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发展前景

商业银行发展前景

时间:2023-07-04 17:08: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发展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商业银行发展前景

第1篇

摘 要 目前信用卡服务同质化比较严重,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应该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方向逐步向创新型业务转化,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国有商业银行要赢得市场,必须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开发现有产品的新功能,以吸引不同渠道的客户群。

关键词 信用卡 产品创新 功能开发

信用卡业务在我国摸索前行了26个年头,从最初的准贷记卡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标准信用卡,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股份制银行,在信用卡营销中更趋于理性化。

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演变

国内信用卡业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前后,信用卡业务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一直未出现高度发展的局面。直到2002年中国银联正式成立,实现了全国银行卡的跨行联网,我国信用卡业务进入了全面发展的状态。四大国有银行也陆续全面启动信用卡业务,步入“跑马圈地”时代。

这一阶段,我国信用卡业务经历了不同时期,从争抢客户,到口水战,尤其一些规模小的银行为争夺客户不惜降低信用卡进入门槛,引来各类的信用风险及诸多客户投诉。2009年底人民银行及银监会相后出台政策,促使我国信用卡业务步入了理性发展阶段。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不再是以“跑马圈地”为主要模式,而是转向“跑马圈地”和“精耕细作”并行的时代,“跑马圈地”短期内不会结束,银行间的竞争能够推动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信用卡规模之战将会长久存在。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

2010年各家银行的年报先后披露,我国的信用卡市场已趋于成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信用卡发卡量遥居榜首,综合分析建行则在年消费额中更显优势之态。

国内其他股份制银行,招行的数据比较全面,单从人均消费额指标的数据可以看出其优势之大。就其提供的2010年年报数据具体分析,信用卡发卡量3477万张,信用卡年消费额3920亿元,其发卡量和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都远远超过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但按其提供的流通卡每卡月平均交易额1854元数据,则不难发现:其仍存在的严重问题,发卡量高,而当年的消费额却未超过建行,说明其存在大量的睡眠户,或者是说低激活率,这必将导致较高的沉没成本。

跑马圈地为银行带来数量可观的客户数量,但不能简单以发卡规模来衡量业绩的好坏。 “跑马圈地”的结果,使各家银行必须面对信用卡使用率低、坏账率高的现实,四大国有银行也开始推行信用卡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因为精细化管理客户才是支撑信用卡业务持续发展的动力。市场对信用卡需求还有很大空间,信用卡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程度,以市场为导向,就要求信用卡业务做得更细,更贴近客户需求。如今,拥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银行已逐步进入到“跑马圈地”与“精耕细作”并行的时代。

信用卡的循环信贷功能,对银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发卡量的增加,同时合理地控制风险,循环信贷给将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然而,目前国内信用卡市场一方面是运作成本高,另一方面是银行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免费用卡和低廉的商户佣金,使特约商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高于银行,回佣率也面临不断下降的压力,加剧了行业的微利甚至无利的现状。同时,几乎所有信用卡用户每个月都能及时还清欠款,这样循环利息收入也不会很高;大量的睡眠卡又会为银行带来较高的沉没成本,从而整体上影响银行信用卡的成本问题,以至于让信用卡行业实现真正的盈利并不容易。

三、 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前景展望

目前信用卡服务同质化比较严重,为了促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应该将信用卡业务发展方向逐步向创新型业务转化,培养自己的忠实客户。为赢得市场,国内各大银行不断推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并积极开发现有产品的新功能,以吸引不同渠道的客户群。对此,四大国有银行虽然起步较晚,但后劲实足。

1.加强重点产品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为吸引客户,各行不断开发和尝试新的产品,以推进本行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为了挖掘潜在客户,发现创新型产品,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本行特色产品,强占市场。

例如:建行就针对不同人群推出过龙卡汽车卡、足球卡,并在 2010年先后推出芭比美丽信用卡、卓越信用卡、欧洲旅行卡等特色产品。交行的刷得保,将第三方保险服务与持卡人的用卡行为直接挂钩,用户在刷卡消费获得积分的同时,还可额外享受意外保障,且保障额度随账单余额倍增。

从2008年开始,国内信用卡市场就已经开始关注绿色环保的主题。各行纷纷采用电子化账单,减少了纸质账单在制作和邮寄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以环保为主题,为了更好地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实现低碳生活,体现环保特色,中国低碳信用卡以新型可降解绿色材料制成,减少了传统PVC卡片废弃后对于环境的威胁,低碳信用卡值得推广。

2.注重信用卡新功能开发,迎合客户需求,早认识早受益

四大国有银行中,还没有完全实现信用卡缴费业务,这与一些股份制银行有明显差异,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市场。对于客户可以足不出户就做到各项交费,很方便。该项信用卡功能,建行还未开发,只对网上借记卡业务提供缴费业务,如果扩展到信用卡的缴费,会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大信用卡的激活率。

目前,我国信用卡网上交易并未全面开通,各行电子银行主要是与借记卡密切相关,网络时代网上购物蒸蒸日上,网上团购更促进了网上交易的火热。商务部近日关于加快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要求各地商务部门扶持电子商务发展,并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力争网络购物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这是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有利时机。

国内各大银行均以消费积分刺激客户用卡,但网上交易不记积分,这样无疑会流失一部分客户。四大国有银行更为谨慎,考虑的风险因素也较多,因此信用卡的网上业务并未得到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多数与银行借记卡绑定,若能有效地使用信用卡的免息期限和循环信贷,网上业务同样会刺激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同时,信用卡的约定还款业务又会带动借记卡业务,这样信用卡的联动作用不但会带动了网上或手机市场的发展,更能进一步推进借记卡和电子银行业务步入成熟。

四大国有银行信用卡客户质量较好,只要在信用卡准入上把好关,信用卡在网络上的发展将是前景无限,这一方面,我们与欧美国家相差的距离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赶超,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关注这方面。当然,网络一旦出现风险漏洞,损失将会很大,但只要能够合理地控制风险,盈利空间将是无限量的。谁能够通过信用卡的联动作用强占市场,不断地加快业务创新,谁将会是信用卡发展历程中最大的赢家。

3.挖掘信用卡分期业务的潜力,培育新的金牛业务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信贷业务 内需拉动 金融创新 融资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经济、增加财源、拓宽就业渠道、推动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经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3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3800万户。中小企业吸纳了全社会75%以上的就业人员,提供了68%的外贸出口,50%的税收收入,创造了全国70%的新增工业产值和60%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自主创新方面,中小企业拥有66%的专利发明、74%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创造中国经济活力和银行经营效益的重要源泉之一。

一、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现状及信贷投入情况分析

所谓欠发达地区是指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潜力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还不发达的区域,如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被称为“草根”企业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实体中最薄弱的群体,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更大。以贵州铜仁地区中小企业为例:截至2009年6月末,该区共有中小企业49086户(含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30077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2户。上半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5461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4%;上缴税收58508万元,占同期全区财政总收入的47.6%,占地、国两税总额的55.8%,成为区域经济和税收来源的重要支撑。但横向比较,与全省平均水平和周边省市的差距较大,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原材料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出口缩小、利润减少、亏损增加、融资难、贷款难、税费负担重、发展环境不宽松等。

上半年,该区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47亿元,同比增长9.19%,占上半年新增贷款总额的5.41%。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

(1)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公司治理及内控体系不断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意识日益增强,加之信贷审批权限的上收和授权授信管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更加严格。

