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时间:2023-07-03 17:58: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时尚 语文教学

提起传统文化,许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经典诵读,孔孟思想、四大名著还有古筝、二胡、竹笛等老式的东西。”其实,这只是传统文化的外部形式,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文情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价值观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商业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的泛滥,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愈来愈强烈。他们中不少人视传统文化为腐朽、守旧的落后思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现代价值取向侵蚀着学生率真的心灵,时尚文化成了中小学生追求的主流。日本的卡通片、韩国的流氓兔、美国的肯德基以及明星偶像成为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孝悌、忠信、礼仪、仁爱的儒家思想却渐渐模糊,在中小学生当中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势在必行。

一、利用语文教学,实时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实时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带领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各种渠道入手,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语文课本精选的课文不但是文字交流的范本,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民族精神,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导者――教师,应该充分揭示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实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总之,我们要树立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始终充盈胸中,提高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

二、要接纳学生的思想,走进学生的时尚圈

老师和家长是受过多年传统文化教育的,他们的思想和学生们心中的时尚观存在差别。不同的年龄和阅历,对文化的认知、认同和需求是迥异的,却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更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上一辈人生存在发展中的社会里就不可能对时尚的东西全盘否定,而青少年也或多或少受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比如从小要孝顺老人、好好学习、热爱劳动、诚实守信等等。应该说学生们的成长氛围主要还是传统文化。如果老师和家长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理解,时间的代沟就不难填平。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排除和否认时尚,学生们也不是不接受传统文化,要想让学生们喜欢传统的东西,老师就应该率先垂范,接纳学生的新思想,走进他们的心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尚文化,主动追求时尚中美好的东西。

三、找准时尚与传统的结合点,使传统文化时尚化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和时尚有所排斥,主要是时尚排斥传统。改革开放的洪流,经济发展的热潮,几十年的时间跨度里,我们没有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里面的精髓,特别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里特有的价值观念,渐渐淡化。首先,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知道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中都存在着精华和糟粕,例如传统的男尊女卑、闭门自守,现代的奢华享受、金钱万能的思想就应该摒弃;传统的自强不息和现代的优胜劣汰就可以融合。所以不可以主观倾向哪一方,要学会明辨是非,辩证看待。传递美、追求美才是最终目的。其次,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承认时尚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搭建好传统与时尚的交流平台,使两者相互融合,让传统时尚起来,利用创新的形式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气息,变传统文化为时尚主流,为现代的青少年喜闻乐见。

四、最感动的最具生命力,抓住触及心扉的一刻

第2篇

(巢湖学院 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中国传统武术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开放的包容性.本文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着手,探讨其文化包容性的存在及体现.

关键词 :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77-02

1 前言

文化包容是指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其本质在于承认、尊重并欣赏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体现,中华民族从其文化发展来看是极具包容性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延绵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直到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是包容并蓄,形成了同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演变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武术也带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烙印,因此中国传统武术也有着极强的文化包容性,这也是中国武术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其复杂性和多元性,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与消亡,逐渐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相互包容的,互不排他的多元统一体.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这样的民族其最大特性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上.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使儒学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成为一种绵延不绝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形成了兼收并蓄的传统,并生生不息.“沧海不遗点滴,始能成其大,泰岱不弃拳石,始能成其高”.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绝,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包容、兼收并蓄的结果.

3 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及体现

3.1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促成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

中国古典哲学的范畴很大,包罗了许多传统思想及学说流派,影响较大者有道家哲学、周易学说、五行学说、太极哲理以及孙子哲学等诸多方面.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是本体论的范畴.所谓“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武术是人体的运动,要达到武术的目的,练武实践必须顺应自然,效仿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达到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以寻求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武术得益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使中国传统武术不仅是一种技击技术,而更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的包容精神.

3.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体现

3.2.1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

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搏击术,更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它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中和养气之说,同时又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从而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学体系.中国传统武术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结合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营养,使自身更具生命力.这也是中国传统武术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最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武术对其他非搏击文化的吸收及相互影响.武术与宗教文化、中医文化、养生文化、兵法等都有着紧密的相容性.宗教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关系甚密,许多武术流派和拳种及其拳理都得益于宗教文化;同时,武术结合了中医理论,与中医相得益彰,中国传统武术对中医文化的包容也使得中国传统武术不但有了防身御敌的作用,也有了强身、强心、养生的多种功能.此外,武术与艺术、教育等文化元素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武舞同源,武若文用则为舞,武用则为武(术).在中国古代,宫廷宴会时,有时有舞剑等,就是武舞.古时,周朝的贵族子弟必须接受严格的舞蹈教育,其中不仅有陶冶性情、修炼风度的文舞,更有锻炼体格、培养战士的武舞.同时,中国传统武术为中国的古典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石窟壁画都有大量武术演练的图片,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武术提供了参考.另外,武术的德育功能在当代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再赘述.当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当时人们的行为方式、社会管理等,其包容性的外在表现也不是以上几例所能囊括.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包容性也使其在本质、形态、功能等方面发生蜕变,这种“变”更是一种发展、创新,使中国传统武术不断发展壮大,使其更加的具有生命力.

3.2.2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是以其强大的同化力为前提

中国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决定了武术是不断发展和超越的,是身心兼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同时,中国武术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完善,与其自身特点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于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补充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中华武术的超越性由于其自省,包容,及自身区别于其他各类技击形式的先进性.它用这种强大的同化力去影响和改造外来文化,使之具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心理文化基础,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不仅不能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还有可能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从而丧失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由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且富于包容精神,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进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却并没有使中国传统文化丧失其特有的本色.一切外来文化一旦进入中国,便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中国社会强烈的宽容气氛,甚至使得一些独立性很强的外来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合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之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作为相对狭义的文化,其同化力更多的是指对其它非搏击文化的吸收借鉴,并将其与武术文化充分的融合,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传统武术与传统中医之间的关系.传统中医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武术诞生在医学相对欠发达的历史时期,许多习武之人难免在演练中出现运动损伤,中国武术将中医引入武术研究范畴,不但研究其疗法,更是将中医理论同与武术相关的人体科学,运动科学相结合,在整个中医学的范畴中,中医伤科、中医针灸与武术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并且中医在诊疗治病的过程中,也或多或少的借鉴与运用了武术的一些相关内容,比如抓筋疗法、点穴疗法、导引疗法、气化疗法、按矫疗法、运动疗法等等,武术也成为了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孙思邈、丹阳子马钰与长春子丘处机等.中医与武术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很多密切的联系.比如,武术家在修炼武功的过程中,他运输精气神的路径,实质上就是中医的经络体系,大周天就是十二正经的循行,小周天就是任督二脉的循行,而作为武术“三宝”的精气神,根本上就是中医名词;武术中很多动作招式的命名,都包含有中医的命名特点和文化色彩,比如气沉丹田,力劈华盖等;此外,武术家练武还讲究阴阳五行、九宫八卦、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等,这些内容和中医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武术对于非武术文化有着极强的吸收能力,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3.3 传统武术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主张有容乃大,大乃久.文化上的包容性,使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不断接受异质文化的激发和营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精神要求我们要自觉地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也正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武术成为庞大的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武术的包容性不仅有利于武术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培育精神振奋、品格高尚的民族精神.中国武术始终都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其价值核心,须臾不能脱离,它表现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品质;诚实守信、守义节的高贵品质;行侠仗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4 结语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包容性造就了今天中华武术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武术只有扎根传统才能汲取营养.批判地继承武术文化,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必将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2〕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3〕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齐鲁学刊,2003(5).

