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04 17:0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电子银行 业务 建议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进一步成熟,借助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网上银行等进行“指尖营销”已经成为银行业普遍共识。虽然网络渠道多样,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获得用户粘性,发挥出“互联网+”的真正优势。如何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切忌贪大求全,避免内容同质化

以网上银行新推出的聊天功能为例,虽然各家银行对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但是互加好友、交友聊天等等功能在支付宝、微信等客户端已经运作非常成熟。一方面,人们不会选择在不同客户端同时交流;另一方面,客户选择关注银行APP的目的更在于办理业务和能够从中获取最新资讯,实现自己的财富升值,而不限于聊天。

二、找准客户需求,针对特色需求进行定向开发

我们推出的业务很多时候是希望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并通过“大众化”的认可实现效益。但是银行业越发展,越成熟,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越窄,越需要“小而美”,并且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精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这就要求。比如,每一个银行都会有自己特色的产品,以产品为切入,以为客户创造收益为目的的信息推广可能会收获更多的客户。

三、保障安全前提下简化流程,促进交易的方便快捷

对资金而言,安全是第一位的,但是不能局限于安全而忽略了资金使用的便利性。现在借助互联网推出的“一键支付”、“扫码支付”、“扫码取现”等方式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这么说,只要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我们以往银行卡、密码器、U盾等许多的设备才能共同完成的工作,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技术支撑、数据安全保障措施的到位。

参考文献:

[1]宋志德.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出路[J].商业文化,2014,(32)

[2]马英杰,吴淑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金融,2015,(02).

[3]张觉文,张心蓓.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现状及发展趋势[J].统计与管理,2015,(07).

第2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产生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财富不断增加,高净值人群总量不断增加,该人群的财务管理和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私人银行业务呈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私人银行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向拥有高净值资产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和私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存款、贷款、个人信托、遗嘱处理、资金转移以及其他不向一般公众提供的金融服务。但是在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只有五六年的历史。2007年中国银行首先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随后,招商银行与中信银行均设立了私人银行部门。截止到2012 年底,我国共有 11家中资商业银行开设了私人银行业务,为高端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仍处于发展初期,与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1.分业经营管理限制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该规定不但限制了中国境内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能力,也限制了业务创新能力。中国境内的私人银行从业机构无法直接进行资产管理和全球资产配置,采用增加委托环节来突破企业经营的瓶颈,但往往导致了资产配置效率的下降和风险的上升。此外,不发达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以及严格的外汇管制使得客户的资产不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无法实现风险的分散与对冲。

2.产品趋同,创新不足

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的魅力在于提供多样化的、个性化的、可供自由选择的金融产品和组合,这样才能吸引高端客户。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和开发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我国私人银行的产品与国际私人银行相比,同质化比较严重,创新不足,缺乏应有的特色。很多投资组合只是单一产品的简单叠加,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衍生产品涉及甚少。财富管理是私人银行的主战场,单一的、标准化的产品是无法满足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的需求的。

3.专业人才稀缺

私人银行强调对客户资产的综合管理能力,这就对从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业人员除了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还要对宏观经济、会计、税收、法律、心理等领域的知识有所掌握。国外的私人银行家曾从事过资本市场、投资银行、零售银行等多个领域的工作,具有至少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我国私人银行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都比较年轻,从业经验少,人生阅历不够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远不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真正熟悉中国金融环境、熟悉海外市场、具有实战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非常匮乏。人才的稀缺将使私人银行未来的发展受到制约。

三、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

1.改革分业经营体制

由于分业经营管理的限制,我国私人银行无法直接进行资产管理和全球资产配置,只能通过委托和产品集成来进行业务经营。一方面,委托的方式存在其固有弊端,如银行与合作方在风险文化上的冲突、操作风险下的权利与责任不统一等;另一方面,私人银行作为集成商而非研发商,无法主动推出创新产品,而现有的金融产品已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综合性的财富管理需求。事实上,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整体趋势。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更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有利于竞争。因此,我国应当尽快改革分业经营的体制,从而使得我国私人银行业务能够多样化和多元化。同时,应当加强监管的沟通协调,建立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金融监管的全覆盖,促进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创新。

2.加快业务产品的创新

产品的创新是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私人银行只有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产品,才能得到高净值人士的青睐,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地需求。一方面,私人银行应当完善现有的产品体系,包括优化普通零售银行产品服务、根据特定市场设计产品、提供专业化的高端产品。另一方面,私人银行应当加强新产品的设计,拓展金融产品,丰富投资工具的种类,提供综合化、全能化、个人化的私人金融服务;积极探索与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金融机构合作的途径;加强资产配置服务,根据客户的投资需求将投资资金在不同的资产类别中进行分配。

3.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

目前,我国十分缺乏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从业人员,导致我国私人银行的业务还处于推动模式,离咨询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可以通过对外重金聘请创新性人才,如从国际银行、国际基金公司、国际证券公司等引进行业专家,或把在外资银行工作多年的原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再聘请回来。也可以从其他行业或学术界中聘请懂经济、金融、法律、税收等相关知识的专家做顾问,共同探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问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培养和储备具有产品创新的研发经理、具有服务创新的客户经理、具有营销创新的销售经理和具有管理创新的高层经理,真正解决人才稀缺问题。

参考文献:

[1]戴维.莫德.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曹彤,张秋林.中国私人银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第3篇

关键词: 零售银行;电子渠道;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11-01

1零售银行发展现状概述

零售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向个人、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的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零售银行业务可以分为账户类、理财类、信用类三种,既可以是资产业务,也是可以负债业务,还可以是中间业务。与之对应的概念是批发银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10年底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0.33万亿元,为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银行业于2006年底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上具有先发优势,对于依赖存贷利差的中资银行形成了极大的威胁。零售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家商业银行宣布将把零售银行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零售银行业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2电子渠道成为拓展零售银行业务的首选

零售银行,渠道为王。现阶段零售银行业务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向客服提供服务:一是柜台渠道,由柜员、销售人员或商提供服务;二是自助渠道,由银行或渠道伙伴在特定场所提供ATM、自助终端、POS机等设备供客户自助服务;三是电子渠道,银行提供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供客户接入银行服务。

在零售银行提供的账户类、理财类、信用类三种类型的服务中,柜台渠道能够提供所有种类的零售银行服务,自助渠道能够提供账户类交易,而电子渠道能够提供绝大部分的账户类、理财类、信用类服务。

