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7:08: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针灸理论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针灸推拿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运用望闻问切及医学诊断方法,对常见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2.具备运用针灸推拿学理论进行针灸推拿临床医疗和康复理疗保健工作的能力;
3.具备对危重急诊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转院前预处理的能力;
4.具备医患沟通能力;
5.具备书写规范医学文件的能力;
6.具备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的技术应用能力;
7.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方剂知识,具备运用理论和方法进行医学逻辑思维的能力。
针灸推拿专业就业前景 从学历方面看,对于本科学历,一般在县级院;硕士学历的,可以在市级的医院从或事科研工作,除此之外也都可以自己开诊所,英语学习好的话,还可以到国外发展。
针灸推拿应该来说在国外比在国内发展好,人的体质不同,针灸推拿的效果也不同,现在有人发现,针推对白种人比对我们黄种人更有效,所以现在在欧美,备受推崇。针灸推拿现在也是要考证书的,如果能拿到针灸推拿师的证书,应该工作会更好找些。是一个适合个人创业的专业。
【关键词】 针灸疗法;子午流注纳甲法;神经根型颈椎病
笔者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采用辨证开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临床中选择20~60岁神经根型颈椎病91例,其中男42例,女49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0年。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纳甲法组(观察组)43例和经验取穴针刺治疗组(对照组)48例。2组患者在体征及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病例纳入标准
本组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标准[1],并经X线摄片检查,部分经CT、MRI检查,结合症状、体征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排除骨折、脱位、结核、肿瘤及风湿性等其他疾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治疗原则:舒筋活络。主穴:根据每日气血输注十二经天干时辰开穴的原则,以阎明广的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开穴表[2]配穴。临床中为了方便,使用郑魁山研制的子午流注与龟灵八法临床应用图[3]。配穴:颈夹脊、曲池、外关、合谷、风池、肩井、肩髃、后溪、大椎、天宗、阿是穴、天柱、大杼、列缺、手三里、肩外俞、肩中俞、百会、中渚、养老。以上诸穴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而交替选取,每次选5~6穴。针刺手法: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疗程: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治则、针刺手法、疗程均同治疗组。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1]
临床痊愈:颈痛及其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颈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症状,功能恢复,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相关症状和体征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停药后有复发,对重劳动有影响;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仅加重。
3.2 治疗结果
2组均观察4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91.7%,经用SAS统计软件做差异检验,显示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表1)。根据临床记录总有效病例中治疗次数统计,观察组平均为1 614次,对照组为2 412次,经统计学分析,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针灸时间疗法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上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重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根据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节律,采用因时诊断,并因时使用针灸疗法进行疾病治疗[4]。辨证开穴法则是指按就诊时间即年、月、日、时选经选穴(称为“时穴”),先治时穴,后针病穴(根据病因、病位、病机、辨证所选的经穴)。因为如果完全定时取穴,在现代生活中可行性较差。如在定时选穴的基础上配合辨证开穴法,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缩短疗程。
本观察结果表明,辨证开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与单纯辨证取穴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疗程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 1997.139.
[2] 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11.
[3] 郑魁山.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4.
[4] 李友林,刘清国.实用最佳时间针灸精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4.13-201.
3.2 治疗结果
2组均观察4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91.7%,经用SAS统计软件做差异检验,显示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见表1)。根据临床记录总有效病例中治疗次数统计,观察组平均为1 614次,对照组为2 412次,经统计学分析,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4 讨论
针灸时间疗法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从整体上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重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根据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节律,采用因时诊断,并因时使用针灸疗法进行疾病治疗[4]。辨证开穴法则是指按就诊时间即年、月、日、时选经选穴(称为“时穴”),先治时穴,后针病穴(根据病因、病位、病机、辨证所选的经穴)。因为如果完全定时取穴,在现代生活中可行性较差。如在定时选穴的基础上配合辨证开穴法,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缩短疗程。
本观察结果表明,辨证开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与单纯辨证取穴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疗程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 1997.139.
[2] 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111.
[3] 郑魁山.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4.
【关键词】痹证;中医辨证;针灸;药物治疗;针药结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9-0014-02
痹证属于中医科常见、多发性疾病之一,大多因受到外界风寒、冷气侵袭机体,造成经脉痹阻、气血不畅等。I临床上以四肢乏力、关节酸痛、病情反复为主。对于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学界探讨的热点,尤其是针灸、中药在痹证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也便于患者接受。近些年来,一些临床专家采用针药并用的方式治疗痹证,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及改善预后等。
1 针灸、中药对痹证的治疗作用
1.1 针灸对痹证的治疗作用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方式,由于痹证患者经脉阻隔、气血不畅,而针灸恰恰可以疏通经脉,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提升痛阈的敏感度,以此释放镇痛物质来完成。痹证因病因不同,配穴刺法也有所不同;因病情程度不同,针刺深浅也有所不同。对此需要辩证治疗。艾灸是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通过艾炷燃烧产生的热渗透作用及艾叶燃烧时发热产生的光谱效应而发生作用。艾炷燃烧的能谱一般为近红外波段,它可以透过机体皮肤,也就是深层组织,提高各种有益分子活动的平均动能。由此,可以起到疏经活络、化瘀止痛的功效,尤其对治疗风寒湿痹的效果最为显著。
1.2 中药对痹证的治疗作用 中药在治疗痹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疑难疾病进行治疗或身体保健。中药治疗疾病的最大功效就是调节机体的平衡、扶正祛邪,让患者的身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我国中医学家大多认为对痹证采用中药治疗,效果最显著、毒副作用最低,因此受到临床医学界的青睐。在治疗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医生如何针对患者的病症,应用合适的中药及剂量。痹证被魏品康教授归为“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痛多虚,久必及肾”,对此,应切实抓住以上四点,合理选择药物。现在中药治疗痹证的处方、方法比较多,有专方,也有中成药。
1.3 两者单用的不足之处分析我国现在中医治疗痹证的方法,大多以单用为主,但在长期实践环节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独应用针灸治痹,在治疗症状轻、病程短的痹证方面效果显著,并且不易复发。对于病程长、病症重的痹证患者而言,针灸可以起到短期的治疗效果,但比较容易复发,这是由于病重的患者病邪已经深入脏腑,而针灸疗法调节机体的脏腑功能由患者功能状态决定。因此,单独应用针灸治痹无法在短期改善患者的脏腑功能。
中药治疗痹证的临床优势上文已经叙述,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掌握中药的不确定因素,这对临床医生、药剂师的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可出现一点偏差。同时治疗周期长也是一大挑战,由于药液从吸收到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不坚持服药,就会前功尽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2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作用
2.1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优势在中医治痹上,针灸疗法、药物疗法是中医师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在分析以上两种方法单独应用的缺点之后,将其联合应用已经成为现今临床医学界寻找治疗方法突破的方向。临床发现,将这两者治疗方式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显著地缩短治疗痹证的疗程,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原因主要是这两种治疗方式发挥了协同作用,取长补短。针灸疗法可以直接作用到机体腧穴上,疏通病痛局部经络与气血,推动中药加速进入病患处,有导引的功效;另外一方面,针灸的优点是见效短,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从心理上缩短了病程。中药通过调整机体的脏腑阴阳、扶正祛邪及气血运行等方面,一步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祛除病邪,让患者的身体重新回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巩固治疗的效果。在治疗痹证过程中,医生在治疗初期以针灸疗法为主,在治疗中后期以中药为主,这样的辩证治疗可显示出中医治病的特色。
2.2 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最新进展针灸加中药治疗痹证的独特疗效,现已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也有相关论文专门介绍针灸加中药治疗痹证的方法、效果,已经成为中医理论界探讨、研究的热点话题。张燕霞将痹证划分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寒热错杂、瘀血阻络等型,采取针刺、外洗及中药内服的方法,治疗214例患者,其中治愈100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93.5%。张吉教授对痹证针药并用的方法进行细化,中药治疗划分为行痹的治疗、痛痹的治疗、着痹的治疗、三痹同治法、热痹的治疗;针灸治疗第一步:以壮督兴阳、扶正祛邪、祛风胜湿为法,第二步按病因辨证取穴法,第三步局部取穴或邻近取穴,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加速机体的局部组织新陈代谢、缓解患者疼痛。
3 展望一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探讨中,针灸药结合治疗痹证所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解决了长期困扰患者的疼痛顽疾,相比于单独应用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中药治疗,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该种方法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由此可以预期,针药并用治疗痹证的方法在理论上将会有着更多的突破,将科学化、系统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治疗方法上,相信在众多中医学家的努力下,势必会有一个科学、有步骤的治疗方法,统一现在比较混乱的治疗方法;由于药物治疗中的川乌、草乌、附子等中药材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会给患者带来一些损伤,因此将来的中药成分中,将会减少该类影响机体健康的药材。从以上的论述中,针药结合治疗痹证的最大优点就是以调节阴阳、补益气血、散瘀通络为基础,祛风胜湿、散寒蠲痹为主导,并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宗旨。对于重症患者,则最好经过8个月左右时间的治疗,以期能恢复患者正常生活。
中医学博大精深,其治疗疾病的宝库需要我们认真探索,可以预料将来治疗痹证这类较易反复发作的疾病会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统一治疗标准仍需我们后来者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葛元靖.中医药治疗痹证的点滴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9(1):65—66.