〔4〕田传信.论文化的包容性与存在[J].文化艺术研究,2007(3).

〔5〕杨建营.武术文化特色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5(5).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 客家地区资源 高效课堂 教育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出开发特色资源。依此,研究特色课程,开发本土特色教育资源,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新课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世界客都”梅州,将客家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融入课堂,充分挖掘客家文化的亲和力、穿透力和生命力,发挥其独特文化意义和价值导向,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选择。

一、客家独特资源对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客家人无论是出外谋生,还是立业或从政、从军、从商,都表现出客家人独有的文化特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客家人在客家地区就孕育、凝练出以“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为内核的客家文化精神。如,“艰苦卓绝、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敢做敢当、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爱国爱乡、尊老爱幼、互助团结、热情好客”的精神风貌。客家人身上体现出的客家文化精神的闪光点,其意义就在于激励客家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努力建设家园、构建和谐社会。

地域特色文化是产生、形成于特定人群的特定传统,凝练成文化精神后反作用于特定人群的行为和精神风貌。客家地区的优质资源,既是客家人的精神财富,又是客家地区育人成才的文化宝藏。身处客家地区的师生,在传承发扬客家文化精神的过程中,挖掘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一方面能引领社会思想和风俗风尚,另一方面也对后人有典型榜样示范作用。其意义不仅表现在有利社会进步、民族发展,还表现在有利于家庭和睦、个人上进。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即将定型的关键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着培育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使命。本土文化相对来说更具有亲和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客家文化,培植客家精神,可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提供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启发。

二、客家资源的文化内涵对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作用

结合时展要求,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建立在客家人最主要的集中分布带的客家地区中学,开展特色德育教育有其独特的教学资源,那就是客家文化。客家地区中学根植于客家地域文化中并与之相辅相成,比较容易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域中学的办学、教育特色。这种特色就是客家文化的精神力量在德育中的价值引导。

客家地区传统文化底蕴丰富、特色鲜明,价值导向始终与主流文化价值观相一致。所以,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及客家地区的德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挖掘、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文化资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变革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站稳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运用好传统教育手段和新媒体碎片教育形式等新载体,从而提升客家地区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德育教育水平,打造新局面促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和关键是要做到可感可信可学。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这类典型榜样,最为人所熟悉也最为人所忽视。恰恰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因为发生在身边,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身的行为,最能深刻地融入自身的思想观念。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客家文化的特点,充分挖掘客家人的典型代表、典型文化,充分运用典型人物、事迹展示等载体来开展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将身边典型榜样折射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诚信品质和人文素质等闪光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正确价值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立德树人、学生成人成才。

三、客家资源植根生活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文化的生命力一个重要表现是文化对生活的穿透力。这就要求德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育德。客家文化是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凝练而成的,其精神已融入客家地区人们的血脉。客家地区的中学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德育就独具先天优势,这种优势就是文化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是实现了“教育”中“教”的功能,而“教育”中的“育”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现实目标。“育”什么?首先是立德树人,包括道德素质、心理情绪、情感价值等。

独特地域形成的独特文化,深植于地域传统和习俗中,也深蕴地域文化的价值导向。这种深植传统和深蕴导向的文化深具文化的传承力和穿透力,是实现“育人”的有效载体。

所以,客家地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客家文化的优势资源,在文化生活中融入教育的元素,也就是运用客家文化乡土材料,结合时代特点、学生自身特点,在生活的细节中,打造高效政治课堂。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在学中提升了思想境界,塑造精神品质,完成价值引导。

四、在实践中传承客家文化,形成客家传统文化的教学特色

第4篇

关键词:品牌塑造;生命力;企业文化;个性化特征;市场定位

1塑造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品牌

品牌是具有生命力的,品牌的生命力就像人的生命力一样,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下才能健康发育,只有经常得到监护人的保护和关心才能茁壮成长。企业要提升品牌建设水平,首当其冲就是要创建具有生命力的品牌,给品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育环境,这样的品牌才能在市场上保持青春永驻,才能让广大消费者保持对该品牌的热度不衰,才能让企业实现以品牌开拓市场继而提升产品市场销售额目的的。首先,企业在创建品牌之前必须要做好全面的市场调查工作,一方面要制定具有战略远见的品牌建设规划,另一方面要保证品牌的设计能够取悦消费者,当一个品牌从创建初期就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把赢得消费者认可作为设计的基本目标,那么这个品牌的生命力就必然是旺盛的,反之亦然,一个缺乏远见、不能迎合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品牌肯定是无法在市场环境中长久生存下去的。所以,企业在对品牌进行创建和设计的初期就要牢牢盯住消费者,盯住买家,盯住市场的未来走势;其次,企业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还要做好对品牌老化问题的预防工作,品牌既然是有生命力的,就必然会出现老化现象,这无可厚非,就像人会衰老一样,品牌的老化也是客观规律的必然,而且品牌的老化也同样是可以预防的,这个道理就如同“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所以企业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为它赋予新的生命力,让品牌可以摆脱单一形象束缚,以便让品牌在消费者面前总是能够呈现出年轻化、时尚化、亲民化的勃勃生机,总是能够对消费者保持着持续的吸引力。

