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品投资报告

艺术品投资报告

时间:2023-07-04 17:0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品投资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品投资报告

第1篇

关键词:艺术品 金融

中国艺术品市场整体规模出现持续而快速的增长趋势,契合了国际艺术品产业化和艺术品金融化的总体趋势,标示着艺术品金融时代的到来,同时催生了包括艺术银行服务、艺术品质押融资、艺术品投资基金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在内的艺术品多元化商业模式。一种新的艺术交易形态、新的艺术市场格局和新的艺术资本运作方式正在悄然形成。艺术品金融化无疑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热点话题,在艺术品金融化悄然兴起的过程中,怎样使新的艺术交易形态和新的艺术资本运作方式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创新力,也成为了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今天,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境,这个困境不是今天才有的,却由于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火爆而被不断聚焦,不断放大了。这也是制约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两大瓶颈:品质风险和流动性问题。我们可以先来看几组数据:

根据诺亚财富管理中心的研究报告,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投资的半年收益平均已达16%,个别投资品种半年回报率更高达80%,远超过了股票和房地产。

根据招商银行2011年5月《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0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预计2011年这个数字将进一步提升至72万亿元。

根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组织编撰的《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是1694亿元。

对于资本而言,半年16%的收益率,差不多32%的年化收益率是多大的吸引力?但为什么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只有1694亿元?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品质风险和流动性问题的制约!正是因为这两个门槛,导致很多资本虽然迫切地想进入这个市场,但最后只能很郁闷地隔岸观“火”。

众所周知,近年来,艺术品已经成为了继证券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国外的许多银行早就将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借此规避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例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收藏规模就蔚为壮观,甚至比许多专业美术馆的艺术品数量还要多。德意志银行花了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以当代艺术为主的56000余件艺术品,并将这些艺术品陈列在德意志银行遍布65个国家的850家分行。德意志银行相信:“这有助于银行员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同时还可以支持艺术家的创作。”此外,瑞士银行(Swiss Bank)、英国富林明投资银行(Robert Fleming Group)、意大利圣保罗银行(San Paolo Imi)、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West Pacific Bank),以及亚洲地区的新加坡大华银行(United Overseas Bank)、泰国泰华农民银行(Kasikorn Bank)、中国台湾玉山银行(E.Sun Bank)等金融机构也一直都在进行着艺术品投资。不仅如此,包括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nion Bank of Switzerland)、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荷兰银行(ABN Amro)、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 & Co.)、花旗集团(Citi Group)和摩根士丹利集团(Morgan Stanley Group)在内的世界重要金融机构都先后推出了艺术品投资的咨询服务,并且为客户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

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认为:“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的习惯。其中,艺术品价值大约平均相当于其全部资产的5%。这意味着,整个高收入阶层大约可以支付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总额其中16万亿元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投资艺术品的。”事实上,正如苏富比拍卖公司首席执行官鲁普雷希特(Ruprecht)所说:“上世纪80年代,艺术品市场受到日本房地产财富的推动。当日本房地产市场崩盘后,艺术品市场也随之坍塌了。但是今天,我们有俄罗斯的财富、中国的财富、日本的财富、对冲基金财富、企业财富和房地产财富。财富高度集中在经济金字塔的顶层,集中程度比任何人以前看到过的都要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先后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代: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个人收藏时代(个人资金主导)开始,经历了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的机构收藏时代(产业资本主导),并正在走向当下的艺术品金融化时代(金融资本主导)。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艺术品金融化时代的重要创新就是艺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

第2篇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公布的艺术品及古物调查报告显示,价值1000英镑(约合10103人民币)的低价当代艺术品在2008年至2011年价格升幅居首位,这意味着该类型的艺术品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各类价格级别的当代艺术品表现都不俗。”RICS 全球艺术品及古物专家小组主席、英国佳士得拍卖行副主席Richard Roundell对本刊表示,未来这一市场依然会平稳上升。

上述报告的调查部分验证了这一判断,有17%的受访者预期,对于小额艺术品的市场需求将会继续提升。小额艺术品为何如此受市场欢迎?

中产投资品

一掷千金,是外界近两年对中国艺术品投资的普遍观感。收藏研究会曾做过一个调查统计,2000年,中国民间的收藏者约为2000万人。目前,估计民间收藏大军数量已增加到1亿人以上。投资者多了,投机者也更多。艺术品市场上掷千金得万金的故事比比皆是。一堆基金,几个煤老板,天价拍卖,看似热火朝天,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模仿的。

相比之下,小额艺术品更符合“平价投资”的特点。一般每件艺术品价格在1000英镑左右,相比“亿元时代”的高价藏品,无需承担太多投资风险。可选择的艺术品种类也非常多,包括金银饰品、陶器玉器、油画水彩画、珠宝、酒类,甚至是珍贵木材。此外,这类价格低廉的艺术品不太受投机者关注,往往可以挖掘出较好的投资藏品。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中国逐渐诞生大规模的中产家庭,这一收入不菲的群体都在尝试利用空余资金投资一些风险相对可控、利润率较高的行业。艺术品投资不仅有机会获得额外的收益,对个人修养来说,也是一份不错的精神投资。

有意思的是,小额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并非源于人们的投资需求。Richard Roundell认为,小额艺术品价格比较便宜,通常购买者为了美化家居而添置艺术品,而非着眼于长期投资。

购买艺术品装饰新居在国外是常见现象。而近十年,新一代富裕阶层在中国大规模兴起,这一群体普遍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好的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在国内购房置业后,便自然而然考虑到收藏小额艺术品,以凸显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上海一家广告公司业务部工作的许志达就是这样一位收藏者。“我和身边很多朋友都喜欢艺术品,现在自己有了新家,也考虑是不是买些物美价廉的艺术品来装点一下。”

增值不逊色

对于许志达来说,选择艺术品的目的除了装饰新房以外,他希望试水艺术品收藏,寻找到更具增值潜力的投资方向。而像他这样拥有几万至几十万元闲置资金的人,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数量可观。

但对于这些急于寻找投资途径的富裕阶层来说,过去几年无疑是最煎熬的时刻。在国内,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等投资渠道恰逢低谷,而通胀却愈来愈猛烈,闲置资金的保值压力越来越大。

于是,在“跑赢CPI”这个问题里不断纠结的投资者们,逐渐意识到艺术品对冲通胀的作用,开始挖掘艺术品市场上的投资绿洲。“大家都在寻求更安全的投资方向。”许志达观察到,一些曾经热衷“炒房”的朋友纷纷将资金从楼市抽出,转而投入艺术品投资。

“很多人现在觉得把钱放在艺术品里面,要比放在股票里面更安全一点。”Richard Roundell指出,艺术品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所以不会出现全世界各地区同时进入低谷的局面,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投资者们更愿意投资在艺术品上。

一些小额艺术品的增值空间也丝毫不逊色于其它投资品。北京中艺博有限公司总裁王一涵曾用3000元人民币购买一幅画作,3年后他将这幅作品以12万元的价格拍卖,增值幅度高达39倍。

几年前,投资者赵小鸣花了几千元购入一件颇为精致的象牙名片盒。在近期的一次拍卖会预展中,赵发现那些与自己的藏品品质不相上下的象牙名片盒拍品,估价至少在3.5万元至4.5万元之间。“大收藏者不会注意这些小东西,普通收藏者就有机会”。

据RICS香港分会主席黄冠球透露,小额艺术品市场有很多投资者或富豪购买陶器、中国画、花梨木及玉器。“其中花梨木及玉器的价格在一年内翻了一番。”有媒体报道称,金融业平均投资回报率约为15%,房地产业约为20%,而艺术品收藏投资的回报率保守估计也在30%以上。

亦需挖掘新“洼地”

鉴于高价纪录在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不断被刷新,不难看出近年市场热情过度高涨。某种程度上,艺术品投资行为在国内已经演化成另一轮的投机和炒作行为。

