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3-07-04 17:0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第1篇

摘 要: 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从高职院校教学现状分析,一些高职学生表现出职业责任淡薄、劳动意识缺失的特征。结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专业,开展高职生劳动教育课程已经成了当前的重点教学任务。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出发,结合学前教学专业教学实际情况,对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劳动教育课程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劳动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让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需要拥有更高的劳动素养。学前教育是高职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之一,其为提高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呵护儿童茁壮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劳动素质作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现状还有待改进。

一、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课程教学现状

1.一些学生责任意识淡薄

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得现阶段学生劳动能力下降,责任意识淡薄。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岗位适应能力弱、岗位责任意识淡薄等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应的锻炼,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另外,在当前高职学生生活环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给大学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时滋生了学生的懒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实行餐厅花管理,学生吃完东西直接把餐盘往餐盘回收处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颇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不喜欢劳动,轻视体力劳动,把专业技能、文凭获得作为奋斗的唯一目标和最终追求,甚至厌恶和逃避劳动,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欢劳动或拒绝劳动,部分学生不喜欢劳动甚至厌恶劳动,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刚毕业的一些高职学生找工作,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不是以单位发展前途适不适合自己为标准,而是以“工作越清闲越好,工资待遇越高越好”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不劳而获可耻”的劳动观念正面临挑战。

2.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呈现出重视专业技能课程、轻视劳动品质培养的教学格局,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学习态度往往消极散漫,认为劳动教育课程没有意义;甚至一些教师未对劳动教育课程加以重视,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二是教学体系存在缺陷,教学内容单一,没有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教育方式过多靠学生在扫地、擦窗户中领悟。对于这种简单乏味的劳动教育课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热情,更谈不上从参与中获得劳动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69.8%的学生认为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内容形式都过于单一,不能起到劳动教育的作用;50.2%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劳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感到不太满意;58.6%的学生希望劳动课程内容向更丰富有趣的方向发展。甚至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等同为岗位实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基础操作,这种单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使得高职劳动教育课程枯燥无味,长期发展下去难免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劳动教育课程管理体系尚未健全。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其更倾向于实践教学。然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实践较短,相关的管理制度、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不足,使得很多劳动实践教学课程难以开展。

二、基于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探究――以贵阳幼高专为例

1.强化师生对于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素质培养的相关内容较为匮乏,劳动素质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关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劳动精神的教育则是散落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泛泛而谈,内容甚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贵阳幼高专按照要求,把劳动素质培养纳入教学教育计划,并把其作为一门必修课进行考核。规定学生在每年必须修够一定学时的劳动课学分,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贵阳幼高专开展高职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让师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做好这一点工作,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教师要拟订相应的劳动课程教学计划,以具体教学目标的形式量化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教务处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完成教学任务较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以激励教师切实开展好劳动教育课程相关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培养其责任意识,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未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阐明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

2.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并不是任何劳动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则组织的、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的劳动才有教育意义。贵阳幼高专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两个方面考虑,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规划为两个部分――共同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和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贵阳幼高专共同劳动教育部分安排学生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社会活动(调查、志愿者等),通过这些公共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学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参加劳动课程学习,有专门的课程表、有专门的机构、有指导教师、有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并以必修课学分制进行规范。专业劳动课程教育部分充分考虑到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坚持以实践为主,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劳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开始之初,教师规划好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现场感受(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幼儿园,与幼儿亲密接触,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环境)、教育模拟(教师模拟幼儿环境,学生客串幼儿角色、家长角色等,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为主,让学生了解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全日教学活动内容及幼儿园的工作性质与过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制度,增加劳动教育课程所占学分比重,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将劳动课程纳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范畴,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校方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责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义务,保障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性。

3.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投入力度

高职劳动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相关教学工作的稳定开展,贵阳幼高专提高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投入。学校相继建立蒙台梭利教学、儿童阅读等多个实训中心,建立系统、全面的操作平台,模拟相关专业的岗位操作模式,组织学习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劳动实践。劳动教育是关系到学生就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拥有教学必需的软硬件设施),才能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教学成果。

综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对劳动的重视程度,加强其劳动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劳动素质培养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道德养成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其思想的指引下,清华大学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隐性文化建设当作“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梅贻琦先生大力扶持校园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自己也经常参加,借以增进清华团体生活精神,鼓励建立诸如音乐室、谷音社等各种文学艺术团体,以致清华的课余生活“弦歌不断”。清华园内演唱会、画展等经常举行,校内挂有世界名画和名人名言,既给学生一种美的环境熏陶,又不时的激励、鼓舞着代代清华人,从而使清华积淀、凝练而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至今还对清华大学的学子们产生着重要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器物设施中体现的特定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以人文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侧重环境熏陶,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具有隐含性、辐射性和蕴涵性,其作用是非强制性的、潜在的、缓慢和长久的。它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涵育和陶养,利用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道德心理品质的内化,从造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情绪和体察涵蕴之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的养成上具有卓越的功效。

一、大学物质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美国著名的“新文化地理”学家詹姆斯·邓肯曾把文化景观肯定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之一。的确,校园物质环境就是一个积淀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本,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与领悟,学会与他人、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把物质环境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情趣和自我感受,由自然的人过渡到文化的人,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文化化”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于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服务”,“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说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

第一,要利用自然情趣的移情效果育化心灵。如在校园种植花卉、树木,纯洁的玉兰、傲寒的梅花、高洁的松柏、挺拔的翠竹等。这些树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艺术作品,学子们在清爽怡人的校园中,目睹叶荣叶枯、花开花落的四季更迭,通过观察、读解和体悟自然之“道”,达到涵养学生性情、提升其心灵境界的效果。

第二,物象命名、标牌路引要浸润精神意蕴。高校管理者要把校园文化的道德渗透功能提高到道德建设的战略高度。比如在草木花卉旁标示警语格言,“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请爱护草坪或“茵茵绿草,踏之何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提醒,无意中会给学生以现代生态文明的熏陶。这对学生养成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价值,培养科学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观都有难以低估的育化功效。

第三,高校的建筑既要追求科学技术的品质,又应包蕴审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校园建筑的造型与布局要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大学可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前面的空地上、广场中布置一些雕塑,它们或具有纪念性意义、或具有象征性意义、或是起到一定的装饰性作用。每类雕塑都应表达一定的审美思想、政治意义与道德感情,要反映出大学的特质。这些都在无形中对学生们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进而使文明意识得以内化,心灵得以润泽,道德品质得以升华。

二、大学制度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学校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仪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目标、传统与习俗,乃至心理氛围中。按照传统教育三要素的划分,制度文化应属教育中介的教育环境之列。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教育环境就是文化环境,而文化概念内含多个层次,学校制度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并对教育实践起到实际的控制作用。这种实际控制作用与传统教育学明确意识到的显性因素的影响作用常常相反。

这里,从课程论的角度,对隐性制度文化的道德“化成”功效作一简要分析。从现代课程理论视角来看,学校的制度文化总体应列入隐性课程的范畴。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做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据现象诠释学者的观点,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与教师或同辈团体产生存在经验的对话而使其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价值或意义上的解析,并进而扩展其存在经验的非限定和创造性的无意学习。这种解读和重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文化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使自然的人向文化人运动的过程。学校的制度文化正是通过隐性课程所具有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作用,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致达成深层次育人功能。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来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呢?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建立一套既符合学校、社会需求,又促进学生品德养成、个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的建设者一定要有民主意识,制度的出台应经过学生公认的程序,如周密调查、弄清实情、发扬民主、广泛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作为“他者”的制度文化转化为学生“自我”的内在律令和外显行为。其次,在制度的执行上,应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真正达到“物我合一”的和谐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一种外在的管制变为一种内心自发的需求,道德品质便逐渐养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与静态方法的结合,学校制度文化偏重于规范性特点,必须强化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其有效执行,但执行对象却是灵活、能动的人,因而也要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与互动,使“权力化”的制度变得“人性化”,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转贴于

三、大学行为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道德实践、离不开活动与交往。道德规范不能够自动作用于人,也不能只用间接的经验传授于人,必须让人们在活动与交往过程中,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内化成自身的品质。现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重视的“体验教学”思想就是源于人的行为(或直接经验)对人的发展的关键作用所建立的理论体系。

