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7:5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健康领域中所提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都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幼儿的劳动教育在幼儿初步知识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培养幼儿劳动品质的益处
1.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增强其自信心
通过劳动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条理性、独立性、坚持性,培养幼儿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而且还能使幼儿意识到自己“很能干”“是个有用的人”。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其智力发育
动手是幼儿发展思维的体操,成语心灵手巧对孩子来说,却是手巧心灵。体力劳动,是通过手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孩子劳动和成人劳动在意义和内涵上有所不同。对孩子的要求只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通过这些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的作用。
3.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加深其对自己的认识
幼儿的自我教育是从认识自己开始的,而劳动又使幼儿自我认识的过程变得相当愉快。在营养良好的情况下,劳动能促进大肌肉、小肌肉的发育,并且使幼儿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体各部分的组成及功能,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二 培养幼儿劳动品质的合理做法
1.合理劳动内容,从幼儿各阶段实施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中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我们在为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时应考虑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劳动形式。例如:3~4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如自己吃饭、洗手洗脸、脱穿衣服鞋袜等。5~6岁的孩子可以开始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抹桌椅、收拾玩具和碗筷、洗手帕、扫地、整理床铺、剥豆等。因此在开展劳动时,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注重个别差异,根据各阶段有效实施。
2.营造劳动氛围,培养幼儿的兴趣
劳动活动的开展,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劳动氛围,使孩子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使他们真正的喜欢劳动。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最久的老师,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人。家长的潜移默化会对孩子产生永久的印象,劳动教育呼唤积极的“父母意识”,让父母引领孩子一起走进爱劳动的世界,使孩子从小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提高劳动意识,养成主动劳动的态度,形成爱劳动的优良习惯。古语有云:“言传不如身教”,所以,要想让孩子爱上劳动,关键是家长对劳动的态度。如果只顾着忙工作,不做家务,那您的孩子怎么会对劳动产生兴趣,又如何去效仿呢?做家务时家长可多让孩子参与到其中,让孩子产生兴趣。还可考虑家务劳动的时间最好安排在晚上或者是周末,那时候是父母亲比较空闲的时间。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劳动,做孩子的劳动榜样。经常这样做的话,孩子的劳动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劳动技能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3.培养劳动习惯,树立自我服务意识
有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2―0080―01
作为兼顾身体素质提升和心理素质发展的两维课程,高中体育被视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踏板,因此在课程设置、组织和实施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的调整。高中体育课程的全面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也能够促进高中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对高中体育课程做出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全面思考,是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程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一、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丰富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发展了人生教育观和劳动教育观
高中体育课程要求“在水平五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条件和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从而减少运动技能学习的项目内容,以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样的课程设计无疑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施过程中也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养。深刻思考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它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个性成长和终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更是作为生命个体的最终成长和发展。反观高中体育课程中的运动技能学习,篮球、有氧操、短距离跑、中长跑、太极拳、轮滑等可以自主选择的学习模块设置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更多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更满足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人的发展的需要。从人生教育观方面来看,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个性成长提供了素材,也是学生独立判断自己的个性特点,成长需求的重要表现,学生自己做出抉择,在课程实施中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能够克服困难、力争上游,无疑让学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直至人生。从劳动教育观方面来看,无论选择什么运动技能进行学习,都需要付出努力、付出汗水,每一个学生在完成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都会做最充分的准备、付出最大的坚持,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而且在学习中也能够深刻领会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
二、灵活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南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着手点,就高中体育课程来看,灵活多样且非常具体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来看创造性能力方面,学生参加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实践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尝试的勇气和动力也很足,面对运动难题往往会探索出多种可能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建设性想法被付诸实践,鼓励了创造热情,彰显了检验成效。其次,从自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来看,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学情,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有效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支撑跳跃”时,教师根据学情将教学目标设置为:1.丰富学生支撑跳跃的理论知识;2.复习(男生)纵箱、初步体会(女生)横箱分腿跳越技术动作,并发展身体素质练习;3.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并把课堂负荷设计为30%――35%。从目标设计来看,这样的教学目标有了男女、能力的不同层次区分,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长。
【关键词】当前形势;初中;德育工作;策略
当前形势下,我国初中阶段的教育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就目前初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新的教育理念没有在德育工作中彻底实施,没有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效能;德育工作方法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德育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脱节。凡此种种造成了当前初中德育工作目前的困境,现笔者将从目前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出发,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探究相应的德育工作策略。
一、大力推行新型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班主任素质
