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的成效

劳动教育的成效

时间:2023-07-03 17:57: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的成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的成效

第1篇

一、基本情况

今年的劳动教育宣传月活动以大力开弘扬劳模精神、抗议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发广大学生以奋发有为的进取状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以“爱劳动、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为活动主题,我县*所中小学,*名中小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主要通过广泛宣传、创意制作、成果展示等形式开展了此次劳动教育宣传教育月活动。

二、主要做法

(一)认真部署,明确要求。

*县教科局向全县各中小学下发通知,对自治区《关于开展2021年劳动教育宣传月活动的通知》中的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以及《自治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向各中小学进行了传达,并对劳动过程指导、活动材料上报等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

(二)各学校积极响应,确定方案。

各学校根据各学段学生年龄特征、针对实际学情,分年级选择了合适的项目和内容,安排了适度的活动时间和强度,确定劳动教育宣传月活动方案,并在各学校广泛宣传,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引领学生在劳动中健康成长。

(三)密切家校联系,保障落实。

为提高学生活动的规划和管理能力,各学校充分借力学生“家长”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与家长协同育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家长的陪伴与呵护,避免安全隐患。老师悉心引导,家长近身“助力”,学生亲身实践,使劳动教育取得实效。

(四)落实有亮点,活动显成效

1、疫情专题篇。关注疫情、积极投入“疫情防控”,成为全县中小学生成长的必修课。探究病毒来源、宣传如何科学防护、记录疫情人生百态、赞美勇敢的逆行者。学生们开动脑筋,做有创意的宣传海报、绘制防护漫画、制作“防疫”绘本;用手抄报记录在疫情面前迎难而上的最美逆行者,传递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小主播说新闻”、“诗朗诵”为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加油,为中国加油!

2、生活劳动篇。活动主题“ 家务小达人”、 “垃圾分类我在行”,低年级小主题“叠衣服”、“每天早早起床叠被子”、“整理我的房间”等等,让家里干净整洁;“护绿小卫士”让绿色净化心灵;“我是厨房小帮手”、“ 我和蔬菜交朋友”让一粥一饭表达对家人的爱;“一起来做老游戏”让亲情洋溢;“做时间的小主人”、“体育锻炼我最棒”让身体更健康。

3、设计制作篇。“居家小小设计师”、“变废为宝小制作”、“ 心灵手巧我在行”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纸张、布块、针线、盒子、一次性水杯这些小物件经过巧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创意物化能力。

4、艺术创意篇。“我眼中的秋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笔画出了秋意盎然的美丽新疆,也画出自己的童年、童趣、童真。有些学校开展了“写中国字,做中国人”、“一日一字抗疫有我”主题活动,孩子们以书法歌颂逆行的白衣战士和一线防护人员,实现了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5、实验探究篇。“生活中的图形”、“趣味小实验”、“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造力,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四、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劳动教育宣传月主题活动中,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教育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活动时间短,宣传力度不够,活动教育意义持久度不够。

2、劳动实践形式单一,大多集中于干家务、整理房间等简单的劳动形式。

3、社会劳动资源利用较少,没有拓宽劳动教育活动途径。

第2篇

——进贤县张公镇中心学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必不可少,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动实践意义重大。为此,我校在县教体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课程纳入校本科研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多招并举,建立劳动实践场所

1、以校园土地资源为依托,搭建学生劳动平台。

近年来,我们对全镇各校的校园空地进行调查丈量并有效地整合,组织师生开垦利用,有的种起了蔬菜,有的种起了花生。有的栽种了果树,各个学校利用劳动课及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校创收增收,为学校办学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2、以校外农业企业相联系,建立劳动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拓展户外劳动场所,让广大学生有更好的劳动实践机会,我们通过镇政府搭桥牵线,与学校周边两大农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让企业生产基地成为我校师生劳动实践的场所。一是与张公镇生态葡萄园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学生为他们剪枝、打叶、扫地块、摘葡萄、打包包装。二是与红壤研究所的农业场进行合作,我们派师生学习他们企业的劳动技术,然后按照企业的要求和布置,为他们的茶场摘茶叶,洗茶叶;为桔场培土、摘桔、过秤、包装,为杨梅场除草、摘梅。

