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时间:2023-07-03 17:57: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第1篇

舞蹈艺术是肢体语言、音乐艺术、人文艺术的综合表达,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对舞蹈艺术美学的进一步挖掘。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舞蹈创作的审美特征,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变化、体态转化、舞步舞姿对舞蹈的技艺进行提炼;另一方面是舞蹈表演的审美特征,舞蹈表演包括了创作者的情感元素和作品的艺术特色。创作者通过情感表达来满足观众对作品的审美需求,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对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把握审美艺术的舞蹈艺术是无法有效进行情感表达和彰显作品生命力的。因此,掌握审美特征是提高舞蹈艺术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基础条件。

张彤编写的《舞蹈艺术审美与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出版)一书,从几个方面对舞蹈艺术审美进行探讨和论述,并通过对艺术作品鉴赏的方式让我们分享审美特征的重要性和意义。开篇作者从舞蹈艺术的审美属性入手,围绕舞蹈艺术的动作美、舞蹈动作的节奏美、舞蹈艺术的抒情美和舞蹈艺术的综合美进行展开,让读者对舞蹈艺术有了最初的认识,培养读者的动作审美、情感审美和艺术审美。接下来,作者通过舞蹈艺术的主题特征、舞蹈作品结构的审美分析、舞蹈动律及风格特征的审美分析、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美、舞蹈艺术表演的审美特征、舞蹈音乐的审美分析七个方面具体展现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审美属性。读者通过书中的介绍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舞蹈艺术是情感和动作的结合,是生活和情感的结合,是舞蹈内在意境和创作者的情感宣泄,可谓因情而动、借物抒情。书中最后结合作者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部分优秀的舞蹈代表作品进行了审美艺术分析和鉴赏,带领读者一起感受舞蹈艺术的艺术性。全书围绕舞蹈创作和舞蹈演绎的美学视觉,展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也提高了我们对舞蹈的审美眼光,可以说全书是对舞蹈艺术及其审美特征的绝佳阐释。

该书也是河北省首部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舞蹈专业个人专著。该专著从舞蹈审美专业的视觉角度,结合舞蹈艺术理论、美学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对舞蹈的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不同特征、不同结构进行了分类分析,并结合舞蹈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即舞蹈动作、舞蹈编排、舞蹈音乐一并梳理,系统、全面地整合了舞蹈艺术的艺术成就,填补了舞蹈艺术审美理论和舞蹈艺术作品相结合方面的空白。该书还重点围绕审美特征将舞蹈艺术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表达,吸引读者去理解舞蹈艺术的特征,从而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正如书中所言,舞蹈艺术具有因情而动之美、舞蹈艺术具有寄物于情之美、舞蹈艺术具有寄情于事之美。

舞蹈是一门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历经时代变迁依然可以鞯萜湟帐跣浴⑹贝性。这是因为舞蹈中饱含着文学的艺术性、创作的戏剧性和时代的民族性,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舞蹈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变化的缩影。因此舞蹈艺术作品本身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因此即使是独创的作品也要以便于观众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可以从舞蹈艺术的抒情性、舞蹈艺术的技艺性、舞蹈艺术的综合性多个角度进行有效的把握。舞蹈艺术的抒情性从最初编排到最后的表演贯穿始终,通过抒情的表达手法使作品的情感和动作达到完美的融合和释放,观众的情感也通过体态的变化和动作的节奏规律与创作者达成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舞蹈艺术背后所诠释的故事和意义,因此,抒情性是舞蹈表演、舞蹈节奏、舞蹈旋律的连贯表达。舞蹈的技艺性可以强化观众的感官享受,技艺的高低是视觉体验的基础,舞蹈演员高超的技艺性在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可以刺激读者对艺术的整体感官享受,提升视觉享受,可以充实舞蹈作品的艺术结构。舞蹈不仅仅具有自身的艺术特征,也包含了音乐、诗歌、文化、民族等因素,因此,我们要综合性地体验和评判舞蹈的美学艺术形式,任何的舞蹈都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性表达,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时代的特征。舞蹈艺术因其审美特征获得观众的认可,因其审美特征得以长久发展,通过审美特征来挖掘舞蹈的本质是艺术形式久经考验的方法之一。

第2篇

研究并掌握群众舞蹈的审美特征,对于群众舞蹈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时间的双重参考作用。为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群众舞蹈的辅导实践与理性思考,对群众舞蹈的审美特征发表几点探索性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具体而言,群众舞蹈具有以下四大审美特征。

一、群众性

群众舞蹈,以群众性作为其审美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群众性审美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演者的群众性

群众舞蹈的表演者,是名副其实的群众,他们职业五花八门,生活五光十色。在“群众舞蹈”中,舞蹈与生活的关系似乎更广阔、更密切、更深入,其舞蹈作品中所呈现的生活也似乎更率真、更质朴、更本色。例如集体舞、交际舞、龙灯舞、健身舞等等,都是多人参与表演的群众舞。

2.表演形态的群众性

舞蹈的表演形态,分为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等。在“群众舞蹈”中,其舞蹈作品主要以群舞的表演形态为主要特征。

3.表演观众的群众性

群众舞蹈是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其自娱自乐和休闲健身的功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自娱性的舞蹈娱乐活动既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友谊,又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由群众表演给群众看,表演者与观众全都是群众。

4.表演场地的群众性

群众舞蹈对场地场馆的要求不高,多是贴近群众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街道、场院等,而非剧场,呈现出“处处有歌舞,时时有节目”的壮观景象。

由此可见,群众性是群众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是无须赘述的。

二、多样性

群众舞蹈的另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又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人员的多样性

群众舞蹈的参加人员,呈现明显的多样性特征:按年龄说,集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为一体;按职业说,囊括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各业的人员,也包括家庭妇女;按文化程度说,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文盲或半文盲。

2.舞蹈种类的多样性

群众舞蹈所包括的舞蹈种类,十分丰富,几乎涉及所有的舞蹈种类。既有情绪舞,又有情节舞;既有民族舞,又有现代舞(迪斯科、霹雳舞、柔姿舞、街舞等);既有国标舞中的拉丁舞(伦巴、桑巴、恰恰舞、斗牛舞、牛仔舞),又有国标舞中的摩登舞(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既有生活舞,又有艺术舞;既有习俗舞(仪式舞),又有宗教舞;既有体育舞,又有幼儿舞、儿童舞、学校舞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3.舞蹈风格的多样性

风格是以艺术个性为重要标志的艺术特色。群众舞蹈的艺术风格,也呈现明显的多样性审美特征。既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民族舞,又分古典风格的古典舞,还有西方风格的现代舞,可谓百花齐放,各放异彩。

4.舞蹈功能的多样性

与专业舞蹈以艺术表演为单一功能不同,群众舞蹈除了艺术表演以外,还有审美愉悦、休闲娱乐、强体健身、人际交往、社会交际等多种功能。

由此可见,多样性也是群众舞蹈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难怪有人说:“群众舞蹈是大筐,各种元素一起装。”此话颇有道理,很能形象地说明群众舞蹈的多样性审美特征。

三、民间性

群众舞蹈大多是在人民群众中间长期流传的舞蹈,民间行使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舞蹈被称作“艺术之母”,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方式与最后手段。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手段是从低级向高级层层递进的,即:言语感叹歌唱舞蹈。

世界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口头形式代代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我国的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间舞蹈,它们同样口口相传,代代延续,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花园中的一朵朵艳丽的鲜花。这些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民间特质。生动地反映出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群众的性格、爱好、风俗、习惯、审美趣味、艺术追求、文化品格。