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特有的制假、售假、拍假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不易为普通投资者所辨别。如何避免此类问题?一个保守的方法是“买贵、买好”。

“我觉得在你能负担的能力下,买最贵、最好的。”Richard Roundell建议。他认为,艺术品价格基本取决于供求关系。国内艺术品投资之所以天价频出,主要还是源于需求量非常大。“最贵、最好的艺术品供应是最少的,而需求是最大的。”这就减小了投资者的收藏风险。

不过,由于小额艺术品属于“平价投资”,价格普遍较为低廉,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类也非常之多。在国内滚热的艺术品投资市场下,挖掘价值“洼地”并非不可能。

据Richard Roundell观察,在欧美,当某一类艺术品价格太高的时候,投资者就会转移目标,从某一个领域的艺术品到另外一个领域。例如,毕加索的作品虽然声名赫赫,但是价格也同样惊人。想要追求性价比的投资者当然不会热衷买入。“而如果是当代艺术品,你现在就可以以较好的价钱买入。”

第3篇

看完展览之后来访嘉宾会进入隔壁,那有一个小型的交流会,这些民生银行私人银行的顶级会员会享受到一个入门级的宝玉石讲座,北京保利拍卖的总经理赵旭一个人在那里摆弄着手机,已经为秋拍忙得不可开交的他一定要来这里,招待自己合作伙伴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也不能怠慢这些客户中的任何一个,他们中的某些人早已是拍卖场上的熟客。

这似乎只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展览,但是俱乐部里一丝不苟的装潢,绝对私密的物理空间,以及工作人员制服上佩戴的“民生银行”的工牌,时刻都在提醒我们,这是私人银行给高净值人群的增值服务,是中国富裕阶层的艺术福利。

兴业银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2013高净值人群另类投资白皮书》显示,在中国600万资产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有280万人。约有85%的中国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正在使用私人银行服务。

如何为这280万人配置资产?中国的富裕阶层极少有通过继承遗产、婚姻等方式快速致富的,一般都是创办企业而赚的“辛苦钱”,所以在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如何让投资理财使财富不受到损失,保值、增值是他们的迫切需求,也是银行家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在这一点上,艺术品业务与财富阶层的需求则不谋而合。

而这份报告中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在另类投资中最受欢迎的是艺术品,其次是珠宝玉石、酒、钟表和飞机。此前花旗银行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国内32%的投资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增持另类投资,51%计划在未来12个月维持有关配置。

私行艺术品业务 并不新鲜

私人银行在西方发展了几百年,而在中国内地,还只是近些年的事情。

私人银行在全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一般来说,是专门面向富有阶层,为富豪们提供个人财产投资与管理。在较大型的国际金融公司或银行中申请开设此类服务的门槛是:至少100万美元以上或者1,000人民币以上的可投资资产。

2005年9月,瑞士友邦银行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国际私人银行,到2007年4月,花旗、汇丰、渣打、东亚这些外资银行中国区法人银行,都先后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

2007年,以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为标志,之后交、工、招行均陆续推出该项业务。本土私人银行的业务发端伊始,迄今已有6个年头。随着各个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服务项目有基础的资产管理、投资、信托、税务、遗产安排,自然也涵盖有艺术品的收藏、拍卖。

当然,银行业进入艺术品领域,在海外已经不乏先例。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这几家银行的艺术品投资、收藏和服务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本身的重要标志项目,而大型金融资本的一举一动,都对艺术品行业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而对于这些经济上先富裕起来的高净值客户,银行需要提供更加鲜明的服务。而艺术品投资与传统资产管理、投资、信托不同,但是与资本市场相关性较低,而且艺术品价格变化遵循内在价值,受其他资产波动影响小。所以将艺术品纳入高净值人群的资产,为财富阶层配置资产提供新的渠道,也为银行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沪苏浙作为富人的集中地,上海是最多的私人银行总行所在地。不过北京有不可比拟的的文化优势,更多的私人银行开展艺术品业务,首选北京。

定制 专属的“艺术管家”

私人银行业的基础理论是,私人银行家应精心组织一个由投资经理、财产规划师及其它专家组成的专业团队,这个团队策略协调程度以及对信息掌控能力是零售银行无法比拟的。而银行与客户的关系中,可以有更开放的结构,包括有针对性的慈善规划、多类型知识的获取等,简而言之就是定制服务。

有着20年瓷器收藏经验的闫健武是民生银行私人银行的特聘投资顾问,是北京古玩城一家老店的主人,他为私人银行的客人提供过许多个性化专业化的建议,他也量身为客户制定过收藏体系。民生银行的俱乐部的业务中就包括艺术品私人税务解决方案、个性化的专业养老、以及vip策展定制服务。

光大银行会定期举行艺术品鉴定的活动,此前该行与一鉴宝节目定期共同举办鉴赏活动。2013年4月,原本只计划邀请30位客户参与,但最终却吸引了超过50余名高端客户携各自藏品出席。

在国外更加成熟的私人银行市场,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经常会代表客户到拍卖场竞标古董或者到全球采购艺术品。在坊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2012年国内某私人银行的理财经理带着几个客户,直奔国外某艺术品拍卖现场,斥资几千万,捧回了数件艺术品。”但是更多的人相信带着他们上拍场的是艺术行业类的专家,是私人银行为富裕阶层专属定制的“艺术管家”。

外包 与艺术机构的好姻缘

“目前,私人银行参与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方式,银行直接购买具有投资潜力和增值空间的艺术品,作为收藏或投资,同时接受艺术品作为信贷融资抵押。这种方式存在于欧美的一些私人银行间,如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二是间接方式,将艺术品的投资交易纳入理财产品中,私人银行作为第三方,不直接参与艺术品的交易买卖。由于直接方式要求私人银行具有较高的艺术品鉴赏能力,而国内私人银行在这方面存在欠缺,所以,间接方式是国内私人银行涉足艺术品领域采用的主要模式。”社科院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段雅丽这样认为。

富裕阶层虽有艺术品投资与收藏的需求,但大都缺乏对艺术品鉴赏的眼力和经验。这就需要私人银行充分整合资源,帮助客户提升对艺术品的品鉴水平和投资技巧。传统金融领域出身的私人银行家显然在短时间内无法达到这些要求,所以绝大部分私行的艺术业务都会选择外包。

早年间中国银行私人银行与墙美术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从“艺术银行”的角度切入,共同进军文化产业,并在咨询与制定投资策略等业务方面开展合作。

招商银行近些年一直与佳士得、苏富比都进行过合作,将其私人银行客户推介给拍卖公司。邀请客户观看它们在内地和香港的预展,请工作人员为客户现场讲解,以及直接去香港参加拍卖会等。

建设银行私人银行与北京匡时拍卖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高端客户的艺术沙龙中往往不能缺席匡时的高层,在2013年的艺术北京上,建行也承办了由匡时主办的“青年收藏家邀请展交流论坛。”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与北京保利拍卖也有着类似的关系,不仅艺术民生俱乐部就距离北京保利办公楼仅一条小路,而且在保利拍卖所有豪华的预展拍卖中我们都能见到私行的理财经理坚守着预留的咨询展台。

私人银行与艺术机构共享客户,尽管动用昂贵的专业资源,而且参与度相对较低获得的利润也会有限,但是相对而言风险也低,也会给私人银行服务带来更好的声誉,并进一步吸引高端客户。而对于艺术机构来说,让更多的新钱,新脸进入艺术品市场,也是他们一直所追求的,所以私人银行与艺术机构的合作是一门不折不扣的好姻缘。

调整期 从高调走向私密

2009年美林集团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名下“净值”至少100万美元者的“高净值个人”约有36.4万。2009年,北京保利推出的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拍出了1.69亿元的高价,中国艺术品市场在那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率先回暖,一举进入“亿元时代”。

