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7:0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劳动教育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教育劳动意识分层教育
缘起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安心读书,所有劳动应由父辈、祖辈包办,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于是出现了种种怪异现象。现撷取如下几个镜头:
镜头之一:上学书包家长背。每天早晨,不少家长肩背各式各样的书包上学来了,书包的小主人则亦步亦趋跟在大人身后,空着双手。家长说现在的书包太沉重了,孩子稚嫩的肩膀压不得,所以把书包直送到校门口,甚至送到教室里。
镜头之二:卫生值日家长做。每天下午放学后,很多的教室里活跃着男女家长的身影,他们有的搬桌椅、有的提水,有的扫地,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却晃来荡去,悠闲自在。
镜头之三:学习文具家长买。书包、文具、学习资料是孩子们经常使用的个人物品,这本应该由孩子自己选择购买。可是好多家长为了不耽搁孩子的学习时间,只要孩子有要求,家长一切代劳,跑书店、上商场,把文具送到孩子眼前。孩子稍不中意,家长多跑几趟也不在乎。
镜头之四:家中杂务家长包。回到家中,孩子们更是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六年级的孩子还得妈妈姥姥喂饭,说这样是为了让孩子多吃一点。其他家务活更是不让孩子插手干,孩子的小房间、小书桌都是细心的妈妈早早整理好了,甚至连铅笔都给削好。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还能让孩子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从心底里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父辈祖辈这些包办劳动虽充满了爱心,殊不知包办了劳动后,带来了诸多的弊端一包办行为,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利,让孩子失去了劳动过程的体验,带走了孩子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幸福,同时也让孩子失去了劳动技能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扼杀了孩子们的劳动创造能力。学校该如何对各个年龄段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呢?
对策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会发生持续不断地变化,呈现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针对这个特点,我们提出了劳动分层教育。
所谓劳动分层教育,就是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不同认知和行为能力不同,采用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劳动分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分层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助于目标的逐步落实,直至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1.年龄阶段:低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自理项目,如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书包、床铺
主要活动内容: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
对于一二年段的学生来说,劳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做好身边的小事,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这就是劳动。辅导员对队员提出明确要求,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干,能完成简单的生活自理项目,并组织开展这些项目的竞赛,要收集爱劳动的典型事例,给队员们树立身边的榜样,开展各种活动激发队员的劳动兴趣。
2.年龄阶段:中年段。
劳动要求:能完成简单家务活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学着千
儿童一两岁年龄差距产生的心理和能力表现截然不同,按照年龄和年段进行劳动分层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选择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以适应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生理接受力,让他们感受到“步步攀升”的教育过程。辅导员要积极引导队员在家完成简单家务活,在校完成卫生值日等各项劳动任务,还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队员到社区去参加劳动。在劳动实践中,队员们亲身体验到劳动能创造美,劳动能服务别人、快乐自己,深刻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
3.年龄阶段:高年段。
劳动要求:能独立完成家务劳动,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劳动
主要活动内容:家务活抢着干、田(车)间学着干
春日的蔬香乐园阳光和煦,清风拂面。师生们徜徉其中,有的在饭后闲庭信步,交谈学习心语;有的在课余辛勤浇灌,耕耘班级的自留地;还有的带着纸笔欣赏景色,写写画画。漫步在这里,能够享受到班级园地的春意盎然,感受到师生的热情与自信。蔬香乐园里一片和谐,生机无限。然而,回首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尝试:把荒地变资源
2012年初,随着校安工程的顺利竣工,校园内多了一块两亩的空地,放眼望去,那里一片荒芜,杂草丛生,坑洼不平。是将这两亩地变成绿地,还是为学生开辟实验场所,打造成种植基地,使其成为开发课程资源的载体呢?我们在选择中思考着。机缘巧合,此时我校成为县首批小班化试点学校,部分教师参加了省小班化教育培训班,学习归来,我们决定把开发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作为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然而,当宣布把这块空地作为实验基地来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时,却听到了各种质疑的声音:
“土地与校本课程建设有何联系?在土地上能建出劳动教育教材吗?要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思想上的引导才是更重要的。”
“我校学生都是农村娃,让他们劳动岂不是画蛇添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个别辅导更迫切。”
“学生的成绩才是学校的立足之本,搞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对成绩有何益处?”
还有更多的教师言辞犀利:“课程建设对教师而言不切实际,我们的任务就是教好书,课程建设既高不可攀又徒劳无功。”
面对教师的质疑,我们在内心挣扎着:放弃还是继续。终于,我们决定直面挑战,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聘请当地农民,铲除荒草,平整土地,统一播种向日葵,然后像划分卫生包干区一样划拨给高年级学生,让他们负责浇水、除草。于是,校园内开辟出了第一块种植园区。
二、窘境:被“冷落”的向日葵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处于生长期的向日葵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校园里,学生们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脸庞与朝气蓬勃的向日葵互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渐渐地,我们发现学生的热情并没有教师高涨,新鲜感过去之后,不是亲手播种的东西,那么对他们缺乏天然的吸引力,他们也缺少成就感,走过时很少停下来驻足观看,关注度渐渐降了下来。更尴尬的是,我们期待的“明艳的花盘对着太阳微笑”的情景并没有出现,因为向日葵的盛开期是七八月份,正值暑假,校园里空无一人,金灿灿的景象只留在了值班教师的相机里。强扭的瓜不甜,怎么办?
