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

时间:2023-07-04 17:0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现代芭蕾;现代舞;区别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77-1

一、相关概念简析

(一)现代芭蕾

所谓的现代芭蕾是相较于古典芭蕾产生的概念,是指将现代元素引入到芭蕾舞中,如著名的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其主要以剧情为中心,而加入现代元素的《天鹅湖》则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感受与心理活动的表达,是一种抽象派艺术。对于现代芭蕾,人们有一种共识,其与古典芭蕾的分界点是以上世纪初现代艺术思潮对芭蕾的影响开始的,在此之前,芭蕾不管是舞剧或者小品,其都遵循了芭蕾固定的范式与风格,统称作古典芭蕾经过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之后,芭蕾在题材和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创新,在程式与风格上都有别于古典芭蕾,这就是现代芭蕾。

(二)现代舞

现代舞是在对古典芭蕾革新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上世纪初在欧美流行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舞蹈流派。从意识层面来说,现代舞更多的是追求抽象或者半抽象的意境美,这区别于传统芭蕾的以情节为主,它更多的是表现社会现实以及人物内心的活动,或者营造某种氛围,表达某个概念,即便会推动故事情节,但也不会把渲染点放在叙事上面。在表现形式上,它完全打破了传统芭蕾古板而僵硬的程式与教条,主张身心充分放松,自由抒发感情。

二、现代芭蕾与现代舞的区别体现

(一)基本特征不同

现代芭蕾有别于古典芭蕾,其革新主要体现在题材和形式上,而在基本特征和发力方式上则对古典芭蕾进行了传承,具体表现在:1、开:主要是指舞者以肩、胸、髋、踝等关节为中心,向外最大限度地延伸打开,展现肢体的线条美;2、绷:主要是指舞者将髋、膝、踝部和脚背最大限度的绷直,从而更有效的延伸人体线条,使舞者看起来更加的舒展,并能体现一种上升的动作姿态。3、直:是指芭蕾舞者要身姿挺拔,腿要收紧膝盖,不能塌腰凸臀,使舞者呈现一种自信昂扬之美;4、立:主要是指芭蕾舞者要将身体中心置于两条或者一条腿上,傲然挺立,体现芭蕾的高贵气质。开、绷、直、立是芭蕾的基本特征,从这也可以看出现代芭蕾同样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而现代舞的基本特征就是创新,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反叛基础上的,因此,它没有固定的体系,每个时期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如果坚持要对其特征进行总结,那么它基本上可以归为以下几点1、包容性:现代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它的基本艺术观,美国现代舞第三代大师默斯・堪宁汉曾说过:“如果你不喜欢别人的作品,那就编一个自己喜欢的好了。”2、强调情感表现:现代舞不像现代芭蕾对外在形式美的追求那么强烈和刻意,更多的是强调用身体抒发内心情感;3、随意性:现代舞主张解放身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在起舞。

(二)审美标准不同

芭蕾的审美标准:1、“轻”是指芭蕾舞者的动作要轻盈、利落,对身体的控制要收放自如。在跳跃落地的一刹那,不能出现声音。2、“准”是指舞者要遵循芭蕾舞规范,不差分毫地完成每一个动作。3、“稳”是指芭蕾舞者在跳舞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动作无失误,更要重视动作的质量,要稳定,不能出现左右晃动,甚至跌倒等错误。4、“美”要求舞者要体现芭蕾的优雅、高贵之美,因此对舞者的要求也极高。

现代舞的审美标准则是以自由、随性为主,它对于芭蕾古板的范式不屑一顾,更多地追求与自然法则相契合的舞蹈动作,提倡自由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观众通过欣赏舞者的舞蹈动作来体会他要抒发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灵共鸣的效果。

对于芭蕾舞者来说,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尽量的凝神屏气,掩饰呼吸,但是对于现代舞者来说,却需要采用以呼吸为支点的收缩技术,现代舞将呼吸的独特的节奏视为生命的节奏,是生命最真实与自然的体现,而在有的现代舞表演当中,舞者彻底摒弃了身体上的束缚,进行散发、赤足的尽情舞蹈。

三、结语

芭蕾起源于宫廷,从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到如今,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现代芭蕾是古典芭蕾发展和创新的结果,现代舞的兴起与发展,也是从对古典芭蕾的反叛与对抗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现代舞都与芭蕾相互对立,然而随着人们对于两种舞蹈认识的不断深化,二者又开始有对立逐步变成接近、融合与借鉴,尤其是现代芭蕾与现代舞,现代芭蕾吸取了现代舞在题材和情感表达上的创新成果,使得作品更加富有艺术感染美,而现代舞也对芭蕾的编导体系进行了借鉴,对其规范美也进行了一定的吸取,同样对现代舞的变现力进行了提升和增强。

美国现代舞权威玛莎・格雷姆认为芭蕾舞历史悠久,其科学性不容忽视,因此玛莎・格雷姆在其开办的现代舞学习里将芭蕾基训作为一门必修课。而现在很多芭蕾学校同样开设了现代舞的课程,二者从开始的互相排斥正逐步走向互相融合与借鉴,对彼此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冲,欧建平. 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孙磊. 论高师院校舞蹈改革中开设现代舞的必要性[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3).

第2篇

【教学内容】

《剪纸》

【教学目标】

1.了解剪纸艺术悠久的历史,了解12生肖的基本知识及民俗文化。2.初步掌握对物体的概括、装饰表现能力。3.通过学习增进对生活美的感受力及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生肖剪影的概括方法。

【教学难点】

剪纸基本技法运用,图案的连贯性。

一、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1)剪纸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窗上都会贴上很漂亮的窗花,墙壁和天花板上都会贴有大红的团花,还有很多表达喜庆之意的剪纸带给人们吉祥与祝福。(2)欣赏窗花、吉祥图案剪纸。(电脑演示片段)

2.学生活动——欣赏剪纸作品。(1)欣赏窗花、吉祥图案剪纸。让学生了解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它具有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2)学生讨论,谈一谈看过后的感想或自己对《剪纸》知识的了解。

3.教师活动。师:看过这么多精彩的剪纸作品,老师也想表演一下,剪一个给大家看看怎样?(教师剪一只猴子:图1)师:这是什么?你们从哪看出是只猴子呢?(尖嘴猴腮,长长的尾巴,瘦瘦的身体等)这只猴子和真的猴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电脑演示片段)(1)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启发。抓住了猴子的基本特征,突出事物的形态,采用从外形进行夸张和概括剪纸方法,显得简练、生动、形象。(2)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尝试自己剪一个小动物(以外形为主)。要求:抓住基本特征、概括外形。

图一 图二

4.学生活动。(1)观察教师示范,参与讨论剪小动物的方法。(2)按要求练习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3)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5.教师活动:师:(出示一种动物玩具)我过生日这天,朋友送我的礼物。猜猜朋友为什么会送这个礼物给我?(引出生肖)师:你属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属相?你能说出12生肖吗?(1)欣赏12生肖剪纸作品。重点欣赏:鸡(羽毛剪法)猪(形态夸张)兔(添加团花)(2)教师将“猴子”加工一下,增添装饰花纹,并和原作比较(运用折、剪、刻等技法进行形象表现)。(图2)(3)剪纸的基本步骤:(板书)想外形剪外形剪花纹

6.学生活动:(1)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学习12生肖的基本知识及民俗文化,初步掌握对物体的概括表现能力。(2)了解剪纸的基本方法(折、剪、刻等技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

【设计意图】

“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我国民间世代相传。学生对“十二生肖”动物较熟悉,在这一环节中,以“十二生肖”这一主题为情境,直观形象引导学生从外形特征着手,抓住了动物的简练、生动、形象的基本特征,学习突出事物的形态从外形进行夸张和概括剪纸方法,将剪纸艺术基本意图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再以增添装饰花纹,将折、剪、刻等技法融入到有趣的活动中,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实现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枯燥的艺术技能学习,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二、学生创作(电脑演示片段:媒体播放剪纸作品及轻音乐)

1.可以为自己剪一个生肖,也可以为家人剪一个送给他们。能不能也试着剪一件?

2.注意:把握外形特征、装饰点缀花纹

3.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表扬

三、展示与评价

1.学生边展示边自我表达与评价

2.学生互评及教师讲评

四、知识拓展

1.生活中剪纸欣赏:(电脑演示片段五:知识拓展,生活中剪纸欣赏。)

2.一把小小的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不少民间艺人用剪刀剪出了国际金奖,剪出了中国人的志气!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愿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美好生活,剪出美好未来!