(2)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强化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内部核算制度,使信贷投放更偏向于投放到效益好、规模大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企业或政府优质项目。

(3)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抵押担保不足、信息不透明、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效益欠佳等诸多因素,以及银行融资管理成本大,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使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受挫。

(4)商业银行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受利益驱动,信贷员普遍偏向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心态,对中小企业营销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5)计划经济时期留下的“阵痛”,使商业银行至今谈“小”色变,加之银监部门防范信贷风险设置的诸多“高压线”和“紧箍咒”,进一步加剧了银行的“恐贷”心理,使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之路举步维艰。

二、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和实证分析

(一)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必要性

1.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欠发达地区资源稀缺,工业短腿,无大项目支撑,但中小企业发展前景广阔,地方财政依赖性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和财税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倾斜和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只有将中小企业列入发展之本,才能做到事业常青。

2.创新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现状;对策

自1998年托管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实施以来,其发展情况就备受瞩目,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十余年的摸索已经实现了托管业务的从无到有,时至今日,托管业务的广阔发展前景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提高托管业务服务质量,实现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发展现状

1.1 托管市场迅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商业银行托管市场随之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资本市场进一步增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加深和不断拓展,股票、商品期货、债权以及各种金融衍生品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全面发展,资本市场层次逐渐丰富起来,预计我国金融资本市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为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机构投资者不断成长。以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步入相对成熟阶段指日可待,随之而来的是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完善和成熟。资产管理机构不断发展壮大,促使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也使得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机构投资客户不断增多。

1.2 产品多元化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资产托管业务多以公募基金为主,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商业银行托管产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渐显现出来。目前,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已经尝试性地推出了一些新颖的托管产品。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产品的多元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已有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如保险资产托管业务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2)不同性质的基金将陆续进入托管行列。如住房公积金、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基金;3)资本市场创新催生的托管新品种。证券产品及其交易方式将继续不断创新,托管业处理的产品与服务种类也将更加多样复杂,从单纯的股票、债券发展到股指期货、风险资本基金、对冲基金、外汇或掉期基金等。4)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社会风险意识的加强,交易资金托管因其客户群体大、覆盖领域广、操作简便等特点,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3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由于资本市场不断发展,托管产品不断丰富,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客户逐渐复杂化、多样化,不同类型的客户对托管服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需求,商业银行在开展托管业务的过程中只有更好地了解客户需要,提供更为个性化、专业化的托管服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托管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不断成熟,其托管服务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例如,以往托管银行只对最初的单一证券业务提供托管服务,如今已经衍生出一些列关于证券处理的附加服务。

2.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发展对策

在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广阔的资本市场中,商业银行要想实现自身资产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就应结合外部条件、自身条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采取合理的托管业务模式;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丰富服务内容和提高服务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发展托管业务的重要途径。

2.1 明确市场定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只有明确市场定位,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并扬长避短,才能实现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区别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在托管业务的实施中有着诸多优势,例如专业的托管队伍、丰富的托管经验、较高的管理水平和客户优势等等,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要实现与国际托管业务的竞争显然是难以成功的。对此,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与外资银行寻求合作,例如,成为其在中国的次托管人或选择其为境外的次托管人等。国内商业银行应有效利用国内托管业务发展尚不成熟,且尚未对国外客户完全开放这一有利时机,提前占据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2)区别于国内银行。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托管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逐渐成熟起来,国内托管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外的经验看,托管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竞争和整合,最终形成了全能、全球发展的巨型环球托管人,针对一定地区和客户的中等托管人和针对某一特定市场的小规模托管人三类并存的格局。为了扬长避短,国内商业银行对应国内托管同业应避免同质化的竞争,寻求具有具有特色的发展策略,不能盲目求大,而应做精做好。

2.2 结合自身条件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

国内商业银行众多,每家银行都具有自身的优势、条件和特点,不同银行在开展资产托管业务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对于大银行来说可以尝试设立托管子公司。商业银行设立托管子公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商业银行经过与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取得设立托管子公司的倾斜政策,由于信托公司的建立已有先例,因而大银行要想取得相关部门的许可一般并不难。二是要具备独立运行维护的能力。托管子公司开展托管业务较为独立,托管业务的开展需要专业的托管队伍、良好的技术系统以及完善的运行服务,商业银行只有具备上述条件才可考虑设立托管子公司。三是有充足的业务基础,商业银行的业务品牌必须已经在业界树立了一定的地位,积累了一定的托管业务经验,确保托管子公司将生存和发展下去才能够开设子公司。大银行一般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大可积极探索设立托管子公司这条发展道路。

此外,设立托管子公司有利于促进大银行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和发展战略,对于优化银行经营管理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托管子公司的独立运营能够有效地将商业银行现有托管业务资源、技术、人才进行整合,这对于托管业务流程的优化和托管业务新产品的开发也是十分有利的,因而从必要性角度来看,大银行设立托管子公司同样是一条可行之路。

而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托管业务一般应定位于中、后台业务。由工作人员负责客户细分、托管产品设计以及风险和利益预测等工作,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市场准入、市场推出机制,同时应做好托管产品创新和项目运行的风险预测与分析。后台则凭借统一、实时、专业的托管系统,专司交易、清算、核算、估值、绩效评估、流程控制、风险管理等,以强势的中、后台业务博弈资产托管市场。

2.3 深化业务内涵,积极拓展市场

为了实现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市场发展潮流,不断拓宽托管业务的内涵,不断开拓新的托管服务,这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发展对策:1)拓展业务边际。强化对信托资产、产业基金、私募基金等类型的托管业务的开发,结合银行自身条件和客户需求积极研究证券借贷等托管业务衍生服务的可行性。对产业基金的托管,应重点研究产业基金与一般证券资产托管的异同点、对银行托管服务的特殊要求,开发相应的技术系统,探索托管业务流程和风险防范措施。对信托资产和私募基金的托管,应借助银行的销售渠道,选择业绩优良、风险控制能力强、偿付能力高的投资管理人,把银行的理财服务与托管业务结合起来;2)拓展服务范围,推行全程服务和一站式服务。为了优化托管业务流程和提升托管业务工作效率,应就不同托管产品制定科学的全程服务和一体化服务流程。交易前的服务内容应包括:提供关键市场信息并提品咨询服务,交易中的服务内容应包括:执行交易指令,执行证券借贷或外汇、现金管理等业务,交易后的服务内容应包括:执行业务确认和清算,对业绩进行分析,编制资产组合会计、税收、红利支付及报告等。

2.4 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增强托管业务在同行中的竞争力,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服务质量,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服务标准。例如,QFⅡ托管业务是一个很好的实践契机,努力学习QFⅡ全球托管人的服务标准,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工作采取恰当的改进措施,以此来不断优化自身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2)推行差异化服务。建立并不断健全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认证手机客户信息及相关数据并准确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的需求、特征等进行认真研究,并结合客户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托管服务方案;3)强化技术系统建设。强化对技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改进,使技术系统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要,适应客户需求,强化对细节质量的控制,对此应做到两点:一是不断改进技术系统的生产运行,实现直通式处理,逐渐提高通讯方式和技术系统的自动性和合理性,以提升运行速度和改善运行质量;二是结合银行自身特点和客户特点监理“资产托管服务网银专业”使客户能够随时随地了解银行托管业务信息,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创造便利。

