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的艺术性

文学的艺术性

时间:2023-07-04 17:0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的艺术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学的艺术性

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17-0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而是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采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高效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发展智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

调教学内容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这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有趣,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语文老师照本宣科,借助参考书把语文教学当做一种程序性地机械复述,甚至把重点放在答案的对错辨析中。语文教材中仅有的艺术性内容,在老师毫无激情的讲解中变得支离破碎。

2、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多样性与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的形式丰富,教学行为充满人文关怀,学生就更容易被语文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有些语文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行为生硬僵化,导致学生兴趣全无,课堂气氛压抑;有些语文老师则把课堂当做自己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的反馈信息,这些都影响到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语文教学不是“独角戏”,学生也不仅仅是观众,而应该是主体和参与者。

3、教学语言贫乏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传递教学信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工具,教学语言是否得体适当,影响着教学的进行。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贴切,营造出适当的课堂氛围,就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致。而对于教学语言贫乏的教师,即使丰富生动的教材,由于不能用适当的教学语言进行组织,就会陷入乏味、干瘪的课堂教学形式。有些教师把对语言的锤炼当做咬文嚼字、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灌输,把成绩的高低当做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被这样的老师抛却在脑后,这种情况下,优美的文学作品也失去了韵味。

语文教师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受其害的就会是学生。

二、语文教学为什么提倡艺术性

之所以提倡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原因在于:

1、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人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具体指的就是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文化陶冶功能。语文教学通过将艺术的魅力引入语文课堂,将语言、情感、形象、态度、价值观等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语文教学艺术性实现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文学本身就没有固定的形式,语文教学的艺术化,使得语文教学不再是干瘪的语句分析、背诵朗读,而变得更加的充满美感和情趣。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学生以艺术的眼光鉴赏文学,同时用文学的角度欣赏艺术,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机械、刻板的语文教学提高的只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其他的各种能力却得不到提高。 而艺术化的语文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使教学语言更加精彩,使教学行为更加多样,发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实现自我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

2、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

4、师生共创和谐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必须倾注自己的爱,“以爱动其心”,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艺术性 数学成效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学流程进行精心谋划、周密设计、有效组织,将教学活动当作一项艺术来雕琢,提升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我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教学活动的艺术性,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在教学语言上精雕细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教学成效的影响非常大。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学问,教师在开展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渗透力。我在语言组织方面重点抓住四个字:“准”、“朴”、“情”、“扬”,对教学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加以斟酌。“准”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表述要准确,模棱两可的话不说,似是而非的话不说,力求每一句话都有价值;“朴”就是语言表达力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尽力避免一些华而不实的浮躁词汇;“情”就是表述过程富有感情,如提问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的思维有深入的欲望,朗读的语言要符合教学内容与主题表达的需要,让学生产生心灵的感应与情感的共鸣;“扬”就是教学语言要具有激励性,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重视、语文学习的快乐。

二、在学习载体上大胆突破,让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都是在课堂上危襟正坐,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熟悉美国教育的朋友都知道,美国学生在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方面要强于中国学生,关键的一点在于美国的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不拘一格地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而我国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组织模式最为匮乏的就是这一点。我在近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学习载体艺术性的研究,改变传统的两人一组的学习载体构成方式,在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和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学生按照8人为一组的方式,建立起多个学习合作小组,每一个小组都综合考虑到成员的学习能力与基础,基本上做到学习能力平衡,同时每一个小组都明确一名组长,牵头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学习载体的改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愿望得到极大的满足,各个能力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充分融入到教学双边活动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加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在启发引导上画龙点睛,使学生放飞思维的翅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要注重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掌控,坚持收放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处或是疑难环节予以画龙点睛式的启发引导,为学生深入进行有效学习提供有力帮助。例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我将原来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新型模式,在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解决基础性知识的前提下,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学习。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刻,为此我设计了一处启发引导:“亚里士多德在当时具有什么样的科学权威?伽利略和他相比怎样?伽利略能够勇于向这样的权威挑战,并公开实验,这能够说明什么?”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来换位思考问题,深刻理解伽利略的行为体现出来的重要意义。我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假如这时候亚里士多德就站在塔下,他会有何感想?”将学生思维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提升思维活动的深刻性,这样的教学成效与启发引导的艺术性密不可分。

四、在情境氛围上善于创设,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非常丰富,教学设计应当注重为课堂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内心情感对教学内容、主题和意境的共鸣,深化教学成效。我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为教学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积极作用。如在教学朱自清《春》的课堂导入环节,我以一曲《春天在哪里》作为引子,代替口头导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整个课堂充满愉悦轻松的基调,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二是运用主题活动渲染氛围。如在教学《巍巍中山陵》时,我了解到班上刚好有一位学生去过这里,并且还拍摄了不少照片,便将学生拍摄的照片做成PPT,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投影显示进行描述。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解把同学们带入了身临其境的境界,有效深化了教学成效。

五、在资源整合上勇于拓展,让学生迸发进取的动力

第3篇

关键词:艺术性;语文教学;教学方式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其艺术鉴赏力,将艺术的美感和语文的抽象感结合起来,升华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灵感,帮助学生在语言艺术的研究道路上不断进步。本篇文章对小学语文艺术性教学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广大的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特征

1.创造性的特征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艺术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创造性。其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是需要学生要有超于其他人的思维模式和想法,也就是思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很多方面,比如,对课文进行整体研究,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来分配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该对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探索,同时将教学中存在的重难点和艺术性的思维有效结合起来。