[2]赵欲晓.浅谈《内经》中有关痹证的针灸治疗[J].针灸临床杂志,2009,18(11):178—179.
[3]方勇飞.戴裕光教授治疗痹证经验[J].中国中医急诊,2008,17(01):65—66.
[4]武峰,李宇欣.魏品康运用对药治疗痹证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8):89—90.
[5]雷正科,雷洪涛.娄多峰教授治痹病经验撷英[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2(2):112-113.
[6]田宁.热敏灸疗法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C].针灸治疗痛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315—316.
[7]何卫国.中医诊治痹证的几点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1(10):193—194.
[8]王晓丽.许彭龄治疗痹证经验[J].中医杂志,2007,12(7):133—134.
[9]张燕霞.基于文献的骨痹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263—264.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94―01
本人是站在医学的角度,以辩证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实际临床经验;以个人自身尝试(或试验);以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元素分解规律得出的结论。以下观点或理论,应该说它是站在传统理论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
1 腰酸、背痛、腿抽筋理论上认为是缺钙和人体钙流失所致。这些疾病和人体钙没有任何关系。它们是人体神经发生膨胀,挤压周围血管动脉和毛细血管,使血液不能正常供应周围机体,毛细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肌体体温下降,氧气不能正常传导所致。
2 腰痛的原因是肾虚。更有甚者说是肾阴虚、肾阳虚。使理论更加抽象,扑朔迷离,让临床治疗无所适从。腰痛是人体腰椎神经受二氧化碳压迫的结果。腰痛98%的病例和肾没有关系(不排除特殊的典型病例),肾结石不在其范围。
3 风湿、类风湿。理论认为身体湿气、燥热不均,影响身体五脏六腑,导致身体寒湿之气集聚而形成风湿,燥热集聚而形成火气。神经系统有两大传导功能,即信息传导和氧气传导。所谓的风湿、类风湿均是由于氧气在神经内的传导和转换所致,当氧气的传导不受二氧化碳抑制,人体就不可能产生风湿、类风湿。当二氧化碳不能被氧气及时排出,在神经内集聚,产生高压,神经就会发生膨胀,挤压周围机体组织,身体就会出现胀痛,影响机体平衡工作,也是各种慢性疾病诞生的开始或前奏。风湿、类风湿理论不具备疾病本质的直接表达。
4 正气与邪气。基本概念与产生正能量的氧气和产生负面影响的废气(二氧化碳)两种元素相吻合,但在疾病治疗上理论太模糊,不利于疾病的直接治疗。 疾病治疗的根本不是哲学理论的基本概括,而是在繁杂的理论中寻找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治疗途径和方法。医学理论直接影响医师的病情诊断和治疗结果。理论的抽象、模糊是中医历史与现状的弊端。在神经性疾病治疗上没有任何一种西医的方法和药物比中医的针灸更直接有效。针灸的治疗原理我已经在“针灸与二氧化碳"一文中进行了阐述。这种疗效来自理论对现代化学元素的直接表达(或者说是对疾病根本原因的直接表达),提供了疾病治疗的科学依据。 神经性疾病的根本原因是“氧气"与“二氧化碳"在神经内传导和转换相互作用的结果。 神经性疾病将会被中医的针灸彻底征服!
关键词:协同教学法;针灸学;教学;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66-02
《针灸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一门非针灸专业重要必修课程,同时也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技能考试中占有比较大比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课程的目标是在大量掌握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针灸的各种操作方法,对适应针灸治疗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辩证施治。但是非针灸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针灸学,且在实习阶段也只有一个月的临床实践时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们在《针灸学》教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以往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改进教材、如何加强临床实践和如何改进教师的授课模式上,进而提出了诸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分小班实训教学、案例式、讨论式、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当前研究多重点强调了“教”的一面,沿用的是传统的“输灌式”教育,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的一面,也就是学生的参与、学生共同智慧的收集或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或许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协同是一个过程,通过它,几个独立的方面可以一起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就会比各方面单独工作取得的成果更大。人们作为一个集体一起工作,协作就成了他们的特点。协同教学是在“协同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因而将协同教学应用于《针灸学》课程的教学中,是否可以寓“教”与“学”一体。
故拟将单纯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讲解、实践、案例分析等结合的协同教学法应用到《针灸学》教学,比较两类教学方法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经络腧穴的掌握度(定位、点示、归经)、刺灸法的熟练度及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从而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一、设想目标
通过观察协同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应用,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二、设想观察内容
1.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兴趣的影响。
2.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经络腧穴掌握度(定位、点示、归经)的影响。
3.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刺灸法的熟练度的影响。
4.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影响。
三、设想方案
1.分组。选取同批次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班级6个班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个班级,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考查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法,主要以授课老师讲授为主,刺灸法部分辅以实践操作;观察组进行协同教学法,根据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为主。①经络腧穴总论部分,授课老师只讲授原则性的东西,其他由学生分组讨论、查阅文献,扩展相关知识;②经络腧穴各论部分,授课老师示范经络腧穴各论讲授的通用方法,并以肺经为例重点讲授并加以点穴演示与指导,剩下的经络腧穴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授课老师给以指正和精确;③刺灸法部分,授课老师讲授临床常用刺灸法基本操作要领及重点注意事项,学生分成小组内部练习,组间纠错和竞赛;④临床治疗部分,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典型病例分析,老师只讲授总论部分一些基本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的配穴原则等原则性的东西,其他各论部分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授课老师最终以病案分析于以论证学习效果。
授课时间为一学期,每个章节结束以后,均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①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问答及扩张性问答;②经络的循行及腧穴的定位、点示、归经随机抽查行问答;③针灸学基本操作的操作演示及竞赛;④病案分析中的辩证论治的精确度、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考核;⑤总理论考试;并对两组的学生的成绩与兴趣(分为有兴趣、无兴趣、其他三等)进行比较,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I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徐恒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3]常小荣,赵钊,潘思安,等.论《针灸甲乙经》特定穴的学术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7):1-4.