同年,招商银行调赞助博鳌论坛亚洲艺术展,举办艺术沙龙,6月该行私人银行正式推出艺术品赏鉴计划——这是一款类期权艺术品投资产品。投资者可以从招行推荐的当代艺术品中任意选择其喜爱的作品,存入相当于该艺术品现价的保证金,即可拥有该艺术品的鉴赏权益,期限一年。一年内,如果其选定的艺术品升值,投资者可随时以原约定价格购入该艺术品。如果不满意,投资者也可退还艺术品,只需支付2%的管理费用就可拿回保证金。

而时间再回溯的两年前的2007年,包括陈丹青《牧羊人》等在内的61幅当代艺术品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国内当代艺术行情超过的海外,画廊数量剧增。那一年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作为国内首只私人银行艺术品投资产品推出,存续期为两年,主旨是购藏中国近现代水墨画、油画作品。产品到期后,年化收益达到12.75%。两年期满后圆满达到预期收益。

不过自2011年起,从艺术品成交额的大幅下滑开始,这样创新的私人银行服务和金融创新就鲜有耳闻。资本是敏感更是谨慎的,它们更趋向于中短期、低风险、收益适当的产品。正如2013年上半年仅发行了4只信托产品和2009年同期却发行几十只这种鲜明的对比一样。在艺术市场进入调整期,私人银行并没有太多振奋的可以公之于众的举措,仅剩下以培育客户为目的的鉴赏类讲座和艺术私人洽购的活动。当然可以预测的是,作为私行客户,他们在拍卖前依旧有高规格欣赏的礼遇,专业的讲解,竞买中也会有更适合的渠道。

而且银行业的人也有一致的认可,目前中国私人银行的主要方向依旧是金融类的,艺术品的鉴赏和相关业只是一种增值服务。任何市场都有高低起伏,艺术品市场自然不例外。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很多客户把一些资金抽走做更有效地投资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且经历了经济环境和艺术市场的双重动荡,有一个平和的投资心态更有助于市场的培育。

发展 稳健不激进

某银行财富管理部的理财经理曾坦言,虽然很多银行介入了艺术品投资业务,实际上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操作。而很多银行私人银行部门成立虽然早,但是对艺术品投资依旧保守。

一方面,私人银行家不具备鉴赏投资能力,大部分的业务属于外包,银行自身掌控能力和管理能力有限。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来源于艺术品市场的不确定性。除了艺术品自身的风险高、流动性差、价值认定、真伪鉴定的问题之外,金融行业更重视存放运输安全保险等相关问题。而且同其他的金融产品有多年成熟的经验和可参考的范本不同,能将艺术品业务与资本活力完美的合作寥寥无几,这无疑加重了金融资本的担心。

第4篇

2011年艺术品市场的特征是艺术品加速金融化。这一年,各种艺术品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文化产权交易所更是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丰厚利润的吸引加上股市、楼市的资金挤出效应,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将资本转入艺术品市场,抢滩艺术品交易、收藏、流通和展示等各个环节,艺术品与金融资本的交集也越来越多。

57.7亿元的超大规模

据了解,按发行主体划分,目前国内的艺术品投资基金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以银行为主体的艺术品理财产品,以信托公司为主体的集合信托投资计划和以有限合伙企业方式设立的私募基金。三者中,信托艺术品投资基金是最主要的发行方式,投资门槛从数十万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不等。

据最新的“2011中国艺术品基金排行榜”报告,截至2011年11月18日,国内近30家艺术品基金公司已发行成立了超过70支艺术品基金,除去2支已到期解散的,基金初始规模总计57.7亿元。其中,进入《2011中国艺术品基金排行榜》的20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规模达56.5亿元。

现有的艺术品基金中,有43支为艺术品信托,规模总计49亿元。另有2支在发,预计发行规模1亿元。除了信托,余下的艺术品基金绝大多数为有限合伙型,另有一支以银行理财产品的方式存在,即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规模1.5亿元。

作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心,北京也当仁不让成为中国的艺术品基金中心。在进入《2011中国艺术品基金排行榜》的20家基金公司中,设立在北京的超过半数,达14家(包括母公司在外地、但基金公司设在北京),其余的分别位于上海、深圳等地。问题与风险不容小觑

事实上,艺术品投资基金并不是艺术品金融化的唯一方式,各地文交所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艺术品“证券化”)在普通投资者中更掀起一阵投资热潮。自2009年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诞生后,各类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在国内遍地开花。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各地开业及筹备中的文交所总数已超过30家。由于这些文交所普遍存在仓促上马、交易制度不完善、监管缺失、虚假产品不时出现等问题,国务院2011年11月份曾专门《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38号文),文交所首当其冲成为此次清理整顿的重中之重。

与文交所相比,艺术品基金繁荣的背后潜在问题与风险同样不容小觑。除了在艺术品市场上常见的“赝品”风险外,短期行为、竭泽而渔是当前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另一致命伤。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眼下涌入艺术品行业的资本,大多是由于全球性的经济疲软以及国内股市、房市等其他投资领域不景气所致。而面对“资本时代”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是从事艺术品交易的画廊、拍卖行,还是刚刚开始关注艺术的金融机构,都需要冷静地思考:这个机遇究竟只是一次市场能量的进发,还是因为真的历史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中国艺术品的价值得到了世界应有的关注。

作为最早在国内倡导艺术金融化的代表之一,吕益民认为艺术品金融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二是艺术品机构的金融化,三是金融机构的艺术化。 “艺术品一旦成为一个市场,开始出现艺术品指数,实际上就是一个资本市场,艺术品指数的出现把艺术品变成一种投资品,让更多的机构在内投资有一个风向标。”艺术市场出现各种金融机构、各类基金,都是艺术品金融化的一种标志,这种现象现在在中国也已经出现了。借鉴国外成熟运作

至于国内艺术金融化的未来之路如何进行,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可以借鉴国外艺术市场走过的道路。

研究国外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轨迹,会发现其实早在几十年以前,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涉猎艺术品市场。比如大家都知道苏富比、佳士得,是老牌的、而且是垄断的艺术品拍卖机构,同时也具有某种金融的性质,它可以直接为客户提供担保、抵押、评估、贷款等等融资性的服务,这纯粹就是一个金融服务。另外艺术品机构的金融化还包括艺术品机构本身的证券化、资本化。同样以苏富比、佳士得为例,这两家拍卖行在上世纪70年代分别在纽约和伦敦上市,本身就是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本身就实现了它的资本化和证券化。

第5篇

投资热成发展动力

投资热无疑是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最显著的变化,而2003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的动力亦在于此。事实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快速增长的趋势,与之相反,中国却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引擎的过程中日益提升了自身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2009年中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通胀预期更推导了流动性资金加速流入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投资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分享中国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红利,但是随着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艺术投资的投机性也愈见显明。一个明显的实例,就是2008年以来当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价格受到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出现向下波动的时候,大量的投资性资金迅疾转向了更传统的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的市场类型。

资金机构化推升天价

2010年由于中国政府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艺术品市场资金的净流入更趋明显,如2010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资金增量就达到了380亿元人民币。除了增量资金在市场中的表现之外,资金的机构化也成为了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征之一。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机构的资金入场,主要是指除政府采购之外的企业等法人机构的购买行为,其行业背景更趋广泛,如金融、房地产、制造、能源和建筑等,其地域分布更趋分散,如在沿海开放城市之外,西北、东北、西南地区成为了新的增长点;第二,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资金入场,包括私募和公募的不同类型,一些目前在国内比较活跃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已经达到亿元的募集额度。

资金的机构化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表现,首先反映在资金规模化的明显优势,而动辄千万级的竞拍出价已经将个人性购买行为如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家们迅速地“边缘化”;其次是在操作目标和操作手段上的变化,由于机构收藏往往是以收藏的系列化为目标,投资基金则以抗风险且增值快的艺术品为投资标的,因此两者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那些具有明确文化值和社会共识的稀缺性艺术资源,这势必造成“名家”尤其是“名作”的价格飙升,并最终导致在2010年有多达22件中国经典艺术品拍卖纪录超过人民币亿元大关,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时代已经来临。”