【教学反思】

课改以来,美术教学明显地发生了新的变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堂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重视美术情景的创设和艺术氛围的渲染;注意突出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实践;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从单纯追求美术知识技能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审美素质的提高;从美术教学与社会脱节转变为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过多的统一模式、标准答案转变为追求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从强化竞争的教育转变为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从教学技术手段单一转变为充分发挥教学多媒体潜在优势,逐渐从过去单一的教书匠努力向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教学能力又有科研能力的学者型教师转变。

在本课教学中,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走向综合,融知识、艺术、人文等为一体。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而且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将会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热爱美术、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学会自主创造表现美。这样才能体现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的得天独厚性。因此我感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1.是教师要做有心人,精心设计“主题情境”。要让学生敢于联想,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出多样的“主题情境”。在本教学案例中,就是设置了“十二生肖”这一主题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第3篇

戏曲是一种表演艺术,演员是舞台活动的中心,演员的表演是饰演剧中人,实践舞台创作阶段的主要活动内容。戏曲演员是演员在剧本所规定的人物、性格与矛盾性质的制约下,进行能动的创造性的二度创造活动。剧本的规定性,虽然给演员表演以很大的制约,但不因此而破坏表演艺术的相对的独立性,演员可以依照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想象和体验来形象地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例如《白蛇传・断桥》是一折以唱为主的唱功戏,在上一场《水斗》中白素贞因怀孕体力不支败下阵来和小青逃到断桥,家破人散,希望破灭,又见到昔日初遇许仙借伞定情的地方――断桥,怨恨、失望、痛苦、凄凉,她用唱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境与感情,后来许仙也逃到断桥,白娘子见许仙后又转为怨怜、爱恨和希望等极为错综繁杂的感情,一般都会用极为细致的大段的抒情唱腔,以求达到深刻细腻,鲜明生动。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必须具备唱、做、念、打四种基本功,而唱功居首位,有一种说法是“一响遮百丑”,这就是说,只要唱得好,其他方面有些瑕疵也能遮掩过去,不过这里的“唱”字不单纯指嗓门儿大,它应当包括发声、行腔和吐字归音的技巧,是三者相结合的产物。而且唱出来的腔,要严格按照剧情的需要、人物性格的要求,处理音量的大小、声舻母叩汀⒔谧嗟目炻。有的演员嗓子很好,高度、亮度都有,为什么总是唱不“响”,不能使观众动心呢?其主要原因就是他脱离了这个情字,只知凭仗自己的嗓子好,扯着嗓子使劲地喊,把自己所会的花腔垒垒堆砌,并自鸣得意地说什么“卖嗓子,卖调子”,根本不顾人物性格特征、情感变化,一场戏演下来,累得汗流浃背,但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相反,有的演员嗓子并不太好,但因他能够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根据自己的嗓子条件,下工夫琢磨技巧,上下迂回绕着弯地唱,尽一切可能把自己的嗓子能够发挥出来的技巧、特长,全部发挥出来,花腔花调紧系人物,唱腔的起、承、转、合,行腔的抑、扬、顿、挫都运用得恰如其分,既腔满圆润,又优美动人,韵味浓郁,可谓真正达到声情并茂,所以就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派别。

演员扮演角色,不但要形似尤须重神似。所谓形与神,实质是指艺术创作中形象的外部特征和其本质精神的关系,不少表演艺术家通过精炼的艺诀说出他们对形与神、内与外的看法,常见的如:神不到,戏不妙,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到形随,内外一体,动于中,形于外,内外如一,似真似假还似我,有声有色更有情,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神形合一体,方为剧中人。

演戏是一种社会性的劳动,其关系方面有三:一是演员与角色的关系;二是演员与演员之间和演员与舞台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三是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

演员与角色的关系,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甚至不直接与他人打交道,而自己完成的那种活动,也是社会活动。”,演员创造角色也是一种社会性的劳动。

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舞台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戏曲艺诀提出“一台无二戏”,“全台一棵菜”,角色无大小,一脉不活,周身不遂等要求,其中心含义是,戏曲是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艺术本身性质即决定了参加演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从整体出发,以求得统一的完整的艺术效果。戏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表演供人们欣赏,以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并借以发挥一定的社会效益。因此演员的表演必须从观众的需要出发,从观众的实际出发,只有观众在理解全部表现内涵,并得到观众的赞许,才算获得圆满的成功。戏曲艺诀中有“好戏能把人唱醉,坏戏能把人唱睡”,“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演员不动情,观众不动情”,演戏要“不图一时乱拍手,只求他日暗点头”。这里所指的“人”就是观众,只有好戏才能使观众浸沉于艺术的享受中,而要求得观众的动情,首先得自己有情,这样才能使观众对戏的感受越回味越感到艺术真正的动人魅力之所在。戏曲从反映对象的实质来说,构成戏剧内容的基本特征是行动中的人物冲突,其本质特征在于直接集中地反映社会矛盾冲突,就其构成戏曲形式的基本特征来说,是以唱、做、念、打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再现生活矛盾为目的。虽然戏曲艺术大部分可以分离出来,成为群众独立欣赏的对象,但是从现场作为综合艺术舞台演出来说,任一艺术因素,任一从业人员又必须统一地服从于完整一致的现场艺术实践。戏,自古就有“高台教化之训”,但教化观众之先,尤须先教化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化工作者。

我是一名从艺20多年的淮剧生行演员,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中我必须在两个层面上自我超越:一是文化素养上的,二是创作方面和表演技艺上的。技不离戏,戏不离技,艺中有技,技不同艺。我的生命,我的事业在淮剧中,我的价值体现在淮剧的舞台上。为了淮剧,为了我心中的艺术,这么多年来我无怨无悔,每当演完戏,浑身大汗,拖着疲惫的身体,骑着自行车独自回家,我毫无怨言,观众的真诚掌声,反复的谢幕,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心中荡漾着幸福感、成就感、价值感,这是我最需要的,我认为这是一种买不到的价值。历史是自己写的,当以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自豪地说,我没有辜负剧团的培养和观众的期望,我将继续为我心目中的淮剧事业创造出更多、更真实、更鲜明、更丰满的人物。

第4篇

从字面上理解,创新性人才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具体来说,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基本特征;具备独立的个性、自主学习意识、高度的责任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等基本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艺术教育。

二、艺术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规范

人才的培养要先从道德开始,只有先具备良好的道德,再加上夯实的专业知识,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规范,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做人的根本,有利于人们素质的整体提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开始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艺术教育具有特别强大的教育功能,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好,影响学生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艺术教育是德育的有效工具,在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艺术教育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活动,倡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是创造和创新的过程,而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则是一个审美、想象、二度创作的过程。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画作,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找出作者在画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加深理解;对于某些古典音乐,我们也需要发挥想象,找出音乐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产生共鸣;对于舞蹈,我们发挥想象可以还原其在物质直接的印象,将舞蹈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艺术教育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想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进一步开展创造性活动。也就是说,没有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就无从谈起。创造性思维的出现,往往都是人的直接或刹那间的灵感在发挥作用。直觉不是普通意义的感觉,而是高级的带有理性的感觉,而灵感一般是直觉的结果。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忽然在一刹那有了思路,学生如果不及时抓住,就会一闪而过。也就是说,直觉和灵感不但具有突发性、直接性,而且还具有跳跃性,突破的传统的思维模式,因此才有利于创造。直觉和灵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是要通过后天的反复练习才能习得。艺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要直接感受或亲自参与才能获得美的感受,而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去获取。人们一般在鉴赏一个艺术品时,刹那间就能说出美与不美,就是审美直觉性起了作用。所以,通过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能力,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洞察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

虽然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但是对于比较紧俏的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是非常严格,他们一般更倾向于那些积极乐观、性格开朗的人,所以在对创新型人才进行培养时,不能忽视对其良好性格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实社会中,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但就是因为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而丧失较好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不在少数,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所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他们积极、乐观、开朗等良好性格的培养。艺术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让他们的消极情绪及时得到调控,心理得到有效的平衡,从而积极乐观地应对各种困难。总之,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5篇

音乐作为一门情感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感情,它是声音与动作的有机结合,既是一门声音艺术、更是行为艺术,与跳动、表演、舞蹈密不可分。音乐的基本特点: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青少年儿童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好动,偏向于喜欢活动的形象思维,特别爱好模仿。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引导青少年学生参与唱歌、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教青少年学生唱,他们更易于接受,易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那么应如何在活动中教育青少年学生唱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要鼓励青少年朋友学会动,在动中让他们唱起来

要从正面鼓励,小孩子最怕的是老师批评。因此,听话的孩子总是循规蹈矩,老师叫他动才敢动,这在一般的课堂上是比较合适的。而在音乐课上,就应该鼓励学生动起来(当然不是乱动,在课堂上走来走去扰乱秩序),即要舞之蹈之,边唱歌边做动作。青少年儿童在音乐的感召下是喜欢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在一次教小学低年级学生唱小手拍拍,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手指伸出来,鼻子在哪里?鼻子在这里,用手指出来,用手指出来的时候,笔者并没有教给他们半个动作,因为笔者的手在弹琴,可孩子们却随着音乐边唱边拍拍手,但出手指,指着自己的鼻子,真是不教自会,可爱极了。可见孩子们天生喜欢随着音乐做动作。作为音乐老师就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夸奖,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孩子们尽情地表现自己,抒发内心的情感。在此基礎上逐步帮助学生协调四肢的动作,使他们的动作是伴着音乐的节奏走的,这样他们的动作更优雅更有美感。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青少年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于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因而他们往往通过音乐与动作来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所以在课堂上让青少年儿童动起来,在做动作中唱歌,他们对音乐更难于忘怀。

二、要引导青少年学生做表演,在表演中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表演是指一边唱歌,一边用简炼的动作把歌曲的思想感情形象地表演出来。根据歌曲的思想感觉,运用简炼形象的动作进行表演,不仅可加深青少年儿童对歌曲艺术形象的感受和理解,活跃课堂教学,而且对增进儿童身心健康有着积极意义。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笔者在教育实习中就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笔者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青少年学生表演基本情况与特点,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创型所吸引,教学中常常会自发地发出热烈的掌声。钢琴曲《骑竹马》是一首非常短小的曲子,乐曲头尾部分以轻快的节奏和弱拍上的突发强音,风趣地表现儿童骑竹为马、奔跑雀跃的欢快情景;中间部分表现儿童模拟勒马动作环顾四周的谐谑情绪,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情绪,笔在教这首钢琴曲时便让几名学生拿着竹杆、尺子当马骑,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彩。

