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产的计价方法

资产的计价方法

时间:2023-07-04 17:08: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资产的计价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资产的计价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产评估 会计计价 公允价值

一、引言

特定条件下会计计价需要利用资产评估结论,资产评估也需要参考会计数据资料,这说明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联系并不代表着能把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相提并论,评估注重市场价值,而会计注重成本,这是它们的重大区别,由此也衍生出它们在计价原则、计价方法等方面的差别。

二、资产评估与会计计价的联系

1、计价依据

(1)会计数据和现代会计计价方法是资产评估的重要依据。资产评估中常会利用和参考会计数据。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充分发育完善的资产市场,对资产未来收益额的预测还存在条件上的限制,目前国内评估中使用最多的是重置成本法。而重置成本法是把资产的时间差异、功能差异等对历史成本的影响加以量化,在账面历史成本基础上修正得到的。如运用价格指数法测算重置成本时在被估资产的历史成本上调整时间差异后为重置成本。因此,大部分资产的评估要以会计数据作为基础性资料。即使采用收益现值法和市价法进行评估,某些账面记录也可作为最主要的依据,因为现金入账是以票面金额计价;应收账款在报表上列示的净值是估计的可变现净值;短期有价证券也可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这几项资产评估的结果只需在账面记录的基础上稍加修正即可。

(2)资产评估是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模拟市场对资产在一定时点上最有可能实现的市场价值的估计和判断活动及其过程,它强调的是资产的评估时点的市场价值。我国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除历史成本的会计计量属性外,还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四种属性引入了会计准则当中。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都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但是,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确定没能做出具体规定,使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超过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而资产评估行业在公允价值确定方面具有专业优势,评估师的专业服务有利于公允价值的科学计量。评估是以提供估价意见为目的的专业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在评估理论方面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在实务方面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评估结果是评估人员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得出的,具有客观公正性,能够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提出的要求。故而,当会计师选用重置成本,变现价值及收益现值标准作为会计计价的价值基础时,资产评估的结论就可以成为会计计价的依据。

2、计价方法

资产评估中大量运用现代会计计价方法,其很多估算方法都来自于会计计价方法。如用于估算资产重置成本的价格指数法、功能价值类比法、重置核算法、统计分析法等借鉴了会计中的现代计价法。现行市价法也来源于会计中的市价法。

三、资产评估与会计估价的区别

1、资产范围

会计学中的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会计中的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不包括个人资产,目前的会计不对个人资产进行核算。而资产评估中的资产更为广泛,是泛指特定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给特定经济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如:企业的某些自创无形资产(商誉),在资产评估中将其视为资产,会计计价则不视其为资产,不在财务报表中计价反映。此外,评估有时也要对会计上的负债进行评估,负债不是会计资产,而评估资产有时也包括评估负债。

2、计价依据

尽管新会计准则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四种属性引入了会计准则当中,历史成本仍是会计的基本计量属性。会计师注重成本而评估师注重市场价值,这仍是评估与会计计价的最大区别。资产评估中的资产确认和评价主要是以效用和市场价值为依据和基础的。评估并不反映历史成本和未来价格,而是反映某一时点的重置价值、清算拍卖价值等。评估标准随评估目的不同、财税政策不同而进行具体选择。当在资产市场发育良好,能够找到与被评估资产相同或相类似的参照物时,对资产的评估计价往往采用现行市价法。会计记账和算账中的资产确认和计价主要以历史成本为依据和基础的,即按照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要求,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其依据为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有客观依据,便于查核,也容易确定,比较可靠。即使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股份支付、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但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和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是广义的公允价值,既包括了资产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合理价值,也包括了资产在非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合理价值;既包括资产在持续使用条件下的合理价值,也包括了资产在非持续使用条件下的合理价值。而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狭义的公允价值,只是正常市场条件下和持续经营条件下资产的合理价值。此外,也不能拿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直接作为会计的公允价值,它们之间也有差别:第一,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表现为资产客观价值的估计数额,而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更倾向于资产交易价格本身。资产评估强调市场价值是一种估计数额,是由资产评估一种专业咨询活动的性质决定的,资产评估本身不能取代资产交易当事人的交易决策。公允价值是作为会计资产计价的一种属性或标准,它服务于会计核算,作为一种资产计价属性或计价标准完全可以选择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本身或其他价值表现形式。第二,市场价值作为评估师的主观判断结果,这个判断结果需要依据活跃市场中的相关数据,在许多情况下评估师还必须借助于一些评估假设来完成对资产市场价值的判断,如公开市场假设及最佳或最有效使用假设等。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资产计价属性或计价标准之一,标准的确立更多地是建立在现实的活跃市场及其交易价格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与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在本质上、内涵方面的趋同与基本一致(这是两个概念的主流或基本方面),当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及其资产的现实交易价格的时候,即无法直接取得资产会计上的公允价值的时候,资产评估中的市场价值就是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最好替代。

3、计价方法

资产评估是根据特定的评估对象,评估目的和市场环境,选择适当的评估假设,通过资料收集、检验、并运用恰当的资产评估途径和方法,分析判断资产的交换价值或“价值”。除了可以利用核算方法外,还广泛应用预期收益折现法、市场售价类比法等多种技术方法。而会计计价是在确定了的资产计价标准的前提下,主要采用核算的方法来确定资产的“价值”

四、结论

上文分析了资产评估和会计计价在计价依据和计价方法等方面的关系,尤其着重探讨了在新会计准则颁布以后,会计计价中公允价值的运用为二者的联系带来的新契合点和具体运用上的差别。由于资产评估和会计的作用不同,二者在计价上确实存在有较大差异。在实践中,我们不能完全以市价取代现行会计计价,必须理清它们的关系,即使同在一个管理平台,也应当注意二者的适当分离。但是,也要注意好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它们能相互衔接,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义策、路云飞:新会计准则:资产评估界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07(2).

[2] 耿建新、周叔敏、腾旭峰:会计与资产评估在企业资产计价中的异同分析[J].中国资产评估,2001(5).

第2篇

关键词:森林资产 会计核算 计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54-01

一、森林资产理论研究概述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人类对森林的利用程度体现了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需求和森林资源再生问题出现了失衡,在经济学供求理论的支持下,森林资源不得不进入市场运作的过程。森林资源作为一项资产就呼之欲出。

对自然资源(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的研究较早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问题进行大量有价值的探讨。直到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资源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需求矛盾的越演越烈,出现了一种潮流叫“生态觉醒”;在研究领域里学者对森林资源也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有西德尼・戴维森和罗曼・L・韦尔的《现代会计手册》、纽约州立大学李・J塞德的《会计师手册》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等一批著作和相关法律现世。尽管如此,学术界仍没有出现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森林作为一项资产在会计计价和核算方面尤其是在我国有必要进行深入而有意义的探索。

二、森林资产的计价和核算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森林资产作为一项资产就必然要符合资产的定义。任何一个经济核算单位都应该严格界定森林资产的主体,无法资产化的部分需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合理处理。另一方面森林资产又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资产,有其特殊的方面,森林资产是以林地为依托多层次的整体性的资产,要兼顾整体效益和部分核算原则;每一森林资产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其他自身条件,从而造成森林资产交易的市场比较分散,不便于进行市场交易,同时也不能像一般产品一样进行保质和保量。这些特性都对森林资产计价和核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目前森林资产的计价方法可分为两类:有形的森林资产计价方法及无形的森林资产的计价方法。有形的森林资产的计价有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成本法;无形森林资产的计价方法有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以及综合评估评价。而一般森林资产的会计核算主要思路是把森林资产会计核算的内容进行划分;选择恰当的计价基础与计价方法,选择计价模型和确立计价体系;根据森林资产的特殊性分阶段分类别对计价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分析和评估计价体系的效果并进行后续的会计核算工作。森林资产的会计核算除了应遵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外,还应遵循多种计价方式并用原则、力求客观性原则和预警性原则。