其次是应变机制。在课堂上,很多思维运转的方向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教师虽然提前已经准备了教案,但是仍然会遇到一些突况,比如学生会随机进行提问,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一些随机情况的出现,并且提前想到解决的对策,即在课堂上学会随机应变。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巧妙地将课堂上出现的突况,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的情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的重要性也就随之显现出来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处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一直重复教授同样的知识,学生就容易出现疲倦感。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不断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以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学习任务,提升学习的效果。教师在讲述课程内容的同时,应减少课堂时间的浪费,同时增大课堂上知识的容量。

2.感染的特性

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拥有感染性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首要的就是仪表风度。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举止和表情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教师的仪表风貌还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发挥教师的朴素风格,争取给每个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

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备课内容很好地展示在课堂上,还能够通过自己富有美感的讲解,将这份感情传递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和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相关联的,教师要擅于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水平。

三、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方式

1.发掘课堂上的艺术细胞

小学语文的教材基本上比较简单,课文主要是以示范性和教育性为主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地发掘出这些课文中的艺术细胞,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需要做的,同时这也是提升语文课堂艺术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如,多媒体的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工具充分地利用起来,帮助学生从各方面来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鉴赏力和自身的素质水平需要我们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培养和熏陶。

2.提升语言的功能

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和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教师的语言使用情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每个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定性。教师语文的学术性是必需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语文的规范性和逻辑性等方面。

3.课堂提问的技巧

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讲课之外,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和互动,如此才能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课文的具体难度,来制定每节课的提问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节课的内涵意义。学生在了解到了教师提问的重点之后,就可以将这些问题带到课文的分析和阅读过程中来了。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提升自己鉴赏力的过程,也是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师的问题不应该难度系数过大,应该较好地突出这节课的重点,这就是提问的技巧所在。

4.从生活中发掘语文的艺术性

文学创作中有一个统一的观念,就是艺术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但是又是我们平时生活的升华。从这个方面来说,语文知识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可以从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语文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校园的课堂之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还应该在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语文学习的艺术性,首先应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其次深入贯彻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我们共同提升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水平,为我国的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新探[J].小学语文教学,2010(18).

第4篇

摘 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中肯评价,它道出了《史记》这一鸿篇巨制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其文学价值表现为:同其他文学名著一样,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相一致――虽是写史却能引人渐入佳境、探奇览胜、流连忘返、如沐春风。

关键词:思想性;艺术性;人物描写;性格特征

《史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构造、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塑造等几个方面。其中人物描写艺术最为突出,最能显示出《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最为后人所称道。

一、把握人物性格准确深入,选择历史材料精心细致

《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准确深入地把握,对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地选择上。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选择了材料之后采用互见法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二、细致入微地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史记》成功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又一原因是:作者司马迁对选取的历史材料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写,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如,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通过对信陵君亲自迎侯生的情节进行细致入微地描述,从而把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生傲岸的性格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生的言行、神情之外,还描写了其他人对这件事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性格。

三、通过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史记》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在《鸿门宴》中,作者写范增命项庄舞剑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在支配别人时,故称:“若属”,等到他在项王面前发脾气:“吾属今为之虏也,”这时脱口而出,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则称“吾属”。写范增,则使用很爽直而坚决的口吻:“此道矣臣请人与之同命!”写到张良的口吻,则表现为缓和。写刘邦对于自己的谋臣张良,也运用了笼络的手腕,在鸿门宴前称张良为“君”,“孰与君少长”?而在鸿门宴脱逃时,情势紧急,则对张良称“公”,“公为我献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运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是非常妙的。

总而言之,《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对于中国史传文学乃至小说、戏剧创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纵使略有瑕疵,可是瑕不掩瑜,这些不足对于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没有丝毫影响的。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县第五小学)

第5篇

【关键词】舞蹈 编导 文学素养

前言

随着我国的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舞蹈界当中也逐渐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作品。文学素养作为一个人基本素养对舞蹈编导来说就更为重要,只有舞蹈编导具有了较高的文学素养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提升作品中的艺术性和整体的价值。下面将对舞蹈编导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进行详细讨论。

一、文学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文学是语言文字作为基础工具而形象的展现出现实的艺术形式。例如:诗歌、小说和童话等,这些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每一种不同形式的文学形式都展现出不同的社会生活和背景。通过文学人们可以将思想完全的解放,并且能完成很多的奇思妙想。而舞蹈则是一种肢体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体动作来展现出当中所包含的韵味。舞蹈是以舞蹈化了肢体动作来作为主要的艺术保险形式,将语言文字和其他艺术手段通过舞蹈形式进行展现,当中能表达出舞蹈组着的审美情感和理念,能直接的反应出当中的审美属性。艺术品的成功与否与它的个性之间有着绝对性的联系。个性是舞蹈飙到用艺术眼光对作品进行的集中反应,而当中的共性则是一种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共同要求。可以说文学与舞蹈都是在这样的原则下产生的。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舞蹈形象思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编导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对舞蹈编导来说熟悉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生活中的了解都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舞蹈编导一定要善于利用形象思维和文学结构进行处理以及协调。文学作品中善于利用文字方式来塑造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舞蹈编导只有有了这样的良好文学素养之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舞蹈创作,从而将舞蹈真正的与生活以及艺术之间联系起来。好的文学素养,丰富的文学词汇将给舞蹈编导带来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对作品的丰富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舞蹈编导文学素养的重要性