[4]李鑫辉,喻嵘,何宜荣,等.基于MOOC的《温病学》教学改革实践及其启示――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0):70-72.
[5]刘密,潘思安,张国山,等.《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4,(9):84-86.
[6]马睿杰,林咸明,方剑乔,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16-818.
[7]郑胜英.协同教学在国际货运课程中的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5):132-134.
Applic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TIAN Hao-mei,TAN Jie,WANG Chao,LIU Jin-zhi,SHEN Jing,LIU Mi,SHI Jia,CHEN Chu-tao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一、中医现代化的现状
1.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理论独特,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它不仅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近10年来,国外来华学习中医的人数剧增,据统计先后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700余名留学生、进修生来华学习中医药。我国建立的7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3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国外各类中医药人才。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在北京又成功地举办了两次国际中医药大会,为世界医药界所瞩目,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医和针灸的认同,许多国家陆续和我国高等中医院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我国签订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甚至有很多的西方国家建立了中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或是在本国的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和针灸专业课程。
2.中医技术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中医学诊病的手段和方法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这种诊断方法,集中反映了中医理论的精髓。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部分虽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但彼此又是互相联系,不能偏废。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对中医学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学领域的科技人员和中医药医务工作者开展了多方面的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使中医药制药和诊病的手段和技术方法实现了新的跨越。先后自主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医药研究新技术和新成果,特别是利用中医防治艾滋病、肝炎、风湿性疾病、糖尿病等世界性的疑难杂症、不治之症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二、现存的问题
1.盲目崇拜西医,严重影响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发展前景虽然比较喜人,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不相信中医,盲目崇拜西医的现象。这种势头严重影响着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盲目崇拜西医,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表现出极大的冷漠,这种思潮严重影响了中高等医学院校中中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导致专业思想不稳固的现象极为普遍,有的选报了中医专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思潮严重影响着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和中医现代化的发展。
2.与中医理论相比,中医实践经验薄弱: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我国中高等医学院校和高等院校中的中医专业虽然培养了大批具有扎实中医理论的人才,但就目前临床调查发现,由于接受中医诊疗的病人不多,已经走上中医诊疗岗位多年的中医专职医师大多都缺乏临床实践经验,特别是具有良好的中医理论素养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奇缺。此外,中药新药病证选择的问题、中药新药处方和中药小复方制备工艺、剂量配比、方剂结构优化等关键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三、中医现代化今后的发展
1.加大中医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大中医专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各级各类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增强实践能力。
2.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加强中医药研究的科研力度:在中医临床诊断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先进技术,加强中医药研究的科研力度,完善和发展中医理论,积极宣传中医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用事实提升大众对中医的认可度[2]。同时,要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吸收西医的先进技术丰富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与方法创新,使传统中医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互补;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生物技术推动中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主题词]经络研究;经络实质;筋膜;中医现代化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8-0583-03
中图分类号:R 22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对中医核心“经络实质和物质基础”的研究,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缺乏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是制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在数字人研究中发现,运用发育生物学等已知的事实,客观地提出人体内存在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新学说(又可称为筋膜系统或经络系统),借以拓展人们的思路并揭示传统中医经络理论的神秘面纱。
1 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学说提出的缘由和过程
1.1 背景
通过国家科技部两次(174次和183次)香山科学会议论证,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建与海量数据库系统》,由第一军医大学(现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首都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4个单位承担,第一军医大学为承办单位,课题负责人为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原林教授,研究期限为3年(2003-2005年)。
1.2科学发现
针灸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经穴的本质――医学生物学基础是该研究的关键问题。笔者在数字人研究过程中采用高精度冰冻切削、数码照相的方法获取了正常人体的整体形态学信息,利用人体图像数据库实现了整个人体特异组织成分的选择性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在肢体和躯干的筋膜组织聚集处进行标记,通过三维重建和透明化处理,在重建人体模型内呈现出与经穴记载走行一致的串珠样影像结构。其中串珠的“珠”相当于经穴的“穴”;联系串珠的“线”相当于经穴的“经”。笔者认为穴位是能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的部位,在人体解剖学定位为筋膜结缔组织聚集处。
近2年,笔者用其他数字人数据集和通过CT、MRI等技术手段获取的活体数据,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重建获取的图像进行反复验证均可得到与此项发现同样的结果。
1.3科学理论创新
形态学研究已证明,筋膜遍布全身,包括所有包被在肌、肌腱或血管、神经及某些内脏器官外表面或器官之间的固有结缔组织,它又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及脏筋膜。通过对筋膜的发育生物学溯源分析,从多细胞生物到三胚层生物再到高等动物,筋膜的发育经历为细胞外液一间充质一筋膜。可知其主要是由胚胎时期中胚层大量未分化的间充质分化形成,而间充质在生物发育中的作用是对其他的组织细胞起支持、储备等作用,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扩散、神经反射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自身免疫调节和细胞组织修复等环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生物个体对衰老、变异的功能细胞不断进行更新和修复,从而使生物个体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因此笔者推断全身的筋膜组织构成了一个有别于其他功能系统的支持与储备系统。
1.4提出新的学科领域
在提出新功能系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成果,笔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筋膜学说,具体内容是研究结缔组织自身的功能机制和结缔组织与其他功能组织细胞的相互关系。
2 从筋膜学的角度探索中医经络的奥秘
