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7:08: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数字化服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普惠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有效、全方位、方便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2015年,国务院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至此,普惠金融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概念。普惠金融需要具备四个内生要求: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全面性和商业可持续性。据此可得,普惠金融是一N市场,如何提高效率问题,也成为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首要目标。
自2011年以来,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结合,互联网金融得以快速成长,金融数字化的理念越来越被各国金融业所推崇。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数字普惠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使用金融数字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为。它包括通过部署数字手段,为金融缺失或不足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金融服务,匹配他们的需求,对客户而言成本可负担,对提供商而言商业可持续。数字普惠金融涵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支付、转账、储蓄、信贷、保险、证券、电子货币、付费卡以及常规银行账户等。到目前为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业务的互联网化,典型模式为网络银行、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等。此阶段的普惠金融往往依赖于银行的支付系统,所以普惠的覆盖面仍然有限。第二阶段是融入金融科技进行金融业的数字化创新,此阶段大量依赖于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等技术驱动,进行金融服务创新,从而解决实际场景需要。
从目前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已然成为实现低成本、覆盖广、可持续性的普惠金融的重要方式之一,其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了服务覆盖范围广泛化、客户群体大众化、风险管理数据化。
八项高级原则的具体解读
《原则》中强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两大基本主题便是创新和风险。我们从数字技术推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和如何控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角度出发,深度解读八项原则,梳理我国目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具体实践情况。
数字技术推进普惠金融创新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型技术,可以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扩大服务半径、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可以通过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可以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做好风险甄别和控制工作。具体来说,以下几个金融领域享受着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技术红利。
互联网支付。狭义的互联网支付一般指第三方支付,是非金融机构支付。在普惠金融中互联网支付是目前在我国受数字技术推动变革最广最深的一个领域。目前运用在互联网支付上的主要数字技术有NCF支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以及指纹支付。这些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第三方支付大大冲击了传统的金融支付系统的格局,并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颠覆性的革命。近年的互联网技术革新,互联网支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支付功能,而是衍化到理财、征信、托管、融资等金融领域。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将步入“无现金社会”时代,实现深刻的社会变革。
以支付宝为例,起先支付宝运用担保交易来解决买卖双方的信用问题,后来运用快捷支付解决支付繁琐问题。近几年来的声波、二维码以及指纹支付的推行,彻底解决了POS机无法覆盖的小微企业商家,使得支付受众面基本覆盖。与此同时,支付宝运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满足了大量的用户交易需求,目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支付宝单笔支付成本已经降到2分钱。另外,2016年“双十一”期间,支付宝收到800万个电话或咨询,97.5%均由人工智能完成,同期推出的VRpay虚拟实现支付更是对互联网支付的又一大数字技术革新。同时,支付宝已经从支付工具成功转型为生活工具,应对医疗、城市交通、生活服务、签证办理等领域,数字技术能有效分析和解决实际场景,满足客户需求。
小额信贷。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起点,如今,数字技术从两大方面促进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方面传统金融行业(主要指银行类金融机构)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不断拓展信贷渠道。具体来说:一是针对小微企业,各商业银行纷纷建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各种多功能集一身的卡类业务,方便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进行贷款申请和还贷业务,将原本线下的业务基本线上化。主要有节约融资房贷成本、降低风险等优势。二是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个人消费信贷主要分为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目前我国几大商业银行纷纷利用自身数据优势,拓展渠道和场景,提供消费者各类消费信贷。比如招商银行入股滴滴出行,与其在资本、支付结算和信贷方面全面合作,大大拓宽了支付业务和消费信贷渠道。
第二方面是纯网络银行的信贷。纯网络银行主要包括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网商银行相比于传统银行来说,由于存在电商本身具有的数据优势,所以会更注重运用数据挖掘以及模型开发,而且随之引进的云计算和机器学习,更为业务的拓展、数据的分析挖掘以及精准定位风险带来了技术革新。除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之外的优势,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还可以让金融机构关注到长尾市场。长尾市场简而言之就是排除流行聚焦后,让原本看来是“鸡肋”的市场,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原来传统企业的“渠道为王”转变为“流量为王”,提供低成本的产品以及高效发掘市场信息,创造出繁荣的长尾市场。如今,蚂蚁小贷、京东白条、腾讯微贷使得贷款的受众面大大增加,在网商银行上的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远远超过了传统银行的贷款规模。P2P网络借贷和网络众筹则是近几年来比较热门且具有争议的小额信贷模式。P2P平台结合了理财与借贷,采用“点对点”模式运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作为支撑,充分补充小微企业贷款难以及个人理财产品缺乏的市场空白。网络众筹主要基于数字科技,通过互联网向大众募集创业企业早期资金的一种行为,具有门槛低、多样性的特点,是普惠金融中重要的创新之一。网络众筹虽然发展规模远不及P2P网络借贷,但是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尤其是最近革新的区块链技术给众筹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运用区块链能给众筹带来三大好处:建立合适透明的标准;易于管理和注册众筹股份;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可靠度。
保险业。数字化技术使得保险业突破了传统保险业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保险产品销售和服务渠道的数字化,如今大部分的保险公司都开拓了以线上营销作为保险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从官网直销和移动端销售双管齐下,大大扩展了与客户的触达渠道,普及了客户对保险的认识,同时运用数字技术所革新的更简易明了的产品和高效的投保方式,加大了客户投保的覆盖面。
第二方面,出现了大量的新兴数字化保险机构,这些新兴的数字化保险通过数字化创新,使得保险服务小额化,同时具有普及性、易得性,主要类型有类似蚂蚁金服的第三方保险平台,其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为大量的投保人进行风险定价,将保费降至几元甚至更低,大大降低了投保门槛。目前也有众安保险、泰康在线、安心保险、易安保险四家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这四家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基本没有线下销售团队和分支机构,全部依赖于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场景平台,开发创新出具有“碎片化、定制化、场景化”的在线保险产品。另外还有数字化的互助保险组织,在原来互助保险组织基础上,仍然秉持著“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运用互联网技术,充分将互联网共享开放的理念融入互助保险组织。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数字化互助保险组织多用于慈善、公益,往往不以盈利为目的,筹措互助资金,较为形成规模的有e互助、夸克联盟、抗癌公社等。
第三方面,数字化保险产品方面的大量创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保险产品充分数字化,不仅形成了许多投资门槛低、种类丰富的保险产品,还打破了许多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大大丰富了险种,像最近被列入热议的雾霾险、高温险、熊孩子险等。正是因为数字化保险在产品、销售、服务上不断创新、普及大众,所以数字化保险业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平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创新与风险
数字技术虽然给互联网支付、小额信贷、保险业带来了极大的数字红利,但同时其中的各种风险不容忽略,具体包括信用风险、信息风险、系统风险等。
根据《原则》,除了倡导各国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创新和发展,拓展新的业务渠道和业务种类,同时还需要采取尽责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完善扩展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服务消费者,不断加强消费者重视数字技术和相关金融知识的普及,做到实时监测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实时报告,从而达到控制数字普惠金融潜在风险的目的。如今,运用数字技术而达到监测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的模式主要如下几个。
客户身份识别。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已经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融入金融科技的数字化创新。在金融科技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KYC(Kn o w Yo u rCustomer),除了在金融创新方面需运用这一重要原则,在金融监管方面也需要做到了解客户信息,确保金融运行安全。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和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落后于普惠金融创新,尤其是传统监管多采取分业式监管,过分强调事前监管,这在普惠金融的推行过程中不能做到普及性监管,覆盖面过小,而且成本过高。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大量运用了数字技术,具有隐蔽性、虚拟性、高度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如何精确定位客户的风险变得尤其重要。人脸识别、远程视频录制、指纹识别的引进,使得客户身份识别具有可操作性,也使得监管业务变得更高效、便捷、普惠。将客户的身份识别技术和网上、手机客户端相连接,有利于实时监管和控制风险,从而为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
