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时间:2023-07-04 17:0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第1篇

【关键词】中医学;教育,中医;教学方法

对于西医院校学生而言,中、西医学思维方法、理论体系的巨大反差,使已经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生很难再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和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如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西医诊断是把具体器官的实质变化以“病”的形式作出说明,而中医诊断则是以“证”这种整体系统的功能失调作为诊断结果,学生依然顺从西医诊断学的思路去理解中医学的病证,总希望教师对其有一个更直观化的定义,如机体组织发生了病变、检测指标发生了什么变化等,而表现出对中医临床诊治理论的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造成对中医学在医学界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影响中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应该面对和重视的问题[12]。面对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们尝试运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诊治理论体系思维,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并对此教学方法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效果比较与评价,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同一学年、同一学期、相同专业、同一课程、同时开课、相同学时、相同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2个班级: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2009级八年制59人班。2009级五年制104人班﹙试验班﹚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2009级八年制59人班﹙对照班﹚采用传统实践教学法。

1.2中医知识基线水平

2个班为平行班级﹙都是2009级学生,都未系统接触中医学知识,都是在入学第3年第1学期学习中医学C课程﹚,在授课前对2个班级学生中医药诊治方法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2个班级的中医知识基线水平。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4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2人,有所了解24人,一般36人,不了解42人;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100%,其中非常精通1人,有所了解15人,一般21人,不了解22人。2个班级中医知识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授课内容与学时

2个班均为64学时的中医学C课程,教学内容均包括:绪论、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学防治原则、中药基本知识、方剂基本知识、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及针灸治疗学内容。课堂教学58学时,见习6学时。2个班授课教师均为本专业专职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及讲师。课堂教学:教授、副教授承担60%学时,讲师承担40%学时。见习教学:全部由讲师承担。2个班级授课内容与学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教学方法

1.4.1试验班

采用“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

1.4.1.1课堂教学

中医诊治方法实践知识的探究性建构学习﹙6学时﹚。基于病案的课堂以团队导向学习﹙TBL﹚[3]实践理论知识。根据课程教学的进度,安排基于病案的课堂TBL实践讨论学习6次:中医学的生理观2次、中医学的病理观1次、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1次、证治方药的综合运用1次、针灸经络基本知识1次,共占用整体课堂教学6次,每次1学时。在大课中随机分组,3~4人为一个讨论小组,以分析临床案例问题的方式﹙每小组的案例不同﹚,综合运用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小组进行围绕上述6个主题的讨论,探究、分析、判断每个病案的相关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每小组以小组讨论分析报告形式体现小组讨论得出的共同结果。

1.4.1.2见习教学

在实践中探究建构中医诊治方法的实践能力﹙6学时﹚。在见习课中,各见组﹙15位学生左右﹚由带习教师再分为7~8人的2个小组,基于已学习过的中医诊治方法及带习教师做的床旁示范,带习教师分配各小组﹙7~8人﹚1例选好的临床真实病例,由各小组成员自行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运用中医学诊治方法,采集临床资料,进行基于临床实例问题的小组讨论、分析、判断,最后形成小组真实病例的见习报告。

1.4.2对照班

以传统课堂教学为基础,进行常规的中医诊治方法见习实践学习,以带习教师示教、学生观摩为主﹙6学时﹚。

1.5观察方法

通过对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及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进行比较评价教学效果。病案分析能力包括:①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的准确度;②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的清晰程度;③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的准确度;④治法分析的准确度;⑤处方用药分析的准确度。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包括:①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②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③能更好的辅助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2个班级病案分析能力比较

2.1.12个班级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比较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中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中医四诊信息收集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22个班级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比较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中很好、较好及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病因病机分析切合中医理论、逻辑清晰程度优于对照班。

2.1.32个班级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八纲、气血津液及脏腑辨证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42个班级治法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部分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治法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1.52个班级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比较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中正确、基本正确及不正确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正确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处方用药分析准确度优于对照班。

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比较

2.2.1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试验班104人,发放问卷104份,回收102份,回收率98.08%;对照班59人,发放问卷59份,回收56份,回收率94.92%。2个班级问卷调查回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22个班级对本课程学习效果比较试验班在能提高中医学学习兴趣、能掌握中医学基本诊治方法、能更好的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中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较不同意及完全不同意人数与对照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班。

3讨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4]。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共性则是在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5]。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6]。我们的“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了当今教育界较为广泛推崇的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和TBL教学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2个班级课前、课后调查问卷及病案分析能力比较,实施“中医学实践教学探究式建构学习”教学方法的试验班学生,能够正确构建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学诊治的实践方法,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更好的从实践中辅助理解中医学理论知识。使每名同学、每个小组都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互相学习不同于传统授课方法的知识探究和建构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中医学教学质量,实现了“一言堂”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向“引导学生参与”并“以学生为主体”的集启迪、理解、实践、运用、创新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转变。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同学高度认可,大大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学的兴趣、积极性。同时通过以临床病案为基础的探究建构学习能充分认识中医学学科在理论和临床方面的优势,为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定重要的基础,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与他人协作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7]。本研究的教学改革方法可在其他综合院校或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中试运行和推广,以期为中医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华楠.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突破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瓶颈[J].河北中医,2010,32﹙5﹚:792793.

[2]晁梁.浅析传统文化在中医现展瓶颈中的作用及问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2627.

[3]郑霞霞,胡兆华,方仙桃,等.TBL教学中学生角色转变的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125126.

[4]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5﹚:1722.

[5]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6]任长松.探究式学习中的科学观教育:18条内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5﹚:3842.

