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04 17:08:02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

第1篇

1.“净值型”产品

目前大部分理财产品都为“预期收益型”,产品说明书中即列明了预期收益率。尽管说明书中必须载明“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的警示标语,但从实践来看,较少有银行的理财产品不能按预期最高收益率兑付收益,而本金损失的案例更是凤毛麟角、一旦出现就可能演化成银行巨大的声誉危机。

随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将与存款同质化,市场吸引力将会下降。而“净值型”产品更符合资产管理的本质要求和监管部门的对于理财业务“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四项基本要求。“净值型”产品能够强化银行和投资人双方“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认识,能够通过投资于标准化资产实现公允估值,并能够以银行的资产管理行为而非利差作为收费的基础,因而“净值型”产品虽然目前在市场上占比较低,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2.标准化融资渠道

非标资产的全名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标准化的融资渠道,如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等,均是在一种相对明确、规范与公平的机制保护下进行的投融资过程,非标产品则是绕过银行或债券审批管理部门,通过某个非标准化的载体(如信托计划等),从而将投融资双方衔接起来。目前标准化融资渠道已经成为当前理财产品的必然发展趋势。

3.“资产池”运作

资金池模式的运作方式是银行建立一个“资产池”,银行采购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债券、信贷资产等,将其虚拟地置入一个池子内。同时银行对应地建立一个“资金池”,把客户募集的资金放入该池中对接采购来的资产。“资金池”的运作模式就是银行将多款理财产品所募集到的资金归集到同一个“资金池”中集合运作,并将“资金池”中的资金投入到多个投资对象所组成的“资产包”中。因此,在这种运作模式之下,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到自己所投入的资金究竟对应了哪一项投资资产。而目前绝大多数银行都不对资产池中各品种投资比例进行披露,资金池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已经成为这一模式的最大隐患。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改善对策

1.细分目标群体,通过差异化服务模式,尽量满足顾客多层次需求

基于现代金融背景,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细分客户理念引入银行内部,对客户管理系统予以健全与完善,充分利用银行本身所具有的客户资源,细分客户,以此将贴切、合理的理财服务提供给各文化背景、消费心理及社会阶层的客户。比如,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较高收入的客户,应该在客户风险承受范围前提下,将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提供给客户,对于具有较低风险承受能力、收入相对比较稳定的客户,应该为其介绍保本型或者收益固定的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相对较低,也有可能亏损本金,因此投资者在购买时,最好是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利用部分投资资金进行投资,分散风险。

2.加强创建与整合营销渠道,创先与变革银行营销方式

不断强化我国银行直接营销(比如:物理网点)与间接营销(比如: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等)的整理与构建,对向顾客转移金融产品极为有利,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理财产品并不仅仅是单纯、简单推销,是努力创建可以与竞争对手抗衡与竞争的自主品牌,营销观念的转变,必须转变银行产品推销至将银行有效解决方案提供给客户的层面,应该将优势顾客当作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投资者在购买挂钩类理财产品前,应该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标的市场挂钩的产品。

3.制定有效产品创新策略,提高品牌效应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对服务予以不断改进,对产品予以不断创新,以此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市场需求,而且还要保证银行内部观念更新速度快于市场,商业银行所设计的产品或服务应该多于顾客需求。银行应该对市场形成敏锐洞察力,而且还要对国内、国际金融发展形成精准的预测能力,对市场变化趋势与客户潜在需求进行分析,将适销对路服务或者产品创造出来。加理财产品销售可以扩大我分行销售费收入和管理费收入,随着房地产市场变化、第三方合作终止、服务收费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全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面临严峻的挑战,有必要找寻中收业务转型的替代性产品。理财产品要作为重点产品,成为拉动中收增长的火车头,打造成为中收新的增长点。

第2篇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业务 发展趋势

个人理财(Financial Planning)是指由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顾客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财产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施行的过程。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对理财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步伐,未来几年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将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一、个人理财市场环境的优化将推动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1.外资金融机构大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将促使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实现质的飞跃。外资银行于2006年12月31日开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从国际经验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将是中外银行争夺的焦点。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而中资银行拥有庞大的存量客户群体和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入了解。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国内金融机构将加大对个人理财业务软硬件建设的力度,个人理财业务将从咨询建议上升到实质性的规划和操作层面,实现个人理财服务质的飞跃。

2.投资市场环境的改善将扩大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空间。股权分置改革和证券业务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股市的结构性缺陷,扭转了股市长期低迷的局面。与此同时政府大力规范房地产市场,抑制楼市炒风。在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制度改革方面,在稳健中有加速的趋势。这些政策和举措使得投资渠道、投资产品和规模相应扩张,极大地增强居民个人理财的愿望和参与程度。

3.混业经营趋势的不断强化将从体制上推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2005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2005年9月29日,银监会正式公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使我国金融业务混业经营的趋势进一步明朗,预示着我国金融市场格局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后,国际金融混业的模式从外部波及我国,金融混业经营将从体制上大大地促进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国内商业银行及时适应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的转变

1.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平台向综合理财业务平台转变。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范围逐步拓宽,品种逐步丰富,除向客户提供传统的银行业务外,国内银行已经逐步向着为客户提供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甚至黄金买卖等金融服务,各类支付结算业务以及理财规划服务等金融产品综合服务平台的方向转变,客户可以从银行获得一揽子金融服务。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后,国内银行将充分依托渠道优势,进一步深化与同业合作,整合服务资源,搭建完整、统一的个人理财综合业务平台,为个人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2.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银行个人理财服务渠道未来的发展将不受营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提供24小时的银行服务,传统的分支网点数量比重逐年下降。客户对银行服务渠道的选择日益向安全、快捷、方便等方面发展,个人理财网络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随时、随地可进行个人理财服务的立体网络。自助服务、电话银行服务、网络服务将进一步整合服务系统平台,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个人客户提供 3A(Anytime、Anywhere、Anyway)理财服务。

3.从同质化服务向品牌化服务转变。作为金融业竞争发展新趋势的金融品牌竞争,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深入,各家商业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品牌。个人理财面对的是广大个人客户,因此,个人理财品牌将进一步体现出个性化、情感化、人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银行服务的准确定位、文化内涵。个人理财品牌一旦在用户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就会大大提高金融品牌的附加值和银行的商誉。

4.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重点优质客户。因此,商业银行将逐步对客户服务实行分流,低端客户主要使用电话、网络、自助设备等自助服务,而高端客户则主要通过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服务。个人客户经理制正以其服务的全面性、主动性及人性化特点,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吸引黄金客户的重要服务手段。

5.从无偿服务逐步向收费服务转变。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会发生一定的成本。银行作为企业,依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合理地收取费用,为投资者带来回报,是无可非议的,也将进一步体现银行服务的价值。从客户角度来讲,付出费用就要获取相应价值的服务甚至超值服务;从银行角度来看,既然实行了收费机制,就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

个人理财业务是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金融创新而诞生的。人民群众日益殷实的小康生活,为个人理财业务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个人理财业务已逐渐成为国内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凭借银行服务网络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呈现组合化、品牌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国内商业银行将加大创新力度,完善个人理财服务体系,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 彦: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和趋势[J].大众商务,2009,(2)

[2]刘素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J].消费导刊,2008,(9)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趋势

银行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战略的集中体现,已成为商业银行提供差异化零距离服务的主要途径,成为打造知名品牌的主要工具,成为创造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动力。国际经验充分表明,随着商业银行业务重心向零售业务的转移,零售业务在银行的利润来源中已经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深入,如何进一步加速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界的现实课题。