私人收藏发展迅猛

由于公共美术馆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购买主体中缺失,加之国内的企业收藏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私人收藏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Artprice《2010艺术市场趋势报告》认同这样的结论,并指出亚洲新涌现出的亿万富翁的购买力,以及他们天性中的爱国心和赌博性的出价,是造成了中国艺术家能够有如此强势市场表现的真正原因。更深层的解释是,中国正处于个人财富加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带动了向艺术品收藏的转向,然而中国的私人收藏由于缺乏家族传承的渠道,通过市场进行购买就变成了主要途径,因此中国的购买力就很容易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中得到充分彰显而引人注目。

正因为中国的私人收藏家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参与度较高,因此他们受到市场影响的几率也愈高,所要承受的所谓市场对买家的“反作用力”亦愈大,而大多数情况是“如果你自己没有明确的收藏目标和收藏标准,那么你就只能沦为市场标准的附和者和追随者”,但是恰恰这正是目前中国比比皆是的现实。很多在拍卖现场一掷千金的中国买家,85%以上的行业背景都集中于近年来资本积累最快的领域如房地产、金融、能源、交通与基础建设、高科技等行业,而这些行业通常又和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调整紧密相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性经济波动、国内经济周期影响也迅速通过私人资本传导并影响艺术市场。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品市场与社会整体经济之间的“正相关性”日益增强,其波动性也变得风险剧烈和无法预估,最终必将导致市场行情的无序震荡或者过度反应。

市场规模大于质量

第6篇

当艺术被打包到基金池,她在资金所能触及到的领域里慢慢翻滚,甚至升腾为一种宗教,让人狂热,也让人隐忧。

“金融资本的进入使艺术品市场的体量急剧增大。”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艺术品信托以一种别样的姿态吸引着一拨另类资金,挑动艺术与金融两界的神经。

而它的落寞和隐患也让人悲疾让人忧。业界开始探索艺术品信托这一朵信托奇葩的升级绽放。

秉持长线投资

2013年以来,艺术品信托市场陷入低迷,新项目发行数量锐减。仅山东信托、国投信托、长安信托和信托四家信托公司发行了10款信托产品,与2012年上半年时有13家参与公司和24款产品,相比,今年的艺术品信托市场清冷而落寞。普益财富的分析师对《融资中国》记者表示:“对艺术品信托现阶段来说,由于市场不太成熟以及信托公司人力资源有限等因素,某些专注于此得信托公司或许能够做出亮点,但是在全行业来讲,短期内还很难成为比较显著的利润增长点。而期限短、风险大是艺术品信托市场遭遇寒冬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期限2年到2年半,预期年收益9%,认购起点100万元起,多重风险防控措施……”最近,一证券公司推出的一款券商资产管理产品(类信托产品)正在募资。与以往多是一年的普通艺术品信托产品相比,这款预期收益在9%的资管产品投资期限达到2年,最长不超过两年半,而且具有从艺术品鉴定到处置多个风险防控措施和投资者利益三重保护机制。这款资管产品目前正在预约中。

“艺术品信托发行成本较高,收益压力相对较大。同时,在艺术品信托中,‘春买秋卖、快进快出’成为了常见的操作方式,短线操作也加大了投资风险。过去市场行情火热的时候,这种短线操作还能获益,但在当前回调的行情下,艺术品信托显然已经不是合适的投资方式,投资者对于信托产品信心下降,募集变得困难。再加上‘国38号文’对文交所进行了清理和整顿,虽然规范了艺术品市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艺术品信托的退出空间,使得发行艺术品信托的风险加剧,信托产品发行量也就自然减少了。”普益分析师说。

艺术品是一种中长期投资产品,买的是行业的趋势,而信托这种快进快出的投资方式在艺术品市场上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普益分析师进一步解释说,现在包括股市在内的各个投资市场都缺乏明显的赚钱效应,艺术品信托能够让投资者在两年内每年都得到9%的稳定回报,免去了投资者经常为资金寻找投资对象的烦恼,对于那些不喜欢多折腾、希望收益稳定的投资者是个不错的选择。

构筑风控围墙

高收益的产品往往具备高风险,尤其是在艺术品市场遭遇大起大落的背后,艺术品信托的风险性更是备受关注。

目前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的局面混乱。以收藏品中的热门紫砂壶为例,其实主要的价格差异就在于作品出自谁手,往往省级的工艺师和国家级的相比作品价值能相差数倍。这就导致了部分艺术品价值的虚高,因为往往是不是该人的作品,也就一个章的事情。

除了名家效应之外导致艺术品价值增高的原因就是艺术品持有人或者单位对该艺术品的炒作方式。信托公司在推出某款艺术品产品之前势必会在国内外对该艺术品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这已经成了定律。通过媒介的力量提高该艺术品的市场知名度,提高价值。但这样的价值评估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

艺术品信托市场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市场,艺术品本身的价值评估和真伪鉴定是其最重要的环节。而目前市场上,专业权威的鉴定和评估机构缺乏,赝品盛行,给艺术品信托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通过高估艺术品价格来牟取暴利已经成为行业内普遍的现象。

此外,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产业链尚未成熟,保险、物流、仓储、运输等整个链条非常单薄,对于艺术品的保管很难达到国际上的标准,缺乏相应的保险环节,存在信誉危机、专业人才短缺、退出机制单一等问题,类似券商资管产品从产品保管到保险,都有专业的机构在防范风险。不仅如此,上述产品的融资折扣比率只有50%,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时,融资方、担保方、投资顾问依次承担补差义务,投资收益提供多重保护。

疏通退出渠道

“市场是该冷静一下了,前两年的资本炒作已经背离了市场的基本规律。”现在国内的投资者还是处于“追涨杀跌”的不理性阶段,很多人正在为前两年对艺术品市场的疯狂炒作买单,这“非常冤枉”。

而且,拍卖市场的萎缩,也正在影响着艺术品信托的安全退出。目前艺术品信托的标的物主要有几种退出方式,一是拍卖市场,二是同藏家私下交易;还有就是同融资方协议,产品到期后由原持有人回购。其中,约有七八成的产品会通过拍卖渠道退出。

艺术品信托短期盈利本身就是个悖论,目前的兑付压力其实是流动性缺乏的一个表现。此外,评估、鉴定、保管、担保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摆在艺术品信托发展路上的不确定性风险。

艺术品金融化需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这目前在国内还有诸多缺憾。艺术品基金需要一条由拍卖机构、经纪机构、艺术家群体、担保机构、推广机构、交易所等组成的产业链。

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文化产品交易所正在准备上线艺术品信托、私募等产品,从而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而一些评估、担保机构也在逐渐进入艺术品市场。可以看到,这个市场正在渐渐完善。

第7篇

一、投资性艺术品及其金融化的概念界定

艺术品是蕴含历史文化并以艺术形式表现的特殊、稀缺的商品,传统藏家多是将这一特殊商品视作寄托审美需求、展现文化品位的收藏品,而在经济金融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艺术品归类为房产、股票之外的第三大投资品,通过低买高卖而获利。本文研究的投资性艺术品即指除沉淀在收藏家手中的纯收藏品之外的,购买后无需追加新的使用价值和附加新价值即可择机出售获利的艺术品。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投资性艺术品的投资功能先于其获得审美享受的使用功能。

投资性艺术品的金融化,指的是艺术品作为投资标的成为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标的或成为金融机构对企业、个人进行信用评级和资产定价对象的过程。艺术品金融化是艺术品为载体参与资本运作的一种新方式。

