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对传统文化的总结

对传统文化的总结

时间:2023-07-04 17:0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传统文化的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传统文化的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理课堂;应用与继承

地理学科具有一定的自然性与人文性,既可以将各大地域的自然风光进行介绍,又可以普及该地域的人文风俗与历史文化,其中也蕴藏了其他科目所具有的一些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地理课程都有所涉及。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正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个性风格,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所以,在地理课堂上加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上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讲解,对广阔的河流、巍峨的山岭进行展示,使学生领略云南的喀斯特地貌、新疆的荒漠、江苏的湖泊、东北平原一望无垠的田野。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汉族的花朝节、傣族的泼水节等。播放《向天再借五百年》,使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油然而生。

2.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

大多数学生因为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对本乡的传统文化不太了解,讲解有关学生家乡的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家乡的认识,迸发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例如,针对东北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讲述小兴安岭的丰富资源、二人转等文化的产生缘由。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实施华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崇洋、不守公德、责任心不强、不会与人和谐相处、缺乏感恩之情等现象。在地理课堂上加强传统文化知识补充,可以使学生变得心情平和,饮水思源,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格魅力。

4.有利于传承和谐理念

通过对包罗万象的自然地理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二、在地理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地理与文化相结合

地理课程内容丰富,不仅包含着人文风俗,还包含着自然景观,对世界各国的光照降雨、农业种植、经济发展、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地理经纬度、旅游热点等都要进行讲解,不仅包含着历史、政治、语文等方面的内容,在讲解地貌形成、寒流暖流时还涉及化学、物理、数学等知识。而且由于涉及一些理工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地貌的形成、地方时的计算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庞大复杂的学习任务单靠知识点灌输、插秧式教学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因此,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能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讲述黄土高原时向学生播放视频《信天游》《黄土高坡》等陕北民歌,不仅加强了学生对黄土高原的认识,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地质地貌有了直观的感受,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果说繁荣的经济是一个民族的衣着,那么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血液,如果一个民族丢掉了传统文化,视汉服为奇装异服,那么这个民族就离灭亡不远了。在国学大热的今天,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将国学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重拾民族精神,培养勤劳谦和、仁厚敦实等优良品德。

3.努力探究地理知识元素,挖掘文化底蕴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文学内涵,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掌握与运用,在讲解的过程中精炼而不乏内容,通俗而深藏韵味。在课堂上,教师对传统文化应用生动的语言、风趣的方法进行讲述,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效率。

4.实践与应试相结合

很多学校对地理等科目没有引起重视,只学习课程,并没有要求考试,导致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却忙于其他作业。这样,即使教师的文化素质再高,也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另外,有一些教师以及社会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轻浮和庸俗,只是为了哗众取宠,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没有实际作用。曾经有一位教师在对学生讲解历史的过程中,讲到汉代张汤的官职时,教师将廷尉一词用司法局长代替,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却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

5.将古典诗词与地理课堂相结合

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一些有关地理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结合古典诗词进行讲述,既能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能与传统诗词相联系,使地理课堂显得更有生机和韵味。例如,讲到冷锋时,可以用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讲暖锋时,可以应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讲夏季风时,可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古典诗词还能帮助导入新课,如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导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求学生辨识这是形容天气还是气候。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时候,当学生对风力搬运作用不能理解时,可以引用“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在做课堂小结时,如在对月球讲解之后,可以引用有关月亮的诗词,做出总结。将古诗词应用到地理课堂中,可以使学生对古代诗词产生兴趣,从而对传统文化加深感情。

三、总结

将传统文化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培养学生的优良素质和爱国情怀,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针对如何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这一问题,需要教师对多媒体技术加强利用,多加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同时,在课堂上与古诗词加以联系,对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议古典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6-89.

[2]陈金赛.近三十年来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研究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2.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0

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而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也逐渐加快,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会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记住,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也更容易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基本上不会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即便语文教材涉及到了相关内容,老师也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没有进行延伸、拓展。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已经逐渐重视传统文化,这也就表明,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将会占有一定比重,但因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导致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量很少,他们的传统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引进传统文化已经势在必行,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灌输,有助于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无论是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言还是从学生自身出发,传统文化教育都非常必要。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希望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快餐文化”“洋文化”泛滥的时代,老师如果希望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传统文化,希望他们能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虽不能说是“痴心妄想”,却也有一定的难度。在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最难的一点就是如今的小学生过早的接触高科技产品,于他们而言,对国外的某位明星的作品如数家珍,但对于我国传统的知识诸如老子、孔子、荀子等人的思想却一概不知。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无疑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学校把英语当成重点,学生自然也就将重心放在英语上面,但如果学生连本国语言都无法掌握,又怎么能学好外国语言。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兴趣转移到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上,这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所占比重逐渐上升,这就是对学生学习语文、学习传统文化进行政策支持。

(二)侧重背诵,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仅仅局限在一些难懂的古诗、几篇拗口的古文,这是极其错误的看法,需要老师进行纠正。但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们将教学的主要方法变成要求学生背诵。举个例子,杜甫诗《绝句》,原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很多老师在讲这首诗时,仅仅带着学生读几遍,之后布置下“背诵”的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不知道背诵诗文的意义,更不能体会诗的意思,但不能违背老师的意思,只能强迫自己死记硬背,这就偏离了教学的初衷,教学不能仅仅是为了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做到对诗词的深入的了解,学生记忆起来也更简单,也才能从诗词中学到知识。

