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雕塑的艺术特色

雕塑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07-04 17:08: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雕塑的艺术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雕塑的艺术特色

第1篇

一、中国特色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

一千多年前,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最初传入中国的是佛教的思想,因佛教文化源于古印度,传人中原后佛教造像的形式与内容大都呈现异域风貌。两晋南北朝社会大动荡时期,来自异域的佛教思想得到迅速发展,与中国传统的儒家等思想有了更大的交流,衍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塑艺术,并有了飞跃般的发展。南北朝时的佛像雕塑,传世遗物较少。但从现在仅有的一些造像来看,其风格有着明显的特点,佛像面部安详柔和,尤为幽雅静温,具有更多的中国传统色彩,甚至还带有早期还不成熟的佛像制作风格。佛像雕塑家戴逵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艺术具有民族特色,不在是单纯异国佛教文化,不再属于印度的佛教雕塑文化,而是从此走上了独立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也是可以说成是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佛教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相,大多面目清瘦、褒衣博带,神采飘逸,这基本上是南朝士大夫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的“秀骨清相”的风格,成了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北魏代表东临淄龙泉寺内的佛像神态宁静,身姿飘逸,高贵典雅,充分体现出北魏后期佛造像雕刻追求神韵与风雅的艺术特征,庄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北魏少数民族的社会政治、宗教和石雕艺术史以及山东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

二、中国特色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

唐代贞观之治给社会带来了稳定和平,繁荣昌盛。丝绸之路促进了印度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让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代可以说是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经过魏晋时期的消化和吸收,外来的佛造像样式已极为完美、不露生硬痕迹地与中国传统雕塑相结合,创造出极为成熟典雅的佛像样式。佛像面相饱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采稳重而又不失慈祥;佛像身体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丰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体态天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衣纹流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期特征。这一时期佛像雕塑充分体现唐时民俗文化所具有的艺术特征。

三、中国特色佛教雕塑艺术的平民化

宋元朝时期,佛教造像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宣传佛家的禅观思想,同时也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使造像成为儒佛糅合的产物。中国佛像雕塑艺术渗入了民间,更在民众化、现实化,佛像所展现的也是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宋时盛行佛教密宗,佛教不再仅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教化民众,而是趁于平民化,因而所表现出的佛像也更为亲和。如密宗佛教造像笑口弥勒的雕像最为著名,为一时代表。它那憨厚质朴、纯真无邪的笑容,看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吸引着大批游人和朝拜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自此后,中国佛教雕塑艺术不但更为平民化,而且其自印度带来的宗教色彩也相对削弱,反而是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性得到了增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万历以后,对内禅、教、律等宗学说得到了进一步对融合,对外受儒、释、道三家的风气的影响。清初虽然朝廷对汉地佛教进行了发展限制,但雍正主张佛道异用而同体,提供我国佛教各派更次得到进一步融合。本土化的佛教思想深受士民大众的信仰,并使中国佛教雕塑艺术也更具有特色,更为大众化。可以说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发展,受益于我国开民兼容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雕塑艺术成了极具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雕塑艺术。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雕塑艺术设计;城市公园;应用研究

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以及审美意识正在不断提高,这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的往往不仅仅是舒适,更注重的是对于生活内涵的追求。在人们生活中,城市公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在此进行休息、娱乐活动的进行,城市公园的所有设施均是为了人们的生活而提供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雕塑艺术设计的应用,不仅仅能够进一步美化城市公园,还能够进一步体现城市的特色以及内涵,要重视这一方面的应用。

一、雕塑作品的类型

1、以人物、动物为主题

在城市公园设计过程中,雕塑设计的运用,往往都是以人物、动物的形象出现。在进行造型方面选择中,主要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形象。例如,在无锡太湖边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玲山地区,在这里有一座大佛,人们都称之为灵山大佛。这一雕塑选择的人物原型是青铜释迦牟尼佛。这一雕塑高大雄伟,生动形象,能够较为全面的展现地方特色,被当地人们所喜爱。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过程中,若是选择动物形象,则主要代表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例如,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就使用鸽子的形象,要想不断提高其设计水平,进一步表达当地的问题特色,就要根据当地历史、文化发展情况,选择具有特殊意义的动物进行造型的选择。

2、以植物为主题

以植物为主题的雕塑设计在整个城市公园中的应用更具有相应的实用性。从实用的角度上来说,以植物为主题的雕塑设计主要的造型为树桩、树干等,其主要作用是供人们进行休息时用,若是栏杆也会起到早名的作用。其中,还有部分设计师根据实用性原则,将垃圾桶设计成树桩的形象,同时,这一种雕塑设计具有高度模仿的特点。这一特点让人们很难辨清这些雕塑是真是假,在增加城市公园情趣的同时,但又不缺乏实用性。

3、以抽象几何为主题

在选择这一类型的雕塑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往往会从这些形象的内涵、深层次角度进行出发,主要体现的是现代艺术的魅力。人们对于这一类型的雕塑更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设计往往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

4、以山石为主题

在我国古代园林设计过程中,假山石的应用技术高超,其造型独特令人惊叹,例如,苏州园林中狮子林叠石、留园冠云峰等。因此,在现阶段城市公园设计的过程中,也有相应的雕塑设计师采用以山石为主题,与公园中相应的景色相协调,进而构成独立的景观,让整个城市公园设计充满一种古典的气息,让人们置身于山水之间,进而营造出古风古韵的气息。

二、在城市公园中雕塑艺术设计的取材以及表现形式

在进行整体城市规划中,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对于丰富人们生活、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在人们生活中,公园可以作为一个进行休闲活动、社交的场所。在考虑到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同时城市文化的体现。

1、取材

从以上分类介绍分析,雕塑艺术设计的取材较为广泛,这就意味着再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广泛的造型。同时,在城市公园中,雕塑艺术设计并不需要像纪念碑雕塑那样具有特殊的含义,只要能够体现出这一城市的特色以及文化,均可以选为雕塑造型。同时,若是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公园中,设计人员要注意雕塑设计的实用性,进而更好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表现形式

首先,虽然说在进行雕塑艺术设计过程中要求要具备体现里,能够进行城市特色的表现,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禁止出现标语性的建筑造型。这主要是因为考虑到整体公园的协调,标语性雕塑十分容易导致整个公园显示的十分呆板,无法给人们积极向上的感觉。这将会导致公园设计的说白点,因此,雕塑设计应该从造型上打动人心。其次,协调性是我国园林设计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因此,在进行雕塑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所设计的雕塑造型应该与整个公园的氛围相一致。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才能够让雕塑与公园融为一体。最后,在进行雕塑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其雕塑的造型应该时尚新颖,应该具备创新的特点,最好是能够与当地的文化特色相互结合,进一步体现出当地的特点。

三、雕塑艺术设计在城市公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1、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解说系统不完善,虽然在公园中,雕塑艺术体现出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但是,有部分雕塑并没有很明确的进行解说,这导致人民并不了解这些雕塑的意义,更无法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含义;其次,就是公园的私密空间相对来说较少。在进行城市公园建设过程中由于建造大量的景观以及相应的雕塑,这导致工人们进行休息的空间较少。

2、建议

首先,要进行解说牌的增设。要对雕塑所要表现的意义进行全面的解释,让人们能够对雕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在进行解说牌设计的过程中,其形象要与周围的环境相符合,通过这样的方法,雕塑就可以很好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人们的观赏。其次,要进行私密空间的增加。例如,可以增加人们休息的地点,让老人、小孩有各自的活动范围,让人们在公园中有更多的选择,在体会大自然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雕塑的文化气息。四、总结综上所述,进行雕塑艺术设计对于提高城市公园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结合现阶段雕塑艺术设计的应用情况,对其分类、取材、表现形式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提出,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陶继锋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夏娃.城市设计中公共艺术的经验与延伸——以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和山东烟台滨海景区为例[J].雕塑,2015,01:47-49.