三、森林资产会计核算的建议

森林资产会计核算是一个评估体系,每个资产都不能照搬以往任何一资产核算案例模式,而应该在研究核算对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此森林资产的核算体系。在实践核算工作中要注意明晰森林产权、完善资产评估机构组织、加强涉林人员的素质培训和加强协调各部门之间协作机制。总之,在资源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森林资源作为一项资源,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以使森林资源不仅作为资产发挥它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要保证其作为自然环境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生物效益。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存货计价方法 选择 影响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当采用不同的存货成本流转假设在期末结存存货与本期发出存货之间分配存货成本时,就产生了不同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一、存货计价方法概述

1、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个地辨认与记录各批发出存货及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2、加权平均法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即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简称“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月购进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来确定本期存货发出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即,移动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原有存货成本+本批入库存货成本)/(原有存货数量+本批入库存货数量)。

3、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这一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先发出的存货按照先入库的存货单位成本计价,后发出的存货按照后入库的存货单位成本计价,据以确定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二、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1、选择标准

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通常应当考虑的方面有以下几点:首先,应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其次,应对企业的资产按照其取得时的实际价格进行计价入账,且其账面价值在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再次,要保持必要的谨慎性,充分考虑决策风险,保证企业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在作出决策时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使风险收益最大化。

2、计价方法选择应考虑的问题

(1)存货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

要考虑企业的存货是否为特定的或不可替代的项目,如果是,则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如果企业存在大量可替换的存货项目,采用个别计价法将会给核算带来很大的麻烦,这时应当考虑采用其他方法予以计价。

(2)不同计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期末存货的价值和销售成本的计算,进而对企业的利润、税收负担、现金流量、财务比率等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会导致较高的期末存货、销售毛利、所得税和净收益额;如果物价持续下跌,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3)计价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业绩评价的影响

如果存货的实物管理采用的是“先进先出法”,则可以随时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从而保证了产品成本和销售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合适与否,也和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有关,很多企业按利润水平的高低来评价企业管理人员的业绩,因此,管理人员往往喜欢采用先进先出法来对存货进行计价,因为这样可以高估任职期间的利润水平,从而使自己的业绩增加。

三、各种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由于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计算得出的计价结果各不相同,因此,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1、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损益的影响

由于企业的存货主要用于对外销售,从而构成销售成本,当然同时还有可能自用,构成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但是这部分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存货计价方法造成存货价值的差异对企业损益的影响主要通过销售成本发生作用。

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本期存货―期末存货,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利润可能因此相应减少;期末存货估价如果过高,则当期的利润会被高估;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利润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高,当期的利润可能因此相应减少。

从公式上来看,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存货成本理论上是随着实物的耗用而流转,如企业日常对外销售产成品,随着产成品的流出会发生主营业务成本。另外遵循谨慎性原则和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存货跌价准备的对应科目是“资产减值损失”。

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若采用先进先出法,成本是按最低成本进行结转的,这样就使当期成本费用下降,计算出来的发出存货成本最低,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最高,当期利润增加。加权平均法下计算出的发出存货成本最高,期末的结存存货成本最低,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的结果则处于这两种方法中间。

在物价下跌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计算出来的发出存货成本最高,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最高,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最低,加权平均法下计算出的发出存货成本最低,期末的结存存货成本最高,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的结果则处于这两个方法中间。

加权平均法下,采用的存货的总金额除以存货的数量来计算存货的单位加权成本,采用这种方法下,物价下跌后的存货成本会和物价较高时的中和,存货的发出成本会降低。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下,每发出一次存货就要计算一次存货的加权平均成本,后期价格下降的时候对前期发出的存货成本就不大,移动加权平均法下的发出存货成本会低于先进先出法而高于加权平均法。

2、存货计价方法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企业所选择的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会对资产负债表的相关项目数额的计算产生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流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上。

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资产负债表上有关项目数额相应减少;期末存货计价如果过高,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也会因此而相应增加 [7];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高,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各种计价方法对存货资产账面价值的影响表现为:当物价上涨时加权平均法和先进先出法计量的存货账面价值均随物价上涨而增加,随物价下跌而减少;个别计价法计量的存货账面价值随物价变动不如其他方法明显。

3、存货计价方法对计算企业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虽然企业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其在一段时间内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总和都应该是相同的,这是由于一批存货在一段时期内会全部转入企业的损益导致的,但是,在这段时期内,前后各段时间中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不一样,不同计价方法对结转当期销售成本的数额会有所不同,从而影响当期利润数额的确定,所以,存货计算方法的选择对计算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数额有一定的影响。

当物价呈上升趋势时,企业的所得税税负由轻到重依次是: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

物价呈下降趋势时,所得税税负由轻到重的顺序正好与物价上升时的次序颠倒,最佳方案是采用先进先出法。

四、合理进行存货计价的意义

第4篇

关键词:存货;存货计价方法;方法比较;方法选择

企业的存货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在流动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在整个存货管理流程,涉及的人员岗位最多,它的管理利用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占用水平以及资产运作效率。在存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存货的数量和价值的计量问题。因此,企业应该恰当地选择存货计价方法,制定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选择方案。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种类和运用范畴

1、存货及存货计价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用于对外销售或自用。通常存货用于对外销售的情况较多,所占比重很大。所以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引起的存货价值的差异对企业经营成果、当期利润的影响主要通过销售成本的不同反映出来。企业可以采用发出存货成本的实际成本计价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

2、各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含义及适用范畴

个别计价法,也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其特征是注重所发出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之间的联系,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后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个别计价法适用于企业中不能替换使用的存货、为特定的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提供的劳务以及贵重的存货的计价,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进的存货应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的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当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但由于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和金额,因此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的结果比较客观,容易应用,不存在人为的操纵报表数据的问题。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价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由于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二、存货计价方法的比较

以上存货核算的四种具体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采用个别计价法计算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但由于工作量繁重,适用范围很小,仅用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等。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使得本期销货成本介于早期购货成本与当期购货成本之间,这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销售成本不易纵,但与存货的现时成本有一定的差距,而且计算繁锁。先进先出法在价格波动大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利润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们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为企业的经营作出合理的筹划。选择合理的存货计价方法,不仅可以对企业的存货价值作出准确的计量,还可以减轻企业的所得税税负。

三、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1、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标准

为了恰当反映存货流转成本,在确定存货计价的方法时,要坚持以下标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坚持客观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2、企业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

一是存货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不应该是盲目的,应充分考虑行业存货的特点。例如,在电子技术产品中,存货有以下特点: 技术更新快, 产品时效性要求高,存货计价方法应根据其特点选择先进先出法。因为先进先出法在提供会计信息质量上,特别是在真实性和及时性上更能客观及时准确地反映存货价值,使存货价值接近物价变化的趋势,也能使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存货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格趋于一致,使存货价格波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在当期损益中反映出来。所以,先进先出法的选择符合行业的特点和会计核算的客观要求。

二是纳税角度。用企业存货进行纳税筹划,需考虑企业所处的税制环境及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达到企业最佳纳税的目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是企业经营成果的角度。合理选择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了看清楚存货计价方法对经营成果的影响,先来看存货影响经营成果的途径。

存货通过销售成本和自用形成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影响经营成果。存货主要用于对外销售,构成销售成本。所以存货计价方法造成存货价值的差异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主要通过销售成本发生作用。

总之,为了准确提供存货成本信息,企业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其次,要对企业的资产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计价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间内一般不作调整;再次,要充分考虑决策风险,保证企业所有者和投资者决策时,尽可能规避风险,以获得风险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叶英华.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J].商业会计,2008(3).

[2]吴娜娜.新准则下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J].中国农业会计,2008(4).