(三)忽视诵读的重要性,学生缺乏语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语文教学中朗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语感较差,对于部分词语理解不深或是根本不认识,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进行默读,他们的语感很难得到增强。然而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恰恰忽略了诵读的重要性,古人读书无论是幼时上私塾,或是长大后准备科举都离不开诵读,长时间的朗诵,可以让学生做到出口成章,很多诗句、名句本来不记得,但说话时突然就说了出来,对于一句诗本来忘了,但读到上一句诗时,下一句诗自然从嘴边蹦出来。这就是诵读的益处。

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也不能强迫学生去学习,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最好的做法就是迎合学生的心理,将教学进行改变。以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原诗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李白思念家乡的感受,让小学生来理解诗中的思乡之情恐怕有些牵强,所以就将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上。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即假设身处月夜,学生自己假象成李白,将透过窗户的日光想象成月光,学生们抬头“望月”,低头“思乡”,同时大声诵读,这相当于是一个小游戏,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也就有了学习兴趣。

(二)改变死记硬背的做法,鼓励理解式记忆

如果小学阶段就提倡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习内容更难,需要背诵的内容更多,全部依靠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无限叠加,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进行理解式记忆,以《静夜思》为例,学生要先对这首诗进行理解,对于这首难度并不算大的诗,老师要教会学生进行理解式记忆,这样学生就会对诗词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举行传统诗词、文章诵读比赛,鼓励学生大声读

诵读具有一定重要性,但却被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所忽略,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感,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还要在课后举行诵读比赛。参赛内容不能局限在课本上,学生可以去图书室找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目,在比赛中进行朗诵。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语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去阅读课外的读物,诸如《百家姓》、《弟子规》等,对于他们的积累也有一定的益处。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老师予以肯定之后,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就会愈加发奋,而表现较差的学生也会受到激励而努力学习。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应用;专业素养

当前,我国的学生大多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的文化的理解薄弱,具有片面性,不能正确科学地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旅游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更深刻透彻地理解传统文化,开展特定的教育,并将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实现好的教育。

一、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结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要运用传统文化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结合专业课和文化课,拓展课程的深度,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传统文化,重新理解,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升华自己的知识,内化自己的知识。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没有系统读过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对中国的文化停留在电影电视的认识层面上,缺少系统的接受教育。

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的典范,对旅游管理人员提供价值引导。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等思想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的积淀和形成。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态度提供了很好的培养作用,引导学生学会从学生时代就爱家乡,爱祖国,激发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责任心,确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三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知识能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传统文化还教会旅游管理学生学会推己及人等,保证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融洽关系的形成,让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积淀。

2.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升旅游管理学生的专业素养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审美的体验,获得对美的体验。导游要向游客讲解自然景观和人文知识,因此,人文中就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是旅游管理者的内在素养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国家吸引外国友人的,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获得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产生积淀,精神上得到享受,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二、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建设

教师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到基础课程体系中,尝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师可以加强课程建设,让中国传统文化和诗词鉴赏为中国人保留丰富的优秀的传统的文化,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感和自信心。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能提高未来旅游管理从业者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让游客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游客们热爱中国传统诚信的行为。

2.加强传统文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在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内容和专业课程结合到一起,实现教学中融合旅游管理专业和传统文化的知识的目的。(1)我们应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的教师的优秀的文化素质为了实现高素质的优秀的教师资源的获取和培养,教师要加强行业内的自我培训过程,注重继续教育弥补段提升自己的优秀的文化素质。教师要保证行业的诚信服务,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程中,重视管理学和导游业务等课程的教学,更要融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输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重视内容的传输,重视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和道德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不断通过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吸收传统文化知识,让融入了传统的文化课程充分活跃起来,发挥教师的魅力,实现感染学生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适合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应该重视理论教育的基础,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逐渐内化于学生的心灵中,最终形成顺应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师要逐渐丰富大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书法学习活动。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教育,加强书法教育,在学生练习中国书法的时候,要按照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体会书法的内涵。教师要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书法学习活动,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理解,提升将来旅游行业的人员的素质,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高质量的服务,挖掘传统文化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4.以点带面,引起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找切入点,引申学生来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想象。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中国古代礼仪之邦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孔子和老子等人对礼的认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礼仪要求,带动人们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再如,讲解饭店管理原理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知识的时候,可以引进《论语》中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进行讨论、总结,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旅游管理的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切入点,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加以讨论和总结,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教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再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现实的旅游管理的联系,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关联,实现现代教学中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师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此优秀,是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行动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恰当引进传统文化的知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多一条文化发展的道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收获学生好的学习效果。

第4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设计作品的中的体现变得不再明显。值得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者们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如何发挥其作用还需要设计者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中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对其设计的独特性、作品的魅力都具有影响。关于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1.传统文化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不断强大的同时,中国文化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渗入传统文化,可以体现出环境设计的地域性、传统性以及民族性特征,赋予环境艺术设计持久的活力。使设计创作具有中国特色,对于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2.传统文化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应用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思想更加丰富。环境艺术不仅是一种形态语言,而且是一种感性语言,将文化作为环境艺术的表达,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使艺术语言巧妙的表达给观众,也为每个观赏的人提供了真正的艺术表达,含蓄的具有意境的表达。

3.传统文化增强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和谐性

环境设计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这与传统文化的天人和人理念相辅相成。尤其是随着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目前的环境污染严重,雾霾不断出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特征应成为其主要设计思路,而在其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吸取设计精髓,使设计出具有现代风格并且满足环境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苏州园林、孔夫子庙都是中国具有浓厚文化特征的设计作品。之所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就是由于其中加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体现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随着环境的破坏,设计过程中还应关注环保问题。如何应用适当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成为设计师的主要任务。

