市场有序与公平的法制环境,但是在银行信贷方面还是出现很多问题。企业的主要债权人是银行,如果企业破产了,银行的贷款将无法归还,现在有些地方出现虚假担保、欠债还有理的情况,在许多法律不健全和市场信用缺失的地方正在进行赖账经营。银行在处理这些情况时,缺少法律依据,这些方面存在许多法律空白地带。

三、应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措施

(一)转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

为应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可以选择转换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体制,从而减产银行的不良资产。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开展更多的中间业务,从而增加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同时还可以化解金融风险。我国补充了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并且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改变银行资产质量较低的现状。但是要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断提高的话就需要发展新的业务,而发展银行中间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银行开展结算、担保、交易各方面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利润将会有很大的增长,不良资产将会减少,资产质量将会提高。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要将授信风险制度进行完善,将银行贷款的前、中、后阶段实行分开管理,职能独立,相互制约,在贷款前调查评估、贷款后跟踪管理,并做好评价;其次是完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监控体系,发现有信贷风险,负责贷款的工作人员加强关注,避免银行信用贷款风险的发生;最后是在银行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问责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不良信贷的责任追究制度,对相关人员加大查处力度,从而加强员工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得银行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强,提高员工的整体水平,这样可以减少银行工作者因为主观因素而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数量增加、质量下降。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商业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时候需要涉及许多法律,比如在进行企业破产清算、赔偿和诉讼的时候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为了明确银行不良资产在处理过程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的关系需要一套有效且完善的法律,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恶意的逃避银行的债务,保障银行的利益不受侵害。我国商业银行是实行分业经营的体制,但是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各种手段,但许多已跨越分业的界限,但没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所以,为了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处理银行的不良资产,就需要就这些方面提供专门的立法支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从而保证银行处理不良资产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何铁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分析[J].金融经济.2006

[2]彭羽.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3]滕敏桥,路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处置办法[J].北方经贸.2007

[4]李继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7

第2篇

关键词: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的概念及类型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不直接承担或不直接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很少动用自身资产,以中介人或人身份利用自身的技术、信誉、机构网络和人才等优势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其业务范围更加广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共包括了九大类,即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5年至2000年的存款导向阶段,此时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相应地,中间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业务领域。第二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的收入导向阶段,此时以防范风险、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与此相应,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中间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有所拓宽,收入占比也有所提高。但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中间业务的发展存在经营理念上的偏差

我国商业银行重资产负债业务,轻中间业务,仍然把中间业务当成拓展传统存贷款业务的辅助手段,对中间业务思考、研究、投入不多,发展中间业务的主动性、紧迫性不强。究其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对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商业银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将实施,资本约束给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二)中间业务品种少,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汇兑结算、票据承兑、投资咨询、收付、代客理财、发行和兑付证券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发展不足,覆盖面不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比较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品种,例如综合理财、投资咨询和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业务,而且其中间业务产品种类的总量已经高达2万。

(三) 从事中间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

中间业务属于银行高级服务的层面,要很好地开展这项业务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才的投放。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从事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服务层次高的中间业务人才十分匮乏,人才的短缺成为阻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间业务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措施

为了构造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基本上三足鼎立的局面,确保中间业务的长久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以下三项措施。

(一)高级管理层转变经营理念

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获利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其高级管理层一方面应正确认识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传统业务优势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反过来通过中间业务的发展壮大来支撑和促进传统业务的巩固与发展,另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主要业务给予高度重视,要像抓存款、贷款一样来抓好。

(二)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应尽早改变中间业务过分集中在一些诸如结算类、一般类、银行卡类等为数不多的传统项目上的现状。产品开发创新要坚持市场有需求、银行有能力、业务有效益的原则。各级商业银行应根据主要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避免产品同质化,细分客户群体,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要大力开展针对公司和个人的理财、信用评估、咨询、融通及债务互换等盈利能力强的中间业务。同时,商业银行要摆正在市场中的位置,努力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培育和发展新的客户群体,实现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

(三)培养和引进中间业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人才上。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制订中间业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计划,把中间业务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要分层次、分步骤提升中间业务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重点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参考金融理财的有关要求,强化中间业务营销人才培育。具体来说,可以采取理论培训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中间业务设计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养。另外,也可以委托高校安排有关员工进行脱产性质的继续教育,针对中间业务进行专题学习和资格考核以提高员工素质。

参考文献:

[1]李星.《金融改革路在何方——商业银行200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海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体系问题研究[J].高校研究与实践,2006,02.

[3]刘红忠,马晓晴,杨万贵.商业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流动性 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述

一个具有流动性的银行应该能够在任何时候以较低成本获得足够其客户随时提取的资金。银行的流动性分为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前者指银行以合理价格随时以负债融资的能力,后者则指银行资产以较低的损失率迅速变现的能力。当银行不能以较低成本或较短时间内获得资金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状

(一)资产种类过于单一

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要求多元化的资产构成,但如今商业银行资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贷款占据了商行资产的大部分。贷款属于固态资产,流动性差,若其在商行资产中占比较高,则必然限制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二)较高的资本杠杆率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增长率普遍高于资本增长率,导致资本杠杆率偏高,自有资金越来越难以抵御流动性风险。然而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以上,在金融市场的风险日益增加的当下,也难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稳定及安全。

(三)其他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信贷资产质量低、资金沉淀现象严重以及流动性负债比例上升、潜在风险加大等情况,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加大了商业银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资产期限结构不合理

商业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存款,而资产业务则是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在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下,若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银行可能会出现难以应对客户的大额提取的风险,流动性风险随之产生。

(二)环境的变化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现如今中国的利率水平越来越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利率水平的高低对市场上资金供需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利率的高低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市场上利率的波动定会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

2.资本市场的形势转换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就股票市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来看:当股票市场由熊转牛,居民银行账户内的短期存款便会大量转到证券账户内,短期内银行流动性需求大幅增加,在无法增加供给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由牛变熊时,银行短期存款激增,不仅使银行对存款的利用率降低,也更容易增加流动性风险上的隐患。

3.经济过热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迅速,投资过旺,而银行贷款又是支持投资资金的主力军,信贷的行业结构也往往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几个发展迅速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一旦行业进入平台期或萎缩期,这对银行的流动性的保持是非常危险的。

四、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对策

(一)对资产负债进行结构性调整

1.降低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

资产过于集中于贷款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控制上的困难,因此银行应当发展非信贷类的资产业务,如债券投资等。