1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零售业务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上升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外银行零售业务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大中小商业银行,无论全国性银行还是地区性银行,无论分业性银行还是混业性银行,没有一家商业银行不开展零售业务。比如美国的银行业,其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也表现得相当突出。如美国花旗银行2004年的利润中就有72%来自于零售业务,汇丰银行2004年税前利润中个人业务利润占比为40%,美洲银行占比为41%。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近年刚刚兴起,零售银行、个人业务、贵宾理财、私人银行、零售经纪人、流程再造等新概念、新词汇正不断被人们大量引用,信用卡、汽车贷款等发展多年的老产品也被赋予更多的新意,网点柜台、ATM、电话等服务渠道的作用也在发生重大变革。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仅占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25%左右。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以下特征:

(1)零售客户的数量众多,总体业务量巨大,但对客户缺乏分类。四大商业银行几乎每家在国内都有1亿以上的客户,每天都有超过千万笔的个人业务。同数百万的法人客户的业务量相比,它的业务量是非常巨大的。一般来说,每个客户享受的任何服务都是一样的。当然,从道德层面来看,对客户的服务应该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客户,他对服务的需求和产品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视同仁、一模一样为不同的客户服务,就无法让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真正满意。如果对客户进行分析,细分客户市场,通过一些渠道的改革,进行低成本、集约化服务,为客户提供有差异的服务,才能保证零售业务完成巨额的业务量、满足庞大客户的需求。

(2)零售客户尚未形成规模经济,仅有较小的单体贡献。相对公司和机构客户,个人客户的数量大、单体贡献小,所以它需要规模经济,达到了一定的量才有收益。零售业务不能向批发业务一样计算单笔业务收入,一笔笔地计算盈利水平,应该对利润贡献大的群体进行分析。根据客户的贡献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市场来做经营发展的规划和重点,来提高整体的盈利水平。

(3)零售业务各自为战,忽视流程观念。国内商业银行不太重视流程。它的业务常常是按照部门来分割,所有的零售业务都被分离。例如,客户一般都有某一银行的几张卡(如:贷记卡、国际卡、准信用卡),这几张卡在不同时候刷卡之后,就会收到好几张对账单。这既浪费成本,又会给客户造成不好的印象。试想,当一个客户收到三四张对账单,他会觉得这个银行的服务很好吗?这样对客户就不大容易提供全面的、一站式的服务,客户的服务需求就得不到一个及时的、便捷的满足。但如果在整合方面做得好的话,就能提供不可估量的竞争优势。

(4)单渠道经营为主,尚未全面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渠道是银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要素。简单地说,从单渠道到多渠道,就是从现金交易到转账交易,从柜台服务到离柜服务,从人人对话到人机对话。离柜业务,它跳开了渠道的前台的过程,没有纸质凭证,直接同网络或者主机联系进入到中后台,一下子就办完业务了。国外的商业银行对渠道的成本都做了非常多的研究。渠道中的物理网点的成本很高,它包括不同的区位、价格、规模,而且标准也不同。离柜渠道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从目前渠道反映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离柜交易量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逐年缓慢上升。而电子银行是未来竞争中的一个利器。国内较大的商业银行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地在电子银行方面享有优势,占到百分之三十至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西方的商业银行到我国来,不可能在物理渠道方面投资这么多,因为这样的投资成本非常高昂,但是它会运用电子银行这样的方式。如果国内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优势能得到巩固和发展,就能把客户囊括到电子银行的服务中去,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5)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单一、服务单一。存款成为客户的一个主要选择,而国债、基金的占比却比较小。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呢?主要是对客户的宣传、服务不够,包括柜台和其他渠道的,如电子银行渠道方面。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引导方向也有问题。长期以来,商业银行都以存款为主导,尽管这个口号近年已逐渐改变,但是这在一代人的情结中非常难改变。商业银行一方面是垒存款,一方面是垒贷款,两头都在往上垒。如果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缩,资金的价格将不断趋低,存款的收益也将越来越低。

2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占领先机,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能,全面推进零售业务的升级。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营销观念。零售业务具有客户数量多、风险低、业务分散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规避系统性风险。如果经营得当,零售业务将是一种常青树业务,可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而且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高、业务成本低、风险低,因而必将成为持续发展的主要盈利业务之一。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零售业务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时转换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真正把零售业务当作主要业务来抓,将信贷投放由支持生产为主转变为支持生产与消费并重,把服务对象由企业为主转变为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并重,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科学设计零售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使零售业务朝着健康、高效的轨道发展。

(2)做好市场细分和品牌的规划,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要重点关注潜力客户群。潜力客户主要是在校大学生、青年职业人员等一些有较强增长潜力的客户。这些年轻人都会用电脑,他们对应的品牌是电子产品,应该作为电子银行重点发展的一类客户群,对他们的品牌规划将来应该成为代表科技与时尚、充满进取精神的象征。而中高端客户对应的品牌是理财产品,要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的待遇和综合的理财服务,成为代表成功与财富、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个人理财的品牌。对非常富有的客户和最高端的客户,要为他们提供高层次的尊贵理财服务,包括尝试着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各种资产管理、财产信托、税务咨询等服务。总的来说,对不同的客户要有不同的经营策略。因为优质的客户,能提高银行服务的效率,也能给银行带来很高的收益,同时还能够降低银行成本。只有真正树立起客户导向的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核心提升客户服务,才能催动零售业务的发展壮大。

(3)加强零售业务产品研究和开发,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经验表明,凡是在单一银行使用的金融产品越多的客户,其对该银行的忠诚度就越高。商业银行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及时完善零售产品研发体系,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创新机制,不断挖掘新的赢利机会和业务增长点,强化产品创新形成的持续市场竞争力。一是改进现有服务品种,完善功能,使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以银行卡为载体,借助多功能银行卡对已有的零售业务品种、功能进行整合、完善;二是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以赢得客户的信赖和长期的支持。在研究竞争对手及国际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产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本行实际,积极开发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此外,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重视打造品牌,努力推出能代表各行特色的“精品业务”,树立安全、稳健、优质的名牌形象,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获得真正忠实的客户群。

(4)整合业务流程,大力发展电子银行,提高多渠道服务能力。从国外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设施来看,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大有取代传统银行分支机构之势,银行已经大大改变了以往以机构网点为中心的个人服务形态,不仅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理等限制的一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全天候服务,而且大大降低了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自身的竞争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但是这种渠道结构和同业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的客户还没有实现渠道迁移,电子银行业务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如美州银行2004年全年电子银行(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交易笔数为21.6亿,而营业网点交易笔数为10亿,仅占全部交易笔数的31.6%,远低于国内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也应尽快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全面发展,加快促进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及电子银行业务的整合营销,着力发展个人网上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更高更安全的网上银行服务,从而不断降低业务成本,分流柜台压力,将电子银行渠道发展成为与营业网点同等重要的服务渠道,真正为个人优质客户提供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服务。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间业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38-03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一、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股份制改造促进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涉及人、财、物、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全面重组与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其内部资源配置方面,首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其次是兼顾各项业务发展的平衡;然后才是其他的一些要求。中间业务作为一种风险低、收益高,且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诸多业务中的“短板”。股改后的银行必然会在其“短板”业务上有所改进,从而促使其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据对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分行的调查,目前,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三步走”战略已基本结束。在中间业务发展上,传统银行经营理论正逐步向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现代经营观念趋于成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准确定位,在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三大支柱之一进行大力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目前建设银行已专门成立了中间业务发展部,具体负责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有效协调。同时,中间业务在人员配备、经费开支、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性,拥有中间业务职能的诸部门在中间业务管理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整体功效得到较大发挥。