从筋膜学角度研究全身的结缔组织支架与经络的解剖学关系。关于经络本质的描述,中医书籍称为“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我们今天所用的国家标准十四经、361穴,实际分别是元代和清代总结完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经络穴位如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等等。由于人体各部位均有结缔组织存在,客观上奠定了“穴位”的普遍性,中医大师孙思邈所说的“阿是穴”亦是同理。从历代经典医书对经络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经络描述与笔者对筋膜的描述在形态上有着十分惊人的一致:从功能的角度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而人体的结缔组织同样也内而脏腑、外而皮肤,联络内外、交通上下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架。
费伦等提出经络穴位的物质基础是在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之中。美国Helene M Lange-vin的研究组在一项获美国NIH资助的课题中,提出针灸经穴网络是间质结缔组织网络表象的假设。该假设得到Elisa E Konofagou在正常人体针灸穴位处,结缔组织分裂位面超声影像显示的实验支持。
在过去针灸经络的研究中,组织学家对穴位进行了组织学切片观察,生理学家进行了神经传导测试,物理学家用各种声、光、电、磁探测等手段,这就像一幅拼图,每个单元都能有一定的发现,但未能了解整幅图像的全貌,反而越是细微(从大体解剖到组织切片、电镜切片、神经电信号、细胞信号传导、分子水平、离子水平等)离目标却越远,就像是用放大镜去看长城,始终未能触及经络的本质、看到经络的全貌。数字人研究使笔者第一次具备了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人体结构的手段,计算机图像分割和重建技术能够任意显示所关注的组织在人体的分布,通过与经络穴位的对比分析,得出经络穴位的分布与筋膜结缔组织支架分布相似的结论。而后从最原始的生物如海胆、水母到高等动物人,逐步推演筋膜结缔组织在生物进化的各个阶段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由结缔组织构成的支持与储备系统在人体整个生态系中的作用和与其他功能系统的关系。可以简单通俗地把筋膜结缔组织比喻为整个生态系(人体)中的土地,其他功能系统为在筋膜支持下的不同植物。中医对整个生态系的干预如各种刺激疗法(针灸、刮痧、梅花针等)相当于给土地松土,中药汤剂相当于给土地进行灌溉和施肥。这与中医倡导的整体全身调理和辨证论治的总体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与现有众多有关针灸理论的假说不同的是,筋膜学说是在现有针灸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经非常成熟的进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理论所提出的假说,与其他假说比较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对进一步深入持续研究的指导性。
3 筋膜学说对中医发展战略的影响
新功能系统的发现和筋膜学研究领域的提出,为古代针灸疗法奠定了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基础(人体筋膜系统)和机能学基础,为针灸研究摆脱传统经验医学模式向生物医学模式过渡提供了理论依据。针灸是通过针体刺人人体的结缔组织,经过捻转、提插对结缔组织进行机械刺激而产生生物学信息(神经、淋巴、细胞机械受体),从而调节人体功能细胞的生命活动(修复和再生)和机能活动(活性程度),穴位与非穴位的区别只是量的不同而没有质的区别。经络是前人对产生较强生物学信息部位的记载。筋膜学说的提出也为传统针灸器具的改进提供了依据,如笔者已获得国家专利的“得气针”,其要点是在针体上进行粗糙处理,使针体能够更有利于牵动筋膜组织而产生较强的刺激;还可根据解剖学部位、进针路径和病变情况改进出不同形态和功能的刺激器具。
关键词: 中医 脑病 中药 针灸
1.对脑病病因病机的分析
祖国医学认为,脑病的病因主要有外邪、瘀、痰、气郁、内风、正虚,六者互为因果,上扰清窍导致的病变,其病位在于脑,与五脏关系密切,其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之候,气虚、血虚、阴耗、阳衰是其本,痰浊、淤血、邪热蒙蔽清窍是其标。
虽然不同的脑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它们对脑组织的损伤均有一致的相同之处,都表现在精神、神志、语言、意识、思维、智力、肢体功能活动、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失调等诸多方面的障碍,即中医所说的异中有同[2]。在脑病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脏腑功能失常,相互影响致使五脏皆虚,或是肝肾亏损,精血不足,髓海失充致使神志失用;或是肾虚精亏,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引动内风,风阳上扰清窍;或是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扰清窍;或是恼怒伤肝,暴怒气逆,气血逆乱,气血并走于上,上冲于脑;或是情志失调,肝气横逆,克犯脾土;或是饮食不节,思虑伤脾,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生痰浊,上蒙清窍;或是票赋不足,脾气虚衰,气机不畅,致痰气阻滞,淤血内停,痰气淤血郁结,蒙塞清窍。致病因素作用于脑,可使元神受损、神明失用,失却认识记忆、思维感知、肢体功能活动、指挥决断之能,甚者神黯冰融,脑活动完全停止,如脑卒中、CO中毒后遗症等疾病。
2.脑病的中医治疗
中医传统医学认为,脑为“奇恒之腑”,具有主管神志、意识、思维和运动等功能。其正常功用的发挥又依赖于气血调和、阴平阳秘。脑为清净之所,神明之舍,不容外邪滋扰。根据其病机的特点,文献报道的治法均把“醒神”作为其治疗总则。醒脑既为醒神,是应用各种有效之方法,消除蒙闭清窍之诸邪气,安抚元神,清静脑府,或益气填精,如是则大脑得以指挥机体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进行正常的自我调节和思维活动,即所谓气血阴阳平衡,神明有所藏,有所运用。
2.1中药治疗
在治疗上各家均谈到醒神开窍法,张觉人[3]提出引易亢之阳与潜阳熄风法、邪蒙清窍与通窍、祛痰、通络法,元神之病与调神法,分别采用镇肝熄风汤、黄连温胆汤、通窍活血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杞菊地黄汤合二至丸。倪世秋[4]等总结出通腑泄热法、降火逐痰法、清肝熄风法、温胃健脾法、益气活血法、养血安神法、滋肾补脑法,方用白虎汤、甘遂汤、镇肝熄风汤、加味理中汤、清阳汤、调气养神汤。史阳明[5]将脑病归纳以下10种:补益法、醒脑开窍法、固脱法、祛风法、祛痰法、化瘀通络法、清热泻火法、理气解郁法、泄浊祛邪法、安神法。王艳春[6]方用:竹茹308,半夏、枳实、陈皮、胆南星、木通、竹叶、泽泻、川芎各10g,龙胆草8g,夜交藤、神曲各15g、黄连6g,甘草5g,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显著。临床脑病常用药物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清开灵、醒脑静、安脑丸、紫雪丹等一大批口服、肌注、静注等新剂型新品种问世,也方便了临床运用,提高了疗效。
2.2外治疗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脑病及其后遗疾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在脏腑经络学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色疗法,是对内治法的延伸与补充,其中主要手段为针刺、灸法、放血等。早在标幽赋中就有记载:“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推会而复醒。”另《针灸大成》有云:“中风、中暑、不省人事,针人中、百会、中冲、合谷。”临床常用“醒神”针灸腧穴主要为人中―清心开窍,镇静安神、大椎―清热醒神开窍、涌泉―安神定志,醒神回厥、十宣―清热镇痉,开窍醒神、关元―益气回阳、百会―扶阳固脱,凝神定志、合谷―清热解表镇痛、少商―清泄肺热,足三里―健脾和胃,益气补血。
其治疗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经络、阴阳、脏腑等辨证方法,亦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查手段,通盘考虑,针刺手法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中医治疗大法。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石学敏[7]运用“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急性期,选穴主穴为内关(双侧)、人中、三阴交(患侧)。副穴为患侧尺泽、极泉、委中。配穴:根据并发症的不同,配以不同的穴位,疗效显著。其研究表明针刺内关,可及时保护心脏,延长脑缺血耐受时间,使受损心脏的超微结构得以恢复,心脏舒缩功能改善,泵血功能加强,增加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如杜洋等[8]针刺水沟穴治疗脑病,研究表明水沟穴的救急具有舒张微血管的作用,如Vip对脑神经元活动的直接影响,一方面兴奋脑神经元,使中枢神经发挥复杂的整合作用,另一方面针刺水沟可改善脑血流,为脑细胞的功能恢复提供能量(脑血流),也就成为急救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两方面的作用构成了水沟的醒神调神功能。邵经明[9]取大椎、风池配内关、神门、三阴交穴治不寐症,针刺10次后,睡眠得到显著改善。
其他尚有如刺血、灸法也是在针刺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都具有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之功。
在脑病的诸多疾病和症状的治疗中,中医和针灸有时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尽管有时病和症很难区分。就症状而言,如失眠、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头痛、耳鸣、眩晕、颤抖,排除颅内病变引起者,中医中药、中医外治法对其有明显的疗效,有时立竿见影,至少可以延长缓解期,减轻病症程度,有些甚至不再复发。
参考文献:
[1]边伟峰.关于中医内科脑病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医杂志,2007,48,(1):75-76.
[2]章逢润.针药并用治疗脑病的临床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5):20-21.
[3]张觉人.中医脑病治法探讨[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4,89.
[4]倪世秋,包祖晓.张锡纯治疗脑病的经验[J].国医论坛,2000,15,(3):49-50.
[5]史阳明.中医脑髓理论探讨[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8):471-473.
[6]王艳春,郭补林.从痰辨治中医脑病验案举隅[J].陕西中医,2008,29,(10):1406-1407.
[7]刘茂才,刘晓俊.中医脑病证治思路[J].现代中医药,2004,11,(2):1-6.