3.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体制及相应监督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广阔的发展前景逐渐显露出来。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只有认清形势,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才能实现托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准确的市场定位,科学的托管方式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强化对托管业务内涵的托管,强化市场的开发以及不断提高的服务水平对于保障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牛文英.对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全程监控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J].科学之友:中.2012(6):98-101

[2]樊飞舟.商业银行发展资产托管业务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8):110-114

[3]孙飞、韩滔.托管之争[J].金融世界.2012(7):58-61

[4]暮狄.向国际一流托管银行迈进[J].中国金融家.2011(5):75-76

[5]李瑞红.关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J].金融会计.2011(10):32-36

第4篇

(一)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多年来超过10%,即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仍然维持在8%左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首次突破6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同比增长10.1%,增速高于GDP,我国经济迎来“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新常态。与此同时,如图1所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在逐年稳定增加,其中,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1.2%,农村的增长幅度比城镇高2.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增加使得手中的剩余资金增多,理财方式的多样化也给居民更多的投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居民的投资热情,从企业角度来说,利润的累加使得其利用自留资金进行再投资的情况也增加,从而为我国“金融脱媒”的深化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图1

(二)微观经济主体投融资观念的转变。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说,信息渠道的畅通加速了人们理财观念的转变,理财方式和理财渠道的多样化也给居民更多的投资选择,人们不再单纯的把手中所有的剩余资金都放在银行以获得较低的利息,而是投向融资市场,如证券、股票、基金等融资工具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同时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资金运作效率和投资回报速度,给居民个性化的投资需求以前所未有的满足,大批剩余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大型国有企业在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下,从银行获得贷款相对容易,一般情况下资金需求量大,期限较长,一旦发生亏损,贷款银行就会累积大量不良资产,从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金融安全。

(三)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金融行业也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型信息化手段的普及使得各大银行陆续推出了能够方便客户自主操作的各类金融服务工具,如在线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ATM)、销售终端系统(POS)等。另一方面,以腾讯公司为例,其通过微信软件的大量普及应用适时推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理财通”手机金融服务,而阿里巴巴则利用大量的支付宝用户在支付宝平台推出“余额宝”、“招财宝”等灵活理财方式,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获得大量用户青睐,大大推进了网络金融商业化进程。

二、金融脱媒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冲击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盈利模式。资产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其中负债业务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负债规模和成本是影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水平的重要因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业的盈利水平并影响整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计划。而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的利差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在商业银行总的利润构成中占60%以上的比重,是商业银行重点经营对象和风险管理对象。

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对于有资金实力和良好发展前景的大企业来说,其更倾向于选择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而中小企业则比较青睐短期融资券、p2p网络信贷以及各种民间融资渠道,大大解决了企业资金不足问题,因此造成商业银行存贷款增长率的大幅下降,资产和负债规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二)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标准。1.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竞争性压力,使得银行方面面临存贷差扩大、存贷比降低以及存贷款的期限结构不匹配等问题。存款期限短期化的趋势和贷款的长期化要求银行用短期存款满足长期贷款,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管理的风险。2.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在金融脱媒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优质客户被分流,商业银行从自身的盈利和发展前景考虑,会适量放宽信誉度不高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使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性增加,银行方面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提高了风险管理难度。另外,随着间接融资市场向直接融资市场的转移,利率、汇率等敏感性业务的占比必然相应提高,进一步加大了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在二者的交叉作用下,商业银行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难以满足资本结构变化的需要,对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大额存款业务的发展。证券市场在不断的发展革新中,其推出的证券品种也更加多样化,通过证券组合降低投资风险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银行在风险投资管理的信誉度较高,可以有效吸引众多投资群体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而投资品种的多样性给客户的选择提出了更多专业性的要求,银行可以利用这一专业优势大力发展咨询类中间业务,以便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投资资金。

虽然金融脱媒的深化分流了大量优质客户,使银行的储蓄存款逐渐减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资金会通过同业存款、清算备付金、企业存款、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等方式流回银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越高,同业存款增长的速度越快,企业大额存款增加的越多,它们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金融脱媒的深化过程中,银行在大额存款业务方面会有较大发展。

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的途径

(一)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随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范围更为广阔,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的可行性不断增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应对金融脱媒的经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是商业银行摆脱脱媒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银行来说,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能有效弥补金融脱媒带来的客户量流失,可以与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合作,利用其广阔的客户群来帮助银行吸引大批客户,而且可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弥补银行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碳金融;开展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作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之一的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用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也就是说在我国减少的温室气体量,都可以根据《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变为对应的有价商品,再向发达国家进行销售。因此,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供应商。根据测算,到2012年末,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就可以达到数十亿美元。CDM节能减排项目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在发达国家里,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在我国,减排的成本可降低到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价,使许多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积极进入我国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合作。根据公开数据,在CDM一级市场的卖方市场上,中国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如图1所示,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委员会成功注册的CDM项目逐年增加。在2005―2008年期间,中国占所有签约CDM交易额的66%;而在2008年中,中国的市场份额占到了84%,远远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截至2010年9月8日,全球注册CDM项目总数2363个,其中来自中国的为938个,占39.7%,注册项目年度减排量已经达到了19002万吨,占到全球经核准的碳排放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CER)的58.9%。项目预期减排量占全球项目预期减排量的60.8%(详见表1)。

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开展情况

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对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表示青睐,并且积极开发我国的碳金融业务。2004年摩根士丹利率先进入了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并且在2006年承诺将在5年内投资30亿美元,用来扩大二氧化碳排放额度业务。目前,摩根士丹利已经拥有我国8个大型的减排项目。而当前我国最大的碳交易项目,辽阳石化公司的氧化二氮减排项目,则被美国高盛集团和加拿大的纳德资产管理公司获得,目前高盛集团在我国已经拥有了黑龙江建龙富余煤气发电等9个发电项目。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积极准备和应对,不断进行自身业务上的完善,并且持续开展和创新碳金融交易业务。兴业银行是我国国内第一个试水碳金融的银行,2006年8月份,兴业银行与世界金融公司联合一起,根据我国在减排技术运用和低碳经济融资的需求,在我国国内推出第一个节能减排项目,研发出了绿色贷款业务。到2010年末,兴业银行在北京、上海、辽宁、山西、黑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开通了节能减排项目的绿色贷款业务,累计发放贷款79笔,共投放贷款达17多亿人民币,可实现年节约标准煤189.35万吨,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62.3万吨。

国内其他商业银行也纷纷试水碳金融业务,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2007年7月份,上海浦发银行第一笔中国CDM项目财务顾问获得成功,浦发银行以财务顾问方式给陕西省的装机容量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带来了每年约170万欧元的碳销售收入;2007年8月份,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聚财宝飞越计划2007年6月号(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期限为12个月,到期的年化收益率为7.35%;2008年8月份,中油资产管理公司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共同出资建立了天津碳排放权交易所,其中中油资产管理公司出资比例为53%,该交易所是我国国内第一家综合性碳排放权交易机构;2009年8月份,天平车险以27.76万人民的价格购买得到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成为我国国内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国内企业。

国家开发银行依托贷款客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积极开发包括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努力为客户提供从项目融资到减排额二级市场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并于2009年11月率先完成国内商业银行第一笔碳排放交易咨询服务,累计促成383.3万吨CO2交易当量。

三、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意义

(一)有利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渠道,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碳金融业务给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在循环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投资机会也不断增加。碳金融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银行开展此类业务,必将会得到直接和间接(包括与碳金融业务相关的储蓄业务、信贷业务、银行理财等)的银行中间业务收益,从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有利于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加快信贷结构转型