从客观角度而言,班级是一个学校最为基本且最为重要的单位,而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与决策者,是学校各项德育策略的坚定执行者,既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又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自始至终都认为只有教育者的思想素质过硬,才能让学生的思想素质过硬。新课改下的新型教育理念让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任务越来越艰巨,尤其是对于兼具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的班主任而言,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更应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此,我认为班主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需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第二、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尝试意识与激励意识:第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构建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第四、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让德育工作方法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性,明显的针对性,积极的主动性。为了完成上述转变,班主任一定要认真记录自己所做的各项德育工作,对每周的德育工作进行详细的总结,并及时撰写德育工作随笔。从学校层面而言,校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班主任学习德育理论,以此提升班主任在德育方面的理论水平。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方法得到改进,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来说是一大幸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一大幸事。
二、从细微处开展德育工作
传统的德育工作方式总是拘泥于对学生讲述空洞、深奥的大道理,学生对此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德育工作效果很不明显。对此,笔者认为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细节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可在日常教育中告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可是生活中的细节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有才能的年轻人,头脑聪慧,应变能力强,可是做事却丢三落四,不够细心,给人很不稳重的感觉。甚至于一些年轻人因为细节问题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譬如在应聘工作时,一些年轻人仅是因为坐姿不够规范被老板淘汰。因为很多企业家都认为细节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与修养。曾经有个企业家在招聘员工时,故意离开招聘现场,而那些面试者在招聘办公室的桌面上故意乱翻,最终这些面试者没有一个被录用;还有一家公司招聘员工,人事部的经理故意在招聘现场扔了一张纸,很多应聘者都没有在意这一细节,只有一个小伙子蹲下身捡起了这张纸,结果这个小伙子被录用了。细节其实对一个人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能深刻反应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甚至于细节决定了一个人获得财富的多少。
通过讲述上述道理与实例让学生明白细节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德育工作不仅要学生明白细节教育的重要性,更应从细微处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实施“用餐教育”。作为初中德育工作者应经常教育学生在食堂用餐时不能肆意浪费,不能根据自己的喜爱挑选食物,用餐时懂得礼让他人。第二、实施“床头教育”。德育工作者应教育学生早睡早起,晚上不要熬夜在床上看电视,看课外书籍,养成整理内务、叠被子的良好习惯。第四、实施“劳动教育”。德育工作者应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政治教师应告诉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性,班主任在教育其明白劳动重要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从细微处督促学生在校内完成适量的劳动,让其从行为上真正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第五、实施“礼仪教育”。德育工作者应经常教育学生尊敬长辈,让他们养成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良好习惯。当然,在这方面,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在学生面前发挥表率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懂礼貌的良好习惯。这些细节性的德育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而这些优良的习惯则能让学生在各项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德育工作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当前形式下,初中德育工作大多停留于说教阶段,很少将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这种德育工作方式难以发挥很大的功效,长此以往,甚至会让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烦心理,最终导致出现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因此,在教育方法大力改革的今天,初中德育工作在说服教育之余还须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德育工作者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刻了解社会,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以及各项能力。
《初中德育工作纲要》中一再强调:“德育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对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绝不能仅是采用说教的方式或阅读德育书籍的方式,更不能将学生完全禁锢在教室里去接受德育教育,一定要让他们多参加各项德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他们的德育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社会经验,最终提升其思想素质与人格修养。”可见,德育工作只有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教育功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一定要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落实教育部的德育工作策略,鼓励德育工作者定期带领学生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从本质上而言,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是教育学生的必要手段,是学生深入生活的关键途径,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经之路。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在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定期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人物班主任,也应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实习,上街搞义务劳动,帮助孤寡老人,看望残疾人,为绝症患者捐赠款项等。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实践性的活动,让他们亲眼目睹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亲身体验行善所带来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学习任长霞崇高的精神品质,学习郑忠华舍己救人的良好品质。此外,还可在教室中张贴名人、伟人的画像以及名言警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其思想素养,帮助其形成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四、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初中德育工作的传统教育方法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形势,同时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也逐渐脱离。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德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根据目前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当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实施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的德育工作方法,定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一、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技制作”
劳技教学绝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任意倾注,而应该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劳技制作”。所谓“生活中的劳技制作”主要是指与学生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劳技活动,如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食物的烹饪、购物袋的制作、欣赏编制中国结、装饰物的手工制作、设计、创作活动等,这类知识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生活中的劳技知识、技能,在学习中就能以理论带动实践,触类旁通。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无权威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树立“把问题看得比答案更重要”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思维定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如在小板车的制作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学会制作小板车的基础上,发散思维,利用原有的材料创新制作,重新组合设计,可以改变小板车的样式,也可以做成其它自己喜欢的物品,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创作出了花样繁多的作品:有做成独轮车的,也有做成三轮车的,甚至还有学生做出了坦克、自行车,等等,让人不得不对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由衷的感叹。
三、加强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情商和智商的协调发展
在劳技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研究中,研究的内容也多是教师“怎么教”,而很少有人研究学生“怎么学”。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得被动、压抑、缺少自信,自然扼杀了创造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呢?