征信体系。在如今的信用社会,征信已经成为金融发展体系中最基础的重要环节。而数字化征信系统是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学习和身份识别等数字技术,在采集大数据的同时,进行识别和描绘征信对象。数字化征信系统的主要优势是评估准确、及时、识别能力强。目前,我国主要征信机构仍然以大数据为主,互联网数据主要来源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交易数据;搜索引擎提供的浏览数据;微信、微博、QQ相关社交数据,结构化数据征信在我国的运用已经比较成熟。生物识别、机器学习已经展开了一定的运用,面对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信用产品多元化,应用场景丰富化,数字技术的征信系统的建立有利于立体化、形象化、精准化地分析客户信用,从而进行信用管理。
自我监管体系以及法律监管框架。数字普惠金融中的监管途径主要可以分为自我监管约束体系和法律框架约束体系,其中自我监管约束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点就是信用风险防范和信息安全风险防范。对于信用风险防范,可以利用场景化借贷,控制额度以及数字技术,如大数据和云计算来进行自我风险规避;对于信息安全风险防范,可以通过多元化发展形成风险防范的闭环,还可以通过定期的安全和压力测试进行自我规制。法律监管框架则是平衡普惠金融风险和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事前监测的重要环节之一。法律框架可以从基础法律体系、金融法律体系、行业市场政策三个方面进行配套创新。在普惠金融的立法方面,美国已经处于世界成熟行列。美国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法治原则,不断修订立法,保护普惠金融市场发展,其中《社会再投资法》《公平信用报告法》《联邦存款保险法》起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作用。
因此,我国要构建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律框架,必须注意数字技术带来的技术风险和普惠金融本身存在的风险,从而构建支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明确区分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责和定位,并充分保证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
总结
目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得以快速发展主要有3个原因:(1)互联网和移动网相关基础设施不断优化,使得数字金融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2)利用手机网络终端替代传统的物理网点使得服务成本大幅度降低;(3)通讯设备普及和金融服务业推广,加深了消费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同感。面对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数字技术红利,我国可以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加大对数字普惠的教育和宣传,充分揭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从而提升消费者对数字普惠金融的信任等角度出发,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业务,从各个方面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一)极大方便了档案的查询和使用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只要输入关键词搜索,计算机上就会迅速查询出有关的资料信息,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还可以用电子加密技术对档案进行处理,有效提高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二)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科学化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促使新型的信息采集、管理服务职能取代了原来传统档案保管和使用职能,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更提高了保险社会服务功能。
(三)可以有效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使档案信息通过远程服务成为可能,实现了资源共享。要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改变传统管理思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目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模式实效性较低
一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工作人员面对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潮流,对实体档案也进行了数字化、信息化处理,借助计算机系统浏览检索。但是缺乏对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只重视管理系统的建设,重藏轻用,而忽视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利用效能低下。
(二)信息保密性及安全系数不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及使用,社会保险档案信息风险不断增加,网络病毒和木马、网络黑客入侵、工作人员无意泄漏、电磁泄漏等都威胁着信息安全,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密性及安全系数较低。
(三)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社会保险经办部门中缺少档案管理知识熟练、信息化技术水平高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也忽视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导致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受阻。
三、推进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体制
建立起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化机制,就需要创新完善档案管理制度,统一档案管理标准,在科学的制度管理下进行管理,优化整合资源,实现档案的资源共享。
(二)创新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服务方式
要使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创新服务方式,运用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和的先进技术,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启用公共网络服务系统,为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化提供优质服务。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确保档案管理人员具有高度专业化技能,能熟练应用加密或数字签名技术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备份、保存,保证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正常进行。
(四)健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加强信息网络安全控制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量大、内容多、关系复杂,管理难度大,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信息数据库,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相应的资料信息,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措施,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强化硬件防护技术,对电子档案当定期检测和拷贝,避免人为失误操作,防止数据丢失,确保社会保险档案信息安全。
(五)提高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率
一、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的管理问题
在社会养老保险中,有些领导和一部分工作人员,对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认识不足,总是觉得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只是简单抄写和保管工作,谈不上社会养老保险业务的主要工作,不能给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对于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工作,只要做到不丢失、不泄露,就可以应付查档、外调;这种轻视档案工作的想法,表明这些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不了解,忽视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势必使社会养老保险当按工作难以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
2. 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与环境设施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对档案管理必备的首要条件, 首先是要落实档案室的设施建设,有些社会养老保险档案至今没有专用档案室,还有些档案室狭小,由于档案资料多,出现潮湿和“六防”设备配套欠缺问题,使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出现资料虫蛀、霉变,影响档案的完整性和外观的整洁美观,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室,连必备统一的档案夹、切纸刀等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备。
3. 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与管理水平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力量不强,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水平低下,这是社会养老保险大多数工作人员的情况,他们大部分都未经过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档案的重要性、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归档等业务基本不了解,对收集档案意识薄弱,并且大部分档案工作者为兼职,没有人认真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去,日常事务只是把资料放进档案盒,也不及时整理,严重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的管理。另外一部分归档资料欠缺准确与真实性,传统陈旧的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已难以适应时代飞速的发展,在新形势之下要求社会养老保险业务一定要改变传统模式,进行现代信息化建设。
二、加强社会养老保险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措施
1. 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管理模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是以纸张为主的档案管理实体,大多是以手动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制、鉴别、存储、统计等方面管理,它的工作量非常的巨大,步骤又是相当的繁杂。由于存储量大,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精力,去实施对被封存的档案资料进行信息提取与加工处理,社会养老保险档案信息资源已经大多被闲置或变成废物浪费掉。随着现代管理技术与引进先进的设备,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为社会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现代化信息技术促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一个崭新的挑战。档案管理重点在于适应数字化记录管理需求,从传统的实体档案管理向信息资源的管理转变,将信息作为管理对象,对形成的不同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采取现代化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统一管理。才能体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2.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管理数字化