当前,我国的信贷方向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等实体经济上,呈现出信贷投放过于集中,信贷高杠杆率过大的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信贷风险,一旦政策有所转变,资金链断裂,将会带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而碳金融业务和相关的融资信贷业务是以《京都议定书》为根据,国内商业银行做的是一种“只赚不赔的买卖”,只要国内有交易,到国外肯定要有人购买,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却没有大的威胁,因此,积极开办碳金融业务将进一步有效控制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助于信贷结构转型,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三)有助于商业银行加强与国际银行业的合作,对商业银行的品牌建设有很大帮助

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碳金融业务还是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一个弱项,开展相关业务在我国国内商业银行还会受到不少因素的制约,而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较为发达。因此,加强与国外其他银行的合作与联系,将成为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有效途径和抓手,对增强碳金融产品的内外品牌建设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思考与路径

当前我国国内的商业银行经济实力雄厚,控制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国有五大商业银行,相继成为了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排头兵。因此,面对碳金融市场的良好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内商业银行也应该对此充分重视、蓄势待发、积极参与、加快研发,从而牢牢把握碳金融业务这块“大蛋糕”。

(一)建立碳金融管理部门,规划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之前,首先要建立起商业银行内部的碳金融管理部门,主要从事碳金融业务的研发与推广,开发相关的碳金融业务产品。一是要以CDM咨询收入为主,将其作为进入碳金融业务的突破口,从而进一步加快CDM项目业务的开展;二是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网点优势和客源优势,为客户制定适合其发展的CDM项目,并作为重点目标客户进行培养;三是积极调动相关人员开展CDM项目设计、立项、注册、检查、CER签发等工作。

(二)创建“CER外币收入绿色账户”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要求,构建或待构建CDM项目必须在国内的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外币基本账户,用于CDM项目的资验与外汇结售汇使用,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将这个外币账户创建成一个CER外币收入的“绿色账户”,对客户实行“一站式”服务,从而用来提高相关业务的数量,赚取更多的业务收入。

(三)积极展开国际合作,参与国内外碳市场建设

国内商业银行应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如积极参与世界气候环境大会确定的基金项目,积极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和相关基金的策划和管理工作,要从基金的顾问与管理业务入手,迅速扩展业务范围。

(四)创新碳金融交易业务产品

目前,碳交易市场从全球来看依然处于发展初期。碳交易市场的流动能力不高,碳金融交易的业务产品不多且质量不高。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业应该大力创新国内外碳金融交易的业务产品,提高产品的盈利水平和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快国内碳交易市场与国际碳交易市场一体化进程。

(五)为CDM项目开发提供信用增级服务

CDM交易类似于金融衍生工具里的远期交易,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人们对其发展前景仍然心存疑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服务机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为项目提供信用增级服务,为CER提供担保,将会进一步促进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具备十分远大的市场前景和拓展空间,不过目前各商业银行开展的碳金融业务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尚不太成熟。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发展碳金融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克服不足,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中充分重视业务的创新和风险的识别、防范与控制,积极研究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转化到自身的业务操作上来,更好更科学地做好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孙敬伟,王宏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青年课题版[Z].2010(6).

[2]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2010(5).

[3]张龙清.碳金融与商业银行[J].武汉金融,2010(5).

[4]马骁.发展碳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大有可为[N].金融时报,2010(1).

[5]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

[6]王元龙,田野.碳金融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2009(7).

[7]王留之,宋阳.略论我国碳交易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防范[J].现代财经,2009(6).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下行期,大大削弱了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高的信用风险,直接威胁着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本文针对此,首先简要总结了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存在的风险,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小微企业的特点及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一)我国小微企业的基本特点

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有这些特征:一是资产规模小,平均寿命不足三年,有着较短的存续期和较高的经营风险;二是财务制度不完善,有待完善的财务数据,增加了商业银行评估其实际经营及现金流情况的难度;三是较小的融资规模,使得银行贷款的单位成本较高;四是生产经营活动深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行业低迷的情况下,将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五是高度集中的经营权、所有权,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常常积累大量的风险隐患。

(二)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

商业银行针对上述小微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开拓思路,积极发展批量化营销融资模式,坚持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不断探索、研发新的金融服务项目和产品。

1、通过商圈进行融资。商业银行在为依托于商圈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重点考察商圈的地理位置、辐射范围、所处行业、影响力、经营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整体实力因素,并从中筛选出较为优质的商圈。根据商圈特征,为有较强发展意愿、较好管理水平及优良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依靠商会模式挖掘利益。商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经济组织,无论是区域性的还是行业间的,其内部成员都存在着各种利益、地缘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关系为商业银行实施批量业务创造了条件。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会充分调查商会内部管理规范制度、信息透明程度、信用情况、发展前景、对内部成员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政治地位、经济当量、发展历史等。

3、紧抓产业链模式进行融资创新。所谓的产业链融资,即在考察、分析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及其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的经营状况、交易关系、行业特征的基础之上,基于货权、现金流控制的原则,制定一整套的金融解决方案。产业链融资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到期付款实力和信用程度,向产业链中的上游小微企业提供验货融资、发票融资、订单融资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的资信实力、动产或权利质押等担保条件,为产业链下游小微企业提供保兑仓业务、未来提货权融资、仓单质押、动产质押等金融服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小微企业受行业波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由于小微企业的实力较小,深受行业波动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授信之前,应充分评估其行业的周期性、产品供求关系、国家未来政策调整、市场饱和程度、生产安全隐患以及是否存在环保隐患等因素,以有效规避风险。举例来说,比如近几年波动较大的钢贸行业,由于钢材市场不景气、钢材价格下跌,企业经营惨淡,以及关联交易、虚假交易、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挪用信贷资金等,大大加剧了各商业银行的钢贸行业风险。

(二)批量业务中客户准入不严存在一定风险

尽管批量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突破口,但是在筛选授信批量开发授信客户项目中,常常出现客户信息审查欠严谨的现象。例如,很多银行业务员往往忽略深入调查第一还款来源,而凭借商会出具的推荐函放松审查贷款单位的准入条件,这样便无法深入、准确的调查、审核贷款单位资金用途的真实性、授信额度和合理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等。再如,只有当发生客户违约现象时,才发现产业链融资项目下核心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管理能力的问题。

(三)小微企业的产品多环节存在操作风险

从风险控制和营销的角度来说,产业链融资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重要方式。然而,产业链产品及流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产业链融资有着较大的操作风险。产业链融资,采取全封闭的资金流、物流操作方式,根据核心企业上下游各个环节小微企业的需求,提供实时性的金融服务,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综合定价水平,同时也有效的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三、创新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的策略及对策

(一)严格把关,严控小微企业项目融资的准入条件

小微金融业务的关键环节在于项目筛选,在筛选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域优势、受经济波动影响程度等多种因素。具体来说,在产业集群项目筛选过程中,淘汰那些分工不明显、同质化程度较高而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简单集聚的产业集群,选取内部分分工协调、周期较弱的行业的集群;在产业链项目的筛选过程中,充分评估核心企业的实力、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的合作期限长度、关系稳定程度以及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约束能力等因素。

(二)强化管理,加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客户的准入管理

在实施批量开发项目时,应避免片面追求规模效益而放松对单个客户的准入要求,秉持谨慎审查的态度,严格遵循审查准入条件。具体来说:在筛选产业链项目时,首先调研核心企业的市场份额稳固程度、发展前景、对上下游企业的管控能力、诚信度等,慎重选取和核心企业长期合作、受核心企业重点支持的核心经销商、供应商等;在筛选产业集群项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产业内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销售收入、销售渠道稳固性、行业经验等