[2]王宜军.基于空间环境特征分析的城市雕塑总体布局规划——以湘潭市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09:67-70.

第3篇

从以上可以看出,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不外乎解决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抽象与具象的关系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处理好陶瓷雕塑艺术设计问题。提起景德镇的艺术设计,大多会认为是陶瓷产品的设计包装,抑或是日用陶瓷产品的普通设计,而鲜有人把它与陶瓷雕塑挂钩。陶瓷雕塑艺术设计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雕塑是以造型艺术展现艺术美,同时兼容色彩学、材料学、建筑学、美术学诸多学科要求,陶瓷雕塑还兼具了陶瓷学与陶瓷文化学科等。它的材质从软到硬,由冷到热,从平面到立体,从形体到意像,它实现了陶瓷从泥到火的涅磐。陶瓷雕塑设计通过形体造型的构思、变化,通过雕塑题材的涉及与使用升华,将美术中绘画拓展延伸、将建筑中力学平衡,实现了人类造物的梦想。陶瓷雕塑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构思空间,它可立据传统雕塑模式,借鉴石雕、牙雕、木雕等技法精华,同时摒弃其不足,陶瓷雕塑可以在其烧制时修改完善,同时它丰富的可塑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思维空间、制作施展空间,在艺术技巧上、个人品味上,也为雕塑家布设了重重障碍,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当今景德镇陶瓷雕塑无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走中国传统的路子,另一种是走西方的雕塑路子。传统陶瓷雕塑在景德镇具有深厚的根基,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景德镇许多优秀的瓷雕艺术家继承发扬景德镇优秀的传统雕塑文化,将传统瓷雕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另一批艺术家则大量借鉴吸收国际上新的雕塑创作手法,有些甚至抛弃传统雕塑造型模式,以新的类似中国画表意手法,创作出一批抽象、前卫的瓷雕艺术作品,这些艺术家有中年的,但更多的是年轻艺术家,他们观念更新,思想更激进。后一批艺术家作品更强调新颖或直白说逆古、叛逆,这些雕塑作品强调装饰性与造型的抽象以追求其表意性。现在风起云涌的现代陶艺如陶艺墙,其实根本还是陶瓷雕塑浮雕、堆雕、雕刻等技法的表现,但这种司空见惯的雕塑手法被冠以时尚的词汇“现代陶艺”,景德镇现在已有许多著名的陶瓷雕塑家,在继续探讨瓷雕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研究陶瓷绘画,并且还有一些著名的陶瓷绘画家又是陶瓷著名雕塑家的现象。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设计与审美新要求,又造就了一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陶瓷雕塑家,景德镇由于以上雕塑家的与时俱进,使得瓷都景德镇雕塑艺术异彩纷呈。现代陶艺的呼唤,很多原来从事陶瓷产品设计的陶艺家也通过作品走向陶瓷雕塑,现在很多城市陶艺雕塑造型,其实有不少不擅雕塑的陶瓷设计人员参与进来。这充分说明陶瓷雕塑在走向大众的同时更是走向不少艺术家的内心。

二、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文化特色

景德镇的现代陶艺人,正在把瓷与五千年中国文化结合成现代陶瓷文化,如笔者瓷绘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品以242幅全过程讲述《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人物多达3800多人次。历经5年之久,采用明末清初宫廷重彩渲染,每件所绘物体,反复加色,6次烧制成品。为烘托出陶瓷特色和质感,运用了古彩、粉彩、新彩、墨彩描金等多种用彩技术相互结合,穿插使用。其程序是:1.破土、压坯、吹釉、高温烧瓷坯;2.定稿、构线、第二次烧制;3.粉彩打底、渲染底色、补线、三次烧制;4.全面渲染、粉彩点苔、四次烧制;5.整理补色,第五次烧制;6.墨彩描金、补色、六次烧制;7.玛瑙笔刮金。其程序禁然,工艺复杂,烧制中风险性不言而喻,其中表现内容涉及服饰学、建筑学、园林学、民俗学、礼仪学等多种美学问题。构图继承传统,采用散点透视,打破时间定律,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组合在同一幅画面上。创作者精确地把数以千计,不同身份、性别、年龄、形体、性格、容貌的人物在瓷板上刻画得惟妙惟肖,把不同场合人物的各异表情、姿态体现得生动、细微、贴切;将宁荣二府中的亭阁楼榭、山水拱桥、古树名刹、奇花异草绘制得生动而逼真,葱郁而鲜活,完整地再现了《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世界叹服,丰富地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文长卷,使《红楼梦》这一不朽的中国古典名著得以在瓷板画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传世,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另开渠道。

三、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百花齐放

景德镇现代陶瓷艺术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种类繁多。如釉上装饰有古彩、粉彩、墨彩、新彩、广彩、电光彩、刷花、贴花、喷花、戳印花、描金、腐蚀金等。此外,还有圆雕、堆雕、捏雕、镂雕等技法;各种颜色釉更是五颜六色,仅一个瓷厂就能生产100多种色彩缤纷的釉彩,其中青花釉里红更是托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特色。又如鲜红、桃红、翠绿、玛瑙红等高温釉和金星绿等低温釉都已超过历史水平。目前,景德镇已建成一个拥有陶瓷原料、机构、生产、教育、科研、机构等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基地,发展前景可想而知,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如著名书画家张玉东先生还被邀请到景德镇在陶瓷上作画。张先生深厚的书法、国画功底,及其在青花上表现得如鱼得水的精湛技艺,使南北文化在陶瓷上得到了完美的融会贯通。

四、结论

景德镇陶瓷雕塑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国际金融影响下,陶瓷雕塑艺术收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大多数雕塑艺术家仍然继续思考、创作,他们在艺术造型、表现内涵等表现社会意义上,均有一定进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教学也不断吸收国际新观点新思想,广开讲学交流。总而言之,景德镇陶瓷雕塑界要树立信心,坚持传统瓷雕与现代结合,立足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瓷雕传统,不断钻研瓷雕技法,景德镇陶瓷雕塑的春天又将灿烂展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

