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7:0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般企业的经营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目标 利润攫取型 能力提高型 风险分散型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下称FDI)是世界级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享受全球化经济利益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但FDI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在于实施企业是否拥有一个科学的FDI决策。只有制定并实施科学的FDI决策,才能为实施企业带来预期的效果。
以最低的经营成本使经营目标得到最高程度的实现是企业这一理性经济人进行经营决策的总原则。FDI作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活动与方式,对其决策自然也应遵循这一总原则的要求。具体说来,在FDI的实施成本一定时,企业应选择可使自己的FDI目标得到最充分实现的FDI活动;而在FDI目标的实现程度一定时,企业应选择实施成本最低的FDI活动。企业要制定科学的FDI决策,就必须首先确定FDI目标与成本的具体内容。在FDI目标与成本的两者界定中,又以FDI目标的确定最为关键,这是因为成本总是完成一定目标的资源耗费,特定的目标是企业确定成本的直接依据。只有明确了FDI目标,企业才能据以确定出FDI成本。故研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目标的有关问题、从而为企业确定合理的FDI目标提供正确的依据,这直接有助于企业FDI决策的科学性与实施效果的提高。
影响企业FDI目标选择的因素
作为企业的一类经营目标,一个合理的FDI目标应具备一般经营目标的各种特征,诸如可度量性、可操作性和构成体系等,但其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它是有效性和可实现性的统一。有效性即FDI目标与企业的宗旨要求相一致、且能使企业的经营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属性;可实现性即FDI目标通过企业FDI活动的合理运作能够有把握地达到的属性。仅具备有效性、不具备可实现性的FDI目标是一种空想的目标;而仅具备可实现性、不具备有效性的FDI目标则是一种无意义的目标。合理的FDI目标应是一种既具有有效性又具有可行性的FDI目标,所以凡是能影响企业FDI目标有效性或可实现性的因素都是影响企业FDI目标的选择因素。根据影响性质不同,这些因素主要有:
企业的一般经营目标
归根结底,FDI只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活动与经营方式,它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从目的,这是事物手段与事物目的的一般关系。企业FDI与企业经营目标的关系也不例外,即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决定着企业FDI活动的开展,企业FDI目标的具体内容应服从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同时,具备有效性的FDI目标是一种与企业的宗旨要求相符合的目标,而企业的一般经营目标正是企业宗旨在一定时期的具体化,因此,企业的一般经营目标是影响FDI目标之有效性的根本因素。
企业作为一个规范的经济组织,其一般经营目标在于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获得较多的盈利。由此可以推定,企业FDI目标只能是与以下目标中的一个或两个相关的目标: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扩大企业的盈利;在可接受的盈利水平下,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FDI本身的技术与经济特点
FDI运行的所有可能结果皆取决于FDI的功能,而FDI的功能又是由FDI本身的技术与经济特点决定的,所以,FDI本身的技术与经济特点直接影响着FDI运行的所有可能结果。由于FDI目标是企业通过FDI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因此,FDI本身的技术与经济特点是影响企业FDI目标之可实现性的首要因素。
与企业的其它的经营活动与经营方式相比,FDI 具有许多重要的技术与经济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企业FDI是一种直接控制目标企业实际生产运作的经营方式。与间接投资相比,由于它对目标企业的生产运作活动直接加以控制,对投资者而言易于使目标企业的生产运作活动符合自身的意愿,但由于它形成的资产常常具有较高的专用性,因而灵活性差,投资风险较高。
企业FDI是一种跨国境的生产运作经营方式。与囿于同一国家内的经营活动相比, FDI行为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实施企业面临的是机会与风险均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的新经营环境。
企业FDI是一种内部化的经营方式,是直接到另一个国家投资建厂、在东道国当地组织生产、产品在当地组织分销的经营方式,显而易见,它属于一种内部化的经营方式。与外部化的经营方式或关联化的经营方式比,它更有利于投资者实现不同经营环境下的生产运作活动相互配合。加之采用这种经营方式,无形资产的转移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来完成的,对投资者而言,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也易于保护自身的无形资产,还有利于获得创新投入的充分报酬。但对东道国的吸引力较弱,进入难度高。
东道国的经营环境
不同的东道国和同一东道国在不同时间内的环境的状况具有不同的特点,对拥有不同经营目标的企业的经营运作具有不同性质的影响:拥有与东道国经营环境状况相匹配的经营目标的企业,东道国经营环境为其经营运作提供了有利的机会,通过提高其经营效率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与东道国经营环境状况不匹配的经营目标的企业,东道国经营环境为其经营运作形成了不利的风险,通过降低其经营效率能够阻碍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也是影响企业FDI目标之可实现性的重要因素。
企业总体的经营水平
任何事物都会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企业FDI目标的确定亦是如此。显然, FDI本身的技术与经济特点和东道国的经营环境都属于影响企业FDI目标之可实现性的客观因素,除此之外,影响企业FDI目标之可实现性的还有主观因素,即FDI实施企业总体的经营水平。
企业总体的经营水平即FDI实施企业经营资源运作效率的高低,亦即实施FDI行为的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在经营环境一定的条件下,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结果,而企业FDI的目标是企业通过自身的FDI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所以,企业总体的经营水平是限制FDI目标的具体内容能够是什么的因素,是影响FDI目标之可实现性的主观因素。
企业FDI目标的基本类型
尽管由于企业的一般经营目标、FDI的技术与经济特点、东道国的经营环境和企业总体的经营水平等影响FDI目标的因素的性质互有差别,企业FDI的具体目标较多,但若综合地考虑影响FDI目标的因素的影响结果,所有的FDI目标可以分为利润攫取型、能力提高型和风险分散型三种基本类型。
利润攫取型。所谓利润攫取型是指旨在通过FDI行为的实施使企业的总利润(来自母国的利润与来自东道国的利润之和)多于不实施FDI行为的总利润的一类FDI目标。这是与扩大企业盈利的经营目标有关的目标。一般说来,优势企业在理想环境或投机环境的东道国的FDI行为宜选择这类目标。
能力提高型。所谓能力提高型是指旨在通过FDI行为的实施来有效地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类FDI目标。由于企业提高竞争力只是扩大自身利润的手段,因此,能力提高型是间接的与扩大企业盈利的经营目标有关的目标。一般说来,劣势企业在理想环境或麻烦环境的东道国的FDI行为宜选择这类目标。
风险分散型。所谓风险分散型是指通过FDI行为的实施旨在使原来集中于某一领域(包括地域和经营范围)的经营运作分散化,从而使企业的总利润趋于更加稳定的一类FDI目标。这是与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关的目标。一般说来,经营领域较集中的企业在经济运行周期与母国呈负相关关系的东道国的FDI行为适宜选择这类目标。
作为FDI的三类基本目标,利润攫取型、能力提高型和风险分散型三者间可以同时并存,且可以相互转化。企业在实施FDI时,根据影响FDI目标的各主要因素的实际状况,可选择其中的单个目标,亦可选择多个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讯)当代的互联网世界,百花齐放,不断涌现的新式互联网企业里面,不少是年轻人的创业先驱,这些年轻人对于刚认识互联网世界,他们的经营模式是否又和其他的老一辈的创业者有所不同?这里,我说说现在的互联网中网站的主人:站长,他们的经营方式吧!
不可否认,互联网发展到现在,是影响人类最为深刻的一样文明,而互联网中,网站是构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离开了网站,那么互联网根本就不会成立,要让网站有所收入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经营模式!先来看看普遍的网站经营模式吧!
一般的网站,就是我们这些草根站长的网站,我们主要是透过投放广告来实现经营。这是一个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网站经营方式。现在几乎是所有的网站都有这种经营模式,而新浪、优酷这些大企业,他们的广告收益绝大多数是通过投放广告。以前的投放广告款式不多,最多是计算点击率、计算注册率等等,现在已经发展到弹窗了!弹窗现在是最常见的投放广告手段,因为弹窗的利益多,很多站长也就不顾自己网站的型像和游客的感受,为了追求更多的弹窗利益,投放多个弹窗的广告,在这里提醒一下你们,目光要放远点!
说说特别一点的新型模式吧,像开心网,它的主要经营模式也是投放广告,不过它的投放方式和一般的网站有所不同,它不弹窗、不直接在网页界面投放,它是嵌到开心网的游戏组件里面!例如开心网的游戏组件抢车位,那么相关的世界名车都可以投放广告在这个抢车位上面,这样既不影响网站的美观,又可以达到收益,真是两全其美,不过本人觉得这样的效果一般。
还有一些比较有名望的网站,他们会定期和某些商家举行活动,这样他们能够从商家处获得一定的报酬!像优酷的付费点播,我觉得这其中一定包含了互利互惠的关系,不然优酷上面那么多的影片,多一步不多,为什么要搞这个付费点播?
现在我比较期待是新浪微博的经营方式是如何的!毕竟现在连微博的鼻祖twitter,它现在的经营方式的方向也不太明确!我认为新浪在中国,而且新浪微博是那么多的名人使用的一个即时通讯工具,它在微博网页界面上方图片和大型的文字广告是不太可能的,毕竟这样会严重影响用户的体现!我个人觉得新浪可以利用用户的相关微博文章,然后对相关关键字进行广告投放!就是例如在微博文中出现了“麦当劳”,那么“麦当劳”三个字有一个链接,直接通过链接可以到达相关关于“麦当劳”的网站,这样可以考虑,不过还是要等新浪的决策了! (来源:站长网)
马克思指出城乡分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从经济学角度,是因为社会发展是以经济上集约性经营方式为主导为前提,而这种经济格局的形成与保持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其中制度安排的关键是确定集约性经营方式与粗放性经营方式的自由竞争环境,这种环境的塑造是以城乡分离为基础。因为农业企业天然具有粗放性经营的特质,而(手)工商业企业则与集约性经营方式具有较强的亲和性。乡村与城市作为农业企业与(手)工商业企业的根据地,只有各自保证自身有根据地的存在,同时又彼此独立才能真正形成自由竞争的环境。
关键词:
城乡分离;市场性竞争;粗放性经营方式;集约性经营方式;根据地
一、集约性经营方式:经济发展的基础
现代经济学认为,发展的本质是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种可持续性增长在经济学上体现为“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真正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社会总收入必然比人的增长得更快;另一方面,停滞状态则导致人均收入的非持续的增长,虽然平均收入在时间相当长的周期中可能有升有降。”之所以以人均收入增长作为发展的标准,是因为经济的增长首先建立在产出总量的增量上,由于人类生活与生产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生产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其产出的总量总存在着一个上限。在这种空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可能在一定时段内有所增长,但是从长期来看,是不可能具有可持续性的。只有打破这个总量空间的上限,才能使得经济真正的增长。所以,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单纯考察其产出的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增长可能是在既定空间框架内的增长,也可以是一个打破既有空间框架的增长。而人均收入的增长却具有辨析发展真假的功能。原因在于生产空间的限制首先体现为物的限制。而人类的生产包括两大类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如果是真正的发展,那么物的生产的增长则最终体现为超过人的生产的增长。反之,则不可能获得这种持续性。在现实的世界中,社会的、宏观的经济增长最终是通过微观的经济组织———企业来实现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社会经济具有发展性,在于这个社会存在大量的有效率的企业,并且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流地位。企业效率的有无与高下,是通过其经营方式来体现的。
大致来说,在给定的资源供应前提下,企业的经营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以科技要素的投入为主导,通过生产工具的提高而扩大企业的收益;另一类将以劳动力要素投入为主导,主要通过人力劳动量的加大来提高企业的收益。科技投入的直接后果是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自然会降低对于劳动力的投入需求。反之,这也意味着,在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科技投入会带来生产规模的提高。同时,生产工具的改进带来生产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就生产过程本身而言,生产工具对于人的依赖程度与生产工具发达程度之高低成反比关系。越是落后的生产工具对于操作者的依赖度越高,其生产过程越受到生产者私人状态的支配。而越是发达的生产工具对于操作者的依赖越低,相应的生产过程更加具有规范化特性。因此,落后的生产工具条件下,对于生产更多依靠人对于人的经验性管理;而发达的生产工具条件下,则具备了科学管理的条件。反过来,在以人身依附为基础的经验管理背景下,是不可能给予直接的生产者发达的生产工具的。原因在于人身依附本身是一种不平等、不自由的关系,依附者与支配者之间不仅在实质而且在形式上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如果有机会,依附者是不可能放过对于支配者利益的损坏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奴隶生产。以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的企业中不可能出现发达的、经过科技投入的生产工具,因为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敌对关系,而奴隶是不可能不有意去破坏他们。“因此,这种生产方式的经济原则,就是只使用最粗糙、最笨重、因而很难损坏的劳动工具。”所以,企业要想使用发达的生产工具,就必须同步改进企业的管理规范化水平,向着科学管理迈进。因此,以科技要素投入为核心的企业经营从长期来看,一方面具有提升产出空间的可能,一方面又存在降低劳动力数量的可能,最终的结果是将带来人均收入的可持续增长。而以劳动力投入为核心的企业经营则很难带来人均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对于这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学界一般称前者为集约性经营方式,后者为粗放性经营方式。很显然,一个具有发展性的社会,其社会经济格局,当然只能是前者类型的企业能够在社会经济组织中占据主流,后者类型的企业在社会经济组织中居边缘地位。那么,如何才能保证一个社会出现这种格局并且持续保持?