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对档案原件得以保护的重要方式;档案数字化需要通过利用现代化先进的信息手段,将档案部门的各种不同物质载体形式处理转变成数字化信息,并创建一个数据库文件以便于提供服务。形成数字信息化档案管理未必意味着传统的档案管理要取消,其两者应互相补充、。规范化与标准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衡量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在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时,应当根据国家推荐标准管理信息,根据其发展特点与需求,制定标准的内部管理,在实践中逐步改进。数据库文件的目录,要有利于实际性的操作,又符合国家的标准规范。
3.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信息化建设
人类社会推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目标,是在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环境下,使信息最大程度的利用与信息的公开得以实现;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来说,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档案信息化建设应有一个过程,在此过程当中,伴随着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程度的变化及其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也应及时地做出应有的调整,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认识深远并且立足当前,积极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会碰到的不同方面问题。
4.社会养老保险与档案人才建设
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档案工作者是档案信息资源和用户两者互相联结的纽带与桥梁,在档案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中,渴求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管理工作者应掌握好档案专业知识,利用其专业知识,指导电子档案文件进行分类归档。需掌握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及电脑应用技术,使他们的业务水准与知识结构能够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创建档案新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档案工作者若对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现代化的管理不够熟练,就难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更加难以高效率地实现档案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与服务。不仅要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计算机专业化人才,还应加强对管理工作者的在职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文件管理的专业知识,使他们肩负起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重任。
【关键词】数字化产品 应用 发展
一、数字化产品发展迅速的原因
数字化是数字计算机的基础,若没有数字化技术,就没有当今的计算机,因为数字计算机的一切运算和功能都是用数字来完成的;数字化是多媒体技术的基础,数字、文字、图像、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及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实际上通过采样定理都可以用0和1来表示,这样数字化以后的0和1就是各种信息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示。因此计算机不仅可以计算,还可以发出声音、打电话、发传真、放录像、看电影,这就是因为0和1可以表示这种多媒体的形象。用0和1还可以产生虚拟的房子,因此用数字媒体就可以代表各种媒体,就可以描述千差万别的现实世界,所以由数字化产生的数字化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发展非常迅速。在未来数年中数字化产品不仅仅应用于通讯业、医疗业,还应用于印刷业、教育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应用于通讯业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快速跳频通信。跳频通信作为扩展频谱通信的一种,因其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而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中。跳频通信系统的一项重要参数是频率的跳变速率,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跳频通信系统抗跟踪式干扰(中继转发干扰)的能力,这一点在电子对抗中尤为重要。也正是这个原因,实用的战术跳频电台跳速一直向更高的速率发展,如美国的联合战术信息分系统JTIDS,其跳频速率达到3.8万跳/秒。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如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DS)的出现,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的成熟,使得以数字技术实现高速的跳频通信系统,从而避开模拟技术所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一种用数字技术实现快速跳频(1.9万跳/秒)通信系统的方案及实际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用数字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三、应用于医疗业
数字化医院拓宽了人们对医疗生活的无限想象,只要患者坐在家中,通过数字化医院的系统和网络的作用,就可以由医生诊断开出处方,这一切不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信息化的巨大市场上,有些IT企业用通用软件面对所有的客户,有些企业则在行业内做精做深。医院信息化是一个需要精、深的专业,而中国数字化医院的进程则需要真正专注的企业来推动。
目前一项将全球领先的医学影像技术与先进的IT技术相融合,以终端技术产品为核心、以服务于病人为目的的数字化医院完整解决方案终于浮出水面。业内人士认为,这套方案改变了以往医院数字化建设侧重于医院自身管理的状况,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宗旨,是中国数字化医院建设过程中务实的完整解决方案。这套名为“中国-AnglePlan-数字化医院完整解决方案”的提出者是中国影像技术产品主要供应商――上海英迈吉东影图像设备有限公司(简称东影),东影就是一个在中国数字化医院进程中相当专注的企业。
专家认为,有了数字化医院,根据患者的社会保险或医疗保险号,医生就可以很快获知其所有的医疗保健信息,如病史、采集到的医学影像、做过的实验室检查等,提高了诊疗效率和临床质量。这将是一个开放式的数字化医院。到那时,就会达到医生和社会资源充分共享,人们将充分享受到科技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
四、应用于印刷业
数字印刷技术作为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对印刷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数字及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也在改变着传统的印刷业及印刷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
1.国外数字技术发展的现状
数字印刷普遍用来印制报表、客户目录、企业画册、商务印刷和小量书刊等,比如明信片、名片、封面、小册子和CD套等;包装如药品、健康用品和礼品的小型包装;可用作打样、促销、测试经销等目的;还可印刷墙纸、腰线和花边纸等。数字印刷是传统印刷的补充和完善而数字印刷不仅是印刷,还包括更多增值内容。
2.中国数字技术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数字印刷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需求空间,如各种票据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化倾向,电信、邮政、银行证券、保险等个性化印刷市场的潜力巨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到处可见街边大大小小的快印店足以证明数字印刷的确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印刷在中国的发展也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数字印刷企业。速必得、同昆数字、康伟数字、时浪等等各种体制的数字印刷公司在中国的数字印刷领域高速发展。
3.印刷业发展趋势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杂志的广告会减少。不过,杂志与网络会并存,谁也不会取代谁。在书店、零售点等将会出现按需印刷一些文章的情况,过去在印刷厂印刷的一部分印件将转到家庭或办公室印刷。杂志的印刷将由集中在一个大印刷公司印刷转到分散在多个离客户较近的点分别印刷。杂志的ATM自助服务将使读者可以按需要印刷自己想要的文章或将需要的内容下载到电子阅读器上。到2020年,约有210万平方米的标签将采用数字印刷。
五、应用于教育业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提倡要建立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它包括数字图书馆、校园无线网、构建远程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建设等。
六、应用于生活
信息和通信技术改变了我们交流、工作和开展商务的方式: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或者通过什么设备,我们都可以完成上述任务。我们既可以不受限制地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实时跟踪员工的工作进程,还可以同时处理多项工作。总之,我们数字化的生活将有更大的灵活度和更高的效率。体现在建立数字城市上,要建立智能化住宅小区和家庭智能化,如计算机、电话、家用电器、家庭保安等装置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互通,并通过网关连接到管理中心,进行集中或异地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将住宅内所有的话音、图像、传感器、防灾、防盗、控制器、数据等信息进行沟通,同时与住宅外部世界永远保持开放联系。数字化生活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综上所述可知,当代新产品的发展的特征是数字化,数字化产品将会更多的出现在未来的生活中,必将成为产品发展的一个趋势。
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相对过去来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社会不断增长的档案管理服务需求比较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档案馆(库)的建设还不规范,目前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档案库房与社保经办机构业务一起办公,在安全保障、建筑面积与设施配备上与国家标准还有距离。二是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目前仍有不少制度沿用过去标准,这些基本上形成于上世纪的90年代,是根据当时情况制订的,重点抓收集整理等基础工作,立足于管理,对现代化、信息化涉及较少。三是信息化程度不高,相对于全国其它城市的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来说,南京创建了与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的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可能走在前列,但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信息挖掘管理、可视信息管理系统等都还在规划之中,没有落到实处。四是档案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偏低,缺乏能够掌握档案管理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如珍贵档案修复技术以及开发数据挖掘、自动识别等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方面的人才。