2在品牌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企业产品的品牌,其功用已不再只是单纯的给予这一产品符号性的标识,在产品品牌的符号性表象下面其实早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企业文化元素,也正是由于蕴含着丰富的先进企业文化元素,所以产品品牌才具有了某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引领了消费者先进的价值取向。我们知道,在企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是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依循的行为准则和历史传承,而品牌则代表了企业产品的格调品位和独树一帜,是对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传播和推介。现代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产品品牌其背后必然会有着一个优秀企业文化在作支撑,因为没有企业文化作支撑的品牌是没有灵魂、没有气质、没有内功的,这样的品牌即使被推到了市场上,其功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是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恒久的心理感受和价值认同的。所以,一个企业要想较好地发挥出品牌的市场拓展功效,就必须要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把具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融入进去,此举的深远意义不只在于对品牌附加值的提升,更在于对企业产品资源价值的扩展。首先,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要融入传统文化的底蕴,传统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中积攒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对企业精神的沉淀,是对企业优良传统的继承,对传统文化底蕴的融入,有助于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企业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经营理念发扬光大,向消费者传递出品牌所独有的历史厚重感;其次,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还要融入现代文化思想,现代文化思想在企业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具有前瞻性、具有先进性,品牌虽然是企业产品的一种符号性标识,但是品牌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企业只有在品牌建设中融入了现代文化思想,品牌在市场拓展中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保持与时代节奏的同步脉动,才不至于被后起之秀轻易超越,才能将品牌的生命力继续向下延续。

3加强对品牌个性化特征的塑造

英国著名品牌大师,素有“广告教父”之称的大卫麦肯兹奥格威(DavidMacKenzieOgilvy)曾说:“最终决定品牌的市场地位的是品牌本身的性格,而不是产品间微不足道的差异”。把奥格威大师的话讲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件产品的市场地位往往是由它自身的个性化特征来决定的。可见,如果企业要塑造出一个优秀的品牌形象,就必须注重对这个品牌个性化特征的塑造。但是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往往落于窠臼,比如很多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都常常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品牌外在内容的建设上,把品牌的名称、标识、产品属性、广告宣传、甚至是品牌的知名度等作为品牌建设的重点去经营,而忽视了对品牌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征的塑造,这种品牌建设的结果当然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付出的经济投入与获得的品牌效应难以形成科学的正比例关系,得不偿失。那么如何才能塑造好一个品牌的个性化特征呢?首先,企业务必要保持产品品牌的长期稳定性,这是让品牌长期维系在消费者心理地位的关键一步,因为只有保持长期稳定性的品牌才能保持与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共鸣性,才能让消费者在产生消费需求时主动选择这个品牌,甚至主动帮助企业向自己身边的人推荐这个品牌;其次,企业务必要保持产品品牌的鲜明差异性,这是让消费者识别品牌、接受品牌的必要条件,因为品牌个性是对品牌价值的集中体现,一个品牌只有向消费者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差异性特征,才能让消费者认识到该品牌与众不同的价值特征,才能让一个优秀品牌在鱼龙混杂的商海大潮中始终保持自己的鲜明亮点,始终为消费者所钟爱。

4赋予品牌独特的市场定位

企业之所以需要赋予产品品牌独特的市场定位,其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多、更广泛地吸引消费者,以便提升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的认同感,增强该品牌产品与消费者的亲和力,使消费者即使是初次选择了这个品牌的产品,也毫无违和感。鉴于企业对产品品牌进行定位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的市场销售,而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的过程中,产品的相关信息又首先是通过品牌形象向消费者传递的,因此,一个产品的品牌也常常会成为消费者初次认识和了解这个产品的主要依据,所以说如果企业要想成功地塑造出产品的优秀品牌形象,就必须要预先赋予产品独特的市场定位。显然,当一个产品找准了自己市场位置的时候,就牢牢地抓住了自己的消费群体,也就确立了价值转换的支撑点,就预示着市场销售目标的即将实现。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标志;运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印刷、摄影、设计和图像传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非语言传达信息的方式发展具有了和语言传达信息相抗衡的竞争力量。标志,就是其中一种独特的传达方式。标志,又叫标识或标徽,它是以特定而明确的造型、图形来表示事物、代表事物,不仅对事物存在单纯的指示作用,还包括对其目的、性质、特征、主张、精神等的总体表现。标志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是以一种视觉艺术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具有其自身形式构成的特殊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标志设计思想,而现代标志设计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不但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在现代设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标志设计,包括传统汉字、书法、吉祥符号、传统色彩等元素,从中汲取精华,获取创意资源,并将其转换为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集中表现为传统图形、传统色彩、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及运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标志设计中的影响及其运用

1、传统图形的运用

中国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形象诠释,同时也如实反映出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通过对祥花、瑞草、凤纹、龙纹、祥云、盘长和通过象形会意等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表意性的中国“方块字”等的运用,这些在中国人眼中耳熟能详、耳濡目染的元素,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思维、观念和教育中,并融入到血液里的一种质的因子,因此具有亲切感。在外国人眼中,这些传统图形则转化为一种视觉的符号,可以在进入眼帘的第一时间就能够识别出那是中国的东西。因为在视觉艺术上它们体现着中国文化、代表着中国文化,并具有很强的视觉识别功能。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领唱同侪的王者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至,用两只飞翔盘旋的凤凰形象代表中美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融汇东西、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的烙印。

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变而成的方块字,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可说是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可以说汉字图形作为非常有效的设计元素与标志造型及内涵取向是一脉相承的。

2、传统色彩的运用

中国传统色彩可以说是丰富多样。其中红色最为典型,可以称之为“中国之红”。它不同于其它国家的红色,因为在中国红色为吉祥、喜庆之色彩;在中国历史上是富有、高贵的颜色;带有中国喜庆味道的大红、豪华的朱红以及神秘的宫墙红等中国红,都是现代设计中被重视和使用的色彩,猛烈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生活中充满着红色的装饰主题。红色是构成了人们认同中国的颜色;红色是激情和运动的颜色;红色是喜庆与祥和的颜色;红色是民俗与文化的颜色。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血液是红色的……因此红色也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颜色的主色。会徽印信中的篆字“京”,代表青春焕发的古都北京,正以她开放的胸襟和吸纳万方、融汇古今的文化凝聚力,欢迎世界各族人民的到来。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3、传统哲学思想的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等各流派都纷纷阐释他们对世界、人生、伦理道法的见解,经时代的淘洗和积淀形成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是其中的三大要素,也就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美学思想。这些朴素的传统思想构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艺术家的创作都是以其所处的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信念等文化背景为前提的,而中国艺术的文化主要受“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文化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结着一种理性化的象征形式。

中国银行的标志,造型简洁却寓意深远,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并在造型上借用了汉字演化的构成手法和古代钱币的形状,中心的方孔以中线贯穿象征流通和联系,外圆则代表中国银行面向世界的国际化态势。集中体现了银行的行业特征和深厚的文化情结。

