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7:08: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间艺术的来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首先以新的教育理念对这些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价值分析和筛选。二是以民俗、节日活动为线索,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将节日来历故事、民俗娱乐活动等引入教育教学,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三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用品商店、南通民间艺术馆等的实地调查、参观,开发了一系列民间工艺、社会文化的教学内容,如“蓝印花布”“音响风筝”和美丽的“刺绣”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本园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民间美术类,像剪纸、扎染、刺绣、编织、花灯等;民间音乐类,像海门山歌、民间歌谣及音乐游戏、民间乐器等;民间文学类,像海门童谣、民间故事等。
二、大胆探索,形式多样
1.设置民间艺术特色的区域活动。
手工坊、编织坊、剪纸坊、扎染坊、泥塑坊等系列区域,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和表现艺术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认识,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
(1)手工创意坊:刺绣、扎花灯、扎风筝、纳鞋垫、扎扫帚、压帘子等。陶行知先生曾说“: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幼儿园请来扎花灯艺人,扎扫帚、压帘子的师傅,问这些老艺人学习扎、剪、编等各种技能。一只只生动形象的花灯、一把把淳朴的扫帚、一卷卷精美的帘子、一双双喜人的鞋垫作品现身了。
(2)编织坊:编织蛋袋、渔网、草鞋、芭蕉扇、麦秸粘贴、稻草创意造型等。在欣赏具有农家特色画面的基础上,让幼儿用麦秸等自然物进行粘贴,如挑谷子、插秧,农家小屋;用剪、折、捆、扎等多种技能编织出造型各异的小动物,在实践中发现和感受民族游戏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真正验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句话———“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3)有趣的陶艺坊:漂亮的小茶壶、简洁的笔筒、瓶子、瓦片画等。用颜料在瓶子上作画,用鲜艳的色彩在瓦片上装饰,更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创意游戏。孩子们在尽情“玩耍”中领悟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4)剪纸坊:剪窗花、剪雪花、剪小动物等。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剪法:镂空法、二方连续法、重叠累加法等。利用这种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变得“心灵手巧”。
2.专门性教育活动与渗透性教育活动相结合。
立足校园实际,创建融入民间艺术元素的校园环境
1.民间艺术展厅。踏入校园,你就能发现这座校园就是一个巨大的民间艺术展厅,就会被带入到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中。教学楼每一个楼层的走廊里每个年级都有自己年级段的特有民间文化。一年级的长廊里是民间折纸艺术展示,橱窗里布置的都是和折纸艺术相关的,有图片欣赏,有折纸的方法演示,但更多的是一张张用普通的彩纸通过一双双灵巧的双手折成的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植物等形象。二年级的走廊里是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京剧脸谱,有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蓝脸的窦尔墩……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脸谱形象紧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简洁扼要的介绍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孩子打开了民间艺术的宝库。三年级的走廊里是苏州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家,还有许多相关的苏州方言介绍,对于许多外地孩子来说也充满了吸引力。四年级的走廊里是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如《九色鹿》《后羿射日》《哪吒闹海》《十二生肖》《宝莲灯》《磨杵成针》等,学生在空余时间随时可以进一步感知民间传说、神话、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增强对民间故事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感悟。五年级的走廊里则是民族乐器的介绍与图片欣赏,二胡、扬琴、竹笛、琵琶、三弦琴等让孩子对我们民族乐器及民乐有所了解。六年级的走廊里是民间美术介绍,彩泥塑、剪纸、编结彩绳、十字绣、创意布贴画……不但增添了美感,更因为学生都参与其中,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对民间艺术更有兴趣了。这些民间艺术元素时刻吸引着学生在自由活动、餐后散步等空余时间自主地欣赏、回忆相关的经验,并不时唤起学生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2.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我校的民间艺术专用活动室主要用于小盘龙艺术社(调色板美术组、小盘龙民乐队)、小盘龙民间文学社团、小盘龙科学院、小盘龙奥体中心、小盘龙民俗文化研究所等社团活动的开展。各活动室环境的墙壁上方展示的是传统手工的现存形态,下方展示的是具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作品,这充分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3.民间艺术宣传窗。民间艺术宣传窗的创立将成为我校开展民间艺术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社区沟通与合作的一座桥梁,也成为学校指导家长、社区科学开展学生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民间艺术宣传窗定期向家长或社区介绍、宣传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中秋的来历和庆祝习俗等)、民间艺术作品内涵及民间艺术信息、学校民间艺术活动情况、学生民间艺作品等有关内容。围绕学校特色,凸显具有民间文化氛围的班级环境走进班级,你也很容易捕捉到课程内容与民俗文化的相互渗透。班内环境不论从色彩还是主题内容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设计的,更多的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各班环境除了从整体上体现民间艺术氛围外,还特别重视各班民间艺术特色活动区域的创设。如一年级侧重纸工,二年级京剧脸谱,三年级是民间传说、神话等书籍,四年级是布贴画,五年级是十字绣,六年级可以是自制的民间体育中的道具,也可以是在传统民间体育器材上的改进或小发明。在兴趣课上提供学生进行民艺活动的操作材料,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更适宜、更广泛积极地参加各种民间艺术特色活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用画笔展现不同人物的脸谱,激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展厅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欣赏自己的舞台。学校创设的环境具有教育的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深入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
1.挖掘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建构课题研究框架。为了使课题研究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彰显学校特色,我们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考察、访问、开展活动等形式,从报刊、杂志、书籍、网络上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并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活动的可操作性进行合理的筛选。最终确定以民乐、民体、民间手工艺为切入口,“以艺立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以艺冶情”。2.加强校本研训,探索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方式。(1)开设民乐课。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民族器乐教学的特点,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我校以五年级为试点年级,选择五(1)、五(2)两个班级作为试点班级,将笛子、琵琶教学纳入他们的兴趣课程。二年级试点班级每周一节音乐课进行扬琴教学,为学校民乐队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充实学生每天的生活。将民间体育游戏校本教材列入体育课教学拓展内容,在体育课上加强学练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学练的需求。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兴趣活动课等到处都能看见孩子们跳绳、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走高跷、跳房子、投沙包的身影。我们的小盘龙舞龙队还特意外聘了蒋逸夫老师进行指导,定期在周四中午活动,有专门的服装,逼真的彩龙,有鼓手,有替补,在各类大型活动中演出都特别夺人眼球,让人为之振奋。这些活动充分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和意志力。(3)感受地方手工艺特色,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根据区域特色,除了充分挖掘在职老师在民间工艺方面的潜力,在兴趣课开设了捏粘土、剪纸和快乐调色盘等课程,还特意外聘了苏州著名的民间剪纸艺人章维伟、棕编艺人徐荣兴。每周二中午两节课的固定时间的学习,兴趣组的孩子们通过欣赏、制作等多种活动,充分感受到苏州地方手工艺活动独有的特色。简单的创作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校还构建民间艺术进课堂的课程体系,探索其教育模式。在艺术、体育、班队、兴趣小组、综合实践课程等有关课程中渗透民间艺术元素,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4)编撰民间艺术相关知识的校本教材。我校编撰了民乐教材《初学扬琴》,主要介绍扬琴的历史发展、构造及发音原理、音色特点、演奏方法及各种演奏技巧,并推荐欣赏有代表性的扬琴曲若干首。同时,从众多的民间体育游戏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活动的项目,编写了《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从游戏的起源来历、玩法技巧、游戏规则等来介绍民间体育游戏。(4)师资队伍建设。①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当前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建立合理的民间艺术课堂生活方式,追求有效、开放、合理的结合。“有效”保证了学生能够收获课堂效益;“开放”在于追求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长期发展;“合理”,要求教师能够发现、运用课堂教学的规律。②提高民间艺术教师基本功,要求教师通过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突破性的成绩。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评比,通过参加活动,提高业务素质,并力争能够取得好成绩,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质。③以科研课题为依托,建立一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通过定期的课题交流,形成科研氛围,推动广大民间艺术教师整体发展。④鼓励广大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加强理论学习,撰写出高质量的艺术论文,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绩。3.开展课外、校外民间艺术教育活动。首先,学校将整体规划好民间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其次,建设好学校的民间艺术队伍,将平时的培优工作做到位,打造优秀节目,作好参赛及表演准备,如校园民艺节、民间体育节、民间手工艺展示等活动。学校将继续打造特色,及时发掘亮点,不断深化内涵,加强与社区的交流,扩大社会影响,让民乐、民间工艺走进社区,既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又争取了更多的社区认同和支持。让孩子们走进街道社区、敬老院等,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开放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将不断完善对学生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对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的功能进行深入挖掘,形成比较完整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为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做好奠基工作。