在活动中教青少年学生唱歌时,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音乐教学知识,同时又不能止于教学生知识,还要言传身教,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学会做人,锻炼他们的基本素质与能力。音乐是抒情的艺术,喜怒哀乐尽在歌声中,有时轻松快乐有时点点的伤感,可以让学生非常形象的接受一种情感教育。但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健康的成长,所以不宜让青少年接触过多的表现精神颓糜不振的歌曲,多以形式热情奔放、轻松快乐,内容健康向上的歌曲正面教育为宜。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满怀热情与激情,让自己热烈的情绪感染学生,营造快乐的课堂气氛。我想这是最基本的寓教于乐吧。

第6篇

美育是人类按美的规律建造世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是美的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美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美教育。即通过对化学美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化学美的能力,同时形成一定的化学审美意识和修养。这是一个体现情感性、突出形象性、给学生思维以自由性的过程。本文探讨中学化学美教育的以下三个问题:

1.中学化学美教育的意义。

2.中学化学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3.中学化学美教育的实施。

这三个问题,分别探讨为什么进行、进行什么和怎样进行化学美教育的问题。

一、中学化学美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材

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全面的教育能使学生在意志、理智、情感、体魄等方面的素质全面提高,成为优秀人材。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年)建立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的经过就是突出的事例:1847年凯库勒考入德国吉森大学建筑系。由于听了一代宗师李比希的化学课,被李比希的魅力所征服,结果当上了化学家。他擅长从建筑学的观点研究化学问题,被人称为“化学建筑师”。曾先后提出有机物碳四价理论、碳链学说和苯分子环状结构理论。凯库勒于梦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虽具有传奇般的色彩,但发现的原因跟他具有的以下素质密切相关:(1)广博而精深的化学知识;(2)建筑学造诣和对空间结构的丰富想象力;(3)很强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审美经验;(4)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梦中仍在思考的科学精神。

很多专家认为美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认为园丁式或综合式的现代教育,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轻松、自由、美好、和谐的环境,学生们能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大量创造“有用的”和“美好的”事物的机会,本质上是一种美育。所以现代化教育呼唤美育。

(二)有利于学习化学知识,认识化学真谛

(1)化学美感的产生,有利于激发兴趣

有一位获得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金牌的学生说,最先把他引入化学殿堂的,是初三制取氢气的实验。那时刚接触化学的他,怀着最好奇的心情走进化学实验室,最先接触到的实验装置之一,是神奇美妙的启普发生器。它那优美的造型,给人以对称、和谐的形式美的启示;它那简单的结构和巧妙的设计,给人以导真、求善、至美的创造美的启迪;它那晶莹的质地和便于观察的特点,使他感受到化学反应的动感美。他感到化学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他从此怀着极大的兴趣,在化学世界里遨游,勤奋的钻研。

(2)化学美的想象,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与应用

例如,学完高一化学第一章《卤素》后,可以从化学美的角度,进行如下知识总结:《卤素》的知识主线、知识点和知识网:

(1)知识主线HClCl2HClOCa(ClO)2

(2)知识点

①氯单质

②氯化氢和盐酸

③次氯酸

④次氯酸钙

(3)知识网

此知识总结深受学生欢迎,原因在于:

第一,知识主线给出学习、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系统;知识点给出学习、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知识网给出元素及其化合物间的内在联系。此总结实际给出了结构化的、整体性的、互相联系的知识体系。

第二,知识主线的表达十分简练;知识点的表示简洁、明确、具体;知识网给人以化学美的启示,和谐、对称、简洁。能给人以化学美的想象。

凡内容和形式都符合科学美的知识总结,学生总是很喜欢,并且记得牢,这恐怕是有利于学生内心体验和审美想象的缘故,因为化学学习需要激情与热情。

(三)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健全思维结构

美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审美的直觉性、审美的情感性、审美的愉悦性。

一切审美都是从直觉开始,这是审美的基本特点。此特点与化学教学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特点——以实验为基础相当吻合。在实验中观察与思考,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所以“以鲜明生动的形象为手段”的化学美教育,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新制出的Fe(OH)2的“形象”是:呈现出如黎明破晓前“鱼肚白”颜色的絮状固体。但它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学生对比鲜明生动的形象观察的越细致,感受得越深入,则对Fe(OH)2的色态、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和易被氧化的化学性质识记的越牢固,理解的越深刻。

化学审美教育既提倡“以真启美”,也提倡“以美启真”。化学所揭示的“真”呈现为理性,主要以抽象思维形式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化学美所揭示的“美”。呈现为感性,主要以形象思维形式表现为美感直觉、形象等。二者有机地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发展。

(四)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造能力

科学本身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纵观科学美思想史的发展,以下三点格外引人注目:(1)科学美承认宇宙美的存在;(2)认为宇宙美的表现形式是秩序与和谐;(3)强调科学理论必须与客观实在的宇宙美吻合。

真美合一的审美理想,一直指引、激励着化学家们进行科学发现。例如:1867年,伟大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年)教授开始编写《化学原理》一书时,他面对的情景是何等的不美:浩如烟海的化学资料急需系统整理,60多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杂乱无章地组成化学迷宫,化学研究好像是在茂密的丛林中摸树。门捷列夫决心向大学生们描绘出一幅统一的和谐的化学图景,找出一切化学元素都服从的化学秩序。他冲破经验性研究的束缚,采取比较法,终于在1869年发现了自然科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元素周期律,为科学与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英国化学家莫斯莱(1887~1915年)根据对各种元素x射线谱的分析,指出周期律应当按原子序数排列而成;英国化学家索弟(1877~1956年)、阿斯顿(1877~1945年)分别提出同位素假说、发明质谱仪并发现多种同位素。后三人的发现,揭开了周期表中三对元素按原子量排列倒置之谜,使得原认为有点不美的门捷列夫周期表,显得更美。

美激发创造。化学中具有简洁、对称、统一、新奇等审美特征,化学不能完全离开形象思维,化学有时也要借助想象,所以化学创造离不开化学审美。化学美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化学美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因为化学美不仅包括化学知识美,而且还包括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美。导真的过程和方法会使学生铭记终生,受益无穷。

二、中学化学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化学无处不含美。中学化学美有哪些内容(或表现)?中学化学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探讨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化学美。

(一)中学化学美的主要内容

如果从美的基本形态来分,中学化学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但为了更突出化学教学中美之特色,我们试探将中学化学美分为八类:

化学物质美、化学结构美、化学变化美、化学实验美、化学理论美、化学用语美、化学史美、化学教学艺术美。

1.化学物质美

化学物质美的外在表现,是它们的形态美。如金刚石的晶莹华贵,红蓝绿宝石的夺目光彩,无色水晶的无遐透明……无不表现着化学物质的形态美。

化学物质的社会功用价值,是它们的实用美。如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把现代都市的夜晚打扮得繁花似锦,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加速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吃、穿、住、用、农、轻重,都与化学化工产品有关。各种化学产品美化着社会、美化着生活、美化着人类自身。

2.化学结构美

化学结构美是化学物质美的内在反映和决定因素。如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结构的空间网状原子晶体。C60是60个碳原子组成如足球形状的大分子晶体。晶体都以内部的原子、离子、分子有规则的对称排列为其最突出的特征,它们的万千仪态取决于结构的和谐、秩序和多样性。纳米科学技术的应用令人惊异地显示出物质的微观结构,STM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已刊入北京市九年义务教育初三化学课本中)已能使中学生从清晰的照片中领略到化学的结构美。

3.化学变化美

从某种意义讲,化学变化是化学美之源。化学物质美只是化学变化美的终极表现。钻木取火、百炼成钢、烧石成灰(指生石灰)……形象地描述了化学变化美。苏杭的湖光山色、桂林的如画山水、石林的突兀奇峰……这些大自然的杰出创作,无不假手化学变化的鬼斧神工。

化学变化美不仅表现出色态万千的形象美,而且还蕴含着有规律可循的科学美。

4.化学实验美

化学实验是化学之母。也是化学美的大观园: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设计美……真可以说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身。化学家们还在化学实验中表现出真、善、美。

中学生们视化学实验为化学课堂上的最好节目,他们为氢氧爆炸化合、焰色反应、铝热剂反应等实验的成功拍手叫好。他们在学生实验课上“看、闻、听、触”,“观、思、悟、记”的情景,其实是最美的化学美景之一。

5.化学理论美

化学理论美是一种科学美。它不是美的自然现象的客观形式,而是美的自然现象的客观内容。它又被人称为“化学内在美”。中学化学理论美主要表现在:质量守恒定律之美、物质结构理论之美、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理论之美、化学平衡理论之美、电解质溶液理论之美等。以上理论的美的特征是:形式简洁、包容博大;从多样中寻求统一,从统一中演绎出多样;秩序、和谐和统一。

6.化学用语美

化学用语是通用的化学学科的专业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电子式、结构示意图、结构式……等化学符号。化学用语美是化学美最典型的表现之一。例如“H2O”表示水;表示1个水分子;还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构成;还能表示出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8。