二、市场性环境:集约式经营的保证
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类根本不同的路向选择:一类是放任不管,让企业自主选择,然后任由它们之间竞争;另一类是进行制度规范,通过制度安排确保社会的这种发展格局。第一种路向从表面上看最为合理。因为在市场性竞争中,集约性经营方式相对于粗放性经营方式天然具有优势。不过,这种方案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市场性竞争环境的存在。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市场并不是一个天然性存在,而是一定产权制度安排的产物。完全自由放任的结果并非一定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性竞争环境。在现实的世界中,人类活动既存在生产性活动,也存在掠夺性活动。其中生产性活动就是能够带来人类可利用资源总量提高的活动。而所谓掠夺性活动,则与生产性活动相反,无法带来人类可利用资源的提高,一个较为常见的界定是将掠夺性活动定义为产出的转移。“即资源从一个(类)人转移到另一个(类)人。这种转移不带来总产出的增加。”对于现实的人而言,其收益可以通过生产性活动,也可以通过掠夺生产性活动者的成果获得。如果掠夺性活动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那么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人们就无法可靠的确定最终的生产成果是否归己方所有。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要么放弃生产性活动,转而也从事掠夺性活动,要么继续进行生产性活动,但是降低生产性活动的长期受益特性,通过短时收益规避掠夺性活动带来的风险。在这种格局下,集约性经营方式反而不如粗放性经营方式具有生存竞争力。
从短时收益角度,粗放性经营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其增长所需要的资源是现成的,其经营模式也是既有的较为成熟的模式,不存在创新的风险,所以其收益增长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集约性经营来说,科技的投入与回报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其管理模式的创新也需要摸索,因此由于利益回报周期的限制,决定了其无法与前者相抗衡。除此之外,在抵御外部掠夺者的掠夺上,粗放性经营也比集约性经营更具备抗性优势。掠夺性活动具体有多种形态,从裸的暴力抢夺,到矫饰掩盖的欺诈与搭便车,各种掠夺方法不一而足。其中,虽然裸的暴力抢夺短时收益最大,但很容易激起暴力的反抗,代价较大。而且这种裸的暴力掠夺是一种根本性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都会遭到有意的压制。也就是说,暴力抢夺只能在特殊的环境下个别的使用,根本缺乏常态性。所以,无论是宏观上一个有基本秩序的社会,还是微观上一个常态的掠夺者,一般情况下都必须采用迂回的其他方式。这意味着,掠夺性行动也需要考虑掠夺的“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常态的掠夺主要对象不是企业的死的资产,而是企业的活的资本。不能掠夺企业的资本,而仅仅掠夺企业的资产,就像是仅仅抢到了作为肉食品的母鸡,而失去了母鸡下蛋的能力,实质上是得不偿失,也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所以从防御掠夺角度,只要能掌握企业的人力资产,就具有避免或者降低其企业被掠夺的机会。在这方面粗放性经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粗放性经营的管理建立在直接的生产者对于经营者的人身依附性基础之上,一旦脱离了具体的当事人管控,企业的正常秩序就不可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才有可能恢复。而集约性经营的管理则表现为高度规范化的程序,一个局外人也可以很快的上手。在这种情况下,显然集约性企业更容易引来掠夺者的觊觎,只要能够替换经营者就可以完整的接受整个企业,仍然能够保持母鸡下蛋的能力。而粗放性企业则未必有这种保证,一旦脱离了原主人的控制母鸡下蛋的能力就会迅速下降或者消失。因此,只能采取第二种路向,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来解决社会的发展格局问题。具体来说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制度上的直接干预,通过制度人为扶持采用集约性经营的企业,打压粗放性经营的企业,从而引导社会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另一种是不干预集约性经营方式与粗放性企业经营方式之间的竞争,而是为其创造合理的竞争环境。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更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格局的形成与持续?第一种方案是一种错误的方案。从社会现实角度,掠夺性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无法消弭的存在。这是由于人的自我主体性与资源的有限性共同造成的。从人自身而言,人具有天然的自利性。“
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而掠夺性活动与生产性活动相比,就自我而言,其“产出”的现时效益更高,可以短时快速的以低得多的成本获得他人劳动的成果。因此,所有参与生产的人天然具有掠夺性的动机。从外部的客观而言,经济过程自身天然具有被掠夺的可能。原因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中由于信息不足,客观上为现实的经济参与者提供了搭便车、敲竹杠的空间。所以,人类经济过程中,掠夺性活动不可能被消灭,只能对其进行有限度的约束。而对于这种掠夺性活动的约束不能通过掠夺性活动来进行,否则只是挖肉补疮,能够弥补一时,反而造成长久的伤害。换言之,对于生产性活动的鼓励要通过生产性制度安排,而不是掠夺性制度安排来进行。从市场角度,集约性经营的价值是在竞争中才会产生并且体现的,在缺乏公平竞争的情况下,集约性经营方式根本就不会存在。之所以企业愿意选择集约性经营而放弃粗放性经营,最关键的原因是诸多企业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其中效率低下的企业会由于成本高而被淘汰。这种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得不采用集约性经营方式。换言之,决定企业采用何种经营方式的不是外部的资助,而是外部的公平的竞争压力。对于集约性经营的企业给予特别的资助,这种资助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掠夺性活动。并不利于公平的市场性竞争环境的形成,在公平的市场性竞争环境确实的情况下,集约性经营方式即使存在也会异化;反之,只要能够确保公平的市场性竞争环境,即使是粗放性经营的企业也会向集约化经营转型。
三、城乡分离:市场性环境的前提
唯一正确的方案是不干预两种经营方式的竞争,但是要塑造二者之间自由竞争的环境。对于现实来说,就是要将天然承载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群给予初始的平等性地位。这种平等性地位是以企业所依托根据地—社会的空间—的平等为前提的。只有在其根据地平等的前提下,不同类型企业才具有平等性,真正的市场性竞争环境才能造就,从而真正的塑造社会的发展性格局。从社会整体来看,人类经济可以分为三大部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其中,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主要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物质资料(最重要的是食物)的需要,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商业是为了满足不同生产者之间产品流通的需要,(手)工业为农业和商业提供生产的生产支持的产业,对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起到生产支撑的作用。塑造社会的发展性格局的关键就在于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征予以归类,然后根据其类别将其所依据的根据地———社会空间分离。从其产业自身来看,农业天然具有粗放性经营的特征,与集约性经营亲和性较低。农业生产是“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或动物性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资料”,由于生产对象是植物或者动物,因此对植物或者动物的生产需要遵循生物学规律。其中包括气候、土壤、水域等自然要素,农业生产“自始就有自然力在协同地发生作用”。同时,还要遵循植物与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所以,农业经营的效率很难由人为投入决定,“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简而言之,农业经营中虽然存在科技要素的投入,但是科技对于农业产出的效用有限,即使科技有所发展,但是这并不能替代自然条件对于农业经营的重要性。事实上,迄今为止,虽然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天吃饭,而且从效益角度,科技投入对于农业产出来说其实是入不敷出的。现代农业科技经营农业,没有相应的农业补贴是无法支持的。农业企业中的人际关系也不利于集约性经营。在农业生产中,家庭是农业经营的主体。而家庭成员之间基于血缘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第一位的,而在共同的生产过程的利益关系却是第二位的。所以,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只能是生存,而不能是收益。因为家庭生产像一般企业对待雇工那样,根据收益情况来决定增加或减少雇工的数量,只能是有活大家干,有饭大家吃的平均主义。
与农业企业相反,(手)工商业却天然具有集约性经营的基因,反而与粗放性经营存在内在的冲突。农业企业经营拥有天然的自然力作为支持,即使只有很少的人的方面的参与,也可以获得一定、甚至是丰饶的产出。但是对于(手)工商业而言,全部的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智力与体力参与,自然的要素含量极低。很大程度上,自然更多是起到了提供原材料的作用,而对于原材料的加工、成品的买卖等都是要依托市场,通过人为的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获得收益,侧重于科技的投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乃是(手)工商业企业不二的选择。只有通过科技的投入,才能在一定自然材料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有较大的附加值,获得更大的收益。其科技水平越低,其在原材料之上的附加值越低,其收益越低。同时,由于(手)工商业不能直接获得自然力的支持,或者自然力的支持程度较低,这就意味着(手)工商业经营中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有成本的约束,这就逼迫(手)工商业对于管理进行规范化,从而尽量降低成本。同时也体现在对于劳动力的管理上更加严格,而不是像农业企业那样承认并且接受大锅饭现象。由于农业企业与(手)工商业企业的经营内涵不同,所以决定了二者之间的根据地的性质不同。要想社会具有发展性,就必须将二者的根据地在空间上予以分离,也就是城乡分离。只有在城乡分离的前提下,农业企业与(手)工商业企业之间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场性竞争,只有在这样的竞争下,集约性经营方式才能在人类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推动人类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美]道格拉斯•诺思,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6.
