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7:0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需要从文言文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希望对初中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学习很是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氛围不高。这时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文言文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发生的时代特点,告诉学生仲永是一个具有很高天赋的神童,但是由于父亲的愚昧将其当成造钱的工具,没有及时让仲永去学堂上学,使得仲永的才智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表达作者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沦为普通人的感伤。在告诉学生文章主要思想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学习技巧
教师在传授文言文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总结出古代文言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习文言文技巧,真正学会独立学习文言文。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文章中出现好几个相同词语,但是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一一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词。通过不断积累这些常用字词的意思,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进而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标的不断推动,要求教师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对于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古汉语语法和写作方法,更需要教会学生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人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为增进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挖掘潜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渡内容,是逐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有力时期,然而当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存在教学重具体翻译,轻学生领悟培养。
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注意语言句式、词汇,还要加强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的理解赏析,当前在初中阶段教学存在将整篇文言文肢解成字、词、句,将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课文分割成破碎的汉语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笔记、背诵,老师依旧停留在串讲方式,读一句翻译一句,部分甚至在课前给学生准备翻译好的现代文,着眼于具体的字词,教学只是语言翻译的过程,没有教会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只懂得教过、讲解过的文章,对首次接触的文言文一片茫然,同时散失了文言文的美感。
(二)存在教学多艺术欣赏,少课本知识升华。
部分初中教师在上文言文课时,存在严重的脱离课本自由随意发挥,对涉及人物故事的古文,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授故事发展、人物性格,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听讲兴趣,但对文言文教学的本身帮助意义不大,学生听过则忘,对课本上的知识要求仍是似懂非懂,或者仅记忆人物形象,对文章本身涉及的知识没有掌握。老师在拓展文言文讲授时多在于叙述,没有立足课本,不是在文言文知识上进行升华再提升,而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知识传达,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美感认识不足,难以体会到文言文本身带来的情、道、雅。
二、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要求
对语文新课标要求进行仔细揣摩,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一是创新文言文教学是使学生具备文言文朗诵能力。通过创新教学,让学生有一定文言名篇积累,具备一定文言语感,在诵读文言文时能比较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语言的优美,领会到写会的独特,发挥文言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二是使学生有初步文言文阅读能力。初中阶段学生要在创新教学下对浅显文言到自由阅读,对常规文言语句、文言句式有适当积累,对基本文言知识了解,奠定进一步文言文深度学习掌握的基础。三是积淀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文言文是中华众多优秀文化的积淀,在初中阶段能够培养文言文朗诵与阅读能力,即培养出初中学生与古代先贤跨时间交流,通过对历代社会变迁的感受,对文化进行初步传承发展,对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直观的理解,将优秀的思想哲理转换成自身的知识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措施
(一)做实初中文言文教学思想创新,激发学习动力。
要使初中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首先要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内需和潜力动力,对文言文价值进行深入认识,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出击,让文言文学习变得不是任务,而是兴趣,有效迈开创新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应用价值。作为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对积累文学知识、运用语言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对成语、俗语的理解上会因文言文学习更加透彻。文言文学习对写作素养提高帮助也很大。实质上古今汉语为一脉相承,白话与文言关系千丝万缕,在布局谋篇、思想情感上文言文更加倾向于精华表达,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文言文中《记承天寺夜游》等经典小短文情景交融,可以很好地指导写作写景抒情文;《陈陟世家》等可以增加历史人物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多借用文言文中至理名言、经典论段可以使作文更加出彩,更加形象传神。其次,带领学生感情文言文文化价值。老师要切实利用好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文上进行拓展,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对现代人生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最后,帮助学生挖掘文言文德育价值。古代文言文包含了很多道德、美德、价值观念。如谆谆教导为人世处治学的《论语》,说理艺术气势磅礴的《孟子》,引人逍遥忘我自由的《庄子》;这些思想博大精深,在初中阶段给学生进行文言文哺育,将极大增强学生探求文言文的求知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做细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习实效。