三、调整:尝到了“有机蔬菜”的甜头
带着这些问题和困扰,2012年秋,我们决定吸取上半年的经验和教训调整方案,如何调整呢?由于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的需求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那么就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在精心准备之后,我们对三至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劳动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自己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单一的课堂形式枯燥无趣,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并没有接触过种植方面的劳动教育,他们普遍认为种植实践课程是锻炼自己、熟悉种植和开阔视野的机会,非常期待这样的实践学习活动。随后,我们明确了学校的基本思路,即以劳动教育为校本课程,由此辐射到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中,形成有特色的学生喜爱的课程。
在确定方案以后,学校首先向全校师生发起了“为基地取名”的活动,师生们积极参与,最终确定了“蔬香乐园”这个名字,寓意“蔬果飘香、快乐成长、收获希望”。在完成取名之后,学校倡议让基地绿起来,即按照季节和时令种植瓜果蔬菜,师生们投入到了劳动当中,两个月后,学校食堂以高于市场价两倍的价钱收购了学生自己种植的蔬菜,收获的喜悦令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高涨。
就这样,“蔬香乐园”课程顺利启航。
四、学习:“风”从上海来
如何让更多教师利用“蔬香乐园”中的资源,进一步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呢?正当思索时,我们又迎来了发展契机,2013年,学校被推荐为省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得到了去上海市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学习的机会。在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之后,教师们受益匪浅,在随后的半个月,我们走访了虹口区的多所名校,实地感受了区域内绿色生态课程建设带来的精彩。最吸引我们的是上海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趣乐园课程”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他们所建立的劳动基地既有露天土培基地,又有大棚暖房和水培基地,同时,学校还编纂了《水培蔬菜》《土培技巧》等相关教材,引导学生种植养护、观察记录、探究实验、采摘收获。此外,学校还把对种植的热爱渗透到其他课程领域,如花卉折纸、花朵面塑、蔬果国画、植物图案藏书票、植物角、野外观察等,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理论洗礼和实地考察是一场“课程头脑风暴”,教师们有了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这股风暴从上海滩吹到了德清的后花园。
五、前行:“蔬香乐园”成果初显
2013年秋,学校申报了“农村小班化教育典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课题,计划用三年时间,将蔬香乐园实践基地打造成五块不同功能的实践区域,即劳动实践区、学生探究区、大棚实验区、地膜种植区和绿化园艺区。同时,我们在各功能区就种植内容进行了整体安排,如在劳动实践区种植蔬果,在学生探究区种植学生感兴趣的蔬果及乡镇特色作物,在绿化园艺区种植本地区的瓜果树木。同时,从管理、组织、开发等方面进行探索,成立了以科学组教师为主的种植指导小组,明确了种植方案,鼓励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在学校的动员和支持下,多名教师展开了尝试与探索,教授高段科学的杨老师便是其中一位。她积极开发研究项目,把“蔬香乐园”劳动基地和学生的实验操作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她的科学课已不再是单一的课本陈述和教师一人的独角戏了。在章老师的劳技课上,他带领学生进行栽秧苗、盖膜、施肥、剪枝、采摘等劳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填写研究记录表。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实践,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逐渐养成了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
六、反思:“摸着石头过河”与“课程规划”
与课程建设接触已有两载春秋,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师生们对蔬香乐园项目的认同,我们为师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而感动,同时也收获着绿色教学的生机与成果。我们憧憬在新的一年,教师们能结合自己的学科开展课程延伸活动,为课堂寻找一片绿色,让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为此,学校做了以下努力:
第一,科学教师成立编写组,编写以时令节气、现代农业、种植要求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种植教材。
第二,语文学科充分利用基地资源成立绿色写作小组,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蔬香乐园带来的生机,增添校园的文化内涵。
第三,艺术组开展蔬果写生、瓜果国画、班牌设计、农民画等活动,从而丰富课程内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迅速。学校的种类、结构、专业设置、在校学生人数空前高涨。扫除文盲的工作已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基本完成。学校、教师、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方针培养出成千上万的、一代又一代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为改革开放事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伟大的成绩背后存在了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清醒的认识,认真反思,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增添措施,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为名族培养更多更好地建设人才。
一、“中考”有待改进,素质教育应该全面推行
素质教育应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谓徳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包括: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步形成,包括学生法律观念、道德思想、纪律意识,民族,家庭的光荣传统;还包括:热爱祖国的思想和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辨别是非的能力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思想品德课中设置已很全面了。但是由于一些学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把有些年级的思品课“边缘化”了,造成德育内容、思想的缺失。所谓智就是各科知识的教育,这部分内容在小学、初中课程中很系统了。“中考”已得到重点检测,各级部门已很重视了。所谓体就是体育,身体素质好是知识的载体,身体好才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一点很多学校体育教育已做得很好,但是还有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体育,表现为体育课安排较少,或者体育课被占用,或者“放羊式”教学。所谓美育,一方面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技巧,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区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这美育教育更是被更多的学校、教师淡化了,甚至是摒弃了。所谓劳就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热爱劳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能力。这一内容的设置在许多学校几乎很少,甚至为零,使学生的劳动思想、技能的不到培养,缺乏劳动的思想、习惯、能力。
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素质教育,素质培养,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智育受到很好的重视,而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受到程度不同的歧视,致使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得不到全面的提高,所以,“中考”指挥棒应该改进,对学生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几个方面要进行综合考量,评价学生成绩,确定升学与否。这样做,学校的教育、培养工作才能全面,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才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初中一、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课有待重视和加强
受“中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学校只重视升学考试相关的学科和内容,多安排上课时间,只考试这些学科,考试后重点排名、评价,而初一、初二的政治学科,有的学校安排上课时间少,不检测,不要求,甚至有的学校不开设课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和教师不重视,初一、初二的政治课程的内容学生不能系统的学习,更不能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学生的健康成长令人担忧。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和加强初一、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是这一部本内容教育不能缺位,有和其他学科一样的地位。
三、学生学的政治理论知识不与自己行为结合,应该纠正
由于有些学校政治课教育不开设,缺位,学生学不到安排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知识,还有的学生学了一些政治知识,只学不用,理论不联系实际。比如:课堂上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说脏话,爱护环境卫生。下课后,有学生骂人,乱扔垃圾,损坏桌椅等。针对此情况,学校应该开齐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品德教育,并教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对学生的行为要适时追踪,建立档案,表现好的给予表扬,表现差的要批评、教育,使学生学用结合,健康成长。
四、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统一,各自为阵,甚至缺位
学校是学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前面讲了有些学校不重视初一、二年级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自己也不重视政治课教育,德育知识缺乏,不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造成学生表现差,不能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思想品德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家长的文化、思想素质的参差不齐,教育方法的多种多样,还有隔代教育的鸿沟,所以,学生要受良好的思想品德课教育也有限。社会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基本上是缺位的,或者说社会上良好思想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如坏的思想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思想素质越来越高,学校要履行对学生思想教育,并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相关德育知识统一印成小册子,送给家长,使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教育,社会上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机关形成合力,净化社会风气,给学生以良好影响,使之健康成长。