(三)有的放矢,根据实际情况放宽核销、重组的限制条件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因此常常出现欠息、逾期等现象,不良贷款也比较多。因此,商业银行在制定贷款、还款细则中,应放宽小微企业贷款的重组条件,针对一些经营政策、信誉较好、产品畅销、不良贷款形成时间不长的小微企业,实施部分还款、追加担保等重组方式,进一步细化小微企业的贷款核销标准,简化核销材料,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确保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稳健发展。

收件人:徐倩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信贷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员工队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之外,更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商业银行贷款是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但中小企业特点决定了不仅中小企业的融资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商业银行业提供贷款也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较高的特点,导致企业前景不确定因素较多。其次,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信用等级低,资信较差的问题,且难以提供足值、有效的担保,资产质量较差;第三,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透明、僵硬决策(由实际控制人一人决定的现象十分普遍);第四,许多中小企业借银行改革制度的机会,逃避银行债务,信誉度较差。

二、中小企业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我国的中小企业要想顺利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首先银行要积极改善自身的筹措环境,积极参加诸如信用担保、信用保险之类的信用机制,将自身的融资环境进行有效地改善。其次,我国的商业银行正在考虑建立正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要能够把握住机遇,在体系运行时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自身的信誉度,为筹划资金创造良好的条件。第四,中小企业要优化产业结构,使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注重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提高自身的发展潜力。第五,中小企业要提高对产业升级的重视力度,认准自己的位置,提高专业化分工的水平,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基本情况的调查

银行要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一般通过企业提供的公司章程、验资报告、企业的自我介绍等方式获取,这存在极大的引导性、粉饰性,达不到客观全面了解企业的要求。如果银行在现场调研、实地勘察、查阅企业资料之后,从工商行政机构入手,调查企业的注册资本、组织架构、经营范围等信息,从而达到验证企业依法经营,防范虚假信息的目的。同样,如果银行想深入了解企业,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环保部门、安检机构、社保部门等获取丰富的外部信息,进而对企业的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行业地位、市场影响力做出综合判断,以达到了解企业、防范风险的目的。

(二)加强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与否在授信决策中至关重要。如果财务数据严重偏离,必然会增大银行贷款资金的风险。实际操作中,银行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入手,通过调阅账簿、核打增值税发票、调阅出入库记录等方式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角度出发,通过查阅一段时间内海关进出口数据验证进出口企业的销售情况,通过走访税务机关核验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缴纳情况,进而验证企业损益表的真实性,合理推算企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情况。通过这种验证,不仅可以考查企业财务报表真实性、达到纠偏立正、对企业做出客观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可以从另一侧面查证企业是否存在“偷税漏税”、“违法违规”的行为,进一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诚实信用做出判断。

(三)实际控制人的外部求证

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三查”时应重点关注实际控制人的情况,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的人品、嗜好、个人性格、意志力、交友、价值观、人生观等。具体来看,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银行信贷人员要高度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本人的品性素质,加强对企业实际控制人日常行为的监控和信息搜集工作,并将其作为银行贷款准入的重要考核指标。对企业实际控制人品性不端的企业,即使经营状况良好,也应列入风险监控对象,以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对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考察,商业银行也需要借助力量进行验证。考察实际控制人,可以从实际控制人以下几方面的关系来看:一看实际控制人的家庭关系;二看邻里关系;三看社交关系;四看社会关系,例如其周边街道、居委会、派出所的评价等等。

(四)企业发展前景的求证

在考察企业的发展前景时,银行一方面要关注企业的行业特点、发展周期、市场成熟程度,另一方面也应密切关注企业的履约意愿、客户忠实度、原材料依赖性、产品市场认可情况。这方面的认证应着重从企业上下游客户角度加以验证。具体来看,通过查阅企业以往的购销合同、往来账户记录,判断企业上下游客户更换频率、资金支付及回流情况,分析市场因素、经营因素、法律因素、道德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验证企业的履约情况、经营情况、现金流情况。此外,可以通过考察企业未完订单情况,判断企业短期发展态势。通过搜集企业行业地位、市场占有率、产品饱和度成熟度等信息,判断企业中远期发展潜力。在贷后管理中,还可以通过对企业运输商、商、供应商等相关客户的调查,尽可能地获取企业综合信息,判断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实现追踪分析、动态管理、动态调整的风险控制目的。

四、总结

要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就必须要加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管理问题的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多方面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才能防控风险。同时广大的中小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水平,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炫. 中小企业信贷管理模式探讨[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04):122-123.

第8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信贷早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企业与银行联系的日益密切,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客户信用评价则成了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重要措施。它对使得商业银行规避信贷风险,以及确保信贷资产的质量乃至用以维持金融市场的有序进行和健康成长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公司信贷 信用评价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同时也作为最大的债权债务人,其经营管理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规避能力以及管理水平都比较低,这就使得我国的信贷资产的质量还处于普遍比较差的状态,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完善信贷客户信用评价机制,以此来作为信贷风险以及资产风险的参考依据和管理基础。

一、目前我国客户信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客户信用评价尚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贷业务逐渐多了起来,伴随着企业和银行之间信贷业务的增多,信用风险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然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都对信贷企业所处的信用状况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并且对信贷企业信贷归还能力的变化情况不甚了解,以至于不能够及时的调整对信贷公司的的信贷政策。

另一方面,我国的各个商业银行之间各自经营,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完备的信贷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使得各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之间的可比性不足。并且各个银行之间的信用评价公开力度不够,使得一些企业钻空子,多开户头。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信贷客户信用评价系统的研究和发展。并且,各个银行独立使用的信用评价系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漏洞,导致评价结果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进一步增加。

(二)商业银行在客户信用评价中过于侧重历史数据以及盈利能力,而忽视了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

在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大部分的商业银行的客户信用评价都过于偏重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对过去财务数据的过分重视,使得历史数据在评价系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历史数据只能代表过去的业绩,企业的历史业绩与盈利能力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的大小。而恰恰是信用评价中尝尝忽略的公司发展能力,才真正能够保证商业银行资金的回收和利润的回笼。

二、完善我国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完善我国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是我国银行改革以及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银行要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围绕客户所展开的高效且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的信贷经管机制。通过对客户进行客户信用评价,以此来了解和判断客户的资金偿还能力,从而决定是否乃至继续为该客户提供资金上的服务。由此可知,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可以选择优质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怎样才能得知一个企业的优劣?判断一个企业的能力以及发展好坏,那就必须要掌握客户的资金、信用等信息,需要用完善的程序以及科学的手段来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而完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则是有效选择优质客户,发展好信贷事业的基础。

(二)完善客户信用评价能够使得银行有效地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

商业银行要想防范风险,挑选优质客户,就必须对客户资金、信用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将贷款后的信用风险处理为贷款前的信用防范。而要想使得此类风险防范的有效进行,就必须完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只有通过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商业银行才能对客户信用进行有效把握,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完善客户信用评价有利于企业自身的信用意识加强

目前在我国,公司企业信用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在贷款过程中多开户头进行贷款,以及逃债、重复抵押、骗贷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银行的不良资产与日俱增,呆账、坏账等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对客户信用评价进行完善,商业银行对公司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必要时还有可能对外宣布公司的信誉度。这就促使企业不得不加强信用意识,改善自身的信用缺失,不断提高自身的信誉度。也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占有优势,更有利于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国商业银行公司信贷客户评价体系的完善及对其美好前景的期望