第2篇

任何一门科学在发展进程中都存在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的因素,但对于中医学来说似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就目前中医学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而需要发展谈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中医学; 辨证论治; 唯物主义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历代中国人与疾病斗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但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中医本来的诊治疾病病种及就诊人群逐渐被“蚕食”,中医原有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那么中医学如何应对目前既成事实的局面?中医学和其他科学门类一样,都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从中医学现在所处的境遇分析,发展要重于继承,在发展中求生存,本文试图从中医学亟待发展的几个领域谈谈笔者的一点点薄见,以飧同仁。

1 中医学基本理论发展的亟待性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基石是《黄帝内经》,其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成就和医疗经验,是目前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尽管距今历时近两千年,其基本理论对当今中医学的发展仍旧起重要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其吸纳了当时中国自然科学、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等多方面科学成就,渐渐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沟通内外,配以六腑、形体诸窍,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辅以“天人相应”,“自身统一”的辨证法思想,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同时突兀“辨证论治”为特色的诊疗体系,其理论博大精深,堪为当时的医学奇迹。后世中医学临床实践证明,《黄帝内经》及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中医理论体系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就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来讲具有一定的超前意义,其间活人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功绩。

但中医学由于受到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深刻影响,以“阴阳学说”来概括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人体)矛盾双方的对立,以“五行学说”来阐明世界的本原和相互关系,进而拓展到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等的关系,因而在思维逻辑上难以摆脱表面性、直观性、机械性和猜测性,并且对人体错综复杂的生理病理变化的看法过于简单化和随意化,同时理论又抽象、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之脏”,那么就有了“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的“肺为首当其冲”之说;又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故易被外邪侵袭,故肺又为“娇脏”,至于肺叶何以“娇嫩”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无以说明。再者,如果对只有大脑才有情志活动这个常识不曾持否定意见的话,那么肝、心、脾、肺、肾的在志归属分别为怒、喜、思、悲、恐的观点,就不能不让当代之人费解不已。中医学对很多组织、器官的定位也是功能上或概念性上,如“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对于它的位置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是这样定义的:“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这种定义未免有些牵强。又如,最具中医学特色的经络理论,它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但其解剖位置、物质实体至今无从定论,尽管可以用目前科技水平尚达不到定位其存在的水平为藉口,但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表明中医学抽象性、玄妙性、模糊性、表象性、猜测性之所在。

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形成发展都是建立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之上,从那时至明清时期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应该承认中医学理论一直在逐渐发展和完善,其间著名医者层出不穷,医学典籍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从本质上讲中医学基本理论仍未从根本上突破《内经》范畴。真理是绝对的,但也是相对的、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理论,中医学亦然。毕竟《黄帝内经》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法色彩,那么时至21世纪的今天应该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继承采取“扬弃”的态度,只有如此中医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 中医诊断手段的局限性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手段基本是“望、闻、问、切”,简称“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感觉系统来察知就诊者的正常和异常表现,收集病情资料,通过医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等中医学辨证思维的运用,获取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材料,力求透过现象来抓住本质,给出正确诊断,其诊断疾病的重要理论支撑就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衡变”。“司外揣内”就是通过审察患者外部的表现来推测机体内在的病变,此与现行的控制论、信息论、“黑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见微知著”近似于生物全息理论;“知常衡变”也是现代哲学认识事物及现代医学诊断鉴别疾病常用方法。同时,中医学在疾病诊断过程中重视整体审察,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收集病情资料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诸多外在表现在反应疾病内在本质的作用和地位,综合权衡,防止以面盖全;疾病诊断力求“病症结合”,既注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又不忽视疾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特点和规律。因此,中医学在病情资料的采集及诊断思维过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具有掌握病情资料的客观性(依赖患者的客观表现)、思维逻辑的合理性、诊断结果的正确性等等积极因素,这正是中医学历经两千余年一直被视为人类健康保护神的有力保证。

转贴于

尽管中医诊与断的科学性毋容质疑,但其局限性也随着西方医学的涌入而日益凸显。首先中医诊断学诊断手段的落后性。中医学自其诞生之日至今的漫长岁月里,诊断手段几乎无任何革命性变化,即望、闻、问、切。在科学发展仍处于落后、萌芽时期的古代,用望、闻、问、切尚可理解,且在当时应该说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在科学已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病情资料的采集手段还墨守陈规、对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仍无动于衷,仿佛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与科学同步,势必被科学所淘汰;可作对比的现在医学主流――西医,在其发展之初,医生耳朵贴近患者皮肤来了解患者体内的声音的变化,接着改良为听筒、听诊器,乃至发展为X线透视、CT、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可见西医的诊断技术紧紧跟随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采用一切能利用的技术手段来延伸医生的“眼睛”、“耳朵”,因而西医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而革新。直至目前,西医诊疗手段与其产生发展之初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相比之下的中医,仿佛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充耳不闻”,我行我素,自保一方“净土”,因此其诊断手段自其始至今无突破性进展,那么其相对于西医的落后就不足为怪了。

此外,中医以“四诊”为主要手段的“诊”法,以中医辨证思维为逻辑方式的“断”法具有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表明中医诊断的方法就是捕捉疾病的外在临床表现而揣摩机体内部病变的本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其实质就是通过医生的感官系统去体会疾病的外在表现,那么感觉器官对疾病外在表现的感受往往因人而异,医生的心态、临床经验、身体健康状况、感觉的偏差、环境变化等等不确定的因素均可影响,因此在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下采集的病情资料很难确保是基于客观、疾病本质的检查所得。而且,中医学的“断”就是在中医逻辑思维的指导下的“辨证”,寓于其中的主导因素仍难以摆脱主观因素的羁绊,也就是说中医学整个诊断过程过多地依赖人的主观思维活动,而客观因素的制约度很少,其结果势必导致主观臆断的可能性增加。

给疾病诊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做到反映疾病本质,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但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往往也过于表面化、肤浅化。因为其诊断的病名基本是疾病某个临床症状或病位,如水肿、内伤发热、癃闭、眩晕、黄疸、泄泻、不寐、肺痈、心悸、腹痛、胃痛、头痛等等,故此这些诊断很难反映疾病的本质,因而对制定治疗方案没有太大的指导意义,因此中医学就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理念。值得思索的是如果同一个疾病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或不同的疾病可采用同一治疗方案,那么这样的诊断还有多大的价值?

3 中医治疗措施的保守性

中医学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是建立在辨证基础之上,其治法涵盖“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方法,而且此八法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对于具体方药讲究“君、臣、佐、使”,既可针对主证进行治疗,同时又兼顾次要表现或兼证,并且在同一方剂中可以运用药性完全相反的药物,达到“佐制”作用,这是西医治疗难以想象的,正是这些方面的优势,使得中医药有时产生不可思议的疗效,治愈了许多西医界颇感棘手的疾病,这也是中医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佐证。而且,中医药还有一个重大优势就是中药(除少数外)基本都是天然药物,副作用少,这也是中医药为许多患者青睐的重要原因。

中药不是一点毒性都没有,这个观点慢慢为医患双方所共识,但比起化学药物,其毒副作用相对要小得多(少数剧毒中药除外),因而中药比西药要更安全,除了中医药可靠的疗效外,正是由于这方面的优势,中医药是许多患者就诊的重要选择。但中药汤剂入口太苦,使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尤其是年轻患者,虽然中药剂型还包括片剂、针剂等等,可目前中药主要给药途径仍就是汤剂,这也是中医药就诊人群逐渐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药方剂剂型改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市场上能购得的中药丸剂、片剂、膏剂、散剂、丹剂、针剂等也不少,但仍没有形成中药给药的主流,而且质量也良莠不齐,很多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能打入国际市场的中药丸、片、针剂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影响中医药行业的国际化进程。