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舞蹈编导所起到的是主要的编创作用。从舞蹈创作一直到舞蹈的排练,再到最终的演出,整个过程都由舞蹈编导进行组织完成过。因此可以说作为一名舞蹈编导,不仅需要会编,同时还要能起到导的作用,将两种工作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因此,作为舞蹈编导文学素养将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舞蹈编导首先应具备以下几项素养:①舞蹈编导自身应当有着良好的音乐感,对音乐、文学和美术等方面都需要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能在当中获取一定的素材和感想。②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舞蹈编导一定要学会对自身身边发生的事物进行观察,能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提升自我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③舞蹈编导应当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一定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以便于在未来发展中提供更多的创新舞蹈内容,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④作为舞蹈编导应当自己具有舞蹈的能力,能对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能进行掌握,这样才能分辨出舞蹈演员动作上的好坏,同时更好的指导他们进行舞蹈。文学素养在这当中所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将直接的融入到舞蹈的整个编创过程中去。编导在编舞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进行素材的挖掘,从而对素材进行整理和编创。而在编创的过程怪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场景设定、人物设定和舞蹈动作上的整体设定。这些步骤与文学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体现舞蹈个性的关键所在。要想保证整个舞蹈的表现中能体现出艺术性,那么作为编导就一定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这样才能促使整个环节表现的更加出色。文学素养并不是一天两天的累积就能完成,而是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和完善自己,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为舞蹈编导应当做到尽量多看书,多积累一些文学知识。为了能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文学作品,作为舞蹈编导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在多读书的基础上在生活中不断的累积更多的素材,从生活中得到艺术性的提升,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调整将这些素材应用到创作上,从而形成更好的作品。此外,作为舞蹈编导应当积极的走向自然,多多体现生活并感受自然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为舞蹈作品的创作提供灵感。

结语

作为舞蹈编导,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构成中,文学素养将是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舞蹈的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舞蹈编导不仅要学会舞蹈知识和技巧,同时也要重视起个人的文学素养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日后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使舞蹈作品中的内涵不断上升,真正的提升其发展空间。

【注释参考】

[1]安华文.高校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戏剧之家,2016,(10):45—50.

[2]王巍.谈舞蹈编导中的编舞技法[J].戏剧之家,2016,(11):60—63.

第6篇

高性价比投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联姻的最大契机除“内容大众化”优势外,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还具有成本优势。编剧桂东鸣曾表示:“网络文学改编一集的稿酬最多两万,相比国内一线编剧二十万一集的价格,绝对是物美价廉。”同时,过亿票房的成功案例更是成功地推动了“网改”热潮,2010年4月徐静蕾的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最终取得1.2亿元票房,5月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取得1.6亿元票房,2011年《失恋33天》最终豪取3.5亿元票房,2012年陈凯歌的《搜索》1.8亿元完美收官。“低投入,高回报”的“高性价比投资”不能不刺激影视投资方和制作方的眼球。巨大的商业利益,为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打开了契机。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风险

(一)商业利益导致网络小说质量下降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合作的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商业性。当今中国网络小说并非纯文学性,而处于文学性与商业性并存混合状态,且商业性大于文艺性。近年来,网络文学在线付费阅读或下载模式的成型,刺激了网络们的创作动机。由于许多网络文学网站通常是按字数篇幅或者点击率量和下载量衡量报酬,故而会有意加长篇幅甚至无完结的继续创作,由此产生的作品可想而知必然语言啰嗦、结构混乱、缺乏文学艺术性。这样的作品即便点击率再高,受众基数再大,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也必然缺乏生命力。(二)为影视而改,网络小说丧失其文学独立性网络小说即李寻欢所说的“网人在网上写网络供网友阅读”式的写作模式。网络为小说提供新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借助这个新兴平台,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接受,小说的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应是以小说独立性为基础。为了影视而改的网络文学作品,首先在内容上就比较容易流失。早先以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如《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围城》《红楼梦》《西游记》等,它们的改编不仅最大限度的忠于原著,而且建立在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之上,以影视手段大大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但消费时代的今天,影视被赋予了商业色彩,商业性影片占据了市场的最大份额。其次,消费时代下的“快餐”式文化,娱乐性、便利性、消遣性成为主导,艺术性和审美性退而次之。这样一来,“文学走向边缘化,快餐文化抢占文学市场,视听霸权对文字媒介的接收性挤压”③使得网络小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业的附属品。(三)文学影视化,想象空间的破碎文学作品影视化在使文本更具声色律动的同时,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固有的有待接受主体自己去填充的语义空白,一旦被具体化后,就难以避免的产生了想象与现实对接的问题。网络小说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完美的理想型形象,与现实演员对接时必然会存在差异,甚至引起争议,不仅影响了影视作品质量而且破坏了文本张力。例如,改编自明晓溪同名网络小说《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的电视剧,米爱的扮演者李思思和伊堂曜扮演者李承铉,无一幸免都被观众恶批,“李思思纯洁得做作”“李承铉毫无伊堂曜的霸气”,小说中的红色法拉利跑车变成剧中的山地车,别墅则变成了寒酸的小楼一部经典的网络小说影视化后在网友、观众的恶骂声中以失败而告终。《杜拉拉升职记》电影版中杜拉拉的扮演者徐静蕾被批长相不够甜美,电视剧版中的王珞丹则被认为气场太弱。备受欢迎和肯定的网络小说在影视化却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网络小说原有的美感在被具体化后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读者的想象空间难免破碎。