3、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开辟新型劳动场所。

近日里,我们通过努力争取,得到了镇党委及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镇领导为发展学生劳动实践场所,从张庙学校围墙外划拨了三亩土地供我校师生建设蔬菜基地,指派了附近农民为我们作技术指导并帮助我们翻耕土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对增进我校师生的劳动实践,改善我校师生生活将有着重大意义。

二、以劳辅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增进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有效地发挥劳动实践的教育作用,使这一工作常态化,持续化,我校一方面成立了“学校劳动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下设劳动教研组和学科组,分班级依场地划出劳动片区,各片区指定责任人和指导老师。另一方面设立了劳动实践评价机制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制订了《劳动奖惩办法》、《劳动安全制度》、《劳动课程岗位职责》,要求做到“工作有计划,阶段有总结,过程有记载,活动有安排”。

2、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劳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课程的设计与管理,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力求达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取乐,以劳益美的综合教育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对每一次实践要精心设制,认真安排,严格实施。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欣赏劳动的成果,感悟劳动的伟大,认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义,在劳动中培养勤奋,陶冶情操,感受光荣。二是要从教育为农的高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同时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实践,启迪学生的灵感和智慧,增长学生的知识;三是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的运动功能,把握劳逸结合,劳思结合的规律,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效果;四是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快乐情趣,让学生在劳动的成功中享受快乐,在劳动的果实里品尝喜悦;五是要在劳动实践中设计曲线美、形象美、节奏美、成功美的动态情形,从而增进学生“美”的认识。

第3篇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刘云来

在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省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传统的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在多年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奋斗,我省城乡小学绝大部分开设了劳动课,教师、教研员基本配齐,骨干教师队伍也基本形成。下面仅就我们的工作谈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上好劳动课的保证

从我省这十多年小学劳动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劳动课,既然做为一门正式课程,理应抓实抓好,但实际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哪里的领导认识了、重视了,哪里劳动课的局面就好些,不然就差些。比如:哈尔滨市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并实行“一票否决制”,这就改变了劳动课被“挤、占、串”的现象,使开课率连续6年保持三个100%;大庆市也有个专门的班子设在市教委,专抓劳动课,结果是校校建立了劳动基地,保证了劳动课的场所;牡丹江市立新小学之所以连续38年狠抓劳动课不放,该校小农园盛开38年不败,是因为历届校长对劳动课都有正确的认识;绥化市农村欢喜岭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在劳动课中突出素质教育,配备3名专职劳动课教师,其中一名是省先进教师,使该校在“农科教”三结合的创建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召开了全省劳动课现场会,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我省小学劳动课开展的之所以很有生机和活力,是因为省教委有专人亲自抓。在国家颁布的《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省教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全省中小学把上好劳动课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这个文件制约全省各小学必须按课程计划,开满、开好小学劳动课。文件特别强调农村小学要建设好劳动教育基地,以为当地经济服务,培养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民。还强调城市小学凡有条件的也都要开创劳动基地,结合自己的特点,摸索出一套成型的小学劳动教育经验。

二、培训师资,是上好小学劳动课的关键

教师的素质及业务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省小学劳动课教师的配备、提高经过了一个艰苦的历程,目前已初见成效。我们第一步是争取配齐;第二步是力争配优。层层培训与省里培训相结合,在各地市逐渐形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经选拨评出省级优秀教师,并授以“最佳教师”称号。这就起到典型引路稳定“师心”的作用。