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柜台渠道、自助渠道的服务压力日益增大,服务效率不断降低。而柜台渠道、自助渠道的建设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其增长速度势必滞后于零售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如何解决成本控制与业务发展的矛盾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柜台渠道、自助渠道相比,电子渠道在初期一次性投入后边际成本极低,长期来看银行投入较少效益较大,同时客户也享受到了较低的费率等优惠。电子渠道还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服务易于标准化、流程升级再造成本较低等诸多独特的优势。

3零售银行电子渠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零售银行电子渠道发展迅速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中提供的电子渠道主要有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在线支付这几种。截至2010年6月,招商银行电子渠道的交易替代率已经高达80.98%,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整体交易规模为549.5万亿元,个人网银交易规模占比超过17%,呈逐年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零售银行电子渠道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

3.2 零售银行电子渠道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3.2.1 安全问题。近年来,犯罪分子通过病毒、木马等手段窃取网上银行密码,盗用客户资金的案例屡见不鲜。据《中国计算机用户》所做的调查中,47%的受调查者没有用过网上银行,其中68%是因为感觉网络银行不安全。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零售银行电子渠道发展的首要问题。

3.2.2 法律监管问题。我国网上银行开展业务已有多年,但涉及这一领域的立法还相对滞后,《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均未涉及网上银行银行业务。部分客户认为电子渠道办理业务没有交易凭证,加之在数字签名在我国还不具有法律效力,制约了电子渠道的发展。

3.2.3 产品缺乏创新。由于前述电子渠道存在安全风险,加之相关法律缺失,诸如实时贷款等零售业务无法开展,电子渠道业务种类有限,产品创新不够。客户能在电子渠道能完成的业务,一定可以通过柜台、ATM来完成,客户对电子渠道缺少依赖性。

3.2.4 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存在着流程不够清晰,出现疑问不能及时解决等问题,于是部分客户即便是需要长时间等待也宁愿选择柜台办理业务。

4零售银行发展电子渠道的对策

4.1 提高电子渠道的安全性。安全性是客户的首要关切,决定这电子渠道拓展零售业务的成败。商业银行要努力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设备和关键技术的安全防御能力,在客户终端被恶意入侵的情况下也要能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

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立法机关应尽快完成相关立法工作,对于签名如何在电子介质中应用、电子记录如何作为证据等问题予以明确,避免发生纠纷后无法可依。

4.3 加大创新力度。在安全性、法律监管等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下,加快电子渠道创新,提供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服务,增强零售客户对电子渠道的依赖性。

4.4 优化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用户界面、业务流程,提高电子渠道的易用性,扩大其覆盖人群。

5结束语

零售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方向,拓展电子渠道又是发展零售银行的必经之路。虽然目前零售银行电子渠道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电子渠道必将在商业银行拓展零售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转贴于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5篇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脱媒日益明显,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公司业务投行化是发展的大趋势,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服务升级、业务转型等途径,才能谋取生存和发展之道。然而目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与投行化趋势不适应。本文对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的转型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体制 银行公司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十三五”期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考验银行业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和跨境风险管控能力;二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既为商业银行产业信贷投向、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盘活存量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风险管控难度将加大;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也迫使商业银行更加发力互联网金融;四是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既有利于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和加快金融创新,同时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和风险管理能力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以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面对的客观环境为切入点,在客观分析投资银行业务现状,进而提出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一、市场环境倒逼公司业务投行化

(一)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

投行思维可实现由传统竞争向解决方案竞争转变,从而降低利差依赖。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传统竞争手段包括价格竞争、关系竞争、担保方式竞争、额度竞争等。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竞争主体增加,传统竞争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

各经济体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银行危机。美国因全面放开利率管制,大量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中国台湾银行业则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体亏损了三年。中国银行业在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时,普遍做法是由“信用中介”转型为“服务中介”,通过投行思维,调整收入结构,降低利差依赖度。

(二)金融脱媒加剧

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但大部分创新均围绕银行开展,商业银行仍可利用资金和渠道优势,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金融创新。从长远来看,金融脱媒是必然趋势,但信托、资产管理等“影子银行”的创新大部分仍围绕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客户和资金还是主要来自于银行。在此趋势下,银行不进则退,要么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甚至主导金融创新,要么逐步被边缘化。

(三)合理缓释监管约束,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此外,我监管部门同时使用存贷比、授信集中度和信贷规模等多重指标约束传统信贷的扩张。投行思维下,银行可以利用信托、资产管理、租赁等渠道,合理缓释监管约束,实现资源节约、派生收益稳定的高效率发展。

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问题

在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金融创新改革,投行业务发展如火如茶,但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投行业务经营理念有待完善

投行业务与传统公司业务在业务模式上的显著差异决定了经营理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经营市场化、参与主体多元化、创新化驱动,风控复杂化、管理更加扁平化。传统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开展过程中依然保留着开展传统业务的惯性思维,产品多数还是习惯定制标准化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虽然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不断的涌现,但是从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趋同的多、模仿的多、形成品牌的少,在业务操作模式上效率上,无法与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进行竞争,较大程度上影响新产品服务和占有市场的效率。另外这与我国政策对商业银行限制有关,银行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政策相对严格。

(二)系统内外合作不足、投行业务信息化支撑不足

与内外部中介的合作存在临时性、个案化的特点,需与各类中介在各类业务上建立相对固化、运行顺畅的行司联动渠道,丰富业务种类,延伸合作半径,降低渠道成本。

互联网金融现已成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是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投行日常管理、收益测算、数据分析、风险监控尚未建立完备的电子化体系,仅为手工统计,既耗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无法满足数据共享、数据挖掘等精细化管理需求。

(三)专业人才不足和创新机制匾乏

投资银行业务涉及金融、财务、法律等众多专业知识,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服务,要求有一支精通业务知识,并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业务的支撑。目前,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投行业务人才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影响。国际先进银行对投行业务多采用事业部模式,实行单独的业务拓展、绩效考核、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等政策,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的积极性。商业银行现有的人才结构与开展投行业务所要求的能力较不匹配。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投行业务人才培养机制。

(四)投资银行运作周期长,收益不稳定

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收益一般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客户资源也更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来获得,而且相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投行业务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个性化较强。

三、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建议

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并非仅是大力发展投行业务,而是秉承投行思维,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传统业务与创新投行产品的联动,综合运用银行、信托、租赁、资管等金融媒介,以及贷款、投资、理财等资金渠道,在合理缓释资本和信贷规模等约束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经营模式。根据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提出以下方面发展建议:

(一)转变经营思维

一是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思维,强化“资产管理中介”和“融资顾问中介”职能,以投行思维升级业务模式,统筹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联动,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确立为新的竞争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二是健全跨部门联动与协调机制,从全行利益出发,形成合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建设高效、动态、契合市场的投行风险体系、运作流程、考核激励、机构团队等配套政策,为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交易模式创新

新的交易模式能大幅领跑市场,如能抓住有效时间窗口则回报较高。这要求商业银行的对监管政策要有深厚研究能力、对经济形势要有准确的预判,适用于大型银行。以往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采用银行――信托合作模式,现在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证券合作、银行――基金合作的模式渐渐增多,新模式下的产品线更丰富,更重要的是后加入市场的券商和基金公司要求的渠道成本会更低。

(三)现有产品的精细化

面对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掘客户资源,对其进行细分,并通过投资策略以及产品设计方面的精细化,来满足其投融资需求。

一是对接Y本市场、积极为股权投融资提供服务。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股权投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应围绕资本市场运作加快创新投行产品,丰富投行服务手段,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和企业主导的股权投融资活动。二是以新型债券、银团、资产证券化、并购融资与理财融资为创新重点,加强国家战略及市场热点研究,如“一路一带、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从投行业务层面积极寻找目标市场。

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如区域内客户基础较好,可以做大银行承兑汇票等风险较低、技术要求不高的传统业务规模,并通过理财产品来消化规模,形成可观的流量收益。在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客户的资金运用规律,在授信方案制定时,预先安排多种授信产品。

(四)加快投行化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通过投行化信息系统实现客户信息与经营数据的共享与大数据分析,满足精细化管理需要;其次,用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操作,提升业务处理效率;最后,用系统实现风险管理的自动化,通过系统实现操作流程的固化和对风险因素的范围控制,使风险管理能从业务端介入,改变风险管理滞后的局面。

综上所述,投行业务在国外产生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已相对发展成熟,而在我国,投行业务目前还属于新兴产业,投行业务的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化。因此现阶段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如何把握未来我国投行业务发展方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顺应发展趋势,积极锐意进取,奋勇改革,通过转型求突破。同时,通过转型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士平.对中国国有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路径选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第6篇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从经营理念、服务方式、组织形式、服务内容等各个方面冲击传统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虚拟化程度日益提高,呈现三大趋势:单一物理网点营销渠道向多渠道营销策略转变,非金融企业与金融机构服务领域界限日益模糊,银行服务半径从金融服务延展到非金融服务。

过去二十年里,商业银行主动拥抱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变化,正是这种创造性的适应能力,金融电子化进程赋予商业银行全新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信息科技应用推动商业银行营销渠道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传统的物理网点、自助银行(包括ATM、POS机等)、电话银行、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等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也即是代表“传统经济”的“水泥”模式升级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与传统物理网点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水泥+鼠标”阶段。网上银行所具有的24×7全天候服务、在线操作、自助服务等功能,具有省钱、省时、省力等优点,这些是实体网点无法比拟的。第三阶段是以移动支付、互联网与传统物理网点相结合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水泥+鼠标+拇指”阶段,电子银行发展进入移动金融时代。

互联网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机遇

传统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大幅降低了顾客时间和费用成本,降低实体店服务数量进而降低运营成本。而贷款和电商结合,实现了互联网供应链融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度融合和在线控制的实现使贷款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这是一个重要观点,但要成立,必须是在一个完全网络社会,人们离开网络即无法生存,网络完全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状态。

互联网金融为改善客户服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小微企业贷款和消费贷款方面。互联网普及和网上金融消费习惯形成奠定了客户群体基础,而搜索引擎、数据挖掘及云计算等发展能将社交网络、传递和共享的广泛、全面、冗余的个人或机构信息筛选、再加工及组织形成针对性、标准性、动态连续的金融信息,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

互联网银行和大数据技术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相关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突破地理距离限制,实现小微企业网络社区化,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熟人社会”,通过捕捉及整合相关人际关系信息,并进行合理分类,使得小微客户信用行为透明度大大提高。互联网收集和监控的是第一手真实信息,做的是“场景性评审”;而银行传统的线下审核只能靠客户经理搜寻各种第三方资料,做的是“转述性评审”。第一手信息比第三方资料更可靠和准确。在信息充分收集的情况下,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将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状态。

(二)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挑战

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主要竞争对手不仅在战略上高度重视,而且在机制构建、人员配备、资源投入和产品创新等各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各行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便捷性、安全程度和成本效益的微小差别,都可能导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新的市场参与者不断加入,市场面临重新瓜分。近年来,支付领域的创新和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市场快速发展,凭借其超脱于银行的中介地位,加快了在支付结算、账户储值、财务管理甚至是资金融通等各领域的拓展,对电子银行业务和市场形成了更大的竞争和冲击。2013年6月,阿里巴巴“余额宝”,两个月吸纳资金250亿元。7月,新浪网“微银行”;8月,微信5.0版与“财付通”打通。类似“余额宝”等新兴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出现,对银行等传统的理财渠道形成了直接冲击。

新技术带来新的消费方式和新的生活模式,对电子银行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随着Web2.0、云计算、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客户的行为和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这对电子银行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风险的挑战。银行在大数据时代,面临传统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竞争,还面临互联网企业的竞争。面对竞争和大趋势,墨守成规是最大风险。但是急于求成,也面临翻车的风险。在创新过程中,如果人才、机制和管理跟不上更容易出现风险。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还面临新的风险,比如IT风险、客户隐私保护风险,防范这些新的风险需要新的管理手段。

互联网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给银行带来的不仅仅是交易渠道的变化,结合网络的新环境,它带来的是对传统银行竞争模式的考验,以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机遇。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互联网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银行卡及自助银行等比较完备的电子银行体系,综合各家商业银行发展策略,除了上述国外银行的发展策略外,还可归纳出如下几点:

向全方位金融服务转型。目前,国内银行业正在调整电子银行的渠道定位,从简单的交易替代、产品交付开始向营销新媒体和销售新渠道转型,并推动“智能网点”的发展。而这种转型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电子银行渠道建设、产品研发、客户营销、运营服务体系、经营管理模式的内在变革。