批评与沟通并重,缓解网络小说和影视艺术矛盾的对策

(一)从文学批评入手,优化网络小说及其产业结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历来都被认为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两翼。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生机勃勃,批评却悄无声息。读者对于作品的评论和反馈虽能及时的起到一定作用,但从专业角度而言,网友对于作品的批评大多限于感性层面的体验,“平民批评”还不足以对抗网络文学的弊病。其次,目前网络作家构成多为业余,他们一方面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入门的门槛较低且能获取报酬,而进入网络文学领域。再者,“从创作心态上说,网络写作常见的是‘玩文学’的心态”④,这也影响了文学写什么的问题。显而易见,目前网络小说从创作层面到接受层面的综合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视野小,题单一;趣味低,格调不高;境界小,缺乏深度。改变这一现状,应当引入专业的文学批评机制,通过专业批评刺激创作的改善。专业批评家“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会是一般意义的接受,而是对作品意义的系统发现与论述,由于他们的存在,阐释才可能上升为批评,从而带上更多的科学色彩”⑤,进而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小说的质量。(二)与大众沟通,共同优化“网改”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联姻”至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和趋势,二者间矛盾的解决除了在网络小说上寻求方案外,还应从影视作品入手。首先,针对演员选择问题,可通过网络票选、调查问卷、观众推荐等互动形式让大众选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代表。其次,设专门的BBS论坛、专用网页等讨论平台,接受大众与影视制作单位双方及时就作品问题进行沟通和商讨。再者,通过沟通,制片单位在了解大众心声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的对大众追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避免影片流于形式和低俗。(三)人文关怀为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必须呈现的文化景观“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其价值在于用语言来描绘有意义的人生图景以实现对人的生存及命运的关注和把握,人学意义是文学与生俱来的规定”⑥。新媒体时代下产生的网络文学,其本质依旧在于人学,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精神依旧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样,新媒体时代下承接文化传播责任的影视艺术,在内容丰富化、形式新颖化、手段科技化的同时,也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基点和重点,承担起不仅仅是丰富大众休闲娱乐生活,而且是为大众提供精神享受和心灵净化平台的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存与互补,才会保证社会及其人来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中国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大联姻”,若想“蜜月期”更长久,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达成有效和有益的协作,监管部门进一步严格网络文学的改编机制和出版门槛,网络文学和影视艺术双方自觉完善自身建设,为彼此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接受主体的消费大众,在娱乐和休闲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如能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坚定坚守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的责任,相信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不仅会更紧密,而且它们的发展也会在彼此合作促进中越来越辉煌。

作者:陈赢 单位:大连民族学院中文系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趣味性 课内外拓展 艺术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所应追求的教学,使小学语文课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二、课内外拓展

完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文学著作,形成课堂内与课堂外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人文学科结构,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比如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与其年龄、文化程度等相适应的课外读物。另外,可以开展其他多种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有关的各种教学与实践,如,专题讲座、写作大赛、辩论会、朗读比赛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与延伸,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让他们全方位地接触语文文化艺术的熏陶,使其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考试模式形式僵化、内容空洞,“闭卷考背功,一卷定输赢”,只是单纯地完成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完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脱节。所以,改革完善考试模式也是改革完善教学模式重要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正渐渐摆脱应式教育的束缚,不妨尝试口头与书面、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灵活考试模式,口头测试重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利用“头脑风暴法”,大力提倡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就某一主题引发联想,提倡“群言堂”;书面测试重点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要点,加强练习,拓展知识面的同时,锻炼实用写作技能。

三、艺术教学

1、课堂导入艺术。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 q 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 q 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 q 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2、重视教学艺术设计。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

(1)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

(2)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A。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B。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C。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

(3)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又要指导学生的学,让教法与学法协调起来。

3、重视课堂指导艺术。课堂指导的艺术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①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②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③多向交往。④评价适当。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⑤富有情趣。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4、课堂情绪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学生精神振奋、愉悦,如饥似渴地学习,必然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术所应追求的最佳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要注意积累和总结,不断使之升华,为广大学生所欢迎和接受,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专;声乐教学;艺术性;创新教育

声乐教学课程是一门具有艺术性的个性化课程,在中专学校进行声乐教学,教师应该在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领会声乐课程艺术性的教学环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在声乐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以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同时,具有艺术性的中专声乐教学可以净化教师和学生心灵,也可作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如何提高中专声乐教学的艺术性是每一位中专声乐教师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的原则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中专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在声乐学习及练习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因为声音的客观传播路径使得学生难以进行准确的客观判断,因此在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者角色的作用,为学生的声乐练习做出客观的评价与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师进行客观评价指导的过程中,也是离不开学生这一个体的主观认识,只有在中专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的主观认识与教师的客观指导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声乐艺术性的感知力。

(二)实践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

声乐作为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中专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声乐教学内容来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外的实践练习中不断促进学生声乐技能的提高,增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使得中专声乐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声乐技能,还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探索声乐世界中的神奇奥秘。

(三)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自身的生理条件、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及文化素养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提高中专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注重学生个体独立性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增强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性与互动性。从声乐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它比其他课程教学更需要合作性,需要教师与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创造出更惊喜的声乐配合效果。因此,在中专声乐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是增强课堂声乐教学艺术性的必然选择。