化学用语形式简明、内涵丰富、书写方便。

7.化学史美

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除化学实验外,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就是听化学史故事了。化学史中有举不胜举的真善美事例。化学史美不仅包括社会发展与化学发展呈波进关系的社会美,还包括化学成功发现的喜剧美,丧失发现机会的悲剧美以及科学家们表现出的崇高美。美的六种基本形态,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崇高、悲剧、喜剧,几乎都在化学史美中存在着。

8.化学教学艺术美

包括板书美、语言美、仪表美、教态美、节奏美等。教学艺术美表现着教师的素质,反映着教学水平,给学生们以很大的影响。

(二)中学化学美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物质变化的美,是化学美产生的基础。化学美是化学内容的“真”与化学形式的“美”的有机结合。化学美主要是理性的科学内在美,其基本特征是:

1.统一性与多样性

科学美学认为:宇宙的统一性就表现为宇宙的统一的美。凡是能够揭示宇宙统一美的理论,就被看作是美的科学理论。化学确认万物由元素组成,并通过元素周期表把各种元素看作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

科学美学还认为:自然界的美是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就是多样性的美。只有把统一性与多样性综合起来考察,从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从统一性中寻求多样性,才能对千姿百态的宇宙美作出科学美学的解释。化学美正是作出这样的解释:虽然组成物质的元素并不多,目前发现只有111种。就像红、黄、蓝三原色组成了万紫千红的各种颜色一样,这一百余种元素组成了万千色态的各种物质,使化学表现出特有的形式美。而且,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使化学又表现出特有的规律美。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化学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2.秩序与和谐

秩序的原意,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和谐的原意,指配合适当和匀称。在科学美学中,秩序又可作为规律来解释,和谐还含有协调、匹配、适度等意。

化学中的秩序与和谐比比皆是:原子何其之小,但核外电子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更确切地说是排布三原理)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晶体何其之多,但众多晶体所共有的一个基本点是它们内部都具有空间排列上的周期性;物质性质千差万别,但均由其结构所决定;化学反应千奇百怪,但均源于原子最外层少数电子运动状态与组合形式的变化,并共同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化学美的秩序与和谐有许多具体表现形式:如对称、守恒、相似、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等。虽然大学化学指出,从宇宙整体来说,熵增加是一种最大的不和谐。但就中学化学而言,化学美主要表现出秩序与和谐。

秩序与和谐,是中学化学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

3.简洁性

简洁即简单明了。科学美学认为:宇宙的进化方向与环境之间最佳的匹配,就构成了一种简洁性的美。简洁能使人一目了然,给人以简单、清晰、明确的美感。

如前所述,化学用语是化学简洁美的突出表现,简洁性是中学化学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三、中学化学美教育的实施

根据美育的基本特征“以情感为核心、形象为手段,娱乐为形式”,本文就实施化学美教育的途径、方法、手段等,提出以下四点看法。

(一)挖掘美的内容,选择适合途径

中学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美内容,重要点是将它们挖掘出来并选择适合的途径去实施化学美教育。

1.课内与课外两条途径

美育的基本途径是“认识和欣赏自然美,发现和创造社会美,理解和欣赏艺术美。”结合化学教学特点,化学美教育可分课内与课外两条途径。

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认识物质、学习知识、理解规律、崇尚科学。这主要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化学美教育。

②结合教学内容,把审美、创美活动扩展到课外。如组织自学或化学考察,参观钢铁厂或化工厂,开展采集标本活动或骑自行车旅游等。让学生目睹大自然美景和工农业发展进程,探索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形成原因。我校讲《乙醛》或《葡萄糖》等课时,多次组织学生参观暖水瓶厂,极受学生欢迎。

2.相对集中与相对分散两种形式

根据教材中化学美内容的多少,可以采取相对集中或相对分散的化学美教育形式。

①相对集中的形式《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烃》、《烃的衍生物》等章,甚至《原子》、《原子结构》、《硫酸盐》、《苯芳香烃》等节,都可采取相对集中形式的化学美教育。例如在讲《苯》这一节时,把苯分子环状美的结构、凯库勒梦中发现苯结构的有趣故事、有关苯结构假说的提出与证实、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聚苯胺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苯的实验等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采用启发探究法上这节课,就是相对集中形式的一次尝试。

②相对分散的形式 课堂教学中的化学美教育多数为相对分散的形式,即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适当、灵活、随机地穿插化学美教育。

(二)构思美的过程,运用形象手段

例如,我们可以构思《铁》复习课的如下过程:

1.归纳总结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主线。知识点和知识网,使学生掌握《铁》一章的知识结构。

2.通过演示向FeSO4溶液中滴加HNO3,向KNO3、FeSO4混合溶液中滴加H2SO4的实验,分析溶液颜色变化,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Fe2+、H+、

3.通过让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进行实验(实验名称是:“FeCl2——化学反应的多面手”)进一步复习知识,培养能力,并受到化学美的熏陶。

FeCl3──化学反应的多面手

(1)各括号内分别加入何物质,才能出现所示现象?做一做。

(2)①~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什么?写一写。

4.通过解析一道有关铁变价的计算题,启发思维,升华解题方法。

此教学过程的(1)~(3)步均和化学美有关,(2)、(3)两步更是从“生动的直观”中感受到化学美。

化学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运用形象化手段,这些手段主要有:

①化学实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

②使用直观教具(化学实物、模型、标本、图表等)。

③使用电化教具(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机、电视机、微机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

④用形象化语言讲述艺术感很强的化学小故事等。

以上各种形象化手段密切配合使用,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审美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师结合教材,编出充满真善美事例的化学史小故事在课堂上讲述,与化学实验相配合,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更加生动,充满趣味性,很受学生欢迎。

(三)构建美的氛围,激发美好情感

审美情感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但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当它未被客观对象激发时,它是以隐蔽的状态埋藏在心里;一旦接触到美的事物,它就会被激发而复苏。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构建美的氛围,并把自己当作“美的客观对象”,去激发学生们的美好情感。

教师的仪表,应当是端庄、大方的;教师的教态,应该是亲切、自然的;教师的板书,应当是简要、工整、富于逻辑性的;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流畅、生动、清晰、准确的。这里特别强调“语言美”,应格外注意语言的科学性、思想性、条理性、启发性、机动性、趣味性,以及语言外部形式的语音高低、语调快慢、抑扬顿挫,美的语言会使学生们思绪激昂、浮想联翩,升腾起美好的情感!

教师使用的化学仪器,一定要让学生赏心悦目,洗刷干净,摆放整齐;教师演示实验时的动作,应该熟练准确、符合规范;教师绘制的化学图表,应该形象鲜明、色彩美观(当然应无科学性错误)。化学教师应带着最佳的心境进入教室,亲切自然、坚定乐观。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美的氛围,并以自己美好的形象,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四)创设美的情境,培养创美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音乐艺术;松阳古曲;月宫调;本质属性;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652.7 文献标识码:A

松阳――浙江丽水市最早的建置县,已有1809年的县史(东汉建安4年,即公元199年)。松阳人自古善乐,无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的诗句,还是南宋松阳女词人张玉娘“欲将高调寄瑶琴”、“听彻游郎歌古调”“歌彻《霓裳》风力软”的描述以及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夜听周松阳鸣琴四曲》的历史逸事等都不难看出,在唐、宋、明之际,松阳的吹打乐“铙吹”、被称为“高调”、“古调”的民间音乐表演和松阳“琴堂”的专业古琴演奏等都已十分盛行。源于宋元南戏的松阳高腔,更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被学术界誉为原汁原味的“戏曲活化石”。不难看出,松阳的古代音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

特别是在唐代,松阳出了一位十分有名的道人叶法善,将道教音乐推向高峰。据《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先天二年,即公元713年,唐玄宗授叶法善为“鸿胪卿”,封越国公)载:“叶法善字道元,一字太素。本南阳人,自鼻祖时迁家松阳。生即灵异,好古学文,十二学礼乐……”。“礼乐”是西周时期的宫廷音乐形式,后来泛指形式讲究的音乐演奏形式。叶法善从12岁就开始学习“礼乐”,为他今后在“法曲”上的造诣打下了基础,而松阳也有让他学礼乐、传法曲的条件,因此,在唐代,使得松阳的道教音乐非常盛行。

《月宫调》是一支流传了千百年的古乐曲,是民族民间非物质艺术遗产代表作中的一朵奇葩,是器乐曲中的瑰宝。笔者曾专门现场观赏了松阳民间艺人们的《月宫调》演奏,并且专访了二十多年前就着手收集、整理《月宫调》的松阳民间艺人们。本文试通过对流行于松阳民间的古乐曲《月宫调》的考察,对其本质属性与音乐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

一、《月宫调》乐曲的本质属性

所谓乐曲的本质属性,是指乐曲的种类性质归属。《月宫调》乐曲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月宫调》为古典乐曲。《月宫调》为古典乐曲曲名称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至一千四百年左右的历史,据传产生于唐代,由唐代著名道教法师叶法善所传授。叶法善,松阳县人。《松阳县志・人物卷》记载:“叶法善,字道元,祖俭,避地于松阳卯酉山间,母刘氏梦流星入口,吞之而娠及产,神光满室,异香彩云,缭绕于庭,七岁涉江,三年不返,还问其故,则日,二青童引我饮云浆,故留连焉,而修炼神丹,元通广大,飞腾幻化,无所不至……”《松阳文史资料・第八辑》记载:“唐高宗信奉道教,诏叶法善留京都,供奉甚厚。唐睿宗封叶法善为鸿胪卿,赠越国公,居京都景龙观。”《太平广记》也曾记载:叶法善与唐玄宗同游月宫,听紫云曲。民间还流传着唐玄宗与叶法善一起演戏的传说。叶法善晚年回家乡时,带回诸多的道教乐曲,《月宫调》即为其中的一曲。