有家食品生产企业与某城市十多家大卖场签定了供货合同,同时进场,原计划投入终端的启动资金为100万元(其中产品铺底80万元,终端费用20万元),结果,三个月后累计投入的资金为500多万元,虽然销售业绩很好,但回款额不到100万元,造成该厂家资金链断裂,严重影响生产,最后供货不上,又违反了与卖场签定的供货合同,卖场要求厂家赔偿损失。
以上案例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厂家在制定市场计划时忽视了卖场的结算方式将对资金流的影响。因此,大卖场采取什么样的结算方式?如何计算结算周期的资金流量?是厂家销售决策人必须懂得的两个基本常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卖场的结算方式:
好又多:帐期一般产品为到货60天,生鲜产品一般为到货15天结,补损一般在5%以内;知名品牌及特殊产品(盐、烟)为现金购买。
麦德龙:一般帐期为到货45—60天;生鲜帐期为到货30天,补损在5%以内;知名品牌一般为到货7天;特殊商品为现金购买。初次进场费用较高,但后续合作时是所有超市中最简单的一个。
沃尔玛:帐期一般产品为到货60天,生鲜帐期为到货15天,补损在5%以内;知名品牌及特殊商品一般采取现金购买。其山姆比购物广场相比费用会较少,但筛选淘汰严格。进场门槛最低,但有一个不确定的毛利补偿费及严格的末位淘汰制(总商品控制严格)。
联华:帐期一般为90天,特殊商品有的7天,有的15天不等。虽然联华帐期较长,但在业界还是比较将信誉的零售企业,到期会及时支付供应商的货款,无需追款。
农工商:帐期为60天(加入其“绿色通道”的品牌)至90天,收取销售额的3%作为配送费用。
……
对大卖场尤其是连锁大卖场而言,采购是其经营环节中的重中之重。采购成本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门店的商品价格和日常的毛利水平。而采购中货款结算的方式更是会影响到零售企业的资金流,进而影响其发展壮大的步伐。货款结算的方式很多,一般包括现结(又称之为买断,即现款现货),帐期(即货到若干天后付款),滚结(又称之为批结,每次送货后结清上次的货款),代销(或者称为实销实结,每月按实际的销售量结清货款或者销售满一定金额后予以结款)。
在以上的各种结算方式中,对卖场而言:现结当然是风险性较大,但是采购到的商品进价当然也是最低的;代销虽然使自己的商品的进价高了很多,但是因为不占用商家的流动资金,甚至还能暂时利用供货商的资金来进行自己的资金的补充而倍受国内商家的喜爱。在目前零售企业纷纷以“连锁”、“并购”、“参股”等形式拼命扩张规模之机,大多数卖场出于资金压力而纷纷选择代销和延长帐期的方式来占用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资金用于自身的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对于商品价格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商品要有良好的质量,更要求商家所销售的商品价格低廉。所以,当国外的大卖场刚进中国时,曾以买断采购方式强烈冲击了国内长期盛行的代销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树立其良好的商誉,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同时还争取到中国供货商的大力支持。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在牢固地控制了中国的供货商之后,跨国零售巨头们便纷纷开始入乡随俗,对当初的采购方式进行了调整。比如沃尔玛在2000年开始实施的“供货商须知”中便明确规定,从2000年1月31日起,所有的付款期将延长为原来的一倍,而且最短付款期不得短于60天,同时开始要求供货商签订代销合同,如不签则需注明商品允许退换,对供货商的要求越发严格。
鉴于目前国内零售商品普遍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很多卖场对于厂家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不但“苛捐杂税”名目越来越多,对于供货商的付款情况也是越来越差,有些供货商甚至长达半年都无法结算到货款,而且这样的事情在国内的卖场中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大部分的连锁超市采取帐期的结算方式,一般帐期高达90天之多;中小型的超市则采取滚结(又称之为批结,每次送货后结清上次的货款)的付款方式,一般又分为压2结1和压1结1两种方式;华联、沃尔玛等实力强大的巨头“可以”现结(买断),但你的产品必须是非常畅销,而且他们买断经营时对厂家的要求非常苛刻,供应价格“打压”得很过分;只有万佳等少数的超市采取代销(或者称为实销实结)的方式,但几乎是“暗箱”操作,因为你每个月的实际销售量是他们说了算,虽然“美其名曰”计算机打单,谁不知道计算机也是由人操作,有时打出来的计算机销售单上的销售业绩简直叫你不敢相信。
连锁零售企业对采购业务及主管有很严格的考核方法,各家有各家的方法,但不外乎销售量、给企业的费用支持、货款占用期限、给企业供货的利润等几个方面。正因为有严格的考核,采购业务在决定新品进场时权力很大,但他们都很关注自己的业绩,新品进场时很谨小慎微,他们不看好的产品往往“蛳子大张口”,一来可以吓退那些小型企业,二来为公司多挣些费用,以便将来你的产品不好销时,自己有退路。而这直接造成了卖场的“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和“帐期”越拉越长。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家食品企业的资金投入会大大超过预期:
1、卖场费用:
以一家卖场为例:
新品进场费
18000元
条形码费
300元/品种 8个品种,共2400元
进货奖励
1.5%
损耗补助费
1.5%
有条件返利
2%
快讯费
10000元/次
店铺维修赞助
4000元
“五·一”赞助 6000元
三个月的费用已经超过6万元。
2、此企业的产品在十几家卖场后第一个月的总销售额约100万,第二、三个月都超过150万,三个月总销售量超过400万,由于产品畅销,卖场补货量也相应增大,三个月后卖场存货也超过150万,仅产品投入已经超过550万;
3、其产品所进入的十多家卖场,结算期为45-90天不等,以平均60天计。至三个月后,实际连第一个月销售回款尚未结算完全(个别卖场未能结算,部分卖场直接扣除了一部分费用),实际回款只有不到70万。
以上还没有包括企业的广告宣传费用、促销费用、人员费用等,因此其资金链断裂也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企业在制定销售计划时,应该事先评估前三个月内的销售量,自身的资金准备(包括货品)应该在此基础上在放大50%。如果无法准确评估,也应该至少评估第一个月的销售量。有鉴于目前的大中型卖场结算周期普遍超过60天(而且到了结算期也不一定能结),而且产品在入市期间销售量一般会有一个自然增长,企业的资金准备应该根据第一个月的销售量至少放大5倍,如果期间遇到产品的销售旺季,还应该再放大资金准备。如果企业的资金准备不足,则应该考虑减少同时进入的卖场的数量,以降低因资金链的断裂而引起企业经营风险。 二、国内外销售终端采购及经营模式
A、某外资连锁卖场
1、商品采购图
2、采购特点和经营方式
3、进场提示
B、某国内连锁超市
1、商品采购图
2、采购特点和经营方式
3、进店提示
C、某外资连锁便利店
1、商品采购图
2、采购特点和经营方式
3、进店提示
D、某国内大型连锁卖场
1、商品采购图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团体;参与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156-03
博物馆具有收藏历史文物、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的功能,还是一种高品位的特色旅游吸引物。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竞相开发博物馆旅游,有些城市的博物馆,甚至成为该城市的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象征,如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列宁格勒的城市博物馆,等等,已经成为到这些城市的旅游者必游之地。西方人有句俗语:去哪个城市旅行,先要去那个城市的博物馆。可见博物馆的形象价值与广博的市场。
博物馆不仅具有社会教育的公益性效益,还是一种能够创造出更高经济价值的资源。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应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在不危害文物安全、不改变其主要职能的原则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增加其文化附加值,对博物馆事业发展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作为一种可替代性极差的旅游资源。博物馆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广泛的游客参与体验,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对博物馆经营方式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一、我国博物馆业的现状
中国博物馆业建国以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数量、门类、经营质量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从建国时的32家,到1978年的349家,再到2005年超过2000家,是建国时的60倍。在门类上,有文史、军事、体育、艺术、科技、生活等等,还有名目众多的私人博物馆,囊括了如今博物馆的所有类型。我国博物馆馆藏文物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旅游资源,无疑是一种高水平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同时拥有大批专业人才的博物馆却处于束手无策,连自身生计都难以维持的尴尬境地;甚至在大部分游客心目中,博物馆被视为“鸡肋”,一方面认同其价值与品位,另一方面却又“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魏小安指出,中国博物馆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缺点:一是行业增长慢,二是规模小,三是游客数与馆藏量不能协调,四是相对支出多,五是收入少。可见博物馆的经营发展既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能适应当代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已经到了穷极思变的发展边缘。
二、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的可行性论证
1、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的优势
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在国外已非常普遍,欧美许多博物馆都靠大型财团、社会组织单位甚至是社区等的经济扶持,为博物馆注入了新鲜血液,既形成了博物馆多样化经营的有力支持,又为游客提供了高水平、高效率、更公益化的产品服务。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也逐渐依靠一些社会团体力量,比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就出现了民营者捐赠和参与经营博物馆的先例。
(1)博物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是一种公共精神产品,但也是一种可经营性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时候,产品就成为商品。博物馆早已不是一种纯粹的上层建筑,其社会行使职能已经从完全的社会教育功能开始发生转变,经济效益是博物馆巨大的潜效益。博物馆在展览给游客的过程中,通过门票或其他各种形式进行商品交换,因此,其旅游产品具有市场化运作的商品属性。当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后,经营者必须承担较大的自负盈亏的风险,这必然会刺激经营者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完善经营体系,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分析市场和目标人群、扩大媒体宣传、建立有效网络,甚至对博物馆制定发展规划,这对加快博物馆的市场化进程将会提供极大的帮助。
(2)国家政策的允许与鼓励。在《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人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以下领域: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同时又提出非公有资本“不得进入国有文物博物馆”的限制性条件。这说明,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许可的范围内,国内大多数博物馆还是可以引进非公有制资本的投资的。
(3)博物馆具有很大的市场。当今社会,不论在旅游、经济、休闲娱乐等行业,崇尚具有文化底蕴的精神生活越来越受到物质生活大大过剩的消费者的青睐。而从国外博物馆的市场发展规律看,我国博物馆业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国博物馆业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博物馆资源的可替代性较差,对旅游市场具有普适性,因此具有较强的可经营性。博物馆经营的社会性参与,实现管理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将有助于博物馆在营销、管理、市场化运作等方面手段的提高,对博物馆本身的经营状况的改善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4)缓解国内财政支出压力。博物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国家每年都要为扶持和发展博物馆事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改革开放20几年来,博物馆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目前国内有2200多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在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满足社会教育功能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而博物馆开展的一些所谓的“经营创收”活动(比如举办专类馆藏文物展、加强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合作等等),只是小型的“副业”,难以从根本上补充国家财政拨款造成的空缺。而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将会有效改善博物馆经营资金缺乏的不利局面,在推动和促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将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5)博物馆目前的惨淡经营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目前博物馆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和游客的门票,其中门票收入有相当大一部分还要上缴文物部门。而馆藏文物的保养与维护,设施的运转维修以及编制人员的工资发放等,需要一笔较大的费用,上述两项收入犹如杯水车薪,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应付博物馆的经营与管理,这就使得目前国内仍有约2/3的博物馆的运转与经营捉襟见肘。在博物馆经营方式上,大量博物馆的经营体制存在“衙门作风”,还是那种卖方市场的陈旧论调,仍未从计划经济形式转变过来,对经营者的积极性和游客的参与性都提出了挑战,这与博物馆的市场化是背道而驰的。国内博物馆经营比较混乱,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不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技术落后。引进民间资本后,不仅能扭转现有资金运转困难的不利局面,经营者在经营亏损压力下将会采用高端先进技术管理和经营博物馆,对目前博物馆的经营状况会有质的改变。这样,既减少了博物馆对政府的依赖,又能为博物馆的经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博物馆的发展趋势需要市场化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博物馆逐渐凸现出 其自身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博物馆旅游,这必然使博物馆业完成之前由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到向社会开放的角色转换,而市场化的激烈需求必然迫使博物馆深度经营,研究如何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这样看来,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经营是一种良好的转换途径。美国作为世界上博物馆业最先进的国家,无论是大都会国家博物馆,还是小型私立博物馆,馆在建设、收藏、展览、活动等方面都依赖私人或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赠,或者直接由不同的私人部门经营,并运用企业化经营理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英国,就连大英博物馆,国家政府的投资也只占其经费来源的不到70%。博物馆再不是“养在深闺”靠政府救济维持部门,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经营,使博物馆的发展走上市场化道路,是使博物馆业快速腾飞的一剂良方。
2、劣势
但毕竟博物馆有别与一般性旅游景区,对博物馆经营权的转让与现有比较流行的一般风景区的经营权完全出让的做法不同,前者要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还会有来自体制、经营特点、社会性等方面的弊端,因此应当慎重考虑。