[1]严维明.景德镇粉彩瓷艺的历史与现状,景德镇陶瓷.2008(4

第4篇

关键词:颜色釉;装饰;陶瓷捏雕;融合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和多个朝代的更替,期间遗留下了众多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产品,这些产品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们需要被后人珍藏并加以保护。但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常见的情况就是人们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盲目的开发和改造,很多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来的韵味,被融入了更多的现代经济因素,这对于历史古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很不利的,它使得原本成形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它的历史价值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新时期的到来,有关传统文化的负责人必须尽快地完善传统文化产品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古文化产品的保护力度。而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要以陶瓷雕塑为例。中国陶瓷雕塑的历史十分悠久,始自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陶瓷雕塑品一般是指具有立体感、独立性、可触摸的陶瓷雕塑制品。它的生产过程包括模印、镶嵌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工序,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越来越多的装饰艺术运用到了陶瓷捏雕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增加陶瓷产品的美感。本文探讨的就是颜色釉装饰在陶瓷捏雕中的应用。

1 把颜色釉装饰融合到陶瓷捏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们对于颜色釉的运用方式掌握不够合理

对于颜色釉来说,其产生及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陶瓷釉料的发展。釉的产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其产生使陶瓷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最早的釉是白釉,随着社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认识了金属氧化物的着色作用和着色技术后,便慢慢有了颜色釉,同时随着人们审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釉产品。颜色釉在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充实,直至今天,已经是名目众多、风格各异。就温度来说,有高中低温颜色釉;就颜色名称来说,有祭红、琅窑红、豆青、影青等。颜色釉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是陶瓷文化和艺术水平的象征。但是目前人们在制造瓷器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掌握融合颜色装饰的温度,这就使得出产的产品质量不够高,影响了它的整体经济价值。

1.2 运用颜色釉进行装饰陶瓷产品的制作传承断代

自商代原始青瓷的萌芽时期到现如今聚集多种陶瓷艺术表现形式,陶瓷装饰由最初简单的色彩和造型转变为现在多元化和意蕴相融合的形式美。高厣釉装饰成为当下陶瓷装饰中的主流装饰形式之一,其特有的造型、色彩表现、构图形式等都突显出高温颜色釉瓷装饰上“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的美境。对于陶瓷雕塑手工艺术品来说,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与当前我们这个时展并不完全融合,因此,它们必须经过改造剔除以后才能被传承。当前由于民众对手工艺品制作的认识较少,不能认识到传承陶瓷雕塑手工制作方式的重要性,就导致很多经典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方式在传承过程中失传。特别是那些制作于家庭手工、有着悠久历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它们蕴含的文化底蕴十分浓厚,但是由于那些地方的居民文化水平有限,它们不懂得如何把经典陶瓷雕塑手工制作方式流传下来,同时对于新时期高温制作颜色釉装饰的技术又了解得很少,进而导致两种文化互相冲突。

1.3 我国现代颜色釉装饰融合陶瓷捏雕产品的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我国现代的陶瓷捏雕艺术的传承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当前我们国家对于陶瓷捏雕艺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导致很多新的装饰方式不能够在陶瓷捏雕制作过程中加以运用,特别是对颜色釉的运用。各地政府对于本地区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不重视,没有意识到它们的文化价值,不能够更好地对其产品进行创新。这是当前陶瓷雕塑艺术品传承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2 对我国现代陶瓷雕塑发展中颜色釉融合的点滴思路

2.1 很好地利用颜色釉装饰在陶瓷捏雕制作过程中的应用

创造性思维是追求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对于陶瓷雕塑艺术品来说,它的传承发展最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它必须有适合其发展的创新发展方式,才能让陶瓷雕塑艺术品流传于世,这就体现了对颜色釉装饰的应用。陶瓷综合装饰艺术是陶瓷艺术与陶瓷的完美结合,它是由造型、装饰和材料三个要素构成,包含物质与精神两重文化因素。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大致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颜色釉装饰、釉上彩装饰、釉下彩装饰等等。陶瓷综合装饰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图案和明艳瑰丽的色彩。从一开始的制作到最终的完成,它包含着审美、创造与欣赏等环节,独具匠心的工艺,使其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的陶瓷文化。

2.2 增强对于地方颜色釉装饰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力度,进行传承发展

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是我们发展面向未来陶艺必须汲取的主要营养元素。每一个地方都有他们自己的具有当地特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这部分陶瓷雕塑艺术品必须好好保护和传承,而且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保护。传统文化产品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传统文化产品已经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我国政府在传统文化产品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陶瓷雕塑艺术品作为当代艺术发展的典范,人们在不断地对陶瓷雕塑艺术品进行保护并创新,同时也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制作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过程中,不断地把颜色釉装饰融入设计过程中,从而尽量做到把每一个具有特色的陶瓷雕塑艺术品都保存下来。同时,保护地方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这部分人员也会不断地收集陶瓷雕塑艺术品的本土知识和特色,使得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文化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此外,一些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风格也与现在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风格相互融合,在传统陶瓷雕塑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文化的元素,从而丰富了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品文化的内容。那些生产陶瓷雕塑艺术品历史悠久的地区,其遗产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且对于社区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关政府必须加强对本地的传统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的保护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把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发展事业。

3 结语

在陶瓷雕塑艺术创作中,要吸取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华,同时融合新时期的颜色釉装饰,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我国的陶瓷雕塑创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第5篇

关键词:建筑;雕塑;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J313.2文献标识码:A

城市是人类文明生活的家园,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需求后,开始转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对于城市建筑以及文化建设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筑师和雕塑家在构思建筑和雕塑时,需要广泛吸取现代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精华,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用来丰富建筑和雕塑的文化内涵,并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特色。

建筑与城市的文化性

建筑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空间,一方面,城市中的建筑展现了时代风貌的特色以及现代科学的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它又承载了历史背景以及人文特色。建筑的发展与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透露着所处时代的气息和人文风情,也反映了人们的文化追求。时代不同,建筑表现出来的形式往往也有不同的特点,建筑承载了时代的文化内涵。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那张扬的个性以及承载的文化传统,与环境相互协调,形成了人与环境、建筑与城市的和谐相融的氛围。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每个城市的建筑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许多城市都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建筑,透射出城市的不同时代的气息。历史上佛教的传入、民族的融合等,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中国许多城市的建筑都披上了外来文化的外衣,使城市的文化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中国的建筑兼容并蓄,既吸收了国外的建筑特色,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像现代城市中高耸的摩天大楼,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古镇等,都是城市发展中文化的载体。建筑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也赋予了它新的价值。

建筑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又是建筑的载体,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建筑也要从城市中展现出自己的风格。标志性的建筑往往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知名度,像北京的故宫、巴黎的凯旋门、伦敦的大本钟等。建筑的发展可以推动社会的经济、文化、旅游等很多领域的发展,经济、文化的进步反过来又带动了建筑的提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世界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不同地域、民族以及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文化的共存共融,在城市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由于全球化、民族化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建筑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在建筑创作上,是继承传统,是东西方交融,是展现民族或地域特色,往往成为建筑师追求新意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雕塑与城市的文化性

雕塑和建筑一样,都具有立体的形态,在创作中都要充分地考虑形态、比例以及重心等方面的关系,形式美是它们共同的追求。雕塑在城市的美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程度高低的象征,在彰显城市的文化性时,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雕塑一般选在文化广场、商业街、公园以及城市出入口等地方,共同构成了城市的雕塑文化布局。雕塑要有城市的代言性,要体现出思想文化内涵,还要引起人们的注意,成为视觉上的焦点。雕塑是城市的灵魂,要体现出城市的文化传承,展现出一座城市的个性以及地方特色。