政治课教学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非常重要,千千万万的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关键是看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缺位,对学生不能系统的培养,学生不能健康成长,不是合格人才,我国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将受到巨大损失。各级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育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教育事业才能更加蓬勃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1.管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劳动中我处处起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抢着干,一视同仁。教育要求我们从爱出发,用爱去沟通师生的心灵,用爱去缩短师生的距离,用爱去增进师生的感情,用对学生的爱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敬,形成共鸣,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有了它能战胜一切困难,做好工作。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引导,班级管理获得明显成效,学生劳动能力提升了,以卫生管理为突破口,也促进了班级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教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2.方法到位,工作才能到位。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班级,如果说班主任是总指挥,那么小干部就是四梁八柱;让他们在具体实践的各项任务中分兵把口,以身示范,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十分重要,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伴一生。教育无小事,让我们把养成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增强学生“劳动美”的意识
1.把劳动美的种子植于孩子的心田。
劳动是一种美德。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通过辛勤的劳动,缔造出智慧、文明的结晶,开辟了崭新的时代。走进新世纪的这一代孩子,仍需要继承祖先德行,从小养成爱劳动、奉献付出、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发现美、感受美。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班级卫生管理这项重要的工作应当如何完成?为了帮助孩子们转变思想,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习劳知感恩的道理,理解父母的辛苦。我告诉学生讲卫生,爱劳动是一种美德,不讲卫生、不爱劳动可耻;同时,把劳动教育与教学、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课文中获取知识技能,在班级卫生值日当中付诸行动,让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内心愉悦感。此外,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具体的事例与亲身的体验,引导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们劳动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并不是苦差事。为别人付出的人是美丽的,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人人乐于自觉参加班级大扫除,积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从中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可爱,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把劳动美的意识变成孩子的能力。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提高认识、达成共识之后,班级卫生工作初步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改变了,不再像往常一样喊苦喊累了。这时,孩子们不太会打扫卫生这个问题冒了出来,针对这个现象,我开始教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每学期初,我在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的同时,将班级卫生工作进行详尽的安排。每次劳动前,布置任务明确清晰,细到每个人具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劳动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对待,还有如何注意安全等等。渐渐地,每个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干才能干得又好又快。如此一来,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各个摩拳擦掌,认真完成任务,班级的卫生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低年级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教学生劳动方法的过程中,我一边指导,给学生做动作示范,一边和他们一起劳动,逐渐形成了“我做给你看、你和我一起干、你来自己试着干、我们一起大扫除”的局面。
3.把劳动美的能力强化成孩子的习惯。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课题来源】山东省枣庄市二O一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素质教育基地创建实践与研究》(编号:2012RKGA0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6-02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促进中小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更新,实现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相互渗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市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于2009年在市第一职业高中办学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改造而成,拥有教学楼、实训楼、拓展训练场等活动场所,开设有素质拓展、电子制作、物理探究、生活化学、数学好玩、礼仪训练、音乐体验、冲浪e世界、生物与环保、家政实践、布艺、剪纸、摄影、计算机拆装、篆刻、航模、中国书法、家用电工、避险与救护、折纸、手工编织、泥塑、传统体育等23个活动课程,并与当地村民合作开辟学生农业实践区,日接待近500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一所集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科普教育、军事拓展、生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这种教育方式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都是新生事物,况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尚未被完全扭转,因此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及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经过几年的建设与运行,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我们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为一项课题,我们申报了山东省2010年教学研究课题,目前已顺利结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如果以县区为单位的独立建制的实践基地少则需投入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利用原有教育资源改造或利用社会资源整合而成的实践基地虽投入少,见效快,但至少也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按照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没有专项经费,同时,在收费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制约了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因此,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2.师资配备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必须要建立一支本领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可靠保障。但由于这是一项新生的教育项目,与学校校内教育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能适应这一教育的教师很少。我市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由职业高中转型创建而来的,原有师资多为普通文化课教师、职业技能教师,不适应素质教育实践教育教学的要求,实践基地教师须达到的要求比学校教师更高,他们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掌握其它专业技术。同时,实践基地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决定了教师工作量大且比较艰苦,再加上基地是为学生提供无偿服务的,没有创收项目,而会造成福利待遇差,会导致基地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职称评聘也还要走普通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带来了一些问题。
3.基地特色问题。
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功能之一是为培养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那么实践基地建设应体现我们滕州地域特色。可是我们所开设课程模块过多依赖现实条件,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趣味性不足,同一门类重叠,部分领域课程缺失。
4.目标责任问题。
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比,目前我市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造成了滞后和被动局面。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不够明确;二是由于基地建设刚刚起步,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还在探索阶段;三是基地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
