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课堂收获

劳动教育课堂收获

时间:2023-07-04 17:0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课堂收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课堂收获

第1篇

近几年,实践育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拿北京来说,这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中小学生社大课堂到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10%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开放性学习到教师的开放性教学,从初中综合社会实践、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到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及游学、研学活动,尽管切入点、着力点不尽相同,但无一不是指向推动中小学校实践育人。

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和要求,学校必须积极创新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努力提升育人工作成效。

一是要围绕三级课程,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北京市规定,各学科要拿出10%的课时用于实践,不管是语文数学也好,还是物理化学也好,都要有10%的课时在课外实践中完成。相应地,我们有了语文开放性学习计划,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

二是要依托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2008年启动的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是一个资源平台,吸纳了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实践需求。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资源单位都有相应的教育计划书,定期推出特色的教育活动,学校应该积极用好平台资源,既要集体组织做好“四个一”这样的活动,又要就近就便、创新形式用好平台资源,引导学生及其家长自行走进。

三是要围绕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在社会公益实践中成长成才。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志愿服务更多地为大家所熟知和接受,每当举办重大活动时,志愿者的微笑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广大青少年在参与志愿活动、积极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社会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实践能力、磨练着自己的意志、荡涤着自己的心灵。开设志愿服务精神教育课程、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志愿服务的社团组织、设立志愿服务相应岗位,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成为实名注册志愿者……学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是要聚焦“三爱三节”,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和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是中央提出的,写进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都出台过专门的文件,提出过明确的指导性要求。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良好的劳动意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德,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要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

第2篇

合作探究式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学派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学会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全球教学改革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能促进学会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合作学习非常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从这个指导思想看,培养目标更多的体现于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各种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宠爱,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别人以他为中心、尊重他的一切。他们的知识面广,独立思考能力强,反映迅速,胆量大,发言积极,他们所欠缺的是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2.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和适应多样化新课程的必然途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历史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我的尝试以高二(1)班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选择这个班有以下原因,①大家对历史课普遍不感兴趣,历史课上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只是我一个人在前面唱独角戏;②1班人数比较少,结成小组便于管理。在与科代表协商后,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选择或设计一些具有可参与性、趣味性,并且易操作的小型学科活动,营造轻松、活跃、高效的课堂。通过这几种教学方式,来实施课题研究。

2.1“说一说”——交流型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说”的主角,而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应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型活动在这方面效果显著,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尊重、宽容等健康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从而形成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讨论是课堂最常用的活动方式。新课程下要更好地强化广泛参与、成果共享。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到集思广益、交流共享才能共同提高。如学完人教版经济史(II)第二单元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组综合列出本组同学的观点,看哪个小组列的最多、最有道理。小组成员为了本组能总结得更全面,结合教材,查阅资料,积极思考,为小组“献计献策”。并列展示各组成果后,再引导学生把所有成果进一步综合归纳,最后完善的是所有同学思考的结晶,因此也最为系统和深入。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合作的经验,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甘甜。

2.2“比一比”——竞赛型活动;竞争是激发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增强实用性,竞赛型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目的,设计成不同的形式。

针对史学争鸣的观点采用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如: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为了弥补辩论形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组为单位,课前让小组自己分工搜集资料,组织辩手阐述自己的论点,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双方轮流发言,人人都是辩手,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可以设计一些细节,增强趣味性,如由学生事先自行制作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象征性奖品。这些纸做的王冠、幸运花环、泡沫雕刻等,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的竞争、合作与交流,每次课堂辩论都十分激烈,得奖的备加珍惜,没得到的立志下次夺回。

复习课和检查课采用填图、填空游戏或者趣味竞赛的形式。如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把本阶段的知识设计成竞赛题目,选择、改错、简答题型多样,赋以相应分值,由学生分组抢答,累积计分。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提问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填图比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观念。