例如汉族的民间舞蹈秧歌舞(又分东北大秧歌、陕北秧歌腰鼓、河北大秧歌、山东胶州秧歌等)、花灯舞、龙灯舞、狮子舞、高跷、跑旱船、二人转舞等等,以热烈欢腾、粗犷火爆为特色;蒙古族的民间舞蹈筷子舞、安代舞、盅子舞、马舞等,则以健壮强悍、豪迈奔放为特色;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赛乃姆、多朗舞等,又以活泼开朗、风趣乐观为特色;朝鲜族的民间舞扇子舞、长鼓舞等,以优美轻快、凝重端庄为特色;藏族的民间舞锅庄舞、弦子舞等,以雄健有力、洒脱激昂为特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民间性更是群众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四、普及性

普及性即普遍流传性,它与提高性组成对应关系,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群众舞蹈的普及性,也是它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普及性,又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性。群众舞蹈一般动作比较简单,随意而舞,未曾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容易学会,不像芭蕾舞、古典舞那样有“大跳”、“托举”、“蹉步”、“平转”等高难度技巧动作。舞蹈语汇少,组合也比较单一,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简单易学。

2.短小性。群众舞蹈以短小精悍为主,很少表演大型舞蹈和舞剧。即使有的舞蹈跳的时间较长(如秧歌舞、锅庄舞、傣族舞、探戈等),也都是短小单元的反复。

3.平民性。群众舞蹈是平民舞、百姓舞、而不是精英舞、名家舞。群众舞蹈表演的主要目的,在于群众自娱自乐,在表演中享受快乐,感受美德教育。虽然群众舞蹈表演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舞蹈艺术精品甚至舞蹈家,但这对于群众舞蹈而言,只是“副产品”,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综上所述,可见群众性、多样性、民间性、普及性是群众舞蹈的四大主要审美特征。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对于广大群众的各种舞蹈活动要给予大力扶植,积极组织、热情服务、善于引导。要广开门路,除了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讲习班、培训班、组织调演、文艺晚会等外,还要提倡企业、单位举办各种比赛,多渠道地开展舞蹈活动,促进群众舞蹈的进一步发展。群众舞蹈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3篇

1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1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1。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2

历史上每1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1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1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1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1门艺术。任何1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1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1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1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

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1书中把“舞蹈艺技9”变成为“诗歌写作9”,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1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3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1滚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4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1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1致,不能不说是1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 )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1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1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1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1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1,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1。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4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木刻板。)“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1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1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1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1。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1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注:《康嗄尔新旧卡羌姆原词告示》[Z],第169页,手写本(藏文)。)就有1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C]“打开歌门”章节,第8页,1989年。)。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的骄姿”。还有日喀则歌谣中“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舞姿中还有众多例举,如“走马步”、“野马跑”、“鱼穿梭”、“雀开屏”等等。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第4篇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教学方法;研究

在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形式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成分,与当前流行中的一些舞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也具有一些相同之处。在古典舞教学中具有较多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和领会古典舞中的美学思想以及特性等,进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不能把握古典舞中的真正内涵,最终不利于古典舞中的传播发展。本文将针对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古典舞概述

对于古典舞是以传统民间舞蹈为基础,由一些舞蹈学家进行整理以及创造等,经过长期实践最终流传下来具有特色风格的一种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的良好发展。在中国古典舞中凝聚了民族艺术中的精髓,同时也包含了传统舞蹈中的魅力,在整体上已经演变成一个独特的艺术语言。伴随着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出现,展示出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尊重,对于古典舞来说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特魅力。

二、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的运用

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具有良好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将舞姿与技术相结合,同时还应将节奏以及舞蹈动作结合开来,进而能够表现出表演者内在修养。对于基训来说是古典舞中的一种训练方法,而身韵是规范舞蹈动作的一种标准。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掌握相关的节奏韵律,就能找到中国古典舞蹈中蕴含的节奏韵律,同时还能找到古典舞创作中的灵感。因此对于身韵训练来说不仅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独特风格,还能表现在创作舞蹈动作语言方面。在实际古典舞身韵运用中和其它的舞蹈艺术具有较多的相同之处,身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所以在实际训练只能够控制还身韵的时代性是成功时的关键之处。因此在当前古典舞教学中运用身韵应该突出展现人们的精神面貌,进而能够让身韵和人们精神面貌达到统一。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发挥的审美意义

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是较为重要的审美特质,在整体上应该把握韵律以及节奏等,还应体会到在舞蹈中表现在内涵以及情感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在舞蹈中所想要表达出的思想以及情感,进而才能更好的将古典舞中的美展现出来。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与传统舞蹈中的相关步法统一结合起来,进而能够更加生动的演绎出来,不仅能够表现出神韵美,而且还能利用舞蹈表现出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对于古典舞来说是传统戏曲以及杂技和武术等相关艺术形式结合开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大体上并没有局限于某种艺术形式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标志,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展现出的古典舞中的独特魅力。在古典舞中的神韵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及总结一些艺术经验最终衍生出来的,在当前已经成为古典舞学习者学习中的主要内容。在古典舞中身韵是重要的灵魂,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以及时代性等相关的特征,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古典舞身韵在课堂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学生对身韵的理解,同时能够在古典舞中展现出来,进而增强自身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古典舞身韵教学方法研究

(一)建立健全教学体系

在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该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在整体上明确古典舞教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展开教学。在古典舞教学开展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着规范性等相关要求,进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应紧紧围绕古典舞身韵中的审美特征,进而积极开展教学工作。

(二)注重“形神兼备”

在古典舞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应掌握好相关的基本技法,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韵。对于古典舞来说应该具有优美的舞姿以及高超的技巧,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身韵自身的审美特征表现出来并真正的融入在舞蹈动作中来。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形神兼备”发挥的重要性,老师对学生加强训练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不紊的加强学生的训练,在基础环节上入手,进而加强学生对身韵的理解,在实际表演中能够展现出来。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积极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在教学中的互动,进而能够很好的理解在古典舞身韵中的审美特征,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学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形神兼备古典舞动作形态中,将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古典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悟,掌握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在实践中展现出来,对古典舞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艺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研究[J].音乐生活,2016,02:78-80.

[2]卜晓蕊.浅析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J].音乐时空,2014,01:53-54.

第5篇

关键词:古典舞 神韵美 课堂教学

古典舞是一门非常具有中国古典主义舞蹈美学特色和艺术内涵的舞蹈形式,与当今时代流行的各种舞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同时也有很多关联之处。古典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古典舞的美学思想、主张和特性,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把握古典舞的艺术精髓,不利于古典舞的传播和发展。为此,基于古典舞神韵美学特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越发显得重要。

一、古典舞的身韵美的内涵

所谓古典舞,并非直接发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舞蹈,而是对我国古代戏曲、杂技、武术等众多的曲艺表演艺术进行提炼,单独作为一种舞蹈艺术来研究和发展的一门舞蹈艺术。古典舞和我过的戏曲文化、杂技、武术等有很强的关联性,是讲究舞蹈者“手、眼、身、法、步”和谐统一并立共存的一门艺术形式。

古典舞的身韵美,其实就是对舞蹈者外在舞蹈表现和内在内涵、感情、韵律、节奏的整合把握。它体现的是舞蹈者在进行特定的古典舞表演的时候,通过举手投足间一动一静的动作和表演来深入的刻画舞蹈节目中的思想与情感。身韵在古典舞之中是辩证统一的,有“身”的演绎才有美的传递,有“韵”的把握才有思想的绽放和流露。号召在古典舞的教学中将身韵审美特征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也恰恰是因为身韵美是古典舞的灵魂。不能很好的理解身韵美的特征,不能领会身韵美的表现,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二、古典舞身韵审美的特征与具体表现