二、我国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现状

(一)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参与者机构化趋势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艺术品金融化趋势十分明显。除个人行为外,在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过程中,参与者机构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有投资诉求的企业主体不断增加。目前参与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企业主要来自文化传媒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酒店服务业。其二,大量金融投资机构开始涉足艺术品投资领域。与个人投资者通过低买高卖获取价差收益的投资方式相比,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借助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信息资源更专业地将艺术品标的进行资本化操作。随着投资性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正经历着散户市场向机构市场的转变。

(二)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产品不断创新

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的金融产品的出现。目前国内推出的与艺术品挂钩的金融产品主要有: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保单和艺术品远期现货交易产品。

艺术品基金按发起人主体的不同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商业银行发起的个人理财产品,第二种为有限合伙人形式发起的艺术品私募基金。艺术品基金多为封闭式基金,投资期限通常设定为3~5年。基金发起人首先通过自己的艺术品顾问或者投资团队制定投资组合方案,参与拍卖会竞拍购得标的产品,最终以拍卖或协议转让方式退出。

与艺术品基金相比,由专业信托公司发行的艺术品信托产品投资门槛较高,其发行对象为资金充裕、有较高收益要求且风险承受能力相应较高的私人客户,购买起点为100万元。有些艺术品信托设有“超额收益分成”条款,优先受益人不仅可以获得预期收益,还能参与超额收益分成。

相应的艺术品保险业务也开始起步。2010年12月,中国保险业监督委员会联合我国文化部《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定中国人保财险、中国太平洋财险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国内第一批文化产业保险试点单位,确定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11个险种业务。自此,保险公司可以提供从馆藏、展览到运输等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产品。但考虑到艺术品确真估值以及出险后评估瓶颈,保险公司目前只向资质好、规模大的机构提供此项保险业务,艺术品个人持有者的保险服务尚未出现。

我国艺术品远期现货交易产品尚处起步阶段,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九歌艺术品交易所推出的标准化艺术品交易合约。交易所提供“类期货”标准化合约,交易过程中,买家需支付合约价值20%的保证金,到约定月份再交割标的艺术品。艺术品远期现货交易的出现,综合反映了艺术品市场中供需双方对未来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走势的预期,为艺术品真实价格发现提供了渠道。与其他较成熟的艺术品金融产品相比较,艺术品远期现货交易投资者需承担市场规模小、交易活动不活跃的风险。

(三)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另一特点就是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程度的深化,即艺术品正在实现由商品向资本的转化。这一方面体现在艺术品市场规模的空前扩大。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年增长率为41%,交易总额达到1 694亿元,中国在全球艺术品市场所占份额超过英国,上升至23%①。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化推动了其金融化进程。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资本的大量进入,使艺术品市场成为金融资本寻找投资性艺术品的价值洼地,金融市场运用一系列金融运作手法,推动了艺术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与板块轮动,提升了艺术品市场的资本运作效率。

三、我国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尚未建立完善的艺术品评估体系

无论是以艺术品为标的组合投资基金还是通过艺术品质押融资,不解决艺术品的确真估值,艺术品金融化就无从谈起。目前我国存在公立鉴定与民间鉴定两类艺术品鉴定机构,但均不能出具被法律认可的鉴定估值证书。缺少有效力的鉴定估值就无法确定艺术品的公允价值,各种金融产品真实价格发现功能也就无法实现,投资性艺术品的金融化之路将会举步维艰。国家应尽快建立兼具权威性与公信力的第三方艺术品评估机构,确定完善一致的艺术品评估标准体系,为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奠定基础。

(二)艺术品交易登记制度尚未推广

艺术品交易登记制度通过为艺术品建立科学备案认证资料库,跟踪记录艺术品创作、收藏、交易信息,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艺术品真假难辨、定价无据可依的问题,另一方面可方便艺术品交易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产权纠纷的解决。我国早在“十一五”时期就将“推广艺术品交易登记制度”列入保护文化知识产权议题,但就当前实施情况来看,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品交易登记制度并未确立。首先,缺乏具有艺术品市场公信力的认证机构;其次,没有出台相应的登记认证细化标准;再次,艺术品市场还未形成自觉的登记认证意识。以上几点都影响了艺术品交易登记制度完备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秩序功能的发挥。

(三)缺少专门化的监管机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随着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育,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携带资金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活动,但是相应的市场监管与法律法规建设缺位,这一不利因素在金融资本大量介入之后表现尤为突出。艺术品市场涉及的资金量大、专业化要求高、风险程度大,没有专门化的监管机构与法律规范容易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规则失准,给市场的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四、我国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的路径选择

(一)通过培育艺术品展会、画廊,保证艺术品发行市场的供给

展会、画廊等推介(发行)场所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会起到发掘具有市场潜力艺术品的作用,还可为艺术家进一步从事艺术创作提供资金与精神动力。只有不断培育高品质艺术品展会、画廊,才能保证艺术品市场中有价值作品源源不断地供给。壮大艺术品发行市场,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的源头才有保障。就处于艺术品发行市场的展会、画廊来说,除传统经营业务外,可借力艺术家共同信托计划与艺术品抵押贷款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支持艺术创作,增加市场影响力。艺术家共同信托计划的组织方式为:展会、画廊寻找有市场潜力的艺术家签约,签约艺术家在共同信托存续期将所创作艺术品交由展会、画廊展览、出售,所得资金则分为三部分使用。第一部分为创作者收益,第二部分为参与计划艺术家共同分红,第三部分为信托计划费用支出。展会、画廊通过艺术品抵押贷款方式扩展经营规模需要典当行、艺术银行提供金融支持。以艺术银行为例,持有大量艺术品的展会、画廊将艺术品保单交予艺术银行,即可借此融通资金,实现规模扩张。

(二)构建分层次的投资性艺术品流通市场,逐步实现投资性艺术品的金融化

笔者认为,投资性艺术品的金融化要分资本化、金融资本化和证券化三个层次发展。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首先要实现的是艺术品的资本化,即艺术品由传统的满足精神享受的收藏品向创造物质财富的资源的转化。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市场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以规模化带动资本化。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的第二个层次是艺术品市场实现金融资本化,即在经历了艺术品市场第一阶段的规模扩张后,吸引金融机构运用金融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已尝试将艺术品视作分散风险、组合投资的金融资产,也相应创新出了一些以艺术品为标的的金融产品。艺术品市场金融资本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建立产权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期货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横向并存的市场,通过投资性艺术品在这些市场中的交易流通,促进资金的流动,实现艺术品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第三个层次是实现艺术品市场的证券化发展,最终使艺术品市场资金自由进行投融资活动。

第8篇

根据苏富比和佳士得的2011年年报,两大拍卖巨头去年的成交额总和占全球拍卖成交额的47%,超过100亿美元,但与其10年前超过73%的市场份额相比却走起了下坡路。在瓜分其份额的公司中,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在全球拍卖行成交总额榜单上都进入了前五名。但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数据,个别西方媒体依然持怀疑态度。

2月29日,拍卖巨头苏富比拍卖公司201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业绩报告。报告指出,其第四季度收益下滑幅度高达26%,这一结果缘于营收下降以及佣金利润率下滑。但对于苏富比而言,2011年仍然表现不俗,全年销售额达到58亿美元。据悉,201 1年第四季度,苏富比的收益达到7150万美元。苏富比在全球最大的对手佳士得则紧随其后,在佳士得2月初公布的财报中,其2011年度的全球交易额为43亿欧元,而包括私下销售的全年销售额则为57亿美元,仅比“老对手”苏富比差1亿美元。

“我们将进一步开拓在中国的业务,以及其他的‘新’市场。”苏富比总裁和首席执行官Bill Ruprecht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首次出现的情况,2011年我们在亚洲的销售额达到了10亿美元。我们拍卖业务的三大区域性引擎,美国、欧洲与亚洲已经变得几乎同样重要。”苏富比拍卖公司管理层表示,公司将持续在亚洲不惜重金投资,并很快会在香港开设新的办事处。综观全球业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高回报率令苏富比开始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虽然在报告中未曾提及,但事实不容置疑:中国本土拍卖公司依旧牢牢地控制着中国内地艺术品市场。