2.3“秀一秀”——展示型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历史课课前充满期待,课上兴致盎然,课后回味无穷,课堂效率自会倍增。展示型活动往往最能吸引学生,它的效果不只在于课上给学生以表现的舞台,还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准备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

第3篇

一、学校发展突飞猛进道德学校呼之欲出

授田英才学园创办于2000年,是一所独立的民办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由最初的4个教学班、54名学生、14名教师,发展到现在的58个教学班、2045名在校生、279名教职工,实现了由“作坊式”小学向现代化规模学校的历史跨越。

2010年,是授田英才学园建校10周年,当大家沉浸在校庆的欢乐之中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思考: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扁平世界”的背景下,在崇尚以人为本,追求教育公平的环境中,“好学校”的标准是什么?怎么才能把学校办得更好?

经过一次次的思想的交流碰撞和论证,学校领导班子确定了创建道德学校的目标。

所谓“道德学校”,“道”即“人道”,是做人的基本价值追求―――学校中“人道”的底线,即尊重法律赋予孩子的权利,“把权利还给孩子”。“德”即“良知”,是做人的本能、本性―――学校中的“良知”,即担当天下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情怀。教师的工作注定与民族前途、国家命运、学生幸福紧密相连,学校之所以存在种种问题,均源于教育良知的沉睡和泯灭。“道德学校”是唤醒教师教育良知的过程,也是教师“道”与“德”永无止境、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十大载体推进道德学校建设

“道德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如何培养?我们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识别出了两大发展方向―――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基础扎实包括两个要素:身心两健、知识全面。身心两健即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知识全面即掌握经验知识、策略知识、体验知识三类知识。特色鲜明也包含两个要素:情趣高雅、体验丰富。从这两大方向出发,学校进一步提炼了“一身书香气、一手中国字、一副好身体、一手好才艺、一身好习惯、一个好榜样”等授田学生十大特色目标。

为了实现学校建设道德学校的目标,实现十大特色育人目标。学校确定了建设道德学校的九大载体,分别是:生本大课堂、兴趣大课间、开放大作业、才艺大舞台、特长大超市、家校大联盟、活动大串烧、生活大体验、文化大积淀。

三、生本大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学的本质是学,学习的主体是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若不能“以生为本”,便不可能推开有效教学之门。基于这样的认识,2009年,我们便开始了“生本课堂”的探索和尝试。

“生本课堂”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落脚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上。于是我们率先从两方面入手,启动了“生本课堂”的尝试: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推行“预习卡”,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学习之前,开展前置性学习。其次,组建学习小组,并加强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根据班级情况,将全班按照4~6人划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设置小组长、纪律组长、记录组长等职位,分工负责小组学习的组织、记录、评价等,各司其职。同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指导学生学会表达、倾听、质疑等合作学习的技能,发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两个措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强了,因为有自主学习的成果,在课堂上发言和展示的机会多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了。

学习小组建设好了,组内同学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多了,思维碰撞的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被关注了,思维灵活、表达清晰、自主学习能力强、学习效果好的“小先生”多了,为让全组不在全班落后,小组内部“兵教兵”的帮扶的多了,欠优生被关注的程度自然也就上升了。学习的氛围变了,环境变了,效率也随着变了。

后来,反思我们的“生本课堂”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生本”是必须的,但教师的专业指导也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所有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完全达成。于是,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又加强了对教师专业指导的重视,抓住时机,采用适宜的策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在学生自主和小组合作跳一跳仍不能摘到桃子的关口上,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2011年,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四环四学的学习模式,即前置自学、交流互学、点拨助学、内省反思。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改进,现在授田已经有了五环八部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利器,并实行了校级、学科、年级三级建模,有了模式的指引,老师们带领学生踏上了教与学发展的快车道。

四、趣味大课间―――让健身变变脸

原来,授田英才学园的课间活动是让学生做广播操。但是我们发现,学生在做操的时候提不起精神、动作不到位,学生的身体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这是怎么回事呢?一定是兴趣使然!由此,我们想到:既然课间活动是为了让孩子健身,何不遵照孩子的兴趣,让健身方式变变脸呢?