1.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复制

将传统文化整体复制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可创造出新的视觉形态,或者表达某种新的概念和情感。设计过程中还可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需求。如传统文化中的图形应用就是一种重要的复制方法,将我国传统形象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体现中国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不同的载体可以呈现出民族文化不同的特征,设计者可充分发挥图形信息的重要作用,体现其自身创造力,使图形成为一种语言,传递给观众。

2.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变异和进化

复制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具有文化提取的能力,对传统文化中的可用部分进行抽象、提取和重构,并应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从而阐述不同作品的不同内涵。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建筑设计的目的、需求以及其自身经验对艺术作品的轮廓、密度以及形态进行调整。建筑设计师以中国传统密檐式塔作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高度概括密檐式塔的韵律、轮廓线及细部,使得现代设计理念毫无保留的展示出来。

3.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创新

将传统文化元素合理的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并根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对其设计元素进行创新,使设计作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国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是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典型建筑,这一建筑充分体现了传统遗产的人文特征,利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和园林艺术设计的设计理念,并以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为构建完成了这一杰作。新馆的设计与在苏州古城风光和谐统一,为苏州的旅游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在形态上苏州博物馆新馆使用了三角形、菱形以及方形等多个形状,使人们赏心悦目。

4.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隐喻和创新

隐喻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法之一,是将不同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拼接来体现不同的环境本体特征,隐喻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是根据设计需求而进行的文化信息传递。我国不少建筑中用了隐喻这一手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要注重文化的价值取向、内涵寓意表达。将民族特色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是当下环境设计的主要策略之一,我国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地应设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作品,以满足旅游观赏需求,同时实现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创新并非是盲目的,而需对传统文化不断的优化才能实现。将多种建筑元素作为原型,采用隐喻的手法对现代元素进行提炼和表达,才能确保作品的经典性。

总结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涵;中医研究生教育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一批同时具备传承祖国医学精华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人才。从30多年前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中医研究教育开始,发展至今,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其中人才异化的现象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中医教育管理者的重视。虽然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离不开西医的冲击和中医临床训练的缺乏,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内涵教育的缺乏。因此,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 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1.1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医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它可以充分吸收天文历法、气象物候、阴阳五行等百家之所长,并在认识和调节人体的过程中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一套独特的,且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医理论体系[1],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那么中医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本。

1.2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特性的生命科学,除了需要从传统文化的理论中吸收精华外,又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以《灵枢・本神》为例,它认为人就是“上天之德”和“大地之气”的产物,虽然是依靠父母的精血而形成的,但是和自然环境也具有密切关系[2]。这种中医思想体现了道家观点,说明我国古代的黄老哲学对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医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其他思想文化体系比较,中医具有道术兼备的独特优势,是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之一,而道家、儒家和传统哲学等已经成为历史,其理论无法继续发展,但是中医却能够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随着时代的发展会不断融入新的理念。

2 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1人文课程设置的比重较低 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开设了很多西医课程,但是关于人文类的课程设置却很少,有的院校甚至根本不开设这类课程。因为从学生从小到大所接触教育模式来看,西医的理论和思想模式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而且西医理论在理解上的难度也小于中医,这就间接减少了学生和传统文化的接触时间,而且西医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医的思维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对中药的作用产生质疑。虽然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化和人文课程设置的重要性,所以开始增加了一些人文类课程,但是和专业课程相比,这类课程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科室安排上都不足,而且不同人文课程之间的联系也较少,很少能联系中医专业的实际情况,所以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2-3]。

2.2教育模式落后,存在重医轻文现象 我国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大部分都是采用导师指导、学科联合和自主研究相结合方式,中医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也不例外。这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尽管如此,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比较单一,存在严重的弊端,会让研究生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去,甚至只是在自己的课题领域内开展研究,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中医研究生的人文知识拓展普遍缺失,因此,他们撰写的论文中的语病和别字等问题较多。

3 中医研究生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内涵的具体方法

3.1掌握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基本了解程度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内涵的教育,首先就要掌握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程度,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曾经对一年级研究生进行过一次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11%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根本没有兴趣,还有约26%的学生对它并不了解。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我们可以采取定期开展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文化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中医研究生的知识学习,提高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3.2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导师在向中医研究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的融合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医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中医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此产生学习动力[5]。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名医的典故,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在日常的授课中引入医德医风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能从古代医者身上感受到他们“医者仁心”的品格和精神,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6]。

3.3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这一措施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来实施。从硬件措施上来看,可以从打造和谐文明、具有中医药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着手,在公共场所布置具有丰富内涵的名人雕塑、名医长廊、箴言等文化作品,营造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从软件措施来看,可以依靠校园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空间,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搜寻到所需要的文化知识。

综上,对于怎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合在中医研究生的教学活动中,需要中医教育者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发现和探索。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脱离了传统文化,很难取得长远发展。因此,在中医研究生的教育中,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充分融入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费菲,戴慎.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对四所中医高校的访谈为例[J].高教探索,2013,3:115-118.

[2]王先敏,包海勇.中医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8):38.

[3]郎明.国学课程之于中医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4):80-81.

[4]万志强,温红娟,阚俊明,等.中医药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过程管理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4,11:5-6.