佳士得方面认为,如此火爆的市场行情背后离不开艺术品投资兴趣的高涨,而投资兴趣或得益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和科技含量增加等原因。佳士得的财政报告指出,相比2010年,2011年交易额增加了9%,其中719件拍品价格超过100万美元,比2010年高出18%。美国和欧洲的客户占注册用户数的77%,中国一家独占13%。

法国Artprice网站根据2011年艺术品市场的形势进行趋势预测时认为:现代艺术品仍然将会是市场的主心骨;古代艺术品市场的鼎盛与否则越来越取决于中国市场的表现;当代艺术领域则已经进入中国的时代,2011年中国在当代艺术市场以3.1亿美元的交易额击溃了美国,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仍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尽管苏富比和佳士得这两家拍卖行业巨头于2011年分享了全球近一半的交易量,但是亚洲拍卖行正在快速崛起。中国北京的三家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在过去一年的全球拍卖行成交总额榜单上分别位居第三、第四和第五。其中中国嘉德拍卖行因2011年的最佳拍卖成绩而声名鹊起。中国嘉德创造了9.018亿美元的年成交额,北京保利以9.016亿美元的年成交额紧随其后,而北京匡时的年成交额也接近3亿美元。

部分西方媒体对于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数据依然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中国艺术市场的交易不够透明,值得注意的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成功主要集中在纽约和伦敦市场,目前,香港也已成为他们艺术品拍卖第三大市场。虽然在伦敦和纽约,还保留着他们强劲的气场和活力,但是他们的市场份额仍然在一点点流失。

第9篇

已经统治了世界艺术品市场两百多年的苏富比和佳士得也依然在继续着他们的传奇:2011年,两大巨头在全球的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合计为115亿美元,占全球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近一半。两大巨头曾长期垄断全球九成以上的艺术品拍卖交易,到十年前,占比则一直在七成以上。

这种格局的变化,最大的冲击来自中国。目前全球排名第三的拍卖公司是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1993年成立、中国最早的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全球排名第四。这两家公司2011年的成交额均突破了百亿元人民币(约16亿美元以上)。

但成交额不等于影响力。因为随“第一”而来的还有种种关于“泡沫与水分、假拍与拍假……”的质疑。接下来,中国拍卖行主要的学习内容将是如何赢得尊敬和持续成功。

百年生意

1744年3月,一位名叫山米尔・贝克(Samuel Baker)的英国书商准备在伦敦人气很旺的“科芬园”果菜花卉市场出售一批珍贵书籍。山米尔将书籍陈列开来,白天买家可以在这里欣赏和浏览,夜幕降临,山米尔开始主持叫价,不少书商、爱好者和收藏家前来竞投,价高者得,大家对这种“竞价交易”的方式都感到非常新鲜和满意。十天里数百本珍贵书籍总成交额876英镑。

这是“拍卖”作为一个行业的雏形。随后,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苏富比(Sotheby’s)由此诞生。

1766年,詹姆士・佳士得(James Christie)来到伦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开设了第一家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公司”(CHRISTIE'S)。

佳士得和苏富比虽有各领之时,但基本上势均力敌,共同主宰着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两者在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占有率曾长期保持在95%以上。2011年佳士得全球拍卖及私人洽购的成交总额达36亿英镑(约为57亿美元),2011年苏富比全球拍卖及私人洽购的成交总额为58亿美元。

苏富比和佳士得分别于1973年和1986年正式进入香港市场。“苏富比很早就已看准香港并将其作为亚洲的基地,现在香港已经是亚洲的拍卖中枢,并成为继纽约、伦敦后全球第三个最重要的拍卖中心。”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1994年,佳士得在上海开设办事处,成为首家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国际拍卖行; 1996年,又在北京开设办事处。”佳士得亚洲区副总裁、企业传讯及公关部主管蒋璐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中国的法律限制,国外拍卖公司是不可以在中国国内进行拍卖交易的。但是,佳士得几乎每季都会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拍卖预展。”

身披第一的“少年”

今年3月,全球最权威的艺术市场信息公司Artprice所的《2011年全球艺术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艺术品交易市场。

根据Artprice的统计,2011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总收入达115.4亿美元,中国成交总额在全球艺术品市场所占比重为41.4%。在全球成交总额排名前十位的艺术家中,中国艺术家占据6席,由于中国藏家大量购买了张大千的作品,张大千也以5.067亿美元的总成交额将安迪・沃霍尔和毕加索拉下马而位居榜首,齐白石列第二;成交前十的拍卖公司中,中国公司占了一半;而由中国嘉德拍出的、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成为2011年世界艺术品成交价最高的作品。

一个月以后,欧洲艺术基金会的最新年度报告出炉。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艺术品和古董市场成交额达到461亿欧元(约609亿美元)。其中,中国所占的份额由2010年的23%上升到30%,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与古董市场。

两家机构因统计口径和对象范围有所不同,数据有较大差异。重要的是,中国份额世界第一是共同的结论。

目前,国内拍卖公司的数量也堪称全球第一,全球从事艺术品拍卖的拍卖行有800家左右,中国就有近400家,去年一年就新增100多家。

水分大、问题多

尽管有了漂亮的成交数字,样子也学得十之八九,但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中国这个“世界第一”还需要冷静对待。中国法律对境外拍卖公司的“限入”客观上给了中国国内拍卖公司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但也使得国内拍卖公司缺少了按国际化标准规范发展的压力和动力。

“目前,艺术品交易领域普遍存在着四大隐患:一是赝品横行,二是关联交易,三是虚假成交,四是迟付拒付。这些隐患制约了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健康发展,理性和诚信这两大市场精神需要引起从业者更大的关注。” 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负责人关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拍卖公司拍假或者假拍,不差钱的买家们却常常不付款……各种违规操作、暗箱操作屡屡发生。中国拍卖产业在各种“第一”的光环下,也正在遭受着公信力的巨大挑战。相应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督却一直缺位,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健全,而这个市场却还是在混乱中持续膨胀。

“仅2011年下半年,国内就有近百家新拍卖公司入市,这令已经拥挤不堪的国内拍卖行业更加鱼龙混杂。这些新公司很多缺少可持续资源、盈利模式和专业人员,缺乏拍品资源、客户积累和品牌认同。” 关予说。

欧洲艺术基金会研究报告的撰稿主编、文化经济学家,艺术经济学的创始人克莱尔・安德鲁博士也表示,“中国市场的强劲推动力来自于快速增长的财富、充足的国内供应和中国艺术品买家的投资性目的。虽然最近的经济危机使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买家都更加谨慎,但中国资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不景气及缺乏其他投资渠道,使中国顾客将大量资金投入艺术品市场作为一种替代性投资。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未来将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如何应付市场过热,以促使市场更稳定、长期地发展。”

第10篇

一、艺术品投资分析

1.艺术品的投资定义。什么叫艺术品投资,简单说就是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购买有升值空间的艺术品、经营艺术商业等交易行为并带来收益,是一种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行为。艺术品投资收藏的成败取决于收藏家的经济实力和鉴赏眼光。2014年雅昌・胡润艺术榜,在100位上榜艺术家中,国画艺术家超过六成,上榜64位,比2013年减少了3位;油画艺术家上榜28位,比2013年减少了4位;当代艺术艺术家2位,雕塑艺术家2位。其中,国画和油画皆有涉足的有4位。国画和当代艺术皆有涉足的有1位。从分析上来看国画占有绝大多数的市场,在这64位国画艺术家中,写意画家占了大多数,像排在榜首的范增、黄永玉、崔如琢等,都是近现代老一辈的写意国画家,工笔画家在艺术品投资中占的比重并不多,这种比重的失调并不是因为工笔人物人画家没有收藏价值,而是因为工笔人物画依旧处在发展当中,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投资标准,正是这样工笔人物画在艺术品投资中才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投资潜力。