2.促进贷款多元化

贷款的多元化包括种类多元化、行业多元化、贷款对象多元化以及期限多元化等,如提高质押贷款、贴现票据等比重,促进贷款的多元发展可以有效防止资产结构固态化。

(二)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单单是资金管理问题,所以应当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研究流动性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1.建立有效的资金调剂机制

管理行应当对分支机构的资金头寸状况及时掌握,建立起资金统计、分析和预测的管理机制,使资金的调度更加有效。

2.建立合理的层级结构来加强资金的管理

充分发挥管理行对整个银行系统资金调度的作用,对各级下属行的资金进行集中,规范各级下属行的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

3.优化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

将银行资金在整个系统内部进行优化配置,既可以增加流动性又可以改善效益,更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让资金在银行系统内部的配置达到最优。

(三)增强创新

1.资产及负债业务的创新

而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是增加期限短、风险低的投资业务,不仅要减少贷款的总比重,还要增加贷款中优质信贷的比重;负债业务的创新则要求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主动负债,以此来提高负债的流动性。

2.中间业务的创新

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提高中间业务以及委托业务的比重,降低商业银行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性,以此来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四)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

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预测,有利于银行对未来经营风险的评估,以此来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的目的是为排除警情寻找方法,使流动性风险降到最低。

2.定期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

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主要在于流动性来源分析、需求分析等方面。另外为了提高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力度,事前准备处置预案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结语

我国商业银行利在长远,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远征.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债风波的分析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1).

第4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供应链融资 产生原因 业务模式

前言:

近年来,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创新型业务,逐渐形成并兴起。其业务主旨是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行业特点和交易中形成的链条关系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地注入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为企业提供资金理财服务,从而解决供应链中资金分配不平稳的问题,整体提升供应链中相关企业的群体竞争力。[1]

1. 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及产生原因分析

1.1我国供应链融资的产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正式推出了“供应链融资”业务。在这之后,很多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供应链融资服务,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浦发创富”以及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等。[2]

1.2我国供应链融资产生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供应链融资市场存在着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空间。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呈现资产轻、抗风险能力差、变现能力弱等特点。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是其基本要求。这种情况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力度有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2%的流动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雇员少于20 人的小微型企业流动资金只有2.3%来自于银行贷款。

这种局面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实践表明,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深度合作,借助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帮助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商业银行更好的融资支持,同时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从而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商业银行多方共赢的局面。

2. 我国供应链融资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全球性金融海啸影响,全球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央行银根紧缩,商业银行收紧信贷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主旋律,但我国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却逆势而上,发展迅速。

以深圳发展银行为例,2008年深圳发展银行启动线上供应链融资系统,2009年该系统正式投产。2010年9月9日,深圳发展银行宣布,该行推出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正式突破1000家用户,并协助40多家核心企业有效实施供应链协同战略。2011年8月10日该系统与中铁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正式直联对接上线,首批78家企业在线成功办理了业务。

可以说,供应链融资作为一个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迅速发展。已成为银行和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针对企业运营的三大核心环节:采购、经营及销售主要有三种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动产质押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2.1采购环节——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是在上游核心企业(销货方)承诺回购的前提下,中小企业(购货方)以商业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质押贷款,并由商业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的融资业务。这种业务模式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收益。[3]

2.2经营环节——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动产质押业务是银行以借款人的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借款人发放信贷款的业务。在这种模式下,物流、金融、仓储三种产业进行结合,有效的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组合、互动与综合管理,降低了在动产质押中所蕴涵的风险。

2.3销售环节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指的是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为卖方提供融资的业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核心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作用,一旦融资企业(中小企业)出现问题,核心企业将承担弥补商业银行损失的责任。

3. 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3.1操作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商业银行既要对授信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又要对授信企业进行甄选和协调。同时供应链融资业务还具有业务流程环节多,决策链条长的特点。这些复杂的业务环节都需要银行从业人员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营产品特点及经营规模等要素有深入的了解。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此项业务会加大业务人员的操作风险。

3.2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目前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大都是较为基础的供应链融资服务,还未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3整体风险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风险共担的融资模式,其信用基础是供应链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情况,随着融资工具不断向上下游中小企业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所以供应链融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加大了供应链的整体风险。

3.4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创新型业务,现有的监管机制难以全面、合理、有效地约束此金融创新产品。而供应链融资业务同时又包含了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监管机构多种主体。现有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尚需完善,以达到对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机构全面监管的目的。

4. 中国供应链融资融业务发展的对策

4.1应稳健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供应链融资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整个产业链还没有完备、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善,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培养。所以应该稳健的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盲目扩大运营范围,并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

4.2应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商业银行应该密切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根据其生产经营特征和需求特点,研发适应市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的需求,也促进了金融机构自身业务的拓展和实力的提高。

4.3应完善相关政策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对于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供应链融资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求规范此种业务中的各种行为,促进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4]

参考文献:

[1] 罗元辉 等 供应链融资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

[2] 龙志云 等 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现状的再思考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3] 赵莉 供应链融资融资模式及案例分析.

第5篇

近几年来,国内银行业已将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竞争重点,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资源投入。如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将个人金融业务提到了战略重点的高度,加大了个人结算业务、中间业务、资产业务、产品创新、流程再造的力度。国内许多银行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经营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也作出了以加快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积极推进经营战略部署。可以预见,我国银行界将发生深刻变化,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一、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内涵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属于综合性的零售业务,即是以客户为中心,运用现代经营理念,依托高科技手段,面向个人客户提供综合性一体化金融服务,具体指商业银行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银行及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按业务种类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可分为: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产业务、个人综合授信、个人中间业务、个人结算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个人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按服务的对象或服务的方式又可分为: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消费信贷业务等。

(一)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将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