第5篇

    一、“收益重心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企业只编制资产负债表,而不编制利润表,因此资产计价处于第一性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企业的所有者(往往也就是企业的经营者)关注的是企业实际拥有多少资产,对外承担多少负债,自己的权益是多少,而将利润信息放在次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企业外部融资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从银行取得贷款,而银行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即关心的主要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而非利润。在这一历史时期,企业虽然也计算利润,但不是通过编制利润表的方式,而是运用以下的公式计算利润:

    当期净利润=(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本期追加投资-所有者本期提款)

    或:当期净利润=(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资产-期初负债)-(所有者本期追加投资-所有者本期提款)

    在二十世纪初期,主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两大可以大书特书的变化,它们对资产计价和收益计量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了企业合并的第一次浪潮,企业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促成了企业产权向社会化和分散化方向发展,少数产权所有者已无力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其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短期投资收益。这样,投资者对企业的利润信息特别关注,这一事实在三十年代已经确立。因此美国着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在其着作《会计理论结构》第二章中阐述了“收益重心论”。从此利润表成了企业对外公布的法定财务报表,并成为第一财务报表。

    与此相关的另一大历史事件是:在二十世纪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市场繁荣起来,企业不再单纯从银行融资,融资形式趋向于多样化,并且企业产权趋于社会化和分散化,其特点是企业股份为众多的股东所持有。由于股权的分散性,每一位股东在公司股份总额中所占有的比例较小,在股东大会上的作用很微弱。股东较低的持股比例,也决定了他们在主观上没有欲望参与直接控制公司,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使自身短期收益最大化(包括股利收益和买卖股票所获取的差价收入)。他们客观上无力对公司及其管理阶层施加直接的控制,也迫使他们在主观上不去关心公司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些投资者对企业的利润信息尤其关注,而将企业的财务状况放到次要地位。这也是“收益重心论”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收益重心论”,当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发生矛盾时,首先应考虑能否提供适当的利润信息,其次才考虑资产的计价是否适当。这就产生了收益计量的第一性与资产计价的第二性问题。

    二、“收益重心论”的实例分析

    传统会计的资产计价是为收益计量服务的。“就其传统的形式来说,计价是配比程序的第一步。按收益的经济意义来讲,资本的保持概念要求资产的计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即收益可以根据这些计价整个时期增加数额来计算。从行为性观点来看,计价应使收益的计算有可能对预测有所帮助,即可作为投资模式的投入数据。”(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

    在现行会计实务中,收益计量的第一性与资产计价的第二性的例子到处可见。当然在有些场合,虽然优先考虑了收益计量,但对资产计价的恰当性并没有不利影响;然而在许多场合,强调了收益计量的恰当性却忽视了资产计价的恰当性。这里举几个实例作说明。

    1、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存贷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虽然能从稳健性原则或配比原则得到完美的解释,但我们不能否认其出发点仍然是首先基于收益计量的考虑,其次才是资产计价。

    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将近期的费用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从而恰当地反映当期的收益。但在持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后进先出法却低估了期末存货的价值,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金额失去意义。

    同样,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也是贯彻了“确认未实现的资产持有损失,而不确认资产持有利得”而产生的一种会计方法,其目的仍然是为了稳健地计量收益。当企业运用按类别计算成本与市价孰低时,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中就可能一部分存货以市价反映而另一部分存货以成本反映,让报表的阅读者十分费解,也容易产生误解。

    2、固定资产的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属于资产计价还是属于收益计量,是容易发生错误认识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固定资产由于损耗必须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减去累计折旧就是固定资产的净值,因此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行为似乎属于资产计价。其实不是如此,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属于收益计量行为。因为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是将收益计量放在第一性的地位。“折旧过程的主要着重点在于预计期间费用,将其分配到产品或费用上,以与每期的收入相配比,因而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资产负债表上的计价。”(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也是为了根据稳健性会计原则计量收益而采用的一种会计方法,但是由于加速折旧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企业帐面上的固定资产价值往往是明显被低估的。

    3、待摊、预提和递延项目。现行会计实务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企业为了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计量收益,就应该按照收入是否取得、费用是否发生为标志确认收入和费用,而不管款项是否实际收付。这样就产生了待摊、预提和递延项目。

    待摊费用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流动资产列示,递延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非流动资产列示。但实际上待摊费用项目和递延资产项目并不完全符合资产会计要素的定义。因为很难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是属于一项“经济资源”并“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由于将收益计量放在首要地位,因而降低了对资产确认的要求。预提费用是由某项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项目所派生出来的,很明显它是一项特殊的负债,事实上它并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4、待处理财产损溢和特准储备物资项目。待处理财产损溢按其经济性质来说,未必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特准储备物资以及在诉讼中被查封或扣押的财产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但在一定时期内未必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因此都不属于企业的资产,纯粹是由于收益计量和复式记帐而产生的一个帐户借方余额,由于其不能进入利润表而放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

    三、“收益重心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将收益计量作为第一性因素,而将资产计价视为第二性因素,其结果是一方面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情况,但另一方面歪曲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这一做法不利于报表使用者正确做出有关投资决策。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利润表的局限性,因为利润信息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原则基础之上的,包括了许多主观估计的因素,不利于报表的使用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也不利于将不同企业之间的盈利信息进行比较。报表使用者要作出正确的决策,特别是长期投资决策,更应分析评价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因为一个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才代表了企业运营情况、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承担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对一个企业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企业资产计价的恰当性在一定程度上比收益计量更加重要。因此,我国着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预测,在21世纪,资产负债表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财务报表。

第6篇

一、当前军队实物资产管理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钱轻物”的现象依然存在。一是对实物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单位领导甚至有些财务部门领导对国有实物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口头上讲钱物并举,但在实际工作中把“钱”、“物”割裂开;二是监管不力。实际工作中,存在关注不够、指导不力、管理不严的现象。

(二)管理意识不强,制约机制薄弱。一是搞财产清查工作存在虎头蛇尾的问题,在建章立制上,实现实物资产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还不够。二是实物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挂钩后,有些单位出现效益偏低,财务人员怕管的现象,认为上面讲计价核算,实际很难,等等看的懒惰思想严重。

(三)权责划分不清,管理责任模糊。当前军队没有实物资产管理专门机构和人员编制,在账务处理上,会计长期从事预算会计工作,对已形成的实物资产计价核算管理感到棘手,军队还没有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方法,因此,兼管这项工作的财务部门存在着畏难情绪。同时,业务部门对开展这项工作也有抵触情绪,管得太细,怕得罪人。

(四)制度建立不全,部门管理脱节。多年来,财务部门搞预算忽视库存物资并轨预算,物资请领报废、对下分发等不能从财务账目上反映,管理上相互脱节,业务部门与科室之间的实物下发账目不清、不细。虽然军队实物资产进行了清查登记,也做了一些计价核算挂账,但是,实物资产的计价核算方法不明确,明细账目登记管理不善,甚至有些单位在实物资产管理上无章可循,无制可约。

二、加强军队实物资产计价核算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法规体制,依法实施管理。首先要建立清查核对制度。一要建立定期清查制。实物资产占用单位应结合年终清理,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摸清家底,分析实物资产结构和管理形势。二要建立重点抽查制。财务部门要依据实物资产计价核算资料,对重点单位、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其次要严格实物资产审批制度。使用的实物资产,凡需进行产权转让或无偿调出、出售、报废、报损等,都应按照有关程序和批准权限,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凡未按规定报经批准擅自处分实物资产造成损失浪费的,要严肃查处有关责任人。

(二)科学界定范围,实施预算管理。实物资产实行计价核算管理首先必须明确装备实物资产的范围,这样才能使计价核算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实物资产管理存在不合理之处:事业部门购入物资时,账务处理一般并不反映相应事业经费的减少,只有在物资出库消耗时才会减少,这就会很容易引起大量库存物资积压,在账面上无法得到及时反映,从而会出现经费浪费及重复购置现象。因此需要实行预算管理,各事业部门将物资纳入预算管理,真正把物当钱用,即物资购进入库时,事业经费减少,但相应增加其库存物资基金,编报预算时把物资编入预算。这种核算方法真正把经费和物资捆在一起,不仅避免库存物资的积压浪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而且还有利于财务部门控制事业部门借款,使有限的事业经费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为确保存量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计价核算的准确性,全面实行价值管理,要必须先对现有实物资产进行彻底清查,然后对实物资产清查登记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梳理,完成“四处理”,即:处理好闲置实物资产,处理好待报废实物资产,处理好待界定实物资产,处理好新增实物资产。