哈尔滨在这方面总结了“三落实一提高”的经验。一落实人员编制,二落实评优晋职的政策,三落实培训规划,突出劳动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牡丹江市立新小学,重视劳动课师资的配备,全校有5名专职教师,有4名技术专业人员负责小农园、小农场的全年管理。全校班主任教师都上劳动课,教自编教材,全校教师都参加劳动课的师资培训工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省里每年举办一次省骨干教师和各级教研员的培训会,重点解决教材和大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并负责总结交流劳动课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举办课堂教学观摩和赛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深受广大第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欢迎,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实实在在,学了就能用,及时又解渴。灵活多样的培训,我省层层都在坚持举办。通过“滚雪球”似的培训,既达到了全员提高,又培养和锻炼了各级骨干教师队伍;既活跃了学术研究气氛,又增强了学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提高了广大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素质,又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三、创建基地,是上好劳动课的必要条件

劳动课的特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创建劳动基地,使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全面落实劳动课的教学任务。诸多因素说明,劳动基地需要创建,需要多种形式,城乡有别,各具特色。哈尔滨市小学劳动基地有三种类型:一是建设综合劳动教室;二是在校办企业中创办学工中心;三是依靠区场联营,共建学农中心。牡丹江市火炬小学地处市中心,但校舍很大,既有专用的劳动教室,又有小农园、小林园,还有校办印刷厂,他们创造性地解决了学工学农基地。该校的经验我们在全省推广。目前,我省城市小学已有近1/2的学校建立了劳动基地,并以学校劳动基地、社会公益劳动基地、家庭劳动基地等形式,全面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目的。农村小学以“农科教”三结合,建设了以“三田一园”为标志的劳动基地。在劳动基地里,学生们参加种、管、收的全过程,学会实验和管理,成为传播新技术的二传手和脱贫致富的骨干。有的学校还结合本地的实际,自编实用技术和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经济科技发展前景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了安心务农的信心。

四、对上好劳动课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材建设教材历来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的主要凭籍。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标志教学改革的方向,又左右着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和作用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本着“一纲多本”的精神,我省很早就自编了一套城乡合用的教材,今年又将城乡分开编了。为结合省情和形势,还准备继续修订教材。我省有的学校还自编了乡土教材。大家都编教材是件好事,但是,要确保教材的质量,现在需要研究:①小学劳动课教材,要不要有个基本模式,即表述形式;②如何解决小学劳动课与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农业常识课、活动课、美术课、手工制作课、泥塑课等内容上的重复。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2、关于课堂教学由于教材的因素,使得劳动课课堂教学无章法,随意性很大。有人认为劳动就是干活、劳动就是教育、劳动就是出产品。应该研究一个比较明确的劳动课课堂教学结构框架,给各地劳动课教学建造一个基本模式,使教师和教研员对教学有个基本的遵循,知道什么样的课,像一节劳动课,而不是其他课。

第4篇

分析一下班会课的历史和现状,不难看出,班主任老师对班会课往往“操心”太多,放得不够,而要想使班会活动发挥它的教育作用,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活动,取得教育实效,就唯有把班会的自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提高学生在班会活动中的参与度。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而具体的工作要让班委会发动全体学生一起去做。一次有益的班会活动,它的教育性是贯穿于准备、开展这整个活动过程中的。

首先,让学生围绕学校教育中心自己确定班会内容,要求人人献计献策,如果被采纳利用,就授予“班级小主人”的称号。可以说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比如:围绕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提出了许多活动内容,有进行家务劳动的“今天我当家”和“家庭劳动卡”活动,有自我服务方面的劳动技能竞赛和包馄饨、野炊等劳动,也有关心他人的“为小弟弟小妹妹包书皮”、为老师做椅垫活动。还有服务社会的打扫公共场所,擦栏杆等公益劳动,可谓全面周到,丰富而充实。又比如:学生围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教育,提议读《吴江英烈》。学生们分成小组寻找知情老人,了解家乡英烈的故事,我和班委会一起设计了一堂生动的班会课--吴江英烈知多少。后来,这个班会活动获得了江苏教育杂志社举办的“三热爱班队活动”征文三等奖。可见,发挥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班会活动是卓有成效的。