深圳主体公园“水上乐园”的标志就是以“太极图”为基础设计的,并在“太极图”框架里加入了上下翻卷、生生不息的水纹造型,体现出“水上乐园”中主题“水”的形态千变万化的特点。它在强调动感、和谐的形式美的同时,蕴涵着变化统一、收放自如的哲学理念,传递着道家学说的“动静观”和“时空观”。

传统文化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它对人类创造现代和未来的文明,都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过分沉迷在传统的襁褓中,不加选择地“拿来”、“拷贝”传统文化的表面形式,而不是在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对传统视觉图形符号重新演绎,那么设计将会失去光彩,将会失去生命力。

所以,我们要学会“再创”,学会提炼。“再创”过程就是一种“融合与创新”的过程,是一种图形内质的深入过程,设计师应是在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优秀审美观念的同时又有所突破。在掘取传统素材的同时又要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从而设计出有生命力的中国现代标志。在中国现代的标志设计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本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走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何洁.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第6篇

关键词:传统与时尚;中式风格;发展趋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的提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世界整体文化的发展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西方国家的时尚元素开始逐步的渗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开展中式风格的发展趋向探究,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更加良好的相结合,可以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传承文化历史,促使我国的中式传统文化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中式风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探究

研究中式风格的发展趋向,首先应当明确中式风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无需置疑,我国现代设计只有能够真正的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底蕴,展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风格,才能真正的在国际的设计界中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良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为我国的中式风格设计行业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已经成为了中式风格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理念的不断的革新,人们对于中式风格中所运用的中国文化的灵活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这就要求中式风格设计师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中式风格设计时,能够真正的发挥出自身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才能够真正的满足人们的文化所需。

由此可知,在应用中国文化开展中式风格设计或者是应用中式风格设计体现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真正的明确和感悟所应用的文化所具有的韵味,尽可能的发挥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和延展性,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应用中国文化体现出不同的中式设计风格,以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观察中国文化与中式风格设计的关系,才能够真正的促使我国的设计行业和文化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

二、当下中式风格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

在明确了中式风格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后,进行我国中式风格设计行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一)文化运用的创新性仍然有待于提升

开展当下中式风格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探究可知,很多设计师在运用古典元素开展中式风格设计的过程当中,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都严重的缺乏创新性。部分风格设师,在进行中式风格设计的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将设计内容做旧。从而表现出其强烈的年代感,没有考虑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的变化,因此其设计存在着严重的色彩单调问题。同时由于部分中式设计师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中式风格的设计就应当是统一的、循规蹈矩的,所应用的设计材料也全都是传统设计材料,这种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审美元素的生搬硬套,导致中式风格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的应用失去了其应当具有的生命力[1]。

(二)现代设计对于“本土化”的认同程度在逐步的提升

随着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设计师在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中式风格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本土文化的应用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设计师应用本土文化,在明确本土文化的蕴意之后,将本土文化的精髓贯穿于整个设计当中,有效的提升了作品的归一性,成为当下现代设计的主要发展优势之一。

三、中式风格与现代时尚的结合探究

根据当下中式风格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中式风格与现代时尚的结合探究,主要可以将探究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将“人情味”融入到中式风格的设计当中

将“人情味”的体现与中式风格的设计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实现的中式风格设计当中的人文因素的逐步增强,进而在良好的情感传播中获得更加理想的设计艺术效果。

实现“人情味”与中式风格的有效结合,可以从增强设计的实用性、以及功能性出发。在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当中,就实现了古典元素的应用与现代时尚理念和设计理念的良好的结合,在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设计当中,既具有古典设计风格所具有的历史感,也具备现代设计风格所具有的严谨感,同时对于自然材料的推崇和应用,也使得其设计带有较为强烈的自然色彩。值得中式设计师对于这一设计理念进行借鉴以及学习[2]。

(二)将流行时尚的理念的应用与中式风格的设计相结合

将流行时尚的理念的应用与中式风格的设计相结合,也是确保中式风格设计具有持久性的活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部分中式设计师认为,时尚是肤浅的,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远远不如传统事物更加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是当下的传统事物,也曾经是历史洪流中的时尚,因此正是先人对于时尚的不断的发展和运用,才能够真正的造就当下我们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的丰富性[3]。

因此中式设计师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在推崇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当注重现代流行因素的运用,将自身创造力良好的发挥于设计当中,才能够真正的满足消费者对于新型文化的需求,才能使得传统元素真正通过设计流传下去。

针对于当下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在我国中式风格中的运用状况,开展中式风格与现代时尚的结合研究,逐步的提升中式风格的设计所具有的时尚性,并且尽可能的使得中式风格的设计更加具备情感,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加理想的设计体验的同时,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被赋予新的元素,进而有效的提升了我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确保其传播所具有的持久性。

四、结语

开展中式风格的发展趋向探究,在明确中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明确现代时尚设计的基本概念,根据我国中式风格设计行业当下的发展状况,进一步思考中式风格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方式,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更加良好的相结合,以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观察中国文化与中式风格设计的关系,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的中式风格设计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流传和创新,促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理想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莉.传统与时尚并重――解析中式风格发展趋向[J].南方文坛,2015(06):136-139.

第7篇

关键词: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继承发展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很多老字号企业目前略显传统,所以,创新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是十分关键的。老字号企I如何巧妙地利用新的市场机制,创新产品宣传策略,更新生产技术,是维持老字号企业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中华老字号企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宣传手段,创新产品理念和企业管理模式,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占据市场份额,扬长避短,发挥企业优势,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1 中华老字号企业品牌文化存在的问题

1.1 品牌文化的观念相对淡薄

目前,我国部分老字号企业对于品牌文化的建设不够重视,品牌文化观念淡薄,很多老字号企业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关注生产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对于品牌文化建设缺乏认识。其次,一些企业开始重视品牌文化,但是重点工作开展不力,对于品牌文化的研究和分析不足,产品文化存在差异,没有形成品牌文化观念。

1.2 品牌文化内容不充分

目前,老字号企业品牌文化的内容呈现出匮乏的状态,一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没有形成点线面一体的品牌文化建设路径,品牌文化设计的内容不够广泛。其次,老字号企业品牌文化的建设形式化、表面化,不够深入,其内容的层次有待加深,文化挖掘力度不够。