关键词:保健按摩;分层教学;中医推拿
保健按摩师培训应当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我校已经开展培训工作多年,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按摩推拿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的知名度成为我们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根据近年的培训情况,探讨分层教学方法在保健按摩师培训中的应用。
一、根据学员层次进行分层教学
我们目前招生的学员来源主要有本校在校生、外校学员和社会人员,分班分层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本校学员有一定的中医知识基础,有的学员是本校针灸推拿专业,这些学员受过医学正规教育,熟悉卫生法规和职业伦理道德,有较为扎实的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知识,为受训打下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对此类学员以实践操作课为主,在操作教学中结合理论知识传授,使之融会贯通。
外校学员主要包括医科大学、师范大学、福大等在校生,这类学员没有中医理论基础,在穴位的认识、手法的操作方面不如本校学员。但是这些学员兴趣浓,学习能力强,并且反应快,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先理论后操作教学,有部分理论课程可结合实操教学环节。
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员,理论基础几乎为零,但他们学习热情高且学习刻苦。针对这类学员应多安排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的理论基础课。这些学员不仅对针灸推拿有浓厚的兴趣,对整个中医的理论知识都有求知欲,他们会主动去认知、探索、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二、制订可行性分层教学方法
1.在进行教学时,注意降低知识起点。让基础差的学员也能跨进新知识较的门槛,把推拿知识讲解的进度放缓一些,在回答基础知识较差的学员问题时,尽量进行详细讲解、缓慢示范等,让他们有时间去思考,诱导他们积极思考,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上课教授的知识
2.教学进度适中,关注每个学员接受能力。推拿手法培训,是整个培训的重点内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到位,上课的进度适当放慢,让基础差的学员能赶得上教学进度。针对比较难懂的手法操作时,并尽可能重复一两次,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
3.运用“化难为易”的教学法。特别针对校外学员没有系统的中医知识体系,应尽量地把一些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让学员比较容易接受。如滚法的操作教学,历来都是推拿教学中的难点。这个时候我们进行分解,先做前臂旋转训练,再做腕关节屈伸活动,最后两种活动再进行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对于比较难学的手法,往往进行分解动作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团队教学法,有助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基础差的学员,我们在教学别强调团队精神。根据每期培训班学员的总数,将学员分为若干个5人组小团体,本校学员和外校学员来带动这些校外人员,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是一个小团体,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个人的观点、方案、又必须形成合力,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员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教师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最后进行点评,让学员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另外为了提高该类学员的积极性,我们进行了创设情境、课堂演练,模拟真实的推拿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情境。
三、注重教学监控,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监控是保证分层教学得以实施的保障。我们的做法: 一是定期与召开任课教师教学研讨会会和各层次学生座谈会, 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教改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予以解决。二是分管教学的学科负责人深入教研组了解备课情况、深入课堂听课、及时总结和推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是通过学生平时检测,搞好技能鉴定考试情况分析,针对基础薄弱学生测试情况,做好学习状态分析以及时把握分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保证获证通过率。
我国保健按摩有着悠久的历史,且简便易学、无损伤、无副作用,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有着其他疗法无法取代和比拟的作用,相信以后我们保健按摩师的就业空间会更大。我校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通过规范培训,学员能够掌握规范的手法。我们会进一步培养学员学习的兴趣,教学中突出实训的重要性,结合临床病例,培养学员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及独立处理疾病的能力,进一步发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军,王诗忠,徐腾.关于推拿教学改革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6).
[2]李洪勇.分层次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4).
[主题词] 更年期综合征/针灸疗法
ResearchThinking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forTreatmentofWomenClimacter
icSyndrome
ChenGuizhen1,XuYunxiang2,LiPei1(1.FujianCollegeofTCM,
Fuzhou350003,China;2.GuangzhouUniversityofTCM)
[Abstract]
TheknowledgeofbothTCMandwesternmedicinefortheetiologyandpathogenesi
sofwomenclimactericsyndrome,
andtheprinciple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reatmentforwomenclimacte
ricsyndromewerereviewed,
anditisindicatedthattheknowledgeaboutetiologyandpathogenesisofwomen
climactericsyndromeintheYellowEmperor
sInternalClassicistheoreticalbasis,
bothKidneyChannelandSpleenChannelareanimportantpointofthestudy,
anddifferentiationofdisease,
differentiationofsyndromeandcombinationofacupunctureandmedicinesare
akeyoftherapeuticeffects;
scientificintegrationofTCMandwesternmedicineontheforwardpositionofs
ciences,
andfindingthebreadingpointarethetotalresearchdirectioninfuture.
[Keywords] ClimactericSyndrome/acupther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性激素减少而出现的一系列与绝经有关的临床症候群。临床特征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主要表现为潮热、颧红、月经紊乱、汗出、情绪不稳,因而影响健康和工作。因此,如何使妇女平稳渡过更年期,避免或减轻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防治老年期疾病,提高生存质量,是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一大课题。现代医学对此症主要采用对症及激素治疗,但其副作用大,禁忌症多。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具有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等优势。因此,探索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思路,对于掌握规律,提高疗效,揭示针灸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机制与环节,将有所裨益。
1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据统计资料表明,妇女自然绝经年龄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美国和英国平均为50岁;国内有学者对广东地区40多岁以上妇女3364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838例自然绝经妇女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7.81±3.97岁。大约有75~88%的更年期妇女患有更年期综合征中某些症状,但由于症状轻重不同,只有15%的人因症状严重而就诊[1]。已绝经者发病率为89.5%,未绝经者发病率为85.9%,前者较后者发病率高(P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普遍认为是因雌激素水平过度降低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或肾上腺轴等功能紊乱而致,但确切机制不明。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对症和激素替代治疗,但长期以来,关于是否有必要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及其安全性一直存在分歧,且其有较多禁忌症及不良反应。
随着人类寿命的不断延长,妇女一生中有1/3的生命期在绝经后渡过,因而保护这一时期妇女的心身健康,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寻找疗效高、稳定持久、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医药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主要从"肾主生殖"着手,以脏腑辨证制定治疗法则,有从肾、从肝肾、从脾肾、从肝脾肾、从心肾、从心肝肾等不同脏腑论治,对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平稳渡过更年期,具有较好疗效。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尤其是对植物神经系统、生殖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调节,以其疗效确切、作用持久、副作用少而受到医学界普遍关注。
2 中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和针灸治疗思