二、工笔人物画投资分析

现在的工笔人画除了艺术品身份以外,还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存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艺术品投资收藏,因为它具备所谓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使用价值,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工笔人物画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流通商品,它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具有更高的层次,体现在精神和文化上是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的,而不是某种物质的工具性的体现。工笔人物画的存在已历史久远,有着极强的艺术欣赏性和历史价值,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到现在2014年雅昌拍卖总成交价24162万元的何家英的作品,工笔人物画以不同的姿态一次次出现在拍卖投资的现场,投资收藏的可实施性也在稳步提高,市场正在逐步发展。近年新兴工笔画百花争鸣,也让我们看到了工笔人物画潜在的巨大投资性。

1.工笔人物画投资价值分析。(1)主观价值。从工笔人物画本身出发,她的艺术价值就是其本身商品的价值。首先,艺术品的内容、内涵及画面表现影响其价值的评定。①工笔人物画内容的选择,是否可以体现当代社会的现状,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当反映社会现状后它的收藏就具有了历史意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既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又具有相当的历史收藏性。②画面内涵是艺术品不可或缺,只有内容题材没有画面内涵的作品也是没有收藏意义的。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2011年嘉德春季拍卖上创4.255亿天价,篆书四言联不仅仅是浑厚自然、端庄大气,浑厚自然、端庄大气,更重要的是画面表达的内涵,对国家民族和平发展的美好祈望和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③画面表现具有创新性,梁文博先生2003年的作品《月上中天》,是梁文博先生探索由熟纸、熟绢向生纸结合画法转型期的典型代表作。画面表现手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具有画面的内容和内涵,所以在北京保利2013春季拍卖会最终以414万元人民币的高价落槌,引起业内人士和多家媒体的关注。在这个东西文化碰撞激烈的时代,工笔人物画正吸收着不同的营养成分并茁壮成长,并在拍卖收藏行业中不断再创新高,堪为潜力股。(唐勇力2005年画的《唐人马球图》58×58cm (约3.0平尺)于2014年4月以2,875,000元的总价被河南金帝拍卖;唐勇力画的《白居易诗意》81×57cm (约4.2平尺)于2012年8月以920,000的总价被浙江骏成拍卖;何家英《拉提琴的少女》以320000的价格拍卖;徐乐乐的执扇侍女以¥224,000?元于2014年拍卖。)

其次,工笔人物画的年份和质量对价值的定位有相当大的影响;工笔人物画的收藏就像红酒一样,品质年份一个都不能少,古代作品的价值我们就不需去质疑,隋唐时期是工笔人物画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被收藏在各国博物馆内,哪么现当代的作品怎样来剖析她的收藏价值呢,通过下面的两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年份质量对于艺术品价格的重要性。同样的质量,年份越久越有收藏价值,张大千、齐白石、黄胄、徐悲鸿、赵无极、吴昌硕、吴冠中等几乎都是同一时代的大家,他们都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但在拍卖收藏上还是要看资历的深浅和画作的质量。同样的年份质量越好越有收藏价值,在第二张现代画家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年龄不是价格高低的必要因素,画家本身的名声、地位和作品的质量才是艺术品价值的影响因素,在艺术品收藏中不能一味的只追求艺术品的年份。在表格中上榜的工笔人物画家中只有何家英一人,其他上榜的国画家均为写意画家,这也就证明在投资收藏市场中工笔人物画收藏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从外界赋予观其价值。首先,个人的艺术审美修养以及大众的审美情趣影响对艺术品价值的衡量。这里要提到的就是一个伯乐于千里马的关系,抛去已经明显具有收藏价值的大家作品不去谈论,再现当代的作品当中很大一部分收藏家是看眼缘,在作品还不错的情况下以自己喜欢为主其次。其次,商业化炒作;商业化的炒作对于艺术品价值在短时期内有很强的带动力。但上文提到了是短时期,工笔画的最终收藏价值还是要从自身价值为出发点,炒作只是短时间内提升价值的一个小小的因素。最后,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力;不同的时代,往往作品风格也大不相同,作为相对写实派的工笔人物画针对不同时期创作的具有社会历史背景题材的作品带给观众的是另一种感官的冲击因此也受到了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关注。从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例如以建党90周年,100周年纪念为背景进行创作的作品被叫走红色题材,这类藏品的收藏不仅仅是艺术品的收藏更是收藏历史,收藏文化。此艺术品又可称谓自由的精神生产,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

三、工笔人物画投资市场分析

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并引起了媒体、社会空前的关注。这种发展把艺术市场带到一个崭新的机会与危机并存的境界。在嘉德2011春拍中,首次推出了古代及近现代书画联合夜场,齐白石先生最大尺幅的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图以8800万起拍后,经过逾半小时之久的激烈竞价,最终以4.255亿由一位场内藏家竞得,刷新了齐白石个人书画成交纪录,也刷新了全球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纪录。这是艺术品市场的价值回归的不争事实,但是艺术品市场的过热发展已经使艺术收藏市场进入了危险的泡沫期。商业化的炒作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充分挖掘出作品带来的各种效益,带动了艺术品拍卖市场;另一方面却也过分抬高了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给大众以不真实的感觉,当下的中国艺术品投资刚刚起步,机制还不完善,因而表现出种种隐患,但如果以未来的眼光看待收藏,现在是最佳介入契机。相对稀少的工笔人物画也将成为投资收藏的新宠。

参考文献:

[1]北宋张择端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造诣

[2]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10年

第11篇

去年,美国的标准普尔指数在一年之中的变动仅为0.04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在波动中仅上升了5.5个百分点。但是艺术品拍卖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过去的一年中,艺术品市场产生了35%的利润收益。

最近的西方主流媒体探讨了为什么艺术品市场会有如此强大的潜力,而原因可能也不是西方人一向宣称的对艺术品的热爱,把艺术作为投资手段越来越流行了,因为公司股票依旧表现平平,而像毕加索和里希特等这些值钱的名字,在二级市场依然很受欢迎。

纽约艺术经纪人Christophe Van de Weghe近来在彭博社的采访中提到,相比起过去几年,他在拍卖现场看到了更多的陌生面孔,“艺术市场在近来是属于这些新人的,”他还说,“15年前已经掏钱的藏家不会在今天用更高的价格买进。”这一趋势也符合对艺术投资顾问公司Artvest Partners的创始人Michael Plummer和JeffRabin的曾经所提到的现象。

Plummet曾提到:“过去8年来,对话从‘艺术是不是资产’转变为‘艺术就是资产’,然后又变成了‘我们如何使用艺术作为资产的优势。’”

艺术对新兴收藏家团体的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购买即增值,于是导致了艺术品价格的持续走高。

在西方的权威研究报告中,49%的收藏家说他们是将购买艺术作为投资。与此同时,银行也增加了与艺术金融相关的服务,因为这正是一个时机恰当的市场。到现在为止,大部分有这一敏锐嗅觉的银行以及为像佳士得和苏富比这样的大型拍卖行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更大的产业。据悉,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为艺术金融提供贷款,这已显现出了对艺术这样的有形资产的更强大的需要。在西方被调查的私人银行中,大概有39%的私人银行已经通告了要在未来几年为用户提供艺术投资的基金。

但是近几十年的情况是,艺术并不是唯一比股票表现得好的有形资产。

对白银、红酒、艺术品和黄金有兴趣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多,这几项资产在过去十年都比股票的表现要突出。这四种“硬性”资产具有长期保值,没有“必要债务”,不用承担收入税,以及稀缺性的特点,而这些投资标的都只能指向国际高净值个人,这些人一直在思考要把钱放在哪儿,显然表现疲乏的股票市场已经不再是他们的选择,这也就解释了最近西方艺术品市场频频传出高价拍品的消息的原因。

