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时间:2023-07-03 17:5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第1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模式 外来务工人员 研究

一、小额信贷的起源与概念

(一)小额信贷的起源及特点

小额信贷起源于上个世纪的孟加拉国,其发起人为・尤努斯(Muhallunad Yunus),1977年10月,尤努斯创办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试验分行,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1979年6月,在孟加拉中央银行的指导下,每一家国有银行都应提供三家分行启动格莱珉银行项目。1983年.孟加拉国议会通过了《1983年特别格莱珉银行法令》,正式成立了格莱珉银行。2006年10月。尤努斯因其成功创办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荣获诺贝尔和平奖。

小额信贷是专门为中等及以下收入群体设计的金融工具,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金融工具以及的明显特征,而和传统的扶贫政策不同,它融合了商业化的运作特征,吸引了商业银行机构的注意,使得它可以持续的运行。小额信贷在孟加拉的成功刺激了各国的争相效仿,小额信贷模式开始在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欠发达的地区流行。

(二)小额信贷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1.小额信贷是消除贫困,达到和谐社会要求的有效途径

贫困作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向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的扶贫政策也由先前的单纯的经济上的补助向提高受困群体的生存能力转变,以帮助受困群众培养和形成个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上。

联合国大会在1997年12月18日通过的第52/194号决议中指出“小额信贷项目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它不仅能够使人民摆脱贫困,而且能够提高人民参与社会政治经济进程的积极性。”大会还呼吁联合国的有关组织、机关和机构,尤其是基金组织和项目组织以及各区域委员会、致力于消除贫困的有关的国际和区域金融机构及捐助机构,将小额信贷这一有效的工具纳入到它们的行动方案中去消除贫困。

2.小额信贷是在新经济形势下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由于农村人口金融意识淡薄,在农村主要的借贷手段仍然是民问借贷,据有关测算,农户借款额中民问借款所占比例高达70%,估计有50%~65%的农户不同程度通过非正常金融渠道借款。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对民问融资的调查推算,我国民间融资规模为9500亿元。

这些贷款违约风险高,由违约易造成家庭纠纷,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在新经济形势下,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的经济动荡以来,民间借贷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农户因为发放没有法律保障的贷款而受到资金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这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3.小额信贷是服务农村,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工具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基数众多,农村人口占比近70%,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一直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加之近几年我国农村现有正规金融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正逐渐减弱。近年来,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逐渐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为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日渐萎缩。目前正承担着主要的农村金融支持功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已经渐渐形成了远离农村的格局,农村信用合作社有很大的可能重走国有商业银行的脱离农村的道路,因此急需寻找一种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村的金融工具,小额信贷的独特的设计模式使它成为各种扶贫贷款中最为灵活的一种,尤其适合我国的国情。

二、小额信贷的模式选择

中国目前的小额信贷模式主要有非政府模式和政府模式两种,其中非政府模式又分为大型商业银行模式和小额贷款公司模式。因为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各异,因此,在选择小额信贷模式的时候,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应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现阶段我国贫困人口占比仍比较重,贫困水平比较严重,因此在小额信贷初始阶段,应采取政府扶持为主,商业银行运作为辅的模式,在小额信贷模式在各个地区发展日趋成熟之后,可以转为商业运作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模式。

(一)对政策扶持性小额信贷的建议

1.资金来源:由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拨款建立,后期主要吸引民间的捐赠形成资金来源;

2.政策扶持性小额信贷的发放对象:低保户和极其贫困的农户,发放时应该注意对受信人资格的审查;

3.发放机构:由政府授权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

(二)对商业运作式小额信贷的建议

1.资金来源:商业银行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和利润等,建立起小额信贷的基金库,由后期的贷款利息补充,逐步壮大;

2.商业运作式小额贷款的发放对象:贷款人有比较充足的还款保证,或者能够提供担保的人群;

3.发放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下各家商业银行分批次的进行小额贷款业务。

三、外来工商户的信贷特点

通过民间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可以总结出外来工商户的信贷特点:

1.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保守,防范风险的能力弱。外来工商户一般是小规模经营,以自己的存款作为初始资金投入,一般以经营餐饮业和汽车修理业为生,收入来源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承受能力弱。

2.外来务工人员形成了一定的社群,借贷一般在这种社群中发生。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建立了自己的“老乡会”等小规模社群,借贷一般在这种社群中产生。

3.借贷大多无利息、无抵押、无担保,数额小(几千到几万不等),借贷频率比较高,借款时间不稳定。一般通过熟人借贷,利率小甚至没有,违约风险大,一旦借款人违约,授信人将承受损失。

四、外来工商户中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1.有一定数量的外来工商户具有贷款需求,且基本上是向亲友及同乡借贷,对向银行以及其他贷款机构借贷的流程及相关信息不了解,且对向银行及其他贷款机构借贷有一定的抗拒心理。

2.外来务工群体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心态比较保守,缺乏合适的投资创业项目和融资渠道,对社会经济状况的变迁和金融体制的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

3.“三无”(无利息、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不利于个人信贷理念的形成和小额贷款的发展。

五、针对北京外来工商户群体推进小额信贷的对策

第2篇

世界上最早的小额贷款模式起源于20世纪的孟加拉国。尤努斯在孟加拉国创办格莱珉农业银行试验分行,主要针对乡下的穷苦人进行放贷,依靠信用进行担保,后来由孟加拉国议会讨论,正式成立了格莱珉银行,从此小额贷款开始发展,人们的信誉度也较好,支持了银行的稳定发展。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都是商业银行中的主要业务,有效支撑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因此,我国的银行对于信用贷款的管理仍然是商业银行运转的重点内容,为了能够在市场中努力发展,促进我国银行商业的发展,就要对贷款中存在的管理和风险进行有效的解决和规避。

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大多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从而忽视了对质量和效益的管理。银行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在商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银行贷款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发展和在市场经中的竞争力。

1.1信贷风险评审制度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的贷款审贷分离和集体评审制度对贷款办理形成的制约机制,能够对商业贷款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但是也会带来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商业银行往往是等出现问题后才进行解决,才会考虑到如何处理有关责任人的认定和解决,而不能够提前进行风险的规避。因此,贷款一旦出现问题,在造成还款的损失后,商业银行才会将责任进行明确,对过失进行补充。

1.2信贷中的“三查”仅限于形式,难以进行落实

一是对客户和企业在贷款前进行的调查,银行的客户经理仅仅会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和信誉度进行分析,对一些企业的假报表、假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辨别,对财务报表的数据不能进行有效的核实,对账单、账表的真实度无法准确把握,对企业的信誉度不够了解。而且一些中介机构存在信誉度较低等问题,在各种报表和数据无准确真实度时,就会对企业的审计工作进行造假,产生统计不完整的情况,不能保证企业的还款能力和贷款的信誉度,容易对银行的贷款业务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是贷后检查制度不能很好地将其落实。银行对贷款后的检查内容无明确规定,缺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指导纲领,一些客户经理为了减少工作量,减轻工作负担,贷款后检查时敷衍了事。

1.3缺乏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由数据库、中间数据处理器和数据分析层组成。数据库中存储着对各种交易信息的记录,有利于节省人工的统计,而且能够进行集中处理并更新,有利于数据的存储;中间数据处理器能够将工作人员输入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有效减少了人工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中错误的发生,保证数据的精确有效;数据分析层是数据处理的最高阶段,它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在数据库中抽取数据进行分析的,保证了数据分析的有效性。我国的商业银行贷款数据的管理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技术,不能对基础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处理,使数据的统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导致分析结果缺乏可信度,对潜在的风险无法进行有效规避。

1.4缺乏信用风险处理的手段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和规避风险的手段,导致我国的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只能被动地接受风险,而不能主动地运用自身的资产组合成某些工具进行风险的规避。我国商业银行的这种被动地接受风险的行为,在经济发生较大波动的时候或者某些市场因数发生巨变的时候会使得银行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及时地发展和完善贷款管理手段,以求能够稳定市场经济的变化,稳定市场经济的发展,降低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2 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问题的对策探讨