二、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对基地工作的管理和对基地课程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基地领导和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各基地要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如成立专门的课程领导小组、建立课程评价制度等,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管理,努力打造规范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制订明确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的规划。
依托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本土的社会资源,合理布点,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力做好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工作。各地在规划时,要统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利用流量,要把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3.多渠道筹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
努力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社会多方筹资共建实践基地的局面。坚持政府投入、资源统筹整合、勤工俭学收入、服务性收费、市场运作投资、吸收社会资源等多种途径,筹集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重视创建投入的同时,对于基地运营经费更是不容忽视,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践之日起,就需要承担各种正常耗损及其意外损坏,还有许多实验材料是不可重复使用,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所以对于资金投入一定要预算周密、科学、合理。
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批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师资管理队伍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做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指导水平。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教育科研工作,根据需要不断进行活动项目创新,优化、完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基地业务部门要坚持节查、日评、周反馈等形式强化课堂教学监督外,定时开展“听、评、纠、思、创”相结合的模块大教研,使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贴近学生生活。开展校级示范课、组内公开课等系列听、评课活动。充分利用休训时间,组织教师开展阶段反思,摆查思想、心理、行为上存在的问题,组织研讨会。
5.精心开展课程研究。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以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发系列化、体验性实践活动课程。
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与社区、公园、绿化站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多方开辟活动场所,如风景区、博物馆、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气象台、科技馆、德育基地、社区等,并与这些单位签订活动协议,保证学生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活动。
6.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立足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明确人员,落实责任,确保培训效果及培训安全。
二是完善教学、考核体系,逐步形成一套全面、规范的教学、考核体系,从而为学校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生机。
7.实行校际联动。
基地和参训学校协调配合,明确管理职责,重抓细节落实,确保培训过程平稳有序。主动联系,提前筹划。每次培训提前1-2周与参训学校联系,将学生所带物品清单、基本注意事项、作息时间表等材料提供给参训学校,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关键环节进行详细交流,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初中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好车辆,排定课表,调整好宿舍和行政教室。基地挑选的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激情、有能力的骨干教师,为各班配备了协助管理员,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消除学生管理上的时空盲区。基地政教处严格按照工作规程认真操作,天天检查天天量化、统计汇总公正公开。
1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
“性”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对孩子难以启齿的话题,因此造成性教育成为家庭教育内容中的一大缺失。2007年《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当今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严重缺失。例如:家长在回答“碰到性骚扰该怎么办”的问题时,有54.0%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在回答“青春期生理变化怎么应对”的问题时,有41.6%的家长回答没讲过。儿童出现青春期生理变化,往往“不知怎么办”、“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无助”。感到“心里害怕”的比例,女生高出男生10个百分点。
2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投入令人担忧
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中心随机调查了吉林省长春市年龄为313岁的儿童的父母共360人,结果发现:父亲对儿童的投入不足,尤其在与母亲投入的相比之下,更显薄弱。在小学儿童组,有9%的父亲回答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0,.%父亲每天最多只有1小时的时间能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生活方面,在对“你经常去学校开家长会吗?”的回答中,15名学龄前儿童的父亲中,7.%表示从来没有过,5.6%表示很少去。
二、《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1让孩子在自然民主的环境中成长
卢梭提倡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在自然中获得发展。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考虑孩子的真情实感,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然民主的环境,让其得到学习和锻炼。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真正的走出去,孩子只有亲自去实践,亲自去体会才能拥有最真实、最纯净的感受。在自然环境中,要让孩子的触觉、视觉、听觉都获得发展,孩子亲近自然才能拓宽视野,才能更加真切的领悟生命的真谛。在社会环境中,要让孩子逐步学会与人相处,不要过多掺杂家长的意志,让孩子自己体会其中的人情冷暖、酸甜苦辣,每一次与人接触都会成为孩子一笔宝贵的财富。
2点燃孩子的智慧之光
在《爱弥儿》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孩子的智力培养,重点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能力。孩子的智慧就像一支亟待点燃的蜡烛,需要家长去点亮,去呵护。作为家长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潜能,不要只看重孩子一时的“辉煌战绩”。其次,配合学校教育、密切与老师的联系,掌握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家校合作是提高孩子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对孩子发生作用的桥梁。另外,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孩子学习的动机。
3塑造孩子的良好品德
卢梭认为应该使青年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并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孩子如果在道德上出现偏差,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人、成才之路,对孩子实施正确的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塑造孩子良好的品德,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家长要正确的选择爱孩子的方式,不能一味的溺爱孩子,严慈相济,理智施爱,奖惩得当,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其二,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这一地位是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的,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效仿的对象,因此父母在家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出榜样。其三,家长应适时让孩子接触道德境界高的人或事,有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荀子•劝学》中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孩子能否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
4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立
家庭教育中,劳动是不可缺少的,孩子只有学会劳动才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家长认识到劳动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劳动中,孩子能够实现手脑并用,将思维与行动相统一,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家长不要将劳动只视为一种体力劳动,而要看到劳动在孩子成长中双重影响。另外,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劳动环境,要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劳动环境,既能符合孩子所能承受的劳动负荷使其得到锻炼,又能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
5要加强家庭教育中的性教育
冲动是青春期的特征,卢梭十分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他主张对青少年性成熟时期以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行为“端正”。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性教育,家长首先要掌握有关性教育的知识,注意教育的方式,分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应正视性教育,要积极主动的向孩子传授有关性教育的知识,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问题,帮助其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性道德。