(一)形为外,古典舞审美的第一特征

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中,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形在这里可以作多种解释,是形体、形态、动作、衣着、服饰等多方面的总称。我们对古典舞的审美研究和欣赏,全部是建立在这个形的基础之上的。在古典舞中,形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第一是单独的、片面的研究,比如舞蹈者的步法、动作、举手投足是否到位,是否标准,是否过度,是否与舞蹈本身的旋律、节奏有冲突等。这是从一个断面、一个层面来解读的。第二种解读,是对整体舞蹈动作、舞蹈编排、舞蹈演绎的形的品鉴与欣赏。一个古典舞表演完毕之后,我们要通过对舞蹈者的个体的“形”的演绎来了解和评判整个舞蹈活动、舞蹈动作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是否有出彩的地方,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弥补。

在很多古典舞的艺术研究中喜欢把形的审美按照静态、动态、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等形式来进行区别理解,这其实就是局部、片面与整体的鉴赏关系。形不仅是观赏古典舞的艺术特色,领会古典舞的艺术内涵,评判古典舞的特点与水准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接触古典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层面。从直观的视觉效果入手,对古典舞的了解才会逐渐深入进去。

(二)神为内,古典舞审美的第二特征

神,是古典舞艺术中的精髓,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神,则形的演绎就成了盲目的、漫无目的的荒诞演出,丝毫谈不上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神在这里也有多种概念,是神态、神情、神采、情绪、气质、气韵、情感的统称。神的审美特征,在表面上主要归结为神情、神态、情绪和情感的流露等方面,比如悲怆的、苍凉的、激愤的、热烈的、沉闷的、忧郁的、紧张的各种情感的流露,这是神的表面化特征,是观众可以借助舞蹈者的表演直观的感受到和观察到的。

神还有一重内涵就是对古典舞的主题思想、思想感情、情感主张和文化内涵、文化本质、价值观念、美学理念等内容的解读。这些内容,需要观众结合古典美的形的审美特征和外在的神态、情感的流露等内容来思考、探究和分析。就像《黄河》、《梁祝》或《丝路花雨》等古典舞蹈名作,其本身的精神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情感诉求都因为舞蹈的创作背景而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需要通过对神的审美特征的精细把握和解读来了解。

(三)劲为辅,古典舞审美的第三特征

劲是在形的表演中把握动作节奏和层次,确保形的表演、演绎遵从神的指导和意愿的特殊因素。劲是一个动作的规范,当然并不局限于动作,它还可以延伸到神情、情绪表现的幅度方面。劲的意思,在古典舞蹈中是指在动作表演中要把握一定的幅度,要确保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要保证每一个动作到位,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它也规范了动作的缓急快慢的节奏,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借此来把握动作的柔和与刚猛、舒缓与急切。可以说,是劲的把握和规范作用,让古典美的表现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内容。

跟据劲在人的神情动作中的不同表现,也可以区分为动作上的“寸劲”、“反衬劲”和“神劲”三种情况,寸劲的幅度小但力度很足,反衬劲的幅度很大,力度也很强烈,神劲则是用在眼神上较多一点,用眼神中的感彩和力度的大小来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

(四)律为法,古典舞审美的第四特征

律是一种归于古典舞艺术特有的节奏和律动,也是一种章法和规范。律的演绎,赋予形的表演另外一重辅助,它与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和价值。

在古典舞蹈中,对律的运用有两个:正律和反律。正律是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顺畅连贯,不带有强烈的矛盾和突出,一气呵成。反律则是指在动作中加入一些明显的对比强烈的动作,比如左右冲突、上下起伏、骤然回转等,它的作用就在于将表演的内容、情感等以更强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律的形式,类似于一种普遍的规律和遵循的原则,它是对古典舞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化和强调的有力方式。通过对古典舞的四种审美特征进行解读和领悟,要掌握古典舞的美学特征就更加容易一些。

三、基于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开展的课堂教学尝试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

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不是单纯依靠一些理论介绍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对古典舞的感悟和体会,其实还是要靠反复的观摩才能逐步了解。这其实和体育运动或者武术训练有类似的特点,必须要反复的训练和观摩,才能找到其中的窍门。在古典舞教学中,不可能频繁的反复的进行古典舞蹈的演练和编排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通过多媒体系统再现一些经典的古典舞场景,通过视频系统定格一些画面,或者通过播放软件来快进和后退,可以让学员对古典舞中的特定的动作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比如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舞中的形的美学特征,那通过对古典舞的画面进行定格,让大家静静的观摩和体会这一个姿势、一个动作的要领,体验这种动作、体态中蕴含的神、劲、律的特征,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通过投影仪将特定的画面放大,这对于细致的观摩和了解古典舞的技术要领、美学特征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演练为主的体验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系统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来了解基本的美学特征。而课堂演练则是对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深化。通过课堂演练教学,其实是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和原理,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亲自演练来体验其中的审美特征。比如让老师在课堂上摆出古典舞的动作来,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围观观摩中深入的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差别。比如对“劲”的审美特征的讲解,老师在同样的姿势下,通过手部的动作来演示寸劲的效果,或者通过眼神的表现来展示“神劲”的差异性,这些在多媒体教学中很难清晰理解的和感受的细节,通过现场的体验和观摩会有更加真实的效果。

通过体验式教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古典舞的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古典舞蹈的身韵特征。学生的兴趣会在这个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这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经验分享和话题探讨式教学互动

这一步是对多媒体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深化。和前面两种教学方式比较起来,经验分享和话题讨论是促进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来启迪学生对古典舞美学特征有更好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天赋不同、水平不同,观察的角度和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所掌握的内容就会有所不同。通过经验分享,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掌握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体验式教学或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讲述自己的理解,这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当一个学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的时候,其他学生可以参考和比较,从而了解这种观点是否和自己理解的一样,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对方有差异的地方。

探讨式教学有类似的特征,让学生分组探讨或者集体讨论某些话题,加深学生对这些话题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美学思想有更深层的交流。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可以推动教学成果的扩大化。这比老师自己进行讲解更省力,也更能够体现教学思想的多元化。

(四)结合学习成果强化基本功训练

在前面三条教学项目中,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为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完成教学成果的最后一步。在学生对古典舞有充分了解和领悟能力的条件下,学生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时候,能够深切的了解每一项基本功训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就增加了基本功训练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基本功训练的强化反过来也会加深学生对古典舞理论、艺术的理解和领悟。比如对基本功中的耐力、速度、爆发力、标准动作和呼吸方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身韵特点中的各种美学效果。这其实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强化基本功训练来加深对古典舞美学特征的认知,再通过深化的认知来指导基本功的训练。以此来推动古典舞教学效果的提升效率更高。

四、结语

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是古典美的灵魂。对这几个美学特征有充足的了解,就可以确保对古典舞的美学艺术有更加精准的把握。在古典舞的教学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结合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古典舞的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强化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要活的理想的教学成果就会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张蕊.同祖同根相得益彰——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训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2]高双凤.如何把中国古典舞身韵引进高职课堂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8).

第6篇

艺术种类

1音乐

音乐是乐音和噪音组成的有规律的音响运动.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复调、曲式、调式、调性、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等.其审美特征主要有形象性、抒情性、节奏性、韵律性等.

2舞蹈

舞蹈是以经过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媒介,通过肢体表演,表达一定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情态的艺术形式.舞蹈具有抒情性、表现性、节奏感、韵律感、流动性的审美特征.舞蹈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元融合的大趋势.例如艺术体操、冰舞、“水上芭蕾”(花样游泳)等,就是舞蹈与体育的双向交流、完美结合的结果.