现阶段,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还不够成熟,尚且需要长时间的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要先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指标对于客户的信用变化要比较敏感,能够有相对超前的预测能力。其次,客户评价系统要能够对公司的单项业务和总体经营都有一个好的把握和评价。最后,可以将对公司信贷客户信用评价的结果在银行之间进行公开,以便其他银行对该客户的资料进行了解,也可避免多开户头现象的发生。另外,也可以将评价结果通过一定渠道向社会公布,以此来促使企业改善自身信用,认清自身不足,也可以通过该评价向其它公司学习。公司之间,选择信誉度高的公司进行合作,也有利于信用良好的公司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

虽然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公司信贷客户信用评价还有很多问题,评价系统还不够完善,但是商业银行评定系统在中国的发展潜能和美好前景是不能够忽视的。相信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深入,公司信贷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一定会越发完善,对维持我国市场秩序,促使公司提高信用度,使得公司之间优胜劣汰,乃至进军国际市场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武民.某商业银行金融部的架构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运作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0.

[2]汤志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预警体系的构建.中国石油大学.2008.

第9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寻求一种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方式。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是通过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来获取利润,因此,商业银行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开始通过降低信用条件来争取更多的贷款用户,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随着信用政策的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银行信贷风险不断增大,坏账准备不断增加,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本文将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政府融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早,早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就提出了真实票据理论,1915年莫尔顿提出了资本转换理论,极大的推动了银行业的发展,随后国际上很多的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资金总库理论、资金分散理论以及资金转换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于商业银行强化银行信贷管理,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上的专家学者不断地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来有效的降低信贷风险,国际上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我国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不断的研究相关理论,但是我国通过吸取先进的国际理论,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2000年武建提出了构建预估模型的理论,对于我国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伍铁林在2014年发表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中以风险控制概念为源头提出了坚持企业文化为风向标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案,对于我国银行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很重大的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在不断的深入,这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技术相对落后,商业银行不能对信贷风险进行精确的量化,银行在贷款的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贷款标准,银行是否给企业或者相关的个人提供贷款完全依靠管理者以及银行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即使有的银行制定了一些贷款的具体标准,但其贷款的标准缺乏量化的数据,企业贷款标准相对模糊,银行很难通过这一标准来科学的评判该客户是否符合自身对贷款客户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对贷款客户评级来决定是否为客户提供贷款以及提供多大额度的贷款,这种方式的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的准确度不高,很多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甚至伪造各种贷款资料,银行很难通过定性分析来辨别资料的真伪,这势必增加了商业英汉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对于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深受企业风险的影响

企业作为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群体,其自身的经营风险也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很多企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无视自身的资金状况,一旦缺乏资金就向银行贷款,银行根据其经营规模以及其发展前景可能会贷一部分款给企业,企业获得资金后不但没有好好经营,而是把资金继续用于扩大生产或者做一些风险性高的投资,如果企业投资失败或者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后需要更多的资金,那么企业就会出现资金问题,继续向银行借款。商业银行对于这种企业如果不借钱给它势必会导致企业倒闭加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如果继续借钱就会不断增加企业的负债比例,企业出现破产的几率也会不断提高,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非常不利。退一步讲,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贷款给这种不善于经营的企业,同样受企业风险的影响。企业作为一个个体在市场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商业银行贷款给企业不可能规避所有的企业风险,只能通过对企业情况的调查尽量的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三)政府融资平台中的信贷风险不断的增加

目前,很多的企业都是当地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政府依靠企业纳税获得财政收入,建设地方经济。因此,很多的地方政府为了加大税收,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把地方经济搞上去,就开始帮助企业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商业银行对于有政府担保的企业其贷款的限制性条件会适当放宽。在短期内,政府依靠企业的经营可能会获得很多的税收收入,当地的经济也会获得比较好的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一旦企业经营不利,在还款到期日不能按时还款,那么企业将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政府的收入到时候也会锐减,当地经济会受到严重创伤。尤其是作为商业银行,其资金放出去就收不回来了,企业破产后,银行很难足额收回贷款,而政府受企业经营不利的影响,自身难保,根本没有资金来帮助企业偿还银行贷款。很多的地方政府依靠自身的强势地位根本就不会偿还企业的贷款,商业银行只能哑巴吃黄连,不断增加自身不良贷款的数额,这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信贷风险的管理理念,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技术

针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隐蔽性强的现状,我国的商业银行想要强化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就必须要转变信贷风险管理理念,不断提供按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建立量化的信用评级标准,商业银行在贷款前,对于贷款客户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其经营情况,还要对其信用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银行获得的全面的数据来量化其信用级别,通过最终的信用数据来决定能否为客户提供贷款以及提供多大数额的贷款。银行贷款业务是一项双赢的业务,企业可以通过获得贷款,扩大生产,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商业银行通过贷款业务可以增加利润,增强经济效益,只要银行能够控制好贷款的度,那么贷款业务对于社会的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有效防范企业风险

商业银行想要有效防范企业风险,首先应该做好贷款前的调查工作,对贷款企业的资信情况、流动资产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潜力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有效降低企业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另外,商业银行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要进行准确的评估,根据企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国家的政策倾向准确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将会面临的各种风险。其次,作为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信贷管理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有效防范银行信贷人员处于自身利益而不够银行指定的评级标准,为不符合信贷条件的企业进行贷款。再次,商业银行应该不断强化对企业信贷管理的法律建设,一旦企业不能及时还款,必须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贷款合同中明确失信后将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尽量降低企业的还款风险。

(三)不断强化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监督管理

作为政府我们不能为了获得一时之利而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企业也会为政府的税收做出重大贡献,因此在政府提供担保贷款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核实企业的真实信息,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同时还能保证商业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最终实现政府、企业以及银行的共赢。另外,我国政府应该设置专门的政府融资贷款监管机构,对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的贷款应该予以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保证贷款的资金能够及时归还,督促企业进行严格的资金管理,信守商业信用,提供商业银行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任,积极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府对于这一融资平台也要强化管理,对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企业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对其偿还能力、信用水平、资金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帮助商业银行做好把关工作,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保证商业银行长远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与普通的企业不同,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能为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效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对于存进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朱晓龙.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与控制[J].当代经济,2014

[2]周鹏.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比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3]徐淑娟.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商业,2013

第10篇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渐深入,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滞后的状况日益凸显,拓宽及推进国际业务发展势在必行。相应国际业务的稳固发展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最后提出发展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国际业务 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和诸家银行国际业务同业竞争的日益剧烈,对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要求提出了挑战。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全面对外资开放,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滞后的状况也逐步凸现出来,尤其是与本币业务的发展规模比起来,更需要下大力度来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而发生的债权债务,需要用货币收付,货币的收付必然会形成资金的流动,而资金的流动又须通过银行国际业务的各种结算工具来实现[1]。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着力发展国际业务是获取中间业务利润的重要手段,更是品牌营销的有效渠道。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发展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发展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范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重要性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处于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发展国际业务有如下几方面重要性[2],如下图所示。

(一)有效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

重点发展国际业务是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国际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我国巨大的国际业务潜在市场,外资银行凭借其完善的业务品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优质的客户服务以及对国际贸易结算惯例的熟练驾驭能力等优势抢占我国银行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在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农村商业银行更应大力发展国际业务,直面竞争。