第6篇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处处渗透着儒家精神,儒家精神追求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近代以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珍视传统文化浪潮的推进,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开始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在环境艺术中随处可见。这种趋势和潮流不仅能够展现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之美,还能在无形之中唤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推向国际,吸引国际眼球。

中国传统元素的内涵

中国传统元素是我国特有的,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主要包括风俗习惯、中国特色的各种符号图腾、蕴藏中国古典文化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各种意向、儒道思想等等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元素。这些元素在服装、绘画、建筑、舞蹈、音乐均有体现,像是中华民族的烙印一样无法抹去,就是有这些元素才使得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自己的特征和符号,与其他各国相区分,为世界文化添光加彩。儒道思想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及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讲究天道合一。中国特有的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道文化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园林追求与自然高度和谐,完美的展现自然景致的特点集中反映了儒道文化精髓,通过雅致精美的园林,中国人欣赏着自然,领悟着生活。具有浓厚中国韵味和元素的环境艺术不知不觉中涤荡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使人们一步步朝着思想进步、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迈进。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不追求与齐整的行道树木,而在意遵循树木植被原有的生长特点和姿态,在原有基础上加以修建和改造,使之更符合人们对自然的审美,园林就是这种环境艺术的典型体现,人们在固定的意境中品位自然之美,同时也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较为综合的专业,与多门学科有所交叉,例如:认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园林艺术学、装饰、建筑、美学、雕塑等等。这些交叉学科或多或少的包含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知识,有些较为基础,有些则作为主体学科。任何一个地方的环境都与当地的文化紧密相连,没有离开当地文化的环境,环境中出处渗透着当地的乡土风情和民风民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人容易接受此种类型的环境艺术设计,这样的设计才会让人舒心和适应。苏州园林之所以能够名扬国内外,是因为园林设计中融入了儒道的虚实相生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让人心生美感。

2.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和核心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和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的考虑当地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接受心理,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无可比拟的文化底蕴,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起步较晚,再加之受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成分在渐渐降低,逐步让位给西方的审美艺术。现代环境艺术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设计,引入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固然重要,但不能舍本逐末,一味借鉴西方审美设计思想,忽略中国的传统元素最终将丧失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贫瘠的国家。新一代设计师西方设计的推崇给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众多困难和挑战,长久以往,中国城市的环境设计将丧失特色,成为一刀切的、毫无特点的城市。中国传统建筑较为注重风水,一般在风水绝佳的地带搭建房屋,修建庭院,所谓的好风水,实际上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和谐利用,在风水好的地方搭建房屋让人与自然相处愉悦,精神放松,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人生的智慧和处事学问,这是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审美和接受能力。但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至今,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们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风水说有极大的封建迷信意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已不再使用,对其进行全盘否定,殊不知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有益精神的破坏,是对中国古人与自然相处的大智慧的否定。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不可撼动,再加之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冲击,在中国出现了许多不中不西,不中不洋的环境设计,无法全面的体现出我国鲜明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中国地大物博,在偏远的乡村,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小的地方,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传统元素的建筑还有所保留,仍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对这些地方的建筑要好好留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不久的将来还要这些地方寻根。

传统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1.发扬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既能保持环境艺术设计的美感,又能体现中国独有的文化气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艺术创造美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就地取材,将周围环境因素与建筑紧密结合,既因地制宜,又保护环境,是古代建筑家的大智慧,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建筑成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利用古人就地取材这种做法,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引起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共鸣,在无形之中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推广下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讲究创意和环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创新途径和方法,这是时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气息

传统文化无疑代表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浓缩和积淀,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现代人要吸收和借鉴,里面浓缩着中国丰厚的精神财富,充斥着浓重的人文气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对中国精神文化和人文气息的继承和发展。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增加了设计的整体之美,还在特有的设计中让人感受到浓重的人文艺术气息,对陶冶情操和审美具有极高的价值,传统人文艺术,能够为枯燥的缺乏灵动和生命力的设计增添人文气息,传递人类对美的情感认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提升建筑的整体美感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建筑师和设计者追求的潮流和趋势,他们懂得把握传统元素的重要性,例如在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让居民身处其中感到舒适自在,有久违的亲和感。

3.提升审美过程中的幸福感

审美不仅包括视觉审美,也包括心灵审美,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的审美观在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已经接受了国际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对传统的审美艺术和审美观念有所冲击,但无论怎样,普通大众的审美观仍然朝着更加高雅,更加优美的方向发展,整体来说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需要种情况下,一味坚持传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要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传统艺术不断改进和提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恰当的引入中国传统精华的元素,可以让人在享受视觉美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带给人的心灵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烙印,镌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骨子里,置身于传统艺术美的氛围中,容易让人产生心灵共鸣和震撼,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幸福感就是人们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这种传统文化在无形之中传递给每个人,让人们在情感共鸣中体验美好的生活。

传统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适合性分析

1.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取

设计师在进行现代环境设计时,为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普遍的采用的做法是对中国传统元素转化提取,以较为抽象的方式进行重构,并没有将传统元素生搬硬套的直接套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善于在传统元素中发现美和探索美,运用各种方法对传统元素进行提取、重整,更好地融于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的重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传统美的元素,然后对这些元素进行提取,在提取的过程中,尽量依照原意,对这些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抽象和转化,在抽象过程中保留最原始和本真的艺术气息,在构造形成新的形象后,加其加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为不古板的将传统元素直接拿来机械使用,同时能使我国的艺术设计与国际接轨,在设计中既要不失中国传统元素的本真意味,又要积极探索东西方共有的文化共同点,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传统文化气息与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中国有不少优秀的建筑都是这种设计理念的体现。