在初中文言文具体教学中要创新多样教法,注重实效,创新性地利用诵读法、探究法、质疑法、合作学习法等,根据文本特点灵活结合选用。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缩短古今语言距离,加强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讲授课程,实现文言课程生活化。例如在讲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询问学生们生活中有无与之相适应或相背离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对自身态度进行反省修正,进而引申出“见贤思齐”,教学效果将会非同一般。二是要多借用网络信息媒体,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生动性。现在网络上有较多与文言文、古代文化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在初中这一阶段结合媒体资源利用,将会加深学生对文言意境的理解,更加有兴趣深入,课堂不再那么枯燥,初中学生对古文作用的思想情感与文言魅力将会感触得更深。
(三)做深初中文言文教学组织创新,增强自学能力。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组织要进行层次施教创新,按照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语言积累、表达能力、文言语感的不同层次组织安排不同目标教学。对全体同学有基础型目标,对文言疏通大义,理解文言主要内容,识记主要文言词意思;对中等偏上的有理解型目标,对作者思想情感能体会,对文言实虚词含义知悉;对基础好的同学有运用型目标,对文言文章有分析监测评判能力,能联系所学进行课外阅读。在组织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借助工具书籍,执行课前预习,经常诵读,会归纳整理发现规律,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有适当的自学能力,在文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有成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能够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前提。对于传统文言文来说,往往是在课堂上进行文言文翻译,将文言文课上成翻译课,这样就会使课堂变得极为枯燥。长期下去,还会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所以说,应该对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依据文言文自身所具备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以便唤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以采取文言文诵读的方式、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互相提问的方式等,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来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以及兴趣,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已学知识的牢固性。
二、创新文言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中,教师采取的也是较为单一的模式,先对文章作者进行介绍,然后诵读、对语句进行疏通,之后就是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相应的课后练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将“三个中心”作为教学的基本点。其一是将知识作为中心,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其二是将教师自己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只关注灌输;其三,是将课文的诵读作为中心,在课堂上只强调学生记忆,忽视学生对知识的领会。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效果。
三、灵活教学提升课堂效率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自身的缺点和优点,如果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比如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帮助学生解决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所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设置,不断引导学生探求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提升学习的效率。
四、重视诵读培养学生感知力
通过对文言文文本的诵读进而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是传统文言文教学方式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上,对文本进行诵读、熟读是首要任务。对文言文进行反复地诵读,将无声的文字幻化成有声的语言,直至读出感情,读出作者的心声,这是文言文阅读的境界,这种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着手:(1)要仔细听读课文,这是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环,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声情并茂,教师要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来感染学生;(2)要明确节奏、合读课文,也就是要学生边标画节奏,边对课文进行泛读,要在读的过程中将文章大意弄清楚,这样才不至于将句子读破;(3)要分读课文,可分组也可竞赛,进而使学生养成自觉朗读的良好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注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语文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探寻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秦宣青.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1(0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文言文创新思想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死角。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小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创新,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2]孙玲娟.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13)
[3]韩有莲.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了解决当前文言文教学问题的对策,并对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思想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文言文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习得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死角。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怎么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
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小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还有很多,不管哪种创新,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是针对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转变死角,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陈德勤.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9(06).