2.《月宫调》为吹打乐。这是依据《月宫调》演奏的乐器组合所得出的结论。《月宫调》乐曲是依照规定的乐器关系进行的有机结合,成为吹打乐性质固定的完整的曲牌。它既没有单纯吹奏或丝弦乐的演奏片段,也没有丝弦锣鼓乐的段落。《月宫调》虽是一支民间器乐曲,但演奏时气势宏伟、情绪热烈,富有层次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塑造出了一个集聚、完整、生动的吹打乐的艺术形象,并充分表现了乐曲的本质属性。民间的“吹打乐”在唐代的宫廷称为“铙吹”,而唐代王维的“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恰好证明了乐曲的形式属性。

3.《月宫调》为道教音乐。据传,《月宫调》原本为唐代宫廷道教乐曲。由“十二学礼乐”的唐代道教代表人物叶法善带回家乡松阳后,曾用于祭神、观庙等民俗活动场合。在民间流传后常用于道场,并传承至现在的民间道教活动。因为叶法善的影响和传播,松阳道教活动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活动逐渐渗透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最终成为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道观“开光大典”时所演奏的《月宫调》即是例证。叶法善晚年在家乡卯山建观并由唐玄宗赐名为“淳和仙府”,此观几经修复后又称“天师殿”,民间艺人每逢在观里举行道教活动时仍演奏《月宫调》等道教乐曲。在现代,松阳民间道教乐曲主要由道士来传承,《月宫调》的传承人陈道(已故),即是松阳当地颇具影响力的道士,其后人即是当前《月宫调》的主要组织者和演奏者。因此,此论的依据是充分的。

4.《月宫调》是松阳道教乐曲的母调。这是松阳当地演奏《月宫调》的民间艺人们(包括道士)的一致观点。民间艺人依据祖辈艺人的言传身教,推断有许多当地的道教乐曲都是由《月宫调》派生出来的子调。

从现在民间流传的道教乐曲如《接客门首》及诸多《道士调》的音乐特点来看,都与《月宫调》相似,旋律接近。松阳高腔的某些文武场曲牌与唱腔曲牌的音乐结构,也与《月宫调》的音乐特征相仿。

二、《月宫调》音乐的基本特征

《月宫调》音乐风格古朴典雅,松阳民间锣鼓乐《冬当渡》中的打击乐器冬锣和渡锣在旋律进行时始终敲击出鸣钟般并具有节奏性的音响,使音乐风格显得格外庄重严肃、异彩纷呈。《月宫调》也采用这种打击乐器,其音乐特征为:

1.属主曲体的反复变化形式。《月宫调》是由一段体乐曲完整地构成全曲的。在乐曲的进行中,某些乐句较前面的乐句发生了一些变化、补充或压缩,虽然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和层次,增强了乐曲的表现能力和艺术效果,但主曲体的形式结构依然贯穿始未,乐曲的主题始终突出。如例一与例二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其间的某些变化:

从一、二对比中,可明显看出其板与锣的节奏与特点来变。鼓在例二中间予以加花,但第二小节的滚击删除了。旋律在第三、四小节发生了变化,但保持旋律骨架的统一性。

2.系单一曲牌体。整支曲牌定名为《月宫调》,没有其它任何乐段或乐句的名称。不像有些吹打乐是用多个独立的、不同的乐段或乐句及曲调名称进行整合而成的;也不像有些吹打乐是由若干支曲调较为单纯的并列连接,或采取吹打旋律由吹奏、丝弦、锣鼓交替、轮奏等演奏方法来进行。《月宫调》有两个乐段,而乐段之间仅是略加变化的演奏形式,故说《月宫调》系单一的曲牌体形式。

3.演奏形式别致而独特。《月宫调》演奏之前必须先由小孩放鼓筒(竹筒中放有火药,点火后射入空中)。紧接至少用两支笛和两把二胡及大鼓(堂鼓)一只,冬锣、渡锣(当地《冬当渡》铜锣中的“冬”音中音锣和“渡”音大号低音锣)各一面,两块长达2尺7寸(或稍长、稍短一点也可以)、宽2寸的竹板并加入其它丝弦乐器来演奏全曲的第一乐句。全曲首先以竹板打击作引子,紧接着用大鼓滚击,然后进入快速的第一乐句。如例三:

从第二乐旬开始至乐曲结束,采取中板稍慢的速度进行演奏。乐曲为小工调,竹笛筒音5,二胡两把分别以1-5和6-3定弦,三弦以151定弦,中胡亦以1-5定弦,板胡以5-2定弦。

演奏分为坐着演奏和行走演奏两种形式。坐着演奏时各种乐器的位置:锣鼓在前,丝竹在锣鼓的两边或后面,竹板在中间。行走演奏时,打竹板者在鼓的右旁,锣在鼓的左边,丝竹在后,丝竹一般各立一排。

据艺人们说,古代演奏《月宫调》时,演奏人员至少有几十个人组成。现在演奏时,人员至少七人,由笛二人,丝弦二人,鼓一人,锣一人,板一人组成。

4.级进为主跳进相间的旋律进行。在整个乐曲的旋法上,是以级进旋法为主,跳进点缀其中,偶有个别的六至七度的跳进,如例四:

第8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 思维特征 想象特征 情感特征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现象,它具有思维、想象和情感三个基本特征。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这三个基本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阐述。

一、声乐艺术的思维特征

歌唱与发声是心理思维过程。歌唱发声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歌唱者大脑对歌唱发声的实际反映,这是一种思维。例如在歌唱发声中,一些词汇经常会出现,如“让我想一想”、“让我琢磨琢磨”等等,这些都是歌唱发声思维的一种活动形式。学习声乐,不能盲目的、更不能胡乱的去唱,要利用大脑钻研,刻苦学习,从呼吸到发声、从读字到情感、从歌唱到表演、都用头脑认真思索。

歌唱家仲伟曾撰文解说歌唱必须用心去唱、用头脑去唱。从《用心去歌唱》(人民音乐出版社《我怎样歌唱》)这篇心得来看,其作者运用了语言思维、人物形象思维、情感思维等对《王贵是个好后生》这首歌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雕琢。如在第一段歌词中,非常形象地揭示了香香受苦的身世,他们父女俩相依为命的凄苦命运。由于在她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位对革命有着坚定信念的王贵,受其影响使她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在这一段的演唱中,歌演唱者仲伟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歌曲的抒情性、说唱性,向人们自然地叙述香香的身世和生活,根据对具体情节的深入理解,在声音处理方面不追求大幅度对比,在情感上不追求过分戏剧性变化的渲染,而要求注重音色的纯净度,具有令人心醉的歌唱性等等,因此歌曲《王贵是个好后生》的演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思维艺术的重要性。我将从四种思维形式来剖析。

(一)歌唱的艺术形象思维

歌唱的艺术形象思维就是思维活动必须要有具体的生活原型,并且把对歌曲的认识形象的表现出来。形象思维过程,是人通过语言结合声音来塑造和发展形象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象不断组合成为完整的印象,这种印象在头脑中逐渐变得清晰、明确以后,再把这种形象置于某一情境之中,使其融为一体。形象思维要成为艺术形象,还必须对形象的内涵进行深化和处理。例如演唱《英雄赞歌》这首歌时,歌唱者要通过对电影的回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情景)进行间接的感情体验,调动一切手段去塑造志愿军战士王成的英雄形象,歌唱者似乎身临其境。在《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希望的田野上》、《草原之夜》等歌曲中,也都是通过对场景的描写来表现主题思想的。因此,歌唱者在演唱歌曲的的时候头脑中必须要有活生生形象与栩栩如生画面,眼睛就像是看到了歌曲中的画面,身临其境一样。

(二)歌唱的创作思维

歌曲的演唱过程其实是演唱者的一种再创作,是把歌词表现成一种情感,把音符和旋律编织成丰满的音响,把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变成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充分体现出演唱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以及他的审美态度。

贝多芬指出:“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音乐中蕴藏着音乐家的独特感受,通过再创作过程,表演者把作曲家思想情感传递给听众,引起听众的思想情感共鸣与心灵间的交流,从而实现作曲家的目的。李斯特指出:“音之诗人与普通的音乐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前者力求表达自己的感受,把这些感受再现于音乐之中;而后者只会循环着陈规,得到的只是一些任意复杂的音响组合而已。

演唱者对歌曲进行艺术“再创作”,除了通过知识的积累,去理解作品的内涵,还要对歌曲演唱进行技术分析。也就是说,演唱者要用优美的歌声去表达出对歌词和音乐的理解,使观众欣赏到以后,能深切的理解到歌曲所表达的的内容和感情。在进行“再创作”时,音乐思维会激起内心的的表现欲望。经过音乐思维来具体分析歌曲的表现形式和歌曲的音乐情感,才能更好的“再创作”。

(三)歌唱的审美思维

歌唱的审美就是演唱者对美的感受。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时侯把对歌曲的的审美感受和内心情感展现给观众,观众从演唱者的歌声中也得到美感的享受。因此,作为一名演唱者必须要具备须良好的审美观。