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传统利润来源是存贷款的利差。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筹资、投资渠道日益呈现多元化,商业银行之间的资产业务竞争更为激烈,利润率下降。要摆脱这种不利局面, 必须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改变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因此,通过积极开展理财、证券清算、保险、开放式基金等业务,把从储蓄中分流的资金留在银行体系中,是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通过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拓宽赢利的空间,应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我国有13亿人口,以个人金融业务作为突破口,是促进商业银行收益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发展个人金融业务可有效满足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兴起,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持有资产和收入的增加,居民个人的经济交往和投资理财活动日益频繁,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对银行服务的方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作为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这种变化,从产品的设计、交易的安排、营销渠道的优化来满足变化的市场,争取主动,赢得客户,赢得市场。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金融对外开放逐步加快了步伐,商业银行业务的重心向个人金融业务转移,个人金融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表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对城市居民进行的家庭财产调查结果显示,金融资产成为仅次于房产的第二大家庭财产,户均金融资产为7.98万元,占家庭财产的34.8%。城市家庭户均人民币资产为7.37万元,占金融资产的92.4%,其中储蓄存款又以绝对优势排在了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首位,户均5.12万元,占人民币金融资产的69.4%,其次是股票和国库券。随着居民个人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意识的增强,居民个人已不再满足于储蓄存款这个单一的投资渠道,而是积极寻求新的资本积累方式,个人金融业务在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应运而生。

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尚不发达,与西方国家相比,品种仍显单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较快,各国企业的资金筹措逐渐由过多地依赖从银行借入的间接融资型转向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从金融市场筹集的直接型。在这样一个金融变革的过程中,以传统存贷款为中心的银行业功能逐步发生转变,银行不再仅仅是从前单纯的存贷款中介,金融服务加速向以居民个人为主的业务战略转型,并成功实现了企业盈利结构的调整优化。由此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比重逐渐涨到50%以上。如截止2003年底,美国全部银行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及其他个人贷款的总余额达2.13万亿美元,占全部自营贷款的52%。2003年花旗银行集团、恒生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的个人银行业务利润贡献分别占到总利润的69%、51.25%、54.4%和46%。

此外,国外商业银行还不断研究开发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业务范围因个人需求的不同逐渐涵盖社会生活各层面。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减少资源浪费,世界上著名的商业银行都纷纷成立个人金融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为私人客户提供全面、广泛的服务。与此同时,电子化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重大变革,银行也一改以往单纯靠机构扩张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模式为多渠道服务方式。各银行纷纷开设网络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等,在银行和广大个人客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了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

三、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比较分析

(一)国外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优势分析

1.个人金融负债业务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1、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大众投资理财观念等的变化,使得中间业务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本身“低成本、高收益”的优势为商业银行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据统计,2004―2009年,我国5家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翻了一番之多。

(注:国有大型两业银行指工、农、中、建、交;股份制商业银行指招行、深发展、兴业、浦发、华夏、民生、中信、广发、光大、浙商。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不包括农行。)

2、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

相较于西方银行业的发展,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步较晚,并且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一直是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水平30%―50%,更有甚者达70%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仍然较低,在2009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7.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比重更低,为9.8%。

3、中间业务市场集中度高

市场集中度是一个反应市场结构的指标,衡量了整个市场竞争程度的高低以及效率水平的大小。市场集中度越小,表明整个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有效率。在本文中,以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10家股份制银行共15家银行为整体,CR5表示5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交)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CR4表示4家(其中2009年是工、中、建)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15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由图2可以看出,市场集中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2004年、2005年CR5分别为91.6%、84.5%,2004年、2005年CR4分别为86.7%、78.5%,这反映了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竞争程度还较低,基本上处在几家大型商业银行垄断的状态。另一方面,CR5、CR4两者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了随着股份制银行的迅速发展,中间业务的大力开展,市场竞争程度趋于激烈,市场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状本身即是问题的反应,从上述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中可窥其一斑,如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较低,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除此之外,本文进一步阐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

1、中间业务服务收费无序且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服务收费价格的严重偏低。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中的有关结算收费标准,这一标准严重偏低,一笔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甚至抵不上银行因此而付出的相关费用,不能体现出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而只能看作是为维持其他信贷业务,吸引、维持客户所提供的一种增值服务。另外,其他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或者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

2、中间业务创新不足,技术含量不高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已达260余种,但实际运用的品种很少且层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和业务等劳动密集型品种方面,技术密集型品种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推行的中间业务已达2万余种,可谓范围广泛、种类繁多,涵盖、结算、担保、融资、咨询、投行和金融衍生等众多领域。

3、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自由化的发展,竞争逐渐趋于激烈,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产品若要赢得市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即成本低廉或者存在功能、形象等的差异。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品种同质化现象严重,他们本身获得的市场占有率是靠其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的,并且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处于被动地位,如部分中间业务产品的销售是靠“搭售”来完成的,贷款客户若要取得银行贷款,必须接受该银行提供的部分中间业务,如、信用证、资产管理、理财产品等,随着银行业的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依靠这种优势不是长久之计。

4、中间业务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手段落后

中间业务的发展、创新和营销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广、掌握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备金融、法律、企业管理、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而我国现在对这类人才还比较匮乏,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在外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与此相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商业银行现有的队伍素质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与中间业务创新,尤其是与新兴中间业务创新的要求差距较大。

5、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现在与未来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其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在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科学有效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的情况下,出现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并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从而影响中间业务的开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1、转变发展中间业务的观念,提高认识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各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必须提高认识,不能仅仅把中间业务看做一种附属业务,必须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统

一思想、转换观念,从商业银行战略发展的高度上认识拓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协调发展各项业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工作中,上至总行领导层,下至分支行员工,要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沟通功能,创新中间业务产品,迎合市场需求。

2、加大资源整合,增强创新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层面,而低成本,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尚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尤其是要不断拓展中间业务品种,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综观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的拓展,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其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制度,使得中间业务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现阶段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以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下属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客户资源共享,品牌资源共享等,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吸引和稳定客户;同时,也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增强整个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完善中间业务定价机制,规范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加剧和银行利率管制的放松,商业银行产品的定价自进一步扩大,实施服务收费亦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服务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和政策,既有利于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提高银行的服务水平,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又能提高银行的收益。

4、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建立专业的中间业务员工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金融、法律、财会、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了解中间业务的最新动态并参与到业务创新中来。同时,银行也要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5、实施差异化战略,创造品牌

差异化是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目前中间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银行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差异化战略更为可取,各商业银行不能看到市场需求什么就开展相应的中间业务产品,而要量力而行,结合银行自身的各方面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SWOT分析,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品牌,增强对顾客的吸引力以及顾客对该行的忠诚度,以致达到以品牌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拓展。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探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及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顾客为对象,按照顾客的投资目标及其现有资产、收支状况、风险应对能力及心理趋向,形成的一套以个人资产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区别人生各阶段的财务安排,并在此过程中提供一些相对当前阶段具有针对性及差异性的理财产品和服务。