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服务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既需要脚踏实地,借鉴档案业界的经验做法,又需要利用没有既往负担的后发优势,统筹谋划,注重先进研究成果的消化与利用,来推动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事业新发展,为社会和企业退休人员服务。
创建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目标体系
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以规划为引领,创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服务目标体系,以推动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事业的发展。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的目标,也是服务和满足企业退休人员和社会的生产生活的需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档案局要求,落实“三个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覆盖企业退休人员的档案资源体系,二是建立方便企业退休人员的档案利用体系,三是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这三个体系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安全保障体系是手段,资源体系是基础,档案利用体系是目的。
建立经济实用的人事档案库房
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库(馆)的建设理念与实体建筑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档案库建设是档案安全保障的基础,是档案资源建设和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利用的依托,因此档案库房建筑必须符合档案的长期安全保管和便于提供利用的要求。国家档案局、建设部和发改委在2007年对档案馆的建设标准作了规范要求,明确了建设规模和项目的构成、房屋建筑面积指标、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设计和省市县档案馆用房指标分类。在档案库房建设的原则上,于海燕认为需要遵循实用性、经济性、人本性和文化性原则[1]。实用性原则是指把实用和节俭放在第一位,尽可能考虑档案保护的要求,为档案提供最大可能的安全保障。经济性是指在节能降耗、环保低碳方面加强档案馆建设的投入,在档案库房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档案库房设施,合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注意可持续发展。人本性原则具体体现为无障碍设计,为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便利行动的设施,同时在档案用房布局中给档案利用者提供方便。文化性原则是指档案库房建设要反映文化特性,具有文化个性,是人事档案走近社会和企业退休人员的重要渠道。南京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库房建筑是由8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库房和100m2左右的服务大厅、60m2左右的两间办公室组成,而且区位比较分散,这与国家档案库房建设标准和库房建设原则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成立独立档案库应该成为可能条件下的首选,建筑区位选择在市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要尽量符合交通便利条件,建筑面积根据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资源容量以及未来20—30年需求,应在5000m2以上,建筑设计应揉合南京古城风貌精神,服务设施应反映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化人事档案资源建设
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要继续贯彻“大集中、大服务、大档案”的理念。档案实行集中管理是确保档案库丰富信息的来源,随着新增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实时入库的已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分批次入库,目前已入库管理38万卷,23万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待入库,每年还有近3万新增的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入库,巨大的库藏容量,是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不断满足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与服务多样化需求的坚强后盾。随着入库人事档案数量的日益增加和档案利用需求的明显增长,充分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先进技术实现企业退休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应成为当前的主要工作目标。档案数字化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当前南京市推进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妥善解决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存放的有效途径。由于现有办公用房条件限制,将档案信息数字化以及纸质档案移交档案主管部门或异地代保管,不失为解决退休人员档案存放的一条有效途径。二是提升档案服务效率的现实需要。目前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档案管理部门每月接待退休人员档案查阅量约1100卷、借阅180卷、复印2000余份。退休人员档案数字化后,可以提供更快捷的查询和其他利用服务,大幅提高档案服务效率,满足各类用人单位以及相关群体对档案利用的需求。三是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发展趋势。现代档案管理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退休人员档案数字化后,存储于数据库里的数字档案,将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的远程查阅和多点、多向查阅及其他利用,不仅提升我们对退休人员档案的有效利用,还将全面提升我市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及服务的整体水平。同时,退休人员档案数字化还将为我市社会保险业务档案数字化积累经验。当前南京市推行企业退休人员档案数字化的有利因素也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有支持。现在档案数字化技术已比较成熟,且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全国各地区档案管理部门也有比较成功的做法,可以为南京市退休人员档案实现数字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同时,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服务平台,也为今后实现档案数字化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经费来源有保障。南京市每年可用于退休人员档案管理的费用约为260万元,且每年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相应增长,加上目前的历年结余409万元,基本上可以满足退休人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经费要求。三是规范管理有基础。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已基本实现规范化,确保退休人员档案均按规定整理、立卷、归档、入库,配置了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以及相关必要设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各类管理服务制度,同时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档案管理队伍,为实现退休人员档案数字化提供了有力保证。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可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技术可靠,永久保存的基本原则,依托人力资源和保障信息系统开发数字化档案管理子系统,安全、高效的管理和利用退休人员档案,实现资源共享,有效保证档案实体安全。目标是将新增的退休人员档案及时进行数字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信息后保存。在此基础上,将现有库存的人事档案逐步进行数字化处理加工;采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循序渐进,逐步扩大的形式,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60多万企业退休人员档案数字化任务。完整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流程包括案卷交接、档案整理、目录著录、档案扫描、OCR文字识别、图像处理、数据校对、数据质检、数据挂接、整理还原、案卷入库等环节。其中扫描的主要工序有:高速扫描、去空白页、质检、高扫补扫、页码录入、页码特殊处理、影像自动排序。数字化后的档案采用BS架构实现自动实时出入库,后台是一个Web服务器,前台基于无线手持设备(如PDA等),在库房内连接放置在库房中的无线路由器访问Web服务器进行资料出入库。在对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的过程别要做好数据录入质量的控制,加强数据录入人员素质培训,制定并逐步完善的录入细则,强化数据质量验收,确保档案数据的准确可靠,为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加强企业退休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同时,加强对现已产生的企业退休人员电子化档案建设的研究与管理,创建合适的电子档案系统管理模式,丰富和规范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资源。在推动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的同时,需要注重对实体档案的维护技术研究,实体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有着证据学上的凭证及参考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加强对折痕、破裂、残缺、水浸、成砖、霉变污染、酸化等类型破损档案进行分类研究、制订合适的修复方案,也是当前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资源的应用和服务能力目前主要有三方面的技术。一是建设档案检索目录。美国学者克莱弗登认为评价信息检索效果的指标有六项:收录范围、查全率、查准率、响应时间、用户负担和输出形式[2],对照此标准,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信息检索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智能搜索引擎如语义搜索、群体搜索、基本内容特征的多媒体检索、罗盘搜索、整合搜索、垂直搜索、个性化搜索、社会化搜索[3]等来建构信息检索系统,来提高档案资源管理服务水平。二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随着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数字与电子化档案量的增加,数据挖掘技术能够提高管理效率,更好满足社会和企业退休人员对档案查找、利用的需求。数据挖掘可以从大量的集中数据中,发现隐含在其中规律性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最终可被理解的信息和知识的非平凡过程,它可以扩大档案收集范围,优化库存档案结构,提高整理效率、鉴定效率,提供个。[4]三是在适时推进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是指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和网络应用模式,旨在通过网络(互联网和局域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可以提高档案资源利用率,节省总拥有成本,增强IT灵活性和效率,被视为科技领域的新革命,对于建立统一、高效物档案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海量存储与共享利用、打造低碳经济信息化建设模式、提升档案服务、优化档案信息化人才结构等有着重要意义。[5]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可在四级服务平台间开展云计算试点,待技术成熟后可进一步推广。