持续的产品创新。目前银行业普遍在加快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在智能手机客户端和移动支付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同时探索与第三方伙伴合作,开展与电子商务产业链的融合和交叉渗透,以防止在竞争中被边缘化。

进军电商平台。“银行系电商”正在兴起,这既是银行对金融技术脱媒的一种应对,又是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探索,在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及企业需求的前提下,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服务,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营销平台,将银行线上业务与客户的线下消费以及实体商户三者紧密结合,建立互利多赢的电子商圈营销体系。

互联网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独特优势,对传统银行业将构成无形的压力。这就像传统零售百货一样,面对电子商务的挑战,销售增长的步伐已经停滞甚至后退,应对挑战的生存之道,除了积极拥抱、迅速转型以改变固有商业模式外,别无他途。互联网企业正携带着数据及电子商务优势,深入支付结算和信贷这两项银行核心业务。传统银行业在经营模式转型过程中,当然要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强大力量,既要抓住历史机遇,又要把握好风险管控。

(一)改进服务方式,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平台

目前各家银行都提供查询、转账、支付、缴费、工资等基础金融服务,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个性化特点不鲜明,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确立领先优势。随着社会对电子银行认识的日益提高,加上互联网企业的引导,潜在的网络化金融需求纷纷涌现出来,如网络贷款、现金管理、电子商业票据、网络金融社区、在线理财等。互联网金融要求商业银行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且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及业务流程上都需要深层次变革。商业银行必须充分挖掘金融服务,将电子银行从“交易主渠道”上升到专业化、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整合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信息、资金、产品服务手段。

(二)转变服务理念,搭建开放式金融平台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单个行业无法为整个互联网产业链提供全部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增强客户黏性,就要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一方面,要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和业务联盟,聚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要整合上下游资源,打通全流程的业务链条,为客户提供资金流、信息流服务以及全场景金融解决方案,建立合作共赢、互补发展的共生关系。

(三)走出行业藩篱,推动电商平台建设

在电子商务交易浪潮中,银行处在支付结算的最末端,与消费者的沟通仅限于在消费者付款的时候,银行最需要的客户交易信息以及中间产生的结算均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屏蔽,尤其是快捷支付的推出,使得银行更加远离交易核心,银行作为支付中介的传统关键角色正在弱化。在大数据时代,谁能掌握数据谁就能抢占制高点。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要大展拳脚,必须掌握数据通道来源。对已经形成的趋势和优势,电商们决不会拱手相让。银行业只有走出行业藩篱,主动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中介的合作,或打造自己可掌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深度挖掘大数据,掌握信息流,才能巩固客户基础,保证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互联网金融时代

统筹兼顾推动电子银行发展

(一)在推动电子银行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物理网点建设。物理网点建设仍有其不可替代性,银行卡、风控等业务,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度较高。在推动电子银行标准化服务的同时,要兼顾传统服务方式的优化。从国外银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财富效益的高净值人群仍然需要以网点资源和人工专员为依托的服务。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为:在信息化基础上实现大众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增长和在高净值客户平台上的个性化、定制化增长。标准化的模块式服务和专家(管家)式的高价值服务将相得益彰。

第7篇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

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

第8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发展趋势

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发,银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自1996年以来, 央行连续多次降息,2012年6月央行再次降息,使得传统银行业务存贷息差大幅缩小,获利空间逐步降低,信贷风险不断聚集,迫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调整业务结构, 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考验。如今,大力发展非利息收人的金融产品和个人银行业务,正成为银行业务的经营重点,特别是个人银行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的竞争焦点。

所谓个人银行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对象划分的专门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业务范围和市场,是对个人提供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总称。个人银行业务具有资本占有率低、经营效益稳定、服务对象分散、附加值高、领域广、风险小等特点,可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实现商业银行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目前,个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的焦点领域。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个人银行业务作为银行业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金融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个人银行业务开展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银行的经营成果和生存空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银行业务服务形式主要包括:储蓄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个人综合理财业务、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等;个人电子银行服务主要有:电话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金融服务。个人银行业务在我国发展的总体情况较好,各商业银行的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大都是以储蓄业务为重点,卡业务为龙头,代收代付业务为依托,个人消费贷款等个人综合理财业务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个人银行业务[1]。我国银行个人业务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应该看到,国内银行的个人业务与境外的一些先进银行相比,仍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香港恒生银行个人业务对该行赢利的贡献率已达48 %;个人业务在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银行业务中占30%-50%左右,而国内银行都在10%以下[2]。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储蓄业务作为基础性业务, 仍然是个人银行业务的重心。

在个人银行业务中, 各大门类业务的发展,如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最终是围绕储蓄业务来开展的。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总额已达到30万亿元。从储蓄结构看, 占储蓄账户总数80%的储蓄者为低收人居民, 这部分储蓄额对利率变动不敏感, 更多的是追求储蓄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占储蓄账户20%的储户为高收入阶层, 其储蓄额占总储蓄的60%以上,在这些高收人阶层中, 部分储户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老板,他们的储蓄大部分用作经营流动资金,对利率变动也不敏感。另外一部分高收人居民, 其储蓄来源于消费的结余, 虽然对利率变化比较感, 但在投资不振的情况下, 没有适宜的投资项目, 也只能持币观望。

(二)个人消费贷款主要业务品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近年来, 各商业银行将住房、汽车消费贷款等业务品种进行重点开发, 利用各种手段加大营销力度, 从利率优惠、服务优化等多方面拓展业务空间, 使住房、汽车消费贷款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个人消费信贷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 如各家银行信贷消费品种比较单一,对个人信贷业务的设计开发与推广应用方面尚不成熟等。同时,针对个人信贷业务的相关政策不到位、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 银行卡作为拓展个人业务的重要载体, 得到了飞速发展。

我国银行卡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 走过了一条从独立、封闭到联合发展的道路,在以联网通用的“金卡工程”的推动下,银行卡的经营管理、市场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基本实现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方便快捷。银行卡也从当初只能用来消费、购物和存取现金, 发展到现在用于个人理财、打IP 电话、交纳税金及广泛用于各类公共服务行业。当然, 银行卡业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如银行卡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客户定位模糊, 核心竞争力不强; 政策约束较多, 阻碍了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特约用户受理银行卡的积极性不高, 用卡环境亟待改善;银行卡业务市场营销策略缺乏创新;银行卡业务资源及业务品种的整合利用不够等。上述问题如不能及时加以解决, 将会严重制约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从而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健康发展[3]。