(三)明确使用关系,合理确定价值。由于实物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加之资产使用的无偿性等特点,资产出租、出借、转让、捐赠与报废等处置,由占有使用单位说了算,实物资产管理单位无法进行监督管理,难免造成资产的流失。因此,必须从理顺产权管理关系入手,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所查清的实物资产进行准确的价值认定,做到物有其值,物有其价。

第7篇

资产重组行为,直接导致作为收益重新安排的基础——权益资本的变化,触及到会计计量核算实务操作。正确理解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关系,有利于实践中评估与会计的良好对接,解决企业重组后存在的财务核算问题。

一、会计计量:确定性比正确性更重要

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从理论上讲,资产负债具有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现金流现值。从世界通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准则来看,历史成本是被广泛而长期采用的最基本的计量属性。例如《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简称“IAS”)中,规定的所谓“基准处理方法”实际上是优先采用历史成本的概念,在“IAS”第16号关于不动产、厂场和设备一章中规定,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初始计量应该按成本计量。国内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制度同样坚持历史成本计量资产这一原则。在没有任何权益资本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的账面价值实际上是一个单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计量的会计概念。财务报表中资产的计价是以购买时的价格和与之相关的费用组成或生产时的全部所费减去折旧进行的,这种方法是会计核算中客观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全部体现。

客观地讲,任何一位哪怕是财务专家在阅读财务报表时都不会为此花费时间去重新计算每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因为独立于会计师之外的计量业务是历史真实发生的,而不是推演出来的,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讲更加放心,“一项资产的原始购买价格要比它的现行销售价格、重置成本者它预期产生的未来收益的价值都要客观的多”,这就是会计计量客观性原则最被接受的原因。

但也正是因账面价值的客观性和谨慎性导致了企业账面价值的不相关性和不正确性。一是历史成本并未考虑诸如通货膨胀和市场贬值,从而账面实际价值与市场价值总是有差异的;其次,资产账面价值并不从未来收益角度考虑价值,也不考虑权益资本成本。这也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推出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CashFlowInformationandPresentValueinAccountingMeasurements),为在初始确认或新起点计量(fresh-startmeasurement)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作为会计计量基础的重要原因;也是荷兰、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等在税法上规定依据重置成本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重要原因。再次,资产历史账面价值并不能完全与公司产生收益的资本对应,很多收益尽管是无法按成本计量的“资产”产生的,但因会计核算的“确定性比正确性更重要”而“拒之表外”,会计业内经常传说“近似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要好”。

二、资产评估:舍弃历史成本,以“现实性”为原则

资产重组实质上是资本性资产的重新组合,是法人财产权或出资人所有权的重新安排,它不仅导致会计主体的变更,而且导致了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的改变或原会计主体控制权的变更。建立在原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基础上的历史成本会计信息已不能满足资产重组中利益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资产评估舍弃历史成本原则,以“现实性”为原则,以现行市价、重置成本、收益现值等价格标准重新反映账面价值。在实践中不但维护了所有者的权益(资本保全),也推动了会计计量方法的发展和完善进程,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会计计量与国际上的接轨。

三、资产评估计价和会计计量属性区别

(一)计价原则区别——唯一性与可选性

客观性是会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这是历史成本计价方法最重要的前提,即资产是以购买时的价格或生产时的成本减去折旧,即净历史成本计价。而评估计价的标准是“可选”的和“可变”的,价格标准有重置的标准、清算的标准、收益的标准等。也就是说,评估并不反映历史成本和未来价格,而是反映某一时点的重置价值、清算拍卖价值等。评估标准随评估目的不同、财税政策不同而进行具体选择。

例如,会计计量按所费原则进行资产确认,按一定准则判断后,将所费在当期损益与资本支出之间进行计价,这对于一致性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来说是妥当的。评估中对资产的确认就不是单一原则,比如在产权转让的场合,不是根据所费原则进行资产确认,而是根据客观性原则进行资产确认,无论资产的形成是否曾经有所费,以及所费是否已列入损益进行了补偿,只要是现实存在的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一律加以确认,并根据市场、成本和收益等不同情况进行估值。

(二)价值性质的区别——确定性与正确性“嗜好”

评估本身是一种专业判断,而不是一种客观事实,不管依据多么充分,都不是给资产定价,而是一种经济咨询和专家咨询活动,这是资产评估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某一个适当区间内,几个合格的注册评估师对同一资产的现实价值的判断可能是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并不影响到相关经济行为的当事人依据评估结果对经济行为作出取舍安排。这种专业估值的差别尽管带有主观的成份,但在本质上也是反映了资产现实价值本身存在多样性这一客观现实。事实上,过去发生的同一资产业务,在不同的会计个体历史成本记录上完全可能不一样,因而会计计量的唯一性并没有改变资产价值的可变性这一客观现实。正如本文前述,会计计量的准确性“嗜好”,恰恰导致了其不正确性,即“提供精确错误”。多种多样的资产应该具有不同的计量特征,不同的目的往往决定资产的不同价值,同一价值基础也同样有不同的价格类型,正是这种计量的灵活性,突破了一味追求准确的思路,反而正确对企业获利的全部基础予以货币化,满足了权益占有方对权益真实性关注的需要,保证了社会各利益方的合理利益。

(三)价值体现形式区别——“牛”和“牛肉”的关系

评估价值体现的是“牛”整的价值,是把牛作为资产计量,不是牛肉的简单相加,因为单纯的说“牛”值多少钱,对于不同的使用者来说,不同的使用方式(行为目的)来说,是可以有不同的价值的。对于获得“牛”是为了出售“牛肉”者来说,关注的是从食用需求者能够获得的利益,理性投资者所支付“牛”的价格不会超过所出售“牛肉”所获取的收益;而对于获得“牛”是为了使用“牛”来犁地者来说,关注的是从耕种需求者所获取的收益,对于理性的投资者而言,所支付“牛”的价格不会超过未来“牛”带来收益的现值。这就是资产评估价值灵活的体现形式。它不会撇开“牛”整体以及如何产生收益等因素,仅根据当初得到“牛”的价格反映“牛”的价值。相反,会计计量恰恰是根据当初得到“牛”时的价格、或者“牛肉”的简单相加来反映“牛”的价值的,这在权益变动时是任何利益方无法接受的。

(四)计价时机的区别——初始确认和连续确认

在中国,资产重新计价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只有资产业务发生时才重新计价,也就是说需要时才有该业务。而会计只要经营就需不断地计价。香港物业测量师的估值结果直接作为会计调账的依据,也是源于物业市场价值的不断变化,会计师借助物业测量师的专业力量,反映物业资产的现时价值,这是一个体系,也是一种需要。

四、资产评估计价与会计计量属性的融合

从评估计价与会计计价市场性来看,资产评估与会计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本源在于评估与会计在资产披露问题上均是关于资产确认、计价和报告的科学。从会计理论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来看,资产评估与会计具有功能上互补性。

理论上讲,企业之所以无需调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数据,是因为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主体来说,权益所有者关心的不是资产的公允价值,而是以权益为基础依据的收益,而且从成本收益法则和信息的相关性而言,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信息更适用,更可靠,没有通过资产评估来重新确认账面价值的必要。中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但从另一种需要来看,作为收益重新安排的依据和基础的权益一旦发生变化(例如资产重组),权益所有者关注资产价值的程度远远超过收益的本身,在这方面包括国家资本在内的任何权益所有者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国有资产评估有关规定的出发点,即保护国有资产。任何权益所有者都清楚本文前面提到的,账内反映的资产的历史成本与公允的资产价值是背离的,作为完整获利主体的企业收益并非完全、有时完全不是账内资产产生的,也并不是从资本的本质(产生收益)的角度去计量资本的价值的,尽管是确定的(会计中的客观性),但同时是不正确的,这就必然产生通过重新计量、反映资产公允价值,从而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重新安排权益的需求。