首先,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部分藏有贵重文物的博物馆将经营权出让,有很大的风险。目前国家刚刚打开博物馆经营权出让的门槛,许多相关法律法规还未出台或未完善,使得早期的博物馆民营化市场将会出现不小的风险;有可能会出现民营者私自展出博物馆藏品、损坏博物馆贵重文物甚至监守自盗的现象,给博物馆带来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讲,民营力量的这种自身的弊端限制了与博物馆所有者的合作。其次,博物馆民营化会减少其社会公益性。社会力量的参与将会导致博物馆经营向完全的市场化方向发展,诸如提高门票、增加额外收费项目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切实际的产品宣传促销等,都将使博物馆的公益性受损。再次,博物馆的民营化将会给约束和监督机制带来体制上的不便。博物馆和一般性景区有同质性,但自身的特点也很明显,作为一项旅游资源的同时还承担着文物收藏、知识传递、科学研究的综合职能,由于无法对博物馆的开发强度做定量的限制,因此极容易因为民营者的个人利益的扩张产生过度开发的后果,其结果不仅可能造成博物馆文物的损失,更会使博物馆的精神形象遭到破坏,并且难以再生,比一般风景区遭到过度开发的后果更为严重。
3、可行性推论
综上所述,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是具有理论可行性的。但实际运行中,常常会受到体制、社会影响、自身缺陷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对于博物馆的经营权转让,我们无法像一般景区那样,只从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着手考虑,应当综合其社会影响因素入手,对能否转让的问题考虑更加审慎与细致。除了国有文物博物馆由于国家规定的禁入制度外,对于其他类别博物馆,也要根据博物馆的藏品级别、其社会公益性作用等因素来确定。一般说来,对于一般性博物馆而言,社会力量参与经营是可行的。其中,对民营团体的选择、对其参与经营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其行使权利的清晰界定、合作期间馆藏文物的保护保养分职工作,将是博物馆要考虑的重点。
三、参与方式
对于博物馆的社会力量参与方式选择,我们可以从国内许多旅游景区流行的出让方式得到有益的启示。目前国内许多旅游景区已经开始了民营或社会团体的介入,而且在短短的6年时间内,由于国企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国加入WTO之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逐渐向成熟化发展,先后出现了国营、民营甚至合资与外资企业进入景区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模式,如四川碧峰峡50年期限的经营权完全转让,还有国企参与经营的“海螺沟模式”,以及素有旅游企业华侨城之称的“曲阜模式”,等等。以目前我国的国情与博物馆现状以及我国博物馆仍显出的脆弱性来看,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如下经营方式的参与尝试。
1、接受社会的捐赠
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够在不改变博物馆自身体制的条件下得到发展的资金,对博物馆的经营与保护风险基本上没有什么挑战。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在目前国内博物馆普遍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只有少数发达地区已经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博物馆采用此法,当属可行。而目前国内对博物馆捐赠者的优惠政策偏少,则让一些民营者缺乏足够的信心。
2、所有者逐步出让经营权
鉴于民营企业与社会团体自身的局限性,博物馆所有者在合作过程中对经营权逐步出让。民营者在博物馆的经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政府部门应当对此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对博物馆经营的监控职能,既要对民营者给予足够的经营权利,又要防止博物馆的的形象和文物的损失。
3、分区经营方式
根据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基本类型、重要程度以及保存状况,对博物馆进行分区经营,一般可以分为重点保护区、协调保护区和经营开发区。对重点保护区内的文物,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经营,仅用于科研与社会教育,对协调保护区的文物,可以适当分时分地有条件的进行经营,经营开发区则让经营者能够充分的行使权利。博物馆所有者与经营者按照既定的比例分配利益。
四、结语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产业集群区;发展模式
1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发展的相关关系
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产业集群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言而喻。理顺产业集群区与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分析两者相互作用机制对于探索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的科学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1.1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的相互作用
(1)产业集群区的物流系统分析
①产业集群区是物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产业集群的空间发展形态。其中蕴含着一个大的物流系统,使彼此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综合了物流系统中产品的原材料(配件)采购、运输、装卸、仓储、流通加工、包装以及由此所发生的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所有过程。通过协调运作,就形成了以产业集群区为依托的物流系统。
②产业集群区物流系统特点。由于产业集群区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决定了其与非产业集群区的差异,大致体现出以下较为独特的表征:
a.物流的整体外包性。产业集群区的物流本质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物流,往往需要将物流整体外包出去;集群的大企业虽然物流规模大,但自营物流将分散其核心业务资源,所以产业集群区内企业通常趋向将物流外包出去。
b.一体化性。产业集群区发展升级,避免了一般企业在物流运作中存在的跨地域、频繁中转和多次间断的弊端,直接建立在了产业集群区内供应链平台的基础上,并基于本地一体化进行组织。
c.产业相关性。对产业集群区内的企业来说,必须对本集群的主导产业非常熟悉且介入颇深,才能对相关信息形成敏感的、快速的响应。因此,产业集群区的物流系统以及物流企业多与本集群的主导产业相关。
(2)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群区的作用研究
现代物流业对产业集群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物流对产业集群区的作用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支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还体现在促进产业集群区向更高阶段发展,提升产业集群区的竞争力。
(3)依托产业集群区发展物流业的优势
依托产业集群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产业集群区保障物流业规模化发展,二是产业集群区促进物流业专业化发展。
(4)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区的相互作用机制
现代物流业在产业集群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功能:随着产业集群区的发展水平的越高,物流的服务水平要求也越高,进而对现代物流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大;物流供给的增加,带来物流设施的投资和改善,达到增加现代物流的供给能力,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水平提高,从而对产业集群区竞争力产生积极作用。
1.2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核心架构
(1)产业集群区发展类型及其物流活动特点分析
①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该类产业集群区内企业规模较小,物流活动特点为:物流品种多样化,物流活动较为分散,物流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
②中卫型产业集群区。该类产业集群区主要是由大量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多个产业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原材料供应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合作模式的企业群体。物流活动特点为:具有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物流关系,并以此为背景所进行的区域物流业物流活动应突出供应链物流活动的一体化、准时化特征。
③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该类产业集群区是基地或总部在外部的多企业的分厂设施集合。物流活动特点为:体现出货代和船代、国际中转配送、保税等“外向型”物流特征及相关服务性增值服务。
(2)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具体架构
①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内涵
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发展模式是指“产业集群区根据自身产业形成与发展机理选择区域物流业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与该战略配套的相关运作方式,它是对整个区域物流发展思路的一种高度概括”。
②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分析架构
a.核心架构之一:物流组织整合分析。产业集群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相关企业在地域上的聚集,为此,不同类型产业集群区当务之急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组织整合方式,创新与提升物流服务的组织系统,实现产业集群区复杂性物流活动的高效率组织和产业化协同。
b.核心架构之二:物流企业经营分析。物流经营方式是企业赢利的基础,是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物流企业要赢利发展,必须具备一个成功的经营方式。因此,如何结合各产业集群区的特点与优势,探索出开展现代物流服务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经营模式对于物流企业和产业集群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核心架构之三:物流合作治理分析。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均依赖于进行有效的物流合作。根据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的不同,治理模式分为四种:市场治理、三边治理、双边治理和一体化治理。其中市场治理是交易通过纯粹的市场竞争实现,使用于非专用易;三方治理指的是交易活动由双方和第三方仲裁人共同协调;双边治理是在混合型专用性投资且双方长期合作情况下,采取的关系治理机制;一体化治理,是将交易活动通过一体化到企业内部,运用科层机制进行控制。其中三边治理和双边治理属于中间治理结构。
2典型产业集群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
针对三类产业集群区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及物流活动特点的归纳分析,笔者提出三种主要物流发展模式,即与中小企业群型产业集群区相适应的联盟采购配送型物流发展模式,与中卫型产业集群区相适应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发展模式,与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相适应的外向型物流发展模式。
2.1联盟采购配送型物流发展模式
(1)物流组织整合方式
针对该类产业集群区中小企业为主,物流活动分散的特点,主要整合的重点是采购物流和分销物流。
①物流整合采购物流型。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材料采购量小、批次多,而该类产业集群区内创业者间具有较强地缘性和亲缘性的特点以及集群在原料或配件的采购、运输等物流环节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为产业集群区联盟采购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②交易市场组织整合分销物流型。在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一方面,流通供应链中零售商直接与厂商进行交易的情况越来越多,形成了以大型交易市场、大型零售配送中心为核心,统筹流通供应链物流业务的零售主导型整合模式;另一方面,在厂商和零售商的双重挤压下,越来越多的批发商开始将业务重心逐步由分销转向物流,由分销中心向物流中心转变,积极构筑批发主导型物流整合模式。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
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的物流活动主要以仓储与配送为主,故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延伸经营方式具有较为普遍的现实借鉴意义。
(3)物流合作治理方式
中小企业群生型产业集群区工商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以及物流活动相对的单一标准化,故集群内工商企业考虑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物流成本,最初的着眼点主要还是放在减少物流直接作业成本上。同时,该类产业集群区的物流市场规范也至关重要。
(4)物流空间布局
生产企业、交易市场、配送和仓储中心以该种物流空间布局在产业集群区完成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组织。如下图所示。
2.2区域供应链一体化物流发展模式
(1)物流组织整合方式
根据核心企业承担物流业务职能的具体组织形式,该方式进一步划分为物流事业部型整合方式和契约联盟整合型方式。
①事业部型。事业部型是指在核心企业内部设立一个独立核算的物流业务利润中心,由其来统筹安排核心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物流业务。该方式一般适合内部具有较为完善物流体系的核心企业。
②契约联盟型。契约联盟型是指核心企业以长期契约的方式引入外部专业机构,合作双方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紧密的长期合作关系而不是单纯的业务购买关系。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
①行业物流服务。行业物流服务是指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在某一行业领域内,提供全程或部分专业化物流服务。
②定制式物流服务。定制式物流服务是指将物流服务具体到某个客户,为该客户提供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程物流服务方式。
③物流咨询服务。物流咨询服务是指利用专业人才优势,深入到企业内部,为其提供市场调查分析、物流系统规划、成本控制、企业流程再造等相关服务的经营方式。
(3)物流合作治理方式
中卫型产业集群区内的工商企业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而进行比市场治理方式更加深入的物流合作,双方需要进行关系专用性投资。因此市场治理并不是理想的选择,进而转为双边治理方式。
(4)物流空间布局
由于该物流发展模式对准时化要求极高,因此要求物流组织要建立具有覆盖整个区域的完善的物流网络,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三级物流体系,以准时化的物流服务实现顾客的物流服务需求。
2.3外向型物流发展模式
卫星平台型产业集群区物流活动更多的体现出货代和船代、国际中转配送、保税等“外向型”物流特征及相关服务性增值服务。在区内物流活动还不是很显著的时候,该产业区当前宜采用外向型物流为主的物流发展模式。
(1)物流组织整合方式
该产业集群区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经济特点明显,需通过功能型物流设施组织整合区内外向型物流,这是该类物流发展模式的关键,也是提升该类产业区竞争力的支点。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
针对该产业区的经济外向型特点,物流企业应利用国际物流需求旺盛的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货代和保税物流业务,并稳步开拓国际物流市场。
(3)物流合作治理方式
介于市场治理和双边治理两者之间的三边治理方式应成为该产业集群区最理想的选择。在三边治理中,物流合作中的第三方的作用非常重用,可以利用双方对自己的信任,为双方的合作充当中介和桥梁,促使合作顺利实现。
(4)物流空间布局
该物流发展模式,在空间布局上,应以产业集群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基础,以交通条件为依托,大力申请功能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通.基于产业集群的物流中心构建研究[J].现代物流,2004.
[2]戴发山,等.中小物流企业经营模式选择[J].企业活力,2006.