(二)股份制改造使商业银行利益诉求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之前,各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经营业绩,普遍把中间业务作为吸收存款和争揽客户的一种手段,许多中间业务诸如工资、信息咨询、上门收款、零残币兑换等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就连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卡收取年费的规定,许多商业银行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性操作手段给免除了。这种现象随着银行业股份制改造的深入进行正在逐步打破。信用卡收取年费、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工资收取单位费用、零残币兑换收费等中间业务已在部分商业银行进行,其他商业银行也在跟进过程中,并且各行在中间业务收费上表现出了意志绝对的统一。尽管部分收费单位和个人对中间业务收费表示一定的反对与抵触,但在商业银行股改利益诉求压力下,正在渐次妥协。如,建设银行代收电力公司和水务公司的电费、水费,前些年代收该两种费建行都作为吸收银行存款的一种手段。

(三)业务创新少,品种单一,实用性不强的状况正在改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是品种,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品种上,目前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00余种。在一些传统的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一般性收付业务上,扩大了业务面和增加技术支持。在技术含量高、盈利较大的诸如咨询业务、现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商业银行针对市场客户细分人群加强了市场开发和营销。其他如信托租赁、信用证、各类担保、投资承诺、外汇买卖及金融衍生等外汇业务也根据地域不同适当推出。尤其是近两年,各银行业机构普遍加大了证券、基金、保险等业务的创新与推广。在营销手段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基层行多数能主动地把中间业务推广到市场中去。另外,我国多年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等市场中间业务也相应地推出货币市场投资基金、外汇理财等产品。

(四)股份制改革带来了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嬗变,给各项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通过制度性调整强行促使经营机制内生。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的是促进内在经营理念的嬗变。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通过统筹局部与全局,速度、质量与效益,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转变观念和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经营理念。

从焦作市近年来中间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也从实证方面体现到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如图一)。2003年,焦作市商业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为2614.33万元,增长3.7%。进入股份制改革后,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速加快,2004年、2005年本外币当年增幅分别达到86.64%、20.79%。增长速度分别高于2003年近80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2.股份制银行改革进展不同体现在中间业务发展的不同(如图二)。建设银行是2003年以来在焦作市诸多金融机构中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银行(其图形变化最陡),其中间业务收入总量也由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名第三增长到第一。建设银行2004年、2005年中间业务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0.20%和38.77%,分别高于全金融机构当年增速63.56和17.98个百分点。反观地方性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2002年以来,尽管中间业务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增长速度要明显低于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

3.中间业务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2005年焦作市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如图三)

如图三所示,随着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产品结构丰富、新增业务收入增加等原因,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尽管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仍居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的“龙头”地位,但银行卡业务、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快速上升。与2002年比较,2005年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结算类收入占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而银行卡收入上升了19.32个百分点。正逐步形成以结算收入、银行卡收入、收入“三足鼎立”局面。同时,担保、融资顾问、托管等新兴中间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发展的趋势与研判

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根据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到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推进加快,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的特点逐步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是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后的重要利润增长源。我们从商业银行股改后可能遇到的利益增长因素和削减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股改后短期内及长期发展趋势,并综合得出一个基本性的判断。

(一)引起中间业务增长的利益因素分析

1.内部资金争取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属于长期性因素)。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由于持股股东呈现多样化的格局,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成为一个标准的市场主体,其基础特性就是谋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市场经济主体基本利益诉求,具有长期性。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从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总体收入占经营收入比来说,中间业务收入还具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因此,内部资金要争取在股改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金融监管约束性条件逐步放松(长期趋势,但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当前西方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上升的动因有如下几个因素:全球化、金融监管放松、IT技术和竞争(Kim Hawtrey,2003)。可以说全球金融管制的放松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机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发衍生产品不断地渗透到其他金融业务。从此来看,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对外放开以后,我国金融机构要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之中,在全世界金融管制削弱的情况下,我国金融管制必然会出现逐步放松的趋势。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之后,一国的经济金融风险会很快地传导到全世界,引起世界经济波动,从而可能导致加强金融管制,所以说世界金融管制放松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人们对中间业务需求的增长和认知度的提高(具有长期性)。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只是在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业务量偏小,企业和居民不太了解,一旦广大居民和企业体验到中间业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认知度提高后,需求就会大量增长。以个人理财为例,据有关调查显示,有88%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有79%的客户表示在接受理财服务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还有33%的客户迫切需要银行提供咨询服务等。这说明我国居民对中间业务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再如信用卡业务,在美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超过10亿张,在日本,每100人中就有150张信用卡,而我国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再者,“入世”后,我国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越来越多,他们对国际结算及其相关中间业务的需求也逐渐增大。这些需求都将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带来机遇。

4.中间业务品种的增多为商业银行提供利润支持(具有长期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增加相应品种,相应地会增加利润。

(二)制约未来中间业务增长的因素分析

1.边际收益增长趋势递减规律(具有长期性)。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由于存在着充分竞争,经济主体的边际收益存在着递减的规律。此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也适用。即从长远发展看,中间业务收益存在着递减的规律。

2.人们对中间业务长期免费消费的惯性心理与对中间业务收费的抵制(短期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整个客户群体把商业银行免费服务视为正常服务,一旦免费服务突然变为收费服务,便遭到客户的反对和抵触。在金融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选择度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坚持收费的银行往往导致客户和业务的流失,实施收费和按标准收费困难。各商业银行在收费软约束机制的情况下,中间业务“收费难”和“难收费”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理顺中间业务的价格、公布合理的收费标准、规范中间业务的收费管理,已成为规范和加快发展各银行中间业务的突破口。

3.外国银行进入后竞争加剧引发中间业务利润摊薄(长期因素)。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后,中间业务的竞争将非常激烈,竞争必然带来价格的下跌,引起中间业务总体利润的摊薄。

4.银行业务监管放松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尽管世界金融潮流的管制放松,但因经济、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存在,加之金融风险的传导性很快,银行业务监管放松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人们(市场)对需求的渐进性(长期性)。按需求增长的经济学分析,需求增长都具有渐进性,人们对某种产品的认可,推介尽管很重要,但人们(或市场)接纳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6.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的制约。与国外相比,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经营管理水平,还是业务品种,抑或是人才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相对于资产负债业务而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较低,但收益与风险是始终相伴随的,中间业务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发中间业务时,会顾及其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等,因此,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非常重要。中间业务有的部分是表外业务,所以出现的风险有时不能及时地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的反映,如担保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而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普遍存在着风险识别差、风险管理弱等问题。受风险约束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开发中间业务新品短期内影响较大。

(三)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趋势的研判

根据上述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对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函数表达式:

y=f(x1,x2,x3,x4,x5)

y――中间业务收入增长,X1――消费需求增长,X2――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品种增加,X3――金融监管放松,X4――银行业中间业务竞争引发利润摊薄,X5――人们日常对中间业务免费消费的心理惯性。

两边取自然对数可得方程:

Lny=a+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

根据上述方程,我们可以模拟如下的增长图形:

在加入WTO后初期的若干年内将是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时期(其前提是世界经济或金融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或动荡)。随着股改以各项政策性利好而逐步被市场所消化,以及原本没有收费性项目重新计费等完结,银行中间业务增长将出现增势趋缓的发展趋势。最后,在各项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的整体博弈的结果下,将保持市场各方均满意的一个增长结果。