五、评估计价与会计计量在实务中衔接与矛盾

《国际评估准则》特别注重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关系,在评估准则的每一具体准则和指南中,全部有与会计准则衔接的专门部分。这样,总体上协调了与会计准则的矛盾,便于企业产权变动后的账务处理。但在我国两者存在着诸多无法衔接之处。

(一)衔接但又不完全衔接。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和资产评估的有关规定,资产重组尤其是国有企业改制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对投入到拟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并以评估结果作为折股、工商注册和调整账务的依据。但目前的资产评估操作技术规范并没有和企业会计制度完全衔接。以无形资产为例,《企业会计制度》无形资产的取得计价中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定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入账。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值作为实际成本”。

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中,一种经常采用的模式为重组企业将优质、主业资产投入到拟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投入资产计价的资产评估,如果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包含在拟投入资产中的无形资产按账面值列示而不能进行重新作价,是现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不能接受的,现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中对无形资产的评估首选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评估果与账面价值差异为股份公司未来的报表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

即使是无法使用现行市价法和收益现值法的情况下使用重置成本法,评估时也要求“根据现行条件下重新形成或取得该无形资产所需的全部费用(含资金成本)确定该无形资产评估价值”,也与《企业会计制度》中“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经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的规定相矛盾。

(二)会计“八项计提”与评估不衔接对上市公司经营的影响

1、应收、预付款项。应收、预付款项的评估思路是,首先根据审计审定的结果确定评估的起点数据(账面数),其次,评估师根据对可能收不回的账项的判断,确定风险损失。然后用款项的账面余额减去可能收不回的金额(即风险损失)得出评估值。这个过程的关键是风险损失的判断。就方法本身而言,评估风险损失的判断与审计坏账准备计提的判断是一致的。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因审计评估各自坚持独立的原则,往往二者的判断结果存在差异,有时很大。而且一般是评估结果高于审计结果(计提坏账准备后的净额)。这就对上市公司产生了影响。因为股份公司根据评估结果建新账后,审计师根据既定的会计政策重新计提坏账准备,大量的差异由当期损益承担。

2、无形资产的处置与作价。无形资产按历史成本入账,但因种种原因,无形资产实际拥有价值与企业收益状况和账面成本有非常小的对应性,导致了账面上大量没有记录的或只有很小金额的记录等情况。但从企业获利的角度来说,账面上小额的记录、甚至没有记录的无形资产为企业创造了巨额利润,有的甚至全部是无形资产创造的,但会计往往是根据取得(购买或自创)时的历史成本减去根据既定的年限的摊销后的余额来计量,根据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余额的比较计提减值准备。而资产评估采用成本法一般难以真实反映其价值。采用超额收益法评估,从理论方法上讲,最能真实反映其价值。但是,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后建新账时,会计摊销后的余额加上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缩小”资产价值,根据获利能力得出的评估价值远远超出账面余额,从而“放大”资产的差异,客观上增大了企业上市后的摊销额,直接减少了企业报表的收益。当然不排除资产评估结果“随意性”的影响。

3、其他资产评估增值。其他资产评估增值导致摊销额的增大,利润明显下降。评估增值增大企业上市后资产的摊销额,是导致企业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存货—产成品。存货—产成品市价法评估时,采用的价格为产品不含税出厂价格,包含了制造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所得税支出和税后利润等部分。对新公司来说,至评估基准日,已发生并已计入成本的费用、新企业实现销售时发生的费用和实现销售后要流出企业的流转税和所得税等,都应得到补偿。因此必须从市价中扣除各种税费和利润后才能作为产成品的评估值。但资产评估的现实做法是:如果销售有风险的话,利润实现有风险,评估值应扣除利润。这种处理与股份公司盈利预测和发行价确定有矛盾。如果产成品评估值计算了利润,并反映在老股东权益中,新公司却无法赢利,确定发行价的“市盈率倍数法”也不该计算未来收益。计算了利润评估值增值部分,实际上就是提前确认未实现的利润。

结语

第8篇

关键词:历史成本;应用探究:重置成本;存在问题:会计利润

前言

在会计理论应用过程中,资产计价理论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对该理论模式的应用,可以保证会计实务环节的正常应用。通过对重置成本计量属性计价模式、公允计量属性计价模式的应用,进行整个计量属性体系的协调。当然,通过对各种不同性质的计量属性选择,其产生的企业会计利润也是不同的。下文那就资产计价模式、企业利润模式、各个计量属性等展开分析,进行这些应用环节的协调,以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

1 资产计价与企业会计利润模式的应用背景

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过程中,通过对投资成本的控制,进行资产差额环节的投资成本控制,这是新会计准则的应用背景。新准则规定会进行会计利润的逐年减少,从而确保投资单位的投资成本整体体系的健全。对于一些没有实现的股权投资差额,需要进行历史成本环节、资产折旧、摊销等模式的应用,这些不同的计价模式的不同领域的应用,对于会计利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利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环节、资产负债表应用环节等的调整,确保账面价值的转化,并且进行当期损益模式的应用。通过对上述几个应用模式的系诶套,可以实现其摊销成本及其折旧成本的优化,进行利润的提升。这对于一些房地产企业的当期会计利润的提升具备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房地产领域中资产计价与企业会计利润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能够具备准则提出的条件时,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的资本化将显著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在此期间的利润水平。政府补助准则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原准则规定是先作为负债,待项目完成后转入资本公积;新准则将这种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按照其名义金额计量模式的标准,进行当期损益的计入。这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来说是普遍应用的,这些上市公司接受政府部门的补助比较多的,可以将其作为收益环节进行处理,而不是进行资本公积的应用,从而确保公司业绩的提升,实现企业的会计利润的优化。在目前,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模式中,实现了借款费用资本化借款范围的提升,扩大了资本化条件下的资产范围,实现了固定资产的开拓,这对于一些制作业公司、房地产公司等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对其资产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使短期会计利润减少的影响分析,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在固定资产存在高额弃置费用时,按其相应现值计入固定资产初始成本并追溯调整。此举会增加资产价值,导致折旧费用增加。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这样避免了部分公司提取秘密准备,在以后年度突击转回减值准备的可能。

在企业固定资产成本中,其涉及的资产多是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应用下的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等之外的资产,比如企业的商誉及其资本化开发支出模式。通过对企业的减值费用的优化,进行会计利润的提升。当然了,该模式的应用对于企业长短期会计利润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当前新会计准则的应用,进后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等模式的取消,通过对存货计价方式的改变,从而确保存货成本结构的变化。至于对利润是增是减,将视当期物价变动趋势而定。新准则将对控制子公司的股权投资,由以前的权益法改为成本法核算。这样,如果该子公司处于盈利状态,会相应引起母公司会计报表利润数额的减少和资产数额的减少;如果其投资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将使母公司会计报表的利润和资产同时增加。新准则取消了固定资产“单位价值较高”的定性标准,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

2 关于资产计价体系的分析

在我国影响资产计价理论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不断更新应用的会计准则。我国的会计应用环境决定了企业的资产计价的模式,从而深刻影响了企业的会计利润环节。一般来说,从会计利润的角度来分析,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发生转变,这代表着应用核心的转变。在利润表模式中,会计处理工作的核心是利润计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该会计处理模式的应用对资产计价模式的影响,在该模式中,资产计量模式是利润计量的影响因素,在整个会计处理系统中,计量利润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市场价格与资产计量的分离,产生了资产计量与市场价格变动的关系,这也影响了资产计价与企业会计利润之间的联系。