1.重新教育观念,重新进行教师的角色定位。就劳技学科而言,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要做好的是: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劳技学习策略。如在教学生中国结――二回盘长结的制作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一些各式各样的中国结图片和实物,再介绍中国结的起源及其结构,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高涨的学习氛围中,我展示出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我及时提出了学习要求:学生先看着步骤图自己试着编制,看哪里是难点,小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怎样解决,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在学生自学后,对二回盘长结的编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我再示范讲解时,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有困难的步骤,在学习编制二回盘长结时既轻松又愉快,学习效果显著。
2.改变课堂结构,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针对劳技特点,应该建立“赏、问、议、讲、做”五个环节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会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3.加强学法的开发与创新。学会学习是21世纪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被列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劳技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如何发现作品的特点,如何发现作品的美,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创作作品、创造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师;责任意识
前言: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具有课程意识的体育教师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体育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不会仅仅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如美国课程理论家平纳和格鲁梅特就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他主张不要从设计、教材、学程等角度来谈论课程,而要从学生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一)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我国学者吴志超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周登高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指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他在评论说,“这一界定比较强调学习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对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关注不够。
(二)体育课程是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体育课程主要是相关体育教育活动的组合,如于小霞认为:“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毛振明教授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他在评论时说:“这一界定主要是强调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而对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关注不够。”
(三)体育课程是诸课程的整合
根据他对上面体育课程含义总结和评说,他认为:“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了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比较具有鲜明的运动认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课程特点,它是综合性课程。”表明了体育课程内涵的复杂性、区域性或情境性、辩证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现代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意识概念及内涵
课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向教师教学观念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课程创生的过程,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们的教育行为总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观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观念。不同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都会反映在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之中。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观对体育课程意识影响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开发各类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学评价方法。因为,他们相信越是开发和利用在技术上高度复杂的方法,就越能准确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课程变革的计划的制定者与计划的实施者之间是单向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控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和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
四、学科观念对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影响
以前对课程的理解就是学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这种对课程的理解就导致了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的准则,规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实际要学生学到什么。并且,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在教学上,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这些,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与班主任之间,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较少,有的甚至不联系现象。忽视学生的发展和培养需要以整体的教育思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作,而是各自为政的浪费资源现象。
五、结语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计划,还有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创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件,而这正是体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性解放和创造能力的展示,这才是课程的灵魂。认识到课程的价值负载和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机整体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2-4
1.大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处于雏形期。
改善教学内容的部分主要是部分学校会统一管理教师布置有关思想政治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则配合实施,并定期考核监督。而在此基础上,就务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经费,于是学校与企业联姻,找寻相关的教学时机,并适时提升对于教学环境的追求。同时,学校与教师有针对性的拓展理论结合实践及相关案例的分享与探讨针对性展开教育,并酌情按教学目的针对该科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进行要求,进行标准的设置和榜样的树立,甚至有些学校会作为工作KPI针对教师考核,当教师完成较好的时候能够得到奖金,完成不佳时则相应扣除部分绩效工资。
2.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推进措施进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开展工作,这类效果容易取得,方法、办法也容易想到,但是属于改革雏形,想要追求更高的,甚至是标准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依旧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理解。学者褚亦农在他2009年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即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育效果弱化,时效性低,目标不明确等诸多现象都显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因此理应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出发研究改革效果,并尽可能做出那些贴合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行为。
二、学校评测方式不够理想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通常使用试卷进行考试,要么闭卷要么开卷,闭卷考试的话,学生要么背题,要么打小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因为考试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度与辨识度,被认定为考试-及格-毕业过程中的一个筹码,而开卷所谓的“素质教育”意义不大,比闭卷略好,但学校依旧不擅长和经常采用。最后,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流经职业教育环境的考试测验后,这一课程流于现状,很难作用到人的观念、精神的高度,学生对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文化课,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缺乏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认知与培养,在实践环境下的实际作为与学习脱节,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教育结果。
1.提升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策略。