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源于上世纪90年代,1995年招商银行首先在国内推出集本外币、定活期存款集中管理及收付功能为一体的“一卡通”,成为国内第一家具有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银行。随后,中信银行、建行、工行等国内知名银行也相继推出个人理财产品。进入新世纪,随着投资工具多样化,金融产业的限制放开,个人理财业务又有了新发展。当前的理财业务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通存通兑、自动转账等储蓄类服务;二是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个人融资类服务;三是利用理财户头进行股票、债券、基金等的投资服务;四是理财规划服务。从以上发展可以看出,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二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理财问题的深层探究

(一)国家金融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

在国内,限于金融政策,银行业分业经营,金融业按产业分业,即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分为不同产业,这无形限制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拓展,同时也成为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无法逾越的制度。银行只能但却无法涉足证券、保险、基金业务,而代销保险、买卖债券、外汇相当于在替别人"打工",只有劳务收益,而无经营效益。而且银行无法从根源上确定这三种投资的回报和风险,只能被动做一些研究分析,这对市场运作是缺少实施力的,会导致商业银行产品的创新范围和程度都相当局限。国内各家银行现在做的也只是对储蓄产品进行功能扩展,把存、贷新产品组合起来等业务。

(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数目众多,但基本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理财服务基本是转账、、代收代付等简单业务,而对于国际上主流的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让客户获得增值收益的综合性理财服务涉足很少,使其无法根据客户的相关需求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开发的新产品也多是对存贷业务及中间业务的简单组合,或是将一些产品简单捆绑,产品缺乏深度,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商业银行主动营销意识缺乏

客户对理财产品的认知度不高,影响了理财业务的推广。在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市场开拓意识薄弱,仍习惯性等待客户送上门,主动出击及开拓市场意识不强。理财经理及银行职员也习惯于等客户过来咨询,缺乏主动了解客户,及时获取理财产品需求信息的能力。因此,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未能形成完全的市场与客户导向的营销理念。

(四)银行个人理财服务门槛设置较高

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服务大多有较高门槛,我国商业银行设定了底线为50万元人民币。银行“理财热”来自对高端客户市场的期望,理财服务是各家银行抢夺高端客户的首选战略。但据调查,家庭月均收入在5000到8000元的投资者对投资产品的意愿表现最为强烈,他们更希望有专业理财顾问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理财计划。而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服务却门槛过高,让这些中小客户望而生叹。

三、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发展对策

(一)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分流,改变传统赢利模式

将客户分流,引导高端客户进入个性化理财服务,对于大众客户可提供大众化理财服务。面对大众客户,商业银行可采取加大银行帐户,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这四类业务的产品纵深度,增加产品规格,以更好适应他们的个人理财需求。另外还可开创新的盈利模式,借鉴第三方理财机构,统一进行非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中心可允许保险、证券、基金等产品在中心上架,由理财中心收取上架费并统一由理财经理针对客户制定理财规划,让客户自行选择理财产品。

(二)加强理财产品开发、设计和创新,提高商业银行收益率

进一步完善产品开发设计,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在理财产品的结构、期限、流动性、安全性、收益率等方面做文章,使个人理财产品达到低风险、高收益、高品质的市场形象,同时应采用更加合适的方式说明理财产品的收益,以及对其风险进行量化,提升客户对个人理财产品的信赖度和忠诚度。

(三)完善客户风险评估、产品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制度

从事理财业务的商业银行在营销理财产品时,应向投资者告知详细的投资计划、产品特点及相关风险;商业银行要在产品销售时将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以及有可能的最不利情况告知客户;商业银行要定期向客户披露投资状况、投资表现、风险状况等信息。发生重大收益波动、异常风险事件、产品赎回、客户集中投诉等情况,各商业银行要及时报告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综上所述,个人理财业务符合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银行应对内外部竞争的要求,也顺应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将成为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个人理财市场,银行只有认真分析自身不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业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组合与创新,规划出适合客户的个性化的理财方案,满足各个层次的客户资产增值、保值的需求,这样商业银行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赢家。

参考文献:

[1]蔡亚蓉.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

第8篇

四大要素推动在线产业链金融发展

工业4.0发展奠定产业基础。工业革命与金融发展历程表明,金融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同时,工业组织与产业调整均带来金融的创新、激烈的竞争与产业的繁荣。目前,信息与制造融合的工业4.0,促进产业组织变革,制造网络化与敏捷化形态等推动对公金融服务对象向企业群演变,在线供应链数据采集与信息决策基础逐步完善。

监管政策营造宽松市场环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互联网为技术载体、放宽金融经营牌照投放准则,通过金融手段推动市场活力思路日渐清晰,央行等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支持,政策约束的放松,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在线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实现。

技术变革强化金融服务手段。互联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企业融资行为转变等推动对公金融服务形式向关注新技术下企业金融体验转型。此外,银监会成立普惠金融工作部,提升其对金融信息化的重视高度,积极引导网络金融稳健发展。

市场竞争催生业务转型动力。运营成本压力、客户资源整合红利双向驱动商业银行对公金融经营模式向在线供应链发展迁移,平安、工农中建等已初尝成果,核心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跟进。金融创新、市场专业化竞争、核心企业融资去中介化等推动对公金融服务营销方式向基于供应链的综合服务能力转变。

产业链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市场规模为基础,结合金融监管政策、技术变革与市场竞争等多维因素驱动,商业银行在线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信息与业务接口,通过结构性短期融资产品,实现对企业群基于核心企业贸易业务的信贷需求的资金供给,其业务布局与实践不断加速。平安银行达成意向性协议的核心企业12家,与海尔集团已进入实践业务推广阶段,并推出橙e网专业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华夏银行、交通银行与核心企业联通公司合作,对其上下游企业完成授信1521万,业务启动两月内交易207笔,合计投放442万元,招商银行与200多家核心企业形成战略合作,累计发放授信1000多亿元,农业银行基于网络贷款业务已完成与两家核心企业合作;在业务积极开展的同时,市场潜力普遍认为不容忽视,以工商银行为例,其核心企业1600多家,仅前50家关联上下游企业有20多万家;中信银行始终将产业链金融业务作为公司战略核心业务加以推动,产业链金融累计融资额度在近几年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截至2014年年末,供应链金融业务授信客户数8774户,融资余额2511.89亿元。