二、增强中专声乐教学艺术性的几点措施

(一)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中专声乐教学课堂中,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就是唱歌,而唱歌是人相应的生理器官与心理活动相结合的过程,是情感与实践的结合,是给人一种身心愉悦享受的过程。因此,在进行中专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应该是健康且愉悦的,即使是在演唱比较哀怨凄凉的曲目时,情感的投入方式也应该是积极健康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歌曲具有生命力与艺术性,而这也是声乐教学情感投入的基本技能。在部分中专声乐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学生呼吸、共鸣、吐字等实际的唱歌技巧的指导,却忽略了学生唱歌时的心理状态,没有渲染并创设出一种适合该曲目练习、演唱的教学环境,一味注重学生在唱歌技巧方面的使用,并且对学生多加指责且不够包容,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形成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与学生鼓励与支持,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具有艺术性的声乐教学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中专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及特点为其提供可以选择的练声及演唱曲目,对于一名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发育已经相对成熟的个体来说,强硬的规定性措施只会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切记用自身的经验来代替学生千差万别的状况。

(三)将教学活动艺术化,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在中专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演唱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是需要一定技巧和讲解艺术的,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科学、简洁、明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谐性和艺术性。同时,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活动艺术化和多元化,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增强中专声乐教学的艺术性,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1.重视基础训练与循序渐进对于中专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加强声乐基本技能的训练,打好“地基”是其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目前部分中专声乐课堂教学中,过分重视短期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这样错误的教学心理反而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因此,在整个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以基础训练为主,培养学生正确呼吸方法、换气、共鸣等基本声乐练习技能,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2.善用形象性的比喻获得感知对于声乐演唱者来说,发声器官是其展现声乐独特魅力的最直接工具,自身对于音乐感受的程度都会通过音乐体现出来,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在中专声乐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形象比喻的方式,将学生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声乐理论通过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理解,例如在训练学生打开喉咙时,书本上的文字讲解往往比较生涩难懂,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打哈欠”这一日常动作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3.学会把握作品意境在学会使用声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歌曲中的人、物、事,去体会这首曲子独特的意境,将自身视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去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一首歌曲它的故事完整且主题思想明确,意境的创设能够很快的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体会到这首歌曲想要诉说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融入到演唱之中,才能真正使演唱具有生命力与艺术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歌曲情感及意境的把握是否正确十分关键,只有当其演唱真正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学生,感动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而这也是声乐教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同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学习声乐的这条道路上不断加强自身的生活、情感、文化的积累,只有当积累越多,其灵感才会更多更活跃,音乐修养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4.增强体会音乐作品画面感的能力对音乐作品的体会从意境到画面感,看似相同实则是一种升华,通过感受音乐意境,创设音乐作品画面,将音乐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因为音乐本就是来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人们创造音乐的灵感可能是来自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当其感到快乐,可能其音乐的旋律是积极、热情、奔放的,当其感到悲伤时,音乐的旋律可能是低沉、缓慢、痛苦的,因此音乐旋律的高低、长度以及节奏的强弱等等成为了创作者情感的表现符号。所以在中专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旋律的变化,学会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创设音乐画面,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体会和对生活的感知。5.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文学气质从古今中外现有的著名音乐作品来看,几乎所有的歌曲及歌剧都没有离开文学。例如中国古代李清照的《一剪梅》、李煜的《虞美人》等唐、宋、元中诸多名家所创作的作品,国外歌曲、歌剧中涉及文学的更是数不胜数,如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等等名家创作了大量享誉世界盛名而且久经不衰的音乐作品。因此,在中专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体现和增强声乐教学的艺术性,从教师自身来说应该要广涉世界音乐名曲,并且对其作者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有一个较为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在教学时保证相应的英语、法语、俄语能够拼读正确,对音乐作品中的每一节甚至每一句、每一个词都理解到位。当然,这对教师来说具有很高的要求,但是中专声乐教师作为声乐知识的传授者,不断增加自身的音乐方面的文化修养是其职责,这是为了更好保证教师准确的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和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的正确性。

(四)在教学中将情感的体会与实践相结合

在之前主要探讨了中专声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的体会与感知,实践作为教学的根本,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中专声乐教学中歌唱表演作为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声乐教学成为一门实践技巧性比较强的学科,在以不同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教师也需要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加音乐会、观摩课,或者是让其亲身参加文艺汇演,让学生的情感与歌唱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因为要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演唱技能,需要经过教师专业的指导且长时间的练习,而且只有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够将情感更好的与学生的演唱结合起来,以在不断的进步中,学会从审美到创造美的过渡,从而真正领略到声乐的艺术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专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结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艺术化,注重学生将情感实践结合,以不断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增强中专声乐教学的艺术性。

作者:蓝碟映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孙宁.在声乐教学表象的背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2]孙艳红.自然的歌唱[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尹国峰.如何改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评《声乐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15,04:122.