2.1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

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社会信誉环境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政府应充分结合商业银行目前发展的状况调整金融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运作进行宏观调控,让商业银行可以有自己的担当,逐渐发展出自给自足的产业线。政府应减轻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为银行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建立良好的风险评审制度,使银行能够重视风险的评估,加大对专业人才的使用,从科学的,宏观的,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有效地进行风险的规避。

2.2严格制度的落实,坚持责任到人的分配

首先,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定期对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督促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使得信贷办理人员不仅懂得经济学的知识,还要了解一定的法律、管理和会计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工作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促进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然后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其才能,并进行专业化的分配,坚持责任到人。

2.3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银行应加大对信息管理的投入,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引进高效的中间数据处理器,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分析层,对原始数据能够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在对客户和企业的信息进行收集时,应进行详细的客户信息咨询,对企业的报表、财务进行详细的查对,了解企业相关的信息,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等进行分析,掌握其最真实的资金信息,以减少对银行的损失,有效降低风险。

2.4实施积极的贷款定价政策

不同的借款人和借款工具的组合会给银行带来不同的信用风险,银行应根据贷款的数额和信用等级来考虑贷款抵押的资产的价格,然后开展借贷。较大的风险应通过较高的贷利率来补偿,还要考虑贷款的数额,这样既可以保证贷款人的利益,又可以保证银行的风险,在风险发生时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银行的损失。

3 结语

第3篇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设立的目的是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铺路搭桥。从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达到了5000多家,但信用社形式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了许多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对城市信用社进行整顿,化解地方金融风险。1995年9月国务院决定,为了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将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在清产合资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所在城市的企事业单位、居民投资入股等方式组建城市合作社[1]。

同年,深圳城市合作银行的成立,成为了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但直到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才全面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5年的到来,可以说是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宣布,对于满足各方面监管要求的,并且达到现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水平及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银监会将逐步允许跨区域经营。2011年3月起,监管层开始持审慎的态度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扩张。银行近年来纷纷跨区域扩张所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

二、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的阻碍

(一)政府支持力度小城市商业银行不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它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政府是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党政主管机关和做大股东而存在的。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城市商业银行这一金融资源促进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地方经济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置换、剥离不良资产、注资等各种方式,使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得到了有效地补充,弥补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良贷款率下降,盈利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二)盲目扩张带来的人才、管理、能力、技术手段跟不上城市商业银行的扩张有一部分是源于地方政府的驱动。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掌控者,将这一金融机构作为自身政绩的一部分,因此希望其做大做强,希望它能通过更名、跨区域、上市等方法赢得更多利益。这种趋势使得许多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了盲目扩张之路。

(三)经营同质化严重,失去特色竞争力目前我国城商行经营管理、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等均呈现趋同化的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粗犷、风险控制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匮乏、盈利模式单一、服务渠道狭窄、文化影响有限。

三、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对策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已成功实现跨区发展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但通过一些对策调整,不仅能解决这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还能进一步提升经营绩效。

(一)明确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时,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小银行,实力无法与其他银行相提并论,因此可以在定位时注重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走感情战;也可以突出其数量优势,将自身定位为更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银行,为老百姓在办理普通业务时提供更简洁、高效的服务,避免到大银行办理业务的复杂程序。市场定位成功,可以赢得更多的客源,成为一种有力的营销手段[2]。

(二)改变管理模式跨区域银行是一种在母城设有总部的银行,其在异地的管理机构属于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不同于同城分支机构的直属管理模式。异地分支机构的设立,使得总行的管理半径和管理链条被拉长、总行分行间的职能不能划分清晰,难以管理。这就需要对城商行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明确总行分行之间的架构问题。在管理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明晰总分行的主要职责,将经营权下移。其次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试点改革,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进到全面发展中。最后是稳健的原则,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稳定的团队、人员和客户资源对长期发展来说也十分重要。

(三)保持自身特色,走差异化路线城市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在单一城市里发展,因此带有浓重的地域特色。跨区域发展后,城市商业银行仍应该保持自身的特色,将自己的文化特色、制度特色、品牌特色等,充分复制到异地分支机构中,在众多其他银行中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赢得异地政府的信赖。

第4篇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的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传统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传统银行业不得不做出各种各样的应对以挽救自己的颓势。

互联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年,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诞生,随后,中国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业务,互联网金融也从此进入中国。2006年,互联网金融的雏形――拍拍贷的出现才真正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到来。近年以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与各种软件技术出现使得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真正的来到了我们身边。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传统金融市场无可避免的受到其冲击,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系统的中枢机构,首当其冲的受到其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被部分替代

在传统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履行金融中介的有关职能,向人们提供融资中介服务和支付中介服务。通过一般均衡理论分析,经济资源可以在一个不存在摩擦的市场中达到最优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成本就可以降为零,那自然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了。只有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才会衍生出金融中介机构,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有效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这就自然而然的会严重冲击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需求。由此看来,它是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有限代替者。

(二)互联网金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下,特别是网络借贷逐步成熟与便捷的形势下,银行不得不逐步改变目标客户类型,这也就导致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有所差异,其价值诉求也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这些现象的出现就彻底地颠覆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大众化,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小型团体甚至普通大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各式各样的金融服务。在这样的趋势下,该行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降低了。注重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及80后、90后消费者成为了主要客户群体。

截止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已允许将近300家的第三方支付组织开发、经营该业务。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总交易量在我国达到超过20万亿元的规模。我国第三方支付体系中最为典型的是支付宝,其市场份额超过80%。我们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组织相比传统商业银行在电子支付领域优势明显,商业银行的网上支付业务被第三方支付组织大量蚕食,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对传统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互联网金融重构已有融资格局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的融资格局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传统格局下难以解决的信息不完全对称和交易存在一定成本的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变得微不足道,通过网上融资平台,借贷双方甚至可以做到事前对对方信息基本完全了解。可以说,资金中介已经几乎成了“鸡肋”。

(四)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

首先,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是因为这种模式十分重视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运作模式上更注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技术的深度整合,能为客户提供更灵活性的产品。其次,商业银行意识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已经无法和网络借贷展开竞争,厄待改进。借助网上平台,堪比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库在蚂蚁金融内部建立,客户在网上的信息记录应用到小额贷款上并通过大规模数据云计算,其在有效减少甄选客户的成本和风险的同时,也给客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这自然而然的导致了转向网上寻求金融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这种形式的发展也逼迫商业银行在传统的模式上作出改革。最后,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商业银行开始了互联网化进程。近年来,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结合互联网与金融进行各种创新,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并结合自己的优势主动展开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一)拥抱互联网,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近年来,尤其是2005年以后,互联网科技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视甚至“封杀”它们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只有主动地和他们寻求合作的可能才能真正的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第一、应加强技术上的合作。第二、应加强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客户信息共享方面的合作。两者本质上都是金融机构,而且有很多可以互补的地方,相互合作完全可以做到实现共赢。第三、尝试打造小微企业线上融资平台。

(二)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更加智能的银行

互联网金融能使客户享受到了全新的、令客户十分满意的体验,这是因为这种模式具有便捷性与大众性的特点。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面临大量的客户流失,因此一步步改善客户体验应该是商业银行需要高度重视的地方,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打造出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首先,不能按照开发者自己的思路开发客户端产品,而是要根据主流普通客户的习惯与需求,设计出便利的、适合绝大多数客户切实需求的金融产品;其次,在不影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对现有业务进行简化。不必要的业务环节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最后,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网络营销,与客户进行开发交互式接触,及时满足大部分客户的要求,并注意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用于改进相关的工作。

第5篇

[关键词]绿色信贷;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经营绩效

一、引言

绿色信贷一词起源于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则属于绿色文明的一部分,绿色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相生的文明。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正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环境的危害,使得人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例如:资源枯竭、生态污染等。绿色信贷被称为可持续金融或环境金融,通过差异化定价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活动,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的一种信贷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利用经济杠杆达到事前治理的目的,与以往的事后治理不同,还有利于摆脱银行业长期存在的“呆账”、“坏账”的现象。