(1)增加开放性的场景案例评测题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提到了对于健康体魄、情操素质、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几个层面的教育要求,因此,对于效果的研究,理应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看:①基本素质;②思想政治能力;③环境中的出来手段及判断价值观:A.常态、B.突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根本,是临场的,是随机的,是非考试情况下的结果,这些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变成简单的学习考试。因此,我们据此提出务必做到结合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受教心理,引发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并有针对性测评相关学校效果,例如,可以考核场景中的应变行为,或出开放性的案例解析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也可因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状态,通过互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提升教师的考核与教育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最基本的途径,这是因为学生知、情、意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的表现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去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观念,改变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标得到实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尊重人、帮助人到发展人。这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是符合人成长的需要,是符合学生个性全面提高的需要,应试教育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不良的倾向,改变违反学生学习规律的做法,改变教师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出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服务和帮助。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所关注。目前制定的《21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即进一步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被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来,被看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突破口。如何认识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体会,谈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要求班主任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
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始业辅导”、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2.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学习辅导是辅导的重要方面,它主要是结合学科教学来进行的。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地解决。实际上各科教材中蕴含有不少适用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在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收到心理辅导的实效。近年来,已有中学小学教师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社会等科目中尝试渗透心理辅导,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3.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
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4.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心理研究表明,不同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性格形成影响直接明显。一个喜欢惩罚儿童的母亲会使孩子产生恐惧与畏缩反应的条件作用,由于这种行为的持续并产生泛化,导致孩子长大后,害怕周围的人并表现孤独性格。再有,学校教育中如果说实话反而受到教师责备,隐瞒真象得到教师宽容,以及周围环境中存在不诚实、自私的坏榜样等,往往使儿童说谎的性格得到强化。社会文化中不健康因素对青少年影响也非常明显。如果让儿童经常观看具有攻击的节目,往往使他们的性格富有攻击性,攻击行为也随之而增加。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校风、家风的宣传教育及培植,以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
5.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青少年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项目教学 广告媒体研究 课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268-01
广告教育发展三十多年来,已经为行业输送了优秀的广告人才,然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广告教育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广告行业的发展步伐。重理论、轻实践的广告教育一直被广告界业界诟病,作为新兴的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广告学科具有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在课程建设中真正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本文将以广告媒体研究课程为例探讨“项目导向法”的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以及对于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意义。
一、“项目导向法”教学的内涵
项目导向式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其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最早的研究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1]。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德国企业职业教育领域十分盛行,以奔驰汽车公司开发的“蒸汽机项目”为标志,许多大企业如西门子、大众等相继开发实施了各自的项目导向式教学。[2]
项目教学的主要内涵是学生在明确项目任务的基础上,收集项目有关信息,独立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并达到设计或生产完成一个具体的产品为目的的一系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在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其中心思想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自主创新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虽然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最初是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中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项目导向法应用的领域已经逐渐扩大,项目导向在商业、财经、服务领域的应用也为教育工作者的提供了借鉴。
二、项目导向法在广告媒体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
广告媒体投放作为广告运作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使得“广告媒体研究”课程成为广告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广告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新兴课程,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都尚待完善。尤其在广告媒体投放实际应用部分,由于无法在教学环节中每一个教学单元实现参与广告公司的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难点也逐一暴露出来。
(一)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一是就目前的国内通用的广告媒体研究相关的教材忽视具体实际案例的介绍,如何在具体实施中灵活应对的技巧性经验的介绍还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体、社交性媒体等新兴的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体投放的实践经验及其成功案例屡见不鲜,但是教材中并未进行有效地更新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逐步拉大了他们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广告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能适应新媒体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尽管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但教学模式还是较为单一,削弱了学生为主体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时缺乏相应的连贯性,无法系统的掌握媒体投放的整个运行过程。
三、广告媒体研究课程项目导向教学法的设计思路
(一)能力培养目标
《广告媒体研究》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广告专业学生广告媒体计划、组合、购买、评估等各环节作业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在课程的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对课程目标的描述,必须明确“能够会进行广告媒体计划书的撰写”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简单了解广告媒体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学会根据各种媒体不同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媒体对象,会进行媒体量和质的评估,学会对媒体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媒体投放的目标。学会根据到达率,结合接触频率的分析和计算来进行最有效的媒体选择和组合;学会进行媒体行程的设定。媒体执行方案和媒体预算的制订。
(二)课程结构设计
在课程结构的设计方面,结合广告媒体投放实际工作中的逻辑关系和工作流程,将广告媒体研究教学的结果表现为广告媒体计划书的撰写,将这一总项目分解为:广告媒体特征市场调查、广告媒体量与质的评估、广告媒体营销环境分析、广告媒体营销环境综合分析、广告媒体目标的设定、广告媒体的选择与组合策略、广告媒体的策略等七个模块,由此组成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这七大模块,课程将设置若干接近实际生活的项目选题,项目选题包含以上教学内容及知识点。
(三) “项目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流程
其具体的流程为:项目导入教师讲解学生组队,根据项目展开过程进行个阶段内容的体验学生形成与项目实施阶段相对应的策略文本以组为单位进行将教学成果全班分享教师点评学习体验情况学生完善策略文本教师单元总结。
(四)“项目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具体要求
1.对项目的要求。要求项目中提出的广告主是在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而非虚拟的;在学生进行前期调查时,可以进行模拟训练,难度适中。
2.对学生的要求。课前,学生明确项目导向的教学在课程教学整个周期如何操作,并选定可行的项目类别。学生依据项目任务内容在每次课前主动完成项目的市场调查,并根据调研结果完成项目实施中相应的任务环节,与小组成员商定后完成策略文本,并针对这一任务环节制作汇报提案,以便在下次课前能够在课上进行提案。进行相应的策略点评,为完善后期的内容提供借鉴。
3.对教师的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准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要启动的项目事先将项目名称、教学目标、项目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学习方法步骤、典型案例等内容进一步明确并整理给项目小组成员。在策略点评环节进行策略对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实施“项目导向法”教学法的意义
(一)“项目导向法”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项目导向法”教学强调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项目的推进,学生从项目的选择与确定、项目信息的收集、项目方案的制定、项目各个环节的实施、项目提案,信息的反馈都由学生共同参与。不仅使学生了解项目运作的基本流程,而且能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参与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二)“项目导向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开启智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项目导向法”教学要求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带着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而这些都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万卷.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2008(5):73.
[2] 丁永玲.高职旅游礼仪课程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当代经济[J],2009(23):123.