[4]蒋艳琦.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9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 民族文化 音乐教学

引言:

初中教育的实际意义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知识、情感、能力方面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受和传承。因此,民族文化教育在初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为了使初中教育达到新课标要求就必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是初中教育效果达成的途径之一。

1.初中音乐教学概述

1.1初中音乐教学的作用

初中音乐并非初中学校教育的“主科”,但是却对初中学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本身属于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艺术、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的一部分。

1.2初中音乐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偏重技巧而不重视情感教育,教学生唱歌而不教学生如何欣赏音乐,这是不符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的,而枯燥的“唱歌”学习也导致学生对音乐认知偏差,使很多学生在音乐课上进行文化课学习,使音乐课变成了自习课。

1.3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学艺术、民族情感的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音乐教育的情感教育效果;通过民族文化教育能够改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看法,同时也使音乐教育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是教学目的达成的主要方式。

2.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的方法

2.1精研教材寻找音乐与文化切入点

民族文化蕴含在音乐之中,并非是音符本身带有“民族”性质,或者歌词有“民族文化”的具体藐视,而是音乐背后的创作环境、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不同乐器流行期的不同文化背景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方式。因此,初中音乐教师想在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以乐器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生认识乐器的过程中,介绍与乐器相关的民族文化。如在了解关于二胡的知识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出色的二胡民间艺术家――阿炳,并详细说明艺术家阿炳身处的时代,使学生从时代背景中体会到二胡这种乐器身上所包含的民族文化――苦中求乐、自强的民族精神。

2.2音乐与文学、绘画艺术同时出现培养学生“通感”

艺术所体现出的思想及文化是想通的,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文学、绘画作品,总会体现出一致的时代风格,民族文化也是如此。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美术、语文等学科中接受到的民族文化教育与音乐的艺术特征结合,唤起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民族文化的体会。例如,在欣赏《阿里西里》这首民歌的同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彝族聚居地的村寨、扎染工艺、漆器和绘画等图片,使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观看图片,体会到彝族民族文化中的智慧、勤劳、热情的情感。通过音乐欣赏和图画欣赏,学生不仅能够对音乐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很容易形成图画和音乐之间的“通感”――听到《阿里西里》,脑海中就浮现彝族村寨的景色,看到彝族服装,耳畔就回荡起《阿里西里》的旋律。

2.3延展音乐课堂体会民族文化

由于初中学校的条件限制和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单纯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显得范围狭窄,教师们很难发挥教育积极性,学生所得的情绪情感感受也比较淡薄。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校的音乐教师应带领学生参观音乐展,使学生在民族音乐表演现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另外,音乐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班级活动中,帮助学生编排在班会上表演的民族舞蹈,使学生在实际应用音乐的过程中体会音乐和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获得关于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认知和感受。

3.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原则

3.1坚持“人本教育”的原则

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审美需求,从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基础入手选择民族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应注意到,文化教育不是高屋建瓴的教学,要在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和审美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使教学有效。

3.2发挥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原则

音乐本身的艺术性要配以艺术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安排上体现艺术性,在教学方法使选择上体现艺术性,在教学语言使用上体现艺术性;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使教学和教育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教师的行为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这样才能加强民族文化渗透教育的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音乐教学担负着初中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的重任,对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有益于音乐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教师应该对音乐教材进行仔细研究,从中寻找音乐与民族文化的切入点,并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通感”,同时,将音乐课堂进行延展,也是渗透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注意坚持人本教育的原则,发挥音乐教学的艺术性,以促进民族文化教育的渗透。

参考文献:

[1]刘德任.如何在中小学一虐教学中渗透本土民族音乐[J].大舞台,2011(05):192-193.

[2]孙洁.浅谈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1(10):98-99.

第10篇

一、精神内涵的娱乐性与商品性

影视传媒在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学书写的危机”。法兰克福学派就曾经提出:“文化工业的产物不是以后会变成商品的艺术作品,相反一开始它就是为了作为上市销售,满足普通大众的需要,作为供市场销售的可互换物而被生产出来。[1]可以说这一观点已经点明在文化工业和消费时代,艺术品由母体里所携带的商品性。而美国著名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就曾经在分析美国60年代文化景观时指出美国当时的文化情景与中国九十年代所处的文化情景之间惊人的相似性,他说:“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2]的确,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影视文学确实已经抢夺了大量纯文学的生存空间和市场,视觉效果、声音影像对大众的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中。但与此同时,影像文学自身所携带的商品性与娱乐性却在另一向度上对文学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潜在的危机。首先,精神内涵的日益萎缩与变形使许多当代作家开始沦为商品化写作的附庸。随着网络文学的勃兴,许多作家已经逐渐放弃了对文学审美性的追求,转而形成了“什么卖座写什么,为了写作而写作”的风气。时至今日,我们发现众多穿越小说和宫廷小说大行其道。从《宫锁心玉》、《步步惊心》、《神话》再到最近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倾世皇妃》等等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的视线。这些网络文学作品将消费媒介所具有的商品性和娱乐性完全地展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拖沓的剧情、纠结的人物情感关系,复仇与陷害的筹码等等,这些几乎成了此类小说所共有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卖座因素。改编后的许多影视文本也主观上放弃了负担社会道义责任和人文精神的职责,而逐步沦为仅供大众娱乐和消费的为文化商人谋取利益的工具,文学本身理应具有的远大理想、哲理沉思、人性关怀和道德批判等则降低为纯粹的消遣娱乐和感官刺激。