众所周知,与西医比较中医药在治疗急性疾病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药可选择针剂太少,因为水针剂在体内作用时间要比口服药要快,口服药通过胃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作用,达到血液循环至少需要20 min的时间,而且中药的煎煮又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急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往往是争分夺秒,20 min或更多时间的耗费往往为病情不能容许;另一方面,中药方剂所含成分复杂,因而作用效果较为广泛,所以又被称为中药的“散弹效应”,但“散弹效应”带来负面代价就是疾病治疗的针对性不强,中医药理论中本来就有“力专则效洪”的说法,作用面广泛就无异于“无的放矢”了。因此,如何提高中药方剂作用“靶点”的准确性和缩短单次用药的起效时间,是中医药治疗方面突破的重要指针。

4 中医人要迫切加强创新思维

纵观中医药两千来的发展历程,中医药一直没有摆脱《内经》的思维模式。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现代科学知识更是以加速度的形势发展,人们形容为“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而中医药的发展似乎永远处于“量变”之中,而且这种量变的步伐过于缓慢,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医人思想观念的保守性、封闭性、排他性。

中医药的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摆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没有继承的创新中医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导致中医的灭亡;但没有创新的继承中医学就会固步自封、泥古复古,知识渐老,最后为时代所淘汰,渐渐消亡。因此,中医学的发展之路在于继承和创新双管齐下,缺一不可,但从目前中医的发展来看,是创新不足,继承有余。其实中医学自古就有厚古薄今的传统,太注重经典及考证,如《内经》《伤寒论》等的注者达数百家,考身世、考故里、考学术渊源、考流派、考字句文法等等。汉代医学宗师张仲景有一句名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至今为许多中医人视为座右铭,因而绝大多数历代中医人对于“古训”,敬若天命而不敢轻易“篡改”,现在依然。目前,在中医论文或理论探讨文章中,动辄“《内经》云……”或“仲景云……”等,从古代医家古籍中寻章择句,断章取义,寻求理论依据,仿佛《内经》就是终极真理,与《内经》不同“政见者”,就值得怀疑或否定。“中医治病往后看,查查古人怎么办;西医治病向前看,看看有何新进展”[1],这句话是目前中西医思维最大不同之处,也是西医逐渐“蚕食”中医就诊人群和治疗病种的重要原因。

现在又有人倡议加强中医学人文因素的研究。诚然,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中医学是在悠悠数千年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起来的,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因此研究中医学的人文因素对于揭示中医学的发展规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如果把中医学归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无异议的话,那么其发展就应该遵从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单从中医学文化层面去咀嚼、挖掘,很难想象能揣摩出什么中医学的“突破”来;另一方面,中医人文因素的研究不是什么新课题、新思路,自古有之,从某个角度说中医学发展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多少年来不是研究太少了,而是研究的够透彻、够详尽了,还能研究出什么“新大陆”?

以上是笔者对中医发展存在问题的一点点拙见,但不意味着否定中医,中医有中医的优势,西医有西医的局限性,提出中医的不足,目的是希望中医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总之,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理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渐近完善,西医亦然,中医亦然。

第3篇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基层地区输送合格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因此审时度势,如何提高中医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明确优势、突出应用

中医学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色。针灸、拔罐、刮痧、熏洗、温熨等临床操作技术具有廉价、高效、易学、易普及推广等优点,这种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其他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国家加大民生投入,注重基层卫生建设,这是我们高职中医教育争取发展的好机遇。目前,国外市场对拥有中医诊疗技术的人才亦颇为青睐。

高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了使高职临床专业学生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有必要开展好《中医学》课程,培养学生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中医临床教育和现代临床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2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注重临床思维培养

摒弃传统观念,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遵循高职临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中医学》课程安排情况,突出中医诊疗思维和技能培养,序化教学内容,整合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疗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技能三大块,构建“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中医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环的第一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诊疗必备基本理论和知识,渗透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传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第二步,深入学习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教师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优势,编写病案,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中医临床思维。第三步,教师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培训系统,进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初步的技能操作印象。第四步,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临床环境中,采用“病案情景剧”表演的方法,以及课间见习的标准化病人,实行“讲-演-练-评”的步骤,实现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和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的应用,为应对临床打下基础。最后一步,临床实习,教师临床带教,指导现场操作,进行真实医疗环境下的思维和技能训练。

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循序渐进地将中医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获得坚实的职业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教学法应用

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但是中医学理论抽象、深奥,其中相当部分内容难以在完全理解之后进行记忆。其次,中医学课程相对教学时间短,老师要想讲清楚,学生要想听明白,难度很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启蒙无不是从大量的背诵开始,因此,我们在上述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病案情景剧”等教学法应用的同时,融入“给出预习任务-突出重要知识点-检验记忆结果-再次突出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学法,更好地完成《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学习。

经过实践应用,在“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满足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教师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真正的“教学相长”。

4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第4篇

【关键词】合作性学习模式 中医学基础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78-02

合作性学习是以分组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教学,在合作性学习中,其核心理念是自我指导和自我发展,充分展现个人的个性。合作性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起来,经过了几十年的更新和完善,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也兴起了合作学习的热潮,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因为课程讲授的大多是基础的理论知识,所以进行合作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中医康复专业中的100名学生,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段是16~19岁,平均(16.9±0.5)岁;观察组27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段是15.5~18岁,平均(16.4±0.6)岁,对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学习模式,观察组则实施合作性学习模式。教师先对中医学基础知识进行详细讲解,然后学生根据分组进行练习,对照组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练习,在遇到问题时询问教师,而观察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观察组中的50名学生,每5个人为一个小组,共10组,教师详细向学生介绍合作性学习模式的特点,并与其他学习模式进行区别,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从而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每一个小组中有一个组长,组长负责制定本小组学生的学习方案与学习计划,并以教师的指导为方向进行学习与创新。

第一,答题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心主血脉与脾统血、肝藏血有什么不同;肺主气与肾主纳气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心主神志;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常分别有哪些症状等。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选择一道与其他组员不同的题目,组内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题目和解题思路讲解给另一个组员听,另一个组员听后将其出现的问题和修正后的答案交给讲述的学生,以这种方法在组内进行循环。组内的成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尽量缩小范围,节省查找资料的时间。