其次,让学生组织主持整个活动过程,从内容的选择,节目的编排,程序的安排以及串联词的写作,全部交给学生,但老师始终参与,做好“扶”和“导”的工作。记得学校开展主题班会评比的时候,我班选定了“夸夸我们的家乡”这个主题,方案确定,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有走访老人、了解家乡历史的;有拍摄照片反映古镇新貌的;有搜集图片资料、名胜古迹材料的……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和学生一起“创作”快板,“改编”了有关歌词,使这个活动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又比如:为了祭扫革命烈士墓,学生人人自制了小白花、小花环,人人读一个革命烈士故事。有了人人参与的活动准备,活动时对先辈们的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了。班会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理解和创造性并因积极投入而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第5篇

一、留守儿童家庭劳动现状的调查

受数千年旧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深刻影响,在家长、教师和学生中还存在着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受教育不是为了更好地劳动,而是把受教育当作脱离劳动的特权。“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一般都是缺乏学习激情、学习毅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学校常发生的学生逃课、上课睡觉、碰到难题就躲、不愿意动笔瞪着眼睛呆看等情况或多或少与他们缺乏劳动教育有关。

二、指导留守儿童参加家庭劳动的策略

1、重视家庭教育,打工父母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以便于教育。同时要给孩子留有一定量的劳动项目,如打扫房间、洗锅刷碗、育花浇水等。根据年龄的特点,可安排在周末休息日进行洗衣、做饭等,培养其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如果条件不允许带孩子,则要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还要同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联系,共同商量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在生活等细节上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如引导孩子喂猪、喂牛、喂鸡、养花、种菜等,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家长在沟通方面,不能只谈学习、考试的事,还要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要关注他们的想法、做法及一切行为习惯。

2、加强学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的心理。要开拓思维,要求他们牢固树立以劳动为荣的优秀品格,关心同学,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从节约粮食开始,认真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举办专题讲座,帮助监护人掌握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要加强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可定期举办文艺、体育、科技劳做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政府同各部门联合施教。各级政府应把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大局中,筹建“农村少儿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兴趣学习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可由基层教育部门牵头,组建由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组织。学校应建立学生学农实习基地,定期进行劳动教育,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监护体系。如我们学校在进行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积极探索,在政府与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建议社会各界也积极与学校、社会、家庭及孩子多方面沟通,搭建教育孩子的优秀平台。

4、社会各界多关注留守儿童。要宣传普及有关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民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可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教师可志愿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担任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帮助他们学习、生活、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并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创作,在开发智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劳动技能水平,努力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做人、学会自爱、学会求知、学会创造。

三、工作成效与启发

经过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施教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能融入社会大家庭,并在相关劳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毕业后能担当起一定的重担服务于社会。

第6篇

1.管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劳动中我处处起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抢着干,一视同仁。教育要求我们从爱出发,用爱去沟通师生的心灵,用爱去缩短师生的距离,用爱去增进师生的感情,用对学生的爱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敬,形成共鸣,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有了它能战胜一切困难,做好工作。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引导,班级管理获得明显成效,学生劳动能力提升了,以卫生管理为突破口,也促进了班级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教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方法到位,工作才能到位。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班级,如果说班主任是总指挥,那么小干部就是四梁八柱;让他们在具体实践的各项任务中分兵把口,以身示范,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十分重要,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伴一生。教育无小事,让我们把养成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增强学生“劳动美”的意识