作者:吴美华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盘溪中心小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即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里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艺术密不可分,可纳入艺术研究的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高校艺术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和流失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意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护,都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重塑民族的“文化自觉性”,让人民真正了解、热爱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根本之道。“年轻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关注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这项工作的社会成效,也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的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批批优秀的年轻的项目传承人不断涌现,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成果都令人惊叹。更多的年轻人是从尊重、关心、关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层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同样是可喜的现象。年轻人的关注、参与,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希望所在”。高校是年轻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创新力、创意性的一个群体。如果能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发挥他们的所学所长,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关心、关注,并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整理、保护和传承等一系列工作之中,势必大大推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都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高校办出特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正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比如地处浙西南丽水市的丽水学院,是当地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丽水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重的民族地域特色,有很多文化品牌已成为国宝。全市已有青田石雕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松阳高腔、畲族医药、景宁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青田刘伯温传说、青田鱼灯舞、庆元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遂昌昆曲十番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8月,丽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综合性的地(市)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市在2003—2006年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并整理了民间艺术项目558件,其中造型艺术190件,表演艺术317件,民俗类项目51件;在2007—2008年的“非遗”普查中,又发现“非遗”线索达212068条,调查项目达18个门类16956个。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是这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高校根植于地方,是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应当发挥自身文化传承的职能,主动服务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让本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拓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延伸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教育功能,实现其当代价值。当前国内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学科正在逐渐发展完善,以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作为该学科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可行路径。
(一)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
“文化自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他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目前,国内高校在对公共艺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认识上还有待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正统化、专业化教育,而忽视了本土民间艺术教育。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缺乏价值认知,大部分高校还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纳入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可将本区域内的非遗代表作名录循序渐进地逐一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每一项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生存方式、文化关联等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非遗项目进行认知、理解、研究、传承,并逐步形成保护自觉。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觉”,使得传统文化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同时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艺术教育建设发展相互和谐统一。
(二)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
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构建有区域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依托非遗资源的所在地域优势,通过对所在地域非遗资源的发掘和整理,提炼出其中具有教育功用的理论和技法,制定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教学计划,分步骤地调整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建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使公共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内容更加生活化、地域化、本土化,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有效传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走出狭隘的纯粹艺术本位误区,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进行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开展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艺术素养教育。将本区域内涉及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与杂技、古代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非遗项目纳入教学课程结构。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地区非遗资源极其丰富,民间文学就有浩如烟云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如:丽水的陈十四夫人传说、青田的刘基传说、龙泉的高机和吴三春传说、龙泉窑传说、庆元的香菇传说、松阳的叶法善传说等;民间工艺有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丽水根艺、云和木制玩具、遂昌黑陶、遂昌竹炭、景宁畲族彩带、景宁畲族银饰、景宁畲族服饰等;民间表演艺术有松阳高腔、庆元和景宁菇民戏的处州乱弹、缙云处剧、莲都夫人戏和茶灯戏、遂昌昆曲十番、石练台阁和茶灯戏、缙云钢叉舞和叠罗汉、青田鼓词和鱼灯舞及百鸟灯舞、云和包山花鼓戏、龙泉木偶、景宁畲族歌舞、处州板龙以及全市各地的龙狮表演等;民间美术有缙云的河阳剪纸、遂昌剪纸、丽水华夏折纸、松阳驱邪巫画等;古建筑艺术有处州廊桥、缙云河阳古民居、松阳石仓古民居、丽水通济堰等。围绕这些非遗项目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可以极大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比较注重技能培养,轻视理论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要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申报地方非遗文化研究课题,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含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打造一支教学和科研双优型的教师队伍。
(四)整合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以往在思路及方法上都比较单一。如采用记录、建档等措施,将影像资料、书面资料作为历史的记忆保存下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完全可以采用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留,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没有开展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高校,也可通过实现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的方式,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素材转化为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用以丰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再者,数据库建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也能更好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使之成为开拓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视野的重要方式。
(五)走向田野,走进非遗,进入实践
将非遗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教师与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与内涵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直接对话交流,使学校艺术教育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利用教学实践周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采风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利用节假日走进田野,走向民间学习,了解民间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掌握民间艺术原生形态,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田野工作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展示),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检验和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并且,可以此为契机挖掘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