1.歌声的审美

初学声乐的学生要尽早建立和形成声音的审美感受,即声音美的感受。声音的美感主要表现为声音的情感处理,就是演唱者要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去,使歌声充满思想内涵和诗情画意。我们对歌声的审美,除了听觉上的感受以外,还要追求内心视觉的感受。

2.音乐感觉的审美

演唱者的情感表演和音乐感觉是歌唱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艺术审美愉快的审美情感是靠演唱者的心理感觉感受的。音乐感觉的美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对于演员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个演唱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任何一个演唱者不仅要准确的把握它,而且还要让听众感受到它。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天资以外,主要是通过后天训练而逐渐加深的。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音乐美感的训练。除了刻苦练习发声、音准等基础训练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生动的音乐素材和音乐形象,体会人与人不同表情时说话的语调及其心理状态;多去观看和聆听歌唱家的声乐表演,从中去体会声音与咬字、吐字的关系,情感与形象的美感表现等等。

3.形象审美

演唱者在根据具体内容塑造艺术形象时,要对歌曲形象有准确的内心情感把握尺度。对于演唱的形象审美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认识。第一,要突出形象的鲜明个性。一般地说,歌唱家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特征越鲜明,风格越突出独,感染力就越大,所呈现在出来的艺术形象就越美;第二,要突出形象的典型性。仅仅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的形象并不就是典型的形象。它必须充分地体现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第三,要突出形象的艺术性。演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歌曲形象。

二、声乐艺术的想象特征

歌唱和发声绝大多数时候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实现的。对歌曲情感的体验、艺术形象的加工、歌唱的表演等,都需要通过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即使是单纯的发声练习也必须通过联想去感知和认识,才能掌握发声的内在原理。想象和联想是通过具体的表象来实现的。表象在歌唱和发声中无处没有,无处不在。在声乐学习和音乐表演中,表象和想象同等重要,每个演唱者都要熟练的掌握它。

(一)歌唱表象

歌唱中的表象,就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过的人或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映象。例如:“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十里荷塘,十里飘香”。以上这一幅幅楚楚动人的景象,都是我们头脑中呈现出的过去感知过的表象。这些表象对于歌唱者如此直观,就仿佛在内心“看”到了,在内心“听”到了似的,有的表象尽管过去很多年,但仍仿佛历历在目。

歌唱的表象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直观性,二是概括性。直观性是指演唱表象中重现的人、景、物和事的映象,在歌曲,总是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并和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相近似。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森林的早晨》、《小白杨》等绝大多数歌曲,在唤起视觉表象时,就仿佛在脑海中看到迷人的景象一样,如见其景;当唤起歌声的听觉表象时,就仿佛听到有人在演唱一样,如闻其声。概括性是指表象所包含的内容,比感知觉更具有典型性,因为它是一个或几个同类人物、事件的主要特征综合的结果。例如歌曲《十五的月亮》中军人妻子,她是千万个军人妻子的典型代表人物,她是概括化了的军人妻子的形象。

(二)歌唱和发声的想像

歌唱想像是演唱者在原有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形成新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演唱者在表现歌曲情感的时候,要注意对原先表象的处理加工,还要注意对新音乐形象的艺术处理。例如在头脑中呈现出以前见过面的“老华侨”、“老”、“老首长”、“年轻的小伙子”、“漂亮的姑娘”,并观察到他们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这种直接感知过的人物形象的再现就是记忆的表象。有的历史歌曲,特别是古诗词歌曲中的人物,我们无法感知,但通过歌词也可以勾画各种人物形象。如《满江红》(宋代岳飞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当演唱者认真仔细朗诵歌词后,眼前就会出现岳飞的英雄形象。岳飞是宋代抗金英雄,我们既没有直接见过,当然也不会留下任何印象,但是我们通过看书、连环画,阅读《岳飞传》小说,我们的头脑经过分析综合、加工再造,就能创造出一个从未见过的历史人物形象。

我们还能够反映出与现实完全不符合的、甚至是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或者超越现实的形象。如演唱歌曲《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这种神话色彩的石头形象,演唱者也能准确的反映出来。这主要是由演唱者的心理想象活动而实现的,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某种“新”的成分,是一种新的形象。

三、声乐艺术的情感特征

声乐艺术具有音乐与诗词两者的艺术功能。情感表现则正好是两者的共同具有的特征。声乐艺术的情感,是歌唱家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通过表情和表演的动作、声音力度、演唱速度、声音色彩,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形象传达出来,同时使观众也能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情感的产生,离不开歌唱家再创作是的情感冲动,离不开歌曲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而引起的艺术欣赏者的激动,这就是声乐艺术的情感艺术特征。下面我们来谈一下情感艺术的特点和表现。

(一)情感艺术特征具有的特点

1.情感艺术的心理特点

(1)艺术情感的体验具有选择性。具体的说,也就是演唱者对角色、歌曲形象是有选择性的。艺术情感的选择性,能够使演唱者把个人的情感融入歌曲之中,进而通过歌曲的音乐形象来表现出他个人的性格特点。如刘斌唱的《咱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等,都充分的表现出他个人的性格特点。

(2)艺术情感得体验具有理解性。演唱者对歌曲艺术情感的体验是通过对歌曲描写对象的理解进行的。能否正确的理解歌曲的表现内容和音乐形象,关键是掌握歌曲的思想内涵。为此,演唱者必须深入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对全曲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2.情感艺术的时代与民族特点

艺术情感的时代性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情感表现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时代的人物要用不同的艺术情感来表达,同时还要具有民族性。民族情感在歌曲演唱中,一种是民族自强、民族团结、民族自由;一种是民族风格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特色。

3.情感艺术的生活特点

演唱再创造的艺术情感时,是在生活的体验和实践中有触而发,栩栩如生的艺术情感来源于生活体验。歌唱家张权说:“感情的来源最重要的是生活,丰富的艺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它会使我们充实起来”。

(二)情感艺术的表现

歌唱是情感艺术,它针对心情,表现心情。歌唱艺术是通过旋律、速度、节奏、声音、力度、音色等演唱要素来直接表现情感的。

他们的情感表现是通过声音和表情动作来实现的。在表现内心情感的时侯,要注意表达的艺术性和真实性。需要夸张,但不能脱离生活和情理。因此,演唱者必须要用真实的艺术情感去灌注自己演唱的歌曲形象。

结语

通过以上具体内容的综合论述,我们基本上了解了声乐艺术的三个基本特征(思维、想象、情感)的内容和它们的特点。声乐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与人类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它是最贴近大众的艺术形式,也是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希望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声乐学习中能够更进一步的去了解声乐艺术,将声乐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纳入到我们自己的实践性研究之中。

参考文献

[1]《声乐艺术心理学》 邹长海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2] 《声乐美学导论》 范晓峰 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9篇

关 键 词:民间器乐曲 独奏曲 合奏曲 道教乐曲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其历史之悠久,品种和曲目之丰富,为世界音乐文化所罕见。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79年做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工作,并于1984年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将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

本文仅以松阳汉民族的民间器乐曲为出发点,初步论述了本地民间器乐的类型、乐种与基本特征,为进一步探索研究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松阳县是浙南的一个文明古县,出土的石斧、石箭头等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松阳民间器乐的历史相当久远,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中的器乐演奏,从古至今已形成一种习俗。《松阳县志》记载:“乡俗于清明之前,卜吉设西焦于城隍庙,斋戒极盛,鼓吹呼拥,迎城隍神,温太保神,周巡城乡,所以逐疫。装扮台阁前导,颇极巧妙,男女云集景观,仿佛古傩意志。”①(“迎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与唐朝所流行的歌舞几乎一样)民间这种迎城隍神、温太保神的活动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扮台阁活动至今仍有。在这些场面中的器乐演奏,多以清锣鼓为主,有的以唢呐高奏,有的还加入竹笛、二胡、三弦等乐器。有些民俗活动还邀请人戏班、傀儡班演出,场面非常壮观。南宋诗人王子敬在其诗作《花村戍鼓》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器乐演奏的盛况:“红巨翠陌连西东,软尘十里吹香风,尝春醉归吟未毕,耳根厌听鼓冬冬。吟成独衣阑干立,雷撼霆轰鸣转急,须臾挝尽寂无声,唯见月高花露湿。”②

古代流传下来的松阳民间器乐曲,可分为独奏曲、合奏曲、道教乐曲三种类型,各个类型还可分为不同的器乐曲品种。就本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现将松阳民间器乐曲的类型、乐种及基本特征初步论述如下。

独奏曲

本地器乐独奏曲一般是指由笛、二胡等管弦乐器及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其中由单一打击乐器演奏的锣鼓曲,即当地人称的“清锣鼓”最具特色。

清锣鼓有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独奏的清锣鼓,由三面造型一致,但大小、音高不同,均用金属铜制造的锣加一大鼓组成,由1人演奏,用于喜庆场面,表示吉祥如意。如少用一面锣,则作用相反。这种独奏形式的清锣鼓,其演奏形式、乐曲进行的速度、旋法等自古以来相沿成习,均保持传统的模型;其曲调进行稳健,恰似铜钟鸣响;大鼓的演奏,可稍加花,但仍保持节奏的统一。如例一《冬当渡》。③