资产不仅以折旧、摊销或消耗的方式影响企业利润,还以资产市场价格或未来获利能力影响企业利润。利润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是两种不同计量利润的理论,前者注重企业资产实现利润,不承认未实现利润。后者强调会计期末资产计量不仅注重因过去交易或事项而实现的利润,而且要关注资产现时价格或未来获利能力。资产计价基础类型及其对利润的影响理论上资产计价基础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市场价格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是过去已发生的资产取得成本,是为取得资产而付出的代价,要求资产计价一经确认不得随意调整,不受资产未来收益状况和当期市场价格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资产计价模式的含义也在不断更新,具体来说,它是通过货币单位进行计量资产的价值模式的应用。进行企业的资产总额的核算,当然在其核算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知道其资产的种类是比较多的,有些是无形的、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货币性的有些是非货币性的。通过对不同的资产应用模式的协调,实现其货币单位对资产价值的计量。在会计实务环节中,会计计价要进行非货币性资产的计量,这对资产计价有一定影响,需要做好相关的分析工作。其影响了企业的会计利润。必然影响用货币表现的财产状况,并影响成本、费用、收益和损失的计算,从而影响财务成果的确定。资产评估就是对资产重新估价的过程,是一种动态性、市场化活动,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其评定价格也是一种模拟价格。因此,资产评估需要规范进行。资产评估作为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中介服务行业,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必须明确资产计价与资产评估之间的联系,一般来说资产评估通过对资产计价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会计利润,这是我们分析资产计价模式的前提。通过对资产评估模式的强调,再进行资产计价基础模式的应用,从而满足现阶段的资产计价模式的开展。当然了,企业的会计资料体系及其财务报告资料等都会影响企业的资产评估,需要我们重视资产计价与资产评估之间的关系,做好区别与联系。虽然资产计价与资产评估有着上述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认为资产评估就是从资产计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二者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它们在计价原则、计价目的、资产涵盖范围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自创无形资产等视作资产,在资产计价中却不将其纳入资产。同样的,资产计价会将企业的一些设备、折旧费用等视作资产的一部分,但资产评估会将过时的设备的价值视为零。

3 关于资产计价计量属性与企业会计利润的分析

通过对资产计价应用背景的分析,可以为会计利润及其资产计价模式关系的分析奠定基础。资产计价模式具备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在现代会计准则的应用背景下,在资产购置过程中,要按照其支付的现金及其金额等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通过对其现时业务所收款项进行承担应用,从而进行现时业务的合同金额的承担。重置成本计量属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可以得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离不开我国企业的公允价值应用环境,需要在公平交易过程中,进行负债环节、资产应用环节等的协调,进行资产交换过程中、债务清偿模式下的金额计量的应用。在会计系统应用过程中,资产计价是一个重要的应用模式,需要按照企业的现实状况,展开会计系统整体应用环节的应用,注重对会计系统整体效应的应用,通过对计价方法的选择,进行资产价值计量体系的健全,从而实现对资产价值量的有效转移及其补偿,从而满足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利润的应用需要。历史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影响。历史成本计价论者认为公平合理的确定企业的净收益是会计反映的基本目标,对各种计价方法的选择应以是否能公平合理的确定企业净收益为先决条件,而公平合理确定企业净收益的关键在于费用与收入的相关程度。由于持续经营假设保证了资产的价值磨损必将在生产正常运转中得到补偿,而使历史成本计价具有更多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数来确定折旧额度,从而以与收益的反向交互来促成净收益的形成。

在当下时代背景下,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冲击着企业资产计价模式的应用。特别是物价的变化、币值的变化,引起社会整体会计核算模式的改变,在此应用前提下,如何更好的进行资产计价模式的应用,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通过对历史成本计价模式的优化,以满足现阶段的会计系统变化的需要。受到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货币的观念价值理念会发生相关的变化,人们内心的价值尺度与当代的历史尺度会产生一定的联系。在此应用过程中,如果依然进行历史成本的应用,就恐怕会导致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影响企业整体利润信息。历史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的长期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把会计称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会计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资金占用的控制和对资金耗费的控制。资金占用的物质形态就是资产;资金耗费的对象化便是成本。因此,会计对资金占用与资金耗费的控制又转化为对资产的控制和对成本的控制。就资产控制来讲,其目标是在保证生产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资金占用量。

受到我国物价变化情况的影响,其企业的成本控制会发生相关的变化,这样资产的资金占有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其资金占用额度的变化,我们对历史成本的计价可能已经满足资产价值的应用需要了。通过对资产控制模式的应用,可以确保实物保全模式的应用。在通货膨胀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成本的应用,进行原有资产实物的更新应用。当时就目前来说,如果依旧以现有成本控制模式进行应用,进行历史成本模式的应用,就可能出现资产折耗价值的不合理的分析,从而影响其相关成本的控制,导致控制失灵的现象,对于企业的整体会计利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重置成本对会计利润信息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影响。以重置成本作为资产计价的计量属性,由于重置成本计价考虑到了物价变动的影响,使得一系列会计程序的展开和会计数据的获取更加切合客观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会计系统输出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也就保证了企业会计利润确认的相关性。但是,重估价值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物价资料进行广泛的对比和计算,而这些资料的获取及处理本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参与评估人员的主观因素制约,所得到的重估价值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这就可能影响到企业会计利润确认的真实性。

在企业资产计价模式中,重置成本环节对于企业的利润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受到物价变动的影响,会影响资本的调整额度的变化,也影响了股东权益的变化情况。这就影响了企业的物价变动模式的开展,为之进行资产保全对策的应用,从而进行企业的实力的提升。通过对上述几个应用模式的探究,可以进行企业经营业绩的反映,有利于企业的投资决策环节的优化,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会计利润的变化。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重置成本计价体系是不健全的,在价值重估过程中,其物价资料也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我们进行物价信息制度的健全,进行各个渠道体系的优化,以满足当下企业的利润环节的应用。公允价值对会计利润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该项交易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增加限定条件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虚增利润。同时还指出交易双方存在关联,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性质。该规定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极大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通过对企业新型会计准则的应用,进行企业的股份支付环节的规范,确保其计量模式、信息应用模式的协调。在企业应用过程中,股份支付分为几种应用模式,现金结算股份支付模式、权益结算股份支付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职工服务权益结算股份支付模式的应用,进行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计入,这就导致资金公积的增加。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应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金额,将其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该规定完善了会计信息的披露功能,同时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外,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处理,提高了会计利润确认的可靠性。

企业的公允价值对于会计利润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变化,从而进行资本保全及其维护理念的更新,以进行损益账户的良好反映,实现资产价值的增加。当然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明确好实际性现金流缺乏环节,实现账面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从而进行股东权利分配环节的优化,从而降低对会计利润的负面影响。在某一特定的会计环境下,历史成本计量、重置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等资产计价模式,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那么,现时的会计环境下,资产计价应选择哪种计量属性呢?笔者认为应当借鉴西方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我国国情;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来规划资产计价模式的再造过程。

4 结束语

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研究资产计价改革目标模式,同时也要重视其过度模式;从西方借鉴经验,从改革中引发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资产计价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多莉,苗玉军,刘庆军.从会计目标看资产计价与收益计量[J].财经问题研究,2000.

[2]阎光华,王步端.评西方流行的两种资产计价理论—兼论我国资产计价模式的重新构造[J].南开经济研究,1988.