(六)搭建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校园表演活动,通过在学校的宣传和表演,激发广大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利用活动、论坛、讲座、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加深大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把艺术教育与当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高校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合共建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建立高等学校、文化部门、民间艺人三方多向交流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共赢,共同开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三、结语
我国的民间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它的艺术和思想魅力探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并且逐渐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誉。2012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大闹天宫》(注:2011年转制为3D版本)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金奖(中国)”作品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然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的深刻影响。反观近几十年,欧美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资金优势,积极地向其他国家宣传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和美术正在被进一步的同化、破坏甚至是消亡了。
作为职业中学的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如何传播优秀的中国民间美术,任重道远,下面笔者就绘画、折纸、剪纸教学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绘画教学融入民间美术的教学设计和策略
中职美术教学一般以美术欣赏、绘画为主,为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主要以传授民间术衍生出来的各类文化知识为主,然后根据校园生活的变化适时地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现有教材上的传统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整理成一个教学系列,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通过图片、视频鉴赏的形式,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下面笔者谈谈以民间美术中最具特点的龙为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首先,介绍关于龙的的文化知识。在开始绘画教学之前利用一定的课时时间来详细介绍龙的起源、衍生的文化。让学生了解到,龙是中国神话中的动物,如今龙的形象是经过千百年发展而来的,现实中是不存在龙这样的生物,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可通过趣味性的问答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告知学生龙的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和丰富的过程中,成为皇帝权利的象征,这个过程丰富而又有趣,比如龙最初的造型并非五爪(脚趾),元代以前的龙多为三爪,到了明代逐渐流行四爪,清代演化成了五爪。每每和学生介绍这些,他们都会很认真地听,然后根据自身的理解(多为看历史剧、动画片中的所见所闻),主动提问或者和老师互动。当学生深深被教学内容所吸引后,进一步拓展介绍龙文化的发展演变: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并通过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但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各个地区中龙的形象与中国龙的形象也有差异,而且在欧美国家的文化中,龙是以邪恶的形象出现的,可结合影视剧《霍比特人》《权利的游戏》等向学生介绍和说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凝聚力。
其次,学习几种关于龙的有代表性的绘画风格。在介绍完龙的有关文化知识后,就可以教学生如何绘画了。由于我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民间艺术造型风格多样、变化万千,强调精神表现力,其造型风格来源于中国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并依赖于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造型意识与造型技巧1。因此,各个历史时期的龙形象,其造型也是有差异的,这为教学提供了很丰富的素材。教学过程要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造型的技巧和规则。中职生的绘画能力参差有别,多数学生美术绘画基础较差,可以选择几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龙形象,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观察龙的各种类型造型特点,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和创作欲望。在教授?L画技法时,重点让学生掌握简易的绘画技法。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应发挥更多的启发作用, 鼓励学生自由地想象与创造,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充分展现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再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在完成绘画教学后,趁热打铁,教授了凤的内容,对龙的内容作为一个补充。由于在生活中龙凤经常搭配在一起,有些学生会认为凤凰单指女性,为此,引导学生查阅《新华字典》,让他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凤指男性、凰指女性。由龙凤还能衍生出中国古代神话中四圣兽的知识,同时我还发现有些学生对民间文化有误区:比如认为左青龙右白虎就是封建迷信。实际上四圣兽如同龙凤一样,是我们中国民间美术以及民间文化中的一部分,常用于天文和地理,分别代表四个方位,所以在课上也对这些误区进行了纠正,让学生对我们的民间美术以及民间文化有个正确的认识。
二、美术手工课中进行民间美术折纸、剪纸教学
除了绘画,折纸、剪纸、陶瓷、雕刻、刺绣、皮影、年画等等都是优秀的中国民间美术,它们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中职美术课程中,也可适度传授折纸、剪纸等简单易学的民间美术内容。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笔者所在的学校适时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并开设了手工课,为此,笔者在折纸、剪纸这两方向教学上进行了初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折纸教学策略
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折纸大约起源于1世纪或者2世纪的中国,6世纪传入日本……当时折纸上一些简单的折痕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动物、一朵花或者是一只鹤的灵魂的形象,而不是创作一个直接描绘实物的写实作品。”2折纸发展到如今,也慢慢发展为一项有益青少年身心、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 为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时除了展示实物外,还可播放一些折纸动画片,如《聪明的鸭子》、《三只狼》和《小鸭呷呷》等。这些动画形象适合学生模仿,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欣赏的同时,也让学生分析折纸的技巧,所用的材料,故事的构思等。
折纸活动前,教师先做好作品给学生展示,介绍完折纸的技巧和要点后再进行示范,让学生模仿的同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并给予能力差的学生正面引导,及手把手帮助,树立其自信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折纸活动,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自主创作潜能。
当简单的折纸已经满足不了学生时,教师可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继续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小故事,以折纸为主,配上对话的小卡片,让学生拍摄一个简单但时间不长的逐格动画;或者配上一段富含哲理的小卡片,创作一副图片。这些既提升了学生的见识,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教师也能在学生的创作中找到新的创作和教学灵感。
2.剪纸教学策略
“剪纸又叫刻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的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的享受。”3它是利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上剪纸课需要转变学生常见的两个对剪纸的刻板印象:一是,剪纸利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而成的,而并非对折纸张,然后利用剪刀剪成的;二是纸张并非单纯的红色,也可以是绚丽多彩的。通常笔者会通过播放经典的剪纸动画片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如:吸收了皮影戏和民间剪纸艺术的《猪八戒吃西瓜》;发挥了搂刻传统艺术特色并将剪纸表现得更加绚丽多彩的《金色的海螺》;给纸片增添了毛茸茸质感的《猴子捞月》。通过鉴赏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民间剪纸的伟大之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剪纸在难度上比折纸要大,所花时间也要更多,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从老师以讲解为主,学生跟着老师,老师通过讲解把剪纸的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悟”则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引导出学生的“悟”,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学生剪纸的制作过程中,我会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发掘学生剪纸过程中的闪光点,作品完成后要给予必要的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剪纸充满好奇和喜爱,调动他们学习剪纸的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出新的图案,并提供展示的空间,好的作品可用来装饰教室的玻璃或者周围的墙壁,既美化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激发了学生激发对剪纸的兴趣。
三、课外美术实践活动中融入民间美术
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勤学多练,虽然美术课的课时有限,但也可以在课外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术对民间美术的理解。
将课外美术实践活动融入民间美术创作的活动, 笔者通常的做法是:一是把绘画、折纸和剪纸融入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中,将适量的纸张提供给班级学习委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在课余时间制作各种图形,激发?W生的灵感和创造力。二是在班级内开展比赛,增加学生的兴趣和老师教学的动力;三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即将到来前,以节日为主题,可以任何的表现形式来绘画、制作图案,装扮教室,既让学生了解了节日的来历,也烘托出了节日气氛。
课外美术实践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让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进步,才能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热情。
内容摘要: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其中许多是文字无法描述的,没有文字记载的,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也具有指导性。如淮阳“泥泥狗”的由来是与伏羲女娲的故事分不开的,泥玩中大胆的创作形式和不拘小节的整体意识,对不同动物、人物合成造型恰到好处地组合等,都是当代设计中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泥泥狗造型特点民间美术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泥泥狗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而又统称其为“狗”。其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远古传说,《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类所征服,为人守护、报警、护卫畜群的助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和帮助人类的,是人类和畜群的保护神,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习俗的延续,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也加入到了“狗”图腾的行列。这些来自远古的民间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造型巧妙,神韵充沛,拙中寓巧,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有的状若顽猴,活泼可爱;有的类如狐狸,灵敏机警;有的形如猛兽,狰狞可怖;还有的形态怪异,亦神亦猴亦人,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尊严,体现了原始的艺术美、抽象美和夸张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也显示了4000多年前的艺术匠师们的绝妙技艺。