(四) 国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刚刚起步, 面临较大挑战。

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已渐渐不再满足于仅仅单纯地把手中的钱存人银行里“吃”利息,而开始要求银行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对此,国有商业银行也早有清醒认识, 并已纷纷把个人理财作为提升盈利水平, 争取更多客户的重要手段。然而,无法否认的是,虽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表面上看起来红红火火, 但与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尽快提升个人理财业务的水平, 以留住优质客户, 是目前摆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五) 国内银行进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的动机模糊, 导致产品推出后的实际效果不佳。

国外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的动机不外乎两个: 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是规避管制。基于此, 他们每推出一项个人金融业务创新品种,都要经过系统的策划和研究, 充分考虑成本和收益, 所需要的技术条件、市场程序、推广规模等。而国内银行在“ 官本位”行政体制下的微观创新动机模糊, 再加上在整个社会的群体思维中尚未完全建立“银行服务理应收费”的观念,导致了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业务创新品种的市场价值不高、附加值不大。目前国内银行还远没有把潜在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开发出来,个人金融产品的开发、设计还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产品的系统化、配套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有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及探析

(一)未对产品的营销给予足够的重视。

1.各银行业务雷同, 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是用以识别一个或一群产品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设计及其组合, 它是顾客对产品的知觉,是顾客对于产品的认知关系。其核心思想是, 品牌是区分的标志。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门类的银行, 其提供的金融产品是一种服务,它具有4个特征:无形性、不一致性、不可分割性和无存货性。正是由于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自己的卓越品牌, 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金融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如今面临激烈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将关注的焦点由服务本身转向品牌形象和个性, 开发和营销多元化、多层次的个人银行业务产品, 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进行设计, 使之具备个性, 创造差异, 吸引和培育忠实客户, 进而形成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竞争优势, 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2.对市场缺乏足够的细分。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定位是营销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因此,将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十分重要。市场营销就是要对客户进行有效细分和定位,并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 提供差别化服务。国有商业银行所沿用的大众化营销, 对所有的客户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 个人银行业务品种基本上没有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而没有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市场定位, 客户服务自然缺乏针对性。近年来, 虽然新推出的一些个人银行业务产品进行了市场细分和定位,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个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大众化营销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的需要, 市场细分已成为商业银行制定营销策略的必由之路。

3.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个人客户是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服务对象, 也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衣食父母。美国银行界普遍认为市场营销活动里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坚持针对性的服务方式, 围绕客户的需要, 对金融服务项目做出安排建议。然而, 由于我国的银行业长期处在卖方市场的环境中, 各银行,特别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表现在实务中, 就是产销脱节, 即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 不能研发出符合广大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中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是转变理念,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把客户放在首位。

(二) 国内征信制度的不完善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开展。

征信业缺失导致“银行一居民” 的信息不对称, 极大影响了个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逆向选择” 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给银行带来较高的不确定性, 从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 降低了作为企业的银行的价值。为了规避坏账风险, 减少贷款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在办理个人银行业务时制定了较严格的条款, 对个人资产业务的拓展较为谨慎, 对个人信贷客户的审查较为细致。然而, 这些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消费信贷等个人银行业务的供给, 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 缺乏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对各项业务的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是商业银行能够得以顺利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 在现阶段, 我国的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大都缺乏正确而有效的方法。一些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 主要采取的仍是专家会审的方法, 即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来对某项业务进行评审, 以决定是否开展该项业务。这种方法固然有其可取之处, 但是, 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主观性, 以及人们的从众心理等, 是影响这种决策方法发挥效用的主要因素。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 我们需要更有效的方法来规避风险。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我们需要的是精确的数据、可靠的消息来客观地进行预测和决策, 实现将市场机会分析和对风险精确的量化管理具体到每项业务, 用数据来说明问题, 对风险实行程序化的、量化的科学管理。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业风险管理改革的当务之急, 同时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采用的大都是偏向于定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这些方法可能在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初期发挥过不可抹煞的作用, 然而,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这些方法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改革,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结语

近十几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业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逐渐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 也成为同业竞争的焦点。随着我国加入WTO, 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更多的外资银行加人我国的金融市场的竞争, 这些外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资本雄厚,机构规模庞大,创新能力强,它们的加入,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竞争, 而竞争的内容,也将涉及到市场、客户、人才、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面对这些竞争,除了国家短期内在政策上的扶持外, 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正视存在的问题,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以在越来越复杂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维虹.现代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销、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吴俊明.中小银行开展个人业务探讨[J].中国信用卡,2002,(11):22-24.

[3]许世蒙.张玉忠.刘俊红.银行卡等级分类中马尔科夫模型的应用初探[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9):745-752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96-02

1 引言

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年报,工行、建行、中行、农行等上市银行展露了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在过去一年的辉煌战绩:工行投行业务收入125.39亿元,大幅增长56.2%,建行投行收入97.99亿元,较上年增长48.22%,其中,建行的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收入同比暴增近40倍,中行通过中银国际实现投行净利润16.7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大幅增加12.15亿元,截至2009年6月末,农业银行实现投行业务收入35.98亿元,同比增幅218.38%,投行业务收入在全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由2008年末的8%大幅上升至22%。各项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日益蚕食了被视为券商专属的投行业务,这是一个中间业务发展和业务结构转型的信号。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实现差异化经营,最终完成向全能型银行的转型。

2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高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吹灭了华尔街的投资神话,投资银行业遭受了巨大冲击。随着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意味着华尔街前五大投资银行已不复存在。然而,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却发展迅猛。下文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

(1)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给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带来契机。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给投行业务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大萧条以来美国树立的分业经营的模式被银行控股公司混业经营模式彻底取代,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投行业务发展模式经历了一个轮回。混业经营是未来投行业务发展的方向。独立的投行业务模式的消失表面看是金融危机的产物,而实质上是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经营模式竞争的结果。在金融危机中,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虽然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亏损累累,但其凭借低杠杆和雄厚的资本金实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便捷央行借款通道具有更强的对抗金融危机的能力,相对严厉的监管和保守的风险管理策略也使得这些全能银行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金融危机后,投行业实现了从分业向混业的彻底转变,混业经营的银行控股公司模式凭借其诸多优势成为未来投行的主要发展模式。