路中医对妇女绝经前后年龄阶段的生理、病理认识历史久远,古医籍中虽无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名,但从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所载"......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可知古人已认识到女性49岁可因生殖机能减退而绝经,并结合中医学基本理论来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妇女在绝经前后,机体由生育力旺盛的育龄期逐步向生育力减退直至消失的老年期过渡,随着肾气的虚衰,天癸逐渐衰竭,精血日趋不足,冲任二脉日渐亏虚,生殖功能下降,月经由稀少不规则至停止来潮,终至绝经。由于肾气的渐衰、冲任虚少、天癸渐竭,这些生理情况的重大转变,有些妇女机体一时不能适应,阴阳二气失于和调,因而出现一系列相关症候,分别归类于中医的"月经不调"、"脏躁"、"年老经断复来"、"百合病"、"郁证"、"经断前后诸症"等范畴。
肾气渐衰引起诸脏乃至全身机能失调是造成更年期综合征的根本原因,这一发病观点在中医界已无异议。但治本之法不能仅仅着眼于肾气精血的衰退,因此时肾气衰退乃生理性转变的大势所趋,任何治法方药终不能截断这种衰变,人力所能挽者,只是减缓其衰退速度,将引发的脏腑、阴阳失调尽可能局限在最小范围内,从而达到消除或减轻症状的目的。其次,补益肾气固然重要,但调理脾胃也至为关键。肾气衰退最终必使其它脏腑因失先天之培育而功能失常,脾胃乃后天之本,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证》指出:"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医者若能在疾病未累及脾胃之前,先安未病之地,不仅脾胃可免肾衰之累,且脾胃健运,则谷安精生,化源不竭,气血充盈,其它脏腑灌溉不乏,可代偿其先天不足,同时也能使已衰之肾气,得后天精微充分营养,有望减慢衰势,缓冲脏腑、阴阳之失调,使机体在短时间内建立新的动态平衡。总之,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应以补脾益肾、调理脏腑、平衡阴阳为总则。
3 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研究思路
(1)切实分清主次,抓住问题核心,突出针灸治疗特色
从中医对"脏躁""年老经断复来""百合病"等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自《内经》以来的众多古典医籍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生理、病理有不尽相同的认识。现代医学理论与实践证明了《内经》以7岁为一个年龄段叙述女性一生中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的过程及女性49岁生殖功能逐渐减退,月经停止来潮而绝经等论述的正确性。更年期症状复杂,虽然病出一源,但由于兼症的不同也常影响后世医家对该病的综合认识,从而未能深入研究和掌握《内经》对女性更年期生理、病理论述的精髓,在临床中往往注重症状而忽略对此病的整体认识。因此,更年期诸症只能从中医内科疾病中略见端倪。把一个全身性病态表现分割成一组组症状来治疗、研究,禁锢了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学术发展,因此,我们在运用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必须注意其发病的病机特点是以肾虚为基础,脾虚为关键,早期以肝肾阴虚为主,后期以脾肾阳虚为要,治疗时应首先考虑补肾阳,亦应重视后天脾胃的调理,以后天培补先天之不足。
从经脉循行、生理、病理及穴位选取方面来看,临床上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经脉涉及到肾经、任脉、督脉、脾经、膀胱经、肝经、胃经、心包经8条,但最常用的经脉是肾经、任脉,使用频次较高的穴位依次是肾俞、关元、三阴交、太溪、子宫。因更年期综合征涉及多个脏腑,临证针灸时,除遵循辨证循经取穴外,应特别重视背俞穴及脾经穴位运用。
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导,进一步研究高度相关的肾经、脾经以及高频次穴位的特异性,将是下一步临床观察的重点。如研究更年期与肾经、脾经的生理病理相关性,以及在治疗上的特异性;背俞穴与相应脏腑的相关性(在更年期情况下),这将为临床循经取穴增添新的理论根据并为拟定更年期综合征基本方,探索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规律,丰富经络现代研究内涵,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2)立足临床实践,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技术关于更年期病因、病理的研究,选择突破口
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更年期综合征具有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等优势,尤其对更年期植物神经症状、内分泌紊乱症状改善甚佳。针灸一定的穴位,有明显的延缓衰老作用,对延缓更年期症状出现,减轻症候有显著疗效。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注重特异性穴位运用,提高疗效。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按其发病的时间,可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症状。现代一般认为卵巢功能衰退是引起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其发生的机理除与性激素的低下有关,还与社会、文化因素及妇女本身性格等因素有关。更年期综合征是内分泌因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社会文化因素及精神因素(妇女个体性格)三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此外,亦可由卵巢的病变使卵巢功能衰退而引起。
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对我们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一是更年期以植物神经紊乱为其主要特征,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为其基础,因而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动物实验,都应将激素变化作为效应的指标。并且因其检测方便,可用于针灸方法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如李氏等[2~5]以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睾酮(T)为指标系统观察了不同时间、不同穴位针刺对雌恒猴生殖内分泌可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中,抑制性效应的产生可能通过垂体和卵巢水平实现;同时运用此指标对进一步观察经脉与穴位功能的特异性,筛选及优化穴位组合,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二是更年期发病机理的研究,近来研究普遍认为卵巢功能减退导致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最为重要,与中医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功能紊乱的病机认识极为相似,中西医妇科学两大机能轴之间可能存在着密切的相关[6]。因此,在针灸研究的基础上,应积极寻求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3)针药结合,以针为主、药为辅,探索提高针灸疗效的新途径
针灸防治疾病,主要是通过人体的调节作用而实现的,这种调节作用尽管可因穴位组合的最佳化和刺激参数的最优化而得以最大限度加强,但总是有一定限度的。应用适当的药物配合,不仅可增强针刺的这种调节作用,而且可弥补单纯针灸调节的不足。针药结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为腧穴小剂量给药,二为腧穴针灸同药物并用。穴位给药或针灸同药物并用,不应被理解成经络、腧穴或针灸穴位作用同药物作用算术式的相加。现代药理学研究已证实,某些药物具有与针灸一定腧穴相似的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在针灸通过镇痛、免疫、调理作用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良性调整的前提下,使用某些药物可使它们不仅能使针灸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作用呈几何级的放大,同时针灸可以克服药物的某些副反应。因此,对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在注重穴位特异性的同时,应进一步探求穴位、针灸、药物三者的协同作用及优化规律,如考虑小剂量雌激素穴位注射,针灸与小剂量雌激素、针灸与中药合并用药等复合疗法,可能会更有利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4 加强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研究
近年来,针灸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陈氏等[7~9]的研究表明,针刺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异常功能有良好的调整效应。随着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研究的深入,又提出新的要求。其一,雌激素受体(ER)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基因水平的研究。已知,ER表达主要受体内雌激素水平的调节,雌激素通过与胞液内ER结合后,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促进或抑制基因转录表达,从而发挥生理效应。脑内ER分布广泛,因此,脑是雌激素的重要靶器官。针刺后,可使去卵巢大鼠血内E2水平明显升高,脑内ER表达明显减少,提示这种作用可能是一种涉及机体某些基因表达改变的长时程效应的调整作用,但缺乏进一步的证据,且针刺对雌激素合成的关键酶---组织芳香酶的活性影响还需进一步的实验取证。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基因水平上来探讨针刺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影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与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近来的实验研究已证实,针刺能调整去卵巢大鼠下丘脑促性腺释放激素(GnRH)、β-内啡肽(β-EP)和LH的释放,能影响脑内即刻早期基因c-fos蛋白和ER蛋白的表达。有人观察到针灸老年小鼠的特定穴位,能提高脑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量,从而调整神经递质水平,还能提高胸腺激素、增强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免疫功能[10]。提示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可能与针灸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整合作用而产生治疗效应。大量的研究资料也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可以调节免疫应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肽类结合部位,反过来,免疫系统也调节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因此,在研究针灸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要争取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个指标的观察,并寻找这些指标间的内在联系,成为系统的、多学科的深入渗透性研究,以期揭示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奥秘。
5 参考文献
1 张宝屏,高晓坚,夏海晖,等.广州地区40~60岁妇女社区卫生服务及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1997;12(6):356
2 李沛,黄攸玉.从针刺对雌猕猴生殖内分泌的影响中探讨针刺的时效性.中国针灸,1997;17(2):103
3 李沛,黄攸玉,王训立,等.针刺对雌性恒河猴生殖内分泌抑制性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针灸,1999;19(8):486