6父亲的责任不能推卸
卢梭说“我相信,我可以这样预先断定,即:做父亲的人在认识到一个好教师的整个价值的时候,他将毅然决定不用任何教师;因为,他为了找到这样一个教师而花费的力量,将比他自己做教师花费的力量多得多。”在《爱弥儿》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个位置是无可替代的。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放弃教育子女的责任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关于青少年家庭环境的研究发现,父亲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家庭文化氛围。父亲的文化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亲子关系。
三、结语
关键词 课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有一则报道,说一位学者到大学去讲学,与学生交流座谈,一位90后小女生说:“教授,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嫁给黄世仁,如果黄世仁生活在现在,有钱有权,生活优越,可能还是个外表潇洒的帅哥,即便年龄大点也无关紧要。”
笔者是初中政治教师,在班上,一位小男生就给其他同学吹牛,说他家有几套房子,几部车,还有几个营业门面,他妈妈讲这些今后都是他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这样的学生已不是个别。在学校,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分数考得好就是优秀生、好学生,分数低就是差生,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
多年的应试教育,忽视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拜星追星,不知疲倦,在笔者教的七年级思想品德教科书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喜欢他?结果班上95%以上的学生答歌星、影星(其中绝大部分是韩星日星)。为什么喜欢?大多数回答:漂亮、帅、歌唱得好等。至于回答英雄人物,奉献社会的名人,在中国历史上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几乎没有。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校教育的缺陷。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老师们也被迫无奈地跟着形势走,唯分数是论,限制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挥,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不够,,高智商低情商,不知法守法,不讲规矩,唯我独尊,自私、言行不一,使基础教育成畸形发展趋势。一是使得基础教育成了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二是忽视了除知识传授之外的其它教育内容,如德育、美育、体育及生产劳动教育;三是应试教育强调对知识的片面追求,造成了对学生能力与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在根本上违背了人才培养的规律。
(2)社会生活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入音像图书等商品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传播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国的青少年,走在时代的前沿,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价值观念容易发生改变,由商品经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消极思想不断地渗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认知中。
(3)家庭教育的偏差。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过分的溺爱已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中最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亲人们更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考试分数,缺乏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相当部分的学生不顾家庭的生活条件,盲目攀比,追求享乐。因此,在教育中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刻不容缓。
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需明确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其次,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等问题为切入点,坚持以人为本,采取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知识教育的简单灌输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引导学生在多种选择中整理出核心价值观,在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中,要尊重学生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对待自身不足,虚心加以学习改进。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自我引导。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会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方法。
笔者认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不可偏废。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要做到两个角度的思考,一是要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二是要把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班级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法制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工作职责,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德育纲要》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并与工资挂勾,对工作出色的班主任评先方面优先,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三是密切与法制副校长联系,利用他们对社会治安的熟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每一块标牌都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四,德育活动序列化,多样化。
我们根据教育的主题和常规教育的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各种德育活动内容,使教育内容形成系列化,多样化。我们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形式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前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小礼物送给老师,与家长一起开展尊师活动,给老师说悄悄话,给老师写慰问信,开展"我最尊敬的老师"征文活动。以诗歌,小品或合唱的形式歌颂祖国。组织学生参观黎涌村的农具展览,了解家乡的历史----一井二状员。让学生了解家乡,发愤学习,掌握更多知识,长大后建设家乡。
我们更是利用"希望工程"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一人有难,八方支持,坚持与省横山县石窑沟中心小学挂钩,开展"小伙伴手拉手"活动。每年的春节过后,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都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复学募捐,每个学生都自愿把自己的压岁钱捐出一些,家长们都很赞成,他们认为自愿捐款,可以了解孩子如何关心他人。自己宁愿小花一点钱,却做了一件好事,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学生经常与山区孩子通信,交流学习,促进友谊。
五,抓教师的师德和职业道德规范。
认真抓好教师的师德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我们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有关的文章和文件,并进行讨论,反思到位。请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参与对教师,学校师德情况及时进行评议,并把意见及时进行整理,反馈;从而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村为会领导的好评。
六,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为了配合澜石街道创建教育强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狠抓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这是我们对学生提出的倡议。一年来,我们充分发挥了学校对学生德育的主导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注重了制度建设。我们重新修订了学生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及常规重新提出了要求,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章可循。
二是继续开展"争创每天文明班活动",使学生学有榜样,争强了班级竞争意识。
三是发挥学科教学的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全面渗透德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渗透在每节课,每位老师之中。
四是抓过程管理。校红领巾监督岗,卫生,纪律二项竞赛,值日的监督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幼儿 品德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17-02
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有其在经济上的优越性,在品德上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孩子是小霸王、小懒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胎教。却是关注知识教育的多,关注品德教育的少,而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幼儿期是人生的起步期,因此,注重幼儿的品德教育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1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对夫妇晚年得子,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担心孩子饿死,临行前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他想吃的时候就咬一口。可夫妇俩回来时儿子还是饿死了,因为他只知道吃嘴边的饼,却不知把饼转着吃。也许你会笑它的过于夸张和荒诞,可现在有的孩子上大学了,母亲在学校附近租房住,照顾生活起居的事并非没有。