第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小组内,可以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让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负责1~2个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也可以由教师来分配任务。在肺的宣发与肃降这个问题上,可以让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宣发失常症状,另一个学生负责找肺的肃降失常症状。在选择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先选择,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后选择,然后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阅读,找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组内其他的同学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若是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争议,可请教教师。

3.学习结果评价标准

第一,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应变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每项分数在1~5分之间。该问卷分数越高则说明学生的自身能力越好。本次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第二,教师组织考试对两组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满分为100分。

4.统计学分析

使用SAS8.2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使用( ±s)形式表示,检验使用t,计数资料检验使用x2,P

二 结果

1.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在分组前,成绩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分组观察后发现,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中医学基础成绩(分) 84.10±3.28 92.40±4.37

2.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观察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学生的自身能力比较

组别 对照组(n=50) 观察组(n=50)

学习主动性 3.07±0.57 3.61±0.75

学习积极性 3.39±0.52 3.89±0.81

应变能力 3.31±0.51 3.83±0.81

合作能力 3.06±0.60 3.38±0.61

沟通能力 3.25±0.53 3.93±0.69

知识应用能力 3.08±0.57 3.32±0.89

三 讨论

在刚刚接触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因为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感到生涩难懂,阴阳、五行、脏象等概念,对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经典知识点理解得不够深透,问题得不到解决,久之就会对所学的专业产生疲劳感。所以,在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就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性学习,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一般是由正式性的小组、非正式性的小组和基层的小组构成,正式性的合作小组一般指的是固定小组,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小组内的成员是不能变动的,这样的小组一般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发挥作用。正式性小组内的成员一般要完成两个任务:(1)在组内的讨论中学到知识;(2)让组内的其他成员在自己的论述中学到知识。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可以将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分成一组,合作小组内成员既是学习上的帮手,同时也是竞争对手,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进行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非正式的小组可以是相近的学生组成的临时性小组,基层小组指的是以寝室为单位构成的学习小组。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学习好中医学这个专业的基础和工具,让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医学,进行中医学思想的交流。中医学基础这门学科在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术语,对中医学的基本概念进行准确的理解,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复合型学生。对中医学概念和理论的掌握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等形式来实现。

在中医学基础课堂上实现合作性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对合作学习的成效加以评价,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的不同感官都发挥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问题。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然后组内进行讨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中起到辅助的作用,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让学生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来思考问题。在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整理出学习的框架。

综上所述,合作性学习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让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合作课堂教学,因此,对合作性学习模式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中医学专业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在学习理论的时候,学生经常为这些抽象而枯燥的理论摸不着头脑,在中医学基础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学习中,组内的成员可以依次进行发言,从而确保让每个学生都能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郭明贤、李烦繁、崔艳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健康评估”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7)

[2]杨晓玮、岳树锦、李艳琳.合作性学习模式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11(1)

第5篇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

中医专业是中医院校中的一个重要专业,也是当前中医院校招生和就业相对热门的一个专业。然而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本文以病理生理学课程为例,对中医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病理生理学课程学时太少 在某些中医院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病理生理学虽然还是一门考试科目,但学时安排很少,见表1。

从表1可见,我校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课程仅安排了24学时,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的1/3。由于课时太少,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相比,这种培养方案不得不删除一些重要的章节(表2),从而影响了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从表2可见,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太少,使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差甚远,教学内容的覆盖面因学时安排受限而无法达标。在理论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16学时,对绪论、疾病概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DIC、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等基本内容因无学时而不能讲授。而在其它基础和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又往往认为学生已学习了相关知识而不再详细讲述,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其它课程时没有相关知识作铺垫,将严重影响学生对其它课程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授课方面,因为只安排了8学时,只能安排缺氧和休克实验,许多应该开设的实验课无法开设。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中医专业本科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

1.2 学生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其试图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架起"桥梁"。因此病理生理学可在各基础学科间起横向联系作用,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起纵向沟通作用,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中医专业本科生由于对自我专业的认同性较高,往往在心理上会排斥对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中医课程,就可以胜任将来所从事的医疗工作。此外,由于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学时安排少,学分低(目前只有1.5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学习复杂难懂的病理生理学知识,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分更多的课程上,这些都将严重影响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对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建议

中医以其特定的学科属性,原则上应该专修,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人们的观念,单纯学习中医,难以被社会所接受。所以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病理生理学作为一门由基础医学过渡至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其教学目的正是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基础,培养学生将基础医学知识正确应用至临床疾病,对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作用[2]。

对于本文列举的中医专业本科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修改现行中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有关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设置,适当增加学时并提高其相应学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明确中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从思想上重视对该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内容,以此来增强中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作为病理生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能加深学生对有关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逻辑推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教学实践;《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33-02

Abstract:

Keywords:

民族药是指我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以本民族传统医药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的药物,也包括少数民族习惯使用的药物。由于民族医药发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传统,且各民族t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民族药的使用和传播一般以民间习用、口耳相传的形式活跃于少数民族地区。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由于各民族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民族心理、宗教意识、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又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民族医药。因此,认识云南民族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新药品种,增强云南中草药现代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云南民族药推向国际市场,具有及其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教材是培养专业人才的载体,要想推广云南民族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是必然的,基于本院校对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定向班)专业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经验、云南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民族药资源、少数民族的多样化和不同民族对药物的不同应用,现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进行探讨和分析。

1编写基础

《云南民族药学》教材是依据本院校2013年版的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为基础编写。本院校在2010~2014年期间完成了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和“云南省地方习用药材标准(傣药、彝药)”、同时编写了《云南民族药大辞典》,为《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编写目的

基于本院校中药学专业和中医学专业(定向班)的《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教学实践情况研究分析来看,该教材的编写旨在使学生《中药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云南民族药研究发展现状,掌握各个民族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云南民族药的民族用药经验,为云南民族传统药学的集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云南民族药学的继承发展、寻找新的民族药资源打下基础。同时,为有立志于民族药研究的同仁提供有效资料,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云南民族药制剂,如云南白药系列、灯盏细辛注射液、痛舒胶囊等,让云南民族药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3教材内容

31教材内容的选取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取舍上,要体现科学性和专业化的思想,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加适用性和更直观的展现教材内容,让学生能在教材的学习中不断扩宽知识面。