文言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掌握“精教”的策略,培养学生“活学”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达成“培养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目的。
一、精选内容贴合学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无论是“事件描写、人物刻画”,还是“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是学生借以学习的典范佳作。因此,教师认为凡是涉及文言知识点的教学要全面具体,不可偏废。同时,文言文年代久远,艰涩生僻的词语,拗口难懂的句子,让学生难以掌握。因此,客观来讲,“串讲式”讲解对七年级学生是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毕竟他们不具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教师把掌握词汇意义、理解文章寓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是符合初学者学情的。教师在这个阶段的主导作用尤为重要。到八、九年级,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主动分析、探究文言的能力。这样,他们无法品味古文的美妙和动情之处,渐渐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因此,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运用精教活学的思维,依据不同阶段的学情有侧重点地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情好学的态度。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深入开展文言文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幼时记趣》一文教学,教师不能用串讲法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虚词用法、实词词义、句式类型”的辨析上,毕竟本文在内容描写、情感抒发上有太多能引发学生产生共鸣的地方。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理顺文意的基础上,精选“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这三段文字,发挥学生想象的能力,让他们以自身的切实感受来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做好铺垫。
二、精读体验践行教法,激活学生探究意识
诵读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环节,但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对读的要求还停留在一般意义的“反复读通读顺全篇文字”的要求上。要更深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精髓,学生有必要在“反复读通读顺全篇文字”的基础上,细嚼慢咽地精读。精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通过文本体验释放情感。精读体验就是要培养学生“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感受和进入作者及作品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的能力”。学生将精读体验到的知识自觉存储在自己的认知单元内,“它是将外部的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的主观感知与体验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有助于学生升华情感,实现美育,有助于增加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增强学生探究文言文的能力,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为深入学习文言文提供有力保障。
为此,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运用体验的策略,通过精读过程中的模仿、想象等手段实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促进文言文学习。如:《木兰诗》主要叙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表现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自主体验带来的愉悦,教师应该抓住特定语段精读,让学生依据文中描述的画面想象体验木兰具有的高贵品质。如:文中用了两组“旦……暮……,不闻……但闻……”句式,描写木兰辞别父母快速勇敢豪迈奔赴战场的坚强以及远离亲人后思亲急切的柔情。这两种复杂情感的交汇不是靠教师逐字逐句的分析就能让学生体会到的,学生需要在精读过程中带着情感、利用想象才能走进木兰的角色世界,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决以及作为女子具有的细腻的情怀。这有利于学生融入文章的角色中,更真切地体会木兰的豪迈和柔情,为把握文本奠定基础。
三、精选方法训练思维,提高灵活分析能力
文言文阅读教学以重塑经典文化、再造文化底蕴为教育目的,学生一旦形成文化底蕴就能高屋建瓴地解读文章。因此,教师只有精选教学方法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灵活分析文章的能力,才能实现文化底蕴的内化。具体来说,教师要从文章体裁、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自身的思维应变能力。如叙事类文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依据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及意义,把握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议论类文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分析“作者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表达观点”,同时结合实际阐述自身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抒情类文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把握文章中作者选取的特定景和物具有什么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作者当时写作背景等因素剖析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情怀”。教师只有“以思维训练为导向、以方法分析为抓手”指导学生发现、归纳文言文知识规律,学生才能“学得扎实,用得灵活,才能逐渐形成独立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精教活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应用与创新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内在动机的形成和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实现。它是对当前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式方法的突破和创新,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教学方法 兴趣 有效课堂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认为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
要让文言文教学呈现出良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写景的美文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陈太丘与友期》等故事性比较强的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重视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1、情境创设法。如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劳山道士》可结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电视剧《聊斋》,那些神奇诡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歌曲好听,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愚公何许人?为何要移山?移山成功了吗?后来人为何赞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诵读感悟法。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经典名篇美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而且准确的把握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加深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可让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再听录音配乐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小声跟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句意,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逐层背诵下来。如《醉翁亭记》,通过诵读,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会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我们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人人必须整理,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体现了学会积累带来的极大益处。