泥泥狗取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有,鸟兽鱼虫、奇禽怪兽达500多种,其造型虚幻、神秘,使人犹如踏进《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电闪、猛兽出没、共存的旷古时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点分析
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用笔很有力度。
外简内繁——淮阳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练。外形上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最大的结构。它的形体则是由两三个较大团块组成的,整体感很强,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纹饰图样,也十分和谐地融入其中。
变形夸张、以需为重——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地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神。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转第143页)(接第139页)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我们有时会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究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20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的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调查[M].山东美术出版社.
关键词:泥泥狗造型特点民间美术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泥泥狗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而又统称其为“狗”。其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远古传说,《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类所征服,为人守护、报警、护卫畜群的助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和帮助人类的,是人类和畜群的保护神,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习俗的延续,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也加入到了“狗”图腾的行列。这些来自远古的民间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造型巧妙,神韵充沛,拙中寓巧,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有的状若顽猴,活泼可爱;有的类如狐狸,灵敏机警;有的形如猛兽,狰狞可怖;还有的形态怪异,亦神亦猴亦人,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尊严,体现了原始的艺术美、抽象美和夸张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也显示了4000多年前的艺术匠师们的绝妙技艺。
泥泥狗取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有,鸟兽鱼虫、奇禽怪兽达500多种,其造型虚幻、神秘,使人犹如踏进《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电闪、猛兽出没、共存的旷古时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点分析
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用笔很有力度。
外简内繁——淮阳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练。外形上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最大的结构。它的形体则是由两三个较大团块组成的,整体感很强,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纹饰图样,也十分和谐地融入其中。
变形夸张、以需为重——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地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神。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转第143页)(接第139页)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
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我们有时会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究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20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的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调查[M].山东美术出版社.
场所感是形式、情感、意味的联系,使空间环境带有一定氛围,是为当地人民服务的。场所感给人一种亲切感、熟悉感以及归属感。最简单的感受形式就是“地方特色”,也就是一个场所感,区别才能唤起地方记忆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大幅度发展,尤其城镇化的发展最为显著,城镇化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公共景观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还有一些高科技、新材料等等给我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所以在城市景观设计之中,只有充分地注重地域性关怀才能避免“千城一面”、“大树进城”等尴尬境遇。才能使作品展现出不同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才能使公共景观艺术作品散发公共艺术的独特魅力。
立交桥是我们现代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城市现代性的象征。但是这些钢筋水泥构筑的庞然大物与温馨和谐的城市景象毫不相搭,它色彩单调沉闷,看上去僵硬刻板,并且每个城市的立交桥都一个样,几乎无差,立交桥“千城一面”问题令人苦恼。然而,在我们成都市的城市中,立交桥却令人赏心悦目。近些前来,成都市在立交桥的美化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把成都市的立交桥通过一个个艺术主题展现在市民面前,从而去塑造桥梁景观,展现成都市的区域民俗文化。这些艺术主题都源于一些历史典故或者立交桥所在路口的一些历史渊源,使立交桥艺术与城市联系起来,融为一体,也使得这些冰冷的钢筋水泥构筑物有了生命力。如今,立交桥在成都已成为一个特殊的公共景观艺术,形成了成都市自己独特的桥梁景观文化。
现在成都市已经建成且对外开放的立交桥文化艺术景观有很多,比如成温立交桥、人南立交桥、磨子桥立交桥、玉双跨线桥、羊西立交桥、沙湾立交桥、营门口立交桥等等。同时二环路立交桥景观工程也即将实施的川藏立交、双楠立交、交大立交、红牌楼立交等成都二环路立交桥文化景观工程方案设计已全面展开,这些立交桥将通过浮雕、壁刻、墙体绘画、植物绿化和光彩工程等多种手段,突出所在区域的特色。
首先城西三环路成温立交桥的川剧脸谱装饰就很有特色。川剧是我国戏曲非常重要的一大戏种,也是四川人民引以为傲的民间艺术,川剧代表着四川的戏曲文化,而这戏曲文化中又处处展现着当地的民俗、地域文化。它是四川的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及其脸谱带给四川人民的文化归属感非常深厚。昔日那些冷冰冰,粗犷、沉闷的水泥桥墩,被设计成五颜六色的川剧大脸谱。这些云集的脸谱荟萃与周边的花草,绿树和谐统一,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直抵成都市民的心中,是成都市民对自身文化归属感的认同。
这些民俗文化的记忆与传播给了成都市民很大的归属感和亲切感。那些民俗记忆的景观总能深入人心的去感动和安抚它的市民,使他们经受成都几千年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熏陶。不忘过去,尊重过去的城市才能发展的更好,那样它才不是空洞的,才能让历史文脉不断地延续下去。
磨子桥立交桥是在桥侧利用浮雕壁画的形式装饰桥身,浮雕壁画的内容描述了磨子桥名称的来历。玉双跨线桥――桥下文化景观以反映成都信息文化的变迁为题材。沙湾立交桥景观则以“富饶天府、蜀锦盛世”为题材。整个桥体装饰以暗红色为主,桥身上8个口衔门环的狮头浮雕非常大气,桥栏外侧美丽的蜀锦图案充满浓郁的老成都味道。四个引桥墙面的浮雕则表现了天府金牛坝。
营门口立交桥是将立交桥打造成一座巨大的“古今之门”。将整个立交桥通过“门”元素的设计,突出穿越时空的“古今之门”的韵味。
成都市立交桥公共艺术景观的成功就在于它满足了市民们场所感的精神需求。它使成都的文脉得以延续,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记忆,它令它的市民感到亲切,找到了归属感。经过对以上成都多个立交桥公共艺术景观的分析研究,说明了在城市公共景观的设计和实施活动中,一定要尊重这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性,展现其当地的民俗、地域文化,延续其文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公共景观艺术。
关于地域性的关怀以及场所感的创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体现,一个是物质层面的――地方地理环境的关怀,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地方民俗及文化关怀。
关键词:“四合一”教学模式 佛山剪纸 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实现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学校教学改革的立论点是人的发展。《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一课是根据本地区民间工艺、本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编写的校本课程。本课根据广州市七中冯旭初老师研究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合一教学模式”的普适性研究课堂教学特点和设计理念实施的研究课例。本文意在通过对课例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提出在课堂实施中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意见。
一、在“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上传承广东民间工艺
据《中国民间美术》记载:民间剪纸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除了中国和墨西哥以外,在其他地域几乎都已消失殆尽。在墨西哥流传的主要是清明节的纸扎,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剪纸。据本书作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勒之林记录,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法国考察时,除了艺术大师马蒂斯及职业艺术家的剪纸作品以外,原来群众性最广泛的民间剪纸已经消失。他看到的法国各地40多个民俗博物馆里,只有奥尔良市附近一个叫提未埃的小镇博物馆里有两幅民间剪纸,因为怕陈列中风化损坏,还放在保险柜里。据他在世界范围内考察,职业艺术家的个人剪纸很多国家都有,但群众性的民间剪纸就没有了;不仅欧美诸国没有了,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仍然保有群众性的民间剪纸艺术,这是人类最重要的有待抢救保护传承发展的文化遗产之一。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西方社会,特别是港澳台地区的现代文化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新生一代对广东的传统民间文化缺乏认识,学生只有对文化遗产产生认知和情感,才能使各种“俗”不失去“民”的基础,使传统文化继续活在人们的生活中,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长远利益的保护。与生活背景融为一体是艺术学习的特征,脱离背景学习艺术,学到的是知识和技能,结合背景学习艺术,才能获得对艺术的体验,而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是令学生重新了解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从而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运用“四合一教学模式”上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的意义,更好的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原因在于“四合一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的素质教学要求,它的教学模式理念是:课堂40分钟解决问题,不搞加班加点,学生学得高兴,素质全面发展。它经过广州市25所学校、香港4所学校11个学科400多名教师10年的实践,证明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形成“大容量、强节奏、高效益、活全体”的课堂教学特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效果显著。因此,在“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上实施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教学很有意义。