4 李沛,黄攸玉,王训立,等.针刺对雌性恒河猴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水平的影响.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7;7(3):17
5 李沛,安晓英.针刺不同穴位对雌性恒河猴生殖内分泌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医药学报,2000;28(3):51
6 余谦,黄泳,张和嫒,等.针刺调补冲任法对女性内分泌轴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2001;21(3):169
7 陈伯英,程立海,高慧,等.电针对大鼠脑内雌激素受体蛋・165・中国针灸2002年8月第22卷第8期
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生理学报,1998;50(5):495
8 陈伯英,季士株,高慧,等.电针调节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的研究.神经科学,1995(增):167
9 高慧,何莲芳,胡中庭,等.针刺调整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功能机制的研究.医学研究通讯,1999;28(3):12
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2-0083-03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率高,症状复杂多样的常见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持续的心境低落、缺乏为特征,常伴有睡眠异常、食欲及减退等躯体症状。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来自各方的因素和压力使得现代社会抑郁症的患病率正逐年升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抑郁症在全世界的患病率为11‰,全世界约有15亿抑郁障碍患者,21世纪抑郁症将成为居世界第一位的精神心理疾患[1]。抑郁症可显著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因抑郁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巨大。由于传统及新型抗抑郁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成瘾性及禁忌证等缺陷,严重影响了临床的治疗和依从性,因而发挥中医优势,积极探索中医治疗新方法已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种趋势[2],笔者就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中医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法作一探讨。
1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中并无抑郁这一病名,根据抑郁症的临床症状表现,结合古代文献,抑郁症类似于中医学里的郁证、癫病等病症。
11郁证中医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灵枢·本神》说:“愁郁者,气闭塞而不行”。《丹溪心法·六郁》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由此可见郁证的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失条达,疏泄失常,以致肝气郁结而为病,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12癫证中医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灵枢·癫狂》 说:“癫疾始发,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景岳全书》说:“癫病多由痰气,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医学入门·癫属喜怒无常》说:“平日能言,癫则沉默;平日不言,癫则,甚则僵仆直视,心常不乐……。”《医家四要·病机约论》 云:“癫疾始发,志意不乐,甚则精神痴呆,言语无伦,而睡于平时,乃邪并于阴也。”故癫病的发生多由思虑太过,所愿不遂,以致肝失调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日久则气滞痰结,蒙蔽心窍,发为本证。
根据以上叙述,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当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还涉及心、脾、肾诸脏,表现为精神活动异常,精神抑郁,惊恐不安,记忆力减退。又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瘀血内阻,神明不能内守,则出现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胁憋闷胀痛等症状。
2抑郁症的理论基础
21中医肝脏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抑郁症的关系肝在五行中属木,木性条达,故肝的功能正常时像春天树木那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经络通利,脏腑器官活动正常和调。由此可见,抑郁症患者常见的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不舒等症,与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此外需要重视的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调节情志上的作用。总之七情之病多责之于肝,所以治疗抑郁症的关键还在于调理肝脏,使其疏泄功能恢复正常。
22脑为元神之府与抑郁症的关系元神专指脑藏之神,此神与生俱来,为诸神之源,主宰着生命。脑是主宰运用神的器官,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思维、意识、智慧皆出于脑,脑具有主精神思维、感觉、运动、记忆和情志的功能。五脏各有所藏之神,而魂魄意志等不过是脑神在各脏腑的具体表现,诸神又必须总统于脑,因而精神活动有赖于大脑与脏腑、躯体配合共同完成,抑郁证就是在精神异常的同时伴有心、肝、脾、肾等脏腑异常,随后产生相应的躯体症状。所以精神刺激,可引起脑腑气机失调,功能活动受损,轻则失眠健忘、头晕、思维能力减退,重则变得痴呆、愚笨。
23经络学说与抑郁症的关系
231肝经的循行与抑郁症的关系《灵枢·经脉》 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1寸,上踝8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手足三阴经中独有足厥阴肝上达头面,至巅顶,并且与脾经、胃经、胆经关系密切,针刺肝经腧穴,可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从而治疗气郁、[HJ]血郁、痰郁、食郁和湿郁;又因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督脉入络于脑,脑为元神之府,至为清静,头为诸阳之会,阳盛则热,易扰脑府,足厥阴肝脉上头面至巅顶含有以阴制阳之意,以保持元神之府的清静无扰,所以针刺肝经腧穴,也有醒脑调神,安神定志的作用;并且肝经因交会穴通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又肝经会于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针刺肝经腧穴,可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作用。
232督脉与抑郁症的关系《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故本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督脉对于与脑有关的神志病有着肯定的治疗作用。《针灸大成》中谈到:“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为之督纲,故名曰海焉。”明确指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统领诸经,对各经病变均有调整作用,能够调节整体生理病理状态,使得“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抑郁症主要累及脑、肝、心、脾、肾等脏器,可通过督脉的全身性调节作用,使得各脏器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则脑自宁,神自安。此外,督脉联络诸多脏腑,脑主神明的功能是与五脏六腑分不开的。因此,脑在形神两方面都与五脏六腑特别与心肾有密切联系,而督脉则是完成这种联系的最重要途径,这是因为督脉两络于肾,“贯心入喉”,上通于脑,故可将肾之精、心之神以及其他脏腑之精微上输于脑,养脑益髓,以奉元神。因而,督脉经穴可用于治疗脑部疾患,具有补益脑髓、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
3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优势
31抑郁症的西医治疗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目前的抗抑郁药物大致分为3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剂及杂环类抗抑郁剂。临床实践表明目前的抗抑郁剂存在许多问题,如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口干、便秘、易激动、运动性焦虑、精神紧张、震颤等消化、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副作用,且长时间服用会导致机体对抗抑郁剂的耐受性,减弱疗效。以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抗抑郁的首选药三环类抗抑郁剂为例,常见有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等,此类药物可以使心情振奋,并有镇静作用,然而其对于植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植物神经系统的副作用常见口干、视物模糊、瞳孔扩大、便秘、排尿困难、性低血压等,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常见心动过速,心电图ST-T段的非特异性改变,严重者可发生传导阻滞或心律紊乱。过量服用可导致急性中毒,表现为谵妄、昏睡或昏迷,可能伴有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另外,三环类抗抑郁药可以引起肝功能异常,所以对于严重肝肾功能不足者使用药物治疗也有很大的局限性[3]。
32抑郁症的针灸治疗针灸用于治疗精神科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以针灸疏肝理气、调神宁心为主的治疗方法,对抑郁性神经症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针灸治疗本病的优势在于多靶点、整体调整,且无毒副作用及成瘾性等方面。针灸不仅可以迅速缓解情绪低落的主症,还可以通过整体调节作用改善运动、消化、饮食、睡眠等多系统症状,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较好的长期治疗方法。
321单纯针刺高军[4]等以单式手法毫针治疗,选取百会及双侧的神门、太冲、合谷为主穴,然后辨证施治,肝郁气滞加期门、阳陵泉、支沟、内关穴;肝郁化火加膻中、内关、行间、中脘穴;痰湿阻滞加丰隆、足三里、中脘、脾俞穴;肝肾不足加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穴。结果临床治愈14 例,显效9 例,有效8 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18%。表明针刺对抑郁症患者有治疗作用。裴音[5]等采用针刺五脏俞穴(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 膈俞治疗抑郁症,结果表明,针刺五脏俞穴能有效地缓解抑郁临床症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MAD)总分明显下降,总有效率及愈显率与服用百忧解相当,说明针刺五脏俞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