(二)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效益

目前,随着外资银行的入驻,银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单单依赖存贷款利差已不能保证竞争优势,中间业务就受到了银行的青睐和重视,尤其是国际业务。从2012年银行业统计数据的显示来看,国际业务的规模仅仅占到了中间业务的10%左右,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对于以服务区域客户为主的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国际业务发展的重要性极为重要。

(三)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功能

发展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功能重要举措。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今天,我国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门槛。越来越多的农村商业银行的本币客户开始涉足进出口贸易业务。农村商业银行只有在功能上满足客户的需要,健全银行功能,才能有效地避免客户的流失,从而保证银行业务和利润的持续增加,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国际业务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国际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图所示。

(一)存在问题

1.管理困难

首先是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管理难度增加。商业银行从原来集中在国际业务部一个网点来办理现钞、兑换等业务发展到所有支行网点均可办理个人结售汇、外汇兑换、外币现钞业务,部分网点可以直接办理公司、私人客户的汇款业务,业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网点国际业务力量配置较薄弱。柜员同时办理本、外币业务,本币依然是业务重点。管理跨度增大,分行对基层网点的培训辅导、检查监督的压力不断增加。

其次是业务品种不断增加,操作风险加大。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业务品种是,各种贸易融资、外汇衍生产品、特色外汇产品成为业务的主流。产品操作的复杂程度较之前的基础业务品种有明显的变化,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操作链条长,时间要求高,操作风险不断加大。

2.客户面狭窄

客户群的“二八现象”突出。前10大客户结算量占到全行国际结算量的60%以上。大客户的业务量变化对全行业务形成直接影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每年新增客户的同时也不断有客户因各种原因离开,现有客户的潜力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业务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3.员工流失制约业务发展

首先,基层外汇业务柜员流动过于频繁。基层外汇柜员一般都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重点培养对象,经过外汇业务的锻炼后,相当一部分表现优秀的员工被调到营销、主管等其他岗位,结果外汇柜员始终处于不断的“培训-转岗-再培训”之中,对客户服务的一贯性受到一定影响。其次,专业化的后台支撑不能满足全行办外汇的营销寻求。全行办外汇的营销机制已经形成,但基层营销人员对国际业务知识的掌握仍显欠缺。国际业务部作为专业化的技术支撑,营销支持人员的配置无法满足全行的营销需求,制约了业务的发展。

(二)成因分析

1.对国际业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存在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全行对国际业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虽然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已经实施了多年,但“重本币、轻外币”、“重存贷款业务,轻中间业务”的思想依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行对国际业务人力、物力的投入,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发展。

2.忽视国际业务的特性

国际业务有其区别于人民币业务的特性,如时效性、专业性要求高等。在本外币一体化经营模式下,全行国际业务覆盖面有效提升,但同时在制度设置上国际业务向人民币业务趋同,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业务的特性,制约了国际业务的客户拓展。主要表现在对国际业务客户的授信上,融资额度审批不够灵活。贸易融资业务是国际业务的核心业务之一,对其他国际业务的带动作用达到1:9。然而,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未设专门的贸易融资授信审批部门,在额度审批时对国际业务的客户特性和业务特性考虑较少,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难解决。

3.国际业务专岗设置不足

基层网点没有国际业务的专岗设置,这一点大大限制了基层国际业务的发展程度,从柜面员工和营销员工两方面均是如此。基层柜面国际业务柜员一般由具有较强业务素质的人民币业务柜员兼任。日常工作中,人民币业务占据大量,国际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附加业务。同时,国际业务办理过程环节多,流程长,对应的政策变化较快,容易出现失误,打击柜员办理国际业务积极性。同样,基层营销人员中也未设置国际业务专岗。人民币业务办理频繁,客户经理掌握程度普遍好,而国际业务客户少,客户经理实际工作中办理国际业务较少,对国际业务产品的掌握相对较差。产品经理岗位人员过少,直接限制了分行本部对基层网点国际业务营销的支持力度,已经成为制约新客户拓展的重要因素。

四、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如下图所示,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可从四方面进行。

(一)提高发展国际业务的意识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的大幅提高,我国已正式开放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的限制,银行国际业务竞争格局已然形成。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要提高对国际业务发展的意识。促进国际业务发展不仅可以推动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更有利于银行整体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二)制定国际业务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市场激烈竞争,产品同质化严重,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在关注本行业国际业务发展动态的同时,注重为特定客户群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作为创新目标,着力发展单证业务,实现国际业务综合收益水平的提高[3]。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出口信保押汇等产品的推广,大力拓展动产及权利质押授信等新业务。创新不同融资产品的组合,特别是集结算、信贷、投资和外汇交易于一体的金融工具。

2.市场策略

借助外国投资资金的大量进入及国内对外投资资金的涌出的契机,加大营销资本项下结算业务。农村商业银行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抢占本地企业产生的国际业务市场份额。同时,对本地外商投资企业要加大关注与营销的力度,以结算额度来拉动结算量。另外,农村商业银行在抢占本地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应加大跨区域经营的步伐,适度拓展跨区域市场。

3.客户策略

坚持立足本地中小涉外客户的市场定位,深化现有客户资源的营销链条开发新的客户,培植优质客户群。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既要了解企业现实经营状况,也要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区分不同企业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

(三)健全国际业务考核激励体系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将国际业务指标纳人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之中,设置考核及激励。在国际业务发展初期,奖励薪金比例可以高一些。主要考核手续费收入、结售汇收益、外汇贷款利息收入、押汇利息收入以及外汇存款日均额,再经过风险减值之后折算为模拟利润,按照一定比例提取激励薪金。通过奖励体系的构建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四)健全国际业务信息系统

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对已经上线使用的国际结算业务系统进行定期检验,从前台业务处理系统到后台帐务核算系统,对于出现的系统问题,迅速改进[4] [5]。总之,农村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信息系统要随时更新,必须实现客户端与银行后台系统业务信息的高效传递,满足客户端在线操作的功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行经营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商业银行应将大力发展国际业务,提升其国际业务竞争能力,以全面应对其他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挑战。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持续加强对国际业务发展的研究,提出发展及应对国际业务的关键策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新、防御风险、提升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原擒龙.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2]沈靖.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分.财税金融.2010(04):22-23.

[3]陈梓.浅谈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国际业务.经济师.2011(05):193.