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绿色信贷处在萌芽阶段,为促进银行业发展,2012年2月24日中国银行监督委员会《绿色信贷指引》,从指引以来我国绿色信贷迅速发展,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对2018年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在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的贷款增长中,比例为14.2%,各家商业银行也紧跟国家经济政策改革,通过对绿色信贷的支持,调整信贷结构,减少不良贷款率。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从2013年年末至2020年年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从5.2万亿元增加至11万亿元。目前,各大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比重还有上升的趋势。虽然比重逐年增高,但是各大商业银行的标准不一、监管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绿色信贷作为绿色金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体系的完善之路还任重道远。

三、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影响绿色信贷对银行绿色信贷的调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两高一剩”产业的信贷贷款逐渐减少,环保企业的信贷规模逐渐扩大,同时削减前景欠佳的企业信用贷款,有利于改善信贷结构,把信用贷款用到绿色环保的企业中去,推进绿色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机构正积极的完善绿色信贷体系,许多银行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编制各自符合本银行的绿色指引,还有些银行推出“绿色四分法”,对于绿色、蓝色企业加大扶持,对于黄色红色企业有计划的退出,这些创新方法的实施不断的完善了银行的信贷结构,推动了绿色金融产品的发展。因此,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有一定的存进作用,同时也加速了传统企业的优化升级。

(二)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成本的角度看,成本费用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成本大多来源于商业银行放贷过程中人员成本的增加、审核企业资质费用的增加、对收集放贷企业信息资讯费用的增加等。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过程中成本也随之增加,使银行的经营效益减少。从生产周期角度看,绿色项目建设周期长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些绿色企业生产周期较长,收益率偏低,一些高耗能的企业收益率很高,银行减少对这些企业的放贷,对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将产生直接影响,使商业银行处于两难抉择的尴尬境地。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角度看,绿色信贷比重的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产生正面的影响。虽然短时间来看,由于前期人员成本的投入、审批项目的成本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可能会减少,但是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创新开展中间业务,改变传统的借贷利差模式,创新金融产品,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使商业银行转型经营模式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例如:2008年兴业银行自愿加入“赤道原则”以来,到目前形成多种与绿色金融相关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新的的方式,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绿色信贷的长期发展可以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对商业银行社会声誉的影响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的社会声誉具有正面的影响。我国要求商业银行定期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报告不仅体现银行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还体现对环保事业的支持。绿色信贷余额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履行社会责任是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市场不仅是技术、质量、价格的竞争,还包括社会声誉的竞争,声誉好的企业越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立一席之地。因此,绿色信贷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声誉,使银行业对其他金融机构形成模范带头做用,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许多绿色工程建设周期长,收益低。一方面,金融机构对这类绿色项目的支持程度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制度上的引导,还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来提高绿色项目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引导市场和企业对于绿色信贷认可,使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执行力得到提高。

(二)商业银行要加快开发绿色信贷产品虽然我国绿色信贷发展速度很快,但绿色信贷余额只占国内全部信用贷款余额的10%左右,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开发新金融产品。首先,如今网络技术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针对个人和企业精准的进行信贷业务,形成新的金融产品;其次,商业银行通过向周长,收益小的绿色产业提供资产证券化、债券等方式的融资,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得到提升;最后,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创新金融产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升自家银行的竞争力,形成良性竞争。

(三)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我国目前的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绿色信贷的奖惩制度。我国政府应加快建立绿色信贷制度奖惩体系,对吸收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进行奖励政策,对“两高一剩”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实行惩罚措施并降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力度。惩罚和激励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还有利于管控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种投资产品。近几年我国的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各样的理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理财的产品也相应的日益增多,各种理财机构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市场有其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

(一)理财机构比较多,相对应的理财产品也较多

随着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和市场占有的增多,其理财机构类型也相应地增多,具有能够进行理财业务的机构也比较多,不但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有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此外,还有部分带有投资咨询、投资顾问、财务管理性质的企业、理财中心、理财工作室和个人也涉足理财业务。

2004年开始,我国各家金融机构陆续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包括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信托公司作为专业化的信托业务经营机构,开展面向特定客户的单一资金信托计划和面向非特定投资者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从1995年开始从事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包括面向特定客户的定向资产管理、面向非特定投资者的集合资产管理和针对特定资产的专项资产管理三类。2005年年初我国出现了首个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2005年年底,银监会允许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为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的大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银行理财产品从此得到较快发展,权益挂钩、项目融资等类别的新产品不断涌现,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

(二)理财产品缺乏完善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我国现在跨行业、跨市场的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也已形成了票据、期货、黄金等比较完整的产品系列,同时还出现了债券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交易、利率互换、等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理财产品也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会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而出现或多或少的波动,有时候理财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会大幅度的下降,这也加大了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同时,理财产品的售后的相关政策不到位,导致容易出现相应的纠纷,总体而言就是理财产品相关的市场及销售制度都不都完善,监控制度执行力也不够强。

(三)理财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商业银行的理财相关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普遍都比较低,对相关的业务不够特别的熟练,对客户的产品购买的帮助不够十分到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对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有着相对来说比较高的要求,理财工作人员不但要有比较过硬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业务操作比较熟练,而且还要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比较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得具备严格的职业精神,能够保持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客户的认真度,本着对客户负责的态度,不但要自己充分理解各种理财产品的风险,还要坦诚地讲给客户,不能为了利益而丧失可贵的职业道德。

(四)客户的风险意识比较弱

无论何种投资都是有其相应的风险的,一般来说,产品的利益和其风险是成正比的,其收益越高,风险也相应的比较大,但是当前许多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产品的风险认识不到位,他们总是看到产品的利益,而看不到其背后隐藏的巨大的风险,这一方面跟理财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关系,他们为了向客户推销产品,不惜相应地扩大产品的基本利益,缩小产品的相对风险,再加上许多客户急功近利,其自身对理财产品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查就盲目的投资,这就加大风险性。

二、改变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基本对策

(一)不断完善理财产品的相关的制度,加强对理财市场的监督

理财产品离不开相关的规章制度的约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起源得比较晚,真正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所以,也没有比较具体和完善的政策与其配套发展,这就导致理财产品的投资和相关的运作可能缺乏相应的规范性,给投资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完善,为理财产品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公平的金融市场环境。

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监督,当前的金融市场的监管缺乏统一的规范性,很容易出现多个部门共同干预,导致监管的重复或者是缺失,这就加大了投资的风险。为了保证银行的正常运作和投资者正当的利益,需要加强对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等多个市场的有效的监管,加强监管的规范性,加强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保证监管的有效实施。

(二)加大对理财产品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工作人员,所以,为了适应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研究和开发的需要,就要培养一些专业素质较高的人才,加强对银行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的技术水平,并且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其责任心。

同时,还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给客户讲解相关的理财知识,让其对各种各样的理财产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理财相关的规范制度比较了解,逐步具备对理财产品的客观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从而在变幻不定的理财市场面前具有清醒的风险意识,最大化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结语

总而言之,应当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增强客户的风险意识,为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昊.试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J].企业导报,2011(19).

[2]刘毓.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变迁、发展瓶颈与突破之路[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5).

[3]喻凌云.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新西部,2008(06).