1.3 品牌文化缺乏个性

既然叫老字号品牌,就要凸显出与别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品牌文化要具有鲜明的个性,但目前,部分企业缺乏个性的品牌文化,这是制约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独创性才是其生命力的体现,老字号企业不能停留在模仿上,要建立独特的品牌文化,使用创意的宣传手法和营销策略,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

2 老字号企业面临的挑战

2.1 消费观念及消费结构的改变

由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追求工作的高效率,消费观念和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现代人更追求潮流化、个性化的产品,生活节奏变快导致人们更愿意选择便利的产品。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使人们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也重视产品的样式、售后服务等内容,这对于我国的一些老字号产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人们追求高效率,有时选择吃国外的快餐以便节省时间,导致很多老字号中餐馆的效益明显下降。

2.2 营销规模和营销状态的变化

我国外资或中外合资的企业规模较大,很多都是连锁企业,如大型商场,连锁化、高技术的商场自然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很多大型商场面积大,装修豪华,有着优质的环境,而且经营产品齐全,产品具有现代元素,所以消费人群很大,经济效益较高。与之相比,传统老字号企业就不具备那么多的优势,老字号能够吸引中老年的消费者,但对于年轻消费者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而且商品品种少,营业时间受限,所以难以与大商场抗衡。

2.3 营销观念和销售策略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市场竞争中,外资企业凸显出一定的优势,因为很多外资企业的营销理念比较先进,其采取的营销手段较多,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更新,有着丰富的销售经验,更注重创新营销手段。很多外资企业定期推出一些福利活动和优惠政策,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很有成就,营销组织相对完善,运营体系十分健全,所以相比之下老字号就呈现出一定的弱势。中华老字号面临这种情况和局面,要想打开市场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3 继承和创新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的有效措施

3.1 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注入新时代文化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老字号品牌中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很多老店有着百年的传承,老字号企业具备的优势是很多企业无法比拟的。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容摒弃和忽视,老字号企业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继承不等于故步自封,老字号企业要注意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元素,推动老字号企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老字号要以生活为立足点,整合品牌文化,结合时代特征,注入积极的文化元素,使品牌文化焕发活力。

3.2 创新老字号品牌精神文化

文化是品牌的灵魂。中华老字号历经几十年上百年的沧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的市场中,越是个性的产品和服务越受欢迎,因此老字号也要加强文化打造,使自身焕发活力。中华老字号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提炼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吸收现代文化,做到兼容并蓄,让老字号历久弥新、保值增值。创新老字号品牌的精神文化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正确的品牌价值观,充分体现品牌的历史使命,产品和服务要有个性,不可模仿。

3.3 创新老字号品牌文化的形象与传播手段

品牌文化的形象十分重要,企业的宣传工作决定了企业的品牌效应。打造好老字号品牌形象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消费,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信息社会的信息相对过剩,更有价值的是人们的注意力,视觉形象是吸引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品牌文化视觉形象要注意对产品形象、服务形象、广告形象、营销形象的打造,进而提升老字号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进而提高老字号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江苏中华老字号得月楼是苏州的餐饮名店,为了提高竞争力,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对店铺进行了重新装修,以典雅的江南风格为主基调,品牌标志在保留手书汉字的基础上用了现代手法,以月亮、楼阁表现出江南的韵味,视觉形象还延伸到菜品上,获得了消费者的好评。

4 结语

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老字号企业要抓住时代的机遇,迎接挑战,以饱满的姿态赢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继承传统文化,创新中华老字号品牌文化,促进中华老字号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振兴戏曲艺术是繁荣文艺事业的需要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艺术薪火相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戏曲是最为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吸收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各种文化艺术精华,展现着独特的中华审美风范。舞台上虽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正是传统文化艺术写意美学品格的生动表现。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迷人风采。可以说,各种戏曲艺术的百花争艳、代代相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

振兴戏曲艺术,对于彰显价值追求、培植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岳飞戏、关公戏、包公戏、杨家将戏以及新时期以来的许多优秀剧目,都是通过讲述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振兴戏曲艺术关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扬,关系到主流价值的传播,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系。

当前,我国戏曲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批优秀传统剧目焕发光彩,一批新编历史剧成为梨园亮点,一批新创现代戏搬上城乡舞台。戏曲队伍涌现出一批拔尖人才,许多年轻新秀崭露头角。但同时也要看到,戏曲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剧种数量急剧减少、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如果再不抓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戏曲衰落的趋势将会加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前景堪忧。

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展现戏曲艺术新风貌

我国千姿百态的戏曲艺术,都是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都是靠创新创造焕发艺术生命力的。振兴戏曲艺术,必须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就是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支持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竞相发展,鼓励一切有利于建设先进文化的戏曲探索成长,保持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推陈出新,就是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处理好“陈”和“新”的关系,做到陈中有新、新不离陈,推动戏曲艺术传承发展。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首先是继承传统,传艺、传神、传德。只有坚持不忘本根、辩证取舍,系统梳理和传承中国戏曲的艺术精华、美学精神、价值精髓,才能使戏曲艺术血脉延续、发扬光大。一是传艺,传承中华戏曲的表演技艺和传统形式,如独具个性的行当绝活、特点鲜明的舞台处理、绝妙精巧的表演片段、耐人寻味的唱腔唱段。二是传神,传承中华戏曲的美学精神和艺术神韵,把虚实结合、凝练深沉、内敛含蓄、睿智幽默的特色保留下来,把以形写神、写意传神、形神兼备的风格传承下去。三是传德,传承中华戏曲“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优良传统,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修为,追求文质兼美、德艺双馨。当然,对传统戏曲也应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要态度鲜明地予以舍弃。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关键是创新创造,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振兴戏曲艺术,仅有传承是不够的。要在尊重传统、保持底色、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因时而变、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一是贴近时代,打造精品。在传承和发展好传统剧目的同时,关注现实题材,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创编出既新鲜又熟悉、既好听又好学的唱腔旋律,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精品。作品是立身之本,创作是中心环节。必须重视创作,集聚各方创作资源,发掘社会创作力量,下大力气抓好剧本阶段的一度创作,抓好导演、音乐、舞美等的二度创作,上演之后还要精心打磨、反复锤炼,努力做到精深、精湛、精良。二是兼收并蓄,创新流派。很多大艺术家,都是身体力行推动融会贯通、创新发展的典范。京剧二百多年,不断出现的各种流派,还有“三鼎甲”“三大贤”“四大名旦”等,都是创新的结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广泛学习借鉴不同流派、不同行当、不同名家的经验,转益多师、化为己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创造出流派纷呈的局面。三是丰富手段,扩大影响。这些年,大量影像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介入,让戏曲的欣赏更加便捷、丰富,让戏曲从剧场走进家庭、走进百姓生活。在坚持戏曲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搭建宣传推广展示平台,使传统戏曲展现新的魅力,扩大戏曲社会影响力。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还应当善于吸收借鉴国外戏剧有益成果。现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越来越频繁,戏曲发展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渗入。一方面,要拓宽视野、敞开胸襟,积极关注当代国外戏剧发展态势,学习借鉴国外现代戏剧的实践经验和探索成果,推动戏曲艺术更好地向前发展。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审美特性,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在保留中华戏曲神韵和味道的前提下,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通过借鉴、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三、走向民间、服务群众,激活戏曲艺术生命力