目前,民族药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较中药稀少,《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对云南民族药的起源和发展、地理分布、药性和相关文献整理等内容进行编写是非常有必要的,旨在对不同专业学生或是同仁学者,都能直观而又简明的对云南民族药的基本信息和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学习或参考。基于《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现有文献资料和前期对云南民族药研究的工作基础,对教材所选的民族药品种即要与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药学》相区分,又需结合云南地区民族民间中使用普遍、具有民族特色和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的品种。如云南地区民族药以傣药和彝药为首,教材选择收录民族药品种时可偏重于傣药和彝药;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均开设《中药学》课程,在教材收录品种和体例上应区别于《中药学》教材;教材收录的品种应以普遍使用、具有民族特色和已颁布了质量控制标准为主,可参考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著的《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民族药册)[1]。云南民族药品种的内容选取结合云南民族药特点、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和专业背景,可从植物来源、民族药名、植物形态、生境、药材性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民族用药经验、民族用药特色、参考文献等部分进行分别阐述,即可实现单味民族药的知识系统性,又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信息需求。

32教材内容的编排教材内容在各章节及其内容的编排需结合实际教学的实践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本院校《云南民族药学》院内讲义的教学实践,对《云南民族药学》教材内容的编排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本校中药学和中医学专业的教学经验来看:中药学专业有药用植物、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资源学等课程的相关基础,可直接接受民族药的相关知识;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和药相关的只有中药学课程的基础,更多的专业课程偏重于中医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方剂学等课程,对药的一些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因此,教材编排应结合实际教学环节,达到前后衔接,提高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教材的系统性。

33教材内容形式的多样化云南民族药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较少,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云南民族药的一线资料,可在各个章节后面附上参考文献和民族药品种的民族用药特色;云南民族药品种在传统中药中不常见,其直观的形态仅限于民族民间医生、药农和相关研究学者比较熟悉,每味民族药的介绍可附上植物形态图和药材形态图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和学习。民族用药经验应结合实践经验,部分经典的民族用药经验附上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且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具实用性。

34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多人次反复核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在教材内容的编写过程中,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应多次核对与相关文献资料的一致性。《云南民族药学》教材编写最具争议的部分主要是民族用药经验,该部分的内容可以参照《云南民族药大辞典》和云南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云南民族药资源库及信息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若还具争议应向民间民族医生进行考证,考证清楚或是不具有争议的民族用药经验方能编入教材。教材的书写错误与否,完全取决于编者的态度和责任心,教材编写者应该秉着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教材编写。编写过程中反复、多次、多人进行核对,以保证教材的准确性。

4学情分析

在教材编写之前都应该进行学情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层次、专业背景等方面,才能合理地进行内容选取和编排等。对于药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较好,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知识面的广泛性;对于医学类学生,药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教材编写时应注重教材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论述要深入浅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并注重教材的连贯性、衔接性,使学生能够较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随着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使用,可在相关内容的章节中设立讨论、调查研究等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医学;高等院校;中医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

1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开设中医学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时,我们选择了供中医药类专业使用,由唐炳华,王继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该教材承接医学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深入和系统地介绍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注重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符合中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增强了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前沿性学科,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展成果日新月异。因此如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将基础性的教材内容与最新研究成果的补充增添内容融为一体,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5]。近年来,以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分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广阔的视野。这使得现有的教材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我们根据长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体会,编写了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授课为明确对象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材。本教材在突出前沿和实用为原则的前提下,缩减了同类教材中普遍出现的与技术细节相关的大篇幅内容,而对理论和原理部分进行了扩展与强化;注重讨论与疾病和临床案例或相关问题的联系;根据对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的把握,尝试了对系统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介绍[1]。目前,该教材已经在本校医学各专业使用了近1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优化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概念抽象,内容繁多、新概念、新技术及新进展不断涌现。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及技术相互渗透,并兼顾新知识的传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配合新教材的内容,重新修订了大纲和教案,精选了7个专题,以“基因与基因组”,“基因组稳定性与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作为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基础;随后通过“基因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基因克隆与基因体外表达”介绍多项分子生物学中重要的实验技术;与医学紧密联系的“肿瘤分子生物学”;包含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的“生物组学与研究方法”。确保课程内容既丰富全面,涵盖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又避免重复,还具有前沿性。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1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有很多需要掌握的概念、原理和技术,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不能深刻理解概念,缺乏学习兴趣。相较于以往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形式更灵活、内容含量更丰富,可以通过幻灯片、动画、视频等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6]。例如在讲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时,仅有文字描述,甚至示意图都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PCR技术是如何把目的基因扩增至100万倍的,在讲解原理后配合PCR扩增的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的展示PCR在每一轮循环中DNA新链合成的过程,数目变化,最终是如何达到100万倍的。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习兴趣。

3.2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基础医学各个学科如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各学科都有广泛的联系,相互交叉与渗透。所以要透彻理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精髓,必须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的原理和概念中去。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涉及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过的核酸分子重要的特性即:核酸的变性和复性。我们在讲授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之前会带着学生复习核酸分子变性和复性的概念,然后引出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再进入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介绍。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跨越学科的界限相互联系在一起。

3.3突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运用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与技术研究中医学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学说、中药临床应用、中医临床研究等方面,对推动中医理论向现代化迈进有着重要的意义[7]。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背景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兴趣以及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针对性的进行讲授[8]。在给中医专业的学生讲授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中医药研究中实际案例,如在讲解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时,引入科学家利用PCR和RFLP技术作为分析手段对黄芪亚族和甘草亚族亲缘关系的研究。在讲解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成果时,介绍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来鉴定中药品质、分析中药成分;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中药治疗前后疾病相关基因位点的变化,筛选中药作用靶点。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重要性。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发展对分子生物学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标准,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9]。因此,针对当前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中应用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今后学生科研选题或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我们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阅读相关英文专业书籍、和专业文献;参加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所做的学术报告,增加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8篇

1教学内容多,学时安排少

中医学是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西医院校主要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中医类课程,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浓缩精炼而成⑺。这些课程在中医类院校安排约55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至48-74学时。按现有的学时上课,教师不得不高度概括、删减大量的内容,从而影响了中医在学生心目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教学中只能简单地介绍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如中医诊断学只讲望诊、脉诊、八纲和脏腑辨证;中药和方剂学只是举例式的讲解40味中药和20首方剂;针灸学只能用4学时了解经络概论;中医内科学只能串讲4个疾病。加之学生无古汉语的基础,中医概念和理论深奥晦涩,内容跨度大、连贯性差,学生根本无法消化和理解,故他们感觉中医枯燥乏味,整个学习如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按照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目标:西医院校的临床本科生通过中医学理论的学习,要熟悉中医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髓,初步掌握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等基本理论;并通过对诊法、辨证论治、中药、方剂等基本技能的学习,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2注重现代医学观,轻视中医辨证论