于是,调查问卷、项目设置、场地划分……2011年春季,趣味大课间在学校的精心筹备下终于拉开了帷幕。我们打破了班级界限,以年级为单位组建不同的健身社团,一共成立了4大类、23个小项121个社团,每个社团由一名学生任团长,一名教师任顾问。

每当趣味大课间来临,校园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空竹在手中上下翻飞,轮滑少年激情满场,竹竿舞节奏明快,柔力球身姿优雅……辅导老师们也加入到学生中间来,一起健身,一起快乐。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尽情地享受着运动的乐趣。

趣味大课间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课间,它遵循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让孩子多一些参与的权利,大大增强了孩子健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了强身健体的目标。孩子们说,在趣味大课间中不但能充分锻炼身体,还能结交新的伙伴。老师们说,和孩子们同运动、同快乐,感觉自己都年轻了不少。家长们的看法更是有了180度改变,从最初的观望甚至抵触,到非常拥护。他们说自己的孩子从被逼着健身,到现在周末都坚持自己健身,还时不时组织小伙伴们一起活动。

不仅如此,趣味大课间还让一些在学习上不甚优秀的孩子找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宣是一个好动的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学习成绩是班里的反面“典型”。但他有一项绝活―――街舞跳得一流。趣味大课间活动开始后,他毛遂自荐,担任由高年级街舞发烧友组成的街舞社团团长。他精心编排街舞动作,认真指导每一个动作,甚至利用周末组织骨干成员彩排和训练。街舞社团在他的精心经营下,成为一百多个社团中的佼佼者,他也成为了校园小明星。时间不长,大家发现他变了:开始在课堂上注意自己的形象了,开始认真听课了,开始参与回答老师的问题了……毕业前夕,因学习成绩进步明显、社团组织成绩突出,他被评为优秀毕业生。

五、特长大超市―――跟着兴趣走

今天不能给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教育,明天就不能为社会提供可供选择的人才。

多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授田英才学园一直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2009年,学园就开设了特长班,为孩子们提供了象棋、跳棋、篮球、足球、学习加油站、演讲口才、辅导小组等几十个可供选择的兴趣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特长班里学特长、展特长。每次的六一、元旦等节目活动中学园都给孩子们搭建展示特长的舞台。

2011年,学园又以科学与艺术为主要内容,组建了3大项、16个小项共109个不同的社团。每周一、三下午的“特长大超市”,舞蹈、京剧、黄梅戏、豫剧、合唱、古筝、钢琴、二胡、书法、国画、剪纸、科学启蒙等课程争奇斗艳,让孩子们好忙碌。

学校根据“一手好才艺”的目标,还开设了布艺、陶艺、编艺、木艺、厨艺、纸艺等“六艺宫”课程。丰富的校本课程解放孩子,包容孩子,无论他们水平如何,都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体验了快乐。

特长超市中走出一批批优秀的孩子,他们琴棋书画样样都精通,他们吹拉弹唱个个有特长,学园给了他们必需的营养,授田给了他们成长的舞台,哪怕离开学园,他们依然是百花园中一朵争芳斗艳的奇葩。

六、家校大联盟―――演绎家校教育秒手联弹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现在,有好多家长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不知道从何入手予以解决,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迷茫甚至错误。如何有效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成了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

授田英才学园注重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于2008年10月26日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省首位获得“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的张玉凤老师领衔组织指导,这个中心的服务对象是家长、老师和学生,服务宗旨是“传播科学教育理念,改善家校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中心”成立以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1.组织家长学校,开展系列培训。2.创办家长俱乐部,搭建交流平台。3.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和谐发展。4.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承办的智慧家长培训班倡导“把幸福传出去,把爱带回家”,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家庭。

小娟的妈妈参加了智慧家长培训班,一段时间以后,她的孩子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妈妈开始变得严厉,脾气暴躁了。我们发生争执时,妈妈甚至还会说一些脏话,那些话像浸湿了冰雪的飞刀,狠狠地插入我的胸口,让我无法呼吸。我不止一次问过妈妈,她是不是已经不爱我了?