我国虽然采取的也是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模式,但由于我国金融业发展时间较短,发展程度较低,分业经营的缺陷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我国可以吸收发达国家分业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规避我国分业经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大力发展投行业务等中间业务来迎合国际上混业经营趋势的需要,使我国的商业银行逐步发展成为全能型的银行。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在国外各大投行的大规模修复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力,使我国银行也能在世界金融界崭露头角。

(2)我国各项经济政策使得商业银行净利差收窄,迫使商业银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投行业务,在银行界以高端、高附加值、高利润率著称。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证券发行与交易、重组与并购和资产管理三大块。目前在国内,受分业经营的限制,商业银行无法从事证券发行与交易,但是投行业务的其他两个方面,商业银行却可以涉足。2009年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信贷的扩张,央行五次降息,使商业银行存贷款净息差大幅下降,令企业的债券融资和财务顾问需求大增,各大商业银行为之紧张。政府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给了商业银行一个以量补价的机会。然而,这也并没有完全填补上净息差收窄带来的影响,仍然无法阻止单纯依靠传统业务造成的利润下降趋势。

在净利缩窄的情势倒逼之下,银行不得不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强大的营销渠道,迅速挤占了证券公司的市场空间。因息差大幅收窄,部分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出现同比负增长,如工行、交行分别下降11.9%、9.86%,而得益于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7.69%,工行和交行2009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8%和0.3%。在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之下,投行业务的增长对银行利润起到了关键的拉升作用。

(3)我国商业银行摆脱过度依赖贷款业务,开始重视投行业务,建制日渐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从数年前就大力提倡战略转型,以改变吃息差的盈利模式。数年来各家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扩大中间业务,而投资银行作为中间业务中附加值最高的业务备受重视,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部门。2002年,工商银行率先成立投资银行部,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办投行业务的商业银行。5年多来,建行、光大、民生、浦发、兴业、中信、农行等商业银行纷纷成立投资银行部门。中银国际则是中行旗下全资附属投资银行机构。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整合资源,将投行业务的发展壮大。

(4)我国商业银行凭借其广泛的客户资源、充足的市场需求、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银团贷款和并购贷款等投行业务,支撑起了其利润增长的“半边天”。

投资银行业务是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一项新兴业务,具体包括重组并购、银团贷款安排管理、直接投资及股权私募、结构化融资顾问、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转让、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企业上市发债顾问、资产管理等。在这诸多业务中,有四个支撑利润大增的的重要业务: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银团贷款业务和并购贷款。财务顾问的业务在2009年实现了高速增长,原因就在于从银行贷款之后,企业的财务顾问等相关业务往往也会选择同一家银行。信贷总量增大,间接地扩大了财务顾问的总量。

另一个投行业务增长的重要来源就是债权的承销。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企业债券承销发行规模的较快增长,为银行这方面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2009年,各大商业银行主承销中期票据6666亿元,市场份额达90%,主承销短期融资券6024亿元,市场份额99%。商业银行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强大的营销渠道,极大地挤压了证券公司的市场空间,地方融资平台巨大的融资需求也为银行承销债券带来了机会。在2009年首批推出政府融资平台发行中期票据业务中,建行成功取得了上海、广东、甘肃政府融资平台中期票据发行项目主承销商或联席主承销商资格,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银团贷款业务也贡献了一定的投行业务收入。大型项目的单项资金需求巨大,需要通过银团方式解决,其中有不菲的牵头行费用和贷款承诺费,这些费用可以达到贷款利率的2%,甚至更高。2008年底,我国银团贷款余额为9566亿元。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协会银团委员会成员银行已筹组及正在筹组的银团贷款累计金额超过1万亿元。原来投行业务市场不大,而经过培育,现在市场比较大,以银团贷款、理财业务为例,其中有一个交易结构设计的问题,由此产生的财务顾问收入增长较快。

2009年3月份《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出台,并购贷款开闸,也成为银行尤其是大行投行业务的突破口。并购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房地产行业,前期财务杠杆运用较大的中小房地产企业,被大型房企并购重组。二是国企的整合,比如煤炭企业、钢铁业的整合都带来了并购贷款和并购财务顾问业务的需求。2010年企业的并购重组带给银行投行更多的业务机会。因为国家越来越强调主业经营,煤炭、钢铁业的整合力度会加大,78家涉及房地产的央企被要求退出房地产,央企的酒店业务也将被剥离,投行业务收入有望保持快速增长。金融危机后,中国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的事实已毋庸置疑。同时,IPO重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中国企业在赴海外上市的大军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也日益活跃。

(5)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开始高度重视投行业务的售后服务工作,定期向客户送达服务产品服务报告,并每季对客户进行回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服务方案,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投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资源。

3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迅猛发展提出的对策建议

发展投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经营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是应对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推进综合化经营、实现银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直接融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中之重。针对我国投行业务的高速发展,现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构建更加高效运转的投行业务运作平台。

以总行投资银行部为主线,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业务潜力大的分支机构开设投资银行部,通过各个分支机构,整合现有投行业务。同时围绕市场搞研发,满足需求差异,将投行业务渗透到现有营销渠道中,利用各种营销渠道提高投行业务的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2)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次贷危机在很多方面反映出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往往是系统性的,破坏力极强且不易扭转,因此要注重市场制度建设。措施主要有:加强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咨询机构的建设,对金融产品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注意控制全局风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道德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同时要与券商公平竞争,形成良好市场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挤占了券商的生存空间。近两年开始实施的经纪业务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使证券公司的客户信息完全暴露,客户资金大幅流入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对证券公司客户和资金等重要资源的掌控;同时,证券公司的债券承销业务遇到前所未有的挤压;此外,银监会允许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商业银行在资金和客户方面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对证券公司并购重组以及相关的发行、交易业务都将形成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凭借自己的各项优势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要与券商公平竞争,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为我国投行业务的整体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和券商的共同发展。

(4)立足本国资本市场,实现特色化、专业化经营,并逐步拓展发展空间,实施国际化战略。

目前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以国内市场为主,这主要受制于我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实力。但我们切不可因为实力薄弱而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应该用全球化的眼光经营我国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放眼世界。首先与进入我国资本市场的外国投资银行竞争,以新产品开发为契机,强调金融创新,突破传统业务局限,推动主体业务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从而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增长,增强投行业务的抵御风险的能力。等时机成熟些,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国门,进入国外资本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王鑫.次贷危机后中国投行路在何方[J].中国金融,2009,(11).

[2]赖嘉凌,肖梅.从核心竞争力角度看中国投资银行未来发展模式[J].金融领域,2009,18.