1.把劳动美的种子植于孩子的心田。

劳动是一种美德。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通过辛勤的劳动,缔造出智慧、文明的结晶,开辟了崭新的时代。走进新世纪的这一代孩子,仍需要继承祖先德行,从小养成爱劳动、奉献付出、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发现美、感受美。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班级卫生管理这项重要的工作应当如何完成?为了帮助孩子们转变思想,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习劳知感恩的道理,理解父母的辛苦。我告诉学生讲卫生,爱劳动是一种美德,不讲卫生、不爱劳动可耻;同时,把劳动教育与教学、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课文中获取知识技能,在班级卫生值日当中付诸行动,让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内心愉悦感。此外,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具体的事例与亲身的体验,引导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们劳动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并不是苦差事。为别人付出的人是美丽的,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人人乐于自觉参加班级大扫除,积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从中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可爱,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把劳动美的意识变成孩子的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提高认识、达成共识之后,班级卫生工作初步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改变了,不再像往常一样喊苦喊累了。这时,孩子们不太会打扫卫生这个问题冒了出来,针对这个现象,我开始教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每学期初,我在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的同时,将班级卫生工作进行详尽的安排。每次劳动前,布置任务明确清晰,细到每个人具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劳动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对待,还有如何注意安全等等。渐渐地,每个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干才能干得又好又快。如此一来,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各个摩拳擦掌,认真完成任务,班级的卫生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低年级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教学生劳动方法的过程中,我一边指导,给学生做动作示范,一边和他们一起劳动,逐渐形成了“我做给你看、你和我一起干、你来自己试着干、我们一起大扫除”的局面。

3.把劳动美的能力强化成孩子的习惯。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渗透式德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38-03

在多元文化交织、思想观念猛烈碰撞和学生身心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渗透式德育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模式,已逐渐获得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认可和关注,借助渗透式德育来突破德育低效的藩篱已然成为共识。本文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开展渗透式德育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开展渗透式德育的意义

渗透式德育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教学、管理和校内外活动为载体,通过潜藏、暗含和间接等方式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从而使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德育形式。渗透式德育植根于以人为本的德育土壤,有着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又因其独特的隐蔽性、间接性和渐进性优势而傲立于德育之林。而高职院校渗透式德育蓬勃的生命力既源自其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和寓教于无形的属性,更因其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一)渗透式德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改变了传统德育枯燥的理论灌输与空洞的伦理说教。高职院校的“两课”(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两课”教学多以枯燥的理论灌输与伦理说教为主,多数高职院校学生不喜欢“两课”的教学方式。而渗透式德育是一种开放而形式多样的教育,有内容而无形式,有教学而无定法,有手段而不拘泥于教具。上课不一定非要在教室,在教室不一定非要上课。其实渗透式德育的课堂就是社会大舞台,这种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目不暇接的影视、广告可赋予公益意义,琳琅满目的商品可宣传公德,耳濡目染的宗教、信仰亦显民主、文明与和谐。渗透式德育如山川一样包罗万象,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二)渗透式德育的渐进性和广泛性有利于纠正学生的厌学情绪。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情绪已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开展。根据研究者杨小青对广西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9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校非常不满,36%的学生对专业不满,学生厌学问题非常严重。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又有经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长期积储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要转变学风,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绝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针锋相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能“立竿见影”的。这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更是毅力和耐力的考验。渗透式德育则可以其春风化雨般的细致入微和滴水穿石一样的锲而不舍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来有效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

(三)渗透式德育的隐蔽性最适合舒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不当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处于特殊的身心突变期的高职院校学生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舒解学生的逆反心理,最忌讳的就是传统德育那种机械空洞的说理、毫无解释的“命令式”要求以及用“必须”、““务必”、“一定”等“植入式”灌输法强加给学生的道理、想法、观念、意见、理想。渗透式德育却不是采取强硬、公开和直接的方式去说理、布置和要求,而是把政治意识、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教育内容,通过文化传播、载体传送、环境感染、榜样引导、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并自觉地内化为个人品德、转化为行动。

(四)渗透式德育的间接性能有效应对学生的恋爱心理。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内心充满矛盾的青春期,半数以上欲爱未爱、似懂非懂,少数是试恋、暗恋和网恋等,真正的爱情和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极少,这是高职院校德育忌讳如深和难以跨越的“暗礁”。学院虽然采取过说服教育、榜样引导、集体辩论等多种方法,但往往难以奏效。而渗透式德育则可以通过在线答疑、角色扮演、案例探究以及视频录像等形式尽量避免尴尬情景并保护学生隐私,利用环境、活动、文化、媒体、人际交往等多种传播中介,依托特定微观背景进行有效启迪,间接地将各种教育信息有效地弥漫于学生周围,让学生在饱食知识、品味思想、陶冶人格的过程中感悟、明理和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二、高职院校渗透式德育的主要内容