在线产业链金融实现四大转变

在经历大型企业主导财务供应链、商业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之后,受信息技术推动,在线产业链金融实现提高各方信息对称性、降低产业链融资成本、提高产业链资金利用效率、提高融资响应速度、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解决业务关联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等优势。较传统供应链金融,在线产业链金融完成四大转变:一是可视性与规模效应显著增强,服务组织集中化与服务能力分散化,行业、运营方式不断细分;二是从单一中小企业少频次投放与属地化管理转变为多频次多企业投放与异地化管理,实现商业银行服务模式、风险构成、管理成本以及服务效率等重构;三是多主体参与并基于企业运营行为分析的不确定性成为信贷关注的要点之一,如付款期限等,信贷柔性策略与市场势力影响下信贷扩散效应发生转变;四是从关注风险补偿转变为关注基于核心企业信息窗口(可量化信息)及相关经营信息分析支持的信贷方式转变,即点式信贷支持到链式信贷支持、信贷投放路径迁移发生转变。

业务模式分析

综合业务参与主体、信息获取载体以及业务市场控制主体,目前,我国在线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可归为如下四大类别。

商业银行主导基于生产组织型核心企业业务模式。综合商业银行在线产业链金融与商业信用对企业融资的替代关系,当前商业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ERP数据对接,通过基于核心企业信用背书,沿商业信用路径,对上下游提供基于订单、应收账款等债项的在线信贷服务,目前该业务模式同质性较高。

作为在线产业链金融发展初期,其特征表现为:第一,业务路径体现为对核心企业的商业信用替代;第二,服务产业链较短,通常为核心企业的一级上下游企业;第三,金融服务产品简单,以提供信贷服务为主;第四,服务对象为中小企业,受融资能力与业务关联因素,大型企业并不采用这一模式;第五,商业银行规模与服务能力对等,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融资需求总体规模相对等,即大型商业银行服务特大型或大型生产型企业为主,股份制银行服务大型或中型企业为主。

贸易组织型核心企业主导业务模式。贸易环节是推动产业链商品流动的关键环节,也是产业链金融服务的核心节点之一。产业链视角,前端贸易体现为大宗商品,涉及综合类贸易平台与专业贸易平台;中间环节完成生产企业配送的物流平台;后端贸易平台主要表现为电商零售平台等。目前市场已有实践见表1。

综合看来,目前贸易型核心企业可归类为:第一,综合类大宗商品贸易平台,如天津物产等;第二,专业领域贸易平台,如陶瓷、钢铁、棉花、白酒、医药、建材等,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所释放的规模金融需求效应;第三,物流企业贸易平台,如出口型外运长航等;第四,电商销售平台类,如京东、苏宁电器等。

商业银行自建ERP云平台支持的在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权衡核心企业市场地位与在线产业链金融控制力,商业银行创建自有企业营运数据成为在线产业链金融服务业务发展新的切入点。形成一致的是,各商业银行均将目标客户定位为小微企业。平安银行虽然从小微企业入手,提供免费小型简版ERP系统,助力小微企业在线简易财务管理与进销存运营管理。通过与金蝶软件、凯塔信息等企业的合作,凭借32家分行在所辖区域(含二级分行和异地支行)已经成立了3318家城市商业合作社,服务合作社会员数量超过14万。南京银行与宁波银行也积极开展该业务,目前商业实践见表2。

非银机构参与的在线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以产业链中贸易中资产为债券标的,非银机构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对产业链企业融资行为,是产业链金融的另一种模式。信托开展产业链金融已有时日,通常采用核心企业产业链集合计划的方式,为核心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大型信托公司如建信信托、长安信托等均创立相关产品,与商业银行支持产业链金融模式不同,尽管非银机构所包装金融产品操作灵活性较好,但存在融资成本较高、响应速度较低、融资规模有限等不足等缺陷,详见表3。

发展前景

基于当前四大产业链金融模式,结合及未来一段时间较为宽松的监管政策,从客户关系、客户群体、核心资源、关键业务、价值服务、成本结构、重要合作、渠道通路、收入来源等商业模式关键要素出发,预判在线产业链金融业务模式未来将呈现如下四大情形。

商业银行主导基于生产组织型核心企业业务模式分化,核心企业产融结合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配置共存。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准入放松,催生大批类金融机构,渠道通路与价值服务在业务中的权重收缩,竞争加剧使信贷投放不再是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核心竞争资源,对核心企业影响力逐渐下降。从核心企业角度来说,核心企业基于对上下游产业链的业务控制力、信息采集优势等,其资金获取方式一方面可通过银行信用获取低成本资金,对其上下游企业商业信用额度与期限的再调整;另一方面自建融资渠道(企业债、P2P融资平台)获取低成本资金,通过应收账款或存货融资、设备租赁等提供金融服务,美国Caterpillar、UPS、GE业务实践已有时日,国内核心企业资本化运作备受关注,以国机集团为例,基于其工作报告设定90%的资产证券化率目标,国机资本公司将成为继机械制造、工程承包、贸易与服务三大板块并列的第四大业务板块。产业集团建设P2P平台已有眉目,海尔集团构建海融易平台、熊猫烟花成立银湖网;可以判断的是自建融资渠道由于融资规模与平台运营成本与市场影响力维护支出的不匹配,最终将促成产业集团通过股权参与等方式形成联盟,完成联盟式P2P直融渠道建设与维护。

尽管商业银行影响力下降而核心企业市场金融控制力增强加速业务模式分化,但受资金规模与风险管理水平,其对自身金融市场的控制能力有限。就资金规模,受融资杠杆不得超出资本净额的50%约束、且贷款投放集中度要求较高,即同一借款人贷款余额不得超出资本净额的5%。约束要素将决定核心企业产融结合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配置共存。

贸易组织型核心企业主导业务模式将得以强化。贸易结算平台对交易商集聚能力的不断提升,核心资源与价值服务将不断强化,从而推动金融机构重要合作的加强。与生产型核心企业拥有资金流动性不同,贸易组织型核心企业受交易额较大使其金融服务主要依托商业银行。同时,贸易型核心企业应该成为商业银行在线产业链金融发展重点,核心企业选择与准入尤为重要,由于业务模式信贷服务基础依旧为仓单质押与平台信息担保,因此关键要素依旧没变,首先,价格波动性与趋势;其次,物资仓储管理规范性、动态库存管理――物流配送等标准化,第三,交易平台市场影响力与控制力,但线上管理形成的信息质量与道德风险会进一步增强。如何设计、整合大型贸易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贸易结算融资需求与风险管理,对巩固大型客户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对电商贸易平台,小额高频结算、信贷需求与其消费无缝咬合,其自建金融消费公司核心资源优势明显。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营业收入;信息咨询;信托理财;资产证卷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7-0003-02