第9篇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动力。但当今社会,大学生似乎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从洋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就在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找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并且探索大学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从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方面的文化,通常一般论述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中华民族在中国创造了属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由此,传统的概念衍生而来。传统的“传”指的是历史的传递,将过去那些有用的东西一代代传递下来,是一条纵线贯穿始终,“统”有规整、统一的意思,是一条横线进行统领。传统是历史上流传继承下来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制度规范,它一直贯穿于人们发展社会的始终,并且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比如,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文明,使得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受到根深蒂固的改变,这种生存方式以及价值取向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中,转化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儒家文化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的发展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间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并没有敌人的侵入以及残酷的战争而停止迈向胜利的步伐,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民族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艰苦奋斗、不畏艰辛用献血换来中华民族的独立,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融合儒家、道教、佛教思想于一体。无论在哪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总能够反映它当时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进而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保护和维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世界领先的优秀民族。自古以来,汉族的文化生活与少数民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族一直处于农耕文化,而北方一直处于游牧文化的状态,之后不同民族之间不断碰撞,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互相尊重,促使整个民族大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伟大的四大文明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发展延续时间最长并且从未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殆尽,只有中国的古代文化生命力如此的顽强,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绚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标志。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在其凝聚力上,面对敌人的入侵,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奋起反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这种坚强不屈的中国优良品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优良传统,带领中华民族抵御外敌入侵,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修养十分重视

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不同于欧洲,欧洲文化研究最多的是人与物、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而中国则把研究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上。非常关注社会问题、十分重视现实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视人学的思想,经常把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放在天地间十分尊贵的地位,注重人的人格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也由此而来,文学作品大都书写人和人生。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作为道德、修养极高的化身,是那些追求高尚道德境界的人们的榜样,它激励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品德和道德的修养,教育者传授给被教育者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以及怎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进而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对精神方面的崇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比如,儒家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对道德境界的追求,个人的最大追求便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最首要的就是伦理纲常的教育,文化知识的教育居于次要位置,这种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的传统教育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教育届的借鉴。显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为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强道德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吸取积极正面的能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代大学生要求具有“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去学习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却对我们本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很少,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研究的很少。本属于我国的端午节,却被韩国抢先申请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本属于我国的牡丹花种,却被别国申请了专利,类似的事情无不在警告我们,要守住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将它发扬光大,被世界其他国家学习借鉴才是保护好我们传统的唯一出路。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但很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少之又少,不知道孔子为什么会受国人的崇敬,大学生们还在乐此不彼的过着外国的洋节日,却忘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必须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心智还不是很成熟,他们经历的这个阶段正是需要汲取知识的阶段,所以,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如果置之不理,大学生可能会被其他消极反面的思潮所迷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是不利的。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先辈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发展和创新,才会有现在这么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供我们学习借鉴,大学生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争取将适应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开拓了大学生的学习视觉,更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坚实基础。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使它发挥有效的作用是每个教育者应该考虑的头等大事,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大学生不仅要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更要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当今大学生并不能接受学校强加给他们的学习方式,高校要遵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开展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活动,例如多开展一些话剧社、戏剧会等吸引学生的兴趣,积极参加,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一直以来,人们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很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所以,高校要转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长期以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使得其元气大伤,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固然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它自己封建等方面的缺陷,所以需要我们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要保护好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知识编入教材带进课堂

高校应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相关课程,不论师范类院校还是理工类学校或是综合类学校,将其设置为公开必考课,每个同学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这样做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多一些文学素养,少一些愚昧无知,多一些文学积淀,少一些迷茫,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在高校实行教育课程改革时,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属性的学生,文科生经常学习研究的就是历史、政治、文学等等文科方面的知识,高校应该相应的为文科生加入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让他们改变之前认为自己所学习课程对未来和社会没有用的想法,因为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全面、系统的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变为自己的知识。相应地,对待理科生,高校更要加大对其文学知识课程的投入力度,让其了解他们不够熟悉的文学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改变枯燥无味的实验生活,增加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进而提高理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各个学院要定期举行经典文学读书会,号召学生加入进去,广泛交流,交换学习意见,这样才会给学生加深学习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开展《百家讲坛》一类型的系列讲座,让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学习之前没有接触到的文学知识,用趣味的故事形式讲出来,以便于学生接受。总之,将传统文化知识编入教材、带进课堂是至关重要的。

(三)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将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加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当今很多高校的教师只是将任教按成是一份挣钱吃饭的工作,没有做到言传身教,所以,高校一定要把好这道关口,实行实习考核制度,严格规范上岗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另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编入教材的改革必须请教育界的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进行编写,制定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运用科技的力量创新文化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信息时代,互联网逐渐涉及学习、生活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具有很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正是信息科技的领军人物,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将互联网同教学联合起来,开拓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在互联网平台上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专栏和平台,为大学生能够及时的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便利的条件。运用网络媒体,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软件供大学生使用,将中国传统文化抽象变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变不理解为理解,网络时代给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手段,所以,教育者要掌握好先进科技媒体的运用方法,顺利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作者:贾鹏敏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于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于运国.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张国胜.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第10篇

关键词:文化自信;概念;当代价值

一、文化自信的概念论述

“文化自信”主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对滋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要发自内心的尊敬、珍惜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信念等,除此以外,还应该对先进文化充满信心,敢于追求未来文化。从本质意义上来讲,所谓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和正确的文化心态。这主要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如果能够正确地看待自身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并在发展自身文化的时候,能够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而对个体来说,文化自信则主要是个人对自身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充实自身的一种表现。

对此,我们可以将文化自信的概念做如下总结:文化自信主要是文化主体对身处其中的客体文化通过对文化的认知、反思、批判以及比较的方式,来形成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的过程。其主要表现为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肯定以及在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中,对自身文化的一种高度的认可。