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依据不同的道德情景,对道德知识进行修正、充实、完善、提高,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与人生际遇、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的紧密接触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道德意识得以增强,道德行为得以规范,道德信念得以逐步形成和稳固,从而主动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作用”,“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教育的书,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讲听科学讲座,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运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鉴于此,大学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质。

第一,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要积极推动学生单调的社团活动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人文型和科学型并重的方向发展。社团活动内容可大致分为理论、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四大类,其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形成一种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网络,成员之间因志同道合而易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社团活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健全心理和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高校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高校可以在教室卫生、园区保洁、物业管理等方面,以勤工助学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解决部分经济收入,以贴补开支。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体验,促使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服务大众的良好品德。

第三,高校尤其要注重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学校以学生为本,这是高校管理者与教师耳熟能详的话语。问题是如何将这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校事务“学生协管委员会”,让部分学生轮流担任诸如“书记或校长助理”、“主任助理”、“辅导员秘书”或低年级“班导师”等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样,一方面对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良苦用心”,增强教育效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民主管理意识。

四、大学精神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第3篇

当今的学生,大多数人能做到理性消费,但仍有部分人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基于中国学生的庞大数量,这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当前学生的消费观呈现出物质化、攀比化、超前化等诸多倾向,其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娱乐性等物质产品消费。据调查,当今绝大部分学生都拥有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较为贵重的电子产品,生活方式也是重娱乐,轻学习。据调查,部分女生一学期的大部分消费都投入到了化妆品、服饰、网购以及数码产品中,却没有买过一本与学习有关的书。

(2)人情消费过重。许多学生都意识到朝夕相处的这些同学,在未来社会的各行各业或许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因此必须有一定的投入,为现在和未来积蓄“人脉”。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人情消费在中职学校和高校已然成风,并呈现出一种快速上升的趋势。人情消费不仅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3)攀比炫耀性消费。当代学生紧跟时尚潮流,疯狂迷恋名牌,对新鲜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极其敏感,他们买东西不只看其是否实用,有时甚至只看价格是否够高来凸显自己超越他人的消费能力。名贵服装、名牌包、电子产品等都成了博取同学倾慕和炫耀的手段。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方法

学生本是没有经济收入的群体,却用名牌服饰、箱包、数码产品等价值不菲的高价值消费品来包装自己。若任由此种非理性消费观在学校肆意蔓延,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更会阻碍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当代学生其价值观特别是消费观出现了扭曲,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不良的消费行为,这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我们必须重视职校学生出现的消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找寻方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点。

(1)倡导健康消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消费意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其树立节俭消费观。

中职学校要大力提倡“俭而有度”的消费文化,引导职校学生正确看待节俭。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到今,广为流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至理名言,勤俭节约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我们追寻的真理。节俭并不意味着小气或者贫穷,它体现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勤俭节约。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真正的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及浪费的可耻,真正地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从而更正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引导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校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是追求享乐、追求物质消费,而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明确的目标,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有乐趣。

(3)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开展理财教育。消费教育一直被学校所忽视,对于消费观教育的涉及少之又少。想要解决学生出现的消费观问题,就必须设置合理的消费观课程,紧紧围绕着艰苦奋斗开展教育是无法引起学生重视的。

第4篇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渐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校中进行音乐教育,不但丰富了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品味,因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以不断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研究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文化素养;大学生;音乐教育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个人应当具备的素质和处事的态度。通过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够在德行、智力和情感等方面达到理想的标准,从而帮助其更好的处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具体表现

(一)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表现社会理性,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在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通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养成文明和高尚的品格。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创造、提供审美体验的教育活动,同样的音乐作品,不同的人听来会有不同的感受,触动内心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唤起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感,再通过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思维和激发的情感相结合,就会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就是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的核心也是审美教育。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升华大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丰富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提供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音乐教育考核制度存在不足

现有的音乐教育考核制度还有待完善,而且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造成学生和教师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较低。同时音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也缺少学生主动表现音乐、讨论、欣赏的动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不利[2]。

(二)有待加强音乐教师队伍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角色就是音乐教师,但是在高校中音乐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准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而且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极为缺乏,即使在高校中设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等,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充足的教师数量,而且还存在音乐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致使对音乐教育没有过多的深入研究,难以实现理想的音乐教育效果,因此急需加强音乐教育的教师队伍。

(三)音乐教育自身的不足

在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除了本专业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其他的专业大多将其设为选修课程,而且课程设置的时间较短,课时较少,通常音乐教育课程的学分2分。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对音乐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音乐相关知识的学习较少,音乐学习的连续性也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于是导致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发挥作用。

三、音乐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开展音乐教育科研活动

目前音乐教师关于教学科研的活动设置的较少,开发有价值的科研活动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深度,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而音乐科研活动的选择也要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学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作用。不断加强本校音乐教师和其他院校音乐教师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音乐教学视野,及时了解音乐教育的新动态,在音乐教育科研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音乐教师应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及时解决问题,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3]。

(二)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针对高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问题,在组建音乐教师队伍的时候应当积极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人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教师的实际需求情况,改善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另外还要不断加强已有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定期进修学习、向优秀院校参观学习等形式,使音乐教师的自身能力的提高推动整体队伍的能力的提升。

(三)丰富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教育课程

在设计音乐教育教材内容的时候,应当选择大学生普遍喜爱和熟识,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曲目,使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教材内容可以选择的范围有:选择具有较强民族性、普遍性的音乐作品,将色彩各异、不用风格和区域的民族音乐作品编入教材中,可以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或者选择具有较强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音乐作品,突出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音乐教育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音乐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采取有效的手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全面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朱亚楠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

参考文献:

[1]朱晓虹.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218+228.

[2]陆钰娟,兰海涛.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的思考[J].音乐大观,2012,03:81.

第5篇

关键词 宿舍管理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Do a Good Job of Dormitory Management in the New Period

YANG Jinguo

(Jilin Heiyubao Middle School, Baicheng, Jilin 137314)

Abstract The dormitory management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teaching is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component.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education, service education" work principle, wholeheartedly service fo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tudent's study life,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efforts to create call for students, comfortable, comfortable rest environment, make the dormitory management work and effectively serve the education teaching work, now the dormitory management talk about their experience.

Key words dormitory management; humanization

1 建立健全人性化的宿舍管理工作制度,且严格执行,强化管理

人性化的宿舍管理工作制度出台前要广泛征询住宿生的意见、建议,力求制定出既要求严格又具有人性化的宿舍管理工作制度,而不是采用专制,因为那样可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没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就要求一套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之下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宿舍教师在管理中,严要求的同时要积极宣传舍务制度,使每一个住宿生都知道宿舍管理工作制度对营建一个舒适、和谐、安宁的住宿环境有重大意义,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自觉执行。

首先要树立正面典型表彰先进学生,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宿舍内的活动。如每周每个舍评选一名文明住宿生,并予表彰;每周评一个安静宿舍;每周评一个卫生优秀宿舍等活动,让学生在正面形象的引导下,在荣辱观的激励下,积极做好宿舍的每一件事。

其次,对违反舍务制度的学生要批评教育,严格管理,正确引导,树立集体观念。

2 以“仁爱”理念寓于舍务管理中,师生共建美好宿舍

一个人的爱总是以先接受别人的爱开始的,当他读懂了爱的意义时,就会学会用爱来回报,在爱中充满自信地去生活、去成长。每一个住宿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每个人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和行为习惯。所以在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很容易会产生争吵,影响整个宿舍的和谐,因而舍务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让每个同学都要加深彼此的了解,遇到事不要急于辩解,等到冷静的时候再说,这样彼此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舍务老师不仅要同学之间互相了解,也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向父母一样用爱去关心学生,每当学生遇到事情的时候,要积极开导学生。如新生刚一入学不会叠被,就要耐心地教,直到学会为止。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让爱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也用爱来回报老师和集体。

3 加强各项检查工作,清除安全隐患

宿舍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环境,工作纷繁复杂,有很多琐事要去做。如卫生、水、电、防火、人身安全等方面,这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加强检查力度。学生离开宿舍后老师要检查每一个宿舍是否合格并填好检查记录。经常查看用电线路有无隐患。经常查看床铺木板螺丝是否缺失。夜间舍务教师要对各寝室逐一清点人数并填好检查记录,防止学生漏寝。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解决的要马上报告学校。宿舍坚决杜绝学生用电、玩火、吸烟、酗酒、打架。确保宿舍无安全隐患,确保师生安全,保一方平安。

4 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做到“三提倡”