三、结论

第5篇

关键词:收入结构 非利息收入 外包 混业经营 借鉴意义

中美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概况

(一)我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概况

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组成结构,从其构成要素来讲,主要有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净利息收入,二是非利息收入。而对于净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存贷款利息收入、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包括同业拆借和存款准备金利息)、债券投资利息相关收入。其中存贷款利息收入在中国而言是占有最大比例的,就我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来说,其存贷款利息差甚至达到收入结构50%以上。利息收入结构中同业往来利息收入,其同业拆借和存款准备金利息包括在内,对于上述两家商业银行而言,占有比例很小,一般在4%-6%之间。第三部分债券投资利息相关收入平均大概为30%,由此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中存贷款利息收入占据大部分比例,这点体现出现有银行对于存贷款利息差的极大依赖性。

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中的非利息收入结构板块,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中间业务收入、投资损益、未列入前两项的其他非利息收入。上述我国两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在6%左右。通过对我国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析,其平均非利息收入分布中手续费和汇兑损益等简易类业务收入占有非利息收入的一半以上,属于非利息收入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投资损益占有比重最少,一般不超过非利息收入结构的3%。近10年以来,中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日俱增(见图1)。

(二)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概况

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结构占有较大比例(见图2),其收入来源种类十分丰富,这主要是大多数发达欧美国家商业银行业务种类多样化的原因。

从广义上讲,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及净利息收益收入结构大致是均衡发展的。非利息收入结构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非利息收入结构所占比重,呈现资产规模效应。从静态视角分析,非利息收入占收入结构较高比重,呈现资产规模效应,这体现出非利息收入结构在美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中的重要性。如果从美国银行资产规模这个角度来看,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规模一般大于10亿美元及以上,其非利息收入占银行收入结构的比例较大,甚至占据一半;而对于小于10亿美元资产规模的中小型银行而言,非利息收入大概只占20%左右。这表现出银行资产规模与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正相关性,可归为规模经济效应的结果。第二,非利息收入来源多元化、业务多样化。按照FDIC(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分类, 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又大体上分为四大类:“一是信托业务收入, 二是存款账户服务收入, 三是交易账户损益, 四是附加非利息收入”。因此业务多样性的空间范畴决定了其在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银行对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确保非利息收入的适度性发展

随着当今金融体系中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的概念不断深化,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发展主流趋势。这是由于国际银行间国别区域化逐步淡化,存贷款利息差继续下降,导致全球性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这都意味着当今商业银行必须重组收入结构,对非利息收入比例适度性调整,达到其保持并提高银行收入和增强其抗风险的能力的目的。

(二) 未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借鉴

随着我国市场利率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先前由于受到特殊国家政策保护的存贷款利息差将逐渐减小。根据上文分析可知,现有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中存贷款利息差占有重要比例,此收入来源的减少将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发展新业务来增加收入。具体来讲,可以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扩大业务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产品也必不可少,甚至提高管理效率等一切增强银行商业效益的方法。此类方法归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展也将成为其为提高收入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 银行风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应当处在一个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增强非利息收入业务过程中,要建立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将整个非利息收入业务都囊括在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一方面要确保其风险控制,提高非利息收入风险管制的安全和有效性控制;另一方面确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这才是长久发展之道。因此,国家要为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相应监管,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我国银行业当前收入结构面临危机及非利息收入的未来趋势

(一) 我国银行业收入结构所面临危机

在2010年美洲银行年报中,盈利能力指标(Performance ratios)的资产回报率(Return on average assets,excluding goodwill impairment charges)为0.42%,而相对应的建设银行资产回报率为1.32%,看起来貌似建设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要高很多,然而造成这么大差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中存贷款利差占了太大比重,若是去除这部分巨大利差带来的收入,我国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将远远低于1.32%这个数据。随着我国利率未来不断走低的趋势,以及存贷款利率差异的不断缩小,要想继续维持并增大银行收益,就得从增加非利息收入这个角度思考。

说起收入结构,也不得不说起利率,商业银行的核心定价因素。虽然我国开始逐步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但是目前我国利率还是受到严格的控制与监管,当今利率结构还存在一定失衡。这表明我国当下在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节时还不能通过对利率的调整而达到目标。当前我国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管制主要是“上下限管制”,这是对原有固定利率上升到浮动利率的重要改进,不过这项改进还没有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息差产生重大影响,因为其上下限管制是以“缩小最小利率波动范围”为目的,这样便依旧保持了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巨大利润空间。在此利率环境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竞争环境,这与当前国际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是背道而驰的。

(二)我国银行业未来非利息收入结构发展趋势

正如上述所提到,我国商业银行要想维持并增大营业收入不得不从非利息收入这个角度出发,将通过传统存贷业务获取利差的经营模式推进发展成非利息收入的经营模式的方式。

对比各时期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到90年代末期,美国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从75%下降到60%,相同时期的非利息收入也发展迅速,达到40%以上,较国内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高出25个百分点,美国银行业整体收入水平就在非利息收入的巨大支撑下得到极大的提升。不难看出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空间必定受到了其他替代融资方式的挤兑,其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会抛弃死守传统业务的战术,而转向新领域,发展丰富非利息收入的相关业务,如投资银行业务或其他金融领域,这才能顺应当前经济局势而在全球化竞争的趋势下凸显出比较优势。

第一个必须提到的是银行业务“外包”趋势。目前,银行业务外包是指银行将内部工作通过契约形式外包给他人完成,这是银行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的重要工具,也是银行主动转变策略、实现内部价值的有效手段。随着银行业的收入来源中“挑大梁”的存贷款利差逐步缩小,银行从减小成本的角度,减少其现有分支行,但是并不意味着放弃这片地区的银行业务。它目的在于将现有简易、存贷款金额较小的部分外包给其他机构。而如今也有部分银行在“信用卡销售、邮寄卡片、后台处理、催收、理财业务宣传、市场开拓、客户接洽、贷前调查、贷后检查”等业务方面出现了外包的趋势,新华社报道哈尔滨的光大银行出现“无柜台”情况。由此看出,外包不仅是一条降低成本的捷径,更重要的是银行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关系导向的转折点,它意味着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核心竞争力提高。

第二是商业盈利模式结构调整,形成发展非利息收入为主,利息收入为辅的结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将进行收入结构调整,突出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重要地位,重点可以在投资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基金和信托业创新产品上加快步伐,挖掘闲置资产等内部资源的创收潜力进而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往更长远的方向来看,会从体制、机制和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非利息收入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发展演变。

第三是混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目前全球经济化大趋势之下,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已经不能像以前一般安然自得而获得丰厚利润,从前传统简易地占据金融产业链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经济。长久以来,资本市场的发展由直接融资向间接融资的转化 ,是具有“脱媒化”的趋势。从现实角度来看,脱媒并不是坏事,因为当前银行的角色已经随着金融系统的重组发展而发生演变。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资本市场将越来越具扛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它能提供给银行的业务已将必定是多样性,而且资本市场越发达,银行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越广,对于我国金融系统的发展将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结论

综上,非利息收入业务在我国的发展不仅仅是调整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的综合发展竞争力,推进我国银行向世界性大银行发展的进程。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竞争力意味着拥有更丰足的资源,最终将增强我国金融系统的实力,达到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Tom Orlik.净利差收窄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华尔街日报,2012(6)

2.金天.中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比较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第6篇

2015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拉开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序幕,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的主力军自然首当其冲。2015年,交通银行的首次试水拉开了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序幕。2016年,国家陆续出台的《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加快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各国有商业银行跃跃欲试,混合所有制改革迫在眉睫。

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除了外在的各方面压力,还有来自银行自身的内部问题。据统计,银行业的市场空间已经趋于饱和,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极大挑战,而盈利能力是决定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杜邦分析法是分析企业、上市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的常用方法,本文在经过一定的改进后,找到了更加适合于金融机构的分析模式,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分析提供了借鉴。