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众多利润增长点中,中间业务已成为一项新的来源,成为商业银行为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有效吸引顾客的一大重要法宝。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份额逐年增加,品目繁杂的创新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不同,中间业务风险小、种类广,产生的收入在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日益上升。

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1.1 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有资金

在办理中间业务时,商业银行并不直接运用甚至不运用其自有资金。例如结算业务,结算原则之一,就是“银行不垫款”,指办理中间业务的结算业务时商业银行不使用自己的资金。如果商业银行以现金提前结算业务,该业务将成为一种资产业务而不再是中间业务。例如,结算放款可被视为一种现金结算银行提前结算,显然是解决贷款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不直接运用自有资金,却要间接地运用自己的资金。像贷款承诺,商业银行必须保持更多的流动资产以能够随时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即使在答应了向客户贷款后没有必要马上垫款。

1.2 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

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通常不构成表内资产与负债。作为一种资产负债之外或不直接占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办理资产业务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一般不直接反映出来。

1.3 中间业务种类多、范围广、风险低

中间业务涉及范围广泛。传统中间业务如结算、汇兑等,类业务如代收代付等,担保类中间业务如融资保函等,承诺类中间业务如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近年来,随着金融国际化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飞速发展,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如信息咨询、信托理财、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中间业务品种越来越丰富,就银行内部而言覆盖各个业务部门,就外部市场而言涉及到了货币、信贷、证券、期货、黄金和外汇市场,业务范围广泛。

1.4 中间业务是一种收费业务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通常以收取手续费、管理费的形式获得收益。因为不直接参与信用活动,中间业务无法以利差形式获得收益,通常他们只能以收取手续费来获取收益。这也是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特征。

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不利因素

2.1 产品种类少、质量低、范围小,并缺乏支柱产品

由于独立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实施,很多的资产负债表业务发展受到限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业务品种少,主要局限于国际业务的国外保证业务,如安全验证业务、备用信用证、机密的商业业务和一些低级别业务,银行为了抢占更大的市场,许多业务实行免收费服务,甚至自掏腰包。

2.2 缺乏表外业务创新激励机制,创新动机模糊

由于我国创新主体的错位以及整个社会思维方式和西方不同,未完全形成“服务这种行为也应该有报酬”的概念,而我国微观创新动机也极其模糊,鉴于传统的定价模式,出现了许多无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金融创新。

2.3 缺乏创新人才

金融创新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相比,中间业务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而高素质人才又非常短缺。尤其是那些不仅了解市场还了解银行经营管理,不仅可以开发设计新金融产品还会融汇资本业务,不仅会操作电脑还会市场营销的人才。而且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中间业务产品开发自发性不强、对市场需求分析不足等问题。产品的重复性开发造成了研发成本的浪费,再加上产品本身也缺乏亮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中间业务产品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建议

3.1 提高创新能力、增加业务品种、拓宽收入渠道

创新是关键。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一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充分研究中间业务市场,细分市场并选择可满足的需求市场,针对这类市场不断设计出成本低、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的的中间业务品种,尤其是创新科技含量高、难以模仿的产品交易业务组合的金融产品。

不仅如此,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还应根据其发展在不同时限细分市场,结合中间业务品种的特点,推出新的业务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各类需要。最后还要加快商业银行的电子化建设,实现中间业务的软件和硬件环境有效优化以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3.2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与金融信息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增加资金投入对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有显著功效。

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网上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地手段。在发展中间业务时,银行应更多发展信息化程度高的品种,增强中间业务的科技含量,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为有效地手段。

3.3 健全机构,强化中间业务的管理

中间业务由于自身的特点是品种多、范围广、管理相对复杂,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来推动管理它。该组织负责研究新的细分市场,开发设计新的适合的业务品种,利用市场营销组合来宣传和推广这一业务品种。除此之外,对整个中间业务管理还要进行协调管理并与社会其他部门相联系。

为配合组织的管理,还需建立起综合考核体系以便科学合理地考评中间业务。将发展中间业务的种类、数量、直接收入作为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各级领导和员工之间进行年度责任目标评价,以调动他们促进中间业务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中国金融[J].调查统计司,2005,(14).

[2] 才宏远.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5,(14).

[3] 何养华.制约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建议[J].金融参考,2005.

[4] 朱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08.

[5] 曾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海南金融,2006.

[6] 唐双宁.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银行竞争力[J].2001.

[7] Shostack G.L.How to Design a Servic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1.

第10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银行改革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电子商务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金融突破了10万亿元,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社交网络、移动互联正逐渐成为普及化、大众化的交易形式。这一发展趋势必定会对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方式造成冲击。因此本文选择该题目作为论题,试图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以及商业银行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威胁而可以采取的措施。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6月,阿里旗下的支付宝支付平台和天弘基金集团进行合作,联合推出了一项闲散资金的增值服务――余额宝,这一突破性的举动成功将用户的零散资金进行汇总便于进一步利用,这一资产主要用于购买天弘基金的理财产品,由于其资金规模达到了100亿元,凭借其巨大的资金额,余额宝一跃成为国内基金行业的佼佼者。一时间,互联网金融成为了各财经媒体、学术论坛最热门的话题,学术界和实务届人士对互联网金融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的寄生虫,通过侵蚀银行利差盈利而获得利润,另一部学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新时代的产物,必将对银行改革与转型带来重大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给中国金融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资产业务带来冲击

互联网金融逐步向传统金融业进军,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会给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带来巨大冲击。互联网在其交易方式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贷款流程简便,资金供需双方在实现资金配置方面的成本非常低,交易费用较小,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进行交易,省时省力,交易过程流畅,不需要耗费双方太多时间和精力。

(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负债业务带来负面影响

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军团”正在以迅猛的速度崛起,由于其使用方式灵活,又具有短期结算、使用方便的优势,大量淘宝用户将闲散资金存于余额宝进行投资理财,这无形中就攫取了传统银行业的存款资金。银行由于先天的弱势,难以在经营效率上达到阿里巴巴一样的灵活高效,也难以获得余额宝超高的年化收益率,因此银行业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要被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所威胁。