第一,提倡勤俭节约教育。水、电是宿舍生活中必须必用的两大能源。我校专门为学生建造了洗漱间及相关的配套设备。有不少学生节约意识差,在用电用水方面不知节约,水龙头忘关、灯用完不关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资源浪费。这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好教育宣传,使学生养成节约意识,合理用水用电,以后步入社会也会有益于社会。

第二,提倡爱护公物。宿舍门窗、床、水电设施、墙面、棚、卫生工具等都是需要爱护维护的,不要认为不是自家的东西,就可以随意的损坏,要从多方面教育学生好好的爱护。学生往往不爱惜随意损坏现象严重。对此舍务老师更要加强监督和教育,确保公物不被随意损坏。

第三,提倡爱劳动教育。舍里的卫生工作量较大,仅仅靠个体是没有办法给予一个好的卫生情况,这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从小不爱劳动,也不会劳动,这给舍里的卫生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这时候需要老师动员大家一起努力,只有这样,宿舍卫生会更好。

5 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做到“四沟通”,努力创造和谐的校园

第一,加强舍务教师之间的沟通。首先做好交接记录,相互交流意见,相互吸取经验,大家齐抓共管,这样才能把舍务管理得井井有条。第二,加强舍务教师与校领导之间的沟通。舍务教师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校领导汇报,有利于学校对舍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第三,加强舍务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校生活情况、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后勤与前勤共同管理学生,出现问题也能及时的处理。第四,加强舍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针对个别违纪学生的教育也要与家长沟通。利于家长对学生的了解,实现双向的共同管理教育。

总之,舍务工作是一项辛苦的工作,只有把它做好了,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作为一名舍务教师,要以“一切服务于教学,一切服务于学生”为目标,转变观念,发扬“务实、高效、优质”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为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幼香.浅析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比较研究

一、美国高校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授权组成由18位专家参与的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就当时的教学质量问题展开调查,提出了《国家处于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调查报告。报告认为美国一直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是导致美国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根源,从而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报告从国家安全的角度阐述了教育改革重要性,提出许多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建议,不仅要求重新设定师资培训标准,修订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计划,而且对政府、家长和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此后,美国掀起了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声浪中,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措施之一。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师范教育,认为教师教育应贯穿于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使人们感受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美国教师在职进修逐渐法制化、规范化与制度化。第一,美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四种。其一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主要采用校内学分课程、校外服务以及远程教育三种形式。校内学分课程是各高等院校以本校为继续教育教学基地,向学习者授予教育硕士、教育博士的学分课程或不授予学位的学分课程。校外服务是指高等院校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政府及地方团体合作成立一种“教师中心”的机构,参与社会服务。远程教育是指高等院校通过广播、电视、函授、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校专业课程推广到社会中去,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网上交流,同时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实现课程目标与人际沟通等多种目的。其二是学区教育模式。主要由学区负责设计、管理和监督,由地方教育委员会负责财政拨款,围绕学区的发展目标和教学需要进行。其三是教育专业团体教育模式。经常开展课题研究,举行相关的学术会议,进行专业内的沟通和对话。上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达到了解决具体问题,扩大知识面,更新知识以及获得学位目标,同时除了从继续教育中获得教育知识与实践技能外,也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发展和完善,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由原来的争取合格,转向争取优秀,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也由原来以大专院校为主,逐步趋向多元化。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相关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相结合。教师继续教育从教师学术水平、教学素质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进行教育,着力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实现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化。

二、英国高校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第一,英国十分重视高职教师的职前培养,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注重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第二,英国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入职培训。1972年英国政府在《教育:一个扩展的框架》白皮书中指出:“即使是受过最严格的职前训练,但世上仍没有一种重要的职业能期望新的就业者马上能作出充分的贡献……每一位教师在任职初期,需要而且应该匀出部分时间参加系统的熟悉专业、有指导的教学体验和进修方案。”当时称这一过程为新教师“人门”(induction)式“试用期”。1999年英国政府正式提出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使新教师向职业教师的过渡做了很好的衔接。凡是1999年以后获得教师资格证且首次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必须完成三个学期的人职培训。英国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对于教师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确立,使人职培训处于与职前培养和教师在职进修同等重要的地位。把人职培训引入师资培养过程中,使教师培养方式更加科学和规范,有效地弥补了以往由于教师体制的封闭性而导致教师教育质量不高,新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胜任教学工作的缺陷。实践证明,新教师接受必要的入职培训,接受有经验教师的指导,熟悉企业生产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他们的适应期,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第三,英国高度重视高职教师的职后教育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公布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报告和发展计划,使教师在职进修已成为英国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朝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972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要求大力发展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认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最迅速和最有力办法。1983年发表的《教学质量》白皮书对教师的在职进修再次予以肯定,并认为所有教师有必要不断地参加在职进修活动,使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和晋职之间建立一种更为紧密和清晰的联系。1985年发表的《把学校办得更好》白皮书中,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学校和地方教育当局应更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培训更好地适应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课程的需要。2001年英国政府颁布的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文件《教学与学习:专业发展战略》指出:制定这一战略旨在给教师提供更多相关的培训机会和有效的发展机会,以提高教师的技能、知识理解力以及他们在学校中的工作效率。综上所述,英国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英国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德国高职教育师资继续教育机制的解析

第一,完善的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法律法规,最早起源于中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相继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件》等职业教育师资法律法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建设不但有国家宏观发展政策支持,而且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成为高质量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第二,规范的高职教育师资的人职培训。在德国,无论是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理论课教师,还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训课指导教师,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学、劳动教育学进修并进行实际操作考试与理论课考试。对于实践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而且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以便能总结已有的专业实践经验,并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结合起来,解决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对于理论教师而言,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大学学习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以了解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经营方式和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大学里所学的各种专业教学理论模式和规律。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学人员,独立任教后就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职业功底和很高的业务水平。在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理论课与实践课尽可能在同一个或相邻的地点进行,使实践、实训中的问题能及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理论问题又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他们的实践、实训场所尽可能与社会上实际的生产或服务场所一致,培训内容也要求与生产流程、业务流程联系,这种方式既加深了教育与实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也实现了职教师资与培训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系统的高职教育师资的职后教育。根据德国联邦政府和各联邦州的法律法规,高职教师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是一种必须履行的义务和权力,高职教育师资必须不断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继续教育,并根据专业教师、普通教师、新学科教师三种不同类型制订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层次分级进行,形成全国性的师资培训网络,值得强调的是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教师去企业实习进修是一项重要内容,这样就能让教师及时把企业中的最新信息带到教学中去。同时高职教师也会利用其长期工作和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企业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将教师进修提高与任职资格、职务及工资待遇紧密联系起来,教师进修后可获得更高一级或另一级任职资格。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任职期间,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合格者晋升一级,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进修。既有利于进修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高职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关键词 培训师;能力要求;“双制制”职业教育;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4-0078-05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能够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强大的职教师资队伍功不可没,特别是以企业培训师为核心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更是德国职教师资的主体和特色所在。对于德国企业培训师群体,国内学者虽有较多关注,但往往聚焦于培训师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又或者其结合具体的职业教学活动上,而对作为德国培训师能力标准及培养参照的《培训师资质条例》[1]① (以下简称为AEVO)则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即使在德国,为增加培训企业② 并进而提高培训岗位的数量,《培训师资质条例》也曾一度中止生效,但随着增量效应的减弱以及企业培训质量的下滑,AEVO于2009年重新回归。如今,国内众多中德合资企业在推进自身员工培训及参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时,也在尝试引进德国的AEVO,以保障企业培训师的能力水准。因此,深入探讨AEVO的核心要求及其在企业培训师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培训师的概念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主体是著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即受训者既在企业里接受企业职业教育,同时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学习,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职业学校主要负责文化课教育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而企业则重点负责实践技能训练和职业经验的获取。工业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多数在大型企业专门的培训中心进行;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主要在实际生产车间和工作岗位进行。传统的手工业企业培训则全部在生产现场进行。此外,跨企业培训在各个职业领域也都有着广泛分布,弥补了企业在培训设施设备及培训师资源上的不足。基于企业培训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培训师也相应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师资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培训的实施及培训师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企业培训要根据培训职业③ 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学徒系统传授包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个人能力在内的职业行动能力。培训企业必须向受训者无偿提供必要的教材、仪器、工具、机器及其他设备和培训用品。同时,培训企业还必须拥有合格的培训师。企业培训师的任务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行业以及职业要求的培训内容,独立组织、实施和监控学徒培训,企业培训师还肩负着促进学徒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任务,积极、正向推动学徒的个性人格发展。