雕塑创作中要结合所在空间的大小以及布局,要与周围的建筑相得益彰,具有一种审美的观赏距离。观赏距离以及角度需要着重考虑,找到最佳距离,以求形成最佳的视觉效果。雕塑的色彩以及所用的材料,也要与环境密切融合,使雕塑在视觉上与周围的建筑相辅相成,形成良好的审美效果。雕塑造型上要完美的展现出所要表达的主题,呈现出优美的艺术性。依据表现主题的不同,雕塑可分为表现城市文化传统的,表现城市时代精神的,表现生活情趣的等等。民族文化、时代精神、地域特征都可以在雕塑中得到很好的呈现,创作中应该依据城市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使雕塑作品新颖独特、寓意深刻,还要具有艺术感染力以及审美价值。

雕塑是一种开放性的公共艺术,它的场所也应该是开放性的,并且是公众认同的城市空间,比如,广场,街头,车站亦或公园等。这种空间一般要视野开阔或者人流密集,还要满足不同欣赏层次的人的审美需求,使人有轻松愉悦的感觉。雕塑要想成为公众的焦点,就要具备归属感以及认同感,艺术家在创作中要充分考虑地域认知、文化表达以及空间布局与造型等各种因素。作为公共艺术,雕塑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在与公众的对话中,产生了精神的交流,与人们形成了一种审美互动。

雕塑有艺术美以及感染力,规划时一定要巧妙的构思,自然地分割空间,形成多层次的视觉效果以及审美体验,同时又使空间得到很好的丰富。现代城市发展,在都市空间规划和审美需求上,都有着很高的美学要求,雕塑在创作中要从空间布局、艺术形态、审美需求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创作出高品质的雕塑作品。

总结:

建筑与雕塑,是适应性与文化性的统一,都是城市文化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城市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城市中的建筑与雕塑在表达城市文化方面可以概括为政治的、思想的、宗教的以及文化的等多方面,都是社会文化以及人文精神的反映,它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一座城市表现出来的文化品味,大多都是通过雕塑、标志性建筑等表现出来的空间艺术来展现。建筑与雕塑,在体现城市文化性时具有互动的作用,都体现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慧艳.文化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代城市雕塑的理论探讨[J].艺术教育,2008(12).

[2] 吴良镛.雕塑·建筑·人——从城市设计谈城市雕塑创作[J].雕塑,2007(03).

[3] 惠淑美.环境·人·雕塑——谈我国的城市雕塑[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作者简介:

第6篇

关键词:景观雕塑;校园文化;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是校园核心人文理念的重要标志,是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的强力抓手,是全面提高师生素质的隐形武器。随着现代高校美丽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承载和烘托校园人文氛围的校园景观环境的改造显得尤为重要。而人类最古老的艺术活动之一的景观雕塑艺术,以其独特的承载科学、技术及文化价值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引入大学校园,从而成为大学校园文化传播、弘扬的适配载体,成为校园景观环境的焦点。1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原始蛮荒时期,虽然在历史上经历过被冷落的时代,但它能在漫漫的时间长河中经久不衰,足以可见雕塑艺术的特殊性。

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有着其独特的创作过程与表现方式。“雕”原意上是在造型上把泥往下减,做减法,“塑”即是把泥往上加,做加法,创作雕塑时采用木头、石块、金属、玉块等材质,在一雕一塑之间形成了其三维空间的构成方式,创造出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从而表达出凝练、丰富的艺术内涵与情感。以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景观雕塑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上所发挥的实际价值。

作为校园物质建设重点之一的景观雕塑,在美化空间环境、契合校园自然环境上发挥着重大意义。一所现代高校即使拥有再先进的硬件设备,没有一座优秀的景观雕塑也是不成功的。当整个校园环境风格过于黯淡单调,这时可以选择放置颜色较为鲜艳的雕塑来打破这样沉闷的格局;当校园面积较为宽阔并且可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大时,则可以选择群雕或者组雕的雕塑组合方式,使得整个环境内容更加丰富饱满;当一个学校是以一方面的学科特色见长,则可以在雕塑题材上选择一些与该学科相关联的人物、事件等等来凸显学校特色、塑造别树一帜的学术环境。

其次景观雕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这种德育教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所以也可将景观雕塑称为“校园的隐形课程”。校园雕塑的隐性教育功效体现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学生在通过对景观雕塑的领悟与理解,吸收到雕塑作品所传达的特殊信息。许多高校在引进校园雕塑时往往更加亲睐纪念性的名人雕塑,这种怀念式的教育方式,在纪念名人的光荣、优秀的人生事迹的同时,实现了观赏者与名家间的精神交融、思想交锋。例如立于北京大学的、、塞万提斯等先贤的雕像,则在无形之中提醒北大学子“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校训精神,砥砺北大青年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仍然能够秉持严谨治学、求学创新的治学态度以及拥有像古代伟人一样治国、平天下的豪迈情怀。

校园景观雕塑对于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发挥一定的作用。国防大学建立 ‘精忠报国’雕塑园,成功塑造了校园核心文化品牌和形象。更不得不提的是厦门大学《世纪的嘱托--陈嘉庚与学生》这组群像雕塑。陈嘉庚老先生一生倾力办学,在当时艰难的时代下,他仍然秉持着‘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办学理想,多方筹资,艰苦支撑,百折不挠维持办学。陈老先生的光荣事迹虽已成为过去式,但其艰苦朴素、坚强勇毅的精神永远留在了厦门大学,留在这组名为世纪嘱托的群像雕塑上。群像里陈嘉庚先生与学生们促膝长谈,仿佛在传达着老一辈人对于现代年轻人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学生们围坐在老先生旁边认真聆听,在沉思中感受到自己的责任。

所以无论是像国防大学雕塑园对于中华优秀精神与文化的传承,还是像厦门大学群像雕塑对于本校建校历史的追忆与弘扬,都体现了他们的办学个性与特色,在雕塑建设上都紧跟历史文化这一主题,营造出了校园内风味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唤起了师生们强烈的历史自豪感与文化激情,以及他们为校园文化的发展而奋斗的满腔热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兴建雕塑热潮的不断升温,校园雕塑建设也开始发展起来。现存的一些校园雕塑作品过多考虑采纳现代技术,这种能在制作上更能省时、省力、省心,在形式使雕塑更加‘花哨’新颖的方式,但其实忽视了雕塑本身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违背了雕塑艺术的本质特性。因此,在进行校园景观雕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校园内任何一座雕塑的建起都不应只是为了美化环境以及单纯的欣赏,更多地是让一座座鲜活的雕塑与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互动,所以校园雕塑的核心应是以人为本,建起优秀的雕塑是学校不容推卸的责任。

创新性原则。校园景观雕塑能够从深层次上提升校园形象与品味,但同样需要凸显景观雕塑的创新因素,吸收一些优质文化出来,例如与学校学科特色、地区文化等相结合。以江苏大学为例,江苏大学是以工科特色见长的学校,即可选择与工业机械、车辆等相关的金属具象雕塑,并因江苏大学坐落于镇江的缘故,可以将。镇江著名的“三怪”文化吸收进来,使得学校内的雕塑更加鲜活、有趣。

时代性原则。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任何一样事物想要得到长久发展都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否则将会被历史淘汰,雕塑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设计雕塑时,可以增设一些与时代热点相关的雕塑题材。提倡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平衡是当代人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因此,在雕塑建设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可降解材料以及环保材料进行低碳设计,从而引发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思考,警示人们应当培养节能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葛茜茜,《景观雕塑与美丽校园建设――基于南京大学、江苏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的实证研究》,文教资料,2014:P67-68.