听朋友讲起报纸上刊登的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后到一家知名公司应聘,约好八点钟面试,他八点多到了那里,递上自己的材料后,老总说:“你去左边第二会议室把我放在桌上的黑色公文包拿来。”当时这位研究生觉得我如此优秀的一个人才,还没有面试就对我指手画脚,没听清第几会议室,便又问了一遍,才磨磨蹭蹭地把包拿来。老总说:“面试已经结束,你可以走了。”他为什么没有通过面试呢?第一,迟到,不守时;第二,对方说话时没有仔细倾听;第三,去拿东西时磨磨蹭蹭无效率,且态度不好。此后不久,此应聘生的一位同学(在校成绩平平)来此公司应聘,被录用了,而这位学业优秀的学生去了一家不知名的企业,两个月后他跳楼自杀了。由此可见,良好的品德习惯对人的一生多么重要。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要不了多少天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在很大程度上,与长期形成的习惯有关。
道德习惯在德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过去我们的教育,整天唱高调,说的多,做的少,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培养。抓紧行为习惯的培养,才能使孩子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可以说德育的中心是行为习惯的培养,它是德育里看得见、摸得着的“质”的指标。
现在教育界提出了一个名词叫“关键期”,是指人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孩子实施某种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阶段,再进行这种教育就差多了,有时不只是事倍功半的问题,甚至终生都难以弥补。
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印度狼孩卡玛拉1920年被发现时8岁,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企图使她恢复“人性”,但至1929年死去,她的智力才能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另一个相反的事例是,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大森林里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生活了28年,当他获救后,人们只用了82天时间的训练,就使他恢复了人的习惯,一年后还结婚了。虽然他过野人的生活比卡玛拉多20年,但是因为他没有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使对他的教育训练比狼孩容易的多。
那么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呢?一般认为,是幼儿和小学阶段,初中为辅,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以前。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毫无道理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象一包融化了的铁水,可以浇铸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等孩子长大了,如冷却的铁水变成了砣,改变就难了。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可塑性强,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
所以,幼儿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是极为重要的。
2 良好品德习惯的内容设置
在对孩子的品德习惯的培养方面,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盲目性太大,今天孩子懒了,进行劳动教育,明天孩子骂人了,进行文明教育,这种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就进行什么教育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应当制定具体的德育计划,使他们便于理解掌握。
思想品德教育,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方面。由于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的差异,在德育内容方面必须有所区别,但在这种差异之中,共性的心理和行为依然存在。德育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特征表现出的差异,又要注意共性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特征。依赖性和以兴趣为主的求知需求是儿童个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征,与其心理发展的特征相联系,儿童期个体在认识上的主要形式是领会,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具体、细化,便于理解掌握。比如根据小中大班不同年龄的幼儿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同一内容设置难易与深浅不同。例如幼儿园小班(3~4岁)认识国旗,能分辩是不是国旗。幼儿园中班(4~5岁)认识国旗,知道爱护国旗。幼儿园大班(5~6岁)认识国旗、国徽,知道尊敬国旗、国徽,升国旗、奏国歌时要肃立。
3 养成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方法
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文着重探讨了幼儿园德育中所利用的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的教育方法很多,如言教法、身教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因孩子年龄小,还处在具体形象的感性思维阶段,对枯燥的言教印象不深,也不感兴趣,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3.1 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在幼儿园,老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学生喜欢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老师的品质,自觉的道德行为,也会为学生们所效仿,在一定意义上说,品德只有靠品德去培养,行为只有靠行为去指导。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注意,既使是与其他老师聊天,也有许多小耳朵在听着。今年流行呼拉圈,我们班也有一个,课间老师们便轮流晃,非非的妈妈说,他也跟妈妈要呼拉圈,我们说:“非非真是个爱锻练的好孩子,在家也很爱劳动吧,平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后来非非的妈妈跟我们说,非非进步很大,在家自己洗脸洗手娟,也不让喂饭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对孩子、老师、家长讲话时,彬彬有礼,经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孩子也会经常说不客气、没关系,老师经常习惯性的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学生也不会乱丢垃圾。
3.2 情境教学,趣味学习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道德规范的内化,以及道德行为的训练,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得不到学生的认同,这些知识的种子不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有关道德培养的内容设计成情景剧,在班上公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3 奖惩结合,正负强化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环境优越,什么东西都不稀罕,可他们却对老师奖给的东西很看重,哪怕是一张贴画,一枚瓜子,一片黄瓜,很奇怪是吗?因为得到这些东西意味着老师赞美他欣赏他。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我们为幼儿设立了许多奖项:劳动积极分子奖,文明礼貌奖,乐于助人奖,进步奖,卫生宝宝奖等。每日一评,奖品不多,五花八门,有时是枚瓜子,有时是张帖画,有时是粒爆米花,有时是块饼干,却使幼儿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惩罚的办法很少用,最多是让犯错误的小朋友单独坐在一边反思十分钟,讲一讲自己的反思心得,小朋友称那个位置为反思角。还有一种是自然后果惩罚法,比如有的幼儿知道保护自己的书却喜欢撕别人的书,我们就把他的好书与别人撕坏的书交换,让他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3.4 实践锻炼,养成习惯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差,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嫌孩子做太麻烦,看他做,你比他做还累人,还不如替他做了省事。还有的是心疼孩子,觉得孩子这么小,怎么能让他做,等他长大了自然什么事都会做了。父母的这种心理,培养了一批小懒虫,为了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我们在大班实行了值日生制度。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周一至周四的卫生由各小组负责,内容包括摆桌椅、擦桌子、扫地、洗勺子,周五的卫生由老师负责。值日生制度实行以后,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主人翁意识也大大增强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也爱劳动了。
3.5 故事吸引,提高兴趣
针对幼儿还处于形象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真人真事。形象故事,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一次《海洋里的动物》常识课上,我由海洋里动物的多样性讲到这些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由此延伸到我们要保护环境。孩子们都说的很好,什么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不要污染环境,但似乎都在背台词,明显没有引起他们心灵上的震动与共鸣。我忽然想起前几天报上登的一件事,就对孩子们说:“给你们讲件真事吧,就发生在我们济南动园。”孩子们马上坐正身子望着我。“动物园里的一头鹿突然死了,为什么呢?叔叔阿姨都很奇怪,便把鹿的肚子剖开,又剖开它的胃,在胃里发现满满的全是方便袋、小食品袋、雪糕袋……”孩子们瞪大眼睛望着我,“为什么?”他们没有说话,心中却充满深深的疑惑……这堂课给幼儿的影响是深刻的,使他们暗下决心要做个环保小卫士。
3.6 家园联系,合作教育
曾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妈妈回家很累了,但还是端了盆水到婆婆面前说:“妈,你洗脚”,婆婆慈祥地笑了,这场面被几岁的儿子看到了,儿子用他那稚嫩的小手,跌跌撞撞地端了盆水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洗脚”。多感人的场面,这说明教育幼儿不单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教师抓了家庭教育可以得到许多帮手,不抓家庭教育就可能增添许多对手。多与家长沟通,取得教育上的一致,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效果。我们设立了家园联系手册,每周五发给家长,周一收回,我们会在家园联系册里写上孩子的近期表现,奖励的、改进的,以及我们近期对孩子教育的主要单元要求,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延伸到了家庭,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合来说,幼儿德育任重道远,高尚的道德同高度的智慧一样,经过缓慢的过程才能达到。我们要耐心地对待儿童经常表现出来的缺点,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坚持不懈地去努力,使之习惯成自然,培养出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
参考文献
[1] 仇春霖.德育原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7.