第9篇

[关键词] 食品饮料业;存货计价方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02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04- 03

存货是食品饮料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它涉及的金额往往较大,并且《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出存货可以自行从多种计价方法中选择一种进行计价,因此食品饮料企业对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是一项重要的会计政策选择。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然而,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曝光,给食品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从2002年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到2008年引起轩然大波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再到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食品行业也受到大众更多的关注。本文基于此,选择我国食品饮料业非酿酒类上市公司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了研究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特点,以期规范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促进食品饮料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代码为C0的食品、饮料业中非酿酒类的上市公司纳入样本范围,选择了2008-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40家食品饮料业非酿酒类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保龄宝(002286)、华英农业(002321)、皇氏乳业(002329)、得利斯(002330)4家公司均为2009年挂牌上市,所以没有2008年的年报;黑牛食品(002387)、双塔食品(002481)、佳隆股份(002495)、涪陵榨菜(002507)、金字火腿(002515)、晨光生物(300138)、汤臣倍健(300146)、量子高科(300149)、朗源股份(300175)9家公司由于上市时间为2010年,所以没有2008年和2009年的年报。因此,2010年样本公司有40家,2009年样本公司有31家,2008年样本公司只有27家。本文研究的样本公司,其年报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各家上市公司选择的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均从当年年报附注中获得。

2 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劳务的成本,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决定了存货成本在期末该如何分配,即有多少存货成本计入当期成本中,又有多少存货成本计入期末存货价值。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在选择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时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

2.1 食品饮料企业存货的特点

选择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要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企业自身存货的特点。不同的食品饮料企业,存货的种类、数量也不完全相同,但往往都种类繁多,如国投中鲁(600962)虽然只是一个产品结构单一的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但其产品也包括苹果浊汁、脱色果汁、梨汁、红薯汁、大枣汁、山楂汁等20多种产品。通常来讲,食品饮料企业要考虑各种存货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如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而如果存在大量可以替换的存货项目时,采用个别计价法将十分麻烦,此时应当选择加权平均法或者先进先出法来确定当期发出存货的成本。

2.2 对食品饮料企业当期经营成果和税收的影响

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税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当期销售成本的计算,进而影响公司当期利润和税收负担。一般来说,处在通货膨胀时期,采用先进先出法会使当期发出存货的成本偏低,从而会增加当期利润,进而增强股东对上市公司的信心,但同时也会增加公司所得税税负。加权平均法使用起来最为方便,其作为一种在价格变化时计算平均化单位成本的方法,受到诸多公司的青睐,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当期销售成本自然与先进先出法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利润和所得税税负。个别计价法作为一种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完全一致的方法,其计算出的利润是最准确的。

2.3 对食品饮料企业期末财务状况和财务分析的影响

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除了会影响食品饮料企业当期利润之外,还会直接影响期末存货成本的确定,从而影响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总金额,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分析比率的计算等产生影响。如在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中,采用先进先出法,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就会比较接近存货的市场价值,就能较好地反映企业期末的财务状况,这样凡是使用包含存货金额在内的资产金额来计算的各种财务分析比率就能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各种财务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影响存货后进先进法暂时无法使用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对外要想占有市场,就要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然而由于近几年物价不断上涨,使得企业对内存在如何选用成本核算方法来合理、合法的控制成本等问题。企业对生产成本的巧妙控制,完全可以抵消掉一部分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造成的冲击,保存企业利润,提高企业收益。这是从单一企业角度来考虑的,但从全国经济角度考虑,有的成本核算方法可能暂时不适合现阶段中国的经济。

一、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

企业的存货是不断流动的,有流入也有流出,流入与流出相抵后的结余即为期末存货,本期期末存货结转到下期,即为下期的期初存货,下期继续流动,就形成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存货流转。存货流转包括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两个方面。在理论上,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其实物流转应当一致,也就是说,购置存货时所确定的成本应当随着该项存货的销售或耗用而结转。例如:某商品购进成本,第一批120件,单价12元,第二批40件,单价9元,第三批70件,单价10元。本期销售的结果,第一批售出90件,第二批售出2 0件,第三批售出20件,已销商品的成本为:90*12+20*9+20*10=1460(元),销售后库存商品实物为第一批30件,第二批20件,第三批50件。由此可见,该商品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一致的情况非常少见。因为,企业的存货进出量很大,存货的品种繁多,存货的单位成本多变,难以保证各种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由于同一种存货尽管单价不同,但均能满足销售或生产的需要,在存货被销售或耗用后,毋需逐一辨别哪一批实物被发出,哪一批实物留作库存,使得成本的流转顺序和实物的流转顺序可以分离。只要按照不同的成本流转程序确定已发出存货的成本和库存存货的成本即可。这样,就出现了存货的流转假设。

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

采用某种存货成本流转的假设,在期末存货与发出存货之间分配成本,就产生了不同的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即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等。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以及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1.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和结余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先进先出法,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

2.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本期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期全部进货数量加期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除本期全部购进货成本加期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实际加权平均成本按数学说就是求一个平均值,用平均值(平均单价)来计算本期发出存货及结余存货的价值。

3.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又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进货的成本加原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本次进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位,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是一种按次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存货计价方法。

4.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是以后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和结余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本期销售成本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

三、影响存货后进先进法暂时无法使用的原因

1.日常核算工作量大

后进先出法是基于单个存货而言的,因此又叫“单项后进先出法”。在实际应用中它是按不同品种、规格分别设置明细账户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必须详细记录每一项存货在每一会计期间的购入量和购入成本以及相应会计期间期初存货中每项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如果一个企业的存货品种、规格繁多且各自有不同的购价时,利用单项后进先出法核算这些存货的发出成本和结存金额时工作量就相当大。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考虑,使得存货的后进先出法不适合在使用。当然此条影响对先进先出法也存在,工作量可以通过按存货类别核算加以解决。

2.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不一致

由于后进先出法是根据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这一实物流转假设为前提进行核算,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企业都是先购进的存货先出库,这样就与后进先出法成本流转不一致。因为多数行业都涉及技术更新快、产品容易滞后等因素,所以一般都先使用先购进的存货。如电子业、制造业(非大型制造业)等。由于当今社会商品品种、技术、型号等更新较快,先购进的商品可能只适合一批或几批产品,所以一般先购进的存货先出库。还有的行业购进商品不易存放,所以先购进存货也先出库。如食品业一般食品都有保质期,所以商家一般会先出售先购入的商品。因此后进先出法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不一致,使得存货的后进先出法暂时不适合中国现段的经济。

3.经济对后进先出法的影响因素

首先,近几年中国贷款总额不断增加,尤其是央行强调要大力发挥直接融资和民间融资的作用,释放出将执行旨在扩大信贷渠道、增加资金供给能力、适当增加信贷投放总量。那么贷款增加所需货币资金就得增加货币的发行量。还有,近几年股市火爆引发上市公司融资热潮,债券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也会引起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其次,还有中国居民收入也逐年递增,都会引起货币发行量的增加。货币发行量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及货币贬值;在有,近十年物价水平不断上涨,还有近几年房地产热使得房价高涨不落等因素,也使得产生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结果。货币发行量增加及物价上涨都使得我国经济有通货膨胀的趋势。采用后进先出法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时,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会较低。因为,物价上涨企业新购进的存货价值较高,而企业采用后购进的存货先出库,就造成先购入的存货为期末存货,那么企业期末存货结余额就较低,企业当期销售成本就较高,当期利润也就较低。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如果要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而成本又不断的上涨,就只能增加销售价格。长此以往只能加大通货膨胀的速度,所以存货后进先出法暂时不合现阶段中国的经济。

4.后进先出法对报表数据及指标的影响

企业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一般存续期不只一个会计期间,

而是在多个会计期间经营。由于近年物价的不断上涨,使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的企业,在持续经营的近几个会计期间少计存货结余额、多计销售成本、少计利润、少计所得税;而以后几个会计期间多计存货结余额、少计销售成本、多计利润、多计所得税。从持续经营整体看,所有会计期间存货结余总额、销售成本总额、利润总额、所得税总额,不会因为采用后进先出法而有所变化。除非企业没有长期经营的打算,一般企业不会因为前期少缴税,而后期多缴税而使用后进先出法。由于企业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可以使得企业前后各期的报表数据及指标有所不同。使得一些上市公司为筹集资金,而采用存货计价方法来体现报表,从而达到筹集短期资金流的问题。那么从总体看先进先出法前期多缴税、后期少缴税,也不会使整体数额发生变化。但由于一般企业购入的存货都是先购入先出库。即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是一致的,所以先进先出法还是与事实相符的。由于物价不断上涨,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当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数据都有影响。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体现在由于当期结余存货的减少,从而使当期流动资产减少、资产总额减少。对利润表的影响,体现在由于当期销售成本的增加,从而使当期税前利润减少、所得税减少、利润分配减少。由于后进先出法影响报表各数据,从而对当期财务指标也有影响。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由于存货结余减少,使得流动资产减少,从而流动比率也有所减少。