[3]海峰.区域物流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关键词:制造模式 产业技术 经营方式 管理理念
2011年,中国货物出口18983亿美元,超出第二、三名的美国、德国有4000亿美元,可以看出,中国已是一个制造大国。在2012年《财富》依据营业收入公布的全球500强中,中国制造企业有18家,但是同年,有两个权威的品牌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和“Brand Finance”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500强中,中国制造企业分别只有5家和3家。巨大的反差说明中国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还未达到“中国智造”高度。要成为制造强国,寻找适合的路径促使企业转型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全球价值链与企业转型内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产周期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在世界不同地方完成,这样,围绕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体系,世界各地不同价值、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都被组织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对此,美国杜克大学的格里芬(1994)等人提出了全球价值链这个概念(陈柳钦,2009)。全球价值链理论把一种产品从概念产生、量产、批量化生产到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的整个过程分为上游设计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品牌营销三大环节。三大环节由于进入壁垒、风险等因素的差异而所获得的报酬也有差异,上游和下游由于进入壁垒较高、风险较大而获得更高报酬,中游则获得极低报酬,所以被形象地用“微笑曲线”来表示。进一步说,能够在上游和下游环节拥有一席之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领导地位,而单纯从事着加工制造环节的企业往往处于依附地位。
考察中国制造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加工制造环节,但目前已显现了三个弱点:一是所产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二是出口方式一般以OEM(代工)或ODM(贴牌)出口,几乎没有OBM(自有品牌)出口;三是几乎没有技术专利的出口。在加工制造环节的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势下,中国制造企业面临急迫的转型任务。
对于制造企业转型,国内多数的研究是从价值链角度提出。在这些研究中,主要有:汪蓉等(2002)认为制造企业的传统商业模式运作成本高,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必须对商业模式加以改造,进行商业模式转型和创新;林民书、杨治国(2008)认为,中国制造企业必须由制造向生产服务转型,通过生产出服务以使顾客能充分得到来自产品的各种利益,树立产品制造是成本中心、服务是利润中心的理念;马春光(2010)在研究了跨国公司的产业价值链转型后,认为我国制造企业的优势不能仅仅体现在产业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加工和生产制造环节,其战略转型重心应该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开拓。此外,还有许多关于价值链转型的具体路径,如罗勇等(2008)提出了底端向上的“制造升级”、向左右两端高附加值环节的创新升级和结构优化升级三种途径;吴彦艳(2009)提出了内生拓展型与嵌入型两种升级路径;孙健、马立强(2011)提出价值链“三角形”、“橄榄型”、“哑铃型”、“网络型”的四种升级形态。这些研究都着重于制造企业的非制造化,有一定合理性,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不能一刀切地认为制造企业的转型必须非制造化。
目前中国最大的国情之一是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就业结构也不合理。2011年,我国就业人员共7.6亿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7亿,在三次产业中占比34.8%。这个比例太大,未来必须大量往二、三产业转移,而制造业是一个吸收新就业人员的重要领域。因此从就业与经济安全角度,结合全球价值链中租金分配的启示,我国制造业必须继续保持生产环节的优势,也必须争取在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两个环节有新的突破。进一步说,制造企业要进行全面转型,才能成为拥有“中国智造”形象的制造强国。其转型内容为:针对中游环节,要进行制造模式的转型;针对上游环节,要进行产业技术转型;针对下游环节,要进行经营方式转型;除此,若从人的角度考察,三大转型最终须落实到人,由人来实现,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转型有支撑力,还须进行管理理念转型。每一方面转型都有其特有路径。
制造模式转型路径
一般来说,制造模式由制造系统功能目标、制造战略、企业价值取向等要素构成。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企业在这三方面的表现为:在制造目标上,企业的生产目标立足于基准功能目标,即只重视生产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通过物质性实体(产品)的制造实现有限的价值增值,对于生产差异化产品、持续创新等优势功能目标很少顾及;在制造战略上,企业关注更多的是生产系统中的结构性因素或关注产品工艺流程的要求,企业投资的重点集中于硬件建设和单机自动化上,追求自上而下的等级控制,缺乏宏观性和战略性眼光;在企业价值取向上,管理者基本上将立足点放在生产、产品或资源获取上,价值体系归属于以企业为中心,而不是以顾客为中心(赵爱英,2004)。简言之,我国制造企业制造模式是一种只停留于成本战略或产品竞争战略、以“集权”为中心的科层管理、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的福特式制造模式。这样的制造模式已不能满足顾客要求的多样化、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不能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核心优势。显然,这样的制造模式已落后于时代,与我国的制造大国也不相称,必须通过信息化向先进制造模式转型。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战略、组织架构、管理方法、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化问题。所以要以信息化实现制造模式的转型,有三个工作:
一要分步进行,循序渐进。比如,首先识别出企业当前的“瓶颈”业务环节,实施局部信息化;其次,依据企业的目标,对各业务模块进行针对性信息化建设;再次,对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整合,实现信息系统的内部集成;接着,拟订统一的战略规划,建设企业级信息系统;最后,强化信息化核心能力,融入供应链管理平台。
二要制定全面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并与企业业务战略规划起到良好协同效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IT技术与企业业务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不仅作为企业业务部门和功能部门的支持性、基础性技术,信息化战略也成为企业的核心发展战略;企业成立集企业经营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部门,CIO成为企业的重要高层管理者,形成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应用。
三要形成适合信息化的扁平化组织架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接触的信息量激增,传统的科层组织常使得信息的传递失真,降低了企业决策的质量。所以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低效、迟钝的职能型科层组织结构与职能化管理模式,要利用网络技术对其进行扁平化战略改造,建立快捷、灵活、高效并富有弹性的扁平化组织,形成新的以团队为组织单元和以流程为导向的运营模式。
产业技术转型路径
工业文明带给人类多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带来巨大的破坏。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使得低碳经济成为人类新的一致追求与共识,人类须摈弃传统增长方式,通过低碳技术实现低碳生产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使社会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企业所使用的技术往往是:以燃烧化石燃料为能源、设备落后、工艺粗糙、材料高碳、废料废品回收率低,结果形成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如表1,2009年,中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是高收入国家的4倍,节能减排的空间依然巨大,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制造业能耗占了总能耗的近60%。所以,我国制造企业技术转型的逻辑路径是构建技术创新网络以实现低碳技术,最终达到使用清洁能源、提升工艺精细度、采用低碳材料、生产低碳产品、提高废气废水废料利用率等目标。
构建技术创新网络的必要性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推进,创新所面临的技术瓶颈日益复杂,解决难度越来越大。在技术日趋复杂的情况下,企业若独自开展研发创新活动,会遇到更多难以克服的技术难题。同时,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产周期日益缩短,使得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在其内部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知识与资源,企业必须与其它的组织(如供应商、客户、政府部门、大学、竞争企业和合作企业等)组成一个个以联盟为基础的网络,共同完成某项技术创新任务。技术创新网络的构建,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构建创新网络战略模型。战略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中的主体构成为:企业。企业间的联盟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可以分散技术开发成本和市场、财务风险,通过组织学习与信息互动提升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结成联盟不但可获得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先进创新成果,而且有利于大学、科研机构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效益化;政府。政府通过引导与激励、保护与协调等方式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正能量;资本市场。企业创新活动同资本结合可克服创新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的趋势,从而取得更高成功率;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沟通企业与其它组织间知识流动的关键枢纽,对创新活动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培育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由于产权主体与利益主体的多元性、企业创新资源的差异性、区域分布的复杂性、产业界限的模糊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使整个系统有效运转便成为创新网络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为此,需要培育动力机制、协同机制、保障机制等三大运行机制。
经营方式转型路径
经营方式有复杂的内涵,包括经营的要素组合形式、经营的权利结构、经营的组织形式等(邵明伟,2009)。其中,从要素组合形式的角度看,我国制造企业的经营普遍存在这样的特征:经营基础是物化资本,如机器、厂房、设备、产品生产工艺等;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围绕着产品调查市场需求状况及预测其变化趋势,确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投资活动主要围绕物化资本的强化进行,包括以产能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为目的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活动;经营的利润一般来自向市场提供实体性产品所获得的收益;经营者关注的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这些是典型的商品经营特征。
商品经营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方式,对品牌、渠道、创新等关注不足甚至忽视,企业的利润随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好坏而波动,导致企业相对注重短期利益。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经营理念,一般也是企业发展初期所采取的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成长期或成熟期时,如果仍以商品经营的思想来运作,则会面临四大困难。一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竞争力;二是难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三是难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分配格局;四是难以适应企业经营的新理念。要从容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促进经营方式转型,其路径是实施品牌战略并培育与之相关的理念。品牌战略一般包括三方面:
一是品牌的战略规划。品牌的战略规划可归结为“四化”问题,即品牌形象最优化、品牌价值最大化、品牌经营规范化和品牌管理体系化。品牌形象的最优化,即通过对品牌产品的目标市场、竞争环境等的剖析,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管理、财务等资源的探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品牌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在不同层次得以提升、优化。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即通过对品牌产品的目标市场结构及消费者的偏好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集中企业的资源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使品牌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在市场和消费者中实现。品牌经营的规范化,即在品牌经营中,从品牌理念、品牌形象等不同维度,从品牌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层面,从品牌定位、推广与传播等不同阶段,多方位、全过程地确定统一的基本标准和行为准则,使品牌经营遵循科学的规范。品牌管理的体系化,即针对品牌经营中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等各环节,规定各自的目标和标准体系,但各目标和各标准又能相互联系相互协同,构成完整的品牌管理体系。
二是构筑优秀品牌。优秀品牌或者说强势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市场形象、众多的品牌追随者,还具有因强大的品牌资产和市场渗透力而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因此,构筑优秀品牌是品牌经营的核心问题。为此,要做到两点。首先把握品牌定位。在把握品牌定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应目的明确,即品牌定位须以塑造、提升品牌价值为目的;二应客观实际,即品牌定位须以客观情况为立足点,不能主观臆断;三应目标明晰,即品牌定位须以有效塑造高知名度、高联想度、高亲合度的品牌为目标。第二是塑造品牌“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知名度可以通过广告、营销、公共关系等方式迅速建立,美誉度与忠诚度则要经过扎实、细致、诚信的售后服务及承担社会责任来培育。
三是品牌的有效维护。树立起品牌之后,必须善于进行品牌维护。有效的品牌维护包括品牌拓展与品牌收缩两方面。品牌拓展是指品牌经营由单个品牌向多个品牌的扩张过程;品牌收缩是指品牌经营从多个品牌向单一品牌的集中过程。企业要善于通过品牌收缩或拓展来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因为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品牌的灵魂所在,它使消费者清晰地识别品牌,是消费者认同、忠爱品牌的关键力量。
管理理念转型路径
管理理念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所贯彻或所体现的准则或价值取向。综观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活动,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以劳动生产率为中心,效率高于一切;二是围绕着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主题,管理者采取的管理技术一般为依靠严苛的纪律、规程落实着计件工资制、工作标准化、工作定额化等;三是用工模式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模式往往是对工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企业只给员工低待遇、低福利;四是人力资源管理上总是倾向于通过科学管理把人训练成机器。很显然,这种管理体现出的是一种物本管理理念,或者说,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物本管理阶段。物本管理首先假设人是“经济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其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没有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与开放,人们的物质财富已积累到相当程度,人们开始关心自身的发展,同时在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的语境下,依靠泰勒制的科学管理已不能激发员工的潜力,相反却受到许多新生代劳动力的排斥。物本管理理念必须转型为人本管理理念。人本管理理念强调员工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管理者要积极地为员工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强调管理活动要围绕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
人本管理的实施,与企业文化的风格和积淀息息相关,因此要由物本管理转型为人本管理,其路径是以企业文化为中介,建设人文密集型的企业文化,融合于制造模式、产业技术等转型中。构建这样的人文密集型企业文化,有三个层面:
一是精神层面上,努力塑造富有生机、活力、关爱员工的企业愿景。企业愿景的本质是企业对未来的宏伟规划,是企业在成长、扩张、分权和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并能有效凝聚组织的凝合剂,具有极大激励效果和令人鼓舞的感召力量。制造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在规划企业愿景时融入人文因素,以此来表达、传递他们的梦想,更大限度地激励员工努力实现愿景目标。
二是制度层面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现代企业所称的人性化管理包括以下四层意思(尹智雄,2001):第一,对员工的情感进行疏导管理;第二,鼓励员工进行自我管理;第三,实行民主管理,让员工参与决策;第四,借助文化管理来凝聚人心。所以,制度层面上的人文密集型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制定或实施一系列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关注这些要素,比如应有员工参与管理制度、员工职业规划与培训制度、员工身心健康跟踪制度、员工医疗保险制度等。
三是物质层面上,努力创造一种舒适而人文的工作环境。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员工的工作效率与所处工作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舒适有序的办公室、明亮协调的颜色环境、悦耳轻快的音乐等,会给员工带来较好的工作情绪,伴随了较高效率;相反,昏黄阴暗的光线、高亢嘈杂的噪音、杂乱无章的工作室等,会给员工带来极大的工作情绪上的挫折感。所以,在厂房结构设计、施工建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作环境,或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组织地发动员工开展美化工作环境,整理工作间等活动,也极具人文意义。
结论
综上,可以给制造企业的这四大转型间的关系概括为 “菱形”的四边关系(图2)。图中,处于最底层的是管理理念转型,对其他三方面转型起一个支撑的作用;处于最顶层的是经营方式转型,是转型的终极目标;处于两翼的是制造模式和产业技术转型,为企业转型提供直接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全球价值链:一个关于文献的综述[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5)
2.汪蓉,黄培,季建华.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创新[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6)
3.林民书,杨治国.传统制造企业转型与生产业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2008(4)
4.马春光.我国制造企业产业链转型问题思考[J].企业经济,2010(1)
5.赵爱英.论制造企业的制造模式[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4(4)
6.邵明伟.从生产方式到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内涵的重新分析[J].经济问题,2009(11)
7.尹智雄.论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J].管理世界,2001(3)
【英文摘要】it was put forword the idea that when developing our chainbusiness and choosing the types and patterns of chain business,we should think about the real standard and necessity of oureconomy and should draw on the idea of chain business throughthe study of it.