加强人事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档案安全是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的生命线,尤其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服务后,档案实体安全与档案信息安全并重,是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档案安全体系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体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设施配备、安全技术系统管理等,就安全管理制度而言,要特点注重信息安全与保密规范,按照《档案法》、《保密法》等法规要求,确定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审查标准,处理好保密与公开原则,在保障信息安全与保密基础上实现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异地备份是数字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提高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异地备份是指将原始档案资料数据化后,一成不变地进行复制,并保存在相距300公里以上,不属于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的异地。容灾,是指为保证重要档案数据在经历各种灾难后,仍能提供正常服务,并为此所进行的一系列应急计划和建设行为。[6]南京市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的异地备份管理工作目前还没有有效开展,在档案数字化工作完成后,可以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内或国家档案管理机构系统间建立异地备份管理关系,与相应机构签订协议,确保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服务资源的安全。
开展人事档案编研工作
对企业退休人员档案进行有效编研是提升档案资源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挖掘档案资源的重要形式,实现档案服务于退休人员生活的目标。现在名人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普遍受到社会重视与欢迎,普通老百姓档案编研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很多企业单位和退休人员直系亲属在退休人员离世后查找档案编写悼词,但退休人员本人却再也无法听到。南京市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可以针对企业退休人员需求,组织力量对档案资料进行系列编研,如“老百姓的故事”、“劳模的一生”等。编研的资料可以与广播电合播出,宣传普通老百姓,扩大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宣传的受众面。
讯:4月初,美的集团(36.97, 0.52, 1.43%)与阿里巴巴[微博]签署战略协议:美的将借助来自阿里的用户行为等大数据改进产品研发和生产,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阿里则将依托美的线下几千家专卖店的资源发展O2O模式。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引下,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正携手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显而易见,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在数字化时代独占鳌头。在“互联网+”新时期,企业尤其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大胆思考新的商业模式和一切可能的合作商机,利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各种可能,以获得成功和增长。研究发现,领先企业已经开始借助其他数字化企业和消费者的力量,共建“数字化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创新的效率得到倍增、客户复杂多变的需求可以被实时掌握和满足,最终使企业的投资回报远大于在市场上单兵作战。在埃森哲最新的《全球技术展望2015》中,我们将这一趋势归纳为“伙伴经济学”的胜利。
我们针对全球2000余位企业高管的调研也佐证了“伙伴经济”的兴起。80%的受访企业高管认为,未来的行业界限将非常模糊。同时,已有40%的企业计划寻找行业以外的数字技术合作伙伴,48%的企业打算与数字技术领军企业商谈合作。
构造数字化生态系统并不复杂。无论是提供线上民宿预订还是拼车打的服务,企业真正需要提供的是可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埃森哲在北美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仅仅向消费者提供新技术已经不足以吸引他们购买服务。不过,3/5的受访者希望手机能够提供发票记录功能,及提供增强版财务管理应用,从而帮助他们实时追踪其支出。
对于银行、零售商和电信公司来说,这是一项创新服务和行业跨界合作的机遇。比如,这三个行业的企业可以考虑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在经由客户同意后,该生态系统的成员企业可以收集客户所在位置、每月支出、购物习惯等方面的数据,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这是大数据赋予我们的商机,企业只要在此基础上建立伙伴关系即可。例如,当一位消费者进入其生态系统中的某商户时,银行会通知零售商这位消费者刚刚领到了工资,零售商随之可以向该手机推送相关优惠券,比如:消费者如果在60分钟内使用该优惠券,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这样一来,零售商可以趁消费者还有可支配收入时,鼓励其进店消费。同时,该生态系统也可通过电信公司为零售业提供重要的统计数据,如月均收入一万元左右的女性通常会在每周哪几天的什么时间去购物,从而围绕着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个性化的促销活动。
又如,智能汽车与修车行建立了互联之后,当其需要保养时,智能手机将自动提醒车主。这样,车主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联系修车行进行预约,同时与银行账户关联进行支付,甚至还可以为车主自动查找最低维修价格。不仅如此,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它能与保险公司实现连接,通过照片和汽车自己提供的数据(包括当时的车速、胎压等)自动进行索赔,并一次性提交所需资料。
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但事实上,埃森哲与VISA合作开发车联网支付已经实现概念验证,客户可以直接在车里的触摸屏仪表盘上订购必胜客[微博]菜品和进行即时支付,并借助位置服务通知餐厅,车辆将在何时到达取餐地点。最近,在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菲亚特的U-Connect车载实时信息娱乐系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该系统可以为车辆建立连接,提供最新音乐、新闻和社交网络互动,监控驾驶习惯以减少碳排放,并给出各种诊断服务。
同样,生产可穿戴设备的企业也在摩拳擦掌,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拓展新业务。例如,用于监控运动情况的智能手表能否与医疗服务提供商及保险公司相连接,以帮助消费者获得更加优惠的医疗保费?它能否与运动鞋“对话”,让健身者知道他们已经使用多少公里,步伐姿态是否需要训练调整以便更加安全健康?另外,它能否帮助消费者在需要更换鞋子时进一步找到价格最划算的新跑鞋?随着支付以及保险成为数字化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纽带,金融服务企业也正迎来独特的时代机遇。
闭门造车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今绝大多数的消费者都期望甚至要求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这势必将促进企业间更多地携手合作,领悟并实行“伙伴经济”。快速行动,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将为这些企业在“互联网+”新竞合时代赢得先机。 (来源:经济观察报 文/毛伟标)
一、发展现状
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是由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地方政府、大型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聚焦发展“三农”、产业、绿色、数字以及普惠等金融领域,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有效模式、创新场景平台、创新发展范例、创新金融环境,共同打造的金融创新示范区。国家大力构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金融业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尽快探索出一条可推广复制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径。通过大型金融机构的引领示范,可以充分发挥金融的行业优势和融通功能,进一步集聚金融要素资源,对于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强。目前,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金融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建设。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目前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农村金融体系有待完善。缺乏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缺乏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控、补偿等制度体系。在涉农贷款的政策支持方面,贷款贴息、补助的鼓励措施较少,影响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较弱。如农信社、农商行等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存在大量的不良贷款,经营发展能力和资本实力较弱,管理水平落后,资产质量较差,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三是农村金融资源供需严重失衡。在传统农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资金较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资金外流明显,导致农村资本结构性短缺。另外,受农村经济体制制约,涉农企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抵押担保条件差,导致涉农企业融资规模小、利率高、以抵押担保方式为主,具体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且长期得不到解决,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性不足。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主要集中于存款、贷款、取款、转账、汇兑等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农业保险也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缺乏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并且保险品种少、覆盖范围小、保障额度低,已经无法满足广大农户、农村经营主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五是农村金融科技创新乏力。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金融科技和产品认知程度低。此外,在农村地区,公安、医保、工商等政务系统建设滞后,政务大数据共享系统尚未搭建,政务数据无法实现共享。
二、创新内容