二、佛山剪纸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在本地中小学“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和传承
比起其他地方的剪纸,佛山剪纸最大的不同,就在工具上。它用刀刻制作画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刻刀的制作更精良,所以表现的场景可以更纷繁复杂、线条可以更秀逸流畅。再配上各种颜色,衬上佛山特有的铜箔银箔,可谓玲珑毕现。纯色剪纸构图严谨,线条纤巧、流畅、装饰性强。衬色、写色剪纸富丽多彩、色彩强烈、金碧辉煌,具有华南地方特色,别具一格。佛山剪纸纯色和衬色剪纸都可使用当地生产的染色纸制作,既具特色又价格低廉,原来的蜡垫板也可以用胶板取代,因为操作方便,学生喜爱,又具特色。因此很适合在本地中小学“四合一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和传承。
三、美术课堂教学与“四合一”教学模式结合的有效性实施方式
1.按“四合一”教学模式全脑图分组是上好课的前提
学生分组之前要进行“全脑图”的绘制。老师通过学生绘制的“全脑图”,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学生通过绘制“全脑图”,也能用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老师按照学生的性别、爱好、性格和成绩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选出小组长,做好课堂记录和组员分工。在每个小组里,美术成绩高低不同的学生将被搭配在一起,以利互相帮助,而性格相似又利于他们互相交流。从而营造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效果。这样的小组成为和老师同等重要的教学角色。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而且,在合作中增强了学生们“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进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参与学习。从而使教师能根据以上判断充分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改变了以往的所谓合作,实现小组的真正合作,实验证明这种组合是有效的。
2.按“四合一”教学模式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流程更能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可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等环节设计和实施“四合一”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选择
以“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为例实践证明:农村孩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学习民间艺术胜过对美术教科书的学习。因此我选用了《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这个民间艺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以佛山剪纸的“美”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身边的剪纸,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了解“剪纸”这种造型艺术形式以及剪纸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让学生欣赏广东佛山优秀剪纸作品的过程中,逐步体验、感受佛山剪纸的美感,初步了解佛山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通过讨论、交流、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由最初对剪纸表象的描述发展到能够基本欣赏、认识剪纸的方法,即材质、形式与内容,能够运用语言阐述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感想,深化审美体验、感知能力。从而继承和发展这些文化遗产。这种教学内容选择对学生、对社会今后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教学流程设计
为了使教学过程的六个环节:目标――参与――获得――操作――迁移――反馈得以呈现,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分为:新课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测试课前预习(学生参与学习)――新课讲解(学生获得新知识)-――制作方法探索(学生具体操作)――作品制作(创作迁移)――评价(反馈)――小结――课后延伸等教学环节,上课前老师先进行PPT设计制作。为上好本课作好准备,努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3.按“四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是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老师可从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反馈方式等环节设计和实施“四合一”教学模式。
(1)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导入部分,播放有代表性的佛山剪纸让学生欣赏感受佛山剪纸的美,通过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对佛山剪纸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设计很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上好本课的教学内容很有帮助。
测试课前预习部分,既可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亮牌,又可让老师即时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关注全体、了解差异、尊重差异、差异发展。学生学习效率高,学生通过这种亮牌形式,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好的理解了佛山剪纸来历及特色,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新课讲解部分,老师先让学生观看佛山剪纸的工具和材料,得出比起其他地方的剪纸,佛山剪纸最大的不同,就在工具上。它用刀刻制作画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刻刀的制作更精良,所以表现的场景可以更纷繁复杂、线条可以更秀逸流畅。再配上各种颜色,衬上佛山特有的铜箔银箔,可谓玲珑毕现。老师演示佛山剪纸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有了跃跃欲试的念头,为以下的佛山剪纸创作埋下了伏笔。接下来通过欣赏评述,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佛山剪纸独特风格,老师随意点几个小组的某个同学回答:佛山剪纸的分类分为纯色、衬色、写色,那一幅是纯色、那一幅是衬色、那一幅是写色。衬色剪纸:从画面上看如何区分“铜衬”剪纸和“纸衬”剪纸两种。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很快的回答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举手谈对佛山剪纸装饰、风格的感受,同学们的回答也很精彩。从这个设计来看,欣赏评述部分的内容成阶梯难度设计,初中生对老师提供图片、答案进行选择这种学习方式很见效果,老师随意点几个小组的某个同学回答和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四人小组讨论题:纸衬剪纸和铜衬剪纸用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进行了1分钟的讨论,得出:纸衬剪纸是用色纸刻成各种图案后,再衬贴上所需要衬托的各种色块而成的剪纸。深色衬浅色、浅色衬深色、冷色衬暖色、暖色衬冷色,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关系。铜衬剪纸是利用佛山特产“铜箔”刻成各种图案,再贴上各色纸块。铜衬料的衬色以橙红、粉红、槐黄、芥黄、紫、深绿和浅蓝为主,画面鲜艳调和。这个环节的设计,四人小组讨论题,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完成纸衬剪纸创作埋下伏笔。
佛山衬色剪纸制作探索题:学生分四人小组通过佛山剪纸实物进行探索,利用佛山衬色剪纸实物和老师讲解示范,让学生观察、分析、体会佛山衬色剪纸的制作步骤。学生分四人小组实物探索和老师讲解示范佛山衬色剪纸制作这种操作,证明是一种很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学习方法,效果很明显。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地很到位。
(2)学生制作活动(让学生感受美、创作美,体会佛山衬色剪纸创作的乐趣)
板演活动一:两个同学合作,完成一至二只蝴蝶的衬色练习。
板演活动二:集体创作《喜蝶迎春》图。
要求:用制作好的蝴蝶衬色作品创作《喜蝶迎春》图(注意版面布局要有开合、聚散变化,画面均衡),这两个板演活动的设计,成阶梯难度递增,从单个到集体创作,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制作水平。又通过评价表和评价要求,以亮牌的形式表达学生对作品的即时评价意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互助合作性强,课堂气氛融洽,作业质量高,老师通过学生的亮牌即时反馈,教学效果明显。
(3)教学反馈方式
通过特制的彩色信息卡,在课堂上进行即时反馈,教师当堂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能及时调整教学,实现初中课堂45分钟解决问题。
学生用亮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评价意见。学生遇到不懂或不会的时候可以举白牌;利用亮牌进行教学反馈,减少了用“老师问、全班答”这样的形式;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它还是老师和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预习检测题第三题中,学生对佛山剪纸既有纤巧秀逸、又有浑厚苍劲的表现手法,不甚理解,老师根据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立刻及时调整教学,给学生观看图片,让学生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四、“四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成效与反思
本课经过试验班和非试验班的教学,通过调查,得出如下数据:
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查表
通过本调查表得出:运用“四合一”教学模式进行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教学有明显成效。
1.以“四合一”教学模式用心备课,设计好教学手段出成效
课前先收集了有代表性的佛山剪纸实物,让学生在欣赏和制作方法探索教学环节中使用,然后,再在网上收集有关佛山剪纸的相关资料和图片,经过筛选,选出最适合的内容制作PPT课件。一上课就设计预习检测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举牌使用信息卡反馈的学习情况,教师进行“即时反馈”,让学习对本课的学习知识点有一个清晰和快速的了解。讲究效率,实行有效教学,强节奏、高效益上课时借助计时器控制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讨论几分钟,动手做几分钟,时间一到就响铃,使课堂发挥最大的实效,小组长有一张详尽的规范条例及时评价与记录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成效,很大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课堂上讨论和评价气氛很热闹。老师利用实物投影演示制作步骤和工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的工艺制作流程。学生利用佛山剪纸实物探索欣赏和制作方法。
2.重视了学生的参与,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为主体
本节课一上课就安排了预习检测题,让学生课前先预习本课学习内容,带着问题来上课,课中又安排了佛山剪纸分类;讨论题:纸衬剪纸和铜衬剪纸用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佛山衬色剪纸制作探索题;两大板演作业四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学”为主体。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滚雪球式大面积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既有小组中的一员回答问题,又有12个小组代表出示本组所做的衬色剪纸作品,又有四人集体讨论和制作作品,如果说每个小组的一名代表是一个点,而12个代表可以看成是线,这12个代表的背后是其他组员的积极参与,就是线动成面了,这样就大面积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广度。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率。