一、杜邦分析模型概述

(一)杜邦分析模型的基本原理。杜邦分析模型是?牟莆窠嵌瘸龇⒗雌兰燮笠导ㄐУ囊恢志?典方法。它通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逐层分解,综合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经营者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净资产收益率是杜邦分析模型的核心,它反映了所有者投入资金后的盈利能力,以及企业在投资、融资、资产及业务等方面的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进一步拆分为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所有资本的盈利能力;权益乘数则反映了企业利用财务杠杆程度的高低。资产收益率再分解为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反映了资产的周转程度,即资产在企业中是否充分利用及有效运转。销售净利率反映了每单位的销售收入为企业带来多少净利润。图1为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的分解图。

(二)建立商业银行的杜邦分析模型。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一般用于企业或上市公司等非金融机构的财务分析。鉴于商业银行在经营环境、盈利模式及财务特性等方面有别于非金融机构,所以利用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来分析和研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不恰当的。传统的杜邦分析模型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核心,因此,本文沿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分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独特的盈利模式,调整了资产收益率中的各项指标,以构建适合商业银行的杜邦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

二、案例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2005年10月28日,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7日,成功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日挂牌上市。经过持续努力和稳健发展,工商银行已经迈入世界领先大银行行列,拥有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5年工商银行获评《欧洲货币》“全球新兴市场最佳银行”,连续三年位列《银行家》全球1 000家大银行和美国《福布斯》全球企业2 000强榜首。良好的经营业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标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随着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激烈,工商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盈利能力是否也受到了影响?本文选取工商银行近十年(2006―2015年)的数据,以改进后的杜邦分析法为理论基础,分析其盈利能力,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盈利模式分析。

1.资产收益率。又称资产回报率或资产报酬率,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利用资产创造的利润越多,整个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研究期间内,工商银行资产收益率的前三项加总指标即净利息收益率、中间业务收益率和其他非利息收益率均呈总体上升的态势,但净利息收益率在2014年和2015年出现明显回落。作差的三项指标基本保持稳定,但营业支出/资产总额在2014年和2015年呈现上升的态势。根据商业银行杜邦分析模型的计算关系,这两项指标的异常变化导致了工商银行资产收益率的下降。由此可见,工商银行对资金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业务发展较为稳定,但收益能力有下降的趋势。如表1所示。

2.权益乘数。权益乘数表示资产总额相对于股东权益的倍数,权益乘数越大表示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越小,企业负债程度越高。但商业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由上页图2可知,工商银行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利息收入,即依靠客户存款,客户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盈利关键,商业银行只需支付很少的资金成本,便可吸收存款,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放贷,进而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在商业银行里表现为负债。从上页表2权益乘数分析指标中可以看出,工商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负债=资产总额-股东权益),2006―2015年期间,权益乘数保持在12%―16%之间,特别是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权益乘数表现依旧强劲,表明工商银行的负债盈利能力是较强的。但自2011年开始,工商银行的权益乘数逐渐下降,说明其以利息收入为主的负债盈利能力受到了挑战。

3.净资产收益率。如上页表2所示,工商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在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的共同作用下,也呈现出前期稳定增长,后期回落的态势。但净资产收益率在2006―2015年期间一直维持在10%以上,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较好的盈利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工商银行的盈利模式是以负债业务为主,通过吸收客户存款为公司提供充足的资金用来借贷,以提高公司的净利息收入。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和利率市场化变革,银行间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愈来愈小。因此,工商银行必须拓展业务范围,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因此,本文对工商银行的收入和支出结构进行剖析,为工商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二)要素构成分析。根据改进后的适用于商业银行的杜邦分析体系,营业收入和营业支出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应重点分析这两项业务的构成。

1.营业收入的结构和增长分析。工商银行的收入结构主要包含三部分: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从表3的收入增长率分析来看,2006―2015年期间工商银行三大类收入都有所增长,但受制于经济形势和营业规模扩张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由图3可知,以净利息为主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了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力。由于净利息收入主要取决于生息资产收益率和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影响,波动一般较小,而且受经济环境及国家政策的影响,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并不大。但近年来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呈显著的增长趋势,且在营业收入结构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至2015年,已经接近30%,这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地位提高的现状相符。可见,发展中间业务和其他非利息收入业务给工商银行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未来盈利能力得以持续、稳定的增长。

由于非利息收入存在很多负面效应,其盈利性和波动性还受到很多质疑。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结构比例关系。由图4可知,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以银行卡(平均约20%)、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平均约22%)、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平均约25%)、投资银行(平均约21%)、对公理财(平均约9%)等为收入来源。其中,银行卡业务在2006―2015年间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他业务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卡业务收入的贡献度在总体中间业务收入中较高,与中间业务收入的发展趋势类似。

2.营业支出的结构和增长分析。工商银行主要的营业支出为业务及管理费、资产减值损失和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如表4所示,总体研究期间内,各项营业支出没有稳定的发展规律,但近五年来营业税金及附加、业务及管理费和其他业务成本的增长率大致呈下降趋势,只有资产减值损失呈上升态势,与营业成本的发展趋势相同。由图5可知,2006―2015年营业支出结构中占比最大的为业务及管理费,与营业税金及附加共同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与营业支出的发展趋势相反;其他业务成本占比最低,但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资产减值损失呈现先降后升的发展态势,与营业支出相同。这说明资产减值损失的权重较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I业支出的情况,近几年营业支出的增加主要缘于资产减值损失占比的增加,反映在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即为不良贷款率的增加,这与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大幅开展贷款业务、贷款审批放宽等因素有关,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债转股政策的开展。

三、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的对策建议

以本文构建的适合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的杜邦分析法对工商银行进行盈利能力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的发展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应对时代变化。

(一)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构建多元化盈利格局。可以从理财、支付、信贷以及建立信用评估体系等方面综合考虑,不断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推出新颖的、操作简便的资产业务、投资理财业务、咨询业务等,重视盈利能力强的中间业务,如银行卡业务。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把握市场和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广泛深入开展衍生品业务,开发新金融衍生产品,联合加快推动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规划 利率市场化 电子虚拟技术 金融脱媒

一、前言

今年9月17日,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规划》的以及当前经济、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这是中西方学者对商业银行所下定义的概括)。而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业改革至关重要的对象之一,本文通过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经营状况,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发展和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影响,着重从《规划》的提出和、利率市场化、电子虚拟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脱媒四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研究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和改革趋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从最初1995年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体制的确立,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到后来严格的分业体制模式成为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的障碍,在分业监管下开始混业经营的尝试,银行与同业间的合作与深化,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开始各种其他金融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涉足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回购市场等,使得银行资金能够跨市场流动。混业经营发展至今,银行业务也从最初单纯的存贷款、转账结算等传统业务发展为包含资金类业务、融资类业务、中间类业务、投资银行类业务和创新类业务等多种业务类型,并不断加以丰富。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进驻、抢滩中国市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的发展纷纷呈现出业务趋同化、中间业务比重上升、个人银行业务比重上升、电子银行发展迅速等特点。竞争的日益激烈无疑对各商业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大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相对的也承受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规划》提出和带来的影响

“一行三会”和外汇局共同编制的《规划》的提出和,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勾勒出未来五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全景图。

从《规划》第五章提出的六方面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方向来看,未来金融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规划》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利率市场化问题给予明确,同时,《规划》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也表述得很清晰。《规划》在讨论利率市场化时,主要涉及到三个部分,即完善基准利率并扩大应用;提出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这实际上是鼓励金融产品创新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径;强调了完善宏观层面的利率调控体系以及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这些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2.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规划》强调要“进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这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人民币的使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加强市场在进一步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的作用。