二、审美距离的模糊性与平面性

虽然许多影视作品改编自当代的文学文本,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简单地把影视文本看做是文学文本在影像领域的直接映像,在这里,影视编剧、导演甚至演员本身都要对原有的文学文本进行再度创作,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文学文本原有的批判意识和精神向度也就因不同程度上的再度创作而显得效果各异。例如曾经一度掀起家庭剧热潮的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部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映之后许多观众都主观化地将其看做是一部诙谐幽默的家庭剧,而原作中刘恒想要描绘的在社会底层无奈挣扎的小人物性格、命运的变迁却在某种程度上被了,虽然改编后的作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观众对人物生存境遇和生活状态的同情和反思,但总的说来由喜剧演员来演绎的这种影视剧集还是将作品原有的理性批判与反思消解了许多。接着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近年来备受追捧的麦家的谍战小说系列。随着2005年《暗算》的热映和好评,麦家的一系列小说被先后搬上荧屏,《风声》、《风语》、《刀尖上行走》等作品先后被改变成电影、电视剧,麦家也在一时间成为了影视发行方的宠儿,并在2010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应该说,麦家的“新智力小说”似的谍战小说在艺术性上还是比较突出的,在情节安排上,麦家小说往往能够做到引人入胜又不让观众觉得是故弄玄虚,作家将对案件的观察、分析和论证紧密结合,使故事的可看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故事中也穿插着作家本人对生活智慧的独特体味与理解,所以应该说麦家小说走红是有理由的。但是,许多熟悉麦家的读者在观看过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之后仍然对此种改编采取了批评的态度,的确,虽然《风声》和《风语》的改编都由麦家亲自参与,但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仍然会发现为了考虑到大众收看的娱乐效果和收视率等现实问题,影视剧在很大程度上对原有情节进行了改造,而且应该说有一些改造是并不成功的。一些影视改编在考虑消费市场和观众需求的同时对原著做了大量失败的修改,不仅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原著情节的紧凑和完整性,任意加入的感情纠葛也大大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格调。这样一来,麦家在其小说文本中较为完整地保持着的审美距离被不同程度上的肢解了。改编后的影视文本倾向于只注重营造紧张、恐怖的气氛和曲折跌宕的情节,而在对主要人物自身性格的塑造和情感表达上则十分逊色。小说中麦家刻意营造的审美距离变得归于模糊而平面化了。

三、接受状态的麻木性与空白性

前文中我们谈到当代文学文本在影视改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突出特点。传播学四大公认的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在他的代表作《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过程分为了以下几个要素:“传播者——讯息——渠道——受传者——效果”。[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播的最终指向是受传者的接受效果。随着文学传播形式、内容和媒介的不断变化,文学接受也随之日益发生变化。文学接受早已从个人欣赏似的私密阅读转向了在大众文化产业和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快餐似的记忆。可以说在此过程中,公众对于改编后的艺术文本本身是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的,或者说很多人早已不愿意去思考这背后的种种原因,而只是以一种麻木的状态去接受。我们遗憾地看到作为文学艺术核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正在逐步瓦解,传统小说写作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字符号土壤已经无法孕育富有神秘感的精神价值,而与此同时,各种重新编码的艺术传播方式正在肢解着文学文本自身的话语权威和地位。然而,在受众以麻木的状态接受全部新兴媒介所带来的影视文学时也同时失去了进一步细读文本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空间。即导致了接受效果的空白性。这里提到的空白性并不是说接受者没有接受影视文本,而是说这些影响并没有真正在接受者头脑中产生深刻印象,观众只是简单机械地跟随剧情发展或穿越、或陷入谍战似的悬疑和恐怖之中,但当影像传播结束,即此类电影、电视剧结束以后,接受者并不会去深刻思考在这些影像背后到底传达着什么样的情感价值、人文情怀以及深层告诫,接受者在精神接受的层面上始终是空白的。回首近十年来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传统的文学审美定位已经被逐渐打破,影视作品的娱乐性和消费性日益成为大众追捧的关键要素。然而,这种转变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却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我们并不能一味地否定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在我看来,改编的关键在于改编者能否充分、深刻地理解和剖析原著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同时适当地融入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也正是所谓的忠实型改编和创造型改编。当然,忠实原著也好,选择性创造也罢,关键不仅仅在于能否被大众所接受,同时还必须保持文学文本和影视改编的质量和精神取向,唯有那些思想深刻、关照人生、手法细腻的优秀作品才能真正成为不朽的经典,而不是观众短时间内街谈巷议而后就弃之如履的“口水作品”。文学文本终极价值的实现始终是依赖其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这一毋庸置疑的判断、评价标准,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未来都不应改变。

第11篇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平衡;艺术性和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室内设计的概念

室内环境设计是根据室内空间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技术手段、建筑美学、造型艺术和人体工程学等原理,对建筑内部环境进行功能、技术、艺术的综合设计,从而创造出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以满足使用和审美要求。因此,室内环境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多元化的复杂系统工程,其艺术性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2. 室内设计的艺术性与实用性

2.1室内设计的艺术性

室内设计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它用特殊的语言传达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情感共鸣。因此室内设计既是人类视觉传达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审美情感传递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提高同时也丰富了精神世界,这就对室内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和谐”的室内空间不应该仅限于满足人的视觉与生理需求,还应带来精神上的深层享受。

2.2室内设计的实用性

同时,室内环境设计是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室内环境设计也是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形式表现,集功能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设计领域

2.3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成功的室内空间设计应该是美观与实用并重,寻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室内设计不只是艺术,而不管施工实现的可能性。只有美感而欠缺实用性的设计,对设计师来说,或许能满足设计师自己的创作欲,但对于业主而言,即使能带来悦人眼目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久远,很多缺乏实用性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从而引起诸多的不便。因此,设计师要与业主充分接触、沟通以后,准确地了解业主的喜好、需要等等,才能把业主真正需要的空间通过专业的手法实现出来。美观应是含有实用性的美观,实用也应具有美观性的实用,二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而不应当成为矛盾。