传统德育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主,缺乏时代性、职业性和人本精神。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必须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以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养为主旨,逐步形成艰苦创业、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而渗透式德育作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补充、完善和创新,应当融会贯通于培育学生完整健全的人格与知识体系的各个方面和每个环节。从源泉上看,可以源于历史文化、民族传统、伟人风采、英雄事迹、发展成就、光辉前景,以及日常的典型表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等;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视频的、榜样的、警示的、自然景色的,等等;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集体主义教育目标的、纪律教育目标的、社会公德教育目标的,等等。选择渗透式德育内容必须依据德育目标,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的可能性,注意教育的条件、时机、情景、氛围,等等。概括起来,主要应包括社会、职业和个人三个方面的思想道德品质:一是社会、民主与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有国家观念教育、民族意识与情感教育、国情教育、国防教育、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国际主义教育、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等等。二是职业道德与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有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等。三是个性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有个性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三、高职院校渗透式德育的开展

(一)专业学科教学渗透是主渠道。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实施渗透式德育的主渠道。教学具有教育性,而专业学科知识富含的德育元素则是其充分发挥之不竭源泉,渗透式德育正是教学教育性的真正代表者和实践者。学院非常重视专业学科教学的渗透式德育研究和实践。

首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两课”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学习平台,社科部教师则通过建立个人网页、博客、QQ群、视频对话等方式进行渗透,使原本陈旧、呆板、枯燥的理论和思想品德课在内容组织上符合学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注重启发式与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两课”教学散发出浓厚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和趣味性。

其次,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挖掘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德育。专业学科教材都蕴涵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应注重挖掘和贯通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学与德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取得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如文化基础课中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职业理想、生活体验、文化意识、习俗观念等,专业核心课中的学科知识、理论思维、专业态度、学习策略等,实习实训课中的实验要求、方案设计、操作规程、手脑结合等,都是人类历史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思想共鸣、心灵感悟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求知欲望、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个性品质。

最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要求教师通过教学环节和自身的个性魅力来进行渗透式德育。比如,组织教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复习考试、参观、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都要针对学生特点提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严格要求,学生在贯彻老师的要求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和能力,而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显露出来的教学艺术、榜样力量也能达到“娱目、动情、激思、励志”的目的,从而使教师威信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力量并渗透出德育的功能。

(二)课外活动渗透是突破口。课外活动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在培养高职院校应用型技能人才和形成学生关键核心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德育渗透的突破口。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挖掘课外活动的德育价值,开展渗透式德育。

首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通过政治性课外活动来进行德育渗透。学院团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革命节日纪念活动、拜会革命老前辈、聆听英雄模范人物报告以及其他慰问军、烈属等社会公益活动,努力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和继承革命传统的积极性,养成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

其次,各系部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职业技能大赛以促进德育渗透。教育与艺术设计系的艺术创作成果展,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的科技小发明,石油与化学工程系、食品与生物工程系、汽车工程系以及机械工程系的科技活动周,经济与管理系的导游、推销、职业礼仪技能大赛等,在渗透学生科学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刻苦钻研精神以及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方面取得良好的成效。

最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来进行德育渗透。学院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绘画、音乐、雕刻、书法文艺创作以及球类、、体操、舞蹈、武术等文体活动来开展渗透式德育,培养学生文明、谦虚、善良、勇敢、顽强、守纪、团结、互助等优良品德。

(三)日常管理渗透是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这本身就渗透着德育为先、素质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日常管理的目的就是有效协调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诸方面并使之融为一体。这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实施渗透式德育。