德国企业培训人员(即广义的企业职业教育人员――betriebliches Ausbildungs-personal)可分为三类:培训岗位提供者(Ausbildender)、培训师(Ausbilder)、培训专员(Ausbildungsbeauftragter)。培训岗位提供者(对外的职业教育提供者)负责与学徒签订培训合同以及按合同规定进行培训,通常即为企业主。培训师,即本文重点探讨的企业培训师资,他们受雇于企业,负责传授特定培训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计划、领导、指导、管理控制),是教育提供者的人和培训的具体负责人。培训专员则是支持、协助培训师完成培训任务的技术人员和办事员,其往往在特定设备和具体工作岗位上为学徒提供培训。根据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教育提供者和培训师都必须通过《培训师资质条例》的考核,必须具备培训师资格证书[2]。

二、《培训师资质条例》的相关改革

(一)AEVO简况及2003年中止生效的背景

1972年4月,德国联邦政府颁布《培训师资质条例》,对企业培训师应具备的个人能力、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拥有合格的培训师是作为企业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必须满足的资格门槛。此后,由于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多年呈下滑趋势,致使培训岗位市场供需失衡,德国年轻人接受企业培训的机会不断恶化。为此,20世纪末德国国内各界就一直在讨论如何放宽企业门槛,提高培训岗位数量,以缓解培训岗位市场的严峻形势。作为这方面的一个具体举措,2003年5月,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培训师资质条例》暂停生效五年。6月,德国劳动与职业研究所(IAB)专门通过其面板数据企业调研了此项政策的影响范围,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AEVO中止生效的确使德国拥有培训资质的企业数量有所增加,即培训师门槛的降低,使部分此前没有资格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企业有了资格。

表1 2003年AEVO停止生效所带来的有资格培训的企业增量[3]

(二)2009年AEVO恢复生效的原因

2006年,受德国政府委托,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着手对AEVO中止生效期内企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调查表明,AEVO中止生效确实带来了培训企业和培训岗位数量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数量效应逐渐减弱;另一方面,AEVO的暂停使用带来了一定的企业培训质量下滑现象,如,中断培训的人数上升、学徒考试成绩和考试通过率下降等,且培训师和培训生之间的冲突也呈上升趋势[4]。评估认为,AEVO中止生效所带来的数量上的正面效应不断弱化,质量上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鉴于此,联邦政府与行业协会达成一致意见,重新恢复《培训师资质条例》的应用。自2009年8月1日起,修订后④的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正式生效。

AEVO以新版形式恢复生效,除了得到相关评估的直观数据支撑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和逻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变革,对培训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培训师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核心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竞争程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只有不断革新工艺、变革工作组织形式、提高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客户关系与快速的客户响应、前瞻性的环保理念等,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内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已不能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知识等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独立性、责任感、灵活性、终身学习能力和意愿等非专业能力[5]。德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行动能力(berufliche Handlungskompetenz),也正源于上述背景。所谓“职业行动能力”,指的是个体“在职业情境中从事熟练而职业化的、个体深思熟虑的以及承担社会责任行动的本领和状态”[6]。“职业行动能力”体现了德国职业教育界对职业能力的系统理解,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这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变革引发了德国职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对包括培训师在内的职教师资群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鉴于此,以前的《培训师资质条例》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对培训师的要求。新《培训师资质条例》更加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工作过程和业务过程为内容指向及以学徒为中心,强调通过行动导向教学培养学徒的职业行动能力。

(三)新AEVO的理念和内容变化

新《培训师资质条例》以能力为导向(Kompetenzorientiert)、通过四个行动领域(Handlungsfelder)描述了对培训师的要求。培训师的资质可分为专业能力(Fachliche Eignung)和人格素养(Pers?nliche Eignung)两大维度。所谓专业能力,指的是培训师既要具有自己负责培训的职业所要求的技能、知识和能力(Fertigkeiten, Kenntnisse und F?higkeiten)――称为职业能力(berufliche Eignung),也要具有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berufs- und arbeitsp?dagogische Eignung)[7];所谓人格素养,指的是培训师背景良好,无违反《职业教育法》的行为,能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培训师资质条例》中,特别着重描述的是培训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表2 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从内容上看,与原有的七个行动领域不同,改版后的AEVO将培训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和能力划分为四个行动领域[8],更加适合当前对培训师的要求。四个行动领域依培训师的工作过程依次展开,具体为:检查培训条件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的准备和协作参与招生、培训实施、培训完成。联邦职教所在对此法规的细化解读和实施建议中,给出了培训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课程的时间框架,总课时为115(可借助合适的自学手段,但面授不得少于90课时),四个行动领域所占份额分别为20%、20%、45%和15%。与此同时,建议中也具体描述了基础能力的细节,给出了相关技能、知识、能力的举例。这些做法不仅直观呈现了完整的培训过程,有助于培训师掌握培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也能够提示能力构成和要点,促进培训师的培养培训。

从理念上看,新的AEVO特别强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调培训师在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培训时都应该充分考虑职业工作过程。如:行动领域3(培训实施)第三点关于培训师的要求中指出,培训师要能够“从企业培训计划与典型职业工作过程中开发并实施企业培训任务”。这就要求培训师必须熟悉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向受训者传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培训师自身的能力要求和能力养成中,也延续了这种工作过程导向,这突出体现在对培训师的能力描述上――依据培训师的工作过程展开行动领域和具体环节,依次描述培训师的工作和应满足的能力要求。

三、培训师的资质要求和成长路径

(一)培训师的资质要求

德国《职业教育法》第28条规定,只有人格素养和专业能力符合要求的人才允许作为培训师[9]。就人格素养而言,所有培训师自身此前的经历中不能有违反《职业教育法》相关规定的行为,也不能有有关青少年的犯罪经历等。就专业能力而言,则有以下多种可能:对于工业、手工业、农业等领域,通过师傅考试者,即被认为已满足了培训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其他人员,如完成特定职业学习的人、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在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国家认可考试者,以及在国立学校通过相关专业的毕业考试者,如想从事培训师工作,则必须按AEVO规定接受培训师资质培训并通过考试(主要培训和考核教育教学能力)。对于自由职业者,如法官、律师、公证人、经济师、税务顾问、医生、牙医和药剂师等行业人员只要具有相关就业证书和任命书就能担任该行业培训师,无需专门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也无需通过考试。

(二)培训师的基本成长路径

德国企业培训师的成长路径和培养过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三个特点。在人格素养之外,要获得培训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通常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应用与实践阶段及资格获取阶段[10]。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是企业培训师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初级阶段(专业基础形成阶段),经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未来的培训师将初步具备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作能力。但与一名合格的培训师相比,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还不够娴熟,还不具备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存在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只有靠长时间的反复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解决。应用与实践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经验和熟练问题,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未来的培训师已经可以较好地掌握培训职业完整的工作过程和熟练的职业行动能力。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培训师,他们还必须具备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能力。这一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获得:其一是参加师傅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得师傅证书;其二是根据AEVO规定的学习领域进行自学,或者参加相应的培训,最终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师资格考试,取得培训师资格证书。无论是师傅考试还是培训师资格考试都把基于职业教育学与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一个重要考核内容。

四、对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启示

《培训师资质条例》及其变革,直接反映的是德国对培训师的能力要求变化,也深刻反映了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对于正在着力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我国职业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职教师资能力定位,推动“双师”素质职教师资培养

针对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实践与教育教学复合能力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作为引领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迄今为止,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界定,很多职业院校仍片面强调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忽视教育教学能力,致使教学陷入简单的灌输和机械性演示,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德国《培训师资质条例》所明确约定的培训师能力结构,也包括培养过程和成长路径,为我国明晰“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参照和借鉴。

(二)培养高素质企业培训师,促进“双师型”结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理实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呼吁并实现行业企业更多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单纯依靠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一方面,“双师型”素质教师毕竟只能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局部;另一方面,单纯依靠职业学校建构“双师型”教师队伍,永远存在与行业企业的脱节问题,存在教师能力追赶行业企业发展问题。鉴于此,建设企业培训师队伍并将其纳入整个职教师资队伍范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培训师能够全方位促进校企合作,直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践的质量。除此之外,企业自身的员工培训等人力资源建设也对培训师群体有着直接的需要。因此,学习和借鉴德国经验,从明确能力要求、规范培养过程等视角进行制度建设,建立一只高素质企业培训师队伍,无论对于中国以学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还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都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8]Bundesregierung.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Z]. 2009-01-21.