关键词: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
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是适应和服务,适应是时代的要求,服务则是根本宗旨[1]。服务型高职的办学理念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危机的客观局势下提出的高校建设理念。服务型高职教育使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直接接轨,看重高校社会服务的量化和最大化。服务型高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绩效标准,其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适应程度高[2]。本文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索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1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意义
服务型工作是以人为劳动对象,为其提供时间、空间、信息、心理舒适等非物质形态需要的劳动[3],服务型高职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及时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习惯的人提出的服务要求。服务型工作的质量评价基本上源于服务对象的主观体验和满意程度,这既取决于服务质量,也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感受,所以服务型工作中与服务对象相处的技巧、沟通的能力、主观的态度尤为重要[4]。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在于它虽然依托学科,但不以学科为导向,而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各级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开展了不少探索,如专业群和产业群的建设、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合作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确定岗位任务时只进行了简单的任务解析,并未将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要素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脱离了工作过程,只强调学生对能力要素的学习,使得最终的教学形态成了孤立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难以形成实用性的职业能力。同时,将服务型劳动者的职业意识等同于个人的人文素养,仅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传统文化、外语、礼仪、职业道德、心理学等知识的教育,但是并未将其学习过程与具体的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融合。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建构起来的,离开合理的学习方式,单纯增加人文课程的数量难以确保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的提升。此外,工作技能并不等同于服务质量,虽然服务型劳动中的技术能力很重要,但影响顾客心理感受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沟通能力也不容忽视。高等医药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医药卫生服务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员的要求也发生着转变。营养服务工作已成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新兴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众提供合理的营养指导和服务成为营养专业就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医学营养人才面临着职业能力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服务型人才数量和素质还达不到发展要求的困境,成为限制医学营养专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探讨服务型高职教育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不仅对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发展研究有借鉴意义,对其他高职专业学生的教学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
2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的实施路径
2.1根据行业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为了解行业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现状,笔者于2019年8月至10月对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行业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的情况调查。调查的方式主要有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共调查相关行业企业36家(医院营养科2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家、健康管理公司2家、学校及幼儿园2家),得到医学营养专业的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要求(见表1)。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的结果,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进行模块化培养提供基础和依据。
2.2基于岗位需求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模块化的整合,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着重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服务型应用技术人才。医学营养专业的职业面向是临床营养技师和公共营养师。临床营养技师要求能够辅助营养医师工作,具备相应的医学、营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与患者沟通的技能,能提供全面的营养服务并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营养服务;公共营养师要求能够进行不同人群营养咨询与指导、营养配餐和评价,能够对特殊生理人群进行针对。根据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确定在高职营养课程设置中构建以营养服务为核心的几大模块:基础医学模块、营养科学模块、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基础医学模块主要包含:正常人体结构与技能、生物化学、病理学基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本专业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及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营养科学模块包含:营养学基础、公共营养、特殊人群营养、临床营养、食品安全、营养烹饪技术、药膳与食疗等课程,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专业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有机融入教学模块中。专业拓展及社会行为学模块包含:健康教育、保健食品与营销、社区营养、营养诊疗技术、中医基础、人际沟通、专业英语等课程。相关课程根据工作岗位对营养专业人才的复合性要求设置,主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如膳食营养管理能力、指导保健医生营养知识的能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借助专业实践和情境化教学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切实提高服务型高职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复杂多变的工作情境为服务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依据,锻炼服务型人才对工作情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丰富经验和智慧。此外,在各个模块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结合课程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奉献精神、吃苦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服务性人才。
2.3高职服务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根据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和内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模块化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配套的教学资源(教材、教学资源库、案例库等在线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学团队的构建等。2.3.1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通过校企—校校合作,共同开发高职医学营养专业配套的专业主干课程(含实训内容)的规划教材。同时建设教学资源库、案例教学库、试题库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充分利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用于课程教学各个环节。创建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在线情景互动教学环境,采用实时在线情景互动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评价等系列改革,同时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2规范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适应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工作场景和职业氛围,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配备能满足职业技能实践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满足学生进行仿真训练的需要。通过仿真或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提前模拟执业过程中的工作场景,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能够提供开展医学营养实践的医院或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要求校外实训基地的医学营养技术实训设施齐备,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确定,实训管理及实习规章制度齐全。2.3.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采用角色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PBL等进行教学,创设营养科工作情境,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营养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为抓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专业特点,结合每年“全民营养周”“520学生营养日”等特殊时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技能服务。2.3.4教学团队的提升建设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具有行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行业骨干和专家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的机制,成立专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课课程组,提高兼职教师比例,提升专职教师学历和在职培训比例,提高专业带头人的社会影响力。
2.4服务型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的建立
改革考试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完成考核评价,学生课后及时查漏补缺。改革医学营养专业毕业考试模式,采用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营养士)及注册营养技师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更早地融入临床工作实际,积极开发1+X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构建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和监督机制,建立教学质量双向监控体系,突出教学实施过程监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体系,涵盖提高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综上所述,高职服务型人才模块化培养,首先需要树立服务型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通过模块化教学,将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相融合,建设“教学—技术—服务”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专业考核与行业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培养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挺,应德烨.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绩效评价研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绩效评价为重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4.
[2]王春柳.服务型高职与创业型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9):92-96.
[3]徐国庆.服务性职业与生产性职业的职业教育差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1(4):10-13.