有一次,我有不会的数学题问妈妈,刚开始她耐心地给我讲着,可我还是不明白,妈妈显得有些不耐烦了,到最后还说出一些抱怨的话,当时,我伤心极了。

事情有了转机,妈妈参加了“智慧家长训练班”,学习之后,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温柔、善解人意、体贴。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对我大吼大叫,当我犯了错时,妈妈不但没有训斥我,而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我谈心,当我烦躁时,妈妈总会给我一个温暖的怀抱……

考试结束,当我怯怯地拿着那张65分的试卷交给妈妈时,心想,她一定会训斥我,一定会很失望、难过吧?可事实并非如此,她竟然很平静,出奇的静,仿佛房间里只剩下我们两人的呼吸声。她终于开口说话了:“妈妈不会因此而责怪你,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的付出和成绩是成正比的,自己找找原因,想想办法,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如需要帮忙,妈妈可以帮助你。妈妈相信,你能行!”妈妈的眼神充满了安慰和鼓励。此后,我变得勤奋认真地学习了,逐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再加上妈妈的鼓励给了我信心,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这次数学测试我竟得了119分的好成绩,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妈妈真的变了,现在,我感到无比的幸福,真希望一直这么幸福下去……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刻骨铭心的第一课,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家长是学校最重要的校外教育资源。学校是教育的右手,家庭就是教育的左手,只有二者默契配合才能弹奏出美妙的教育和弦。授田英才学园在家校之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在家教潜力挖掘和培植方面迈出了超前一步。

七、活动大串烧―――爱你没商量

在授田英才学园的校园里几乎每一天都是热闹非凡的,因为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英语节等大大小小的活动总在上演。像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从班级选拔、年级选拔再到全校选拔,前后不下一个月,大部分孩子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节目种类也是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渐渐的,学校将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固定下来,使之成为课程的一部分,称为“活动大串烧”。如今,像男孩节、女孩节、开学活动、离校仪式、晨诵、暮省等已成为学校10大经典活动。

去年春天,授田在毕业班孩子们只剩下最后一个学期的时候,老师们把这个学期作为学生的毕业季,开发了主题班会、主题校会、主题墙绘、主题读书会、主题故事会等一系列离校课程,帮助每个孩子顺利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最后的离校仪式上,六年级一班的小方舟这样说到:“学园给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这将成为我童年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个学期的每一次班会、读书会、故事会都像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我躁动的心灵,这一面面墙壁彩绘让我看到了明天的希望。今天的离校仪式更是给了我惊喜和震撼,我从没有想过离校是这样的场景。在穿越成长门的时候,我把手印郑重地印在了头雁的身体上,我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离校仪式上,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离别的感伤,更多的是自信、担当、梦想、感恩、幸福,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感谢老师、感谢学园!”

是啊,学校就是希望这些活动都能成为孩子们向往的节日,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了授田,也会津津乐道那些让人难忘的时刻。

八、生活大体验―――喜欢你就来

生活中的很多难题无法用“分数”解决,真正有用的知识是在真实的情景中自主建构起来的。从2011年开始授田打造各种教育基地,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和平台,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走向社会的大门。

我们有一年级的影视教育基地、二年级的劳动教育基地、三年级的爱心教育基地、四年级的乡土教育基地、五年级的爱国教育基地、六年级的交通模拟训练教育基地。这些教育基地由学校负责洽谈联系,具体的组织和活动则由家委会安排,这在一方面扩大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整合了家校合力。

第4篇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

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

]。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