第7篇

1城市雕塑对审美生活的塑造

城市雕塑的兴起实现了生活艺术化,艺术从少数人享有的高雅文化,发展到现代意义上的公众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此而产生的公众艺术的代表——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中“点睛”之笔,从美术馆“高山仰止”的神坛,逐步走向平和、互动的公众文化空间,进入到平常世界下,接受大众的认识和交流。它比起美术馆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与观众面对面沟通,因为它本身就存在和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里。例如,城市雕塑中的优秀作品《深圳人的一天》就是将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典型代表。这组平民化雕塑,遵循着随机性的原则,分别选定了18位生活在城市的不同层面、不同职业的普通人作为模特,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逐一将他们翻模铸造成铜像,并将他们的生活情况篆刻在雕像旁。过去的雕塑只表现伟人、英雄和神灵的形象,转向了真实地表现生活中的普通人生活。他们摆脱了高高的底座,被随意安放在公共活动设施旁,人物的相貌、身材、服装、表情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成了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不仅仅是雕塑融入城市生活的尝试,更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体现。城市雕塑作为生活中的审美艺术,具备了功能性与装饰性的结合,用生活化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与人们进行对话,关怀和尊重人们的情感,反映公众的理想和生活,对民众的艺术审美起到引导和塑造作用。城市雕塑改变了艺术“自娱自乐”的形式发展成为一种“公众狂欢”,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的心灵愉悦来实现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所缺失的情感补偿,是高度物化的社会集体性的宣泄,弥补了现代人的心理空缺,使人们逐渐成为真正全面而丰富的“人”。

2城市雕塑在城市审美中的作用

城市雕塑在建设中所强调的是空间形态、设计材料的构成、雕塑色彩的配置以及与城市建筑环境的协调统一,城市雕塑的构思、设计与建设应以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化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理念为基础,通过雕塑作品充分表达出城市品位和形象。从城市雕塑诞生的第一天起,城市雕塑就担负着记载历史、鼓舞人心的作用。无论是巴黎凯旋门中激励法国大革命的《马赛曲》,还是俄罗斯立国象征的圣彼得堡的《彼得大帝骑马像》或者被称为美国国家纪念碑的拉什莫尔四位美国总统像,每一件都蕴涵着巨大的精神内涵。城市雕塑在塑造城市形象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凝聚历史、传承城市文明

城市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是文明与进步的真实写照。城市雕塑是城市空间文化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最传神的眼睛”“、凝固的华美乐章”“、立体的绘画”“、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件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但记载着城市建设和人类进步的历史,而且可以传承人类的文明与文化的发展。

2.2打造品牌、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充分反映了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水平,是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城市雕塑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它们与建筑、园林互相映衬,不仅对城市起着艺术性的美化作用,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文化发展。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就是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用雕塑的形式把经典的人物或事件记录下来,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发展,这些城市雕塑就会演变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文文化景观和城市的特色景观。对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以及知名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3城市雕塑对塑造城市景观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的审美价值是指通过社会受众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和品鉴,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塑造审美境界,陶冶心灵的情感和智慧的情操,通过艺术欣赏能力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城市雕塑更好更快的发展。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广泛的艺术开放空间和艺术创作与城市景观环境建设相结合并超越城市景观建设环境,给人们以视觉的美感和享受。城市雕塑艺术是一种贴近生活的高雅艺术,在紧张繁忙的生活工作之余,人们通过对城市雕塑的参观欣赏,可以缓解紧张的神经和心理压力,获得轻松愉悦的欢快心情。通过观赏城市雕塑艺术,不断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的性情与心情,塑造出自己美的心灵和艺术境界。城市雕塑设计伴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雕塑的功能转变为一种提升人们的审美及道德情感,激发人们更高艺术境界的感情,以至传达具有自由、民主、独立的情感,具有创造性品格的理想人格的角色,并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特色人文景观。通过对城市雕塑艺术作品的欣赏、交流、研习、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公众参与,可以锤炼和陶冶人们的心志与性情,领略生命与自然的本质力量,感悟人生的美好与哲理等等,从而愉悦了身心。

作者:刘洋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第8篇

一、从内在看:不拘细节,但求神似

中国人自古讲究忠、义、孝的所谓“气节”,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品格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而不是脱离了社会伦常追求个人的永生。这种思想上追求,使得中国人注重对人物内在感受的特征描写。作为人内心物化表现形式的雕塑,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与绘画有共同特点———不求形似,注重以型写神,以达到神形兼备。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方油画那样精准的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夸张的想像,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的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所以很多中国雕塑大师都讲过中国绘画妙再似与不似之间的话。就以西汉霍去病墓石雕来说,雕刻设计者并没有直接表现霍去病本人,而是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巧妙的运用“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霍去病墓石雕的创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的想像力,利用巨大石块的自然形态进行创作,许多地方不加雕琢,而是利用岩石原有的块面体积,使其保持自然趣味,在关键部位运用浅浮雕的形式塑造对象,而且这关键的几笔也只是为了传神,其他部位则十分写意,显示了意象性的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注重表现事物内在,不以形似为满足。

二、从外形看:注重轮廓线,追求韵律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最常用、最简洁的表现手段之一,中国画十分注重线的力道和墨色的变化及组合韵律。线恰恰也是雕塑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可见中国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的绘画艺术一样注重表现线条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雕塑作品,都十分注重表现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像绘画的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加工而成,每根线条都有用处,多一条则繁琐,有画蛇添足之嫌,少一根则残缺,给人以未完成之感,并且粗细长短各有讲究,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且短、力道坚硬、颜色重的线条达到外形上的夸张,刻画出面部狰狞身材威猛的天王形象,多以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理丰腴细腻。在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更见出线条的功夫与魅力,线条的表现常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更绝妙的是在人物的五官乎上近似与工笔画的描摹。值得一提的唐代杰出雕塑家杨惠之,由他创造的“山水塑壁”的形式。中国寺院中常见的以连绵山水树木为背景安排人物或故事的一种塑壁,便是从杨惠之首创的山水塑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表现形式显然饰受到山水画的影响,与写意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从色彩看:三分塑,七分绘