第7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

利率起源于经济学中“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本质是资金借贷成本的反映,其市场化程度决定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在宏观层面有助于储蓄转化为投资,进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从微观层面看有助于推动资金的合理流动,使利率充分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我国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不再设置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不利影响

商业银行在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扮演着信用创造者的角色,其传统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依靠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益,但是利率市场化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利差,大大削弱了银行的盈利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压缩了银行的利润空间,打破银行的垄断地位。利率市场化拓宽了融资渠道,有助于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的发展,而影子银行的崛起打破了商业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根据银监会的2015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仅2.43%,增长趋势明显放缓,中国工商银行――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其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只有0.59%,这表明商业银行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二,容易引发利率风险,加大商业银行风控难度。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水平取决于资金供求,这容易引起利率的波动,首先当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时,会造成银行利息收入的减少;其次银行必须根据利率缺口不断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这会造成银行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的不对称;最后由于存贷款选择权在客户手中,而利率波动会引发客户的道德风险,例如利率上升时,客户有可能通过提前支取的方式进行利率套利。

第三,利差减小,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银行之间不再是仅仅争夺客户资源,而是将竞争领域扩展到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甚至是中间业务,银行的信用、名誉、金融产品的种类、服务质量以及创新能力都将成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例如许多商业银行通过精简贷款审批手续来吸引企业客户,通过发行利率上浮大额存单的方式来进一步吸引储户。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积极影响

利率市场化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虽然在一段时期内缩减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但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的。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提高,其信用风险和违约风险大大增加,而利率市场化则给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和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具体来说包括:

第一,有利于推动我国形成健全和完善的金融市场,为商业银行创造公平的、规范有序的运营环境。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给银行更多的经营空间和自主决策权,这会促使银行形成结构合理、品种繁多的融资工具体系,促使政府相关机构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推动国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有助于提高社会组织以及储户参与监管的积极性,并最终推动我国的金融市场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进而为我国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可以促进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模式的改革。商业银行在性质上属于企业,其目标也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进一步确立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这一方面可以更好发挥银行信用中介的功能,促进资金的融通;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发挥银行支付中介功能,完善支付链条。利率市场化可以真正实现银行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可以推动银行完善股权架构、合规性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资产负债管理以及健全成本预算,这些都会使商业银行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三,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以及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健康发展。利率市场化将会促进商业银行经营重心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理财、支付结算以及资产托管等中间业务倾斜。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一方面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的存款,肯定会上调其存款利率;另一方面银行为了争取优质客户――特别是企业客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贷款利率。由此可见,银行的传统业务势必会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又必然会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特别是那些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以及受利率波动影响小的表外业务将获得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金融创新,个人客户、企业客户以及银行都会从中获益,利率市场化一方面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金融产品定价权,这将大大增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银行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潜在的利率风险,必然会通过金融创新来研发更多增值、保值的工具。

第四,有利于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不断优化。利率市场化将会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更加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情况,在办理贷款业务时,不仅要考虑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收益,更要考虑银行的资金成本、管理费用以及潜在的风险等因素。银行不仅要考虑客户的需求,更要考虑客户的还款能力以及违约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对于优质客户可以制定优惠利率,对于高风险客户要制定较高利率作为风险补偿,以推动客户结构的优化。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对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减的情况下,银行必须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第一,推进金融创新,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对于银行负债业务,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存款保险制度,以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发行大额存单并鼓励其转让流通。对于银行资产业务,一是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而调整并优化银行的资产结构;二是打包出售贷款,以增加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是鼓励采用银团贷款,银团贷款条件下各个参与行自主确定授信行为,分工明确,可以有效的分散违约风险和信用风险;四是推广贸易融资业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占我国经济的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融资必然有着广阔的前景;五是购买优质债券,债券可以平衡银行的流动性和收益性,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实现银行的稳健和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利率风险日益突出,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健全并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立风险准备金并制定相应的阀值,确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缺口。事前要对潜在的利率风险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审核;事中要强化对利率走势的分析和预测,并运用衍生工具规避风险;事后要及时对风险进行追踪,做好相关总结。

第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不构成银行的表内资产和负债,因此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助于银行形成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约束机制,银行可以大力发展业务、托管业务以及顾问咨询业务等中间业务,同时鼓励开发期权、期货以及组合类金融产品,以增强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7).

第8篇

WTO时代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分析

加入WTO意味着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经济金融日益融入全球一体化,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在经济金融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国的经济金融与其他国家的经济金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因此,加入WTO后一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站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视角来看,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金融融入全球一体化,周期波动性更加明显、复杂。加入WTO后,一国的经济金融逐步实现全面开放。这意味着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交往更加密切,国与国之间在经济金融方面互相渗透、影响;一国经济金融周期受到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日益明显,原有周期性波动也将因之发生变化。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入世带来的最直接表现将是国内经济金融在世界经济金融波动的冲击下不再可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中国经济金融将更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影响经济金融走势的因素越来越多,其周期性变化将更加复杂,从而给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本土银行市场竞争国际化特征日益显现。入世之前,中国银行业的竞争指的是国内商业银行之间在国内“游戏规则”下展开的竞争。入世之后,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本土银行市场竞争将更多地呈现出国际化特征。这集中表现在:一是游戏规则的国际化。国内商业银行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市场,将不得不按国际规则办事。二是竞争对手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上与本土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三是资金价格的国际化。资金的自由流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使得国内资金价格逐步向国际资金价格靠拢,那种国内资金价格与国际资金价格相差悬殊且互不影响的现象将不再存在。四是服务的国际化。国内商业银行只有提供国际化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才能抵挡住来自外资银行对客户的争夺;五是产品的国际化。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多样化的银行产品,客户只要在本土市场上就可享受到国际化的银行产品。毫无疑问,本土竞争的国际化特征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严峻挑战。

银行综合化经营趋势渐行渐近。综合化经营是国内银行业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商业银行仍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限制,但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出现、金融控股公司初具规模等均表明这一趋势正渐渐逼近。而入世之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进一步加快银行业的综合化经营步伐,中小银行将因此受到巨大冲击。

替代市场迅速发展。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来自于市场需求,而替代市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步伐。所谓替代市场,简单来说,就是对商业银行某些业务具有替代效应,对银行客户直接产生分流的,诸如保险、基金、证券等市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基金业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步回升以及企业债券市场的火热对银行的分流效应逐步显现。以短期融资券为例,2004年1~4月、2005年1~4月,北京地区金融机构新增短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分别为64.9%和89.6%,平均值77.3%;2006年1~4月该比例仅为20.8%。2006年1~4月北京地区新增贷款766.71亿元,短期贷款少增433亿元,而同期北京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为467亿元。此外,短期融资券发行以来,北京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下浮利率贷款比例从2005年2季度末的56.4%上升到2006年1季度的67.67%;同期大型企业下负利率贷款比例从58.52%上升到73.44%。替代市场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直接的冲击和挑战。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初步完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加速转型。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竞争环境的最大变化就是国内竞争对手已今非昔比。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国有银行中的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并先后成功上市,工商银行的上市指日可待,农业银行的改革方案也已上报。国有银行正在朝着市场化运行机制转变,加快建设现代金融企业。从网点布局来看,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收缩县级机构,调整中心城市网点,着力巩固中心城市市场。股份制商业银行借助体制优势,纷纷加速经营转型。在零售银行定位的指导下,大多数银行展开并初步完成组织架构改革和流程的再造,新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经营体制初步形成。这些变化使得城市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地域、体制灵活、决策链条短等方面的优势慢慢丧失。

WTO时代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如前所述,入世后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城市商业银行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在竞争力、市场定位、风险管理以及金融创新等方面存在严重不适应,并制约了其下一步的生存与发展。

核心竞争力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国外的情况表明,一国银行业在实现全面开放后,其发展路径将朝着两个方向分化:一种是一些大型银行凭借规模取胜,并进一步做大作强,实现综合化经营;另一种是那些中小银行靠差异化定位生存,并不断培育经营特色,实行特色化经营。但不管是哪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凡是经营好的都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即拥有明显且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恰恰是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所缺乏的。城市商业银行显然无法在规模上同四大国有银行相抗衡,在技术、产品创新等领域也无法同股份制商业银行匹敌。外资银行的进入更进一步恶化城市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如果城市商业银行不能尽快培育起核心竞争力,其未来前途值得担忧。