3曲艺

曲艺是我国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曲艺以叙事讲故事为主要内容,一人扮演多个角色是其重要的审美特征.曲艺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呈现出贴近时代、贴近观众的发展趋势,并且广为吸纳,化为己用.例如“刘老根大舞台”表演的许多新二人转,就集传统唱腔、通俗歌曲、器乐演奏、绝活表演等为一体,形成兼收并蓄的大格局.

4杂技

杂技是指在特定的表演环境中,借助道具表演的人体技艺.杂技根据表演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分为舞台杂技、高空杂技、水上杂技、冰上杂技等,其中大部分是舞台杂技.另外还有马术与驯兽表演,有时称为“马戏”.而在欧洲,则将杂技、马术、驯兽表演统称为“马戏”.杂技的审美特征主要是高难性、惊险性、表演性,以超常性显示其美学品格的非凡性.杂技的代表作品有《空中体操》《抖空竹》《杂耍》等.

5魔术

魔术与杂技密切相关,魔术是借助道具、通过观众的错觉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魔术按历史源流,分为中国戏法、印度魔术、东洋把戏、西洋魔术等;按技巧构成,分为手彩、器械、遥控、光电、裁割、遁术、心理、滑稽等类型.魔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智慧性与科技性,以超常智慧与高科技手段显示其美学品格的知识含量.魔术的发展呈现出高科技化与大型化两大趋势.例如美国大卫•科波菲尔的《自由女神》《大变火车》等大型魔术,就开辟了魔术的新天地.魔术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仙人摘豆》《大变活人》《仙人脱身》《金蝉脱壳》等.

舞台艺术的审美特征

1表演性

表演性是舞台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由于表演者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不同演绎,便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仅以音乐为例:同样演唱歌剧《江姐》中的主要唱段《红梅赞》,我国著名歌唱家杨维忠、殷秀梅、就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杨维忠的演唱清脆流畅;殷秀梅的演唱则气势磅礴、激越高亢;的演唱圆润深情,等等.

2形象性

形象性是舞台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所谓“舞台形象”主要指舞台人物形象,即通过演员表演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其中情感含量相当重要,即“动情点”“煽情点”,通过演员动情的表演,烘托出感人的气氛,将观众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达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歌剧《江姐》中的江姐、《白毛女》中的喜儿都是成功的舞台形象.

3互动性

互动性是舞台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演员与观众互动的好坏,是舞台艺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舞台艺术要以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出发点与归宿,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奖那奖,怎及群众夸奖?”舞台艺术要力戒只为少数领导、专家服务的弊病.

舞台艺术的发展趋势

1创新性

一切艺术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反映时代风貌与时代精神,才能不断繁荣,不断发展,长盛不衰.舞台艺术正是以创新性作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的,这种发展趋势早已显露端倪.例如,相声剧、杂技剧等新兴的交叉性舞台艺术新品种,就成为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

创新性还包括剧本的创新,例如,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就运用了散文式与板块式的结构手法,一反戏曲“线性”结构方式.唱词也摆脱了戏曲传统的五言句式、七言句式、十言句式的旧框,运用了新诗的自由体写法.在音乐创作上,戏曲创新的步子也很大.例如,京剧《奇袭白虎团》采用了歌曲《志愿军进行曲》的部分音乐素材;京剧《蝶恋花》融入了湖南民歌《浏阳河》的旋律;汉剧《弹吉它的姑娘》创造了唱腔新板式“西皮圆舞板”.在表演上,也进行了同步创新,同样取得显著成就.例如京剧《黛诺》中的唱腔“山风吹来”,成功地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抒情花腔女高音的演唱技巧;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京剧《骆驼祥子》中男主人公祥子的“洋车舞”,就是新创造的新程式.

2民族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性是舞台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是指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本民族的艺术手法进行艺术创造,反映现实生活.以民族性作为支撑的经典的舞台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以音乐作品为例:“钢琴之父”肖邦,在祖国波兰灭亡后流亡法国,他创作的钢琴曲《玛祖卡》,表现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使民族风格与民族情感合二而一;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创作的器乐曲集《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充分表现出俄罗斯的民族风情和民族韵味.同样,我国萧友梅创作的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贺绿汀创作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做到了中西合璧、古今一体,成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典范.而民族歌剧《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江姐》《伤逝》《原野》《苍原》,民族音乐剧《快乐的推销员》《鹰》等,就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民族风格和民族文化.

3交融性

各种艺术整合重组、交叉交融,使舞台艺术在外在形式上形成了许多新的艺术品种,成为舞台艺术创新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以音乐为例:冯小泉、曾格格、郭蓉、“女子十二乐坊”等融演唱、演奏、舞蹈为一体的新音乐形式;杂技节目《对拉弹唱》,通过“对头顶”的传统杂技技艺,让“底座”拉京胡,“尖儿”倒弹月琴并演唱京剧,融杂技、声乐、器乐为一炉,显示出舞台艺术交融性的发展趋势.

4多元性

多元性是21世纪的时代舞台特点,全球政治的多极性、经贸的多边性,导致舞台艺术内容要素的多元性.例如我国戏曲大量吸收话剧、美声声乐、现代舞、动漫艺术、电脑设计等高科技与科技的优长,形成了多元化的大格局.戏剧小品在戏剧要素的基础上,广泛吸收音乐(特别是通俗歌曲)、舞蹈(尤其是现代舞)、相声(“包袱”的技法)、二人转(“说口”)等各种艺术要素,使自身更加丰富多彩.又如话剧艺术,在以往文学、导演、表演、舞美多元综合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曲艺、现代新潮艺术等,其艺术要素的多元性成为舞台艺术的发展趋势.

第7篇

摘 要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基于体育活动的艺术美形式,体育舞蹈不仅有健身强体的技能,同时也有很大艺术欣赏价值。通过结合背景音乐、体育技巧等等优秀表现形式,体育舞蹈备受人们喜欢和关注。随着将体育舞蹈比赛引入各大赛事,体育舞蹈运动员就成为将这一运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然而作为一项艺术,其不仅需要运动员有一定体质基础,同时也需要其有相应的审美能力。本文拟从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审美特征出发,结合该项运动的特性和内涵,从而分析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运动员 审美特征 影响因素

一、引言

体育舞蹈是一项将美充分展现的运动形式。它通过将体育与舞蹈有效结合,从而将健康、优美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体育舞蹈是一项较新的运动项目,但其展现的健康理念,以及独有的美的展现,都让这一运动很快就成为人们喜爱和热衷练习的项目。随着这一运动被引入各大赛事,专业从事体育舞蹈的运动员就成为这一运动的主要推动者。而运动员在表现体育舞蹈时,不仅需要其投入相应动作,以及对某项动作的技术理解和表达等,要将体育形式的美与个人展现的美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发展体育舞蹈这一运动。这对培养运动员来说,就需要有效培养和提升其对美的看法,通过有效培养,使其能够在体育舞蹈表现过程中,将美充分“绽放”[1]。

二、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审美特征分析

首先,体育舞蹈是一种艺术活动。因此,其有着表现美。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运动员的具体表演活动来展现。体育舞蹈是一种美的表演,运动员通过有效理解其所表演的内容,将自身的认知通过美的舞姿来展现,从而给观众美的感受。

再者,体育舞蹈是一系列动作组成的活动。因此,其有着动态的过程美。体育舞蹈在展现的过程中,往往是不同动作连贯在一起的。所以,运动员在充分感受其美丽时,更多是对整个舞蹈编排的有效认知,通过自身对其的理解,将每一个动作都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