2.对传统文化进行借用

借用手打是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是指在设计中以现代事物为载体,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事物相融合,而不是机械照搬传统元素,不加以改造的运用。通过借用手法,中国现代版的法拉利跑车完美的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眼光。环境艺术设计中们最常用的做法是采用现代结构的构造,传统形式的外观,这一方面体现了与时俱进,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设计的理念,一方面又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较好的设计方法。或者也可以采用传统的结构设计和较为现代的外形,无论怎样,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的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需求就是较为成功的设计。

3.对传统的建筑思想进行充分运用

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博大精深,艺术设计向传统建筑寻根是明智的选择。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在优秀的传统建筑中寻找灵感,进行创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较为明显,里面的园林充斥着古代书院的文化气息,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布局使之成为古代建筑的佼佼者,这类传统建筑向人们诠释着中国独有的优秀文化精髓。

总结

第7篇

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

1.高智商的野蛮人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完善素质教育,但受应试和升学的压力,语文课堂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学生的综合素养严重失衡,从小学到中学,题海战术似乎成了最行之有效的高分速成法,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被剥夺,很多孩子被培养成了高智商的野蛮人,书店里的各种练习更是受吹捧,而传统文化书籍更是无人问津,即使家长一厢情愿地买回家也是束之高阁,应试教育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

2.学生缺乏修养,暴躁易怒

语文课堂本应是学生放松情绪,感受文化的幸福时光。曾几何时语文也变得“唯分数论”,凡是考试涉及不到的文化、文学都被视为“异类”。长此以往,没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等传统文化熏陶的教育,许多学生缺乏个人修养,没有一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之心,甚至是非不分,易怒,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3.父母无恩论

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是简简单单的爱字,孩子由于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了摆脱“传统”的羁绊,很多孩子选择了与父母反目为仇,甚至“弑亲”事件层出不穷,本来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解决的问题,最后演变为社会的悲剧,值得反思。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1.深入解读教材,引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由于语文教学所用的素材均是在契合学生认知水平、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所编成的,而此类文学作品不仅措辞优美,可让学生从中学会语言应用技巧,还潜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可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观念、思想,引导学生在深入剖析相P教材时,能真正感悟传统文化精髓,理解作品中优秀的文化特质,从而得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真正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师说》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文章中表述的“师道”思想进行总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这三点“师道”,并在深入解析中明白只要有相应的能力,人人可为师,且只有从师学习,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而不耻下问、尊重老师更是从师过程中的关键思想。在指导学生深入解读此文章中,可让学生重新地去理解“老师”这一概念,这便成功地让学生从教材中感悟到尊师重道这一传统文化思想。

2.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自主接触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发展,而这也意味着,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优良的传统文化。这就要求相关教师也应注重从生活人手,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主动了解,主动接受的良好心态。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承形式,因而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让学生直接感受借助节日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由此对于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兴趣,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可起不容小觑的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在清明节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其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而在中秋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诗歌,并开展朗诵比赛,以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中秋相关优美诗歌的熏陶,了解期望阖家团圆这一节日内涵。在重阳节时,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学习到重阳节的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等传统习俗,并分析以往重阳节习俗的寓意是为了健身祛病、以畅秋志、辟邪求吉,而时至今日,重阳节已演变成为倡导人们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节日。由此也令学生从中学习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化,这有利于其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3.鼓励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深化传统文化认知

第8篇

提高全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认知

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有很多国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在国内,从时期,国人提出“德先生、赛先生” (民主、科学)口号,到“”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之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了一些不准确甚至偏颇的地方,导致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始终达不到其他一些国家对自己传统文化(比如意大利对罗马文化、希腊对希腊文化)的那种重视程度。

国际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一直都很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全人类的范围内,不仅把文化继承下来,而且还要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近10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民族灵魂所在,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强必须的内在原动力。尽管如此,在传统GDP至上的理念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不正确理解的错误仍然存在,认为传统文化应该让位于现代文化和经济发展,这种认知我们应该坚决的抵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历史优秀文化思想的积淀与总结,文化遗产日的设立,说明我们对于文化遗产和非遗保护越来越重视,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总结和提高。这个总结和提高恰恰反映在精神守望的层面上。文化遗产日是个标志性的日子,它的提出,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可以使我们重新认识历史,推动现在的发展,这样,人们对于精神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比过去要深刻。

可以说“文化遗产日”既是一项纪念活动,又是学习日、宣传日、工作日、行动日。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日”纪念、庆祝活动,达到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的目的,增加大众文化遗产保护的自主意识。对于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文化遗产日”是一次实际的职能教育,是深入学习理解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精神的过程。大家通过分析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进一步增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而言,它是实际有效的宣传过程,是在更大范围对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普及,是对全社会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次思想动员。通过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开展,各级领导更加自觉地把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文化主管部门更加自觉地强化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广大群众受到了生动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教育,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激活创造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遗大省的贵州,近年来在国内非遗保护工作中,也突显出标杆和引领作用。从内在的机制体制创新,到外在展现的求新求变,从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规划建设,到非遗助推对外文化交流,皆突显出贵州省对待非遗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在打造品牌方面,可谓风生水起,渐入佳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的文化遗产概念逐渐被人们认识。在文化遗产当中,尤其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因为这是个活态的东西,更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比如贵州的侗族琵琶歌、八音坐唱、芦笙舞、苗族绝技、滚山珠等已经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本身包含了童趣、民俗,整体含蓄、注重以童涉真(真诚),寓意对美满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追求,其中蕴涵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历史知识等等,既是喜庆、愉悦的标志,又代表了贵州特别是中国南方高原地区人们的特性。这是贵州文化的一颗珍珠,对于我们的后代是一种精神上的财富。现在我们继承它,传承它,这是可喜的。但是也有遗憾,我们还有些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民族民间记忆的文化形式没有被社会所关注,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这些民族民间记忆的文化形式似乎只是停留在一种制作工艺层面上,没有形成一种更高层面的非物质文化,不能得以延续。“守望精神家园”就是要把历史上的文化精髓保留住,同时还要让它真正活起来。如果历史文化与今天的生活不能够融合起来,那么历史文化就会被孤立起来,和今天就没什么关系了。只有融合才能继承,只有了解历史,才能知道今天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只有活态的东西才能传承下去。所以,“守望”精神太重要了。