中国古代雕塑讲究“妆銮”并把这一特色一直保留下来。从原始时代起,以及此后历代雕塑多是“塑容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做“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三彩及佛像。而真正彩塑的出现还是于佛教艺术大量塑像有关。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是东晋的戴逵。作为一个文士和丹青高手,戴逵第一次对传入中土的佛教雕塑进行改造。他的改造可以简单的用“藻绘雕刻”四个字来概括。他不满意传入的佛像的简陋朴拙,遂应用中国绘画的手段和色彩进行彩绘和装饰,以此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样式。他这一样式被后齐曹仲达、南梁张僧繇、唐代吴道子和周昉几位大师继承发扬,形成了中国曹、张、吴、周、四大佛画体系,泽被后世。就泥塑而言,彩绘主要是两大风格,一是用色工细浓艳,一是用色疏朗清淡。这两种风格正好就是曹家样和吴家样的画风特色。故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愿者中指出:“雕塑铸像,亦本曹、吴。”现在的美术学院里雕塑艺术学习西方,注重体积结构,光影对物体对影响,不再加彩,使得中国古代雕塑对这一优良技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值得庆幸的是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民间彩塑以“三分塑,七分绘”为主,多以概括简练的造型,饰以大红大绿等各种鲜艳色彩,简单的造型,明亮欢快的色彩,寄以美好愿望和祝福,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结语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表现中的绘画性,除表现手段方面以外,还表现在其他一些方面,如雕塑取材的广泛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另外在艺术风格表现上,都反映为崇高、庄重、肃穆壮丽等的风格。在艺术上表现为质朴、飘逸、淳厚、淡泊、天真等风格。

作者:周琪 刘美红 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第9篇

2016年4月11日,西安美术学院“纪念陈启南先生逝世三周年座谈会”在西部美术馆隆重举行。西安美术学院院长郭线庐、党委副书记赵万东、副院长姜怡翔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一辈著名雕塑家、陈启南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生以及雕塑系的全体师生参加了这次纪念活动。

郭线庐院长为活动致辞,并且代表西安美术学院向来宾们赠送了出版首发的《陈启南先生师生联展作品集》纪念专题画册,他说:“今天我们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来纪念老院长陈启南先生,一是缅怀老院长为我们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二是想通过今天的座谈会,把近三年学校的发展变化,特别是雕塑系的发展变化给老院长及在座的各位做个汇报;三是通过今天的座谈会,悉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面对新形势、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非常真诚地希望大家为西安美术学院的发展共同出谋划策。陈启南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前辈,他淡泊名利,性格刚毅,教书育人并致力于学院的发展,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同时,他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思想中坚强的民族精神,陈启南先生一直提倡要做中国特色的雕塑,要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因为我们地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长安古都,应该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所以,老先生的艺术感受和艺术灵感植根于我们这片土壤之中,很多作品焕发出强烈的民族精神。西安美术学院有现在这样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陈启南老院长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给我们打好了坚实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我们一定要继承老前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学校的发展建设,特别是雕塑专业的发展建设,能够通过今天这样的一个缅怀和追思,以我们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我们敬爱的陈启南老院长的期望。”

此次座谈会活动是纪念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著名美术教育家和雕塑家陈启南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目的是追忆陈启南先生为中国艺术和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使老一辈雕塑艺术家高尚的品德、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当代艺术教育中得到传承光大。同时,也借以表达美术界同仁和西安美术学院师生对这位为中国雕塑事业和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杰出艺术家的缅怀之心与敬仰之情。座谈会现场以图片方式展示了陈启南先生的代表作品以及艺术人生的精彩瞬间。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志刚在接受采访时说:“陈启南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及大批的精品力作,这些作品饱含着陈启南先生坚持弘扬主旋律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热情。作为西安美院雕塑系最初的创建人之一,他和老一辈雕塑家共同奠定了雕塑系发展的坚实的学术基础,特别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的民族化雕塑的道路上,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创作的大量雕塑作品中,尤其是在大型主题性城雕造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均得益于中国特色造型的探索,如《唐诗魂》《唐诗峡》等明显有着中国“写意”风格的雕塑作品。分析、研究陈先生等老一辈雕塑家的艺术成就,对于我们的当代雕塑创作和构建中国特色的雕塑教学体系有着非常现实而重要的意义。他始终关心着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并以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传道授业,泽被后学,他的高尚品行和治学风范,已深深印入了我们的记忆中,将不断激励我们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和西安美术学院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陈启南先生1930年12月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委员、顾问。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早年就读于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1953年7月留校任教,195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苏联专家雕塑研究班深造,1960年3月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系雕塑教研组组长,1978年4月任雕塑系主任,1980年5月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83年10月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1986年10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6月离职休养,2013年4月4日因病去世。

陈启南先生为人正直,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在担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期间,为学院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离休后,依然关心学院发展,担任学院教学督导,坚持经常到教学一线指导教学,为学院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献计献策。他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来,孜孜不倦,潜心育人。在教学上,他诲人不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给学生传授技艺,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他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美术人才,深得师生和艺术界同仁的爱戴。

陈启南先生一生致力于雕塑艺术的研究和创作,始终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宗旨,坚守、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在艺术创作上,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热情讴歌新时代,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1976年他参加了纪念堂的雕塑创作,并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80年代创作的《转战途中》《马背书记》等雕塑作品被评为全国美展优秀作品。90年代创作设计的城市雕塑《林则徐》《司马迁纪念像》《神医扁鹊》《欧阳海烈士纪念像》和《女娲补天》《韩世忠像》等城市雕塑已成为新疆、河南、陕西、湖南等地的标志性景观。

2000年他为西安大雁塔南广场设计制作的《玄奘法师》纪念像;2004年为西安玉祥门广场设计创作的大型群雕《张骞通使西域》;2005年与他人合作为西安大唐芙蓉园主创的《唐诗魂》《唐诗峡》等雕塑景观,引人注目,广受赞誉。特别是在他病重住院之前,还坚持艺术创作,与他带领的创作团队合作完成了“百位中华历史文化名人大型群雕《中华魂》”的创作工程,以及大型群雕《秦魂》的创作设计。陈启南先生通过艺术创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为陕西以及我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这次纪念活动,回顾陈启南先生从事教育工作与艺术创作的历程,不但表达我们对这位著名老艺术家的敬仰和怀念,而且,通过对陈启南先生艺术人生和雕塑作品的分析研讨,也使我们能更加深入体会他的教育思想和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激励我们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作品,为推动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第10篇

1形象

作品“释”在主体造型的设计上充分挖掘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塑特色,以佛像题材为线索,展开深入的刻画和描绘,使之更具有鲜明特征;以佛教鼻祖释迦摩尼为原型,在具体形象上融入人物雕塑的特色,刻画其形态表情和衣着特点,整体形象写实、生动,具体则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东方佛教文化与西方写实艺术的结合云冈石窟的佛像雕塑对每一位钟爱雕塑的从艺人而言都像一座艺术的宝库、一座梦想的天堂,因此本人也曾亲历此地,研究雕塑精髓,感受佛教文化,领悟艺术真谛,提升创作能力。缘此而创作的紫砂作品“释”便充分吸收经典风格,强调艺术的厚重感,使形象本身不轻浮、有质地。一方面,作品与传统紫砂艺术吻合,从泥料胎质到制作工艺都在传统基础上展开进行,汲取东方佛教文化的底蕴特色,在造型上表现为气韵生动、色泽朴素、传达一种流于形外的空灵之感,意境深邃。而在具体人物刻画上,又与云冈石窟雕塑特色相吻合,适当融入西方写实艺术的手法,人物造型法度严谨、比例构造协调,表情面含微笑、闭目沉思、双唇微合、耳垂硕大的形象清晰而直接地溢于作品表面,一目了然,激发想象。