同时,体育舞动是伴随背景音乐所完成的运动,所以其有着节奏性和旋律性。运动员在表现体育舞蹈时,其动作是结合背景音乐的旋律开展的。而背景音乐的节奏旋律变化实际上也是情感变化的重要表现。变化起伏的背景音乐也让整个体育舞蹈的展现形式呈现不同表现形式,可以说旋律和节奏是整个体育运动的最大特点,融入不同旋律的体育舞蹈实际上关系到整个运动的动态表现形式。而想把体育舞蹈发挥好,必须充分融入节奏和背景旋律[2]。

三、影响体育舞蹈运动员的审美特征的具体因素分析

体育舞蹈运动能有效陶冶运动员的性情,能帮助运动员在提高自身运动素质的同时,优化自身对体育舞蹈这一运动的理解和认知。但我们从运动员在审美特征的具体表现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具体因素主要为:

(一)教练员缺乏教学水平欠缺,不能有效挖掘舞蹈内涵

事实上,运动员在表现体育舞蹈这一运动时,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理解,还需要教练员进行专业引导。但目前由于体育舞蹈运动快速发展,以至于当前师资教学力量存在相应不足。专业教练的相对缺失,就使的很多时候从相近专业上,进行调配,而这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在教育运动员对细节的把握、对情感的展现上存在极大不足。该运动不仅仅需要运动员有一定悟性,同时也需要其掌握一定技巧,通过对整个流程的有效把控,以及选择观众喜欢的表演方式,才能实现自身的成功。

(二)教学场地设施相对匮乏,不能充分开展教学活动

体育舞蹈运动是一项动态表演的运动。因此需要有较为宽敞的场地,此外,其对形体、动作、表情流露等多方面的严格要求,需要借助相应的专业工具予以及时查看。而体育舞蹈作为一项将音乐旋律与动作展现充分结合的表现形式。因此,在训练时,也需要有必备的音响和动作记录方式,便于及时查看。其最理想的训练环境就是标准的练舞房。但当前很难有满足这一要求的场地设施。这就使得整个体育舞蹈训练很难有效开展[3]。

(三)训练知识缺乏体系化构建,训练内容不完善

当前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使得训练知识必须及时丰富和完善,体育舞蹈作为一种美的动态展现,如果表现形式一直比较落后、老套,那么不仅很难让观众对其保持足够兴趣,同时也失去了这一运动的本身价值和意义。因此,要及时更新训练中所用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设施,有效完善整个训练知识体系,结合时展元素,及时完善运动员学习知识,帮助其顺应时展趋势。

四、结语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舞蹈运动是一种美的集中表现。而在这一过程中,其核心和关键是运动员,运动员对舞蹈的理解水平,以及展现表情等等,都是整个运动发挥作用的重要要求。而想要有效提升运动员的审美能力,将舞蹈更好、更美的展现出来,取得教学的理想效果,就必须在对影响审美特征的影响要素予以总结,通过制定完善的应对方案和思路,从而为更美的体育舞蹈提供必要支撑。在培养运动员的同时,教练员也要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审美教学与体育舞蹈教学有效结合,从而达到整个运动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倩影.体育舞蹈运动员与舞蹈意境的契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2:81-83.

第8篇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灵魂与核心。它的情态和异趣在审美过程之初便初露端倪。中国古典舞讲究“和”,许多作品的表现形式上都体现出“中和”的古典传统美感。它并非表面层次上的技术技巧,而是深入关注古典语言中所反映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文化价值。

每个舞蹈表现包括编导都有其创作意图。它背后的内涵更值得关注和思考。如,舞蹈《爱莲说》通过编者所体现出来的对莲的“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对于生命力表现的独立精神,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审美气质,既散发着古典风韵,又包含着现代时尚古典的“中和”美感。没有让形象夸张化,而是从莲花本身的形象特点上,让舞者塑造了一个“不染污泥,洁身自好”的荷花形象,其艺术的整体结构安排突出了舞者的轻盈飘逸,含蓄蕴藉、余味不尽,让人如身临其中。对于作品的成功,编导不仅把握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对宋代诗人周敦颐的散文诗《爱莲说》的舞蹈外化,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古典舞的审美思想精髓,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荷花”刻画成具有中国传统美的女性形态,十分贴切地符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规律。再如古典舞《书韵》,作品中舞蹈路线流畅、线条简洁、动作清晰构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艺术画卷,成为体现中国古典绘画和书法自为一体的神韵。在舞蹈本身并没有让人从烦乱嘈杂的动作中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从感官的刺激中失去了“和”的意义。再结合音乐的独特韵律,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华而不浮的风格。舞蹈语言的轻重、强弱、转折、顿挫,舞蹈语言疏密有致、曲折委婉,借书画之韵抒情表意,体现出独特的古典舞审美价值。所以说中国舞蹈在其线条、路线和编排的运用中,有“以气和气”、“法天地自然”的美学追求,这与西方舞蹈全然异趣。

诗教中所说的“乐而不,哀而不伤”要求审美感受从初始阶段就要“中节”、“合度”避免过分的沉溺于感官的刺激。然而对于当下的舞蹈作品中,越来越追求奢华,在舞美和舞台灯光形式变化上过于追求饱满,浮华的影子把整个舞台填充的满满当当,杂艳、喧噪、炫目,却美其名曰“视觉盛宴”殊不知这已经远离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色,对传统的艺术精神审美的欣赏偏离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要保留住本身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审美风格特点的东西,在继承西方舞蹈发展的基础上,不要盲目追求缺失了我们民族传统自己的精神。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中借鉴了“西方芭蕾”的科学训练方法以及传统的“戏曲”的表现手段和“太极八卦”,以及武术中一些动作的运动模式,形成了具有中国人审美特点的鲜明的当代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现代舞蹈。它是传统美学和当代人的审美要求的统一,舞蹈艺术特征和传统风貌的统一。

“刚与柔”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个范畴。一般而言,“刚”指的是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淳朴厚重”,形成舞蹈的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柔”多指女性“阴柔之美”,这在舞蹈作品中时有体现。如,舞蹈《蝶》通过舞者的身体表现蝴蝶性格的坚毅刚强和对于自然的向往。舞蹈演员表演富有张力的动作刚健挺拔,并兼有女性的阴柔之美,这种典型的“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情感,它的形式上的和谐、色彩上的搭配、音乐韵律感。舞者的空间调动等,都达到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

中国人的审美不单纯从物质上去寻找美,不把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开去孤立地认识美、评价美,而是着重于从我与物的精神联系上去寻找美,可谓互相渗透、互补共生的。舞蹈的审美情感是根据作者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人的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情感予以审美判断的选择,经过想象再创造的过程。舞蹈用艺术手段表现出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悲与喜”这两种对立的审美情感类型,在舞蹈艺术中也是其必要构成因素。如舞蹈《孔乙己》,演员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放大的幅度动作,体现了孔乙己这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人物形象切切实实的表现,但是舞蹈的前半段是伴随着滑稽的音乐出场,通过舞蹈动作半蹲着身子小碎步向前跑,表情得意快活。“孔乙己”的举杯自饮,半下胸腰,捻须后退,显示了他自夸的“学者”身份,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体现了幽默滑稽的形象特征,舞者轻快的步伐、轻盈的跳跃、连贯的旋转和流畅的舞步,使整个舞蹈更加滑稽而具有讽刺意味。孔乙己在众人的哄笑中“粉墨”登场,在众人的笑声中强自表演,又是在众人的笑声中惨淡谢幕,夸张的肢体语言外部形态与鲁迅笔下的人物结合,达到人物性格舞蹈肢体的鲜明对比。这种 “悲与喜”的表现手段,让 “孔乙己”形象在舞蹈中鲜活生动,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各门艺术(包括音乐、美术、建筑、雕刻、书法)对中国舞蹈的传统审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不仅要研究传统,更要在传统基础上围绕核心审美价值发展、创新。观众通过艺术审美欣赏获得美感,满足审美需求,从而对艺术创作,对人文精神物化,重申艺术的审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参考文献:

1、《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M】,山东人民出版社。

2、《试述中国传统舞蹈的审美特征》,仝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1)

第9篇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我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我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我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我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我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我国古典舞传承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我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我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我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我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我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我国古典舞。我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我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我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我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我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我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我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我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我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我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我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我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我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我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现代我国古典舞艺术要长远发展,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艺术活力。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完全的接轨,如何以独特的民族性独占鳌头都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我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之前,要保守住古典舞自己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筛选辨别,才能形成两文化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进入国门时,同样震荡与冲击着我国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国民在审美享受和审美取向方面的变化,我国古典舞蹈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西方芭蕾舞传入我国,在我国古典舞的训练中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内容被大量吸收与借鉴。但我国古典舞并没有盲目的照抄照搬,更不是简单的复制,取芭蕾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去总结和吸收,形成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我国古典舞不能因为学习或借鉴了其他舞种就否定旧体系的一切,而是在强大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展示方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学习或是借鉴时代的优秀舞蹈文化是继承或是发展所必须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会封闭我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路。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加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芭蕾的优点相结合,芭蕾的科学性与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融合,保留自身“灵魂”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个舞种的精华,开辟一条我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展道路。

第10篇

【关键词】古典舞;审美内涵;中和舞蹈

作为一个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门类,必然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性,但是与音乐、美术作品不同,舞蹈艺术并没有在表现之外形成一个类似声音、形象的独立存在以供人欣赏。这就使得舞蹈作品的审美内涵的呈现方式与其他的艺术作品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特征。特别是中国古典舞,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带有中国艺术精神所赋予的特质,具体来说,就是对于艺术的境界、意蕴的追求,而这又是通过舞蹈表演者具体的动作来加以显现的。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的舞蹈作品,从舞蹈动作、舞蹈中气的运用及舞蹈所体现的意境几个角度来探讨古典舞作品中审美内涵的体现方式。

一、舞蹈作品的动作形态的审美特征及其哲学意蕴

作为一门表现型的时间性艺术,舞蹈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动作形态是其核心内容。舞蹈艺术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身体动作的展现与组合来呈现出艺术美。古典舞的动作形态具有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动作的相对性。虽然观众所看到的舞蹈形态只是肢体的伸展等某一具体的动作,但对于古典舞的表演者来说,这一动作却是由相反的两种运动倾向综合而成的,即观众所看到的某一古典舞动作实际上包含了两种相反倾向的动作,这两种相反的运动倾向相反相成,综合形成了展现出来的舞蹈形态。下文以古典舞中常见的“晃手”动作为例来做具体说明:古典舞的演员在表演晃手动作时,如果是向上晃手,就要先向下;反之,如果是向下晃手,就要先向上。也就是说,看似简单的一个晃手动作,实际上是由两个趋势相反、时间先后相接的动作叠加而成的。当表演者要做出朝向某一个方向的晃手动作时,他需要在呼吸的引领下做出一个反方向的动作,即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某一动作的完成要在与之相反的动作的引导下进行。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道德经》中的“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段说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辩证性,即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道理。而舞蹈动作也具有与之暗合的相反相成的过程,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典舞表演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种动作形态内含的辩证性因素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典舞在审美取向上的两个特点:其一是对对比性因素的利用与强调。如在上文所举的晃手的例子当中,通过前期的一个反方向的动作,后期的手部的运动轨迹得到了更好的凸显和强调。在向下晃手的动作中,通过前期的向上晃手的动作,强调了之后手部的向下运动。通过对方向相反的不同动作的幅度、力度不同的展示,舞蹈表演的动作形态得到了更好的表现。其二是对中和的追求,即它所追求的并不是单一的某种倾向,而是带有综合性、平衡的色彩。通过对两种不同倾向动作的展示,舞蹈动作中的单一性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整体的均衡、和谐。事实上,这是古典舞表演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构成对比的因素不只是方向相反的动作而已。舞蹈中的其他因素,如动作的缓急、力度的刚柔、形态的动静等都可以形成这种对比,下文再举一例:在孙灿表演的舞蹈《唐印》中,动作的构成非常具有特色,很好地表现了缓急这两种不同的速度与节奏及张弛这两种不同的动作幅度之间的对比。在舞蹈的开始阶段,表演者的动作迟缓、幅度较小,舞蹈的动作形态以静态的呈现为主,此后,动作加快,不仅动作的幅度变大,就连动作的难度也随之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尾声部分,动作再次慢了下来,直至结束。如果着眼于这部舞蹈作品的速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它明显地可以划分成“快—慢—快”这三个不同的段落。这几部分之间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具有发展上的阶段性,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很特殊的审美体验。一方面,他们感受到了舞蹈中不同速度、不同动作幅度的对比;另一方面,这种对比并不突兀,而是随着舞蹈的情绪表现自然而然地发展而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典舞在动作形态的对比中对于中和这样一种审美范式的追求。构成对比的相反因素在此得到了抵消,不同的审美倾向得以中和。这不仅是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

二、舞蹈作品中的“气”及其表现

在古典舞的表演中,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是潜藏在舞蹈动作背后的核心所在。一部古典舞作品的开端始于气的运行,而其结束则终于气的收聚。气的运用既是古典舞动作的本源,同时也是古典舞区别于其他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同舞蹈动作的衔接、组合,实际上就是气的不同运用的过程。表演者通过对气做出不同的处理,而表现出不同的动作、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节奏。“云手”这一动作就是如此。“云手”是古典舞中较为常见的一个动作,在表演这个动作时,气的运用贯穿始终。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首先要含胸提气,然后将双手提起,在胸前做出揉球、抱球的动作,这是观众眼中的“云手”动作。而从表演者的角度来说,则是一个气的运行过程:首先是气的提升,然后是气的凝聚,接下来是气的含有,最后是气的下沉。可以说,整个“云手”的舞蹈动作是表演者通过对气的状态的不同处理而完成的。也就是说,舞蹈表演的过程就是气的聚散、运行及呈现为不同状态的过程。表演者通过对气的控制,而做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表现出不同的身体姿态,从而让观众感受到舞蹈作品所特有的美感。气本身是无形的,但是这种无形的气却通过表演者具体的舞蹈动作得到了展现。也就是说,这其中存在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点在气与舞蹈动作的关系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气这样一种无形无质、无法感知与捕捉的东西通过舞蹈表演者的不同表现而变得有形,能够为观众所感知。有学者在谈到舞蹈动作时,认为这是人的气与宇宙的气的交融,这是一个很精彩的解释。中国古典哲学历来强调“天人合一”,而舞蹈艺术中对气的运用正属于这样的一个范畴。在内在于表演者的气的引领和运转下,表演者的表演呈现出了特有的艺术的“韵”。这个韵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审美状态,即舞蹈表演者通过控制自身的气做出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观众从这一系列动作中感受、体验到舞蹈表演者特有的风采、神韵,从而进入一种主客体交融的审美状态。与具体的舞蹈动作形态不同,这个内含在舞蹈中的“韵”是比较虚的,它无形无象,虽然是观众通过视觉观察到的,但对它的体验却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非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这样一种比较虚的“韵”,正是舞蹈者通过调动、控制气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因气而成韵。