合奏曲

本地器乐合奏曲,品种丰富,形式多样,色彩斑斓。其乐种按传统可分为丝弦乐、丝竹乐、丝竹锣鼓乐、吹打乐、锣鼓乐五类。

丝弦乐,曲目甚多,代表性的有《佛头》、《道河》、《三番十二郎》、《十思蛤蟆》、《美貌娇容》等④。其中《佛头》、《道河》两曲均用在祭神、拜佛等场合。两曲演奏时,二胡按5-2定弦,三弦按15 1定弦,均以F定调。

丝竹乐,一般以簧、二胡为主奏乐器,有些还加入笙、三弦或琵琶等乐器。代表性的曲目有《行街四合》⑤。丝竹乐早时用于迎太保、酬神等活动,现多用于熬鱼彩灯、马灯、扮台阁、桂花亭等的巡游演出或走村串户的歌舞表演等。

丝竹锣鼓乐,长期以来一直流行在松阳各乡镇,其中著名的乐曲《住花园》⑥用于华龙灯、赶庙会、求太保等场合。《住花园》曲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以级进构成旋律线,节奏平稳。乐曲所奏乐器以丝竹为主,锣鼓为副;用梆子并同时加板鼓定拍,击梆的力度比较强,击梆者与敲板鼓者同是乐队的指挥;演奏者需八人以上组成。坐着演奏时,打小镲者可兼打叫锣,行走时还可加一人打叫锣;坐着演奏时,二胡可增加一人或数人,若是两把二胡,则一把二胡以1-5定弦,另一把则以6-3定弦;以6-3定弦的演奏方法通常用食指定位法,高、中、低音皆用中音(即基本音级1、2、3、4、5、6、7)替代,合奏时有八度音重叠的效果。乐曲雅致而清新,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吹打乐,以当地流行的《十番》⑦曲为代表(见例二,选自《十番》中“翠花园”的一段)。《十番》曲由“起马条”“三吉昌”“红金秀鞋”“小书番”“采茶条”“翠花园”“路林”“大岑头”“堂二别妻”“杨州八打”等曲牌联辍而成的套曲。演奏《十番》时需十人左右,打扁鼓者兼打板鼓与夹板;行走时人员可以增加一人打扁鼓。乐器有笛、唢呐、小胡琴或京胡、小锣、大锣、叫锣、小镲、大镲等总共十一件。《十番》曲适用于马灯、采茶灯及婚庆喜事等场合。

锣鼓乐,属清锣鼓中合奏的演奏形式,以乐曲《竹溪锣鼓》⑧为代表。《竹溪锣鼓》由“锣鼓头”“转鼓”等锣鼓调组成,乐器有大鼓、板鼓、大苏锣、大镲、小镲和小锣等,演奏者需五人组成。

合奏曲是松阳民间器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历史悠久,故足见其珍贵。

道教乐曲

自唐代开始,松阳演奏道教音乐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是唐玄宗时道教大法师叶法善(松阳人)所传⑨。至今,演奏道教乐曲仍遍及全县的每一个角落。松阳的道教乐曲对松阳民间器乐曲的形成和发展、对松阳高腔的影响极为密切,是当地民间器乐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道教乐曲用于不同形式和场合的祭祀仪式或节日娱乐活动中。它有独奏和合奏两种演奏形式。独奏形式一般由法师一人打铃或打镲吟经,或为迎接客人到来时用笛或唢呐吹奏;合奏形式一般用于接客、接神、念佛经等场面较大的场合,且都有规定的程序,演奏的曲目也都不相同。

《月宫调》⑩(如例三)是道教乐曲代表性的曲目,当地民间艺人称它为古典乐曲,为何缘故?原因有三:一是《月宫调》既可用于道教场合,又可适用于佛教场合;二是《月宫调》由唐代法师叶法善所传,并代代相传,从古至今传承极为严格;三是《月宫调》为当地道教乐曲的母调,一切道教乐曲均与《月宫调》有渊源关系。故民间艺人视《月宫调》为珍宝,既称之为古典乐曲,又称之为道教乐曲。

《月宫调》风格古朴优雅,属主曲体的反复变奏形式。演奏的乐器有:至少两支笛、数把二胡、一只大鼓、两面冬锣(一面中音锣,一面低音锣),再有两块长2尺1寸、宽2寸的竹板敲击定拍。二胡以1—5与6—3定弦。坐着演奏时,锣鼓在前,丝竹在两边或后面,打竹板者在中间。行走演奏时,鼓在中间,打竹板者在鼓的右面,锣在鼓的左边,丝竹在后,丝竹一般各立一排。演奏者至少七人。

综上所述,松阳民间器乐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文化遗产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对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注释:

①光绪年间编纂的《松阳县志·艺文卷》P86.

②光绪年间编纂的《松阳县志·艺文卷》P90.

第10篇

摘要: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除了有自己的美学特征以外还与文学、音乐、美术(舞台美术)密不可分。舞台美术设计包括布景、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化妆等门类。其中与舞蹈艺术关系最为直接是服装和道具。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拙于叙事,长于抒情。布景设计以抒情性,写意为主。

关键词:拙于叙事;长于抒情;以抒情性;写意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先人们因获取猎物,战胜自然灾害,或举行某种巫术活动,他们都会围成一圈手拉着手,口中发出呼叫的声音,共同一起跳起有节奏的动作,抒发他们的情绪,这就是舞蹈的起源。而在此时,他们也懂得在腰间围上兽皮,在头上插上羽毛,在脖子上挂上野花,手上拿着狩猎的木棍等等。都能增加舞蹈动态的美感和节奏,更能增强舞蹈表演的气氛,在巫术的表演中也更具有神秘的感觉。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舞蹈表演与社会生活已密不可分,但因地域的分割,生活习性的不同在舞蹈艺术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舞蹈表演形式与风格。而这种风格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服饰的样式有着特殊的关系。如傣族舞蹈最基本的舞蹈动作“三道弯”,这种舞姿的造型是与其又长又窄的裙子有很大的关系。这种裙子实际上是用一块布包扎而成,在舞蹈动作中,就不可能有太大跨度的动作,“三道弯”的动作是其最好的选择。这样的例子很多,几乎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所以才会产生那么多各具特色的民间、民族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创作也是日新月异,舞美设计在处理这种舞蹈的服饰上也要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而做出不断的改进。如杨丽萍创作并演出的傣族舞蹈“孔雀”这个舞蹈的服装设计在保持原有服装特色的结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改进。从臀部以下分几节逐步扩大,使之能够提起也能旋转等大跨度的舞蹈动作得之展开。在道具上就更多了,如东北秧歌中的手绢花、福建民间舞蹈“走雨”中的伞,“采茶扑蝶”中的扇子、花灯和蝴蝶等等都是利用道具与民间舞步相结合而产生的优秀舞蹈作品。所以服装设计、道具设计是编导们非常注重的部分,是舞蹈作品创作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舞美设计必须认真对待的。

基于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拙于叙事,长于抒情。舞蹈作品的布景设计也应以抒情性,写意性为主,当然每个作品表现的手法,创意都不一样,我们也不能一概而定之。今天笔者只说写意这种风格,写意性就是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我院创作并排演的独舞《胭脂雨》,该舞蹈描绘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山村革命老区一位身怀六甲,即将临盆,在这寂静的夜晚,她独自一人,望着长空,望着远山,思念参加而远离家乡的丈夫,又摸摸腹中胎儿,一边是思念,一边是高兴,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全靠演员的身体动作来展现。笔者在布景的设计中,采用写意的手法,不求环境外貌的真实。以一块暗蓝色夜空为背景,两条三角形的纱条从舞台后方两侧拖至中间位置,形成一个弧形的舞台框造型。这是山的夹皮沟还是土楼的弧线,由观众去联想,笔者只想让空旷的舞台有个圈定的空间。而在天幕前吊挂着一块山峰外形的小景片,展现出一个寂静而深沉山村夜色。整个台面光较暗,演员的表演全靠追光来照明。随着舞蹈情节的发展,忽然一束红光照射在演员的身上,这时舞台上空无数红色的花瓣纷纷飘落,象征着新的生命的诞生,象征着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舞蹈作品有时候是比较抽象的,舞美设计也可以采用对比和隐喻的手法,让舞蹈的内涵较直观地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如我院创作并演出的作品《命运》,这是根据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改编的舞蹈作品,作品很成功,曾一时引起轰动。但从舞美设计角度来说是有难度的,首先作品很抽象,两个男演员,一个代表“命运”,一个代表“英雄”,通过相互之间的抗争、搏斗,最后坚强的“英雄”战胜宿命论的“命运”,表现英雄战胜宿命论壮丽凯歌的主题思想。设计者经过多次听音乐看排练,最后决定用布景、服装、灯光,采取强烈对比手法来塑造这一舞台形象。首先是布景,只用一块黑丝绒幕做背景,让人以空旷深邃而略带神秘的感觉。让大片的舞台空间让给两位舞者充分发挥其高跨度、高技巧的舞蹈动作。