[2][9]Bundestag. Berufsbildungsgesetz (BBiG)[Z]. 2005-03-23.

[3]Hartung S. Die Aussetzung der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AEVO) [EB/OL].[2014-02-28].http://doku. iab.de/betriebspanel/ergebnisse/2005_01_14_03_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_2003.pdf.

[4]Ulmer P., K. Gutschow. Die 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 2009: Was ist neu? [J].BWP, 2009(3):48-51.

[5]Hauptausschus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Empfehlung des Hauptausschusses des Bundesinstituts für Berufsbildung zum Rahmenplan für die Ausbildung der Ausbilder und Ausbilderinnen[Z]. 2009-06-25.

[6]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6.

[7][10]陶扉.德国企业培训师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35.

On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and Its New Developments

WANG Ji-ping, HUANG Yi-xin

(Colleg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 of Trainers” in Germany makes clea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of trainers in enterprises by the mode of legislation, and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iners. In order to increase training places,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suspended for some times.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regulations” has been revised and put into effects in 2009, and it made material requirements for trainers in the aspects of basic abilities, qualification and growth pathway, which has reference mea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qualitication teaching staff in China.

Key words trainer; ability requirements; dual-vocational education; Germany

收稿日期:2013-12-29

作者简介:王继平(1970- ),男,黑龙江绥化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治理与管理,职教教师教育;黄怡心(1988- ),女,福建福州人,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教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开发》(VTNE093),主持人:王继平。

① 德文为“Ausbilder-Eignungsverordnung”,国内曾译为《实训教师资质条例》《企业培训师资质条例》《企业教师资质条例》等。虽然作为企业雇员的“实训教师”、“企业培训师”所承担的任务远超出“实训”或“培训”的范畴,要从事基于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其与严格的教师要求仍有区别,因此本文译为《培训师资质条例》。

② 除非特殊说明,本文中所谓的培训,均指“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企业培训(亦称企业职业教育),是一种严格意义的职业教育,而非狭义的、以单项技能和单一目标为目的的短期培训。此处的培训企业,指的是提供职业教育的企业。

第8篇

[关键字]高中教育,教育教学,学业水平,意义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一种以水平测试性质为主的地区性考试,这种考试制度由于面向全体、从全面发展的关阔视野分析师生的一系列情况。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是现在教学的基本目的。可是新课改以后的教学质量却是低迷不镇。进行学业水平考试是不是,先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创新手法之一呢?

一、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由于水平测试,试题深度、广度是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在智育方面必须达到的标准确定的,相对于高考来说,会考起点低难度小,大部分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通过的。学业水平考试给大多考生提供了竞争机会和升学机会。而现行高考,在校际间教学条件、学生来源不一的情况下,以起点较高,难度较大的升学考试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和竞争目标,使教师盲目紧盯高考水平,只抓几个少数“尖子”;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没打好,就业基本技能没学会,在学校处于陪读地位,从而使普通教育陷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怪圈。

2、有利于明确和严格普通高中的毕业标准,促进普通高中学校按照学分认定的规则客观、公正地认定学生学分,保证普通高中学生毕业资格认定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同时高考对普通高中在智育方面的实际办学水平没有一个较高分辨率的衡量标准,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的智育质量得到如实反映。

3、有利于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这一要求决定了中学教学改革必须按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则是目标参照性的考试,着眼点是考生的水平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着重把达到水平的未达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而对合格考生之间的差异只给了一般的注意,这样就使教师能够按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学习和训练,为进入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这对中学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从指导思想上给予了引导,而且为教师开展教改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和足够的条件。

4、有利于调控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行为,使高中学校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纠正应试教育倾向,进而促进相关科目的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和优化,促进高中内部和高中之间的均衡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学出现了放松德育、体育,停止美育和劳动教育,智育也因分科片面畸形发展等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奇怪现象,中学教学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学生知识残缺不全违背了基础教育乃“通识”教育的原则。而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定所设课程都要考,试题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覆盖而大,且是在较大范围内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记分,考试成绩还作为升学与就业的重要依据,这就迫使学校与学生都不敢“偏科”,从而保证了教学大纲的贯彻执行和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如何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的管理

进行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管理,首先,笔者认为管理应该面向国际化,实施信息科学引入考试;其次管理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状态下进行的,必须在监督机构下进行学生的考评工作。

1、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在省教育厅领导下,由省考试评价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和管理。

2、要与纪检监察部门沟通,将学业水平考试各项工作置于纪检监察部门和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3、要统筹协调考试评价办公室、招生考试办公室和高中教研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明确职责,形成统一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要充分发挥招生考试部门的组织经验和设备优势,加强考试管理;充分发挥高中教研部门专业研究优势,指导实验操作考查工作和学校考试命题。

4、健全规章制度。依照高考管理模式,明确工作任务、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建立健全诚信、公示、监督、举报、抽测等制度,确立考试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做到考试结果可信可用。

5、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18号令),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

6、实行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制度,对考试政策、考试管理、考务工作各项制度进行系统培训,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7、实行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制度,对考试政策、考试管理、考务工作各项制度进行系统培训,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8、不得强制学生订用各种复习资料和套题,减轻学生学业和经济负担,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证学业水平考试效度和信度。

二、学业水平考试怎样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服务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也是家长对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1、建立目标引领学生主动的发展

从生源入手,对新生的入校开始,根据学生的学校、班级、学生等三个层面构建统一的学生的考试目标档案。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班主任、老师指导下确定三年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制定在取得学生认同后,成为自身渴望达到的目标,并转化为自己发展的动力,使目标体系起到引领学生发展的作用。利用学业水平考试系统整体的对新生建立一个整套的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对学生的安排与教学引导。

2、细化管理,使过程管理扎实有效

有效地利用学业水平考试,将高中段的过程管理立足在全和细上,学校要对学生三年学习过程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情感态度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管理,立足三年抓过程,而不是立足高三抓一年。细:三年分段细致地抓好各段中心任务。

第9篇

关键词: 应试教育 舞蹈教育 作用

一、引言

应试教育,是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打着素质教育的招牌式形式教育。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素质教育,任何教育模式和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素质,它往往作用于人整个学习和工作过程,长期的应试教育给人才素质培养留下许多遗憾。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的。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不能按国家要求开设艺术类课程,有的学校有两张课程表,一张应付上级检查,另一张执行。艺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偏低,兼职艺术类教师占多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经费器材设备严重不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

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在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评价和结果上,应试教育存在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舞蹈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素质、舞蹈教育与应试教育同样也是对立的。

二、应试教育没有摆正舞蹈教育的位置

谈到应试教育,更多的人持有一种极力反对的态度,但是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中却有许多都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招牌实行应试教育,甚至将本该开放的艺术类课程停止,占用所有空闲时间来强化文化知识。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不能按国家要求开设艺术类课程,有的学校有两张课程表,一张应付上级检查,另一张执行。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偏低,兼职艺术类教师占多数,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经费器材设备严重不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严重地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成为整个素质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与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形成极大的反差。

应试教育是片面的素质教育,任何教育模式和环境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素质,它往往作用于人整个学习和工作过程,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人才素质培养留下许多遗憾。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

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倾向不能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会有碍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教育教学奠定了宽阔的视野,给高校教学提出了新概念,提供了新空间。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三、舞蹈教育在应试教育中的作用

1.舞蹈教育的内涵

舞蹈从本质意义上讲,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和社会性特征合理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人性的自然展现,又是社会生活和艺术升华的结果。舞蹈的人性特征预示着人对跳舞的自然需求,它是舞蹈的动力源泉,是人类舞蹈自古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舞蹈的社会性特征预示着舞蹈的交流功能,人类通过舞蹈相互沟通,传播情感,体验人类爱美的情怀。