市场定位不清晰,经营特色不明显。诸多经营超过百年的跨国公司的案例表明,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市场定位下的长期专业化经营。这就是说,只有制定清晰的市场定位,并以此指导业务发展,才有可能形成自身的核行竞争力。所谓市场定位,就是用以将自身与其他同业竞争对手区隔开来的产品或业务。这些产品或业务通常是这家银行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定位。但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并未坚持这一定位,未能在上述业务领域形成自身的特色。特别是由于受制于科技、人才等资源限制,未能在这些业务领域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而近两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银行,甚至于外资银行纷纷加大对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的开拓力度,并相应建立专门的经营架构、开发针对性的产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商业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传统优势。

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劣势明显。创新是一家银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入世后,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将从原来的规模驱动型增长转变为创新推动型增长。规模仍是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创新的推动作用会日益明显。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关键在于特色化经营。这就需要银行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化的产品。而银行产品的高度同质化特征使得一家银行只有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开发“蓝海”,才能在既定的业务领域保持持续竞争优势。这几年城市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势头受到瓶颈制约,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因素就是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一方面是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专业化,需要银行为其提供多样且又各具特色的产品;另一方面则是入世后外资银行携丰富的银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在产品上形成先发优势。这两方面都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

风险管理能力低下,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本文第一部分已经分析过,入世后城市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更多。从适应环境要求的角度来讲,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拥有更高的风险管理水平。从竞争力角度来看,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在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但最根本的表现是与主导业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水平。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金融企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就在于将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控制在自身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构成银行竞争力的各要素最终都要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和前提。比如,产品的定价需要银行对其风险进行量化,并准确计算出风险成本;一次成功的产品创新必须是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出的,即要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相匹配,才可行的。因此,银行的竞争归根结底在于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银行的竞争力最终要体现在风险管理上。而汇丰、花旗等百年老店的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结论。但风险管理恰恰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软肋,风险管理水平不高正是制约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最大瓶颈。

WTO时代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考虑到WTO时代银行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在历史起源、业务规模、发展状况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未来战略选择可能有以下四种:

一是一些在经营地域和业务合作上联系比较密切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联合重组,形成跨区域的、提供较全面金融服务的大中型银行。

二是部分规模较大、业绩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机构扩张(比如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参股、控股或兼并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成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

三是城市商业银行中的部分中等规模银行通过特色定位,发展成为规模不大但具有很强产品特色或市场特色的特色银行。

四是那些规模比较小但自身条件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为规模较小、定位准确、主要服务于所在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居民的社区银行。

不同的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战略选择。但从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银行经营环境来看,不管采取以上四种战略中的哪一种,其成功的前提是必须培育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来自于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起与其业务专长、市场定位、创新能力相匹配的风险管理机制。否则,核心竞争力只能是一句空话。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三件事情:

进一步明晰市场定位,并围绕市场定位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理论分析和现实案例均证明,城市商业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和本地居民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跟其他类型业务相比较,此类零售业务的风险也是较高的。这就要求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能够支撑起市场定位的风险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尽快建立起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评级体系,对风险进行量化,计算风险成本,以实现产品的科学定价。

尽快建立起有利于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的风险管理机制。金融创新的原动力之一来自于对风险和监管的规避。现代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则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以更有利的条件赢得客户。城市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不强固然与科技、人才等资源制约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风险管理水平低下,无法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而金融创新往往会带来新的风险,监管部门一般会采取审慎态度。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消除风险管理水平低下对金融创新的制约,围绕市场定位着力提升在业务专长领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WTO时代经营环境的新要求。

加大科技系统和人才投入,从根本上改变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业务的多样化和流程的复杂化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尽快实现从传统的手工为主、偏重于定性管理向现代的系统控制为主、偏重于定量管理的转变。无论是风险损失率的计算,还是经济资本的运用,都是以强大的风险管理系统为基础的。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接受《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在于内部评级系统的建设。当然,风险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还需要一支强大的风险管理队伍。城市商业银行无论是在风险管理系统,还是在风险管理人才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做好这两方面工作既是城市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9篇

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信贷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程序,对风险进行评级、分类、报告和管理,保持风险和效益的平衡发展,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都不强的关键因素在于信贷风险管理。2011~2017年以来经济走了个“L型”进入“经济新常态”,在去杠杆和去库存的大背景下,这对于银行业而言也会带来不良的压力。由于金融环境的复杂性、不稳定性特征,银行业面临传统领域信用违约与流动性风险叠加共振的多重挑战,总体风险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技术与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加强风险防控能力促进银行竞争力的提高。

一、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不良贷款率较高

信贷风险危机主要是源于不良贷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越高,放贷的款项收回的风险随之就加大,最终其信贷风险对银行的经营发展都会带来消极影响。以下对我国主要的国有以及股份制商业行2011~2016年的不良贷款率进行了分析,具体不良贷款率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都是呈上升趋势的。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问题起源于2011年,浮?F于2015年,因为佳兆业风波掀起了房地产行业的信贷违约浪潮,增加信贷坏账风险。2016年政府调控重点在于去产能、去库存背景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递增趋势。经济周期与银行业不良贷款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换挡期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导致不良贷款上升,经济进入新常态之下,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升至2%至3%区间。银行业信贷风险依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在追求收益最大化同时加强信贷风险防范。

(二)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机制不完善

纵观国际银行,大都有条块结合的矩阵式结构风险管理内控制度,我国的银行内控制度需要借鉴国外银行内控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积极建立适合有效的内控组织结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明显缺乏有效的以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信贷部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组织制度。国内银行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专业化风险管理部门,对信贷业务的过程监控管理,实行独立的审贷分离制度,加强贷后检查力度,从而有效的发现防范信贷危险,提高信贷防御的意识。

(三)信贷风险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有效的信贷管理方法是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环节。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和持续加大的风险防控压力,我国商业银行的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定性分析方法和传统静态比率分析手段是现在商业银行衡量信贷风险较为常用的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识别上受主观判断因素的影响很大缺乏量化依据,应该严格信贷准入,将信贷政策作为客户核准、授信审批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决策依据,优化信贷投放,逐步改善信贷结构。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贷款风险,促进了信贷规范化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将是一项艰巨的持久性的任务,需要银行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二、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一)改善不良贷款状况

为了保住不良贷款率监管指标达标,各家商业银行都会采取不良贷款转让的方式降低不良贷款率,银行一直高度重视对不良资产风险的化解,主要从两方面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对一些风险较大行业的授信加快退出;另一方面采取现金回收、贷款重组、批量转让、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各个手段来处置已有不良资产。同时也要求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注重提高贷款分类准确性和掌握资产质量真实性,把握风险暴露的金额和时间点避免引发新的风险和问题。

(二)加快建立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机制的步伐

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机制建设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定性、定量的管理考评制度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起一整套防范信贷风险的实施方案。我国商业银行负责信贷监管的稽核部门归本级行长直接领导,地位和职能不独立,难以对本行决策进行有效的监督。商业银行应建立以各部门的内控责任人、法律合规部内控职能、内部审计的内控监督三道防线为基础的内控组织架构。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外资银行;金融领域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5―0023―03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当代社会结构正在变得愈来愈复杂,商业银行和其他许多国际企业一样,自身经营规模愈来愈大,企业的活动也随之变得多样化,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各方面都显得日益密切。因此,可知企业的社会责任范围,将随着时代的推移而逐渐扩大化。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些的时代性特征和这样一些显著的发展趋势,使得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议论,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具挑战性。