四、鼓励学生质疑。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了教师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思路很开阔。在字词的理解上同样需要质疑。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相信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将成为语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九年级(全套六册),语文出版社,2001
[3]罗红.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教研究,2006
[4]施泽亮.初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教育研究,2007,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探索 思考
文言文教学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更好地学习古代汉语的发展脉络,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体验文言文带给他们的身心愉悦。但文言文教学现状并不是很乐观,或者说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坎坷难行。从学生方面的原因看,绝大部分学生根本不喜欢阅读文言文,觉得文言文作品距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遥远,文中的字、词、义艰涩难懂,加之行文简练、典故颇多,学习难度更是加深了。从教师方面看,为了迎合应试教育的需要,教师一味地讲解字词意思,然后翻译全文,而没有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体验不到文言文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当然就没有兴趣去学习了。因此这些文言经典常常被学生束之高阁,针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笔者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做了思考和探索。
一、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教师往往把考试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的是字、词的注释,文章的翻译和串讲,然后就是课文的背诵和默写。词、句意思的准确掌握与理解是学习和品味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但并非仅此而已。这种以老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太被动,一味地接受和背诵文言文,导致的结果是对这些优秀篇章没有自己的解读,无法发掘文章蕴含的文化价值。因此,老师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艺术鉴赏能力。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典之作,有抒情言志,有歌咏山川,有记述经历。要让学生多读李白的诗歌,苏轼的词,浸润其中,慢慢体味,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感悟古诗词带给他们的美的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文学性和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品味课文的语言和意境美。这些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
二、创立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机制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么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教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如七年级上册曹操的《观沧海》,在课前我们可以以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告诉学生在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乌桓胜利后,带着愉悦的心情踏上了凯旋之路,登上了碣石山,一展豪迈情怀,以歌言志,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乐府诗《观沧海》。又如九年级上册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面的著名人物,“三顾茅庐”、“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诸葛亮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就是智慧的化身。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述诸葛亮的传奇人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感悟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内涵丰富,典雅简洁,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味深厚醇美。意境的感悟有助于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以李白诗为例,《峨眉山月歌》可以体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的意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以体验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以月念友的意境,《春夜洛城闻笛》可以体验夜深人静、闻笛思乡的意境。只有用心感受作者的心,品读优美的语言文字,才能看到蕴含在诗中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只有受到作者情感经历的熏陶和感染,才能增长人生智慧,提升审美感悟。
四、跨越时空,实现零距离对话
文言文产生的年代毕竟久远,与现代汉语存在很大差异,如古汉语单音词往往能表达一个意思,复音词则是后来慢慢发展而来的。因此古诗词的“字”可谓是“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投百意”。由于时代和思维观念的局限性,中学生现在的认知很难理解作品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跨越时空,与作者零距离对话。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可以让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一目了然。比如八年级上册周敦颐的《爱莲说》,老师可以准备莲花的一些图片,直观地展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在教学《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时,把课文内容制作成课件,充分再现课文场景,引领学生跨越时空对话古诗。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像、音频,使古老的文章富有灵气与活力。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寻找到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消极情绪。跨越时空,让文言文真正能够古为今用,浸润心灵,增长知识,解决困惑。
综上所述,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能挖掘出作品的文化价值,体味出文化意蕴,感悟出优美的意境,积极创建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机制,并跨越时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那么学生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探索与创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古典诗词等伟大篇章。笔者相信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各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文言文教学的难题必定会攻破,学生必会学好文言文,让祖国灿烂瑰丽的文化艺术绽放出异彩。
参考文献:
[1]郑方.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四部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宋玉峰,宋艳华.初中文言文有效教法研究[J].新课程(教研),2011(03).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1-02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学习“第二外语”一般感觉艰难晦涩,谈“古文”色变,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只为考试而学习,以致到了高一年级,许多学生很难适应高强度的文言文教学,文言基础知识更是一片空白。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很难做到“无缝对接”。
1 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 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 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 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 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关键词】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汉字特点;教学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数量上占教材总篇目近三分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文言文的自身特点,文字材料久远,古今意义差别很大;课文内容脱离时代,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加之教学方法生硬:片面的解释生字词,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结果,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明确目标,分清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明确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