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主要围绕“三农”领域中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短板进行创新,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一是开发更多为农民创收的金融产品。围绕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和脱贫户,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支持力度,开发更多利率较高、风险较低的特色化金融理财产品,由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入户推广,不断提升农村贫困人员的财产性收入。二是扩大农村资产抵押、质押物品范围。逐步将农业生产设施、农民自住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活体畜禽、圈舍、养殖设施、特色农作物等纳入抵押、质押物品范围,在依法合规前提下,切实帮助农民提高融资能力。三是建设数字人民币惠农场景。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围绕农村的金融服务、日常消费、教育医疗等具体场景,搭建数字人民币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设立数字化支付钱包,在日常经营、消费中使用,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支付环境。四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强研发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围绕我国农村地区的各类资源条件,加大农村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合同收益权以及基于碳汇数据的金融产品,设立农村碳交易服务平台,加大碳产品的交易力度,支持农村地区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三、实施路径
(一)做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建设的顶层设计。进入“十四五”期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成立以及《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和法治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建设进入新阶段。站在国家监管层面,当前如何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为金融机构提供明确的工作指引至关重要。在保持主要金融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层次、有梯度地优化调整,以市场化、可持续的方式,从金融集中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运用政策支持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大胆突破、积极创新,打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和典范。构建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是一项长期任务,各地在建设布局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制定适合本地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保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二)搭建科学的农村金融创新体系。创新服务方面,创新渠道便捷通畅、产品精准有效、群众普遍受益的服务体系,建成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新模式方面,创新贯通全产业链、覆盖全生产要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有效模式,建成产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新平台方面,创新集成信息技术、运行智能规范、适应农业农村特点的场景平台,建成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新示范方面,创新立足地方资源禀赋、生产生活低碳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范例,建成绿色金融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创新环境方面,创新建立信用环境良好、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农民金融意识强的金融环境,建成“三农”金融创新示范区。(三)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需求,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户种植生产等“三农”领域,积极创新引进产业基金、金融租赁、投贷联动、绿色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开发更具针对性的农村金融产品。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加快创新“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支持污染防治、清洁能源、节水、生态保护、绿色农业等绿色领域,不断扩大农村金融产品的服务覆盖面,切实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体系是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稳定的根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基础。国家应在农村地区大力完善信用制度、建设信用体系,搭建健全的农村信用评级体系、信用担保机制,不断推动广大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创新,提供更多优质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创新的生态环境,打造农业大数据信用平台,提升网点服务“上云”,收集涉农的相关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底层服务,提升客户体验的效果,加快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五)健全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应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更多提供中长期信贷资金。完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专业化金融供给机制,发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涉农金融业务的作用,发挥好网点网络优势、资金优势和丰富的小额贷款专营经验,做好普惠领域的金融服务。发挥中小金融机构主力军作用,完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规范化水平,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增加金融产品供给,培育新的金融发展模式,完善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将服务中心下移至农村地区,形成多样化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政府部门应支持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地区金融业务,聚焦金融资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优质的农业企业加快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不断拓宽乡村振兴建设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稳定器”作用,创新发展农业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不断强化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六)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农信社、农商行等广大中小农村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应加速深化,科技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金融科技手段与银行业务体系的融合创新,不断健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在技术创新方面,加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打造灵活、高效、易拓展、安全、节能环保的新型IT基础设施,赋能业务创新发展,满足海量多样化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在应用创新方面,顺应金融数字化、移动互联网化的发展方向,构建统一架构、统一规范、统一数据的服务,快速满足小微、普惠等业务需求;在服务创新方面,加速布局线上服务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不断推进场景化建设,主动迎合嵌入式金融服务,识别、感知、引导、创造和满足客户需求;在大数据方面,扩大信息数据收集范围、丰富数据分析纬度和颗粒度,应用多种手段持续构建并优化数据模式,凸显数据价值创造功能。
作者:娄永飞 单位: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2008年底即将换发完毕的第二代身份证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安全技术,以其为契机,一场围绕银行、保险、证券、户籍管理等数字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将渐次展开。
到今年年底,第二代身份证在全国范围内将换发完毕。伴随着二代证换发接近尾声,身份证正在成为个人身份的惟一数字标识。而一个围绕二代证的银行、保险、证券、户籍管理等数字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将逐渐展开。
第一代身份证(以下简称一代证)从1984年开始发放,采用卡片式的形式记录了个人身份信息。防伪措施主要是通过物理介质,仅能以视读方式读取。因此存在身份证号码不惟一、身份信息错误多和容易伪造的缺陷。由于一代证证体本身并未采用数字技术,在对持有人信息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推进,一代证非数字化设计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实现数字化、安全可靠的个人身份证件。公安部一所从1994年开始研发第二代身份证(以下简称二代证),二代证加载了数字IC芯片,采用非接触式IC卡技术,芯片存储容量增大(大约4KB,目前已经存储了1KB的信息),可以实现个人身份信息的机读。由于二代证采用了公安部一所研制的数码防伪加密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身份证芯片内存储的数据信息非法写入或者篡改,避免了居民身份证被伪造。
从2004年起,第二代身份证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换发,到目前,已经发出了7亿多张二代证,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基本换发完毕,最终发行量将超过10亿张。
二代证证件信息的存储和证件查询采用了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可以实现联网查询和身份识别。这是身份证向个人身份的惟一数字标识角色的转变,其应用范围也将大大扩展,很多业务系统,无论是银行、保险、证券还是户籍管理,都将逐渐向以身份证为基础的数字化方向发展。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将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仅仅是一个身份信息中心数据库,国家就投入了超过70亿元人民币。据专门从事二代证软硬件和应用系统开发的北京思创银联公司总经理于晓军介绍,二代证需要与金融、保险、证券、邮政、银行、海关、税务、工商等系统挂接,牵涉到从硬件、软件到系统等多个环节: 从专门的二代证读卡机读出的数据经过应用接入平台、网络、服务器进入应用系统完成处理。
据于晓军介绍,二代证应用涉及的行业超过了80个,非常广泛,已经成为每个人与社会打交道的接触点。
不过,伴随着二代证普及优势而来的也有便利性方面的不足。虽然二代证在识别、认证和个人信息身份留存方面涉及面极广,市场需求也极大,但由于二代证在正反两面都有有效信息,因此在一些敏感应用中都需要正反两面复印,不但浪费了纸张,操作上也很不方便。有人统计,仅仅复印双面二代证全国每年将多支出20亿元复印费,按照二代证20年有效期计算,将造成400亿元的浪费。甚至曾经有人大代表建议停止换发二代身份证。
对此,于晓军认为不能因噎废食,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二代证普及后数字化应用所面临的新问题。比如开发专门的设备同时将二代证的两面数字信息进行识读留存,思创银联还和惠普合作开发了集二代证信息采集和打印为一体的设备,能够同时识读、留存、打印多张二代证,既减少了浪费,又提高了效率。据于晓军测算,仅仅是这一市场,就有100万台的市场规模。
尽管要实现“用身份证取代钱包内所有的卡”的梦想可能并不现实,但一个围绕新一代身份证的广阔市场空间正在逐渐打开。(陈斌)
为了满足中小企业这一需求,在HCC2015上,华为和SAP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中小企业信息化云服务平台。
“华为基于数字使能平台与SAP共同打造的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云服务平台,目标为中小企业提供端到端的信息化服务,让中小企业能够搭乘‘信息化快车’,完成数字化转型,享受信息化带来的各种便利。”华为数字业务产品线副总裁曹一鸣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
挑战重重