(2)存货周转率=本年销售成本/[(年初存货结余+年末存货结余)/2],由于本年销售成本增加,且由于物价上涨存货结余不断减少,使得存货周转率变快。

(3)流动资产周转率=本年销售收入/[(年初流动资产+年末流动资产)/2],由于存货结余不断减少,使得流动资产减少,从而使流动资产周率变快。

(4)总资产周转率=本年销售收入/[(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2],由于存货结余不断减少,使得资产总额减少,从而使总资产周率变快

(5)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由于资产总额减少,使得资产负债率增加

(6)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由于存货结余不断减少,使得利润总额不断减少,从而使已获利息倍数减少。

(7)销售净利率=净利润/本年销售收入,由于利润的不断减少,使得销售净利率减少。

(8)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由于利润的不断减少,使得净资产收益率减少。

(9)综合指标: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产权比

=净利润/[(年初净资产+年末净资产)/2]=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由于净利润减少,使得权益净利率也有所减少。(即权益净利率与净资产收益率为同一指标)

第11篇

一、利用销售结算方式进行筹划

企业销售商品时,可以采用现销、赊销和分期收款等销售方式,不同的销售方式决定了不同的销售收入结算方式,使得收入确认的时点也不一样,从而影响了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因此合理确定销售商品的收入的实现是税收筹划的重点。如直接收款结算方式销售货物的,无论货物是否发出,收入确认时间是销货款或拿到相关凭据并把提货单交给客户的当天、采用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销售货物的,均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企业收入的确认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利用赊销和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可以使法律规定的销售收入确认时间晚于于企业实际收到收入的时间,将其收入确认的时间递延至次年,实现延期纳税,延期纳税虽然不能减少纳税人的纳税总额,但相当于得到一笔无息贷款,可以增加纳税人本期的现金流量,扩大了流动资本。同时还可以带来资金的时间价值,相对节减税收。

二、利用存货计价方法进行筹划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计价方法有多种,如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等。存货计价方法主要影响当期结转的销售成本,从而影响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存货计价方法开展避税筹划时,必须考虑企业自身及所处环境及物价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应注意以下三点:

1.考虑市场物价变化趋势因素的影响

(1)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则应选择先进先出法对企业存货进行计价。因为物价持续下降时,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增加本期销售成本,从而减少企业当期收益,从而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虽然企业整体所交的所得税没有少,但可以使企业前期少交所得税,实际上有利于企业拥有更多的流动资金,减轻企业的现金压力。

(2)在物价上下波动的情况下,则应采用加权平均法或移动平均法对存货计价。因为在存货入库价格上下波动的情况下,采用上述方法,会使各期利润较为均衡,以避免因各期利润忽高忽低造成企业各期应纳所得税额上下波动,增加企业安排应用资金的难度。

2.考虑企业的不同盈亏状态

(1)盈利企业:为了少缴所得税,其存货成本应当最大限度的进行税前抵扣,因此应该选择使本期销售成本最大化的方法,以减少当期利润,降低应纳税所得额。

(2)亏损企业:其选择的计价方法必须与其亏损弥补情况相结合考虑,应该在不能得到或者完全不能得到税前弥补的亏损年的销售成本尽可能的降低,使其延迟到以后能够完全得到弥补的时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成本抵税效果的发挥。

3.考虑不同企业的税收政策

(1)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其享受的减免税额也就越多,因此应该在减免税优惠期间选择存货成本最小化的计价方法,减少当期存货成本,增加利润来得到更多的减免税额。

(2)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或者处于非税收优惠期间的企业:应该选择存货成本最大化的计价方法来降低应纳税所得额,降低税负。与此同时,应注意到企业存货计价法一旦选择很难变更,确实需要变更的,应当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主机备案,同时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在会计报表中注明变更内容。

三、利用固定资产折旧进行筹划

固定资产的价值通过折旧形式转移到成本费用中,折旧作为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税盾的重要作用。折旧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成本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及应纳税额的多少。

1.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选择

固定资产的折旧限取决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是一个预计的经验值,因而折旧年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为纳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应该分情况来选择折旧年限,并不是折旧年限越短越好。对于处于正常生产经营期但未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企业来说,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回收,可以使企业后期成本费用前移,前期利润后移,从而获取延期纳税的好处。对于享有减免税收优惠待遇,如果缩短折旧年限,则可能将折旧费用提前到减免税期间,减少企业享受税收的优惠待遇,此时应延长折旧年限,将计提的折旧递延到减免税期满后再计入成本,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税法固定了对固定资产的最低折旧年限,税收筹划不能突破最低折旧年限的要求。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第12篇

关键词: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 通货膨胀

一、概述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指资产在其取得时为它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二十世纪初,国际市场货币基本稳定,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较慢,通货膨胀率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原则得到了很好发展,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的计量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公允价值

一直以来,不同组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各有不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其定义为熟悉情况的、不关联的各方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财政部定义公允价值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和公允价值计价方法的优点

(一)历史成本计价方法

历史成本之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始终在会计计量中占据着中心地位,主要由于它的一些决定性优点。第一,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地确定的,它不是人们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客观可靠性。第二,历史成本具有可检验性,因为它有交易时留下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第三,在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最容易取得,而不像其他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第四,费用以资产的实际耗费计量,收入是以销售产品的实际交易价格计量,企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和收益的确认都是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从而可以避免歪曲经营收益。第五,历史成本计价无须经常调整账目,可防止随意改变会计记录,维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公允价值计价方法

公允价值的以下优点造成对传统计量方法构成威胁和挑战:第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第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因为对收入和成本、费用同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更科学合理。第三,推广公允价值的计量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当企业耗费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则计量得出的金额,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保全。

三、目前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运行状况

2006年我国颁布修订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第九章规定了5种普遍认可的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和公允价值。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作为其中的两种一直广受争议。目前我国已的38个具体会计准则中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有30个,在这30个涉及会计要素计量的准则中有17个程度不同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说明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引用范围非常之广。然而我国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强调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我国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公允价值及其他会计计量属性。

四、历史成本计价方法和公允价值计价方法应用分析

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一定条件下是一致的。当市场不发生通货膨胀时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背离就不会严重体现,公允价值计价方法下的价值与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下的价值接近,计价结果一致。 而通货膨胀事实上是存在的,需要将两者分离开来分析。

依据可靠性的要求,历史成本无疑是最理想的计量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历史成本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它只能反映过去交易或事项发生时点的信息,不仅不能反映未来发展状况而且同市场价格的变动毫无联系,它不能考虑到在社会平均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由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变动因素。这大大降低了历史成本的可靠性。

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考虑,公允价值当然比历史成本优越。按公允价计价方法能把以前期间的资产持有损益单独予以揭示,则更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预测性。不过,公允价值在在我国确认计量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信息公开,双方对于交易对象所了解的信息是对称的;(2)双方自愿,若没有相反的证据表明所进行的交易是不公正的或处于非自愿的,市场交易价格即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3)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公平交易。而在不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是很难操作的。也就是说,公允价值的理论价值很高,但是使用成本也很高。

五、总结

通过以上各方面对二者的分析,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上,我的主张是,在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方法作为基础的同时,兼行公允价值计价方法。历史成本计价方法的可靠性依然可以给我国现行的计量模式带来有效价值。公允价值是建立在比较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考虑我国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这些都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大范围推广与运用,但公允价值的理论价值很高,实行的必要性也很强。我相信,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在未来会有很大的进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将会更加完善,会计人员及单位领导素质也将会有所提高,到时候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计量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德沃特里庞(Mathias Dewatripont),(美)泰勒尔(Jean Tirole).《银行监管》[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次贷危机研究课题组.《次贷危机正在改变世界》[M].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