三、古典舞的意境与审美体验的传达

古典舞的表演是具体的,它可以分解为若干肢体动作的组合,但是在这种具体的形象背后,又存在着无形的、内在的、潜藏着的意境。舞蹈表演者的动作所呈现出的是一个个具体的外在形象,而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意境则需要观众进入审美状态后才能体验到。这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如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形似并非最高层面的追求。不论是画家还是观赏者,所追求的都是画面之中的意境。这种意境存在于具体的画面之中,但并非像山水那样被明确表现出来,而是隐藏在画中形象的背后,需要观赏者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去体验。同样,古典诗歌也是如此。古典诗歌的魅力除了体物穷形尽相、抒情直白显豁之外,更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读者在读完诗歌之后可以在诗歌的语言描述之外产生新的联想,从而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我们常说的文外之意、画外之音正是基于这个意义说的。仍以前文中谈到的孙灿表演的舞蹈《唐印》为例,在这部舞蹈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表演者一个个的具体动作,但是我们却从中获得了一种优雅的审美体验,这种优雅的美感正是从舞蹈的意境中来的。表演者通过对特定动作的表现让我们在感受到人体美的同时获得了人体美之外的审美体验。正如前文所说的,这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缓急对比的充分运用。正是在这种舒缓有致、舒展流畅的表演中,我们体验到了舞蹈动作之外的美感。这虽然是通过具体的动作传达的,却超越于具体的动作形态之上。在古典舞中,这种意境当然会因舞蹈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不过大致来说,中和是古典舞普遍追求的一种审美特征。对此,前文在分析孙灿的《唐印》时已有了很好的说明。在这里笔者只是想强调,这正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无过无不及”的观念的体现,如儒家的诗教中就有“乐而不,哀而不伤”的原则。这样一种中和冲淡的审美理想正是古典舞所传达出的意境的一项核心内容。

四、结语

本文分别从古典舞的动作形态、舞蹈中气的运用及舞蹈的意境这样几个角度分析了古典舞作品的审美内涵及其表现方式。总的来说,相比其他舞蹈,古典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中和这一观念贯穿了舞蹈表演过程的始终,并融入了舞蹈的审美特质当中。这既是古典舞的特征之所在,同时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尹琦.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理念[J].戏剧之家,2017,(10).

[2]代欢.中国古典舞审美精神探析[J].齐鲁艺苑,2016,(10).

[3]周宏.试论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文化内涵[J].2014,(05).

第11篇

一、地方性

地方性,顾名思义,系指全国各地方的戏曲剧种,因此地方性既是地方戏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它的主要本体审美特征。

地方戏是一个综合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地域文化精神、地域美学原则、地域审美习惯、地域风情、地域习俗、地域人物、地域语言等等。

如越剧,现在是浙江、江苏、福建、上海地方戏曲剧种。但它最初是在浙江嵊县一带发展形成的,后逐渐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所以带有明显的浙江地域特色。1916年才进入上海,但仍保留浙江的地域风味,同时吸收浙江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时称“绍兴文戏”,浙江昧儿的鲜明强烈一直延续至今。其他如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杭州一带的绍剧,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的姚剧,流行于杭州一带的杭剧,流行于金华、丽水一带的婺剧等等,也都不仅带有总体的浙江特色,而且更带有各自流行地的地域特色,可谓“大地域”中还有“小地域”,是艺术世界里的“国中之国”。

再如黑龙江的龙江剧、吉林省的吉剧,广东的粤剧,四川的川剧,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湘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海南的琼剧,贵州的黔剧等等,也分别带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由此可知,地方性是地方戏曲的根和神,而且也是整个中国戏曲的根和神。所有的戏曲剧种,无一不带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即使像今天在全国流行的大剧种京剧,最早也是在徽调(安徽地方戏曲剧种)、汉调(湖北地方戏曲剧种)的基础上,吸收北京的语言特点以及秦腔(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的精华而逐渐形成发展的。

二、民间性

中国所有的戏曲,均“兴于民间,毁于庙堂”。地方戏更是如此,每一种地方戏剧种,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本体审美特征。

例如越剧,是在民谣、山歌与民间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姚剧,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睦剧,是江西、安徽传入浙江的民间小戏--采茶戏与浙江的民问歌舞“竹马班”结合而成的;吉剧和龙江剧,也是在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地方戏的民间性审美特征,派生出地方戏的其他许多审美特征:

一是小型性。地方戏素有“地方小戏”之称,与京、昆、评大戏相对应。“地方小戏”最突出的标志是它有“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或“两小戏(小生、小旦)”之称,即演出小人物的故事。即使是宫廷戏,也平民化、民间化,演绎成寻常百姓的家常里短、儿女情长。尽管各剧种的地域特色不同,但有一个共同性特点:把帝王将相平民化、生活化、民间化,夫妻情、父子情、君臣情、父女情,全都与平民百姓毫无二致。这种“大戏化小,小戏化巧”的特征,普遍存在于各地方戏曲之中。

二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泼的总体艺术风格。地方戏曲不像京、昆、评大戏那样严整规范,而强化艺术创作的自由洒脱,强化创新意识与观众意识,故总体艺术风格都是清新、率真、自由、活泼的,充分显示出它们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地方戏的艺术生命永远都在民间,永远都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艺术沃土。

第12篇

摘要 舞蹈不仅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而且还是原始人类生命展现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并且舞蹈也是随着人类肢体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中国民族舞蹈是在人民群众中被广泛流传的,并且民族舞蹈都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的,我们所指的中国民族舞蹈大多是指中国近代的舞蹈。中国民族舞蹈作为审美对象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对于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就是通过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特有的韵味来体会其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以便能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蹈 审美特性 欣赏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民族舞蹈的溯源

各国的学者对于民族舞蹈这一概念的看法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各自在不同的书籍、著作及论文当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给民族舞蹈做出了诸多不同的解释。虽然这样的状况让人难以给民族舞蹈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样的情况却大大拓宽了人们对民族舞蹈的了解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民族舞蹈的理论知识。

虽然四五万年以前的中国就渐步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但是在母系公社时期和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出现了随葬的装饰品,这些随葬品证明了中国早期的人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及宗教意识。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宗教意识的增强就产生了非常多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些宗教祭祀活动基本都是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进行的。这些最原始的祭祀舞蹈虽然没有留下后人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形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存的古老民间舞蹈遗迹来想象出那些富有神秘色彩且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始舞蹈艺术。就是这样中国古老民族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通过人体动作创造出了富有节奏美和律动美的舞蹈,因此可以说中国民族舞蹈是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的。

二 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解读

1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舞蹈最为重要的审美特性就是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不同民族都有其独到、特有的舞蹈形象。这些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目前已经成为了不同民族风格的特有标记。可以说只要是艺术,都是要用形象来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通过具体形象来对人们具体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展示,一切艺术都不能脱离根本性的要求和规律。因为艺术如果完全脱离了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就很难给人带来真实的美感,缺少了美感当然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而作为一种艺术的舞蹈也必然会受到这个艺术特有的基本规律的制约。但是作为舞蹈艺术来说,她又有着自己本身的形象美,很多地方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形象美的,因为舞蹈艺术是通过人的具体动作姿势的形象性及连贯性去展示自我内心美和外在美的。如果对过去舞蹈素材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古代的舞蹈艺术素材基本都是对劳动的模仿,或者是对禽兽动作的模仿,模仿的同时还会加入部落图腾和氏族祭祀等活动元素,古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模仿舞蹈艺术来加强人们之间的团结或者来活跃生活的气氛。最为典型的丹寨苗族的锦鸡舞就是舞蹈艺术形象性的最佳展现。