【关 键 词】借鉴经营/连锁经营/经营观念
use th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chain management/managementidea
连锁经营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历了百多年的发展,成为商业零售、饮食、服务行业的普通经营方式,规模日益扩大,从形式到内容日臻完善。我国自80年代起也开展了连锁经营的实践探索。在探索中我们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先进经验,使连锁经营在我国快速发展,成为当今商业经营中的一支主流。据初步了解,我国现有连锁企业150 多家,各种类型的连锁门店2500多个,年销售额约30亿元[1]。 但总体上看,我国连锁商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在借鉴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经验,发展我国连锁商业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经营类型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连锁经营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和经营方式变化的产物。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城市的迅速扩张,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商品和服务市场逐步走向丰富化和成熟化是连锁经营存在所需要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连锁经营的经验,人均年收入达到250~600美元时,连锁商业就会开始发展,人均年收入达到600~800美元时,大规模的国际化的连锁商业就会出现。以连锁经营的发源地美国为例,自1859年创立第一家连锁店至今,经历了起步、发展、停滞、再发展几个阶段,只是到了本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连锁经营的高速发展才出现。因为在此期间美国的经济步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运输业、电子业的高度现代化为连锁经营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商品供应日益丰富,供求基本平衡,专业化分工和标准化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包装等方面基本适应连锁经营的需要。交通、通讯、计算机的发展,也为我国连锁经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已达5000元人民币,已具备了发展连锁经营的社会经济条件,且近几年来我国连锁商业的发展状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连锁经营发展过程中,对连锁经营类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水平。
按美国习惯的划分方法,连锁经营类型主要包括四种形式:折扣商店,主要经营一般性小商品,它以价廉来吸引顾客,适合工薪阶层购买,为此通常又称之为dollar店;超级市场,主要经营杂货和食品两大类,在美国已全部实现连锁化,1993年年销售额近3000亿美元,约占全部连锁经营的1/3强;货仓式商店,又称平价俱乐部,是连锁经营中近10年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它采用仓储式的形式,使商品库存和销售陈列合一,从而实现低成本、低差价、大批量的营销效益,其商品的价格一般比市场同类商品的价格低8%~20%;超级购物中心,这是80 年代后期在美国零售业中出现的最新连锁类型,特点是规模大、品种全,每个店平均面积达1.4~1.6万平方米,商品品种多达14万余种。
我国大规模发展连锁经营的历史很短,且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仍不很高,人民生活尚处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为此,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过程中,对其类型的选择,应将重点放在以销售居民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为主的便民商店和超市上。对后两种类型的连锁经营,客观上尚不具备其产生发展的经济条件,即使是1995年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些仓储式商场,从其经营状况上看,连锁经营的诸多优点也没能得以体现。这主要是因为:(1 )我国各大中城市已推出的仓储式商场大都在繁华的商业区选址落户,在经营上无法实现低成本、低地租级差的原始效益。在场地租金上的舍低求高,并非是经营者的无知,实属无奈。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他们的居民大多都拥有汽车,其活动半径可达200km以上,而中国居民大多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 他们的活动半径只有20km左右。商业繁华还是吸引顾客的寸土寸金之地,超出顾客的活动半径,很难吸引顾客是我们商业经营的实际条件;(2 )受商品供货条件的限制,尚不能满足仓储式销售的品种与批量结合的优势。以我国超市发展较为成功的上海为例,能够满足消费者“一次性购买”需要的商品大约在7000~10000种,而且在商品陈列和销售技术上, 大部分仓储式商场照搬超市单品集中陈列方式,而不是整箱陈列,引导顾客整箱大批量购买,达不到“量贩”的目的,使仓储式销售和较之一般超市商品周转快的优势无法体现。同时,从另一角度分析,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从购买能力、消费习惯、居住条件等诸多方面,亦尚不具备大批量购买商品长时间消费的条件;(3 )国外仓储式商场得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连锁经营来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如美国两大著名仓储式连锁店“沃玛特”和“价格俱乐部”的发展,均是通过连锁来实现规模效益。而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仓储式商场并未导入或发展成为连锁店,而是片面追求单店效益,经过几年的发展一部分已销声匿迹,存在下来的也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平价超市。这一经验教训进一步证实了我们在发展连锁经营中,对国外作法的学习,只是简单的照搬,不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改造和发展是没有出路的。
2 经营方式应坚持多种形式并存,共同发展
以连锁经营过程中的资本所有权和经营管理决策权的不同组合可将连锁经营的方式分为三种,即:正规连锁(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
正规连锁又称直营连锁,其特点是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决策权都高度集中于总公司的总部,各分店成为总公司的直营店。在国外许多大型连锁贸易公司都采取正规连锁的形式,如美国的沃玛特连锁公司、科玛特连锁公司、本尼连锁公司等都实行正规连锁经营方式。在我国这种形式可通过国有企业的改组,国有资产重组的形式来形成我国正规连锁经营发展初期的骨干企业,带动社会整体连锁经营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特许连锁又称合同连锁,是主导企业通过把自己开发的商品、服务以营业合同的形式有偿转让给加盟店使用,加盟店交纳一定的特许权使用费,并按照统一规范经营。在美国特许连锁店约有46万余家,有1/3以上的零售商店都是采取特许连锁方式。又如人们非常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等特许连锁店已遍及全球。我们在发展特许连锁商店时,应当充分认识到特许连锁的特点,即与直营连锁相比,特许连锁无论对许可方还是加盟方在资金、地域、时间、地方法规、税收等方面的限制都是比较小的,正因为这个特点,这种方式的连锁经营成为当今国际上最为流行的连锁方式之一。我国在发展特许连锁方面既可以在正规连锁店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许连锁,也可以把一些大型饮食、服务业中老字号或知名度高的名牌企业作为特许连锁的本部企业,通过众多的加盟店来组建和发展特许连锁商业。
自由连锁在美国以批发为主导,在日本则以零售为主导。自由连锁是一种较为松散的连锁经营组织,特点是各连锁企业间的所有权和财务上保持独立性,只是在经营上的联合。在经济发达国家,这种方式虽然不占连锁方式的主导地位,但由于它简便易行,且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初期具有独特的意义、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连锁,中小零售企业可以协商联合起来组建批发机构,统一订货、送货,形成连锁经营;实力较强的批发企业也可吸收一些零售企业加盟形成自由连锁。这样做不仅对发展连锁经营有利,也为中小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发展和改造找到了新出路。
3 学习国外连锁经营观念是连锁经营发展的根本
连锁经营的长足发展固然与其本身所具有的较之传统商业经营方式的明显优势有直接关系,但这并不意味只要我们引进了连锁经营的方式,其效果也就必然和我们所期待的一致。在我国连锁经营短短几年的发展史中,国际著名的连锁商店如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香港的百佳、日本的大荣等纷纷在大陆设立连锁店,而这些“洋超市”的发展规模、水平、速度远远高于境内的连锁企业,使我国起步不久的连锁商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和挑战。这种结果,既有“洋超市在资金、经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更有他们在经营观念上的长处。如日本大荣公司的企业标志是一个橙红色缺一个小角的圆,其含义是“差一点,还差一点;要努力,还要努力。”大荣公司的经营思想是不拥有工厂的厂商,企业精神是没有浪费、没有疏忽、没有凑和。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他们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各种各样的销售策略,使大荣集团成为日本流通界中最大的企业[2]。
探索、总结连锁经营的经营观念可概括为如下方面:首先,制定适合于连锁经营要求的市场营销战略,即通过对市场环境的分析、市场调研预测的开展以及深入分析消费者的结构层次、心理行为等以此来决定连锁经营项目的投资及资金运转,方可保证连锁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其次,在具体营销策略和措施的采用上,对产品品种组合策略、价格策划、销售渠道策略的选择和确定等应仔细研究,做到高起点、高水平,具有超前意识;再有,企业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上应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既促进了销售,更要方便顾客,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充分体现“以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经营指导思想;最后,连锁经营这一新型商业形式在我国的真正发展,还应离不开营销宣传,连锁经营中的品种、质量、价格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尚须借助于营销宣传的手段得以充分体现。
4 加强规范化管理,保证连锁经营健康发展
1995年6月15 日原国内贸易部的《全国连锁经营发展规划》中指出,为发展我国连锁经营应抓紧制定连锁经营的法规和服务规范,努力同国际惯例接轨,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法制体系尚在构建过程中,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新型营销形式,对其规范既要注重对其自身规律的认识,又要注重借鉴成熟的经验。结合我国连锁经营的实际,连锁经营的规范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
4.1 除国家立法外,地方也可以在权限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连锁经营涉及企业登记、产权界定、税收、竞争及知识产权等方面诸多问题,且对此内容的规范仅以现有的相应法规加以规范又会出现许多的不适应。例如,连锁店字号登记问题;总店指定供货问题;限制价格问题;限制加盟店在合同期满后继续使用总店经营技巧问题;限制加盟店在合同期后从事与总店产生竞争的业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规范,在现有法规规范中或为空白,或有冲突,国外对连锁店已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管理法规。如美国加州从1971年就制定了《连锁加盟法》,到1979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联邦贸易局法令》,对连锁加盟的资格、条件等都做出规定。
4.2 行业自律性组织和规范的建立和制定对连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我国台湾地区在1987年正式成立了连锁店协会,现已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民间商业团体。美国、日本、法国等世界上连锁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都有此类组织。这些组织一方面为其成员提供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制定连锁经营的标准、规范,约束成员的行为,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4.3 强化企业内部规范,遵循连锁经营的规律, 提高企业自身素质。象麦当劳这样世界著名的连锁企业,每年能够以新开张上百家乃至几百家成员店的速度迅速扩张,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统一店名、店貌、采购、进货、核算、管理、价格、服务、培训、广告、信息等规范化管理加以实现。我国目前发展起来的连锁商店中,内部管理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较多的存在,当其发展到一二十家成员店的时候,内部协调的问题突出表现出来,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统一进货、统一管理等最基本的条件也做不到,而是照搬单店管理的办法,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使连锁店的规模优势、价格优势等得不到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连锁经营的内在规律,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并结合我国发展连锁经营的实际情况,方能保障我国的连锁商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连锁经营 “三农”问题 产业结构 农民增收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实施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产品流通体制创新,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市场农业转变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府农业工作的重点。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好方法,例如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但以连锁经营方式,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连锁经营不仅是城市商业和服务业广泛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同样是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好形式,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发展潜力,应该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把连锁经营提升到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
改造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急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农业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在主要农作物生产能力、农民收入和农产品出口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传统特色仍然很突出,在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产品流通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流通环节的问题特别突出。例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待提高,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忽视品质品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脱节,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商品率低,我国农业弱质性特征没有根本改变。具体表现在:经营规模小,规模经济显现不出;自给自足,商品率低,缺乏市场意识;集贸市场交易,相应的市场服务却发育滞后;粗浅加工,缺乏农产品分级设备和标准;科技进步水平低。
连锁经营给传统农业产业变革
到2000年底,全国连锁企业已有2100家,店铺数3.2万个,销售总额2200亿元,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5%。由于生产企业自建的连锁销售网络没有统计在内,连锁店的实际销售额及比重还应该更高一些。即便如此,去年连锁企业销售总额也比上年增长近50%,是全国零售总额增长率10%的5倍,充分显示了连锁经营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全国连锁超市业的市场份额将超过传统百货业。
连锁经营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