舞蹈教育是以情启真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一个实体与价值的统一体,就使得教育具有二位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任务,从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来说则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人作为一个价值存在来说,又要求真、善、美的和谐人格,学校教育则应紧紧围绕二位一体的目标开展有效的育人活动。实际上,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体现善的教育的德育,还是真的教育的智育,美的教育的艺术,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舞蹈蕴涵的动态性揭示了人生美,舞蹈是动作的艺术,舞蹈的动作是以虚拟、象征、写意、夸张、浓缩、扩大、变形与方式处理而成的舞蹈动作。表演者动作的起伏变化蕴涵的是情感的起伏变化。这种用动态反映生活情感的艺术,它不仅可以将蕴涵在人的心灵深处的人情善、人性美通过人体美的形态展现出来,而且可以把人生的哲理熔铸于美化了的连绵不断的有节奏的运动中。所以舞蹈家以哲学的力度和诗意的柔情,最高理性和最大浪漫这一经一纬构成思维创造空间,并把人生体验世界和宇宙的内心独白,融解在人体文化延伸上,蕴涵了无限的人生美。

舞蹈的和谐律动性体现了人性美,舞蹈的律动性是指在舞蹈过程中全部人体形态动作是按一定的节奏有规律地流动的。舞蹈的律动性核心是节奏,节奏就是用人体动作不同的时间长度和强弱处理表现出来。而要把内在的情感用外部动作反映和体现出来,必然是在动作的快慢、强弱的节奏中得到表现,因而,我们内在的情感是节奏的基础,外部动作是节奏的表现形式。当然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舞蹈无声的人体节奏和音乐有声的节奏和谐统一地表现出来,以便给人从视觉和听觉上的韵律美感。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是节奏使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音乐和舞蹈结合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是形与神的统一,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财富,得到升华,从而强化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感染所产生的功能可以使冲动的人趋于平和,消沉的人振奋,喜悦的心情得以抒发,伤感的情绪得到抚慰,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2.舞蹈教育在应试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①

舞蹈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记忆水平、领悟水平和自觉主动性。首先,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参与意识,使大脑经常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舞蹈过程中,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必然会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做到训练有素,动作敏捷。再次,可以在大自然中,在游戏、舞蹈中启发想象力,通过用身体语言来描述和模仿大自然中诸如白云、流水、动物等事物和现象,不仅为舞蹈创作增添了基础,而且为学生写作文、谈感受提供了素材。据我观察,凡舞蹈跳得好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是十分优秀的,说明舞蹈这种特殊的锻炼方式,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利于个性发展,使天赋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3.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体育、美育自身的特性,通过体育、美育不仅可以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②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而且在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坚忍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协作精神,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这些素质无疑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的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因为跳舞活动既重规律,又讲解决,舞蹈时身体要能操纵自如,在团体舞或任何种类的舞蹈中,个人更要依循规律;可是鼓励学生用舞姿动作,表达他们要表达的事物,跳出感受,在舞蹈的形式中,发现与舞伴的关系。

跳舞除了身体和情感并用外,显然还要精神集中。如果要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要把思想感情清楚地从编舞中传达出来,就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

4.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国民素质

若是从舞蹈教育的本质内涵观点出发,我们在考察舞蹈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时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很显然,舞蹈教育一能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鉴赏能力,③从而提高人的自信心;二能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在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以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所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的民族所接受,而且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的意境的舞蹈来进行交流时,我们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对人生的珍重。因此,舞蹈教育于国民素质的意义在狭义上指的是个人身心艺术修养的教育,广义上意味人类境界的完善与升华。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它起源了劳动,又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以肢体的造型、音乐的节奏和丰富的情感为基本要素,鲜明地反映人们的思想,生动地塑造人生形象,表达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又培养了人们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舞蹈教育可以达到艺术教育的最高境界,它能够充分展示人的生命和内心世界的共鸣,使生命一次又一次地燃烧升华。④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之后,为了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各校都在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并将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引进校园。在校开设舞蹈教育课程,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专门的舞蹈家,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舞蹈教育和高校素质教育的主旨是通过欣赏、创作、训练、表演,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的教育,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培育新人。在人们审美需求的作用下,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功能日益凸显。

四、怎样在应试教育中加强舞蹈教育

学生的启蒙阶段是在幼儿小学阶段,儿童生性好动、模仿能力强,对任何事物都持有新鲜感。如能在应有的文化知识教育中加入以律动、唱游、歌舞为主的舞蹈教育用以培养学生的动作感、节奏感和协调性,这就能在增强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让他们在接受音乐舞蹈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到所学知识中所蕴涵的道德品质规范和科学文化知识。

初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阶段,也是面临人生转折的中、高考紧张时期。在学习和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舞蹈无形地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缓解了因学习任务重而产生的疲惫和压力,起到了适时的调节作用。如果能够在强化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以芭蕾基训和舞蹈欣赏课,那么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身型的训练,在舞蹈这门流动的艺术中得到了美的感悟,受到了形的启示,锻炼出开朗豁达的性格,以最好的身体和最佳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转折点。

加强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培养对舞蹈的感情,是普及舞蹈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中小学生不仅能了解舞蹈艺术,而且在形体、行为、举止、性情等方面,都会得到良好规范,影响深远。

五、结语

舞蹈教育一能提高个人对艺术的欣赏与参与能力、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自信心;二能增进人类社会的情感交流。在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里,尽管人们的交流方式多种多样,但舞蹈以独特的美的表现传达着人类共同享受、共同追求的情感,它所展现的人类心灵深处的情感,不仅为特定的民族所接受,而且引起全人类的共鸣。当我们以美好的、生动的、诗一般的意境的舞蹈来进行交流时,体验到的是对人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对真善美的渴求,以及对人生的珍重。加强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培养他们对舞蹈的感情,是普及舞蹈的重要任务。通过舞蹈教育,中小学生不仅能了解舞蹈艺术,而且能使其形体、行为、举止、性情等方面得到良好规范,影响深远。如果能够在强化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加以芭蕾基训和舞蹈欣赏课,那么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身型的训练,在舞蹈这门流动的艺术中得到美的感悟,受到形的启示,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以最好的身体和最佳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转折点。

注释:

①林艳红.浅谈舞蹈教育的功能.2003-11-1.

②赵艳.论舞蹈教育与国民素质教育.舞蹈(双月刊),2000,(3).

③张琳仙.论舞蹈艺术教育.

④刘浩.浅谈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论舞蹈教育与国民素质.舞蹈(双月刊),2000,(3).

[2]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舞蹈教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舞蹈(双月刊),2001,(5).

[3]论舞蹈艺术教育的真善美.舞蹈(双月刊),2001,(6).

第10篇

【关键词】诚信;勤奋;职业教育;创新管理

这是对于校训的诠释,在大一新生入学军训素质拓展时,就深入到了每个万方学子的内心。为了将诚信勤奋的校训灌输入学生血液,我们可以有以下措施:

1每周班级一班会,勤奋诚信伴我行

我校每周日例行班会,这是万方的特色。通过班级例会,我们可以给大家强调诚信和勤奋的重要性及意义。诚信勤奋是成功的重要法门,我们可以设立班级“诚信勤奋之星”的荣誉,每周评比一次,在班会上将上周班级“诚信勤奋之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让大家共同学习,使榜样的力量更加强大。班会主持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当老师和班委把工作总结完毕之后,由每个宿舍代表来组织班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家班级参与力,还可以挺高个人工作能力。

2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诚信勤奋贯穿你我他

大学课堂第二节也很重要,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同学们的学习工作增加了不少的乐趣。课外活动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展示自我和相互交流的平台。组织课外活动本身就是在锻炼同学们勤奋学习如何策划组织的能力。展开以诚实勤奋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演讲比赛与班级班会不同,他的参与者覆盖面更广,大家来自不同的系别班级,每个人吸收一点儿营养,整个学校就会更加强壮一些。参与活动的人员也是经过层层比赛选拔,他们的演讲必定更有深度,更有高度。另外,可以做一些“诚信勤奋伴我行”的学习海报,各系部进行评比。在学校内挂上关于力行诚信勤奋的励志话语,使整个校园充满浓浓的校训气息。

3素质教育五项工程,勤练身心,诚以待人

素质教育五项工程是我院的特色工程,身心素质训练、社会实践、思想品德提升、书香校园、写作与口才训练,这五项工程无一不与诚信勤奋相关。身心素质训练工程,每天早上晨读晨练,改变同学们懒惰的习惯,勤奋锻炼身体,勤奋学习知识,戒掉赖床的毛病,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在晨练的时候我们可以加上一些“财本二班,诚勤为先,脚踏实地,共创佳绩”的口号,每天早晨伴随着三遍响亮的口号,同学们的内心在感受着校训的洗礼。社会实践践行了诚信勤奋的校训,奔赴社会实践前,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社会实践是锻炼大家适应社会的能力、了解现实社会现状、学习课外知识、历练意志力的,通过社会实践既能让同学们学会感恩父母,也可以给家庭贫困的同学提供勤工俭学的平台。