第9篇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的一朵奇葩,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其核心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存。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上刻写的“中和位育”就是典型的儒家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传承和创新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把古老的传统文化变成推动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首先要直面文化未来,正确看待世界的进步,积极探索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有效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努力的挖掘、整理以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再次书写华夏文明新篇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赋予新时代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符合的精神果实。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虽然中国民族的古老文化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她并没有死去,而是成为了中华新文化的重要来源,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的起点,是未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养分。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赋予读书馆浓郁的文化色彩,同时又可以增强读者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对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图书馆文化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又为图书馆文化增添了文化气息。

二、如何更好的实现高校图书馆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培育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高校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方向,也体现了图书馆的运行目标、馆员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激励和约束馆员的行为及思想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中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可以代表其风格和形象的精神面貌。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图书馆全体员工就可以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不断地积累和开拓图书馆的事业。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人文内涵和创新两方面的内容,引导者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积极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智力,更好的实现自我的价值。高校图书馆承担着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开展智力教育,传递信息知识的社会职能,其本身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归纳、传承文献资料的机构,是文化的集聚圣地,高校图书馆的存在就是一种知识文化的创新。

2.优化高校图书馆文化环境。合理的规划馆舍的布局,是衡量高校图书馆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区的分布要一目了然,对于广大师生查找资料比较方面、快捷、自由。高校图书馆的设备安装和配置应该方便读者使用图书,高校图书馆内还可以适当的放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营造温馨轻松的阅读氛围,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熏陶功能。读者的感觉知觉的产生容易受到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施的影响,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室内设计要人性化,要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暑假干净整齐,布局和谐,营造出一种轻松、温馨的阅读环境,使读者可以尽快的投入到阅读之中。

3.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都要以人为本,应该做到以读者为中心,以员工为主体。首先,高校图书馆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馆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做到尊重知识和人才,注重馆员的自我修养,积极营造馆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条件,不断的提升馆员的素质、形象和社会认知。其次,高校图书馆要坚持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是图书馆文化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读者对图书馆的积极使用和关注是图书馆生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这对于建设图书馆文化以及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贮存和积累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使人类的知识、文化、精神得到了代代相传,绵延不断,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高校图书馆文化的传承功能不单单是对传统古籍文化的继承,可以潜移默化的辐射、渗透、引导和影响读者,承载着社会先进的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腐蚀。

作者:宋晨晖 单位:莆田学院图书馆

第10篇

摘 要:传统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继承基础上,必须找到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传统文化。中国现代设计应对传统文化作深入而系统的研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创造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本文旨在研究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希望能摸索到解决不足的方法和拓展景观设计途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符号、景观环境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3-0000-01

一、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从静态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文化总和,从动态上看,它还包括从过去传承下来的至今还存活于我们内心深处发挥影响的那些习惯、伦理、方法和文化心理。因此,传统文化符号即为能承载这些文化意义的媒介,表达传统文化信息和意义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风”一直以来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主要手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及闭幕式上,从四大发明、文房四宝,到太极万象、记忆之塔,一幕幕极具创意的文艺表演,为全世界观众呈现出一幅浓墨重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画卷。北京奥运会通过现念演绎传统文化,运用创新手法发掘“中国元素”,不但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让观众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这无疑给现代艺术设计带来了启示。

传统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历史前进中的积淀,它为人类历史前进积蓄着力量,提供着营养。所以,它对人类创造的现代的和未来的文明,都必然产生不可否认的巨大影响。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文化方面的成就更影响持久,这些文化已经成为了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特定的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区的自然、风土、生态等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历史集聚形成的,这些正与设计中心理、社会、文化的脉络相联系。

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设计走向成熟、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如果我们细心洞悉那些让全球市场广泛接受的强势品牌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成功品牌的背后都蕴含源于本土文化精神的力量。许多著名的有创意的标志设计无不在简洁、明了的形式美中蕴含着一个企业、团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因此这种运用,并不是指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怎样更好地借助传统文化符号去准确传达设计意图并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于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及表现方式

(一)传统形式的抽象、简化

当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形象的、简单的整体概念和意象时,传统形式太过具体、繁琐,细节意义无需表达。因此,我们就把整体形象抽象和简化,只留一个视觉外轮廓或者简化的形体。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传统形式有可能是引用它的意义,也有可能只是用它代表某个时代的文明,又或者仅因为视觉上的样式美。

(二)视觉轮廓抽象

在对传统文化符号抽象时,引用从某个典型、常见的视觉角度观看景物叫留下的轮廓剪影,以这个轮廓剪影代替整个文化符号形体。该剪影有可能是某个美观的、主要的轮廓,也有可能是从某个常见角度观看留下的透视剪影。总之,此时是通过用景观空间组织中“面”的元素来表现传统文化符号的整体形象。整个过程可以称之为 “体――轮廓――面”,即由景观形体抽象成轮廓线,再转化为景观空间的面。这种方法虽然受制于表面形式,无法表达景观的深层空间内涵。但是比较直接、明了,更便于引用。