(三)互联网金融影响了银行中间业务

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在不久的将来,存款和贷款利率必将放开,这将进一步减少银行的利差空间,这也对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收受手续费、结算、收费等,但是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的中间业务进行了分流和替代,主要表现在网络购物费用的支付和结算方面和互联网金融设立的各种保险、理财业务。

四、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弊端

银行主导型间接融资体系与垄断竞争的经营环境影响商业银行贯彻创新、服务的文化理念。在我国的金融资产结构中,银行资产占整个金融资产总量的72%,股票资产占13%,债券资产占14%,其中公司信用类债券占比尚不足五成,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

(二)大数据的缺失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金融主体可以获取更加丰富全面的客户交易信息,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具有非常优越的竞争优势。然而,商业银行受到传统管理机制形式的限制与束缚,在用户数据挖掘方面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模式中采用的数据处理方式较为滞后,所获得的信息质量和信息的数量也不尽如人意,很难达到大数据环境下的标准化处理与计算的精确性。

(三)业务流程的繁琐

商业银行的信贷流程繁琐,审批时间过长,且审批所要求提供的材料冗繁不同,费时费力,然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贷款可以实现在线申请,没有人工审批即时就能到款到账。传统的商业银行过度依赖银行实体网点,繁琐僵化且复杂的内部流程是大量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优质服务的最大障碍。

五、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政策建议

从当前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是不可逆转的发展防线,这一发展趋势正在深刻改变金融业态,并终将导致传统商业银行进行深刻的改革,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拓宽思维,推进用户体验

从运营的战略方面寻求突破,将传统网点中的营销业务和移动互联使用者的推广有效联接起来,实现有效地整合,取长补短,填补空白。应当积极参与网络金融的活动,运用更加宽广的网络运营思维吸引客户。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分类,细分客户类别,在移动电子银行软件上多利用专门、丰富、细节化的金融服务家化,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需求。

(二)联合网上和网下业务,实现整合

从整体业务结构方面寻求突破,实现网上和网下金融业务的整合。一方面,整合资源将充分利用传统的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除此之外,在线金融、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网络众筹融资平台的方式整合新兴技术,将会有助于形成线上处理业务的运营形式。

(三)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强风险防范

网络金融环境下,传统商业银行依据实体办理业务的优势被打破,商业银行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银行业应向网络金融汲取营养,依托新时代的计算机技术谋求发展,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制定风控措施、提高网络效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系统,以减少风险蔓延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洪娟.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武汉金融,2014.3:8-11.

[2]鞠桂玲.网络金融环境下会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实务,2013.5:86-89.

[4]曾才生.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圈地运动”与传统零售银行转型[J].求索,2014.3:50-54.

[5]褚蓬瑜,郭田勇.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演进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5:19-29.

[6]袁博,李永刚,张逸龙.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67-72.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核心竞争力 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不断推进向着世界贸易组织作出的承诺的方向发展的日程,在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性,它是商业银行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探讨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状,最后提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一)资源

商业银行资源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在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广义而言,资源应该包括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所有优点和弱点,但是应该对资源与能力的区别进行考虑,对于购车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展开分析,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的资源怎样变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而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本源,而对于商业银行资源怎样转化成优化配置的问题没有相关性。后者应该在能力的范畴之内。

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是商业银行的两个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研发活动、生产、无形资产、资金和内部信息系统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源中;而个人客户、研发机构、政府和单位客户等金融同行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外部资源中。外部资源也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影响,对外部资源开展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提高。

(二)能力

资源条件相关性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在资源效率和有效性方面的使用表现出的差异很大。所以,就商业银行来说,怎样才能利用资源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尤为关键的。如果要使商业银行获得成功,不仅要求它们具备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还要具备一些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和使用的能力。在进行企业组织的受,要对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这样使得目标的才能和技能符合标准,由于它是企业组织内部所特有的,所以必须在组织内部发展,很难进行模仿和转让,跟企业的无形资产一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不好进行模仿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源现状

就企业基础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企业基础是比较差的。因为我国实行了许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无法很好地开展资源配置,产权也不是十分明了,管理也落不到实处,许多企业在对银行资金进行利用时,效率是非常低的,因而使得很多的坏账、呆帐形成,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到很大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就金融监管而言,央行设立了跨省区的大区分行,组织体系也慢慢完善起来,但是人民银行应有的超然独立的地位却没有建立起来,金融监管体系也没能很好地建立。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国内市场和金融环境变化速度加快,外资银行业涌入进来,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在发展变化的环境当中,怎样把这些外部资源运用好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商业银行能力现状

1、总体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银行竞争力的水平。以2000年为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税前利润最高的中国建设银行为10.25亿美元,仅为花旗集团的4.85%。资本利润率除建行7.6%,超过6%外,其余均未达到6%。而按《银行家》杂志对2000年商业银行的排名,资本利润率较高的前10家银行其资本利润率在52%以上,平均为61.4%,资产收益率排在前10家的商业银行其资产收益率都在6.29%以上,最高达18.78%,平均为12.23%,国有商业银行更是无法望其项背。2000年员工人均利润率中国银行最高,为4070美元,而花旗集团为91930美元,美洲银行为82590美元,德意志银行为63690美元,都大大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上各类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充分说明与西方跨国银行相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偏低。

2、业务能力

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发展不平衡,资产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占到总资产的80%,主要是对农业、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方卖弄的生产性贷款,对居民开展消费贷款在所有的贷款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非常低的比重,中国银行为18%,建设银行为5%,工商银行为6%,农业银行为3%,中间业务的汇兑和结算业务是比较成熟的,和咨询业务才刚开始开展,别的中间业务也十分落后。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近十年以来,信贷收入所占的利润比重每一年都在下降,加上业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利润增长点很多,中间业务的收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它是符合规律的。

3、创新能力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把客户作为中心的机制和体制,动力和压力有所欠缺,普遍进行创新的能力也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银行间的竞争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水平。为了使存款更多,把规模扩大,银行不惜把成本降低,变相提高利润,甚至把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作为代价,用贷款来进行揽存,使资产负债比例得到突破,采取这些欠缺合理性的方式不仅不符合银行的经营目标,而且使银行的经营风险扩大,而且使金融秩序受到很大程度的扰乱,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也比较恶劣。这正是金融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

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等的方面跟西方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根据国内外竞争状况的具体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商业银行亟待完成的任务。

三、培育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细致划分市场,把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确定下来