一、教师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教导主任也强调在我们的各学科教学计划中要体现德育教育。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是:从教育局到各个学校、从领导到教师仍然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在会上要求德育教育,实际上到期末测试还是把成绩作为评定教师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这使得我们的教师不得不改变教学策略,根本无暇顾及"德育",不得不让学生埋头苦练,把"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列入重要程序。无形中,"德育"成了空谈,取而代之行动的是"智育"。我们的毕业班老师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尊敬老师,在小学跟他们朝夕相处了六年,一上中学,见面都不打声招呼,尤其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更是连看都不看我们一眼。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这就是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后果,看看这些学习上的"天之骄子",他们连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难道我们的教师还不应该改改观念?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部门必须从上到下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把德育工作切切实实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二、营造"德育"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文明的学习场所。正如杜威所说的,必须为教育的目的而去改变和设计那些"偶然的环境。"如,可在校门口挂有学校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德育第一。在布置教室时,也可贴上一些文明用语:"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耳濡目染,置身于这样一个德育氛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三、经常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活动中,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在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到孤寡老人家慰问,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捐款捐物;清明节扫烈士墓;利用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德育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礼仪常规》及"小学生十不准"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法制,思想品德,环境文明礼貌等教育,或适当性的开展"德育"为主题的演讲赛,充分发挥"说"与"做"统一起来的德育教育。
四、让德育贯穿各个学科的课堂
我们要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让我们各个学科和课堂都贯穿德育教育,让中华民族的美德散布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存在,也让学生体会到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做何事都要讲"德"。在上一年级语文下册《看电视》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渗透德育的:我除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外,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我让学生围绕内容--因为爸爸孝顺奶奶,所以把自己喜欢看的球赛换成了京剧;因为奶奶关心我们,所以把自己喜欢看的京剧换成了球赛;因为我们爱妈妈,所以把球赛换成了音乐和舞蹈。让学生想象:"他们一家人看电视为什么这么奇妙?"接着试着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来说一句话,学生悟出:他们心中藏有爱。之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家看电视时的表现。你们的心中是否也藏有爱?有的学生说自己看电视时总是霸道地看动画片,不给家人看别的节目;有的学生说自己和爸妈一起看同一频道的电视......各抒己见后,学生们都认识到一个家庭应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他们纷纷表示今后不仅在看电视这件事上,而且在其他事情上也要多奉献自己的爱心。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能领悟出"爱"这个字眼,我就已经成功。一个伟人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样"智、德"兼具的课,既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思想上得到升华,也让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收获一份感恩的"礼物"。语文课可如此,数学课、美术课有何不可?
五、身正为范,以德育人
[论文摘要]埃及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大国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高度重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加大教育投入,实施各项改革。当前,尽管他们与我国教育,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与我市教育相比在很多方面确实距离很大,但是他们追赶的决心,发展的势头都很值得我们关注。
一、积极调整教育政策
埃及的学校教育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学制为11年(宗教学校为l2年),其中8年初等教育,3年预备教育。初等教育包括小学5年(宗教小学为6年),初中3年。预备教育就是普通高中,所谓“预备”是专指高等教育的“预备”阶段。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有两种学制,均设工、农、商三个专业方向,一种为三年制,培养目标是熟练工人;另一种为五年制,培养目标是技术人员:五年制的职业教育很像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连读的“3+2”模式。高等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性大学,一类是职业类大学,学制一般为3年,并同样取得学士学位。
印度的学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初等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小学教育,学制5年;中等教育相当于我国初中和普通高中教育(即完中教育),学制也是5年,其中初中3年,高中2年。小学和初中教育为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相当于大学预科,称“高级高中”,学制2年;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不同机构、不同专业学制不同;大学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研究型大学,也有职业类大学,一般学制都是3年。
两国学校教育均可分为公办学校、宗教学校和私立学校。公办学校即政府办学,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主体。埃及的公办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一律免费。宗教学校历史悠久,并已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内容除政府规定的以外,要增加宗教教育。私立学校的历史也很悠久,近年来明显增加,尤其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发展较快。
两国学校的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市区的公办学校要好些,校舍场地、教学装备都能满足需要。农村的公办学校明显落后,大部分的中小学,大概只能相当于我市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只做到了“一无两有”,即“无危房,有教室,有桌椅”。没有规范的校舍、场地,没有足够的仪器、设备,图书馆里也没有什么书籍。所谓的信息技术教室,印度学校还好一些,埃及有些学校只有两三台师生共用的“586”。由于设备严重短缺,不少学校不得不实行“二部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更加重视教育。接待我们的埃及教育官员总要谈到老教育部长的一句名言:“受教育的权利如同喝水和呼吸一样不容剥夺”。印度学校的校长也表示,政府“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为此,一系列政策正在实施当中。
一是资助困难学生。两国义务教育尽管免费,而且埃及的公办学校还全部免费,但仍有一些贫困家庭,一方面由于无钱购买书本、文具,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提前做工挣钱补贴家庭生活,所以在小学和初中就有些学生中途辍学。针对这一情况,两国政府都制定了资助贫困学生计划,大力宣传“文化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并重点在经济落后地区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仅免收学杂费,还要免费提供书本和午餐,积极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每年只交纳折合人民币l0元至70元左右的学费。印度学生的惟一经济负担,就是每年要交约折合人民币30元的“政府福利基金”。
而且这笔资金由学校自主使用。就是高中阶段也没有什么费用,一些邦还要免费提供校服和文具,以进一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同时,两国政府把对已经辍学的学生进行“扫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埃及不少公立初等教育学校,专门为当地l4岁至l9岁的辍学学生单独编班,通过更加灵活的教育方式,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印度由于贫富悬殊更为严重,所以辍学问题尤为突出,沿街乞讨或兜售商品的少年儿童,在每个城镇都随处可见。再加上落后地区违法的童婚制度仍在继续,女童辍学更为普遍,义务教育很难落实,文盲比例居高不下。为此,政府在强化义务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还专门制定政策,充分利用现有公办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加快“扫盲”工作。