[3]肖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间业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38-03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一、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股份制改造促进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涉及人、财、物、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全面重组与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其内部资源配置方面,首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其次是兼顾各项业务发展的平衡;然后才是其他的一些要求。中间业务作为一种风险低、收益高,且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诸多业务中的“短板”。股改后的银行必然会在其“短板”业务上有所改进,从而促使其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据对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分行的调查,目前,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三步走”战略已基本结束。在中间业务发展上,传统银行经营理论正逐步向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现代经营观念趋于成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准确定位,在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三大支柱之一进行大力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目前建设银行已专门成立了中间业务发展部,具体负责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有效协调。同时,中间业务在人员配备、经费开支、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性,拥有中间业务职能的诸部门在中间业务管理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整体功效得到较大发挥。

(二)股份制改造使商业银行利益诉求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之前,各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经营业绩,普遍把中间业务作为吸收存款和争揽客户的一种手段,许多中间业务诸如工资、信息咨询、上门收款、零残币兑换等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就连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卡收取年费的规定,许多商业银行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性操作手段给免除了。这种现象随着银行业股份制改造的深入进行正在逐步打破。信用卡收取年费、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工资收取单位费用、零残币兑换收费等中间业务已在部分商业银行进行,其他商业银行也在跟进过程中,并且各行在中间业务收费上表现出了意志绝对的统一。尽管部分收费单位和个人对中间业务收费表示一定的反对与抵触,但在商业银行股改利益诉求压力下,正在渐次妥协。如,建设银行代收电力公司和水务公司的电费、水费,前些年代收该两种费建行都作为吸收银行存款的一种手段。

(三)业务创新少,品种单一,实用性不强的状况正在改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是品种,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品种上,目前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00余种。在一些传统的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一般性收付业务上,扩大了业务面和增加技术支持。在技术含量高、盈利较大的诸如咨询业务、现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商业银行针对市场客户细分人群加强了市场开发和营销。其他如信托租赁、信用证、各类担保、投资承诺、外汇买卖及金融衍生等外汇业务也根据地域不同适当推出。尤其是近两年,各银行业机构普遍加大了证券、基金、保险等业务的创新与推广。在营销手段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基层行多数能主动地把中间业务推广到市场中去。另外,我国多年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等市场中间业务也相应地推出货币市场投资基金、外汇理财等产品。

(四)股份制改革带来了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嬗变,给各项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通过制度性调整强行促使经营机制内生。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的是促进内在经营理念的嬗变。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通过统筹局部与全局,速度、质量与效益,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转变观念和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经营理念。

从焦作市近年来中间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也从实证方面体现到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如图一)。2003年,焦作市商业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为2614.33万元,增长3.7%。进入股份制改革后,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速加快,2004年、2005年本外币当年增幅分别达到86.64%、20.79%。增长速度分别高于2003年近80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2.股份制银行改革进展不同体现在中间业务发展的不同(如图二)。建设银行是2003年以来在焦作市诸多金融机构中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银行(其图形变化最陡),其中间业务收入总量也由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名第三增长到第一。建设银行2004年、2005年中间业务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0.20%和38.77%,分别高于全金融机构当年增速63.56和17.98个百分点。反观地方性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2002年以来,尽管中间业务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增长速度要明显低于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

3.中间业务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2005年焦作市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如图三)

如图三所示,随着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产品结构丰富、新增业务收入增加等原因,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尽管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仍居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的“龙头”地位,但银行卡业务、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快速上升。与2002年比较,2005年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结算类收入占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而银行卡收入上升了19.32个百分点。正逐步形成以结算收入、银行卡收入、收入“三足鼎立”局面。同时,担保、融资顾问、托管等新兴中间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发展的趋势与研判

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根据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到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推进加快,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的特点逐步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是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后的重要利润增长源。我们从商业银行股改后可能遇到的利益增长因素和削减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股改后短期内及长期发展趋势,并综合得出一个基本性的判断。

(一)引起中间业务增长的利益因素分析

1.内部资金争取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属于长期性因素)。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由于持股股东呈现多样化的格局,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成为一个标准的市场主体,其基础特性就是谋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市场经济主体基本利益诉求,具有长期性。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从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总体收入占经营收入比来说,中间业务收入还具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因此,内部资金要争取在股改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金融监管约束性条件逐步放松(长期趋势,但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当前西方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上升的动因有如下几个因素:全球化、金融监管放松、IT技术和竞争(Kim Hawtrey,2003)。可以说全球金融管制的放松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机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发衍生产品不断地渗透到其他金融业务。从此来看,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对外放开以后,我国金融机构要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之中,在全世界金融管制削弱的情况下,我国金融管制必然会出现逐步放松的趋势。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一国的经济金融风险会很快地传导到全世界,引起世界经济波动,从而可能导致加强金融管制,所以说世界金融管制放松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人们对中间业务需求的增长和认知度的提高(具有长期性)。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业务量偏小,企业和居民不太了解,一旦广大居民和企业体验到中间业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认知度提高后,需求就会大量增长。以个人理财为例,据有关调查显示,有88%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有79%的客户表示在接受理财服务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还有33%的客户迫切需要银行提供咨询服务等。这说明我国居民对中间业务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再如信用卡业务,在美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超过10亿张,在日本,每100人中就有150张信用卡,而我国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再者,“入世”后,我国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对国际结算及其相关中间业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些需求都将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带来机遇。

4.中间业务品种的增多为商业银行提供利润支持(具有长期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增加相应品种,相应地会增加利润。

(二)制约未来中间业务增长的因素分析

1.边际收益增长趋势递减规律(具有长期性)。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由于存在着充分竞争,经济主体的边际收益存在着递减的规律。此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也适用。即从长远发展看,中间业务收益存在着递减的规律。

2.人们对中间业务长期免费消费的惯性心理与对中间业务收费的抵制(短期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整个客户群体把商业银行免费服务视为正常服务,一旦免费服务突然变为收费服务,便遭到客户的反对和抵触。在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选择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坚持收费的银行往往导致客户和业务的流失,实施收费和按标准收费困难。各商业银行在收费软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中间业务“收费难”和“难收费”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理顺中间业务的价格、公布合理的收费标准、规范中间业务的收费管理,已成为规范和加快发展各银行中间业务的突破口。

3.外国银行进入后竞争加剧引发中间业务利润摊薄(长期因素)。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后,中间业务的竞争将非常激烈,竞争必然带来价格的下跌,引起中间业务总体利润的摊薄。