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可以充分利用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制定更为完善的运营流程,让用户更为便利地获取服务,增加企业收入;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毫无转型经验的中小企业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曹一鸣认为,目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数字化的基础服务设施。中小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服务,未来的数字化经济则无法达成。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ERP系统的选择和构建。ERP,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运营流程的一个关键环节,中小企业需要一套高质量的ERP产品来管理客户关系,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服务。如果缺失了这一环,那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即使搭建出,也没有任何效果可言。可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一款高性价比的ERP系统,是一件头痛的事情。
第三个挑战来自企业办公协同服务。大多数中小企业不仅需要解决日常办公、资产管理、业务管理、信息交流等常规协同的功能,并且在即时沟通、数据共享、移动办公等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需要寻找一个低成本、高性能、高整合、高智能的协同办公平台,来满足这些需求。
第四个挑战便是如何享受增值服务。目前,不少来自银行、保险等领域的企业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了多项增值业务,那么中小企业如何可以享受到丰富的增值业务呢?这就需要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SAP大中华区全球合作伙伴运营部高级副总裁韩碧雯同样认为,中小企业在进入数字化世界时,会遇到不少挑战。这些挑战包含中小企业员工如何提高效率,中小企业如何通过不同的线上线下渠道连接客户以及如何使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
强强联合
综合这些挑战来看,中小企业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就需要借助一个开放的、简单的、高效的云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将涵盖从底层的IT基础设施到上层的ERP管理软件。
这也是促成华为和SAP合作的重要原因。华为是领先的ICT基础设施提供商,而SAP则是全球顶级的企业ERP系统提供商,双方通过联合创新,强强联合构建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云化解决方案。
曹一鸣告诉记者,在这个解决方案中,SAP提供的是专业的企业ERP软件服务,华为重点提供的是开放聚合平台Digital inCloud。Digital inCloud是华为的数字业务聚合平台,帮助运营商和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搭建了一个合作伙伴与运营商或企业之间数字商品分发和交易的桥梁。
韩碧雯告诉记者,SAP已经完全是一家云化的企业。而且在大家心目中,SAP的客户都是大型企业,殊不知,SAP的80%客户来自于中小企业,面向中小企业推出的产品便是BI,这款ERP产品植根于中国,由中国团队开发,面向全球推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内部得到广泛应用。
运营商搭台唱戏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以往搭建一套信息化系统,需要花费高昂的价格向运营商或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者购买宽带和租赁数据中心,同时聘请专业的IT技术人员维护系统。而如今有了云化解决方案,他们只需要购买云服务即可。
显然,在华为和SAP提供中小企业云化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服务者的角色,这个服务者建设和运营云化服务平台,并向中小企业出售服务。显然,运营商是这个服务者的不二人选。
“运营商在通信服务上的优势决定了其天然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能力和服务提供者。上海联通在7月份了互联网+白皮书,明确了其互联网+推动者和赋能者的定位。”曹一鸣告诉记者,同时,运营商通过该平台,可集成运营商在ICT领域的各种能力和合作伙伴的能力,通过互联网化的运营,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端到端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联通已经就这一服务平台展开和华为、SAP的合作,在不久的将来,为中小企业提供云化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一点是,基于这一平台的开放化、云化的模式,运营商可以广泛地与跨界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创新服务,如与银行合作提供“数据贷”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
关键词: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方式
“数字化”是矿产勘察发展趋势,按照数字系统布局方式进行调度控制,实现了现场勘察作业流程一体化,推动了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优化。结合3S技术对矿产资源勘察提供科学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矿产勘察方案,体现了数字矿产技术应用特点,实现了勘察模式及改造的一体化建设。
1“3S”技术特点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新时期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优化转型,矿产资源利用体制呈现多元化发展模式,这些都是形成高效采矿方案的重点。从科学技术转型角度考虑,矿产勘察将朝着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等方向转变,促进采矿业优化转型与发展。
2数字化矿产勘察趋势的思考
2.1科技化
数字化矿产资源勘察体系中,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指导资源建设,帮助企业构建更具创新性的开发模式,减少各类资源的浪费。对于不同勘察模式中,要更好地利用资源结构布局平台,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勘察操作方式。只有结合不同类型的矿区层次,才能选择相对应的数据库系统,从而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操控体系。科技化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建设提供指导依据,标志着采矿区生产作业流程科技化转型。
2.2功能化
数字勘察运行功能实现升级改造,职能上,数字平台协同采矿系统实现综合化调度,为区域采矿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功能上,利用数字系统进行规划改造,保证数字系统运行与矿产勘察的最优化,这些都是勘察单位测量中不可缺少的功能模块,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多种数据处理任务。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勘察作业一体化,为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加快资源利用机制建设。
2.3最优化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储存量丰富,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设关系着区域发展水平,如何科学利用矿产勘察技术极为关键。数字技术是现代采矿业的先进技术,矿产勘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资源,构建具有数字化特点的采矿作业模式,帮助企业构建科学的发展机制,从而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
3数字勘察系统构建及功能布局
3.1勘察系统布局
贵州地质资源储存量丰富,对数字平台信号的管控任务量很大,如果依照民用通讯设施建设开展,一方面资金需求非常大,另一方面维护成本也非常高,国内企业现阶段还没有能力完成这一工作。矿产资源勘察可采用纯B/S的应用架构,支持各种主流的浏览器,无需安装任何插件。设定应用系统要结合矿区布局特点,从多个角度采取针对性的调度体系,进而实现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形成更加稳定的资源构架体系,消除矿产勘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2勘察模式应用
(1)地理系统。通过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能够为地区采矿作业提供科技化平台,为资源开发与利用机制提供综合保障。以“3S”技术为指导实现资源一体化利用,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更加先进的勘察模式,提高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效率。为了提高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勘察单位要充分利用3S技术平台,发挥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应用优势,解决传统服务机制平台存在的缺陷。科学技术辅助勘察单位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从本质上解决了传统地理信息数据管理模式上的缺陷,提高了勘察单位宽带地理信息水平。勘察单位积极引入信息科技作为平台,为数字化操作模式调整提供指导依据。
(2)数据系统。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趋势下,利用新技术构建勘察平台,从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多年的发展,数字勘察的信息管理范围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张,企业运行采矿模式实现了优化升级,软硬件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勘察人员要结合地质、构造环境,科学布局勘察系统方案,把各项设备落实到位,确保获得的地理数据与实际情况一致。企业需要按照矿产资源结构布局及发展样式,从多个方面进行数字调度与转型,才能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料,加快矿产开发与利用。
(3)网络系统。3S技术设置了多道数据认证标准,地理信息服务只有在安全认证指令下才能获取虚拟操作权限,否则系统自动关闭展示功能,这也是虚拟数据人性化控制技术特色。3S技术是地理信息工程核心支撑,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可提高动态展示效率,从多个角度呈现勘察单位网络结构模型。设定现场快速调度与指挥平台,建立矿区的数据系统平台,为矿产资源勘察与分析提供指导依据。现场调度具有科技性特点,结合现场矿区布局特色及应用模式,构建符合现代科技资源利用体制的发展模式,加快数字化矿产转型。
(4)管理系统。出台相应的部门规章和煤矿成本价计算规则,引导企业以数字勘察水平为主要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改变以最低价为主要手段的中标方式。按照数字技术应用优势,明确数字勘察监督机构作为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机构,从监督实体数字勘察转变为主要监督煤矿各参建方的履职行为;对一些管不好、管不了的建立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推进数字勘察保险制度。推进煤矿监理企业向煤矿总承包、煤矿咨询、项目管理等方面转型。我国要从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增强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从多个角度研究矿产资源利用模式,为资源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赋予技术单位法律功能,有效制止一些数字平台的违法活动。
4结论
总之,数字化矿产勘察模式具有先进性特点,按照地区规划与利用机制展开调查,构建更加实用性的数字勘察模式。不断调整现有的资源勘察平台,明确地方政府的数字勘察监管职责,完善“数字勘察、高效开发、综合利用”的数字勘察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数字勘察目标任务考核体系。通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水平已有了长足进步,但还需积极引进学习数字平台信息管理的最新技术,为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刘骏,颜钢锋.基于Socket的网络编程技术及其实现[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49-251.