本节课通过美术课堂教学与“四合一”教学模式结合的有效性实施方式,学生参与度高,学得高兴,学得很有收获,在他们的小组学习日记本上得到体现。学生们对广东民间工艺――佛山剪纸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从而产生了要保护和继承好这些文化遗产的良好愿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本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合作、讲求效率、学生寓学于乐,全方位提升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勒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
1 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 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5参考资料
五十年来,有人把此作为遏工腔的起源向外介绍,并据此认为遏工腔起源早于秦腔,进而否认“北路秦腔”之说。因此我一直注意在史籍特别是戏剧史方面搜求有关“阿宫”之说的资料,并没有片言只字可以佐证。我发现“阿宫腔源于秦阿房宫”之说与陕西秦声戏剧的形成与发展不符,更与中国戏曲源自民间而非宫廷的戏剧发展史相悖。此说不仅不能真实准确地说明遏工腔剧种特色,更对人们研究、保护、发展遏工腔艺术产生误导。仔细考究,从“遏工” 到“阿宫”,实在是遏工腔发展过程中的字音之误,时尚之误,源流之误,史实之误。
字音之误。遏工腔在1949年前的史籍中均无明确记载。最早见于文字是王绍猷先生在《秦腔记闻》里的记述:“灯影戏,有窝工调、道情调、弦板腔、拍板调、碗碗腔。” “窝工调”是目前有关遏工腔见于文字的最早称谓。“窝”是关中方言,发音与普通话相同,即wo。其字意解释有二:一是弯或曲折意,如把铁丝窝个圆圈。前面路不通,我窝回来走。二是指郁积不得发。如窝气、窝火等。称“窝工调”,显然是指其唱腔的遏止技巧,即窝气收煞后用唇齿音、喉音、鼻音以高八度喷吐而发,因此称“窝工调”。1958年搬上舞台时,觉其“窝”字不雅,用谐音改为“遏”字。“遏”字在关中方言中仍读wo,和“窝”同音,也有遏止之意,和“窝工”的本意相同,遂改名遏工腔。我手头有一份1959年遏工腔的演出说明书,封面是“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节目遏工腔传统历史剧锦香亭”,封里为“灯影遏工腔介绍”。其中明确写道:“遏工腔系地方影戏(碗碗腔、弦板腔、道情)之一种,该剧腔调从发音放音方面,多系齐齿呼 ‘依’和开口呼‘呀’组合而成的。以依、呀放音从喉部发出,在口腔内受到遏止而发出的共鸣音为主,故名遏工腔。”这是对遏工腔发声技巧和为何称遏工腔的最早解释。说明书还写道:“遏工灯影为影戏之最早者,由此推断遏工腔始自北宋似无可疑。”此时尚无秦宫女带入民间之说。
遏工腔在1959年参加庆祝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锦香亭》后,又于1960年3月在西安参加陕西省新剧种会演,演出了《王魁负义》。这次距离《锦香亭》演出仅五个月,遏工腔即正式改名“阿宫腔”。我在七十年代后期和可能参与改名的王玉珊先生同在创作组工作,曾多次探讨遏工腔起源问题。王玉珊先生是《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剧的移植者,他可能是当时改名的知情人之一。先生平时谨言慎行,又因“”中受不公正处分而心有余悸。他未讲过改名的具体经过,只是明确说当时只是嫌“窝工”土,才改名“阿宫”的。他反复强调遏工腔因其发音技巧得名,是合情合理的。我注意到当时他为遏工腔撰写的剧种介绍中,一直坚持这种看法。即使在已经改名为阿宫腔剧团后,他在1960年10月赴西安演出的说明书中,仍一字未提“源自阿房宫”,只是详细介绍“三唱不及一遏”的音乐特点,“因此称遏工腔”。只是到1961年9月赴京演出时,说明书中才写道:“其名称由来,说法有二:一说由秦时阿房宫歌女所唱曲调传出发展演变而成;一说由于与秦腔相较,唱腔多用 ‘翻高遏低’的演唱方法,故 ‘阿宫’亦称‘遏工’。二说中我们认为后一种比较可靠。”很明显,这“宫女”说第一次正式和遏工腔联系在一起就无证可据,底气不足,并以不可靠被否认。更无内侍遗音、火烧咸阳的联想。
这是当时改名的大体经过。改名的最初想法是求雅而变移字音的,先由“窝”改为“遏”,在陕西方言是同音,再改为“阿”,虽与“窝”“遏”在陕西方言中是同音,但普通话阿有a和e两个读音,字意已不同“窝”、“遏”。阿读a时是用在排行、小名、姓或亲属名称的前面,有亲昵之意,如阿宝、阿婆等。读e时有迎合、偏袒之意,如阿谀等。已无有遏工腔发音吐字遏止的原意,此后由“阿宫”二字推出遏工腔起源的传说,且煞有介事,愈说愈真。我曾多次随团去西安、兰州、山东等地,每听到主持人以标准的普通话报幕时把“阿宫腔”读成“啊宫腔”时,不禁摇头苦笑。而大多媒体对源自秦阿房宫的说法热衷宣传,很少提及翻高遏低的剧种特色,更使人无奈叹息。
时尚之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各地小剧种搬上舞台时,正是时期,单纯的政治热情也使改名之风甚盛,所谓要彻底荡涤旧思想、旧文化的污泥浊水。处于激情燃烧的人们,改地名、改路名、改人名已成为当时一种自觉的社会时尚。追风随时,初搬上舞台的地方剧种也有改名的,但比改人名要冷静得多,大都不失其音乐特色、表演形式、流布地域的规范,更不会产生歧意。如板板腔改名弦板腔,线胡腔改名线腔。而这时“窝工腔”改名“遏工腔”,虽读音有方言和普通话之别,其意未变。但又改为“阿宫腔”,却大为不妥。它违背中国戏曲的命名习惯。全国现存的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其命名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发源地、流布地命名。如昆剧(江苏昆山),京剧(康熙、乾隆之际盛极北京),豫剧(河南),赣剧(江西),湘剧(湖南长沙、湘潭)等。二是以音乐特色命名,如碗碗腔(以铜小碗击节)、弦板腔(以弦子和板子为主奏)、柳琴戏(柳叶琴主奏)、嗨子戏(演唱先起嗨子)等。三是以地名、音乐、表演形式等组合,如河北梆子、商洛花鼓、关中道情等。而以一个古建筑物命名,只有“阿宫腔”一个剧种。改“窝工”为“遏工”是求雅致,再改“阿宫”,纯属附合时尚。当时用“阿宫”不仅不会有政治风险,正好迎合为秦始皇翻案的政治时尚,是当时所倡导的“突出政治”的实际行动。就这样一字之移,遂附和一个宫女之歌的传说,再有内侍、宫女遗音的穿凿,更有项羽火烧咸阳、宫女逃至民间的联想,真是欲大其名,何患无词。
源流之误。就这样因字音变移,时尚追随之误,把遏工腔和阿房宫连在了一起,且成了遏工腔的起源。这个源头当然不小,两千年后有人说起仍声直气扬,并据此说遏工腔早于秦腔和秦地的其他地方剧种。这种妄自尊大的臆想之言,当然不会被戏剧界认可。秦腔是陕西各路戏剧梆子戏的总称,自明代中叶“秦腔”称谓的出现,标志着秦腔艺术的最后形成。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由于风土习俗、艺人表演风格、各姊妹艺术间的交流影响,形成了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在声腔、音乐基调和风格都一致,只是在具体的行腔、板路、唱念、乐器配备和定弦、伴奏上有些变异,其变异各成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相对的独定性”(焦文彬《秦腔概说》),遏工腔正是这样形成的,在唱腔六大板路上和秦腔完全相同。在乐器配备上突出的二弦,是秦腔原来就有的乐器,文武场面也是大体相同。以至在搬上舞台之初,由于和秦腔相近,易发生串音串调现象。有甚之者,即提出有秦腔不必要遏工腔的过激之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探索,扬长避短,不仅使串音串调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也使遏工腔的艺术个性更加突出。但我们不能就此本末倒置,不认秦腔这个本源,也否认它在发声、吐字、行腔、运气等方面和碗碗腔、迷胡、道情、弦板等剧种相似相融、相近相亲的“姊妹”血缘,失落在秦地戏曲中的恰当地位。焦文彬先生对秦腔的“血脉传承”按地域作了划分:“秦地五路秦腔(东路同州梆子,西路西府秦腔,南路汉调桄桄,北路遏工腔、中路西安乱弹)。”(焦文彬《长安戏曲》)《陕西省戏剧志》主编鱼讯先生在《陕西戏剧志・总序》中论及陕西戏剧的诞生和发展时更是反复论述:“随着秦腔逐渐走向成熟和发展,在以秦腔为龙头的带动下,陕西还有一批如遏工腔、碗碗腔、弦板腔等小型剧种,也在逐渐孕育和形成。”他还说明其形成过程,一是“秦腔声腔不同流派和当地人的方言土语、生活习俗、欣赏趣味相结合,从而逐步发展为各自独立的剧种,如东路的同州梆子、西安乱弹、西府秦腔、陕南的汉调二黄、汉调桄桄、礼泉、富平的阿宫戏”;二是当地人民把几个剧种组织在一个班社里,让几个不同剧种在一个舞台演出,人称“风搅雪”。“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互相吸收、互相影响,不仅丰富提高了地方剧种创作、演出的水平,而且极大地发展了各个剧种的风格和流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鱼讯《陕西戏剧志总序》),皮影时代的遏工腔即是这样形成的。
“源自阿房宫”的错误不只颠倒了遏工腔与秦腔的源流宗系,更不符合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真实。中国戏剧发展的脉络是自下而上,即源自民间、兴于民间、传于民间。宫廷戏剧只是统治者对民间艺术的娱乐需要和提高。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二十四史,其“艺文志”无一涉及戏曲作家作品,即可见统治者对戏曲的真实看法。戏剧史专家周贻白先生早年就对此作了明确论断:“中国戏剧之成为载歌载舞的高度综合,是出自中国人民的智慧,从民间的故事表演这条主线发展而来,决不是发源于宫廷的歌舞而加上故事情节。”(周贻白《中国戏史讲座》)我们不必强攀“阿房宫”这个并没有多少光彩的“皇亲”,乱宗忘祖,贻笑大方。
史实之误。有关遏工腔史说考证,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研究文章,但我们从几位戏剧前辈在自己的文章中涉及到遏工腔的论述,即可见其端倪。
王绍猷先生是富平人,生前曾任西安易俗社剧务主任、省戏曲研究院编导、陕西省文史馆馆员。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戏剧作品,对秦腔作了深入研究,功绩不凡。他对家乡戏剧自小熟悉,非常喜爱,在倾其毕生心血所写的《秦腔记闻》里,介绍秦中戏剧种类时即将“窝工皮影”列为其首。他是第一个把“窝工灯影”记于文字的人:“窝工灯影为影戏之最早者,盛行于泾、原、富、高、耀一带。此戏中音乐,实渊源于隋唐。所操之西域胡琴,虽谓俗乐,实由燕乐嬗变而来,闲雅动人”(王绍猷《秦腔记闻》)。这是至今所见的最早的对遏工腔的文字记载,明确其“渊源于隋唐” ,并非秦宫。王绍猷先生在这部论著中,多次提到秦声戏曲源流问题,旁征博引,精研深究,对秦地流行的十几个剧种一一考证,不会是随意妄断。
第二位热爱遏工腔的戏剧家是富平曹村人田益荣先生。在延安时代任陇东分区剧团团长,解放后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陕西省剧协副主席、《西安戏剧》主编等职。他自幼即和家乡皮影艺人王三元交谊深厚,常与其搭档演出,后又到延安从事文艺工作。并把遏工腔皮影带到陕甘宁边区演出。解放后撰写了《关于皮影戏》、《秦腔音乐》、《秦腔历史探源》等论著。当遏工腔剧团在1960年第一次带着新排的《王魁负义》参加陕西省新剧种会演时,田益荣先生欣喜不已,即写了评价文章,热情肯定遏工腔皮影搬上舞台“是新的创造,可喜可贺”。对遏工腔第一次改名为“阿宫腔”,田先生的文章开头却说:“皮影‘阿宫’搬上舞台,恰似老树逢春开花,显得特别鲜艳夺目。因为据说‘阿宫’是秦阿房宫里唱的一种调子,姑以此说为信。”耐人寻味的就是这句“姑以此说为信”,是就是了,为何用“姑以”二字?前面又有“据说”之语。田先生毕生致力于戏剧事业,是陕西戏剧史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他在关于秦腔源流的论著中对秦地戏剧的产生发展分析明确细致,最早提出秦腔按地域划分几路的见解。而此时怎么会对自己最熟悉的家乡戏的历史语焉不祥呢?如果遏工腔源于秦阿房宫之说可信,何必用“据说”、“姑以”等语。以先生对戏剧史的熟稔精通,又是自幼喜爱家乡戏剧,何不据此论证一番?何必这样模棱两可呢?田先生在此前写的文章中明确论述 “秦腔起自唐代”。“因为地域的不同,腔调也稍有出入,名称也各相异。如东路有东路秦腔(同州梆子);西路有‘西路秦腔’;南路有汉调秦腔(即汉调桄桄);中路有‘中路秦腔’(即西安一带的秦腔)等。各路的秦腔唱腔、音乐、表演乃至剧本都稍有差异”(田益荣《秦腔》)。这时的遏工腔,只有一家皮影班社,未被提及。而搬上舞台后,焦文彬先生多次明确肯定,遏工腔是北路秦腔。
第三位是王玉珊先生。七十年代末,他曾对我提到文教局转来《辞海》编辑部请写“阿宫腔”剧种介绍的信函。当时的剧团叫“阿宫腔剧团”,他不能不写“阿宫”的来历,但主要还是以“遏工”方面予以解释。我找来一九七九版的辞海,其中对“阿宫腔”条目注释不长,全文如下:
阿宫腔简称“阿宫”。一作“遏工”。皮影戏的一个剧种。流行于陕西礼泉、富平一带,有一百余年历史。影人用牛皮制成。唱腔同秦腔接近,但着重用闭口的鼻音和喉音。以月琴、二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解放后在皮影戏的基础上,吸收秦腔京剧的表演艺术,发展为由人扮演的舞台剧,仍叫阿宫腔,与皮影戏同时流行。
这个条目显然是经过了编辑部的压缩删节,但确是玉珊先生提供的。其简称“阿宫”是圈内人的习惯叫法,如称碗碗腔为“碗碗”,弦板腔为“弦板”等。玉珊同志平时也是这么叫的,他把这习惯叫法也写进了解释。这条解释虽仍称“阿宫腔”,但去掉了是阿房宫歌女所传的说法,且只有“一百余年历史”,并没有因“阿宫”二字把起源提前两千余年。并说其“同秦腔接近”,显然归到了一个宗系。可见“北路秦腔”的划分是恰切的。
无独有偶,198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一书中,则明确以“遏工腔”为条目,解释如下:
[遏工腔]也叫“阿宫腔”。皮影戏剧种,盛行于陕西泾阳、三原、乾县、礼泉、富平、耀县等地。初出现于礼泉,现以富平为中心。演出由挑竿的一人为“前手”歌唱,生、旦、净、丑、杂一人包到底。有曲牌四百多种。每开戏以前,先奏十番音乐,锣鼓打击极为讲究。唱腔用鼻音和喉音,口不放音,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中间停顿处与句尾落音讲究“起止”,有“三颤”不及“一遏”的说法。今能经常上演的有《屎巴牛招亲》、《王婆娘叮嘴》、《王彦章观兵书》、《乱点鸳鸯谱》、《双罗衫》、《白先生教字》、《打沙锅》、《七箭书》、《破金》、《伐董卓》、《三气周瑜》等四十多个。
这个解释是依据王绍猷先生《秦腔记闻》中有关“窝工调”的论述摘录的。向编辑部提供注释者不是没有注意到“窝工”已改名“阿宫”,只是以“也叫阿宫腔”点明。其后仍按遏工腔发音技巧介绍。可以看出,不采信“宫女”说,不是他们的忽略。明显是他们觉得一个皮影小剧种的形成不会早于皮影起始的宋代。更不会形成于板腔体鼻祖秦腔之前。因此舍弃了“阿宫腔”之说。辞书后署名资料提供者是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即今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前身。这些专家的取舍,自然不会犯常识性错误。