4和学生在一起,勤奋你我他

作为学生管理人员,要有和学生再一起的心态。课余与同学们谈心,增加彼此理解与信任。五项指标便是督促同学们和我们勤奋每一天的动力。做好班级卫生也是勤奋的一种表现,每天都要坚持做好教室卫生是需要大家持之以恒精神。每个班级每天都要打扫教室卫生并且要求进行评比,把不合格的班级公布出来,让其加以改正。通过评比督促同学们学会怎样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诚实勤奋踏实的做好班级卫生。劳动区卫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劳动教育,用自己的勤劳换取母校光辉闪耀。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不断的诚实勤奋努力才能换回真正的成功。五星宿舍,同学们每天都要打扫宿舍卫生,争当五星宿舍。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时举办“宿舍文化节”、“宿舍互访”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活动使诚实勤奋深化同学们对校训的理解与传承。课堂出勤率,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是学生们的本职工作,学生处主办的“学习展”让同学们有更学习的动力。学不懂的知识,习反复练习,把老师所讲的知识学为己有。学习不但是一种心态,更是我们自己的竞争力。只有诚实不旷课,勤奋努力学习,才把诚实勤奋贯彻到实处。早操晨读出勤率,有一个好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学习与工作。通过统计同学们的早操出勤率,督促同学们懒惰的毛病,培养同学们坚定的意志力,把诚实勤奋坚持到底。

5校风班风建设,诚实勤奋团结共进

学风建设,是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关系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关系到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全校上下都应十分重视学风建设。学风建设首先要以学生为主。学生以班集体学习生活,班风如何对学生的影响深远。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对学风有过精辟论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现代有雷锋学习的“钉子精神”。这些好的学风,应该成为班风建设中弘扬的精华。抓班风,要大力弘扬创新风气。“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习的第一步是继承,第二步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学习继承也就失去意义。大学生、研究生要把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发挥奇思妙想,树立创新之风。要大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德不孤,必有邻。”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与人合作共事,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精神境界。要在同学们中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在团队中我们需要关心、帮助同学们,显示出我们的责任感,并要努力的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丰富建设内容。时代不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班风建设,要紧紧围绕时代用人标准,为培养心胸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的现代化人才服务。班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基础,班风兴,则学风兴,学风兴,则校风兴。校风兴,则学校兴。通过校风、班风的建设把诚实勤奋校训深入人心。

6通过新媒体宣传,体现万方特色

新媒体建设是团中央在文化建设上的重大举措。学校网站是校内信息传播和文化传播的最佳媒体形式。新媒体的建设使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微博,实时展现班级及个人对诚实勤奋感悟、对诚实勤奋的点滴积累。校园诚实勤奋的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新媒体从灌输到引导,从宣传到服务。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个媒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让老师与同学们平等的交流、自由的讨论。校园媒体树立“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有诚实勤奋向上的精神。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加强、引导、灌输“诚实、勤奋”的校训,使同学们以“做人以诚、做事以勤”做榜样,成为一个“三能”的应用型万方人才。

【参考文献】

[1]鄢虹英,陈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探索[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储争流,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教育对策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1。

第11篇

后勤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并且也是高职在校学生更好生存与发展的有效保障。随着国家不断推进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前进节奏,后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在这些学校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国家示范性高职“教育教学制度领先、领导在管理的能力领先、专业设计实力领先、服务社会制度领先、综合水平达到大程度领先的最重要基础与关键点就在于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的专业性。从当前国家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与示范性的时代背景来看,后勤管理与服务在高职院校中的强化、内涵式的后勤管理建设任务的工作势在必行,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工作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满足全校师生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保障,是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是支撑学校整体工作顺利、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后勤工作是实现学校教学、科研任务的有效动力,是开展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其次,后勤的行政工作是降低培养人才的成本,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与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全校师生开展教育的课堂,可以保障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与稳定运行。

三、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特性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在占据学校工作重要部分的同时,有着其区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自身特性。

(一)基础性与保障性的结合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后勤保障工作具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用。它不单单在物质上给与保障,在通过后勤人员良好的服务与热忱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无形中给师生们提供了情感保障。

(二)服务性与安全性的结合

后勤的工作人员应该以最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形象、规范的工作来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素质教育,还必须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师生能够拥有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进行学习。

(三)管理性与教育性的结合

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现就在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表明后勤管理工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学校是一个无形的大讲台,后勤人员同时也是不站讲台的教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在劳动教育、爱护公务教育、爱校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方面进行素质教育。

四、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后勤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与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其自身的特点也正是顺利推进后勤工作改革的基础,所以必须创建节约型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理念作为一种理想、观念,在现代的企业管理和教育中已经大量的应用到各种各样的领域中,尤其是在大型的上市企业。因为理念一词不仅具有更多的客观性,其中的成分也很多。理念对于实践的意义与意识来说更加的浓郁,其内涵迫切表达了改进对于管理团队的意义。因此,后勤管理与服务制度在高职中不仅是表达了一中观念也是一种理想诠释,可以作为行动指南是它独特的一面。伴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进步,示范性后勤管理观念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更新,院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格局,在新格局中稳步地提升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牢固的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我们知道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它不同于任何一个社会企业那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它具有特定的运行目标与市场,并且这个市场的主体也是特殊的,它主要围绕高职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必须在实现教育人、培养人的前提下,以科研、教学的改进和师生的生活水平提高出发,通过公益实现服务带来生存,服务带来发展,服务带来效益的最终目的。总体来说,高职院校中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是通过管理规范、管理思想以及优质服务来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的。它具有教育与服务的双重性。因此,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是顺应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最基础前提,同时也是科学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二)有效创新“精细化、柔性化”管理与服务的模式

一定的模式既体现一种管理的理念,也是活动内容与流程的重要展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进步的灵魂。在国家不断深入地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汹涌浪潮中,高职中的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就必须实行更加有效的创新采用“精细化、柔性化”的管理服务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注重管理过程与细节,实施精确的计划、控制、考核、决策的科学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拥有人本与科学的管理思想。精细化管理的三大基本原则:一、注重细节;二、科学量化;三、立足专业。为了把精细化管理做的更好必须把这三点落实到位。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理念,它更是一套管理方法。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专业性越来越强的今天,企业要向做大做强就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同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也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其中包括:一是精细化操作,就是指后勤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与标准进行,为了让学校的基础运营更加正规化、标准化,员工都应该遵循规章制度以身作则,;二是控制方面的精细化,它要求后勤的管理工作必须遵循设计、审核、执行的过程,对这个过程进行全局控制,这样就可以减少管理上的漏洞;三是精细化的分析,这一点尤为重要,它是精细化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后勤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跟踪。柔性化管理重点强调以人为本,根据组织的文化、精神气氛以及共同的价值观进行人格化的管理。在研究人的心里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强调尊重人格、适应人性,重在文化的渗透与情感的触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必须要加强学生队伍的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服务与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其次要发动学生社团的作用,在坚持后勤部门的领导基础上建立各种自律委员会,时时掌握学生们的需求与意见。当然要不断加强和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做到以德服人、以情动人,以修己安人方式,在师生中创建持良好的管理形象,进一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

(三)打造一支业务素养高、竞争力强的后勤团队

高校的后勤工作渗透在包括从师生衣食住行到校园安全,从教学科研到管理服务等等方方面面,关系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是培养一流人才、创建一流高校的重要保障。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来看,管理与服务人员的配置结构不均合理,后勤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后勤职工或者一些分流职工。这些人很大程度上缺乏娴熟的业务素养,年龄结构老化,缺乏生机与活力,并且知识面比较狭隘。因此,高校就必须适时引入新人新方法,挑选知识性与技术型并存的鲜活力量来充实后勤管理队伍。在建造一支知识型、专业型的骨干队伍的同时,要加强队伍的培训工作,让员工在知识水平与业务水平上不断地提高,增加人力价值。其次,还要加强监督与激励制度,完善招聘、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价管理方法,激励员工的认真工作态度。总之,高职院校中的各种工作与后勤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模式戚戚相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管理与服务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建立多种培育模式,将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四)着力培养具有深厚底蕴的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文化的形成。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艺术、信仰、道德、法律等等内容。对于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而言,文化贯穿于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之中,同时也是管理工作人员和师生生活的具体形式。由此,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就这样地应运而生。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不仅是高职院校文化的展示,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它既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后勤管理与服务的战略部署,有效地推动后勤管理与服务在高职院校中的建设与发展并作为精神食粮贯穿在师生的生活当中。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历史使命,他们表现出来的服务意识与道德行为不仅了体现了荣誉感与责任感,还展示了一种文化。通过对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培育,营造一种向上的氛围,产生顺应发展的凝聚力。这种培育战略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天然动力,大力加强后勤管理与服务文化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文化建设的指标之一,同时占据重要地位。

五、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航空院校 半军事化管理 专职辅导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航空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普遍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同时,专职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日常管理的主要而直接的实施者。专职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高职航空院校中建设好专职辅导员队伍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来履行好专职辅导员的职责,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有序与安全稳定,是专职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高职航空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当前,国内大多数航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培养具备军人般意志品质、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是高职航空院校工作管理的一大特色。那么什么是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呢?