二、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

(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文化软实力

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文化软实力作为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出来。针对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了《软实力》一文,在文中,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家的硬实力,如国家的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而另一部分则为国家的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由于软实力更具有张力和动力力量,所以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软实力对其发展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在约瑟夫・奈的另外一本著作《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文中,约瑟夫・奈对软实力又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将其界定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等,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和国家要通过软实力中所特有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来影响本国人民对某些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念的认同感。

由于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其主要凝聚着整个民族和国家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感受与现实感受,是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的积淀,同时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但是,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软实力则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向心力,其不仅有利于帮助一个民族和国家形成凝聚力,还能够帮助一个民族和国家民族性格的养成,最终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主要指的是一个民族、国家以及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其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具有坚定的信念。所以对于民族、国家以及政党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几种体现。而对于文化个体来说,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一种价值自信,其主要体现的是文化主体对本国或本民族核心价值的一种认同,其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对促进本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能够正确应对异质文化的冲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的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样难免会与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文化之间产生冲突。而现阶段,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一些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也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文化中来,并对我国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在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其不仅影响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国民的价值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思想上的多元化,最终导致文化自信的严重缺失。此外,我们还应该重点关注的是,由于受世界多元化思想的影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与社会文化思潮之间是相互交错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文化而言,其本质就是人们精神追求以及创造的产物,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则是通过人的主体精神及本质力量的自信构成的。所以,面对世界异质文化的冲击,我国要想维护自己的文化,掌握文化上的发言权,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处理自身文化与世界多远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对待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自我审视,同时还应该怀着积极的姿态学习异质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既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也不能盲目地吸收和崇拜,而应该在坚持我国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的吸收和学习异质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能够在不同文化交流和冲击中,将异质文化与自身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反思自身文化中不好的地方,并逐渐地掌握文化交流的主动权。而文化自信则能够正确地应对异质文化的冲击,并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的同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从而丰富我国的文化样式。

总之,要想实现文化自信,我们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

第一,我们应该认识到现有文化资源中一些源远流长的部分,并采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我国自身优秀文化基因,修复我国文化的根基。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儒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要想实现文化自信,我们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儒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意义。现阶段,儒学思想以及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已经在世界文化向多元化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l展我国文化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儒学思想的传播,是我国实现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并使其在中国和世界上散发出其生命力来,从而使其成为改造世界文化图景的一种理论原则。

第二,我们还应该积极学习和探索新文化,实现中西方文明的理性对话,加强我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从对于不同文化关系处理原则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我们获得了发展自身文化的启示,即,在多元化文化发展的今天,要想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并逐渐的形成文化自信,我们应该以“世界公民”为眼界,努力实现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平等对话。此外,还应该积极推广和分享我们自身的文化价值观,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从而实现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提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使一个民族的内部得以扩张的是文化,一个民族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和内在的扩张,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不同文化的渗透与交融。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而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也借鉴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从而促进我国的腾飞和发展是提高我国人民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所在。现在的中国已经开始重塑国家形象,并重视提高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建立和管理国际的声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自党的十以来,在多个场合中对文化自信做出了强调,主要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要想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就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所以我国文化对世界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此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对治国理政具有启发性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我国的道德行为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我国现阶段所使用的一些治国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而演化出来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开拓前进才能够做好今天的事业。所以,没有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就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更是无稽之谈。

党的十指出,要想全年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应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不断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在我国,文化自信则成为衡量我国小康社会人民素质以及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θ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改革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还应该利用文化自信的自觉认知、批判以及反思等机制,来显示文化主体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从而逐渐形成我国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

此外,中国梦这个话题之所以能够成为各界最为关注的热点, 中国梦的提出,与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提高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对中国梦的认识也不能仅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考察,而是要上升到精神与文化的层面上。因为一个国家要想提高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是要在精神领域方面有所提高,我们所指的中国梦也就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复兴梦,而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前提,并在这个意义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是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总结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国内和国外各种思潮的碰撞时期,所以我们要在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同时,还要抵制错误思潮的误导。此外,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取得较好成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确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观念,从而唤起全民族对优秀文化的自信,使我国的文化自信发挥出其积极的价值。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应该要探索和思考我们的文化自信问题,表达我们的文化身份,只有不断地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真正地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第11篇

借助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即将举行之机,王老吉选择在这个时候举行海外迎宾活动,可谓是一次绝妙的文化营销——当商业化炒作在市场营销中甚嚣尘上、让人觉得心生厌烦时,根植于传播文化土壤的文化营销反倒成为吸引消费者眼球的有效方式。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大受欢迎,正好印证了文化营销在在占领消费者心智与刺激商业成功方面的惊人功效。

在受到“二乐”强大压迫、本土化品牌层出不穷的中国饮料市场中,王老吉用独特的文化输出不仅使自己成为草根饮料文化代表,更成为中国饮料品牌的领军者。软文化打造出了硬实力,王老吉开始踏上奔上中国饮料第一罐的征程。

中国文化元素成为商业竞争力

中国经济的腾飞有目共睹,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元素也在全球商业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结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是被赋予了一种强大的商业生命力。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时,开始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吉利汽车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的用原汁原味的京剧脸谱做表演,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驻足;李宁运动鞋从赵州桥设计上获取灵感,从产品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成功融合,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喜欢。王老吉在自由女像之下、用中国式的“红”,邀请世界人民光临北京奥运会,吸引了诸多美国人的关注。

当中国崛起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时,融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便成为企业进行营销推广、吸引世人关注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饮料,王老吉是继承了千年中国传统养生精华的集大成者,它同时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和普通的一种饮料,是真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商业代表,以中国日常消费流行文化的面貌出现在美国纽约邀请海外友人到北京,旅游、观光、看奥运,当外国民众关注北京奥运、感兴趣中国文化时,自然而然会将注意力延伸到将中国文化输出作为自己营销推广主轴的王老吉身上,这无疑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推广的绝妙的文化营销方式。

可以说,当一个行业、品牌深深印上某种文化的烙印时,品牌的影响力就会与文化的生命力一样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对于传统文化的汲取、融合、创新,将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规模化的运作提升行业竞争力,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下的产业复兴,这正是王老吉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崛起的深层次原因。

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融入新的商业元素,从而实现品牌内涵的创新,同时整合行业的力量,实现规模化生产,提升全体民众对于行业的有效认知,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在传统文化传承下进行现代营销推广,这正是王老吉在新市场环境下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