在当前状况下,商业银行首先应按照自身的特色把目标市场确定下来,按照目标市场的现实状况,把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出来。如国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比较,非常具有实力,网点和资源都很多,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已在人们心中树立,所以在竞争比较大的集团项目和个人金融业务上的优势非常明显;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对自身可以调整的经营机制和快捷的效率进行利用,以取得客户的青睐,这样也可以促进自身竞争力度形成,最终获得经营的成功。

(二)对资源进行整合,把商业银行的资源和能力积累起来

除了核心产品之外,银行如果缺乏产品支撑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便无法显现出银行的产品功能,也很难真正体现出客户的价值,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这样长期的竞争优势也显现不出来。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长时间积累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能力进行核心竞争力基础的培育,把各种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确保银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很好地进行银行核心能力链的打造,这样促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应该谨慎地进行选择,确保核心竞争力载体的优化

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最后的表现形式,但是并不是全部的产品都可以把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银行的竞争优势可能体现在成本、服务、业务品种和效率上,对产品重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银行发展方向的不同:商业银行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的载体选择,最终在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势上有所体现,要在很多的资源中,把符合自身发展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资源中的重要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作为长期展开竞争的载体。

(四)不断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创造价值目标的周围进行的不断而有意识低创新、超越和学习,在自身失败的经验和错误当中不断地反省和总结的结果;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边界的融合和知识市场的逐渐扩大,这样的学习和吸收便成为了能够把核心竞争力维持住的重要条件。所以,银行要主张持续性地学习,把建立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相互密切配合,这样把集体智慧发挥出来,让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获得知识传播的环境,把成员的才智和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当中,对关键目标因素进行不断调整,使得银行长期竞争的优势得以维持。

参考文献:

[1] 房中平.强化优质服务 提升核心竞争力[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2] 卿定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 求索. 2010(03)

[3] 潘耀明.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 商场现代化. 2008(03)

[4] 谢京,吴育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三维评价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5(09)

第1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2001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指出:“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中间业务也可称为中介业务、业务。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办理资产负债业务中衍生出来的,是一种资产负债之外的业务,所以又称表外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一直在迅猛地发展,业务品种不断增多,业务收入总额不断增长,业务收入比重也在快速上升,但大部分未超过20%。据统计,比例最高的为中国银行,2008年达到收入总额的18.78%。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自1980年以后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银行业由20.4%上升到35.9%,美国银行业由30%上升到38.4%,英国银行业从28.5%上升到41%,其中一些大银行的比重超过70%。可见,我们的中间业务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也应看到我们的发展空间也很大。

二、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一)观念制约

1、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不重视中间业务。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受体制、观念、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的制约,没有对业务进行明确的定位,只重视开拓存贷款业务,把主要创利点放在资产负债业务上,只把中间业务作为存贷业务的一个补充。甚至有些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业务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将其作为拉存款、抢客户的“赠送品”,甚至有的员工对有统一收费规定的项目也不收费,而是拿收费送人情,没有通过规范服务带动社会公众树立金融有偿消费的意识。

2、银行客户在思想理念上不接受中间业务。实践证明,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配合。但是,大部分银行客户习惯于“免费大餐”,难以接受“有偿服务”。由于客户在计划经济时期对银行功能的误解,银行客户还没有把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看待,仍然认为商业银行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行政机关,对金融部门实行有偿服务的观念尚未树立;同时,由于部分银行在中间业务办理过程中随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不收费甚至垫付资金,使得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正确认识,不能接受中间业务收费。

(二)政策体制制约

1、发展政策不足。目前,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政策文件仅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两个文件主要侧重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要求,即将商业银行办理的中间业务界定在一定范围内,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按照人民银行的规定办理中间业务,否则将受到处罚和制裁。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间业务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操作性,必然会制约中间业务的创新。

2、收费政策不完善。现行中间业务收费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国家计委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定价目录》、《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支付结算办法》和《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中。从其内容来看,规定很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可操作性差。到目前为止,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定,对中间业务的收费缺乏统一明确的约束。

3、经营模式有限。《商业银行法》第43条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金融监管,能保证金融业的整体稳定,但同时也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开拓的空间,尤其限制了中间业务在股票发行与买卖、基金管理、资产管理、保险销售、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等业务领域的发展。

(三)人才和科技的制约

1、人才制约。中间业务是银行的高技术产业,集人才、技术、机构、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作为知识密集型业务,中间业务涉及到有关银行、保险、税务、证券投资、国际金融、企业财务、法律、宏观经济政策、信息技术等多个知识领域,从事中间业务开发与经营的人员,在具备这些知识的同时,要求有敏锐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以及较强的公关能力和较广的社会关系。而目前商业银行正缺乏这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企业信用咨询业务难以得到迅速发展。

2、科技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科技化程度低,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收付和同城清算系统,但这些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各家银行支付系统往往各自为政,例如信用卡,仅在少数大中城市实现“联网联合”,没有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一卡通”;客户服务系统滞后,部分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家庭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的开展受到较大限制。

三、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更新传统观念,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首先,商业银行管理层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把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获利的重点来抓;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商业银行要采取必要措施,利用一切手段,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再次,要加强舆论导向。人民银行要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做好正面引导工作,使社会大众树立金融有偿服务的意识,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丰富中间业务品种,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力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重点是传统的中间业务,这些业务耗费成本大,而收入低,针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中间业务。例如,对于咨询类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一般是不收费的,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策略,在这方面的中间业务收入是相当可观的。理财类中间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侧重的方面,如代客理财,不占用自身的资金,风险相对较小,银行不用投入大成本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类似于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加大技术投入,注重中间业务人才培养。加大技术投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间业务从业队伍对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中间业务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装备和人才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加大技术投入,力求建立起先进的电子化网络和资金清算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和引入优秀人才,为中间业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现代商业银行要求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能充分挖掘和调动员工的潜力。

(四)尽快完善政策制度建设,为中间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能够成为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银行三大业务之一,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分不开的。西方国家《银行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等一整套的体系对银行中间业务有详细而全面的规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经验,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尽快明确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与国际接轨,转化成真正的混业经营,这样才能极大地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空间,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真正激发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动力。另外,金融管理部门应尽快出台进一步完善中间业务管理的细则,健全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使对中间业务的监管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还要发挥银行业同业协作的积极作用,推动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对中间业务收费等问题达成一致,创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防止恶性竞争。

(作者单位:河北银行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金香花,刘钰.浅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