[2]陈文敏.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3(9):50-51.
在6月28日召开的2017上海MWC主题论坛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郭平表示,数字化社会发展对运营商提出了新诉求,通过提供数字联接,实现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和开发云上的应用并做好大数据分析这三部曲,运营商可实现新增长。
四大场景寻求新增长
近几年来,从国际上看全球移动用户数趋于饱和,运营商只能在存量用户中竞争,得到的只有零和游戏。但是,当前社会正在朝数字化发展,这对运营商产生新诉求,而运营商也有能力沿着个人、家庭、企业、政府这几个场景,去追求新的增长。
对此,郭平分别在个人、家庭、企业、政府层面分享了华为与运营商合作寻找新增长的成功故事。
在个人服务方面,十年前,华为Mobile Money解决方案就与肯尼亚运营商Safaricom合作开展M-PESA移动金融业务。“今天在中国,我们用二维码已经基本上可以实现‘无现金生活’,但其实好多年前,肯尼亚居民就可以使用M-Pesa买水、打车。”郭平表示。
据悉,这些年M-Pesa业务继续发展,从十年前的转账到后来支持缴水电费、教育费、加油等生活服务,再到现在做深度的金融合作,现在Safaricom已经能够提供小额存取款业务、保险等金融服务。据悉,截止到2016年,M-Pesa的转账和交易流水量已经相当于肯尼亚的GDP总额的50%。M-Pesa收入已经占到Safaricom总体收入的27%,对ARPU值提升超过1.5美元。
“华为的Mobile Money解决方案在不断发展,帮助肯尼亚居民真正实现了‘无现金生存’。”郭平表示。
在家庭服务方面,华为与软银合作Air项目可谓是驶出了商业新蓝海。
针对在日本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享受不到高速宽带服务,软银推出基于WTTx的Air业务。
该方案引入Massive MIMO技术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合约部署和CPE发放,即插即用。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发展了100万用户,带动整体宽带收入同比增长51.9%。在今年,软银计划新增100万用户,未来目标发展到500万用户。
在企业服务方面,华为与中国电信、深圳水务合作智慧水务项目。深圳水务在智能抄表系统部署之前,面临着两个经营难题。
首先是基于政府要求的“抄表到户”原则,深圳水务在未来5年内要从各小区物业接收130万用户,如果按照传统人工抄表方式需要新增大约210名抄表工人。其次是现有管道无法实现及时异常告警。对于长期小流量、突发大流量、高流速等异常问题不能及时告警。
使用远程抄表能够节省运维成本,同时基于高频次抄表,实现大数据分析,减少了漏损。“基于这个方案,未来有望降低漏损,产销差下降3%,相当于实现每年3200万元的效益,同时节约1500万元的人工成本。”郭平表示。
在政府服务方面,华为与Safaricom合作打造平安城市项目,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振兴当地旅游业。
三步战略迈向数字化
郭平表示,从之前与运营商合作案例的经验来看,要想抓住数字社会带来的机遇,寻求新的增长,华为总结了三点成功因素。首先,在组织上需要高度重视,有独立决策小组。其次,在技术上要跟进,根据业务适配相应的IoT、安全、大数据以及AI等技g能力。最后,运营商需要争取到政策支撑,包括业务牌照、频谱和业务开展便利性。
同时,郭平认为运营商参与行业数字化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提供联接是运营商的传统业务,除了继续做好现有连接的体验之外,还需要拓展家庭、企业、政府的新连接。
第二步,是实现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传统行业的数据采集、业务流程正在逐步数字化,作为决策支撑系统的输入。所以,这就需要运营商要设法帮助合作伙伴实现改造。
1图书资料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特点
1.1图书资料载体形式多样化传统图书资料载体大多是以纸质为主体,这也是社会资料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但目前来看,以纸质为资料信息载体在对其保护上有较高的要求,因纸质的风化、残缺等导致历史资料信息的丢失是我国历史文化遗失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今将图书资料信息的载体趋向于信息化、数字化,使信息资料的储存达到多方式保存,这无疑是对信息资料保存的最保险方式。图书资料的多元化储存使的资料信息储存由传统向现代化媒体形式改变,使得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模式更趋向去人们所期望的方向。
1.2图书资料管理趋于自动化图书资料实现数字化管理后,则会大大降低在图书资料管理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更趋向于自动化而非人工化,其具体表现在人们对图书资料信息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和图书资料管理的安全性。图书资料自动化管理后,人们可实现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下随意对数字化管理下的图书资料信息进行阅览获取,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下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有纯粹的人工管理下的图书资料,在一定程度下加大了有图书资料保存的风险性,不少另有其心的人利用人工管理的漏洞实行对图书资料信息的非法侵入,导致信息资源的损失。因此,加快图书资料管理的自动化管理无论对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便捷性还是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老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1.3图书资料管理标准化当实现图书资料数字化管理后,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图书资料管理趋于标准化,即图书资料管理形成一个标准化体系,而图书资料管理实现数字化建设则在于完善这个体系,在完善这个标准化体系后,会使图书资料的管理有了一个制度,这个制度使得图书资料管理变得井井有条,假设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该体制则会迅速找出这些问题并处理掉,这也是提高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2当前图书资料数字化管理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2.1图书资料数字化管理不够标准统一在图书资料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不提倡展现个性化,而提倡标准化、统一化。其原因在于图书资料管理是服务于所有读者,其面对的人群也是不尽相同的,要想以每个人的需求进行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制定则不太现实,例如,图书馆里的书籍检索系统,不少图书馆的图书信息检索系统不够明朗,操作过于繁琐,与图书检索标准流程有着出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部分人对信息资料的获取。另一方面,图书阅读软件的多样性导致读者对下载图书阅读困难度增大。各式各样的阅读软件使得某一些书籍必须通过特定的阅读软件才能够阅读,因此,极大程度上阻碍了读者对信息资料获取的自由性。
2.2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由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普遍年龄较高,因而在所接受的现代化科技信息量较少,在这个信息时代,要使其完全适应图书资料的数字化管理,难免有些不适应,加之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的相关专业知识欠缺,导致不能给予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贡献,甚至阻碍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的脚步。
3加强完善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
3.1加强图书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图书资料数据库是图书资料管理数字化的核心,其也是对图书资料管理数字化的一种表现。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信息化,其主要体现在将纸质文本信息输送到指定的资料信息数据库中进行编制,使其“只进不出”,实现无限容纳。数据库可以随时向外界提供以往存入的任何信息,可以快速便捷的从信息海洋中准确的定位出你所要寻找的信息。
3.2转变图书资料管理观念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观念已不能满足如今社会发展对资料信息的需求。转变管理观念,尽可能的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高效便捷的图书资料管理,从多种途径获取当代社会最新科研成果,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效率,推动图书资料管理事业。
作者:商丽莉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