中西医都以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形成迥然不同的认知思维模式。现代医学是在近代医学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以构造自然观、结构中心论与解剖观察法为认知特点;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侧重于将人体分解剖析,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甚至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微观角度研究。而中医学则是在古代哲学、文学、天文学等基础上,借助对自然宏观、朴素的功能观察,形成了有机自然观、功能中心论和司外揣内法的认知特点;在辨证思维、演绎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知识系统;侧重于从人体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动态性等宏观的角度探析。这两种体系认识生命的思维方式不同,诊治疾病的手段也迥然各异。

中医学课一般在三、四年级开设。学生经过两年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已经较全面地掌握了现代医学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因而学习中医学时,常受到现代医学理论的影响,习惯性地将中医的“心”、“肝”等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心”、“肝”等器官对号入座,对“心藏神、肝主疏泄”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感到不可思议,难以认同;习惯于用现代医学的组织结构、细菌、病毒等知识来分析中医的气血津液、病因病机等理论;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为玄学。在现代医学脾为免疫器官,而中医的脾为消化器官,与人体的口、涎、思考、四肢肌肉等形体志液的功能密切相关,感到茫然。中医的整体研究、以外知内的思维方式无法确立,从而感到中医内容抽象、枯燥乏味,甚至在学生的调査中,认为中医学为伪科学的观点比例达10%。再加上学时紧张、内容跨度大,走进中医就很难,能用中医辨证论的模式去认识、防治疾病就更难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实现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只能是一种理想。消除排斥心理和对脏腑名称对号入座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转变看法和思想,相信中医,走进中医,用中医的理论防、诊、治疾病,是中医学教学的一大难题。

3校园内营造祖国医学的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积淀了数千年的临床经验和无可替代的临床疗效,显示出中医证治体系的巨大活力和兼容性,以简、便、验、廉为其显著特点。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炼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

中医学以其强烈的人文属性成为最能反映医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以人为本、悬壶济世、医乃仁术”的高尚医德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医家,其中蕴涵的人文关怀,对医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激发了学习中医的兴趣,增强了对祖国医学的热爱。

4教学中未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疗效是中医长盛不衰的生命所在。中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师承教学:①实践优势。学生通过跟师,直接参与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既增加学习的兴趣,又巩固专业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书本的死知识变成自己理性的真知;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②直观优势。许多刚接触中医的人,认为中医很抽象深奥,难以入门;当跟师临床以后,中医的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实实在在,生动具体。只有通过对无数病人脉象的反复体会,才能真正理解“浮脉如鱼游水面,滑脉如珠走盘”等脉象的生动描述。通过师带徒的临床学习,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缩短了学习期限。从辨证到诊断,从方剂到药效,前后贯通,浑然一体,易学易懂,生动活泼,是久经考验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目前中医教育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讲授、啃书本、背概念,不去研读中医四大经典或著名医案。老师在紧张的教学时间内很难补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医学的相关进展。而且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只有走马观花似的对中药、中医诊断、针灸等简单的、示范性的实验教学,也无中医临床见习和实习,造成中医理论和实践完全脱节,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很难实现中西医临床的结合。

5教师注重临床工作忽视理论教学

根据教学大纲和目标,为了体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师应该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进行权衡比较,突出特色和重点。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师大多从事临床与教学的双重工作,故教师的精力、时间有限,加之资历不同、所学各异,有时难免落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满堂灌、或照本宣科,以致教学枯燥乏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造成教“难”和学“难”的恶性循环㈨。教师产生敷衍了事的心态,学生则经常抱怨中医“玄”、“难”,故敬而远之。其结果是学生对中医知识囫囵吞枣,无法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和重点内容,更谈不上运用其中的辨证方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9篇

法医学专业毕业生求职自我介绍

回首四年的校园生活,有喜有愁,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在努力的充实自己,坚持刻苦努力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中。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中,我掌握了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法医学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谙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学及法医学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受到医学及法医学的基本技能训练。熟悉与法医学有关的我国的各项法律以及法医工作的政策和规程,了解法医学的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具有法医学检案和鉴定的初步能力。

回首四年的校园生活,有喜有愁,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在努力的充实自己,坚持刻苦努力学习,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在生活中。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丰富的校院生活和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我得到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锻炼。正直是我的做人原则;努力是我的座右铭;沉着和冷静是我的遇事态度。爱好广泛使我非常充实;我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自我介绍

本人毕业于某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本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学习新兴技术和新的方法,具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对于医学,我有着深厚的感情。学医五年,细读医理,不禁酣畅雀跃,精研医案,往往拍案叫绝,掩卷沉思,常感豁然开朗之妙,临床印证,时有立竿见影之功。

在校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大二和大三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所在分队均荣获校优秀小分队称号;同时,我身体素质极佳,擅长多项体育运动。

在追求知识的同时,我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别人眼中,我工作勤恳,为人坦诚,思想活跃,吃苦耐劳,维护集体利益,有敬业精神,与人为善,尊重他人。我深深懂得有高尚的道德观和完美人格的重要性,我也深信自己能做得更好。

医学生求职信范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X中医学院临床医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步入医学事业,解除人类疾病的痛苦一直是我的梦想,医学院的几年砺炼为我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专业特长更使我明确了择业目标:做一名临床医师。

选择了医疗事业,选择了医学院校,立志救死扶伤的信念便铭刻于心。进入大学以后,我抓紧每一天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基本功的培养,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为医学生,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乐观向上,对大是大非保持清醒认识,不畏难繁,有信心、有责任感。在能力培养上,校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校外广泛尝试,多次进行实践活动,既实践了所学,又锻炼了能力。大鹏展翅,骏马飞驰都需要有自己的天地。贵院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明达的择人理念;使我坚信到贵院工作是我的明智选择。

最后,祝贵院广纳贤才,再创佳绩!