“点、线、面”三位一体架构平衡之美紫砂雕塑的一个典型特征即其形象上的平衡之美,人物的表情、人物的比例、衣着等装饰附件的配置等都是衡量作品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这件“释”上,人物构造充分利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原则展开,也就是在立体形象上,以一个简单的“原点”出发,利用“线条”的走向,形成对整个“面”的控制,从而使整件作品具备了高深的比例美学。“点、线、面”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人物表情和衣着的刻画上,其面部轮廓与细节均以线条来呈现,或粗或细、或抑或扬、或直或曲,直接表现出了人物佛像慈眉善目的面部特征;其衣着特征同样是以流畅的线条来凸显自然的褶纹和里外夹层,显现出一种韵律与节奏感,但整体上又格外端庄大方、稳重平衡。

2内涵

深入体现“三教合一”的大智慧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品,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内涵提升作品的价值。作品取名“释”,一方面在形象上表示以释迦摩尼为设计原型,折射佛文化的精髓思想,另一方面则通过造型特征来延伸表达一种内心的释然和开悟。“释”以造型刻画人物个性,深入体现“三教合一”的大智慧,传递来自作品深层的会心领悟。具体的“三教合一”智慧概括为:儒家的拿得起,厚德载物,中庸和合,圆融潇洒达大同;佛家的放得下,进退从容,清静随缘,智慧慈悲获顿悟;道家的想得开,自然本真,逍遥乐道,谦善淡定现辉煌。而“三教合一”总结起来便是厚德处世,慈悲待人,以平常心做非常人。紫砂雕塑“释”造型生动,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寓艺术和人文于一体,感染力强,充分展示出紫砂人物雕塑的独特魅力。紫砂艺术博大精深,雕塑虽为一个分支,却饱含学问与未知,也正因如此才始终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吸引着艺人们不断探求与创新的脚步。当代艺人更应抓住时机,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发现新题材、领悟新内涵,将这一传统艺术不断提升到更高的发展空间。

3小结

佛像的形状与云岗石窟中的主佛像有异曲同工之妙,亦为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特征明显。人物手型的刻画、头饰造型及衣着褶痕的描绘虽然简洁却直取重点,惟妙惟肖。整件雕塑作品以简洁的艺术语言,表现出一种雄伟高大的视觉效果和充满个人风格的艺术形态,更流露出佛的慈悲、亲善等智慧和境界。

作者:王潇笠单位:宜兴博物馆

第11篇

关键词:装饰雕塑;创作;构形;方法

“人们长期以来将形式与‘形式美’混为一谈,简单地将对立统一之下的对称、均衡、比例、尺度、节奏、韵律等当作形式的全部。而当我们放眼于整部艺术史,就可以从人们对表现方式、语言、规则的追求中,从文脉、流派、风格中,从空间、形态、色彩、材质、肌理、光影等要素中,从资源、媒介、手法、视觉效果中,从具象、抽象、意象、装饰等语法中,搜寻到形式的全部谱系。”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装饰雕塑创作中的构形,仅仅指的造型形式,很容易忽略同样作为形式而存在的材料运用。造型形式与作品所需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构成装饰雕塑作品形式的两大重要因素。本文将基于此来讨论装饰雕塑创作中构形的方法。

1对客观存在形式的打破与重组

在审视古代艺术作品时,我们发现它们的构成形式都凸显成为最重要的元素,而纯粹的模仿却只是一件默默无闻的事情。有意思的是,如今科学如此发达,又有多少艺术品能够超出模仿的水平呢?当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构形表现中,我们还是对自然存在有着直接的依赖性。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依赖关系并不排斥创作者的个性。基于自然的客观存在,进行一定程度的打破,再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重组,才能形成富有个人特色的构成形式。就像五脏六腑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然而这种必要性并不排除它们在人体上有个别的差异。个人的差异性、个体性不在于必须器官的存在与否,而在于其不同程度的发育生长情况。克拉斯・奥登伯格,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作品风靡整个欧美,当这些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物品以超常规格放大,作为雕塑出现的时候,让人觉得亲近、好玩。当人们第一次看到此巨大的衣夹,必定会感到震惊。它们与先前的艺术品迥异,但在颜色、形状、均衡方面,仍保有传统特色。然而,看到这令人瞠目吃惊的作品,很多人必定已找到新的眼界和。在当代中国,众多的艺术家也通过打破特定物件的形式意义来重组自己的雕塑艺术作品所传达的观念;通过打破与重组的手段,作品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一般来说,明式家具是指从明代至清初保持明代风格的家具。在做工上,求精求细,巧用木材的特性及纹理,是中国家具文化的顶峰之作,代表了中国人对家具的审美境界。艾未未将明式家具经过折叠、交叉或者重合的打破之后,重新组合了一系列邻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精心设计的重组,赋予了古老又弥足珍贵的物件以新的视觉、形式、意义,同时又保持并突出了古典家具的特色。对自然存在的形式与形相的打破与重组,实际上也就是改变观察事物的固定方法,培养多角度、多方位、多视点以及变异延伸的观察习惯,除了对事物的表面形式进行了解,还要培养对事物内在现象的观察,如功能性、精神性及象征性。使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打破与重组的方法,创造更多新的视觉感受,产生出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对所需材料的打破与重组

在装饰雕塑艺术中,材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金属、木材、泥土或者石头,都因其独有的特征影响着装饰雕塑作品的视觉及观念表达。法国20世纪最有特色的诗人,超现实注意文艺运动的先驱之一阿波利奈尔说,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作画:一根管子、一张邮票、一小块画布、啤酒沫、彩纸、报纸都行。现在看来,装饰雕塑也是如此。如今艺术越来越多元,各种原本独立的艺术个性也错综复杂的交叉影响。对材料的运用甚至已经变成一个学科课题,众多的艺术家、学者、教授都致力于此。本篇论文在此谈论的仅仅是针对装饰雕塑创作的某一主题下,对材料运用的打破与重组。装饰雕塑中材料的表现性特征是与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材料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相联系的,虽然这种联系是间接的、细微的。而创作者在进行材料创作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打破这种间接的、不明显的联系,重组一个夸大了的、强化了的视觉感受的联系性。1996年,展望在为《北京新图:今天和明天的首都――假山石改造方案》中所写的理念陈述中,说明了自己发展不锈钢假山石的初衷。这也反映了材料的打破与重组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对展望而言,镜面不锈钢这一材料因为带着“晶亮浮华的假性外貌特征”,以此媒介所复制和改造出来的“假山石”更能在中国传统庭院习见的自然假山的基础上凸显假山石的“假”,反证传统园林以天然石造园的审美习惯,同时,展望的“假山石”也如镜如鉴,映照了现实世界。不仅如此,他也更有意识地利用不锈钢假山石的“假”,来阐释中国当代文化与传统之间的断裂现象。材料的重组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激活装饰雕塑作品,使之具备生命力。英国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的作品题材很多,所用材料也很多,有对生物解剖学的探索研究,对艺术本体的思考,也有对艺术当代性的探索。他的作品以“最”的姿态展现,即最高价、最美丽、最抽象、最神秘……而最受青睐、最受关注的是他用钻石这种材料所做的一系列作品,如《献给上帝的爱》、《看在上帝的份上》等。在作品《看在上帝的份上》赫斯特将白金浇铸在一名死去仅两周的婴儿头颅上,并在表面镶满8000颗粉色和白色的钻石。正是真实头颅的使用,引发了广泛争议。赫斯特也对此做出了解释:“一般人看到颅骨,都会认为它代表着终结。但当你看到这个终结如此美丽的时候,又会给人带来希望,钻石代表完美与清澈,还代表着财富、死亡和不朽,它们是永恒事物的象征。”也只有如此昂贵的材料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完美、奢华、永恒的观念。当下经济蓬勃发展,在装饰雕塑创作中可供选择的材料多不胜数,合成的、天然的、昂贵的、废弃的等等,想要在如此缤纷的材料中找到适合自己创作作品的,必须要不断地尝试,在此过程中,不能姑息那些效果一般的材料,要勇于打破,在尝试中总结经验,选择最贴切的材料,重组出最完美最理想的装饰雕塑艺术效果。