王老吉的中国式文化营销

凉茶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蒂,代表了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沉淀的养生文化。凉茶正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有着数百年发展历史的“纯中国式”饮料,凉茶的发展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波折起伏,但始终长盛不衰。“申遗”成功使得凉茶正式从一种物质性的消费品,变成了凝聚着中华传统养生智慧的文化遗产。

当国学兴起、汉服复出引发学术界、舆论以及普通民众的关注和热议时,甚至有不少狂热的拥趸提出要复兴传统农历节日。近年来,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重塑运动将这种趋势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官方的鼎力支持态度也使得沉沦了一个多世纪的中华文化首次迎来新发展的契机。作为凉茶始祖和行业的领军者,一百八十年的经营历程使王老吉意识到,物质实体的生命力是有限的,而文化的生命力才是无限的。

王老吉把握住凉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整合行业力量,通过赞助世界杯转播、开办论坛、与其他行业结盟等方式,大力突出凉茶的独特功效,将作为饮料的凉茶与文化的饮料成功地融合,从而在推广消费认知上取得重大的成功,2003年,红罐王老吉销量6亿元, 2005年销量超过25亿元,2007年更是达到70亿元,几何级的增长体现出王老吉在业内龙头地位,已迅速跃升为中国饮料行业销量最高、品牌影响力最大的品牌。中国式文化营销加上出色的商业化运作,王老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说联想、海尔向世界输出了中国制造力,华为、中兴则代表着中国的技术创造力,有着180多年历史王老吉则向外输出中国最本土、最传统、最有文化沉淀的饮料文化。

同样是在中国市场卖凉茶,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的“健康工坊”却在意犹未尽的落寞声中败走麦城。可口可乐这个全球最大的饮料生产商,一直以来,在全世界出售的不只是一罐小小的饮料,更是一种美式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然而,可口可乐横扫全世界的文化基因在中国,则遭遇了王老吉这罐从概念到包装,从配方到卖点完全中国式的凉茶所狙击,其“防上火”的诉求点在外国人看来甚至是无法理解的。然而,他们无法理解的诉求,和一个并不怎么现代的红色罐子,其来势之猛烈,发展之迅速,则完全超出了这些跨国的饮料生产商对于中国市场的想象力。

在凉茶这个特殊的市场领域,有着比资金更重要的底蕴:那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中国人生活习惯的诉求,也有中华民族的养生理念,更凝聚了前人代代相传的努力。与其说凉茶是一个市场,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所以,王老吉在中国市场上能够战胜品牌、资金实力远胜于己的可口可乐,其背后其实是文化的推动力而非商业推动力。

哈德逊河上游弋的那艘载着巨大王老吉红罐的船在告诉世人:许多年前屹立在上海外滩的巨型可口可乐广告牌和今天这一次热邀海外友人访华看奥运的举动,相同的是一个品牌对于自己市场疆域的延伸的欲望,不同的是,前者只是纯粹的商业展示,后者则以商业的力量在进行一次礼仪之邦的中国式的文化微笑。

产品是同质的,文化的感受是不同的

没有一种营销方式比文化营销更能深刻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文化营销将目标对象内心深处最珍贵的、最难以忘怀的那份情、那份人生体验和感受,或将目标对象所追求、所向往的生活行为,通过大众熟知的生活形态表现出来,同时赋予品牌特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建立目标对象对产品的品牌联想,从而达到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使产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许多成功的品牌身上我们看到,当一个品牌捆绑上某种文化时,品牌的影响力就会与文化的生命力一样长远流传。在一个越来越理智消费的时代,文化营销以其独特的渗透性、长远的影响力,在营销战中显示出重要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我国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等各界人士都致力于研究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大量的著作、论文来立说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甚为热门。不过我认为要想研究好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明确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通过对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我是收益匪浅,富有启发性。在此,我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中的“中国”这两个字眼来看,“中国”指的是我们民族文化形成的摇篮。在古代,中国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最开始是指天下之中央,后逐渐延伸为统治所及的区域。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所创造的文化的总和,这其中包括两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中国汉族的文化,还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汉族文化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尽管在当时看来不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还是中国汉族文化都分别视彼此为异质文化,但他们在冲撞中不断的交融与同化,共同成为了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战国时赵武陵王效法“胡服骑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汉族文化自始至终都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虽然受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仍然保留并继承着本民族的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吸收、同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应该忽略它。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指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还包括像佛教文化这样的异质文化等,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有涉及。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这两个字眼来看,所谓“传统”,如果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制度规范等。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些在中国世代相传,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必须是因其有价值,具有生命力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文化,并不是在历史上出现过所有的文化都称之为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文化、思想发展的是虎气腾腾,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可流传下来的,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又剩下哪几家了呢?可见那些在古籍中记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学的角度诠释,“传统”是指在历史的基础上稳定起来,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的。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但他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毫无改变的保存着并传给子孙后代,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传统是需要在稳定中延续的,不过没有发展与变迁就谈不上传统了。不论在哪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都能够吸收当时文化之精华,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就如袁行霈老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潭死水,它宛若滚滚不尽的江河,不断吸纳支流,或直或曲,或急或缓,或涨或落,变动不居,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是典型的例证。在两汉之际,佛教作为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时期的排斥、磨合、同化,最后在中国扎下根,为广大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传统”与“现代”是相对应的。不过有一些人还没有把传统与现代化衔接起来,总认为现代化与传统是不相干的,互不干涉甚好。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极为不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砍掉了一个民族的根,还如何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就像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我们要想看的更远,做的更好就必须站在这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肆意的践踏巨人的肩膀。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存在着一些糟粕,比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特权思想和家长制,不重视时间和效率问题等;但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精华,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整理,使之成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益资源。就如《甲申文化宣言》中提到:“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是放射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所以我们决不能做到像民间流传的那句话“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况且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个消灭一个,一个取代一个的关系,必须是新的文化注入,过时的文化淘汰,有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关键所在就是要自觉的主动的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要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不断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调整和摒弃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动力,从而建设起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文化。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行、思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观赏名胜古迹,朗诵诗词歌赋,欣赏琴棋书画……关于这一点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承不承认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始终以自己的言语,行动和思维直接或间接的显示出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包括人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价值观等。譬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以对方的职务作为称呼,像刘局长,李处长,孙主任,用这些称呼来明确身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思想。还有平时我们讲“非礼勿言”、“祸从口出”,这是与中国传统的专制思想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再说近一点的2003年非典时期,2008年的抗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国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度难关,这体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然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不论何时何地,他都在制约、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中国华夏民族的这片土地上以各个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中国人世代传承的,至今仍有影响的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形态且不断发展延续的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体现在广大人民的言语、行动、思维中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研究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