一是学生德育目标制度化,重视发挥隐形德育的功能。学院把学生德育目标分解到学院的各项日常工作中去,形成制度文件,使学生的学习管理、宿舍管理、卫生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化,制定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规定》《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方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住宿管理规定》《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管理规定》《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学生安全稳定管理规定》《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操行评定管理办法》《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一日常规》《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让德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制度管人、舆论管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二是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着重训练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相互学习、合作意识等德育目标渗透于内。学院还与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制定了《企业员工手册》《校外实习实训操作规程》《企业员工规章制度》等制度章程,明确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校内实训操作规程,并通过校外拓展训练和企业封闭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行为能力,巩固和拓展渗透式德育成果。

(四)校园环境渗透是有力保障。校园环境是高职院校师生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渗透式德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得到精神的鼓舞、心情的愉悦、思想的启迪和人格的感化。

首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物质环境的怡情功能来实施渗透式德育。校园内苍松翠柏成行、藤蔓与绿树成荫、亭台楼阁显山露水、假山喷泉动静相伴,加上文化驿站、校训碑林、草坪石山、荷塘走廊等建筑,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充分发挥了校园环境的悦目怡情、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

其次,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精神环境的感化功能来实施渗透式德育。学院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习雷锋精神,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新教师”征文、演讲、“三字一画”等比赛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广西高校“践行雷锋精神,唱响师德赞歌”歌咏比赛,举办了“北京现代杯”师生职业技能对抗赛和“华隆杯”师生足球赛,通过师生互动和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进行渗透式德育。

最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广播、网络、校报、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积极进行渗秀式德育,大力宣传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克己奉献、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杨小青.广西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之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2]杨彦冰.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0)

[3]B 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第8篇

一、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技制作”

劳技教学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技制作”。所谓“生活中的劳技制作”主要是指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劳技活动,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物的烹饪、购物袋的制作、欣赏编制中国结、装饰物的手工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生活中的劳技知识、技能,在学习中就能以理论带动实践,触类旁通。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树立“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更重要”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思维定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如在小板车的制作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学会制作小板车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利用原有的材料创新制作,重新组合设计,可以改变小板车的样式,也可以做成其它自己喜欢的物品,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创作出了花样繁多的作品:有做成独轮车的,也有做成三轮车的,甚至还有学生做出了坦克、自行车,等等,让人不得不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由衷的感叹。

三、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

在劳技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扼杀了创造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呢?

1.重新教育观念,重新进行教师的角色定位。就劳技学科而言,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要做好的是: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劳技学习策略。如在教学生中国结――二回盘长结的制作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些各式各样的中国结图片和实物,再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及其结构,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高涨的学习氛围中,我展示出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我及时提出了学习要求:学生先看着步骤图自己试着编制,看哪里是难点,小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怎样解决,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在学生自学后,对二回盘长结的编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我再示范讲解时,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有困难的步骤,在学习编制二回盘长结时既轻松又愉快,学习效果显著。

2.改变课堂结构,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针对劳技特点,应该建立“赏、问、议、讲、做”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会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3.加强学法的开发与创新。学会学习是21世纪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被列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劳技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发现作品的特点,如何发现作品的美,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创作作品、创造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9篇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2)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3)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①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第二,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第三,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②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4)改进教学方法。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几种,它应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而不同,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总之,无论哪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第10篇

           校长工作汇报

已经过去的一年,是我校教育工作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一年。这一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理念;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为重点,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为把学校打造成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品牌学校再做新的贡献,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一年来,学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全体教师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学校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基本要求,加大了对师德师风的考评力度,并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惩、培训、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开会、学习笔记、上课)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类业务比赛活动,一年来,学校以“研说教材”、“模式建构”、“规范说课”、“白板应用”活动为助推剂,引领教师加强学习与研讨,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与专业素养。(教师荣誉证书)

创新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因地制宜开发了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编写了我们学校自己的书籍“鲍芹之乡”,形成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小而精”的特色学校,旨在放手学生亲临实践,饱尝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劳动,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书、劳动照片)