(三)形体抽象

保留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整体形状。但把一些繁琐的细节,或者反映不适合当代价值观念的一些内容去除,通过一些现代的手法、技艺或材料加以体现,使之成为符合时代文化观念的景观,但同时它又使人时刻的陷入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遐想中。该种方法便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符号形态的整体把握,了解其中的空间内涵。

(四)对体现传统文化符号表达意义的特殊手法的引用

在传统园林文化中,对传统中的“地花”的引用,人们通过在地面上运用卵石、碎瓷片等铺筑出各种具象或抽象的民间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某些祝愿、祈福的愿望。在现代,人们运用相同的方法发展出各种图案,采用多种材料来表达相似的目的,甚至也有一些只是作为地面上的平面装饰。

四、新旧共生的城市景观――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

这种整体式的解读贝先生的新馆是为要旨、再就是贝先生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独特创意。主要可能采用现代钢结构。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老虎天窗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改他大面积使用了玻璃天棚,观众透过玻璃的折角看到天空,大量采用自然光,且节能环保。他设计的紫藤园是参观休息的地方,对此贝老做了精心的思考,看,这棵蟠龙般的古紫藤,是从隔壁拙政园文征明亲手所植的紫藤上嫁接而来,它延续了姑苏的文脉气息。

五、结语

历史的传承不一定是现代化的绊脚石,意象美在现代标志中的传承体现了民族理念的复兴。当然,对传统的全盘照端与全盘接受西方现代化的态度一样不可取。中国现代标志设计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精髓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形式。一个地区想要发展物质文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过去,不了解本地区各种历史经历、经验、教训,是很难使得自己的物质文化在本地区更大发展及繁荣,回顾历史、总结那些可以引起自豪的地方,那些特点、特长,从中获得前进动力。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20-0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基础及重要源泉,也是当今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传统文化又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根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影响了、造就了中华儿女,并将继续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特别是世界一体化的日渐加剧,西方文明的渗透无处不见,我们原有的教育模式暴露出难以适应时代的缺陷。于是,在西方文化教育思想的强力冲击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被西方现代文化教育模式所剥蚀、所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日渐减弱,代之而起的是对英美文化的崇拜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疑。因此,如何重新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教育采用怎样的模式来诠释传统文化,是目前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欣喜的是,不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作用日渐重视,而且传统文化在高校两课教学内容中的比重也相当可观。然而,在部分高校,传统文化的讲授变得随心所欲或蜻蜓点水,有关这方面教授模式的探索更是少之又少,想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教授达到让大学生从内心到行为产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认同感的目的,就变得十分脆弱。因此,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思政课中传统文化的教授方式,成为当下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们知道,今天的文化是对昨天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今天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它既是对各种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价的教育,又是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创新的过程。而大学的思政课是传统文化传授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特质。

1. 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是“以人为本”,这一点无论是《尚书・泰誓》篇的“惟人,万物之灵”,还是管仲《管子・霸言》“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抑或龚自珍的《释风》中的“天地至顽也,得倮虫(指人,引者注)而灵”等都能充分体现,并且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绵延至今。当然,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内核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论基础,即中国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非常明确地表示自己的观点“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而管子认为“天不变其常”,荀子主张“天行有常”,王充认为“天道自然”,张载主张“凡有皆象,凡象皆气”“理皆在物”,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李蛰认为“理在事中”等等,这形成了一个唯物主义传统链条。这一切又毫无疑问地表明:历代的中国人都是如此地热爱现实生活,为人类美好的生活而追求着,谋“人事”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和根本。

2. 以“德”为主

中国传统文化是德的文化,是以德为主体的文化。对“德”的追求,纵贯于整个文化发展的始终。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强调道德原则与实际生活相统一,认为道德原则不能脱离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必须体现道德原则,所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传统文化这种原则对稳定社会秩序,规范人的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并且践行道德教化。这种“德行文化”同政治结为一体,衍生出了一整套的伦理规范,这种人人都可以操作的规范,让人感觉自己面对的不单单是一个个同他平等的、不平等的人,还有一组一组的人伦关系,而且自己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承担自己的角色,必须不停歇地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手段极为简单:自省。传统文化这种“德”的修养模式,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即“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满街是圣人”,而且在注重法治的今天,人们仍时时使用,且感受到德的作用和影响。

3. 以“和”为宗

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这时的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致走向和价值诉求,“和”成为众多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和目标追求。晏子主张的“和”是:君臣之间,臣敢于提不同意见,君肯接受臣的不同意见,君臣相互补充,以达到比较全面的判断,即所谓的和就是不同观点的统一;孔子所认为的“和”则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的“和”是肯定多样性统一的“和”;而孔子的弟子子有则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也有同样的观点:“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因此,“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且这种“和”是把自然的和、人际的和、天人的和统一起来的“和”,追求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大美境界。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锻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像血液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体里,也像一面旗帜昭示着它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永不凋谢的魅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不但在国内,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影响都日益扩大,它的精华,在商品经济社会、信息时代的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关于荣辱问题的丰富思考,明荣辱、知礼仪、尊德行等宝贵的民族性格,对于今天重构中国的社会伦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支撑,特别是它的“持中贵和”的处事原则,为我们应对国际国内各种事物提供了蓝本。当然,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无视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因为文化多样性不但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且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坚守自己特色的同时,也应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吸纳更多的外来优秀文化来完善自我,从而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更好地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三、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向学生讲述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讲什么样中国特色?就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因此,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有重要影响。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各项事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互联网日趋生活化,外来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日常化,致使一部分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淡薄,这在一些年轻的大学生身上也能看到。因此,现阶段更有必要对大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学生热爱这个有着灿烂文明的国家,热爱曾经饱受磨难的、自强不息的人们,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其次,通过思政课传统文化的讲授,能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再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对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面对成功时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四、思政课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讲授方式

一谈到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大家都会齐声说相结合或二者相互交融,那么,如何结合和交融才不至于偏离高校思政课设置的目的:即思政课所承担的向学生系统传播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目的,并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呢?