一、全球化发展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无疑,本世纪初的几十年是中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关键时期,加入WTO加快了我国企业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步伐。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制定和实施海外扩张战略,参与国际竞争,如中国海尔集团、奇瑞汽车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联想集团等等,均在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实现跨国经营和全球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之中。这种银行国际化可以包含有两种战略模式,即引进外资银行和本国银行跨国经营。正如前面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影响力逐步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的分行和代表处等机构也初见规模,发展速度同样也十分迅速。例如,截至目前,中国银行的海外机构最多,在欧美、港澳、亚太地区拥有分行、附属企业或代表处,总数已经达到559个,海外总资产已达1400亿美元,海外雇员约2万人;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机构总数也已经超过70个,其中通过兼并或收购在海外拥有的附属企业已近60家,如在香港和伦敦分别拥有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伦敦)有限公司等附属金融机构,海外总资产已经达到600多亿港币;中国建设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总数为9个,海外分行总资产达70多亿美元;中国农业银行也在海外建立6个分支机构。另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也有几家在海外拥有分支机构,其中交通银行6个,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和招商银行分别3个。总体上,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还十分有限,由于业务品种单一,主要服务于华人社区和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基本处于边缘银行的地位,但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跨国购并也在迅速发展,可以预见,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步伐势不可挡。

伴随着国际化扩张战略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更加严峻的社会责任挑战: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国际社会如潮似涌的社会责任运动的深远影响,不认真对待社会责任问题,将可能意味着国际战略的最终失败;在国内市场上,将面临国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责任呼声的强大召唤,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义务,将意味着逐步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制定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多层次的社会责任战略,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社会责任标准进行业务管理和提供金融服务。在国内市场,商业银行等企业需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义务,以便能够顺利地与国外战略投资者开展战略联盟与合作发展,但同时还应对战略投资者最低和最高持股或减股进行明确的规范,防止其短期行为可能对我国银行和客户利益造成的不利影响,以便真正能够赢得国内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在国外市场,我国商业银行等企业需要遵守经营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规,保护当地环境,保护当地劳工权益,尊重员工文化多样性,改进当地就业水平,参与当地社区服务项目,支持当地慈善事业等,以便不断改善自身形象和信誉,增强利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实现与当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和共赢发展。

二、新技术应用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产业。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如金融服务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体系,高效的机器设备和电子清算网络正在代替人工处理存款、贷款、清算和咨询等业务。例如,ATM自动取款机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优质服务;POS终端机极大地方便了客户的购物和消费。事实上,当代的商业银行正在演变成一种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电子化交易等正在一步一步地取代劳动密集型的营业网点或众多的银行职员参与的服务功能。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单位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大量裁减剩余员工的社会责任问题,如机器取代人,造成大量员工丢掉饭碗,导致一些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另外,新技术的应用也给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另一个挑战是:安全隐患问题,例如,如何确保客户个人信息的保密和不被泄露,如何确保客户资金的安全等。如果商业银行不能确保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安全的和保密的,即意味着商业银行没有履行好自己对客户的社会责任。无论如何,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正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业务品种和服务功能的重大变化和飞跃,这一发展趋势已经引起当代银行家的密切关注。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应潮流,广泛应用电子化和其他新技术,才能适应新时代金融业发展的要求,也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但同时,商业银行还必须认真解决好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问题,以便能够真正借助最新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三、金融管制放松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金融管制放松(Deregulation)最初起源于上个世纪末期的美国,随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纷纷仿效,加入到了这场金融管制放松的潮流之中,现这一发展趋势已经波及整个世界。例如,为适应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取消了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Interest rate ceiling)和交易账户不计利息的有关规定,以使商业银行可以拥有更大的利率自,并使存款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利率回报;放开对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限制,允许存款机构和信贷联盟从事综合商业银行业务;允许商业银行通过持有其他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任何企业的一定量的股票,成立银行持股公司(Bank holding Com-pany),开创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或混业经营的格局。在我国,随着经济和金

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管制放松也将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和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必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同样会带来更大的社会责任挑战。

金融管制的放松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说它是一种机遇,是因为它从法规层面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使银行可以开展多种经营,从而增加了银行的业务收入来源和盈利水平;说它是挑战,是因为它使得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性成为现实,从而必然导致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的进一步提高。伴随着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客户的闲置资金和服务需求必然流向那些回报率高和服务水平优的金融产品,客户忠诚度将逐渐下降。也就是说,哪里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存款利息高,那里的客户资源就会丰富;哪里的银行优惠待遇多,那里的客户就多。另外,利率的市场化趋势也将使广大客户变得成熟和理智起来。也就是说,客户对利率的敏感性逐步增强,过去那些“忠诚、稳定”的客户也可能变得“摇摆不定,唯利是图”。在我国,银行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且银行机构众多,加上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和对客户的过分“受宠”,这一发展趋势也比较明显。例如,为承揽一笔业务,商业银行有时须向客户或有关企业负责人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通过这种违背社会责任道德标准的做法承揽业务,以换取短暂的、并不牢固的客户关系。总之,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客户忠诚度的下降正在给我国银行的社会责任价值观带来严峻的挑战。

从另一个角度讲,伴随着金融管制放松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问题也必将面临其他更大的挑战:一是金融管制放松将使得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合谋串通的机会增大,例如,商业银行可以与其持股的证券公司联合起来,通过私自融资安排故意操纵股票或债券市场,赚取非法利润;二是混业经营制将使得商业银行形成庞大的金融集团成为可能,例如,商业银行作为庞大的垄断集团,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可能会对政府政策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从而使政府的管制能力下降,银行自身的道德风险增强。在上述两种情况出现时,均可能在侵害客户利益的同时,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稳定,情况严重之时,均可能导致经济或金融危机,危机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人力资源变化与社会责任新挑战

关于人力资源的变化趋势,主要包括下列几种情况:一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老龄化时代,大龄员工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口学家估计,到2025年,许多国家的老年人口将是今天的两倍;而且到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的人口将可能首次超过儿童的人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从企业内部来看,面对可能出现的员工老龄化及技术员工短缺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老年银行职员的问题,比如说,需要增加投入关注老年职工的退休养老金、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福利等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员工教育和培训支出,更新老年员工的知识结构,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管理者和技术员工等。从企业外部来看,面对人力资源的变化趋势,商业银行需要加大投入,研发新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开发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年金服务、基本生活必需品贷款、基本生活金融服务(Basic Lifeline Banking)等,以适应市场需要变化趋势,同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义务。基本生活金融服务事关贫困人口在无法获得基本银行服务的情况下是否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或有学上的问题(Peter Rose,1998,pp393)。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商业银行在承担更大风险和关注更多社会问题之间作出合理的道德决策。

二是员工流动性加快,工作稳定性降低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前进,当代新员工,特别是年富力强的高学历或高素质员工,在不同单位之间频繁跳槽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将会给未来的商业银行等广大企业带来严峻的考验。这种挑战可以体现在:如何通过给予员工更多的社会责任贡献,以留住优秀人才,为我长期服务;如何通过制度建设防止跳槽员工泄露商业机密或拉走高价值客户,以减少违背道德的行为发生;同时又如何通过人力资源外包(Outsourcing)和其他灵活用工形式,并制定人力资源“软硬面”战略,解决可能随时随地出现的人力资源匮乏和危机问题。

人力资源外包本身也可能带来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新问题,例如,商业银行将原来由自己员工亲自担任的工作任务,通过合约分包给专业程度更高的其他企业员工代为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人力资源成本,那么,这样做就可能意味着银行的一部分原有职工将丢掉自己的饭碗。另外,使用其他形式的灵活用工,也同样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社会责任的巨大挑战。这是因为,大量使用临时工和季节工(这些临时工的社会福利保障本身就是一大社会责任问题),以提高银行效益,将可能意味着正式工作岗位的减少以及一部分正式工的下岗。

三是员工持股者数量增加,雇主和雇员新型关系不断出现。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完成,许多银行员工的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员工既是银行的一般雇员,同时又是银行股票的持有者或所有权人。这种新型雇佣关系也将给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带来诸多的新挑战。例如,银行管理者不能再简单地把员工看成是可以随意支配的“上下级”关系,而是需要处处征求其意见的“同等地位”的伙伴关系。在这种新型伙伴关系下,银行管理者对员工将可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义务,如需要更多地让员工参与决策,更多地下放权利给基层,更多地关注员工的社会福利待遇等。

第11篇

关键词 :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现状;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95-02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简介