关键词:中国;世界;少数民族;多元音乐;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94-02
随着这些年来国际音乐学术界对多元音乐教育的深入探讨,同时意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上千年古老传统文化的多民族国家中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音乐教育系统的重要意义之后,我国的音乐学者就愈来愈关注中国的多元音乐教育问题。通过观察别人,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来更好的用音乐表达自己,达到完善自己的终极目的。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概况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源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在上千年来历经风雨后,融合了五十六种不同的民族风而创造出的音乐财富。中国的民族音乐包括凭借时间分水线区分出来的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着两大部分。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一般来说,传统音乐就是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式,创造出具有民族固有形态的音乐,包括历史上流传至今的作品和当今时代产生的音乐作品总而言之,传统音乐就是指“五四”之前的民族音乐。而现代音乐指的是在“五四”时期以来所具有专业性的音乐艺术。例如各种不同题材、体裁、形式的器乐曲、声乐曲,其中包含了交响曲、大合唱、音乐剧、歌剧等等。
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除了汉族以外,已经确认了的少数民族总共有五十五个民族。根据一九九零年中国的大陆人口总数统计来看,少数民族的人数仅占我国总人数的百分之八,他们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边疆地区,例如新疆、西藏、广西、西藏、宁夏等民族自治区,和黑龙江、四川、吉林、青海、贵州、甘肃、云南、附件、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区。中国的少数民族还存在许多跨界生活的民族,他们分别定居在不同的国家境内,同时分别有着不同的国籍,不同的群族。因为我国少数民族定居广泛,所以我国的民族音乐在世界的影响范围很大。
以上叙述的诸多民族和其他的一些群组和汉族人民在一起组建了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各个民族的人民在自己的疆土上凭借自己的辛劳奋斗、发展经济、共同造就历史,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辉煌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
在音乐教学的大纲中明确规定: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中国的各民族的优秀民族音乐,并且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还要强调突出民族音乐教育在众多学科内容中的的重要艺术地位。要想追随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根据音乐教育大纲,来建立一个相应的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必须要具有中国特色,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的多个方面的安排设置。
学校的音乐教育最需要具有明文规定的民族音乐的教育模式,所以,就应当在进行音乐教育过程中在法律的形式下确定出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这样有利于将民族音乐的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教育界的普及。我国的有关教育部门要保证各个学校为民族音乐艺术教育提供优异的教学条件。包括在每个学校内部都应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配备有关音乐教育书籍、相关资料、常用的民族乐器,并且具有组织小规模民乐队伍或者举办中国民族音乐交流会的能力,学校还可以采用广播宣传、宣传栏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民族音乐的介绍与宣传。可以让同学们在良好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氛围里更好的深入了解有关民族音乐艺术的知识。为使学生可以更深入了解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艺术深入生活,学校还可以经常举办民族音乐艺术讲座,同时邀请民间艺术家或者是专家前来演讲,或是多开展些有关民族音乐的文艺汇演活动。
除此之外,还要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在家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高雅活动,如:学唱民族音乐、学习演奏梯子、葫芦丝,学习弹奏
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步入社会后,还要通过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体来积极响应民族音乐教育的宣传,了解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民族音乐教育,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要想挽救中国民族音乐这一传统文化就需要全民族动员起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加强民族音乐将教育。在适应中国的民族音乐的发展前进的同时,还要时刻追随世界音乐文化的前进脚步,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世界上得以发扬光大,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之林。
三、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以民族音乐为本,并且借鉴了国外音乐的优点,最终自成一家,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风。近些年来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于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中国的民族音乐逐步走出了国门,步入世界,多次在金色大厅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掌声。不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外,开始喜爱并且学习有关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的人愈来愈多。出于响应世界音乐发展潮流,在一九八九年举办了art杯中国民族音乐乐器比赛曾经起因了不少的国外选手前来参赛,但是,目前有关民族音乐的各类活动还很少,缺乏连续性。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教育问题中,我国国内民族音乐学术界真正关心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前景的还是少部分,学术成果不足。但是,着眼于世界,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正着力于音乐多元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民族音乐。多样的世界音乐有存在着平等,我们要学会在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民族音乐文化。通过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来更好的用音乐表达自己。不断地观察别人,观察自身,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学习、了解,可以促进世界的各民族之间互相沟通了解、和平相处,在共享音乐的同时共同构建“地球村”。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吴雁泽曾经表明,中国的民族音乐凭借其独有的价值在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领域中占有阵地,继承弘扬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对世界民族音乐界应该尽到的义务,中国的有关部门将以“三个代表”、“二为方向”、“”等思想为指导,和各界权威人士共同推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结论:我国的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民族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是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民族音乐应该紧紧地围绕中国上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使中国民族音乐长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进一步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又是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了解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特点,用音乐表达更好的表达出来,同时不断地观察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特色,与自身进行有机的对比,促进世界的各民族之间互相沟通了解、和平相处,共享音乐的同时共同构建“地球村”。
参考文献:
[1]任志宏,单建鑫,陈辉,刘凯华.文化认同视阈中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09).
[2]吴巧.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2).
离婚男邂逅未嫁名角
1994年年初,在天津市文化馆举办的相声学员班上,21岁的草根相声艺人郭德纲与同行胡中惠一见钟情,半年后两人结为夫妻。但由于性格差异和经济拮据,两人的闪婚生活并不快乐。当懵懂的感情热潮渐渐退去,夫妻俩开始争吵不断。1994年年底,郭德纲离家来到北京闯荡。
在卧虎藏龙的京城,毫无名气的郭德纲根本没有登台机会,他只得到一家小茶馆里说相声糊口。当时他的落魄程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由于老板拖欠工资,郭德纲连房租也交不上。房东敲门来收房租时,他躲在房间的角落里不敢出声,一直躲到半夜才翻墙出去找东西吃。
一天晚上,郭德纲演出完时公共汽车收班了。“有一黑车趴活儿的,问去哪?我说去大兴。他说走吧。我说我没钱,就两块多,我有一块表给你吧。他一听扭头就走了。我没嫌他是黑车,他倒担心我给他假表呢。”他回忆说。
无奈,饥肠辘辘的郭德纲索性找到一家包子铺,用身上仅存的两块多钱把肚子填了个饱,然后步行回出租屋。第二天凌晨4点他才回到出租屋,脚上磨出了血泡。
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相声艺术走进低谷时,郭德纲却在几位老艺术家的支持下,于1995年组织起了演出社团“北京相声大会”。后来,该社团发展成了名震全国的“德云社”。但由于当时相声很不景气,连专业相声演员都鲜有演出,郭德纲的“相声大会”一直十分萧条。
“最惨的时候,台下只有一名老大爷。说到一半,台下这老大爷手机还响了。我就在台上停了,看着他接电话。他觉得不好意思,冲着手机喊‘对不起,对不起,听相声呢’,然后又冲着我说‘对不起,您接着说’。现在说这个,大伙儿哈哈笑,当时是很辛酸的事。”每每提及这件事,郭德纲就感慨万千。
1996年2月,郭德纲的儿子郭奇林(艺名郭麒麟)出生。随着经济负担陡然加重以及两人长期分居隔膜渐深,郭德纲与胡中惠最终分道扬镳。离婚后,儿子判给了郭德纲,胡中惠则远走日本,至今很少回国。
1997年6月,郭德纲去河北保定演出,随团的有大鼓名角王惠,小郭德纲3岁。对于这位才女,郭德纲早有耳闻,她从小学习鼓曲,14岁就红遍天津。用他的话说:“人家出名时,我还嘛也不是。”
虽是名角,但王惠热情开朗、平和朴实,给郭德纲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出转场时,郭德纲帮王惠拎行李箱,照顾她上下车,细微的关怀令王惠心里很温暖,两人很快熟悉起来。
回到天津后,郭德纲与王惠开始了正式交往。他们俩谁有演出,都会邀对方捧场。有时王惠去外地演出,也会为郭德纲争取一个参演名额。
那时的郭德纲默默无闻、收入微薄,又离了婚带着一个孩子,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王惠的出现犹如一缕阳光,活泼开朗的她很快就将郭德纲心头的阴霾驱散得一干二净。他看得出王惠对自己也有意思。但一想到21岁的王惠年轻漂亮,又是当地名角,自己却是一介草根,且离过婚,郭德纲只得把这份感情压在心底。
好女孩卖掉嫁妆陪他“漂”
有一段时间,郭德纲忽然没有了王惠的音讯,心里不由感到空荡荡的。这天,他犹豫了很久,最终忍不住拨通了王惠的手机。还未开口,电话那头传来了王惠有气无力的声音:“我在郑州演出,病倒了……”郭德纲的心瞬间揪紧了,他急忙说:“你等着,我马上来看你。”放下电话,郭德纲连夜从天津赶往郑州。第二天凌晨5点,当他风尘仆仆赶到她面前时,王惠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王惠住院的几天里,郭德纲形影不离地守护她,并买来鸡汤一勺一勺喂她喝。看得同病房的一位老太太直感叹:“丫头好福气呀,找到个这么疼你的对象!”听了这话,王惠的脸刷地红了,淡淡一笑。
王惠身体康复后,郭德纲和她一起回到了天津。几天后,他鼓足勇气向王惠表白了爱慕之情。就在这一次,王惠知道了他的往事:自幼酷爱民间艺术,8岁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可当听说郭德纲的情感经历后,王惠不由愣住了。他的热心和才华早已深深地打动了王惠,但她没想到郭德纲离过婚,还有个孩子。她一个大姑娘可不想一结婚就给别人当后妈。然而,她发现自己又离不开郭德纲,这种两难的抉择让她非常痛苦。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王惠最终决定接受郭德纲,她想:“这么好一个人,离过一次婚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他的爱是真诚的,我为什么要拒绝?”