3. 怎样平衡室内设计中实用性和艺术性间的关系

3.1要了解实用性和艺术性在室内设计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实用性是对室内设计的一个根本要求。作品出来后如果缺乏实用性, 就可以说是不成功的作品,同时这样的作品也是不为消费者所接受的。的确,实用性在整个设计中是关键的。香港十大顶尖设计师之一的梁志天,对空间的运用及美感营造相当敏锐,他认为室内设计是以实用为本。

其次,艺术性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日益高涨。作为贴近人们生活的室内设计,首当其冲的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载体。这就要求要不断提升和创新室内设计的艺术性。于是,艺术性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变的越加突出和重要。

3.2要正确认识实用性和艺术性两者间的关系。

首先,实用性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性是实用性的延续和发展,脱离了艺术性的实用性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需要。

其次,艺术性的把握是不能脱离开实用的价值范畴的,离开实用价值,设计也就不能称为是设计了。

3.3 如何才能将两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首先,设计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对各种美学的认知,包括各种文化性和地域性的美学。缺乏这些基本的因素是不能做出艺术性的作品的。它是灵感思维来源所具备的原动力。

其次, 设计师所做出的设计作品既要追求艺术性也要能够回归生活本身,切勿忽视实用性。消费者是在具备实用性的基础上再去看它的艺术性的,通俗的说,不实用的东西再好看也没人愿意花钱去买呢!这就要求设计师要对日常生活和对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元素有切深的体会。一个不懂生活不能融入生活的人如何能做出打动人心的设计呢?!

四.结论

设计要能把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的柔和在一起,最终赢得众多消费者及各消费阶层的目光,赢得它所存在的市场价值和商业地位。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和切身的生活体会,能理解室内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真正涵义,这样就能完成一套成功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于彦荣;室内设计中的形式美;美术教育研究,编辑部邮箱 , 2011年03期 【J】

[2]朱杰栋;杨兰芳;形式美与室内设计;剧影月报, 编辑部邮箱 ,2005年04期【J】

[3]张莹莹;室内设计美学之我见;商业文化(下半月),编辑部邮箱 , 2011年02期 【J】

第12篇

关键词:教学艺术性 ;初中语文 ;教学成效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个老师不应该把教学任务简单地当做任务去要求自己完成,更应该将其视作一颗待雕琢的玉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这里就要提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将教学融入艺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感染力,提高教学成效。为此,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注重教学的艺术性为出发点,就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一、以身作则,树立正确审美观

做为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对学生加以要求的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也丝毫不应该松懈。初中学生上处于一个学习阶段,不仅局限在学习上,在生活上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教师有着较高的个人修养。

首先,在衣着上做为教师不能不修边幅,更不能只穿“名牌”,无论哪一个都是错误的,衣着简单大方方为大成。教师的发型也应该从简,不能过于注重自己的外在,而让外在的东西争去了内在美的风头。其次,作为教师,必须做到文明用语,说话不吐脏字,言语文明,这本身就能给人一个好的印象,显得有修养,更容易让学生愿意接近。教育工作者就是如此,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对自己的学生产生影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注重我们个人的言行,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们的学生正确分辨美与丑。

二、注重语言雕琢,让学生感受语文语言魅力

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有着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对我们的语言加以适当雕琢,用语言的艺术感染学生,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对于教学成效的影响非常大。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学问,教师在开展语文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艺术性的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渗透力。我在语言组织方面重点抓住四个字:“准”、“朴”、“情”、“扬”,对教学中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加以斟酌。“准”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表述要准确,模棱两可的话不说,似是而非的话不说,力求每一句话都有价值;“朴”就是语言表达力求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尽力避免一些华而不实的浮躁词汇;“情”就是表述过程富有感情,如提问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的思维有深入的欲望,朗读的语言要符合教学内容与主题表达的需要,让学生产生心灵的感应与情感的共鸣;“扬”就是教学语言要具有激励性,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教师的重视、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课堂形式多变,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感染力

课堂的多变性,是保持课堂活力的有效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站在讲台上,学生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讲。那样的课堂对于应试教育固然是上佳之选,然而在如今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却并不适合,素质教育,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笔者曾参观过很多在教学方面较有成效的的学校,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方式。小组成员在分配上应讲究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等,成员人数不应过多,一般应控制在4~6人,人数太少不利于讨论的进行,人数太多又可能是话题讨论时衍生太多不相关的话题。小组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竞争,并采用积分制定期对每个小组进行考核,评选出更优秀的团队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可以有效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一层的掌握,也可以通过讨论学习增强自学的能力。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也得以迅速提升。

四、善于循循善诱,放飞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深知重点与非重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教学方式均是由老师讲解课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公布正确答案。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通常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然后走上讲台将课文讲给其他学生来听,讲解之后由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并由该讲解学生进行回答,也可以由他提出问题来反问听讲的学生。这样一来,讲解的学生就会认真对课文进行预习,以免在讲台上出丑,台下的学生也会努力找出更多复杂的问题来把讲解的学生难倒。当然,要谁来讲课都是随机的,否则只会使一个人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在刚开始的时候,推行起来势必困难较大,初中的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毕竟较少,我们必须鼓励他们走出“怕”的门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艺术性的研究,优化教学过程,营造浓厚氛围,努力提升教学活动的实际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