此致

第10篇

【关键词】 西医学习中医/教育; 中医儿科学; 学生,医科/教育; 教学

课堂教学是当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能否获得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深刻理解医学理论的内在实质,主要靠教师的课堂讲授来体现。但是,在西医院校中学生学习中医前,往往已接受了两年正规的西医教育,而中医学与西医学观察人体的手段与角度有很大不同,所以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教学不能生搬硬套中医院校的教学方法,要因地制宜,灵活而客观地重新调整教材,大胆取舍,不泥古,不离宗,使西医院校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中医知识,学到中医儿科的精华。

1 精心制定教学计划,引进科研新成就

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医前往往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水准,而且中医学课时较少,往往要将中医院校几年的课堂讲授内容在短短的一学期内讲授完毕,又要考虑学生原来所学知识的差异等,教学困难较大。故要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精心制定教学计划,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中医药理论的系统性及全面性,又要考虑突出主干课程,讲授时应深入浅出,把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放在中心地位,主要阐述中医学最基本、最概括的观点,着眼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及疑点难点,不仅要注意纵的方面,还要注意横的方面,加强章节之间的联系。如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既要阐明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又要重点介绍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和病理,特别要向学生说明中医脏象学说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概念。如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与胆相表里。这里,肝与胆、筋、目构成一个肝系统。可见,中医所说的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包括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学、生理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又可分散在藏象学说的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要使学生理解中医藏象的思维模式,并借助该模式阐述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以后学习脏腑辨证及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要在讲授中医课程中时常融进一些研究的新动态,及时把新知识、新观念介绍给学生,充实教学内容。现代医学的研究已进入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许多学者也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沈自尹等[1]重点进行“肾本质研究”,研究发现肾阳虚证患儿尿17羟类固醇值低下,肾阳虚证主要发病环节在下丘脑,有特定的物质基础,补肾药能提高下丘脑与皮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mRNA表达水平。该研究结论可用于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长期应用激素者撤除激素、减轻激素副反应等。又如在讲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时,向学生介绍乐敏等[2]研究发现93.9%的肝炎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并随着病情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而加重,从而认为胃黏膜和食管静脉的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基础之一。这样可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他们关注科学新动向的习惯。

2 注重中医基础,突出儿科特点

学好中医,基础是关键。教学中反复强调中医的特点,让学生在阴阳五行、脏腑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中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特别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让学生知道中医学中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儿科重点,特别是中医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强调小儿“稚阴稚阳”与“纯阳之体”的特点,对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易寒易热”“稚阴未长”“稚阳未充”的理论都一一阐述清楚,并且根据西医院校学生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3]。如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旺盛的生理特点,故小儿感冒发病急,传变快。对于一些急重热病,还常出现“逆传心包”的现象。小儿为纯阳之体,各种邪气易从阳化热,故临床上热证多且重,引起学生对小儿高热惊厥的重视。再如讲到“脾常不足”这一理论时从中医对脾胃的认识谈到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大量列举临床病例,进一步阐述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临床上小儿多见积滞、呕吐、泄泻、厌食等证,对小儿消化系统病证中医多从脾胃治疗着手,使学生能在今后的临床中灵活运用中医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4]。

3 创立“方药结合”,融会“中西贯通”

中医院校的教学一般均先进行中药的学习,然后再逐步深入地学习方剂。笔者根据西医院校中医课时少的学习特点,创立“方药结合”的教学方法,把中药学与方剂学合为一体,讲药结合讲方,以药带方,提高学生兴趣,方便记忆,有利于实践。如在讲解桂枝时,先详细介绍其功效、适应证与用量、配伍禁忌等,再增加一些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的内容,再带出以其为君药的方剂(桂枝汤),介绍该方的组成、功效与主治,最后再介绍由桂枝汤演变而来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的组成和功效等。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革学生反映较好,使得教学更加灵活。

西医院校学生有较扎实的西医理论基础,如果提高他们学习中医的兴趣,学好更多的中医知识,他们将是一批非常有用的中西医结合之才。所以在讲授中医课程时适当融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动态,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常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中医辨证为肺气虚,黄芪、人参、白术等补气药既能补益肺气又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上常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又如讲授到补肾药时,从“肾主骨”这一理论展开,可使用现代生化、内分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从微观层次阐释“肾”这一系统与“骨”的内在联系,从而阐述补肾药不仅能补肾益精髓,而且能调整钙磷代谢等。故对佝偻病、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临床上运用中药补肾能获得可喜的效果,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4 注意讲课的系统性与实践性

讲课的系统性与书本的系统性一样要求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外,还特别要求重点突出,在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及重点之间的内在联系[5]。如在讲解清热药时,重点讲授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既讲解它们的共性,又讲清它们的区别所在。在教学中笔者提倡少而精的教学原则,精选讲课内容、详略得当、以点带面,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讲解儿童肺系疾病时,在辨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讲解时就系统、重点讲解咳、喘、哮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学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要从讲课中得到贯彻,所以在讲解到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治时常常举一些临床病例,和学生一起讨论理、法、方、药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解方、药时,根据西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西医儿科临床工作的特点,着重介绍中医的辨证施治,讲解临床工作中中成药的辨证应用,如感冒,根据中医辨证有风寒、风热的不同,风寒患儿可用川芎茶调散,风热患儿可用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颗粒等,这样能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地运用中成药,不会因辨证错误而用错药。

5 注意教具的多样性与讲课的艺术性

教具多样化是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教具的多姿多彩,挂图、投影是常用的教具,不仅能帮助语言的表达,还可更好的体现讲课的中心。在讲到舌诊时制作了大量的生理与病理舌象幻灯,放映时学生反应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当场消化舌诊的内容;在八纲辨证与病因的教学中放映教学光盘,形象、生动、直观、鲜明,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

课堂讲授是一种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活动,讲课的语言要规范、简练、准确、生动,不能照本宣读,要注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注意要适当地运用生动的描述和比喻等[6]。有时在课堂中还可适当穿插讲述中医典故,如“坐堂医生”“杏林”,麻黄“发汗用茎,止汗用根”,大黄“不可轻用”,中药对联及谜语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总之,目前西医院校的中医儿科教学仍存较多困境。面对教育新形式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教师必须顺应潮流,“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不断积极探索、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培养,促进中医儿科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沈自尹,王文健,余瑾,等.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1):9495.

[2] 乐敏,陈建杰,赵钢.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的改变浅析“传脾”“实脾”在其治疗中的指导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8,18(2):8890.[3] 王素梅.中医儿科教学体会[J].中医教育,1999,18(4):5961.

[4] 褚艾妮.中医儿科教学之我见[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5(3):119120.