322电针疗法陈庆[6]等观察针刺百会、神庭、神门为主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取穴百会、神庭、神门、公孙、太白、太冲,百会、神庭沿头皮成15° ~ 30°进针05~ 08寸,快速捻转1 min,神门直刺约05寸,公孙向太白透刺,太冲直刺约1寸,得气后行导气法1 min,然后接G6805 电针机加电30 min,百会、神庭,神门、公孙、太冲均双加电,采用抗抑郁波型,强度2 ~ 3 V,持续45 min;对照组晨服百忧解,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67%,表明该种方法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王远征等[7]将60 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主穴取百会、印堂,平刺,得气后应用电针,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对照组服用氟西汀。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 周、4 周、6 周时用HAMD 评分对2 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显示电针组在治疗2 周、4 周后对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因子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323艾灸对于虚寒证的病人,在普通针刺的基础上,用艾炷或艾条在某些穴位上如关元、足三里等进行温灸,以达到固本扶正、温经散寒的作用。刘运珠[8]等用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抑郁症患者30 例,治疗组30例中痊愈13 例,占4333%,显效13例,占4333%,有效4例,占1333%,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30例中痊愈8例,占2667%,显效10例,占3333%,有效6例,占20%,无效6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
324耳穴按压刘延明等[9]将128 例抑郁症病例随机分成3 组,分别采用耳穴按压、针刺和针刺配合耳穴按压治疗。耳穴选取心、肝、胆、肾、神门。随症加胃、脾、三焦等穴,在心、肝、胆、肾、神门等穴区敏感点,采用王不留行贴敷并按压针刺主穴选百会、膻中、内关、三阴交、太冲。失眠加安眠和神门,心悸或汗多加心俞或厥阴俞,痰热内扰加丰隆或内庭。针刺穴位常规消毒后,先针太冲穴,后针百会、三阴交、膻中、内关等穴。结果耳穴按压组总有效率为814%,针刺组总有效率
[FL)][HJ][SD1,1][FQ(25*2。175mm,X,DY-W][SQ+1mm][CD=175mm][FL(K8mm]为905%,针刺配合耳穴按压组总有效率为977%。表明针刺配合耳穴按压治疗抑郁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325拔罐张慧[10]等应用针刺拔罐发泡疗法治疗34例抑郁症患者。以百会、印堂、合谷、内关、心俞、肝俞、三阴交、足三里、期门、气海、血海、中脘为主穴。脏躁加劳宫、神门、曲池,气郁噫气加太冲,奔豚气加膻中,咽喉异物感加天突、膻中、照海,肠鸣腹胀加天枢。肝气郁结加太冲、风池,心脾两虚加脾俞、间使、太阳。采用相应手法调针后,选择心俞、肝俞、足三里、中脘、期门、气海、血海穴位上的针拔入罐内,若病程时间长,留针留罐15 h,若病程时间短,留针留罐1 h,直到出水泡为止。结果34 例患者痊愈19 例,有效15 例,总有效率为100%。表明针刺拔罐发泡疗法治疗抑郁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4小结
综上所述,以上几种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均有不错的疗效,由此可以看出,针灸治疗抑郁症具备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强、对抑郁症的兼症改善作用比药物可靠、且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尤其对因故不能服药或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副作用的抑郁症患者更适宜。针灸治疗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配合心理暗示,根据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给予精神上安慰。《灵枢·师傅第二十九》就有“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的记载。要启发患者尽量做到自克、自悟、自解,缓解思想压力,增强其自信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疗效。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操作便捷,适用人群广,疗效明确,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且经济。值得临床参考推广,笔者认为针灸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治疗抑郁症的手段。[KH*1D]
参考文献:
[1]李舜伟重视综合医院中抑郁障碍的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4,37(1):91
[2]刘运珠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与机理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48~49
[3]王来海,吕路线临床精神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1~251
[4]高军,韩景献在瑞士针刺治疗抑郁症患者34例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0,30(6):506~507
[5]裴音,张捷,陈杰,等针刺王氏五脏俞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6):62~63
[6]陈庆,庄子齐,龙伟芳针刺百会、神庭、神门为主治疗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8):64~66
[7]王远征,淑沙尼克,宋萌,等电针抗抑郁疗效作用特点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33(3):210~213
[8]刘运珠,刘布谷,罗有年,等温针灸夹脊穴治疗抑郁症患者30例疗效观察及对其脑di电波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8,49(11):995~997
本专业培养的是中医师,需要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是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面,能作为中医师出诊或者自己出来开诊所的只是少数,因为他们都需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淬炼。大部分毕业生还是去医院当医生,这里的医院,主要指的是中医院,当然也包括一些西医院的中医科室。其中本科毕业生一般就是去县里的二级医院,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去一些养生、健康管理的公司或企业工作。另外,对于专门从事医学工作的同学来说,这个行业对学历的要求很高,所以也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
不过,由于中医执业范围的限制和国家规定具有规定学历的中医执业医师不能去报考临床类别的医师资格证书,中医执业医师不能再进入各医院的临床科室,所以在中医医院,很多中医师在临床科室工作受到了卫生执法者的质疑,不过这种尴尬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扶持力度的加大而减少。下面介绍的几个专业就没有这类尴尬了。
针灸推拿学——绿色医疗,低碳环保
针灸推拿学专业原本就是中医学的一部分,中医学专业在课程安排上也有针灸推拿课程。但相对于中医学专业而言,这个专业更加的“绿色环保”,因为针灸师也许只是利用一根针、一根艾灸条加上一双手就能够减轻困扰你多年的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头疼、失眠等各类不适,这也是让外国人感到惊叹的地方。这个专业是中医学领域中率先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接受的专业。据说,针灸推拿还得到国外医保的认可,在国际中医中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就业方面,本科学历可到县级医院就业;硕士学历的毕业生,可以在市级的医院就业或从事科研工作。当上针灸师后可到医院、诊所、康复治疗中心、保健俱乐部、美容院、保健药品商店和健康研究中心等场所工作,除此之外也可以自己开诊所。如果英语学得好,还可以到国外发展,在国外从事针灸推拿工作将比国内有更好发展。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针灸推拿为主的医疗保健系列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一般英语托福成绩在550分以上的针灸本科毕业生,都有着很大的出国锻炼的机会。总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针灸推拿人才极其短缺,其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护理学——不愁找不到工作的专业
顾名思义,护理学专业培养的是护理人员。护理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延伸和分支,具有临床医学的特点,又有其特殊的地方。护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在本科前两年都差不多,在后两年的时候才开始有差异。护理学生要系统地学习各科护理学,如:内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而临床医学专业则是学习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
这个专业还有一个特点——实践能力强,所以那些动手能力比较好的同学比较适合本专业。因为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范围非常广,从常见的打针输液、整理床褥、协助患者刷牙洗脸,到婴儿保健、重病护理、紧急护理、老年医学、肿瘤医学、社区保健,还有儿科、精神病科和妇保科的护理都是他们的工作领域。
在我国,护士极度缺乏,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大部分医院都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在就业方面,护理岗位就业率相较医生类岗位要高,而且同样是本科生,读护理的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去到一家很好的三级医院工作,而医学专业的学生则很难有这样的机会。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据了解,在管理和商业方面受过训练的护士管理者是护理类职业中增长最快的人。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合资医院以及“洋”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兼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还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工作。
康复治疗学——后临床工作,协助患者康复
现代的康复治疗学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简陋的治疗方法,而是采用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治疗措施,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该专业出来的学生做的是“后临床工作”——前面的几个专业大都是直接接触生病的人,而该专业接手的是接受过临床治疗但是没有完全康复的病人,这就需要康复师来协助患者制定严格详细的康复计划,协助其痊愈。在课程设置上,基础医学阶段与临床专业学生是相似的,高年级以后则开始学习他们本专业的知识,如对一些疾病进行后期的康复评估、康复治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