1998年中秋节,郭德纲带着水果和月饼去看望王惠的父母。王家父母连推带搡地把他“请”出门,还将他带来的礼物扔在门外,警告他以后不要再来纠缠王惠。碰了几次壁后,郭德纲灰心了,忍痛提出分手。怀着一颗失落的心回到北京后,郭德纲全力经营已经改名为“德云社”的曲艺团,每天由他和几位同事说相声专场。尽管经营惨淡、举步维艰,他还是为了出人头地而咬牙坚持着。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郭德纲下班后,正茫然地坐在马路边,不知该怎么回大兴,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向他走来。他使劲揉了揉眼睛,那不是王惠吗?两人飞快地扑向对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郭德纲带着王惠去了他的小屋。房间里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什么都没有,桌子上放着几个干硬的冷馒头……这一切,让王惠心痛如割,她流着泪求郭德纲:“你跟我回天津吧,我不忍心让你在这里受苦。如果我父母再反对,我就把户口簿偷出来和你登记结婚。”
虽然郭德纲感动得流下眼泪,但他却说:“就这样灰溜溜地回去,所有人都会看不起我。”无奈,王惠把身上所有的钱留给了他,含着泪回到了天津。
1999年年初,由于观众寥寥无几,每天入不敷出,“德云社”已经到了倒闭边缘。这时,善解人意的王惠带着郭德纲的儿子来北京看他。久未谋面的父子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流下了热泪。
这一幕,让王惠泪眼迷离。父子俩相距不远,相见却这么难。要是自己和郭德纲结了婚,一家人就能团聚在一起了。王惠下定决心,要留在北京和郭德纲一起奋斗。
见“德云社”生意惨淡,王惠比郭德纲还焦灼。如果“德云社”垮了,对郭德纲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他也许会因此彻底告别相声舞台。想到此,王惠悄悄地回到天津,果断地变卖了自己的小车和全部首饰。她那辆新买的夏利车,是经商的父亲送给她的嫁妆。
当郭德纲知道这笔钱的来历后,坚决不肯接受。他说:“你已经帮我太多了,这钱我不能要。”王惠急了:“那这笔钱就当是我日后的嫁妆好了。”郭德纲只有含泪接过钱。有了这笔钱的支撑,“德云社”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听相声的观众渐渐地多了起来。
“说良心话,她那钱确实救了急了,至今想来我都很感动。后来经济逐渐好转,我赚多少钱就交给她多少。直到如今,我身上也不带钱。这一点,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郭德纲用他一贯的幽默坦陈自己对妻子的感激之情。
此后,王惠放弃了自己的大鼓事业,一头扎进相声的海洋里,为郭德纲收集了300多段传统相声段子。郭德纲自己动手改编,融入一些现代元素,然后在家里表演,王惠成为他唯一的观众。不满意的地方,两人一起修改。
2003年夏天,这对有情人终于在亲友的祝福下携手踏上了红地毯。与此同时,郭德纲针砭时弊、贴近生活的相声风格也逐渐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开始从茶馆登上了大雅之堂。
笑星与“总管”堪称绝配
婚后不久,郭德纲参加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时,被相声名家侯耀文一眼看中。侯耀文向众人夸奖郭德纲,并邀请他晚上演完后到自己房间聊聊。虽然郭德纲嘴上答应了下来,却只当是对方的一句客套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不料,当他吃完夜宵回到酒店时,碰到了侯耀文的搭档刘际,刘际说侯耀文还等着他。
郭德纲认为自己爽了业界前辈的约很不礼貌,于是,不好意思再去找侯耀文。王惠见状有点儿生气,觉得此次拜师机会难得,便劝说他:“如果能得到侯耀文老师的指点,实属不易,你怎么能为了点儿所谓的面子,就放弃如此良机呢?快去找他吧。”郭德纲只得硬着头皮去见了侯耀文,并有幸成为他的徒弟。
2005年年底,在网络与媒体的相互作用之下,郭德纲借势风云突起,凭借自己多年的磨打锤炼,一跃成为相声界的传奇人物。
出名之前,郭德纲还能经常和王惠拉着狗出去遛圈,逛逛市场买点儿菜,顺道再买两张新出的影碟。回家之后,两人一起做饭,吃完饭再沏点儿茶看看电视,挺舒服的。但自从老公走红之后,王惠却发现,过去那种休闲时光离他们越来越遥远了。
有段时间,郭德纲经常外出应酬,总是醉酒而归。一天,王惠见丈夫又是一副酒气熏天的样子,就问他:“为什么最近喝那么多酒呢?”郭德纲说:“最近不是演戏嘛,拍醉酒场面,不给我来桌真的酒席,我进不了角色。”“不喝酒就拍不了醉酒场面吗?”“那当然!”王惠说:“那要是下一场拍服毒镜头时怎么办?”郭德纲当即被逗乐了,也明白了妻子的心思。此后,他就在工作之余推掉许多应酬,每天尽可能早点儿回家陪伴妻儿。
在郭德纲眼里,王惠是个急性人,他说:“有时候早上一睁眼,她就急了,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你跟谁怎么怎么样了’。这好嘛,没地儿说理去。好多时候,有什么事她不说,希望我能够猜到。那谁猜得着啊?”不过,他也总结出,这种很天真、很善良的人比较好哄:“她有时候闹起来了,半夜里就要收拾东西回天津。这时,你千万不能理她,越拦她越来劲儿。到最后,半夜三更的,她把家全收拾干净了,又说不走了。所以,你就等着她闹,她发脾气有时十几分钟,有时5分钟,说一会儿闹一会儿也就没事了。这时候,我再态度诚恳地认个错,就没事儿了。”
很多人猜测,一个在台上能说会道的人,在家一定会哄老婆。现实却恰恰相反。郭德纲解释说:“台上说多了,在家想歇会儿。有时候觉得,两口子未必非得每天五彩斑斓的,平平淡淡,倒有它的另一种幸福在里面。她脾气不好,但她很关心人,即使跟你瞪眼喊着闹着,她也会把你爱吃的东西弄来、要穿的衣服准备好。夜里她醒了、渴了,我去接杯水。很多东西都是心有灵犀,都在自己心里装着。”
王惠说:“我现在基本上就是郭德纲的保姆兼助手,洗衣、做饭、换灯泡,逛商场给他爷儿俩选衣服,帮他们收集相声素材,甚至给他当司机……其实,许多家务我舍不得让他干。他天天在外边挺累的,如果家里边的事还让他操心,那要吗呢?”
王惠不仅对丈夫好,她和继子郭奇林的感情也胜过亲生母子。2011年,15岁的郭奇林退了学,他对郭德纲说想学相声。郭德纲是怎么也不同意,不想让儿子吃自己当年那份苦。看孩子下定了决心要学,王惠就劝郭德纲说:“我看奇林是这块料,你就给孩子一个机会试试。如果不行,再回学校读书也不迟。”最终,郭奇林在继母的支持下得以拜父亲的搭档于谦为师,踏入了相声表演艺术的大门,如今已小有名气。
发展到2008年,郭德纲既说相声,又拍电影、做主持人……整天忙得团团转。王惠不但要管全家人的事,还成了“德云社”的“大总管”。在她的苦心经营下,“德云社”办得有声有色,想到里面听几段相声,你得提前两个月订票。王惠偶尔也会在“德云社”客串一下,因此,老郭的朋友都戏称“德云社”为夫妻剧场。
2012年,“德云社”成立17 周年,已成为中国相声界标杆式人物的郭德纲登台献艺时,先是大赞妻子:“要说‘德云社’和我取得了一点儿成就,那也多亏王‘大总管’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