4.银行业务监管放松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尽管世界金融潮流的管制放松,但因经济、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存在,加之金融风险的传导性很快,银行业务监管放松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人们(市场)对需求的渐进性(长期性)。按需求增长的经济学分析,需求增长都具有渐进性,人们对某种产品的认可,推介尽管很重要,但人们(或市场)接纳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6.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的制约。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经营管理水平,还是业务品种,抑或是人才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收益与风险是始终相伴随的,中间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发中间业务时,会顾及其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等,因此,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非常重要。中间业务有的部分是表外业务,所以出现的风险有时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的反映,如担保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而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普遍存在着风险识别差、风险管理弱等问题。受风险约束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发中间业务新品短期内影响较大。

(三)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趋势的研判

根据上述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对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函数表达式:

y=f(x1,x2,x3,x4,x5)

y――中间业务收入增长,X1――消费需求增长,X2――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品种增加,X3――金融监管放松,X4――银行业中间业务竞争引发利润摊薄,X5――人们日常对中间业务免费消费的心理惯性。

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方程:

Lny=a+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

根据上述方程,我们可以模拟如下的增长图形:

在加入WTO后初期的若干年内将是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时期(其前提是世界经济或金融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或动荡)。随着股改以各项政策性利好而逐步被市场所消化,以及原本没有收费性项目重新计费等完结,银行中间业务增长将出现增势趋缓的发展趋势。最后,在各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整体博弈的结果下,将保持市场各方均满意的一个增长结果。

三、结论

第12篇

作者:井辉 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一、金融证券化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市场上出现了金融证券化趋势,即直接金融的发展快于间接金融的发展,以直接金融为主的证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到了90年代,金融的证券化、自由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显著的发展趋势,并开始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金融市场的格局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出现了金融证券化趋势。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证券融资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的间接金融方式逐渐让位于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方式。以日本为例,在60年代,日本企业的资金筹措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靠发行证券筹措资金占筹资总额不足20%。但到了1987年,发行证券筹措资金所占的比例已上升到44%;同时,居民储蓄和消费也出现了证券化的倾向,资产证券化和投机基金证券的地位日益上升。到了近十年,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的证券化更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目前证券融资占国际融资总额的80%左右;银行借贷所占的比例由80年代前半期的60%减少到目前的20%左右。相应地,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整个金融市场正在向证券市场转移。以美国为例,在企业为实际投资(Physicalinvestment)而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通过银行贷款融资和通过债券发行融资所占的比例在20世纪最后3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表1可以看出银行在企业融资中所起的作用相对弱化。(表略)金融市场证券化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其迅速发展必将对以间接金融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产生极大的挑战。也必将对即将加入WTO的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产生不可避免的冲击。

二、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问题

传统的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信贷业务,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它在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担任了中介人的角色。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资金融通不是直接进行的,双方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信用关系。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一种重要的资金融通方式。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在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推动下,促使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直接金融方式的兴起,证券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原来的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资金融通的间接方式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金融市场充分发达的情况下,一方面客户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通自己所需要的资金,减少对银行的依赖;这样的金融方式不仅有利于信息的搜集和处理,从而节约中间交易费用,而且风险承担能力较强,融资方式也较为灵活;同时企业还可以借此调整治理结构,不再仅仅依靠银行借款,银行借款只是作为调整企业资本结构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资金所有者可以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证券市场。一般说来,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比银行存款利率更高的资金回报率,而且资金的变现能力比较强,可以随时根据自己需要加以调整。所有这些证券化行为都带来了金融市场更高的运行效率,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到市场运行中去,满足市场对社会闲置资金的需求。二是在市场充分发达的情况下,政府机构也可以通过财政部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国债进行融资。这样,商业银行的业务量就会急剧下降,导致业务萎缩。而在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主要由存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和外汇市场组成,但除了存贷市场外,其他市场都很小。而且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各个市场彼此相互隔离。金融资产和金融业务集中于存贷款市场,并且主要集中于四个国有商业银行,它们的金融资产占到全部金融资产的大约70%,并占有60%以上的存贷款市场份额。但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证券化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各国银行业正在进行金融改革和创新,向现代商业银行体制转变,传统的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

三、对策与出路

面对金融市场的证券化冲击,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急剧下降。要想在发展与竞争中保持不败,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金融创新,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出路之一:商业银行业务的综合化。即商业银行应积极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中脱离出来,涉足到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等领域,实行合业经营,这样可以防止商业银行的业务萎缩。这是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如1997年日本公布了《金融体制改革规划方案》,规划在五年内撤销对金融业的分业经营限制等条例;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方案》,标志着美国实行了大半个世纪的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结束。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也已经由分业经营过渡到合业经营,而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严格限定银行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既限制了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发展,又阻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这种金融体制已不适应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跟不上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必须对现行的银行体制进行改革,加强立法建设,进行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出路之二: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业务转化。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是依据各自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中的不同功能划分的。随着资产证券化、融资证券化的比重不断提高,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上升。与商业银行相比,作为直接融资工具的投资银行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传统商业银行要向深入发展,必须涉足于直接金融领域,向投资银行业务转化。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兼并重组层出不穷,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又一突出特征。有关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是进入20世纪以来总体并购额最高,单个并购额最高,跨国并购额最高的一年。到1999年12月31日,当年全球宣布的企业并购交易额达3.3万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了30%。在企业的兼并重组中,投资银行在为企业充当收购策划、财务顾问、为企业的收购筹措资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企业兼并重组迅速增多、风险投资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推动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国有企业改组过程中众多企业的兼并重组、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的改制等对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更由于这些企业本身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业务领域转化更有其必要性。因此,政府应该积极通过立法调整,促使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使它们涉足到投资银行业务领域,迎接世界金融业发展的挑战。出路之三:发展电子银行,开展网络服务。随着“新经济”的出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因特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的推广。商业活动中的支付方式也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走向“网络之路”,发展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必将带动整个商业体系中交易支付方式的变化。企业之间(B-to-B)、企业与消费者之间(B-to-C)的交易方式正在向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网络进行结算。这也必然带动电子银行的发展。银行机构作为交易支付的中介,应积极发展网上服务业务,沟通交易双方,建立电子银行,进行技术创新。这也是未来银行发展的方向之一。传统的商业银行应在原有信贷业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电子业务体系,向电子银行过渡,突破传统业务的限制,建立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的银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