3.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规划》对不同方面问题的开放层次和程度界定很明确。《规划》提出“以直接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实现直接投资基本可兑换”,明确了未来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为“基本可兑换”;而在证券投资方面,《规划》则表述得更为审慎和稳妥,指出要“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扩大对外证券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这些都是以我国金融环境与市场的稳定为基础的,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改革中的稳定过渡与发展。

4.在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规划》很有新意地提出“推进金融机构股权多元化,研究国家对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合理持股比例,完善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就此,专家表示,这个改革其实很有必要,也是当前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国有控股金融机构规模都很大,只要腾挪一定比例的资金出来,就可以有效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发挥更大的资金效用,同时适当调整持股比例也不会对这些机构的国有控股特点造成影响,所以从这方面提出改革,实际上很可行。

同时,在金融机构的综合经营方面,《规划》也明确了两大方向,一是要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二是要引导试点金融机构根据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和比较优势选择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

5.在引导民间资本方面,《规划》鼓励民资参与金融改制。《规划》明确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这不仅为民间资本未来发展“正了名”,也指明了其在我国金融服务领域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改革和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影响

前文提到的《规划》中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接连推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举措,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场革命,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更是影响巨大。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将改变传统主要依赖存贷款利差收入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模式,因为利率市场化以后,客户对于存贷款利率的选择就可以做到“货比三家”,而各家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就不得不缩小利差以争夺客户资源,尽管也可以从服务、产品等其他方面来留住客户,但不可否认,存贷款利差是吸引与留住客户的主要方面。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方面进行权衡,就存贷款利差做出选择。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将引起各家商业银行其市场结构的改变。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使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占有优势的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情况下,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等都将成为银行业竞争的关键。从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美国银行数量呈持续下降中,我们可以看到,优胜劣汰是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主旋律。

(三)电子虚拟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

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生活中多方面的应用推广,银行业务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业务正面临着移动支付、“人人贷”等新兴业务的冲击,网上银行正在取代物理网点,银行呈现“全能”的综合化经营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足不出户转账付款,网上银行取代物理网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办理转账付款、缴费、购买理财产品等业务,不再需要到柜台排队办理,借助互联网的发展,网上金融对传统网点有超过90%功能的替代效用。虚拟渠道打破了传统的区域分割,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随时随地手机付款,移动支付取代传统支付。所谓移动支付,就是指银行客户将账户与手机绑定,从而实现随时随地转账消费。移动支付的兴起,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手机上网普及密切相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由此可见,虽然商业银行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社会需求,进而也能改变银行的服务功能,如果银行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会面临非常广阔的市场。

3.享受一站式服务,银行呈现全能化特征。随着金融市场以及客户需求多元化的发展,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正在出现交叉、合作乃至竞争的态势,银行综合化发展势不可挡。实际上,当前中国银行业早已显现出全能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银行拥有保险、基金、信托、证券等多个金融牌照,并发展理财、投行、国际业务等多种业务。未来不同的产品、服务将更进一步整合在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中,形成银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

(四)金融脱媒形势带来的影响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绕过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中介机构,直接由资金的供给方流向资金的需求方,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等间接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在经济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金融管制放松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可避免出现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这对于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尤其是对公业务,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当前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对于大中型客户的依赖程度较高,而金融脱媒使得大型客户的有效信贷需求日渐减少,贷款利润空间不断降低,在这种趋势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成为商业银行的现实选择。一是小企业客户分布广泛,风险集中度低;二是小企业股权结构简单,资金链条较清晰,融资需求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期限短,金额不大,累积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三是小企业经营灵活,行业分布广泛;四是小企业业务风险溢价能力高,银行在融资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主动权和议价空间,利率通常上浮,能够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

同时虽然金融脱媒趋势明显,但大客户仍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优质客户群体,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对大客户仍然要持续加大营销力度,将融资与融智并重,既要发展信贷业务,也要重点加强新产品、新业务的营销,满足客户投资银行、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融智业务的需求,寻求与大客户在资金、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合作,为商业银行拓展大企业业务创造良好的机会。

四、结语

从以上四个方面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将呈现国际化、集团化、虚拟化、垄断性逐步弱化等特点。

首先,国际化趋势。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不仅推动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也将引导我国的商业银行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在竞争的浪潮中,商业银行的业务将日趋综合化、多样化,使得银行的规模日趋扩大,呈集团化趋势。再者,科技手段的日益发达,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载体,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产品的创新,及其功能的完善,使得未来银行业将出现虚拟化的趋势。最后,由于市场的全面开放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将逐步变为以买方地位为主,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就已经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地位。

参考文献

[1]杨开明,宋志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第8篇

摘要:当前,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成为世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综合经营的全能银行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方向。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越来越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技术在金融业的不断推广,中国的金融开放进程越来越近,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鉴于此,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入手,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进行的分析,接着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指出综合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

出版社,2002年版。

7、郑辛硕:《全球银行合业经营趋势对中国银行的启示(上)》,《投资与合作》2000年第12期。

第9篇

关键词:分业经营;综合经营;商业银行

引言

进入90年代,国际金融业日益呈现创新化、多元化、国际化、功能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中来。中国商业银行既要加快改革、完善和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运作效率,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还要积极准备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因此,深刻理解国际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变化的内在机制,掌握其未来演变的方向,及时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提高对外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内涵

所谓商业银行综合,是相对分业而言的,实质上是指商业银行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商业银行的综合既涉及经营层面又涉及管理层面。就经营层面而言,即人们所说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问题,这是商业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内核;就监管层而言,既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的问题,它涉及商业银行监管体制的选择。狭义的理解,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即银行机构与证券机构可以进入对方领域进行交叉经营;广义的理解,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机构等商业银行机构都可以进入上述任一业务领域甚至非商业银行领域,进行业务多元化经营。

其实,在商业银行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军证券领域,而证券机构则可以通过创建共同基金的形式蚕食银行的存款。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可以开展一些非证券类的投资银行业务,如项目融资、结构融资、财务顾问、企业兼并顾问和商业银行创新产品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也可以开展“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前的热身运动”——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通过银行转帐业务,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利用银行卡、银行存折直接买卖股票,券商委托银行网点代办开户业务,银行承担资金结算和基金托管业务以及在投资银行业务上的合作。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的动力

银行实行综合经营或分业经营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对于经营的选择,应该视具体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自从九十年代初国有商业银行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以来,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国有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及其自身的情况己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目前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要求的条件还不能完全达到,但是,从国际商业银行发展大潮看,银行综合经营己是大势所趋,况且我国政府在银行综合经营上的管制有所松动。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提高其竞争力的考虑,有着实行综合经营的强烈冲动。

(一)应对加入WTO后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正在出现重大的变化:

1、在地域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地域限制;对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中国加入WTO五年后中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2、在业务对象方面,中国加入WTO后将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加入WTO后将逐渐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五年后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

3、在业务范围方面,外资银行涉及的银行服务范围包括: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付基金承对;所有类型的贷款,如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商业银行租赁;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如信用卡、收费卡和借记卡、旅行支票和银行汇票;担保和承兑;其他商业银行服务提供者从事商业银行信息、商业银行数据处理及有关软件的提供和交换。以及对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咨询、中介和其他附属服务,如信用调查与分析、投资和有价证券的研究与咨询、为公司收购与重组及制定战略提供建议等全方位商业银行服务。