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两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于当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很不满意,认为这样落后的办学条件不仅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也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决定下大力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埃及一些地区的农村学校正在按照规范标准建设新校舍,增添新设备,争取尽快与市区学校拉平。印度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鼓励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不少农村学校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积极争取社会参与改善办学条件。有些寺院也踊跃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向学校进行捐赠,这些捐赠包括日常教学的设备、接送学生的校车和学生的学习用品。
三是发展私立学校。两国为了改变政府包办教育的现状,积极鼓励私人办学。为此,他们降低了私立学校的准入“门槛”,在办学条件上没有提出过于严格的要求。私立学校为了增强竞争实力,不少学校的校舍场地、教学装备都超过了公立学校,有些学校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埃及的一些私立学校不仅吸引了本国的学生,还吸引了大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阿巴斯职业大学虽然只有一幢印多个教室的教学楼、一幢可容400余人的大会堂,但是与所设专业相配套的教学设备非常先进。而且,学校的学习制度比较灵活(可在学习期间半工半读,也可工作一段继续学业),考试制度十分严格,并广泛实行减免学费(90分全免,80分半免,70分免25%),受到家长的欢迎,赢得企业的信任。印度的DPS学校集团在全国就设有135个中小学校,学生总数达到25万人。不断改善条件,坚持成本收费,提高教育质量,严格规范管理,服务每个学生,争取社会声誉,已成为两国私立学校发展策略的广泛共识。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埃及小学和初中开设的学科课程包括阿拉伯语、数学、外语、美术、体育、音乐、手工、历史、地理、公民、环境研究(即自然科学)、社会研究,其中外语从四年级开始学习。开设的活动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家政知识、劳动实践、社区活动,农村学校还要开设农业知识。普通高中开设的学科课程包括阿拉伯语、外语、第二外语、数学、科学与卫生、社会研究、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开设的活动课程主要是实践研究与技术,这门综合性课程引进了职业教育的内容,包括园艺、木工、金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八年级初中毕业时学生要通过公共考试,根据成绩进行分流。一般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预备教育”的普通高中,三分之二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的各类学校,学习工、农、商的相关专业。
印度小学即初等教育的1 5年级,开设的课程包括印地语、英语、数学、自然、社会、信息技术、艺术与劳动、体育与游戏。初中即初等教育的6~8年级,开设的课程包括印地语、英语、第二外语、数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艺术、劳动、体育,其中劳动教育包括手工劳动和社区服务。高中即初等教育9 10年级的学生,开始分流,学校将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分成两种班级进行教学一种班级进行普通高中教育,开设与初中课相衔接的普通课程;另一种班级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开设基础科目和职业科目。基础科目包括语言和其他基础知识,课时不足20%,职业科目包括知识和各类专业实践,课时超过80%,其中各类专业实践要达到50%以上。这样,这部分学生毕业以后或可成为企业技工直接就业,或利用自己的技能,开设小工厂、小车间、小作坊自谋职业。如果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班级后不能适应,那么在第一年后可及时转入职业高中班级继续学习。
两国为了全面提升公民的素质水准,使之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都在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成果,发挥本国文明的传统优势,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从改革的实践来看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是突出思想道德。两国政府都要求学校一定要通过教学加强爱国教育,使学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全面进入的情况下,认识到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渊源关系,并为之而充满骄傲和自豪,从而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态度,同时,要通过公民教育,确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包括法制意识、公德意识、环境意识、责任意识。
二是突出基本能力。两国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现行的教材虽然系统全面,但是由于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基本能力的形成,占用乃至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旨在减少教材内容,加强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已经开始:阅读(包括本国语言和外语)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能力,以及以此为工具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正在成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同时,更加适应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也在普遍展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进取意识,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学生的学习已经由强调死记硬背,逐步转向理解思考。此外,更加适应学生走向成功的评价方法改革也在悄然进行。加强综合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就感。两国的评价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过去对智力因素的单一评价,开始转向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综合评价。有些学校的考试方法也由笔试的单一形式开始转向笔试、口试、观察、记录的综合形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埃及强调减少考试次数,1—8年级只在2、4、5年级进行升级考试。印度则改革了升留级制度,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不准留级,小学毕业全部升学。同时,还实行了等级评价,学业成绩分为优、良、好、可以和不及格五个等级(也称作“五分制”),而且不得公开。两国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对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学生人格自尊,保证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整体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突出信息素养。两国对信息技术教育都非常重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创造条件。印度早在10年以前就从小学开始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他们一直凭借自己软件产业和语言教育(即从入学就进行印地语和英语的“双语”教学)的两大优势,一方面大力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的装备建设.一方面积极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埃及虽然落后于印度,但是近几年为了迎头赶上网络时代的步伐,跨越“数字鸿沟”,也把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在为学校大力配置微机教室和网络设施的同时,全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学生在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两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在拉动教育的现代化。