[2] 翟树刚,刘保良.思想品德教育[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0,9.
[3] 任宝祥,张蕃.外国教育家论德育[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8.
[4] 张小永,孙明红.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材料教师用书(小班上、下)[M].明天出版社,2004,12.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哲学反思
Discusses the countrysid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al reform resonsideration shallowly
Wu Hao
【Abstract】The countrysid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writing assistance paper is displaying the unreplaceable function regarding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and the Chinese farmer modernization. Must change the countryside sport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must take the following reform measure: Construction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governs the body legally; The whole difficult to enter, initiative lifelong physical culture; Acts as circumstances permit, to utilize the new teaching media, develops the new space.
【Key words】Countryside school sports; Reform; Philosophy resonsideration
农村学校主要是指县以下的由镇乡一级政府直接管理的乡村中小学校,其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开展农村的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现有普通中小学866万多所,农村约占89%,在校中小学生1亿6 900多万,农村约占74%。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农村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关系着我国新一代农民的整体素质。
1 目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面临的窘境
1.1 校领导对体育重视不够
(1)名义上虽有校长分管体育,但实际上许多分管校长分而不管,对随意占用体育课尤其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听之任之,有些地区毕业班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校领导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
(3)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
(4)分管领导对体育课多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数年不听、不看体育课是常事。
(5)有的学校领导甚至把抓体育工作与教育质量对立起来,使学校体育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1.2 师资不足
(1)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的体育专业教师不足,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女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女教师寥寥无几。
(3)师资培训力度不够。在农村学校,体育课一般被认为是副科,体育教师很难被列入师资培训的范围内。
(4)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比较片面,体育教师付出的劳动得不到认可,不能同工同酬。
1.3 教学问题突出
(1)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科学性、灵活性;体育考试项目的确定不够科学、灵活、全面。
(2)体育课开课率低,随意性大。大多数农村学校把体育课纳入了教学计划,列入了课程表,但名副其实的体育课开课率相当低,往往把体育课当成室外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或者把体育课当成“自习课”,玩一玩,放松一下,有一名老师监护就行。尤其是村级学校,开课随意性更大,有的班主任对上体育课是随心所欲,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体育课名不副实。
2 哲学思考
笔者认为,在认识上,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依然存在;在社会评价与管理上,对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还缺乏一:套科学规范、严格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管理机制;在经济上,资金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体育教学落后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领导的态度和爱好:“小城镇体育,大社会问题――来自我国小城镇学校体育的调查报告”中向我们揭示这样一个现象:校领导对体育的态度,对某个体育项目的特别爱好,也能使小城镇学校体育硬件有所变化。苏州横扇小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和对篮球的特殊爱好,导致了人均GDP并不被看好的横扇镇,在人均球类数指标上,超过人均 GDP第一的上海中小学。
对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已形成一条“规律性”的认识,即领导的态度和爱好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并已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改革的成败竟完全取决于少数领导的态度和爱好。
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目标是公民社会。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走向公民社会的重要途径。当我们感叹世界文明进步的同时,审视我国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的改革,我们也意识到公民社会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2.2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缺乏整体性和配套性:体育,使人的生命系统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发育、成长,避免畸变伤损,圆满地实现生命全过程的预求;使生命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需求,在体质、体能、体型、体力等等方面发生合乎目的的相应变革、强化或优化,适应不同形态人的活动的需要。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五育”的整体性推进来实现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教育的改革却偏重于智育和德育,漠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显然有悖于教育的整体性规律。
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整体结构中各个因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如果单独一个方面,孤立起来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体育构成了一个体育文化整体,但事实却是农村体育与农村学校体育属于不同的条块,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教育政策“城市取向”,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大,在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今天,我们一味地强调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对农村的导向和表率作用,长期奉行的整齐划一思维模式,事实上造成了我们在教育取向上的单一化。由于教育的话语权、决策权集中在城市阶层,也潜在地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和主流话语更多地带有“城市取向”。
没有对先进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就不会有先进理念的形成,与此同时,先进的理论并不代表先进的理念,因为理论转变为理念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领域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体育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必须先接触和了解理论。能不能接触和了解理论,有三个问题:第一,想不想知道?第二,从哪里知道?第三,有没有条件和办法知道?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就面临着这三个问题。
今天我们的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情形是:标准的课程,规范的教学,有力的控制,等等;学生的自由、天性、创造力就在这样的教学中逐渐丧失殆尽。在这个问题上,教育本身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3 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理性回归
农村学校体育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体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生态环境要素;是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教育;是最具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是最具现代性的先进文化传播器;是联结学生与自然、学校与社会的文化纽带;是促进体育文化传承,推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后盾;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器。
3.1 构建主体性意识,依法教改,依法治体:李泽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终于全面地建立了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以作用于它们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体系。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中上尊下卑思想的长期影响和现实社会体制内的等级压迫,造成了广大农民及农村体育教师主体性的缺失,使得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经常发生,却少有人问津。学校体育工作和改革,尤其在农村,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人治。例如,对学校体育经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只做了一些原则的规定,如“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应当安排一定数额的体育经费”,“在经费上尽可能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等。但学校体育经费具体给多少,还是有关领导说了算。张校长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多给一点,李校长不太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就可能少给一点。如果体育教师胆敢提出不同意见,就用“要顾全大局”、“服从整体规划”等大话来压你,如果不服就给你“穿小鞋”,甚至搞打击报复。
要改变学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改革因领导的好恶而变化的局面,必须构建农村学校体育各主体的主体意识,依法治教,依法治体,真正做到:第一,完善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定新的制度和法律,具体明确农村学校体育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制度和法律的宣传,唤醒农村学校体育改革中各主体的主体意识,增强他们、特别是教师主体的法律意识,用法律维护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教师自身的利益与地位。第三,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加强对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3.2 整体推进,倡导终身体育,促进农村人口的全面发展:辩证联系的思想要求用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另一方面,整体的属性、功能并非各部分属性、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新的特征和功能的整体。
1.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2.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11]张又安.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8):67.