3结语

康定斯基在《论形式》中说到:“每一种形式都是模糊的,我们会经常地、不断地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愉悦的特征”。装饰雕塑的形式创作,正是针对形式的不确定性进行有选择性的打破、有目的的重组,经过碰撞、迎合、淘汰、选择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有价值、富有时代活力的艺术形式。打破与重组在这一过程中是必须的,正确地、适度地运用打破与重组,能够不断丰富装饰雕塑的形式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压西.装饰与雕塑[M].重庆出版社,2003.

[2] 谭勋.雕塑综合材料教学[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3] 希尔德勃兰特(德).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12篇

一、环境雕塑对城市空间的装饰和美化功能

环境雕塑是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主体。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其艺术表现和装饰功能则必然是环境雕塑的主要功能。如果把城市比喻成家的话,那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正是我们的客厅,如同我们用各种陈设和艺术品装饰和美化自己的家一样,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环境雕塑也将起到这种装饰和美化的作用。无论是代表城市形象的标志雕塑,还是起到装点和美化环境的小品雕塑,都构成了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装饰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起到了装点的作用。作为艺术品的城市环境雕塑,无论是石材、金属、玻璃钢等材料,还是新型材料及综合材料,都体现着不同的色彩、质感、肌理、体量、尺度和造型,其本身就是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和雕塑营造理念的影响,城市雕塑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相互结合,所起到的装饰和美化作用更是十分突出。中国古代雕塑装饰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用浮雕的手法,采用线角在墙面上雕刻图案装饰。汉代霍去病墓前信道两侧的动物及人物的雕塑,明清北京宫殿建筑前和庭院内的石狮、铜鹤、日晷等,既是优美的艺术品,也是组成空间的重要部分。而在中国古典建筑上的各种石雕、砖雕和木雕,虽然依附于建筑之上,但却成为空间环境的重要装饰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各种景石,更是抽象雕塑的典型代表。中国环境雕塑与中国传统艺术一样,以写意的方式抒感、表现意境,它蕴涵了深厚的东方文化、人文情怀和艺术表现。在西方受古典艺术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一直以来环境雕塑都是装饰和美化空间的主要手段。早在古希腊,以弗所的阿丹密斯神庙,将建筑柱式下部三分之一处都用华丽的浮雕加以装饰,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的雕塑更是西方古典艺术高不可及的范本。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多拉太罗、米开朗琪罗,还是贝尼尼,他们的雕塑作品都以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装饰性,成为世界艺术的宝贵财富。在罗马城,雕塑在装饰城市园林和广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著名的“四河喷泉”更是环境雕塑风格发展的重要代表。现代环境雕塑将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相结合,题材和形式以装饰手法居多。能配合建筑、景观、园林等空间环境,运用简化、提炼、对比、重复、变形等手法,达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无论是动物、人物,还是抽象形体,在限定的场所环境中有序地组合,塑造出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艺术作品,在与环境结合过程中充分表现着装饰性与艺术性。

二、环境雕塑调节心理,提升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城市公共空间与环境,是构成城市形象的主体,城市居民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从事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人们起到一种感染与熏陶的作用。人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与城市中的建筑、道路、植物、景观、水体等环境要素发生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城市公共环境的面貌对人的综合感官产生重要影响,诸多国内外著名的城市问题专家、社会学者和心理学专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指出,在解决城市生活的心理冲突和社会问题时,应当使用适度的心理调适手段。其中用城市公共政策调适社会公众心理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公共政策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城市绿化美化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规模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环境雕塑其主要作用是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以满足人的心理美感需求。它要求作品更富有美感和丰富多彩、赏心悦目,强调装饰的一面。同时作品还应当富于艺术感染力,有较强的视觉性,强调艺术的一面。环境雕塑造成空间环境的形态和环境色彩的变化,给人们带来视觉的愉悦,使人们能够抒解心中的压抑感,放松身心。特别是环境雕塑打破了建筑与植物等造型的单调感,使空间环境变得丰富、更富有层次感和美感,对人们因拥挤和繁忙而产生的焦躁和紧张的情绪,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雕塑本身作为艺术品,在体现造型的同时传递了其艺术感染力,对城市居民的艺术水准起到了提升的作用。理解城市雕塑的过程也是提高市民修养和陶冶情操的过程,把环境雕塑市民化、生活化、大众化后,巧妙地将雕塑与其他空间环境要素有机结合,从而赋予城市新的内涵,提升了市民的品位与格调。

三、传承和延续城市历史和人文精神

任何一座城市,有着它自身的发展过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任何一座城市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城市,必然是因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和凝练了其独特的人文思想和文化。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品,常常能够直观地表达城市的形象和特征,传达区域环境和文化的信息。城市雕塑可以它特有的形象,给城市的来访者或城市的居民以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超越了对与雕塑同在的建筑或周边环境的记忆,成为认识和识别某一地区或城市的代表符号。城市文化是城市环境的重要体现,城市的雕塑也应该是凝结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城市环境雕塑创作的主要素材之一,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是城市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作品一定要传承一座城市的传统与历史文脉。因而,城市雕塑的建设不仅仅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而且应该在文化层次上加强对雕塑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关系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渗透,在雕塑作品中赋予城市的文化品格,使其体现城市的特色,促进城市空间多元化发展。环境雕塑有城市空间的装饰和美化功能;环境雕塑更可调节心理,提升人们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环境雕塑还在传承和延续城市历史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环境雕塑对城市公共环境起到的装饰和美化的作用,既丰富了城市的景观,又展现特殊的艺术表现力。雕塑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有些雕塑更是成为了城市的标志。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重要事件、传统风俗、杰出人物、民间传说等都成为雕塑的表现题材,起到了对城市文脉的传承作用。城市环境雕塑提升市民的审美、陶冶情操、精神与道德教育等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环境雕塑对于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塑造城市形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雕塑体现城市的格调,彰显城市魅力,雕塑是城市名片,是城市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