4、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国加入WTO五年后,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以及外资商业银行机构企业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的非审慎措施,即允许更多的外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进入中国。外资银行将逐步进入中国,最终于2006年可以在任何地点,经营任何商业银行业务。

综合经营的外资商业银行机构进入我国市场,能够全面运用各种商业银行工具为客户服务。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与西方主要国家全能银行业务范围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之内。业务范围存在的局限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这种状况必然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看,不仅在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上根本无力与西方实行综合经营的银行进行竞争,甚至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也难以应付由于外资银行进入而造成的竞争压力和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有必要根据国际经济商业银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认真研究和探讨采取综合经营模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保护期即将结束,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面临进一步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调整也是为了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使之能够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

(二)应对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机构的竞争

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上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份额,但其增长速度却远低于证券、保险业等其他商业银行机构。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源无非是存贷款利差。随着各个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不断的商业银行创新和融资证券化趋势,优化传统的利润来源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首先,从负债业务方面看,我国商业银行市场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银行产品多样化,投资方式多元化,符合不同投资人特点的、个性化的商业银行服务业将逐渐开发出来,居民的储蓄会纷纷发生分流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等更有利的方向,这样,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将是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由于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股票公司等机构创造出的各种各样存款性质的商业银行投资工具,更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因而,这时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基础发生动摇,银行传统的汇总储蓄、活期存款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随着这些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利差基数减少,银行利差收入会急剧下降,盈利形势恶化,到那时,商业银行就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生存和发展,商业银行各业的交叉领域的广大业务空间必会成为其业务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从资产业务方面看,由于多元化和资产证券化的需要,银行原有的资产业务,也会受到竞争的压力,如原有的住房消费贷款业务也会渐渐为建筑协会等机构渗透。同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以股票市场为例,证券市场上无论是上市公司总数规模,还是资金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发展会给其他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和大公司直接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筹资提供方便,通过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总体呈递增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银行的间接商业银行转向直接商业银行这样的一种趋势。虽然,银行在融资方面无论在现在还是将来一段时期内依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间接商业银行的发展,这将削弱了银行原来所占有的垄断地位和在融资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激烈的竞争已使国际商业银行市场中发生“脱媒”现象,随着银行传统的商业银行媒介作用降低,银行传统业务市场份额缩小,银行盈利也会受到影响。面对融资的证券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在商业银行市场的定位发生挑战时,分业压力、综合呼声会随之增加。

再次,从表外业务看,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活动,包括了担保、商业银行衍生工具、贷款承诺、投资银行业务及信托、咨询、结算等。世界范围内,近年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银行一改过去将资产负债管理作为银行关注重点的传统。国外的银行积极通过表外业务寻找利润空间,国外银行的表外业务十分发达一般占到业务收入的30—40%,而我国仅为10%左右,我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大部分来自存贷差利自、收入,大约占到90%。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出于竞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为与国际接轨,我国现在也在渐渐实行通用的巴塞尔协议的做法。提出了对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率的要求,表外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较低,有的非或有资产与非或有负债业务对自有资金的要求为零,银行出于逃避对有资本比率的管理要求扩大表外业务成为必然的选择。表外业务包括了商业银行工具的交易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业务,它的商业银行工具有许多是银行与证券结合的产物,如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因而随着不断创新,表外业务的发展将会模糊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的界限,使得分业与综合的篱笆也被逐步拆除。

我国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将形成各非银行商业银行机构的突起,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对银行传统业务形成巨大压力,使其不得不大力发展表外业务,进行商业银行创新,扩大业务范围,这就不断形成对原有分业经营模式的突破。

(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

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的安全性、流动性要求下,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不可忽视,真正的商业银行本质内涵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趋利避害原则下,实现盈利最大化是其从事经营基本动机,依据前文提到的综合经营具有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和吸引客户的优势,随着分业经营下,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空间逐渐缩小,盈利最大化的实

现是建立在其经营领域和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基础上的。在当今,商业银行证券化、电子化、信息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把银行业务发展的空间定位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会抑制商业银行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这样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竞争实力的银行,分业经营会成为其发展的障碍。同时,经营手段的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使银行综合经营的成本优势日益显现出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商业银行抛弃“分业制”,实行“综合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因而随着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不断完善,外部监管的加强,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必然需要综合经营体制的建立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具有业务多元化,商业银行化特征的综合经营战略顺应了世界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其灵活、多样的全方位服务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专业银行转化为商业银行之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成为各银行发展的宗旨追求利润、自负盈亏必将使各商业银行的经营者的经营观念和体系发生改变,经营的综合性战略已成为一种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另外,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国际间商业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组合式商业银行工具的大量涌现,综合经营战略作为一种商业银行领域的新生事物必将受到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成为世界商业银行业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积极复关,与世界经济接轨,复关后,市场领域的垄断地位就要被打破,竞争将日益国际化。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与强大的外国商业银行机构抗衡,实施灵活、高效独具特色的综合经营战略将成为最佳选择。

(一)在资产业务方面

随着证券市场特别是政府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证券流动性的提高,商业银行可以及时调整资产结构,减少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存放同业等一级准备,逐步增加持有部分变现能力强且收益率较高的政府短期债券作为二线准备,以优化资产结构、增强盈利能力。由于在机构网络分布、传统客户群、资金实力、专业人才、信誉、信息方面具有绝对的实力和优势,商业银行在发行、兑付、承销、买卖政府债券方面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现在我国又将政府债券的作用从单纯弥补财政赤字发展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保持较大规模,商业银行更是应当抓住机遇,在政府证券市场中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利润回报。

(二)在负债业务方面

直接融资的发展,给客户资产组合更多的选择。客户不满足于把自己的商业银行资产存放在银行里,而更加看重投资类产品。商业银行为拓展其负债业务,增加资金来源,必须要提供更多的包括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信用卡、外汇等在内的有效商业银行产品,才能进一步锁定客户,使其在一站式商业银行服务中得到满意。商业银行应加强与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三)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现行商业银行法不允许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但并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从事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特别是在当前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空间有限情况下,商业银行可利用其在信息、专业水平、人力资源上的优势,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创新,注意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1)资产评估业务,如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市场中的收购兼并提供资产评估服务。(2)客户理财业务,如涉及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的咨询服务。(3)资金结算与清算业务,如为券商资金往来提供结算、股票发行市场中申购款的收缴与结算等。(4)信息咨询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国家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重要信息。(5)基金资产管理业务,如基金托管业务、投资业务等。《商业银行法》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如在实践中出现: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推出了企业购并转项贷款;中国工商银行托管开元。

(四)在国际业务方面

由于国际业务往往较少受到国内商业银行法规的约束,商业银行可以在国际业务中广泛参与资本市场的运作,如投资外国债券、在国外发行商业银行债券、参加国际证券包销和银团货款等。商业银行还可在境外购买、控股或新设一家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直接从事包括证券市场一级、二级市场在内的全部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收购香港西敏证券公司。对于国际网络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则可尝试全球保管业务,即跨国证券管理服务业务。

(五)在银行IT业务方面

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2700家银行提供网上银行的服务,不仅如此,使用者对在网上商业银行的认知度是很高的,62%的人认为网上提供的信息超过与客户面对面的交流,网上银行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速性和全民性的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行卡、网上银行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面的商业银行服务。如:全国统一的银行卡网络中心将建立、银行卡发行突破2亿张、证券保险通过网上银行和银行卡委托交易等。

结束语

自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行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而德国等一部分欧洲国家坚持实行综合经营模式以来,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的改进,金融自由化、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放弃原先的商业银行分业经营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必然也会融入到世界银行体系当中,综合经营将是我国最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版。