我国的连锁经营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后,近年来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99年全国连锁企业发展到1800家,店铺2.6万个,经营额1500亿元,占全国社会零售总额(31134.7亿元)的4.8%;2000年连锁企业发展到2100家,店铺3.2万个,年经营额2300亿元,占全国社会零售总额(34153亿元)的6.7%。一般的连锁超市食品经营占60%-70%,考虑到部分连锁企业以经营品牌工业品为主这一因素,总体上食品经营约占经营总额的50%,其中新鲜蔬菜果品肉食约占经营总额的10%左右。这说明,2003年全国的连锁经营企业共销售了约1150亿元的食品,其中生鲜食品约230亿元。
连锁经营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的发展
连锁经营企业为了掌握品质优良而又能长期稳定供应的货源,十分重视商品基地建设和定单农业的发展。其通常做法:
与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密切的业务联系 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特别是一些名牌食品加工企业,都很重视与连锁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南京市贸易局的同志说,南京的四大食品加工企业(雨润、桂花鸭、奶业公司、肉联厂)的产品,在当地主要是通过连锁超市销售的。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一个连锁企业通常要与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供货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南京苏果超市的供货企业就有1500多家。过去是朋友介绍或者是客户找上门来,近年来开始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招标。通过招标,避免了人情货,保证了质量,价格也比较合理,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连锁企业下的定单几乎履约率百分之百!问其原因,联华的老总说,连锁企业覆盖面广,业务量大,信誉度高,合作伙伴都十分珍惜双方建立起来的业务关系,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很容易解决。
在临近县区建立商品基地 随着业务的拓展,越来越多的连锁企业兴办起了自己的副食品基地和配送中心,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生鲜食品的供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利润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南京华诚的经理说,产自基地并自己进行加工和配送的蔬菜毛利率在30%-80%,而从别的渠道配送的蔬菜毛利率只有15%。为此,他们在江北建立了上万亩基地,每月为华诚所属的100多家连锁店配送100多万元的蔬菜。上海农工商以上海国营农场的78万亩土地为依托,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农场生产,然后根据定单当天采摘、加工后直接向各店铺配送,他们的经营口号是:“昨天在田里,今天在碗里”,仅2000年就销售上海国营农场的产品2亿多元。为了引导各农场发展名特新果菜生产,他们还购买了500亩土地作为示范园。上海农工商的同志把这种模式形象地总结为“连锁是龙头,农场是源头,龙头带源头。”
连锁经营推动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综合发展
连锁企业在蔬菜水果水产品的经营上,除建立自己的基地和发放定单外,也从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部分作为补充,一般占这类商品经营额的20%-30%。通常连锁企业将从批发市场购进的果菜进行加工,然后配送到各店铺。这样做不仅费时,损耗也大,因此,他们要求批发市场开展加工配送业务。顺应连锁企业的要求,各批发市场都相继开展了配送业务。去年,南京白云亭蔬菜批发市场配送果菜2000多万元,南京市蔬菜公司配送3000多万元,南京农贸中心(南京地区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去年配送额6000多万元。他们不仅为超市、大专院校、机关厂矿配送,还为居民家庭配送。
为了使配送的商品质量好、满足顾客需要,又能确保供应不断档,近年来南京农贸中心还陆续在郊县建立了板栗、甘蔗、黄花梨、葡萄、特色西甜瓜和蔬菜生产基地12个,共4.1万亩,年产量6373万公斤,带动农户12120户。他们还与市科委、农林局、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在江宁区投资500万元,建立了“南京特色瓜果科技示范园”。自1998年起,农贸中心还自己办起了连锁超市,现在已发展到250多家,他们计划在三年内发展到500家。
连锁经营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的思考
从调查的情况看,连锁经营在促进农产品流通乃至拉动农业现代化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它是货真价实的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目前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连锁企业的经理们对国家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十分欢迎,同时他们也指出仅有生产质量标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利益机制和监督机制。他们认为,连锁经营企业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把千家万户的生产者与千家万户的消费者连在一起的桥梁和纽带,它一手托两家,在建立这一机制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这方面,各连锁企业不等不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农村散养的土鸡很受市场欢迎,据此上海联华推出了“联华牌土鸡”,为了保证质量,他们与市郊一家农业企业合作,制定了严格的饲养标准,联华还特制了一种金属标识圈,在向农户发放雏鸡时,将标识圈套在鸡腿上,并收取2元押金,农户按要求饲养,不得使用催肥剂,120天时联华按合同收购成鸡并退还押金,每只毛鸡控制在1.5-2公斤(而同等重量的肉食鸡在养鸡场一般50天左右出栏)。由于养鸡不愁卖,而且又能卖个好价钱,农民养鸡积极性高,再加之企业的监督措施比较得力,土鸡质量得到了保证,在市场上很是抢手,现已成为联华的一个王牌产品。今年他们又与浙江一家农业企业合作推出了联华牌“阉鸡”,一投放市场,就受到消费者欢迎。据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到超市购买商品尤其是生鲜食品,就是因为买的放心,吃的踏实。上海农工商的总经济师说,只有名牌企业,才能打制名牌产品!他们与郊区园艺场联合推出的品牌有机蔬菜价格比普通菜高1到2倍,但十分畅销。小商小贩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消费者不相信他。
增强产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与连锁企业对接的能力
在座谈时,连锁企业的老总们说,当前连锁企业发展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既不是资金,也不是人才,而是农业企业和农民的力量太薄弱,无法与连锁企业对接。上海联华的老总说,他们去年招标8000吨红富士苹果,全国那么多果品经营企业都接不了这笔业务,甚至连全国知名的陕西华圣都无能为力,最后,山东龙口市的一家外资企业中了标。主要原因是缺乏现代化的贮藏设施(气调库),不能保证质量,做不到常年供货。江苏大丰农场的稻米不错,但由于加工设施落后,影响了产品质量,联华只好预付购货款100多万元,帮助其更新加工设备。家乐福上海区的外国经理说,农民种植太分散,产品质量很难保证,在运输上也有困难,为此我们很伤脑筋。为了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南京市农贸中心今年上半年按照“自愿组织,自主经营、自我管理、风险共担”的原则,在江宁区的横溪乡帮助农民建立了5个专业合作社,以提升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中心无偿提供每个专业合作社5000元的引种资金,并负责技术指导,按合同规定帮助推销产品,拟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一般特点
房地产开发是现代市场发展中的经济活动,它直接从事土地与建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直接进行包括住宅、厂房、库房以及商业、办公、旅游、餐饮、娱乐等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所需房屋的建设,以及土地的开发,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物质基础保证。作为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的对象,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一般特点概括如下:
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开发、房屋建设及使用,均具有不可变动的地理位置,在开发项目时必须考虑到地区差异,考虑到就地开发土地,就地建房,就地经营销售,就地使用获利的可能性及投资收益。
2、建设投资大
房地产业属资金密集性产业,开发一个项目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开发商的资金实力有很高的要求。
3、开发周期长
土地及建筑物作为项目开发的内容,一般体量较大,工程建设进度有其客观规律性,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另外,项目开工建设前的有关手续繁杂,也影响着项目开发周期。完成一个开发项目一般需要1—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4、受国家法规政策严格约束和调控
房地产开发作为特殊的经济活动,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开发活动和过程,事关国民经济(如土地资源配置、城市发展规划等)和国计民生,必须也只能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从项目立项开始,房地产项目的各开发环节都有直接约束和控制。如项目开发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服从城市统一规划,遵守城市建设法规,房地产售价受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调控等。
5、建设环节多
这与项目开发受法规政策严格约束的特点直接相关。从我国现行管理体制来看,参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部门很多。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全部开发过程涉及到计划、土地、规划、建设、消防、交通、教育、人防、环保、市政、城管、园林、卫生、技监、质监、安监、墙改办、房管等众多部门,项目建设环节多,而且各环节不可或缺。
6、多源资金筹措
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大,开发周期长,项目资金来源不可能完全依靠开发商自有资金来运作,大量建设资金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其中又往往以银行债务资金为主。
7、资金周转慢
从房地产项目前期工作开始,到项目建成竣工可以交付使用,这一期间大量的是资金投入,只有等到所建商品房开始预售、预租才能实现资金回收,而且出售、出租本身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回收时间较长,资金周转慢。
8、项目投资即为项目成本费用
房地产项目投资与一般工业建设项目投资有一个显着的区别,即一般工业项目是先投资,再生产产品,而房地产项目投资的过程本身就是房地产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房地产项目总投资即为房地产开发产品的总成本费用之和(自营自用情况暂不考虑)。房地产项目总投资包括开发建设投资与经营资金两大部分,在项目财务评价时与项目的总成本费用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9、人员要求高
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环境及市场调研、精心的规划设计、高标准的工程施工、专业化的营销策划、细致的全程服务,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质要求很高。
10、风险较大
由于房地产项目具有以上特点,也就相应决定了其投资风险较大。如由于开发周期长,很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市场需求变化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影响;在项目建设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等有可能发生变动,从而影响项目的投资额;当公共利益需要时,可能遇到强制性征收、停止使用或限期拆除情况等。
11、开发项目的差异性
房地产开发项目可以分为很多种,由于项目用途、内容、规模、要求不同,以及建筑物本身的造型、装修、结构、设施配套等不同,各开发项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一类项目,由于项目所在的区位、环境等条件不同也会产生相当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影响项目投资水平及投资效益。
12、项目决策的多专业协同
正因为房地产项目具有前述特点,其投资决策尤为重要。在这里将项目决策的多专业协同也作为一个特点纳入进来。一个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的完成需要多种专业人才的协同作战,实际上也是多方面专业人才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如需要市场研究人员调查项目投资环境及市场状况;需要营销人员确定市场需求偏好和营销方案;需要规划设计人员提品建议;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提出工程实施的技术可行性和进度预测;需要造价人员估算投资;需要财务分析人员提供融资的可行性和项目的盈利性预测;需要物业管理人员前期介入;还需要能与上述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调并能整合他们思想的综合人才等。
二、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特征
目前国内对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在国家建设部按用途对房地产项目划分的九大类型中,商业房地产项目主要指零售批发商业,包括商场、购物中心、商业店铺、超级市场、批发市场等。而在实际运用中,人们有时将商业房地产涵盖的范围扩大,除零售批发商业房地产外,还包括餐饮、娱乐等其它营业性、经营性房地产。鉴于商业有广义(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与狭义(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营利性事业)之分,本文对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研究侧重于后者,即以狭义商业为基础,主要指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零售批发商业经营场所的开发,与国家建设部关于房地产项目九大分类中的商业房地产项目范围一致。除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特点外,以下主要从顾客构成、项目选址、定位规划、经营方式、资产经营、竞争风险、城市功能及社会效益等方面阐述商业房地产项目的主要特征。
1、顾客构成的双重性
商业房地产项目与其它房地产项目的显着区别之一就是其顾客构成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承租或购买商业用房的经营商户,这个层次的顾客是开发商的直接顾客;第二层次是前来商业区购物的终端消费者,这个层次的顾客是经营商户的直接顾客、开发商的间接顾客。在第一层次中,还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前来购买商业用房的是投资者,而不是真正的经营商户。这些投资者看中了商铺未来的升值潜力,先期购买产权,然后转租给经营商户,立足长期稳定的回报,或者见机抛售,获取收益。
这两个顾客层次与科特勒将营销环境中的市场分为业务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相类似。对于开发商来说,第一层次的经营商户(业务市场)固然重要,毕竟项目收入直接来源于承租或购买物业的经营商户,但项目整体的发展还是有赖于第二层次的终端消费者(消费者市场),因为广大消费者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经营商户承租或购买物业的行为,进而影响项目收益。此外,开发商对于第一层次中的投资者需予以足够注意,若投资者过度,将不利于项目长远运营。
2、选址分析的渐进性
所有房地产项目都存在项目区位的分析与选择,包括地域与具体地点两个层次的分析与选择。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尤其要重视这项工作,并需按层次进行渐进分析。
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运营直接面向购买商品的广大消费者。不同城市或地区的经济总量、社会发展、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影响项目可达到的市场目标。根据有关宏观指标数据,在行业内人们往往将城市划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等不同层次,这其实就反映了不同城市或地区的消费市场容量水平。项目所在城市或地区的选择直接决定了项目运营所可能面对的主要消费群体的总体状况,包括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对项目发展影响巨大。
一个城市或地区选定后,就需考虑项目的具体地点。顾客在选择商店进行购物时,店铺的位置往往是所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店铺的地理位置也是形成差别化甚至垄断经营的重要条件。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场址一旦确定,就无法更改,若项目所在位置无法吸引足够多的消费者,经营商户自然就不会前来承租或购买物业,也就无法实现项目收益。优越的项目区位是商业房地产项目获得其他竞争者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3、定位规划的多方需求与整体性