文言文教学内容广博:语言形式上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等;思想内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写作技巧上有修辞、句式及布局谋篇等等。因此,明确重难点尤为重要。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个“伐”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伐,从人从戈,义为征伐,然而征伐有别:“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后文中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就是明证。
2. 根据汉字特点,落实教学内容
汉字由形、音、义三者构成,从文字体系看,属于表义文字,即,字形同其意义直接关联。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就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根本解决汉字古义问题,同时,由于是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所以掌握得更为牢固持久。具体方法:
2.1 利用字形,理解本义。文献越是久远,其文字的本义使用就越频繁,而本义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利用字形进行意义分析,往往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学生很容易记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断句不当,二是不理解“兼”的含义。
2.2 比较部首,明辨词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中,“洌”容易被学生写作“冽”,课堂上,教师可进行比较,明确,三点水,是属水字部,意思与水相关,洌,《说文》“水清也。从水,列声。”这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
2.3 比较字形,辨别近义词。如《左传·曹刿论战》一文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视与望,近观为视,远眺为望。视,从见示声;望,繁体作望,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是远望。
第四,学汉字,明文化。汉字与汉文化可以相互论证,前贤做了大量这方面工作,可资借鉴。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异: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却是强婚制,妻,篆书作,字形从女,从中(头发很长,表示成年),从又(古文手字),意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强婚又是发生在夜晚,所以,婚字从女从昏。(古文手字)妾,从辛,从女。辛甲骨文字形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是女奴,故《春秋传》有“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3. 依据教学规律,深化巩固教学内容
词汇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多种实验证明,学习有意义的词,已理解的词比学无意义的音节、假词和非词要容易得多,而且不易遗忘。意义记忆的作用大于机械记忆。”文言文词义具有理据性——汉字构形理据,多义词义项关系也有理据性。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记忆才是深入掌握一词多义的有效方法。
如,初中课文里“名”出现的义项有“命名”(名之者谁)、“名字”(则题名其上)、“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命名、着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显然,这些义项密切相关,名,从夕从口,《说文》“自命也”。本是在夜晚便于指称不同的人而起的名称,义即命名;有命名则出现名称、名字;名字是用来称呼的,故有“说出”之意;名字众所周知则是“着名”。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现状;措施
前言: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都有重要意义。旧的教学方法,阻碍和限制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扬弃旧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科学有效,学生就可以更多、更快、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就可以较快地提高阅读文章、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文言文教学,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智力都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功利化性质浓,缺少文化内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文字,其中有许多特殊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文多用单音节词,而汉语多用多音节词。古代汉语的一个词有很多种意义,不同的语境其用法和意义都不一样。比如,“之”的用法在汉语中既是虚词又是实词,用法是非常多的,但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已经不再用了,这势必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文言文中有些句式是固定的,比如,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有很大区别。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只是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也就一字一句地记在书中,这种枯燥的学习方法使文言文中的灵魂之美被破坏,学生领会不到文言文中的文化精髓,从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知识技能。
2.教学过于程式化,泯灭文化趣味
很多节选进书本中的文言文都是精华中的精华,这些文章选人教科书本来是让学生学习欣赏的,并从中体会出经典作品的韵味,形成传统文化底蕴,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那些现实中并不怎么运用的文言句式,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精神。但是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多数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片面的高分数,采取硬性灌输的方式教学生学习文言文,失去了文言文的真正意义。现代的古文教学在内容和理法上讲究过多,但对学生的吟诵却没有重视,只是象征性地按照套路进行讲解和翻译,却没有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文化韵味。
3.教学方式陈旧,学生收获不大
很多文言文写得生动有趣,但是在学生读来却乏味至极犹如“天书”,看到文言文就头疼。对学生来讲,丧失了文言文学习和使用的语言环境,难免会对时代久远的文言文感到生涩难懂。往往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却并没有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文言诗词的文化背景,而后逐字逐句地讲解意思,最后再对整首诗词的内容来个综合分析,教师喋喋不休,圆满结束。而此时的学生却浑浑噩噩,对文言文没有丝毫兴趣,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课堂如死水一般。
二、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异常复杂的,苏联的心理学家根据学习动机来源将学习动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还有一类是外部动机,主要指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引起而产生的动机,比如奖学金等。内部动机是学习的根本,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喜欢挑战,好奇心强。而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习动机就会随之下降,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投入文言文的学习当中。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对字词读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教师范读、听录音机,让学生在“三读”(早读、午读、晚读)的时候能多次、反复朗读文言文,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和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让学生能在准确朗读是基础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3、让学生查阅文具书,翻译课文
学生在朗读的基础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简单翻译,训练学生边朗读边理解意思,这样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义,甚至一些重点的文言词语都能掌握。