第12篇

近日,地产商王石和潘石屹在微博上了一些关于收藏的博文。当然,关注艺术和收藏的企业家并非只有这两位。近年来,企业家从幕后走向台前.以雄厚的经济实力、独到的手法介入收藏。有人将他们视为艺术品市场的搅局者,有人认为他们是当下及未来收藏界的主体力量,不论褒贬。企业家涉入艺术品收藏正在成为发展趋势,他们正在改变中国的收藏面貌。

企业家搅动收藏界

近年来,在国内外各大艺术品拍卖场上,都能看到中国企业家的身影,随着艺术品市场向高价位阶段发展,老一辈藏家逐渐淡出收藏界,而企业家则成为艺术品收藏主力。

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于近日联合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个人金融性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人群已经达到70万人,预讨2013年底将增加至84万人。随着这些“千万富翁”对房产、股票投资热情的下降,他们对资产多元化配置的需求日益显著,艺术品收藏成为更多富翁选择的资产配置方式之一。中国收藏家协会统计显示,在其会员中,企业家所占比例已超过20%,其购买力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60%以上,活跃在北京、上海各大拍卖场上的买家,70%以上都是企业家。

台湾观想艺术中心董事长徐政夫认为,相比港台地区藏家而言,内地艺术品收藏虽然起步较晚,但资金充足,购买力惊人。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表示,5年前,内地买家所占比例不到5%,到现在已接近一半,而绝大多数是企业家,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主要以收藏传统书画、古玩、珠宝及钟表为主。

艺术品经纪人邵建武介绍说“拍卖市场刚兴起时,国有机构的参与力度较大,但是,随着作品真伪问题凸显,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国有机构开始逐渐退出,‘国退民进’,很多企业家开始进入艺术品收藏。尤其是在2010年、2011年艺术品市场高峰期,抱着投资心理,很多商人蜂拥而至,在经历艺术品市场调整以来,企业家收藏也变得更为理性。”

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执行副主任祝君波介绍,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拍卖市场上的单件艺术品均价已高达30万元。“单件艺术品价格太贵,普通藏家难以企及,历史上有过的文人藏家都已逐渐退出。当前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有两类人:一是以艺术品投资为目的的艺术品经纪人:另一类是企业收藏家,他们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收藏人数的50%。”

企业家为何热衷收藏

在祝君波看来,中国企业家进入收藏主要出于三方面的目的一是以个人力量“反哺社会”,将个人藏品与大众分享,建立博物馆或美术馆;另一方面是出于企业家个人爱好,企业家在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后,为提升个人品位,将收藏作为经营企业之外发展个人兴趣的手段:第三就是兼及投资获利。

当然,通过收藏传播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形象也是众多企业家热衷于艺术品收藏的重要原因。邵建武说:“艺术品市场本身体量不大,但影响很大;活力不强,但活跃程度很大。拍卖市场一年的总成交额就几百亿元,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看中艺术品的投资属性也是企业家进行收藏的最大动力。“近几年,很多企业家进入收藏的目的是通过艺术品进行投资。”祝君波表示。邵建武更是直言不讳:“民营企业家收藏从头到尾都是以资本为主要目的。”当下,艺术品成为继股市、房产、黄金投资外,最为重要的投资选择,艺术品抗跌性较强,对于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艺术品而言,具有保值和增值功能,许多企业进入收藏就是看中艺术品保值、升值潜力。

有人表示,企业家收藏是附庸风雅,而真正懂收藏的不足10%。而祝君波认为,企业收藏家从市场实战中得到经验,大部分企业收藏家的鉴定能力、分析能力和艺术修养在这20多年都得到提高。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家收藏艺术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收藏品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每年都会按照一定的比例折旧,企业家不仅可以从中提取折旧成本,避开税收,还在无形中实现艺术品增值的目的。

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携带大量资本进场的企业家改变了中国艺术品市场,也影响着中国收藏的格局。邵建武表示,企业收藏家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收藏的最大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增加了艺术品市场的体量:二是填补了国家、机构收藏的部分不足,国有机构收藏退出市场后,企业家收藏弥补了这一空白。

祝君波则认为,企业家进入收藏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带动了私人收藏。“中国传统收藏家有3种人:旧时官僚、文人和实业家。随着艺术品单价门槛的提高,官员收藏和文人收藏逐渐退出,能够在市场上生存发展的就只有企业家,他们的进入支持了当代私人收藏,也推动了艺术品市场产业的发展。”祝君波说。

此外,邵建武认为,企业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使国外市场上很多珍贵艺术品回到国内,也促进了更多中国艺术品的回流。“企业家进入艺术品收藏,使得中国艺术品市场与海外市场逐步接轨,中国艺术品与西方艺术品的市场差价逐渐缩小,中国艺术品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可,价格得以重新评估,没有企业家的介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表示,企业家和大量资本进入艺术品收藏,也引发了艺术品市场无序发展,企业雄厚资金的介入使得艺术品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艺术品价格因此疯涨。资本快进快出引发艺术品市场的暴涨暴跌,很多人指责是企业收藏家引起的。对此观点,祝君波表示,“市场的涨跌和投资理念相关,有人将这个市场当作投资,市场好就进入,环境不好就退出;市场的波动取决于投资的理念能否实现,在未来10年、2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主体还是由艺术品经纪人和企业收藏家两部分组成。当前市场虽然处于调整期,但很多企业家还在市场上。”

很多拍卖公司负责人表示,民营企业家在国内外拍卖场上已臭名在外,竞拍作品时炫富、斗气、乱出价,拍而不付款已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顽症,甚至影响到中国买家的声誉。收藏要具备深厚专业素养的知识,很多企业家缺乏经验、鉴赏能力不高、盲目投入资金,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致使许多假货在市场上大肆泛滥。“中国民营企业进入艺术品市场是积极活跃的,但从企业本身角度来说,很多企业家的进入和退出都是非理性的,进入的方法和手段,进入以后的安排以及收藏计划很多都欠考虑。”邵建武说。

向财富进军还是向文化看齐

香港著名收藏家张宗宪曾这样定义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至少收藏20年、30年,甚至一辈子,并且最后捐给博物馆或相关学术机构,这样才能算真正的收藏家。

不过,祝君波认为:“不能以传统观点定位当代收藏家,现在的收藏家是兼容的。在当代,收藏不仅是文化责任,也体现个人素养,还有投资的功能,需要综合考虑。”他希望收藏家能兼顾藏品的文化性和商业性,做结合型的收藏家。“收藏家既要懂投资,但又不是单纯的投资,而离开现实环境,单纯谈文化提升,收藏品位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国外也是如此,很多收藏家是以藏养藏,收藏和投资很难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国内也有很多不错的藏家,不仅眼光好,而且还展开专业的研究,收藏家品位和气度的提升,需要有一个过程。”

对于很多涉入收藏的企业家来说,艺术品既是保值工具,能赚钱,因此,艺术品投资正成为企业家资本运作的新方式。今典集团总裁张宝全【微博】就直言:“我不是艺术赞助人,我的最终目的是做艺术产业。”艺术品市场投资分析专家赵力也表示:“中国企业家对艺术品价值的投资已经逐步转化为对企业艺术文化的投资。”

当下,中国新一代的企业收藏家将目光投向更有社会意义和文化品位的艺术品收藏上来,积极参与、影响当代社会文化的构建。事实上,已经有不少企业家将建设博物馆的梦想付诸实施。国家文物局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全国备案博物馆3866家,其中,民办博物馆有647家,但各类尚未备案的民办博物馆数量远远大于这一统计,各种博物馆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仅在江浙地区,已建成的私人博物馆就有100多个。

在上海,刘益谦【微博】出资建造的龙美术馆浦西馆将于今年年底完工,由万和酒店控股集团董事长郑好出资兴建的昊美术馆也将在今年8月完工。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林以企业家的思维做艺术收藏,其出资的大连万达美术馆也在建设中,他还准备在北京建造一座美术馆。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中军曾表示要建一个小型美术馆,使自己的藏品有一个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