[12][前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13.
关键词:多媒体,中学德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社会发展不仅要求人们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责任心、公德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情感情操,这就要求各类学校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据何万腾【1】调查:由于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的诱惑以及低俗文化娱乐活动的泛滥,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较差,甚至出现焦虑、冷漠、自卑、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可塑性大,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受到各种思想道德影响,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思想道德的影响。由此可见,中小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又是各类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证【2】。据吴小建【3】研究,目前中小学的德育状况是: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道德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中学德育课教学,如何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方法
(一)研究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德育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是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老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教学内容
按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要求,把中学生必学的德育内容分解为三大类共十二项内容。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第一大类内容除每周星期一早校会,另安排2课时;第二大类内容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三节班会课进行,共安排14课时;第三大类除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三节班会课进行,共安排4课时;另在第5、10、15三周周五下午第三节各社会实践及其他活动课。被试班的教学内容用计算机软件DV机、Powerpoint、FlashMX、PhotoshopMX、Premiere等制作,选择适合的情景问题,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分为演示和交互两部分。比如:在道德教学板块,以多媒体展示模范少年尊老爱幼、刻苦学习、奉献爱心、文明礼貌的视频资料为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比对反思,提出各自需要纠正的问题,设置相应的生活场景作为背景资料,由学生在其中进行角色扮演,最后评价学习效果。对照班则采用常规的班会课形式进行,即故事演绎+角色扮演。
(三)研究方法
采用等组实验法设计,以七(8)班为被试班,对照班为七(3)班,分别在学期中、学期末评价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四科学习成绩和德育考评成绩。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四科学习成绩是用考试的方式获取;德育考评成绩依据学校制定《中学生德育定性考评表》、《湛江市第九中学中学生德育考核评分细则》进行评分。结果用SPSS17.0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二、结果
(一)两班各科期中考试成绩及德育评分结果见表一。
表一两班各科期中考试成绩及德育评分( ,分)
项目 人数 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德育
被试班 50 56.96±11.33 78.04±19.35 85.36±25.88 73.08±32.21 95.76±4.25
对照班 50 48.90±10.11 67.74±23.86 76.24±28.94 63.68±33.43 82.44±12.34
t值 18.79 10.85 10.27 10.37 7.33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二)两班各科期末考试成绩及德育评分结果见表二。
表二两班各科期末考试成绩及德育评分( ,分)
项目 人数 政治 语文 数学 英语 德育
被试班 50 77.98±14.57 82.00±25.02 92.56±36.00 82.58±35.40 97.64±4.06
对照班 50 68.30±19.92 74.75±24.16 83.22±31.60 71.29±38.43 80.71±12.03
t值 4.56 3.67 9.69 9.49 8.45
P值 0.000 0.001 0.000 0.000 0.000
三、讨论
(一)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德育课教学对政治、德育成绩的影响
从表二可见,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被试班学生政治、德育成绩分别为77.98±14.57、97.64±4.06分,比对照班的68.30±19.92、80.71±12.03分,分别高出9.68和16.93分,两班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说明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德育课教学可以明显提高政治、德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成绩。把多媒体手段引入思品课教学中,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深化;音像教材能直观地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促进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形成,以达到教育要求【4】。据刘仁波研究【5】,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扩大学生的知识摄取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减轻学生学习的身心负担、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教学情景,可以给学生以各种感官刺激,以现实的社会背景资料、生动的情景场面,把发生在社会上的事件通过多媒体重复演示给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到每个事例就是发生在眼前的事件,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最后提高学习效果。
(二)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德育课教学对语、数、英三科成绩的影响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被试班学生语、数、英三科成绩分别82.00±25.02、92.56±36.00、82.58±35.40分,比对照班的74.75±24.16、83.22±31.60、71.29±38.43分,分别高出7.25、9.34、11.29分,两班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见表二。说明多媒体与德育课整合教学不仅提高政治、德育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可以提高语、数、英三科成绩,主要与经过多媒体德育课学习后,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了他们的学习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意志,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毅力有关。课堂观察发现,被试班的课堂纪律,师生互动程度、效果等均比对照班好。
(三)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德育课教学对学生道德行为表象的影响
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德育课教学,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被试班学生的班风、班纪明显比对照班好;被试班学生在劳动实践课、社会义务活动、共青团活动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也比对照班高,参与这些活动的目标也比对照班明确,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能也比对照班成熟。例如:在学校组织的创卫活动中,被试班学生的技能熟练情度、积极性要比对照班好,每一次被试班学生完成任务所用的时间均比对照班学生所用时间短,根据综合评价被试班得分为98分,对照班得分只有80分。
(四) 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评价
对被试班学生家长的调查结果汇总:认为学生德育思想品德明显好转的家长占96%;认为学生行为习惯明显好转的家长占90%。
综上所述,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德育课教学方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改善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外显行为习惯,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德育水平,是中学德育课教学值得推广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何万腾.新形势下的中学德育工作之我见.课程教育研究[J].2013年8月第23期.63-64页
[2] 李运林,徐福荫.专著.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8月出版.
[3] 吴小建.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教学研究(考试周刊)[J].2013年第55期.166-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