银监会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界定是: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1]。一般根据本金与收益是否保证,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可分为保本固定收益产品、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与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三类。另外按照投资方式与方向的不同,可分为新股申购类产品、银信合作品、QDII产品、结构型产品等。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品种繁多,例如:工商银行理财产品有 “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产品、“利添利”账户协议、“稳得利”理财产品等;中国银行理财产品有:本币产品、外币产品、QDII产品、银卡产品、保险产品、债券产品、信托产品等。具体的产品细分以及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可以参见各大银行的网站。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市场营销现状

商业银行的营销起源于市场营销理论,最早由美国的银行家协会引入银行业。阿瑟・迈丹把商业银行营销定义为:把可盈利的银行服务引导流向经选定的用户的管理活动[2]。现在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是指商业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营销策略,把银行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形成竞争优势并以实现银行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银行营销的目的是在遵循“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之间协调统一的基础上通过营销策略充分利用银行资源形成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更多、更高的收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率仅为8%左右,个人理财业务的收入比率更低,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收入一般占经营收入的40%到50%。此外,高收益的个人理财产品所占比率少,以中国银行2008年的销售业绩为例,受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低收益甚至没有直接收益的货币型、债券型基金在全行代销基金产品中占了很大份额,直接导致“份额增、效益减”的非正常现象的发生,并直接影响了个人理财业务收入目标的实现[3]。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营销观念不强。营销观念走入我国商业银行较晚。这就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意识的滞后。具体表现在:没有真正确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银行没有做深入的市场调研,也没有开拓新的业务;虽然在经营策略上借用了营销概念,但又把营销错当作推销;没有树立起全员营销理念,把营销当作全行各部门工作的指导;片面追求“关系”忽略真正意义上的关系营销;忽视客户在服务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服务提供与客户要求脱节,而且银行更多关注员工是否严格按规定办理每一项业务,缺乏与客户的沟通与互动。

2.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的营销策划上战略性不强。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不同于一般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的使用价值有很大的同质性,同时价格也具有趋同性,这就使银行的理财产品极易模仿,因此,营销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种策划又必须是围绕着银行总体经营战略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营销计划。但是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从长远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与控制,简单地跟随金融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促销、创新等营销手段,这与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周密的总体策划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市场营销机制不健全。虽然在销售渠道上,银行增设的分支机构和储蓄网点以及一些现代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销路;在促销手段上,银行也已开始重视运用广告、公共宣传等树立银行形象。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府,从而导致缺乏自主产品定价权。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因缺乏规则,甚至以不正当的形式进行,这就直接抑制了银行市场营销策略的运用。而且商业银行习惯于依靠客户,依赖行政手段开拓业务,采用的营销策略也多集中在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等浅层次上,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银行营销体系,导致营销活动不系统,不协调,不全面,缺乏整体意识。另外,银行对营销管理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运用,经营方式还较大程度地停留在过去的一些习惯思维和做法,没有把营销提高到总揽全局业务经营的高度来认识,很少把金融产品的市场营销与金融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

4.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能力不强。理财产品品种少,相比国外理财市场的1000多个品种,我国商业银行公布的中间业务品种仅有260多种,而实际能够运用的品种却很少,个人理财品种则更少,这就导致银行不能很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3]。而且,各商业银行对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开发较少,许多产品开发相互模仿,产品内容相似,不能够形成竞争优势。同时,新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相互关联和配套,许多环节需要手工操作,导致产品创新成本高,利润率低,创新速度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增长。

总体而言,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营销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的营销观念、营销机制和营销策略、手段运用等方面总体上尚存在着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商业银行营销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探讨银行营销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营销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外银行业的营销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所处市场的阶段和特点,紧紧抓住机遇制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以稳稳占领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1.品牌营销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银行业买方市场的形成,品牌正在成为比企业产品和服务本身更重要和更长久的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银行的竞争与发展是以提高金融产品、服务质量为起点,以品牌的竞争和培养为最终表现形式的。商业银行业要突破同质化“营销困境”,实现高层次的跨越,必须利用品牌这个利器展开强大的宣传营销攻势,积极抢占业务市场。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大众新闻媒体,通过整合传播,全方位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商业银行的影响力,有力地推进业务市场的扩张。商业银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顾客传递理念性和情感性的产品形象,通过诱导、提示,强调说服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加强与政府工商企事业单位、同业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的交往,密切与各方的公共关系交流,为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是品牌忠诚建立的路径。并且保持住一个老客户和获得一个新客户在经济效益上是截然不同的,银行为忠诚顾客提供的服务是低成本的。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注重品牌营销,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长期市场营销观念,维持品牌形象的同一性和稳定性,维持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如能配合金融服务定位,强化专业名牌,塑造品牌形象,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市场细分策略。市场细分主要是为了确定目标市场。目标市场即银行准备为之提供金融商品和服务的顾客群。市场细分的标准很多,从大的范围可将金融市场分为零售市场(个人客户市场)和批发市场(单位客户市场)。零售市场又可按社会阶层、地理区域、年龄、收入、心理等因素进行细分。批发市场可按行业、年营业额及经营发展状况等因素划分。通过市场细分,银行就可根据自身的经营规模、资本实力、分支机构的数量等因素,选择最有利润潜力的客户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提供最适当、最有效的服务。

3.客户导向策略。客户导向策略是指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营销观念。市场竞争打破了金融业的垄断地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切实转变观念,真正做到视客户为“上帝”。充分认识到客户是银行生存之本,银行的一切活动都在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将“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更新为“以客户为导向”,把“以客户为中心”作为核心战略。只有当“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化为全体员工的共识乃至行动,孕育出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文化,商业银行才有可能保持观念和意识领先,发挥出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奠定长期发展的基础。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过程中的客户导向策略还必须具备识别、分析客户的能力,可以从客户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信仰、爱好、文化程度等)来界定,还可以从客户的社会特征(如职业、职位、所处行业、经济状况、信用度等)来界定。

4.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如何,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只能满足市场总体中相对有限的部分,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的整体需求,不可能为市场的全体顾客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必须确认市场中最具有吸引力,且最能有效提供服务的区隔市场,满足该目标市场的特定需要,即要实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市场定位是指银行根据战略规划而设计自身及其产品的形象,并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确立与众不同的认可度,使顾客了解相互竞争的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便于挑选对他们最为适合的银行[4]。

商业银行面对的众多的客户,它们对资金的需求存在着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金融产品的类型和档次上,而且体现在对利率、费率和销售方式的不同需求上,每家银行都需要在市场上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以便和其它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向选定的目标客户群体提供独特的金融产品、服务,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才能使客户需求得到更为有效的满足,才能做到银行营销的市场定位准确,从而达到营销的预期效果。

5.实施人才营销策略。建立专业化营销团队,全面负责营销管理、市场形象和品牌建设、媒体宣传、产品推介等。通过专业推广、宣传引起社会目标客户关注,并使其逐步认知银行,提升品牌忠诚。负责对不同部门和不同业务线的所有客户进行集中管理,把同一客户的不同信息进行归集,进行客户分析,为客户开发、发展客户关系其需要,并长期跟踪专业产品的发展,培育产品品牌,创造优势。

6.金融产品创新策略。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市场份额的重要砝码。没有金融创新,银行就不可能为顾客提供品种多样的服务。我国金融产品的数量虽然不断增多,但还是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商业银行应该在巩固与发展已有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技术主创新型的产品和服务。在新产品设计方面,除自主开发外,还要大力引进国外银行近年的金融创新产品,并结合国内客户需求的特点加以改进。这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创新的速度,还能迅速丰富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

7.建立通畅的分销渠道。分销渠道主要指银行将其金融产品和服务转移到顾客手中所经过的途径。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财专柜、客户服务室、理财中心和投资理财中心。经营模式少会限制分销渠道的通畅。因此,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渠道建设,建立通畅的分销渠道。