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来说,潜在的直接顾客(即经营商户)包括百货公司、连锁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个体经营户等不同的经营主体,另外往往还有配套的餐饮、休闲、娱乐等机构,既有外资、国资,也有民企、个人。各经营商户的经营内容、经营特色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对物业的需求呈个性化。同时,商业房地产项目还要面对广大的终端消费者,这一层次的顾客结构更加复杂。因此,若在项目前期还没有找到有意承租或购买物业的经营商户(如果有,项目的开发建设就可以按经营商户的需求进行,也可称之为定制),项目在市场定位上需最大限度地确定主要顾客方向,项目的开发建设需尽可能考虑多方面的需求。
另外,在已基本设定市场目标前提下,商业房地产项目的规划更加追求整体性,体现在项目前期的策划定位、中期的开发建设和后期的经营管理全过程,需要整体策划、整体定位、统一推出,尽可能避免单打独斗、零散开发、零散租售,否则会破坏整个商业项目的完整性、协调性及对外形象。
考虑到商业房地产项目具有公共服务的特点,在具体规划设计中需特别注意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的设计,强调功能作用、引导作用、服务作用,确保商业运营所要求的大规模人流、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效运转。
4、经营方式的多样性
不同于住宅等主要采用开发销售的模式,商业房地产项目采用的经营方式更为多样,在出售和出租两种基本模式基础上,包括整体出售、整体出租、出售出租混合、出售自营混合、出租自营混合、出售出租自营混合等多种方式,另外还有售后包租、售后托管等其它形式。实际上,大中型商业房地产项目很少采用直接销售,而以混合型运营居多。此外,项目是由开发商投资建设,租售的对象可以是直接经营的商户,也可能是本身不经营而准备二次转租转售以谋求收益的投资者,这里面的经营方式又有很大的灵活性。
经营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经营方案的比选成为商业房地产项目决策分析和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出租获得持续收益,还是通过出售获得一次性回报,以及各经营方式如何有机组合,需要综合考虑资金压力、自身经营能力、市场接受程度、近期与远期利益等各方面因素。此外,拟定经营方案下的财务收益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5、资产经营的长效性
商业房地产项目建成后,不再仅有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资产的经营。对于开发商来说,住宅开发销售的模式决定了其资产难以实现增值(销售完毕就意味着开发结束),而商业房地产项目具有长期经营的市场需求,既可以通过出售获利,还可以通过出租或其它经营方式获得长期的利润回报,在长期经营中实现资产增值。
商业物业的经营管理搞好了,可以满足企业在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如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保持一定稳定的现金流、实现经常性回报、增强融资能力等,并能以此固定资产作为更多机会发展的基础,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商业房地产项目在资产经营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正基于此,项目的成功不仅仅是所开发物业的出租与出售完毕,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还体现在所定位商业的运营成功。
6、高风险性
总体而言,商业房地产项目相对于其它一些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回报较高。但是,商业房地产项目建成后,项目本身没有明确的租约保障,没有固定的消费对象,项目的发展与商业发展密切相关。项目运营收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环境条件、营销策略,还取决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发展的重心、人们的收入及消费水平、需求变化等将直接影响项目效益水平。基于商业本身竞争的激烈性,商业房地产项目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7、可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长租公寓的运营模式如下。
1、重资产与轻资产经营
重资产经营,顾名思义,是企业通过开发、购买等方式自持房产,装修后投入运营的经营方式。这种模式对企业的资金实力要求较高,企业虽承担了较高的建设成本、购置成本或高昂的财务成本,但享受了公寓业态下房屋作为资产本身的增值。
轻资产运营是指企业通过与房主签订租赁合同,获得房屋的经营权、使用权等权利,但不实际持有房屋所有权,不享受地产与房产的价值增值。因租赁合同期限较短,一般为3-5年,企业较难对租赁房屋实施较大的装修改造,对外租赁的提价空间较小。
2、集中式与分散式出租
集中式出租是指企业通过建设开发、出资购置或租赁包租的方式获得整栋楼宇或整体数层的房产,经过统一装修后对外经营。对于集中式出租的项目,较为整体、宽裕的物理空间为公寓的运营提供了广阔的场地,在满足居住需求的基础上,还设有了商家入驻、娱乐休闲、共享社交的区域,迎合了市场对租赁式公寓的期盼。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Web使用挖掘
1 电子商务应该具备个性化的经营模式
1. 1 从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来看
电子商务经济环境是指将商务活动建立在以信息和网络科技为支撑的技术平台上的经济条件,包括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企业信息和金融电子化等内容。在良好的电子商务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超越空间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从原材料查询和采购到产品开发、生产、宣传、销售、货款结算及与银行之间往来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的疏通和供求协议的达成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通过电子商务的经济环境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企业信息化作为发展的驱动力的。而目前信息化工程都是针对某个企业、企业的某项需求、需求的某个环节而开发的,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决策者会想方设法搭建出个性化的、有创新性的、竞争力强的信息化模型,信息化中个性化的特征十分明显。由于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密切关系,电子商务的个性化特征也应顺理成章。
1. 2 从网站策略需求来看
网站策略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网络营销而对网站采取的相关策略。常见的网站策略有网站宣传策略和网站设计策略,网站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和传统渠道来宣传,传统渠道就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形式来宣传;网络渠道就是通过网络来宣传,利用各个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实现到本公司网站的超级链接。因此通过网站宣传策略很难实现网站的个性化,而网站设计策略在这方面对其进行了弥补。
网站是电子商务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客户浏览网站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浏览网站上所提供的具体商品或者服务。所以在网站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如果企业以生产商品为主,整个网站的设计要以产品的图片、相关介绍作为设计的核心;如果企业以服务为主,则需要将服务的项目、方式等信息作为设计的核心。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产品和服务在网站中的位置应该根据客户访问的情况进行动态的变化,变化的宗旨是让客户易于访问、愿意访问。
1. 3 从企业经营方式来看
10年来,企业的经营方式从大规模生产到敏捷制造,从商品经济到服务经济,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从价值链到价值网,总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营方式的改变迫使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经济模式也朝着个性化的趋势发展。
(1)从大规模生产到敏捷制造
工业社会,为了克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分离,人们做出了从亨利·福特的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从推销观念到市场营销观念及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的努力。但由于时代的限制,此种分离只能得以缓和却无法完全消除。在网络社会,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产中,企业与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即时交流,全球各地的顾客可随时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业务,获得基于信息的服务,提出反馈意见,发出订单乃至根据自己的要求参与产品的设计。这样,企业的产品虽然可能由于顾客的个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是由于网络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即所谓“敏捷制造”。
(2)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质量和成本上的竞争,而是服务之间的竞争。比尔·盖茨认为,今后微软80%的利润将来自产品销售后的各种升级换代和维修咨询等服务,只有20%的利润来自产品销售本身。而所谓的服务都是面向顾客的,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也就注定企业要全面发展个性化服务。
(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
以实体经营为主导的时期,由于交易成本、信息孤岛等问题,导致辅助劳动无法社会化。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虚拟经营化这一崭新的经营方式迅速发展并壮大起来,而且这种经营方式使得辅助劳动社会化成为可能,所以这种经营方式最有可能提供个性化的电子商务模式。
(4)从价值链到价值网
工业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基本活动(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和辅助活动(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基础设施)所组成,企业内部形成了一条价值链;在网络时代,将由虚拟化经营、更加专业的分工与合作和网络结构所代替。网络结构中,自由职业者将增多,企业、团队乃至个人是一个个的节点或核心,承担着相当于传统价值链上某一个或几个环节的更加专业化的核心业务,其价值将由其客户联系的多少、亲疏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来决定。只有采取这种方式,个性化服务在电子商务中的开展才能面对最小的阻力,以最灵敏的状态一一面对“新经济”下的多样客户。
2 Web使用挖掘技术
2. 1 Web使用挖掘的概念
根据挖掘对象的不同,Web挖掘主要分为Web使用挖掘、Web内容挖掘以及Web结构挖掘。
Web使用挖掘是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Web数据的过程,是从用户的网络行为中抽取用户感兴趣的模式,通过对用户浏览网站记录数据(包括IP地址、访问页面、访问时间等)、日志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运用一些数学方法建立用户行为和兴趣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来理解用户行为,从而改进站点结构,最终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2. 2 Web使用挖掘的步骤
Web使用挖掘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建立兴趣模型、数据后加工。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Web使用挖掘的第一步,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影响到最后个性化服务推荐的优劣,所以一定要采用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技术来采集各方面的数据。目前,对于Web使用挖掘技术而言,主要的数据来源有3种:服务器端数据、客户端数据、中间数据(服务器数据和包侦测)。
(2)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就是要将那些不够完整的、含有噪声的、不一致的数据库进行统一改造,使之成为完整的、不含噪声的、一致的数据库,从而建立可挖掘的数据库,以备后用。数据预处理工作中,主要包括:数据清理、用户识别、用户会话识别、数据格式化。
(3)建立兴趣模式
利用机器学习或者统计方法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用户或者用户群体的兴趣,从而构造兴趣模型。目前常用的机器学习的方法主要有聚类、分类、关系发现和顺序模型发现。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但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主要是分类方法和聚类方法。
(4)模式分析
对于已经建立好的兴趣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归纳。首先将意义不大的规则或模型从兴趣模型库中删除掉;其次利用OLAP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全面挖掘和分析;再次,将发现的数据或者知识可视化;最后,对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个性化服务。
Web使用挖掘的步骤详见图1。
3 Web使用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策略
(1)提供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通过对用户浏览网站的日志数据利用聚类技术进行深入挖掘,划分出具有相似兴趣的顾客群体,根据每一客户群体的不同特征构造出不同的兴趣模型,然后提供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2)降低客户开发成本
电子商务环境下,客户主要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低价值或者无价值的客户;第二类是不会轻易走掉的有价值的客户;第三类是在网络上不断寻找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的客户,这类客户是潜在的有价值的客户。统计数据表明,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比保留一个老顾客的成本高5倍,而流失一个老顾客,其代价相当于开发10个新顾客。
通过Web使用挖掘,对顾客的行为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那些转向竞争对手的顾客在转向期间的行为,并分析顾客流失的主要原因,从而针对现有的客户采取必要的措施。另外,通过挖掘客户在网站上驻留时期所采取的行为,找到客户的兴趣和偏好,从而动态地改变网站整体布局的设计,以吸引住客户。
(3)争取最高限度利用现有客户
通过Web使用挖掘,可以从客户的购买行为中发现客户购买的影响因素,进而建立预测模型来预测将来用户会对什么样的商品感兴趣、会对那些相关商品感兴趣、购买某种产品的可能性有多大。掌握了这些信息就可以将来在公司推出新的产品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争取最大的利润。
(4)充分利用网站的检索功能模块
几乎所有的电子商务网站都有检索功能,目的是让顾客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公司内的产品或者相关服务。利用Web使用挖掘技术,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有效利用网站的搜索引擎:
① 对相关产品进行有效布局。商品检索模块一般都会采用精确检索技术和模糊检索技术,精确检索技术可以通过用户输入多个精确关键词而搜索到用户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此时公司需要做的就是在目标产品或者服务的旁边罗列一些和其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而如果用户采用模糊检索(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则有可能搜索到数种产品或服务,此时公司就需要对这些产品或服务利用关联规则或者路径分析技术,根据用户的偏好和其他用户对它们的评价进行重新布局。
② 记录“陌生”关键词。每一个公司都不会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的,用户在利用自己输入的关键词进行搜索时,网站提供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空记录。此时网站首先需要用一些客套的用词来吸引这些客户;其次将这些关键词记录到“陌生”关键词数据库中;接着在最快的时间内分析这些关键词,看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有多大,这些关键词对应的产品能带来多少利润;最后决定是否要购买这类商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通知这些顾客。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庆华.面向电子商务的数据挖掘与实现[D].清华同方优秀硕、博士论文库: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