1.1半军事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军事化管理,就是按照部队要求进行统一着装、统一就寝、统一学习、统一训练等,一切按照部队的日常生活规律办事情。那么半军事化管理,从字面上理解,就应该是通过类似于军事化管理的一些手段,高校寄望于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学习人民军队的忠于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军人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严格的工作作风,同时,希望大学生成长成为具有铁的纪律、钢的意志,有爱国心、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1]。高职航空院校中大多新生生源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差,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从后天培养人才的角度及学校自身等级较低的不利因素,通过半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企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人群,并借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稳定与发展生源,从而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1.2半军事化管理的内容与意义。

半军事化管理可根据不同的院校自身情况,设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与具体管理内容,可以参考的半军事化管理内容是:第一,在作息时间上,应该进行严格和细致的安排,包括常规的上课时间在内,从起床到出晨操或早自习、从晚自习到就寝,种种事情上均可以有明确的规定。第二,有严格的各项考核制度。不仅仅针对教师和学生干部在内的层级管理人员,还应该包括大众学生在内,以确保各项规定的绝对实施、纪律的严格遵守和秩序的有效保证。第三,时间和空间的非自如性。要保证半军事化管理的实施,对在校学生应该严格要求每周周日晚上返校至周五晚上放假前的时间内学生的活动尽量在学校内,从时空上进行有效控制。第四,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实行统一着装制度,教师、学生都有各自统一的制服,在规定的场合、时间均要求着装。

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的院校,多数院校都会得到地方教育机构,甚至更高一级教育机构的肯定与支持,且今后的管理热情也会逐步加强,这是因为半军事化管理意义远大。

第一,这种管理之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有着严格的纪律约束性,较强的责任心,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二,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对今后的就业单位来说,轻松达到工作规范性的规定与要求。

2.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我们需要一支学历高、素质高、业务强的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其主体是专职辅导员。目前,研究生担任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已成为辅导员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生涯现状正面临一些机遇与挑战。

2.1机遇。

2.1.1较高的学历与素质。

按照高等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在2至3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深厚扎实的基础,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就为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研究生来说,学习过程中一直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素质教育,其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为适应变化无穷的社会,通过自身努力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

2.1.2业务可塑性强。

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是面向学生的,他们需要由以前的学生身份向辅导员身份转变,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快,“90后”学生本身的新特点及其工作性质涉及多方面等原因,专职辅导员不可能参加系统培训后上岗,因此,业务的可塑性要求就会增加。由于研究生有着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只要提供工作的平台,在他们活跃的思想下,经过认知、实践、不断反思、经验交流等方式,辅导员的工作就越来越得心应手。

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学校领导在错误出现第一时间适时提出批评意见,可以结合案例分析、展开研讨会等形式,及时解决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以便专职辅导员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专职辅导员。

2.2挑战。

2.2.1心态不稳,变动性大。

大多大学生都选择研究生学习,期望在2年或3年后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好的发展,然而,大多数毕业后发现工作并不像所梦想的那么美好,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研究生到高校担任大学生辅导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辅导员职业在整个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其工作也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充分理解与赞扬。专职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也是学校教工系统的最底层,社会认可程度相对低,长期工作后,他们会感到长途渺茫,没有斗志、成就感,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实现。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导致这类专职辅导员的心态不是很稳定,随时想去改变现状,一旦找到新的、适合的工作,就跳槽。同时,给院校也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散,一年或者半年就更换辅导员;学校进行人动影响整体纪律性;一直不能培养出优秀的、精干的辅导员团队等。

2.2.2专业性相对低。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专职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势必也会提高,尤其在理论水平方面有更多的期待。根据现状调查,46.9%的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与所负责学生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32.9%的辅导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背景,这与研究生所期望学科背景相差较大[2]。实际工作也反映出专职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影响专职辅导员队伍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威信的建立,导致工作说服力不强。

3.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都是那些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差的高中生,抑或是那些由于高考失利、志愿填报失误等原因非自愿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因此,高职航空院校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问题。

3.1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

由于在校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求知欲望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课的学习仅浮于表面,缺乏深入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精神。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他们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对本专业的情况和就业去向不太了解,有的是家长意愿,有的是出于赶时髦,有的是被调剂录取,至于他们是不是真正爱自己的专业,能否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还不清楚。考进大学后,发现有些课程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特别是对专业理论和政治课程缺乏兴趣而被动应付。还有一些学生自认为家里有权有钱,加之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还不错,不担心成绩差难以找工作,因而在专业课学习中或实训时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考证合格率偏低。还有些学生对大学和自身认识错误,认为大学是玩耍的天堂,经常颠倒“黑白”,白天睡觉,晚上奋战于网吧,在期末考试来临时看看书,背背所谓的重点知识,应付考试。

3.2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不理想。

大学生综合素质不理想,表现在: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不喜欢集体劳动,班级荣誉感不强,内务卫生不好,过于追求自我等,这与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些学生喜好睡懒觉,早操经常迟到或未到,不注重体育锻炼,从而体育考核成绩不达标;在班级、系、院举办的各种校园活动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集体荣誉感不强;在寝室内各种用品随意摆放,尤其是一些男生,个人卫生习惯相当差,影响他人身心健康;有些学生时间观念淡化,经常上课迟到,晚就寝不按照规定时间回寝,经常晚归,甚至不归;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于看重自己,缺乏理想与信仰,极少顾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集体观念淡薄。

3.3部分学生存在抵触心理。

高职航空院校实施的是半军事化管理,部分学生对这种管理有抵触心理。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要受到多种纪律约束,比如每周周日晚点名、大一新生晚自习、升旗、出晨操、统一着装、每学期要进行综合测评,有些院校还要进行劳动教育,每天还有学生干部进行各种巡查监督等,这些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生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不再需要被管理得那么严格,也没有那么高的自觉性来遵守半军事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因此,违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先从认识着手,让他们意识到半军事化管理的目的与意义,是为了培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过硬、遵守规章制度、有正确的服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航空业内技能合格人才的途径之一。

有些学生存在物质上的攀比心理;有些学生欠缴学费;有些学生干部素养不够高,在学生中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有些学生诚信度相当低,经常欺骗家长、老师和同学。这些都是高职航空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不良之风,需要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步改善。

4.对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高职航空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的可持续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空业内人员,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高效、高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策略入手。

4.1积极组建专职辅导员研究团队,提升整体素质。

第一,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的专业所长和科研能动性,成立研究团队,鼓励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教学科研,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专职辅导员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生都是“80后”,大学生均为“90后”,这两代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应紧抓这个机遇,对学生管理工作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团队形式开展学术研究和工作研究,尽可能发挥其科研优势,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开拓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空间、新视野、新平台;同时也要提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将研究出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果,在校内进行学术报告,不仅有利于师生拓展视野,还能够提升专职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有利于专职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第二,可适时对专职辅导员进行培训,形式多样,例如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及有经验的辅导员座谈等,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其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尽可能发挥其创新能力,建立工作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创新,鼓励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学生沟通的新方式、寻找工作的新切入点,让他们富有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工作有成就感,在工作中超越和实现自我。

第三,在高职航空院校中,实施的半军事化管理不仅针对大学生,还适当地对专职辅导员进行相应约束。专职辅导员更应该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之下,严格要求自我,以身作则,提高其自身体能素质,以军人的气概为大学生做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