第11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一、利率市场化的实质及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其向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从这个角度看,利率改革实施至今并未达到其预期效果。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利条件及现状

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有利条件有两方面,首先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款所承担的风险能够从利息收入中得到补偿。其次,利率市场化后,竞争压力促使商业银行在综合考虑信用风险及利率风险大小的情况下合理确定资金价格。

可见,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其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是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但实际上商业银行依旧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首先,商业银行为了保障其稳定性与盈利性,将贷款标准制定得较高,只有10%左右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等主流机构获得贷款。同时,在中央银行对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只管下限,不管上限”的政策下,上浮利率并没有被各个商业银行所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整体上偏小,并且贷款利率水平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最后,信贷融资困难催生民间融资。2011年以来,中国民间借贷市场借贷利率一路走高,平均年利率超过20%。中国民间借贷市场总规模约为银行表内贷款规模的10%-20%。

三、利率市场化下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看,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资信较差。中小企业权利过于集中,企业决策缺乏科学性与约束性,从而容易造成投资失败,因而违约风险较大。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较为混乱,会计制度不规范账务透明度不高,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此外,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不注重信用记录,缺乏偿债意识,因此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融资信任。

其次,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商业银行有效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有待建立。缺乏科学的贷款风险定价模型,是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没有充分利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重要原因。二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有待改变。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过于强调“安全性”而忽视 “盈利性”原则。三是商业银行信贷灵活度有待提高。在信贷方面,缺乏灵活性的信贷体制制约了中小企业向银行的融资。

最后,从政府角度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缺乏引导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措施。二是政府对我国银行结构治理不足。我国整体的银行结构不合理,过于单调,大银行过多,缺乏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合作银行。三是政府对“利率双轨”需加强治理。现在市场上就是两套利率,一是国家规定法定存贷款利率,一是民间借贷利率。后者的利率明显高于前者,导致银行存款增量和存量的减少,进而影响其向中小企业贷款。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

美国在向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其针对性强,对中小企业研究和了解较深,能够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日本为解决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难的问题,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并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结构完备、功能强大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直接向中小企业融资。

可见,美国与日本在面临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难的处理办法是值得我国借鉴的。首先,我国应积极建立中小型银行或部门来专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其次,政府要积极建立政策性银行来弥补商业银行的不足,引导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

五、利率市场化下关于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意见建议

从中小企业自身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与资信。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当分散权力,企业决策时要进行综合评估,学企业先进的投资决策管理模式。同时,中小企业应迅速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健全企业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生产经营的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和连续性。最后,中小企业还要增强自身的信用意识,借贷之后积极还贷,重塑自身还贷形象。

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应注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1.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建立高效的风险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业须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根据风险收益相匹配原则,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建立科学的定价模型。并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不同中小企业的不同行业、担保方式、历史违约率、行业前景、发展潜力等实行不同的风险定价。

第12篇

关键词:创新;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定位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中数量最多平均规模最小的银行群体,在近些年依托改革、立足创新,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与壮大。但处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要面对国内大银行及外资银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当前市场状况和自身特点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市场化、多元化、资本化和国际化等趋势。无论从发展机遇,还是从挑战与压力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但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才能缩小差距,形成唯我独具的经营优势与特色,走出一条既符合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特点,又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跨区域发展之路。本文拟着眼于银行未来发展,谈谈城市商业银行的创新策略。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制度指引》是公司治理的国际一般准则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对城市商业银行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进一步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各经营管理层的议事制度和决策制度。进一步细化、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权利、义务,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功能作用;根据发展需要,对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进行适当的、必要的结构调整,聘请会计、法律、审计、管理方面专家作为独立董事;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尤其要着手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层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

2.逐步调整和优化股权结构。一是抓住机遇增资扩股,通过定向募集一部分法人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入股,吸收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并采取措施进一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防止形成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间的不平等关系;二是引进新的国际战略投资者,逐步实现股权机构国际化,从上海、南京、西安等地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实践看,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可以引入境外资金,更重要的是引入国际上先进的银行管理技术、经营理念。

3.逐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社会认知程度。信息披露制度是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要逐步扩大信息披露的数量,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审计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逐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相关性。

二、强化市场定位和客户战略

城市商业银行“立足地方”、“立足中小企业”、“立足市民”的市场定位和客户战略,为城市商业银行在与股份制银行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但与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即入世后面临的挑战与要求相比,与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不断提高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在集中优势资源,确立目标市场,尤其是在突出特色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个不断深化和提高的过程。

1.提高对服务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突出中小企业银行特色。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虽然可能导致风险扩大,但同时也给自身发展带来良好机遇。首先从服务对称性看,同样作为中小企业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服务中小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中小企业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产业结构变化看,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中小企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将不断上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将日渐凸现,城市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自身必然会随着这个群体的增长而增长。当然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也会伴随着风险,需要牢牢把握经营方向,充分发挥城市商业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对不同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通过主动为他们度身量制金融新品,有效控制风险,降低风险。

2.创立与市民联系的“绿色通道”,突出市民银行特色。市民银行是指拥有健全服务网络,以有力技术支撑为手段,以创新金融工具为载体,以一揽子代收费、代支付项目为核心,能持续创造出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金融新品、与广大市民有极强亲和力的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要集中优势资源,创新与市民生活相关的金融产品,进一步彰显市民银行特色.一是创建“绿色通道”,在监管部门支持下,调整网点布局,健全服务网络,力争用有形、无形的服务网络在各个层面、各个方面都贴近市民、服务百姓;二是针对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和收入分配变化趋势,进一步细分市场,结合市场消费热点,在个人住房、汽车、教育、旅游等消费信贷领域,以及在银行卡和为个人提供多元化、差别化服务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实现具有城市商业银行特征、特点和特长的个人金融的品牌服务、系列服务、规范服务。

3.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按正确的市场定位制定发展战略,必须要有适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的发展战略目标,战略目标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共性就是应当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个性就是牢牢植根于“地方建设、中小企业、市民”的市场定位,从而细分市场、选定自身客户战略,形成比较优势。从长远目标看,城市商业银行应有步骤、有目标地支持地方经济、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市民,在“小”、“精”、“专”、“新”、“特”方面做文章,使之真正成为中小企业和市民的银行。

三、强化管理创新,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1.构筑适合自身经营需要、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体制。体制创新从根本上决定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空间,决定了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和发展绩效,决策迅速、机制灵活,是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之一。面对激烈竞争,城市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与创新活动匹配、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创新体制,使业务与管理模式创新,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之间建立一种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使现有的规划、程序标准有自由创新的空间;根据潜在业务发展需要,增加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部门设置,如成立创新中心、金融工程研发中心等机构,专门负责金融市场监测,制定创新规划,把握需求趋势,及时推出金融新品,促进业务开发。

2.构建风险管理体制,增强风险控制能力。(1)在发展中不断强化“质量优先”理念,真正把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提到关乎金融安全与稳定、关乎城市商业银行存亡兴衰,关乎广大存款人和全体股东利益的高度来认识,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切实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2)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跟踪,并涵盖风险控制、信用、市场、操作、营销等各方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实施全面的风险报告、评价、检测制度,推动整个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控能力再上台阶;(3)严格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制度的全面实施,加强信贷管理,加大对存量不良资产的回收、盘活、处置力度,积极探索压缩不良资产的新方式、新途径、新办法,与此同时,更要防止不良资产增量的产生,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切实提高资产质量。

四、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方式创新

银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和员工队伍,是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的成败。

1.推进人才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根据发展趋势,创新城市商业银行

人事制度,有重点的选拔一批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能够在未来竞争中带领城市商业银行大展宏图、引领城市商业银行的航向与时俱进的领军者;有重点的引进一批业务精、经验足、能力强、素质高的管理者;有重点地引进一批精通金融政策法规、精通金融产品创新、精通金融电子化研发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有重点的培养一批善于捕捉市场机遇、善于发现市场需求信息、善于维护客户关系的营销人才。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结合发展创新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决策、管理、操作等不同层次员工开展各类业务培训、技能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员工素质培训,建设学习型银行,形成浓郁创新氛围,倡导创新、鼓励创新、实现创新。

2.建立科学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推行薪酬改革,建立起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与分配机制,实现待遇留人;将员工的个人成长与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紧密联合在一起,实现事业留人;通过丰富的企业文化与精神理念,充分承认与肯定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感情留人。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面对金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城市商业银行经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创造经营特色,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唐旭.中国商业银行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2007,0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