2、叶辅靖:《全能银行比较研究——兼论混业与分业经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版。

3、许少奇:《论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之必然趋势与模式选择》,《经济法》,2003年第8期。

4、黄禹忠、吴献金:《混业经营监管机构设置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陈衡:《“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混业经营》,《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6、杨玉熹:《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第10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银行一直是中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出现“脱媒”迹象。金融“脱媒”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中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挑战。

一、金融脱媒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金融脱媒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直接融资在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中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直接融资一度发展较快。200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融资的比率高达85%,通过股票和企业债券等融资约为5%。截至2008年末中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占GDP的6%,远远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16%和54%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水平还很低。同时,相关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主导下直接融资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为目标的举措,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纵深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股市的融资功能不断强化,给银行间接融资带来巨大压力。(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正在逐步弱化,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脱媒改善了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中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金融脱媒也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而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银行一直是中国投融资体系中的主体,但近年来银行在投融资体系中地位有所下降,出现“脱媒”迹象。金融“脱媒”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放松管制和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中国货币调控、银行监管及银行业务开展等带来挑战。

一、金融脱媒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原因分析

金融脱媒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中国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直接融资在获得迅速发展,金融脱媒的时代已真正到来。中国金融脱媒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以及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成立,直接融资一度发展较快。200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通过贷款融资的比率高达85%,通过股票和企业债券等融资约为5%。截至2008年末中国股票流通市值仅占GDP的6%,远远低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16%和54%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水平还很低。同时,相关金融数据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呈现低迷状态。2006年2—6月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幅在12%~13.5%之间徘徊,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却呈现渐升趋势。这种现象说明中国金融脱媒正在逐步深化。

中国金融脱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积极推动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因。金融脱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主导下直接融资的发展是金融脱媒的直接动力。近年来政府监管部门以推动金融脱媒和金融非中介化为目标的举措,分散了银行的金融风险。(2)股票市场发展进入转折期。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纵深推进、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发展阶段,股市的融资功能不断强化,给银行间接融资带来巨大压力。(3)全球各大基金、财团的资金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4)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促进了金融脱媒的深化。一方面,银行现有的以批发性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零售业务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将逐步得以提升,银行对大企业的资金供给动力正在逐步弱化,比重逐步下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存款成本意识和存款效益观念的显著增强有效约束了银行存款的增长幅度。(5)人民币升值带动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价值上升,客观上也导致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深化。

二、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金融脱媒改善了商业银行外部经营环境。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高负债率的局面。中国国有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经营绩效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但在金融脱媒趋势下,证券市场逐步发展,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提高权益资本比例、降低负债率,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补充流动资金、降低对间接融资的依赖,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社会化。

2.金融脱媒也使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充足率低,难以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最低8%的资本要求。而金融脱媒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市场条件。商业银行利用证券市场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解决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单一产权问题,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应把零售业务作为经营策略转变的突破口,带动整个银行收入的增长。其次,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大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现实,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聘用专业的金融人才,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性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也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直接融资势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迅速提高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从而达到抵御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4.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及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在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银行客户导向战略的实施必须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变“单一经营”为“多元经营”,形成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相对均衡的赢利格局。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金融脱媒”势必推动银行向混业经营、全能服务发展。目前中国金融业还实行分业经营,但客户的需求是无边界、多元化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强化服务的同时和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商业银行有信誉、网点优势,但缺乏信托业大规模组织社会资金的能力,缺乏金融租赁公司对整个租赁链条的管理能力,缺乏证券公司在一级市场上强大的融资能力。因此,金融行业内各类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市场,共同服务客户,共惠互利。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首先,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金融创新和风险管理意识。其次,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分业经营制度导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投向和结构安排受到牵制,金融产品具有同质性,行业之间、市场之间的联系通过不正当渠道进行沟通,风险和危机则因此潜滋暗长。在金融脱媒的长期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就是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拓宽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为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交叉和扩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韩莹.试析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新疆财经,2007,(1):56-59.

第12篇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现象及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038.1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脱媒”效应概述

“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FinancialDisintermediation)。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2005)认为金融脱媒,就是指资金的供给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直接输送给需求方,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下,减少银行存款和银行贷款,把资金从银行压出去其实就是造成了脱媒。国外对金融脱媒的定义与国内基本相同,即脱媒就是贷款者和借款者的直接联系(就像大多数在资本市场上做的那样)。Mandan Sabena(2003)曾指出脱媒是受欢迎的,因为在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没有经纪人,贷款者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入,借款者也可以通过较低的利率来降低成本。可以看出,国内外对金融脱媒的解释大都是指资金的筹集与运用脱离了银行而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投资融资。本文所讨论的是资金融通脱离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

二、我国“金融脱媒”影响

(一)减少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从微观角度看,商业银行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相同,都需要有充足的客户基础以获得利润,但金融脱媒的出现减少了银行的原有客户,降低了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首先是金融市场吸收了银行部分贷款业务。其次是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对银行存款的分流。

(二)降低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都是以利息收入为主,但是随着金融脱媒的出现,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以外循环,银行的优质客户流失,信贷投放能力降低,利息收入虽然随着经济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它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此外,脱媒带来银行运营资金的减少,不仅会进一步影响存贷款业务,还会使银行在其他创新业务上的投入相应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时影响银行的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三)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一方面,金融脱媒改变了企业资产负债比率过高的局面,减少了对银行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脱媒过程中,会大大增加表外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拓展,如担保、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产品;还会改变银行的资产结构,一边压缩信贷资产占比,一边提高证券资产占比;以及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此外,产生脱媒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后,会加速流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这些资金的流入会加大利率波动的幅度与不确定性,因而影响银行资产价值的稳定性,这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银行资产的风险管理难度。

三、“金融脱媒”效应下商业银行的应对对策

(一)转变思想:更新经营理念。脱媒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分流了银行存款,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但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商业银行完全可借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把重心从单纯注重信贷市场转移到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并重中去。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市场为导向。2,以效益为目标。3.有效防范经营风险。4,积极加快服务创新。

(二)优化自身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1,在负债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变被动性负债管理为主动性负债管理,要积极推进存款证券化,存款证券化是将银行负债凭证变成能够在金融市场上随时出售的有价证券,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商品。2,在资产业务方面,银行要继续积极拓展优质大型企业客户,除了传统的信贷业务以外,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融资及相关服务。

(三)创新经营体制,向全能型综合经营模式发展。大力实施接轨直接融资发展的管理制度创新。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金融机构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面对这种分散性、交叉性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提供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经营体制,逐步实现由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在条件成熟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由商业银行控般或成立集团公司参股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集团内部各业务的良性互动,实现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型。

(四)把握并购时机,拓展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通过并购不断扩大资本和资产规模是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并购时代即将到来。随着《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的出台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加紧拟定,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法律环境在日益成熟。同时,在四大银行垄断市场和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薄弱、经营效益参差不齐的背景下,金融监管层推进银行并购的决心更大。这为有条件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利用并购拓展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增强实力的时机。

(五)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建立国际化经营的布局。由于金融脱媒会使银行行使传统中介的功能下降,因此向海外发展是个好的选择。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潮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金融脱媒发展背景下,银行全球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有条件的国内银行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主要应从积极建立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国际化经营机构布局;重点拓展亚洲、欧洲和美国三大金融战略区域;有选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对国外银行机构的重组、并购和联合经营。

四、结论

综合所述,金融脱媒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商业银行应抓住这个机遇,从自身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探索可持续发展策略,积极主动的应对金融脱媒。面对直接融赞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金融脱媒”不断深化这一大趋势,我们相信,中国的商业银行将制定有利对策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