8.制定适当的价格策略。对银行来说,产品价格主要表现为利率和费率两种类型。金融产品价格与银行盈利率、销量目标、市场需求、同业竞争等因素密切相关。制定价格策略时,既要考虑到商业银行自身要求(成本补偿),又要考虑到客户对所定价格的承受能力。因此,定价策略是商业银行营销策略中最难确定的部分。商业银行应全面分析影响金融产品价格的因素,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既使银行获利,又使客户能够接受的价格。

9.大力开展服务营销策略。商业银行是属于服务类的第三企业,因此服务营销是商业银行营销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做好服务营销,需做到以下几点:(1)服务理念的创新。银行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方针,真正从顾客角度来分析消费需求,以实现顾客忠诚,取得利润和回报的增长。商业银行的服务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要使这种职能得到发挥,就必须提高银行经营者对其认知度。因此,首先要更新制度,提升服务理念。[5] (2)服务手段的创新。将柜台以及ATM机等与顾客直接接触的服务与生产的营销,金融产品相整合,形成生产与促销和谐配套的营销机制。(3)服务领域的创新。银行应研究和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银行服务延伸到了更广的范围,银行的主动营销方式以及银行服务手段的电子化,使社区、家庭等都可以成为金融服务的场所。(4)服务种类的创新。要认识到丰富的服务种类是银行客户经理营销的有效工具。树立服务质量是产品质量的有效延伸的思想,针对客户的需要,不断地推出新的适应客户当前和今后潜在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等。

总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和客户的需求变化,商业银行应树立全员营销理念,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整合市场营销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实行经营方式由以企业自身为中心的单纯粗放型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集约型转变,由过去的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动开发、培育市场转变,由大众化、同质化服务向个性化、异质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2]阿瑟・迈丹(Arthur Meidan)原著.刘俊民,等合译.银行市场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

[3]夏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措施比较;启示

一、美国的影子银行现状及监管

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1.影子银行构成

(1)政府发起的影子银行。主要是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房地美和房利美三大金融机构。这类影子银行主要通过销售机构债券和资产抵押证券来获取融资,同时使用证券化的“发起―分销”模式进行投融资经营。

(2)内部影子银行。主要是指金融控股公司旗下从事信贷中介活动及其表内外信贷中介活动的全球银行网络、财务公司、经纪商、交易商和资产管理公司。该类影子银行主要为信用卡贷款、学生贷款、不符合监管规定的住宅抵押贷款、商业抵押贷款和杠杆贷款提供中介服务。

(3)外部影子银行。是指多元化的经纪商、交易商、独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全球网络系统。其中,多元化经纪商、交易商发起住宅和商业房地产贷款和杠杆贷款,独立的非银行专业金融机构的全球网络系统发起汽车贷款与租赁、学生贷款、中间市场贷款和特许权贷款等。

2.特点

(1)影子银行受到的监管很少。由于影子银行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他们不需要受到类似银行的严格监管,其经营活动不公开、不透明,相对比较隐秘;其经营背后也没有类似传统银行拥有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等保护机制。同时,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这些金融衍生品交易大都在场外柜台交易市场进行,鲜有公开的、可以披露的信息。

(2)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不需要遵守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规定,其资本运作的杠杆率很高,用少量资金即可带动较大规模的资本,从而放大了运作的风险。

(3)表外性。由于自身缺乏渠道能力,影子银行需要与传统银行进行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多方“共赢”。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深度参与投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结构化投资,但这些业务都游离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之外,给商业银行的监管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3.政府监管手段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其金融监管体制饱受责难和非议,在此背景下,美国针对危机中暴露出的监管问题率先进行制度改革,并于2010年7月2日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在该《法案》中,尽管未明确提出监管“影子银行”,但针对影子银行体系展开了实质性的监管改革,其相关监管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将重要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储监管范围。政府法案规定,被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认定对金融稳定有重要影响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将由美联储负责监管,这些机构和资产在5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控股公司在资本金要求、杠杆率限制、流动性要求、短期债务限制、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适用比其他同类机构更严格的审慎监管标准。

(2)将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纳入监管体系。依《法案》规定,根据资本规模对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投资顾问公司进行分类监管,资本总额超出1亿美元,必须在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注册登记;若资本总额未达到1亿美元的,其必须接受所在州注册并接受监督,同时要求大型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向监管机构披露有关资产和杠杆使用的信息。

(3)对金融机构的自营交易及其与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影子银行的联系做出限制。银行的自营交易许可范围包括:政府及政府设立机构发行的证券,为对冲某些头寸风险进行的交易,向符合条件的小企业投资公司的投资。银行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受到严格限制,投资的总规模不得高于自身一级资本的3%,对单一基金的投资要在基金成立1年(经联储批准可以延长到3年)之内缩减到不超过基金所有者权益3%的水平。对于联储监管的有系统重要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自营交易、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将受到额外的资本要求和数量限制。

4.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监管

(1)互换(swap)市场监管。明确了监管机构、注册登记程序、信息披露规则,以及互换交易参与者必须满足的资本、头寸等监管要求。

(2)资产证券化监管。信用证券化产品发行人需持有他们打包或出售的债务中至少5%的份额,即被迫保留一定的信用风险,并且不能对这部分风险做对冲。信用证券化产品发行人要向监管机构登记,向投资者披露证券化产品背后的基础资产或贷款的信息以及发行人的风险留存比例,以供投资者评估风险。

二、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监管比较分析

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就监管模式而言,中美两国的监管举措既有共性,又存在一定差异性。就共性而言,如中美两国都设立了全国性的监管机构,实行集中监管;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范。

就差异性而言:一是起源与发展基础不同。美国的影子银行脱胎于资本市场,是传统信用市场和现代资本市场相互融合的产物。证券化和衍生市场的发展,改变了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资本市场发展造成的“脱媒”,使得商业银行热衷于证券化,以回避资本监管。而我国的影子银行主要起源于民间借贷,发展于企业间拆借市场。二是两国监管法律的完善程度不同。如美国制定了《证券法》、《证券交易法》、《投资顾问法》等专门法律来规范投资银行等影子银行,而我国只有《证券投资基金法》、《证券法》,制度远不及美国完善。三是两国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类似程度不同。美国影子银行除了在监管办法上与商业银行有差异外,发挥的融资中介作用基本上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极为类似,而我国发挥的融资中介作用与商业银行还有一定差距。四是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模式和杠杆率差异较大。美国的影子银行的特点在于通过复杂的资产证券化来进行的高杠杆交易。2007年,只有高盛的杠杆率低于30倍,雷曼兄弟、美林证券以及摩根斯丹利均超过30倍。如我国投资银行目前的收益大部分来自股票承销发行以及中介费用,并且杠杆率远远低于美国投行。

三、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启示

在我国,影子银行就似一把双刃剑。立足中国国情,借鉴美国影子银行监管经验的启示:

1.正视并给予影子银行应有的发展空间。影子银行本质上是一种金融创新,加强影子银行监管虽显必要和急迫,但也不可因为风险就限制其发展,甚至完全叫停。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就包括了市场主体的多样化,从这点出发,也不该遏制影子银行的发展。

2.完善影子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加强风险内控。为防止其过度承担风险和金融腐败,应建立对影子银行高管的问责制。为强化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还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火墙,如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风险防火墙,阻断两者的风险传导渠道。加强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严格禁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参与民间金融活动,避免风险从民间金融体系传递至银行。另外,增加影子银行的经营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使其透明化,阳光化。

3.加强对影子银行外部监管。应加快健全金融立法,尽快出台《资产证券化条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和《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并加快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合理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

4.改革创新现有监管体制,扩大监管范围。变机构监管为功能监管,有效解决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当然,对影子银行监管过松或过紧都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并非所有的影子银行在任何时候都受到严格监管,应区分不同的“影子银行”,疏堵有别,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实行动态监管和区别监管。

参考文献:

[1]李东卫:关于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3)5-9.

[2]王 勇:美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监管改革[J].金融发展研究.2012(4)43-46.

[3]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课题组.我国的影子银行及其监管对策[J].海南金融,2012(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