第11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能;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在中医中医护历来是一家,注重三分治、七分养,护理工作指导思想为其基本理论。要想促使中医护理技术得以提升,需要将中医护理优势与特色作为主线,将技术水平提升,在护理工作中注重中医药技术的应用。要高度关注中医养生思想,结合防重于治理念,将中医护理在养生康复、老年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且凸显中医辩证施护与整体观念,有机结合中西医结合护理,确保中医护理能够可持续发展[1]。本文现详细探讨在护理管理中应用中医护理技能的效果,以推动中医护理技能的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选取我院护理人员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30名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常规模式,观察组30名加用中医护理技能。对照组护士年龄为21~37岁,平均(28.5±4.7)岁;职称:2名为主管护师,8名为护师,20名为护师;学历:3名为中专,17名为专科,10名为本科。观察组护士年龄为21~39岁,平均(29.8±5.2)岁;职称:2名为主管护师,9名为护师,20名为护师;学历:4名为中专,16名为专科,10名为本科。两组对象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模式,依据正常作息开展。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中医护理技能,详述如下。

1.2.1中医护理技能内容 约18项,主要为情志护理、颈椎牵引、刮痧、中药灌肠、饮食调护、中药外敷、艾灸、熏洗、刮痧以及中药外敷等。每个科室开展的护理技术需在两项及其以上。

1.2.2中医护理知识再教育 当前中医学内涵丰富,包括中医特色护理技能、中医护理理论以及方法等,然而护理学科发展时间较短,且未明确规定很多学科建设问题。且中医护理技术部分交叉、重叠于推拿、针灸等,学科内涵建设方面困惑较多,为此需强化中医护理知识再教育,由此才能继承与发展中医学知识。有效且系统的开展规范化培训,使层次不同的护士均能接受再教育。在中医学中整体观念为重点内容,因此一定要强化沟通交流,将中西医结合理念与中医护理特色发挥出来。

1.2.3培养中医护理专业护士 于操作程序角度而言,中医护理操作其实不比西医护理难度大,比如针刺穴位流程相较于肌肉注射,操作核对、评估以及消毒等流程均相似,只有进针位置与方法存在差异。然而当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多为中专西医护理学,未接受过系统中医基础知识教育,且缺乏基础理论,因此要想学习中医护理基础技能与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因此一定要开展全面系统培训,并注重临床实践,将护士学习与运用中医护理技能主动性激发出来,注重临证施护,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积极培训中医护理专业护士,将以点带面作用发挥出来,推动我院中医护理技术发展。

1.2.4自制护理文书表格 为将护理人员日常书写护理文书时间减少,与我院工作状况相结合,设计文字性书写内容为表格形式,不仅可将护理文书书写时间缩短,还可有效准确记录,增加与护患沟通交流的时间,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可确保其规范性与科学性。

1.3观察指标[2] ①护患沟通能力:主要从沟通能力、沟通技巧、协调沟通网络能力以及基本语言沟通能力等方面开展;②沟通指南评分:主要从开始会谈、非语言行为、倾听与应答、理解能力、照护方案商榷、会谈条理性、解释与计划等方面开展。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21.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用(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开展组间比较,若P

2 结果

两组护理技能评分对比见表1。

3 讨论

患者入院后接受医护治疗过程中中医护理技能角色十分重要,护理优良性与医院声誉存在直接影响。然而目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中中医专业护理技能人员较少,因此医院一定要结合护士层次开展针对性与系统化培训,促使其中医护理基本技能提升。当前医疗事业在不断发展,护理技能也在相应改变,为适应该变化医院需组织护士对新型护理技能、法律法规等予以及时学习,将以往错误护理方法纠正,提升护理整体技能[3]。此外,在医院推广中医护理技能时还需做好以下几点:将观念转变,医院管理层需予以高度重视;强化中医技术培训与理论知识学习,应用类型多样的培训形式,促使中医护理技术水平提升。

本组两组培训前护患沟通能力与沟通指南观察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培训后观察组护患沟通能力得分为(53.46±9.30)分,低于观察组(61.42±10.47),对比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应用中医护理技能可显著增强护患沟通能力,进而减少医疗纠纷,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凌玲.提高中医护理技能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2014,14(30):240-241.

[2]李小英.提高中医护理技能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4):116-117.

[3]鹿亚飞.如何提高中医护理技能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2,27(1):188-189.

第12篇

【關键词】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药用植物学课程是中医学院的主干专业,植物形态学、分类学、解剖学、植物和植物化学亲和力的相关基本理论和技能,也学习医学,化学课程资源学、医学、医学文化的基础。

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一个优良的品质,合理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稳定的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只有教师有声音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唯一的技术前沿技术的高度,鼓励学生去探索;只有教师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课程适应创新人才,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质量,提高教师道德和培训:第一,概念和思想的教育改革是先导,心理,新时期教育质量评估价值和标准,教师培训“融化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能力和知识爆炸的研究和教育"背景"的想法。其次,教师必须正确和全面的概念,高度达到任务的教育,增强奉献意识,四是老师不仅在工作中继续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教育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和能力,更多的产品层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工作如何改进创新的能力和质量,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四是现状的药用植物学课程组老师,计划好,让所有的老师的数量;五是积极鼓励现有教师到相关名校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充实自身知识和开拓思路。六是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2建立实践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我们中药学院201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的药用植物学的学时数是相同的,理论56学时,实验50学时;各专业的教学实习分别为期1~2周,实验实习学时占总学时53.7~60.28%,加大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

3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课的不只是满足学生的需求,渴望获得很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特征,与实际生产,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足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讨论和相关专业课,应用和自制幻灯片课件、学生自主上台讲课。

4课程建设的改革

强调加强国际和国内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在知识上集成结构。2l世纪这个创意人才培训是重要的,特别是在基本多能,加强基本全面发展学生思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建立药用植物学课程知识,在现在全球建立基点,一些草药知识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文化等等,加强生物化学亲和力和相关性等,这不仅弥补学生的不足,后续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全球多向思维,现代中医文化、遗传育种、资源保护和研究的基础。当然也强调材料内容丰富,不断更新和旧系统的矛盾,数量有限的学时。

5增加药用植物学研究型实验

实验让学生学习基本理论证实,实验设计的全局设置,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培训。学生根据实验研究要求和内容,请参考文档,开发一个实验设计,实验设备,然后选择假设,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实验报告。设计主题,如正在观察的细胞结构的实验验证基于"药用植物生长不同时期细胞的形状、大小,包括累积后,根据不同的药用植物细胞观察分析结论;根据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

6改变考核办法,注重能力培养

药用植物学形态结构部分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情况。药用植物学分类学部分采用口试的方式进行,在药植园先熟悉各种药用植物的生长的地方、形态特征、药效及分类,然后再进行抽签抽题考试。实验部分和实习部分以4月下旬逐渐开花的植物进行制作积累植物蜡叶标本和新鲜标本进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