四是突出身心健康。两国教育都把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他们的体育课程,都加入了健康教育。埃及的科学课程,还专门增加了卫生教育。这里的健康教育和卫生教育,既有生理健康和卫生的内容,也有心理健康和卫生的内容。不少学校还在学生不同的发育阶段,有针对性地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专题教育和咨询指导。两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竞争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学生要适应和赢得竞争,必须具备健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因此,他们把落实这一目标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五是突出实践能力。两国的教育改革都把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新的追求。学校不仅加强科学教育,而且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在这两个领域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并鼓励他们在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同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以显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项改革在不少学校已经见到成效。学校校长普遍认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国家未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基础,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六是突出合作精神。两国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有效地与人合作是学生融入社会走向成功的一个基本素质。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共同完成课题,而且在课外活动别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精神。学校大力促进不同班级、不同民族、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在各类文体社团和兴趣小组中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进而形成合作团队。学生的作品展览和文艺演出,都充分展示了这种合作精神的成果。
三、积极实施教师教育
一是加强职前培训。两国为了满足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把住师资质量,明确提出教师在进入学校任教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职前培训印度在这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训一般面对两种人员,一种是那些只具备高中毕业资格的人员,要进行为期2年的职前培训,然后才能取得执业证书;另一种是那些具备大学毕业资格的人员,要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3项,即教育理论、社区工作和教材教法。教育理论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及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社区工作主要是参与社区活动的方法和技能,教材教法则涵盖了语言、数学、科学、社会、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和活动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技能。初中教师的职前培训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大学毕业生培训1年,另一种是在大学实行“3+1”的4年一贯制。目标是让他们掌握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及两门课程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高中教师的职前培训要在研究生阶段独立进行,完成后授予敦育硕士或哲学硕士的学位。
二是落实继续教育。为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两国政府都很重视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埃及建立了全国教师培训网络,专门进行继续教育。开罗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培训基地,每年国家还要派遣1000名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印度还实施了师资培训远程教育计划,帮助那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完成继续教育的任务。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一直是两国继续教育的重点。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浙江省示范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确立了以“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崇德尚能”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建设成为浙北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探索也势在必行。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对我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现状分析: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我国台湾推行新n程体系中“十大能力”的第九条规定“激发主动探究和研究的精神”,第十条规定“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内地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我国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动漫专业采用这种模式还非常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例如在角色设计、场景设计中,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多以理论、概念和理解为主,只要求学生一步一步跟着教师走,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所以大部分学生虽然能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但面临实际的问题时却不知如何应付。第二,项目库源供应不足,质量不高。许多高职院校尽管重视项目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第三,目前就项目教学在计算机动漫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面还比较少,有些文章只是概要说一下方法和策略但并不具体,有的虽然有具体的方法和应用方案,但在教学中的项目处理及选取方面并不妥当,同时在实践探索与效果分析方面也不够详尽。
可行性分析: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课堂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好方式。寓理论于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师创新教育观点的形成,有助于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是切实可行性的。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院有能力有热情为本项目卓有成效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项目的研究是以我院艺术设计学院动漫专业的学生为对象,其成果除了可以促进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并可以推广到艺术设计学院装潢艺术设计、数字媒体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专业。从艺术设计学院15年的招生数量看,受益面大概每一年级学生800人左右。此外,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可作为其他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教改的参考方案和应用实例。
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
在本项目中,我探索了动漫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后期合成》课程作为试点,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通过项目教学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反思及批判思考和科学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同时对我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起到借鉴和启示作用。
本项目的实施,我主要采用以下五个步骤来完成:
理论探索:项目教学法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时调研了解国内外项目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动漫教学中的现状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
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于具体试点的动漫课程内容了解情况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情况。
案例设计:设计开发问卷调查的课程教学项目,重点根据项目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并设计不同项目教学的任务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的实际,应用项目教学法设计成果,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
效果分析: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修改。
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上《后期合成》课程的学生是授大三的,同学们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动画专业技能水平。本次课题的项目来源于企业真实的项目,是制作一部旅游产品的宣传片。同学们对于真实的项目特别有兴趣,在得知该项目完成后有可能会作品某个旅游区的广告商业宣传片时,都表现出高昂的激情,要求主动参与项目的制作。在如此良好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企业的要求,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引导后,就让同学们分组独立去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