在服装设计上下功夫,象征“胜利”着的演员穿白色氨纶直筒裤,其前裤脚长度直到脚尖部,脚上穿白色技巧鞋,这样就使演员的腿型显得又长又直,动作线条更加流畅。腰间用一条红色的腰带,的上身有几条银色的绑带,这个造型是受到米开朗琪罗著名的雕塑“垂死的奴隶”这一作品的启发,它表现一位被捆绑在柱子上不甘等死而奋力挣扎的形象,其形象感人至深。而代表“命运”的服装则穿黑色紧身衣裤,蓝色腰带,脚穿长筒皮靴,一副凶神恶煞的形象预示着斗争的惨烈。在灯光的处理上更是一边红色,一边蓝色,充满着强烈的对比性,预示着斗争的惨烈。当最后“英雄”战胜“命运”时“英雄”昂首阔步从“命运”的身上踩过,走向新生。这时一束明亮的光线从舞台的前侧照亮在“英雄”的身上,此时表演达到了,观众掌声雷动。这就是舞美设计在舞蹈艺术表演中的魅力。单纯化也是舞台美术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舞蹈作品表现手法往往像诗一样的优美和抒情。舞美设计也应遵循这种风格,用纯净的色彩、优美的线条、简洁的形象,构成及其诗情画意的舞台画面。这就是单纯化的表现方法。我院创作并演出的舞蹈作品《阿里山夜曲》舞蹈内容是描绘一群高山族男女青年,他们背着竹篓,在槟榔树林中,在月光下,相互投放槟榔,表示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之情,这是一个花好月圆之夜,一切景物都充满爱意。景的设计只用几条黑色布条和蓝色纱条组成槟榔树干的外形,在深蓝色的大背景上,一轮明月当空,在表演区左侧有一个用两根藤条做成的秋千架,在右后侧又一小斜坡平台。这都是舞蹈表演需要的支点,但为了达到统一的艺术效果,这藤条这平台都是装饰成银色,使景物更加纯洁美丽。这个景只选择了景物的某些基本特征,从形象到色彩都给净化,已达到我们所需要的诗一般的意境。有些舞蹈作品,主要是表现某种情绪,抒发某种情感,没有特定的内容和主题。这种舞蹈作品在民间舞,民族舞很多。对于这类舞蹈作品的舞美设计应该在服装、道具上下功夫,而布景上则采用一些装饰性,象征性的手法来表现舞蹈作品地域和民族特色。而有些舞蹈作品本身就与布景、道具设计分不开,成为舞蹈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原前线歌舞团创作并演出的舞蹈《雨巷》,就十分巧妙地利用几片江南特有的马头墙景片,在舞台上不断的移动和组合,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产生了诗意般的舞台效果。这是舞美设计与舞蹈编导密切合作的典范。再如我院演出舞蹈作品《游击队之歌》,也是使用了可移动的芦苇景片,每位演员一片,使演员在表演中若隐若现,达到了作品的意境。综上所述,舞蹈作品的表现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个舞美设计者必须与编导认真沟通,深入了解作品的创意,同时还要多看舞蹈作品的排练,才能确定舞美设计的样式与风格。当然舞美设计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不断的探索,大胆的尝试,才能设计出完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胡妙胜.充满符号的戏剧空间:舞台设计论集[M].知识出版社,1985.

作者:许荣杰 单位:福建省歌舞剧院

第11篇

相较于广州珠江二角洲“茶楼文化”是“都市茶文化”,即“都市化”;潮汕工夫茶文化的特征则是“精细茶文化”,即“精细化”,综合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客家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山地茶文化”,即是“山地化”。客家山地茶文化有别于大众茶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有明显山地特征的“三性”文化:封闭性(传统而古老)、适地性(顺应自然)、自乐性(自我娱乐)。

1.客家茶文化的“封闭性”客家茶文化丰富多彩,许多茶文化活动独树一帜,能独立于其他的茶文化之中,比如古代饮茶法的活化石—客家擂茶,以及客家茶文化特有的茶歌茶舞、采茶戏等,并一直流传至今,这主要是由于客家茶文化的“封闭性”。擂茶是客家人传统的饮茶习俗,也是中国古代饮茶习俗的延续。南宋《瓮墉闲评》曰:“余生汉东,最喜吸擂茶,闲时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喜吸此,则往往煮以相晌,未尝不欣然也。其法以茶芽盏许,人少脂麻,沙盆中烂研,量水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肤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擂茶者,自晋盖有之矣。”

虽然宋代开始盛行“斗茶”等清饮法,讲究茶叶的“真香”与“真味”,但是在一些地理条件闭塞的地区,古老的擂茶饮用方法仍然传承下来。客家地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客家地区地处高山、交通闭塞,加上客家人属于外来族群,而长期土客相争,械斗严重,更促使了客家人的“闭关自守”,代代相传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不仅保留下了古老茶文化,而且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地创作形成了客家特有的茶叶艺术与文化。

2.客家茶文化的“适地性”遵循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自然规律,适应本土环境,坚持在中原文化的传承中将当地固有文化本土化,也是客家人能够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和传承的原因。根据客家地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将中原茶文化精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探索、改进、创新,形成一系列新的、能适应实际需求的茶文化,这就是客家茶文化的“适地性”。如上所述,为了能在荒芜漫长的商道或生活要道上“避雨歇脚”,善良的客家人创造了“茶亭文化”;为了能在缺医少药、交通闭塞的生活条件下生存下来,聪明的客家人发明了“女JL茶”并创造了高火“炒米香”型和“甜韵花香”型茶叶,执着地传承着饮用“温性”、“热性”茶的习惯和文化;为了解决生产劳动及“出门路远”的饮茶解渴困难的问题,勤劳的客家人形成了“用小杯喝浓茶”和喜爱滋味厚重的茶叶之饮茶习俗。

3.客家茶文化的“自乐性”已有学者论证,迁人广东的客家人多数都是有知识、有文化和有一定社会背景的人群。据此推测,首先,客家人具有立足本土实情创作诗歌文学和茶歌茶舞的能力;其次,客家人在长期封闭的生产生活中需要创作自己的文艺作品,来丰富生活、实现文化娱乐;第三,在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中,以茶为载体的茶事活动,是他们生活中最具诗情画意、最能激感的事情之一,在这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客家人自然的以茶事活动和茶礼茶俗等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并创造、传承了自娱自乐的茶叶诗歌、茶叶民谣、茶歌茶舞和采茶戏等。这就是客家茶文化的“自乐性”。“自乐性”是“封闭性”和“适地性”的必然产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形成了具有显著“山地特征”的客家茶文化体系。

二、小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关于广东客家茶文化内涵和特征的研究,可归纳为如下5点:

(l)见之于史志记载,客家茶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龙川县所产的皋卢茶等。经历唐、宋、明时期的不断传播与发展,到清代客家产茶县增加到了26个县,前后客家历史名茶增加到了30多个。据2011年统计,广东客家县(市)产茶面积达到23053公顷,年产商品茶24176吨,占全省同期的61.35%和47.03%,成为广东茶叶的“半壁江山”。

(2)传统客家茶叶以全炒青绿茶类为主,乌龙茶和黄茶类为辅。传统客家炒青绿茶的共性特征表现为“高火甜香”和“炒米香”,而乌龙茶和黄茶类表现为甜韵花香。

(3)客家茶区擂茶与大壶泡茶法、小杯功夫茶泡茶法为客家特色的饮茶习俗,众多的客家茶亭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别具特色的客家山歌、采茶舞、采茶戏等,构成了客家茶区特有的茶文化内涵及特点。

(4)客家茶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表现为显著的“山地特征”文化。客家擂茶等饮茶习俗传承着盛行于宋代及以前古老的“粥茶法”,并代代相传;为了适应山地生存与生活而创造的客家茶亭物质遗产及“茶亭文化”,客家山歌、歌谣、采茶歌、采茶戏,并执着地传承着对带“温性”、“热性”的高火“炒米香”型和“甜韵花香”型茶叶的喜爱,等等;充分体现了客家茶文化习俗的封闭性、适地性和自乐性特征。

第12篇

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自由表达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中班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已经开始发展,并在整个幼儿期的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往往能用最简单的线条来形象、直接地表达内心世界,孩子能画出成人意想不到的图像,而且线条的运用表现大胆、有活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美术发展空间,根据我多年的美术教育活动实践,我认为只有在课题设计上尊重孩子的想法,用孩子感兴趣的方法去教孩子,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一、开心的美术课

根据中班孩子的心理特征,这一阶段幼儿属于涂鸦期和象征期的认知过程,他们在形态观念上相当主观。用孩子眼光看:画得对不对不是主要的,好不好玩才是主要的。所以我为他们设计通过触觉和嗅觉以及情感互动等课题,让孩子在学画画时就像走进物质与知识的宫殿,从此喜欢上美术课。

如美术活动《好吃的水果》,我让孩子先来摸水果、观察水果,在摸水果这一环节中,我将孩子分成五组,每组都有一个装有不同水果的纸盒,请摸对的孩子讲出水果的基本特征,老师导向有两点:其一,水果的基本形;其二,水果的基本色。接下来,老师激励孩子们开始画出多彩的水果,由于孩子们有直观感受,画面效果非常好。

二、多想的美术课

我们非常清楚“儿童永远不是成人的缩影”,他们与成人在认知世界过程中有着迥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孩子眼中世界是多角度、多视觉的产物,孩子们通过人的触觉、嗅觉及动手互动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是视觉效果,他们开始有要求和欲望将他们看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想法以作品的形式进行展示。此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艺术潜能,尊重和支持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活动中,我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童谣、小故事及音乐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情境教学活动。

三、多看的美术课

没有观察力就没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当孩子们经历了猜谜和歌谣画的实践后,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已被唤醒,画画的兴趣和欲望表现极强。此时,就需要教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保护好孩子们在画中流露出来的清纯思想和朴实情感。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美术发展空间,最根本还是在于教师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艺术。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让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变得更有创造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林州市第二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