学校严格落实《市小学教学常规》要求及相关规定,认真抓好计划制定,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随堂检测、学生辅导、单元检测、质量分析、听课评课、课例分析(或反思)等常规工作的管理落实及量化考核,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连续、严谨、科学、规范。(集体备课、上课、学生作业)

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自3月份就开始参加镇教育办组织的研说教材活动。使教师们深入了解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在教师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校又积极开展“我的模式我的课”,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说教材、上课)

提升安全系数,创建平安校园。

不间断地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学校每学期都定期不定期的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安全演练,还定期举行安全教育活动、办安全教育手抄报、办黑板报展览,利用文化橱窗等宣传阵地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教育效果明显。 (安全演练、安全黑板报、板报)

深化养成教育,提高道德修养。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开展“三德”系列教育活动,即:领导修政德,老师修师德,学生修品德。不断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真正落实“以德立校,创新育人”的办学思想。(师德远程研修)

学校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从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特别在养成教育方面,我校自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在卫生、纪律、安全、学习、生活、放学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经过不断实际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卫生、学习、上课、站队放学等)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校园内设立了卫生监督岗、安全文明护导员,利用课间休息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作好记录,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及时交少先队进行思想说服教育,学校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在晨会予以强调,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以《小学生一日常规》严格要求自己,争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执勤、)

我校开展德育活动,坚持做到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学校根据章丘市教体局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爱、责任、创新”、“学雷锋活动”“爱护校园”“小鬼当家”等德育主题活动。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学校花草树木、保护校园环境、文明礼貌等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良行为习惯得到较好的转变。(爱、责任、创新、打扫卫生)

丰富课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

一年来,学校继续开展了以“明确一个校训,设计一个校徽,创作一首校歌,编排一个校操,成立一个校队”为内容的“五个一”活动。在开展“五个一”活动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并扎实开展了以“音乐节、美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欢乐节”为主题的五节活动,引导学生将兴趣升华成热爱,将热爱培养成习惯,将习惯转变为特长,将特长转为能力。(五节活动、艺术节获奖节目图片)

第11篇

1.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有相当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看成了唯一的形式。学生整天围着老师转,围着课本转、围着教室转、围着作业转。

2.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学本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只管自己的教,不问学生的学。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的教学时间都用来考虑如何备课、写教案、讲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考试和阅卷等。至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则很少顾及。

3.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可有的老师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任务,由此而产生僵硬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把学生当作口袋,硬灌硬塞。诸如“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等都属于此。

4.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由于人的秉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缺陷,对这些人,有些教师只用一个腔调,一个尺码去要求学生,如有悖老师观点、要求的则斥之为“庸才”、“歪才”,甚至被打入“冷宫”,视为“废才”,这样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埋没了“才干”。

凡此种种,都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违背,对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转变和落实.

一、首先将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化,并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观念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们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使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新时期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求教育观念的优化。因为教育行为受制于相应的教育思想,当教育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时,任何其他的改革措施都很难真正产生效果。

二、转变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无须废除,只须转变改进。如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但不能忽视课堂教学。 因为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对待每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上,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几个“优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说就不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而是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和了解,要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状况,注重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更要坚持这一原则。如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批改作业时,对部分同学可放手让其互批,对部分同学还可以面批,这样,可以鼓励每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变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有些知识的发展快更新也快,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学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只管如何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能协调统一,课堂效率始终不高。现在的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读书,更主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觉地学、科学地学、高效率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四、从强调记忆的学习向注重思维的学习转变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现代生产已进入自动化时代。面对这种生产力水平,劳动者必须具有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性劳动和研究,这就要求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的人,必须具有创造性能力,因此现代教育不应以传授传统文化为唯一功能,而应将学生引向科学文化的发展前沿,引向未来,使学生具有吸取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和把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融为一体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多向选择的条件。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已有的结论,还要学习结论的形成过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必须扬弃,要代之以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要着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智慧的潜力。

五、改进质量评估细则

第12篇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德育工作纲要》、《中德育工作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 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德育工作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