1. 对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整体分析

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很容易让一些年轻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歧义。为了避免在教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生吞活剥或断章取义的情况发生,教师有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梳理,高度概括,归纳总结出它一系列的特点、分类,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

2. 阅读经典,理清传统文化和中国化成果的相通之处

在教授传统文化之前,要先引领学生阅读一些优秀文化经典,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用当代意识创造性地发掘、阐释、激活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生思考、人生哲理、人生智慧,将审美愉悦升华为情感精神的滋养,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美感动人,以情感育人,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转化,自觉形成当代中国化的理论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相通的认识。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90后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有着无比的好奇和好感。因此,传统文化教学完全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教授,比如:通过网络、论坛、微博、电台等途径,在线和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当然,这种交流和互动,事先要设计好话题,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并且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必须加以指导和总结,以便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同时,在教师指导下,也可以发动学生来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题材或内容来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关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 加强传统文化的课外辅助教学

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所占内容毕竟有限,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势必不可能给它太多。因此,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开展一系列的课外辅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不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既可以教师自己开设专题,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邀请在传统文化方面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学者,以此来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另外,可以协助有关部门举办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民俗知识知多少、夸夸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等等,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作用和魅力。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视野,让它们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力争茁壮成长。

五、结束语

当然,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不单单是教师认真去教、学生努力去学的问题,它还需要其他教师、相关部门和领导的积极倡导和配合。只要教师教授方法得当,学校、教师、学生相互间通力配合,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将会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郝小芳.关于高校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

[2]金锐.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发展[J].北京教育,2011(10).

第12篇

一、对传统文化的定义

对传统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但是不论这些定义是如何进行表述的,其总结起来它们中心意思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传统文化是指在我们之前的先人们其所创造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得到积累,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痕迹,可以感受到我们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氛围,以及在我们的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那些亘古不变的主题。也正是这些传统文化,使得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独树一帜,为人们啧啧称赞。

二、现代美术设计的创新要以人们的需要为导向

我们知道美术设计虽然是一种艺术,但是这种艺术终究是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的,所以其要想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就必须以人们的需求为导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美术设计作品其在创新方面非常有特色,但是其唯独没有市场的需求,这是因为其虽然很有创新性,但是其这种创新性超越了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所以说,现代美术设计其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商品,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必须以人们的审美需求为导向。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价值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这也就要求我们的现代美术设计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而其进行创新的基础就是传统文化和人们的需求。借鉴传统文化,可以使其更加具有民族特色,而已人们的需求为导向,则会使其更加具有市场需求。

三、传统文化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传统文化只要是指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这些工艺美术作品的分类是非常多的,而且数量相当的庞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其才可以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我们常说的绘画、雕塑等这些就属于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而我们知道绘画、雕塑等这些他们内部又会有很多细小而复杂的分支,也正是这些细小的分支使其显得更加的丰富。而这些细小的分支对人们的审美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我们都知道每个人对每一件美术作品在审美上的评价是不一样的,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艺术作品的审美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也就是说人们的审美是多样化的,但是不论人们的审美怎样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在他们的审美价值体系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东西其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的,所以这就为我们在进行现代化的美术作品设计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在对现代美术作品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但是我们在对其进行借鉴的时候应该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值得借鉴的,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我们理应予以借鉴,但是对于那些不优秀的部分,我们应当果断的予以放弃。而且对传统的优秀文化的借鉴,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借鉴这个层面,而应该对其进行创新,在创新的时候,我们要以人们的审美需求为导向,因为人们的审美价值是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的,所以我们的创作不能停滞不前。

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对现代美术设计方法的革新具有促进作用

我们知道美术设计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硬”的方法,第二种是“软”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其实很好理解,所谓“硬”的方法就是指我们在进行美术设计的时候借助一些外在的实物工具,这些工具我们都很常见,就是电脑、铅笔等这些常用的工具,而所谓“软”的方法,主要是指思想方面的内容,诸如创新理念和设计理念等等。在这两种方法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软”的方法,因为我们在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往往是被其背后的设计理念所吸引,其设计理念才是一个设计作品的精神和灵魂所在。而“硬”的方法也往往依赖于“软”的方法,在确定了“软”的方法以后,我们才能更好的以“硬”的方法对设计作品进行表达。我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的时候,主要是对其内在的创作思维和方法进行借鉴。而在古代其创作的思维和方法主要有三种路径:第一种是“形”思维,这种思维是指那些随着历史的发展却亘古不变的主题和创作的方式;第二种是“意”思维,这种思维具体来讲,就是指我们对图形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行不断的反复研究,然后根据这些内在的含义进行再创作;第三种是“神”思维,这种方法是指我们在创作的时候采用传神写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对于这种方法我们应该更加予以学习。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虽然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其创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加以辨别,这样才能创作更好的美术作品。

五、结束语

传统文化无疑为现代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在进行现代美术创作的时候值得学习的,而且我们不仅要学习其创作的方法,而且要学习其内在的创作思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也应该注重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只有这样,现代美术作品才能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勇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