2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产生的民族舞蹈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民族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因为产生的基础不同,再加上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对于中国民族舞蹈审美特性来说,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也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特性。例如,中国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就因为最初是来自中国的北方草原,随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又逐步迁徙到了西域地区,在这个迁徙期间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由过去草原游牧式生活发展成为了正式定居式的农业生活的原因。所以她们的民族舞蹈《赛乃姆》就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艺术特性:节奏非常明朗,舞姿也非常明快活泼,手腕及肢体变化也异常丰富。再如,优美的傣族舞蹈,就以表达感情含蓄,舞蹈动作丰富及舞姿也富于雕塑性而出名的,傣族舞蹈中的四肢身体各躯干基本都需要弯曲,这样的艺术特色就同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傣族基本都是生活在水边,他们爱水和赞美水的内心情感注定了傣族人及傣族舞蹈就像水一样的纯净和柔美。又如,以豪放彪悍为特性的蒙族舞蹈,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舞蹈特性,这和他们的生活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使得蒙族人不但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而且还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这种粗狂豪放的民族舞蹈形象。蒙族舞蹈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舞蹈的民族地域性。

3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超越现实的动态性。舞蹈可以通过人体舞蹈的动态美来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可以对人类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人体美进行有秩序和有规律的加工整合,然后创造出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人体舞蹈动态之美。还有就是舞蹈是需要动作的,而舞蹈动作恰恰是可以通过有节奏的变化来展示人内心情感的波动状态,例如,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孔雀舞就是能够超越现实动态性特点的表演性舞蹈,虽然傣族的孔雀舞因为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风格各异的跳法,但是不管哪种跳法都实现了用丰富的舞步来展现孔雀静态及动态的娴雅优美,也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的超越现实的动态性特征。

三 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艺术

作为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舞蹈可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因为观众通过欣赏舞蹈中的舞蹈形象就可以从内心产生出一种精神感应,就可以对舞蹈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内含思想情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舞蹈还可以通过其美的动态和美的韵律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可以说舞蹈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并且能把人类感觉、知觉实现完美统一的内心精神活动过程。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需要观众的感受、理解、联想及想象等诸多积极心理活动来参与对所观察到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观众对舞蹈作品真实内涵的具体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欣赏过程必须要同舞蹈形象思维紧密联系,观众对舞蹈艺术的美的欣赏首先要对舞蹈展示的形象有明确的感知,然后从内心产生对舞蹈形象的感情反应,最后才是从认识和感悟到的舞蹈艺术作品中理会到其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及舞蹈的主题思想。另外就是在舞蹈欣赏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要努力通过自己的感觉、想象和体验等心理因素进行融合,然后对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后产生出适合自己审美心理的形象,这样一来欣赏者就能对舞蹈艺术形象有更为深刻地感受,从而对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及形式美产生出强烈的感情共鸣。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欣赏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悟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真实魅力。

首先,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情感之美。舞蹈艺术具有自己的情感特点,那就是特别擅长抒情,对于叙事却不怎么注重。舞蹈艺术就是通过借助动物或植物的自然形态特征来用人类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和传递这些自然景物的形态变化,以便达到借物比兴和托物寄情的效果,最终能用舞蹈的外在形式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波动。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但是不管什么民族的舞蹈,我们都可以从中分析出人们想要表达和体现的情感之美,这种情感美也许是人性之美,也许是人情之美,也有可能是人类道德品质之美。中国民族舞蹈可以说在各个方面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进行了折射。例如,最为著名的当代舞蹈家杨丽萍的双人舞《两棵树》就充分表现出了青年异性之间对真挚爱情的追求魅力,该舞蹈就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相思树或夫妻树,然后舞蹈家就借助了这种自然界的植物来展示了人间的深情,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人体情绪,然后观众就会从内心产生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向往,这就是受到了舞蹈艺术家情感艺术感染的结果。再如,探戈舞及恰恰舞,这两种舞蹈都是通过借助其自身优美的动作旋律来展现彼此间强烈的感情交流,观众通过欣赏这些舞蹈的时候就会收到舞蹈本身的感染,就会从脑海里想像出每个动作组合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及生命意义。总之,中国民族舞蹈就是通过那如诗如画和含意隽永的舞姿及动作展现出了独有的情感美,舞蹈的这种情感美能给观众带来发自肺腑的情感呼应。

其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韵律之美。不管哪个民族的舞蹈都会有令人折服的人体旋律,也可以说人体的旋律美是舞蹈艺术最为基本的特点之一。舞蹈通过和谐的音乐节奏及肢体的规律动作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愉悦美。舞蹈艺术作品能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舞蹈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国古代的敦煌壁画就是以其绝妙的想像来表现中国古典舞蹈的人体动律美。舞剧《丝路花雨》就是以敦煌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该舞蹈作品以其绝美的艺术特性及独特的东方韵律和造型让整个世界都为其喟叹。再如,作为宁夏歌舞团演出的《羌笛舞》更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感染了人们,以其流畅的舞蹈韵律感动了中外友人,更是通过把舞蹈的艺术韵律同历史的真实性实现了完美融合,再现古老党项族的古朴民族风貌。还有就是如果你欣赏陕北的《安塞腰鼓》,仿佛就能看到古代边塞沙场上两军激战,看到武士们的威武雄壮,这些场景都能把观众内心的畏惧洗涤掉,振奋人们的精神。

再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具有景情交融的意境之美。如果能把景与情实现完美融合,也就是实现了客观的境同主观的意相结合,就会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舞蹈的意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好比一首诗的“意”;第二,是好比一幅画的“境”。其中的“意”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创造舞蹈形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主观上的思想情感。舞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非常讲究意境的艺术,舞蹈必须要做到通过直观、可感及动态的人体律动来传情达意,这就要求这些律动必须要生动、多变和新颖,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基本的要求就不能创造出“情”与“景”有机统一的舞蹈美的意境,舞蹈艺术也就等于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例如,傣族舞蹈《邵多丽》就用那美妙的舞姿和优美的旋律充分表现了傣族的民族特色,尽显了傣族神秘的特有文化;舞蹈《荷花赋》更是表现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舞蹈《黄土黄》充分展现了黄土高坡人的粗犷和奔放的情调意境;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则运用了各类线条上的变化表现出涓涓细流奔向江河大海的一种美妙意境。

最后,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雕塑之美。同音乐艺术不同,舞蹈是一种空间艺术,因为舞蹈动作之间的间歇及停顿能够在观众的视觉中形成相对稳定停留的映像,这些影像能够给观众以视觉的冲击,可以给观众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原型,所以说舞蹈在造型上是非常富于雕塑性的。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不仅可以欣赏到民族舞蹈的韵律美,还可以欣赏到其特有的雕塑美。舞蹈艺术家创作舞蹈作品的时候非常注重将每个瞬间都给观众造成一个个美的形象,然后观众就可以将这些富有节奏性和动律性的雕塑串接成完整的舞蹈画面,这种艺术形象对观众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敦煌系列舞蹈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画,或者取材于雕塑中的造型,古代的雕塑家把这些舞蹈造型凝固化,今天的舞蹈家就是把这些凝固了的造型和雕塑进行活化性的艺术再造,然后融入到现代的舞台艺术中,观众就可以在欣赏这些舞蹈艺术美时达到陶冶自己情操以及升华自己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中国文化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胡肃容:《民族舞蹈基本动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艺术教育》,2011年第2期。

[4] 孙晓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 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 孟令刚:《浅谈舞蹈的欣赏》,《青春岁月》,2010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