4、引导学生在掌握本篇课文知识的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文的一些词语进行知识点的归纳、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非常繁杂,想要学生能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归纳,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可以表扬学生,纠正学生归纳知识点时出现的错误或不足。
三、要切合实际,教会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这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教师可先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疏通课文。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总之,在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质疑
大多数高中生对文言文的意义都有较明确的认识,虽然客观上觉得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但主观上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真正喜欢起来很难。种种现象表明,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里的“浅易”一般地指思想内容不太复杂,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可以理解,表达方法也较合乎常规、不太怪僻,语言文字较合乎规范,是古代典范语言,其中的名物、典故较常见,故属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
新课程标准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仅要求“了解”,且强调“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意味着要调整过去将文言文教学异化为文言词法、句法教学的倾向,将文言词法、句法与具体的阅读实践结合起来,在阅读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词法和句法,重视阅读实践,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可以说新课标为文言文阅读教学指出了教学重点和明确了方向。
三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索
1.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学,维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读文言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对修订前的大纲所规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都已不做要求。故现在初中毕业生少学了一部分古代汉语的语言知识,积累的词汇也有限,因而高中文言文教学应注意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初中向高中的过渡。
在讲授过程中,特别是特殊语法现象,学生一时很难理解,应尽量举初中所学内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举出很多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内容,特别是他们曾经背诵过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就非常容易。如我在讲《劝学》中的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时,我列举了初中课文《马说》中的一句话“马之千里者”,学生们都知道这是“千里马”的意思,“千里”是修饰“马”的,放在了“马”的后面,就是定语后置了,由此我又引申了一系列的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之……”、“……之……者”等等。此时学生感到高中文言文语法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其实在初中早已学过,只是在高中阶段把它们规律化,总结出来而已。
总之,当前的高一文言文教学必须充分注意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内容的变化和方法的改革,搞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恰当安排量和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与情景交往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诵读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因为诵读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感情、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
我们知道,培养语感对学好一门语言非常重要。语感从语言环境中来,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在语言环境上相对处于劣势,因为我们现在学习古文,不可能回到古代,不可能像古人那样说话或写文章,特别是对涉足文言文还不深的高中生来说,培养文言文语感,诵读就是关键。诵读的过程,是最基本的感知过程,诵读得越流畅,感知得就越好。文言是一种“死语言”,不可能有交谈的环境,诵读代替了交谈,对建立语感格外有效。语感建立的程度,是与诵读材料的多少和熟练程度的高低成正比的。语感就是在对语言多次重复的诵读训练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诵读是提高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
3.结合教学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是推动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人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完成这种活动的效率。相反,如果他们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学活动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艰涩难懂,因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出现谈“文言”色变的现象。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现行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数篇幅短小,故事性强,针对这种情况,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鸿门宴》《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学到了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品尝到了学习文言文的快乐,增强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系统地补充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文言文,还要具备一些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这对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知本探源都有好处。历史文化知识细分起来很多,基本的如天文地理、岁时节日、礼仪制度、职官改革、学校科举、典籍宗教、科学技术、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及其他等等。老师在平时讲课中,应有意识地、系统地介绍一些相关文化常识。例如,近几年高考试题选文的主人公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调迁都要涉及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这类词语在考题中出现的几率很高,掌握这类词语对准确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这类高频词语归类整理集中强化记忆很有必要,如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进、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出;(4)表辞去的:辞、致仕、乞骸骨、归故里。
又如,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4)主簿: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5)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总之,对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这类高频词语归类整理,益于高中生快速阅读文言文,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解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可以使学生能更清楚地掌握这方面的内容。
四 结论
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高中文言文教学要走出困境,既需要学生观念的转变,也离不开教师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业务水平,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从对文言文陈旧的观念中转变过来,由苦恼变为喜爱。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衷心希望在新课标的指引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明天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